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银行资本充足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资本充足率;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截至2009年末,我国239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1.4%。截至2010年末,281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2011年6月末,311家商业银行全部达到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2.2%,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9.92%[1]。
S银行在组建城市信用社之初,因组建前遗留的不良资产较高,资本净额较低,资本充足率未达到最低监管要求,之后通过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对资本进行补充,资本充足率水平逐年提高,截至2011年底为15.67%。
一、S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银监会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S银行在资本充足率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
(一)仍面临资本补充压力
S银行2011年末的资本充足率达到15.67%,远高于新资本监管非系统性银行10.5%的最低资本要求,也高于2011年已达标的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2%。然而该行2010年末的资产总额为135.3亿,2011年比2010年增加45.6亿,增幅33.7%,可见近年资产规模增长迅速。且2012年要设立分支行5家、小企业专营机构5家,未来三年在宁夏地级市实现网点全覆盖,规模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随着规模的扩大及其对资本的占用,为了保障业务能快速增长,跨区域经营目标能实现,仍面临着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
(二)资产结构单一,收入结构不合理
S银行的资产结构中以信贷资产为主,使得收入结构中以传统的利息收入为主,占全部营业收入的90%左右,非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很低,需要风险资产最少的中间业务仅占全部营业收入的1%。
(三)资本金结构不合理
银行的资本由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构成,S银行的资本基本上全部是由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一般风险准备等核心资本构成,附属资本所占比例很低,仅占全部资本的6%,资本金结构不合理。
二、S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方案设计
结合S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S银行仍需继续补充资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增加资本总量,优化资本结构;二是压缩资产规模,调整资产结构[2][3][4]。
(一)增加资本总量,优化资本结构
1.从利润中留存积累。从利润中留存积累,通过法定程序转增资本金,提高内部资本积累能力,是S银行稳定持续补充核心资本重要且有效的途径。2011年,S银行通过利润留存增加盈余公积0.36亿元,一般风险准备0.36亿元,未分配利润1.35亿元,从而使资本净额增加2.07亿元。
2.争取税收优惠政策。S银行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有五项,第一,国债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二,贷款损失准备按全行贷款余额的1%计算的部分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第三,5万元以下的小额农户贷款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减按90%征收;第四,中小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按贷款五级分类认定结果计提的部分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第五,支持小微企业的贷款免征印花税。通过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进而使税后净利润增加,按照净利润10%的比例提取的法定公积金、一般风险准备增加,未分配利润增加,这些都是核心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资本增加。
3.调整股利分配政策。根据《S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税后净利润按照提取法定公积金、提取一般风险准备、分配股金红利的顺序进行利润分配。盈余公积、一般风险准备、未分配利润都是核心资本的组成部分,因此提取法定公积金和一般风险准备不会影响资本的总量,仅影响资本的结构,而如果以现金分红的形式分配股金红利则减少了未分配利润,进而减少了核心资本。S银行可以通过转股金红利为股东再投资,将这部分分配进入到实收资本或资本公积中,实收资本、资本公积仍是核心资本的组成部分,不会影响资本总量。
4.发行中长期债券。根据《巴赛尔协议》,商业银行可以发行中长期债券补充资本,属于附属资本范畴。S银行尚未发行中长期债务,附属资本中仅有贷款一般准备,资本以核心资本为主,发行中长期债务可以增大资本中附属资本所占比重,增加资本总量,且调整资本结构。
5.引进战略投资者。引进战略投资者可以给S银行带来长期使用的资本,增强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战略合作,S银行可以吸收和利用战略投资者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技术、丰富的战略资源和良好的声誉,在较短时间内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开展业务合作,帮助S银行更快的成长和成熟起来,产生资源协同效应,优势互补,实现共赢。但要避免一股独大的现象,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经验和技术时,也要注意与本地区特点和S银行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二)压缩资产规模,调整资产结构
1.压缩资产规模。按照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在既定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下,资产规模越大,对资本的需求也越大。因此,如果资本充足率未达到要求,可以通过出售一部分高风险或有问题或市价水平较高的金融资产,以减少资产规模,就会相应提高资本对资产的比率。与工商企业不同,银行资产构成有其自身特点:第一,现金资产存量较高;第二,金融债权比例极高;第三,房产等被固化了的资本相对较少。压缩资产规模应符合银行资产管理的目标要求。
2.调整资产结构。在总资本和总资产不变的情况下,调整资产结构,降低资产中高风险资产的比重,可以相应降低风险资产规模,从而提高资本充足率。S银行100%风险权重的资产占了全部资产的45%,大量消耗资本。资产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是贷款,可以通过降低具有100%风险权重的贷款比重,提高具有较低风险权重的国债和金融证券投资比重,以提高资本充足率。
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会网站.
[2]冯曰欣.商业银行经营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3]江志流.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理论与实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论文关键词: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巴塞尔协议
一引言
银行的竞争力首先表现在资信上,而国际权威资信评级机构总是把资本充足率作为评级的重要尺度。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资本充足率低,资信评级也相应较低,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融资成本就相对较高,融资渠道受限;同时也不利于其海外业务的拓展,以及同其他经济、金融实体之间开展合作。同时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资本严重不足且受不良资产困扰的商业银行将可能因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倾向增加而导致利率轮番上涨,进而危及金融体系及宏观经济的稳定。因此,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使其达到监管要求,对银行自身的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和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资本充足率相关标准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的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资本与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为:
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应建立在充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等各项损失准备的基础之上。办法对满足资本、核心资本及扣除项的标准都有详细的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商业银行的资本应抵御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三国内商业银行资本水平分析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截止2009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情况,按照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列表说明。
表一:大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 单位:%
报告年度
资本充足率
核心资本充足率
不良贷款比率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
2005
11.28
9.01
8.34
62.93
2006
12.65
10.53
7.31
73.71
2007
13.36
10.58
6.82
101.03
2008
12.31
9.86
2.68
112.76
2009
11.45
8.83
1.77
149.55
数据来源:wind咨询数据库
注:大型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及交通银行
表二: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 单位:%
报告年度
资本充足率
核心资本充足率
不良贷款比率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
2005
6.52
4.07
4.28
91.3
2006
7.31
4.77
3.44
106.58
2007
9.85
7.46
2.4
125.02
2008
10.53
7.27
1.28
168.75
2009
10.25
7.34
0.92
203.28
数据来源:wind咨询数据库
注: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
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减值准备金余额/不良贷款余额×100%
资本充足率=净资本余额/风险加权资本余额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资本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7-0093-03
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表明,现行的银行资本监管国际规则存在一系列重大缺陷,导致所计提的监管资本不能充分吸收危机期间的损失。为此,2010年12月巴塞尔委员会了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Ⅲ》,强化了资本工具的损失吸收能力,扩大了资本覆盖风险的范围,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并设置了流动性和杠杆率监管的国际标准,以增强金融和经济环境不利情况下银行体系的风险承受能力。
2011年8月中旬,中国银监会就《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我国银行资本监管框架向《巴塞尔协议Ⅲ》的过渡。现行国内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规则仅明确了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要求,即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办法》参考《巴塞尔协议Ⅲ》的规定,将资本监管要求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最低资本要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6%和8%;第二层次为储备资本要求和逆周期资本要求,包括2.5%的储备资本要求和0-2.5%的逆周期资本要求;第三层次为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为1%;第四层次为第二支柱资本要求。《办法》实施后,通常情况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根据2011年6月末的数据,311家国内银行全部达到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2.2%,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9.92%。尽管从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能满足新巴塞尔协议目前对资本充足率水平的要求,然而,从长期来看,由于我国当下较高水平的资本充足率主要得益于前几年的资产剥离以及高利差环境,资本补充不具有可持续性;同时,新的巴塞尔协议重新定义及分类了银行资本,而我国商业银行一级资本几乎都是普通股权益,与核心一级资本趋同,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与统一监管标准下的世界其他银行相竞争时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转变经营方式,加强资本充足率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
(一)银行风险资产的快速增长降低了资本充足率
从2005年到2010年,尽管我国央行不断变更货币政策,但从总体上来说,社会中货币供应量还是在逐年增加,特别是2009及2010年,广义货币余额M2与基础货币的倍数放大,商业银行体系存贷款额增加,尤其是贷款增速的加快,消耗了一定的资本。我国银行业资产增速从2008年开始加快,商业银行的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从我国14家上市银行的平均情况来看,2007年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4.04%,2008年降至13.37%,2009年呈现出更明显的降幅,贷款增速的提高显著地降低了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从贷款规模、增速以及资本充足率都较高的4大行(不含农行)的情况来看(表1),情况较为突出。2009年第一季度贷款环比增速(平均)达16.05%,资本充足率由13.03%降至12.39%,尽管还保持在监管水平之上,但随着2009年后几个季度贷款的继续增长,如果不补充资本,其资本充足率必不能支持如此快速的资产增长,因此,4大行都在2009年推出了各自的融资计划,补充资本。
(二)中小银行股本有限,盈利能力弱,内部积累不足
从我国银行核心资本的构成来看,普通股、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占据着主要地位,而我国中小银行的普通股股本有限,与几家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处于较低水平,同时,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盈利能力不强,在核心资本构成中,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与银行盈利能力有关,银行的盈利能力强,能够用于补充资本的资本金就会增多。从西方国家的银行发展历程来看,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在银行核心资本补充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巴塞尔协议Ⅲ》更加强调“核心”一级资本的作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更值得重视。
近年来,我国原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各种改革,积累股本,降低不良资产率,加强风险治理,盈利能力已有很大提高,但我国中小银行的留存收益量也较小,中国工商银行在2010年上半年的留存利润为18317800万元,而华夏银行仅为625600万元。我国中小银行在核心资本构成中,股本有限,盈利能力不足,势必会造成核心资本充足率不高的局面。而且我国银行业主要依靠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获得利差收入,中间业务收入比较低,中小商业银行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不仅造成了盈利能力的低下,而且还导致了贷款等风险资产的增加。
【关键词】上市银行 资本充足率 顺周期性
一、引言
2007年的次贷危机给全球金融体系带来了一次重大打击,同时也该变了人们对于金融体系稳定性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关于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以及相关的逆周期政策,受到了学术界前所未有的关注。早在2004年,巴塞尔委员会就了新的巴塞尔协议,以修正过去在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Ⅰ的部分主要缺陷,以此来建立起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巴塞尔协议Ⅱ的主要改动之一就是提高了银行资本的要求对于相应风险资产的敏感性:银行所持资本量必须直接与其标的资产的风险相挂钩。然而,在学术界与政策制定的实务中,新巴塞尔协议在这一方面的规则给人们带了新的担忧,因为这会加重银行体系的顺周期倾向:当在经济处于衰退期时,一部分借款者的信用会被降级,另外银行的最低资本要求会有所增加。在经济困难时期银行想要筹集到外部资金是非常不容易的,这种共同的资本要求境遇与商业周期会导致银行在经济衰退期收紧自身的资金,并且减少贷款,从而反过来给本来就在下滑的经济一个负向的反馈,加重了衰退。
二、文献综述
关于顺周期性的问题在1988年巴塞尔协议Ⅰ的推广实施后,更多的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随着巴塞尔协议Ⅰ的公布,以资本监管的角度来讨论分析顺周期性存在的可能性。Hel Iwig(1995)首先提出了,银行的贷款增长与其自身的资本水平呈显著的相关性,银行自身资本水平的大小所带来的影响又会直接地影响到经济的稳定。Holmsrom & Tirole(1997)构建的模型解释了银行自身的信贷规模、利率水平和投资决策都是受其资本水平的直接影响,资本充足率具有顺周期性,在经济衰退时期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Ayuso et al.(2004)是最早的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来研究这一问题的学者之一,他利用1986~2000年西班牙的银行体系的数据,证明了顺周期性问题在西班牙国内银行体系中是显著存在的。
在2007年次贷危机之后,学术界开始着手重点研究顺周期性的问题,关于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及其监管的问题又重新进入了人们视线。Drumond(2009)认为巴塞尔协议Ⅱ的引入使得银行对风险资产的敏感性有所提高,加深了顺周期性。Druraond & Jorge (2009)从其他角度来阐释巴塞尔协议Ⅱ所带来的顺周期性,他们认为如果在一个经济环境中公司普遍的呈现出高的杠杆率,并且整个金融体系相对落后融资手段匮乏,巴塞尔协议Ⅱ的出现则会进一步加深该经济环境中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
相比与较国外大量的研究成果,国内关于顺周期性的研究还比较少,但在次贷危机之后,关于金融体系中顺周期性的问题关注程度明显有所上升。刘斌(2005)利用1998~2005年我国16家商业银行的数据来阐释资本充足率对于银行信贷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资本充足率水平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贷款规模。李文秘、罗猛(2010)分析了我国1998~2008年的16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经济周期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存在一定程度的顺周期性。高国华、潘英丽(2012)利用我国110家商业银行2000~2008年的数据分析,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
三、实证分析
关于金融体系顺周期问题的讨论中,资本监管一直都是是理论和实务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只是简单的分析资本充足率(K)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因此就此建立简单的线性回归方程Kt=α+βGDPt+εt,以初步的研究资本充足率的顺周期性。文章利用16家主要上市银行2002年至2013年的资本充足率季度面板数据与GDP的当季同比数据进行了最小二乘估计。
在Eviews中建立pool,首先对资本充足率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P值为0.056说明了面板数据非平稳,因此需要进行差分,进行了一阶差分之后P值为0,即一阶差分后面板数据平稳。随即对数据进行协整检验,运用Johansen面板协整检验对面板数据检验,检验结果p值为0,即存在协整关系。接着可对模型进行估计,面板数据模型,分为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混合回归模型,本文研究的是样本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应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线性拟合回归分析,检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顺周期效应,进而分析资本充足率监管对各变量的影响程度。具体回归结果如下:
表1 面板数据线性回归结果
接着对模型的显著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F统计量的p值为0小于0.05,因此应选取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资本充足率与GDP之间的关系为:K=12.53610-0.125108GDP我们可以发现GDP系数为负,由此可得出资本充足率存在着顺周期性:当经济繁荣时,银行降低资本充足率,将资金用于投资或发放贷款,从而进一步加快了经济的繁荣;而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银行预期未来经济不会很快好转,增加资本充足率,使得可流通的资金进一步减少,使得经济更加萧条。
四、总结
从以上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现行资本监管框架下,主要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顺周期性。这一结论需要引起我国银行监管者的关注,特别是随着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从2010年底实施新资本协议,更应对其可能产生的更为显著的顺周期效给予密切关注。监管当局可以从规定银行建立留存资本缓冲和引入逆周期资本缓冲两个方面来缓解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构建商业银行逆周期资本监管框架。这不仅是国际监管改革的重要论题,而且是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关键内容。
参考文献
[1]李文泓,罗猛.关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性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0(2):147-157.
[2]温信祥.银行资本监管顺周期性及其对经济波动的影响[J].经济问题探索,2006(4):7-12.
[3]苗文龙.中国银行体系亲周期特征与金融稳定政策[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67-82.
关键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资本充足率 商业银行 资本监管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近两年银行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其中在资本充足率管理和资本监管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这两个重要文件的相继颁布出台并赋予实施,标志着资本监管日趋重要和逐步规范化,它已成为国际银行监管的核心内容。
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出台背景
1、《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出台的背景
2004年6月26日,十国集团的中央银行行长和银行监管当局负责人举行会议,一致同意公布《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即新资本协议的最终稿,现在普遍称之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并将于2006年年底在十国集团开始实施。
199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首次制定了国际公认的最低银行资本定义及计量方法,设计时采用简单的标准,以便能够应用于不同国家的各类银行。虽然1998年协议最初仅适用于十国集团国家的国际活跃银行,但是它迅速成为衡量银行清偿力的标准,并且目前已经被100多个国家以不同方式采用。协议最初只关注信用风险资本,随着监管需要巴塞尔委员会对其进行补充修订,增加了市场风险资本要求。但是1998年协议采用粗略的风险分类方法,对同一类借款人的风险暴露采用同一风险权重,而不考虑每个借款人信誉和风险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并且1998年协议确定的计量资本的简单方法对很多银行已不再适用。
在1998年协议的框架基础上,巴塞尔委员会确定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总体目标是促使银行保持充足的资本,努力完善风险管理。从而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此目标将通过相辅相承的三大支柱实现。第一支柱对1998年资本协议所提出的最低资本要求进行了完善。力求将最低资本要求与每家银行实际面对的经济损失风险紧密地结合起来。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则代表着资本监管的创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代表了资本监管的大趋势。
2、《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起草背景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4年2月23日公布:3月1日起正式实施。单从颁布与实施时间间距来看,仅有一周的时间,这在我国银行监管法规上是很少见的。同时也显示出我国银行机构实施资本充足率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全球的范围来看,199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已被100多个国家采用,并写入《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成为资本监管的国际标准。作为1998年巴塞尔协议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8%的比率是根据发达国家银行市场经验得出的,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实际上是低估了发展中国家银行业的风险。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印度、俄罗斯、马来西亚、土耳其等国家的最低资本要求都高于8%,而我国却一直徘徊在巴塞尔协议之外,离资本充足率8%的最低标准尚有不小的差距。与此同时,我国的对外开放不断深入,2000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其中金融行业仅有5年的过渡期: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境外上市的步伐也在加快,我国的会计准则也逐步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说明我国开放由被动应对适应国际规则转变为主动参与或靠拢通行的游戏规则。银监会成立之后,引进国际通行的监管制度和监管规则的节奏明显加快。同时,西方国家即将在2006年年底启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也迫使中国监管当局考虑我国的资本监管制度未来发展走向、实施路径和跟进步骤。因此,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三大支柱框架构建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是我国银行业的现实选择,也有助于我们循序渐进地达到新资本协议的各项目标。
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实施目标的比较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实施目标是强化资本约束和提高风险资本框架的敏感度,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对风险高的借款人采用更高的资本,低风险则低资本,而且对操作风险提出了明确的资本要求。对于能够提供全面准确的计量指标并能有效地控制各类风险的银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通过降低资本要求的形式给予明确的鼓励。巴塞尔委员会认为银行内部各类风险的有效监督检查十分重要。这样才能确保银行的管理层做出有效的判断,对各类风险安排充足的资本。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实施目标是在实施1998年协议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资本监管的水平,在实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动态进展过程中缩小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差距,逐步完成资本监管向国际统一规则的趋同和过渡。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也旨在建立激励相容的资本监管制度,充分体现激励和约束相平衡的原则。在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商业银行承担维持资本充足率的最终责任,对商业银行实行分类管理,奖优限劣,促使商业银行完善约束机制,稳健发展;为商业银行多渠道筹集资本奠定了法规基础。
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具体内容的比较
1、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创新与突破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吸收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有关风险资产的规定。与1998年协议相比有几大突破,总体上符合我国目前的监管实际。一是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首次规定对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1998年协议没有规定对资本充足率进行定期检查,这次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具体明确了监管职责,核心内容是按资本充足率的高低,把商业银行分为三类,即资本充足、资本不足和资本严重不足的银行,并分别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二是要求在充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基础上计算资本充足率。过去对各银行风险特别是对投资损失的风险难以防范,现在对风险资产和一般资产计提损失准备都提高了标准。贷款损失准备应计入成本,这样会使各银行的可分配利润减少,致使目前各行的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三是合理确定各类资产的风险权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1998年资本协议不合理的规定进行了调整。四是对信用风险做出更严格的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在计算风险资产中要求对表外业务的信用风险计提资本成本。并规定表外业务信用转换系数和交易对手的风险权重。
2、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监管要求差别
一、资本是银行对抗风险的缓冲器
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由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组成;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以及长期次级债务等构成。资本的作用一是界定产权和方便所有权的让渡,二是为公司提供资金。
与一般公司不同,商业银行所具有的中介功能,使其可以极大地运用金融杠杆来获得负债(存款),其成本要比发行股票低得多,且银行具有吸收、转移和管理风险的职能。商业银行的资本是银行已经持有或必须持有的金额,资本配置不是银行经营的附属,而是银行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资本的目的在于防范头寸价值减少或者商业损失等风险,从而保护存款者和一般债权人不受损失。基于此,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资本及其充足程度提出了要求,体现为两个目标:一是资本充足以“加强国际银行系统的稳健性”;二是资本充足以“减少……各国银行间存在的不平等竞争因素”。前者将迫使银行持有的资本高于最低标准,从而减少银行倒闭的可能性,增加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后者将有助于银行系统全球范围的统一协调,从而避免不同银行间因遵循不同的标准而出现竞争失衡,促进金融市场公平竞争,切实保护银行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当银行治理目标从股东至上转向兼顾利益相关者利益时,由于银行的各利益主体对银行风险的不同理解,进而对资本的关注点也各有侧重。克里斯·马滕区分了其中些微差别,即银行财务管理关心的是实缴资本和筹资的总成本———不论是以股东权益、次级债务、混合型工具还是其他形式;风险管理者关注的是损失的风险,而不论是谁将承受损失的成本;而监管者对资本的定义较为狭窄,只包括所有合格的实缴资本。例如,即将到期的次级债务只有一部分能被当做资本,而混合型工具可能根本不能被包含在资本的范围之内;银行股东更多关心的是自己的投资,即银行的股东权益、未分配利润以及股本溢价等。
二、《办法》的特点及
《办法》对国内银行业的影响是深远和巨大的。首先,未来三年国内银行业将面临着巨大的资本缺口。根据中银国际预测,实施《办法》将使各类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2~3个百分点,资本金缺口近5000亿元。为此,各商业银行将采用国内外上市、发行可转债、增发及配股、发行次级债务和私募等方式来解决。其次,《办法》将抑制商业银行的业务扩张冲动。为在2006年底前资本充足率达标,各银行必须“开源节流”,除增加资本外,调整信贷结构和适当控制资产增长速度势在必行。特别是对一些缺乏融资渠道的非上市银行而言,资产的增长速度更将为资本金的补充所拖累。再次,银行业净资产收益率会受到一定影响。以往在资本不足情况下,银行股东过度利用杠杆获取较高收益。而《办法》的实施将限制银行业的融资杠杆效应。若不能改善资产收益率,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将会下降。因此,银行势必调整其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增加国债投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以及票据贴现等资金运用项目,并相应调整股利分配政策,较多采用较低股利支付率和股票股利分配方式。
三、商业银行的应对之策
1、以资本充足率为准绳,全面评价商业银行治理水平,强化风险管理能力。资本充足率管理贯穿于商业银行设立、持续经营、市场退出的全过程,它对商业银行的是全方位的,并且随着银行业务范围逐步扩大,风险成因和表现复杂化,资本充足率在银行公司治理中的重要性还将进一步提升。银行应在完善公司治理和强化内部权力制衡监督的基础上,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优化风险评价机制,要根据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把银行整体目标分解为各产品线和各业务系统的目标,根据各业务系统和产品线风险来分配资本,并对所有风险实行组合管理,把风险管理落实到业务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2、制定稳健的经营策略,追求可控风险下的持续。稳健经营的实质是在实施审慎原则的基础上,真实反映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的价值,客观评价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并及时予以预警和控制,防止风险的聚集和蔓延。商业银行保持稳健性,一个主要标志就是银行自身持有的资本水平、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以及资产组合的风险状况。为维持平衡的资本结构,银行应该实行稳健经营方针,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银行股东应支持银行在资本充足率不达标时不分红,并提足坏账准备,保持适当的利润分配率,以增强风险防范能力,支撑未来持续增长。
3、主动引资,寻找合适的投资者,将发展目标与完善治理有机结合。从近几年国内银行引资案例看,不论是花旗银行受让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汇丰银行投资上海银行,还是兴业银行引进恒生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和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有限公司的投资组合,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境外战略投资者既有资金实力和银行管理经验,又能着眼于银行的长远发展;既有盈利方面的要求,又能理解、认同并支持银行经营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注重风险控制与银行、员工、及股东间的利益平衡;另外,战略投资者在银行可持续发展中还能相应提供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因此,主动引资,调整股东结构,有助于促使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和完善治理的有机结合。对此,应从法规和政策上予以鼓励支持。
关键词:商业银行 提高 资本充足率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现状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只有一家银行,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也办理商业银行业务,且人民银行与财政的关系界定不明确,没有所谓的资本充足率一说。随着改革开放对银行的改革,中国逐步形成以人民银行为核心,国有商业银行、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商业银行并存的银行体系,但银行资本充足率问题一直很严峻。2002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仅为6%,除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8.2% 外,其余三家银行均低于巴塞尔8% 的监管标准。国家为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2003年底成立中央汇金公司向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注入450亿美元的资本金,2005年4月为工商银行注资150亿美元,这一举措大幅提升了这三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分别达到12%、8.6% 和9.1%。
但是近年来,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快速扩张,资本充足率却逐年下降,同时随着各国对金融危机的反思,像《巴塞尔协议ⅲ》草案这样提高现有商业银行资本充率标准的进程也逐步加快。因此,分析影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因素,寻找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对我国商业银行有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因素
资本充足率是自有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自有资本是资本充足率的分子项,对资本充足率起到正向影响作用,而作为资本充足率分母项的风险资产则起到负向作用。
(一)分子项的影响
资本充足率的分子项是银行的自有资本,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构成,增加自有资本就可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加附属资本可以发行金融债券或可转换债券,但作用比较有限,核心资本的来源主要是发行普通股和提高留存利润。上市募股筹资是在既可以筹集大量资本又可以改善资产质量,成为提高资本充足率最有效的方式,我国自2004年以来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助推上市就大幅提升了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此外,提升银行盈利能力,积累留存利润,增强内部融资额度也是增加核心资本的途径。
(二)分母项的影响
提高资本充足率,除了要提高自有资本外,还要减少加权风险资产,即减少分母项。风险加权资产根据相应的评级确定风险权重,进行加总得到。减少风险加权资产则要多开展风险权重较低的业务优化业务结构、加快处理和剥离不良资产。针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状况,我国银行业中间风险业务开展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现阶段处理不良资产是重中之重。
三、我国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
(一)内部融资
上面提及的增加分子项的正向影响,提高留存利润进行内部融资是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之一。相比外部融资,内部融资存在着融资规模小,注重银行的逐年积累等特点,但内部融资是增加资本金最廉价的方法,因为节省了上市融资所花费的各项成本费用,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防止股东权益被稀释,影响股东控制权。
(二)外部融资
1.国家注资。针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状况,国有商业银行是国有控股的,应首先考虑代表国家所有权的国家财政注资。随着近些年来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从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看,国家财政潜力很大,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缺口比较大,不可能一次性补足,可以考虑发行特别国债来筹集资金。
2.公开上市。银行上市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没有偿还期限,不需要偿还本金,这部分资本可以相对稳定地留在银行。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 上市融资是商业银行扩大资本规模, 特别是筹集长期、稳定资本的基本途径之一。从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成功上市到2010年中国农业银行上市,我国银行股份制改革在几年内初见成效。商业银行通过上市获得大量充足的自有资本,2010年我国银行业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融资,16家上市银行中的14家募集资金超过3400亿元,从而使资本金得到有效补充。中国银监会2011年2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大幅提升,四季度末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2%。
3.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和可转换债券。此种方法从增加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入手,目前我国居民和企业的资金充裕,潜在购买力较大,债券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对投资者和投资机构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可转换债
券利息成本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可转换债券占附属资本的比例没有限制,银行可利用可转换债券的灵活性调整资本金。但是债券是需要到期偿付本金,定期给付利息的,因此商业银行须要合理安排债券的期限和利息。
(三)处理不良资产
由于历史制度原因,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高,不良贷款余额大,造成风险资产过高,资本充足率低下。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家的支持下经过几轮的剥离,成功将不良资产率降到一定范围内。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我国银行业制度不完善,加之银行本身内部制度上的缺陷,不良资产余额也不低,针对这样的情况,应该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 加快对之前坏账、呆账的核销,同时有必要进行深层次改革,在银行资产管理时切实建立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力求从根上改变不良贷款形成机制,从而减少风险资产数额。
参考文献:
[1]夏华军.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几点思考.《商场现代化》,2009;1
[2]韩吉茂.银行资本充足率影响因素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
[3]赵雨洁.试析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时代金融》,2008;6
[4]洪菲.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现实途径.《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7
[5]郭琼琼.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及其提高途径.《时代金融》,2008;5
在刚改制完成后,就抓住时机,开设异地分支机构,目前该行有4家异地分行,而已经处于证监会14家地方银行审批名单的徽商银行目前才有1家异地分支机构。
汉口银行近年来利润增速强劲,据2011年年报数据显示,该行去年净利增幅达48%。
但同时,与其他城商行类似,汉口银行也犯过“冒进病”。去年,该行曾经发生过一起假担保事件。
另外,由于缺乏永续资本补充机制,该行正面临着资本压力。
去年净利增48%
汉口银行最早成立于1997年12月16日,前身为武汉市商业银行,2008年6月25日正式更名为汉口银行。
截至到2011年末,汉口银行全行分支机构数为87家,其中总行营业部1家,分行5家(武汉本地1家、异地4家),武汉本地支行78家,异地支行3家;武汉本地78家支行中有一级支行13家,二级支行65家。
分支数量是冲业务规模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汉口银行业务规模持续扩大。至去年末,该行资产总额达1380亿元,较去年初增长23%;各项存款918亿元,较年初增长62亿元,增幅7.19%;各项贷款余额478亿元,较年初增加101亿元,增长26.77%。
利润增幅更是可观,该行2011年实现净利润15亿元,增幅达48%。在其营业收入结构中,该行中间业务收入增幅贡献最多,2011年末,汉口银行累计实现中间业务收入7.7亿元,较2010年增加5.16亿元,增幅达203%。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净收入的比重为21.81%,同比增长10.32 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汉口银行做了大量的同业业务。年报数据显示,2011年汉口银行存放同业款项228亿元,较2010年增加101亿元,增幅高达80.37%。
对存放同业款项暴增的原因,该行年报中称主要为资金运用需要。
事实上,当A行存贷比告急,而B行相对充裕时,通常A行会拉B行闲余资金进行“驰援”,渡过考核难关,而B行在其中所获得的好处便是超额收益。
资本压力凸显
资本压力几乎是所有银行要面临的问题,即便是上市行也不例外。
而上市行要好一些的是,可以比较方便从资本市场“抽血”,而对于未上市城商行来说,如何解决资本压力是个待解的难题。
汉口银行年报显示,该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均出现下滑。2011年该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04%和10.16%,较2010年下滑0.97%和1.14%。
这点看来似乎很不应该,汉口银行虽未上市,但该行也有增资扩股计划。
该行在2009年的增资扩股工作至2011年全部完成,募集的22.86亿元也足额到位,此次募集资金全部用于补充资本,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了。
同时,汉口银行还实施了第二轮增资扩股工作,定向募集股份12.7亿股,每股发行价格为人民币1.8元。
2010年11月,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和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分别出资11.39亿元、7.67亿元认购6.33亿股、4.26亿股。2011年3月,武汉华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武汉东创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分别出资3.17亿元、0.63 亿元认购1.76亿股、0.35亿股。截至2011年5月31日,该行增资扩股工作全部完成,总股本变更为35.18亿股。
因此,在刚补充完资本后,汉口银行资本充足率居然这么大幅度下降,实在费解。
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已超百万亿,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要想缓解资本压力,选择上市是汉口银行必由之路,该行与去年正式在股东大会上讨论本行首次公开发行A股并上市的系列议案。
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城商行上市日期目前看来仍渺茫,更何况汉口银行目前尚未在审核排队名单中。
为了先解决眼下问题,汉口银行发行了19亿元次级债,用来补充附属资本。
另外该行资产质量整体良好。报告期末,全行不良贷款余额4.18亿元,比年初减少0.21亿元,不良贷款率0.87%,比年初下降0.29个百分点。按照审慎原则,加大各类风险拨备计提力度,拨备覆盖率达到236.64%,比年初上升67.81个百分点,抵御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股权面临抛售
城商行的股权价值保持着水涨船高之态势,尤其是规模大、经营好的城商行,随着其股价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股东开始利用股权进行变现或抵押融资。
仅2011年,汉口银行就有4起大的股权转让。
分别是华中电网将所持有的5535万股汉口银行股权转让给了英大国际控股集团;中国石化财务公司将所持有的3849万股股权转让给了武汉信用风险管理有限公司;五环化工创业投资将所持有的2000万股转让给了长江证券;苏州兆元置地有限公司将所持有的1000万股转让给了苏州市星火钢杆铁塔有限公司。
这几起股权转让案例和过往城商行股权转让经常发生的情形不一样。过去城商行发生的股权转让,多是为了上市扫清障碍,主要是个人小股东的股权转让。
但汉口银行的股权转让都是大股东的转让。
大股东转让股权,主要原因有二:第一,今年一季度以来,城商行和农商行不良贷款余额上升较快,且不良贷款主要来自于受民间借贷及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影响较大的长三角地区,因此,一部分股东出于对地方性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忧而采取抛售;第二,在流动性尚紧的情况下,部分持有银行股的企业自身现金流出现困难,需要进行战略调整或变现资金支持。
另外,除了股权转让,汉口银行股权还成了其大股东的质押物,在2011年发生多起。
关键词:资本监管;银行风险;联立方程模型
Abstract:Using the simultaneous equation model and a sample of 270 panel data from 36 commercial banks,this paper empiricall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apital regulation,bank capital and risk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commercial banks consider capital changes and risk simultaneously. In general, regulatory pressure can decrease bank risk notably,but it cannot affect risk of listed banks and influence bank capital in an obvious way.
Key Words:capital regulation,bank risk,simultaneous equation model
中图分类号: 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10)10-0015-06
一、 引言
自1988年《巴塞尔协议》以来,对银行的最低资本要求成为各国银行监管部门监管银行、控制银行风险的重要手段,我国也在1998年全面实施了以资本充足率为基础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而2004年开始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更是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时间表,这必然会对长期实行信贷规模等管理、缺乏风险意识的我国商业银行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资本充足率管理的目标在于使银行的资本与其风险的大小保持一致,由于银行资本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覆盖银行风险,因此理论上来说,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将有助于降低银行的风险水平,这也是监管部门实施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体系的目的所在;而当银行的风险增大时,银行同样可能会通过增加银行资本的方式来覆盖风险,因此银行的资本与其风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这自然衍生出以下几个问题:在监管标准一定的情况下,银行资本及其风险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银行如何调整其资产组合来适应监管要求?资本监管的要求会对银行的风险产生怎样的影响?
对于以上的问题,一些学者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对其进行了回答。以Koehn和Santomero(1980)为代表的学者利用均值―方差方法证明了监管资本要求的提高会促使效用最大化的银行增加其资产组合风险,而Furlong和Keeley(1989)则利用期权定价模型证明当银行通过降低资本和增加风险以最大化存款保险的期权价值时,提高监管资本的要求并不会显著地增加银行的风险。实证方面,Shrieves和Dahl(1992)开创性地提出了局部调整模型,在银行资本充足率和风险相互影响的前提下,采用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了当银行面临监管部门的资本监管约束时如何改变其资产组合,并且利用美国的银行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监管压力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Jacques和Nigro(1997)则发展了该模型,分析了银行资本、资产组合风险以及以风险为基础的资本要求之间的关系,其实证结果表明监管压力是能够降低银行的资产组合风险的,但Rim(2001)利用瑞士的银行数据的研究则表明尽管监管压力能够增加银行资本,但却不会对银行的风险水平产生显著的影响,Christophe(2005)利用新兴市场国家、Francesco和Mario(2006)利用意大利银行数据的研究也基本支持了这一观点。在国内,朱建武(2006)采用局部调整的联立方程模型,利用我国中小银行的45组数据对二者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监管压力并没有对我国中小银行的风险产生显著影响,但却会对资本充足率有反向作用;吴栋、周建平(2006)则利用我国14家大中型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以风险为基础的资本要求能显著降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但对提高银行资本的效果并不显著。以上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研究由于样本较少,代表性不强,且未考虑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与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上市银行由于要承受较多的来自监管部门以及市场投资者的压力,其资本充足率以及风险之间可能会存在不同于非上市银行的特殊影响。本文拟采用我国可获得的银行样本数据,使用联立方程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且为了考察上市的影响,我们对上市银行和非上市银行的样本分别进行了分析。
二、研究设计
(一)模型的设定
在本文中我们拟采用由Shrieves和Dahl(1992)首先提出,并经Jacques和Nigro(1997)修改并发展的模型,这一模型不同于以往单独研究资本充足率对风险或是风险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提出银行资本充足率和银行风险的变化既有内生的原因同时又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它由自主调节部分与外部因素两部分构成,而自主调节部分由当期目标值与上期实际值的差额决定。进一步研究表明,目标资本充足率(用
表示j银行第t年的目标资本充足率)主要受当期的银行规模(SIZE)、盈利能力(ROA)以及银行的风险水平的变化 等影响。银行目标风险水平也会受到当期的规模(SIZE)、盈利能力(ROA)以及资本充足率变化 等因素的影响。此外,同时影响银行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水平变化的一个重要的变量就是银行所面临的监管压力(Regulatory Pressure,简记为RP)。在本文中,这是一个虚拟变量,若样本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高于监管部门所要求的水平,则RP=0,反之则RP=1。另外,总体经济形势的变动也有可能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风险的变化产生影响,我们用当期的实际GDP增长率(简记为RGDP)来考察经济形势的可能影响。
同时,为了考察不同资本充足率水平的银行在监管压力下的反应,我们采用Francesco和Mario(2006)的方法,加入两个变量的交叉乘积所组成的虚拟变量( 和 ),如果它们在模型中显著且系数为正的话,表明资本充足率未达标即RP=1的银行,当他们的风险(资本)增加时,这些银行会比那些资本质量好即RP=0的银行增加更多的资本(风险)。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联立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二)变量的选择与定义
在设立相关模型之后,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样本数据的可得性,我们对模型中涉及的变量进行相关的定义。
1. 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变化。对于 ,
我们用j银行t年年末的实际资本充足率(表示的目标充足率水平)与上一年资本充足率 的差值来衡量。
2. 银行风险水平的变化 。与相似,我们以j银行t年年末的实际风险水平来表示该年的目标风险水平。对风险水平的计量,我们采用通行的该年的不良贷款率水平来衡量。
3. 监管压力。Rime(2001)把监管压力分为两类:惩罚压力和预警压力,通过设立两个虚拟变量的方法来度量银行面临的监管压力,朱建武(2006)也采用了这一方法。但是考虑到我国规定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最低达到8%的标准,本文采用将j银行第t年的资本充足率与之相比较,若该年的资本充足率大于或等于8%,则RP=0,反之,RP=1。
三、统计与计量分析
(一)样本选择和统计分析
本文拟采用中国大陆36家商业银行年份不等的270份原始面板数据,其中包括15家上市银行和21家城市商业银行①,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银行年报和网站以及国泰安数据库。由于我国部分商业银行数据的不连续性,本文获得数据时间跨度最长从2000年至2009年,同时由于本文模型中需要不同年份间的差分变量,因此我们选择那些最少有连续两年完整数据的样本。在经过差分之后,每一家银行都损失一个样本,因此我们最终选取197份数据,其中上市银行112份有效数据,城市商业银行85份有效数据。为了考察不同监管压力下银行各项指标的差异程度,我们以RP为分组标准,考察 、
、 、 、以及等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无监管压力的银行,即资本充足率大于或等于全体样本资本充足率平均值的银行在上一期资本充足率(11.869对4.353)和盈利能力方面(0.944对0.475)都要显著地好于有监管压力的银行;在资本充足率的变化方面,二者存在显著差异,且两者的变动均为正,这直观地反映出资本比较充足的银行更愿意增加自身的资本量;在风险变化方面,二者也存在显著差异且变动均为负,但前者变动幅度明显比后者要小(-0.825对-2.378),从直观来看,这表明有监管压力的银行比无监管压力的银行平均来说风险的减小要大,有监管压力的银行在风险的控制方面可能要优于无监管压力的银行;无监管压力的银行上一期的风险显著低于有监管压力的银行(1.973对7.419),这说明了资本充足率对银行风险具有一定的约束和控制作用;但是在资产规模(7.616对7.507)上二者并没有显著差异,这从直观上反映出资产规模大的银行并不一定具有高的资本充足率;最后要说明的是,从样本数量上来看,无监管压力的银行,即RP=0的银行样本占总体样本的68.53%左右,而且这里的标准是《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的8%,因此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二)计量回归分析
根据前文的分析,本文主要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TSLS)对模型进行相关的估计。同时,由于上市银行与非上市银行在受到的监管力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具体考察二者的银行资本充足率与风险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本文将所有样本银行分为上市银行和非上市银行两大类,并运用相同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我们首先对所有样本银行进行总体回归,然后再进行上市和非上市银行的分组回归。
1. 样本的总体回归。将所得的所有样本数据带入模型中,用stata10.0进行联立方程模型的两阶段最小二乘(TSLS)和FGLS,并选取最优估计,其结果如表2所示。
下面分别对两个方程的结果进行分析:
(1)在方程中, 、、 、
和 五个变量并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影响。对于规模变量,回归结果与上文中的分组统计结论相同,即规模并不会影响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对于,回归结果表明银行风险的变化并不会显著影响其资本充足率,即银行并不会因风险的变化调整其资本量, 的回归结果不显著也同样说明此问题;而上一期的资本充足率 与监管压力乘积的不显著则表明在考虑监管压力下的上一期资本充足率对当期的资本充足率变化并无显著的影响。
在本模型中,RGDP变量的系数及其显著性表明银行在整体经济繁荣的时候会提高自身的资本充足率。尽管监管指标 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其与资本充足率的变化表现出正相关关系,表明资本监管会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促使银行提高其资本充足水平。在结果中银行的盈利水平变量与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变化显著负相关,这与一般理论和实证所得出的结论相左②。这可能与我国大多数银行的盈利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有关,当银行盈利时,他们首先考虑的不是提高自身的资本充足率,而是考虑将盈利进行再投资,以提高盈利水平。
(2)在 方程中, 、、、
以及 变量对银行风险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影响。对于变量,虽然从总体上看,它对于风险的变化有显著影响,但是考虑到 变量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 是否会对
产生影响并不取决于银行的监管压力。而监管压力变量表现出显著性,说明从整体上来说,监管压力对风险的变化产生显著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认为监管当局对于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监管会显著影响银行的风险水平。
与在 方程中不同,规模变量 对风险变化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这与Rime(2001)所得出的结果相反,但与Christophe(2005) 以及Francesco和Mario(2006)的结果相同,这表明大的银行拥有比小规模银行更多的分散风险的机会。虽然 高度通过检验,但是并没有通过检验,这与Francesco和Mario(2006)所得的结果部分一致。对于 ,其系数为负,这说明上一期风险水平与当期的目标风险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当期风险水平的变化也会越大,同时考虑到 的系数为正,因此对于同样的风险水平的差距,有监管压力的银行会比没有监管压力的银行风险调整的幅度要小。 在方程中的系数及显著性充分说明了在经济繁荣的时期,由于企业的经营效益一般都比较好,所以银行的不良贷款就会相应地减少,同时银行自身也可以通过投资获得收益,从而会减少风险水平。 在方程中的系数显著为负,尽管这一结果与Christophe(2005)所得的结果相反,但是却与Rime(2001)、Francesco和Mario(2006)所得结果一致。
总体而言,银行风险水平的变化并不会对其资本充足率的变化产生显著的影响,而资本充足率变化对于银行风险水平的变化能够产生显著负向影响,总体监管压力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变化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对其风险水平有显著负向影响。
2.样本的分组回归。依据总体银行的上市与否,将样本分为上市银行和非上市银行,下面分别对二者进行回归分析:
(1)上市银行的回归分析。将15家中国大陆上市银行共计112份数据带入模型中,运用与整体回归相同的方法进行回归分析,所得结果如表3所示。
下面分别对每个方程的变量进行分析:
在 方程中, 、、、
和都不会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变化有显著的影响。规模变量 与总体结果相同,表明对于上市银行来说,总体规模并不会影响其资本充足情况。同样,总体经济形势变量的显著表明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变化会显著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 变量的结果与总体样本银行的结果相同,这表明盈利水平会显著负向影响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的显著性及系数表明上一期资本充足率水平与当期的目标资本充足率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当期资本充足率水平的变化也会越大,同时考虑到变量并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因此不同监管压力下的上市银行的这种资本充足率的变化幅度方面并不具有显著的差异。而对于 变量来说,它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是考虑到其系数为负,这表明上市银行风险水平的变化会对其资本充足率的变化产生一定影响,当其风险水平增加时,它可能会减少其资本量。
在 方程中,监管压力指标 没有通过检验,这表明对上市银行的最低资本监管并不会对银行的风险水平产生显著影响。规模变量 对风险的变化表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与总体样本结果一致,这说明规模越大的上市银行,其风险越会减少,这可能是由于规模大的银行分散投资的机会更多。
的系数与总体结果相反,这表明在经济繁荣时期,上市银行会扩大投资范围和投资总量(包括原先风险损失较大的行业),从而风险水平也会相应地增加。变量并没有通过检验,这表明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不会显著地减少其风险水平;考虑到表现出较强的显著性,且系数为负,因此在资本充足率提高相同幅度的情况下,有监管压力的上市银行会比没有监管压力的上市银行风险水平减少的幅度要小得多。 和 都对风险水平的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影响,且前者系数为负而后者为正,这表明对上市银行而言上一期风险水平与当期的目标风险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当期风险水平的变化也会越大,而对于同样的风险水平的差距,有监管压力的上市银行会比没有监管压力的上市银行风险调整的幅度要小。最后要说明的是,盈利指标
表现出了与总体样本相同的显著性和系数,表明盈利能力强的上市银行会表现出较高的风险水平。
综上所述,对于上市银行来说,银行风险水平的变化对其资本充足率的变化并不会产生显著影响;资本充足率变化对于银行风险水平的变化也不会产生显著影响,但是不同监管压力下的银行其影响的显著程度不同;总体监管压力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水平均无显著影响。
(2)非上市银行的回归分析。从样本中除去112份上市银行的数据,将剩余的85份非上市银行数据带入模型,运用与上文相同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得结果如表4。
下面分别对每个方程的变量进行分析:
在 方程中,规模变量同样没有表现出显著性,这与上市银行相同。 和的显著性和系数也与上市银行相同,这有力地说明风险水平并不会对资本充足率产生显著影响。尽管
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但是并没有通过检验,这说明上一期的资本充足水平越高,非上市银行当期的资本充足率的变化幅度越大,与此同时有无监管压力对非上市银行的这种变化幅度并没有显著影响。与上市银行和总体样本不同的是, 并没有通过检验。则表现出和上市银行相似的结果,即盈利水平高的银行倾向于降低其资本充足率。
在 方程中,、 、 和
等都表现出与的显著性,这表明非上市银行的规模、盈利能力以及资本监管压力对银行的风险水平都有显著的影响,银行会依据这些变量的改变而相应改变自身的风险水平。
与上市银行所得结果不同的是: 显著正向影响银行风险水平,这表明非上市银行为提高自身竞争优势会在资产规模增大时相应提高信贷比率,从而风险增加;和都表现出了较高的显著性,这表明非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变化较之于上市银行能够显著影响银行风险,监管压力对于非上市银行的影响更加明显;尽管和 在上市和非上市银行中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是系数符号相反,即非上市银行中盈利能力的增加会使得风险水平的变化上升,表现出与总体样本银行相同的结果,这表明在经济繁荣时期,非上市银行的风险水平也会相应地减少。
总之,非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变化并不会受到风险水平变化的显著影响;而资本充足率的变化会显著负向影响非上市银行的风险水平;总体监管压力对非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变化没有显著作用,但是会显著负向影响银行的风险水平。
四、结论
本文利用中国大陆36家商业银行的197份有效数据,采用Shrieves和Dahl(1992)提出,经Jacques和Nigro(1997)修改发展的联立方程模型,并使用Francesco和Mario(2006)的方法加以修正,在此基础上对样本数据分别进行总体和分类的计量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对于银行风险水平的变化是否对其资本充足率的变化产生影响,上市银行、非上市银行以及总体样本的回归结果均表明,不论是否存在监管压力,风险水平的变化都不会对资本充足率的变化产生显著的影响;(2)对于资本充足率的变化对银行风险水平的影响,总体样本银行和非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变化会显著负向影响风险水平,这种影响对不同监管压力下的银行而言程度也不同,而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变化是否对风险变化产生影响则取决于该银行是否承受着监管压力;(3)监管压力变量在三个回归当中都表明其对于银行资本充足率变化的影响并不显著,其对总体银行样本和非上市银行风险的变化具有负向作用,但对上市银行风险变化的作用并不显著。
注:
①15家上市银行中包含刚刚上市的中国光大银行,21家城市商业银行中不包括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
②一般理论认为盈利能力强的银行可以通过内部融资的方式提高其资本充足率,从而他们的资本充足率变化会比较大。实证方面的结果参见Francesco和Mario(2006)以及Rime(2001)。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2005,Bank capital and credit risk taking in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Journal of Banking Regulation,vol.6,pp.128-145.
[2]Francesco and Mario,2006,Capital and risk in Italian banks:A simultaneous equation approach,Journal of Banking Regulation,vol.7,pp.283-297.
[3]Furlong and Keeley,1989,Capital regulation and bank risk-taking:A note,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vol.13,pp.883-891.
[4]Jacques and Nigro,1997,Risk-based capital,portfolio risk,and bank capital:A simultaneous equation approach,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vol.49,pp.533-547.
[5]Koehn and Santomero,1980,Regulation of bank capital and portfolio risk,Journal of Finance,vol.35,pp.1235-1244.
[6]Rime,2001,Capital requirements and bank behavior:Empirical evidence for Switzerland,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vol.25,pp.789-805.
[7]Shrieves and Dahl,1992,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sk and capital in commercial bank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vol.16,pp.439-457.
[8]施华强.国有商业银行账面不良贷款、调整因素和严重程度:1994―2004[J].金融研究,2005,(12).
[9]李东卫.我国银行业监管有效性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