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发展心理学论文范文

发展心理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发展心理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发展心理学论文

第1篇:发展心理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广西文学;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文学生态

[作者简介]刘思佳,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讲师,博士,北京100024;王绍辉,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I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8-0198-05

当今之世,“竞争”、“创新”,不仅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强音,也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关键词。广西是欠发达地区,在经济转烈时期,要赶超先进,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依靠“文化艺术”在内的文化软实力的推动。

在中央“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各省区的“文化强省”(强区、强市)战略也纷纷出台,“区域文化竞争力”被提上全国各省市区的议事日程。所谓文化竞争力,概括地说,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等等。文化竞争力有时可以简称“文化力”,也是文化软实力的一种表现。“文学”是文化的一个主体部分和高级形态,文学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构成一定区域文化的标志性力量。比如,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标志性品牌,表明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综合实力具有了“世界性意义”,也表明中国文学具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文学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文学的综合实力是指文学的整体实力,一般包括一定地域一定时期内文学整体中传世精品的多少。文学作品的知名度及传播影响力,多少知名作家获得国家级声誉,是否获得国家级文学奖或者诺贝尔文学奖等等。“文学的核心竞争力”是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文学综合实力的核心部分,是决定综合实力方向和强弱的核心因素。“核心竞争力”的大小决定了综合实力的大小,犹如火车发动机决定了火车的方向和载重量一样。由于文学核心竞争力如此重要,本文就着重分析核心竞争力,而捎带提及了文学的综合实力。

广西文学在全国的异军突起,特别是其与当代影视的密切联合,加强和深化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丰富并拓展了广西文化的软实力。但毋庸讳言,当前广西文学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都不容乐观,除了东西鬼子两人获鲁迅文学奖。广西的中短篇小说整体实力还不够强,而且更缺乏高质量的长篇小说,总之,广西文学还缺乏一种核心竞争力以带动综合实力的壮大。因此,本文认为发展广西文学核心竞争力的路径大体有三:首先要坚守“为人民立言”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是着力打造文学精品;最后还需要政府扶持、媒体传播、理论推力等外部因素构成的良好生态。

一、坚守“为人民立言”的使命

古代的仁人志士有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精神。其中“立言”是我国传统知识分子实现理想抱负的一个重要途径。先哲张载有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其“为生民立命”翻译成现代汉语,就近似于“为人民立言”。的确,当代作家更应该树立“为生民立命”的思想,这与当代中国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发展方针是一脉相承的。

欲求文学的繁荣兴旺与可持续发展,作家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审美取向,因为观念决定行动。俄国文豪高尔基曾说“文学是人学”,那么,作家“为人民立言”的使命感表现在创作上,主要是“人性化”的美学显现。“人性化”的创作观念,就是开掘作为“人学”的文学世界里那芸芸众生的复杂的人性,就是作家自己寓思想情感于“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形象塑造之中,从而实现德国美学家康德所说的“无目的的目的性”,即发挥文学潜移默化的审美导向作用。自觉坚持这个人性化的审美理念,是实现中国文学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一环。如广西作家东西就有着坚定的“开掘人性”的文学信念和因此而起的写作冲动。他说:“悲痛,是我的文学导师……我不喜欢那种一味煽情的作品……我喜欢那种欲说不能欲哭无泪的悲……乡村是我写作的背景。父母亲和线条分明的农人是我实现想法的符号。”因此,东西的《没有语言的生活》这部中篇小说,不在于描述“三农问题”的物质的困顿,而在于揭示了一个触目惊心的精神困惑:残疾人王家宽一家人“没有语言的生活”,不是自己的生理缺陷造成的,而是偏僻的山村里那种以强欺弱的“集体无意识”造成的。这艺术化的深刻洞见,让这篇小说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坚守人性化美学原则而成功的作家。其他省区也很多。如山东作家张炜也曾有同感:“对人性的顽强追问,对人道力量的恪守和坚持,在我的作品中都不会改变。张炜就怀着执着甚至有些倔强的“追问人性”的文学信念。连续花去20多年时间写出长达10卷、共约400万字的巨著《你在高原》。因为以人性化的巨大的艺术力量征服了读者和专家,它以最高票数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已故著名作家沈从文说过:我只造希腊小庙,这座庙供奉的是“人性”。从古今中外的作家名言可见,作为“怡情”、“化人”的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否充分揭示“人性”的奥秘,发掘和展示复杂而幽深的心灵世界。正如《人民文学》编辑对鬼子小说的评说:“关注人的灵魂,关注人的精神状况,让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逻辑经受一次检验、一次冲击,这也许是《瓦城上空的麦田》的立意所在。也许我们都很忙,忙得忘了父亲的生日,忙得顾不上看看自己的内心和自己的生活,但是,停一停吧,哪怕短暂的、哪怕偶尔一次。”因为,只有如此“为人民立言”、且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作品才产生文化的魅力,才有可持续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一个地区的文学是由若干作家组成的团队创作出来的,所以,作家的使命感,除了最重要的“人性化”的美学信念,还应包括领军作家的榜样力量与献身精神、作家团队的协作进取意识以及独立的思想与沉潜的意志等等。限于篇幅,此不展开了。

二、着力打造精品力作

“诺奖”得主莫言说过:“我一向认为。好的作家要有独创性,好的小说当然也要有独创性”。目前,学界公认的“文艺”精品的标准是“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我们认为“文学”的精品性,主要体现在思想的深刻、主题的新颖、艺术的创新、语言的可读性等方面。具体而言,要发展文学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文学创作应该主要做到三点,一要有原创性与个性化,二要有现实关怀,三要体现民族化地域化风格。

(一)原创性与个性化表达

文学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文学经典往往是个性化的创作,文学精品就产生在原创中。“原创”意味着“原初创作”,就是拒绝复制与雷同,就是一种既不照搬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创造,因此原创有时也叫“独创”,是作家别出心裁的独立创作。新时期的广西作家在原创性方面曾做出了艰苦的努力,比如,受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的影响,广西的小说风格也异彩纷呈,如沈东子的“心理分析”小说和意识流小说、东西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李冯的“戏仿历史小说”、鬼子的“叙事革命”、海力洪的“象征主义”、凡一平的“语言实验”、林白的“女性心理”小说等等。广西作家从1990年代开始,有意识地突破了传统小说完整的故事性、叙述的有序性等模式,创造了新颖、深刻而又具有可读性的作品,因此得到读者喜爱。因为他们的创作坚持了原创、独创,他们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与生存探索这三个层次上的推进,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和影响之大,不应低估。

必须指出,“文学原创性”的关键,看似纯粹的技术问题,其实与前文的“作家的使命感”相关联。就当下中国文学而论,就相当缺乏像莫言、张炜那样具有巨大的人格力量和精神超越性的作家。不少作家比较缺乏中国传统文化中堪值称道的那种“兼济天下”抑或“独善其身”的人文精神,比较缺乏那种具有大悲闵、大忧患,大使命感的、具有殉道者般的信仰与信念。这也可能是文学兴衰的关键。

与文学的“独创性”相关联的是作家的“个性化”表达。前者是指作品的客观品质,后者是指作家主观的艺术才情。个性化创作既包括题材的选取,更包括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等因素,以此体现出作家与众不同的风格。作家的个性化,可能促成艺术形象的个性化或者“典型性”,如鲁迅塑造的阿Q形象,已经成为作家追求原创性与个性化的艺术经典。

虽然以东西、鬼子为代表作品的广西文学在“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广西文学整体的、综合的创新实力还不够,更何况文学的创新是无止境的,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事实上,与文学实力较强的邻省“文学湘军”、“文学粤军”相比,从知名作家数量、精品佳作数量以及影响力等方面,广西文学还有相当差距;尤其在长篇小说方面,广西至今无人登顶茅盾文学奖。因此,广西文学创新、打造精品之路任重而道远。

(二)贴近现实的人文关怀

打造文学精品,既要有艺术的独创,也要有思想导向上的“现实关怀”。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就是说,人们的文化活动总是着眼于“现实视野”这个立场的,同理,一切文学应该是有“当代意识”的文学。因为文学作品多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文学创作作为“第二自然”,当然来源于现实土壤这“第一自然”,优秀作品也还来自作家对现实感悟的独特表达。其实,“贴近现实”的作品也多是广西当代文学的主流,如诗人韦其麟的散文诗《依然梦在人间》,小说家东西的《我们的父亲》、鬼子的《被雨淋湿的河》,凡一平的《跪下》,映川的《不能掉头》等小说作品,就是现实感、时代感很强的作品,都是在文坛上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优秀作品。

举世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也将“介入现实”列为评奖标准之一。如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的颁奖词说:“他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诺奖在这里强调“历史与当代社会”的现实对接,这也与我们提出的“三贴近”(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创作原则有共同之处。莫言自己也说过:“社会生活、政治问题,始终是有责任感的作家不可不关注的重大的问题”。莫言的《蛙》就是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与尊重“生命”规则的尖锐的现实矛盾,它就不仅获得中国的茅盾文学奖,而且还获得了世界诺贝尔文学奖。这说明。有竞争力的优秀文学作品必须有“问题意识”和人文关怀,不能躲在象牙塔里或“桃花源”中不食人间烟火。

“贴近现实”事关文学作品的思想倾向问题,是文学精品评价标准“思想性”与“艺术性”两个要求之一。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将“现实内容”归属思想导向方面,将“原创性”、“个性化”视为艺术创新方面,其实,思想性与艺术性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水融的整体,然后整体呈现出一种审美风格,它们在具体创作过程中是很难彼此分开的。

(三)地域化、民族化风格

中国文学史上有所谓“京派”、“海派”之分,北国有“金戈铁马”的壮丽诗篇,江南有“小桥流水”的浅斟低唱,南国壮乡有蜚声中外的“刘三姐”,这都是文学地域性的具体表现。

广西文学呈现给读者的首先是“甲天下”的卡斯特风景。以及山歌互答的民族风情。广西文学画廊中可能最有影响力的是作为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综合出现的“刘三姐”,从口头文学一书面文学一舞台艺术一电影银幕一电视荧屏一实景演出,“刘三姐”几乎包揽了文学、戏曲、影视等所有艺术形式,并且,每一种形式都获得了全国性甚至世界性的广泛影响。“刘三姐”作为中国当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作为最具广西特色的文化符号,实实在在来自广西红水河流域的艺术创造。

当然,对作品的地域性不能做狭隘的理解,正如东西说:“任何一项事业,特别是以心灵为对象的事业,都不仅仅以某个地域作为服务对象,广西作家的作品也不仅仅写给广西人来阅读。如何让自己的作品走得更远,如何让更多的人来阅读自己的作品,这是我现在和将来都将面对的课题”。的确,地域性与世界性是一致的,正如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的哲学道理一样。

与地域性密切相关的是民族性,我国就有56个民族分布在不同的地域上。中国的二胡乐曲能够吸引美国青年,同样,广西壮族的“山歌”、京族的独弦琴乐曲、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及文学桂军,也吸引着五湖四海的同胞,还正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力和文化竞争力。比如上世纪50年代,在新生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韦其麟的《百鸟衣》等少数民族诗歌就唱出了响彻当时中国文坛的时代强音。到开始改革开放的1980年代,受民族自治政策影响以及民族自豪感的激发,广西作家的创作在一段时期继续体现了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的结合的特点,自觉打造文艺精品来推动民族文化建设。譬如梅帅元的小说《红水河》、黄佩华的小说《涉过红水》《生生长流》等,从题材到主题,从文本到艺术,从立意到风格,都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民族性”主题的作品可以说俯拾即是。

对地域性与民族性,不能做狭隘的理解。在全球化背景下,广西作家的写作,思想与艺术更应该与时俱进。不应该局限于对某个地域或以某个民族身份的生活经验作简单的复述和书写,而转向对普世价值的探寻,可能是作家们越来越明确的创作追求。如仫佬族作家鬼子就不太注重自己的民族身份,他拥有“超民族”的广阔视野,这是他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心里基础与审美视野。正因为鬼子等作家有如此高远的志向,才可能促使广西文学创作迈向更高的境界。再如莫言虽然多写他家乡高密东北乡的生活,但都是对人性的探究或是对社会问题的追问(如《蛙》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与尊重生命权的思考),是一种普世价值的关怀,是从“故乡”出发而超越故土的人性关怀。

总之,贴近现实、锐意创新,力求创作出时代特色与壮乡风貌相结合的文学精品,这样的文学精品才有可能成为文学经典。才可能形成文学的核心竞争力。

三、培育良好的文化生态

文学的发展,既需要作家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外部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在目前体制下的中国,尤其需要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前文中,无论“为民立言”还是“精品打造”,其实都是作家行为,都与作家的主体性相关,因而都是关于“文学竞争力”的“内因”的探讨。在《矛盾论》中,有句名言,其大意是说,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广西文学要保持和发展当前的竞争力,首先是强化“内因”,但也需要“外因”支持。本文认为,从体制机制创新到人才和文化氛围的建设,广西相关部门至少应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创设环境:尊重、鼓励和服务文艺创作。广西领导是相当重视文化,尊重作家、扶持作家的,近20年来广西的文艺环境是优良的。这是广西文学发展竞争力的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这经验值得发扬光大。

签约机制:重点扶持精品力作。从效果来看,“作家签约制”是一个成功的创作制度。广西这些年的优秀作品几乎都有签约作家的贡献。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也大力创新文学发展机制,他们这种体现社会主义公平原则、又很活跃的、富于竞争性的文学激励机制,值得广西深入学习和借鉴。

媒体力量:要热心扶持让文学“走出去”。文化要“走出去”,文学应该先行。如果说跟沿海发达地区的文化相比,广西肯定有距离,那么,与西部的川、陕、渝、滇等省区的文化相比,广西也并不都占优势。总之,在热心扶持、让本土文化走出去方面,广西还做得不够,比如在卫视频道上还没有湖南那种“文学名家讲坛”栏目,也缺乏广东那种经常举办全国性文化活动的气魄,总之,对文学的实际重视与投入似乎还不够。这些兄弟省区扩大文学影响的诸多好的做法和措施,的确值得广西继续借鉴。

人才政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可以说,文学的竞争力主要就是作家的竞争力,必须首先尊重和爱护文艺家的劳动。扶持和爱护文艺家不要强调客观困难,如果说广西暂时短缺的是经济实力,那么我们不应该缺失的是发展广西文化的真诚与爱心。

理论自觉:真诚砥砺的批评力量。对于理论的重要性,恩格斯早就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因此也可以说,文学创作要想攀上高峰,也离不开文艺理论的砥砺和推动。但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广西批评家的个人,不要仅仅停留在对单篇作品的评头品足,说长道短,还需多多直面作者的整体不足,双向交流,以真知灼见的思想火花烛照对方。相互砥砺,以内行的眼光给作者指出“门道”与方向;还希望广西文论刊物多多总结广西本土创作的成败得失,借助全国的文学经验来推动广西本土文学的发展和文学竞争力的提升,而不只是众声喧哗、莫衷一是的“会议杂志”。

第2篇:发展心理学论文范文

一、创设情境

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节控制者,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知,对美术内容尽快了解,产生探究欲望,明确学习的目标。例如:在教学《小鸟的世界》一课时,为了使学生了解鸟和鸟、背景和鸟的关系,激发他们的绘画兴趣,活跃思维,设置一个童话故事,森林里的树丛被人们砍伐,只有光秃秃的山坡,小鸟的家没有了,怎么办呢?使学生明白鸟与大自然的关系,并采用欣赏录像或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动静结合,丰富学生的感官,增强兴趣,为画出丰富的画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自然,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从孩子们的心理特征、知识、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方面出发,引导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更新、更奇的图画。我的做法是:引导学生多进行添画、组画、记忆画等练习,培养、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教会学生运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大胆创新,将课本内容拓宽、画活。

如教学《愉快的课间活动》一课时,对四年级学生来说,人物比例关系及“像”与“不像”,我认为不是主要的,关键是画面想象、布局、环境衬托及色彩搭配等,在我给学生讲清楚人物大比例后,我又启发他们想象人物的多种姿态:如跑、跳、蹲等,同时我又在黑板上画出动态线进行引导。学生兴致勃勃,跃跃欲试,最后,一幅幅《愉快的课间活动》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二、探究释疑

探究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钻研熟悉教材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的个性在探究中得以充分的发展,在同学的相互作用和教师的点拨指导下,思维由浅显入纵深,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并有新的发现和启迪,提高其独立取得知识的本领。

??如在三年级教学《三原色与三间色》一课时,运用电脑教学,引出童话人物“豆豆”,在整个电脑演示过程中,都是由“豆豆”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比如说,三原色有哪些?三间色有哪些?怎样调和出三间色?答案在书中,看哪一组回答的快;电脑中“原色和间色”的动画演示,以及精美的范画等等,通过教师的设置疑难问题让学生互变交流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分组讨论决定,并自己动手尝试调色,从中发现问题,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中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加活跃,内在的求知需要得到满足,为自我表现创新打好基础。

三、表现发挥

这一环节是学生主体性实践和认识活动阶段,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教学指导时一方面要让每个学生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又要顾及层次不同学生的表现状况,有针对性的辅导,使学生对自己能力的提高获取自信心。特别强调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夸张,使作品更具有童趣性。

培养学生既要善于动脑,又要善于动手。如何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绘画技能呢?要在课堂教改和技能训练中来体现,培养学生用线条、色彩、图像表现自己的意向和技能。例如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我首先在黑板上出示一幅海底的背景图画,要求学生描绘形态各异的鱼放在其中。随即,学生运用平日所学的绘画表现技能,开动脑筋各出新意。不到二十分钟,学生的作业画好剪下来,陆续展示在黑板上的“海底世界”中。有大鱼,有小鱼有的局部是一条光怪陆离的鱼妈妈身后带着一群漂亮的小鱼;有的是一群三角形燕鱼围成圈像绽开的花朵;两只大螃蟹挥动铁钳正在比武。通过添添画画、剪剪贴贴,一幅美妙、奇幻的海底缩影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生动迷人的“鱼乐图”伴随着旋律优美的“海之诗”音乐吸引了全班学生,不时发出赞叹声。

本课不但完成了教材中要求的内容。而且学生情绪盎然,课堂教学形式活,质量高,效果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巩固了绘画技能的学习。

又如,教学《反转构成》一课,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方面,为了给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我通过旧知识的《切割移位》导入新课《反转构成》,用电脑演示翻转的过程、我的制做演示过程,以及《切割移位》与《反转构成》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使学生的表现得到发挥,并学会与他人合作,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是现代学生具有的重要素质,同时也是创造意识的组成因素,让学生去讨论、发现、总结。这种表现发挥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讲评拓展

这环节是对整节课完成教学目标情况的反馈和验证。目的在于领会学习方法,体会思想感情,总结经验教训。在教师的提示下,对学习目标的认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例如在教学《反转构成》一课,对照学习目标,通过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一看是否有创新意识,二看工艺制做是否好,三看制做态度是否认真。让学生通过互评、自评形式围绕要求展开评价,自己提出鲜明的看法。评出等级,给予学生小小的奖励,同时给学生讲美育教育。如反转构成的图案可运用到广告、装潢设计、马路边的花墙等,都是向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极好内容。

第3篇:发展心理学论文范文

一、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内涵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前身是儿童心理学。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发表《儿童心理学》一书,被认为是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儿童心理学形成与发展时期,在此期间,出现了一大批研究儿童心理学的先驱者和开拓者,并形成了不同学派相互竞争的局面;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标志着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更加明确。20世纪80年代,研究领域扩展到对生命全程发展的研究,学科发展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并逐渐形成了发展心理学学科体系。在我国,1962年朱智贤教授《儿童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儿童心理学体系的形成,也为发展心理学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狭义的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包括心理的种系和种族发展。通常所说的发展心理学是指研究人类个体从胚胎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生命全程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其主要的研究任务包括揭示各年龄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以及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在我国发展心理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中小学生智力与品德发展、独生子女的教育、青少年犯罪教育等。近些年,发展心理学研究者对心理发展进行了多视角、多角度的解读,并尝试把发展心理学的知识与理论运用到教育改革当中,这种结合对学生智力和品德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这两方面的工作多流于形式。且应试化教育色彩较为浓重,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只是想在考試中取得良好的成绩。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各类人才的要求也在提高。教育工作者逐渐意识到,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教育教学仅有文化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中适应能力较弱,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1]。因此,一些学校开始对传统的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在保证文化课的情况下,加强了对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想品德的重视,以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改革过程中,部分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对发展心理学进行有效的探究,努力将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引入到教育改革中,促进了教育的发展。由于我国具有很高专业素养的发展心理学教育工作者较少,这使得教育改革中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并不理想,当然,在推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学改革中发展心理学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其具体体现如下。

1研究发展心理学不够深入

发展心理学源于西方社会,大量的研究结果都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下,这些理论和研究结论未必能很好地适用中国文化。因此,需要对发展心理学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将发展心理学较好地运用于实践。而现如今,我国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水平虽有了显著的提升,但研究仍然不够深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研究力量不足。我国研究发展心理学的主力军多出自师范院校,其他机构对其研究的力量较弱,甚至从未参与研究。因此,发展心理学研究力量的局限性对其在教育改革的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阻碍。第二,研究设计与方法相对落后。我国研究者在进行发展心理学研究时所采用的研究设计多为横断研究,只有少数高校和研究者采用了纵向追踪或聚合交叉的研究设计。此外,大部分研究者在进行数据收集时多采用传统的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方法,较少采用较为严格的实验法,从而导致已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理论不够深入,结果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第三,研究对象较为单一。在我国,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多为中小学生,而对大学生和成人群体的关注较为不足,这导致发展心理学研究结论在教学改革中的推广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因此,需要加强对各个不同群体的学生进行研究,以提高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的适用性。

2重理论而轻实践

根据调查,我国部分院校在发展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视理论讲解,而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发展心理学的理论通常较为抽象,只有联系实际,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理论。同时,只有将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与个体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够将发展心理学更准确地应用于教育中,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改革。

3教学手段与内容较为滞后

虽然部分院校已将发展心理学融入于教学改革之中,并且向学生传授发展心理学的知识,但对于发展心理学的开展依旧有些薄弱,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方面。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延续了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教学过程较为枯燥,学生接受程度不高。此外,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较为滞后,难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2]。因此,这样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改革的发展也产生了制约的作用,针对学生的教育也较为偏离实际,这违背了教育改革的发展目标。

三、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途径

人类的复杂性,决定了个体发展研究的多学科性,其中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物遗传学等等。下面我们着重探讨如何将发展心理学研究更好地融入当前的教育改革中。

1将发展心理学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之中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加强学生专业课程的教育时,需要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荣辱观等,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近二三十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在结合本国国情和教学实际的基础上,逐渐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之路。只有将发展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思想道德教育之中,教育者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规律、接受能力和心理需求设置教学方案,能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真正推动个人的发展。

2将发展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不仅要加强其思想道德教育,还要注重其心理健康教育。大量研究表明,心理素质是个体素质的重要组成,能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现如今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经济型社会,各种压力逐渐蔓延到学校。从幼儿园、小学一直到大学,每个学生都在父母的期望中成长,面对着学习的压力以及就业的压力,容易滋生各种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与发展心理学皆属于心理范畴,因此将二者进行有效的融合尤为重要。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有必要深刻理解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以及所在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譬如中小学阶段的学生的主导活动是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应围绕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开展。而对于大学生而言,同一性的形成是这一时期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围绕这一主题开展。将发展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接受,亦能有效提高其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解决自己实际问题的能力[3]。

3创新教师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发展心理学

我国发展心理学能否很好地运用于教育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因此,需要对其教学方法进行有效创新,提高课程设立的实效性。

第一,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教师应该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教师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行为方式,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正确引导学生确立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多加交流,了解学生内心思想,有的放矢、有所侧重地进行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教师应该运用更为丰富的教学手段,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之中。首先,教师应该运用较为符合学生心理的方法进行教学,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提高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真正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其次,教师的教学要具有针对性,运用发展心理学探寻学生的内心世界,采用适应的教学手段。最后,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可对较难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对较为容易的知识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讲解,教会其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其独立思考,提升创新能力,营造出较为优秀的学习氛围。

第三,教师可运用多媒体等网络形式进行教学。现如今,网络走进了学生的视野之中,成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主流媒体。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类新型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网络,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多加交流,展现出一种平等性,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

4丰富发展心理学教学内容

在将发展心理学融入各类课程时,要丰富发展心理学的内容,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发展心理学来促进教育改革的发展[4]。教师要确立好每一部分的重点知识,明确教学目标,严格将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中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程之中,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此外,教师要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发展心理学的新型结论,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学习技能,扩充其知识含量。并且用新知识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效维持其学习动力。同时,教师之间要共同参与,编写专业的教科书。各大院校通用的发展心理学的教科书较为深奥,专有名词较多,不利于学生对其正确的理解。因此,教师需要在保持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正确的通俗解释,并且设立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运用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发展心理学的理解,研究其内在理论,并将其有效运用到自身的专业能力建设之中,提升其专业素养。

5创建完整的考评体系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其他心理健康课程大都开设为公共必修课程,考核时也大多运用论文或开卷考试形式。这类形式的考核,结果多为优良,鲜有不合格者,如此一来难以甄别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这种形式虽然满足了学生的高分心态,但这样的结果不利于教师进行准确有效的评价,评价结果不够客观有效。高校要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考核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闭卷考试,以此来检测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二是合理的情景模式模拟,主要检测学生是否能将学习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教师要将学生的考核结果进行有效的记录,根据记录进行有效的分析,探寻出现此结果的具体原因,并且及时进行有效的改正。此外,通过有效的评价能够有效指导学生一学期的学习状况,并且以此来保障课程设立过程较为完整。

6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学生在学校与家中往往有着不同的表现,而家长并不够清楚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因此需要教师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运用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可以探寻家长对孩子的真正了解程度,寻找学生产生不同思想状况的原因。而且,教师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能够帮助家长建立科学的家庭教育体系,以此来规范学生在家中的行为,真正达到“表里如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教育改革发展与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研究发展心理学,将其有效运用于教学之中,将会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思想道德素养。为此,本文对发展心理学应用教育改革的策略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下建议:第一,要将发展心理学应用进各类思想教育课程之中;第二,创新教师教学方法,以此来有效利用发展心理学;第三,丰富教学内容;第四,设立完整的考评体系,以此来提升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与教育改革的实效性;第五,教师与家长之间要加强沟通,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雪凤.论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1):224,226.

[2]王晋.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运用研究[J].知识文库,2016(10):237.

[3]薛亚萍.《发展心理学》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4):30—31.

[4]缪小春.近二十年来的中国发展心理学[J].心理科学,2001(1):71—77.

ResearchontheApplication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inEducationalReform

ZHUHaidong,LIXiang

(ShiheziUniversity,Shihezi832000,China)

Abstract:Withthesocialdevelopment,thedemandfortalentsisincreasinginourcountry.Inordertocultivatemoreexcellenttalents,ouruniversitieshaverespondedtothecallofeducationreformandmadeinnovationsintheoriginalcurriculumsystem.Developmentalpsychologyhasbeenwellusedintheprocessofeducationalreform.DevelopmentalpsychologycaneffectivelyinterpretthepsychologyofallkindsofstudentsinChina,andapplytheresultsofinterpretationtothereform.Thisreasonableinterpretationcanimprovestudentsideologicalqualityandcultivatetheirindependentlearningability.Inordertomakedevelopmentalpsychologybetterappliedtoeducationalreform,thispaperstudiesthemeaningandcurrentsituation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andproposesitsapplicationstrategyintheeducationreforminordertoprovidemoreexcellenttalentsforthesociety.

Keywords:developmentalpsychology;educationalreform;appliedresearch

(責任编辑:陈树)2017年6月第36卷第6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ofHeilongjiangCollegeofEducationJun.2017Vol.36No.6

第4篇:发展心理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 心理学 农村

一、幼儿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

幼儿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7岁幼儿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幼儿发展心理学包括幼儿知觉的发展、认知的发展、语言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情绪的发展等。幼儿教育只有顺应了幼儿心理的发展才能促进其生长,并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不然,则反之。

二、幼儿发展心理学视角下农村幼儿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家庭幼儿教育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深刻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然而,在我国农村地区,家庭幼儿教育却千疮百孔。其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孩子父母大多知识比较匮乏,缺乏科学育儿的常识,在他们的意识里,通常幼儿机构就是像小学一样让孩子接受数学、语文、社会等知识,所以孩子放学后通常会问孩子今天学到了什么,如果孩子的答案是唐诗宋词或者是数学(1、2、3・・・・・・)那么家长通常是满意的,否则,家长则会抱怨幼儿机构。但是从幼儿发展心理学讲,这一阶段的孩子只要是在游戏的活动中学习,幼儿教育活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并且家长的这一“拔苗助长的观念”阻碍了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第二,农村中很多家长都抱着一种“找个人带孩子”的心态把孩子送入到幼儿园中接受幼儿教育,在家长这种心态下必然忽视对幼儿教育质量的监督。家长是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缺少了家长和幼教机构的互动和交流,幼教机构就会失去发展的一个翅膀。家长的这种做法和态度最终会阻碍幼儿的科学、健康发展。

第三,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娱乐设施比较匮乏,因此在孩子的幼儿时期,许多家长一面带着孩子一面进行打麻将、赌博等不良行为,家庭中不良的物理环境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认知发展和以后的学业成绩。以噪音为例,派克(R.D.Parke,1980)认为儿童居住地方噪音的多少,无论是来自家庭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儿童既无法控制它又无法回避它,往往与儿童早期的认知发展和以后的学业成绩呈负相关。根据Wachs(1976)报告,家庭环境的规律性与幼儿认知的发展呈正相关,很多发展不良的幼儿的家庭环境往往以无规律性和不可预测性为特征,然而这种家庭环境的无规律性和不可预测性在我国的农村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

第四,幼儿在与父母的交流和互动中才能更好的认知和发展,但是我国农村地区的幼儿和家长存在很多的沟通问题,我国传统封建观念的存在,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的存在在人们心中,父母总是以一副“家长”的姿态来对待自己的子女,认为家长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就要做什么,导致幼儿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很少;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存在严重的外出打工现象,甚至有的家长两三年都见不到孩子一面。

(二)幼儿教育机构问题

幼儿教育机构是幼儿教育的承载主体,幼儿教育机构设置的科学合理,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关键,但是在我国农村地区,幼儿教育机构的问题却非常突出:第一,农村幼儿园存在的隐患多。一方面是私利问题,2013年的一项统计显示:在我国农村地区,95%以上的幼儿机构都是民办和私立的。这些私立的幼儿教育机构基本上都以盈利为目的而完全不顾幼儿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校车问题,2014年山东省幼儿园的幼儿校车事故又一次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许多幼儿园由于缺乏资金,不按政府要求采购校车,存在着严重的超载等问题。

第二,幼儿课程设置不合理。游戏是幼儿学习及发展情绪、认知与社会能力的主要方式,游戏使幼儿有机会了解世界,在群体中与人互动,表达与控制情绪,发展想象力。维果茨基认为,对于幼儿来讲有游戏才有发展。幼儿过早的拿笔写字还很有可能导致手、背畸形等生理疾病。

第三,教学条件不规范,教室条件简陋。在农村地区,有很多幼儿教育机构是无证经营,她们利用自己家的庭院甚至危房来对幼儿进行教育,可供幼儿娱乐的设施极少,有些幼儿娱乐设施是自制的,没有安全保障。

第四,教师配备不合理。合理的配备的幼儿园每班幼儿人数为宝宝班25人,中班30人,大班35人,学前幼儿班不得超过40人。一个班必须3个老师。一个主班,一个配班,一个保育员。但是在农村地区一般一个班级一个老师,人数一般在50人左右。

第五,幼儿教师问题。很多农村幼儿教师都是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育。据江西省教委师范幼儿园评估小组通过调查的4个县(市)16所村(镇)学前班和幼儿园发现:教师学历大专文化程度占2.3%,中师文化程度占46.8%,幼师文化程度占14.0%,职高幼师文化程度的占9%,高中文化程度占11.6%,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7%,其它占11.6%,真正幼师毕业的只占14.0%,即使包括职高幼师毕业的教员,也只占23%。

(三)政府方面的问题

政府在农村幼儿教育整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农村幼儿教育的科学发展,政府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现阶段政府存在着很多问题。

第5篇:发展心理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低幼儿童阅读 早期阅读 幼儿阅读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1-0027-03

【Abstract】Base on the research literatures on Early Reading Research from 2005 to 2011, the paper reveals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status quo on Early Reading Research, uses subject words, abstract and contents to analyze the studies on, figures out different kinds of research topics, and explores various subjects on this study.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Early Reading Research Review Preschool Children Reading

一、引 言

阅读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低幼儿童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因此低幼儿童阅读是低幼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鉴于低幼儿童阅读的重要性,国外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我国,低幼儿童阅读起步则要晚很多,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并且主要集中在幼儿教育领域。[注1]2011年8月8日,《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由国务院公布,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纲要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儿童发展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其中包括了儿童教育和阅读。这再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低幼儿童阅读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本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国内该领域近几年的相关文献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与分析,力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目前低幼儿童阅读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

二、文献收集与整体分析

万方数据库是由万方数据公司开发的,涵盖期刊、会议纪要、论文、学术成果、学术会议论文的大型网络数据库,是与CNKI齐名的中国专业的学术数据库。

笔者选取万方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幼儿阅读、早期阅读为题名分别进行检索,以期获得比就单个题目进行检索更为全面的数据。将与幼儿阅读、早期阅读无直接相关性的记录剔除,分别得到511条、373条记录(截止到2011年12月底)。具体分布如表1所示。

2005-2011年期间,以“幼儿阅读”和以“早期阅读”为主题的论文数如上表所示,总体上来看,低幼儿童阅读在学术界并未产生较大的影响,相关研究数量较少,但是对该领域的关注越来越多,文献整体呈上升趋势。为了便于分析,将表转化为折线图形式,见图1。

图1 2005-2011年低幼儿童阅读情况

对照以上折线图,可以清晰地看出:①2005-2009年期间,有关低幼儿童阅读的研究文献增长较为平缓;2009年以后的文献增长速度迅猛;②2009年以前,幼儿阅读和早期阅读的文献增长基本持平;而2009年以后,学术界明显对幼儿阅读的关注上升。

出现上述两种现象的原因:近年来,政府、高校、出版社、民间社会公益组织等都在参与低幼儿童阅读领域,社会各界对低幼儿童阅读的关注是文献增长的直接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研究者群体对概念较为清晰的“幼儿阅读”开始加强研究,这说明了0~6岁儿童,甚至是0~3岁儿童的阅读问题开始成为热门话题。

三、研究主题的分类与讨论

文献的研究主题是把握研究文献内容结构特征的重要标准。探讨文献的研究主题有多种指标。本文将引文分析中的被引用次数作为参照,将被引用超过3次的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提取,依次归类。在这一梳理的过程中,把握2005-2011年期间低幼儿童阅读主题研究的几个方面。

论文文献的引用与被引用是体现知识内容的使用与继承,论文的相互利用是由学科领域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研究活动规律决定的,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必须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吸取他人的经验来进行,论文文献之间的引证分析形成了引文分析的基础。

在引文分析中,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是最基本的统计指标,论文被引用是该文献的质量、重要性以及影响力的体现,论文的被引次数是衡量论文受同领域研究者关注程度和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尽管施引文献的作者在引用某一文献时的引用动机具有复杂性和无法量化衡量的特点,高被引并不等于高质量,但是不管是正面引用还是批判性地引用,都属于科学探索范围。[注2]多次被引,足以说明被引的论文探讨的主题或者内容受到更多的关注,能反映出学科领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普莱斯认为在学术论文之间形成的引文网络结构中,只有极少数论文可视为学科的新的生长点,成为热门的科学前沿,为利用引文分析探测科学前沿的可行性奠定了理论基础。[注3]鉴于引文分析有滞后性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对一个领域内的相对高频被引用论文进行分析,可以纵览某一时间段内学科的主要研究主题,结合时间序列分析,能够预测各研究主题的未来发展趋势。本文为了分析近几年低幼儿童阅读的热点内容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将2005-2011年7年间被引用超过3次的论文进行统计,并将论文题目及其发表年份一一在表2中进行标注。

将以上13篇文献的关键词以及被引次数进行抽取,列于表3,表3如下:

根据关键词统计结果,结合被引论文的内容分析,可以看出,近7年来我国低幼儿童阅读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包括:①早期阅读教育、教学;②早期阅读内容及形式;③早期阅读策略;④发展心理学。

四、低幼儿童阅读研究现状的分类主题分析

1.显性主题分析

(1)低幼儿童早期阅读教育、教学。我国的低幼儿童阅读研究起步较晚,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研究领域主要分布在幼儿教育方面。与国外低幼儿童阅读教育相比,我国对早期阅读不是兴趣本位,而是教育本位。相关文献中多次提到“教育”、“教学”、“培养”等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偏重于让低幼儿童学到一定的具体内容。事实上,低幼儿童阅读是着力塑造低幼儿童对阅读的热爱,培养一种终身受益的习惯,不具备任何功利性的潜移默化才是最好的方式。从文献研究方面来看,大部分研究关注阅读教育教学,与我国的社会现实及教育现状有关。

(2)低幼儿童阅读内容及形式。幼儿文学是近几年低幼儿童阅读研究中比较热门的关键词,与之对应的还有幼儿文学的语言特点、幼儿文学类书刊的材料等。就低幼儿童阅读而言,凭借成年人的语言,凭借图画、色彩、线条,凭借把书籍当作玩具,来进行“阅读”的活动过程。低幼儿童拿到书本以后,进行各种探索活动,以对待玩具的方式对待书刊,进行搬动、撕扯、翻转等。这些都有助于后期真正阅读的有益探索。让低幼儿童通过丰富的色彩和简单的图画,增强对阅读的兴趣。近几年的研究中,已经有学者提出阅读内容及形式的多样性,但具体展开详尽阐述的内容并不多。

(3)低幼儿童阅读策略。2005-2011年的低幼儿童阅读文献中,多以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为探讨对象,从被引文献的关键词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到,关于社区教育的探讨几乎没有。社区可利用的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包括博物馆资源、图书馆资源、美术馆文化馆资源等。在社区,除了这些场所,还有对应的人力资源,比如图书馆工作人员,他们同样有较为丰富的阅读策略指导。《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对于儿童阅读和图书馆服务给予了较多关注,更强调儿童权利、儿童优先和儿童参与原则并指出在制定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和配置公共资源等方面要优先考虑儿童的利益和需求。在以后的研究中,学者可以在为低幼儿童阅读服务方面,加强对社区公共图书馆的研究。

(4)儿童心理学。关注低幼儿童阅读,研究低幼儿童心理学是很有必要的。幼儿与成人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成人应如何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选择阅读素材和阅读方式,提高阅读的效益及乐趣。在文献梳理过程中,本文发现行为主义学派和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在低幼儿童阅读中被多次提及;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语言强化说、信息的识别及选择理论、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等是非常重要的低幼儿童阅读心理学理论依据。

2.隐形主题分析

阅读是和图书馆分不开的。任何年龄段的阅读,都与图书馆有着紧密的关系。低幼儿童是特殊的人群,比起成年人,他们没有能力自己去图书馆,但这不能成为图书馆忽略的一个群体。《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第四部分内容为“儿童与社会环境”。这部分内容中指出:要为儿童阅读图书创造条件;推广面向儿童的图书分级制,为不同年龄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图书,为儿童家长选择图书提供建议和指导;增加社区图书馆和农村流动图书馆数量,公共图书馆设儿童阅览室或图书角,有条件的县(市、区)建儿童图书馆;“农家书屋”配备一定数量的儿童图书;广泛开展图书阅读活动,鼓励和引导儿童主动读书。[注4]纲要给图书馆人,尤其是负责儿童阅读的图书馆人提出了要求。

在进行完基本的文献分析后,本文再利用万方数据库检索了2009-2011年间有关图书馆对低幼儿童阅读研究的文献情况。以“图书馆”和“早期阅读”进行检索,获得8篇文献;以“图书馆”和“幼儿阅读”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获得4篇文献。去掉重复文献两篇,结果为10篇文献,其中载于CSSCI期刊上的文献为3篇。

从表4文献分析中可以得到如下结果:低幼儿童阅读开始受到图书馆界的关注,虽然目前进行研究的还不是超大规模的,但是核心期刊上已经开始刊载有关该主题的论文,并且比例非常可观(从本来的简略研究中得到的数据是30%)。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被引论文的分析,得出了近七年来我国低幼儿童阅读关注的四个主要领域:低幼儿童阅读教学、教育;低幼儿童阅读的内容及形式;低幼儿童阅读策略;发展心理学。分析结果与我国目前对低幼儿童阅读的实际状况比较符合。另外,本文还分析了图书馆与低幼儿童阅读的关系。低幼儿童阅读是一场读书文化运动,需要图书馆界的积极加入。从情况来看,图书馆界已开始在该领域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的研究成果。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选取的年份较短,论文数量较少。

注 释

1 张慧丽.中美图书馆儿童早期阅读研究综述[J].图书与情报,2011(2):2~6

2 刘俊婉.杰出科学家论文影响力的社会年龄分析[J].情报学报,2010(1):121~127

3 刘则渊等.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第6篇:发展心理学论文范文

嫣然

身份证号码

性 别

年 龄

25岁

政治面貌

婚姻状况

未婚

视 力 状 况

良好

身高(厘米)

166 cm

体重(公斤)

49 kg

民 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广东省

技术职称

最 高 学 历

本科

现居住地

广东省

毕业时间

2009

求 职 状 态

目前正在找工作

电话、手机

1351791179*

EMAIL

个人主页

地 址

广东省中山市丰禾路339号

邮编

220000

受教

育及

培训

状况

2005年9 月 至 2009年7月

绵阳师范学院

应用心理学 本科

专业描述:

本专业所研究的就是人类的心理和行为的现象和规律,大学期间所学科目主要有: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与统计、女性心理学、犯罪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等。

2009年9 月 至 2012年3月

南昌大学

高等教育学 硕士

专业描述:

本专业所研究的就是高等院校的发展研究,主要科目有: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史、地方高等院校管理、高校管理研究等。

任职公司名称: 绵阳实验小学 。

2008年4 月 至 2008年5月

辅导老师

工作职责和业绩:

1.不仅加强了与同事的沟通能力,也在与儿童的交流上有了一定的技巧; 2.培养了犀利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辅导能力。

任职公司名称: 中科院北川援助站 。

2009年3 月 至 2009年4月

站长助理

工作职责和业绩:

1.加强了心理学方面的统计和分析的知识以及应激事件处理的能力; 2.培养了面对强大的工作压力时能从容面对,合理调配时间的能力; 3.获得基本的助理秘书工作的能力,做好翻译、会议记录以及写报告、组织活动的工作; 4.在与无国界医生组织的合作中发挥作用,负责桥梁和沟通的工作,并与国际人士顺利的交流沟通; 5.并与香港大学合作开展一系列援助活动,以及参与目前已在国际发表的论文的撰写工作; 6.深入灾区,与灾民进行过内心的交谈,达成了良好的共识与共鸣。

任职公司名称: 南昌大学教务处 。

助管

工作职责和业绩:

1.参与过全国高校开展的重大会议以及省级课题审查会议,与各层领导有较好地沟通; 2.深入教务处的工作,协助完成各项工作。

求职意向

现从事行业:

科研/院校/培训

现从事职业:

院校

现职位级别:

学生

期望月薪:

面议

目前月薪:

面议

可到岗时间:

面谈

期望工作性质:

全职

欲工作地区:

南昌市(含区市县)、九江市(含区市县)、杭州市、深圳市、长沙市

欲从事行业:

文化/艺产业、广告/营销/公关、金融/保险业、电视/媒体/影视、酒店/旅游

欲从事职业:

文案/策划、广告、采编/电话采编、主持人、模特

技能特长

唱歌,表演,语言,爱好各种运动

外语水平

第一外语:

第二外语:

兴趣爱好

探索不同国家的文化和电影,爱唱歌,喜欢了解时尚娱乐信息

第7篇:发展心理学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针对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游戏自身的特点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方法和要达到的目的有着相似性和统一性,使游戏成为开展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有效方式。

学前期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是人的认知、语言、动作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学前期儿童的身体和思维都还处于人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认知思维和语言能力都还处于一种不完善的状态,以怎样的方式来开展学前儿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游戏能有效开展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游戏既给学前儿童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宽松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又能让他们体验到自主快乐,激发其自信心、幸福感、成就感,潜移默化地形成了积极健康的心理。

1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引发的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新领域,它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对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人自身所固有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并运用这些积极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孟万金教授整合借鉴西方积极心理学及积极教育思想而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它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消极、被动、补救向积极、主动、预防和发展的方向转型,应该重视全体学生,并全面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而不是象以往只注重个别学生及其心理问题。除了以积极视角、主动态度之外,还要用积极的途径、思想来培养受教育者的积极心灵,最终实现积极健康心理教育目标。

2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给学前儿童播下了积极心理的种子

学前期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是人的思维、语言、动作、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在重视儿童智力和身体发展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儿童的心理发展,不能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去观察,儿童其实也是有烦恼、有忧愁的,也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的,而且童年期的心理问题也同样会影响到人一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心理健康教育要积极、主动、预防,所以对学前儿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也同样重要。知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同样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在学前期得到重视,如果在学前期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理念的指导下给学前儿童播下积极心理的种子、注入健康心理的疫苗,将会对个体的整个人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在游戏中开展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3.1 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

注意力方面,虽然幼儿神经系统在学前末期已经发展到接近成人水平,其大脑皮质机能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与发展到完全成熟相比,他们的皮质抑制机能还是较弱,因而是不宜对幼儿提出过高的抑制要求的。认知方面,学前儿童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只是初步发展。儿童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使得儿童在认识和把握事物时主要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即表象来进行的,很少凭借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因此要幼儿凭借概念、判断或推理来认识、把握事物是很有难度的。学前儿童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地集中在枯燥抽象的事物上,而其认知思维是具体形象性占主导。这些心理方面的特征决定了对幼儿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宜用积极心理健康知识去简单传授。能有效开展幼儿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就游戏,幼儿好奇、充满想象和想利用自己的能力以及周围环境去实现某种意愿的冲动等等都让幼儿对游戏特别青睐,而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体验又能帮助他们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健康人格。

3.2 学前儿童青睐的游戏

作为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游戏对于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可以促进他们的身体、智力、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许多教育家就曾肯定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夸美纽斯指出游戏可以使儿童自寻其乐,并可锻炼身体的健康、精神的活泼和各种肢体的敏捷;罗素也曾经提出要使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须为他提供玩耍和装扮的机会;陈鹤琴认为小孩子是好游戏的,幼儿是以游戏为第二生命的。

学前期幼儿的运动和言语能力发展迅速,他们已能够控制自己的身体,能做各种运动,还能说一些连贯的较准确的言语。但他们的发育还不够成熟和完善,虽然渴望参加一些成人活动,却又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束缚,而游戏恰好为幼儿的这种渴望创造出一个不受约束的可以供其体验的世界。体验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成为他们对待世界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幼儿正是在游戏中用体验来认识、理解和把握外界事物的。在游戏中,幼儿体验着自由性、体验着愉悦性、体验着创造性,感受到兴奋、幸福、无拘无束。

3.3 游戏与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弗洛伊德就认为游戏是幼儿发泄情感,避免损伤的出口。游戏能使幼儿摆脱现实环境及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在需要得不到满足,愿望不能实现时,缓解他们的心理紧张,避免造成心理矛盾和冲突,并帮助他们在主观上实现欲望、避免抑郁。而埃里克森从新精神的角度分析游戏的作用,也认为游戏是幼儿情感发泄和思想表现的健康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修复他们的精神创伤。学前儿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选用游戏的方式符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方法的选择要求,孟万金教授在《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就指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更加强调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游戏正是一种有着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活动,它不是教师的知识灌输,而是儿童的自我参与,是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间的互动,其中的喜、怒、哀、乐幼儿都是以一种愉快、乐意的心态去体验、去感受的。

幼儿在游戏中有着“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体验,体验着主观幸福感、自尊自信、乐观希望,等等”。游戏是令幼儿体验到自由、愉悦、创造与自我力量的活动:在游戏的王国里,他们成为真正的主人,完全忘却了外在的强制与压力,融自己的全部身心于游戏之中,在游戏中自由表现,自如发挥;他们在游戏中无论是兴奋、激动还是严肃、愤怒,都毫无例外地感受到愉悦;摆弄游戏材料控制所处的环境,与伙伴的积极活动及相互的影响,都使幼儿体会到了自身的力量,获得了创造的体验。健康、积极的游戏不仅能发展儿童语言、动作、表达、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还能培养幼儿积极、乐观、进取等优良品质,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 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第8篇:发展心理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变态心理学 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0-0096-02

变态心理学教学存在内容抽象、空洞,缺乏特征性等问题,缺乏临床实践的在校生难以掌握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学生普遍反映本门课程学习难度大,各种概念及相关疾病临床表现难以理解,部分精神心理疾病临床症状类似而难以区分。多数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招收文科生或文理兼招,其专业培养方案缺乏系统的诊断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医学科目的教学,学生相关医学的基础较差,虽然通过系统的变态心理学理论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相应精神心理疾病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等理论知识,但学生难以将理论联系实际,对于部分精神心理疾病难以理解,甚至部分该专业毕业生难以在实际工作中识别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使本门课程知识的掌握存在表面化倾向。提高变态心理学教学质量,对于培养优秀的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至关重要。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从态心理学的教学经验,探讨适用于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变态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以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应用PBL教学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PBL教学法(基于问题教学法)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的五段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通常以小组进行,以问题为中心,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激发学生创新性、主动性等优点,目前在各学科教育中已广泛应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变态心理学教学章节的特点,选取部分较难掌握的疾病或重点内容,如精神分裂症、癔症、广泛性焦虑等,在授课之前布置相应的病例并提出相关问题,如该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发病原因、与相似疾病的鉴别诊断、相关干预方案等,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分组讨论,以书面作业或在课堂中回答这些问题,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相关资料的查阅,问题讨论也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其良好的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授课教师针对病例予以适当讲解,以加深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理解。PBL教学法不仅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变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将之前部分科目的相关知识进行很好的链接。如掌握情感性精神障碍内容需复习普通心理学课程中关于心境的含义,完成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相关问题需了解发展心理学的部分内容,理解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社会康复需结合健康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二、加强课堂案例讨论,强化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理解

变态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部分精神心理疾病过于抽象使学生难以理解,如人格障碍与普通人相似使学生很难区分,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因学生缺乏临床实践难以掌握其妄想、幻觉、情感淡漠等临床特点。只有将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典型症状与具体案例相结合,避免单纯的理论讲述,才能使学生充分了解该病特点。因此,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学习内容;在临床案例教学时,增加案例讨论学时数;根据案例分析其临床症状并完成课后相关作业,以增强学生对精神心理疾病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

三、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具体的变态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对于部分不易掌握的章节可以通过运用学生感兴趣、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如电影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的,避免填鸭式或纯理论教学影响学习效果。如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精神疾病,在本门课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学生缺乏临床实践,较难理解该病幻觉、妄想、智力等方面的临床表现及特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选择观看电影《美丽的心灵》的部分内容,通过分析影视作品中纳什的特点,结合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该病的幻觉、妄想的临床表现。同时,影片中纳什在服用药物过程中出现的思维活动缓慢、情感表达异常、下降等特点,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抗精神病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了解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康复的意义。在孤独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缺乏孤独症临床经验的实际,可以通过选取观看电影《雨人》的部分内容,结合雷蒙的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kanner三联征(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及动作行为刻板)”的临床表现。对于部分较为空洞的教学内容,如人格障碍,可以结合某些历史、文学著作中的人物;讲授偏执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讲授冲动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水浒传》中的李逵;讲授强迫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历史中的诸葛亮。通过介绍这些人物的相关事迹帮助学生掌握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部分心理疾病,如神经症,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要求学生分组模拟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诊断过程,通过亲身参与感受,了解相关心理疾病的特点及问诊注意事项,加深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问题的理解。

四、改革考核模式,提高知识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题目主要由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这种考核方式存在死记硬背、内容偏多、不重视实践操作技能掌握及学生易作弊等诸多弊端。变态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质的学科,其考核应注重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赣南医学院自开办应用心理学专业以来,变态心理学考试试题全部由案例组成,要求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解决相关问题,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将变态心理学科目成绩分多次考核,将在PBL教学过程中的发言情况、平时案例分析及讨论情况、课程论文、病例情景模拟等内容作为成绩的一部分,考核学生平时对各类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实际应用能力,鼓励学生认真思考、总结,达到教学目的。

五、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强化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传统的变态心理学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课间见习,使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对于某些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神经症、抑郁症,或综合医院常见的心理问题,如躯体形式障碍、肿瘤科患者身心问题等,应尽可能安排精神科或综合医院心理卫生门诊的课间见习教学。学生通过查阅病历、观摩问诊、案例讨论、询问病史等临床活动,结合心理测验及相关心理治疗等工作,了解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分类、诊断标准,提高问诊、询问病史、精神检查、辅助诊断、常用心理测验量表使用等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目的。

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重视人文精神培养

目前,我国重性精神病发病率有下降的趋势,而情感性精神障碍、神经症、应急相关障碍等与社会心理因素相关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因此,变态心理学教学需要适应时代要求,将课程重点内容向神经症等倾斜。同时,由于历史和社会文化原因,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容易受到社会歧视,在就医过程中更需要心理治疗工作人员的支持、鼓励和理解。因此,在具体的变态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如增加变态心理学发展史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在历史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了解人文精神在变态心理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变态心理学、精神病学等学科逐步建立在人类发展史上的意义。通过相关的介绍,提升学生人格的整体境界。

综上所述,通过对变态心理学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丰富教学内容与创新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变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心理测试与评估、发展心理学、心理治疗学等相关科目的掌握和理解,能够初步识别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优秀的临床心理工作人才打下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新民.变态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王红星,蔡焯基.提高医学生精神病学临床教学质量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2):202-204.

[3] 潘俊.关于高职高专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2,(8):108.

第9篇:发展心理学论文范文

皮亚杰是人类发展研究领域的一位天才。贝林(Harrv Beilin,1992)引用一位学者的话说:“评价皮亚杰对发展心理学的影响,就如同评价莎士比亚对英国文学、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的影响一样,是不可能的。”很难想象,如果皮亚杰只热衷于他早期对动物学的兴趣,而从来都没有研究过发展中的儿童,我们会对智力发展了解多少呢?

那么皮亚杰对人类发展领域做出了哪些贡献呢?下面列出了几位著名学者在纪念皮亚杰100周年诞辰的大会上对其主要贡献的简要评价:

1.皮亚杰创建了我们今天称之为认知发展的学科。他对儿童思维的兴趣确保了该领域是“发展”的,而不是简单地把成人思维研究的观点和方法应用到儿童身上。

2.皮亚杰把儿童看成一个充满好奇的、积极能动的探索者,儿童在自身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皮亚杰提出的有关儿童积极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观点在今天看来已显而易见,但在当时是很有创新性的,而且与他那个时代的观点是背道而驰的。

3.皮亚杰的理论是第一个试图解释而不仅仅是描述发展过程的。受他的理论的启示,当今许多理论家也非常重视对儿童思维中的转折的解释。

4.皮亚杰的智力发展阶段理论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如何思考问题提供了一个相当精确的概述。他虽然在某些细节方面是错误的,但正如斯格勒(Rober Siegler,1991)所说的:“他的阐述是正确的……总体趋势……符合我们对儿童期的直觉和记忆。”

5.皮亚杰的观点对思考有关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问题有重要影响,也对教育者有许多实践意义。

6.最后,皮亚杰提出了一些重要问题,并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研究者从事认知发展的研究。就像探索性的理论,如皮亚杰所提出的,需经过反复验证一样,一些研究在指出其最初的观点所存在问题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领悟。

(David R.Shaffer & Katherine Kipp)

笔耕不辍,著作等身

皮亚杰写了多少作品?

皮亚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在学术领域内刻苦钻研、勤奋著述的一生。如果从他七八岁时发表《论鸟》一文算起,直到逝世,他一生八十多个春秋中,有七十个是在学术研究中度过的。

他笔耕不辍,创作不息,留给后人七十多本专著和五百多篇论文。1980年,皮亚杰逝世,同年出版两本合著。到1983年,他仍有专著发行,用著作等身来形容,毫不为过,甚至不够。不仅如此,皮亚杰在探索中不断超越自我。晚年的皮亚杰曾自嘲地评论自己早期的都是一些年少轻狂时的青涩之作,它们的不成熟至少表现在两方面,研究时只考虑了儿童的语言和表达,而忽视了对儿童思维整体结构的探索。

在此,摘选部分作品名,我们可从中感受这位伟人探寻儿童思维的心理发生和科学概念的历史发展和转折、转换、深入和扩展:

皮亚杰部分著述

1923年,《儿童的语言与思维》

1924年,《儿童的判断和推理》

1926年,《儿童关于世界的概念》

1927年,《儿童的物理因果概念》

1932年,《儿童的道德判断》

1936年,《儿童的智慧起源》

1941年,《儿童对数字的认识》

1945年,《儿童现实概念的构成》

《儿童符号的形成》

1946年,《儿童时期的娱乐,想象与拟态》

《儿童的时间概念》

《儿童运动与速度的概念》

1947年,《智慧心理学》

1948年,《儿童的空间概念》

《儿童的几何概念》

1950年,《智力心理学》

《发生认识论概论》

1951年,《儿童偶然概念的获得》

1953年,《逻辑学与心理学》

1955年,《从儿童期到青年期逻辑思维的发展》

1959年,《儿童逻辑的早期形成》

1968年,《结构主义》

1969年,《儿童心理学》

1970年,《发生认识论》

1971年,《意识的掌握:幼儿的动作与观念》

《成功与理解》

1974年,《生命的适应与智慧心理学》

1976年,《行为,发展的动力》

1980年,《辩证法的基本形成》(合著)

《对应的研究》

1981年,《儿童可能的发展》

1982年,《儿童必然的发展》

1983年,《心理发生与科学史》

成果卓著,影响深远

对那些今天被心理学或认识论的探索所吸引的人,应该这样说:“去读皮亚杰吧。记住,他经常含糊不清且时有错误,对心理结构和过程的复杂性的那些依然朦胧的方面,他似乎有所觉察。然而,是的,去读皮亚杰吧。”

――(英)玛格丽特・博登《皮亚杰》

在儿童言语和思维学说、儿童逻辑和世界观学说的发展中,皮亚杰的研究构成了整整一代。它们具有历史的意义。

――(苏) .C.维果茨基

我们把儿童心理发展问题摆在我们研究中心,因为是在这个领域里,皮亚杰作出了最出色的贡献。爱因斯坦说,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学提到这样的高度,以致当代杰出学者们对于它的事实都怀着浓厚的兴趣,这是值得沉思的。

――(苏)奥布霍娃

皮亚杰描绘了一幅儿童如何建构和获取知识的令人注目的图景。这一理论是以六十年的认真的观察、思考和研究为基础的,是由“本世纪(20世纪)最富于创造性和洞察力的头脑之一”来完成的。科学家们普遍认为皮亚杰对心理学思想领域的推进,是迄今为止的任何人所不可比拟。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都认为他引导我们达到了对儿童成长的新的最重要的理解。

那些工作在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人们,无论其从事何种专业工作,如果真实地了解了儿童行为的过程和原因,那么,他们的工作就可能变得更有成效。皮亚杰及其追随者对于这种了解有很大的贡献。

――(美)B・J・瓦兹沃思《皮亚杰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理论》

儿童有什么东西,可以教给老师的吗?让・皮亚杰认为是有的。我在开始任教时,以主要力量精心准备教材内容的解释和演示;我感谢皮亚杰及其合作者为我们提供了探索儿童思维的创造性方法,提供了关于智力发展的学说。正是由于对皮亚杰著述的研究,加上对儿童的直接观察,使我的教学生涯跨进另一个发展阶段,自此,我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围绕一个更有意义的中心――学习。

――(美)埃德・拉宾诺威克兹《皮亚杰学说入门 思维・学习・教学》

皮亚杰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

他在儿童思维发展领域的杰出贡献是其他理论家所无法比拟的。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尽管已有研究对理论的某些部分提出了质疑,但大体来说,它具有一个好的理论的所有品质。皮亚杰提出的基础模型仍然催生出新的研究和理论成果。此外,对于一个好的理论来说,即使它不完全精确,但仍会为发现新知识、造福人类做出贡献。比如,皮亚杰的理论在教育界影响深远,它帮助老师们探索有效的学习策略。

――(美)David R. Shaffer & Katherine Kipp《发展心理学》

皮亚杰学派通过研究个体的认识发生,把认识论和心理学紧密结合起来,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在心理学史上第一次系统而完整地描绘了儿童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指明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化这两种形式来适应环境达到有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并进一步详细探讨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影响因素和发展阶段。皮亚杰学派对心理学、哲学和教育学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郭本禹《“外国心理学流派大系”主编总序》

考察皮亚杰关于儿童的研究,能使我们对儿童如何思维和学习的认识产生根本性的变化。皮亚杰的理论的确为了解儿童和许多教育实践提供了一种系统的、首尾一贯、并得到实际经验证明的方法。它验证了许多可以直接感受但又苦于得不到验证的观念,而这些观念又与儿童和学校教育有关。皮亚杰的工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儿童,了解他们是如何发展的。理解儿童是失去课程教学改进的最好途径。皮亚杰的理论对许多传统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他的理论改变了人们关于在教室中儿童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的看法。

――丁芳、熊哲宏《智慧的发生――皮亚杰学派心理学》

事实上,问题不在于我们是否接受或拒绝皮亚杰的各种观点,作为一名善于思考的、睿智博学的学者,他仍在不断与我们对话。……没有皮亚杰在前面的攀援和开拓,我们至今对自身的认识未必能达到今天的高度。

――李其维《破解“智慧胚胎学”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