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范文

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

第1篇: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初中 化学 复习 误区 对策

一、初中化学总复习教学的现状与寻因

初中化学总复习教学中占绝对比例的两种常见现象:一种是一讲到底,即教师以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按照事先梳理的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体系与结构,进行地毯式扫描讲解;另一种是以练代讲,即以习题训练为主要方式,以练习卷与讲义为主要载体,进行题海鏖战。在访谈中,教师也坦承:化学总复习教学已经成为教师心中永远的痛:既安于现状,又囿于现状,且苦于现状,而质量与效益就悄悄流逝于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现状中。

那么,这种现状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不妨将总复习课与新授课进行对比以了解其中的原因。(1)就课型而言,总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非常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非常详实的学习任务,而且也不如新授课般有比较系统的研究、比较完整的案例以及比较深刻的认知;而且,总复习课位于单元、期中以及期末等各种复习课之后,此时,许多教师已有黔驴技穷之感,觉得讲无可讲、言无可言,因此便易采取简单处理的方法;(2)就学生而言,总复习课不如新授课般新奇、有趣,令人充满期待、意外与惊奇,也不如新授课般有众多的实验与动手实践的机会,以及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如果再长时间浸泡于简单思考、机械操练的课堂更易使他们被枯燥、乏味、无聊的感觉吞噬了学习的热情与耐心,而显然,学生在这些感受之下的外显行为又会挫伤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更导致应付性教学。(3)就教师而言,与新授课相比,总复习课更多、更激烈地挑战着教师的包括化学知识结构,对化学课程的理解与对化学教材的领悟,以及教学方法策略等方面的综合教学素养。而这些综合素养如果有所欠缺,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就会感觉手足无措、无所适丛,也就不可能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法、有理性地去实践总复习教学。(4)就学生差异而言,总复习教学开始之前,学生的两极分化已经非常明显,尤其是在学生素质本就参差不齐的一般初中校,学生群体差别壁垒分明,在统一的时间段,如何才能兼顾各个层面的学生呢?(5)就研究动力而言,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压力,学生的发展、家长的期望、学校的要求、自我责任感给教师带来诸多的压力,这种压力如果不能很好转化为动力,就会破坏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愿望并制约和束缚教师实践改革的手脚,从而使得教师或安于现状,或导致教师关于总复习教学的研究不广泛、不深入、不细致、不系统。

二、应对策略

1.计划详实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规划即将进行的总复习教学是常规而又极为重要的工作。但正是其所具有的常规性使得该项工作逐渐流于形式,所制定出来的计划亦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却忽视了教学的实际进程,忽略了教学的情景特征,更遗忘了“岁岁年年人不同”,因而其对总复习教学工作所具有的规划、指导、调整、提效等价值完全没有得到体现。究竟该制订一份怎样的复习计划呢?笔者认为:一份好的复习计划至少应该是“详实”的。具体而言,“详”是指总复习计划不仅必须列出复习的各阶段、时限与内容,而且应对各阶段所涉及的主要知识点、知识类型、知识特点、学习的重点与易错点、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以及辅助教学手段等作出适当的规划与建议。

2.情境日常化。

情境日常化包含2层意思:其一,应使创设学习情景成为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日常意识与行为;其二,应注重情境的生活性,使学生日常生活视线中的场景、事件与问题成为情景创设的重要来源。为此,教师应经常从以下方面审视与反思:本节课我创设了几个情境、几种情境?这些情境以前使用过吗?使用这些情境的方法恰当吗?学生对这些情境的反应是我所渴求的吗?

例如,在复习“燃烧的条件”时,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燃烧、爆炸与自行车生锈以及食物腐烂这些现象之间是否有有什么联系还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呢?请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阐述。学生已经学习过这些内容,但是却很少把其并列在一起进行比较与思考,但是要清晰地解释这个问题,必然要将这些分布在不同章节的知识点综合考虑,从而加深了对以上这些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3.内容整合化(主题化)

为了适应目前中考试题改革的走向,提高学生阅读与分析、综合运用知识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了避免学生过于熟悉的复习内容(章节知识)与复习方式(单元复习),能着眼于课程标准之中、凌驾于化学教材之上、跳出心智模式的限制、摆脱教学惯性的束缚,或按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相关性,或按照问题解决的模式,将复习内容打乱重整,是值得尝试的一项有效策略。

如以“食盐中的化学”为主题,可以复习与物质的微观组成、溶液等相关的基本概念、盐类的化学性质等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及与食盐的提纯相关的化学基本实验操作与简单设计。再如以“探究爆炸盐”为主题,可以复习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与要求、碳酸钠与双氧水的化学性质、气体的制取方法等内容。

4.手段丰富化

课堂教学的活泼与有效自然也离不开教学手段的设计与使用,丰富多采的手段任何时候对学生都有极大的吸引力。

(1)巧用实验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同时,实验也是促进化学教学的有效手段。可是,笔者所观察到的总复习课有许多已经没有了实验的踪迹,甚至是关于化学实验的专题――如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物质的分离与检验等都是看不到仪器与药品的影子的。而事实上,即使是一个小实验,只要运用的时机与方法恰当,也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复习燃烧条件时,做个“海底火山”的小实验;在复习浓硫酸性质时,做个“魔棒点灯”的小实验;在复习干冰的性质与用途时,做个“云蒸霞蔚”与“干冰吹泡泡”的小实验无疑都能引爆课堂氛围。

第2篇: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水的净化;视频素材;设计意图;教学感悟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4-007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4.025

2015年9月,笔者有幸参加了江苏省初中化学优质课比赛,并获得了一等奖。为了上好“水的净化”这节课,市区教研员及同仁给了我很大帮助,教学设计几经易稿,一次磨课中,市区教研员提议从野外求生引入,这就让我想到了目前风靡全球的一档真人秀节目“荒野求生”,主人公贝尔在野外求生的过程中,利用了各种净水方法获得饮用水,而这些视频素材正是本节课所需要的。我从实际出发,将贝尔的净水视频进行了编辑,巧妙地用其将这节课知识串联起来,使学生学起来更轻松,实授效果也非常好。以下是我对“水的净化”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感悟。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突出科学课程的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敢于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充分挖掘贝尔“荒野求生”的视频资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课堂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把学生由课本知识引向生活实际。围绕水的净化,创设系列“水” 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健康的生活观念,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设计及过程

1. 环节一:视频中感悟水的净化:沉降

[如何生存]

师:展示贝尔图片,引出 “荒野求生”视频:贝尔野外求生的片段。

生:学生观看视频,引发置身野外如何生存?

经过交流讨论,同学们认为水对人的生存最为重要!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让学生观看“荒野求生”视频,引出水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这样创设情境,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思考如何得到干净的饮用水。

[解决水源]

师:我们在野外能找到哪些水源呢?

生:河水、露水、海水、雨水等等。

师:我们在野外能找到的水源很多,荒野求生主人翁贝尔,他又为我们找到什么样的水源?引出视频:贝尔收集山上流下来的浑浊的水。

[简易处理]

师:从山上流下来的这杯泥沙水,我想任何人都不会直接饮用,所以我们就要对它进行净化。你能否找到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对它进行净化呢?

生:找出很多方法,讨论得出“静置”是最简单的方法。

师:静置一段时间的泥沙水,是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澄清呢?

生:只能沉降一些大颗粒,水中还有很多小颗粒。

师:如何加快小颗粒的沉降呢?

[源于生活]

师:以前,没有自来水的农村,暴雨过后的河水很浑浊,老百姓急需饮用水,怎么办呢?引出视频:祖辈、父辈用明矾净水。

[沉降净水]

师:水中看到了什么?

生:白色胶状物。

师:这种白色胶状物就是明矾溶到水中,形成了一种具有吸附功能的物质,吸附了水中小颗粒形成大颗粒而沉降,这种净水方法称为吸附沉降。

设计意图:在明矾净水的教学中,现成的教学视频素材和演示实验效果都不是太好,我尝试拍一段过去我们祖辈父辈的明矾净水视频,用大块的明矾在盛有浑浊水的大水缸内壁摩擦,再静置一段时间后,水清澈了许多。视频效果非常好!这段视频,可以直接明了的让学生较好的了解明矾净水的全过程,能够清楚地比较明矾净水前后的差异,让学生在思考和争议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2. 环节二:视频中感悟水的净化:过滤

[随身布袋]

师:刚才我们通过沉降的方法将浑浊的泥沙水进行了净化,贝尔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净化水的呢?引出视频:贝尔利用布袋净水。

生:过滤。

师:贝尔用什么过滤的,布袋在过滤中起到什么作用?

生:总结出过滤的定义。

[生活联想]

师:日常生活中的过滤器有哪些?

生: 同学们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出筛子、纱布、渔网、茶叶漏、漏勺等生活中的过滤器。

师:这些工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都有小孔。

师:孔径越小,分离出的固体越小,实验室中的滤纸(展示滤纸),它也具有像贝尔布袋一样的功能,它表面的孔径更小,只有几十微米。

设计意图:过滤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教学和突破,困扰了我很长时间,最后我通过贝尔用布袋净水视频,引出过滤,从而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过滤操作。通过贝尔的过滤视频,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过滤,从而能够顺理成章地联想到生活中的过滤,为后面实验室过滤操作的引入埋下良好的伏笔。

[规范操作]

师:那如何利用滤纸来过滤呢?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像漏勺一样的过滤器。

生:同学们尝试着利用桌面上的滤纸和漏斗等材料制作一个过滤器。

师:过滤器制作好了,下面就看如何操作?

如何利用刚制作好的过滤器来对桌面上的这杯经过静置的泥沙水进行过滤呢?过滤之前,先让我们来看一段过滤微视频。

生:同学们观看视频,思考“你会这样过滤吗?”

学生总结,说出视频中的错误,整理总结过滤的注意点。

同学们动手操作,分工合作,兴致勃勃,忙得不亦乐乎!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段视频,通过观看其他初三学生过滤操作的视频(这些操作是在教师没有正确示范的前提下学生自主探究完成的),让学生进行反思、评价和交流,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警示自己在过滤操作的过程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较以前先示范或讲解后再动手练习的方式相比,更易唤起学生的操作欲望和兴趣。

学生在实际操作时,遇到困难,相互探讨,合作探究,实现了“做中学”。

在探究遇到阻碍时,老师有针对性的点拨,实现了“做中教”。

3. 环节三:视频中感悟水的净化:吸附、煮沸

[异味有色]

生:每一组将过滤后的液体与原来比较,进行展示。学生发现都澄清透明了,但过滤下来的水有的还有颜色、气味。

师:不溶物到哪儿了?

生:同学们找出不溶物的去向,都留在了滤纸上。

师:过滤只能除去不溶性杂质,而颜色、气味却没有除去,为什么?

生:总结得出过滤是不能过滤掉像颜色、气味这些可溶性杂质。

[吸附净化]

师:贝尔在野外生存时,也经常遇到同样的问题,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处理的。引出视频:贝尔是如何除去水中的颜色和气味?

师:演示实验,仿照贝尔自制一套装置,颜色和气味真的能除去吗?

生:学生参与到我的实验中,将有颜色、有气味的水倒入到我自制的装置中。

师:装置的夹层中放的是黑色的木炭,木炭疏松多孔,表面积大,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常用来除去色素和异味等。生活中也常用吸附效果更好的活性炭,防毒面具、净水器也都用到了活性炭。

设计意图:通过贝尔利用木炭去除颜色,引入吸附净水法。在这里我利用注射器设计了一套简易活性炭净水装置,具有现象明显便于控制、时间短等优点,通过演示实验进而让学生认识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深度净化]

师:吸附过的水,聪明的贝尔会去直接喝吗?

生:不会,还有很多细菌病毒。

师: 他会怎么做?

生:煮沸。

师:今天我带来了类似贝尔烧水的水壶。

生:学生摸水壶的内壁。

师:内壁有什么?这些水垢哪来的?

那是因为贝尔烧的天然水中,很多都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物质,经过煮沸,会产生难溶的钙镁物质(沉淀),从而形成水垢。

[认识硬水]

生:总结硬水、软水的定义。

师:锅炉用水如果硬度高,结垢后不仅浪费燃料,而且会使锅炉内管道变形或损坏,严重时还可能引起爆炸。生活中我们也不能长期饮用硬水,不然会对健康不利。

师:既然硬水有这么多的害处,那硬水如何转化为软水呢?

生:煮沸(引导学生,软化方法也就是减少水中的钙镁物质含量)。

师:今天我带来了一瓶井水,它是硬水吗?我们该如何简单地检验呢?

生:同学们通过预习,知道使用肥皂水。

师:演示实验,等量的井水和蒸馏水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肥皂水。

生:观察现象,得出软、硬水的简单区别方法。

师:平时洗衣服时,用硬水好,还是用软水好?

生:软水,这样不仅浪费肥皂,时间长了,还会使衣服发硬。

4. 环节四:视频中感悟水的净化:蒸馏(蒸发)

[海水应用]

师:前面,贝尔为我们找到的都是淡水,如果野外生存是在一个孤僻的海岛上,又如何得到饮用的淡水呢?

生:蒸发海水等,引出视频:贝尔如何将海水净化为淡水。

设计意图:实验室的蒸馏操作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用的很少,耗时且耗能,这里我通过贝尔的海水蒸发引出蒸馏,让学生从贝尔蒸发海水的操作中感悟蒸馏的原理。

[自然界水循环]

师:除了蒸发海水,我们还有哪些途径得到淡水呢?

生:收集雨水。

设计意图:收集雨水,让学生从自然界的水循环角度,认识物质的守恒观。

[规模生产]

师:不一样的水源,采用的净水方法也不一样,那同学们能不能依据本节课所学的净水方法,当一次水厂技术员,完善一下某地区自来水水厂的净水过程呢?

生: 分组完善某地区自来水水厂的净水过程,并展示。

师:自来水的生产为什么这么复杂?

生: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活动,进行展示,说明理由,这样设计不仅巩固了本节课已学的净水方法,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实践运用能力。从中让学生明白洁净的水来之不易,平时我们要节约用水,树立环保意识。

5. 环节五: 升华主题

水的净化

沉降需要静置

过滤面对分离

人生其实也是一场净化

沉淀阅历

过滤浮华

6. 环节六: 课外实践

课后请同学们自制一套净水装置,为下一次的野外探险做好准备。

三、教学感悟

1. 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要有逻辑性

好的课堂设计要有逻辑性,分暗线和明线,暗线包括知识内在关系(知识线)以及学生思维碰撞(自构线),而明线包括教师主导意识(问题线)以及学生认知途径(活动线)。

本节课打破常规新授课的模式,精心设计情境,通过贝尔野外净水的视频素材,将教师的主导意识(问题线)和学生的认知途径(活动线)巧妙地串联起来,让学生真正感悟水的净化。

本节课的问题线的设计是这样的:

而本节课的活动线是这样设计的:

活动线1―沉降:如何生存解决水源简易处理源于生活沉降净水

活动线2―过滤:随身布包生活联想规范操作

活动线3―吸附、煮沸:异味有色吸附净化深度净化认识硬水

活动线4―蒸馏(蒸发)循环:海水应用自然界水循环规模生产

2. 课堂设计的角度要有目的性

课堂设计的角度要有目的性,本节课通过视频素材的巧妙串联,让学生真正感悟到为何学、何学之、学何为?

(1) 知识价值的角度:为何学?

为什么要学习“水的净化”本节课从生存底线、生活质量、生产需要入手,让学生掌握净水方法到合理使用净水方法,从而认识水资源循环的价值。

(2) 学习方式的角度:何学之?

怎样学习“水的净化”本节课以贝尔作为学生的兴趣点,学生活动作为生长点,学生需求作为认知点,从知识主线、问题引线、活动串线、认知结线四个角度构建了整节课堂,让学生知道如何便捷简易地进行水的净化,以及如何大规模地净化水(自来水的生产)。

(3)学习发展的角度:学何为?

学习“水的净化”有什么价值呢?本节课通过合理选择净水方法,理解水的不同需要,让学生养成资源开发意识,科学耗能观念,激发学生爱护水资源的情感。从而提升了学生核心素养,懂得水的净化、实验探究、绿色应用等。

参考文献

第3篇: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学习方式 初中化学教学 有效性

在目前学生的学习方式中,仍存着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通过学生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初中化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因此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品质和精神,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生活的建设者意义重大。

下面我就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习的内驱力

主动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中的被动学习。我要学和要我学,则是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一方面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倍功半。相反,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了,所谓“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学习,学习效果必定事倍功半。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负责,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如果学生自己意识不到学习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真正的自我学习。因此,只有当学生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机渗透对学生进行学习化学目的性教育、学习方法的指导,更要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素材中设计学习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驱力,使学生逐步认识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反映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自然、对社会责任感,使学生乐学化学。

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唤起学习的热情

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相对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的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除了特殊情况,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性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低估、漠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需求,必会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重建人道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创造一种让学生能体验到的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励、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的教学氛围。积极创造各种机会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充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三、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挖掘学习的潜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着独特的个性,因而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倾向也是不同的。而传统教学忽视学生个体差异,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这种“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致使很多学生的学习不是从自己现有的基础出发,结果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甚至根本不知从何“入口”的状况。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恰当处理好教材内容的难度,因材施教,个别指导,尽可能根据学生已习得的知识经验组织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注重对话、互动,重视合作交流,积极引导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探究经验的过程中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角度改进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克服原先独立探索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最终达到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完整建构。

四、突出学生的体验性,强化学习的感受

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证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常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深刻,不如亲身体验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实际参与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学生实验,而且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如学习“燃烧”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清明、除夕,人们为了祭祖,如何才能使冥票快些烧完”、“液化气灶、煤炉等燃具都留有空气进口,且空气进口大小可以调节”、“学校、工厂等单位使用的锅炉要用风机鼓风”等生活体验,让学生理解“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在讨论“水的净化”内容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自来水厂。回家以后,让学生观察长期使用的热水瓶内壁的状况,亲自动手做“用明矾净化水”、“用井水洗衣服”、“利用一些木炭、黄沙、小石子、布条、雪碧瓶等制作一个简易的净化水的装置,并取一定量的臭水塘中的水进行净化”等家庭小实验,让学生理解净化水的方法。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更要强调学生身体性的参与,强化活动、强化操作、强化实践、强化探究,努力地让学生亲自经历,亲自感悟,以强化学生的学习感受,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五、注重问题的整体性,激活学生的思维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科学上的突破、技术上的革新、艺术上的创作,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所以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对衡量学生学习的标准进行恰当的定位,不能只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解决了多少问题,而是要看学生发现了多少,是否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下面将根据“燃烧与灭火”这一教学案例进行说明。

在“燃烧”这一节教学中,我们按照教材设计实验去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学生通过探究得到了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接着我就提出问题:“物质要发生燃烧这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吗?”从而顺利引出如下图的补充实验:演示白磷和红磷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实验。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了意外:原本正常的实验现象是白磷燃烧,红磷没有燃烧。但是在我演示的时候,铜片上的白磷剧烈燃烧的过程中火花四溅,落在红磷上,引燃了红磷。怎么办?是指鹿为马,掩饰实验的失误,或是直面实验的失误,探究失误的原因?我选择了后者,指着还在燃烧的红磷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并检讨了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及时组织学生探究失误的原因。对于老师所犯的错误,学生总是热情很高,纷纷献计献策。有的说,白磷的用量再少一些;有的说,白磷燃烧后立即用小烧杯罩上;有的说,使用更大的烧杯,白磷与红磷的距离放得远一些,课堂的气氛达到了。

从以上的教学案例可以看出:只有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学习才有强大的动力,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才能真正地激发学习的热情,真正领悟到学习的乐趣和魅力。所以在教学中,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以问题为中心,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从学科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尽可能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考虑好问题的衔接、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置台阶、师生共同探讨等方法,不仅能提高问题的整体解决效率,而且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上述五点虽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全面把握学生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主编.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杨九俊,吴永军主编.从理解到行动(通识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第4篇: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范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教学为主的学科,实验是化学课程的灵魂,唯有进行实验,相关知识点和内涵才能得到展现,初中化学尤其如此。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并且在新课改框架下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实验教学,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保证学生在学到相关知识的同时,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一、提高实验趣味性和吸引性,优化课堂气氛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学效果增强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应当科学设计相关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授课前可以提前在一张白纸上用酚酞试剂写上一位同学的名字,而后在课堂上展示,并且让被写名的同学上台,检查这张白纸是否有异常。而后请这位同?W用氢氧化钠溶剂喷洒这张白纸,纸上立刻显现出这位学生的名字,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调动。而后,趁着学生积极性得以调动,教师向学生讲解这一措施还可以作为谍报人员传递情报之用,渲染其神秘色彩,而后以“你们想不想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主动地想要学习其中的知识和原理,为课程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卫生球舞蹈”实验,将卫生球浸润到水中(其中已经溶解了醋和小苏打),让学生注意观察。不长时间,卫生球就从静止状态进入活动状态,在水中上下浮动,且幅度极大,自然引起学生的兴趣。需要指出的是,以往教学中,这一实验选取的是鸡蛋,但是以卫生球为实验物,效果更明显。进行“燃烧的条件”这一课程教学中,可以向学生展示“火去头”的现象,即选取一张细眼铜丝网,将其置于已经被点燃的酒精灯之上,此时,铜网上并无明火,如果以引火物靠近,存在于铜丝网上的酒精蒸气就会立刻燃烧,而且是彼此不相连接的两段,这一神奇现象无疑会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好奇,迫切想要搞懂其原理,激发学习兴趣。

二、组建兴趣小组,延伸学习时空

指导学生自发组织相应的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或者家中进行相应的化学试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可以提升包括动手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强化学习效果。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进行材料易得、安全性高、富有知识性的实验。例如,可以让学生收集食品包装袋中的脱氧剂,向其中加入适量醋产生大量气泡,而后加入一点明矾或小苏打使溶液浑浊。这一实验简单易行,安全性较高,可借此向学生讲解酸的化学性质,以身边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和生活的联系,教学亦不再枯燥、无味。笔者长期实践表明,化学实验过程中,需要的材料越常见越好,从而带给学生和平时对此材料认知“不一样”的感受,极大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此外,小组实验方式更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观察和总结,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三、科学设计问题,加强师生互动

需要指出的是,化学实验虽然可以向学生展现较为少见、新奇的现象,但绝非是魔术表演,不单纯以趣味性为目的,而是以神奇现象引导学生思维和学习兴趣,促进教学顺利进行。因此,好的问题可以有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目的的达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例如,讲授有关空气中成分组成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红磷燃烧后消耗的是什么气体?红磷是否完全燃烧?原因是什么?集气瓶中还剩下什么气体?为什么水夹打开后,水进入后只能占据集气瓶五分之一的容积?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对答案抱有浓厚求知欲,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打下基础。讲授反应点知识时,组织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亦应当进行比较试验,并且红色会随着盐酸的进入而消失。实验前,教师应当设计好问题,如碱性发生怎样的变化?以何种仪器检测?为何溶剂会没有颜色?其中的原因是什么?白色晶体为何会随着溶液加热和蒸发而出现?这些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实验”,避免实验的盲目性,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实验时更有针对性,主动寻找答案,增强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四、保证学生自我动手实践

第5篇: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范文

一、打好基础,学好课内实验,培养创新意识

1、成功的做好演示实验。

让学生动手参与:老师做演示实验的目的,最终是想让学生学会实验的操作方法,从而达到让学生自己做实验的目的,所以老师做演示实验时,也应该让学生来参与,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的精神,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满足了学生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想做实验,探究实验的创新想法。。

2、在基础实验中培养创新意识。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在化学实验中的创新意识,能够使化学实验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创新化学实验离不开合作,要重视集体的力量,发扬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合作实验的能力和精神。

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要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一是要让学生有意识的去联想。如: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时,实验室使用的药品是石灰石和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学生会提出问题:如果用碳酸钙粉末或者是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可以吗?因为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也是碳酸钙,由此学生产生联想,这样就给学生创新实验埋下伏笔。二是要鼓励学生幻想,猜猜,异想天开。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可不可以使用鸡蛋壳或者贝壳和白醋?这样的实验效果会如何?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要给与肯定,给与鼓励和支持。

2、培养学生做实验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精确的观察是一切化学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验操作能力是将创新实验经过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是化学创新实验的桥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要学好和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现象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第四章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教材安排了一个小实验: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与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学生可以亲手做实验,认真的观察,可以看到实验中产生了蓝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天平仍然平衡,于是得出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还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是否可以在敞口的容器中进行?为什么?学生分小组实验:一个小组将实验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另一个小组可以将实验在敞口的容器中进行,实验结束后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得出结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凡是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也感受到了创新带来的乐趣。

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初中化学教科书为依据,创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设计新颖的实验和教学方法。在学生自主实验中自己设计实验过程,设计实验方法,培养实验创新思维。如:学习酒精灯的火焰外焰温度最高时,学生为了弄清楚为什么外焰温度最高?于是自主设计了小实验:将一根细小的木条放在酒精灯火焰中,大约2――3秒钟取出,于是发现小木条两端变黑,从而得到结论: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

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呵护学生的奇思妙想。

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才会有重大的发明创造。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学生在做化学实验时无论产生怎样的奇思妙想,哪怕是异想天开,也要保护好他们的的好奇心,不要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扼杀在摇篮中,这种创新精神值得保护。

2、留给学生足够探索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化学是一门实验课程,要想学好化学,一定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不能凭空设想。所以学生对于一个实验的好奇,会使他们产生许多创新的念头,这些创新都是要靠实验来验证和支持的,所以作为老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来做实验,甚至无数次的失败,也要给他们时间和空间,在失败中不断求取真理和创新。一个实验的成功也许要经过许多次,需要许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实际上就是给化学实验的创新一个机会。学生才会勇于实验,勇于创新,才会培养出创新精神。

3、创新是一种责任。

当一个人有使命感,有责任感,才会去努力做一件事,化学实验也不例外,当利用化学实验为人类做贡献时,那么这个人会集中全部精力,不断探索创新,因为责任而探索,因为责任而创新,如:中国著名的制碱专家侯德榜因为满怀报国之志,创造出了制碱新法――侯氏联合制碱法。屠呦呦因为责任,从植物青蒿中提取的物质青蒿素治疗疟疾,获得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培养顽强的创新精神。

初中化学实验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坚持与信心的培养,是一个责任的培养,是毅力的培养,所以培养顽强的创新精神是一个长期的伟大工程。

(1)将初中化学实验课中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究性的实验:验证性的实验,学生没有什么好奇,没有兴趣,只是按照要求,按照常规去做实验,得到实验结论即可。但是探究性实验就不一样,既然是探究,学生是带着好奇心去做实验,整个实验中充满了好奇,精力高度集中,思维敞开,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将课内的实验与课外的实验联系起来:如:第五章讲金属的性质时,讲到金属铝在人体内的摄入量过多时,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这时学生可能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如,牙膏皮,易拉罐,饮料盒,铝制餐具,明矾净水等,都有可能使铝摄入体内,这些要尽量远离人们的生活。

第6篇: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实验教学;板书;学科思想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4-001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4.006

作为一名市级学校带头人,我有幸在全市初中化学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上,开设了“水的净化”的示范课。从课前准备到正式上课的过程既有挫折、困顿,更有成功与喜悦。本节课受到与会老师的充分肯定,本文从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两个环节回顾这节课的部分历程。

一、课前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教什么和学什么?如何教和如何学?教的怎么样和学的怎么样?

1.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课程标准具体化的产物,是确定教学内容的直接依据。在2011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与“水的净化”相关的内容标准有:(1)知道纯水和天然水(自来水)、硬水和软水的区别;(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一个基本性的要求。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水的净化”的相关内容的处理略有不同,以“人教版”和“沪教版”为例:“沪教版”教材中有关于“区别蒸馏水和氯化钠溶液”的“活动与探究”,而“人教版”教材中则没有;“人教版”教材中有关于“实验室中制取蒸馏水”的教师课堂演示实验,而“沪教版”教材中则没有。

参考了不同版本的教材,依据课程标准,我确立了本节课的知识逻辑顺序为:水中杂质的类型可溶性杂质的检验不溶性杂质的净化可溶性杂质的净化(硬水的软化和蒸馏)水的净化在生产中的应用(自来水的生产过程)。

2. 教学对象的分析

本节课需要“借班上课”,教学的起点应该从哪里开始?对学生起点能力的诊断则显得尤为重要。学习的过程就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小学科学课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经验,初三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下列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1)自然界的水中有杂质(如泥沙、细菌等);(2)“水垢”的相关知识(水壶或水瓶胆内的水垢);(3)水的汽化和液化等。起点能力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条件,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成效。

学生已有的错误的“生活概念”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有较大的消极影响,所谓“生活概念”是指学生在正式学习科学知识之前,往往通过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实践,获得的一些经验性的知识。如学生可能认为无色透明的水是纯净物、水的净化就是将水中杂质全部除掉的过程等,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澄清头脑中的错误的“生活概念”,让学生知道无色透明的水中还可能有多种杂质、可根据所得水的不同需求来选择不同的净化水的方法。

3. 教学目标的制定

规范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四个要素:(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3)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4) 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新课程提出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程刚开始实施的几年中,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基本都是分开写的,但近几年大多数学者则认为: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通过上述学习,结合教学内容及“化学课程标准”,本节课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知道纯水和天然水的区别。

(2)知道对硬水与软水的区分,感受化学对生活和社会的意义。

(3)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增加饮水卫生的意识。

(4)初步学会过滤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4. 实验的处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根据实验主体和实施形式,可将实验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学生实验又分为随堂实验、分组实验、家庭小实验等。本节课涉及的实验有:(1)蒸馏水和食盐水的区别;(2) 过滤器的制作及过滤操作;(3)明矾的净水作用;(4)活性炭的吸附作用;(5)硬水与软水的区别;(6)蒸馏操作;(7)简易净水器的制作等。其中(6)作为教师演示实验是不争的事实;对于(7)的处理,一般是作为“家庭小实验”来处理;对于(2)的处理,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不同教师则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本节课学习内容及实验都比较多,要想在45分钟内较为顺利地完成本节课教学内容,个人认为还是教师演示的好,因为此时学生学习化学毕竟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很多实验基本操作还很陌生,从实验教学的渐进性考虑,后续学习“粗盐提纯”时,再让学生动手做“过滤”操作,时机则较为成熟。实验(4)的教学我做了如下处理:用“U型管”作为实验仪器,其优点是方便对比,难点是如用颗粒大的活性炭,实验效果往往不太理想,用粉末状的活性炭,红墨水则不易从活性炭又辛飨吕矗实验时间过长,经过课前多次演示,最后我采用将颗粒状和粉末状的活性炭按一定比例混合,作为过滤层和吸附层,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对于实验(5)的处理,课前演示时,对比水样用了浓度较大氯化钙溶液,这样实验现象对比非常明显,但是2011版新课标中指出:努力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情景,上述处理方式明显违背了这一精神,最终通过多次实验,选择了适当浓度的氯化钙溶液作为对比,使实验情景更接近真实。

5. 板书的设计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广泛进入课堂,很多年轻教师上课时,传统的黑板逐渐变成了“白”板,而现代化的电子白板则从某种意义上变成了传统的黑板,甚至有人提出取消传统的黑板。用投影替代传统的板书还是存在许多局限性:(1) 缺乏整体性;(2) 影响视力;(3)不经济;(4)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等。精心的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板书设计如图1:

二、课后反思

1. 实验教学的再改进

参加本次评优课,在实验改进上花了很多时间。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课本上实验重视不够,平时常用视频实验,忽视了学生的亲身感受,缺少精益求精的进取心;(2) 依赖心理作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经常阅读到化学类期刊中发表改进实验的文章,以为有这么多改进的方案,到时拿出一种实验方案即可。如用“U型管”演示活性炭吸附实验及“简易净水器”的制作^程等,很多方案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实现,再一次感受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示范课结束后,我对本节课其中的两个实验进行了再改进:(1)活性炭吸附作用:用注射器代替“U型管”,活性炭全部用粉末状的,用沙布将活性炭包裹起来,实验时利用推动注射器活塞可解决水流速度慢的问题,通过红墨水从注射器流下来的液体由无色逐渐变为红色,说明活性炭有吸附作用且一定量的活性炭吸附能力是有限的,从而让学生明白家庭用净水器的“滤芯”要定期更换的道理。(2)硬水和软水的区别:用三种水样(等量的蒸馏水、不同浓度的氯化钙溶液)做实验,通过实验现象的对比,让学生知道硬水和软水如何区别,还能知道硬水还有“硬度”大小的差异。

2. 学科思想的再渗透

学科思想是学科的灵魂和核心。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忽视学科思想的渗透,很有可能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将影响到学生学习成绩和学生的发展。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已关注学科思想的渗透,在讲解水中含有哪些杂质时,引导学生从可溶物、不溶物及微生物的角度将水中的杂质进行分类,体现“物质的分类观”;在进行明矾净水及过滤实验时,均采取用对比实验,体现“比较”的学科思想等,但总感觉学科思想渗透的还远远不够,经过进一步的反思,我发现本节课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学科思想的渗透:(1)对上述两个实验的再改进,可渗透“定量研究”的学科思想;(2)讲解活性炭吸附作用时,可将活性炭疏松多孔的结构通过投影来展示,渗透“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想;(3)分析水垢的形成时,可从硬水中含钙、镁化合物的角度分析水垢中的元素组成,体现“元素守恒”的学科思想。

通过上述回顾和反思,我对“水的净化”这一节课的教学,思维脉络更加清晰,对实验的处理也更加合理,对化学学科思想渗透的途径也找到了新的学习内容的生长点,希望能为他人上“水的净化”这一节课时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胡志刚.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第7篇: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化学 家庭实验 设计 安排

化学教材中的课堂实验虽然很丰富,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家庭中蕴藏着大量的化学学习资源,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收集身边常见的物品,适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行课外小实验,将实验由课堂向课外、由教室向家庭、由学校向社会进行延伸,把课内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其形式上可以是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实验室、自建家庭实验角等。现行教材附有许多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来做实验,拉近了化学实验和实际生活的距离,同时这些实验活动也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延伸和很重要的补充,是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展现提供了场所,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阵地。课外实验题材极其丰富,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有益活动。家庭化学小实验,就是学生在家庭中根据化学教学内容的要求自己设计,自己寻找实验仪器和药品,自己动手,亲自操作的简单易做的实验。这种特殊的实验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动手的机会,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自由发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巩固课堂知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意志品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选择贴近生活的家庭小实验布置给学生做,充分发挥家庭实验的作用,通过对家庭实验的巧妙设计及完成,使学生在家庭化学实验活动中体验实验的过程、知识的生成和知识的应用过程。下面就家庭化学实验的设计、操作与安排谈几点体会。

一、做好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指导学生开展化学家庭小实验

高中学生虽然有初中化学学习的基础,但化学知识面不是很宽,实验技能也不是很熟练,实验操作能力差,实验缺乏目的性。在家里没有教师指导,学生在家做化学小实验只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不可能深入地从表面现象分析科学原理,如果从家庭小实验中不能获取知识,从而便失去了开展家庭小实验的意义。因此,学生的家庭小实验离不开教师在实验前的辅导。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在布置家庭小实验之前,要对下列问题做出指导:1.实验目的要明确;2.实验仪器和药品的选择要合适;3.要了解实验的原理;4.熟悉掌握实验操作中的要点;5.了解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6.提前明确观察的重点;7.详细做好实验现象的记录;8.认真填写实验总结、实验报告并适时撰写实验小论文等。家庭化学小实验的设计要明确,要让学生充分做好家庭实验的准备工作,按照教师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要求一步一步的去做,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小实验,实验的成功率才大,效果才好,学生才能从家庭小实验中获取知识,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作为高中化学任课教师一定要对化学家庭小实验进行积极的正确引导,在与教学同步进行的同时,一定要提前掌握教材中的化学实验。在开学前,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对涉及的内容要做到非常熟悉。教师要根据教材中安排的内容,对家庭小实验的开展拟定比较详细的研究计划,结合教材内容及当地实际情况对家庭小实验进行适当增减,要从教材中精心选择实验仪器简单操作简便、药品很容易找到,现象比较明显,相对又比较安全的实验,并做好组织和培训工作,要激发学生做家庭实验的兴趣,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小实验,并注意对实验结果的记录和总结及时开展评价,评选出优秀的实验活动。

二、安排有趣的家庭化学小实验,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行为最直接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打开智慧的一把钥匙,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地调动培养学生做家庭化学小实验的兴趣,唤起学生动手操作的热情,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除课本上规定的家庭实验外,教师要适当补充一些趣味性特别强的家庭小实验。如:“用火写字作画”――利用硝酸钾受热时分解出氧气,使纸燃烧;但由于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不大,所以没有涂硝酸钾的纸不会烧着的原理。“火灭画现”――事先用硼砂和明矾溶液把画片画面涂上一层不易燃烧的保护层,不易烧坏。“不怕烧的手帕”――在烧杯中倒入22毫升酒精和11毫升水,充分摇匀,将手帕放入溶液中浸透。用竹夹子夹出手帕,轻轻地把酒精挤掉,然后放在燃着的酒精灯上点燃。手帕着火后,火焰很大。这时要左右摇晃手帕,直到熄灭。火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学生对这些小实验非常感兴趣,操作简单,利用这些有趣的小实验引领学生走进对化学知识的探究,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验化学学习的快乐。开展这些实验活动,以教材实验为中心,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学生实验,注重实验挖掘,以及加强对课外小实验的引导,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在实验基础上注重能力的培养,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化学教学质量。

三、将演示实验变为家庭探究实验,多给学生探究的机会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化学知识的探究性显现得更为突出。而由于实验室中实验器材有限或演示器材可视性不够的状况,对于化学知识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可直接改为学生的家庭探究实验。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再现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知识的丰富多彩及生活的无穷蕴涵,使我们的课堂尽可能延伸至课外,使学生所学知识点、兴奋点、疑问点均能伴着学生走出课堂,融于学生的生活中。所以我们对课内探究的设计要重视与课外的延伸,使学生通过延伸性的家庭实验,既达到自主巩固、释疑、应用知识的目的,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电解水制取氢气和氧气的实验,酸碱中和实验,铁、铜、铝等金属受潮生锈实验,用鸡蛋壳和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实验,这些家庭小实验的设计和操作简单易行,更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化学变化的过程,形成的知识更具体,给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因此,只要我们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收集,精心设计,就会使学生在自己家庭的实验室中不断地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知识的探索、知识的形成、知识的应用过程,就会使他们不断地体验成功,就会使他们对化学学科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家庭小实验贴近生活,趣味性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地锻炼动手、动脑能力。家庭小实验不仅能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而且教育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释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拓宽实验功能,培养实验兴趣,提高养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增强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教和学都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过程和培养其科学探究所需的能力、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通过实验探究,不仅能使学生获取知识、学到技能,还能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

[2]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J].中国教育报,2000,11,7

[3]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J].浙江教学研究,2000,2

[4]吴克勤.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