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问题学生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根据网上资料搜索调查,体育舞蹈的迅速发展实在90年代中期以后。也是那个时期成为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相关研究人员丁婧认为:由于体育舞蹈教学发展迅速,但其课程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比较薄弱,所以,体育舞蹈教学的训练、运动的普及与推广、活动的展开等有许多的不足。相关研究人员王波认为体育舞蹈教学的内容、教学措施、器材场地以及师资力量的配合等,都需要改进和完善。张敏、刘进则认为,要使体育舞蹈教学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则需要科学的制定适合社会发展和现代教学需要的教材,并且合理定位体育舞蹈教学内容,同时开展多样的科研和学术活动,进而不断提高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体育舞蹈教学整体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除此之外,同样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张春莉认为,目前体育舞蹈教学研究体系空泛而缺乏针对性,有待于进一步的系统化和深化。查艳认为。体育舞蹈教学如果能将教学、实践相结合重视课前、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现,注重培养学生对舞蹈文化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综上所述,体育舞蹈教学在教师水平,教材内容、学习兴趣,教学器材以及能力、创新等都存在着问题。此外,体育舞蹈教学的内在音乐及形体艺术也是需要重视的。
2.教学研究的内容方法
逻辑上来讲,舞蹈艺术的体育表现形式就是体育舞蹈。体育舞蹈是通过身体形态的技能化,配合音乐的节奏,结合音乐意境来表现的。在所有人群中,对于美的追求,年轻人是最有表现力的。而且体育舞蹈的节奏感强,简单易学。
2.1从参加体育教学课程班级的同学中选取男生20人,女生20人。分成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男生10人,女生10人。
2.2试验方法。为实验组每周安排课程教学一次,训练课两次,艺术欣赏一次,音乐欣赏一次,从而进行全方面的综合训练。为对照组安排教学课程一次,训练课两次。16周后,将两组进行比较、评估。
3.结果与分析
经过16周的训练,从而得到如下结论:实验组技能熟练的同时,其节奏感、准确度、流畅度等都有相对明显的提高。而对照组虽然由于训练课的增加,各方面也有轻度的提高,但相对于实验组来说,不那么显而易见。
4.探讨与建议
4.1看过这样一句话“歌词是灵魂”,这句话是相对于一首歌而说的。而相对于体育舞蹈,他的灵魂可以说是音乐,或者说是音乐的内在。而对于体育舞蹈中音乐的理解则是体育舞蹈表现的根本。本文开头说过,体育舞蹈是集武术、体操等为一体的。以音乐伴奏,以舞释动。其节奏感强,活泼健康,而其中的音乐展现了舞蹈的神韵。经由上文所述的研究说明,体育舞蹈教学中的音乐对舞蹈神韵的体现尤为重要。深层次的理解学习音乐,可以提高舞蹈的整体水平。
4.2当代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喜欢相对来说节奏分明的音乐。而体育舞蹈教学中的音乐则大多选择现成的配乐。如果可以以学生的身心状态为出发点,重新编排新的舞蹈,或许,更能让学生们准确清晰的表达他们的内心。
4.3关于体育舞蹈的创新,可以更多的融入中国的人文精神,重点培养健康文化理念,重视终身健身。比如加入太极、长拳等元素,或者如《十面埋伏》等独具特的舞蹈,从而舞出更具中国特色的路程。除此之外,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积极性。在课程中结合适当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自组织性。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勇于创新。有利于舞蹈灵魂的体现。
4.4现阶段,就体育舞蹈教学,我国大多数高校中还只是着重技能而音乐以及艺术的重要。这样的舞蹈也许会显得空洞苍白,缺乏让人回味的一些东西。所以,将舞蹈的技能与灵魂的展现融为一体。是体育舞蹈教学今后的重要教程内容之一。
5.总结
1.大学体育教育内部环境的生态化。
高校的体育教育内部环境系统主要是高校的大小、组织结构、物质环境、价值观念行为等。与大学系统的内部结构有必然联系的是高校的制度结构、功能大小和配置情况。所以,对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整合的时候要使用科学的方法,让高校的教育结构进一步被调整和优化,以便于高校体育教育功能更易发挥,这是让学校实现内部环境生态化的核心部分。高校体育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学科专业资源,学校应根据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通过采取撤回、重组、兼并等措施对体育学科进行整合,以便于体育学科的教学适应高校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2.大学体育教育内外部环境关系的生态化。
所谓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关系的生态化,是指高校保持自身的价值观和遵循大学的内在规律,在同一时间内各元素相互平衡的同时,让系统内部和外部保持平衡,面向社会、世界,对外开放,实现一体化。高校所处的环境是一个比较大的社会和环境,它的发展不仅要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符合,同时也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以及推广。因此,高校必须处理好和系统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如社会的需要和人才的培养、高校和企业、学校和社会、学校之间的许多关系,定位要准确,并寻求更大的发展。
3.大学体育教育目标和途径的生态化。
高校培养人才的生态化,要求人才培养的定位不仅要满足学校的发展,还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学生本身的发展,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的“主体性”和“体外性”进行调整达到平衡。当前,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不仅强调体质的改善,也注重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体质的改善”反映了培养目标的适应环境,反映了社会的需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不仅是一种社会需求,也是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充分地反映了自我主体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让生态竞争的概念充分的发挥,“自然本体”提高素质和能力,在具有一定的价值之后再对“身外自然”的必然要求进行改造。
二、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生态化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整体观念是否被大学体育教育者所接受,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是否可以运用整体的观念,这对于平衡和协调高校大学体育生态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导致高校体育教育生态系统不平衡的因素有很多,但是不管怎样都会影响到大学体育的教育能效,让大学教育功能系统的发挥受到影响。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使用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整体,也要重视局部要素。问题不在于寻求一域,更在于要谋全局,强调的就是全局对局部的决定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局部对全局的影响作用,在某些条件下,对整体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局部要素。所以,学校必须在政策、措施、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等各领域、各个部门、各个方面保持平衡,以便于工作有效地开展。
2.系统性原则。
由多个相互依赖的要素组成的高校体育教育系统,该系统中的各个元素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以便于一定功能的实现。这里有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同时还有宏观和微观的因素,它们之间进行相互作用并影响着彼此。系统中的各个元素可以有不同的功能,但是必须是在实现最终整体功能的前提下。我们看问题时要有系统的眼光,对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和联动性要重视起来,同时对于成分或元素之间的协调与衔接要充分的重视,让系统的运行效果进一步的提升。就系统性的原则来讲,应处在高校大学体育教育生态系统之外,把系统内部的发展和变化放在更大的系统中进行掌握,追求系统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和谐,以及保持整个系统的和谐。
3.控制性原则。
自我调节和自我调节能力被赋予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当系统的负荷将要达到极限的时候,就会从一个稳定状态移动到另一个稳定状态。对于这个相互转变的规律,大学体育教育生态系统也必须要遵循,不仅要让系统保持稳定,更要实践高校体育教育的规律,同时还需要通过一些机制对系统的容量进行提高,系统运行发展到一个更高的良好状态,提高高校体育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4.动态性原则。
武术是中国重要的传统体育项目,其每一招每一式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与智慧,它不仅可以锻炼人良好的意志品质,更具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在国际上每一个提到中国的人都知道中国功夫,同时也代表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彰显了我国的文化实力与影响力。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国际文化发展的状况。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自古都有教育需从“娃娃抓起”的观念,作为我国魁宝的武术文化更应首先在中小学中开展才能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1.1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
自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在1952年把武术列为推广项目以来,武术开始逐步进入中小学体育课堂,这一决定的提出让武术在中小学的传播得到迅速发展。经过将60多年的发展武术在推广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学校武术教育整体现状依然不容乐观。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在中小学发展武术,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不断地通过简化传统武术套路的繁琐、降低技术动作的难度,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推广与教学,以便于武术在中小学中开展。另外以操化的形式出现如:《雏鹰展翅》、《英雄少年》和《旭日阳刚》等武术操的创编。但是,根据调查发现:武术师资的短缺与现有师资力量的薄弱,也是武术在中小学开展出现停滞的重要原因之一。
1.2中小学对武术教师的需求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之一。同时,教师所具有的专业水平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然而,现在中小学体育课中的武术教学基本由体育教师所担任,又因大多数体育教师并非科班出身,武术功底都很薄弱,加上对武术认识的浅薄导致武术在中小学中的开展出现形式单一、内容空乏的现状,甚至有的小学老师因为不具备武术功底而把体育中的武术部分忽略,这与当初推广和普及武术的理念要求差之甚远。因此,想要在中小学中普及武术,使学生能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就要加强体育教师的武术综合教学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填补中小学对武术教师需求的空缺。然而,体育教育专业作为未来体育教育的领军群体,我院如何将武术这一既具有技术性,又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在有限的学时内规范而又准确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尽可能较全面地掌握规范、系统的武术技能,成为现今武术普修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武术普修课目前开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1课上练习强度
俗谚有“拳打千遍,其理自现”,武术作为一项以身体练习为主的运动技能,学生课上的练习强度关系到对运动技能的正确掌握和基本功练习的扎实程度是正确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充分利用课上时间进行技术练习是重要环节,同时还可以增强项目体能。
2.2技术动作示范能力培养
教学示范能力作为一名教育教学者的基本能力,必须始终贯穿于武术普修课教学过程的始终。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会进行动作练习;还要掌握武术在教学过程中与其他项目的区别以及不同拳种的演练风格;学会并掌握对不同的技术动作进行动作分解、演练与讲解,选择正确的示范方法、运用简明的语言讲述动作的要点和难点。
2.3教学组织能力培养
教学组织能力贯穿于体育教学的每个环节,是体育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之一,也是评价一个教育教学者职业水平的重要依据。因此培养学生教学组织能力并能根据武术项目的特点,借鉴同项群优秀项目的组织方法,学习选择适宜武术技术教学的组织方法是武术普修课必须提高和重视的一个方面。在调查中发现,63%的学生支持课上师生以进行“角色互换”的方式培养学生教学组织能力,说明学生对参与武术课堂是非常感兴趣的,并且勇于用实践证明自己组织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要完成对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在平时的教学目标和过程中,坚持优化武术普修课的教育模式;发展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老师应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根据学生的性别特点和个性发扬学生的长处,并建立互帮小组进行分组练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力,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2.4理论课的学习情况
通过理论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并且可以了解其中所包涵的文化。其中,教学法和裁判法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技术动作的规格要求,指导学生实际的技术动作学习。而武德作为武术理论课学习的重要内容,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对武德的正确理解,应当是武术伦理规范与习武者道德行为准则的总和。他始终应贯穿于习武者整个的练武、授武、比武等一系列的武术社会活动之中。伍绍祖曾说过“:武术不仅是一个技艺问题,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武术理论课不仅是武术运动的辅助教材,更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对武术理论课的态度以及学习情况的好坏关系到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掌握与传承。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武术普修课的课堂运动量相对较小,课堂不能保证学生的练习强度,以及学会后的强化练习。(2)对学生的综合教学能力培养不够,没有强化关于教学中的组织、示范、讲授等能力的运用与培养。
(3)对课后的练习要求不够,没有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对学生学习的帮助。
(4)对武德以及传统文化的讲授不够深刻,没有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武德对习武的作用;同时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不够,不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2建议
(1)要加大学生课上练习密度和强度,让学生在有限的课上时间快速掌握运动技能、学会学习方法,养成课下练习的态度、兴趣、爱好和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在课的开始部分或是复习课上应适当地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设计课堂方案进行组织教学,并让学生相互借鉴、交流武术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主体地位,从而增强学生课上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促进学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通过网上视频教学学习新动作或复习旧动作。激发学生课下练习武术的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
关键词:大学生 文化素质教育 思考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大学生,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上世纪末,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国家教委提倡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高等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会遇到许多理论问题,又会遇到许多实践问题。高校作为传播和创造人文精神的重要基地,必须把人文素质修养作为大学生成才的重要目标予以重视。
一、对素质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
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人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和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素质与知识、能力之间固然是相辅相成的平行发展的关系,但提高了科学素质并不等于素质的全部内涵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实践证明:具有丰富知识和较强能力的人,不一定就是一个较高素质的人,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而忽视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并不是完善的教育。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它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不是一种单纯的教育模式。但在实际操作当中,往往将素质教育也当作一种教育模式,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仅仅依靠片面增加一些课程来充当所谓的素质教育课,而不是对现有课程和教学内容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加以渗透。
文化素质教育是为了实现对人的尊重,对人文力量的肯定,对人格完善的追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我们所说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层面的文化,它是全部社会文化的灵魂。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业务素质是学生服务社会的特殊本领,如果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无论是在学业学习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都能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克服一切困难,去完成学业和工作。文化素质教育对业务素质而言,一方面为学生学好业务打好文化基础,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会从更深层次上推动专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对于身体和心理素质来说,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能够珍惜生命,重视健康,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进而使自己能够应付和承受来自外界的各种困难和压力。
总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弥补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不足,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质量专门人才的重要举措。
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感悟
1.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领导,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高校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由主管领导挂帅,各系部牵头,教务处、学生处、宣传部、团委等部门参加,组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组织和领导。要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讨论制定《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目的意义、工作目标和方法步骤。各系部、处室在总体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制定实施细则,切实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各方面。要加大对文化素质教育的投入,每年拨付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和研究。要建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估体系,试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证书制度。要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
2.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为导向,加强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需要把知识传授与道德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实现人文气质和科学精神合壁,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和全面素质的提高。高校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要向综合化发展,多增加一些人文科学课程,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提供条件,形成文理渗透的学术氛围和育人环境,使学生尽可能达到文理交融。完善学科布局结构,不仅要考虑物质建设需要,而且要考虑文化建设的需要和精神食粮的创造。通过“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口径”,促进文化素质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注重将道德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相结合,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采用“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学生实践的有机结合”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3.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精神素质,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生文化素质的形成需要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和启迪。教师首要职责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有德之人,有为之人,诚信之人。在文化素质教育中,教师既要善于做学的“经师”,还要善于做育人的“人师”,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师表,而且要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教育。做学生的人生导师艰难,难在教师自己的人生层次较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引导好学生做一个有用和能用之才,教师的责任更重,要求更高。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必须从教师入手,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在广大教师中倡导人文精神,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拓宽文化素质教育的新视野。
4.发挥两个课堂的重要作用,拓宽文化素质教育的渠道。要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第一课堂主要是开好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所开课程要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养成和提高。第二课堂主要是开展专题讲座、名著导读、名曲名画欣赏、影视评论、文艺汇演、课外阅读、体育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专业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充分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自身的文化修养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本着就近就便的原则,有计划地组织红色旅游,参观革命圣地,考察名胜古迹,浏览人文景点,参加社会调查,开展社区服务和荒漠行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开阔视野,增强见识,提升素质。
关键词:教师;学生;教材;教法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围绕这个问题,我试着从课堂教学的组成要件方面入手,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教师:学习思考
小语教学二十年,我们对小学语文的认识从浑沌走向清晰,从表象深入内核,经历过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过程,终于有了“拨开云雾见日出”的清丽景象。论文百事通广大教师在这场宏大的课改浪潮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正是有了他们的艰苦跋涉、勇于探索,小语教学才焕发出勃勃生机,构建有效的小语教学课堂才有了可能。教师的成长催生着小语课堂的成熟与理智。教师成长的难点又在于观念的转变以及加强学习、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的能力。做一个会学习、善思考的教师是时代的需要,是新课程的需要,更是自身成长的迫切要求。
一、时代需要教师的学习、思考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各种思潮碰撞激烈,知识更新飞速的时代,教育的发展变革置身于这个大的社会环境中,必须加快自身的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作为从事教育的广大教师就应自觉加强学习与思考,在纷纷扰扰的表象中去探寻教育教学的本原,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内涵,增强自身语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积极构建有效的小语课堂教学。
二、新课程理念需要教师的学习、思考
当学习、思考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习惯,新课程理念才会由眼入脑,由脑入心,扎根教师的心底;新课程理念才会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进而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理念才会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从“教师本体观”向“学生主体观”转变,教师才会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太阳”,积极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才会认识到“教学活动是一种文化现象”;教材的解读要站在文化的高度去挖掘、思考;才会有小语教学从追求形式到本质的回归。
三、教师的自身成长需要学习、思考
特级教师、名教师都是从广大普通教师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有不同的成长历程,但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无一不是会学习、善思考的人。学习、思考能缩短一个人成长的周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虞大明,23岁就获得全国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就是例证。我们广大教师要想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建树,做出一番成就,成为受人尊敬的教师,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成为会学习、善思考的人。学会读人、读书、思考,成为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扎实的教学技艺、有自己的教育思想的人。通过学习、思考,我们才会有淡定从容的教学心态,才会多一些教育的闲适,少一些忙碌;多一些思索,少一些莽撞;多一些享受,少一些埋怨;多一些爱心、责任,少一些冷漠、放任。
只有教师真正拥有了学习、思考,我们有效的小语课堂才会变为可能。
学生:儿童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儿童文化现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着力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技能的提高、情感的熏陶上,既要注意学生的当下发展,更要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用生命影响生命,一心想着儿童,构建儿童语文课堂:①与儿童的天性合作,满足儿童的语文学习需要;②让儿童有效地自主学习;③让课堂成为与儿童分享自由与成长的快乐时空。教师要“据学定教,顺学而导”,要读懂学生的心情和想法,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关注每个学生,察言观色,与学生心心相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犯错的地方”,要知道学生的需要,把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促进学生课堂动态生成,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成资源,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生长点。课堂的精彩在学生,我们要把课堂的亮点留给学生,帮助他们生发和习得,从而不断成长。
只有正确把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质,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小语课堂教学才会卓有成效。
教材:文本摇解读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材料。教材讲的什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教材是怎样讲的。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对教材的使用,有三个层次:①尊重教材。教师细细地研读文本,潜心会文把握教材重难点,领悟作者情感、编者意图,必要时还应对比读读作者的原文,这样,才会准确把握教材,驾轻就熟,深入浅出;②活用教材。教师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情况,大胆取舍,甚至可以调整教材内容的教学顺序,确定教学重难点;③创编教材。在充分使用教材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优秀的地方文化适当补充进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要想课堂教学简约有效,教师充分尊重文本,研读文本,解读作者写作思路及编者意图十分重要,俗话说:“功夫在课外”就是这个道理。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无不是充分钻研教材,独特地解读文本,挖掘内涵,精心预设,花大功夫备课的。
教法:有效摇舒服
有道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选择何种教法,都要切实有效,让师生都感到舒服。纵观名师的课堂,以下作法值得借鉴:
1.简约明确的教学形态,简简单单教语文。读学生该读的,写学生该写的,练学生该练的,想学生该想的。课堂教学不是太满,有留白,虚实结合,给学生留有读书的时间,思考的空间。
2.求真务实的教学常态,扎扎实实抓训练。要一改课程改革初期的浮躁之心、浮夸之风、浮华之像;摒弃了非语文的东西充斥课堂的现象,着力于学生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语文技能的强化训练。
3.轻松活泼的教学生态,民主和谐有交流。教师宽容有度,耐心等待;学生无拘无束,敢哭敢笑,敢说敢争。教师对课堂节奏调控有力,因势利导,收放自如,开合有度,动静结合,快慢有制。把“对话”作为了一种理念,搭建了自主互动的教学对话平台,与文本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具有了交互性,互动性,学生的言语、心灵、情感在交流中得以提升。
1.过于求成的心理状态。体育专业大学生不仅富有激情、充满活力,还具有开拓精神、活跃的思想。尤其是对于世界的发展、国家的形势和社会的变化等相关信息非常关注。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此时的思想价值观还尚未定型,但是他们却渴望自己能够成功,并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希望自己能够马上得到社会认可。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由于这种太过于强调成功的心态,使得他们往往只知道一味地去追逐功利而忽视了自身贡献,存在着严重的本位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
2.思想结构单一、遇事容易冲动。当前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处理事情上,思想易受干扰,容易冲动,以至于出现“我行我素”的现象。但是,他们也有优秀的一面,其思想文化素质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并且思维敏捷,接受新鲜事物快,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坚韧的意志与不服输的精神。只是由于长时间参与运动训练及投入学习精力的不足,使得他们的思想结构单一。如一旦在奋斗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与失败或功利取舍时,体育人特有的耿直个性会使他们很容易丧失判断是非的能力。
二、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状况形成的原因
1.社会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中国社会的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使得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观念认识、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如媒体报道的运动员退役之后得不到良好的安置、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等,在无形中给他们带来了就业压力,容易使体育专业大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其健全人格和良好价值观念的形成。
2.教育因素。长期以来,思想文化素质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很多高校也成立了专门的思想教育工作部门,还配备了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从课内到课外对大学生实施了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但实际这只是一些表面工作而已,从外表上看是重视,实际上却是轻视,如仍然采用一些传统的思想教育案例,内容不科学。这种跟不上时展形势的教育模式,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效果。
3.自身因素。由于体育专业大学生还没有涉足社会,导致他们的社会阅历欠缺。虽然他们都已经到了成年的年龄,但是还并不具备选择或判断人生之路,以及支配自己思想行为的能力。如果他们一味地坚持自己的思想观点,做事任由自己的性子来,那将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极为不利。因此,高校应采用科学、正确的思想教育引导,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目标与内容分析
高校体育教育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与探索。要把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做得既全面又突出重点。应积极端正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要肩负的社会责任,承担起振兴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重任。
1.加强做人教育。只有学会了怎么做人,才能将事情和学问做好,如果一个人不会做人的话,就谈不上做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情。体育专业大学生不仅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和敬业精神,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足球、篮球等团体运动中善于与人共事的团队组织能力。体育专业大学生不仅要了解最基本的体育专业知识、运动技能等,也应具备科学的体育态度和主动创新的意识。
2.加强智育教育。智育教育就是指当人们对客观事物有了认识以后,能运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实施智育教育,首先,要以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条件、开学导向、考试测评等方面为入口,为智育开发积极创造条件。其次,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最后,还要让体育专业大学生树立始终服务于祖国、服务于人民的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理念。
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今天与未来。“而社会创新,主要还是要依靠教育,需要学校肩负起培养未来建设者创新能力的重任。”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学校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通过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来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四、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策略分析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当前的体育教育还面临着诸多问题。要想获得良好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效果,就必须紧紧围绕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的教育目标与内容,制定出一套适合体育专业大学生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并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才能真正将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1.构建协调联动的思想文化体育教育组织机构。学院各级领导与教师,要将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放在体育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并健全党委宣传部与体育社团工作。各体育教育部门也要层层负责,积极协调好体育教育工作,并且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教育计划。如可以结合国际、国内体育形势变化以及体育专业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来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统筹安排体育教学计划,实行学年考核制度,以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对思想文化类课程的重视,为提高自身的体育文化素养和思想素质奠定坚实基础。
2.营造“校园、社会、家庭”教育“三体合一”的思想文化教育环境。学校教育是思想文化素质教育的内部环境,在奠定知识基础的同时可以使体育专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社会、家庭教育及其他因素则是思想文化素质教育的外部环境。社会教育是学生发育成长、成才的基本空间,而家庭教育也同属于社会教育组织的一部分。要想真正做好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就必须内外结合,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有机结合,从而让体育专业大学生接受良好、文明、健康的教育熏陶,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3.建立体现体育元素的思想文化教育模式。在理论上有研究,在教育观念上有更新,才能在实践中有突破,收到实效。面对21世纪个性张扬的体育专业大学生,高校体育教育必须要针对性强、计划措施得当、实施目的明确,体育教育内容与方法要切合实际,考核标准要体现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特性。体育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进行学习与创新,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社会知识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学习等,还应积极研究受教育者的性格特点,研究当前国内外的体育发展形势,研究社会体育人才需求标准,研究体育热点与难点问题以及社会体育的新思潮等,制定出一套具有体育特色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新模式。
4.实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思想文化体育教育手段。“养成”教育就是指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当中,通过严格的规范来要求自己,并逐渐养成良好的各个方面的行为习惯。如学生通过每天坚持体育锻炼、课后追忆笔记、整理寝室卫生等活动形式,可以养成良好的锻炼行为与生活习惯。但这种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与生活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因此,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分阶段有重点地对他们进行引导,耐心地教育,才能让体育专业大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达到《弟子规》中的“圣与贤,可驯至”。
5.强化社会实践的思想文化教育活动。学校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体育专业大学生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如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研究体育文化开发、体育活动推广或社会公共体育服务工作等。对于利用假期时间主动参与到城乡支农或支教,以及参与多种形式的社会体验实践活动的大学生们进行表扬。学校在进行教学总体规划时,也应该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当中,并通过设立社会实践学分,来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使其建立正确的思想文化价值观。
五、结语
学校重视和加强对学风建设的领导,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的若干意见》,从全面加强素质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高度,将学习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和管理手段,形成全员德育齐抓共管的院学风建设局面。同时,把学风建设渗透到学生专业学习、考核的各个环节,拓展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到教育的整个过程,将学风建设同整个德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学风建设得到广大师生和各个方面的支持响应与全力配合。我系辅导员采取激励政策,加强对学风的建设和管理。在此基础上依据《沈阳体育学院奖学金和单项奖评定办法》,评定获得奖学金的人选、推荐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班集体、文明宿舍、优秀毕业生和在道德风尚、学习成绩、文体竞塞、社会实践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单项奖人选,并将获奖情况存入学生本人档案,从而形成对学生整体激励,引导和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发奋成才。同时,学校还建立了以助学贷款为主渠道、勤工助学为主体、助困基金为补充的较为完善的助学机制,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二、加强体育系文化建设,提高学生个人文素质
我系以优化寝室环境为重点,以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积极建设高品位、高水平的校园文化。弘扬努力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学校结合体育学校的特点,努力建设健康向上、生动活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近几年来,我系出资进百万元进行人文环境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广大学生以系学生会为载体,组织开展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向上、吸引力强、富有体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体育系团委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和学者为学生开办名师讲座。
三、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体育系以系学生会为载体,开展富有体育特色的科技体育文化活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开展与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相关的、与人文素质教育密切联系体育教育专业基本技能大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使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能够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延伸,使之成为培养锻炼学生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
四、发挥管理功能,促进学风建设
我系辅导员制度,按1:200的比例为教学系部配备专职辅导员。同时也让学生参与到管理当中,让学生们感受到主人翁意识,建立学生反馈制度,自我系自2005级起每周3定为学生反馈日,当天3位主任放下所有工作专门接待学生并就学习及生活方面为学生进行解答。
五、学风建设效果明显,学生素质明显提高
广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课上认真听教师讲授,精神状态饱满。课外认真参加早操训练,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全面拓展自身素质,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校风的核心是学风。学生工作的重心就是建设优良学风,这对于实现我系“上层次、上质量、上水平”的目标,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进一步推动我系学风建设,我系学风建设措施及效果如下:
(1)完善学生学习质量考评及奖励办法,形成激励机制。
(2)辅导员深入课堂,严肃出席率严抓三不带,即不带本、不带笔、不带书。
(3)辅导员突击查寝制度,半夜深入学生宿舍,杜绝上网包宿现象。
(4)辅导员与任课教师联系,建立课堂反馈制度,通过反馈表及时掌握学风动态。
(5)每周召开主题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激发学习积极性。
(6)建立后进生档案,家长联系制度,作好后进生工作。
(7)开展诚信教育,严明考试纪律,杜绝考试作弊。
一、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运动心理阴影的主要表现
课堂练习时由于学生受周围环境、场地器材、本身性格、身体素质与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和影响,而表现出各种不同消极的心理状态与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消极型:练习中缺乏信心,总觉得不如他人,故往往造成精神不集中,对批评或表扬漠不关心,练习时总想蒙混过关。
糊涂型:练习中缺乏清醒认识,易受他人影响,只是机械地模仿动作,心不在焉,有意无意地随众练习。
保守型:练习中缺乏激情,能遵守练习的要求,服从老师的指挥,以完成任务为目的,保守中求稳为荣,竞争心理不强,不愿过多显示自己,即使有能力也不愿炫耀,同样阻碍了正常体育训练。
小心型:练习中紧张、拘谨,怕当众出丑因而练习时特别小心,生怕受伤。但他们追求练习成功的心理又无法控制,生怕“落后”,只能勉强练习,心理状态不平衡。
懒惰型:练习中怕苦怕累,夏天怕晒,冬天怕冷,总是缩在一旁,能逃避的就逃避。他们在家中多是娇生惯养,养成四肢不勤,懒于活动的习惯。
以上五种存在于小学生体育课当中的心理阴影是十分常见的。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要使所有小学生能达到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作为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者,就一定要帮助他们克服运动心理阴影。而要克服这些心理阴影,就必须从了解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入手。
二、把握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小学生的生理特征:小学生年龄一般在6—12岁。在这段时期,他们的身体组织器官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突增期。骨骼在急速生长,手、脚,特别脚骨长得最快,胸骨横径在加宽,女孩子的胯骨也在增大。肌肉随着骨骼的变化而发达起来。心肺迅速增大,特别是心肺容积和血管容积、以及肺活量,都较出生时增长了近一倍。由于心肺容积增大,使他们有更大的可能性从事较为激烈的体育活动,但是,与成年人相比,他们的骨骼、肌肉成长尚未健全,心肌收缩力量较弱,心脏的神经调节机能还不够完善。总的来说,从生理机质上看,他们与成年人相比仍有明显的差异,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注意的。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正处于发育向成熟过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具有半少年半儿童的心理特征,既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又不乏对成人的依赖性,既开始产生一定的自觉性,又在不自觉中仍时时表露其幼稚性。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这几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小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思想还不稳定、不成熟,所以,虽然模仿力极强,但是学得快,忘得也快。总之,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理解能力不强,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等等。体育课多为户外的活动课,若不能把握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就往往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正确地把握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帮助他们克服和消除运动心理阴影的重要前提,因为从体育锻炼的心理素质要求来看,开朗活泼、勇敢参与、积极进取,才是一个成长良好的人所应具有的,任何的消极、被动都无利于人的正常身心发育。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人格、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体育运动对于他们的成长无疑是极端重要的。另外,从人体生理学和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机体的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生理需要,活动具有生物学的涵义。所谓“生命在于运动”,没有运动也就没有生命。然而体育运动心理是受着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的,特别是来自于家庭、社会,以及人自身的一些消极势力,是足以在未成年的小学生当中造成不同程度的运动心理阴影的。我们从事体育教育工作,任务就在于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阴影,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中,以培养其良好的身体素质,培养其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心理素质,以达到“增强体质,陶冶精神”的最终目标,为21世纪的中华民族培养出体格强健、心理素质过硬的一代新人。
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消除运动心理阴影
围绕学生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运动心理阴影的问题,首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有一种积极的态度,不能视此为小问题,或个别现象,而不加以重视解决,更不能对存在心理阴影的学生采取简单、粗暴的公开批评,因为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非但阴影无法消除,反而会有扩散之危险。
如何行之有效地帮助这部分学生消除运动心理阴影呢?本人认为,既要点面结合地抓,又要因人而异地教;既须深入细致地进行心理疏导,又须正确无误地给予技术指导。
所谓点面结合地抓,那就是要让学生普遍地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教师每学期都应坚持上一两节,甚至更多一些理论课,从道理上向学生们宣讲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发育、智力发展、性格形成、精神陶冶等方面的意义;讲世界体育的发展;讲今天我国体育的伟大成就等等,以此激励广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另外,在每堂新授课也不妨结合体育界的新人新事,向学生灌输体育知识。例如,上短跑课可以讲讲美国的刘易斯,上长跑课也提提中国的“马家军”,让学生们在心中树起榜样,激励他们克服消极因素,积极投身体育运动。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还应努力营造一种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的气氛。小学生毕竟还是小学生,只有让他们“乐学”——乐于学,也快乐地学,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有针对性地结合游戏开展饶有趣味的体育活动,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消除心理阴影,积极投身于热烈的大集体中。
然而,只是面上的工作还不足以消除部分学生的运动心理阴影,作为教师一定要深入具体到每个具有心理阴影的学生身边,了解造成他们运动心理阴影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加以心理疏导。例如,对于保守型的学生,要根据具体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他在体育方面的上进心,指出他在能力上的优势,并时时根据他的实际承受能力,给他提出新要求、新任务,也不妨在需要学生演示动作时找他出来,客观上给他显示自己的机会,并多给他赞扬,刺激他的荣誉感和上进心。
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对于消除学生运动心理阴影是极有效果的。因为对于小学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运动机能的差别在后天培养上的差别还不是非常明显,成绩的高低,关键问题乃在于心理的影响。但是对于一些学生仅有心理疏导还是远远不够的,更要通过在练习中确保其动作的正确性、安全度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例如,前面提到的“小心型”学生,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该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克服紧张、拘促的心理反应,同时还要对他们的练习多加注意,多予以必要的技术保护,特别是在一些器械项目上,教师站在一旁,报以一个信任的目光,一句勉励的话语,对他们来说无疑都是极大的心理安全点,会提高他们的动作成功率,从而逐步消除紧张的心态。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大学生作为新时期高层次人才,不仅应当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及健康的身体素质,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及较强的社会适应力。这既是一位优秀的大学生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需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基于各种因素,大学生生命教育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家庭因素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将学习与考试看做是大学生的重中之重。在家长们看来,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绩,将来找份好工作。除此之外,他们不需要考虑其他任何事情。为了让大学生专心学习,家长们无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得本来应该大学生自己去面对、去解决的问题由家长代为处理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学生遇事后的实际应变能力及处理能力。同时,家长的大包大揽,也使得大学生几乎做任何事都一帆风顺,一旦遇到一些阻碍与困难,很容易就会变得情绪低落,产生挫败感。这也在无形中降低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由于家长重智育轻德育,不重视对大学生道德方面的培养教育,使他们自然而然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对家庭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缺乏同情心与责任心。
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独生子女家庭逐渐成为主体,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也远不如以前那么紧密,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也越来越少,这样,大学生的情感世界缺少滋养,他们的交往世界大大缩小了,对情感的认识与体验自然大大降低。
家长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在当今大学生的父母这一代,大都经历着体制的转变和经济的发展,工作及生活的压力,使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也使得他们大多将谋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在无形中也使得大学生对生活的意义产生怀疑,把生命的价值低级化、庸俗化。同时,由于部分家长对家庭、对婚姻的不负责,导致家庭的破裂,他们对自己行为的不负责,对孩子的不负责,也造成部分大学生的不理解,心理的阴影使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看待婚姻,从而产生错误的婚恋观。
二、学校因素
在学校教育中,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实验成果,以及将来的就业情况,才是学校最为重视的,他们生命情感的发展并不是学校关注的重点。因此,大学生情感、心理、个性的发展受到忽视和压抑。这种忽视和压抑并不仅仅来自于学校,也来自于大学生本身。学生的情感,心灵受到忽视,甚至压抑。他们所面对的是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如何在激烈的学习和未来就业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无形间却丧失了承受生活挫折的能力,对生命本身存在的意义无暇顾及。他们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更谈不上有自己自由发展的空间。他们只是一味地被授予各种知识、技能,并被动地接受它们,大学生不仅失去了应有的人文精神,也失去了人生乐趣,其知识增长是以情感麻木和冷漠为代价的。
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致使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没有积极的生活态度,缺乏正确的情感体验,难以感受生活的幸福,看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样,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以满足自己的愿望为目标,从不理会他人的感受,认为别人帮助、照顾自己是应该的,而不知心怀感恩。他们只要求别人对自己负责,而不知道关心和帮助他人。这样他们就体会不到对家人、同学对自己的关心与爱心,如果说教育就是在培植未来,那么,大学生作为社会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对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未来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怎能把如此重担托付给一群没有生命情感,高智商低情商的人?学校不能只注重培养大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在提高教育质量和就业率的同时,也应正视大学生作为“人”的情感需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教育,教育大学生学会思考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
三、社会因素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价值判断多元化。社会的变革和转型速度加快,使大学生身处社会、文化、价值的流变之中。大学生在生理发育方面虽然已处于成熟阶段,但是心理发展却存在过渡性、矛盾性、可塑性。有调查显示,“80后”大学生过多地借助短信和网聊,缺乏现实社会交往能力。加之,大学生自身学业、经济和就业的压力,感情的困惑,人际关系的紧张等,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容易产生迷茫感和无助感,进而产生挫折感。如果对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化辅导,大学生迷茫、无助、挫折感无法及时宣泄和纠正,就可能发生蹉跎光阴甚至淡漠自己及他人或异类生命的现象。
如今,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变迁的加速,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着剧烈变化,道德和道德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惑,价值的失落,西方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剧烈碰撞.传统教育方式与现在教育方式的迅速交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简单和疏远,特别是青年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交际面越来越狭窄,由于社会的影响,他们对宽容、互助、怜悯、关爱他人、自省等等,越来越鄙视,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与单纯。
因此,要想使大学生生命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把大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来对待.他们的任务不只是“学习”而应该是“成长”,我们应尊重他们内心的真实体会与感受,确保他们的人格与个性的健康发展,保证他们情感与心理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万玉. 关注生命――教育新的价值取
向[D].河南大学,2003.
[2]夏禹. 我国生命教育的理论及实践探
析――由大学生轻生引发的思考[J].思
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
[3]丘文婷. 为生命喝彩为人生奠基――
关注生命情感教育[J].闽西职业大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