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课程总结范文

数学课程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课程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学课程总结

第1篇:数学课程总结范文

一、七年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的要求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49班-54班共有学生275人,由于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山区,信息闭塞,知识面狭窄,对外界了解甚少,给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从本学期上课的情况开看,教学成绩仍不够理想,还需多多努力。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认真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结合计算机的硬件实际,开展好常规教学。

⑴开学初,便结合我校的计算机硬件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上课。在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都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分析,思考在现有计算机软硬件的实际情况下如何实施教学,并写成教案上课。收到较好的效果。

⑵在教学中,我经常研究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自己从光盘上或到其它学校去找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小游戏,把这些游戏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给学生玩,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经本期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规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达到了规定的操作技能水平,而且还从游戏中学到了许多其它的知识。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了学生十分喜欢的课程之一。

2、加紧学习课程标准,贯彻课程标准,进一步转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对教材的研究,解决问题,深化教学改革。

3、加紧对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做到认真备课,因材施教,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和技能。

4、加快教学方法研究,在教学中认真吸收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大胆尝试,加以变通,并从理论的角度,加以深华。

四、从教学上讲我主要做了这一些工作:

1、做到期初有计划,有教学进度,使教学工作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下去。

2、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电脑科学校安排的课时比较少(一周每班一节)这对于学生来讲的很重要的一节课;对老师来讲是比较难上的一节课。所以才能上好每节课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很关键的。除了备好课、写好教案外,我还要查阅各种资料,能上因特网时还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课件,把它们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为我所用。

3、在转差促优上,我也注意在教学中或教学之余以各种形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转化差生,促进他们的发展。

4、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除了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我还注意到要自学。从思想上,利用行评机会端正自己;从行动上参加自考学知识,学电脑技术,学教学技能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

作为教师教学工作是主要的,但除了教学工作外,我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其它活动如:政治理论学习,年级组工作等等。

五、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1、信息技术学科不仅是一门崭新的学科,更是一门具有很多不同与其它学科特点的特殊学科,由于学科教学发展较缓慢,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摸着石头过河,工作收效不是很大。

2、我校是从本学期才开始信息技术教学,由于教学时间有限,不能按时结束课程,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建议学校在以后的学期中,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开足教学课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第2篇:数学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国际结算;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F74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255-03

国际结算课程是高等院校金融贸易等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主要基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相关学科知识,研究由国际贸易及其他方面的交往所产生的跨国货币收付,是一门外向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对外经贸活动及其他方面的交往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在不断地扩展,由此产生的对国际结算的需求不断地增加,对国际结算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掌握国际结算基本原理和具体业务流程,熟悉业务操作中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掌握各种业务操作的娴熟技巧的国际结算人才。但由于国际结算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同时又具有与国际惯例紧密相连、与多学科交叉等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国际结算课程的时候感觉内容枯燥、又多又细,不仅难以掌握,也很难产生学习兴趣。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真正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一、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模式

课程的教学模式根据围绕中心的不同,可分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新型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施教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参与者,是知识的灌输对象,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课堂讲授。新型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主要来自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习。

目前高校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模式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上课讲概念、讲流程、讲操作、讲例题,学生被动地听讲、记笔记。这种单凭教师的讲解或简单的多媒体教学,对于国际结算课程,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国际结算课程是一门多边交叉学科,内容繁杂,既有理论层面的,又有实务层面的。对于从未涉足于具体业务操作的学生而言,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下,学生很难理解和消化实务层面如单据、结算方式方面的内容;对于理论层面的内容,由于条文众多,内容显得空洞又难以把握。虽然绝大多数院校都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但仍缺乏综合性、设计性的实践课程,学生对于如何将书本知识及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缺乏感性认识,实际操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鉴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创新,探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新型教学模式改传统模式下的TTT(Teacher Talk Time)为STT(Student Talk Time),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再是片面的知识灌输,更加注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对于国际结算课程的新型教育模式,没有统一的范式。王学惠、张丽琼(2008)提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校和教育者都要更新教育观念,彻底转变“以师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育者自身要做到终身学习,紧跟国际结算的新变化;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侯方淼等(2011)提出了“国际结算课程多层互动式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基本框架包含四个互动层次:老师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的互动、知识能力互动以及课内课外互动。通过这四个层次的互动来实现以学生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建构理念。赵璋等(2009)将建构主义理论运用到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中,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的“TCSP”教学模式。具体包括理论教学(Theoretical teaching)、案例教学(Case teaching)、情景教学(Situational teaching)、实践教学(Practical teaching)四个环节,即“TCSP”教学模式。运用“TCSP”模式在进行教学时,将课堂作为共同体,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调研、课内与课外、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动态与静态五个结合,有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了对学生知识、能力及综合技能的培养目标。张才杰(2010)提出了“国际结算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大学与商业银行、进出口公司和企业联合的方法来实现国际结算人才的培养直接与国际结算的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些新型的国际结算教学模式,虽然形式不同,实质都是在探索更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

二、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方法

根据国际结算课程的特点,为了提高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许多教师通过不断的探索,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很多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模拟实验法,双语教学法等。

第3篇:数学课程总结范文

一、 新旧课标内容对比

二、 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内容概要

在第一学段中,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有的价值及其作用,引领学生经历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积累相应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也增强了对所学知识与方法的理解与巩固。

本学段(其他学段也如此)“综合与实践”这种教学形式应当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贯彻“少而精”的原则,针对性要强,但要保证每学期至少有一到二次的实践活动。它的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可以穿插在课内,也可以课内外结合,使之常态化地落实于教学活动之中。

三、 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教学片段),逐条解读 1. 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从本条目标提出的要求看,“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方案不一定要独立设计,可以将它“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也可以将其融合于各个领域的学习内容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数与代数”中“数的认识”时,学生“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后,让学生走进生活就能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就能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作用,进而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有的价值。教师教学时可以适时设计关于“万以内的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运用“万以内的数”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案例:《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一课前,我认真地评价了学生课前完成的实践性的作业(课前,每位学生做了10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20个1平方分米的方纸片),学生对完成这些“课外实践性作业”很感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面积单位之间进率)的抽象性特点和三年学生思维的直观性特点,我组织了这节室外的数学“综合与实践”课。活动期间,通过交流,学生有很多想法,记录如下:

生1:我知道了1平方米的方格里能盛下100个1平方分米方纸片。

生2:我知道了我们走廊里的大方格不是1平方米,比1平方米大一点,因为我们用100个1平方分米的方纸片摆齐后,还没到边,而我们做的1平方分米的纸片是比较精确的,所以我们5个人判断这个大方格不是1平方米(可见,生2已经初步建立了1平方米的空间观念)。

……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感受到了“我们走廊里的大方格不是1平方米,比1平方米大一点,因为我们用100个1平方分米的方格摆齐后,还没到边……”这样的活动形式,充分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特有价值和作用,学生从中润物细无声地经历了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活动经验。

2.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综合与实践”是以问题为载体,引领学生自主参与的一项教学活动形式。所以,本条目标要求学生在参与活动前后,都要明确问题内容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案例:《图形分类》

下图所示,桌面上放一些纽扣,你能将这些纽扣进行分类吗?思考一下:怎样确定分类的标准?根据确定的标准可以将纽扣分为哪几类?并用连线、列表、画图、文字叙述等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记录下来。

此项“综合与实践”活动中设计的几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首先“知道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所设计的要求在于引导学生知道并能灵活运用解决此类实际问题的策略。

3.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本目标提出的要求是指让学生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实践操作)的过程,在活动中积累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又对所学的知识与方法有进一步的理解与巩固,起到了既提高实践活动的能力,又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解的双重作用。

教学案例:《奇妙的剪纸》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后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教学片段:

师:请观察这张剪纸的图案(课前准备),你发现这张剪纸的图案有什么特点?(对称)

你能猜到老师是怎样剪出这样对称的图案吗?(先独立思考,再交流想法。)

(学生发表想法:折、画、剪的过程――将正方形对折,然后在折好的图形上用铅笔画出一个想剪的图形,最后沿所画的图形的边剪。)

师:同学们能用刚才所讲的方法剪出一个漂亮的图案吗?

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和剪刀,动手试一试,交流展示作品。

师:正方形还可以怎么折?能不能多折几次再剪呢?想试一试吗?

学生实践。

……

学生动手尝试,并展示作品(有的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不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为什么同学们剪的图形中有的是轴对称图形,而有的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生共同小结:凡是对折后完成的剪纸作品,都是轴对称图形,不对折而完成的剪纸图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

此项实践活动的设计让学生经历剪轴对称图形的操作过程,深化了他们对轴对称图形概念的理解,明晰了对折的折痕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折痕的两侧是完全对称、相同的等相关知识。

四、 教学实施建议

本学段实施“综合与实践”教学,要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综合与实践”这一内容设置的目的为指导来进行合理把握。

第一,组织的实践活动要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不同于显性的数学知识探究活动,更不能通过教师的直接讲授替代学生的实践操作,它是一项使学生全程自主参与的实践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过程中,应该享有较大的发挥、发展空间。

第二,应重在实践、重在综合,让学生初步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创新意识。“综合与实践”活动是落实这些目标的重要载体。所以在实施活动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要注重对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同时要重视把数学与日常生活、其他学科以及数学内部知识体系相联系,加以综合应用。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三,要关注过程、巧设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综合与实践”与其他领域相比,“不仅要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它主要是以问题为载体的,教学时教师要巧设问题,让学生在问题引领下“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独立思考,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考与同伴进行讨论和交流。

第四,“综合与实践”的实施要常态化、少而精,让学生经常体验到这种教学形式。“综合与实践”这种教学形式应当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且针对性要强。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将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

第4篇:数学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程教学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18

数学课程在整个初中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教学地位,对于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数学知识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和数学素养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和制约,教师的课程教学理念较为陈旧,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初中数学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是并不理想。所以如何进一步改进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初中数学课程的有效性教学,便成为该门课程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数学课程在初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教学作用,尤其是在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的教学背景之下,初中数学教师更应该对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进行充分而科学的调整和改革,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在数学学科学习方面的协调、全面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课程教学过程,还要对有限的数学课堂教学时间进行细致有效的设计和安排,提升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率,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之内,获得更多的数学课程学习收获,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提升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实现初中课程的有效性教学,使初中教学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教学原则,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水平和学科素养。

可以说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推行有效性教学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初中数学教师必须以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作为先导,转变自身的数学课程教学方法,为初中数学打开新的教学局面。那么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改进现有课程教学问题,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实现初中数学课程的有效性教学呢?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

首先,教师在向初中学生进行数学课程教学时,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学情境创设对于课程教学所具有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兴趣,提升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向学生尽可能多的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和分析,往往习惯于采取直入正题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数学知识的铺陈和灌输,而很少向学生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教师充分的利用数学课堂教学时间,但是s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精力集中程度以及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水平,从而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氛围,导致学生的学习精力涣散,学习热情不高,课程投入和参与程度较低,影响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改进以及教学水平的提升。

针对这种教学问题,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向学生进行数学知识讲解时,利用各种教学策略向学生进行数学课程学习情境的创设和营造,使学生能够被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感染和影响,集中数学课程学习精力,在教学情境中抓住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从而更好的融入初中数学课程的学习氛围之中,跟随教师一起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问题情境创设法,利用提出数学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升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改进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问题和学习质量。教师在运用数学问题进行教学情境创设时,应该从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实际以及课程教学内容出发,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而全面的研读和整合,找出其中适合学生进行回答和研究的问题,并且对问题提出的形式、问题的数量和提出问题的频率等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提升问题教学情境创设的质量和水平,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初中数学课程的有效性教学。

其次,教师在向学生进行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时应该突出学生的学习地位,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数学自主学习探究,重视对于学生数学课程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从而在提升学生数学课程学习成绩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在数学学科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为了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在数学考试中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常常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一味地向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和灌输,而忽略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和不足,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针对这种教学问题,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该有意识的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点进行独立的挖掘和探究,点拨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对各种数学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等进行自主的总结和整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扭转自身在数学课程教学中惯有的权威性地位,由课程的主导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引导者和辅助者,不随意打断学生的数学学习思路,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从分析问题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问题,进行抽丝剥茧式的探究和推理,不仅使学生获得正确的问题答案,更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数学思维方法,提升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初中数学课程的有效性教学。

第5篇:数学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教育理念

我国高中数学教学中一直以来都是重视对公式和定理等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课后习题的练习等,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造成高中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而且,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阻碍,导致我国的学校中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这些都是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弊端,所以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我们要加强高中数学课程教育改革,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我国高中数学教学水平.

一、新形势下高中数学课程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理念落后

我国高中数学新课标中指出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一切以学生的需要为前提来进行,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做好充足的课程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在课堂中做好课程引入,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的教学之中.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根据提前做好的课程设计将本节课中运用到的各种小的知识点都串联到一起,通过各种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其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目前我国许多高中数学教师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教师们的教学重点都是根据高考的内容来确定的,一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高考知识点,提高学生们的数学考试成绩.这样的教学理念是与当前新形势下高中数学课程教育改革的要求不符的.

(二)教师忽略学生的主体性

高中数学课程教育改革中强调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依然没有意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依然主导着高中数学课堂.许多教师都是根据多年来对高考的经验总结来备课,并且在课堂中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教学.这种单调、枯燥的讲解加习题的教学模式难以吸引同学们的兴趣,导致当前我国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活跃度不高,课堂中的师生配合度较低,学生难以与教师的教学产生共鸣.这直接影响着学生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热情和整体的学习效果,也影响着新形势下高中数学课程教育改革的进度和效果.

(三)数学课堂授课形式化

新形势下高中数学课程教育改革中要求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这样既能够锻炼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也能够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但是一些教师对于自主探究式学习的理解有一些偏差,为了给学生更大的发挥和思考空间,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讲解的时间越来越短,教授的内容也越来越少.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课本中的知识,而且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在没有老师的讲解下很难独自理解教材中的内容,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也是与我国新形势下高中数学课程教育改革的要求不符的.

二、新形势下高中数学课程教育改革的实践方向

(一)优化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与教师的教学设计是紧密相关的,科学的教学设计能够使高中数学教学活动有条理地展开,便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所以在当前新形势下高中数学课程教育改革中,高中数学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设计的作用.通过教学设计避免了传统课堂中枯燥无味的学习公式加重复习题的模式,能够让学生发现数学课的应用性和数学课中的乐趣,提高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建立错题集,将每次练习和考试中的错题以及相关的知识点等都记录下来,并定期拿出来做回顾和总结,这样能够达到查漏补缺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应加强与同学们的交流,了解学生们对于数学课堂的感受,从而根据学生的需要合理地调整教学设计.

(二)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常常会利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来提高数学课堂中的趣味性.在大多数学生的眼中高中数学都是枯燥无味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学生们认为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了应付高考就没有其他的用途,所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是很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中为学生创造一些问题情境,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发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运用课堂中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这样也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去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改进教学理念

新形势下高中数学课程教育改革要求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改进教学理念,尊重学生,将学生置于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思考的空间,并在一旁适时地给予相应的指导,这样便于教师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从而能找到有效的提升学生数学成绩的方法.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都多一些关心,这样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积极性.

作者:陈雪艳 单位:青铜峡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第6篇:数学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思维定式;数学理论;思维方式

针对目前笔者所接触到数学课程体系来看,笔者认为,目前高中数学课程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定式,导致学习成绩提不上去,最终放弃这一学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思维定式会对今后理性知识的理解与消化造成一定的影响。思维定式是指学生在某种学习环境下,由于理论知识的反复出现以及具体数字的多次应用等多种原因造成的不良学习意识。本文结合笔者有限的数学学习生涯,并通过对不同同学的学习情况调查以及访问,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针对思维定式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高中数学学习中思维定式形成的原因

(一)学生本身对课程的理解程度不够

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当中,很容易对课程的理解方向产生误差,并且,大部分刚刚接触高中数学的学生当中,其对高中数学的知识掌握仍然处于模糊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当中很容易产生思维定式。

(二)在日常学习中学生缺乏有效的应变能力

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有效的数学应变能力以及拓展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很难继续进行下去,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理解的知识点,也同样很难开展二次学习。这一问题也是笔者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通常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相关的授课老师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在数学课程中的灵活学习,活跃数学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对数学知识点理解透彻的情况下,积极拓展。

二、在高中数学中形成思维定式的不利影响

(一)使学生产生肤浅化的数学思维

针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在数学的学习过程当中,如果学生进入了思维定式的误区当中,那么其在日常的数学课堂上,通常会对某一知识点造成一定的固定思维,对与此相关的理论知识点不能够有效的进行举一反三,往往利用单一的理论依据对问题进行反复的无意义分析,这种固定思维模式会使学生丧失一定的空间能力以及抽象的思维想象力。从而导致学生在当前的数学课程背景下,产生肤浅化的数学思维,在课堂上不能够有效的进行拓展学习。

(二)使学生对具体知识产生差异化现象

在高中数学的相关课程下,学生对数学课程中的知识点容易产生差异化现象。由于思维定式的影响,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理论知识点的理解角度不同,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中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化现象。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上对相关知识点的消化吸收程度,降低了课堂效率。 三、突破思维定式的有效措施

(一)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基础知识点

在数学课程体系当中,一方面,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点的理解方式应该适当的进行提升,根据自身情况,寻找正确的学习方法,快速消化当前数学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在另一方面,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应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应与结合自身的学习特点与授课老师进行沟通交流,找出学习中的误区和盲点,针对性地解决,加深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理解。只有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才能使紧跟老师的步伐,在积极的氛围里快速学习、有效学习,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二)加强自主学习意识,培养正确的数学思维模式

在数学课程学习中,我们应找出自身的学习优点,加强自主学习的意识。课前做好预习,课上动脑动手,集中注意力,制定短期学习计划,增加做题练习的数量和质量。

第7篇:数学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30-0106-02

[作者简介]王中仙(1980—),女,江苏常州人,本科,江苏省常州民族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初中数学不仅关系到学生知识储备水平及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更关系到学生的升学,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效果。初中数学教师要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索与思考,从数学课堂切入,探究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及提升措施,突破传统教学观念,不断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最终在保障学生基本应试能力提升的前提下不断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以及知识的应用能力。

一、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以教学内容的拓展不断强化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虽然仍以基础知识教学为重点,但是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已得到了有效的深化,课程基础知识与实际的应用结合程度更高,课程教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做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整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仍然只按照教材的内容照本宣科,不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与拓展,那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无法深化,教学效果也就不好。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强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中数学教师首先就要从课堂教学内容着手,以教学内容的丰富化与拓展化来带动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在《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改变传统利用教材中的数据进行简单测算的教学方法,以班级学生身高测量、校内学生近视眼统计等数据来充实教学内容。在这种丰富的学习内容中,学生对数据的搜集、整理归纳、测算等都有了切实的体会,整个章节的知识就都能被有效地吸收应用,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

二、改善课堂教学方法,以开放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受应试教育的压力及传统教学观念的限制,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采用机械化讲授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虽然可以保持教学的稳定性,保障学生能够按着教师的要求提升自己的应试能力,但是其对于教学效率的提升来说是很大的阻碍。因此,在探究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时,教师要从教学方法上切入,以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保障学生的充分学习以及教学效率的提升。从这一点来讲,教师应当将尝试教学法与课堂问题引导教学结合起来。以学生初次接触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授课之前可以先布置相关的习题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这不但指导了学生的预习,还能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发现自己的学习问题,为课程的有效参与做好准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法,如用一元一次方程所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解的检验等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让其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同时,在教师的问题引导及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在预习阶段的问题来进行有目的的提问与探究。这样,整个初中数学课堂就转变成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内容个性化生成的平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得以保障。

三、强化对学生的指导,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初中阶段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知仍然不成熟,因此在整个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及学习方法,以保障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获得综合性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应当积极指导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小组问题探究、随堂主题活动的形式来指导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探究与应用,教师需要扮演好指引者和答疑者的角色,并在课堂上推动学生小组之间的交流,以保障学生互助学习、数学知识探究能力的同步提升。

四、创新课程总结方法,以学生总结、教师补充的方式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课程总结是维持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方法,传统的课程总结往往只是简单地采用教师梳理的形式,整个总结只能保障教学要求的再次巩固,无法对学生实际的知识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整理。因此,现阶段在提升课程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尝试创新课程总结方法,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回顾,让学生对课程讨论环节及同学观点进行点评,以此来对数学课堂的教学进行总结,保障教学重点的再次展示。最后,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补充。这样,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得到巩固强化,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就得到了提升。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对学生基础知识储备水平的提升及逻辑思维的锻炼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尤为重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当积极从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善、学生探究工作指导的强化及课程总结工作的创新等方面来进一步完善数学课堂教学,进而保障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巩固初中数学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姚兴明.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与思考[J].新课程,2013(5).

第8篇:数学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数学课程;实施原则;研究问题设计;一般课堂结构;实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9-0023-02

【作者简介】吴贤,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南京,210008)教科室副主任,一级教师,南京市玄武区数学学科带头人,南京市玄武区优秀教育工作者。

美国数学家M・克莱因说:“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的确,数学学习的最大价值是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而要发展儿童的思维,促使儿童的思维更加灵动、不断深入,则需要借助合适的问题鼓励儿童进行自主的研究学习。

研究性数学课程,正是以大问题引领儿童自主研究,让儿童在研究、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发现数学、发展思维,最终使儿童的数学素养得以培养和提升的课程。

一、研究性数学课程的实施原则

研究性数学课程的实施,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大问题原则。

大问题是组织研究性数学课程的核心。要为每一课时的学习设计出适切的、具有研究性的大问题,就需要我们认真研读课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梳理、贯通。以苏教版五下《圆的认识》一课为例,以“用哪一个数据就能确定圆的大小”这样一个大问题展开学习,就可以很好地引领学生调动各自独特的认知经验,从定量刻画的角度切入,在研究、交流、辨析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明晰圆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关系,并逐步体会到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获得数学思考、数学表达的自由。

2.深度思考原则。

深度思考是研究性数学课程的灵魂。对于大问题的研究,如果仅仅浮于表面、浅尝辄止,学生的思维就难以向纵深发展。只有在研究中充分交流、不断挖掘,才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凭借之前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找到确定圆的大小的数据并不是特别困难。而让学生表达出“你是怎么找到这个数据的”“为什么用这个数据就能确定圆的大小”时,研究才真正开始。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的探索、操作、联想、猜测活动,则让学生不断深入到对圆实质的探索、对图案背后丰富的数学原理的体悟,在一次次研究、交流、再研究、再交流的过程中,明确对圆的认识,不断抵达思考的新高度。

3.数学内部与外部沟通原则。

来源于生活,也回到生活中去,这是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特性,也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因此,研究性数学课程,还要注意将纯数学的研究活动向数学外部即生活中拓展。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可以从定量和定性角度对“用一个数据就能确定圆的大小”这样的纯数学问题进行研究,在学生对圆有了充分的把握之后,设计两个和生活相关联的研究活动:一个是将学生研究圆、画圆过程中的两幅作品联系到生活物品中,让学生进行图案联想研究;一个是根据抽象的数据还原生活事物,让学生进行数据猜测研究。通过这两个大的研究活动,学生会把对圆的抽象认识投映到现实生活中去探索、印证,深入思考,不断建构出更为立体、饱满的“圆”的世界。

二、研究性数学课程的研究问题设计

如果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那么研究问题的质量就决定了研究性数学课程的生命力。

1.合理整合资源而非照搬教材例题。

基于大问题、深度思考的需要,研究性数学课程的研究问题设计不能简单地照搬或照套教材的例题,它需要教师将教材中的情境和内容进行整合,变原有小步子、小环节为大问题、大框架,给学生更大的思维与表达的空间,甚至要敢于将教材中课与课、单元与单元的内容进行整合,通过结构重组、内容重整,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统整我们的教学资源。

2.人人参与研究而非个别人的专利。

好的大问题必须要有足够的研究性、挑战性和参与性。问题要有足够的思维含量,要善于利用数学的矛盾和冲突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要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认识、研究的兴趣与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深入、富有创造性地开展数学学习。教学苏教版四上《认识平角和周角》,就可以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和记录。实践表明,不同水平、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对平角和周角展开研究,进行表达,解决问题。

3.追求过程的开放而非标准的答案。

大问题要能够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问题的路径、方法、答案不能唯一,要具备开放性、多样性,让不同的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路径。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要给他们留下多样化表达的可能,而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也应该让他们在研究大问题的过程中守住底线。教学《圆的认识》,让学生结合两幅图思考“你能想到生活中的什么”,这样的过程能充分展现每个学生自身的经验结构,有静态、基础、投射式的,也有动态、高端、发散式的。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也会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思考,获得新的启发和提高。

三、研究性数学课程的课堂结构及实施建议

研究性数学课程,是建立在充分信任儿童的研究天性和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组织、展开学习活动的课程。实施研究性数学课程,必须借助于具体的课堂教学,按照一定的课堂结构,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需要和研究能力,合理、适度、有序地推进。

1.研究性数学课程的一般课堂结构。

2.实施研究性数学课程的一些建议。

(1)最初开展自主或合作研究阶段,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书或同伴、家长、教师的力量完成研究,随着研究经验的不断积累,学生最终应养成独立研究的能力。

(2)鼓励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进行多元化的思考和表达,并以符号、图形、表格或简单的文字进行记录,重在思考的多样性,减轻书写的负担,学会在小组内的交流、表达和互动评价中进行充分的展示、说明和辨析。

(3)就学习小组的人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低年段以2人为主,中、高年段以3~4人为主,应有明确的分工和要求,在交流中表达要依据记录进行,同伴要及时做出回应,组长要进行有序的组织,教师通过巡视、参与等方式全面了解各学习小组研学的情况,收集必要的素材,做好共学的准备。

第9篇:数学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用型本科;大学数学;教学定位应

前言:

随着我国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开展,人们对于教育本质内涵的认知程度越来越深,高等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原来的“精英式”教学逐渐向“大众式”教学转变,应用型本科就是在大学的教学活动中以每一位学生为培养对象,重视其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能向社会输送一批批具有应用能力的人才。因此对于大学数学课程来说,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对每个环节都进行准确定位,才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一、应用型本科的概述

应用型本科是我国高等院校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办学活动中以为社会输送一批批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而所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当中,不仅要掌握非常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专业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能够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相应的实践活动当中。因此,在整个应用型本科的大学课程设置来看,应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其进行定位[1]。

从特点这个方面来看,应用型本科具有以下的特点:首先,在教学的目标上要以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要实行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全方位教学模式为主体;第三,在教学的内容上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第四,在教学方法上应以创新的方法为主;最后,应用型大学本科的数学课程中要以高科技的设备为主。

二、应用型本科大学数学课程的定位

1.教学目标的定位

在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掌握线性代数、高等数学、概率统计以及微积分等一系列的理论知识,并在这种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当中让学生能逐渐形成一种思维逻辑的能力,以便于在实际的生活中也能使用这种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大学数学课程还需要改变学生在以往的经验中对数学所形成的错误的理念,让学生能明白数学在学习当中虽然有一定的困难,对人们的逻辑思维感要求高,但是数学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在发展中起到了推动人们智慧进步的功能,并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促进了人们的全面发展。数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因此也要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数学问题。

2.教学内容的定位

在应用型大学本科的数学课程中,其教学内容要和其他类型的大学相互区别,其具体的教学要根据主要的教学目标为依据,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同时还要考虑到在高中时期转变到大学时期,这种学习内容上的衔接。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注意的是,不能因为过分追求实践的能力而忽视了理论方面的研究[2]。在应用型本科的背景下,大学数学课程的内容方面既要有充足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数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方法的定位

在教学方法方面对大学数学课程进行定位,就要做到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通常情况下来看,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方法应体现出以下几点特点:首先,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学习状态;其次,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大学数学课程中的具体内容;第三,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要体现出趣味性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应用型本科大学数学课程定位的作用与意义

1.体现应用型本科的内涵

对大学数学课程进行准确的定位,能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百分百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能力解决实际的问题,展示出应用型人才的特征。这种定位结果也体现出了应用型本科的内涵,树立符合时代意义的人才观和教育观,最大程度上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2.提升了大学课程的教学水平

由于应用型本科的大学数学课程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标等方面全方位的定位,教师也容易清楚把握教学大纲中对于教学活动的具体要求,有助于其根据教学标准的规定,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并根据不同的学习能力选择不同程度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提升了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种背景下得以全面发展[3]。

3.和高中数学有效衔接

在应用型本科的具体要求中,要求其课程要和高中所学的知识有效衔接,并考虑到教学方法、学生的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过渡。对大学数学课程进行准确的定位,能了解到学生在高中时学到的具体水平,可以根据这种水平选择不同的方法,充分做到和高中数学的教学有效衔接。正因为教学的内容能和高中有效衔接,学生在学习中不会出现过大的难度。

结论:通过本文中的具体描述,能够得知在应用型本科的环境当中,大学数学的课程要做到准确定位以及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面对每一个学生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与此同时,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投入到学习当中,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大学数学的教学水平,能为实现为社会培养一批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慧卿,李庆宏.应用型本科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定位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1,11(2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