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史记项羽本纪范文

史记项羽本纪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史记项羽本纪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史记项羽本纪范文

    成本核算是在成本计划和成本控制的基础上对各成本对象的实际耗费进行计算和比较的过程。经过成本核算得出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企业获得真实的工程成本信息,计算盈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作业成本法概述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先进的成本计算与企业管理方法。作业成本计算法是指以作业为核心,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成本动因为媒介,依据不同成本动因分别设置成本归集对象即成本库来归集、汇总费用,再以各种产品耗费的作业量分摊这些费用至产品中,从而汇总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方法。它不同于传统的直接以产品数量为基础的成本系统,而是把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以“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为主线,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和计量,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和动态反映。它可以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以求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可增值作业”,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原理

    (一)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计算法建立在以下两个前提之上:(1)产品消耗作业;(2)作业消耗资源。根据这样的前提,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依据不同的成本动因分别设置成本库,再分别以各种产品所耗费的作业量分摊其在该成本库中的作业成本,然后分别汇总各种产品的作业总成本,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由此可见,作业成本计算法将着眼点放在作业上,以作业为核算对象,依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将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再由作业依据成本动因追踪到产品成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由此而得出最终产品成本。

    (二)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步骤

    1.确定作业,进行作业整合并建立作业中心成本库

    产品的生产过程或者项目的完成过程是由一系列作业组成的,在进行作业成本计算时首先要根据实际计算的需要确定这些作业。由于确定出的作业数目往往非常巨大,使得计算非常复杂,为了简化计算一般还需要根据作业的相关性对同质作业进行合并,建立作业中心成本库。成本库是指作业所耗费资源的归集中心。在作业成本法中,将每一个作业中心所耗费的资源归集起来作为一个成本库。因此,一个作业中心对应一个成本库。

    2.资源费用的归集

    (1)对间接费用的处理。不同行业不同工作的间接费用的范围各不相同,对于制造业来说间接费用主要指制造费用,而建筑施工项目的间接费用主要指施工项目的现场管理费、企业管理费、劳动保险费和财务费用等。由于间接计入费用的发生不能直接归属到某一个作业,现行的会计制度是记录各项间接费用的总费用,不能反映各个作业消耗费用的情况,而作业成本计算法要求把间接费用首先根据资源动因分配到不同的作业中,以使成本控制深入到作业层次进行成本控制。

    (2)资源动因的选择。资源动因是分配资源成本到成本库的标准,是联系资源和成本费用归集的桥梁。确定资源动因量常用方法有经验法和测量法。

    ①经验法。它是根据技术人员的工作经验来确定各个作业中心所消耗资源数量的一种方法。例如动力费这一费用要素,对于施工项目各个作业中心所消耗的具体动力费是无法直接获得的。这时技术人员应考虑各作业中心所消耗动力费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确定这一资源费用的分配比例。这种分配方法要求技术人员具有良好的经验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否则由于分配带有很大程度的主观随意性,很容易造成各作业中心实际消耗资源的情况与经验法所确定的资源消耗情况产生很大偏差。②测量法。所谓测量法是利用仪器仪表等测量设备详细记录各作业中心消耗资源情况的方法。还是以动力费为例,使用测量法确定资源动因量可在各作业中心设置计量水、电等动力资源的仪器仪表,以确切反映各作业中心所共同享有的动力资源。利用这种方法分配作业成本精度很高,但核算成本也较高,因为在每个作业中心设置仪器仪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同时因为详细记录也会增加一定的物力、人力资源消耗,从而引起核算成本的升高。

    (3)归集成本库的成本。选择好资源动因后,还要确定资源动因量,确定资源动因量后,再根据资源动因把各项资源消耗的间接费用向作业中心进行分摊。资源动因量统计得越是准确,成本与费用的归集就越科学、精确。分摊到作业或作业中心的费用形成成本库的成本。

    3.计算作业成本和产品成本

    (1)作业动因(成本动因)的选择。作业动因是分配作业成本到产品或劳务的标准,是联系作业消耗量和企业产出量之间关系的桥梁。为作业成本选择合适的作业动因是作业成本库费用分配的关键,通常一个作业有多个不同的作业动因,例如:产品检验作业的作业动因有检验次数、检验时间、不合格产品数等;再如采购作业的作业动因有采购单数、供应商数、零件数等。确定作业动因的关键在于要为每一个成本选择一个能反映作业消耗量与实际消耗量相关程度较高的作业动因。一定要避免使用不能准确反映作业消耗量的作业动因,例如,如果材料处理所需的时间是变化的,利用处理次数作为作业动因就不如利用材料处理时间作为作业动因好。利用处理次数作为作业动因,一个需要较长时间进行材料处理的产品成本会被低估,而一个仅需要很短时间的产品成本则会被高估。

    (2)确定成本库作业动因消耗量。作业动因量是正确分配成本费用的基础,是指产品消耗的“作业动因”的数量。作业动因量一般根据有关原始记录进行分类、汇总得到,有时也可根据工人或技师的工作经验数据加以分析得到。

    (3)计算成本动因率。成本动因率是指每单位成本动因所引起的间接费用的数量。

    成本动因率=成本库费用/成本库作业动因总量

    有了成本动因率,就可根据各产品消耗各成本库的成本动因量,进行成本费用的分配。

    (4)计算作业成本和产品成本。产品的作业成本等于该产品所消耗某一作业的成本动因量乘以该作业的成本动因率。计算公式为:

    作业成本=成本动因率×作业动因量

    产品所包含所有作业的作业成本之和,即为该产品的间接计入费用。产品成本等于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间接计入费用之和。计算公式为:

    产品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间接计入费用

    三、施工项目成本核算中应用ABC的条件和意义

    (一)应用的条件

    作业成本法计算出的成本数据比传统成本数据更准确,更具有因果性和决策相关性。但是作业成本法的优势并不仅仅限于成本计算方面,其作业过程的观点更值得企业去深入研究和领会。最近几年建筑施工中的一些变化使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成为可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工程中机械化施工程度大大提高,使成本分配的标准和基础发生了变化

第2篇:史记项羽本纪范文

关键词 预约考试;考试组织模式;系统结构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6-0110-03

Appointment Examination of Basic Concept and System Architecture//Luo Xiang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building of a learning society, rapid development of distance education can be. To make all kinds of examinations are no longer limited by time and space, made a test of this new examination appointment organizational model. This examination of the appointment of such a systematic examin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model for the concept, and the appointment examination system architecture and functional module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pre-registered examination; examination organization mode; system structure

Author’s address Anhui Open University, Hefei, China 230022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哈钦斯首次提出学习型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全体社会成员要善于不断学习、自主学习,最终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表示要继续建设学习型社会。在当前的学习型社会背景下,考试作为学习成果的重要检查环节也需要新型的考试组织模式与之呼应。预约考试就是一种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适应学习型社会的新型考试组织模式。

1 预约考试概念及其与传统考试组织模式的区别

预约考试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支撑,由参考考生以预约的方式自主选择参加考试的科目、考试时间和考试地点的新型考试组织模式。与传统的考试组织模式相比,预约考试的考试发起者由传统的考试组织者转变为考生自己,考生拥有定制自己考试形式的权利。考试组织者由以往偏重于管理的角色转变为偏重于服务。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预约考试的方式和手段更加多元化、个性化,考生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最大自由度地选择适当的考试方式,使得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得到有益的延伸。

2 预约考试的组织模式

内容决定形式。预约考试根据考核内容的不同,可以采用“影院式”和“完全个人预约式”两种不同的组织模式。

2.1 影院式

在这种组织模式下,由考试组织者事先确定好考试地点、考试科目和同一科目在不同时间点的考试批次,考生自主选择考试地点和考试科目及考试批次。影院式的组织模式适用于考试科目少并且单一科目报考人数众多的预约考试。通过提供多地区、多轮次的考试,解除考生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满足考生自主化考试的需求。

2.2 完全个人预约式

在这种组织模式下,完全由考生自主选择参考的科目、考试的时间和考试的地点,考试组织者通过对报考考生考试信息需求的汇总安排相应的考试组织。完全个人预约式的组织模式适用于考试科目众多并且单科报考人数较少的预约考试。完全个人预约式彻底突破传统的考试模式,对个性化学习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

3 预约考试的业务流程设计

预约考试和传统的考试组织模式不同,考试的主导者由考试组织者转变为考生,考试组织者的主要功能由考试组织转变为考试服务。在预约考试中,围绕考生的个性化考试需求,考试组织者在各个不同阶段提供相应服务,从而形成预约考试独特的业务流程。首先,考试组织者制订预约考试的整体规划,包括考试全部科目、各考试科目所对应的题库、各考试科目的考核方式、允许进行考试的时间周期、允许组织考试的考点所在地,以上各信息汇总形成完整的考试计划,考试组织者通过各类平台向社会考试计划。考试计划后,有参加本次考试需求的考生开始进行报名和预约。考生在报考时首先需要进行考试资格审核,资格审核通过后,考生自主选择参加的考试科目、考试时间和考点并打印考试通知单。考试组考方在所有考生报名预约结束后,汇总考试分布情况,进行相应的考场编排和考场具体准备,并为考生提供考试服务。考试结束后,考试组织者回收考试数据,组织进行评阅,生成考生成绩并且,考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查询成绩。为妥善对考生成绩数据进行管理,考试组织者还应将考生成绩数据及时导入考务数据管理系统。预约考试业务流程图如图1所示。

4 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全新的组考模式,预约考试也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在预约考试中,考试计划是由考试组织者制定,考生缺乏对每门开考科目适用对象的准确了解,这就导致考生在进行预约时存在盲目性,进行错误预约的可能性较大。这类情况在学历教育的预约考试中尤为突出。

其次,预约考试最终的考场编排是根据考生的总体预约情况决定。而作为分散的个体,考生在进行预约时的出发点是个人需求,而非出自对考试资源合理利用的角度。这种缺乏统一规划的考场编排势必存在不均衡性,一方面存在单一场次内考试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为满足考生的需求而必须增加额外的考试资源,从而导致考试成本上升,考试资源浪费严重。

再次,信息技术是预约考试的重要支持,但也使得预约考试受制于计算机网络和相关的考试系统。地区的信息化程度直接决定了预约考试是否能够开展,个人的计算机水平也成为考生参与预约考试的门槛,这势必对一些欠发达地区和计算机使用不熟练者造成影响,不利于教育的公平。

5 预约考试系统结构设计及功能设计

现代信息技术是预约考试的有力支持。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特别是最近几年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为考生随时随地进行考试预约提供了保障;各类考试系统的出现,使得预约考试中的考试组织变得更为简捷,满足了预约考生个性化的考试需求;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各类考试数据管理更为有效,预约考试的核心数据更为安全。预约考试是个涉及多方面的复杂业务流程,与之对应的预约考试系统也应是多个子系统协同工作的复杂系统。为满足预约考试中的各类需求,预约考试系统一般可分为学生预约考试子系统、网上支付子系统、题库子系统、考试子系统、考务数据管理子系统,如图2所示。

学生预约子系统主要用于学生报考及进行考试预约,因此,提供多渠道的用户登录界面、合理的报名用户资格审核及考试资源预约情况查询是该子系统应重点实现的功能。该系统适用B/S架构,利用互联网向全体考生开放。近几年,移动网络发展迅速,移动终端用户群体庞大,为适应未来发展趋势,学生预约子系统客户端应考虑适合在移动终端设备上运行,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使用自由度和系统可覆盖面。初步分析,该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模块:用户注册模块、用户报考模块、用户报考信息审核模块、考试预约模块、查询打印模块。

网上支付子系统主要用于学生预约考试费用的缴纳。目前,各大银行、第三方交易管理机构均推出了自己的网上支付系统,并且技术相对成熟。因此,该子系统应采用系统搭建外包的模式,借助于已有的成熟网上支付系统,这样既可以完成学生缴费功能,也可以减少系统建设和系统维护的工作量,降低系统成本。

题库子系统主要用于各考试科目试题管理和考试试卷生成,该子系统是预约考试得以多批次进行的重要前提。该系统核心技术是数据库技术,根据课程考核特点,分析用户需求,构建合理的数据库是系统设计的关键。该系统按功能需求可分为3个模块,分别是系统管理模块、题库管理模块、试卷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完成题库系统用户权限设定功能;题库系统主要完成科目管理、试题录入、查询修改等功能;试卷管理模块主要完成试卷生成、查询修改、试卷等功能,具体的系统功能模块图如图3所示。

考试子系统是预约考试的最终考试实现平台,该系统设计目标是使学生能够不受距离和时间的限制随时进行考试,系统应具有良好的数据安全性、简便的输入、较强的查询和完整性检查,数据结构和程序模块设计合理,程序可维护性强。该系统应具备考试管理功能、学生考试功能、试卷评阅功能和成绩导出功能。按功能需求不同,系统可分为考试管理模块,考生考试模块、阅卷管理模块、数据管理模块。其中考试管理模块主要完成考试过程控制,考生考试模块主要完成考生答题,阅卷管理模块主要完成教师阅卷,数据管理模块主要是利用数据库技术完成考生数据的存储和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

考务数据管理子系统主要用于后期考务相关数据的管理。从用户的角度分析,教务管理系统面向的对象将主要是教务人员和学生。从考务人员的角度来看,该系统应完成成绩数据的导入、查询、修改等功能。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该系统应提供成绩查询功能。

6 结束语

预约考试是集合现代考试理论、方法,适应于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新型考试组织模式。预约考试系统是集合预约考试理论、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智能化系统,两者的结合为学生的考试提供了灵活、方便、科学、公平的个性化考试服务,这对探索适应于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考试组织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海挺.基于B/S模式的网络考试系统的设计[J].网络财富,2010(13):154-155

[2]张邦文.网络化试题库系统的构建[J].电脑学习,2010(3):39-41.

[3]谢宝陵,陈侠,等.基于B/S和C/S模式的无纸化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7):5252-5253.

[4]刘刚,康显红.关于驾驶员网上报名和预约考试系统的开发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35):212-213.

第3篇:史记项羽本纪范文

成本核算是在成本计划和成本控制的基础上对各成本对象的实际耗费进行计算和比较的过程。经过成本核算得出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企业获得真实的工程成本信息,计算盈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作业成本法概述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先进的成本计算与企业管理方法。作业成本计算法是指以作业为核心,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成本动因为媒介,依据不同成本动因分别设置成本归集对象即成本库来归集、汇总费用,再以各种产品耗费的作业量分摊这些费用至产品中,从而汇总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方法。它不同于传统的直接以产品数量为基础的成本系统,而是把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以“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为主线,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和计量,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和动态反映。它可以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以求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可增值作业”,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原理

(一)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计算法建立在以下两个前提之上:(1)产品消耗作业;(2)作业消耗资源。根据这样的前提,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依据不同的成本动因分别设置成本库,再分别以各种产品所耗费的作业量分摊其在该成本库中的作业成本,然后分别汇总各种产品的作业总成本,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由此可见,作业成本计算法将着眼点放在作业上,以作业为核算对象,依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将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再由作业依据成本动因追踪到产品成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由此而得出最终产品成本。

(二)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步骤

1.确定作业,进行作业整合并建立作业中心成本库

产品的生产过程或者项目的完成过程是由一系列作业组成的,在进行作业成本计算时首先要根据实际计算的需要确定这些作业。由于确定出的作业数目往往非常巨大,使得计算非常复杂,为了简化计算一般还需要根据作业的相关性对同质作业进行合并,建立作业中心成本库。成本库是指作业所耗费资源的归集中心。在作业成本法中,将每一个作业中心所耗费的资源归集起来作为一个成本库。因此,一个作业中心对应一个成本库。

2.资源费用的归集

(1)对间接费用的处理。不同行业不同工作的间接费用的范围各不相同,对于制造业来说间接费用主要指制造费用,而建筑施工项目的间接费用主要指施工项目的现场管理费、企业管理费、劳动保险费和财务费用等。由于间接计入费用的发生不能直接归属到某一个作业,现行的会计制度是记录各项间接费用的总费用,不能反映各个作业消耗费用的情况,而作业成本计算法要求把间接费用首先根据资源动因分配到不同的作业中,以使成本控制深入到作业层次进行成本控制。

(2)资源动因的选择。资源动因是分配资源成本到成本库的标准,是联系资源和成本费用归集的桥梁。确定资源动因量常用方法有经验法和测量法。

①经验法。它是根据技术人员的工作经验来确定各个作业中心所消耗资源数量的一种方法。例如动力费这一费用要素,对于施工项目各个作业中心所消耗的具体动力费是无法直接获得的。这时技术人员应考虑各作业中心所消耗动力费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确定这一资源费用的分配比例。这种分配方法要求技术人员具有良好的经验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否则由于分配带有很大程度的主观随意性,很容易造成各作业中心实际消耗资源的情况与经验法所确定的资源消耗情况产生很大偏差。②测量法。所谓测量法是利用仪器仪表等测量设备详细记录各作业中心消耗资源情况的方法。还是以动力费为例,使用测量法确定资源动因量可在各作业中心设置计量水、电等动力资源的仪器仪表,以确切反映各作业中心所共同享有的动力资源。利用这种方法分配作业成本精度很高,但核算成本也较高,因为在每个作业中心设置仪器仪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同时因为详细记录也会增加一定的物力、人力资源消耗,从而引起核算成本的升高。

(3)归集成本库的成本。选择好资源动因后,还要确定资源动因量,确定资源动因量后,再根据资源动因把各项资源消耗的间接费用向作业中心进行分摊。资源动因量统计得越是准确,成本与费用的归集就越科学、精确。分摊到作业或作业中心的费用形成成本库的成本。

3.计算作业成本和产品成本

(1)作业动因(成本动因)的选择。作业动因是分配作业成本到产品或劳务的标准,是联系作业消耗量和企业产出量之间关系的桥梁。为作业成本选择合适的作业动因是作业成本库费用分配的关键,通常一个作业有多个不同的作业动因,例如:产品检验作业的作业动因有检验次数、检验时间、不合格产品数等;再如采购作业的作业动因有采购单数、供应商数、零件数等。确定作业动因的关键在于要为每一个成本选择一个能反映作业消耗量与实际消耗量相关程度较高的作业动因。一定要避免使用不能准确反映作业消耗量的作业动因,例如,如果材料处理所需的时间是变化的,利用处理次数作为作业动因就不如利用材料处理时间作为作业动因好。利用处理次数作为作业动因,一个需要较长时间进行材料处理的产品成本会被低估,而一个仅需要很短时间的产品成本则会被高估。

(2)确定成本库作业动因消耗量。作业动因量是正确分配成本费用的基础,是指产品消耗的“作业动因”的数量。作业动因量一般根据有关原始记录进行分类、汇总得到,有时也可根据工人或技师的工作经验数据加以分析得到。

(3)计算成本动因率。成本动因率是指每单位成本动因所引起的间接费用的数量。

成本动因率=成本库费用/成本库作业动因总量

有了成本动因率,就可根据各产品消耗各成本库的成本动因量,进行成本费用的分配。

(4)计算作业成本和产品成本。产品的作业成本等于该产品所消耗某一作业的成本动因量乘以该作业的成本动因率。计算公式为:

作业成本=成本动因率×作业动因量

产品所包含所有作业的作业成本之和,即为该产品的间接计入费用。产品成本等于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间接计入费用之和。计算公式为:

产品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间接计入费用

三、施工项目成本核算中应用ABC的条件和意义

(一)应用的条件

作业成本法计算出的成本数据比传统成本数据更准确,更具有因果性和决策相关性。但是作业成本法的优势并不仅仅限于成本计算方面,其作业过程的观点更值得企业去深入研究和领会。最近几年建筑施工中的一些变化使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成为可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工程中机械化施工程度大大提高,使成本分配的标准和基础发生了变化

过去的那种以人力施工为主的施工手段逐渐被各种机械所代替,这一点在铁路施工项目中体现较为明显,尤其在一些大型土石方、隧道、基础处理等工程中表现更为突出。另外,建筑施工企业面对激烈的竞争,其外部成本(如:广告宣传、坏保费用、文明施工等)不断受到重视,企业间接费用在建筑产品成本中的比例大大提高,各项目之间、各单项工程之间间接成本的准确分配和分配基础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以上成本结构的变化使得传统成本管理所提供的成本信息越来越不准确,对成本核算和控制系统提供的成本信息有效性和精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强调分配基础多元化和重视资源耗费、作业与产品之间因果关系作业成本法,则能很好地解决此问题。

2.企业业务范围的扩大、计算机的应用,使传统成本核算体系不再适应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业务范围不再局限于某一单项的建筑安装工程方面,以铁路施工企业为例,其业务涉及轨道铺架、桥涵、隧道、道路、房建、各种半成品供应等,经营活动十分复杂,工程项目作业环节很多。尤其近年来,随着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新思想、新经营模式等的出现,促使建筑产品服务类型更加多样化,建筑企业施工工艺复杂多变,因项目不同,调整准备成本大幅度上升。

建筑产品单件性,致使施工作业根据所承担工程项目不同而经常调整,准备成本增大,加之近年来计算机应用日益普及以及施工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传统成本核算体系愈加显得不适应,这些变化为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二)意义

由于作业成本法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基础管理,所以在施工项目成本核算及管理中应用作业成本法,对施工企业来说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基于作业的ABC方法为作业的绩效评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计算模型,将企业管理与成本控制深入到作业层面。

2.在基于作业的成本体系下,成本的可控性强。

3.作业成本法在空间和时间上,可以达到成本控制的任意粒度。在空间上,取决于管理流程的分解和细化程度,在时间上取决于成本数据的采集频率,成本计算模型本身不会对数据分析粒度产生制约,这是对传统成本体系的重大改进。

4.ABC可以进行作业特性分析,发现流程中的增值作业、非增值作业、低效率作业,并给作业流程改进或者作业流程再造提供成本方面的量化手段。

5.ABC可以帮助成本管理人员发现那些被扭曲的成本数据,为做出正确成本控制决策提供依据。

第4篇:史记项羽本纪范文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现代三次技术革命的历史轨迹及其影响

(一)近代两次技术革命及其影响 ―是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始于十八世纪60年代,是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为背景,革命的中心在英国和意大利。这次技术革命揭开其序幕的是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而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1712年第一台蒸汽机的出现,使热能转变成为机械能。后经瓦特的改进和创新,在1765年首创单动式蒸汽机和在1782年制成双动式蒸汽机,并能够驱动机器直接进行生产。其大大推动了纺织、采矿、冶炼、机械加工等工业的迅猛发展和交通运输工具实现蒸汽动力化,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工业革命也正是从新兴的纺织业开始并于1830年达到,到十九世纪60、70年代,美、法、德等国也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转变,将社会生产推进到机器时代。二是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二次技术革命发生在十九世纪70年代,主要标志是以电机为代表的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1866年,号称近代德国科技之父的西门子,以电磁铁制成了发电机,为电器工程的大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1866年电机发明并在1875年前后用于工业生产,大大改变了动力设备和生产过程,随后又解决了远距离输电问题,使工业生产摆脱了地方条件的限制。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电机、电话和电灯这三大发明在美国兴起了一场电力技术革命。1882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发电厂,实现了电力技术产业化,完善了欧洲的钢铁、化工和电力三大技术,钢铁工业发展很快,也完成和发展了汽车、飞机和无线电技术这“三大发明”。人类历史跨进了以电作为动力、照明、通讯生产的“电气时代”,使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扩张,并由自由竞争走向垄断。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发生了飞跃。

(二)现代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基本状况及其影响 第三次技术革命发生在二十世纪40年代,是以原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主要内容的,首先发生于美国,其后发展至欧洲及世界各地,世界科技的中心转向美国,美国开始领导世界科技的潮流。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自然科学又有了重大的理论突破,发生了原子物理学的革命,为第三次技术革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揭开了序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建成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并制成了第一颗原子弹,开始了人类利用原子能的新时代。1945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给人类带来了生产自动化、科学实验自动化、信息自动化,生产效率成倍增长。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空间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式。第三次技术革命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历史上空前的。它不仅显著地改变着生产方式、社会结构,而且改变着社会阶级状况和国家关系,为战后资本主义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契机,第一产业急剧下降,第三产业迅速上升。

二、新科技革命的基本特点及其对学科发展影响

(一)新科技革命的概况与基本特点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代表的第四次科学革命兴起于美国,然后扩展到其他国家乃至全球。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新形势下,在以信息科学为代表的横向科学、综合科学发展的推动和影响下,一场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的技术革命――信息科技(IT)革命(有人称其为第四次技术革命)于二十世纪70年代兴起,并在二十世纪90年代后得到发展。新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以下九大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新能源新技术、激光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环保技术。新科技革命的特点表现在:一是规模大、范围广。这次新科技革命在自然科学的所有学科和生产技术的所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二是整体化趋势更加明显。一方面,科学揭示了自然界更深、更广、更久远的层次和各种极限状态下的物质运动规律;另一方面,系统科学与生命科学正逐步阐明与人类关系更密切的各类复杂系统的行为规律。三是综合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以基础自然科学新成果为先导的高新技术成为现代技术体系中的领导者。各门类技术相互渗透与促进,并在某些技术领域围绕一个大问题或大目标的解决与实现而形成庞大的综合性技术群。四是科学对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科学指导了技术革命,而技术革命又推动了科学的发展;科学转化为技术、技术转化为生产的过程大大缩短,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趋势已经出现。如果说前三次科技革命的结果是建立了一个工业化社会,那么这次新科技革命的目标就是建立一个“后工业化社会”,即信息社会。它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崛起,科学技术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使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交易方式和货币电子化、企业虚拟化和学习化的趋势大大加强。

(二)新科技革命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科学出现了高度的分化和综合的趋势:一方面科学的分支越来越多且细;另一方面,在各个学科之间又出现了一系列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这些学科的产生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产技术和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迅速广泛应用并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边缘学科。边缘学科是对现实世界不同层次的交错点进行研究,在两门以上学科的结合上成长起来的学科。它们是应用一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另外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使不同的科学方法和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揭示物质世界不同层次的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二是综合学科。综合学科是以特定的物质世界的客体为对象,采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对之进行研究的学科。例如: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环境科学和材料科学等,它们都是原有学科在相互交叉、互相渗透的基础上又产生的一批综合性学科。这标志着现代科学向综合化、整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人们希望更加全面、系统、深入地认识客观世界。三是横断科学。它不是以客观物质世界的某种物质结构及其运动形式为对象,而是以许多种物质结构及其运动形式的某一个特定的共同方面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因此其研究对象覆盖各门学科的横断面,带有方法论的性质。例如:

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老三论”)与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理论(“新三论”)等。“三论”所代表的新兴基础科学不同于以往的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研究对象是许多物质运动形态和过程中某一共同的侧面,即从不同侧面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联系和运动规律,以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

三、科技创新对会计科学体系发展及会计管理范式的影响

(一)科技创新对近现代会计科学发展的影响 一是近代会计。会计之所以能从古代会计跃进到近代会计阶段,科技进步发挥很大的作用。中世纪意大利城市商业和金融业的繁荣要求改进和提高记账方法。1494年,卢卡・巴其阿勒《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的出版被认为是近代会计开始的里程碑。但从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仍比较缓慢,直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才有了较大地发展。特别是适应大生产需要的股份公司的出现,对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引起了会计服务对象和内容的变化。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产业革命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社会化和激烈的竞争要求改变传统的经验管理方法,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应运而生,核心是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随着泰罗制的广泛应用,“会计如何为提高企业的生产和工作效率服务”的问题产生。作为初步尝试,一些与此相联系的方法开始引进人到会计中来,如“标准人工成本”及其延伸出的“标准材料成本”、“标准制造费用”和“成本差异”等。1919年美国成本会计师协会成立,推动着标准成本会计突飞猛进。这一时期,会计方法比较完善,会计科学也比较成熟,而成本会计的产生也被认为是会计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二是现代会计。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分离。从二十世纪50年代起,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战后期,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并广泛应用于生产,使生产力迅速提高;资本进一步集中,企业规模日趋扩大,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经营更趋复杂。特别是股份公司这一经济组织形式得到很快的发展。股份公司是以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分离为特征的,为保护“外部利益人”所有者的利益,逐渐形成了以对外提供信息为主、接受“公认会计原则”约束的会计,即财务会计。同时,为适应企业内部管理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的需要,管理当局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直接冲击了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而代之以现代管理科学。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及其成功应用,为现代管理会计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方面,早期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拓展了会计的管理职能,即从解释过去转为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基于管理当局的对内部会计信息的需要,管理会计逐渐地同传统会计相分离并形成一个与财务会计相独立的领域。二十世纪60年代,管理会计的各种专门方法和基本体系初步确定,现代管理会计的出现是近代会计发展为现代会计的重要标志。会计新学科的出现。自从进入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开始显现,信息技术特别是Intemet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更是使人类跨入到信息时代。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也必须融入到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潮流中,以适应和服务于经济的运行与发展。所以会计呈现出新的趋势,出现了一些新的会计分支。如国际会计的产生发展被认为是二十世纪会计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电算化会计,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运用,会计信息处理从手工逐渐发展到电算化,这是会计操作技术和信息处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它对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提出一系列新的课题,促进电算化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电子商务会计,电子商务作为商品贸易形式中的新兴方式,已逐渐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它打破了传统贸易形式的时空间限制,使企业与消费者、合作伙伴及供应商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得到极大的增强,大大加速了全球信息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作为电子商务与传统会计的结合物――电子商务会计的出现,对传统会计的确认基础、计量标准、报告内容及至整个财务会计的理论框架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科技创新对会计管理范式的影响 如果说第一次科技革命使簿记完成了向近代会计的历史跨越,第二次科技革命促进了近代会计向现代会计质的飞跃,那么,第三次科技革命则使现代会计理论方法体系得以建立从而形成现代会计学科体系,而新的科技革命则使企业管理向集成化和知识化方向发展,会计管理范式趋于虚拟化。我国学者王开田指出,会计管理范式的创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会计假设虚拟化与会计反映客体的虚拟性。会计假设虚拟化。会计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企业之间相互渗透,很难分清会计主体的边界,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体假设已不复存在,相应地持续经营与分期核算假设也就失去了基础。二是会计程序及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创新。会计程序的创新。由于会计假设的动摇,传统“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的会计行为程序已不再适用,而是改为事件驱动方式(Event Driven),即平时只是将原始信息分类输入数据库中,把信息使用者所需信息按其动机分类,并按分类设计程序。当使用者需要某种信息时,使用不同的事件程序,就可获得不同的信息,实现会计信息的及时组合。三是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创新。传统的现金制和权责发生制已经不适应信息化和知识化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现金流动制的确认机制。这种机制既能全面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的损益状况,又能反映现金流量、存量、流向和流速以及企业的偿付能力和应变能力,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客观的信息并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在此基础上,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计量属性也必然更广泛使用。四是会计反映客体的虚拟性。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信息成为主要的经济资源,因而无形资产或虚拟资产已经成为会计反映的主要对象。五是会计规范的创新。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社会中,会计规范标准有逐步趋同的趋势,逐步趋同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应该成为全球会计规范的准绳。六是会计报表的创新。会计报表格式上多样化,项目编制上按会计要素创新能力和获取知识能力、信誉度进行排列,体现会计要素的质的区别;内容上不仅反映有形资产、历史成本信息、财务信息,还应反映无形资产、公允价值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方式上即采用适时报告、互动式按需报告和报告的无纸化。

四、科技创新对会计技术和方法的影响:以成本管理会计为例

(一)科技创新带来的新制造环境及其对成本管理会计的冲击科技创新与发展带来的新制造环境具体体现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是由各计算机功能软件集合成的一个整体系统,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电脑辅助工程(CAE)、弹性制造系统(FMS)和管理信息系统(MIS)等多个系统,将“人”、“设备”、“信息”汇成一个协同的整体,以实现生产自动化、弹性化,达到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和灵活生产的目的。其主要特点是:生产弹性

化适应了市场消费的个体化;企业中对信息系统特别是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要求更高;使企业生产高度自动化,大量需求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企业的生产管理组织也要重组,改变以往的部门而以作业组(Work Team)为中心组织。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使成本管理受到冲击。主要体现在:一是成本结构的变化将导致产品成本计算不正确。在新制造环境下,成本的构成比例发生了变化,电脑辅助生产系统使得人工成本比重大大降低。但制造费用剧增并多样化,其分摊标准如果只用人工小时已难以正确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另外,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也会大幅增加。二是成本控制与管理困难,控制方法发生变化。传统成本管理会计,将预算与实际业绩编成差异报告,即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在新制造环境下,这一控制系统将产生变化。例如,为获得有利的效率差异,可能导致企业片面追求大量生产,造成存货的增加;为获得有利价格差异,采购部门可能购买低质量的原材料,或进行大宗采购,造成质量问题或材料库存积压等。因此,成本控制方法将发生变化。例如:成本控制中心由各责任中心变为作业组;作业成本法得到应用等。

(二)科技创新引发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创新及其带给成本管理会计的新技术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管理理论与方法也在不断创新,成本管理会计的发展就源于企业制造环境的变化以及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成本管理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成本管理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

一是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asting,ABC)与作业基础管理(Activity-Based Management,ABM)。作业成本计算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制造费用的分配上,它克服了单纯以直接人工成本等标准分配制造费用的局限性,按引起制造费用发生的各种成本动因将间接费用和辅助成本更准确的分配到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及顾客中。因此,ABC法较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更为精细,成本数据更加准确。作业基础管理就是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所提供的信息,将成本管理的起点和核心由“产品”转移到“作业”层次的一种管理方法。其基本思想是:企业是一个为最终满足顾客需求、实现投资者报酬价值最大化而运行的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作业的集合体,企业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而资源消耗的同时又是价值的积累过程,即价值从一个作业转移到下一个作业,最后全部累积到最终的产品或劳务―全部作业的集合也是全部价值的集合。因此,作业链又表现为价值链。从购买产品或接受劳务的顾客那里收回的价值,形成企业实现的收入,收入补偿完成各有关作业所消耗资源价值总和后的差额,即为企业利润。作业成本管理要求成本管理深入到每一作业,尽可能消除不能创造价值的作业,防止资源的消费,最大限度地提高从顾客那里回收的价值,以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它将企业的工作流程视为一系列作业的集合,根据市场的需求,以顾客订单为起点,从后向前确定相关作业,核定作业消耗量、作业成本,揭示成本动因,进行成本动因管理、作业管理,以提高作业运行效率,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益。

二是适时制(Just In Time System,JIT)与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 Management,TQM)。JIT是一种严格的需求带动生产制度。要求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紧密协调配合,原材料、零部件、产成品要保质、保量并适时地送到后一加工(或销售)环节。其目的是使原材料、在产品及产成品等各类存货保持在最低水平,尽可能实现“零存货”,以降低存货成本。在存货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会计人员为简化存货计价,可能采用倒推成本法,即当产品完工或销售时,倒过头来计算在产品、产成品等生产成本。TQM是二十世纪60年代从传统质量管理发展起来的,目前已经成为一种企业竞争的战略武器和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持续改进产品质量的管理哲学。TQM是一项通过多种政策和实务确保产品或服务超过顾客期望的技术,包括提高产品功能、可靠性、耐用性和服务性。成本管理被用来分析不同设计的成本后果、质量和提高质量的各个方面,包括停产、生产缺陷、浪费的人工和原料、服务电话的数量、顾客抱怨的性质、质量担保成本和产品召回。TQM的目标就是公司在生产的各环节追求产品“零缺陷”,并由顾客最终界定质量,从而建立品牌忠诚度并帮助企业更快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三是是目标成本法(Target Costing)与生命周期成本法(Life-cycle costing)。目标成本法是从一些竞争激烈的行业中直接产生的一种方法,它以给定的竞争价格为基础决定产品的成本,以保证实现预期的利润。即以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价格和企业目标利润倒推出目标成本。生命周期成本法是估计和累计产品或设备整个生命周期成本的方法和程序。这里的“生命周期成本”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只是从产品和生产企业角度看成本问题,即所谓生产者成本,而进一步拓展到同时从产品的使用者视野看成本问题,即使用者成本。也就是说,生命周期成本识别的是一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到产成品的配送及服务的全部步骤),而传统的成本仅仅关注第三个步骤生产成本。

四是标杆管理(Benchmarking management,又称基准管理)与持续改进(日文为Kaizen)。所谓标杆(或基准)就是以公司外部或内部最优的业绩标准来衡量自身的生产活动。标杆管理是一个过程,企业通过它识别关键成功因素,研究其他企业(或企业内其他部门)的最佳实践,然后实行改进措施以追赶或打败竞争对手。Kaizen具有“持续不断改进”之意,持续改进是一种管理技术,起源于日本生产商对质量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所以,持续改进常与标杆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联系起来。它意味着管理人员不是一次性地确定基准,而是持续不断改进提高的过程。基准和持续改进被称为“永无终点”的比赛。Kaizen成本计算是指通过持续不断的改进而致力于现有产品的制造阶段逐步降低成本。为此,经理人员和管理会计师必须深刻洞察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改进的潜力,尽可能采取有效措施使生产经营经常处于不断改进的状态中。

五是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与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BPR是一种创造企业竞争优势的过程,企业按客户的需求对现有经营过程进行思考和再设计,重新组织其生产与管理职能,利用新的制造、信息技术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在全球竞争压力激增的情况下,许多企业都视流

程再造为降低管理生产成本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对企业战略竞争优势的再思考,而成本管理通过提供相关的信息支持流程再造实施。与科技创新与发展历程相联系。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经历了从MRP、MRPⅡ到ERP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中,MPR主要对制造环节中的物流进行管理,使企业达到“既要保证生产又要控制库存”的目的;而MRPⅡ则集成了物流和资金流,将人、财、物,时间等各种资源进行周密计划,合理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二十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MRPⅡ主要面向企业内部资源计划管理的思想逐步发展为怎样有效利用和管理整体资源的管理思想,ERP随之产生。ERP在功能和技术上超越了传统的MRPⅡ,它是以顾客驱动的、基于时间的、面向整个供应链管理的企业资源计划,将供应链、企业业务流程和信息流程都囊括其中。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将设计、制造、销售、运输通过集成进行各种相关的作业,为企业提供了对质量、适应变化、客户满意等关键问题的实时分析能力,是实现制造企业整体效益的有效模式。也为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了工具,将财务和成本管理纳入到系统中来,对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行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与考核,并进行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

六是约束理论(Theory 0f Constraints,TOC)。约束理论是帮助企业有效改进“周期(cycle time)”即原材料转换为产成品所需要的时间的一种战略技术。根据TOC,每个公司至少有一个瓶颈制约着其发展,约束理论可以识别并消除这些瓶颈。约束理论把企业看成一系列链状相连的过程,如果薄弱的联结处得到了加强,那么整个链也就得到了加强。约束理论认为产品开发、配送和生产的速度是最重要的。约束理论使得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认识到,在有些情况下不能一味强调降低成本和费用,要在企业的薄弱环节加大投入量,“为了省钱而花钱”,以求得总体效益增加,这也是“成本―效益”原则的另一种诠释。

七是大规模定制(MassCustermization)与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ing Management)。许多企业发现,顾客希望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他们各自独特的需求。大规模定制(或称作大规模个性化生产)中,营销与生产流程均被设计以解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问题。这些重新设计包括大量小型的生产流程和特别的营销服务职能。在大规模定制下,多样化复杂生产会增加生产成本,尽管其营销和服务成本会降低。对于顾客众多且顾客对价格和质量期望不一的行业,大规模定制十分适合,也贯彻了顾客为本的理念。战略成本管理是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为了获得和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而进行的成本管理,其基本要求就是要明确企业成本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定位,开展企业价值链和成本分析,重视和控制战略成本动因,从战略上寻求取得成本优势的途径。在战略管理的分析框架中同成本因素紧密相关的分析工具主要有三个: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

五、科技创新与会计科学理论发展的结论及启示

第5篇:史记项羽本纪范文

关键词:治军思想;基本特征;启示

一、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相结合

在练军的时候非常重视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相结合,并非只是单纯的军事训练。这个被总结为“训”和“练”,“训”指的是政治和思想教育,“练”指的才是军事训练。在阐述“训”“练”时说:“训有二,训打仗之法,训作人之道,训打仗则需专尚严明,须令临阵之际,兵勇畏惧主将之法令,甚于畏敌之炮子;训作人则全要盹诚,如父母教子,有殷殷望其成立之意,庶人人亦容易感动。练有二,练技艺,练队伍,练技艺则欲一人御数人,练队伍则欲数百人如一人。”在和交战的过程中,也是在不断调整自己的治军思路。当看到太平军治军严明的时候,也曾说“练勇之举并非有他,只以官兵在乡下无骚扰,而去岁湘勇有奸掳掠之事,民间倡为谣言,反谓兵勇不如贼匪之耻,而稍变武漫无纪律之态,“得到”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炀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贼有誓不相弃之死党,吾官兵亦有誓不相弃之死党。”的军事训练则是效法戚继光戚家军和岳飞的岳家军的训练方法,注重实战效果,每天点操,点名,这样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既保证了湘军的战斗力,在战场上能够无往不利,同时也保证这只湘军的向心力和精神面貌,使得湘军在当时的清朝军队中颇为倚重,各地的军队也都争相效仿。

二、一切以制度为本,不准任何人违反制度

制度为先,赏罚分明,这在中国社会中是颇受重视的理念,尤其是在军队中,而在的湘军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在湘军中,首先在订立制度的过程中将就文法简易,不像当时的清朝军队,制度设立一百五十多条,不仅繁琐,而且让士兵们很难记忆。毕竟当时的军队过程,文盲是占绝大多数的,而湘军的制度简单易记,这样士兵就能够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一切以制度为本;同时,在的湘军中,赏罚必须是有制度依据的,不能因为某位将领位高权重就予以厚赏,任何人都不能违反制度。这样才能够服众,广大的士兵才能在心理上有所安慰,并且愿意为了获取属于自己的那份荣誉而在战场上拼死厮杀。这样的队伍和这样的战斗力是惊人的。关于这一点在论及制度是曾经说过:“古之君子之所以尽其心,养其性者,不可得而见。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乎礼。自内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在看来,这里的礼就是制度,也曾称赞王阳明所写的批评“大明律然罚典止行于参题之后,则不行于临阵对敌时,赏格止行于大军征罚之日,而不行于寻常用兵之际。”批注说道:“阳明之文,亦有光明俊伟之象。虽辞旨不甚渊雅,而其轩爽洞达,如与晓事人语,表里粲然,中边俱撤。”

三、在军队各方面重视“诚”

认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故曰: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所以在军队的各方面都是以“诚”为出发点。在君臣关系上,强调:“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吾党血性男子,有忠义之气”,军人当以忠义为先,效忠皇帝,效忠国家,这样才是诚的表现。并且在将领的选拔上,也是要求将领必须首先精忠报国,否则难堪大用,自然也就不得到提拔。另外,提出军队要形成:“水与武和,水与陆和,兵与勇和,将与卒和,粮台官绅与行间偏裨,均无不和”,整支军队“如家人骨肉之联为一体,而无纤芥嫌隙之生于其间。”他希望整个军队能够像一家人一样,之间没有任何的猜疑和嫌隙。对于绿营之间的各自保全,袖手旁观深恶痛绝,所以曾说:“湘军之所以无敌者,彼此相顾也。湘军将虽有仇,临阵未尝不相援,故有晨参商而夕赴救者。私怨,情也;公事,义也,尔独不闻知乎?”而且,还对湘军进行改革,由将领来选拔士兵,这就相当于戚家军和岳家军,使“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平日既有恩谊相孚,临阵自能患难相顾。”从而产生出难以想象的战斗力。同时能够做到以身作则,由己达人,以诚待人,不谋心眼,不谈心机,随着时间的累积,各级将领都感受到的诚心实意,也就全心全意为卖命,从而让军队上下一心,迸发出惊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结语

作为清朝的地主阶级的代表,代表了封建社会大地主的利益,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的治军的思想中如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相结合,军队的一切都以诚为出发点,这些在今天依然有我们参考的价值,为我们创建一支战无不胜的中国人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第6篇:史记项羽本纪范文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项目;成本计划;控制

1公路工程施工方案引起费用变化的预测

工程项目中标后,必须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订技术上先进可行和经济合理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结合项目所在地的经济、自然地理条件、施工工艺、设备选择、工期安排的实际情况,比较实施性施工组织所采用的施工方法与标书编制时的不同,或与定额中施工方法的不同,以据实作出正确的预测。辅助工程量是指工程量清单或设计图纸中没有给定,而又是施工中不可缺少的,例如混凝土拌和站、隧道施工中的三管两线、高压进洞等,也需根据实施性施工组织做好具体实际的预测。大型临时工作费的预测应详细地调查,充分地比选论证,从而确定合理的目标值。

2小型临时设施费、工地转移费的预测。小型临时设施费内容包括:临时设施的搭设,需根据工期的长短和拟投入的人员、设备的多少来确定临时设施的规模和标准,按实际发生并工中包干控制的历史数据确定目标值。工地转移费应根据转移距离的远近和拟转移人员、设备的多少核定预测目标值。项目成本目标的风险分析,就是对在本项目中实施可能影响目标实现的因素进行事前分析,通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分析:①对工程项目技术特征的认识,如结构特征,地质特征等。②对业主单位有关情况的分析,包括业主单位的信用、资金到位情况、组织协调能力等。③对项目组织系统内部的分析,包括施工组织设计、资源配备、队伍素质等方面。④对项目所在地的交通、能源、电力的分析。⑤对气候的分析。总之,通过对上述几种主要费用的预测,既可确定工、料、机及间接费的控制标准,也可确定必须在多长工期内完成该项目,才能完成管理费的目标控制。所以说,成本预测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围绕成本目标,确立成本控制原则,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就是在实施过程中对资源的投入、施工过程及成果进行监督、检查和衡量,并采取措施确保项目成本目标的实现。成本控制的对象是工程项目,其主体则是人的管理活动,目的是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3. 公路工程成本控制的一般原则

(1)节约原则。节约就是项目施工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节省,是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节约绝对不是消极的限制与监督,而是要积极创造条件,要着眼于成本的事前监督、过程控制,在实施过程中经常检查是否出偏差,以优化施工方案,从提高项目的科学管理水平入手来达到节约的目的。

(2)全面控制原则。全面控制原则包括两个含义,即全员控制和全过程控制。成本控制涉及项目组织中的所有部门、班组和员工的工作,并与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有关,因此应充分调动每个部门、班组和每一个员工控制成本、关心成本的积极性,真正树立起全员控制的观念。如果认为成本控制仅是负责预、结算及财务方面的事,就片面了。项目成本的发生涉及项目的整个周期、项目成本形成的全过程,从施工准备开始,经施工过程至竣工移交后的保修期结束。因此,成本控制工作要伴随项目施工的每一阶段,如在施工准备阶段制订最佳的施工方案,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施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减少施工成本支出,并确保工程质量,减少工程返工费和工程移交后的保修费用。工程验收移交阶段,要及时追加合同价款办理工程结算,使工程成本自始至终处于有效控制之下。目标管理是管理活动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它是把计划的方针、任务、目标和措施等加以逐一分解落实。

4.在公路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例外”情况

(1)重要性。一般是从金额上来看有重要意义的差异,才称作“例外”。成本差额金额的确定,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差异占原标准的百分率。差异分有利差异和不利差异。实际成本支出低于标准成本过多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它可能造成两种情况:一种是给后续的分部分项工程或作业带来不利影响;另一种是造成质量低,除可能带来返工和增加保修费用外,还影响企业声誉。

(2)一贯性。尽管有些成本差异虽未超过规定的百分率或最低金额,但一直在控制线的上下限线附近徘徊,亦应视为“例外”。意味着原来的成本预测可能不准确,要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控制能力。有些是项目管理人员无法控制的成本项目,即使发生重大的差异,也应视为“例外”,如征地、拆迁、临时租用费用的上升等。

(4)特殊性。凡对项目施工全过程都有影响的成本项目,即使差异没有达到重要性的地位,也应受到成本管理人员的密切注意。如机械维修费的片面强调节约,在短期内虽可再降低成本,但可能因维修不足而造成未来的停工修理,从而影响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

5.公路施工成本控制

降低项目成本的方法有多种,概括起来可以从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管理等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控制。

(1)采取组织措施控制工程成本,首先要明确项目经理部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明确处、项目经理部、公司或施工队之间职权关系的划分。项目经理部是作业管理班子,是企业法人指定项目经理做他的代表人管理项目的工作班子,项目建成后即行解体,所以他不是一经济实体,应对处整体利益负责任,同理应协调好公司与公司之间的责、权、利的关系。其次要明确成本控制者及任务,从而使成本控制有人负责,避免成本大了、费用超了、项目亏了责任却不明的问题。

(2)采取技术措施控制工程成本。采取技术措施是在施工阶段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标书中主要技术方案作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以寻求较为经济可靠的方案,从而降低工程成本,包括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节约能耗,提高机械化操作等。

采取经济措施控制工程成本包括:

①人工费控制。公路工程人工费占全部工程费用的比例较大,一般都在10%左右,所以要严格控制人工费。要从用工数量上控制,有针对性地减少或缩短某些工序的工日消耗量,从而达到降低工日消耗,控制工程成本的目的。

②材料费的控制。公路工程材料费一般占全部工程费的65%~75%,直接影响工程成本和经济效益。一般做法是要按量、价分离的原则,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材料用量的控制。首先是坚持按定额确定材料消耗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其次是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料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再就是对工程进行功能分析,对材料进行性能分析,力求用低价材料代替高价材料,加强周转料管理,延长周转次数等。二是对材料价格进行控制,主要是由采购部门在采购中加以控制。首先对市场行情进行调查,在保质保量前提下,货比三家,择优购料;其次是合理组织运输,就近购料,选用最经济的运输方式,以降低运输成本;再就是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减少资金占用,合理确定进货批量与批次,尽可能降低材料储备。

总之,成本预测为成本确立行为目标,成本控制才有针对性;不进行成本控制,成本预测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就无从谈成本管理了,两者相辅相成。所以,我们应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实践上全面展开,扎实有效地把这些工作开展好。

【参考文献】

[1]蔚林巍.项目管理的最新进展[J].管理工程学报,2008,(03).

第7篇:史记项羽本纪范文

【关键词】 标本溶血;溶血原因;预防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12-01

标本溶血是采集血标本时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常见的不符合检验要求的标本。不仅会延误诊断和治疗,而且还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成为医疗事故的潜在隐患。因此,减少标本溶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近一年来血标本溶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防范措施。对标本溶血的原因和预防总结分析如下:

1 溶血原因

造成标本溶血的原因很多,通过调查我们对标本溶血的原因分析如下:

1.1 采血时进针不准确 有些患者穿刺困难,护士在采血时针头不能一次性顺利刺入血管,而在血管内反复进出,容易引起红细胞及血管的损伤[1],造成局部血肿或标本溶血。

1.2 止血带不正确使用 有些患者静脉血管不明显,护士在操作时止血带扎的过紧,时间过长,可以干扰血流的速度和流向,破坏体液和血细胞间的平衡,造成局部血液浓缩或激活凝血系统[2],导致标本溶血。

1.3 用力拍打穿刺部位 当患者静脉血管不明显或充盈度差时,护士往往用力拍打静脉或嘱患者反复用力握拳并运动上臂,这样会造成组织淤血缺氧使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3]。

1.4 皮肤消毒剂未干 皮肤消毒是采集静脉血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当皮肤消毒剂未干时即进针采血,针尖上的消毒剂与血液接触[4],可致标本溶血。

1.5 未使用配套的针 抽血针头过细,当血液通过过细的针头时易发生机械性破坏而造成标本溶血。

1.6 拉动注射器针栓用力过大,血液靠负压进入注射器过快可以导致溶血,或者是注射器针芯反复来回抽动导致红细胞破碎而引起溶血。

1.7 注入试管时用力过猛,并将泡沫一并注入 注入试管时用力过猛造成血液冲撞,血球破坏,而发生机械性溶血。混有泡沫的血标本放置一段时间后泡沫部分迅速干燥[5],造成血细胞破坏而溶血。

1.8 采血管使用顺序不正确 先注入抗凝管后注入促凝管,因为没有及时摇动抗凝管,血中纤维蛋白已凝固[6],这时再用力摇动抗凝管容易造成红细胞破裂而导致标本溶血。

1.9 过度用力摇晃标本 过度用力摇晃标本致使红细胞发生机械性破坏而导致标本溶血。

1.10 血标本放置时间过长 血标本采集工作大部分是由夜班护士完成,造成血标本送检不及时,放置时间过长,部分血液患者的血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后,大量红细胞破坏,会出现溶血。

1.11 运送过程震动过度 运送过程震动过度也会造成标本溶血。

2 预防措施

在静脉采血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标本溶血的发生,针对以上原因,可以采用以下预防措施:

2.1 采血前应认真评估患者血管情况,对于静脉充盈不好的患者,采血前可先对穿刺部位进行热敷,使血管扩张充盈,提高穿刺率。采血时尽量选择贵要静脉、头静脉、正中静脉,避免选择手背和足部浅静脉等不易穿刺的血管,以免造成穿刺失败。

2.2 护士在消毒皮肤后待静脉穿刺处的消毒液完全干燥后再进行穿刺。

2.3 采血时勿用力拍打采血部位,血管明显者可不握拳头。尽量减少扎止血带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分钟。可以在穿刺成功后即把止血带松开,不要等采血完毕才松开止血带。

2.4 采血时采用配套针头,不用过细的针头。

2.5 抽吸不要过快、过猛 抽血后先拔去针头,将血沿试管壁缓缓注入,勿将泡沫一并注入。如确实抽不出标准的血标本,可将带有泡沫的血标本立即送检,而不要待其干燥后再送检。

2.6 采血后严格按照试管顺序注入血标本 先注入血清管,再注入血沉、凝血项等带有特殊抗凝剂的管,以便于及时摇动。摇动血标本时应避免上下过度用力摇晃,可将抗凝管放在两个手掌中来回滚动,可有效防止溶血。

2.7 采血后标本应立即送检,不应放置时间过长。送检过程中避免过度震荡。

3 讨 论

血标本的采集是护士常用一项护理操作,通过对溶血标本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防范措施后,大大减少了标本的溶血的发生,从而减少了病人的痛苦,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梁金玉,杨巍.避免用真空试管采集血标本发生溶血法介绍[J].护理研究,2004,18(11):1973.

[2] 张金环.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2):114-115.

[3] 李惠玉,祈静,杨琛.366例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6):7677.

[4] 杜平京.体检血标本采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护理,2006,12(13):1209.

第8篇:史记项羽本纪范文

关键词:施工预算;存在问题;管理应用

1 关于建筑施工项目预算模块的分析

在当下施工企业工作模块中,其涉及到管理模块及其被管理模块,这就需要项目部具备这两种职能,保证施工企业相关部门的两级管理模块的正常开展。通过对施工项目预算及其成本模块的分析可以得知,工程项目本身就是构成比较复杂的,其内部涵盖了多种预算成本模块,比如公司管理费用模块、公司项目费用模块、管理费用模块等,都是工程项目的重要成本内容。通过对工程项目的直接费用模块的分析,可以得知其分为工程实体消耗费用的间接费用及其直接费用。

通过对项目部的可控成本的分析得知,其是项目自身的直接费用模块,这是项目经理在日常工作中所重点关注的模块,这需要项目经理进行工程项目消耗费用的控制,保证项目管理控制工作的正常开展,以满足项目部的正常工作的需要。

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模块中工程施工费用是重要的应用模块,其主要涉及一系列的建筑工程基础项目,比如设备、建筑物、房屋等,还有一些敷设工程,比如金属结构工程、砌筑工程、铁路工程等,这些都需要进行不同施工设备的装配,也就产生了一系列的装置工程、设备装配工程的费用。通过对一系列的建筑物工程施工费用的分析,可以得知除了其施工的本身费用,还涉及到房屋工程预算管理过程中的暖气费用、通风费用等日常设置的费用。

通过对项目管理体系的优化,可以保证施工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施工企业内部财务、人力及其物力资源的有效控制,保证客户及其公司关系的有效改进,保证公司开发时间的缩短,更有利于产品质量及其可靠性的优化,保证其财务利润空间的开拓,有利于其生产率的提升,保证项目管理工程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有利于优化员工的个人行为。

2 建筑施工项目预算方案的优化

为了保证建筑施工项目成本的有效管理,展开项目管理体系的优化是必要的,这涉及到不同的管理模块,比如安全管理模块,信息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成本管理模块等,保证这几个管理模块的有效协调,就能够保证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所谓的合同管理就是要进行招标行为的强化,按照我国的经济合同法的需要,展开签约模块的优化,保证其签约的可靠性,进行执行过程中的变更管理体系的优化,通过对一系列的索赔技术的应用,提升其市场经济运作过程中合同的管理,保证质量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应按国家新规范、新标准、国家和地方强制性条文的规定,在建立建筑企业质量体系的基础上,针对施工项目的特点建立施工项目质量体系,扎扎实实地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吸取各方面的施工经验,把管理的重点转移到产品上来。进度管理方面要在加强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编制施工项目的滚动式计划。采用网络计划的形式并组织流水作业,绘制“S”形曲线或“香蕉”曲线,以方便进度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计划的调整。

在成本管理模块中,为了实现项目成本的积极管理,展开项目成本的动态控制,保证项目成本的有效预测,实现其核算模块及其分析模块的协调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保证成本计划成本的有效控制,确保企业的经营利润的优化。在安全管理模块中,企业要进行安全管理思想的优化,进行安全组织体系的健全,以满足当下工作的需要。安全教育的加强、安全措施的设计以及对人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控制。引进风险管理技术,加强劳动保险工作以转移风险,减少损失。着重做好班前交底工作,定期检查,建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把不安全的事和物控制在萌芽状态。

在企业项目成本模块中,进行信息管理体系的优化是必要的,这需要企业进行项目信息中心的建设,进行电子计算机的有效应用,保证其数据处理模块及其信息传递模块的优化,实现施工项目管理综合效益的优化,保证其良好的项目管理,实现公司项目稳定运行,这就需要项目经理人展开项目管理体系的优化,积极做好项目部的组建及其成本管理工作。做到施工项目管理手段电子化。所以规范的项目管理对公司的项目的运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想对项目管理中的项目经理选择以及项目部的组建和成本管理阐述一下观点。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经理要对自身的责任明确,进行专业素质的优化,进行合同管理模块的控制,积极做好项目计划的制定及其监督,从而满足当下项目组织的工作需要,保证日常工作项目的有效协调,保证项目工程的有效控制。这也需要进行项目经理权限的控制,保证项目权力范围的优化,进行财务控制权、资源协调权利等的控制。项目经理的基本要求:良好的职业道德;知识和经验;综合的管理和决策能力;系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身体健康;项目经理的基本素质;较强的技术背景;成熟的人格;讲求实际;和高层主管有良好的关系;善于沟通、协调施工中的各类人员;把完成任务放在第一位。

为了满足当下工作的开展,展开项目部管理体系的优化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合同预算模块、施工预算模块、计划成本模块等的协调,积极做好相关的中标概算模块,实现工程项目的收入模块的优化。在施工预算模块中,公司要按照施工的定额展开具体成本的控制,有企业定额的公司要按照企业的标准展开定额编制的开展,保证项目部的控制限额模块的有效开展。项目部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把各种费用的发生控制在该预算内。计划成本,是根据指导施工的各项计划汇总形成的成本,是事前和事中对施工实际成本的估算和控制指标。编制过程中应强调不突破施工预算,如果实际情况无法达到,那么也应严格控制在中标预算以内。

在工程实际成本控制过程中,要抓好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对比工作,保证实际发生成本的有效考核,针对实际成本展开及时的记录,要确保成本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从而实现当下施工项目成本的有效管理及其控制。这需要项目经理做好自身的工作责任。明确目标与责任,项目部必须树立全员成本意识、经营意识,贯彻低成本运营的方针;坚持概算、预算、材料消耗数据对比,向管理要效益,向施工组织、方案优化要效益;坚持以收定支的原则,降低支出,节约成本。

通过对劳务队伍体系的健全,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就需要展开优质工程项目的开展,保证精细化管理模块的正常开展,进行成本的积极降低及其控制,保证高素质的劳务队的选择,进行项目施工过程中各种管理目标的优化。这需要相关人员进行建筑项目业绩的积极审查,进行材料采购模块的优化,要坚持货比三家,选用质量优、价格低、符合环保要求的材料,并完善材料进出库统计制度。同时,根据施工进度、形象部位周密安排分阶段的进货计划,既保证工期与作业的连续性,又降低库存,解决了资金周转困难,用活了资金。积极抓好资金管理模块的相关工作,进行成本的积极优化,保证施工过程中资金管理模块的正常开展。项目部应根据成本费用控制计划、施工组织设计、材料物质储备计划及时测算。

第9篇:史记项羽本纪范文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创新;资本市场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新世纪房贷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为开端,随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其影响程度波及全球。美国破产的中小银行有十多家,随着雷曼兄弟面临破产,美林公司即将作价440亿美元出售给美国银行,AIG深陷财务危机,再加上此前轰然倒塌的贝尔斯登,美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已经出现松动。而次贷危机的影响远未结束,相反,由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向金融市场蔓延、实体经济辐射的趋势。全球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遭遇到了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大的危机。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美国金融制度长期存在问题,最终积累的结果,这些制度包括金融监管,创新等。次贷危机的发生,让我们看到,美国做为全球最成熟和发达金融市场在金融危机面前变得如此脆弱。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处在艰难的转型期,次贷危机不仅加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也使中国资本市场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与考验。在应对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影响的同时,应该吸取此次危机的教训,得到启示。使我国金融改革平稳的进行,以确保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一、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次贷危机形成

20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政权掀起了“新自由主义”潮流,推动金融自由化。1980年《银行法》废除了Q条款,逐步实现利率自由化。1999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新法案的实施结束了已经实行了66年、对金融业进行严格分业管制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新法案最大特点是放宽对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的限制,允许各金融机构可以跨行业经营各种金融业务,废除了银行不能直接经营保险、证券业务的禁令,扩大了银行的经营范围。新法案成对美国的金融体系及国际金融体系有着重要的影响。金融经营模式的“分业管理”被打破,“混业经营”成为了一种趋势,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由于允许各金融机构的业务交叉、相互渗透,多元化的金融机构纷纷出现,直接或迂回地夺走了银行业很大一块阵地;再加上银行业本身业务向多功能、综合化方向发展,同业竞争激烈,存贷利差趋于缩小,使银行业不得不寻找新的收益来源,改变以存、贷业务为主的传统经营方式,把金融衍生工具视作新的利润增长点。

2000年以来,美国国内的金融创新活动大大增加。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和“9·11”事件后一直到2005年5月,美国短期利率一直处于3%以下。在长时期的低利率环境下,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房地产经济业的发展。美国的房地产业成为了拉动美国经济的重要引擎,同时,也推动了贷款证券化的迅速发展。

次贷证券的形成是以次级贷款的债权为抵押,整合、分割、编制成一系列的证券化商品,并通过层层分割、再打包、评级、衍生出更多的金融产品。由于次级抵押贷款的利率比一般贷款高2%~3%,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放贷机构不顾替在的风险,发放大量的次级贷款,最终形成巨额的次级证券。美国国内的资产泡沫化现象越演越烈,2005年美国金融相关率为381%,2006年达到401%,金融规模远远超过实体经济所需。美国的巨型金融机构大肆使用创新技术,创造出大量的金融衍生商品,形成了一个远离实体经济的“虚拟的金融世界”,如图1所示。

为了抑制经济过热,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美联储2004年开始大幅上调基准利率。截至2006年6月,连续17次加息,联邦基准利率从1%提高到5.25%。与之相对应的是住房抵押贷款的还款压力陡增,违约率的持续上升,相应地,消费者信心丧失,房地产的价格开始大幅下滑。最终次级抵押市场出现丧失抵押品赎回权和拖欠还款比例增加,导致次贷危机的发生,如图2所示。

二、次贷危机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一)对我国银行业的直接影响有限

由于资本市场还没完全开放,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战略程度不高,对于投资国外债券缺乏积极性,更重要的原因是中资银行在于国内市场提供了稳定的利差收益。中资银行较为单一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其收入较为稳定,也不易受国际大背景影响。根据公开批露的信息,截止到200年末,涉及次贷相关产品的国内银行有中行、工行及建行,持有的总额分别为49.9亿美元、12.26美元、10.62美元。而中行2007年的税后利润为560.29亿人民币,即使次贷资产全部损失,也不会出现亏损。而工行和建行的次贷产品投资额有限,截至2007年末,工行次贷的拨备比例约30%,建行约40%。另外,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投资的次贷相关资产的信用评级均较高。其中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均投资于AA级及以上的资产,而中国银行也在A级以上。可以看出,次贷危机对国内银行的影响是一次性的,不会对以后的公司运作产生深远影响,如表1所示。

(二)我国股票市场发生剧烈震荡

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与人们的心理预期有着紧密的联系,尽管我国股票市场相对封闭,但随着国际资本流动性的日益增强,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对我国股市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股票市场不能独善其身,而且还成为了全球跌幅最深的股票市。由于次贷危机影响全球,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严重,市场对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不足,加上中国股票市场近两年涨幅较大,上证综脂从2007年11月份最高的6 124.04点开始调整,一直到2008年10月份的1 771.82点,跌幅达71.07%。由于次贷危机过程中,金融机构损失较大,其股票成为资金大规模减持的重点。国外金融股价格大幅下降使国内投资者对国内金融股信心下降。虽然国内银行在次贷危机中损失不大,但在这次调整中,金融板块调整幅度一直引领大盘的走势。工行、中行、建行股票的跌幅也超过了60%。另外,香港作为开放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对其影响是直接的,而香港股市中有大量内地上市公司的H股,香港股市的下跌必然通过比价效应引起内地A股市的下跌。

(三)我国资本市场面临国际资本大量进出带来的风险

次贷危机的发生,使得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8765432101614121086420MAR-07Sep-06MAR-06Sep-05MAR-05Sep-04MAR-04Sep-03MAR-03Sep-02MAR-02Sep-01MAR-01Sep-00MAR-00左轴:GDP同比增长(%)右轴:房指同比增长(%)图1 2000-2007年美国GDP和房价指数变化资料来源:彭博资讯MAR-08Sep-08MAR-09Sep-09MAR-00Sep-00MAR-01Sep-01MAR-02Sep-02MAR-03Sep-03MAR-04Sep-04MAR-05Sep-05MAR-06Sep-06MAR-07Sep-07次贷违约率(左轴)联邦基金利率76543210171615141312111098%图2 1998-2007年美国利率变化与房地产市场违约率变化数据来源:CEIC表1中国主要银行持有次贷资产情况工行中行建行次资总额12.26亿美元(ABS)49.9亿美元(ABS)10.62亿美元(ABS)评级AA-AAA、AA、AAA占总资产比例000.1%000.6%0.117%占总股本比例02.68%14.36%003.2%数据来源:各银行年报、季报。

的金融市场发生剧烈动荡。由于资本的趋利性,使得会避开处于动荡中的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而象中国、印度这样高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国际资本寻求新的增长机会的发展中国家。所以这次金融危机使得国际资本从北美和欧洲向东亚流动。根据亚行的数据,在去年的次贷危机背景下,流入亚洲股市与债市的资金首次超过了流入美欧的资金,达4 500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了80%。由于近几年来,我国外汇储备高速增长,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加,加上人民币利率与美元利率的倒挂现象,中国会对国际资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2008年1月份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融112亿美元,同比增长109.78%;1-2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181.28亿美元,同比增长75.19%。由于至今没有一个对所谓的“热钱”的一个统计方法,这些外资里面有多少是热钱的流入,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

国际资本如果通过投资实业,通过创造财富来获得资本的收益,那么资本的流入对拉动一国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如果国际资本通过金融市场大肆进行投机,以高风险博得高收益,那么最终会加剧国内流动性过剩,促使我国资产价格的泡沫的形成,隐藏着巨大风险。同时,当美国次贷危机好转,美元起稳,国际资本中的投机热钱势必大量撤离中国,将对我国金融体系造成重大冲击。当前,必须做好针对这种投机热钱的大量进出的防范,以免对我国金融市场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对我国发展资本市场的启示

此次金融危机给我国的金融改革的警示是深刻的,对我国发展资本市场敲响警种。既要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又要警惕各种风险的出现。既要敢于金融创新,又要不断完善金融监管制度,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运行。

(一)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

金融创新是2000年以来世界金融业快速增长发动机,正确利用其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的功能可以起到规避风险的效果;但如果投机过度,则金融衍生品又会带来巨大风险。近年来,随着金融自由的推进,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品大量涌现。金融投资过度的依赖数学模型,其理论假设脱离市场真实情况,当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时,模型的假设和市场现实严重偏离,导致金融市场最核心的风险定价功能失效,引起金融产品的价格大幅波动,并通过金融衍生品的杠杆效应放大风险。金融创新使金融风险更为集中和隐蔽,增强了金融风险对金融体系的破坏力。金融创新工具在为单个经济主体提供市场风险保护的同时却将风险转移到了另一经济主体身上,对整个经济体系而言,风险只发生了转移,并没有被消除,风险仍然存在于经济体中。金融全球化促进了金融资本的自由流动,也使得金融风险全球性的转移。

我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资本市场建设还不完善,市场发育不成熟,金融创新应该始终坚持安全与效率并重,把安全和风险控制放在重要位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资本市场发展为需求的金融创新。加强对已经推出的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监控,以审慎的原则择机推出创新产品,做到宁稳勿快。

(二)改变监管的理念和监管模式。

金融自由化的推进,使得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8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已经不仅仅是出于规避风险的创新,而发展成了有意识的规避监管的创新。

在金融机构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背景下,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属于表外业务,既不影响资产负债表状况,又能带来收入。大量金融衍生品场外交易及其表外业务不断增加,使金融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各项数据的准确性大打折扣,增加了监管的难度。而与此同时,由于政府的监管职能的调整跟不上金融创新的步伐,使得金融创新得不到有效监管,失去了监管的时机和效率。面对金融的全球化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大量使用,作为金融监管部门,美联储(FRB)、财政部(OCC)、储蓄管理局(OTS)、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等机构仍然按照传统的监管体制各司其职,出现了大量的金融监管的“真空”地带,使一些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得以存在和发展。

金融创新的发展,使得原来的监管机制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的需要。监管部门应更多强化功能监管,监管体系有应从过去强调针对机构进行监管的模式向功能监管模式过渡,即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同类型的业务进行统一监管和统一标准的监管,以减少监管的真空和盲区。此外,应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职能协调。随着金融衍生产品变得日益复杂,传统金融市场之间,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使得传统的各司其职的监管模式不能发挥应用的监管作用。

(三)金融市场开放要更加谨慎

对待金融改革不能因噎废食,它不仅可以改善金融资源配置,提高资本配置效率,而且还可增加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的竞争力,提高其效率。但过度的金融创新使得金融资产与金融机构的增加与金融监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速度存在时间差,将使一国的金融机构置于高风险的竞争环境中,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因此,我国应围绕实体经济更有效的满足资金需求而积极推进金融改革。

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金融资本具有高度的流动性,也使得金融危机传播的速度和发生概率大大增加。作为新兴市场国家,我国还处于转轨时期,国内的金融市场体系还不健全,监管制度有待完善,在这种条件下,金融市场的开放速度和程度应该与我国的监管水平相适应,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相匹配,要有一个逐步开放的过程。以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水平为基础,审慎推进各项金融改革,加快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和完善,使整个金融市场运行效率提高的同时,保持金融市场的安全和稳定,才能使我国经济获得持久稳定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风京.金融自由化及其相关理论综述[J].当代财经,2007,(6):121-125.

[2]洪宁.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J].经济科学,2000,(5):58-63.

[3]范文仲.次贷危机有四大教训值得认真吸取[.EB/OL].stockinfo.com.cn/paper_new/html/2008-09/18/content_64491871.htm.

[4]王建.次贷危机对国际资本与货币格局的影响[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