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音乐教育的条件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社会各界对教育关注度的提高,各级政府部门也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力度。许多学校都建起了崭新的校舍,开通了远程教育,配备了电脑、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但是,在许多农村学校,开展音乐教育所必须的钢琴、手风琴、电子琴等教学器材却迟迟不能配置到位,甚至有些学校连音乐教科书都没有订购。与音乐教育相关的音响资料、音乐书籍更是奇缺。
2.现行考试制度的弊端阻碍了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但我们的考试制度却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还在实行过去应试教育的那一套。中小学教育“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升学”的目的性还很突出。没有被列为升学考试科目的音乐、美术等学科也就只能靠边站了。学生在升学与考试的压力面前不堪负重,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音乐,对音乐学科的学习态度也就不可能端正。农村学校音乐教育也就无法得到落实。许多学校的音乐课要不被其它学科代替了,要不就成了学生的自习课、睡觉课。
二、关于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刚要》第35条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这应该是当前农村学校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指导方针。何东昌先生曾经呼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教育,现在是结束这种不完全教育的时候了”。笔者认为,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观念解决了存在的问题,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工作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下就此问题谈几点拙见。
1.鉴于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师资短缺的现状,要切实加强音乐教育师资的培养工作,让更多的音乐院校毕业生走进农村学校,保证每一所学校至少有一名专职的音乐教师,让学生从小就能够得到较好的音乐教育。有关部门应加大政策倾斜,扩大就业,鼓励广大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改变一边是音乐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到处奔波,一边是农村学校没有专职音乐教师而无法开展音乐教育教学的现状。
2.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了音乐教育在该地区或该学校的地位,并深刻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热情和音乐教育的发展水平。只有改变过去认为“音乐教育可有可无”的落后观念,彻底消除对音乐学科的歧视,才能还音乐教育一片发展的蓝天。因此,笔者呼吁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敦促各级学校从行动上对音乐教育给予足够重视,而不是将素质教育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要在广大农村学校开足音乐课时,以保障音乐教育的长远发展。
3.教育教学离不开设施的改善。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教学越来越离不开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鉴于农村学校音乐教学设施还相对落后的现状,各级部门要有计划地逐步加大投入,为农村学校购置一些音乐课教学所必需的键盘乐器,音响资料,音乐书籍等,切实改善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
4.考试制度是长期以来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学业水平测试以及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成效的考评制度。而现行的考试制度主要侧重于对学生文化课成绩的考评,对学生的德育、美育、体育方面体现的很少。因此,笔者以为,对现行的考评制度应作必要的改革和创新,把音、体、美学科成绩融入到学生的学业评价中来。或通过增加课时,补充教学内容来强化音乐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音乐感染学生,最终达到美育的目的。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素养审美体验simplytalkingaboutmusiceducationofhighandprimaryschoolshizhifen
【abstract】〖wtbz〗musicdiathesisincludesmusicknowledge,psychologyandability.inmakingmusicdiathesiseducation,interestculitivationshouldbeonthefirstposition,andspecialityandcultureshouldbecombinedtogether.andweshouldunderstandmusicinnovativeeducation,andrealizethevaluefunctionoftastingexperience.
【keywords】musiceducationmusicculturetastingexperience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1-105x(2005)03-0135-02
谈到中小学音乐教育,诸如音乐素质、专业音乐教育、普通音乐教育、音乐创新教育、音乐学习兴趣、音乐审美等都是高频词。然而,在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中,确有一部分教师对这些高频词及内涵熟视无睹、睹而不见、见而不思、思而无获,在工作中无的放矢、盲目施教也就不足为怪了。本文仅就音乐素质内涵等亟待明晰的几个热点问题,做如下的浅释粗议。
[本文转载自1.音乐素质的内涵学生音乐素质的内涵可概括地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1音乐知识素质:即有关读谱及音乐表现要素(音高、音色、建度、力度、节奏、节拍、放律、调式、调性、曲式、和声、体截、题材等),为保证学生参与音乐学习过程及音乐实践活动所必须掌握的简单的基础知识。1.2音乐心理素质:即以音乐感受能力为核心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运动觉能力、音乐联想能力、音乐想象能力。1.3音乐能力素质:即学生参与听、唱、视、记、奏、创、动等具体音乐实践活动的能力。1.4音乐文化素质:即音乐史、音乐常识、音乐作品的涉猎范围,音乐与其它艺术的关系,音乐与艺术以外其它学科的关系,音乐与生活、音乐与社会的认识等方面的综合音乐文化知识结构。音乐同其它基础课程一样,以其特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才成为_种需要传函、研究与发展的学科。音乐教育如不突出它自身的特有属性也就不是音乐教育本身了。音乐教育所有价值,都必须以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发展与提高为载体、为过程、为手段才能得以实现。囚此,学生音乐素质的发展与提高,是音乐教育的本位价值。
2.“会”是兴趣的根本古人云:“乐其道,善其事”,其含义不讲自明。迁移到学生学习上来,那就是要先培养学生对所学学科及具体知识的兴趣,首先实现乐其道。这样,学生就会学得积极、主动,学得事半功倍,以便达到善其事。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再来思考这句古话,我认为反之亦然,即善其事,更能乐其道。在生活中,人们总是对自己善长的专业和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也往往是对学得好的学科再投入的更多。一个不懂球规的人不会成为球迷,一个不懂象棋的人,不会在一盘残局前观棋不语两小时。学习的“知难而退”,不正是学不懂、学不会而使兴趣丧失,弃“事”而逃吗?通过调查得知,在我们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不懂、学不会而没办法学,是学生学习音乐兴趣逐渐降低的一个最本质的原因。所以,学生就是在“乐其道,善其事,更乐其道”的隐性而多次的反复中,其好强、好胜、自尊等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并实现学习兴趣的激发、深化、巩固、升华。因此,“会”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这就要求我们不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音乐教育教学的具体实施,都要始终注意并做到让学生有一个我想学,我会学,我能学会,我能行,我已经学会的良好的学习心理感受,优化学生学习的“心境”。
3.走出域属的误区音乐教育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国民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域属于国民音乐教育。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这种隶属关系却偏偏走51uc.com.cn进误区,其表现就是忽左忽右,走向极端,要么是正规专业化,听“效果”谁高谁低;要么是谈虎色变,敬而远之避开“专业化”之嫌。凡此种种,都会使中小学音乐教育误入岐途,与真正的音乐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究其原因,就是没能科学地理解中小学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联系与区别。专业音乐教育也好,中小学音乐教育也罢,所教所学的知识与能力本来就同出一脉,又都属于教育的范畴。因此,虽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但这种亲缘关系是客观的,这就是两者之间的本质联系。两者的区别首先在于培养的对象和目标上,专业音乐教育是面向挑选出来了少数人,培养音乐专业人,中小音乐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提高全体国民的音乐素质。其次是表现在具体的教育过程的诸多要素上,就教学内容而言,专业音乐教育追求全面系统、高难深刻、熟练清湛、身怀绝技等。而中小学音乐教育更注重的是全体教育对象的可接受性,人才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实现美育功能的艺术性,教育过程的愉悦性等等。相对专业音乐教育要浅显、容易、简单得多,但绝不是没有必须掌握的内容,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上,中小学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相比,就不是那么机械、严格、枯燥、求精,而是激发兴趣,轻松愉快,自由解决,学乐交融。基于这种认识,将专业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等同视之,或将两者泾渭分明地对立起来都是不科学的。
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可以以国外的经典音乐为例进行教育,让学生领略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音乐水平,并引导学生挖掘其蕴含的意象。利用国外的经典音乐进行教育,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教育素材,也降低了我们教育的难度,更重要的是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解力。在具体的实施中,可首先介绍一下音乐的创作背景,然后再进行具体的演奏教育,并在演奏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根据音乐曲调、节奏来挖掘音乐所要表达的意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可鼓励学生独自进行音乐的演奏练习,然后学生在演奏中自己总结音乐的创作背景、表达的意象,继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解力。学生的理解力上升了,对音乐的感情脉络将把握得更加准确,其演奏的音乐也就越容易感染他人。不过,最开始的曲目不应过难,因为过难的曲子既谈不好,也没有精力展开联想,要采用循环渐进的教育手段。
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不竭动力。提升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提升学习兴趣的关键。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由被动学习、吸纳式学习向主动学习、探索式学习转变。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自制力、认识水平有限,如果在音乐教育中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那么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会很快散失,而课堂的设置是音乐教育的重点,所以课堂的设置要注重趣味性的提升。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轻松愉快、互动性强的音乐进行教育,吸引大多数学生参与进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老师可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即兴改编,把学生熟悉、感兴趣动作和音乐融入到音乐教育中,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育活动的热情,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运用音乐教育能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避免单纯经典教育案例带来的枯燥感。
三、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不单单只是传道、授业及解惑,而是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具备视野开阔,学科专业水品要高,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理论水品以及沟通能力。当然,总结下来要想当好新时期的教师,无疑就是要树立新的教师观。
1.教师不代表权威
陈旧的教育比较强调教师的尊严,学生对于教师的一言一行需要听取,非常注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这也导致了教师的权威地位,致使学生的想法被忽略、拒绝,长此下去对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主动性都会失去。因此,要让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对等的关系,就要把学生当成有主见、有思考能力的人,尊重他们的选择,对学生自己的意见要允许他们发表。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及创造性。
2.教师只是作为对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
识能力的一个培养者现今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实施,网络教育也逐渐开展起来,科学文化知识覆盖面也不断扩大,且速度也逐年上升。在短短的几年间,教师不可能完全把学科的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也不是过去单一的角色,即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培养各种能力与积极个性的人。所以,其教学中心应是“学”。
3.在学生的人生中,教师只是引路人
教师为了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潜能有更好的掌握,观察及交流沟通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学生能正确把握人生目标、方向,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能力等特点,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地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学生有更高远的奋斗目标。当然,另一面上,教师要想作为学生健康心理、良好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就需起到自身经验与榜样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试、自我选择,鼓励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动机,并能使其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二、创新教育应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在传授知识及培养能力两者之间把关系处理好,就一定要在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上加重培养,从而引起学生的质疑,进而去调查、探究。教师应做到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不同的需求都要满足,对个体之间的不同也要关注。在教育环境的创设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主动参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很好运用知识、掌握知识。
三、只有对教学方法设置的加强,才能创新教育
(一)为激发兴趣应采用背景音乐,创造艺术氛围
学生上课进出教室时,其背景音乐一定要选择明快、活泼且节奏感强的优美歌曲或者是乐曲。这样在音乐课中可以创造不一样的艺术氛围,对学生在学习音乐课的过程中会激发起兴趣与向往。
(二)为引发兴趣应采用范唱、范奏
为了使中小学学生的情感得到共鸣,可以采用教师或学生范唱、范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对《天鹅》欣赏时,会大提琴的学生可以进行演奏,这对课堂教学会有明显的促进效果。
(三)为增加兴趣应采用电教、媒体等教具
对音乐教育的感染力、时效性的增强离不开电教及媒体。教师可以在开头,就创设出引人入胜的效果,在中间营造出花团锦簇,结尾时抛砖引玉,这样能让音乐课更加形象、生动,让知识成为一体化、网格化。这样,在现代化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可以让学生产生愉悦之感。
四、结束语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实现教师教学目标的主阵地,也是对于学生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据此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锻炼展示自我的平台,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农村家庭的孩子和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相对孤僻一些,他们的外在表现就是内向、拘谨。据此,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搭建平台,如在歌曲练唱环节中,给每一名学生试唱的机会,特别是那些胆子较小,性格拘谨、内向的学生要予以更多地关注,并对于他们的成长和进步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这样无形中就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能够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
二、面向全体学生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们小学音乐学科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技能和技巧,从而推动学生们的全面成长和发展需求。但是学生存在个体上的差异,具体来说就是有的学生可能对于音乐课程感兴趣且悟性较强,但是有的学生在这方面可能相对较弱一些,这类学生往往因为不擅长而对音乐课程产生一种抵触心理,这种心理归根结底是一种畏难、逃避心理,据此必须要予以引导和解决。所以,教师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安排对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引导,这就意味着音乐教师要挖掘所学音乐作品的内在因素,实现对学生思想、人格、情感等方面的引导。如在学习《我爱家乡我爱祖国》这首作品时,教师就可以从爱国主义教育出发,在学生学习、理解歌词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解释,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们的道德认识,这就可以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而针对部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因为自身条件的差异如声音条件不好、抓不住节奏、跑调等问题,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针对所学习的内容来给这部分同学提供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而在这部分同学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同时在方法和信心上予以引导,这样可以逐渐使这部分学生摆脱忧虑、紧张、恐惧的心理,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帮助他们认真总结学习经验,找出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以作为前车之鉴,并把注意力逐步转移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
三、利用歌词来感染学生
歌词在一首歌中占有重要位置,一首歌曲的感情基调和感染力都在歌词里,要唱好一首歌,必须先充分理解歌词所表达的意义。在学习新歌之前,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我会让学生用歌曲所需要的感情来朗诵歌词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如在学习三年级的歌曲《可爱的家》时,首先通过导入环节,我让学生怀着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来朗读歌词,然后进行歌曲教学,学生就能够比较好地把握这首歌的感情基调,最后,通过歌词的震撼力来激起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使学生在学习中健康成长。
四、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作为成年人的教师,我们可以用抽象思维方式来演绎生活,而学生却只是具体的情感生活者。他们对来自于教师成人式的爱与关注不容易领悟,他们需要教师真正能触及并适应他们心理发展的爱与关注。教师要放弃成人的思维规律,让他们在具有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真正尊重孩子,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允许孩子问题的存在和想法的表达,并适当地创造一些空间,让他们去经历、感受和体验。总之,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出自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他们会在感受中学、在游戏中学、在讨论中学、在发现中学。真真切切接触音乐,感受到音乐的存在,不必顾忌“五音不全”,努力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在他们打开音乐教室门时,充满生机的一切就开始了。
五、结语
摘要:中小学音乐课本所选的歌曲一部分可取近年优秀的流行歌曲,另一部分可保留现存音乐课本中的优秀的歌曲。当代优秀儿童歌曲的创作量不大,适合学生演唱曲目更是太少。现有音乐课本的理论等内容过于专业化,使学生不易接受。我们的教育应从单纯的唱走向多元化,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带给我们新的启发。21世纪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为现代音乐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一切都要以务实求真为基础,我们的音乐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前言:21世纪已经不再允许我们使用过时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了,为了适应世界的变化,为了适应当代学生的发展变化,我们的音乐教学是否也应该发生某些变化呢?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哪些弊病?我们针对弊病作如何改进?音乐需要天地,天地需要音乐。课堂是传授音乐的最佳的地方,我们战斗在第一线上的老师们让孩子们乘着歌声的翅膀飞翔、飞翔……
关键词: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思考
今年亮相春晚的一首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让处在音乐干涸期的流行乐坛为之一震,成为此次春晚的一个亮点。《老鼠爱大米》以其诙谐、风趣的歌词和简单明朗的旋律走进了万户千家。而我们的音乐课本呢?有多少歌曲是现在的学生所喜欢的呢?这也并不是说我们的课本过时了,也不是说让我们的课本完全的改版成通俗歌曲曲谱。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流行歌曲因其大众化正正被更多的非音乐专业的听众所接受。因此,选取近年优秀的流行歌曲到中小学音乐课本是完全有必要的。而对于现存音乐课本中的优秀的歌曲应予以保留,虽然这些歌曲离我们的生活渐渐变得遥远。但是,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是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之一,我们有必要并且很有必要将传成下去,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下面再来谈谈关于音乐创作的问题。众所周知,儿童歌曲的创作后的利润是非常的低,而创作一首流行音乐,再经过包装,它的利润将成倍增长。因此,当今乐坛总趋势是创作儿童歌曲的作家越来越少,而创作流行音乐的作家却是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可悲的局面,不知道那些整天高喊着“一切为了孩子们”的专家作何感想,连让孩子们唱的音乐都没有,还谈什么素质教育?现在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所选歌曲竟然还是那些70-90年代的儿童歌曲,而近年的虽为数不多却也不乏优秀的儿童歌曲却没有或几乎没有选入现在的教材,更别提音乐界的一些最新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是优秀歌曲的数量无法保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们的教材更新时间根本无法保证,造成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外部设施的缺乏,使我国的广大地区的音乐教育形同虚设。这是我国的各级官员们特别是打着“孩子至高”应旗号的人们应该认真检讨反思的。我们中小学的音乐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当今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材总体数量较多,而几乎每本教材都会谈到音乐基本理论、视唱、练耳等音乐专业课程,不是中小学音乐课就不该介绍这些内容,是在是因为其难度以靠近音乐专业本科教学难度。这一点似乎是受大浪潮(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们被填塞满了诸如音符、休止符、音阶、音程、和弦、调、调式、曲式以及数十种音乐记号,并视唱带有一个、二个、甚至三个升降号的曲调,听辨音程、和弦、调式,听写旋律,分析曲式等等。这种状况,使得我们的基础音乐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由于无法逾越“双基”高墙而面对音乐产生自卑与冷漠心态的失败者。我们进行中小学的音乐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回答却也很好回答的问题。为了孩子,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艺术素养。但是,通过这种填鸭式的方式真能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答案是否定的。孩子们爱音乐却不爱音乐课,这恐怕是世界上最滑稽却又最伤悲的事了。那种先练打节奏,接着唱音符,然后读歌词,最后填歌词的老套教学法以不能再适应如今的音乐教学,老师一本正经的严肃认真的教学恐怕也是收效甚微,机械、呆板的训练方式使如今的渐渐适应快餐文化的孩子们感到厌倦。因此,音乐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我国的音乐教育是从学堂乐歌发展起来的,而当时的学歌的唯一形式就是口传心授,这是由当时的教学环境所决定的,而如今,处于21世纪前沿的新一代的人民音乐教师还用这种老式的教学法那才是贻笑大方。首先,我们的了解音乐是一种怎样的艺术?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把音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使人听之产生美感的艺术。既然它是听觉艺术,听也就是欣赏才是真正的“主角”。因此,我们的课程教学方向应该逐渐转向以欣赏为主的教学模式,我们开设音乐课的目的也就是培养广大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正如周大风同志在其《音乐教育改革刍议》中提到的那样“当务之急首先要改变幼儿园、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音乐教育的结构。改革‘以歌唱为中心,识谱为辅’,而代以欣赏、器乐、歌唱三者并重的音乐教育结构。尊重音乐教育艺术是以感受为特征的规律,让学生在课内课外多听民族的乐曲,……从小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感情和爱好。特别要注意‘听比唱更重要的规律’。”。
认识到了现在所存在的问题后,我们的老师们应如何改良我们的音乐教学法呢?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1895—1982)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这种用音乐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的形式,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具有以下几点:
1、综合性;
2、即兴性;
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 本;
4、从本土文化出发;
5、适于开端;
6、为所有人。
其中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
1.音乐教育对培养儿童良好性格的意义
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小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通过音乐教育使小学生能够欣赏不同的音乐,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通过学唱和演唱积极健康的歌曲,增强中小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集体的道德情感,形成勤劳、勇敢、坚毅、团结、互助、助人为乐的道德品质。还要通过音乐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不良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这些道德品质的教育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形成的。
2.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良好性格的途径
2.1 选择合适的"演唱、演奏、欣赏"音乐作品。首先,选择音乐要结合儿童接受和欣赏音乐的心理。六到十一二岁的儿童,正是人的童年时期,在音乐能力方面,他们辨别音高、快节奏的能力逐渐增强,对于乐曲的调式调性的变化较为敏感;对于相对复杂的节拍节奏也能产生良好的反应;良好的机械记憶力有助于记忆曲调,他们心里和生理的逐步发育完善为音乐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选择合适的音乐内容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笔者所选择的音乐作品篇幅小,音乐形象具体生动。例如,《拉拉勾》使儿童体会到友爱的快乐。
其次,要选择以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积极向上的歌词为特点的优秀音乐作品。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还能直接震撼学生的心灵,直至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产生影响并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如《义勇军进行曲》的曲调激昂向上,催人奋进;《歌唱祖国》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影响学生尊敬老师,懂得是老师洒下辛勤汗水,才使他们茁壮成长;《劳动最光荣》培养学生勤劳的性格特征。器乐曲的欣赏也同样能达到培养目的。
2.2 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音乐活动是音乐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把感受音乐同动作表演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以音乐促进动作发展,以动作促进音乐领会力发展的目的。与音乐和谐一致的动作能帮助儿童用他的身体和运动知觉去感受音乐,从而加深对音乐性质和节奏的感知;另一方面,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又促使儿童的动作变得协调、敏捷而优美,富于韵律感。音乐活动的主要形式是音乐游戏和音乐比赛包括律动、歌咏比赛、合唱队及各种乐队的组织、训练与演出等许多不同的形式。
对音乐的兴趣就产生在追求音乐美的过程中。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音乐本身的美是激起学生强烈兴趣的重要因素。兴趣也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兴趣和创造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因素,比如儿童在对各种物体的敲敲打打中就会产生兴趣这最初的兴趣也许就奠定了日后音乐志趣的基础。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也是从对不同的声音探索开始。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从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开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声音的感知,正符合儿童的这种音乐接受心理的特点。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中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进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在对音乐感兴趣的基础上儿童才会更容易感受到音乐的作用,更容易接受音乐教育的影响。
“三少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其先民在千百年的摸索、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三少民族”传统文化,对于“三少民族”自身以及人类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学校作为传播人类文明知识的殿堂,也应当担当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将民族文化传承给少年儿童。学校利用音乐教学资源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是实现“三少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必要途径之一。让少年儿童接触少数民族音乐,对少儿的成长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
一、增加少年儿童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无疑是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活动。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有这样的理论,他认为:儿童唱歌与说话都同样的自然,通过唱歌这一人人都能从事的活动,能够使孩子们的歌喉日臻完美。而在众多歌曲作品中只有美好的民族艺术才会让孩子们真正感到这里是家乡,并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柯达伊的“要让音乐属于每个人的愿望”,要使传统民族音乐活在人民的生活之中,给予他们一种文化认同感,而这一切又必须从小培养。儿童从幼年起,通过大量民间儿童歌曲,培养了兴趣,也熟悉、积累了民族的音乐语言、旋律音调,并逐步感受到音乐与语言的完美结合。
在不同的音乐活动中,学生欣赏着、想象着、感染着、参与着、发现着少数民族的活力与魅力,向往着近距离了解这些民族的生活,更生发出对不同音乐的浓厚兴趣,热爱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为家乡拥有这样美好的民族音乐而自豪!
音乐的魅力正在于无需更多言语就能达到心灵相通、精神引领的效果。因此,如果说,音乐是“心灵鸡汤”一点不为过!
二、萌发少年儿童对“三少”民族民间音乐、民族风俗习惯、传统艺术文化的尊重意识
音乐是伟大的心灵艺术。通过“三少民族”民歌音乐乃至内蒙古草原、山林、渔猎等文化可以看到音乐的内涵与其艺术形式自是相互关联,这无疑对孩子们音乐欣赏趣味的形成确起到了熏陶默化的铸就作用。“三少”民歌内容多为讲究温厚、质朴、和谐的文化氛围,其民歌逐渐形成了一种豪放、宽容、朴实、诙谐的整体性格特征。
五彩呼伦贝尔合唱团的出现得到了公众及社会的认可绝不是偶然的,是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的。可以说,草原文明不仅具有传承性且极具开放性。孩子们的演唱不仅仅保留和延续了草原文化之传统,是没有年龄与经历、没有专业与业余之间的界限的,是古老民族纯净生活的反映。孩子们给人们以艺术灵感的童谣,荡涤着世人的心灵,也给予了现今人们以青春的活力!
受地域、文化差异影响,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在授课前,我将三少民族的风俗习惯为学生做了个简单的介绍。例如,三少民族的服饰、居住、饮食文化以及他们的歌曲风格、舞蹈特点等。并且观看了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的演出视频,聆听了《勇敢的鄂伦春》、《鄂呼兰,德呼兰》、《梦中的额吉》等歌曲,欣赏了达翰尔族舞蹈《鲁日格勒》,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美好。音乐是最易于为儿童所接受的语言。少数民族音乐更是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通过音乐的感召,我们可以让学生走近少数民族音乐、感受少数民族音乐、喜欢少数民族音乐,从而消除对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歧视,萌发儿童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传统艺术文化的尊重意识。
三、丰富音乐认知、扩大少年儿童的想象空间
在艺术世界里,音乐是最善于表达、激感的艺术,它可以消除紧张情绪,获得情感的平衡。通过广泛接触表现不同情感、内容的音乐,学生的情感世界将逐渐变得丰富、充实。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儿童的基本音乐能力。通过音乐语言理解那些通过日常语言所不能理解的细节和微妙之处,使孩子的“感性和理性得以融洽、升华”。少儿阶段是各种感官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是听力培养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学习是通过多种感官体验音乐的要素,通过体验形成经验。少儿阶段通过音乐的母语获得的音调积累,对继承民族音乐文化、发展音乐的创造性能力具有深远意义,使其获得音乐能力。
少数民族音乐认识对儿童的想象力拓展有着巨大的推动。我们引导学生了解少数民族音乐,等同于为学生打开了另一扇想象之门。少数民族音乐作品背后往往有着美丽神秘的
转贴于
传说故事,在故事铺垫下,学生对音乐的体会更加深入,对音乐作品的想象力更加丰富。
郑琳,小学高级教师,福州市鼓楼区钱塘小学屏北分校副校长、副书记,福州市鼓楼区第二届名师,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福州市小学音乐名师工作室成员。曾获全国“双有”主题教育活动先进个人、福建省十佳少先队辅导员、福州市第二届骨干教师等多项荣誉。曾为省小学音乐提高培训班教师、省农村骨干教师、市小学名优教师课程指导力高级研修班教师、新教师培训班、送教下乡培青工程等授课、说课和讲座三十多场。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CN刊物上发表。
小学音乐教育给我提供了一方沃土,十六年的教学生涯,我用无限的热忱和强烈的进取心投身到音乐教育,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音乐教育。
从一堂“同课异构”课说起
2011年底,福州市小学音乐名师工作室交给我一个光荣的任务——到吉林省长春市东师大二附小送教。此次开课不同以往,是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开展研讨交流,同样的教材、同一节课,分别由东师大二附小音乐教师张洪霞老师和我各上一节音乐欣赏课,课后两位教师还要分别进行教学反思,再由专家和听课教师互动点评。我的内心既欣喜又紧张。欣喜的是能去这么远的北方——东北去上音乐课,紧张的是生怕没上好课给南方的老师丢脸。开课那天很快就到了。
第一节课执教的是沉稳、老练的张洪霞老师,她的教学设计抓住了不同的音乐要素,再通过蒙古族“短调”“长调”民歌的对比,区分乐曲不同的主题,表现、理解音乐的不同意境。在她的课上,“学习指南”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东师大二附小“自主学习”的教学思想。第二节课,我则从整体入手,先让孩子们完整地聆听乐曲,再在两个主题音乐的对比中,通过听、唱、奏、画、演等方式,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意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元评价让课堂充满活力;教师语言的引导和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让孩子们在聆听音乐的同时走进音乐、理解音乐,在音乐中获得美的享受。
课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展开热烈的探讨。令人欣慰的是,我的欣赏课得到了专家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他们认为:在“同课异构”的执教过程中,看到了南、北地区两位音乐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彰显了不同地域教师的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值得大家借鉴与学习。
成功的公开课背后,不但有我竭尽全力全身心的投入,也离不开林琴和金蕾两位名师的指点,以及名师工作室其他老师和屏北小学同事们的帮助。辛苦没有白费,我的这堂课不仅成功地“走南闯北”,而且一举夺得了福建省三优联评(课例类)一等奖,我还分别为福建省农村骨干教师、福州教院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台江区音乐教师、鼓楼区新入职教师、宁德市音乐教师等近千人上示范展示课。
回首十六年,我的身边有许许多多无私帮助、不求回报,默默支持、给予鼓励的人:有关爱成长的历任领导;有省、市教院,区教师进修校的音乐教研员;有呵护成长的师范院校老师;有帮助我的钱塘小学音乐组的“姐妹们”;还有家人、好友和鼎力支持的同事们……十六年来,是大家的鼓励,是孩子们的掌声,是家人好友的支持,才让我一路走来不孤单、不辛苦,播撒激情投入音乐教育教学,令我取得了一点成绩。
坚守挚爱 潜心耕耘
这些年来,我坚守着自己的三尺讲台,圆满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开课任务,先后获得全国“双有”主题教育活动先进个人、福建省十佳少先队辅导员、福州市第二届骨干教师等多项荣誉,那些熠熠闪光的奖牌和奖杯背后,是我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无悔付出。
从小,我就渴望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长大后,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教师这个崇高的职业。1997年,当我以师范优秀毕业生的身份,踌躇满志地登上三尺讲台时,我就决心潜心耕耘,做孩子们的优秀老师,因为这里有我挚爱的事业——音乐教育。
人的一生总会面临许多的转折点,而我教学生涯的转折点发生在2003年。那一年,我遇到了音乐教学成长路上的“贵人”、我的恩师——林琴老师。师傅引领我走进了音乐教学的更高殿堂,师傅的“课堂情景教学”让我惊喜地发现,原来在课堂上一名教师竟可以散发出如此迷人的魅力,展示无穷无尽的生动形象!师傅像母亲一样做老师,一个抚摸、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让孩子们感到温暖,感到老师在关注着自己的成长。师傅的言行让我茅塞顿开,以至于今天我听完徒弟的课,也会像师傅一样给年轻教师“现场演说”。
2004年,在领导和老师们的信任、鼓励下,我从一名普通的音乐教师、少先队总辅导员走上了校行政岗位,担任钱塘小学教导处副主任。2006年,我从钱塘小学调入钱塘小学屏北分校担任副校长,2012年,兼任校党支部副书记。2009年,我在学校的推荐下,参加了由鼓楼区教育局、教师进修校举办的“第二届名教师”评选,经过层层的考核和选拔,2009年教师节那天,我被授予了“鼓楼区第二届名教师”的称号,这是一种光荣、一种使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个荣誉让我又站到了新的起点上。2009年12月,福州市小学音乐名师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我有了更多学习的机会、发展的空间和展示的平台。工作室围绕“唱歌与欣赏教学”的课题研究,开展了一系列教学研讨活动,让我与青年教师建立了师徒关系,和全市优秀青年教师一起学习新课标、走进新课程。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每一次与年轻教师一起备课、研讨、上课、听课和评课,从课题的制定、教案的撰写到课堂的实践,再到理论的升华,我都会回想起当时和师傅备课的情景。我把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学与教融为一体,在课题的引领下,开展研讨与实践。伴随着年轻教师的每一个新问题生成,每一点进步,我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与提高,思维不断迸发出新的火花,能力得到锻炼,理论水平得到提升,专业素养得到发展。
进修路上 孜孜不倦
公开课、教研上取得的小小成绩,并没有让我“头脑发热”。我常静心思考:自己是孩子们的优秀教师了么?不,还不够。优秀教师既要有高尚的师德,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较高的理论素养,还要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具备教育科研能力。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电”,夯实理论基础,提高业务素养,才能真正从平庸走向卓越,成为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名师。
知识没有保鲜期,终身学习才是硬道理。怀着对音乐教育事业的挚爱,我于1998年和2003年分别通过成人高考进入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进行大专和本科的函授学习。2011年以来,我在学校、学区和工作室的推荐下,又相继参加了几场较高级别的培训,如:国培计划——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小学音乐班)培训、福建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示范性骨干教师省级集中研修(小学音乐班)培训、福建省小学薄弱学科(音乐)省级提高培训和福州市小学名优教师课程指导力高级研修。在进修与培训的过程中,我聆听大师们的专题报告,接受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和潜心教育改革研究的一线教师的教诲,吸收办学经验突出、治校具有特色的基层校长的新教育教学理念,对音乐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专业理论和业务学习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而且也提高了我的专业素质,更新了我的理念,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至今,我依然贪婪地学习着有关新课标方面的理论与教学设计,积极投身新教材实践,认真钻研教学,备好每一堂课,并及时写好教学反思。我期待着自己的教学风格能够继续创新,有所突破。
做有思想的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