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制图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英语词汇的掌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中国学生学习词汇主要是依靠课堂学习,他们通过死记硬背,机械的学习词汇的方法,结果学生反映记得没有忘记快;所以,在词汇教学中,利用极少的课时,充分发挥学生对词汇的课外自主学习,课内积极主动内化,课后通过实践来巩固,达到词汇的学以致用,牢固掌握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认知学徒制理论强调把获取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中,将教学中的抽象学习内容置于有意义的交际情景之中,主张学习与实际的环境关联起来,让学习者在应用中学到要学的知识,使学生逐渐独立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新的问题情景中;允许学习者通过完成老师设计的任务,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不同的认知活动,通过讨论、实践、自我修正等活动来掌握目标语。
2.英语词汇的习得过程
英语词汇的习得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特殊的过程。学习者学习外语是在完成了基本认知发展过程后才开始学习的,这种学习是受个人差异、环境因素、感情因素等影响的;要学会一个单词,学习者要经过几个阶段,1.语音阶段。学习者要掌握一个单词,首先要会发这个单词的音,然后经过反复练读,才能熟悉它。由于母语和外语运用的语音符合及组合方式不同,同一个概念的外语表达会形成记忆上的困难。2.拼写阶段。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是为了能顺利地使用它,也就是说要学会拼写,但是英语单词与汉语不一样,是属于表音文字,是属于不同类型的书写系统,在拼写单词时不能靠死记硬背,而是要寻找读音规则,做到发出这个单词的音,就能拼写出它是由哪几个字母组成的。3.运用阶段。学习者能熟练地读出这个单词,也能拼出它,然后最关键是能在句子中运用和表达,经过背诵这个单词的一些句子,然后掌握词法和句法知识,达到运用自如,然后再转换为表达,直到完全内化,这个单词才算真正掌握。学习者在学习另外一门语言的时候,必须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母语的交际能力必然会对新的外语交际能力获得产生影响。一个英语词汇的掌握与学习者的动机,目的,态度和个人性格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当然学习语言的环境也是很重要的,除了利用有限的课堂进行输入和输出的实践,还需要课外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模仿和操练,才能达到接近母语习得的语言环境。
3.词汇教学的方法与步骤
根据英语词汇习得的过程,我们的英语课堂如何遵循这些规律,达到最佳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值得大家的探讨,作者根据目前学生的特点,尝试着利用认知学徒制理论进行词汇教学,采用词汇教学顺序的翻转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增加学习交流互动,在师生互动中完成词汇的学习和运用,实现课内知识内化。(以上外全新版综合版Unit4为例)
3.1课前(老师布置任务,学生课外学习)
任务1:布置学习本单元词汇,包括词的中英文意思、词在句中的使用、词的拼写等。任务2:列出目标词,并在课文中找出这些词。任务3:用目标词编写故事和句子。任务4:制作出目标词使用的教学视频,上交给老师。
3.2课中
根据认知学徒制理论,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思考,老师只是如何把学生领进课堂,指导着学生的实践。通过课外的任务布置和学生的学习,教师课堂重点一方面是把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行验证,另一方面把学生课外学的词汇进行知识的内化。具体操作步骤一:在课件上呈现课外布置给学生学习的目标词逐一抽查,如:What'stheEnglishandChinesemeaningof"increasingly"?步骤二:对目标词进行听写练习,可以利用课文后面的LanguageSenseEnhance-ment和Text-related中的Cloze联系或者补充听力材料进行听后填词练习。如:AlthoughBrowderandMandldefinetheirnationalitydifferently,seetheiridentityasamatterofpersonalchoice,…步骤三:让学生呈现用目标词编写的故事、句子或者短文,可以抽学生阅读,也可以让学生用PPT呈现,再让其他同学发表评论。步骤四:老师把准备好的课件呈现出来,课件的主要内容是对课文中难词难句提出任务,让学生完成任务。如:Whatevertheirconsiderablediffer-ences中的considerable是什么意思?Tellmethedifferencesof"considerable"and"considerate"?
3.3课后
课后主要内容是巩固与宽展。巩固与宽展环节主要是经过学生自编一些练习来完成,要求用课文中学过的目标词,练习可以多种多样,如:翻译、用目标词造句、课文改编、选词填空、听写句子等。只要不偏离目标词,放开让学生去创新。经过课前对目标词的任务完成和预习,课中针对目标词的复习和运用加上课后的操练,掌握的词汇就不易忘记。并且一切活动都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结果不仅创新了词汇教学的新方式,而且也改变了传统以老师讲解单词和举例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建立了比较彻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4.反思
这种新的词汇教学方式创新了课堂,增加了学生活动机会,但是采用这种词汇教学方法时也要考虑几个问题。
4.1评价方法也要随之改变。
能否全面、客观、科学、准确地评估体系对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认知学徒制理论指导下的词汇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如何让学生能够配合课堂完成任务,这需要有较完善合理的课堂评价体系来配合和激励,必须增加学生的形成性评估的比重,对学生平时课外、课内和课后完成的任务要有一个详细的记录,在评估中充分体现,采用多元的灵活多变的评价体系。
4.2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高。
要让学生在课外深入学习、课内积极参与和课后完成作业并不容易,因为不只是预习复习和做练习那么简单,除了教师要花大量时间来设置任务、寻找相关资料外,要让学生配合完成,这要求学生有相当高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较好的知识素养。
4.3师生之间的交流和配合程度取决于成功与否。
课堂对词汇教学的各项活动是否成功,与学生课前的任务完成和课内主动配合交流是分不开的,如果完成任务好,那么课堂的活动开展就会顺利,当然,整个课堂的互动都必须是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完成;学生词汇知识内化,除了老师的指导,很关键的还是学生本人的配合。
4.4学生的基础要求高。
关键词:外语教学;跨文化知识;导入途径
一、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往,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外语教学不仅应向学习者传授目的语的民族文化,掌握其语言、风俗、社会、宗教、礼仪、价值观、生产方式等方面知识,同时也把本国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通过不同的交际形式输送出去,这样外语教学就自然涉及到跨文化知识,而且受到跨文化知识的制约。成功的外语教学是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基本保障,跨文化交际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我们在跨文化交往中常常发现,成功的交际不仅要靠较高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还要有较强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是由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针对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提出的。他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不仅包括乔姆斯基提出的能否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的语言能力,而且还包括他能否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也就是说,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就学会了这门外语并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因此,外语教学中跨文化知识的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知识的导入呢?
二、外语教学中跨文化知识导入的途径
我们知道,一种文化是一个民族通过个人和集体世代的努力和奋斗所拥有和积淀下来的知识、经验、信仰、价值、态度、社会遗产、宗教、时间观念、角色、空间关系、宇宙概念和物质观念的总合。因此,文化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是具有后天习得性,它不是天生就有的。我们对文化的掌握和适应大部分是通过相互作用和影响来完成的,也就是通过跨文化交际中的互动而完成的。人在早期是接受父母和朋友对文化的“传递”,而后接受老师及更多“文化传授者”诸如新闻媒体等的文化“传播”。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可从文化的这一特性入手,除了传统的文化导入途径之外,还可从下列途径中汲取和了解跨文化知识。
1.从谚语、格言中获取
谚语和格言是文化的一种积淀和反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谚语和格言,这些语言都生动地刻画了某种人物和性格,使得文化的摄取变得简单而又难忘。我们可以从不同文化背景的谚语和格言中感受语言是如何与文化价值和影响相联系的。例如:Orderishalflife(秩序或规则如同半个生命),从这条德国谚语中我们得知,德国人非常重视条理,以及事物的顺序和结构,是一个认真而严谨的民族。Themouthmaintainssilenceinordertohearthehearttalk(闭上嘴巴方能听到心声),这条比利时谚语渗透了比利时人在交往时非常注重直觉和感受。又如,Asinglearrowiseasilybroken,butnotinabunch(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这是在亚洲国家广为使用的一则谚语,它显示了亚洲人普遍注重整体和集体的思维定式。
2.从价值观对语言的影响中获得
价值观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很难得把握住它,但是通过语言的或非语言的行为模式,往往可以窥视出某种文化的价值观。在政治领域和文化价值观念里,英美人与我们的认识差异很多。我们重集体主义,强调合作,故有“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等之说。我们重大家,轻小家,所以我们在写信封时,地点是由国家到自家的(由大到小)。我们的姓名也是先写姓,再写名。而西方国家正好相反,他们崇尚个人主义,讲究个人奋斗,注重竞争,故个人的东西一律在前。如个人的名字在先,家庭的姓氏在后;信封的地址也是先写门牌号,再写所在街道,地区,最后轮到国家(由小到大)等。
3.从思维方式对语言的影响中获得
思维决定语言。汉、英民族分属东西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各自所处的地域环境、历史条件、社会背景、生活方式都有很大差异,因而各自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在很多方面都大相径庭。从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来看,汉民族发祥于土地肥沃、气候适中的黄河中下游流域,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密而融洽,故有“山川毓秀”、“人杰地灵”之说。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便形成了中国古达的农业经济,使中华民族自古就生活在一种稳定安闲、风调雨顺的农耕生活之中。此特征又影响习惯及思想,故“同在一国,同在一时而文化之度相去悬绝,或其度不甚相远,而其质及其类不相蒙,则环境之分限使然也”(梁启超语)。所以,这种有别于西方民族的适宜的自然条件便萌生了中国古代哲学特有的“天人合一”观和重整合的系统思维方式以及求和谐、求同一的审美习性,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汉文化根基。而英语民族大多生活在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海洋环境和草原地带,生活动荡不定;加上古代落后的经济模式,使他们更多地领略了大自然暴戾无常的一面。这样在与自然抗争求生存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冷静地看待大自然,并由此产生了“天人各异”的元初心态,思维的目标往往指向自然界,重视自然课题的研究,形成了以自然空间为焦点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语言和言语交际中,中国人历来重写轻说,主张寡言、慎言和戒言,而西方人历来重说,自柏拉图以来,雄辩术一直广受重视;中国人重中庸,不喜欢与人争论,而西方人却喜欢把问题争个水落石出,善于发表个人看法;中国人对某个问题总喜欢找到一个统一的答案,容易认可权威人士的看法和意见,而西方人则主张个性和不同,注重个人体验和探索;中国人说话委婉含蓄,而西方人却直截了当;中国人思维成螺旋形,重形象思维,而西方人思维呈直线性,重抽象思维;中国人喜欢归纳法,而西方人重演绎法。如西方人对下面的对话会感到不知所措:“你能来参加周末的晚会吗?”“不一定,看情况再说吧。”这里充分表现了中国人中庸、含蓄、螺旋形的既是又不是的价值观,倾向否定,但又留有余地的特有的思维方式,而西方人对此问题的回答却只有“是”或者“不是”。
4.从本土文化知识中获取
提起跨文化知识,人们较少会想到本土文化知识,可见在外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知识的导入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外语教学内容应丰富、多彩、多元和深厚,它不仅要完成外语自身知识的传授,还应托起文化传授之责任,从而赋予外语教学新的时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跨文化交际中,影响成功交际的因素有时不是因为缺少外语或目标语的文化知识,而恰恰是由于缺乏本族文化知识而产生的障碍。目前我国外语教学中存在着一个误区,即在中小学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学生接触的大多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文本。我们很容易看到大量而丰富的中文版外国名著和文学作品,较少看到外文版的本土作品以及以本族文化为背景的英语文本。学生们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到大学,虽然无时无刻不在感受本土文化,接受着本族文化的熏陶,但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并未得到本土文化知识及语言的系统性灌输和传授,国文和本土文化没有被提升到同外语或西方文化知识的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和程度,所以许多大学生、研究生乃至博士生的本族语水平和文化知识都十分有限。他们往往只接触西方意识,只学会了如何表达西方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往中只有输入和吸收,没有输出和传递,忽略了“双语双文化”能力的培养。这严重地影响了他们跨文化交往中的双向交流,大大削减和降低了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和价值,也使学生丧失了立足本土文化的不断自我发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这样说:没有自身的人文内涵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紧急起飞就是畸形而不健康的,它必然导致自己的文化身份和传统的丧失。因此,中国要走向世界,不仅要理解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让西方更多地了解中国;外语教学要变得有效且符合实际,要避免成为某种优势文化统治的工具,就应当遵从“双向文化知识”导入的原则,使外语学习者在自由运用目标语的同时获得一种升华,即同时超越本土和目标语文化的狭隘界限,既了解和尊重学习新语言时形成的多文化现象,又对外来的思想准则和价值观念做必要的审视,使自己成为思想开放的双语文化的新时代人才,避免本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陷入被淹没的境地。
三、结束语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如果在外语教学中能注重跨文化知识的导入,进一步提高外语教师和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那么定会有助于提高外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外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2003.
[2]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2004.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MichaelByram,1997,TeachingandAssessing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MultilingualMattersLtd.
从1993年起,英国政府便在职业教育领域广泛推行学徒制,2001年又在政府的帮助下,成立了现代学徒咨询委员会,将学徒制纳入到了对社会发展来讲极为重要的位置。学徒制不论国外或是国内,都倾向于技能化的学习与工作,并具有共同的特点。
第一,学徒制强调培养学生能力的划分。学徒制必须对学生的基础能力和领悟能力及表现能力,进行全面深入地探索。
第二,师与生的关系是点对点的关系。学徒制,需要师与生在专业技能兴趣上有较大的吻合,建立起来亲密的师生关系,这样点对点的模式,强调学生因类而分,因类而教,而这不同于传统文学教育点对面的培养方式。
第三,学徒制强调实践操作性。学徒制一般来说都与职业技能直接相关。因此让学生学会如何直接处理在事情进行中出现的问题,是核心培养目标。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制定了相应的课程体系,一方面是主要技术课程,另一方面是职业技能资格培训,再一方面是技术等级考核培训。通过三方面的考核和具体实践才能决定一个学生是否符合了既定的教育标准。学徒制的三个特点,恰恰与新闻传播教育的诸多特点相吻合,其目标应放在培养具有新闻传播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上。而这种实践能力,需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对学生的个人能力进行先导性考查,从而对学生进行更符合个性特点的深入指导。由于新闻传播不单纯等同于某些纯技术领域的技能学习与工作,其工具是文字,而文字的运用是个人文化素质的综合体现,还需要具有深入的人文思考能力,而不单纯是动手能力,因此在教育上也不能照搬英国的或中国传统的学徒制,而应将传统的中文教育与学徒制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辽宁新闻传播教育呼唤学徒制的教育新模式
既然新闻传播教育本身与学徒制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应该从学徒制中借鉴相应的优长之处,并结合自身的特点,探索出新的属于辽宁新闻传播教育自身的学徒制新模式。
第一,确立新的培养目标。新闻传播专业属于操作性极强的学科,一般来讲,学生不可能一跃成为管理型人才,而需要他们具有扎实的实践积累。因此,新闻传播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适当向“下”调整,着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与思考能力的高级人才。
第二,重新改革教育方法。强调在老师的示范之下,多从事与实践相关的工作,需要老师与学生一起完成相关的具体的新闻传播工作,在老师的示范下,教师与学生共同实践与进步。
强调课堂学习与室外地质调查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从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书本上对地质相关概念的描述仍比较抽象,因此,各所高校皆强调野外地质实习对学习该门课程的重要性,把课堂上学习到的基本概念与现实工程中的真实地质条件一一对应起来,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一般而言,野外地质实习内容常包括野外岩石的识别、地质构造和地质年代的识别、岩层、节理等产状的测定和描述等。各所大学对以上工程地质基本知识的学同小异,其目的是对工程地质这门课程有一个基础的认识和感知,但是,同时,各所高校之间在这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有各有所侧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增加了现代先进的地质勘查技术的学习内容,介绍了地质超前预报的相关方法、原理及应用,比如介绍了地质雷达、红外线探水、TSP等先进手段在隧道工程建设的应用。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对野外地质实习极为注重,实习内容包括地质认识实习和工程实践实习两个阶段,实习实践时间长达20~30天,考察湖南西部地区在建或已建项目所处较为复杂的地质条件,以一个工程建设者的角度参与到实际项目的建设中去认识地质现象。石家庄铁道大学地质教研室现有8名教师,教授2名,副教授3名,讲师3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人,硕士学位的4名。获得的奖项包括校级讲课比赛特等奖1名,二等奖1名,校级优秀教师1人,今年主持或参研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并承担省级精品课程1项。虽然教研室在老师们的努力下取得了不错的教学和研究成果,但是,和兄弟院校的工程地质教研相比,我们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处。首先就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不足,工程地质是一门经验型极强的专业,需要足够丰富的现场工程经验,因此需要老中青传帮带,让青年老师尽快熟悉和掌握工程地质教学的技巧和方法。其次,对工程地质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课时设置偏少。最后,教学内容更新不够及时,工程地质中先进的技术方法在教学中介绍的内容不够多。因此,为了跟上国内兄弟院校土木工程地质教学的步伐,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二、当前土木工程地质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详细的调查和对比分析,目前土木工程地质教学仍存在以下问题:
1、土木工程地质教材的使用各自为政。目前各个高校使用的教材基本上是各自高校的老师根据自己的讲义编排而成,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因而导致经典精品教材较少。单从教材的题目上足可看出目前教材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例如中南大学所用的教材为《土木工程地质概论》,浙江大学的教材题名为《土力学与工程地质》,石家庄铁道大学所用教材题名为《工程地质学基础》等。
2、在教学内容上与其它课程交叉重复,无法突出本门课程的特色。工程地质是一门基础课程,是岩土工程、隧道工程等课程学习的基础,因此,由于与其它学科老师交流不够充分,往往存在重复讲授的情况。比如,以有效应力这个概念为例,在工程地质、土力学、基础工程等课程都涉及到,由于这个概念的重要性,各科老师为了追求各门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都会着重讲解这个概念,虽然在一定程度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但是从侧面也可说明知识的重复交叉导致学业内容的累赘。
3、课时安排过少。目前各所高校对土木工程地质这门课的重视程度,课堂课设课时大多是32~48个学时,因此,老师在安排教学进度时显得极为紧张而紧凑。从实际教学安排来看,基本上讲解完三大岩石、地下水、地质构造基本概念后,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来探讨地质条件对工程的影响,往往后面工程应用的章节皆为学生自学。
4、知识学习与工程案例结合程度不够。由于部分老师本身参与的工程项目不多,同时又由于课时的不够,这两部分原因导致学习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枯燥的理论知识部分,学生容易产生枯燥情绪。
三、土木工程地质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很好地解决当前土木工程地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从这门课程中更多地学习到有助于工程实践的知识,必须有针对性对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具体改革措施如下所述:
1、建立和完善土木工地质程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既是压力,又是动力。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可以找出当前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精简重复的教学内容,突出本门课程的特色,使土木工程地质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更加明确。精品课程建设首先就是教材建设,因此,有必要根据新时期土木工程培养目标,并结合当前土木工程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方法、新技术,编写一本深入浅出的教材,教材中不仅包含传统的知识要点和概念,还应包含当前新的地质知识观点、新的地质勘查手段等,同时还应包含工程实例,让学生尽可能地更深入地建立起工程地质与工程项目的联系。精品课程建设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有必要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引进和培养一批有新视野、新知识的老师,以此给课堂注入新的气象。
2、注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注意授课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采用“讨论试”、“启发式”教学模式。同时,要注重课前的准备,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善于总结归纳每节课的重点,以“主线法”讲授课程知识。
3、增强对工程地质教学的重视对工程地质教学的重视首先就体现在教学和学习的时间上。尽量安排更多的课时,让老师有足够充分的时间去讲解基础概念和工程实例。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来增加学生们的学习时间,比如规定某个主题,要求学生自主独立进行文献调研,完成该主题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并加大平时学习报告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另外,强化考试试题库建设,完善考试规范和制度,强化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训练。最后,要重视工程地质实习在教学中的作用,因为该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需要从大自然中去认识和掌握工程地质现象,使学生巩固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在野外地质实习过程中,亦可锻炼学生们的体魄和吃苦耐劳的能力。
4、紧密联系工程实践学习的目的最终是为解决实际工程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工程实例有助于学生在正式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对其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工程实例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比如,老师可以把自身主持或参与的工程项目作为案例,结合书本知识讲解如何解决工程问题,分享在解决工程问题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这样寓教于乐的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积累相应的工程经验知识。
四、结语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既不适合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适合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面对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们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应该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教学课程以及同一课程的不同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方法尽可能直观。“建筑制图”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建筑施工图的识别和绘制,学会由实物到图形的相互转换。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利用各种教具、模型和挂图,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从网上下载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最大限度地将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例如,在学习“专业施工图”知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各种图的形成过程;在学习”绘制图纸“知识时,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绘制图形的顺序。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等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充公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建筑制图”涉及到数学、物理等知识,而部分中职生因为这些科目的学习基础差,从而对学习这些知识有畏难情绪。如果教师不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有可能因听不懂而不愿学习。但是,如果教师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等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积极性,那效果比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要好多了。
(3)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大部分学生反映“建筑制图”枯燥难懂,特别是对刚刚学习建筑专业知识的学生,更是缺乏学习的热情。针对这种情况,要想让学生尽早地感受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和乐趣,我觉得一个不错的方法就是将书本知识和现实中与该知识有关的特别是学生大都熟悉的问题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投影法有关内容时,可以以学生平常都知道的灯下面的影子和太阳下面的影子为例;在学习点、线和面投影的时候,可以以教室的三维空间为例。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二、加强实践教学
“建筑制图”这门课实践性很强,只有搞好实践教学这个环节,才能让学生在巩固、理解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的技能知识。为了搞好实践教学,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现有的实习条件,如学校的各种挂图和教学模型等;另一面可以带领学生进入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观察。同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条件和环境。例如,在学习三面投影图的画法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正三棱柱和正三棱锥,然后让学生看着自己制作的模型画出三面投影图。
三、利用好视图、轴测图和立体模型之间的转换练习,强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建筑制图”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建筑施工图的识别和绘制,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看物画图、看图想物,进行平面思维到立体思维的相互转化的训练,形成空间概念。在“建筑制图”中,轴测图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其表现出来的效果与我们观察物体的视觉角度相似,所以搞好轴测图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由于部分中职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强,他们仅能识别一些诸如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简单图形,所以在轴测图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轴测图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精选一些让人赏心悦目的作品作为教学对象。另外,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画一些轴测图的草图,因为中职生基本上都有一些基本的绘画知识和能力,这样让学生亲自操作,可能学习效果会比较好。学生掌握了轴测图,就可以根据轴测图画出物体的三视图,并由轴测图去想象物体的真实形状。经过这样的循环往复的训练,学生就会逐渐树立空间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四、结语
【关键词】图式理论;文化图式;大学外语教学;文化教学
一、引言
近几十年来,图式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研究中。现代心理学研究中最早应用“图式”概念的当属英国认知心理学家Frederick Bartlett。他把“图式”定义为“对过去反应或过去经验的一种积极组织。”图式也被称为认知框架。20世纪80年代德国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首先提出了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他在自己的著作《纯推理批评》中指出:“新的概念只有同人们已有的知识建立关系,才会变得有意义。”人们的背景知识越多,头脑中的图式也就越多,解读新知识也就越容易、越迅速。而在众多图式类型中,文化图式的建立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George Yule认为,文化图式(cultural schemata)是“pre-reading knowledge structures based on experience in a particular culture”。它指的是人脑中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块”,可用来感知和理解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
二、从文化图式理论角度分析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障碍
现在各种大学外语教材所选文章涉及的文化面都非常广泛,涉及经济、社会、法律、宗教、地理、历史、文学、人物等等.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即具备了相关的图式,在学习过程中,这些图式就会被激活,就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内容。比如说《现代大学英语》中有关失业问题和美国内战的文章,学生一般都不会觉得困难.而学生们遇到的理解障碍,根据文化图示理论,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图式错位
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接受和认知世界的方式。文化图式错位或差异导致交际者按自己的认知习惯来理解话语,造成言语表达和理解的信息不等值现象。例如:汉语里“龙”是皇帝的象征,所以有“真龙天子”。皇帝的子孙称为“龙种”。“龙”用来比喻才华横溢的人,如《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龙在汉语中有“权威、力量、才华、吉祥”等文化含义,故我们中国人以“龙的传人”而自豪。而在英国文化中, dragon则被描述为“可怕的恶魔”。英语古诗Beowulf就是歌颂那位与凶残暴虐的恶龙搏斗而取得胜利的英雄史诗。英语中的dragon指“凶暴的人, 严厉凶狠的监护人,甚至作“恶魔、凶神恶煞”的代名词。the Dragon或the old Dragon就是指魔鬼撒旦。英汉语言中“龙”具有截然相反的文化图式,而交际中,我们倾向于按照自己的文化图式来理解对方的文化,所以极易造成误解。再比如《现代大学英语》中有关比喻的练习题,学生一般都可以正确地答出as cunning as a fox(狐狸般狡猾),as graceful as swan(天鹅般优雅),这是中英文思维方式的共性在语言方面的体现.但是当看到as stubborn as (a mule骡子),as wet as (a drowned rat老鼠), as silly as (a goose鹅/an ass驴)时,学生往往会脱口而出as stubborn as a cow/an ass(牛/驴),as wet as(a drowned chicken)落汤鸡,as silly as a pig(猪),这些都是文化图示错位造成的结果。
2、文化图式缺省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图式认知结构中,由于语言的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等因素,使得交际一方不具备另一方语言中包含的某种文化信息的图式,即出现了文化图式缺省,导致在认知推理过程中无法找到相关文化图式并使之激活,因而造成不完全理解或理解失败。例如,英语中“laurels”,原指用月桂树叶编成的冠冕,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以此献给杰出的诗人或体育竞赛的优胜者,以示尊崇。人们以获得“桂冠”为荣, laurels因此而代表“荣誉”。由于我国没有这种习俗,汉语中也没有对应或相关的文化意象。图式缺省会导致理解中断,使我们无法建立起语言符号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无法获得相同的情感体验,影响到交际的效果。
摘要:本文看重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在时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应完善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全面提高自旁素质,才能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优势,在信息紊质教育中满足学生的需要。
21世纪,人类进人了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进步需要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势在必行。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已成为高校的重要目标之一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人才队伍、技术设备、特有的文化和学术氛围使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1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优势
1.1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物质保障
高校图书馆根据本校师生的要求和教学科研实际,有计划、系统地收集文献资料,并积极进行开发和利用,形成了丰富的文献资源。而且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电子信息资源的迅速增长,许多高校图书馆又大量引进了电子出版物、网络数据库,同时进行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增加了电子信息设备的投人,改善了利用网络资源的条件,这些都是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高校图书馆使学生在获取大量知识信息的同时,培养了信息意识,提高了获取信息的能力。
1.2高校图书馆中良好的环境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信息素质
图书馆是一个以服务为内涵的立体空间,她将浓厚的文化底蕴蕴藏在幽雅、舒适的环境里,雅静整洁的阅读环境使图书馆成了校园里主要的、和谐的人文环境。图书馆里浓厚的文化和学术氛围,是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理想场所。图书馆人文化的环境和服务不仅使学生得到知识上的满足,而且陶冶人的心灵,提高他们的素质。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们能耳闻目睹图书馆的老师们和其他来馆学习的同学们钻研业务,努力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过程,这就对他们信息素质的培养和信息道德的养成以及文化素质的培养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3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是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人力保证
校图书馆拥有一批受过图书馆学、情报学、计算机等专业高等教育并熟悉信息业务的专门人才,他们是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人力保证。他们能根据大学生不同的信息、需求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和情报知识教育,指导大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途径,能够担负文献检索教学任务,能帮助学生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学科馆员更以自己精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信息检索能力给大学生们以实际的指导。
2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应采取的措施
2.1完善图书馆信息资源二为信息素质教育提供物质保证
丰富的信息资源是信息素质教育的保证。要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必须具备充分的文献信息资源,在资源的形式上,既有传统的文字资源藏书以外,图书馆必须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图书馆还应努力建设自己的网络主页,加强对网上知识资源的处理和服务能力,逐步实现采访、编目、典藏、流通、全索等主要服务功能的自动化,从而强化信息素质教育。 2.2针对学生的信息素质状况进行信息教育
其一,对于刚刚人学的新生,由学校安排对人学新生进行图书馆导向教育。我们知道刚入学的新生信息素质都比较低,图书馆利用此机会培养学生对学校的文献信息源和获取信息手段的感性认识,熟悉文献信息资料服务设施在馆内的分布及使用方法等,旨在开启治学门径。对于二、三年级这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质的学生,主要通过图书馆开设的《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及举办各种专题讲座,请专家讲学,观看录像、参考咨询等,着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善于捕捉信息、适应性强的具有开拓能力的现代知识信息型人才。图书馆组织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既可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现有资源,促进图书馆信息资源、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也使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得到强化和人们的认同。
其二,组织具有较高信息素质水平的研究生参与情报课题调研。在高校中,研究生经过了大学四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较高的信息素质,他们要培养的主要是较强科研能力。研究生通过参与情报课题调研,使他们对情报信息有更深刻的理解,对信息的分析研究与获取利用有更直接的体验,同时对所学专业的有关信息有更全面、深刻的了解,对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也有一定的作用。要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使思维具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以促进对信息的接受与反馈效率,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强化信息素质教育。
2.3提高馆员信息素质.增强馆员信息服务本领
图书馆员是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承担者,是第二课堂的首席教员,馆员的信息素质、业务能力、服务态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信息资源和设备的利用,直接影响着信息素质教育的效果,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馆员的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要为馆员提供进修培训等继续教育机会,增加在岗培训力度,组织馆员参加学习;有重点地选派馆员参加相关系统组织的培班等,要提高馆员的整体信息素质,使他们不断地了解、跟踪学科发展前进方向使终身学习的观念深人人心。除了专业素质之外,图书馆员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投人到图书馆事业中,在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1.提供迁移机会,巩固运用学法
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例如学生学习了查字典解词,联系上下文解词及结合生活实际解词等方法之后,就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新词。又如还可进行段与段之间的学习迁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童话、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复出现的情节或相同结构的段落,学习此类课文,教师要在教好“例子”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例子”的方法进行后几段学习。以《精彩的马戏》一课为例,课文中写三场马戏表演的文字结构相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形成对“猴子爬竿”一段作者写作顺序的概括:“什么节目――怎样表演――观众反应”。把握了这个顺序,学生就能顺利地自学“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这些写法类似的段落。另外,当遇到具有共同的结构和思路的同类课文时还可进行篇与篇的学习迁移。再如,在讲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还可迁移运用到阅读课上,使阅读课着眼于讲读课所学训练重点的实施和运用,着眼于所学阅读方法的运用巩固。教师半扶半放,少扶多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像以上这样抓住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学习迁移,既揭示了规律、教会了方法、激发了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在迁移中得到巩固,在迁移中得到提高。
2.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例如教学第十二册《书的故事》第二段,此段写青年工人到书店买书。学生通过自读,从青年“漫不经心”地翻书到后来“认真地看起来”这一态度变化中体会出其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书,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充分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第一段中当时的情况,谈对青年有何新的认识。学生联系当时敌人查封进步书籍,十分严重,鲁迅的书“书店不敢出版”,“没有地方敢代售”这一历史背景,体会出青年渴望进步的思想感情。至此,应当说学生理解到位,但作为教师不应该满足这个结论,而应该再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一要注意抓住人物前后态度的变化;二要将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可见,学法指导也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3.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例如学习第五册《师生情》一课,在理解“她们多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啊”一句时,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她们为什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并划出有关语句,谈谈体会。思考此问,学生必然联系下文王老师“和蔼可亲”、“日夜操劳”来理解。(2)你从哪儿看出她们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划出有关的重点词语,谈谈体会。学生又必然联系上文中“冒雨”“急匆匆”等词语来理解,最后达到对师生之间情感的深刻认识。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4.进行序列训练,促进认知策略发展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们注意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够一够,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积累一定量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形成认知策略的前提。只有当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自觉灵活地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时,学习策略才能逐步形成。因此,语文学法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与学习策略的培养密切联系,并把着眼点放在后者。例如在划分段落的教学中,学生因运用分段方法不同而产生分歧时,教师不要简单地裁判谁对谁错,或只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展示各自的思路及理由,借助讨论学会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使学生领悟如何灵活运用学习方法的真谛。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阅读方法。如第十二册最后一单元《书的故事》一课教学,就可综合选择运用已有的学法进行学习。如运用“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这一学法学习第一段,抓住重点词语“不敢出版”、“不敢代售”体会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学习后面内容时除联系当时当地的情况,还用勾点圈画、批注和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的学习方法,抓住描写人物前后态度变化的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等。只有这样,当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自觉灵活地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时,学习策略才能逐步形成。
摘要:我国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开展十八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及社会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也需要有创新和调整。在高校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可以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促进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相结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入手。同时还应该建立一个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更好开展提供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途径;评价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058-02
文化素质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并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将有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多元化,素质教育成为了主流[1]。在素质教育中,文化素质教育又是重要的一部分。在高校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创新型社会的一个需要。因为大学生是人才的主要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培育状况将直接影响国家的竞争力状况,影响着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当前的社会是一个创新型的社会,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才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从社会的发展角度来说,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必要的。此外,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角度来说,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也是必须的。
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
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身是一种教育,因此它同样具备普通教育的课堂性,会有第一课堂这个主要的阵地。从大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文化素质教育必须要拓展第二课堂,并且推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
(二)促进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相结合
文化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使培养高素质、全方面发展的人才。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注重知识的储备,同样也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状况。因此,高校应该系统、客观地对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方面应该具备的一些主要素质进行一个分析,然后根据市场的情况和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状况进行调整[2]。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文化素质教育需要通过教师去实施,因此师资队伍的状况尤为重要,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的素质养成起到影响。在高校,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师很少,很多高校没有建立专门的队伍,而是由辅导员、团干担任这部分的工作。非专业化的一个队伍从知识层面上就不能更好地保障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
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推进还需要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用以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状况进行评价和反馈,促进教育地更好进行。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方面,应该遵循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则:
(一)科学性和导向性
科学性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如果评价的体系不够科学,那么评价的结果就会失真,不能更好地指导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导向性则是要求这个评价的体系应该有明确的引导方向,能够围绕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目的进行引导,从而使得评价的结果能够对文化素质教育起到引领作用,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实效性和可操作性都是评价体系的一个存在价值性原则。如果评价的体系不具备实效性和可操作性,那么就会失去评价的意义,所得到的结果也不能更好地为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有的评价体系过于追求形式化,使得实效性不明显,操作起来也不切实际,最终的苦果只能由大学生来承担[3]。
(三)基础性和全面性
文化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基础性的教育,是促进全面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化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应该凸显基础性和全面性,保障基础性的东西能够得到良好的运行,同时又确保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全面性,能够跟得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果评价的体系失去了基础性,那么学生的成长就是根基不稳的。
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路径
(一)树立文化素质教育观念,完善评价体系
素质教育是进入21实际以来,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之后听到的频率最高的词汇。素质教育和过去的应试教育是相反的,它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方式和观念的影响,高校在素质教育的开展中存在着不够重视的情况。不少的教师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只要能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这样的一种错误的观念使得高校的素质教育举步维艰。文化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试想,素质教育都得不到重视,那么文化素质教育的推行可想而知也不会乐观。
(二)构建全面科学的评价内容
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该注重内容的科学性。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角度来说,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决定这个评价体系可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评价体系科学性缺乏,那么就不能对文化素质教育做出客观且有效的评价,从而也会影响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发展。
(三)采用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的公平、公证、公开性将决定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有效性。我们不可否认作为一个评级方式,自然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主观的因素的影响。但是在评价的过程中,建立一些科学的工作流程和规范能够较好地促进评价方式的公平、公正、公开进行。如果评价方式缺乏了公平性,那么就会破坏了教育的平等性;如果评价方式缺乏了公正性,那么所得的结果就会失去参考价值和现实的意义,不利于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和人才的培养,甚至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四)建立评价的反馈机制
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评价目的不是在于对学生的状况进行一个评价和衡量,分出高低,而是让学生通过评价的结果对个人的情况进行一个了解,分析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更好地进行巩固和提高,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
五、结语
文化素质教育在高校的开展是必然的,也是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的。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清自我,进行不断的提高,同时也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黄增瑞,商闯.浅析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J].管理观察,2011,(08).
[2]李\庆.浅析当前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1,(04).
[3]赵燕.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04).
[4]刘韵凤,敖鹏翔.浅谈构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评价体系的意义和目的[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6).
收稿日期:2016-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