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圆的周长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90页,第91页的例1及例1下面的“做一做”,练十三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介绍祖冲之在圆周率研究上的成就,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具准备
一根40厘米长的线,直径是10厘米的圆形硬纸板,一把40厘米长的直尺,铁圈,圆形铁桶,杯子,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用投影片出示下面两个图形,让学生找出直径和半径.
教师:什么是直径?什么是半径?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2.教师用投影片出示下面的图形.
教师: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它们的计算结果用的是什么计量单位?然后让学生指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并进行计算.然后引出新课.
二、新课
1.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
教师拿出直径是10厘米的圆纸片,边演示边说明圆的周长的含义.指出: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然后让学生也拿出直径是10厘米的圆纸板,用手指出它的周长.
教师: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圆的周长,那么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呢?教师拿出一根线,用线绕圆纸板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再量一量它的长度,量得的结果就是圆的周长.然后在圆纸板的直径的一端画上箭头,使箭头指着刻度尺的零刻度,把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这时箭头指着的刻度就是圆的周长.
教师:我刚才用两种方法分别量了直径是10厘米的圆的周长,量得的长度都是30厘米多一点,也就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那么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做实验.
教师让学生拿出圆纸板、铁圈、圆形铁桶、杯子,并让学生用上面两种方法分别量出圆纸板和铁圈的周长、直径,圆形铁桶和杯子底面的周长、直径,并把量得的数据填在书上的表格里,观察、比较量得的结果.教师可以行间巡视,稍作指导.
教师:通过这些实验和统计的结果,你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指名说一说自己算出的的值是多少,教师把这些数据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看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教师接着指出:任何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都是3.14多一点,它们的比值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圆周率用字母π(读pài)表示.
教师还要告诉学生:数学家们逐渐发现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人们在计算时,一般只取它的近似值如“3.14”.
教师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页下面方框内的话,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师:我们刚才学习了圆周率,谁能说一说圆的周长、直径和圆周率是什么关系?
指名说,教师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教师:如果用直径和圆周率来表示周长,怎样表示呢?
得出: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教师:如果用C表示周长,π表示圆周率,d表示直径,那么圆的周长的字母公式怎样表示?
学生说,教师板书:C=πd
教师:因为圆周率π的值是固定的,只要知道了圆的直径就可以求出圆的周长;如果知道了圆的半径,能不能求出圆的周长?用r表示圆的半径,圆的周长的字母公式怎样表示?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直径是半径的2倍,所以用2r代替公式中的d就可以求出圆的周长;因为数目一般要写在字母的前面,所以用圆周率和半径来表示圆的周长的公式是:C=2πr.
教师:我们刚才提到的圆周率π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谁能说一说小数可以分成哪几种?
引导学生归纳如下:
3.计算圆的周长.
教师出示例1,指名读题.教师可以向学生指出:
(1)不必写出公式,直接用公式计算就可以.
(2)π取两位小数为3.14;
(3)计算结果要求保留两位小数,因此最后一步要用约等号.
然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题,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4.做例1下面“做一做”中的练习.
教师指名读题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题中要求的问题实际上是求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做题,订正时注意算式写得对不对,脱式的最后一步写没写约等号,答题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做练十三的第1~6题.
1.第1题,指定4名学生在黑板上各做一道题,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订正时注意列式及单位名称是否正确.
2.第2、3题,让学生直接列式计算,不必写答.
3.第4题,让学生自己做,集体订正.
4.第5题,指名读题,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和前面做过的题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题中要求把牛栏围上3圈,实际上就是求3个周长的和.学生做题时,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进行辅导.
5.第6题,指名读题,说一说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做,指名板演.订正时让做错的学生说一说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教师加以纠正,还要检查学生算出的得数有没有保留整米数.
课题二:圆的面积(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4页圆面积公式的推导,第95页的例3,练十四的第1~5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圆的面积的含义,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仿照教科书第94页上的图用木板制作教具,准备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纸片各一个;学生把教科书第187页上面的图剪下来贴在纸板上,作为操作用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什么叫做面积?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2.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想一想这些推导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二、新课
1.教学圆面积的含义及计算公式.
教师依次拿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图,边演示(然后贴在黑板上)边说:“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的面积,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使学生明确:这些图形的面积都是由边所围成的平面的大小.
教师再出示圆,提问:这是一个圆,谁能联系前面这些图形的面积说一说圆的面积是什么?让大家讨论.最后教师归纳出:圆所围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圆的面积,请同学们联系前面一些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想一想,怎样能计算圆的面积呢?使学生初步领会到可以把圆转化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出示把圆平均分成16份的教具,让学生想一想,能不能把这个圆拼成一个近似什么形状的图形.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可提示学生看教科书第10页上面的图,并让学生拿出学具,试着拼一拼,然后让拼得正确的同学到前面演示一下拼的过程,再让不会拼的同学拼一遍.
然后教师直接拿出把圆平均分成32份的教具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提问:“我们刚才把这个圆拼成了近似什么形状的图形?”(长方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把这个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这个图形越怎么样?(引导学生看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这个图形越近似于长方形.)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与原来的圆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使学生看出形状变了,但面积没有变,圆的面积等于近似长方形的面积.)
教师在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右边画一个长方形,指出:如果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近似长方形就越接近长方形.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和原来的圆的周长与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看出: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如果圆的半径是r,即==πr;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接着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这个圆的面积呢?
学生说,教师板书:圆的面积=πr×r=πr2
教师: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πr2.
教师: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我们现在只要知道圆的什么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教学例3.
教师出示例3,指名读题,让学生试着做,提醒学生不用写公式,直接列算式就可以.
然后让学生对照书上的解题过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什么地方.教师要强调指出:列出算式后,要先算平方,再与π相乘.最后小结一下解题过程.
三、课堂练习
做练十四的第1~5题.
1.第1题,让学生直接列式计算,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有没有把圆的面积公式写成圆的周长公式来计算,书写格式对不对,写没写单位名称.订正时了解学生还存在什么问题,及时纠正.
2.第2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除了注意学生在做第1题时易犯的错误外,还要检查学生有没有把第(2)小题的直径当半径直接计算的,订正时提醒学生做题时要认真审题.
3.第3题,让学生自己做,集体订正.
4.第4题,指名读题,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与第3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能不能直接计算.使学生明确要先算出半径,再计算.
5.第5题,让学生读题,看着右面的示意图说一说题意,再让学生做,集体订正.
课题三:圆的面积(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5~96页的例4、例5及“做一做”中的题目,练十四的第6~11题.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圆的面积.
教具准备
教学例5用的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什么是圆的面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2.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二、新课
1.教学例4.
教师出示例4,指名读题,说题意,提问:“计算圆的面积时需要什么条件?题中给了什么条件?能直接计算圆的面积吗?那么怎样将题中的已知条件转化成计算圆面积所需的条件呢?”
使学生明确:要先通过给出的周长算出圆的半径,再计算圆的面积.
然后让学生分两步计算圆的面积,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应该用什么单位名称.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的解题过程和书上的对照一下,并把书上的解题过程填完整,教师再进行小结.
2.例4的巩固练习.
做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第1题,让学生分别计算圆的面积和周长,订正时注意引导学生区别圆的面积和周长.使学生明确:(1)圆的面积是指圆所围成的平面部分的大小,而圆的周长是指圆一周的长度;(2)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S=πr2,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是C=πd或C=2πr;(3)计算圆面积用面积单位,计算圆周长用长度单位.
第2题,让学生读题,说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3.教学例5.
教师出示例5及示意图.指名读题,说题意.提问:“题中的问题求的是什么的面积?”
教师拿出教具,提问:“外圆的半径是多少?能求出外圆的面积吗?内圆的半径是多少?能求出内圆的面积吗?”这时教师把内圆拿出来,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取出的是什么?剩下的是什么?”使学生明确从大圆的面积中减去小圆的面积就得到环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演.求出外圆的面积后,可以让学生在书上把后面的计算做完.订正时教师提问:“第(3)步求环形的面积是怎样算的?”让做错的学生再写一遍.
教师:这道题能不能列综合算式解答?让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列算式情况.可能大部分学生能够列出:3.14×152-3.14×102,这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联系以前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时的简便算法想一想,能不能列出更简便的算式.使学生想出简便算法:3.14×(152-102),并算出得数,再看计算的结果与前面是否相同.
4.例5的巩固练习.
做例5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检查学生还存在什么问题.订正时了解学生用的是分步计算还是简便算法,只要列式和计算正确,两种方法都可以,但要表扬用简便算法的同学,还要检查学生算出的得数有没有保留两位小数.
三、课堂练习
做练十四的第6~11题.
1.第6题,让学生按顺序口答,注意检查有没有学生把一个数的平方算成这个数乘2的情况.
2.第7、8题,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3.第9题,教师可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校园内进行实地测量.
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
1、能说出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
2、能说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能力目标]
3、会通过操作发现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并推导出计算公式。
4、会运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
[情感目标]
5、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创新思维的能力。。
6、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伟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
教学重点、难点: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运用周长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解决措施: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课件;直径是3厘米至20厘米不等的圆片;直尺;细绳,软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一天,小明带着他的遥控小汽车来到公园里的一个正方形花坛边,他遥控着他的小汽车围着花坛开了一圈,要求小汽车行了多少路程,就是求什么呢?(正方形周长)对,(隐去花坛,显示正方形,闪烁。)正方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正方周长与什么有关系?(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呢?(正方形周长是它边长的4倍)用字母怎样表示?(显示:C=4a)
2、师:小明带着他的遥控小汽车来到又来到另一个花坛前,看一看,这个花坛是什么形状的?(圆形)对了,他遥控着他的小汽车又围着圆形花坛走了一圈,想一想,要求小汽车行了多少路程?也就是求什么?(圆的周长)你真聪明。(闪烁圆,显示圆的周长))哪个同学能勇敢地上来指出这个圆的周长(学生指后,蓝线滚一圈)对了,这条曲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3、师:那么,什么叫做圆的周长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圆同桌互相说一说。(生答后,显示: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学生齐读。那么,圆的周长什么有关系呢?怎样可以找到圆的周长呢?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圆的周长)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学会求圆的周长,有信心吗?(真自信)
二、新授
(一)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
1、请同学们看老师这儿,老师这儿有一个圆,怎样可以找到它的周长呢?(生:可以测量,可以计算)。那就请大家利用准备好的用具来测理一下圆的周长。要求: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先测一个圆的周长。2、想一想你是怎样测的并记住测出圆的周长是多少。
2、学生测量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
师:哪一组愿意来说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测出圆的周长的?
学生演示:1、滚圆法;2、绕线法(课件演示)
师:刚才大家在测圆的周长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把圆的周长这条曲线转化为了直的线段来进行测量的,这种方法叫:“化曲为直”(课件出示)
(二)置疑
1、同学们在用测量的方法找圆的周长的时候有什么感想呢?(生:不方便,不准确。有时候有的圆还没办法通过测量方法找到周长)
2、师:有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来找圆的周长呢?(通过计算)
3、如果要计算就必须找到圆的周长与什么条件有关系,象求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关系,正方形周长是它边长的4倍。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直径,半径)
4、因为直径是半径的2倍,如果与直径关系那肯定与半径也有关系(板书:D=2R)那我们就来看看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没有关系,如果有,有什么关系?
师:这样我们就以同学们刚才测得的数据来研究吧。请每一小组的小组长来报一下你们测得的圆周长和它的直径。(学生报教师输入电脑)
(三)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1、在小学阶段两个数量的关系基本上就四种:相加的和;相减的差;相乘的积;相除的商。我们依次来看
2、课件分别出现这四种情况的结果,让学生观察。(请同学注意观察得到结果你有什么发现或有没有什么规律)
3、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在用周长除以它的直径时商基本上是3左右)大家看看是这样的吗?(大多数是3点多)我们可以说周长基本上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课件出示)
(四)验证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1、那是不是所有的圆都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
2、还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用刚才测圆的方法测出其它几个圆的周长并算出与它直径的比值。
3、要求:小组分工,两人测量,一人计算,一人记录
4、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5汇报结果
同学们通过测量和计算你们有没有结论了?(有,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课件出示)
同学们老师要告诉大家,你们今天得到的这个结论和科学家得到结论是一样
其实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的比值(也就是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板书)只是同学们在测量的时候不是很精确所以产生了误差。但你们找到圆周长和它直径的关系还是很了不起的。
6、我们把这个固定的数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
7、关于圆周率老师这里有几个小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演示:约2000年前,中国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1000年。)看了这两个小资料你有什么感想呢?(我们觉得祖冲之很伟大,很了不起,我作为中国人很骄傲很自豪)
8、请同学们再看一个资料。(课件出示:1967年,这个倍数被计算到小数点后50万位。现在这个倍数被算到小数点后2000多亿位。但仍没算完,后来人们进一步证明了这个倍数是一个固定的数,也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通过这个资料你得到了哪些信息?(生:圆周率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它等于3。1415926……)(板书:=3。1415926……)圆周率是没办法写完的,所以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只需要取两位小数。将它保留成3。14(板书3。14)。那π和3。14之间应该用什么符号连结呢?(约等于)(板书:π=3。1415926……≈3.14)那π等于3。14吗?能直接写成π=3。14吗?(不能,应该写成π≈3.14)
8、刚才圆周率是怎样得到的(生:用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板书:C÷D=π)
9、那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关系来计算圆的周长吗?(能)怎样计算(板书:C=πD)要求周长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呢?(直径)那π呢?(它是一个固定的数,是一个已知数)只有已知直径才能求周长吗(还可以已知半径求周长,板书)
三、练习
1、我们知道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了,我们就利用这种关系来解答下面的问题。
2、课件出练习一:R=3厘米;D=8米。学生独立做讲评
3、课件出示:练: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圆周率就是圆的周长除以它直径的商。()
2).圆的周长越长,圆周率越大。()
3).任何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点。()
4).π=3.14()
抽生回答并说明原因。
4、课件出示练习三:(课件出示:一棵圆形树干,量得它的周长是94.2分米.这棵树的树干直径是多少分米?)
学生独立完成,抽生回答。你是怎样想的?(根据圆的周长公式。直径=圆周长/圆周率)。还有其它计算方法吗?(用方程)
5、课件出示练习四:(课件出示:如图求这个半圆的周长)
先用手划一下这个半圆的周长表示哪些部分,抽生说。上面的弧是指什么呢?怎么求它的长呢?(课件演示)是圆周长的一半。那圆周长的一半是半圆的周长吗?(不是,还要加上一条直径)学生独立完成。
小班撕纸活动教案:爱心炒面2
(一)活动目标:
1.尝试双手合作协调地沿着直线撕面条,体验撕纸的快乐。
2.能有目的地进行粘贴,独立完成爱心炒面的制作,感受亲人间的浓浓爱意。
(二)活动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就是让幼儿学会双手合作协调地进行沿线撕纸,练习沿线撕的技能。
(三)活动准备:
教师事先给每个孩子剪好一只装面条的盆子,操作纸,浆糊,范例
(四)活动过程:
1.欣赏爱心炒面。
——教师出示范例,引起幼儿制作兴趣。
——师:老师手里拿的是一盆老师做的爱心炒面,你们看这盆炒面好看吗?猜猜这盆炒面会是什么味道?(香香的)
——为什么要叫它是爱心炒面呢?(因为我做的这盆面条是要送给爸爸妈妈的,这面条里放的调料都是我对爸爸妈妈的爱,所以叫它是爱心炒面)
2.制心炒面。
——教师示范心炒面:在有直线的操作彩纸上,用撕的方法沿着直线撕出面条,把所以的面条撕下后,在剪好的盆子里抹上浆糊,把撕下的面条无规则地贴上去,做成一盆爱心炒面。
——幼儿动手操作,教师适当帮助一些能力较弱的孩子,鼓励他们用双手合作扭动的方法沿着直线把面条撕下来。
——提醒幼儿在盆子里涂浆糊不要过多,尽量涂均匀。面条贴上去时要把有颜色的一面贴正面,表现爱心炒面的色彩美。
3.爱心炒面的浓浓爱意。
——让幼儿手捧爱心炒面,说说自己最想把炒面送给谁?为什么?鼓励幼儿想好给爸爸妈妈送面条时的一句甜甜的话。
小班教学活动设计:《大皮球扔给谁》3
设计意图:
在新纲要的思路理念指导下,针对本教材的主导思想与整合的理念,依据小班幼儿年龄小、好动、好奇、具体形象思维等特点,选择了主题“好玩的大皮球”,这一活动。因为球对幼儿来说有着浓厚的兴趣,只要抓住幼儿的兴趣,就能使幼儿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发展,这次活动设计是以故事的情景,让幼儿通过看图片,在欣赏故事中,在观察表演中,操作活动中,了解球的种类和用途,根据故事内容进行探讨的,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快乐,为了让幼儿更多了解球的知识,探索球的特性,进一步研究沉与浮的原理,扩展幼儿的知识面,我设计了《大皮球扔给谁》这个活动。
活动内容大皮球扔给谁
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大皮球扔给谁》并尝试情景表。
2能区分会游泳和不会游泳的动物
3让幼儿认识、理解了“上浮”、“下沉”的科学概念
活动准备:1、故事、图片、语言磁带《大皮球扔给谁》两只大皮球。
2、每个幼儿头饰一个:小猪、小狗、小猫、小鸭、小鸡、小熊头饰。
3、背景图教师自制一个大船,动物教具:小猪、小狗、小猫、小鸭、小鸡、小熊。
4操作材料皮球小钢珠球,乒乓球玻璃球弹弹球石子、雪花插片、橡皮泥、空盒子、泡沫板、塑料吸管、旧报纸、玻璃球、积木块、大水盆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活动过程:
一、欣赏故事
教师边出示图片,边讲述故事《大皮球扔给谁》
二、讨论:
〈一〉出示背景图:教师边摆动故事中的小动物边提问。
(1)教师:故事中有哪此小动物?它们今天要乘船去哪里?后来发生了什么事?
(2)教师:小熊为什么把大皮球抛给了小猫和小鸡?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小熊不把大皮球不抛给小鸭、小狗、和小猫呢?
三、幼儿再次欣赏故事一遍;配上动作表演,教师放语言磁带;幼儿再次欣赏故事,教师:能说说哪些会游泳的动物吗?为什么小熊要扔皮球?皮球在水里会怎么样呢?请幼儿说说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动物是在水里游的?哪些动物不会游泳的?小熊为什么把大皮球抛给了小猫和小鸡?因为小猫和小鸡不会游泳?它们抱住皮球就不会沉下去,因为皮球会浮在水面,而小鸭、小狗、和小猫它们会游泳不需要皮球?
四、情景表演:
(1)请个别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景表演,要求幼儿学说一句话:“快把大皮球给我吧!”也可以创造性地进行表演,说一句自己想说的话。
(2)教师扮小熊,全班幼儿戴上动物头饰分角色进行表演。
五、延伸活动:
〈1〉在操作活动中,重点引导幼儿理解什么球会沉在水底?什么球会浮在水面?请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2〉进一步探索石子、雪花插片、橡皮泥、空盒子、泡沫板、塑料吸管、旧报纸、玻璃球、积木块、在水中的变化,理解了“上浮”、“下沉的概念。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各环节都蕴涵着活动内容,幼儿以哪些动物会在水里游,哪些动物不会在水里游?皮球为什么会帮助不会游泳的动物为讨论过程,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同时老师也鼓励幼儿,自己去发现,学会有意义的收集信息,主动获得经验,从而转变学习的方法,并让幼儿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活动的前准备丰富、有趣味性,很受幼儿喜欢。在活动中,幼儿欣赏第一遍故事,教师是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进行故事提问的,在观察图片时,是静态的,幼儿认真仔细的观察图片,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的提问是从整体出发,系统设计、围绕重点,为什么小熊会把球扔给小鸡和小猫?你知道哪些动物会游泳吗?不会游泳的动物有了球为什么不会沉下去呢?在这里通过老师设下的疑问,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认真观察,对比,寻求答案。整个活动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孩子学习的自信心。为了让孩子对活动更有兴趣,在第二次欣赏故事时,教师改变了教学方法,运用了自制了一条船,画了背景图上,根据故事情节操作,每一个小动物出场,都是动态的,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出来了,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有效地激发幼儿积极思维,从中学习正确运用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判断事物。
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物体沉浮原理,孩子们在故事中思维积极,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师生之间孩子之间互动过程中,也有些出乎意料之外,例如:孩子对哪些动物在水中生活不是很了解,教师忽略联成一片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思维的锻炼。因此在活动延伸部分,教师让幼儿选择材料,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活动后的调整设想
(1)小班的孩子思维,比较的具体形象性,因此在活动中,因此给孩子更形象的,材料,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
(2)从幼儿活动与交流中可以看出,孩子对球和小动物却很喜欢,在活动墙上,将设计《好玩的大皮球》、《动物真有趣》主题,引发孩子关注生活,关注周边的事物。保护动物,扩大幼儿眼界。
附录:
大皮球扔给谁
春天来了,小猪、小狗、小猫、小鸭和小鸡坐着小熊划的小木船去旅游。
船划到河央:小鸭子“嘎嘎”地讲一个笑话,小狗乐得大喊大叫,小猪乐得又蹦又跳。
大家吵吵闹,结果小船一歪,大家全都掉进了水里。小熊爬上小船找出两个备用的大皮球。
小猪在水中喊:“快把大皮球给我吧!”
小熊说:“不,我不给你!”
小狗和小鸭也喊着要大皮球,可小熊也不理它们。最后,小熊把大皮球扔给了小猫和小鸡,让它们安全上了岸。
小班科学活动——一双双、一对对4
活动背景
“一双双、一对对”是主题活动《我的数学》中的一项内容。而这一知识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比较模糊、很难理解的。为此我以“手套”为题,设计了本次活动。活动中,通过“狗妈妈”与“狗宝宝”角色的设定,让幼儿在一种生活化、游戏化的教学情境中学习。通过“说、挑、戴、放、找”这一系列的环节,使活动的难点得以突破,重点得以突出,真正使活动变得真实、自然、简单、有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来感知手套,分别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配对。
2.理解“一双”、“一对”的含义。
3.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乐意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布置好场景:手套(实物)若干挂于线上,纸卡手套若干,不开心的小动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题:(师、幼分别扮演狗妈妈与狗宝宝的角色)
师:冬天来了,天气冷了,我们的手也被风吹得好冷。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使我们的小手不冷呢?
幼A:插在口袋里。
幼B:小手搓一搓。
幼C:做运动,小手就不冷了。
幼D:焐一个热水袋。
幼E:戴上手套。
师:那好,妈妈就用这个宝宝的意见。今天就带宝宝一起去超市买手套吧!
(评析:由于幼儿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因此小手变暖和的方法想出了很多种。谈话简洁,一下子就将幼儿的注意引导到课题中来。)
二、师、幼作律动,进入“手套超市”。
在儿歌(小狗小狗,“汪、汪”;跟着妈妈,“汪、汪”;看好马路,“汪、汪”;注意安全,“汪、汪”)声中,师幼一起做简单律动进入“手套超市”。
(评析:小班孩子好动,这一环节创设非常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念念儿歌,模仿小狗走路”的过程中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来,这使活动显得真实自然!)
师:哇,手套超市到了,你们看见了什么样的手套?
幼A:我看见了五指手套。
幼B:我看见了半指手套。
幼C:我看见了红手套、黄手套、蓝手套。
幼D:我看见了大手套,还有小手套。
师:妈妈最辛苦了,今天就让妈妈来挑手套,好不好?谁来告诉妈妈,妈妈该挑几只手套呢?
请一幼儿为妈妈挑选。
师:你挑了几只?为什么要挑2只?
(因为小手有两只,所以要挑2只手套。)
师:这个宝宝帮妈妈挑的两只手套一样吗?
师:果然是一模一样的,就像双胞胎。两只一样的手套我们可以说成是“一双手套”。
(评析:在幼儿观察的基础上,我有意地引导幼儿先帮妈妈挑手套,间接培养幼儿爱妈妈的情感。同时,为使幼儿挑手套不至于出错,我有意请了能力强的孩子先作演示。在表述“为什么”的过程中让孩子明白两只一模一样的手套可以说成是一双手套。这也为后面孩子自由挑选降低了难度。)、
师:宝宝们,现在你们去为自己的小手挑一双手套。挑的时候要看清两只一样的才是一双手套!
幼儿自由交流:我挑的是一双红手套……
(评析:幼儿自由挑选时,基本都能理解一双的意思,没有一个孩子挑错。)
四、幼儿戴手套
师:这么漂亮的手套,我们把它戴在手上吧!
幼儿戴手套。说说手套戴在手上的感觉。(舒服、很温暖)
(评析:学会生活是《纲要》中蕴含的理念。在戴手套这一环节中,我欣喜地发现,大多数孩子都能独立完成,而且在活动中也表现出互相帮助的美好品质。)
五、律动:爬山坡
师:我们戴着手套去爬山坡,做游戏吧!
师、幼: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山坡上,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山坡上。
师:果然,冬天戴了手套真的很舒服,在山坡上爬的时候,我们也不冷了。手套真是我们的好朋友。
(评析:考虑到小班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坐不住这一特点,我巧妙地穿插了爬山坡这一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既愉悦自己,又使他们间接地学习到了屈膝爬的技能,使教学中的整合变得无声无迹。)
六、送手套回家
师:刚才宝宝们和妈妈爬呀爬,把手脏了,我们脱下来,放到脸盆里,呆会儿妈妈来洗一洗。不过放的时候,可要看清,红的放在红标记的脸盆里,绿的放在绿标记的脸盆里。
幼儿送手套。
师简单评价。
(评析:爬山坡游戏过后,非常自然地引导幼儿将手套送入相应的盆中清洗。由于要求讲述清晰,再加上孩子们对三种原色标记也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幼儿较顺利地完成了这个环节的任务,效果很好。)
七、表述其他一对或一双的东西。
师:宝宝们,除了手套是“一双”外,我们身上还育什么也是一双或者一对的?
幼儿表述:一双眼睛、一对耳朵、一双手、一双脚,一双鞋子、一双袜子……
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也是一双或一对的?
师随机出示:一双筷子、一对耳环……
(评析:本次设问由易到难,由孩子身上引导到生活中,既帮助幼儿对已有经验进行了巩固,由提升了幼儿对“一双、一对”的理解。)
八、配对游戏
师:咦,哪来的哭声?原来是一些宝宝在哭。
师:你怎么啦?白兔:我找不到我另一只手套。
师:宝宝们,你们愿意帮它们去找吗?那好,先来帮这只小兔找找它的另一只手套。
个别幼儿尝试找。
其他幼儿一起完成配对游戏。
(评析:先示范后放手非常符合小班孩子的认知特点。这一环节中,幼儿匹配时,都能看清自己的手套样式、颜色和大小、这说明幼儿对配对的概念已经理解。另外孩子的观察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九、师幼律动出活动室,结束新课
宝宝们,我们帮小动物找到了它们的手套朋友,一起带着送过去吧!
小狗小狗,“汪、汪”;跟着妈妈,“汪、汪”;一双小手,“汪、汪”;拿好手套,“汪、汪”。
幼儿给小动物送手套,边送边引导幼儿表述:我送给你一双红色(黄……)手套。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以狗妈妈与狗宝宝的角色身份,让幼儿在逛超市、挑手套的生活情境中,将一双、一对的概念融入其中,使幼儿学得轻松、有趣。活动中又利用为动物找手套这一小游戏,巩固了幼儿匹配手套的知识点,同时又加深了幼儿对一双、一对的知识理解。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生活化、游戏化的教学手段确实能使活动气氛活而不乱,活动效果真实、自然、简单、有效!
数学活动教案:种花(小班)5
一、活动目标:
1、能按颜色标记帮花朵分类。
2、学习根据点数和花朵匹配。
3、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能够完整的表述一句话。
二、活动准备:
1、花园场景,并贴上颜色标记以及画上各种形状并在形状中间画上点数。
2、幼儿已认识各种颜色的花以及各种标记。
3、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花若干,装花的礼盒人手一个。
三、活动过程:
一、讨论活动
1、导入
今天吴老师给我们每人准备了一份神秘的礼物,我们任找一张小椅子,把礼盒打开来看一看?
2、幼儿讨论
哇!我有了好多漂亮的花!有红的、黄的。
你们也可以和好朋友说一说:“你有什么颜色的花?有几朵?”
4、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幼儿a:我有红颜色的花,有三朵!还有绿颜色的花,有两朵!
幼儿b:我有一朵黄颜色的花,还有三朵蓝颜色的花
二、认识花园
我们收到了这么多漂亮的鲜花,可真开心!
如果这样放着它们就会枯萎的,那就太可惜了,这里有个大花园,我们把鲜花种到花园里去好不好?
三、种花
1、认识标记
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花园是什么样子的?这里有些什么?
我们要怎么种花才最好呢?
幼儿:这里有个红颜色标记、绿颜色标记、黄颜色标记、还有蓝颜色标记。
师:这些标记有什么用呢?告诉我们什么呢?
幼儿:我们可以把红颜色的花种到红颜色标记的地方。
师:那绿颜色的花,我们要种在那里呢?
幼儿:绿颜色的花种到绿颜色标记的地方。
小结:对了,我们要看一下花是什么颜色的,然后把花种到和它一样颜色标记的地方。
师:在花园里你还发现了什么?
幼儿:我发现有方形、圆形、三角形。
幼儿:方形里面有三个圆点点,还有三角形里也有圆点点。
师:对了,这些图形里面都有圆点点,这些圆点点是用来种花的标记,那你们猜,这花怎么种?
幼儿:一个圆点点种一朵花,两个圆点点种两朵花。
请幼儿示范,把老师的花种到花园里去。
小结:我们种花的时候要找一找你的花是什么颜色,然后到这个颜色标记的地方,再数数这个颜色的花有几朵,和哪个图形里的圆点点一样多,最后把花种上去就可以了。
2、幼儿操作
四、赏花
和小朋友一起检查鲜花有没有种对。
五、结束活动
我们小朋友种的花可真漂亮,有红的、绿的、黄的、兰的,我们请其他小朋友也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班综合活动《小兔抱抱》6
设计意图:小班的孩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与同伴交往的意识较弱,同伴关系不稳定,这次活动从小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游戏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双脚并拢进行跳得技能,感受和同伴游戏的快乐。幼儿在和兔妈妈抱抱,和好朋友抱抱,互相抱在一起躲避大灰狼的环节中,都能积极参与体验到集体活动的快乐。
目标:1.练习双脚并拢进行跳,萌发对体育游戏的兴趣。
2.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准备:1.配班教师与分别扮演大灰狼和另一个兔妈妈。
2.狼、兔头饰,呼啦圈,《兔子舞》音乐,草地场景。
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师(头戴兔妈妈头饰):我是兔妈妈,我的兔宝宝在哪里呀?
2.师(微笑着张开双臂做拥抱状):我的兔宝宝,妈妈好喜欢你们呀。快来和妈妈抱一抱。
(幼儿扮兔宝宝跟兔妈妈拥抱)
3.师:我有这么多可爱的兔宝宝。真开心,我们一起来跳舞吧!
(兔妈妈带兔宝宝随音乐跳舞,甩甩头—转转手—扭扭腰—摆摆尾—跳一跳—抱一抱)
二、练习双脚并拢进行跳
1.师:兔宝宝们,跳完了舞,我们来玩游戏跳跳跳游戏吧!这个游戏要请宝宝的双脚并拢向前跳(边跳边念小兔小兔跳跳跳节奏)
(带班带领一半幼儿在场地一侧草地上自由练习,双脚并拢行进跳。配班老师带领另一半幼儿在场地另一侧草地上自由练习双脚并拢行进跳。跳时念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教师进行随机指导,鼓励幼儿坚持跳一段距离。
2.师:(对另一侧幼儿):兔宝宝们,你们那边玩得开心吗?真想你们呀!快跳到妈妈身边来,找你的朋友抱一抱吧!(所有幼儿学小兔跳,跳到中间相遇时,好朋友互相抱一抱。师提醒幼儿双脚并拢跳。鼓励幼儿和好朋友抱一抱后一起跳着玩。
三、学习点圈技巧,体验合作快乐
1.兔宝宝们,我们玩累了,快回到妈妈身边来休息一会儿,妈妈告诉你们呀,我们附近有只大灰狼,它最喜欢吃兔宝宝了,大灰狼来了,我们怎么办呀?(幼儿回答110)
在110来之前我们要找个地方躲一躲,我们旁边有许多山洞,躲到山洞里,它就抓不到兔宝宝了。(引导幼儿一人跳进一个山洞)
幼儿自由玩耍一起做: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
师:听!大灰狼的声音(音乐)
兔宝宝们,我们快点躲到山洞里面去吧。
(狼转圈退回)
2.(拿掉几个圈)幼儿自由跳,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我们
再回到山洞吧!
哎呀,这些兔宝宝没有回山洞,大灰狼来了,怎么办呀?
(引导两个兔宝宝抱在一起,躲进山洞)
师:听!大灰狼又来了,大家快躲进山洞吧!
一、精心预设,让数学资源走向精彩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是教师围绕一定的目标进行的有效生成。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改变课堂只关注教案的片面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完成教学目标的理念。我认为,一个优秀教师的教学睿智体现在不仅勇于把课堂的偶发事件和生成资源呈现出来,而且能敏锐地把课堂中的各种意外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充分的将这种教学信息中的教育价值挖掘出来,造就课堂的“精彩”。特级教师吴正宪在她的数学课堂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四(1)班要举办一个‘艺术节’装饰展示栏,分配给小红和小丽两名同学折纸鹤,小亮折纸花。小红平均每小时折20只纸鹤,小丽平均每小时折25只纸鹤,小亮平均每小时折18朵纸花。这三个同学一起折了两个小时,正好完成任务。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在解答这道题目时,由于学生把多余条件中的纸花看成了纸鹤而出现了认识错误。当老师了解这一情况后,分别叫两种不同列式方法的同学到前面板演。第一种同学是这样列的:(20+25+18)×2;另一种是这样列式的:(20+25)×2。很显然,第二种列式是正确的,但学生不容易分辨出来。此时,老师先是分别让赞成方法一和方法二的同学举手。通过观察,老师发现做错的同学不在少数。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老师可能马上帮助学生纠正过来再讲解正确的列式方法,然后反复强调要看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然而,吴老师并不是这样,她没有急着给学生下结论。而是先把赞成方法一和方法二的两大派系,再让这两大派系的学生代表进行辩论,在激烈的辩论中赞成方法一的同学由于理亏而尴尬地败下阵来。此时,老师指出“一个纸花,一个纸鹤,一字之差,方法迥异!同学们做题可要提防文字陷阱啊!”题目是预设的,辩论是生成的;解题是预设的,资源却是生成的,催生的课堂“精彩”更是不可创造的。这种做法,远远超过了数学教授知识的本身,它更多地激发了学生的各种潜能,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放手探究,让数学资源引出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获取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该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心地让他们去做、去想、去讨论、去交流,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世界中区发现、探究。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测量圆的周长。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
生1:“把圆在直尺上滚一周,量出它的周长。”
生2:“用线绕圆一周,拉直后量出线的长。”
生3:“把圆环截断后拉直,量出它的周长。”
同学们踊跃汇报时,突然有个学生报告:“老师,小怡在玩球。”我一看,小怡正拿着一个一端系有小球的绳子,不停地在画“虚圆”。是呀,这不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吗?我就马上请小怡到台上示范画“虚圆”,然后让学生思考:“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小怡:“圆的周长和半径有关。”另一个学生回答:“圆的周长和直径的长短也有关。”“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与它的半径、直径到底是什么关系。”这里,老师先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绕、滚、截”等方法,然后运用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再次观察、思考,最终悟出圆的周长和它的半径和直径有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实践思考、自己探索,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角,以主人翁的姿态去研究问题、发现问题,并能始终处于学习的兴奋状态,从被动的学习情境中摆脱出来。如果说,课堂的资源是闪光点,这个“闪光点”就是师生共同智慧的结晶。
三、捕捉生成,让数学资源走向灵动
课堂上常出现无法预见的意外,这些“小插曲”中也许就蕴含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善于捕捉“闪光点”,根据学生的思维逻辑调整思路,课堂就会呈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数学 聋哑学生 预设 生成 自主性
《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过程提出:“数学学习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这一理念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是一个体验成功和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聋校数学教学应根据聋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善于创设学生自主学习情境,学会耐心等待给学生自由的空间,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再作适时恰当的调控,这样学生对知识就有了内化的过程。
一个精彩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案的基础上,遵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进程。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才能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1.精彩课堂源自精心预设
我们知道,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用好这四十分钟,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过去我们过于偏重知识传授,常常把课堂演绎成“教案剧”,课堂教学始终不敢突破“预设”的樊笼,学生在课堂上消极、被动,因而课堂不可能有太多的“精彩”。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我们认识到,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这就对我们的“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能因为自己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于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预设”不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和个体差异,并要为师生、生生积极活动、信息交流反馈、实践创造提供保障。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正要进行下一环节教学时,学生可能会突然冒出一个问题:或是补充一种算法,或是提出一种疑惑等。这时,教师常常进退两难,但我们教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要很好地去把握课堂的前进方向,而不能“放任自流”。只有这样,有效的课堂才会有一个基本的保障,我们也不会因为学生的意外“生成”而搞得迷失方向。
2.精彩的课堂体现在灵活的把握上
2.1 让学生激情勃发。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现在的许多数学教师在设计教案时,把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机会,引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当中。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先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以后,再让学生想办法测量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片的周长。经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与动手操作,得出了以下三种测量方法:①滚动法;②化曲为直法;③把纸片对折、对折再对折,再测量圆弧的长,乘以8。这时,教师在肯定了学生的方法后,然后拿出一根绳子,上面系着一个小石子,甩动绳子,形成了一个圆,然后提问:“这个圆的周长你有办法测量吗?”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一时之间陷入了迷茫,从而产生了认知的冲突,学习的激情空前高涨,这时,让全班同学去研究圆的周长应该如何去计算,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当中。
上述教学片断,教师巧妙地抓住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中(测量圆形图纸片周长)产生了学习的自信,而在解决实际问题(计算甩动的圆的周长)时产生了困惑,认识到原先的测量方法存在着局限性,从而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激情,这时引导全体同学探究圆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效果最佳。
2.2 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由于聋哑学生听力损伤的程度不同,所带来的派生障碍无论在性质上或程度上都各不相同。体现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聋哑学生比正常学生存在更大的层次性的差异。他们的探究过程就会变得多姿多彩,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听觉程度以及授课内容,采用集中授课、分组辅导的教学方法,灵活地安排好学生的座位及教学用具,让他们人人参与“学”的过程,从而等待学生的发现。并通过合作学习、小组交流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使聋哑学生相互间的学习水平得到调合,从而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
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橡皮筋。让学生用两只手的四个手指把橡皮筋拉成一个长方形。然后提问:如果要使长方形的面积变大,有什么办法?如果要使长方形面积变小,又该怎么办?教师在学生动手实践时,要注意学生在操作时的表现,要积极深入地参与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中,去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和看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接着让学生用若干个面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小纸片去摆长方形,并记录长方形的长与宽及面积,为进一步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奠定基础。
上述教学片断,教师提供给学生每人一个橡皮筋,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从而为学生有针对性地探究长方形的面积扫清障碍。学生的发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关键是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比较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进行主动探究,最终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
又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第一课时,我先出示1分、2分、5分的硬币让学生说一说,再出示1角、2角、5角的纸币让他们比一比,最后出示1元、2元、5元、10元的纸币让学生认一认。通过说一说、比一比、认一认等实践活动,聋哑学生自己总结出了人民币的单位及进率,我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想法,并表扬了他们的创造性。这样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异常高涨,他们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自主创造中去,并充分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3.互动生成,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课堂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过程,即使教师事先预设再充分,也难以预料过程中出现的形形的情况和事件。师生的心态在变,对知识的理解在变,知识的积累在变,课堂的物体空间也在变,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变化了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根据自己对课堂各种信息的综合把握,即时作出判断,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动,敏锐捕捉不期而至的生长点,并加以放大,演绎未曾预约的精彩,让课堂成为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历程。
生成是指为解决问题所进行的积极的思维活动,思维活动指向目标的达成,师生在互动中形成的过程和结论,在教师预设的期望中即称为预设生成,不在教师的预设之中而又有意义的部分称为预设之外生成。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围绕预设的目标给学生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探究材料,选择多样而有效的学习方式,特别是组织学生探究、交流等,开放地、灵活地、富有弹性地把课前的预设不露强加痕迹地用生成的状态呈现给学生。
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要达到的起码要求,必须予以保证,如果坚守不住,守分追求预设之外的生成目标,教学就可能走向无目的误区。
一、创设整合的、有意义的情境
【案例】 小数的初步认识
师:上周末,你都做了什么?
生:去姥姥家了。
生:爸爸、妈妈领我去商场买东西了。
师:真巧,淘气昨天也和妈妈一起买东西了。我们一起看一看!(课件播放录像3分钟)
师:通过看录像你有什么发现?
生:他们去的是联华商场。
生:联华里的东西特别多,人也很多。
生:我看到有很多玩具,还有衣服。
生:我看到每件商品的下面都有一个标价牌,它们的价钱都不一样。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大家看,每件商品下面都有标价牌,上面写着什么?
生:写着康师傅方便面,还写着价钱是2.80元。
师:2.80元你也会读,真厉害。它与我们前面所学的数可不一样,它叫“小数”,这节课我们就和它来交朋友。
【思考】 如此煞费苦心,为的是引出“小数”这一概念,是否必要呢?该案例从学生周末的生活入手,在逛商场、看标价的过程中引出小数,确实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有利于唤醒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激发起他们的参与热情。而片段中教师却将生活情境原原本本地搬到课堂上来,过多的信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学生在情境中漫无边际的回答教师也没有采取相应的对策,结果只能是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程。
【对策】
师:同学们,小小的商店开业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画面上是几种商品,标价十分醒目)谁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把尺子5角钱,一瓶矿泉水1元5角。
生:我看到的这些数与我们原来学的数不同,都有一个点。
师:这样的数就是“小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小数(板书课题)关于小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会读小数吗?
实际上,小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小数的引入应该很简单,只需像上面的片段那样,出示几件商品和几个标价牌,就同样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从生活情境引入教学时应进行必要的整合,适当的提炼,以利于学生在课堂中高效地学习数学。
二、创设值得探索、交流的情境
【案例】 圆的周长
教师用课件在屏幕上演示:直径为1分米的圆板在米尺上滚动一周。
师:从刚才的演示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圆板在米尺上滚动了3分米多一些。
生2:圆的直径为1分米,圆的周长为3分米多一些。
生3: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再来看直径为2分米的圆板在米尺上滚动一周;如果直径为3分米的圆板在米尺上滚动一周呢,会发现什么?(课件演示)
师:谁能根据刚才的演示,说说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样的关系?
【思考】 该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三次用圆板滚动的动态的情境,使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一结论。然而他们没有猜想,没有验证,他们只是作为教师预设教案的忠实的观众、听众,这只能从属于教师的活动而不能实现自主的学习和发展。没有亲自动手操作实践,他们又怎能相信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呢?
【对策】
在一开始,就让学生先猜测圆的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关系,然后组织学生小组测量几个不同的圆的周长与直径,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真正的探究者、实践者,尽管这样做会比让学生观看课件演示花费更多的时间,但可能会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能让每一个学生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从中体验到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
三、创设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
【案例】 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
师:同学们,“四通交电”开业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生:好!(课件演示鞭炮齐鸣,商场开业的盛况)
师:我们一起进商场看一看。
(课件演示冰箱2150元、彩电1350元、饮水机965元、空调2025元、洗衣机1230元)
师: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把这些商品的价格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吗?
【思考】 片段中类似商场购物的情境几乎被很多数学老师所用。不得不引发思考:难道离开购物就上不了数学课了吗?商场购物、春游、秋游、森林运动会、奥运赛场等一个个情境确实曾经吸引了孩子们的视线,可再好的情境在不断反复的出现,会让人心生厌倦的。
【对策】
师:(出示一张登山的生活照片)暑假里老师和同事一起去登山。这座山海拔2000多米,是一座非常有名的山。你知道是什么山吗?老师给出一个提示,它是我国有名的“五岳”之一,请你们猜测可能是什么山?
(学生意见纷纷。随即大屏幕上依次出现:东岳泰山1532米;南岳衡山1290米;西岳华山2160米;北岳恒山2017米;中岳嵩山1440米。)
生:我猜可能是华山,不可能是泰山、嵩山、衡山。因为老师告诉我们这座山有2000多米,而这几座山还不满2000米呢!
师:好,我再给那么一个提示,它是五岳中最高的山。
教师从照片入手,一方面根据教材内容,适时渗透数学文化,考考学生对于“五岳”是否了解;另一方面,揭示本节课的主题,由山的高度,引发学生对于数的大小比较的现实需要,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动机。其实,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拓宽思路,跳出常规情境的藩篱,带领学生融入多姿多彩的生活,满足他们好奇、求新的心理,让孩子们真正入情入境。
四、创设符合客观现实的情境
【案例】 平均数
上完平均数的意义后,老师对学生宣布了一条好消息:
师:下星期学校将要组织学生去春游。(顿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声)
师:考虑到目前是旅游旺季,游人较多,为使同学们玩得舒心,又确保安全,学校交给老师一个任务――风景区最近的日游客量,选择其中游客最少的一处作为我们春游的目的地。我想请同学们帮忙完成这项工作。
整堂课,学生们都非常活跃,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进展也很顺利。下课铃响了,正当该老师满意地走出教室的刹那间,许多学生围上来。
生:老师,我们下周几去春游?
生:老师,我们真的要去游玩吗?
当时老师一片茫然,随便应付说“等以后再说吧!”刹时,学生“啊?”脸上流露出因感到上当受骗而不满的神情。
【思考】 挖空心思编造了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春游。此情境设计也确实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了,较好地激发了学生追求、探索的欲望。学生是带着期盼、满怀着憧憬上完这节课的。但美丽的谎言终究要被揭穿,也终究要破灭的。当学生明白老师只不过是“说说而已”时,就产生了一种被愚弄的感觉。这种明显的“欺骗式”的虚假情境将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赖感,也是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一种体现,是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相违背的。
【对策】 最小公倍数
师:请大家报数,并记住自己所报的数是多少?报数是2的倍数的和3的倍数的分别站起来。(学生按要求起立后再坐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有些站起来两次,有些是一次。
师:报哪些数的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生:报6、12、18、24、……的同学
师:报6的同学为什么站起来两次?
关键词:小学数学;魅力课堂;策略
一、小学数学魅力课堂关键点
1.“活”讲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教师在概念教学时,切忌直截了当地就定义讲定义,应更多地从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思维情景,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概括,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从这个教学目标与理论要求之中可以概括成小学数学魅力课堂教学要“活讲”,也就是不能完全依照“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来完成教学,要实现数学教学内容的全面规划,根据所学问题的特点,利用概括、类比、探究、实验、操作等多种方式来完成教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享受到科学探索的乐趣[2 ].同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训练目标,巧妙地利用课堂随机出现的情景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努力创设和谐向上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发挥自身的学习潜能,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小学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总之,“活”的关键就是要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鲜感,深入挖掘教材,运用多种方式组织不同类型的数学课,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动”起来,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深化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性.
2.“精”讲
小学数学魅力课堂要保证教师的讲授内容“短而精”,这也是“精讲”的关键处所在.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3 ].在这个适当传授操作方法的环节,其实就是“精讲”的环节.实现精讲就要抓住时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点拨恰到好处,能够让我在重重迷雾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又不是一下子就告诉学生答案.除了时间掌握的关键之外,教师还要重视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只有有了充足的时间,才可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自主、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如果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不但耗尽了学生的精力,学生也没有时间去探究、思考.因此,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思考的权力还给学生,把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要处处围绕重点,处处体现重点.内容教学要详略得当,引导分析,学懂重点,重点内容重点讲,并应该注重选择练习,紧扣重点.
二、魅力课堂中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1.助学助教
(1)外延的助学助教
外延的助学助教就是要借助外部力量,拓展小学数学教学空间,提升教师能力,让更多新颖的教学模式走入普通课堂,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小学数学课堂的多样化,教师也可以从中提升知识储备,提升教学能力,选择出最为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具体的做法包括: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和校本培训活动把优秀教师和名校名师的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整体教育实践的经验和心得,把国内发达地区先进的教学课程及教育优势,以方便快捷的形式,传输给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然后通过学习、模仿,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思路、数学策略、数学模型,又运用数学去解决教学中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数学智慧,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
(2)内化的助学助教
将数学助学助教中得到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就是内化的助学助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自己所教班级的特点,尽可能让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学会自我探索.例如,导学案预习模式的引入,就使得更多的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中,教师也需要不断的摸索,找出更为理想的课堂教学方式.
教学北师大版“圆的周长”时,设计如下的导学案.
第一步:温故知新
1.口算.314×2 314×3 314×4 314×5
2.什么是圆的周长.
3.用圆规画出大小两个圆,看看哪个圆的周长更长,再想想圆周长的长短与圆的什么因素有关系?
第二步:自主活动
有什么办法测量圆镜的周长?用硬纸板剪一个圆试一试.
方法1:
方法2:
我的发现:
第三步,自学自学圆周率,总结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第四步:巩固练习
求圆的周长.(1)直径2厘米 (2)半径4厘米.
学生预习后,教师要检查预习结果.师:请知道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的学生请举手,这时,全班大多都举手了.师:大家说的结论是正确的,表扬学生的预习情况.这时,教师请学生动手设计几个方案,来验证结论.在这个设计过程中,学生从预习到再学习、再提升、再总结,最终会得到智慧增长,同时也实现了教学目标.
2.活讲活用
(1)活用教材
在活用教材、大胆取舍,构思合作流程中,教师要针对教材预设的一些教学对象和教学情景,分析教材意图、思路. 例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九单元“统计”的教材设计是很合理的,教材的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例如,找一找,说一说.“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我找……”.调查你们班10名学生的上学情况.(1)乘车上学,还是步行上学?(2)结伴走还是单独走?等.但是通过实际教学操作后发现,学生很喜欢调查,对于调查、记录表达的基本方式学生掌握起来也很方便,但是更多的学生喜欢调查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调查内容,包括:你昨天晚上看动画片了吗?你有几张游戏卡等.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更为喜欢,也更容易得出调查结论.很多学生都兴奋地说:咱们班级里有20个人都和我看同一部动画片呢.我找到了5个学生他们卡片最多等.总之,活用教材,也就是说不是直接照本宣科把教材转化为教案,而是在对教材有深刻的解读的基础上创新设计、大胆取舍、整合转化、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精读活用,设计合作流程.
(2)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就是要让学生自己探究知识,如果教师预设过多,给学生留下的空间就会减少,使教学过程缺少张力和开放性.教师应该注重设计教学板块,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沉思默想、深入探索留足时间,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启发.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鸡兔同笼”的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脚,鸡、兔各多少?能求出几只兔子,几只鸡吗?教师可以请学生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请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样.如,教学“大数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数出来的10000粒大米,讨论是怎样得到10000粒大米的.这些设计都充分给予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魅力课堂的构建要让课堂教学充满愉快的气息,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活学精讲,借助多方面的力量,巧妙地把数学知识和能力训练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带着探索去学习,将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参考文献:
[1] 杨豫晖.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
[2] 何秀娟.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设计中的“问题”设计[J]. 新课程:教师,2010(11).
一、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
教育教学是双边活动。教育是由师生两者组成的,孩子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教师应从孩子的思维发展着想,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事实证明,学而不用易忘也。而从中的教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能使人终生受益。如果教师向孩子传授的只是书本知识,长期不加以运用,时间久后孩子就会一无所获。所以教师既要关注孩子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孩子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教师教育孩子不只是语言上的,最主要还是行为上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言行和举动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师站在讲台前的精神面貌,都直接影响孩子的精神面貌和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学习效果。教育孩子在课堂中一定要牢记以前小学语文课中的《小猫钓鱼》,并专门给孩子讲其中心思想。此外,我每次都要认真做教案和教具的准备工作,尽量避免在课堂中出现不愉快的现象,要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使课堂充满欢笑和活力。只有教师的组织、情感到位了,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激情,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孩子的学习能力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样便达到了教与学的双向优化,使教与学进入一种最佳状态,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要适应孩子的学习习惯
教师的教学方法要适合孩子的学习和身心的需要。教师工作的对象就是天真、活泼的孩子。教育是双边活动,教学工作光靠教师单方面努力是不行的,教师是外因,孩子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要想使孩子的内因起作用,其根本在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符合孩子的知识需求。几十年来,我在课堂教学中都是这样做的。
教师要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如果孩子有一个适应的学习环境,好奇心就会自然的继续发展,进一步形成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需的。孩子在真实的事物面前会有许多的不理解,不理解的思想越能使这些孩子深感惊奇或诧异,由此出现的惊奇、诧异就越能够纠正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衰弱、萎缩状态,唤醒正在沉睡的脑细胞,迫使大脑加紧工作,积极活动。孩子大脑里产生许多疑问,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恢复孩子高度的求知欲和学习信心,从而引导孩子主动去探求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三、让孩子动口
小孩子既天真又活泼、爱说、好问,这是他们的共性。他们对自己想知道的东西就说出来,对自己不懂的东西就问下去。这就是他们主动求知的欲望。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份共性,为所有的孩子创造说话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我每堂课力争做到让尽可能多的孩子有说话的机会,孩子能说的教师尽可能不说,孩子能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不提,孩子能解答的问题,首先研究讨论,然后让孩子自己解答。就这样充分发挥孩子“动口说话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角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为了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难点,特意做了一个活动角,展示角的变化,让孩子观察得知角的开口变大、变小,它边的长短始终没有变化,教师提示孩子准确地回答出角的概念。最后推出角的大小跟张开角度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度无关这一结论。
四、让孩子动手
我在多年的小学教学实践得出,一些孩子听的多,丢的也多,看的多,忘记也多。经过自己亲自动手做了,效果就好多了。孩子的思维是从理性到感性,然后到认识实践。手是脑的老师,“书读百遍,不如手过一遍。”手在大脑的指挥下活动,大脑在手的活动过程中直接认识事物,认识的快,认识的深,有时会起到眼耳等器官起不到的作用。所以,让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某些知识是必要的,是高效的。
好动手也是儿童的天性之一。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时,为了让孩子掌握“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征”。我特意做了一个三角形框架和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让孩子动手拉一拉后回答,你们发现了什么?孩子在活动中通过实物对比,从中得出“三角形不变形”、“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征。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要通过对数学的学习与运用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孩子越来越聪明。而达到这个目的的前提条件是孩子要热爱学习,热爱数学。目前,如果说我们教育有失败现象,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们对学习的热爱不够,出现厌学现象。孩子们厌的不是最基础的知识,而是人为地搞得复杂难懂的数学,是教师搞的那套老模式。每天重复做一件事,使孩子觉得枯燥无味。学习也是一样,每天总是一种学习方式,孩子也会厌烦,导致厌学、学习成绩大大降低。同样的知识,教学方法经常变,小孩喜欢新鲜,学习兴趣就会明显提高,有了兴趣就有了力量,孩子的主动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效果将事半功倍。
关键词:教学机智;课堂意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029
每一位数学教师在上课前都做了认真的准备,可是有多少节课完全是按照教师课前设计好教学流程进行的呢?我们教授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维,是灵动的个体。虽经周密的备n,教与学的“失同步”现象仍难以避免,许多“非预期性”数学教学问题仍会常常发生。譬如认为学生可以接受的,结果却听不懂;原以为学生能理解的,却回答不;教师未曾设想到的问题学生却提出来了,有的质疑甚至逾越了教师的知识视野而一时回答不了。因而每一节课可能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小插曲。教师应该如何灵活应变,巧妙处理扭转局面,将“课堂意外”转化成“意外收获”是对教师教学机智很好的考验。正像乌申斯基说过:“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了教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学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因教师教学机智而出彩,而两者的关系是鱼水交融、密切相关的。课堂出彩的基础是教师教学机智,没有一定的教学机智,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课前预设难以完美,课堂将会失去极好的生成机会。如果教师注意上课时讲究教学机智艺术,巧妙地化解意外,就会达到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课堂就会因生成而精彩。笔者结合实践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善于介入,相机撤出
1.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恰当地介入
有的教师课堂上一有问题便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探究,教师完全退居边缘,甚至成为“多余人”;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特表现和踊跃发言,统统给予“你真不错”“你真聪明”之类的频繁的、口头禅式的表扬等。这些恰恰是缺乏教学机智的表现。教学机智需要善于介入,这种介入不仅意味着教师对课堂上的意外事件及时把握与处理,更是一种感同身受的心灵体验与关照。可以说,教学机智是对教学情境的“清醒”和“自觉”,是对在教学中学生的“特异言行”“意外事件”的悠然心会、巧妙点拨,是极有针对性和分寸感的及时处理。
【案例一】
《平均数》上课前,笔者取了两组的跳绳成绩比赛,A组和B组的人数数量不一样。主要目的本是想引导学生发现比较总数不公平,引出平均数,并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是上课时发现发现学生未从前面的比赛情境里走出来,还是纠结于输赢,课堂中学生之间明显带着敌对情绪。学生不投入,肯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调节学生的情绪。所以,笔者诚恳地对大家说:“请允许我占用一分钟,就前面的比赛讲三句话:第一句,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第二句,胜者有弱点,负者有长处;第三句,比赛是暂时的,友谊是长存的。”学生听后都鼓起掌来,相继都认真投入学习。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但每节课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学生大脑皮层的思维兴奋点往往不在与本课课业相关的区域,尤其是在课前有了其他事情,更不能集中注意力。如果教师直接切入正题,势必不能收效,需要发挥一下机智,稳定学生情绪、调动学生兴趣,为下面的讲课在思维、心理、情绪上作好准备。
2. 教学机智有时意味着有选择地忽略和主动撤出
机智包含一种这样的敏感性,知道什么该随其自然、什么该保持沉默、何时不介入、何时不注意什么。有选择地忽略和主动撤出,给孩子们以“成长的个人空间”,它使教育蕴蓄更大的能量。对于课堂上学生的违纪行为,有的教师得意于“人赃俱在”“当场抓获”的及时处理,这大多是没有经验的表现。能否善于及时相机撤出,是检验教师教学机智的重要标志。
【案例二】
一天笔者去听课,可是上课前,就看到两个小孩扭打起来,其他的同学在周围看热闹起哄。笔者心想这节公开课完了,按我们平常的处理,这两个学生肯定是要被批评的,但这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这僵局该怎么处理呢?上课的教师非常巧妙地处理这个“事故”。他只是走到两个小家伙说:“你们俩能不能帮帮忙,帮老师把书端到讲桌上。”两个闹别扭的学生擦干眼泪,把书端过去。然后,教师又说:“谢谢你们的帮忙,奖励你一朵小花表示感谢。如果你们能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你们就会更加出色。”
案例二中出现的本来应该是一场“事故”,却经有教师高超的教学机智,使两个“调皮鬼”的“意外事故”得到出神入化的处理。课堂中有些意外事故,可以这样进行搁置。这不仅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尊心,而且可使一堂“事故课”获得“故事课”的意外效果。教学机智能化干戈为玉帛,是解决课堂矛盾冲突的灭火剂。
二、将错就错,欲擒故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使“错误”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亮点,为数学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学生的理解有错时,教师将错就错,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错误答案作反向诱导,引导他们进行验证,让他们自己发现矛盾,排解谬误;当学生间思维相异时,教师并不忙下结论,而为他们提供论辩的条件,鼓励他们发表见解,在相互启发中加深认识,从学生的各种答案中归纳出本质性的认识,从而将学生思维的焦点引向知识的深层;当学生提出了教师未及料到的问题,并且对进一步理解课文有一定价值时,教师可把问题“甩”回去让全体学生再研究。
【案例三】
《平行四边形面积》,学生在自主探究时,出现生:我们以前学过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我仿照长方形的面积求出来的。师:大多数同学在计算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时都想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很会动脑筋。那你们这样的猜想推理对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真能像长方形一样是底乘以邻边?在黑板上边说边拉,将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师:这样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你发现什么变化?通过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的直观对比,学生清楚看到自己原先思考的错误所在,用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算大了。同时,在思辨过程中,学生感悟到,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面积必须不变。
大多数学生会用相邻两条邻边的长度相乘,来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是一种合情的推理。引导学生直面差错。学生只有经历自我认知的更正过程,才会有更多求真的渴望和求真的方法,才能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急中生智,化险为夷
教师善于对看似无意义的或消极的小事进行巧妙转化和嫁接,从平常中生发出不寻常的意义,有时能“将一个没有成效的、没有希望的、甚至有危害的情境转换成一个从教育意义上说是积极的事件”。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是千变万化的,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小插曲”。面对这种“意外”,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视而不见,还是追随学生的兴趣,抓住教学中的“机遇”,机智地做出相应的变动。
【案例四】
《圆的周长》笔者预设让学生实践操作:测量圆的周长,然后感受这样的测量方法有局限性,再探索圆周长计算的方法,发现圆周率。哪知当笔者拿着圆形物体问学生:“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能知道这个圆的周长吗?”学生就给了笔者一个措手不及。“我知道最简单的方法,量出这个圆的直径,再去乘3.14就可以了。”笔者心里咯噔一下:“糟了,要探索的结论被说出来了,怎么k?”笔者想到既然不能按预定的教案展开教学,于是,笔者夸张地说道:“3.14是什么意思啊?”真有不少学生补充了出来:“3.14好像是圆周率。”……笔者又顺势说道:“看来大家课前对圆的周长做了不少的了解,‘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14倍’,这个结论可靠吗?你们验证过吗?那接下来我们一起眼见为实,想办法验证这个猜想,怎么样?”就这样,笔者把预设中对未知的探索变为对猜想的验证,顺着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为学生个性化的活动和发展创设了更大的空间。
关键词:导学案; 认识; 转变; 双赢; 高效
新课标提出要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倡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2010年开始,在县教研室领导的大力指导下,我们学科组成员立足研究常态教学模式,努力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学案”,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彰显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做到了“教”与“学”的双赢。我也对“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有了一点粗略的认识。
一、导学案的特点。
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导学案的提出源于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理念更新是一切改革的关键和前提,教师只有转变观念,才能转变角色。时代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自己如何教,而且要更多地考虑到学生要如何学,这是新课改的精髓。
“导学案”教学是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它追求的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和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教学过程不能只凭教师的想象设计教学程序,教学环节中应注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其实利用导学案可以将教师从“一言堂”的劳苦中解脱出来,通过导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改变课堂教与学的现状,提高课堂效率,克服新教材给师生造成的不适。
二、导学案的设计
导学案的设计以导学为主线,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手段,以交流展示为特色,教师的精讲点拨为主导,学生巩固练习、当堂达标为目的,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在导学案的设计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以研读课标做指南:
“导学案”内容要紧扣课程标准,同时注重挖掘课程标准的内涵和外延,不局限于教科书,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讲教材,而是根据教材提供的知识,从生活实际取材,提出问题,使内容更加充实。例如,本节课的“探究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的题就是来自生活。课程标准是核心,学案和教科书是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手段。课程标准提供了课程编写的基本思路,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课程标准提供了课程内容的目标要求,这是导学案设计学习目标的具体指导。学习目标确定要明确而具体,易检测,可量化。
2、精心设计导学案的各个环节
(1)确定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信心。学法的设计要以知识点为载体,要根据所学内容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及智力发展规律来精心设计学法,从而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学习方法有机统一起来。教师不仅要掌握数学知识的特点,同时还要研究最恰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学案设计体现出来。
(2)用好教材,精心设计课前预习案:
本环节的设计不是教案中的复习旧知,而是“温故知新”,是本节课学习的开始。因此,本环节的设计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为本节课的新知识做铺垫。例如,在《圆柱侧面积》这节课中,“探究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得到的,要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要利用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因此,本节课的前置学习中可以设计圆的周长、面积及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已知不同的条件求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练习题,为下面的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全面统筹探究新知环节:
探究新知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提出学习要求、划定学习范围、指导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等等。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思考、自主操作、自主练习等在内的由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因此,本环节设计要将知识点、能力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例如在“探究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提出问题“商标纸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创设 “拿出自己准备的罐头盒,沿着接缝把商标纸剪开,先在展开图上标出相应的数据,再把展开图画出来,并在所画的图上标出相应的数据”等情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新知,最后归纳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个环节中还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基础、兴趣以及能力,分析学生学习的障碍,对知识结构逻辑梳理,搞准知识衔接点、新知识生发点,创设情景由浅入深地呈现。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对课本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适当的提示,供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精心设计达标检测题,体现分层设计
本环节的设计要立足于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学习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达标检测”不是简单的做题,而是根据学生学习进程及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测,针对学习目标设计一系列测试题,精选、精讲、精练,供学生课堂上检测学习效果,突出了导学案当堂反馈、当堂检测的功能。“达标检测”设计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1、基础知识练习,关注本节课的知识点。
2、变式训练,形成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3、联系生活实际,综合运用解决问题,培养能力。导学案设计务必体现出分层设计,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易落实的要求。难度适中,数量适当,富有灵活性、有创造性、趣味性、竞争性。
三、导学案的使用
1、导学案由三部分组成、课前预习案、探究新知案、达标检测案。那就意味着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导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教材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导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第二,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总之,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导学案”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讨论交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导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和导学案。针对导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根本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导学案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其学习目标拟订、活动方案设计、检测反馈设计的主要完成者是教师,教师在这样的模式下彻底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发展的引领者、促进者。课堂上,教师退至幕后,担任导演角色;学生走上前台,无拘无束,尽情合作和展示。教师信任每一名学生,将第一思考时间还给学生,将第一表达时间还给学生,将第一反思时间还给学生,学生在安全的心理氛围中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比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后,立即促发学生进入一节课的主要活动,活动一是运用数方格等方法计算面积;活动二是小组合作探索面积公式;活动三灵活运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在每一次活动中,都有问题引领,小组成员总是充满了活力,或动手操作、或表达观点、或补充、或争论、或展示,感到自己在课堂中的真正存在,不是跟着老师转,不是与老师一问一答,教师不进行过多的干预。小组团队意识增强,集体智慧得到展现,教师真正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促进者。
3、对儿童而言,好动、爱玩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教学应尽可能建立在活动基础上。导学案中导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活动”,活动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物质操作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课堂上应当不断丰富活动层次,既保障学生物质操作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又能够丰富内在的思维活动,充分展现合作张力。 在小组活动中,尤其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离不开倾听,倾听时学生通常伴随着一定的内部活动,为下一步活动而开展酝酿、决策。没有倾听的合作是没有实效的,是一种躁动、是一种热闹,倾听与被倾听的协调才能充分展现合作张力。
总之,导学案的实施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不断实践,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寻求改进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