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品德与生活教案范文

品德与生活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品德与生活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品德与生活教案

第1篇:品德与生活教案范文

1、课题提出的现实意义

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设置的德育课程《思想品德》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学生文化。她坚持“回归生活”的课改新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确立生活主题,营造学生文化,强调对学生生活的服务、指导和提升。

②现行的思想品德课程重视淡化教育痕迹,启发道德自觉,强调在主体认知中自主建构,致力于情感的浸润和培植,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美育境界。

③现行的品德课程倡导自主合作、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自身的观察、反思等进行活动和相互交流、深化认识,在自主的参与和体验中,习得道德素质。

2、思想品德课教学出现的问题

思想品德课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人,冷冰冰的理性。而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把道德、品德从人的社会生活中剥离出来,把他们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以知识的机械复制、行为的刻意规训为主。新的思想品德课程她忠实地体现了新课改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思想,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①忽视学生主体 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学习的主体,“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而当前品德教育以管代导,主客体颠倒现象还较严重,忽视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变化特点,忽视学生品德形成的自主性和发展性,学生主体意识得不到唤发,学生习得过程简单,方式单一,自主建构道德的能力得不到培养,

②轻视学生生活 学生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真实生活,最后回归学生生活。而当前品德教育中针对性、实效性还不强,轻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与学生生活脱离,学生知行脱节,机械唯本现象仍有存在。

③漠视资源利用 品德课标指出:“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目前,教师仅停留在使用教材上,缺少对学生生活资源的提炼和生成资源的捕捉,缺少对教材、学生、家庭等资源的开发、吸纳和整合。

④无视学生文化 品德课程标准倡导的是一种学生文化。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育往往忽略学生发展环境,把学生看作“小大人”,习惯用那墨守成规、刻板僵化、居高临下的化来组织教学,学生自由、自主的天性受到禁锢,生命的活力、张力无法施展。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品德课程实施的教育效果。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课题的研究,将提升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效果。

3、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研究以课程文化和学生文化的诸多影响因素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文化的特点,梳理、整合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内容,将之趣化、人本化,对思想品德课程实施中文化缺失的问题加以分析和研究,为丰厚思想品德课程文化、教师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提供有效途径,切实提升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实效。

二、课题界定

以思想品德教材为蓝本和载体,立足于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和实践,细化、活化、趣化课程内容及资源,着重突出思想品德学课的实用性,让思想品德课从生活中来,再回归到生活中去。改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的认识。对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引入现代教学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三、课题研究目标

1、教师发展目标: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理性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学生成长目标:细化、活化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和相关资源,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体验探究中建构、体认、感悟、形成道德;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情趣,浓厚学习氛围;充分挖掘家庭、社会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提升品德修养的同时,提高文学素养和生活情趣。

3、课题成果目标:构建关于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理论框架与操作方式;开发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课程资源;撰写课题研究的相关论文。

四、研究的内容

1、对学生学习、生活、交往中的实际问题及环境的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了解初中生在日常生活和知识传授式德育过程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和困惑,存在哪些干扰、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不利因素,教师德育工作方式上存在哪些不足,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撑,以便确定以生活为主题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

2、构建以学生生活实际为活动主题的思想品德课内容体系的策略研究

研究制定以生活实际为活动主题的思想品德课内容体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影响他们成长的兴趣、特长、个性特征、能力倾向、价值观取向、道德观导向等因素,来构建思想品德课内容体系。每项活动都从生活实际中来,与学生的道德观导向等相吻合,同时确定明确的目标,通过生活实践把德育、心育结合起来,把道德、知识、行为结合起来,并通过教师的发现、唤醒、引导,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例如:在学生中开展以“怎样生活”、“怎样学习”、“怎样玩”、“怎样做人”、“怎样竞争”、“怎样对待他人”、“怎样对待父母”等为主题的活动进行自我设计,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自立的能力和科学的道德观,促使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3、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的策略研究(即着重研究促使学校思想品德课生活化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① 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思想品德实践活动。使学生成为思想品德课的主体。思想品德课实践活动应该与学生真实生活相联系,增加道德人文关怀成分,善于在最现实、最本质的生活中,拨动学生心灵深处那根善良之弦,让正直之举、同情之心成为他们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生活行为。如:开展“一日家长”、“一日校长”、“一日班主任”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家庭的联系,参与学校的常规管理,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等,使他们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对生活充满憧憬,对生命学会尊重、关怀和爱护。在宣扬生活真善美的同时,要敢于让学生面对和剖析生活中的矛盾和丑恶现象。如:开展“关于学校收费问题的调查”、“影响家乡经济发展的社会调查”、“单亲家庭生活状况调查”、“家庭体罚情况的调查”等活动,通过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形成过程,来促使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和内化。

②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班集体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班集体内一种生活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人生初期思想品德观形成的重要支柱和基石,教师可以用自己的遗憾警示学生,用自己的人格感染学生。可以以班级、年级、学校为单位,开展有关德育生活化的大讨论、沙龙等活动,组织指导学生走进生活,探究、思考人生发展的道路,感悟生活中的欢乐和苦恼。

③ 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品德课文化活动,培养学生高雅的文化情趣。由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只注重道德的说教和灌输,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可以通过举办校内广播、校刊、报告、参观、集会、访问、绘画、书法、工艺制作、戏剧等文化艺术方面的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缓解学生的压力和生活情绪。进而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培养学生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五、研究的方法

①理论研究:邀请专家作理论讲座;读理论书籍,写读书笔记;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开展专题研讨。

②调查研究:课题研究实施前的问卷调查;课题研究结题时的问卷调查。

③行动研究: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诊断,从而发现问题,制定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案,开始行动(观察、记录),进而作出评价(分析、归纳)。

④经验总结:定期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定期举行课堂教学改革论文或比赛活动;定期编辑师生作品与研究成果。

⑤个案研究法:通过对问题学生的个案跟踪分析,不断总结与反思,以促使思想品德课真正回归生活。

⑥另外,再采用实证研究法、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研究法。通过理论分析,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科学性。

六、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研究能力

①为了加强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学校制订了严格的课题管理制度(包括学习制度及成果奖励制度等)。

②课题组组长、副组长都参加过省级课题和市级课题,并都获奖,已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课题组成员匀已参加过二轮以上的课题研究工作,对课题研究的方法、手段、途径等匀有所了解,并能合作开展研究工作

2、时间保证

本课题确立后,课题组成员将花费更大的精力,利用每周三教师业务学习时间加强对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业务辅导和研究课题实施进展情况,每月对课题研究情况一次调研,布置研究工作,每学期对课题组教师的研究情况做一次总结考核,切实保证课题研究深入、有序的进行。

3、设备保障

学校先后组建多功能综合媒体教室,购置了实物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刻录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今年学校已投重资组建了校园网;学校图书室有教师用书二百余册,供实验教师借阅;课题组教师都是中青年教师,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课堂教学中熟练运用,每个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可随时上网查阅资料。

七、课题实施计划

1、准备阶段:XX年年10月至2010年6月

①课题研究网络组建;②课题研究方案设计;③学习相关课程理论;

2、实施阶段:2010年6月至2010年10月

①策略研究;②分专题开展行动研究;③收集研究案例。

3、总结阶段:2010年10月至2010年10月

①课题总结报告。②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材料。③完成与品德教材配套的课件等。

八、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总结报告

2、教师专题论文集(论文、教学随想、教学日记)

3、思想品德课教案集(初中各年级,word形式)

4、思想品德课教学课件集(初中各年级,ppt形式)

5、与思想品德教材匹配的教学视频(初中各年级,avi、wmv、rm等形式)

附:主要参考文献

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教学行为策略》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第2篇:品德与生活教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素质教育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初中思想品德是培养中学生健康思想品德的必修课程,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并与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课程。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与困难。

其一,学生、教师都认为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内容很抽象,再加上应试教育观念,在课堂上过于注重理论的传授和道德的训诫,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其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性的引导,课堂教学只传授了概念性的知识,缺乏引导到生活实践的解释,只让学生将其当做某种理论知识来掌握、识记,难以化为学生真正的思想,用来指导其实践。其三,关注理论、关注权威是大部分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模式。这些都是不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望了解社会、了解身边的一切与生活相关的事物。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还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这也正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因此,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模式需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探索出合理的教育模式。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符合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

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要抓住两个关键:学生的主体认知与个性化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两个要求,以下几种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有着很好的效果。

1.导学式

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作为引导者来进行师生互动,导学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导学式是指以引导为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对比传统传授式的教学模式,导学式更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导学教学模式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舞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主体认知能力。

思想品德教学的导学模式关键在于正确提问。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重要”。导学式的提问包含老师提问和学生发现问题两个方面,老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阐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与动力。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老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探索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学记》里有:“君子之教,喻也。”其意在于强调教学要注重引导,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与相关技能。也可以用学生了解的、身边的事物来提问引导。例如,学习“民族文化”时,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事来提问引导,如“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体现文化特色的小说、电影、电视剧作品正在流行”“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文化特色”等。

2.案例式

案例教学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是一种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模式,而且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案例教学模式是以情境认知理论、人际交互决定理论、构建主义理论等心理学研究理论为基础构建的。采用案例教学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案例模式构建需要从教学目标开始。将案例教学的目标置入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把教学材料合理有效地组织起来,这是构建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模式的第一步。案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第二,确定好教学目标之后就是教学案例的选择与撰写。案例教学模式的核心是预备良好案例,案例的整理与撰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案例要包含教材中知识性的概念和原理,也要切合实际,能反映社会现实。应用的案例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生存的相关问题,如经济、科技、社会、生产、生活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到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提升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第三,在实行案例教学的课前要做好准备,老师与学生都要熟悉并掌握教学内容,教师还要把握教学的难点。第四,案例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是讨论。讨论可以是个人发言、小组分析、大型辩论等,这主要根据预定的教学目标、案例案情、学习环境等,由教师采用合理的组织形式来教学。

案例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以下程序进行:理论讲解—出示案例—个人分析—小组讨论—小组互评—全班分析—课堂总结。当然课堂教学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一定拘泥于某种固定的程序,根据教学内容可以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教学。如案例出示可以提前,个人分析可以放在最后或以作业的形式布置。案例教学模式是实现教与学双方面的良性互动,体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综合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

3.教案学案一体化模式

第3篇:品德与生活教案范文

一、教学内容体现生活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过于强调理论性,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行教材非常注重学科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教学方针。所谓“引进来”,就是要将理论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性,要撷取生活现象与社会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现知行统一。所谓“走出去”,就是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入生活,走向社会,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找寻学习材料,使学生真正将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将自己身边发生的一切与学习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认识转化为实践。

二、教学方法体现多样性

初中生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与生理特点,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传统教学单一的教学方式单调枯燥,缺乏吸引力与趣味性,无法激起初中生强烈的学习意识与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

1.辩论式。即让学生分成正反双方,各自收集资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如在学习“学习中的苦与乐”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苦与乐来展开辩论,这样的方式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讨论式。即让学生思维在讨论中得以碰撞,闪现创新的火花。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讨论与交流中解决问题。当学生对问题的见解出现分歧时,教师可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达成一致见解。

3.活动式。如在学习“善用法律保护自己”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开展法律咨询等活动,这样既可以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又利于学生运用知识来指导实践,促进学生行为的自觉化。

三、体现教学的实用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枯燥地讲解教材,任务就是把教材上的知识点讲清讲完,只重知识的识记,而忽视行为习惯的养成,对教学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就是看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而对于知识转化为行为重视不够。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道德行为课,有效的教学不是看学生记住了多少,而是要看学生是否真正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行为。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践性既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又是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行为实践结合起来,注重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社交礼仪,让学生做一个懂文明、讲礼貌的新时代中学生。比如,在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一内容时,我并不是单调地讲解教材,而是让这些从小娇生惯养、自主能力弱、独立能力差的“小公主”“小皇帝”来查看自己书包的整理情况,在家中自己衣物、学习用品等的整理情况,使得学生真切地意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以及自我管理能力。

四、体现教学的动态性

备课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应尽量将教案设计得更详细、更完美,这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课堂预设。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教案总是会被学生的突况所打断。在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不允许学生的“插嘴”,不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尤其对待学生的不同见解,会认为是扰乱了教学秩序,而轻易地否决,使教学始终处于一种封闭状态,只是教材上静态知识的传递。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既要有预设的精彩,同时也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处理好突况,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的多向互动与交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机械执行教案的做法,要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条件,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跳出教材,善于思维,勇于挑战,敢于发表个人见解,我们要抓住机会,将学生的思维活动与认知引向深入,使教学真正成为“预设”和“生成”的矛盾结合体,使我们的教学更具活力,更有新意,更高效。

第4篇:品德与生活教案范文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理性思考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课程,体现了“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理念,关注并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成长的需求。所以,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但就当前课改课堂教学情况,出现理念不明,体验不深,流程不畅等弊端。为此,如何上好《品德与生活》课程,笔者对此提出理性的思考。

思考之一:教学目标,打造育人经典

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但在过去的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往往被忽略。为此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顺应编者意图,做到以下二点,才能发挥其“教会学生做人”的作用。第一,着眼于做人道德认识的提高,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确立做人的基本准则,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对本节课应当学习的道德要求,并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从中能学会并运用于实践中去。第二,着力于做人行为的指导,是学生懂得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明白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在教学时,要一环扣一环,首先应激发行为动机,便其乐于去做,其次提出行为要求,使其知道做什么,接着指导行为方式,使其知道怎样去做,再则提供行为范例,使其学着去做,最后是鼓励行为实践,使其坚持学着去做。例如我在教学《我是家里的小主人》(一上),我设计了“礼貌待人我会做”的模拟游戏活动,首先我让学生比赛谁说的礼貌用语多,并告诉学生这些虽是一个简单的礼貌用语,但这是做人的应具有的一个礼节,是对别人的一个尊重,接着教师示范或学生表演在什么情况下用上“谢谢”等礼貌用语,让学生学着做,最后要求在学校、家庭或社会上待人都应该文明礼貌,让学生学会感谢、学会尊重的做人品质。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用心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学生,就一定能够打造出许多刻骨铭心的育人经典。

思考之二:教学流程,彰显动态生成

课堂是师生生活的一部分,本应该是变化莫测、丰富多彩的。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教学过程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使教学过程变得呆板、枯燥。叶澜教授认为,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它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的轨迹行进,总是会升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如我在教学《保护水,节约水》(二上)一课时,按原设计方案,是引导学生懂得如何节约用水,结果在组织学生讨论时,由于地处山区,学生家里大都引来山上的泉水,不花钱,要多少有多少,尽管使用,另外,书上也说大海全是水,许多学生都说我们不需要节约用水,这样的结果让我产生出现意外,此时我没有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而是敢于真实地面对学生,临时设计让几个学生出来表演家里没水时的情景,如天热了没水洗澡,没开水硬咽吃馒头等,感受无水时的困难,这样灵活地调整后,学生逐渐明白,一是别看地球上的水资源很多,可是让能使人直接饮用的水却很少很少;二是山区的水虽然不花钱,但要懂得养成的是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好品质。这样生成出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实施由“执行教案”逐渐走向“互动生成”,彰显动态生成,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使课堂真正成为孕育发展性人才的沃土,在动态生成中得到情感体验。

思考之三:学习活动,注重情感体验

品德与生活课程所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应突出“体验感悟”,着重于道德情感体验的培养,《小学德育纲要》指出“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因为这是做人道理认识的催化剂,是从知到行的桥梁,促使学生将做人道理转化做人准则的信条,进而转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在此,应以教师的真情实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注意通过学习活动挖掘儿童对生活的感受,丰富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对人、对事的正确态度,在教学中应该选择行为有效的育情方法,以“情”为线索,讲究“育”的策略,采取以理育情、以境诱情、以比促情、以情引情等多种方法,借助心理换位,设身处地,移情想象等体验方式,达到强化感情之目的。例如教学《人人有长处,合作力量大》(二下)一课,可以组织各小组学生开展“出板报”才艺展示比赛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长处,互相配合,共同做事,看哪一小组出的板报又快又好,从而让学生在互相合作中体验合作的愉快,学会能与同学合作,共同做事的做人品质。

第5篇:品德与生活教案范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品德与生活》 整合

现代教学媒体在各学科中的优势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革新了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信息教育与学科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强调“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能够通过编制交互性强、界面友好的各种教学课件,展现或模拟各种场景,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凸显《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

1.运用信息技术,动态演示,激活学生的社会情感。

伟大导师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社会情感。

在教学《他们需要关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残疾人的不易,激发学生对残疾人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我特意为学生们播放了在大连市残联现场录制的一段录像:电脑室里聋哑人在聋哑教师手语指导下学习电脑软件的制作技术;盲人们在理疗室里在认真地学习中医推拿按摩的每一个动作;聋哑儿童在借助助听器吃力地学习口语交流;轮椅篮球队员、盲人门球队员在体育馆中进行训练……随后还展示了近几年我国残疾人运动员在世界各项比赛中的骄人成绩。看完录像后学生了解了自己身边的残疾人如何克服内心的痛苦和行动的不便坚强地生活。紧接着我安排了学生进行了换位体验活动:请一位小朋友扮演盲人,站在自己的座位前,蒙住自己的双眼,沿着桌子右边慢慢走,尽量不要碰同学和桌椅,边走边体会。游戏完毕,请同学们谈体会。又请一位小朋友通过比较体验正常人走路和盲人走路,正常人穿衣和肢残人穿衣的不同感受。通过鲜明的对比和教师的描述,同学们在情感上体会残疾人所面对的种种困难。

通过体验,学生对残疾人生活的不易有了进一步的体会。这个活动人人参与,使学生在换位体验中体会了残疾人在生活中时时面临的困难和痛苦,引起学生共鸣,再加上之前图片和录像的情景渲染,自然地唤起学生内心对残疾人的同情,更激发了学生对残疾人的尊重、友爱之情。

2.与行为体验整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理论的传授,并不意味着学生会由此形成道德观念,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需要社会实践才能形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形成不能靠一时一事,需长期练习锻炼和巩固,才能成为自然、稳固的习惯。因此,在总结实践阶段,要让学生把从真实的生活中看到的、体验到的东西带进课堂,展开议论、思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老师在这个阶段,更可以通过多媒体把一些超越时空界限的事例展现给学生,触动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3.促进《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方式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方式主要表现为:①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准备教学的重要工具。现在,我校正在利用瑞博教学平台软件,实现现代教学技术的革命,教师在准备教学阶段,自制教学软件,进行电子备课,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②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生活》学科之间的整合得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符合学生的主动学习需要,信息技术有利于教师创设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用简单的提问、文字等方式导入,而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生动、形象的信息技术环境,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得到充分发展。③利用瑞博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将电子教案、课件教学日志等通过网络向外,供其他教师交流。

4.与课堂评价整合,加强正确的行为认识。

在加强学生的行为实践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分辨是非,使他们知道应该“怎样做”,同时要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和具体的行为指导方式。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道德评价能力、辨别能力和自制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的关键,也是由“理”到“行”的过渡阶段,是对道德认识环节的论证。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多方面的辅助材料丰富观点、运用观点、深化观点,增强教育效果,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探求真理的精神,让学生敞开思想,改变模糊认识,提高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升华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

5.渲染课堂气氛,挖掘学生的情感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孩子们,远离硝烟战火,对于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没有切身的体会。在教学《革命精神照后人》一课时,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观看有关的电影视频片段,有关的录像片,讲一讲搜集到的革命故事,给学生播放西柏坡视频,看后说说感想。通过观看视频,收集发生在家乡的战争资料、图片、音响材料,拜访军烈属等活动,使学生们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网络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共享性,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生活》课程整合,极大地丰富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不再是单一的书籍、教材,既扩大了课程资源范围,又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范围。动画、图像、文字、音乐等音频、视频信息的融入,多方面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郭玉静.《品德与社会》课程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OL].

第6篇:品德与生活教案范文

我们对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总结反思与改革进程同行。学期初,通过全体教师大会总结反思,学期内,通过班子会议总结反思。其中不乏迷茫与担忧,因为改革的成与败,事关学生的发展,只许成功,不准失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大胆推行中,应谨慎对待每个环节、每个问题。

二 管理之中求新

课堂教学改革在整个教学管理中不是孤立进行的,是课堂教学改革给我们带来灵感,要求我们在做好常规管理的同时,力求配套管理创新。

三 备课设计与环节求新

第一,小学语文学科:(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2)自学探究、整体感知;(3)反馈成果、形成认知;(4)精读深思、深入理解;(5)分层作业,拓展练习;(6)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第二,小学数学学科:(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2)自学探究、讨论交流;(3)反馈成果、形成认知;(4)分层练习、理解运用;(5)实践应用、拓展延伸;(6)总结评价、课外作业。

第三,小学英语学科:(1)热身复习;(2)激趣导入;(3)自主探究;(4)趣味操练;(5)拓展活动;(6)检测评价;(7)总结作业。

第四,小学科学学科:(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做好准备、自学探究;(3)理清结论、汇报交流;(4)分层作业,拓展练习;(5)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第五,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1)引发兴趣、导入主题;(2)自主活动、体验生活;(3)情感交流、明理升华;(4)辨析实践、引导生活;(5)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第六,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1)引发兴趣、导入主题;(2)自主活动、亲身体验;(3)交流讨论、强化观点;(4)联系实际、辨析导行;(5)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第七,小学音乐学科:(1)组织教学,初感音乐;(2)故事导入,创设情境;(3)唤起共鸣,自主感悟;(4)艺术表现,自由创作;(5)轻松小结,回顾评价。

第八,小学美术学科:(1)引趣导入;(2)观察感知;(3)亲身探究;(4)展示交流;(5)小结延伸。

第九,小学体育学科:(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2)娱乐热身、充分准备;(3)合作探究、掌握技能;(4)巩固技能、练习提高;(5)辅助活动、愉悦身心;(6)整理放松、总结评价。

根据新课程要求,教学环节的提法发生根本变化,再用老调重弹,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课改要求不一致,应欢迎有经验的教师有更好的环节设计。教案中的教学目标要求必须符合“三维目标”要求。教案中“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栏目,“学生活动”部分以前教师总觉得没有什么可写,填写非常简单。我们要求教师重点设计“学生活动”部分,“教师活动”部分一定要详细写明方法。

通过检查,发现教师们的教案流程设计发生很大的变化,许多教师“学生活动”部分填写十分充实。这些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驱动教师理念上的变化。

四 作业设计与要求求新

为了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克服机械性与局限性,使作业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领地,我们推出了“分层作业”和“自主作业”形式。“分层作业”是教师布置的作业,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至少布置两个层次的作业,“自主作业”是学生自己设计的作业及搜集的新颖的课外作业,“自主作业”要求教师进行引导,优秀的学生“自主作业”内容和质量要求高一些,差点的学生要求低一些。语文数学至少每个月两次自主作业,其他科一个单元一次,自主作业内容以开放、新颖为宜。作业的改革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得到尊重与鼓励。实践证明,分层作业与自主作业深受师生的欢迎,据教师反映,许多孩子都很喜欢作业,作业的兴趣浓、质量高。

为了配合中高年级“课前自主预习——课上合作探究展示”课型改革,在中高年级推行了“预习作业”,每个学生各科都有一本保存完整的预习作业,教师要及时布置预习作业,根据学科和课型不同,引导学生掌握不同学科、不同类别课型的预习常规,新课改预习是重要环节,只有预习的好,自主性强,学生才会积极活动,课堂实效强。我校预习作业已实施一年时间,今后将继续巩固成果。

五 宣传总结与记录求新

从2009年3月《课改前线》校刊应运而生,至今已经编辑印发了四期。校刊记载了我校课改工作的每一步进展与探索历程,设置工作指南、会议检查、学习提升、教学活动、一线拾零等版块,图文兼备,成为宣传交流的窗口,就像我们甩在课改路上的脚印,与课改相伴而行。

六 品秋实、明不足

第7篇:品德与生活教案范文

一、语文教学

一是力求扎实。因为是第二轮教二年级,对第三册的课文比较熟悉,但对于教学,还是力求扎实。在教学之前,自己事先朗读课文,理解文本,在进行教案的设计与修改,并努力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秀成果,不生搬硬套,简单模仿。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采用听写等形式检验、巩固孩子所学的知识,并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课堂中进行具有则很针对性的指导。

二是力求创新。对于教学过程有新的想法,对环节的设计做出一些适当的修改,在实践中尝试,反观课堂教学效果,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剖析,为后面的课文教学而积淀。

三是在复习阶段力求兴趣和效率。复习阶段练习量比平时稍多,如果主要以讲、练为主,没有及时跟上的评价机制,学生往往会觉得比较机械,学得比较枯燥,因此,复习阶段为了努力激发孩子在复习阶段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孩子复习的积极性,在班级里推行了复习积分的方式。每次的作业除了等级制之外,还有相对应的积分,反正与复习有关的一些练习、作业、听写,都以积分的方式进行计算,达到相应的积分进行兑换复习苹果,再次积累后兑换相应的奖品。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孩子对作业的认真度,也培养了孩子的荣誉感,要付出努力才会有收获。

二、品德与生活

这一学期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上了一节片里的品德与生活研究课《炎黄子孙》。在磨课中不断提升自己,切身感受到每一次的备课,每一次上课和修改,都是一次蜕变。从中,让我感受到品德教材所具有的开放性特点,增强了教材对课程资源的吸纳整合力,让教师能够根据学习发展态势和学生综合素养动态生成的需要,适时、适度地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课堂生成资源是不可预设的,老师要有高超的驾驭技巧,才能将其点石成金,反之则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同时作为一名品德老师,更要学会关注教学资源的变革。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教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使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和谐发展的教学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其途径:第一,社会调查。跟踪和预测社会要求应具备的认知、技能与素质。第二,反思学生能获益的各种资源状态,包括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各种能力的发展;第三,拓宽校内外教学资源渠道和分享渠道。

另外,教师和学生虽然可以相对独立的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在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所蕴含的课程资源和学生自身所蕴含的课程资源只有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效的教学就是“师生互动”的教学,因为只有互动,教师和学生才可能获得相互理解。

三、需要努力的地方 1、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第8篇:品德与生活教案范文

一、领导重视,准备充分

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小学教研室王主任对此项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成立了亲自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我担任品德与生活、社会小组的组长,组员由我镇的德育课程的指导团队成员担任。

在活动程式上,我们采用了分配名额——各学校初选推荐——教研室工作小组复评的办法进行。首先,我们召开了各校校长会议,安排了初选工作,认真选拔后,把选拔出的教师名单交教研室。教研室对选拔出的教师讲课地点、时间统一安排后,参赛教师进行做课,评委对参赛教师进行评审,然后按成绩排队提名,选拔成绩好的,推荐参加市优质课比赛。

二、选拔赛赛出了水平

1、所有参赛教师都能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去准备课程,按照学科特点去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安排教程和教法。通过对参赛教师教案的审查和听课,我们发现,多数教师都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原则,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结合学科和课程特点,寻求尽可能多的刺激点和规律,使学生学会知识、理解知识、掌握并运用知识,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备课中,教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明确,教学重、难点明确,学生活动明确,学生交流知识点明确,课堂、课外作业明确,知识点的拓展和运用明确。课堂讲授时间、活动时间、知识点的拓展延伸时间等分配合理、安排恰当。

2、所有参赛教师都较好地运用了小组合作和多媒体教学的方法。这次评选中课件的制作,可以说,展示了我镇教师近几年来致力于电脑教学的较高水平。优美动听的音乐,清晰亮丽的画面,会让你感受到轻松、时尚、新颖科学的学习氛围。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增加了课堂的容量,而且也使教学更加直观、更加有序;不仅增加了课堂的情趣,而且使学生在不断的兴奋点转换中轻松愉快地学到了知识,不仅节省了课堂小结归纳的时间,而且为课堂知识的拓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效果良好

1、各学校经过认真听课都推荐出了自己的优秀的代表,各参赛教师都展示了自己较高的水平。可以说,这次选拔活动,是我镇教师课堂教学最高水平的一次交流,达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目的。

2、这次评选促进了教师的听课活动。学校内的的相互听课,赛讲中的教研组听课等,都促使全体教师投入到了大听课活动中。这对全镇教学经验的交流,教学方法的相互学习等,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第9篇:品德与生活教案范文

1.运活教材资源

翻开品德书,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幅幅色彩鲜艳的图片、生动活泼的场景和寥寥无几的文字。拿到教材老师们感觉到品德课好看不好教。所谓"好看",是指教材呈现出的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身边的生活事件。学生有兴趣,喜欢看。而"不好教",则是觉得没什么可教的,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从何教起。有的时候,老师们干脆就把它上成看图说话,那样只会干巴巴的表述图意,说些无关痛痒的大道理,根本就谈不上"实效"二字。所以教师必须能够真正地驾驭教材,凭借教材所呈现的话题充实教学内容搜索和学生息息相关的资料。例如《名字的来历》一课,教材呈现在师生面前的就是一幅图和一小段话,共一页的内容,图上有几个小朋友关于自己姓名的来历、意义的对话,下面是一段小资料,介绍了几种姓氏的来历。看上去,这些都是死知识,课堂上只需要几分钟就能解决问题,但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实现教科书的"激活",就是让教材成为一种"活性因子",让教材内容活起来、动起来,能够与作为生命体的学生发生相互作用。所以教师,在上这一课时,必须以你所教的学生为对象,围绕教材内容一搜集各种姓氏的来历,让对话的对象调查自己的名字的意义。这些都是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又例如《同学之间》为我们提供的图片内容"一个同学不小心把另一位同学的笔盒摔坏了,面对这一问题,几个小朋友展开了争论",其实,这就是一个范例,一个源头,从这一个例子引发本班同学身边的真实事例,也就是以教材内容为范例,挖掘引出学生真实的生活资源,这样才能让教材中有学生,学生中有教材,教材才能在儿童的心灵中运转起来,构成学生学习的一部分。

2.挖掘学生生活中的资源

著名教育家卢梭早就指出:"儿童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就是最愚蠢的事情。"他还告诫说,这样做必然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过不了多久,这些果实就会腐烂。特别是处在小学阶段的孩子们,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正是智慧力逐渐呈现并迅速发展的时期,随着他们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还形成了相应的道德习惯和一定的生活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用童心去感受他们的心灵世界。例如:《我的一家》、《在爸爸妈妈的关怀下成长》、《感恩的心》,这些课都有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就是感悟父母的关爱,学会感恩。如果光凭老师一张嘴给学生讲,为了孩子们成长家长是多么多么辛苦,付出了多少多少心血,我们要感恩,孩子们是怎么也体会不到的,因为没和他们相关的具体事例。所以在教学时,必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可以让学生带来和家人一起逛街、一起逛超市、一起郊游、聚餐等等时的照片,搜集父母为孩子写的成长日记,家长为孩子拍的成长录等等,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他们的真实生活,把他们的真实生活再现在课堂上,孩子们是多么激动呀,再加上老师的引导,孩子们的情感在交流中碰撞,孩子们在回味生活中感受到家庭的甜蜜与幸福,孩子们的情感在感悟中提升,感恩之心油然而生。

3.捕捉课堂生成资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堂生活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因此,课堂不能再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而是珍视孩子们变化的学习需要,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我们关注"生成"并非摈弃"预设"。兵法中有"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学同样如此。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

《品德与生活》案例:(台上十名学生正进行激烈地穿衣比赛,陆续有学生穿好衣服走向台前。此时,李月雯小朋友很快地穿好了衣服。正当她想走向台前时,忽然发现旁边的谢宗怎么也扣不好拉链,急得直咂嘴,她便主动帮他扣起来。)

师:你们觉得谁是这场比赛的第一名?

众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李月雯

师:有那么多小朋友在她之前走到台前,为什么第一名要给她呢?

生:其实她早就穿好了衣服,她是因为帮助谢宗才落后的,所以第一名要给她。

生:她自己把衣服穿好后,宁愿得不到第一名还主动帮助别人,就应该表扬,所以第一名应该给她。

生:有句话叫"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她主动帮助别人,就是友谊第一。

师:是啊,正如我们小朋友讲的,同学之间的友谊比比赛成绩更重要,为李月雯的乐于助人鼓掌。

(教室内掌声雷动)课堂是生命体与生命体的碰撞,是思维的互动,心灵的沟通,随时都会出现新思想、新创意、新观念、新问题,因此,教师要确立课程的开发意识,把"精心预设"看作是课程实施的起点,用心捕捉教学中的"即时生成",调节教学行为,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让课堂成为孩子个性张扬的天空。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