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消费问题论文范文

大学生消费问题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消费问题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消费问题论文

第1篇:大学生消费问题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伦理;道德失范;消费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05-01

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人类的物质产品日渐丰富,精神生活也丰富多彩,社会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被称之为“小社会"的大学校园作为社会发展中的一股强大的力量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因此,关注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正确的消费观念,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焦点问题

一、现阶段大学生消费道德的现状

(一)健康消费道德的表现

消费来源由单一向多元转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消费支出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并且其增幅越来越大。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每月消费总支出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为120―200元:90年代中后期为400―600元;2000年初期为400―800元。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其分布比例呈现“橄榄球”状。大学生月平均消费额在300―800元之间的呈现多数。而调查表明,大学生可以用来支配的金钱,大多数来源依赖于父母,由家庭供给。家庭收入越高,对学生的经济供给就越多。大多数的大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现在无收入,只能靠父母的资助才能完成学业。因此,并没有铺张浪费,而且勤俭节约,把大部分金钱多用于生活和学习消费上。另一部分大学生还通过勤工助学、在公司兼职、家教以及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方式增加其消费资金。因此,现阶段的大学生消费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

(二)不良消费道德的表现

当代的一部分大学生认为“钱越多,人生价值就越大”,“有了钱就有了一切"。可见,拜金主义已经开始侵蚀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日益向重实惠、重功利的方向。

二、大学生不良消费道德原因探析

当代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了消费道德观念、消费道德行为及消费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既与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缺失及消费心理不够成熟有关,也与社会、学校及家庭教育和引导有关。

(一)内在原因

1.自身道德修养缺失

(1)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不高。随着国家教育的普及,高校大面积扩招,使原本只有通过“独木桥"才能考取的大学校园,现在成为一条平坦的大道。录取分数线一再降低,使一些思想素质不高、学习水平较差,只懂得吃、喝、玩、乐的学生进入到了大学校园,使得大学生的素质明显下降。这些大学生平日里把大部分的金钱和精力都花费在了吃、喝及娱乐、消遣上,不注重自己本身素质的提高。有的同学讲究吃、穿,有的同学讲究玩、乐,使得他们带动了一些大学生向享乐性消费靠拢,轻视了自己的学业,形成了一系列恶性的连锁反应。

(2)自律意识较差。自律意识指人在活动中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必要约束的意识形态。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还不够成熟,还不能很好的驾驭自己、把握自己、使自己有计划,有节制的消费。加之,社会、学校、家庭等大环境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禁不住诱惑,为了满足对物资的追求,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使其消费行为严重失调,从而形成了社会上大学生的高消费。再加上现在大学生一般都是80年代中后期出生,独生子女居多,父母对孩子相对溺爱,一些父母无节制地供给,孩子要多少给多少。有的甚至自己舍不得花一分钱,也要让孩子吃好、喝好、不受一点点委屈。致使大学生不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在消费道德上出现一些不合理行为。

而这些东西本身就是不符合中国国情与实际的。更有一些,一些大学生也把消费当成了自我炫耀和展示身份地位的资本,认为只要有钱,吃、喝、玩、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从而加剧了一些大学生的经济负担,使消费成为一种恶性循环。

三、合理引导大学生消费道德的对策建议

1.加强学校规章制度建设,规范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2.加大政府对大学生消费道德的引领和培育力度。

3.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同步进行。

4.注重消费道德教育,树立正确人生观。将消费道德教育与人生观结合起来,提倡大学生勤俭节约、俭而有度的消费理念,反对奢侈、浪费、无节制消费,使得大学生认识到正确消费理念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总之,大学生的消费道德问题是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培养大学生健康合理的消费方式,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对传统社会是一个有利的挑战。只有家庭、学校、社会都重视起来,才能在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上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为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人才这个千秋万代的伟业贡献一份智慧和力量。可以相信,只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多渠道努力,一定会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消费观,使其真正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2]谈人生[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第2篇:大学生消费问题论文范文

实践时间:20___年___月___日

填表日期:20___年___月___日

结题题目

关于大学生经济理念与消费观念的调查报告

姓名

小风

电话

123

邮箱

123@qq.com

学号

321456

身份证号码

12345

指导老师

老师姓名

结题报告方式

毕业论文

专业班级

报告主要内容:

对问卷调查反映出的数据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结合自身观念以及第三方观点做出中肯的评论。对当代大学生的经济观念以及消费理念做出了较为合理的剖析。

论文创新之处:

特地调查了当代大学生对于理财这一概念的理解与看法,更有预见性地调查了大学生的经济观念。

结题报告的获得:

对于大学生的经济理念与消费观念做了一个比较全面、合理的分析,使得对未来5年内国家青年一代的经济消费行为有一定的预见性,对于未来的社会市场、经济市场也有一定的预测根据。同时反映出了部分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可以为纠正提供基础依据。

第3篇:大学生消费问题论文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消费 对策

一、引言

体育消费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晴雨表,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消费的研究不但涉及到实际的经济效应,而且还有利于体育市场的良性运行。它一方面可以使商家更深入地了解体育消费者和体育市场,另一方面又可以提升广大消费者的成熟度,从而促使消费者进行健康、理性的消费行为。另外,体育消费的研究也有助于国家制定宏观的体育政策和法规,有利于国家政府机构对体育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大学生是我国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他们的数量在逐年的增大。从体育市场的角度讲,他们既是巨大的消费群体,又是体育市场的巨大的潜在消费群体。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脑力劳动繁重与兴趣爱好广泛并存,无论从减轻学习负担的角度还是从兴趣爱好的角度,他们都有可能诉诸于体育消费。中国高校比较多,有着巨大的大学生消费群体,所以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恩格尔系数的相关原理可知,人们的消费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当人们的消费水平较低时实物型消费要占主体地位;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逐渐提高,消费结构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下面我们就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来论述一下大学生消费群体的体育消费水平与体育消费结构的问题。

1.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消费水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包括劳务)的数量,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实际满足的程度。广义的消费水平,不仅包括消费品的数量,而且包括消费品的质量。更广义的消费水平,不仅包括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包括消费质量在内。消费质量就是消费过程中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设想结合所产生的质的规定性,它反映消费需要的满足程度。消费质量越高,反映消费水平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有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较低,体育实物消费水平高于体育劳务消费水平,购买水平多集中在100元~300元之间,而且是以耐用品为主;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和不同省份高校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近些年,随着一些体育项目的普及与开展,以及大学生体育技术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群体对器材、服装、鞋类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层次有所递增。

就目前检索到的有关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理论的文献而言,大多数论文仅仅从消费者支出的一项指标来反映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问题,事实上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体育消费水平不仅包括体育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还包括体育消费的质量。我们要用许多不同的相关指标才能真实地反映这个问题。至此,本文认为关于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问题,还仍然有许多尚待研究的领域。

2.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

我们在研究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时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只有具备了合理的体育消费结构,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才能得到蓬勃、健康的发展,这是大学生体育市场完善的一个前提条件。根据鲍明晓、左新荣等人的研究成果,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概括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种划分方法:第一种:直接性体育消费与间接性体育消费。直接性体育消费结构的特征为经济上的投入。其中主要包括运动服装鞋袜的消费、去多功能场馆、参加健身辅导班、买体育明星画像与体育书刊。间接性体育消费结构的主要特征为情感上的投入。其中包括看电视、听广播、看报刊和书刊、观赏班级比赛等[3]。第二种:概括起来基本上将体育消费结构分为下面两个方面,三个层次。第一类实物型体育消费。第二类,非实物型体育消费,包括观赏型体育消费和参与型体育消费。本文倾向于第二种分类标准,因为在体育产业研究中,体育消费种类主要是根据个人有支付能力的、可以从体育市场中购得的体育消费资料的不同来划分。而且这种划分方法界限比较明晰、通俗易懂。

众多的调查研究表明,全国大学生的实物型体育消费明显高于劳务型体育消费。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务型体育消费的支出呈现出消费倾向递增的规律。在何敏学对辽宁省大连市普通高校所做的调查中表明,在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总额中,体育实物消费占66.4%多。体育劳务消费占19.3%.这说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以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在黄小波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中表明:大学生在体育消费时,所选择主要内容为,体育服装、鞋类,观看比赛,体育器材,体育书籍、报刊,租用体育场地,旅游,运动保健。并且男女生在消费内容的比例上存在着显著差异,男生在体育消费总额上高于女生。许多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大学生体育实物型消费与体育劳务型消费的比例明显存在失衡现象。这种结果主要受大学生的自身主观因素和外部客观条件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另外,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在目前经济状况下的体育消费选择与经济状况许可时的体育消费选择存在着显著差异。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可以进一步对怎样提高体育劳务消费份额的问题,以及怎样开发女生体育市场的问题进行研究。尽管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实物型体育消费应该占主流,但是体育劳务消费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即体育劳务消费的比例可以加大。

三、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消费者行为学、消费心理学,以及体育产业学理论,影响体育消费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体育消费环境,体育消费品价格,消费者的兴趣、闲暇时间和收入水平等几个方面。

1.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环境

消费的环境包括消费自然环境、消费的社会环境、消费的文化环境。下面我们就目前体育消费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现状分别探讨一下。(1)有利因素:首先,有关政府部门逐渐关注高校的体育工作。在这种宏观环境下将有利于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其次,体育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体育消费的发展,为大学生体育的“终身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其次,校内体育消费以福利体育为主,商业体育为辅。利于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的培养。最后,体育消费对象的相对稳定性特征。(2)不利因素:首先,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场馆设施比较差,完整的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体育设施不足。由于现在各个高校学生的人数的大量增加而学校场馆的数量增幅较小,场馆数量与人数的不协调造成学生参加运动的人数相对下降,特别是一些对场馆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等,而过于单纯的体育锻炼,不能满足学生各种体育项目的爱好,所以高校体育基础设施不足制约了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其次,体育市场缺乏完整有效的体育法规政策体系,实施力度不够。再次,许多公共场馆管理机构臃肿,缺乏既懂体育又懂经济的专业人才,从而导致公共场馆的各项指标都很差,很难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要求。再其次,校内和校外的体育文化环境都很差,必要的体育消费氛围没有形成。另外,目前体育消费市场内的服务意识体系还没建立起来,市场主体的营销意识不薄弱,缺乏战略眼光。最后,信息不畅(宣传力度不够)。学生普遍反映,对体育旅游、体育比赛等都较有兴趣,但由于未能及时得到信息,从而抑制了消费欲望。

2.体育消费品价格与大学生经济来源

体育消费品价格也是影响体育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对体育消费价格高低的认定,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二是体育消费品本身的问题。质量好的价格高,价格便宜的质量又低劣,这使学生处于两难境地。若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考虑学生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制造出物美价廉的体育商品。此外,在健身领域和竞赛表演市场领域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学生兴趣较大的体育项目费用较高,如:网球、保龄球、高尔夫等。学生喜欢看的关键赛事,门票又十分昂贵。这非常不利于巨大潜在消费群体(大学生)兴趣的培养。经济来源少是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又一障碍。针对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调查中了解到大学生在读书阶段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父母的资助,他们的体育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收入和体育消费观念。学生在经济来源受限制时是很难进行体育消费的。从上述的调查结果可知,体育消费品价格与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是呈负相关的,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从体育市场营销学的理论我们可知,目前大部分体育产品都打差异化战略(品牌战略),价格定的较高(价格与成本并不成比例)。大部分体育市场具有某种程度的垄断的性质。这种状态是否有利于大学生体育市场的发展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大学生体育兴趣与闲暇时间

体育兴趣是影响体育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特殊的认识倾向,这种认识倾向必须带有肯定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兴趣的产生和提高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当消费者对某一商品或劳务产生需要时便会对该商品或劳务产生兴趣。当人们对体育感兴趣时,就会表现出对体育运动的强烈关心,具体表现在对体育信息较为敏感、喜欢收看体育节目等方面。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体育兴趣浓的学生,其体育消费除购买体育磁带外,各项指标均挺高,在报刊杂志、体育彩票两项消费上体现尤为突出。调查中发现普通大学生体育消费存在这样两个极端:一方面,体育兴趣浓厚的学生人均消费额远远超过平均水平;学生对喜欢的服装、运动项目,以及其他体育商品等,能够不考虑其他因素,而积极选择,有时还愿意花高价、甚至借钱进行体育消费。这说明大学生体育消费偏好程度有较大弹性。另一方面,体育兴趣不高的学生人均消费额远远低于平均水平。

体育消费时间少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另一因素。当学生进入高校后,受学校环境的影响,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大,他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加社会实践和考研上,这样学生真正用于体育锻炼方面的时间就会相对的减少。有关调查还发现80%以上的学生把课余时间都用于上网看新闻、与朋友交流甚至逛街。这样造成真正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还不到10%。一些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闲暇时间要比其他一些社会群体多一些。然而,他们的体育消费时间却很少,这进一步说明了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非常薄弱的问题。我们要想发展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必须首先解决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不强的问题。

四、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对策

目前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对策研究主要集中在主体、客体、环境三个方面。从主体角度提出的对策。首先,充分了解大学生体育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从而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其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第三,大学体育教师不仅要技术全面,而且要及时地向学生传授各种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技巧,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最后,充分利用高校宣传媒体传播体育信息和体育锻炼的科学常识等,激发起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需要,进而产生体育消费的动机。

从客体与环境角度提出的对策。首先,细分体育市场,注重开发的层次性。其次,改善高校的体育设施,增设适合大学生兴趣爱好的体育项目,使大学生有更多的健身场所。再其次,学校领导要把体育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建设和发展的规划中,切实改善学校体育设施和配套服务,真正为大学生着想,创造良好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氛围。第四,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消费和体育消费投入。第五,加快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使高校体育课同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里主要探讨了通过开展俱乐部型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互补,同时对发展学生的体育消费起到促进作用。另外,学校可以用月卡或健身登记卡、俱乐部会员卡的形式适当收费。以解决学生经济来源少与进行体育消费的矛盾。第六,提高体育消费品的质量和水平。

目前有关对策研究的理论很多,但是成体系的、实践性强的却很少。我们在提出一些对策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国情与不同地区的具体特点,而且还要考虑到大学生本身的现实情况。适合于一切领域与时空的对策是不存在的,这样的对策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在对策的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到对策的完整性与实用性。

五、结语

目前有关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研究较多,大多数论文主要针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水平、结构、影响因素以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论文中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特尔斐法等几种研究方法。从总体上看,关于大学生体育消费研究的涉及面较广,但一些文章研究深度不够,提出的对策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这一领域仍有许多尚待研究之处。

参考文献:

[1]尹世杰蔡德荣等:《消费经济学原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版

[2]高玉敏:华北区高校学生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硕士论文

[3]鲍明晓著:《体育产业新的增长点》[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4]左新荣等: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1

[5]何敏学等: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J].体育学刊 2004.3

[6]黄小波李一玉: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技》1997.2

[7]每个大学生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教育部[J].新华网

[8]胡军黄剑: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必要性与必然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第24卷

[9]于平:高校体育市场的结构体系与基本特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7.4

[10]郁俊: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有偿化可行性的调查分析[J],体育学刊,2000.3

[11]李萍:浅析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及行为特征[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

[12]李蕾:部分高校在读硕士生体育消费行为的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13]王芳:略论大学生体育消费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4.3

[14]王莉华等: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及行为的调查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4.2

[15]杜国如: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经济行为研究[J].体育科研2001.4

[16]丁锋等:关于南京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6

[17]李卫国等:广东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02.5

[18]项建民等:对江西省大学生体育健身需求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6

[19]马勇:开高校体育产业走向市场之先河[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6

第4篇:大学生消费问题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旅游;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

1.政府及旅游相关部门对在校大学生旅游市场不够重视

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在校大学生群体旅游市场不够重视,宣传力度和促销手段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很多人都觉得在校大学生是一个高风险、低消费、不好管理的群体。旅游相关部门没有对在校大学生群体旅游市场进行深入的考察探讨也没有收集到非常准确的旅游消费信息。在面对在校大学生旅游群体的安全与健康方面,政府及相关部门一般选择的是最保守的态度,不积极鼓励学生外出旅游学习,在这方面抑制了在校大学生的出游需求,又使得旅游业不敢放心大胆地去做在校大学生群体的旅游市场。在这个旅游市场中在校大学生群体没有获得足够的推动和重视,使得在校大学生群体旅游市场陷进了不好的发展状态。

2.在校大学生外出旅游的保障性严重缺失,制约在校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整个旅游过程中,大学生社会经验少,是出于一个弱势群体的地位,有很多合法权益都没办法得到保障。比如“吃、住、行”的安全问题、经济消费的服务质量等问题都得不到保障[1]。

3.很多高校对在校大学生群体外出旅游的正确教导不够完善

在新闻媒体上,我们看到了很多因为旅途中出现的各种意外而引发的悲剧[2]。在大学生中也有这方面的问题。由于学校不重视学生旅游这一块儿,没有对学生进行定期的旅游常识和安全教育,从而间接导致学生旅途中死亡的概率。

4.旅游业在旅游项目的价格、开发和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

在校大学生外出旅游的花费太多是在旅游交通和旅游景点方面,经过调查分析,了解到在校大学生在这两个方面的开支太高,从而会减少在校大学生群体出游的时间和次数[3]。大学生在旅游产品的开发存在着相当高的期望,但是因为旅游企业在资金和人力上存在着严重缺失,所以针对大学生旅游的产品相对就比较少。大学生群体是个比较先进、充满活力和个性化的人群,而因为旅游产品没有满足大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从而吸引大学生旅游的目光就比较少[4]。而在旅游信息的获得上旅行社和旅游景区宣传所占的比重都很小,这表明旅游企业在对旅游景点、景区的宣传工作上存在很大问题。这说明,政府及旅游相关部门对在校大学生旅游市场不够重视、在校大学生外出旅游的保障性严重缺失、高校对在校大学生外出旅游的正确教导不够完善以及旅游项目的价格开发管理上的不足,这些都是制约在校大学生外出旅游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建议

为了更好更快的拓展在校大学生群体的旅游市场,从相关部门支持、新产品的开发、旅游安全常识教育、定价和营销策略、费用解决方式等地方提出了一些有用的建议。

1.增加强化政府和旅游相关部门对在校大学生外出旅游的政策支持

政府应该看到大力发展在校大学生外出旅游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从以下几点来支持:①政府应该从制度及政策层面来推动支持旅游相关企业积极主动的加入在校大学生群体旅游市场的开发;②政府应该联合相关部门出台多项措施,进一步深化对大学生旅游的优惠力度;③政府应该联合学校,鼓励在校大学生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适量的健康出游;④政府应该主动与旅馆、餐饮、景区景点等互相商量调节,针对在校大学生群体的住宿、饮食和门票应该适当的降低费用;⑤政府应该出资修筑在校大学生关于旅游的基础配套设施;⑥政府应该继续提高在校大学生群体旅游市场的法规建设。

2.旅游企业应该尽量努力的开发设计有针对性的旅游新产品

①旅游企业应该推出多种有特点、多元化的新产品;②旅游企业应该推出大学生群体旅游专线,尽量开发适用于大学生群体喜爱的新产品;③旅游企业应该根据旅游产品组合的重点,开拓“机动灵活”的新产品;④推出个性化旅游产品。从之前的特征研究中能够了解到在校大学生群体存在着很多有别于其他旅游群体的特征,然而在整个旅游市场中这个新群体没有占据应该具有的地位。为了更好地开发这个旅游市场,应该注重成立专门的大学生旅行社。这样才能提升出游的质量,使之保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3.高校有必要增加对在校大学生群体出游的安全常识教育

①高校应定期举行不同形式的基础旅游常识和安全教育;②高校应支持鼓励由在校大学生自己组建的旅游协会等社团的开展,正确引导和鼓励在校大学生旅游的自我管理;③高校应针对大学生旅游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和应急机制;④高校应充分意识到适当旅游对大学生知识、身心、锻炼和精神上有着正面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在旅游中进行规划并执行等活动既锻炼了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同时也能使大学生更好的认知社会,培养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各大高校应该正确指导支持和鼓舞在校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旅游活动,将旅游作为在校大学生群体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

4.旅游定价策略和营销策略的新方式

①旅游定价策略:其一,针对大学生旅游的定价应采取低价策略,以薄利多销为原则[5];其二,旅游产品明码标价;其三,根据不同的时间制定不同的价格;其四,根据不同的空间制定不同的价格。因为受到家庭经济因素的限制,在校大学生群体对价位非常在意。在校大学生群体的外出旅游人数会随着价位的涨幅而增加减少。唯有定价的合理,才可能导致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群体外出旅游,形成在校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旅游市场。②旅游营销策略:其一,增加对旅游业的形象进行传播,创建大学生旅游品牌[6],让在校大学生更好的关心支持现在的旅游业市场;其二,建立高校旅游网络,进行网络营销对于开发在校大学生旅游市场是一个非常积极健康的手段。经过前面的数据分析,我们知道在校大学生群体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来源多是网络。由此可以看出,旅游相关部门在景点景区宣传和旅行社宣传这两方面必须改进,在营销策略和手段上得以改善。

5.大学生旅游费用的解决方式

经过前面对在校大学生群体外出旅游的消费来源、外出旅游的购物、外出旅游的饮食和外出旅游天数等问题的分析中可知,家庭经济条件是约束在校大学生群体外出旅游的最主要原因。关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方式,除了家庭、高校等外界因素的支持以外,还要依靠在校大学生凭借自己的方式使费用这一关键因素得到缓解。关于解决的方式有:①鼓舞有出游意愿的在校大学生自己打工兼职赚取外出旅游费用。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劳动赚取的钱来实现自己外出旅游增长知识面,来实践自我人生价值。没有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而丢失开阔视野的机会。并且我觉得自己劳动赚的钱花起来也是比其他方式获取的费用更让人开心的;②鼓励各大高校旅游专业的师生积极加入到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的激发行列中,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经济型的旅游产品。学校自己制作的经济型旅游对于旅游本专业的师生是一个实践挑战,对于在校大学生群体外出旅游的低消费穷游起到一个正面鼓舞的作用;③鼓励经济型的旅游方式。外出旅游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在经济型的出游方式方面,旅游费用就是大幅度的降低,所以有必要鼓励经济型出游方式。比如一些学生组织一起脚踏车出游、徒步出游等方式。

作者:张冰 单位:河南省黄河迎宾馆

参考文献:

[1]常睿.长春市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谢晖,保继刚.旅游行为中的性别差异研究[J].旅游学刊,2006,21(1):55-59.

[3]佟静,洪帅.浅谈大学生旅游市场需求与供给的矛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3):50-51.

[4]冯倩新,新休假制度下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以上海高校为例[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第5篇:大学生消费问题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消费习惯养成教育

一、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特点

1.大学生消费的一般特点。(1)消费来源单一。为保证教学质量和对校园进行有计划、有秩序管理,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体制还采用比较封闭的管理模式。这种体制决定了大学生缺少更多的个人空间和时间,他们没有条件也没有更多的精力来从事较为复杂的社会工作,靠自己赚钱来完成学业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情况下就只能做依靠家庭资助、贷款或勤工俭学等方式的经济来源。(2)消费结构变化。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大学生的消费更多的注重改善自身的学习条件,满足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3)消费欲望膨胀。部分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存在超自己基本需要,走向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形成依附于家庭的高消费现象。

2.大学生消费过程中常见的心理现象。(1)从众消费和盲目消费。从众性和盲目性是当代大学生消费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受集体影响,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和从众消费。(2)攀比消费和情绪化消费。由于大学生消费存在从众的心理及虚荣心作祟,在追求享乐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形成相互攀比的心理,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3)享受消费和高消费。近年来受西方消费主义浪潮的影响,大学生中享乐主义思想非常严重,享受生活成为指导消费的新观念。(4)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近年来,社会上流行负债消费和超前消费(今天花明天的钱)。受这种思想的引导,负债消费在大学中也悄然兴起,节约成为了难以启齿的话题。

二、大学生正确消费习-愤的养成教育

1.加强社会教育。(1)积极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大学生是现代技术最积极的响应者,受现代传媒技术的影响最大。(2)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大学生群体是现代互联网最大的使用群体,如今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在使用互联网。

第6篇:大学生消费问题论文范文

关键词:三生教育,青年,理财,消费观念,生存技能

 

0.引言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科技日益进步的时代,一些青年人的思想却处于困窘,这引起了学者对此困窘的思考。青年人不断地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一些青年人素质能力低下,道德信仰迷失导致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盛行。学生为躲避升学压力和就业压力,而常常酗酒和整日上网,厌学情绪十分严重,心理压力极大,在困难面前表现的软弱无力,以致出现自残、轻生现象,给自身、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严重的危害。因此,技术的异化和市场经济的物化导致一部分青年人理性的迷惘。

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社会对青年人的素质要求增加了新的内容。青年人应具有创新的精神、社会责任感、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针对社会的价值目标要求,我国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的“三生教育”,能够使青年人认清生命本质、提升生存技能以及追求生活幸福。

1.当代青年三生的普遍性问题

一部分当代青年在对待生命、生存以及生活的观念上普遍性地有所偏失,总体上的特征为:对生命的漠视、对生存的无力以及对生活的低俗。

1.1对生命的漠视

一些青年人漠视生命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一些青年人不尊重自然,对生态环境里的生物生命的漠视,随意伤害自然界里的动物和植物。免费论文参考网。如大学生虐猫事件和用硫酸烧伤黑熊的事件,满足其变态的心理需要;还有的青年人捕杀野生动物,以此达到经济利益;还有的青年人随意破坏公共绿地等。其次青年人对同伴生命的漠视,青年同伴之间由于各种矛盾引发互相辱骂、殴打、甚至致死事件。

1.2对生存的无力

青年人对生存的无力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在面临突发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件上,青年人对生存的无力。如在遇到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时,青年人缺乏逃生自助经验,没有采取应急措施。免费论文参考网。青年人没有具备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意识,没有应对地震、火灾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的避险能力、生存能力。第二个方面是青年人缺乏工作技能,不能为自己谋取一份工作,在生活上只能依靠父母的资助。

1.3生活的低俗

一些青年人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和工作上面,而把大部分时间用于生活上的消遣上。这些人的生活很低俗,其嗜好主要表现在上网、追星、购物等。在日常生活中青年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与人交往能力逐渐退化,而且使青少年性格孤僻,不但使荒废了自己的学业,还出现了违法犯罪的事情,给社会造成了不稳定因素。青年人应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树立理想和信念。

2.三生教育的内涵

青年人应是国家未来的希望,肩负建设祖国的重任。针对当前一部分青年人窘况在三生问题中,云南省教育厅长罗崇敏在云南省实施三生教育工程。免费论文参考网。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促使当代青年人对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有积极向上的认知和行为。罗崇敏对“三生教育”的阐释为:生命教育是帮助青年人认识生命、珍爱生命,促进青年人主动和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这就有利于青年人建立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关系,促进内部自身和外部生命的和谐发展。生存教育是促进青年人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促使青年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获得有意义的生活体验,追求个人和社会的幸福生活的教育,有利于青年人热爱生活、奋斗生活、追求幸福生活。

3.三生教育的外延及现实意义

3.1理财教育及其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很少关注理财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高等院校也缺乏对大学生的理财教育,导致大部分大学生缺乏理财意识和基本的理财技能。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大学生理财技能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和技能,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和消除部分学生恶意欠费的问题。学校要对学生收入结构、消费结构进行科学的调查和分析,并制定培养学生理财意识和技能的方案。

大学开展理财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应将培养学生理财意识和技能作为生命、生存、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理财技能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技能之一;理财教育有利于解决学生欠缴学费的问题,有效帮助贫困的同学顺利完成学业,理财意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 “三生教育” 结合,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青年学以致用的能力。

3.2消费观念教育及其现实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青年人在消费方式上比较盲目,崇尚享乐主义,这就会导致人类无限制地掠夺自然资源来满足人类的欲望,破坏了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关系。当代青年消费观念教育是生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消费观念教育引导青年人理性消费和科学消费。消费观念的教育有助于青年人树立健康的消费方式。根据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国情,当代青年的消费观念应是节约型的消费模式,崇尚节俭、合理消费、扼制欲望的膨胀,限制奢华的不良风气。

青年人正在逐步独立地生活,学习和掌握消费等基本生活技能,形成适合于自身的生活模式,而消费观念教育的目的是帮助青年确立健康、高尚的消费目标和消费观念。青年人在满足自己生活需要而进行消费的同时,也是在促进与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研究青年收入的多元化、消费的多层次性、心理需求的复杂化,引导青年建立健康的消费习惯;提高青年理性消费意识及社会化程度,培养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使其学习、生活、工作有合理规划,避免“月光族”的大量产生,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长和社会的负担,青年树立普适性的消费观,推动青年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3.3生存技能教育及其现实意义

当前,青年人在面临危险事件时不知所措,软弱无力,无法阻止和减少悲剧事件的发生,青年人缺乏自救和互救知识,安全保护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低下,以致酿成不幸。教育部门应开展系统的生存技能教育。学校应进行灾害忧患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加他们自救的知识,增强青年人的生存技能。生存技能教育应该将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进行模拟和演练,让青年人熟悉具体的救助方法和步骤,增强青年人的应对能力和适应能力。

生存技能教育能够消解青年人的生存困境,增强生存意志,生存技能教育的实施提高青年人的生存技能, 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减少青年人“悲剧”发生具有重大的作用。

4.结论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科技日益进步的时代,一些青年人的思想处于困窘,这引起了学者对此困窘的思考。通过对我国当代青年的对生命的漠视、对生存的无力以及对生活的低俗的分析,教育部门应促使当代青年人具备积极向上的认知和行为。学校应将培养青年理财意识和技能,并作为生命、生存、生活的重要内容,这有利于培养青年学以致用的能力。消费观念上应教育引导青年人理性消费和科学消费。当代青年的消费观念应是节约型的消费模式,崇尚节俭、实现可持续性消费,以此推动青年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学校应对青年进行灾害忧患意识的教育,培养青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加自救的知识,增强青年人的生存技能。生存技能教育应该将进行模拟和演练,让青年人熟悉具体的救助方法和步骤,增强青年人的应对能力和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左立竞.论“三生教育”与高校新型合格人才的培养.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2(3):79.

[2]王飞.大学生“三生教育”实施三维论.昆明学院学报,2009,31(3):1~4.

[3]李兴华,尹松波.三生教育的哲学思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5):14.

[4]苗启明.论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的应用伦理关怀:生命、生存、生活关怀—兼论“三生教育”的哲学基础.昆明学院学报,2009,31(4):1~4.

[5]王飞.大学生“三生教育”实施三维论.昆明学院学报,2009,31( 3): 1~4.

第7篇:大学生消费问题论文范文

>> 2004年新闻侵权研究综述 2004年以来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综述 2004―2014年10年间蒙古栎胸径生长规律研究 知识型员工激励研究综述 2004年 2004年 2004年~2011年我国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研究综述 2004年―2013年我国图书馆信息政策研究综述 景德镇市2004~2014年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2004年以来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理论研究综述 灰色系统研究进展( 2004―2014) 2004年中国反腐热点综述 2004年世界军事形势综述 2004年台山市发展情况综述 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综述 知识型员工隐性激励研究综述 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管理研究综述 2014年古希腊史研究综述 2004年进入视野 2004年考试月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梁宏. 2012年中国劳动力状况调查报告[M]//李培林,等,主编. 2014年中国社会形式分析与预测.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75-196.

[21]吴克明,赖德胜. 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经济学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4(3):38-41.

[22]温海燕,陈平水. 劳动力市场分割条件下大学毕业生自愿性失业问题初探[J]. 生产力研究,2006(5):127-129.

[23]吴克明. 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J]. 江苏高教,2004(2):40-42.

[24]Lanvin, B. & Evans, P. The Global Talent Competitiveness Index 2013[R/OL].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Skills For Employment. (s.d.)[2014-03-16]. .

[32]刘维奇. 收入分配对我国教育消费的影响[C]//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5:150-156.

[33]杨卫军. 当前“知识失业”是过度教育还是教育深化?[J]. 教育与经济,2003(9):63.

[34]陈晓燕. 教育深化与“知识失业”的经济学分析[J]. 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6):55-58.

[35]杨竹节. 论教育深化与知识失业[J]. 江苏高教,2003(3):52-53.

[36]吴回生. 知识失业现象、原因和对策[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8):19-22.

[37]杨青. 教育深化与知识失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91-92.

[38]郑文力. “教育深化”与“知识失业”[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19-121.

[39]许林,许丽. 国外“过度教育”问题研究对我国解决“教育深化”问题的启示[J]. 教育探索,2009(8):153-155.

[40]谭崇台. 发展经济学[M]. 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176-179.

[41]袁祖望. 走出高校扩招的认识误区[J]. 现代大学教育,2001(3):35-38.

[42]寇学臣,等. “知识失业”:从“教育过度”到结构调整[J]. 辽宁教育研究,2007(1):20-22.

[43]刘长亮. 从筛选假设理论浅析我国“知识失业”现象[J]. 学理论,2011(3):94-95.

[44]史越清,王效仿. 知识失业问题的总量性原因实证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94-98.

[45]牛风蕊. “教育过度”――知识失业的悖论[J]. 现代教育科学,2006(6):27-30.

[46]赖德胜,孟大虎. “知识失业”加剧凸显政府职责[J]. 人民论坛,2007(8):44-46.

[47]赖德胜,田永坡. 对中国“知识失业”成因的一个解释[J]. 经济研究,2005(11):111-119.

[48]贾晔楠,李仙娥. 对我国当前“知识失业”问题原因的经济学分析[J]. 教育探索,2006(7):34-36.

[49]盛,周玉龙.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与知识失业――基于一个修正模型的分析[J]. 中国市场,2011(4):13-15.

[50]刘兰,肖利平. “知识失业”与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0-53.

[51]耿永志. 基于内外市场分割的大学生“知识失业”问题探析[J]. 职业教育研究,2007(2):68-69.

[52]卢菲菲,黄建如. 我国大学生“知识失业”问题探析――基于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视角[J]. 湖北招生考试,2011(4):27-30.

[53]黄英良. 技术进步、劳动力市场分割与知识失业[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

[54]李薇辉. 对“知识失业”问题的理论探讨[J]. 上海经济研究,2005(3):75-82.

[55]冯浩. 知识失业凸显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缺失[J]. 青年教师学报,2007(11):99-102.

[56]冯浩. 知识失业与大学生创业教育[J]. 才智,2008(9):20-21.

[57]冯浩,李华香. 从知识失业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J]. 中国成人教育,2006(6):28-29.

[58]边文霞. 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与面临困境动因研究成果综述[J]. 现代财经,2010(4):92-97.

[59]翟娟娟. 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知识失业问题分析――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为例[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6-42.

[60]袁祖望. 大学生失业问题的辩证分析[J]. 江苏高教,2007(4):90-92.

[61]王永莲,吴忠平. 内部人控制视角的“知识失业”[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5):24-26.

[62]林霓裳. 企业短视行为对知识失业的影响――基于北京市用人市场的调查分析[J]. 人口与经济,2010(1):44-47.

[63]杨卫军. 对当前“知识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 教育科学,2004(2):1-3.

[64]陆万军. 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治理――基于职业搜寻的理论视角[D]. 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67-78.

[65]陈迎明.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研究十年回顾: 2003-2013――基于 CNKI核心期刊文献的分析[J]. 现代大学教育,2013(4):35-44.

[66]岳昌君. 中国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研究综述[C]//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北京大学论文集,2004:23-32.

[67]王静珊. 当前青年“知识失业”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5):1-4.

[68]周鑫. 试论知识失业引发的社会心理效应及其对策[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2):202-204.

[69]郑元凯. 浅析我国知识型失业的成因与治理对策[J]. 华东经济管理,2007(4):74-76.

[70]杨冬民. 对人才资源中“知识失业”现象的探析[J]. 经济问题,2004(4):22-24.

[71]王志凌,石实. 知识失业者的就业激励-保障体系探析[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2):196-198.

[72]王淑桢. 金融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对策之文献综述[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88-90.

[73]黄芳. 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兼谈知识失业问题[J]. 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53-56.

[74]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学科发展调查[J]. 教育研究,2010(9):107-36.

[75]陈依娜. 我国知识失业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D].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23.

[76]田永坡. 高等教育扩展与“知识失业”:国外的研究和经验[J]. 高等教育研究,2006(7):103-108.

[77]林志强,祁琳. 知识失业时代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研究[J]. 河南社会科学,2010(9):215-217.

[78]常怿. 论媒介素养与大学生就业解困[J]. 云梦学刊,2007(12):84-85.

[79]梁清. 直面教育的“类发展困境”――对教育研究的社会学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5):5-8.

[80]张成武. 知识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策略[J]. 现代教育科学,2007(6):67-69.

[81]李豫黔. 从知识失业现象分析我国高校文科建设――兼论文科招生规模与教育教学质量的统一[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5):19-24.

[82]李豫黔. 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视野下的文科知识失业分析[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5):34-40.

[83]武向荣. 教育扩展中的过度教育现象及其收入效应――基于中国现状的经验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32-136.

[84]张京京,张原瑞. 高等教育最优规模探讨[C]//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1-9.

[85]尹希果,王燕飞,谭志雄. 中国高等教育深化问题及对策[J]. 教学研究, 2006(3):95-98.

[86]刘得扬,袁霁. 我国知识失业现象的“托达罗模式”解读[J]. 煤炭高等教育,2008(11):24-27.

[87]赵世奎,张彦通. 过度教育的预警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4):81-84.

[88]张源源,刘善槐. 大学生就业不公平问题探析[J]. 教育研究,2011(9):51-55.

[89]郑勤华. 印度的高等教育扩展与知识失业[J]. 教育与经济,2005(1):55-58.

[90]骆四铭,王小敏. 印度“学位与职位相分离”政策及其启示[J]. 复旦教育论坛,2012(1):88-92.

[91]吴军. 化解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之困的思考[N]. 贵州日报,2010-06-08(011).

[92]谢作诗,杨克瑞.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J]. 教育研究,2007(4):45-48.

[93]付八军. 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的相关性探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5(3):12-16.

[94]毛亚庆. 高等教育发展的知识解读[J]. 教育研究,2006(7):24-29.

[95]张少雄. 学习的永恒维度与永恒评价指标[J]. 大学教育科学,2013(6):88-91.

第8篇:大学生消费问题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文化消费对满足大学生精神生活需要,提高其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概念、内涵及作用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消除大学生文化消费差距、促进消费结构合理化和校园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着手加强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教育引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用于生存消费的比重下降,用于教育、休闲方面的消费逐年提高,文化消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与一般群体的文化消费相比,大学生文化消费必须更突出满足发展层次的需要,关注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文化消费概述

(一)文化消费研究的内涵

文化消费是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其实质是对社会的及他人提供的精神财富(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消耗。简言之,文化消费是人类享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活动,是人类一种有特殊意义的消费活动,有着与物质消费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文化消费是分层次的,这主要是由于文化消费的主体的素质和文化修养不同,价值趋向、兴趣爱好及收入水平不是整齐划一所决定的,一般有普及型或大众化的文化消费和提高型或高品位的文化消费。

(二)文化消费在大学生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消费是一个有形的消费过程,它对人的作用只体现在消费的过程,或存留短暂时间,而后其价值便自行终止,一般用来满足人们生存(或生理)层次的需要。文化消费是一个无形的过程,对人的内心世界发生作用,直接或间接、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心灵和行为,甚至左右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一般用来满足享受、发展(或友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较高层次的需要。现代社会是文明社会,大学生是文明社会中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特殊群体,文化消费也应成为他们维持生存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文化消费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增进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觉悟,培养高级情感,改善审美情趣和能力,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但从大学生的特点来看,他们生理发育已趋成熟,思想活跃但容易偏激,情感丰富但不稳定,消费欲望强烈但鉴别能力低,各种消费的观念、方式等都还尚未定型,因而各种畸形的文化消费方式,不健康的文化消费内容,都有可能给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必须加强引导。

二、大学生文化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消费内容丰富,但质量不高

大学生文化消费活动都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即:消费主体(大学生)、消费客体(文化消费品和劳务)和消费环境(主要指真实存在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和虚拟的网络环境)。大学生文化消费生活质量就是反映三者结合中所产生的消费的质的规定性。三者质量高,结合的好,消费质量就较高;否则,消费质量就较低。

从大学生文化消费活动的现实情况来看,他们需求强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消费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只追求一时消费的满足,忽视终极发展即综合素质的提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理性认知与实际行动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经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文化消费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有34.1%是为了提高综合素质,40%是为了调剂生活,20%两者兼有,2.2%表示说不清,2.2%表示是凭自己的兴趣。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文化消费目的的认识是理性的。但从他们的实际消费活动来看,却绝大多为娱乐消遣、实用技术方面的内容。从消费环境来看,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家庭消费注重实用、社会消费崇尚娱乐消遣等,给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导向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学校从育人的目的出发,供给较多的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努力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创造有利条件,但由于自身结构单一、内容远离现实,不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

另外,我国社会主义的文化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商家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缺乏高品位文化的辨别和欣赏能力,或者为了谋取暴利而不择手段,甚至丧失了起码的社会良知,不利于大学生文化消费市场的净化。目前各种言情、武侠小说,流行音乐,卡通游戏充斥大学校园文化市场,尽管反映了当前部分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倾向和消费兴趣。但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带来了一些误导作用,冲淡了他们对主流、精英文化消费品的关注。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文化消费品位的提升。

(二)文化消费品供给不足,又浪费严重

当代大学生的文化消费比较丰富,但与他们急剧膨胀的消费欲望相比,还十分缺乏。在他们的个人消费能力受到制约、作为公共文化消费主要供应者的学校经济能力也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尽量发挥己有文化消费品的最大效应。但目前来看,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浪费十分严重,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1.学校公共文化消费浪费严重。据调查,单就上海大学每年组织的各类具有较高水平的国内国际著名艺术团体在校内的免费演出大约在25场左右,学生一方面抱怨学校提供的活动太少,一方面却是每场演出大约30%的空座率。由此可见,学校公共文化的供给结构与大学生实际需求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休闲、娱乐、实用文化的实际消费占主导地位,而精英、主导类公共文化品供大于求,需求不足,浪费严重。

2.个人购买的文化消费品浪费严重。这主要表现为大学生购买文化消费品的目的与实际消费行为发生偏离或背离。例如,大学生买CD机、MP3不是用在外语学习上,却主要用来听流行音乐。买电脑、上网不是用来辅助学习,而是主要用来玩电游,看光碟,聊天等,这就偏离了其主要用途。

三、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教育引导

(一)正视客观存在的大学生文化消费差距

大学生文化消费差距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欲望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二是不同经济条件的大学生之间消费能力存在差距。

1.大学生消费能力与消费欲望之间差距的校正。文化消费能力的大小只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条件之一,而不是直接、更不能当作唯一标准。从文化消费的价值和作用来看,它主要体现在塑造人的心灵、提高人的审美情趣等方面,因而更注重对消费品和消费过程质的要求,不是单纯追求消费品数量的多少。

2.满足大学生文化消费最低消费底限

文化消费最低消费底限,即最低的文化消费水平。近年来,由于高校学费上升幅度比较大,学校贫困学生增加,关于贫困学生的最低生活标准问题的研究也成为了一个热点,但基本上也是围绕学生的吃穿展开的,而他们的文化消费支出则得不到保障。迄今为止,人们观念上首先想到的是他们能否吃饱穿暖,于是在各大高校,大学生的基本生活费用总可千方百计想办法解决,但文化消费支出则得不到保障。但实际工作告诉我们,贫困生问题最主要的不是物质贫困本身,而是他们很难找到一种战胜自我的勇气和精神力量。因此保障大学生最低文化消费水平,可以使他们能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食粮,增强自谋生路的信心和勇气。今天的贫困学生,即使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但一样缺乏多少独立生活能力,心理比较脆弱,需要我们创造一个既有动力又有压力能让他们健康成长的环境。

(二)加强消费行为引导,促进消费结构合理化

大学生消费受经济条件、个性心理、文化环境、相关群体、专业特点、性别差异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因而在实际消费过程中并不都表现为理性行为。就当前大学生文化消费而言,过分地突出生存和享受层面,忽视发展层面,与大学生的角色和培养目标很不相符,必须加强引导,要积极倡导并强化为终极发展而消费的文化消费观念,努力提高他们文化消费的素质,促进文化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三)加强校园文化市场管理,提升大学生文化消费品位

1.丰富校园文化市场,严格准入条件。学校是大学生文化消费的主要场所,为此,学校应该加大公共文化消费品的生产和场地建设的投入。如增加图书资料的人均拥有量,多修建格调高雅的人文景点,加速校园文化的网络建设等。近年来,高校扩招力度很大,远远超过了公共文化消费品的增长速度,因而学校人均拥有的公共文化消费量有所减少,质量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虽然有的文化消费品具有重复消费和共享消费的特性,但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否则,效果就会受到一定影响。作为高校,既要大胆地吸引外资来丰富校园文化市场,又必须严格校园文化市场的准入条件,对他们的经营范围、场所、内容、档次等都作出严格的规定,并随时不定期的进行抽检。对校园周边的文化市场也应比照这个要求加强管理,以保障大学生文化消费生活健康、高雅。

2.切实提高校园文化消费品的品味,引导大学生文明、健康、高雅的消费。校园文化品味是决定大学生文化消费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高校办学的经济实力主要只影响公共文化消费品载体的数量和质量。文化消费品观念性质的内容更多地与学校的历史传统、指导思想、办学层次、对外交流、信息开发等有关。因此,在学校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着力提高校园文化消费品的品味。基本要求应做到:内容健康、形式活泼、格调高雅、符合时代要求,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3.充分提高校园公共文化的利用率。文化消费品有的可以重复消费,有的可以实现消费共享,有的兼而有之,因此,可以减少一些重复购置,提高其消费使用频率。

因此,文化消费在大学生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大学生的高级情感,改善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他们形成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同时建立、完善校园的文化环境,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苏志平,徐淳厚编著.消费经济学[M].中国财政出版社,1997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第9篇:大学生消费问题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体育消费

大学生是未来消费的主流,而体育消费在人们闲暇休闲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其未来体育消费行为的走向。本文对福建省江夏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等因素的调

查,研究这些因素对其体育消费行为的影响,为更好地引导大学生体育消费提供一些理论上的依据。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福建省江夏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600份(每个年级200份),内容涉及体育锻炼意识、动机、体育锻炼项目、习惯等,收回问卷586份,其中有效问卷573份,有效率为98%。

2、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收集查阅了大学生体育消费的论文数十篇及有关体育消费的相关着作。

3、访谈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相关问题的访问,提出有关问题,了解其行为现状。

4、数理统计法:利用SPSS软件和EXCEL对研究中出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闲暇时间经常从事的活动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男生在余暇时间经常从事的活动前两位为上网和体育活动,女生排前两位的为聊天和上网;男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比例要远高于女生,如表1所示: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闲暇时间重要的活动方式,这意味着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和部分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他们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收发邮件、聊天、查阅资料、游戏等,大部分学生在网上进行过观看体育新闻和赛事转播等行为,但网络已经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这必然会影响到他们进行体育活动,也势必影响到大学生们进行必要的体育消费。

(二)经常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

大学生经常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如图1所示。

从总体来看,大学生经常从事的体育活动为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和足球,但男女生在喜爱项目的选择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男生在整体上喜爱一些大球,而女生对小球和操类偏爱。

(三)体育锻炼习惯

从相关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喜欢体育锻炼的男性占男生的86.78%,女性占女生中的72.65%。其中主要的原因:72.80%男生为增强体力与健康;62.38%的男生为满足娱乐需要;61.95%的男生为提高自身的运动水平与能力;61.45%的女生为增强体力与健康;57.73%的女生为满足娱乐需要;57.36%的女生为减肥或健美体型。具体结果如图2所示。

在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原因调查中发现:多数男女生因为不懂锻炼方法、缺乏闲暇时间、锻炼场地缺乏及不兴趣体育,比例分别是6.82%,9.55%,11.69%,16.42%。从图2显示的结果看,绝大部分学识还是喜爱体育运动的,但就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看,大学生对体育运动或体育锻炼的情形并非乐观,如表2所示:

从调查获取的数据可知:将近一半的男生能每周锻炼的频率是3次-4次(每次30分钟以上),而女生的比例则仅为男生的五分之一左右(18.5%),这说明男女生的体育锻炼具有明显的不同,在对部分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主要是因为学校锻炼场地的限制所致,很多女生实际上是非常渴望体育锻炼的,然而由于女性生理方面的原因对体育锻炼场所要求较高,而学校又缺乏,这限制和影响了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可能;二是由于学习和就业的压力不断的加强,大学生忙于“考证”,从而限制和影响了他们参加锻炼的时间。

(四)体育消费意识和动机

1、体育消费意识体育消费意识支配、控制人们的体育消费过程,而体育消费意识是由体育参与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所构成的。体育消费心理是浅层的消费意识,往往受其社会环境的影响而自发地形成;体育消费观是深层的消费意识,是在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的。随着体育消费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当中,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正在逐步地提高。本文设计了几道关于对体育消费认识的问题。从调查的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认识并无显着性差别。60.8%的大学生以为体育消费能促进健康,52.4%的大学生以为体育消费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46.7%的大学生以为体育消费很正常,30.5%的大学生认为体育消费是终身成本投资。

体育消费意识,如图3所示。

大学生多处于18岁-23岁这一年龄段,不论在心理还是在生理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可以说这一时期是其体育消费观念塑造、体育消费习惯养成的最好时期,为此,对于大学生来说,欲要期加强锻炼,必须加大力度强化“体育消费是终身资本积累”的认识,促进大学生科学认识健康的重要性,进而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体悟体育锻炼的好处,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和提升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积极性,将它纳入生活的一部分。

2、体育消费动机。体育消费动机多样性的体育消费需求决定了多样性的体育消费动机,大学生在进行体育消费时很少只出现一种的消费动机,而往往是由多种动机共同影响其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多种多样,男生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体育锻炼、健身62.57%;精神娱乐19.38%;单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9.25%。女生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体育锻炼、健身60.81%;精神娱乐20.53%;获得美感7.89%。男女生无显著性差异。可以看出大学生已经逐步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应积极地诱导和培养学生树立健康文明的体育消费行为。

三、结论

第一,就整体而言,当前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概念还是有比较清楚的认知的,在对“影响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因素选项分析中出现较强的趋同性,表明大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知水平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这对大学生的良好体育消费习惯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我们应该在这个基础上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体育消费观念,建立可持续的、适度消费的体育消费观念,把“绿色消费、消费权益、消费效果、体育价值评价”等相关知识纳入到大学体育教育体系中,并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第二,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大,为了使自己在毕业时多一些竞争的筹码,大部分同学都是利用闲暇时间参与“考证”,以便多一些优势与机会,从调查可知,偶尔锻炼的学生占被调查的50%左右,每周锻炼3次-4次的学生占三分之一,仅为4%的每天锻炼一次,体育课外从不锻炼的学生有10%,同时随着年级增高而参加锻炼的比例呈减少的趋势。无疑这将影响大学生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及由此而产生的体育消费。另外,在大学生的闲暇时间中网络占据了他们太多的时间,尽管网络能使大学生接收到大量的体育方面的信息和知识,但仅有知识和信息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大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旨在使大学生养成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牢固的基础。

第三,在消费意识方面,“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已逐步融入到大学生中,对体育价值的理解比较到位、准确和全面,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各种的体育运动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初步形成了“体育为健康”的理念,对体育消费基本持积极的态度。体育消费动机正呈现多样性趋势。但“体育消费能促进身体健康”的动机占据着主导位置,男女生在体育消费动机方面不存在显着性差别。但就“突出个性”的选择上,女性的比例较低,从某个侧面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对体育消费动机方面的影响尤为明显。

参考文献:

1、张保华.现代体育经济学[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2、古强.高校学生体育消费心理与行为探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06(6).

3、周方.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