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堂游戏论文范文

课堂游戏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游戏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堂游戏论文

第1篇:课堂游戏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程 课堂 讨论交流 功用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从某个角度而言,这些能力的实现又基本倚于课堂教学,而课堂讨论交流又是实现这些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从其成因来看,语文能力的实现是需要外化或外显的,而课堂讨论交流正好能适应其外化的需求,并有助于提高各项外化能力。基于语文课堂讨论交流对语文能力和目标的促进作用,本文就从语文课堂讨论交流的有效功用予以展开。

一、能充分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品格,促进德智体的发展”,这一提法是语文的独特使命之释,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说更是充分体现出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在语文课的课堂讨论交流中,学生通过互相间沟通就有较多的机会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学生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之时,就能把自己的个性思考、处理事情的方式、待人接物的态度率直、自主、毫无拘束地展示出来。这从形式上来看显得较为自由、活泼、灵动,能充分展现语文给学生留出的言论、思想的释放空间;从其交流内容来看,学生更能把独特领悟、个性阐释、自身体验充分地展现出来。总之,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所要求的学生的灵性抒发、个性舒展,在此种情形下是能自然而然、无需修饰地得以流露和展示的。

二、凸显语文的工具性

其实在语文的人文性得以体现时,学生们相互间的沟通交流本身就是对语文工具性的最好体现,因为其中思想、

感受、经验、教训的交流过程的实现都是在借助语言文字这一工具的前提下完成的。

再就是《语文课程目标》明确提出“口语交际”是语文课程每一阶段的主要目标之一。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就应注重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语言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语文课堂讨论交流又恰好是语文工具体现的最佳途径之一,因为课堂讨论交流留给学生较好的锻炼机会和足够的交流和说话空间。在课堂讨论交流的自由空间里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把自己的平时语言功底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同时学生在谈自己的看法时,又可以进行语言的第二次加工,使语言组织能力和说话能力进一步地提高,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语言再造功能的培养。

三、为学生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我们的一些教师常说学生在课堂死气沉沉,课堂气氛犹如一潭“死水”,难以荡起涟漪。从一方面来讲,可能是我们的学生的确存在问题,在心理上有畏惧情绪或知识方面有缺失。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又极有可能是我们的教师没有发挥好教师的引导功能,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自觉、主动地加入到课堂学习中。基于此,语文课作为基本的工具学科就可有效地利用语文课堂独特的讨论交流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从语文课堂开始适应并习惯于交流。

而事实上,语文课堂作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性平台,是能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发挥个人才能的空间的,是能为学生提供毫无约束、自觉自主表达见解的机会的。只不过在具体的讨论交流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设置的问题时应是学生感兴趣的;2.设置的问题要有讨论价值;3.设置的问题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影射作用(内涵较深)的;4.设置的问题有助于开阔视野、探索思维领域。

当实现从学生的视角来进行问题设置时,学生便愿意自觉地投入到个性的展示和灵性的舒展中去,课堂讨论交流的这种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了真正的机会和空间,真正为学生营造出了热烈有序、活跃热闹、以学而论,为论而学(为自己能发表出独特精辟的见解而融入到课堂讨论交流学习中)的良好学习氛围。

四、为习作提供有效保证

习作是语文能力的集中外显,是语文综合水平的展现,是语文实践性的最好验证。既然习作在语文中占如此重的分量,那么,除习作的专题课堂外我们的语文课堂中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更有益于习作呢?我们都知道语文中的习作不是一朝一夕、一个专题就能解决的综合性的难题,它是一个通过学生长期的积累、锻炼才有可能解决的问题。除我们学生自己日常生活的积累和专题的训练外,我想最有助习作能力的提高的恐怕就算课堂讨论交流的这一形式了。

首先,讨论交流能为习作积累素材。学生们在讨论交流的时候,把自身的经历、想法告诉别人的时候,别的同学就从他这获取一些生活的经验。同样自己也通过此种方式从其他同学那儿取得生活的阅历和别样的人生经历。

其次,讨论交流能训练写作思维。学生们在讨论交流时,为了使别人信服自己的说法,总会千方百计地找出自己认为站得住脚的理由和正确的观点。而在说服别人的这一过程中他们总会注意说话的角度、用语的先后。其实这一过程就已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训练了,因为思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就会表现出来,并且思维的敏捷与否、思维方式的独特与否、思维的严密与否都会在交流和习作中体现。平时在交流中注意这方面训练的学生在习作时他们的视野就会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敏捷,并能打破固有的思维习惯进行写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2篇:课堂游戏论文范文

一、语言要有准确性

准确、简明是教学信息传递中一条最基本的要求,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精炼,使教学信息体现明了化。

1.读音要准确。作为教师要坚持并且要用尽可能准确的普通话教学,避免在传递教学信息时因使用方言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发生误解。在教学中多音字也要读准,方言和习惯读音要改用标准音去读。如,长、正方体特征之一的“棱”,多数人都习惯把它读成“lèng”,标准读音应是“léng”。又如,“量的计量”前一个“量”应读“liang”,后一个“量”应读“liáng”。

2.用词要准确。在教学时,尤其是概念教学,少说或多说一个关键性的词语,就有可能把原意改变,给学生学习带来麻烦,造成错觉。如,“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如果把又字丢掉了,会给学生造成概念上的混淆,因为“除法”是一种运算,而“比”是一种关系;再如,把梯形说成“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这就使概念的外延扩大了……

3.语言要精确。就是说语言要简明扼要,恰如其分。无论是思维过程的表达,解题思路的归纳,还是教学内容的总结,都要力求精炼,输出的信息无重复。如,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归纳为:先确定单位“1”的量,再看问题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然后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列出算式,求出问题。再如,教学“正比例的意义”以后,怎样判断两种相关量成正比例,可以这样小结:“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商一定,这两种量就成正比例”。这样的总结简单明了,学生易于掌握。

二、语言要有逻辑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的内容虽然多数比较简单,其中不少内容是描述性的,但内容的编排上仍体现着前后的连贯性和很强的逻辑性。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符合逻辑。如,有学生学完正方体后问老师,正方体是长方体吗?老师是这样回答的: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正方体具有长方体的全部特征,所以正方体是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这种回答有根有据,理由充足,逻辑性强。又如,在教“圆的认识”时,有的教师阐述道:“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这句结论性的话忽略了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个前提条件,这就是理由不充足,语言不严密,缺乏逻辑性。

三、语言要有形象性

教师的口头语言要与图象语言相结合,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综合运用,使学生有效地接收信息,理解知识。如教师讲解相遇问题时,一边讲解一边做演示,如图:这是一个活动组合投影片:

甲地乙地

两辆汽车分别从两地相向而行,边说边演示,通过演示,不言而喻,学生便懂了“相向”、“相遇”,问题也便于解决。这样讲解既形象又直观,学生理解也快。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适当的表情、手势、动作来激发学生的想像,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达到较快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四、语言要有启发性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悱,这里指教师有意不说出结果、答案)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学生的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认识活动来掌握。如,教“圆的周长”一节时,老师拿出一个呼拉圈,问学生,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回答能量出它的周长(因学生没学计算圆周长的方法)。用什么量?怎样量?(用皮尺绕一周)还能用什么量?(先用绳子绕一周,然后再用皮尺量绳子长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量呢?(在地上滚圈,然后量地上滚动一圈的长度)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想法很好,想像很丰富,然后接着问,如果给你们一个非常大的圆,还容易量周长吗?有没有简单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呢?通过老师做实验得出: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密切相关,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个数是个固定的数,叫圆周率。现在同学们说说看,只要知道什么,就能求出圆的周长?

第3篇:课堂游戏论文范文

要想让例、习题的变式问题为课堂教学创“收”,使变式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变式问题的 设计必须克服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1.教学中片面追求例、习题的变式形式,但变式目的不明,对变式时机、过程无法有效掌控.

2.对变式问题没有预先准备,只是根据变式的一些方法、原则,随意变换问题的条件、结论或通过简单的类比,再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作问题的变式,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3.例、习题变式问题的设计无法真正达成班级大部分学生民主参与的意向.

4.变式问题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不到示范作用.

5.不加思考,具有随意性的变式设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非正式甚至是不严谨的学习体验.

就如何设计有效的例、习题变式问题,本文提出如下观点,供参考.

一、一个有效的数学例、习题变式问题应就其任务而言

1.变式后问题必须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变式的期望即对变式所达成的目标应该清晰,而不能是含混不清,它表达了教师改造例、习题的意愿.

例1 (人教版数学必修5:3.4基本不等式ab≤a+b2,练习1)x>0,当x取什么值时,x+1x的值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变式一 x>3,当x取什么值,x+1x-3的值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变式二 x

变式三 x≥2,x取什么值时,x+1x值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变式一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并熟悉基本不等式ab≤a+b2模型结构特征而设置的;变式二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基本不等式应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而设置的;变式三则是为了让学生有目的地开展思辨活动,不被思维习惯束缚而设置的.以上三个变式问题的设计意图明显,能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

2.变式问题的设计安排要适时、合理.变式问题是对教材理解的合理补充、拓展.适时、合理的例、习题变式问题能高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反之变式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例2 (人教版教学必修5: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3.2练习)求z=2x+y的最大值,使x,y满足约束条件y≤x,

x+y≤1,

y≥-1.

变式一 改变约束条件5x+3y≤15,

y≤x+1,

x-5y≤3,不改变结论.

变式二 不改变约束条件,结论变为求z=2x-y的最大值?

变式一通过改变平面区域改变结论,而平面区域为上节课所学内容而非本节课的重点,因此变式所能达到的就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变式二改变的是目标函数,通过目标函数的改变让学生理解目标函数与可行域之间的联系,获得了理性的认识.由此可知变式二是必要而且有效的,而变式一却是不适时宜的.

3.变式问题设计还必须具有目标本位,对目标的游离程度有必要进行掌控.对目标的游离程度指的是与原问题目标的相关程度.对目标的游离程度越大与原问题目标的相关性就越小,反之亦然.对目标的游离程度太小,学生做变式训练时很容易依样画葫芦,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帮助不大,对目标的游离程度太大,则难以调控学习目标,因此在设计例、习题的变式问题时应调控好对目标的游离程度.

例3 在等腰直角ABC中,过直角顶点C在∠ACB内部作一条射线CM,CM与线段AB交于M点,求AM

变式一 不改变条件,结论变为求2AM>AC的概率.

变式二 等腰RtABC中,在斜边AB上取一点M,求AM

对比上述两个变式,我们发现变式一对目标的游离程度较低,学生很容易对比例题获得结论,变式价值较低.变式二通过对条件的变换使基本事件发生了变化,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变式也因此产生了探索的价值,变式二对目标游离程度的调控比较成功.

二、有效的例、习题变式问题应就其解决过程而言

1.具备可参与性:一个理想、有效的变式问题是离不开学生民主参与的,同时它也是课堂教学中各层次学生的现实需求.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例、习题的变式来达到数学对每一个学生的平等.变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关怀取向,这是教科书无法达到的.按这样的要求,如果能够设计一系列由浅到深的变式题组,就更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例4 (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一: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解不等式(x+4)(x-1)

变式一 x-1x+4

变式二 x-1x+4

变式三 x-1x+4≥x;

变式四 x-1x+4

变式五 x-ax+a2

课堂上通过这一连串的变式,由浅入深,不仅有效地解决了解分式不等式过程中出现的难点 ,同时保证了各层次学生参与的需求.因此教师针对教材,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到深的例、习题变式问题,行之有效.

2.具备可探究性:一个有效的例、习题变式应当让学生通过问题获得参与的欲望,进而崩发出探究,探索的热情.一个具备探究性的变式问题,会调动学生动手、动脑从而获得充分的学习体验.

例5 (人教版数学必修2:直线、圆位置关系4.2例2)已知过一点M(-3,-3)的直线l被圆x2+y2+4y-21=0所截得的弦长为45,求直线l的方程?

变式 已知过一点M(-3,-3)的直线l被圆x2+y2+4y-21=0所截得的弦长为8,求直线l的方程?

变式只是改变了直线l被圆所截得的弦长,如果不加以分析、探讨,学生就会近似认为变式 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重复;假如能动手探究的话,你会惊奇地发现,按例题的解题思路,满足条件的直线就只有一条而遗漏了另一条,这样的结论更容易引发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与探究.变式使得学习过程更富有意义.

例6 (人教版数学必修2,函数的表示法1.2.2例6)某市“招手即停”公共汽车按下列的票价规则制定:(1)5公里以内(含5公里),票价2元;(2)5公里以上,每增加5公里,票价增加1元,(不足5公里按5公里计算).

如果某条线路的总里程为20公里,请根据

题意写出票价与里程之间的函数关系,并画出图像.

变式 (如何打的最省钱?)上海出租车计价方法:起步价10元可行3千米;3千米以后按一千米2元计价,可再行7千米;以后每千米按3元计价,途中停车每5分钟按1千米计价?假设你学校到东方明珠共计65千米,如何打的更省钱?(忽略等车时间)

例题的变式改变了原问题单纯的分段函数模型,与现实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且有很强的实用性,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欲望,学生通过变式学会了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与方法.

三、一个有效的数学例、习题变式问题应就其效果而言

变式应具备一定的生成性:通过变式,学生解决的不仅仅是变式后问题的个体,而是能够根 据问题解决的思路,变式的体验,结论的类比等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使得变式从问题的设计到结论的出现整个操作过程成为后续学习的示范.

第4篇:课堂游戏论文范文

一、当前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现状和教学体系的趋势

1.在当今的数学课堂的教学中,依旧很难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还是建立在老师教,学生学的固定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都缺乏自主创新和学习的意识.一般在小学期间学生的思想教育处于萌芽状态,如果进行一些类似小组合作讨论等学习活动,学生的思维会变得开阔.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初中,尤其是上了高中,学生的这种萌芽思想渐渐的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主要原因就在于为了升学,为了做更多的训练题,学生牺牲了讨论时间去做题,去听课.因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小组合作讨论的重要性,也不想去花费时间去探究.从而导致学习被动,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都显现出来,所以加强小组合作讨论是很有必要的.

2.在教育学发展的今天,以及新课改的推进与实行,如今在课堂气氛以及师生答辩上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在数理化等理论性较强的课堂上依旧没有太大的起色.尤其是在高中的数学课堂上,老师一般都是先讲书本理论知识,然后让同学将课外习题完成.至多就是让几个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提问,从而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最后针对大多数同学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化的讲解.这是传统的教课模式,但是其效果也不算太糟糕,所以对于很多教师而言,用该种教课模式有利于提升升学率,也有利于同学对课本知识的系统化改善.但是其负面影响却是深远的,而很多教师都不曾看到.这种固定化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对老师对答案产生强烈的依赖感,这样就会慢慢地失去自主创新能力.当遇见不会答的题,他们就会去问老师,就会去看答案,而不是和同学相互讨论,去引证出真正的结果.因为学生会觉得这样做会更直接,更有效率的获取知识.但是却忽略了在讨论中自己思维的延伸往往能够触类旁通.笔者有幸是新课改的受益者,我曾经经历过新课标与传统教学两种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笔者高数总是学不好,笔者将其原因归结于传统教学无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创新,简而言之就是学生在习题训练中无法训练到思维性有所变化的题,在传统的教学中高中数学习题一般都比较固定化,偶尔有所创新也是换汤不换药.而在新课标的教学中老师更注重思维的引导,更会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讨论出一题多解的现象.这是在习题和答案解析中所难以学习到的.而数学本就是一个逻辑创新思维培养的科目.所以在高中数学课堂进行小组讨论合作解题往往会有很好的效果.

二、在高中数学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的具体流程和方法

1.在数学课堂上,由于是理科的缘故气氛通常都会比较压抑,因为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不是用来讨论而是用来做题,所以要改变这个模式体系首要的就是要选好一个让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用兴趣来讨论问题.笔者的高数老师在上微积分课时,曾提出:“整个微积分就像一个蛋糕,大家讨论怎样才能将蛋糕切的均匀.”然后同学就把微积分的定义以及运用等很多知识都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这堂切蛋糕的课程也给很多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选题的方向既要与课程相关,又要风趣地表现出主题.在确立好选题后就要进行人数的确定和学生成绩好坏的搭配,一般人数在六人左右为宜,不宜太多,这样可以防止学生滥竽充数,然后选定一个组长,之后小组人员中的每人都要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在经过组长综合后,进行答辩.各个小组可以互相提问,相互质疑也可以相互讨论.在小组之间可以是合作关系也可以是竞争关系.在讨论之中老师要做好监督,要确保学生是在认真积极的讨论学习问题,而不是在讨论与学习无关的问题.最后老师要汇总所有小组的讨论结果,对讨论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对讨论不积极的小组进行批评.老师要结合理论知识将学生讨论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引导其做出正确方向的探讨.同时在讨论进入尾声时老师应当对每个小组的同学进行不同方向的提问,因为提问是检验学生学习的标准.清楚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程度,然后在下次进行讨论时将学生进行优势互补.这样才能将小组讨论的效益发挥到最大.

2.在进行小组讨论时,老师要多多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把握,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同时加入小组讨论课堂.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自主的提问.老师也要通过提问来巩固学生的知识,让他们在逐渐脱离老师的情况下也能自主学习.这样才能在日后的学习中掌握学习技巧.

第5篇:课堂游戏论文范文

[关键词]篮球游戏 教学目标 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252-02

前言

篮球运动的增智、健身、教育、宣传、社交功能越来越被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领导认可。目前各个学校开展的体育公选课中篮球教学占了相当比重,尤其是相对于男生,更是必选的运动项目。对高校体育来讲,使学生参与到篮球运动中来,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发展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尤为重要。[1]学校篮球课中应该紧紧围绕篮球基本功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基本功和对篮球规则的认识,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现今篮球技能教学中添加合适的游戏,使教学增添趣味性和益智性,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培养学生对篮球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将篮球游戏作为教学手段,为学习篮球技能和培养篮球意识的方法提供依据。

一、研究意义

篮球是一项集体运动,运动成绩的好坏不仅与个人的技术相关,更与全队的技战术运用密切相关。而游戏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同学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还能有效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们的上课积极性及自信心,还能使同学们学会换位思考等,增强集体荣誉感,从这点上说跟篮球这项运动本身的意义想通,所以在篮球课进行游戏教学是很有必要的。[2]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代的大学生在社会化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游戏教学模式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与活跃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学习兴趣有所增强,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归属感、支持和关怀,他们的角色意识得到发展,有助于养成他们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虑问题,并能逐渐形成系统化的思考。我们在以下的研究中可以发现,游戏法对大学生的个性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分为三个组,一组、二组为对照组,三组为实验组。通过教学效果对篮球游戏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维普期刊上关于篮球教学现状、体育游戏、篮球游戏的相关文章近五十篇,学校图书馆部分相关资料,以及王家宏主编的《球类运动―篮球》,潘绍伟主编的《学校体育学》等书籍,形成本论文的理论基础。

2.临场实验法。

对照组一采用传统上课模式,即三基型教学法,教师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学生按要求进行练习;对照组二,采用一般体育游戏进行教学,加入体育游戏内容活跃上课气氛;实验组采用篮球游戏教学,游戏与授课内容相结合。

三、结果与分析

何为体育游戏,蔡锡元、李淑芳认为:体育游戏是在体育运动的基础上,综合人体的跑、跳、投基本生活与劳动技能及各项体育基本运动形式,创编出多种形体动作,并根据全民健身的需要,学校素质教育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拟定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情节和竞技性较强的比赛规则而创编的游戏。[3]

陶志翔认为:体育游戏是在体育运动的基础上,综合人体的跑、跳、投基本生活与劳动技能及各项体育基本运动形式,创编出多种形体动作,并根据全民健身的需要、学校素质教育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拟定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情节和竞技性较强的比赛规则而创编的游戏。[4]

篮球课中的体育游戏就是在一定规则的约束下,将篮球技术中的运球、传球、投篮等技术同简易的战术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和训练的一种活动性游戏。

(一)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分析学校篮球课上课模式

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实地调查以及期刊上的数据资料分析,多数教师注重篮球技能的灌输,轻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中心,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多数教师看重的是达标人数而不是发展学生的篮球兴趣,难以培养学生的体育观念。体育课程相对较难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多数对篮球感兴趣的同学表示对篮球课感兴趣,却更愿意自主比赛,对篮球课较为失望。时间久了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难以掌握技能,形成特长。不感兴趣的同学甚至不去上课。

(二)具体实验内容、方法、结果及分析

双手胸前传球快速、有效,是最常用的传球方式,对三个组分别进行双手胸前传球的教学,依次采用“三基型”教学、体育游戏教学、篮球游戏教学。

对照组一采用“三基型”上课模式,教师集合整队,跑步、徒手操热身,讲解示范双手胸前传球的基本动作,分解动作讲解练习,分组练习,教学比赛,课程评价。

对照组二在原有基础的课堂上中添加体育游戏,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游戏项目设计:将学生分成四组,从排头开始依次进行头上胯下传球比赛。排头传球之后迅速到排尾接传球,以此类推。最先传到最后一名的组别为胜。

实验组针对授课内容添加对应篮球游戏。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游戏项目设计:以两名传接球技术较好的学生作为队长,其余学生成圆圈站立,左右间隔一臂,报数,奇数为一队,偶数为一队。两队长各手持一球背靠背站立于圈内,游戏开始,两队长均以双手胸前传球方式把球传给自己的队员,队员接球后迅速将球回传给队长。依次进行。两队所传的球相互追逐,以接球队员超越对方的队为胜。

规则:1.只能采用双手胸前传球方式;

2.队长只能在圈内移动逐一把球传给本队队员。

对照组一教师虽然能够调动学生进行教学工作,但学生学习兴趣较低,有抵触心里。平均心率为110/min,较难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由于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对技能的掌握比例不高。从统计结果来看,以教师为中心的上课模式较难满足学生的需要。

对照组二学生情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与学生能有很好的交流沟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平均心率为135/min,能够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统计结果来看,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有所提高,但不明显。综上所述,体育游戏对新课标要求下课堂的教学作用较为明显。

实验组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安排对应游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数据显示学生平均心率为145/min,起到了很好的身体锻炼作用,技能掌握优良百分比为80%。这种体育课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运动,达到锻炼效果。并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技术的基础上运用到实践中来,从不熟悉到熟悉再到热爱,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学生普遍反映良好。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篮球游戏的特点决定了在篮球教学中的发展地位。就研究过程和结果来看,在今后的教学中引进篮球游戏教学十分必要。应该合理、科学地应用篮球教学这种教学手段,对于有效完成篮球教学训练工作能起到其他方法难以起到的作用。[5]有针对性地安排篮球游戏,可以更加有效地帮助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增强学生体质,掌握基本技术以及培养学生对篮球的兴趣,还能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培养健全的品格品质,为构建“终身体育”的观念打下基础。

(二)建议

要以篮球技术动作为基础进行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练习这些技术动作,可避免枯燥感。青少年兴奋性高、求胜欲望强,在游戏过程中会出现不注重动作质量的问题。教师需要注意在规则的实施,保证动作质量,使学生达到既学又练的目的。游戏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和技术的掌握程度。篮球游戏要能够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精神。竞争关系要以集体为中心而不是个人。可以采取小组游戏竞赛法的方式,将成绩相似的学生组成一组进行竞赛,每个竞赛组的优胜者为其所在小组赢得相同分数,而不管是哪个竞赛组;这就意味着学习慢的学生(同其他学习慢的学生进行竞争)和学习快的同学(同其他学习快的学生进行竞争)都有着成功的均等机会,使得以往在学业成绩上处于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可能为自己的小组赢得最多的分数。最后成绩优秀的小组获得认可或其他形式的奖励。各个组别的学生应该团结协作相互配合。

同时建议有些游戏教师能够参与进来,与学生形成融洽的关系。在游戏结束后要能够公正公平地给予评价,胜奖败罚。同时对学生要有所鼓励,并且进行思想教育。以小事寓大理。篮球游戏一般带有竞赛性质,有些游戏对抗性强。因此要注意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准备活动要做充分。

【参考文献】

[1]林君薇.体育游戏论[J].体育文化导刊,2009年10月.

[2]王家宏.球类运动――篮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3]蔡锡元,李淑芳.体育游戏[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