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习礼仪的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仪:理者敬人也,仪者形式也;礼仪即尊重别人,尊重自己。我们所学的教师礼仪是指人民教师在工作中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金教授从仪表、教师礼仪学习心得举止、语言、态度等方面讲解了教师在工作以及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和应注意的事情,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金教授反复强调教师首先要摆正位置、端正态度。
摆正位置,不仅仅是摆正教师自己的位置还有学生的位置。金教授说在社交礼仪中交往是以对方为主的,例如吃饭:你请某君吃饭就不能光点自己爱吃的饭菜,首先应先考虑对方的口味,否则就失去这顿饭的意义了。现代教育教学中强调教师和学生平等,当然在人格上是必须的。但是毕竟教师注重的是教,学生注重的是学,所以现代教育要求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即一切“教师礼仪”培训心得体会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端正态度,就是要容忍,容忍别人的不同,即“和而不同”。这也是我国的重要外交思想。举目全球,不同的国家、民族、宗教和文化如何才能和平相处 先生曾讲过,西方文明并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这些年发生了很多地区冲突和战争;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和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在促进世界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方面具有启迪意义。我们说,承认不同而谋求“和”,这是世界多元文化实现和平相处必走的一条路,否则就会引发争端;只讲“同”而不求“和”,只能毁灭文化和导致霸权主义。作为教师,就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材施教;就要和同事团结协作,和睦相处……
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从而才能培养出学生健康的人格。通过金教授的讲解,我更深一步地感受到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应当反映在内在的精神境界上,而且应当体现在外在的言谈举止上。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修正作用。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人。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因此,我决心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完善自己。
1、仪表。仪表是教师的教养与形体给学生的整体感觉。今后的着装和修饰自己还要特别注重,特别是在校园里,要与教师的职业特点相吻合,穿着大方得体,干净整齐。
2、举止。举止方面,我认为应该从坐立行的姿势,以及表情动作行为习惯等方面来要求自己。在我看来,教师仅仅注重了自己的着装,但是在坐、立、行方面做出一些不得体的行为,也是非常难看的。所以,我今后要求自己坐就坐正,站就站直,走就走稳。努力做好学生的榜样。
3、语言。语言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使用的最主要的手段。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规范、准确、生动,我会努力运用语言的力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拨动学生的上进心,把知识和感情送进学生的心田,让学生知晓做人的道理,让学生在思想上认同后,再指导其行为,以加强自己的人格素质。
礼仪已经倍受人们的重视,是人际交往的“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文明礼仪应知心得体会,供你参考!
学习文明礼仪应知心得体会一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遗产。在中国更加向世界开放的今天,礼仪不仅体现出丰厚的历史优秀传统,更富有鲜明的时代内涵。随着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讲究礼仪,礼尚往来,对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什么是文明礼仪呢?即:人与人社会交往时,把待人接物的内心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表、仪式表达出来。从社会交往来说,文明礼仪不仅是立身处世之本,也是一门待人交友的学问。每个人只要置身于社会,无论从政还是经商,日常工作还是出入重要场合,居家还是外出,均离不开文明礼仪。文明礼仪无处不在,他不仅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风度和魅力,还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在学识和文化修养。
可以说,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文明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礼仪又是帮助我们获得成功,创造幸福生活的“通行证”。所以说:知礼懂礼,注重文明礼仪,是每个立足社会的基本前提之一,是人们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
想要做一个懂文明讲礼仪的人,不单单只要不随地吐痰,不说脏话,不乱扔废弃物,尊老爱幼,这些都是最根本的。
你知道应该怎样文明骑车吗?骑车时要严格遵守交通法,过十字路口不闯红灯,不在机动车专用道和人行便道行使。不勾肩搭背,不互相追逐或曲折行使,不在市区骑车带人,骑车时不带超长,超宽物品,拐弯时应先做手势。要尊重行人,不要在人群中横冲直撞。车过道口时,自行车要主动礼让行人。骑车进入工厂、学校或机关、营房,过单位大门时,要下车推行。
一个小小的骑车就要注意这么多的文明礼仪,可见我们每天的生活要遇到多少关系我们个人形象的文明礼仪。
所以我要说:学习文明礼仪是国际化交往和竞争的需要,讲究文明礼仪是弘扬我国礼仪传统的需要,实践文明礼仪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落实文明礼仪是各项成功的需要。
只要每个人都从一点一滴,一招一式来学习文明礼仪,实践文明礼仪,首都的整体文明礼仪水平就会不断提高,相信在20xx年时,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人文环境就会呈现在全世界人面前。让我们用最甜的微笑去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让文明的古国永葆青春。
学习文明礼仪应知心得体会二
苏格拉底曾言:“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须贡献你诚挚的爱,学习怎样用正当的方式来博得一个人的心。”可见社交礼仪是人们在社会来往活动过程中构成的应共同违犯的举动尺度和准绳。社交礼仪是一种无声的人际交往语言,它不仅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涵养、教养和素质水平,而且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它是我们个人发展、事业进步的需要,是社会时代的需要,是一门必修课。
我觉得社交礼仪使我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使我的身心健康.而且使我认识到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多重要的原则要遵守的。社节虽是生活小节,但在某些场合却代表着个人、单位甚至民族、国家的形象,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它也是衡量人们的教养和道德水准的尺度.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一向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我们应该仪态大方、彬彬有礼、举止庄重、不卑不亢 ,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礼仪行为. 以前没学社交礼仪的时候,对社交基本上不懂,总以为做那些是多此一举的事情,但是学过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社交礼仪还是挺重要的,就象前面所说的那样小则代表个人,大则代表国家代表民族,所以社交礼仪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它是个人是国家的形象。
作为一个刚刚学习过社交礼仪的大学生,我觉得受益匪浅。学习了社交礼仪让我知道了真诚尊重是礼仪的首要原则,只有真诚待人才是尊重他人,只有真诚尊重,方能创造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真诚和尊重是相辅相成的。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真诚的奉献,才有丰硕的收获,只有真诚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友谊地久天长。
就比如交往中的着装问题,要注意三点:首先要注意“三色原则”,即全身颜色不多于三种颜色,其次要注意“三一定律”,即鞋子,腰带,公文包三个部位保持一种颜色,再次要注意“三大禁忌”,即袖子商标没拆,袜子出现问题,领带打法出现问题。同时我还了解到职场着装六个不准问题:1、过分杂乱2、过分鲜艳3、过分暴露4、过分透视5、过分短小6、过分紧身,虽然说没有法律来约束某人的行为,但是在商务场合,如果你违反了商务礼仪道德准则,那么你就要受到人们不同眼光的对待、受到人们的指责,也就是说你会同那个社交圈子脱离关系,因为你不注重那样的规则。我想学习了这些,会让我在以后的职场生涯中不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吧,更会给我带来自信。
自信是社交场合中一份很名贵的心理本质。一个有充分自信念的人,才能在来往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碰到强人不自惭,碰到艰难不泄气,碰到欺凌敢于挺身反击,碰到弱者会伸出增援之手;一个短少自信的人,就会处处碰鼻,致使屁滚尿流。自信但不克不及自信,自认为了不起、一贯自信的人,每每就会走向自信的极度,凡事自命不凡,不尊重别人,致使强人所难。
我在社交礼仪课上学到的东西举不胜数,在此我就不一一罗列了,在课堂学的是理论知识,那么要想把学到的知识合理利用,就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只有那样才能更好地做到学以致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我们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每个人都非常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而更多的情感交流.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适应大学生活环境的需要,是发展成”独立”的人的需要,也是我们成功走上社会的需要.事实上,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是大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帮助我掌握交际技巧,积累交流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使他们觉得我是熟悉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这样我们之间才能建立起真挚深厚的友情.
同时,我感觉社交礼仪本身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我们用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去顺利地开启交际活动的大门,让我们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我自己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总之,学习社交礼仪使我受益匪浅,使我懂得了许多.
学习文明礼仪应知心得体会三
作为一个刚刚学习过社交礼仪的大学生,我觉得受益匪浅。社交礼仪使我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使我的身心健康.
任何社会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
作为一名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每个人都非常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而更多的情感交流.现在的大学生都远离父母,过着集体生活,与别人处在平等位置,以前那种对父母的依赖已经不存在.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适应大学生活环境的需要,是发展成”独立”的人的需要,也是我们成功走上社会的需要.事实上,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是大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
所以,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帮助我掌握交际技巧,积累交流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使他们觉得我是熟悉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因此我们之间建立真挚深厚的友情.
事实表明,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烦恼,宣泄愤怒,压抑和痛苦,减少孤独,寂寞,空虚。这些都是十分有益于我们身心健康,而且也会使我们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即使产生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排遣.
同时,我感觉社交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我们用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去顺利地开启交际活动的大门,让我们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我自己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总之,学习社交礼仪知识使我受益匪浅。
以上是以个人角度来看的。从团体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部分。凡是较大的企业,对于礼仪都有高标准的要求,都把礼仪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与其他企业合作成功的关键,所以学习社交礼仪,不仅是时代潮流,更是提升竞争力的需要。
一、什么是文明礼仪?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礼仪?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它是人类为维持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所以,学习礼仪不仅可以内强个人素质、外塑单位(小到家庭、企事业单位、社区,大到城市、国家),更能够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与人交往的日益频繁,文明礼仪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商务等方面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习礼仪知识,运用礼仪规范,对提高我们自身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明礼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自古以来,中华儿女一直将文明礼仪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如今,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文明礼仪更显得尤为重要,它内容之多,范围之广,可谓包罗万象,无处不在。一个人的举止、表情、谈吐、对人待物等方方面面,都能展示一个人的素质修养,一个单位的整体形象。
二、不文明行为也是国耻。
在一个国家中个人是主体。对于个人来说什么最重要呢?我想首先应该是具备文明素质,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具备了文明素质,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无不遗憾的发现,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公民的文明素质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来看看一则新闻:“十一”黄金周的第二天,新疆乌鲁木齐市南山旅游景区出现80多名韩国游客集体捡垃圾的场面,其中包括30多名儿童。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在游览途中看到景区垃圾遍地,便自发地组织起来清理垃圾,短短20分钟,方圆近1公里的垃圾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再来看看孩子们,现在的孩子都是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在文明礼仪方面存在着诸多的不文明的言行:在家庭中,长辈们重智力学习轻德育教育,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导致了他们对家人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与父母沟通,不理解家长的辛苦,不珍惜家长的钱财,不分担家庭的劳动,一味索取不知奉献;这些行为直接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了学校的形象。
三、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
关键词:大一学生;物理教学;心理障碍分析;应对策略
从高中到大学,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要求上,都有一个飞跃。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上比高中更高,在学习方法上也与高中有所不同,这对于刚从高中升上大学的学生来说,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大学物理难学,特别是对意志品质薄弱和学习方法不妥的那部分学生,更是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学物理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经常听说“绝大部分的学生以前有听说过物理难学”这种说法,物理学习成为大一学生的心理障碍。因而对大一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的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就显得紧迫而尤为重要了。研究大一学生物理学习中的障碍成因及其解决策略从根本上实现有效性教学。
心理障碍也称精神障碍,是指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伴有痛苦体验或心理功能损害,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状态。
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有些同学觉得物理难学,摸不着学习的门径,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对物理学科的特点不甚明了,以致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下面就物理的学科特点谈谈个人所见。
大学物理课程中,一个物理问题的提出、解决,其后所牵涉到的问题,可能有许多个环节,问题的解决所经历的过程,往往需要分作几个过程、阶段或几个方面、几步。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只有一种办法或者并不只有一个结果存在,这是发散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的体现。在一些问题中,研究对象的转换、物理模型的转换和数学模型的转换是非常常见的。高中物理和大学物理的知识有很大不同。
学生从高中升入大学,物理学习从直观到抽象,程度上发生了较大变化,思维方式向更高层次跳跃,加之学生升入大学有一定的适应期等因素,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大一学生在物理学习中陷入困境,从而失去进一步学好物理的兴趣和信心物理由定性的描述推向定量的讨论,难度增加了许多。加上数学上的微积分、“矢量”、矢量运算,学生深感爬坡太陡,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和怯惧心理。
大一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的表现在于:
1.畏惧心理
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头脑笨,对学习物理缺乏悟性,不适宜学物理,从而导致学习情绪低落。这样,由于自卑心理的支配,怕字当头,上课听不进去,课后不巩固复习,若再加上几次考试后成绩不好就更加悲观丧气,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越学越怕,越怕越难,形成恶性循环。
2.对教师过分依赖
由于长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以形象思维为主,解决实际问题时,解题思路简单,依靠记忆和模仿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于是就养成了依赖习惯,总希望老师包办代替,自己可以依葫芦画瓢,做题目希望有参考答案当拐杖,更有甚者,希望老师在各种考试中多押到几个题。所以,进入大学后,许多同学因循守旧,还像高中那样,依赖老师,跟随老师按部就班,被动学习,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没有目标和计划,每日得过且过。学生总期望老师最好能把物理知识点、难点、重点进行归纳总结并抄录下来,或者希望老师提供详细的解题范例,好生搬硬套。
3.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即人们在思维活动中所倾向的特定思维模式。受定势思想的影响,刚上大学的学生便开始“放松自我”,懒惰成性,他们对学习不够重视,缺乏进取心,吃苦恒心。“满堂灌”教学法和“题海战术”是产生惰性心理的温床。西方一位颇有名气的未来学者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有惰性心理的障碍,就不会主动去汲取知识,学不到真正的东西。
4.焦虑心理
大一学生自尊心强而敏感,年龄又小,视野封闭,性格又容易急躁,对学习贪多求快,急功近利。有的同学想考前抱佛脚,冲刺一下希望便能马到功成,这样急于求成,结果往往是以失败而告终。
5.功利心理
在高中,只“看重结果而轻视过程”的人为数不少,这种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给学生心里留下烙印,这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大忌,更是物理教学的大忌。为了所谓的“结果”,从学生方面来讲,平时学习交流也只是对答案,比分高,很难有对某一物理问题进行深层次讨论或者对其解法进行灵活性的探究,更别提理论创新、思维创新了。长此以往,学生对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由来与延伸搞不清楚,不能从现象上认识到物理问题的本质和真谛,思维方法和动手习惯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分析观察能力、创新能力等难以有本质性的提高和发展。
针对大一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的策略
1、重视高中物理、大学物理知识结构上的区别
学习特点、教材内容、知识结构、教学学习要求等各方面的变化,让学生明白高中物理和大学物理学习的差异,心里有个缓冲,进而主动去调控学习心理,端正物理学习心态。
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多应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方法去教学,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模型化,降低理解难度,同时要求学生认真细致的做好每一个实验,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
2.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和培养
大学与高中相比较,在思维方法及其培养方向、要求上有很大区别。高中生在物理学习中习惯于机械的,便于操作的想当然的定势方式。而大学物理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物理图像及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得大一学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是大一学生产生物理学习心理障碍的另一个原因,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着重启发式教学,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关注教材内容的变化与衔接
大学物理不像高中物理教材,它知识量多,难度深度加大,题型变化多样,物理语言更为抽象、简练;定理、规律不再如高中那样只要进行简单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进行简单的运算就可以得出结论,或明白其中的“奥妙”,而是需要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观察分析,运用高等数学计算得出最终较为科学有效的结论和答案。
引导大一学生克服物理学习的心理障碍,调整好学生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和调动他们学习物理的创新性与积极性。注重趣味性教学和实用性教学,衔接好高中物理和大学物理教学,使学生领悟物理学习的真谛和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进而爱学、乐学。
物理学习困难问题早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许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从各个角度对物理学习困难学生作了大量的研究,获得了许多重要的结论。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籽。他说:“只关心种籽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籽喂麻雀。”兴趣和好的动机,能够很大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激励学生不怕挫折,勇于前进。
尽管大学物理学困生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有自身、学校、教材、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但只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社会联合起来,形成教育的合力,相信真正的学困生会越来越少。
对于大一学生物理“台阶”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大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以及物理这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数学的解题能力都比高中有更高的要求,学生能否在尽量短的时间适应大学物理的学习,顺利地跨过这个学习“台阶”,是影响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作为物理教师,应从多角度去分析这个“台阶”产生的原因,然后从多方面入手去降低这个“台阶”,帮助学生顺利跨过这个“台阶”,搞好初高中物理学习的平稳过渡,使物理学科不再让学生感到困难和畏惧。
参考文献:
[1]苏玉堂.《创新能力教程》.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03.
[2]吴树花.高一新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及应对措施[J].青海教育,2006,Z1:81.
还没开始学商务礼仪时,就对这门课充满了期待。在真正接触了商务礼仪这门课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要真正做到优雅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个人举止得体,言语文雅,就给别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虽说现今崇尚的是自然美,但两者并不冲突。恰到好处的打扮和修饰,不仅不会显得过分招摇,反而塑造了个人的良好形象,展现了个人的道德素养。
在此之前,我总认为,只有未经任何修饰的美才叫自然美。然而经老师一讲,我逐渐改变了以前的观点。学习商务礼仪,不仅仅局限于应用在正式的社交场合,生活中,礼仪同样随处可见。通过对一个人仪表风度,服饰着装,行为举止以及语言谈吐的观察,我们能够大致了解其生活习惯、个人喜好、思想品德等其他方面的信息。因此,学好礼仪,对我们大有用处。
每当看到荧幕上的亚运会礼仪小姐迎面走来,个个气质非凡,举手投足间无不散发着一种优雅。这时,我们往往不由心生艳羡。禁不住感慨,如果我们能有她们一半的气质然而,我们或许无须去羡慕别人,只要我们用心,肯努力,一样可以做的很好。
通过一个学期的礼仪课的学习,我收获颇多。比如着装,在不同的季节、场合,就要有适合其季节、场合的不同的装扮。并不见得非得穿着漂亮、时尚才是美,这也不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得体大方的衣着,同样能展现个人的美好形象。在这一系列的礼仪指导课程中,自我感觉收获最大的是行为举止。如果在平时,我们大都随意任行,从来没有注意过自己的一些行为举止是否得体。上了礼仪课后,我才察觉,以前的一些行为在现在看来是多么地不雅,着实有失淑女风范。
在礼仪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获得了很多的乐趣。仅一个简简单单的蹲坐姿势,就蕴含着不少学问。课堂上,当老师说到,坐不能超过椅子的三分之二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不由地欠了欠身。这时才惊觉,自己的整个身体几乎全瘫坐在椅子上了,于是不禁一阵窃笑。有些人则暗暗自喜,庆幸自己没坐多。又如,当不小心掉了东西时,捡的时候要半蹲着身子,并膝盖靠拢有时候,我偶尔会自我开玩笑地说:连捡个东西也表现得如此有绅士风度和淑女风范,这还真有点古代的韵味了。不过,这也正好展现了我们礼仪之邦固有的大国风范。
【关键词】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异同
学习理论的本质是揭示人的学习活动,并解释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引领学生学习。第20世纪心理学术界的重要领域就是理论研究领域,教育心理学的出现源于学习理论的产生,同时也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及核心要点。十几年以来,许多的心理学家根据实验调查和对理论的研究,给出了一些不同观点的学习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去看待这些理论,反映了层次组建中的一些基础特征和一般规律,并给出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学习和教学手段。大部分的国内外理论界都比较认同于二十世纪的学习理论观点,将学习理论归纳为两大类,即行为学习理论和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思想理论基础概论
1、关于学习的本质
行为学派的几个重要代表的观点并不是从学习的基本定义。关于学习问题的本质,认知心理学持有不一样的看法。通过感官感知的方法,针对某个组织或完全于作用环境的人,这种组织的万兴作用便是格式塔研究。什么是学习,就是指学习者能够自主独立积极地控制自己的体验。学习就是一个接收信号和认知符号的过程,学习的抽象含义是获得,并不是一种习惯的养成,学习也是与环境有关的,通过环境符号来达到学习的目的。所以,行为心理学主张的是刺激反应的影响和行为活动的改变,就是根据外界的强化训练导致的行为变化,而这些变化一般都是由学习引起的,这一观点很明显是强制性的。认知心理学主张有机体对人的作用,指出学习是一种个人对场景的辨别,是组织外部的东西映射的后果,同时注重对内部的强化。因此,无论是在注重什么问题上,对学习的观点都是不一样的。
2、关于学习的内容
针对学习内容的问题上,着重点便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而认知心理学认同的是对过程的学习。行为心理学认为,学习内容就是将习惯性表现出来,是由刺激反应组合而形成的。另外,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的是细小和小单位的认知理论,这种观点强调的是,特殊情况下导致的特定学习方式。作为一个核心概念理论系统的刺激,尤其是在动觉刺激行为序列中获取。而认知心理学一般则主张:学习内容就是对结构的认知结构和对变化的期望,同时主张整体性的学习。学习也是事物之间相关联的一个过程。很明显,这种注重完整性和关系性的过程,于细小和小单位学习的学习观点有明显的差异。
3、关于学习发生的方式
行为主义主张的是学习的渐进性过程,学习行为是一个对过程进行尝试的理论研究。在早期对认知心理学的理解中,格式塔理论学派强调的是分析思维的创新、创造性和自觉学习。如科勒等人李察启蒙强调学习,就盲目的尝试但由于现场,洞察力和所谓的顿悟的成功,以自己的行动是一个理解为什么和如何理解自己的行为,和对象关系的情景无关。
4、关于学习的决定性因素
关于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受决定性学习因素的影响,行为主义通常主张环境的影响作用,这里主要指感觉经验的影响。他们采纳了哲学理论家洛克针对教育的白板说,影响学习的决定性因素是外部刺激的這一观点。如赫尔主张的观点则是:学习之所以进行的基础条件是在外在强化条件下刺激和反应的相近结果。认知心理学除了主张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外,还特别主张由遗传作用存留的图式或认知结构的作用,另外也还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5、关于学习的作用
华生作为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主张学习是人类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教育要做到一定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某些特殊培训对人才进行教育。认知心理学家们应该认识到环境对它否认是否有遗传影响,但是又区别于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人们认为教育是万能的,但教育是不断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基于对以上的观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都是关于学习内容、方法、基本观点得研究。
二、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两派对学习理论的研究
1、行为主义具有明显的机械论色彩
行为学习理论一般只注重外在的行为,而对内部的含义、目的和经验都比较忽略。在一些方面都可以体现这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如强调细小和小单元的学习,在机械应力的形而上学习是渐进的过程,另外普及环境教育是重点,一般则忽略了环境是有人控制的,这关系到学习过程中的某些遗传作用等。
2、认知心理学理论注意克服前者的弊端
借鉴以前的科学理论因素,还不能将科学的方法及原则主张到底,造成了在理论观点上还存有一定的瑕疵。虽然两种学习理论存在着观点的异同,但两者竟然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我们在组建学习心理学机制时,能够将两种观点的不合的理论因素去掉,吸收合理的因素,就能够组建起以辩证唯物主义为主导的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实际上本文针对的就是认知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两者优点的结合;找出两者所共同研究的方向是一样的,所以两者的存在并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存在一定关联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基于对这两种观点的讨论,无论是哪种观点和那种观点代表人物的主张,我们都应该以一颗辩证思维的心去理解和看待他们的观点。综合起来,还是强调和再一次证明了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都是学习内容、方式、作用及如何对学习进行分类等问题,同时也给出了不一样的观点及主张。本文通过上述理论论述了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异同,帮助学生才心里成长和学习中的人之效果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莉,廖全明.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异同[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3:30-32.
[2]阳红.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学习理论比较[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3:68-71.
[3]王岚.让行为主义让位于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教学模式——浅议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J].科技信息,2011,21:566+812.
【关键词】: 男女生 学习 就业与前途
一、概说
在中国的高校学生入学基本按年龄的同批次入学,虽然学生就年龄而言都是成年,但在同等年龄上来由于男女性别的差异,在思想上、志向上、学习上男女生区别较大,导致了面对学习机会的不同理解,造成不同的培养结果。根据笔者的多年的教学经历,现就高校男女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分析,这里的分析指的是群体共性上的情况,希望论文讨论的内容具有代表性有利于教学和育人。讨论分为思想及志向、学习、就业与前途三部分男女生的不同情况,面对男女生自身不同的选项,大学教学中不可避免的教书育人的恰当导向是必要的。
二、思想及志向
男生的初期反叛思想导致反思自己看到的世界,可能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想法中,对老师的教育与教学持怀疑态度。这个时期由于男生年龄关系使男人逻辑感没有建立,做事是有想法不严密,而导致失败。看到学生由于基本技术的欠缺和漠视导致设计想法失败,老师批评后学生有抵触情绪、很沮丧。
女生的思想情况和男生不同。由于思想上很现实,女生在学习上暗的斗劲,对功利性强的收获很重视,按成绩排名保送的硕士研究生基本是女生,成绩排名男生掉下很远很少入围。女生的抗打击能力较强,对老师的批评是照办而思想上基本没有抵触。女生的打扮变化较大,大一的很朴素,到大四时已经很社会化了,说明在思想上步入成熟。女生的志向和男生不同的主要点是:男生在想,女生走着瞧。
三、学习
(一)专业修养培养。
男生培养专业修养的方面,在校期间主要看该男生的专业志向方面是否有基本的确立,确立了专业志向的男生会对专业领域内的东西开始主动关注,会多方面吸收知识,希望搞清楚这个专业究竟是在做什么事情。有专业志向的男生对前人事业成功的例子会受到激励,好的学生会具体的考虑去学习好的榜样,建立自己的学习计划,并有意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面形成知识构架。而没有专业志向的男生对专业修养方面的知识是比较麻木的,兴趣较空泛,对目前的学习和将来的关系联系不起来。这类学生问题较普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计划性,没有去追求专业的整体理解和厚实的专业修养,特别是面对毕业后的社会的复杂多变的情况很容易迷茫而带来很长的社会适应期。
女生对专业修养的知识方面较单薄。主要是在专业志向上一般是较麻木的,对于将来的事情考虑较少,对专业的修养的培养一般是被动的接受专业知识,专业综合知识的来源基本是老师讲的和同学议论的东西。基本因循老师的教学内容,认为将来的事情到时候再说。对专业、事业成功者的先例,不会受到鼓舞。觉得太高太远,特别是对男人的成功事例觉得隔自己太远。
(二)学习专业知识。
男生在学习知识方面从开始入学时的迷茫到逐渐形成一定的学术价值观,而且这个价值观可能会受到别人的影响。受情绪支配较强,对感兴趣的知识点下功夫较多。很多男生的学科的能力的分布是不同的,在自己有兴趣强势的学科很努力,很多男生在某科目受到小挫折就会以为自己不适合做这个而自暴自弃,对自己崇拜的老师的打击特别在意而轻易做出结论。特别是低年级的大学男生,某科的成绩的优劣就会和自己的长远理想挂钩。而多数女生在专业学习上是很努力的,上课的时候女生会选坐前排仔细记笔记,对老师课堂演示的进程很注意,作业按老师的进程去做,一般不去增加或改变。很多女生就是老老实实的做作业,她们现实看到分数,其实从长远看,分数的多点和少点是没有具体意义的。大多数女生之间相互攀比的很现实。女生的整体学习成绩要看班上的冒尖的某人的作业,只要班上有人的成绩较好受到老师赞扬,所有的女生都会努力想去达到那个档次,使班上的女生的成绩大面积提高。
(三)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的结合能力。
很多男生有个心理就是学校学习的知识点如果不太明白具体用途就没有学习兴趣。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和社会阅历不够,对于学校开设的课目的作用有的不理解,在学习时态度敷衍,或者在学校时没有学好某课目就对其失去兴趣,到了毕业后在工作中发现自己不懂,还有在学校里目光短浅出去后发现要重新立志的,需要对某些知识恶补。
女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基本上不会以自己的兴趣转移。在校内她们按照学校和教师的安排完成作业不怎么管它的将来的实际用途,由于在专业学习上花费了很多精力,她们热爱自己的专业,但毕业后在工作单位上一般不会去考虑在专业上起领头作用,很多女生只是被动的工作,使用学校传授的专业知识应付工作。有公关能力的女生将自己的专业作为辅助工具来寻求其它工作方式,由于女人多数会是被动工作的特点,在遇到专业困难时保持沉默就可以了。
四、就业与前途
学生的毕业后的前途一般可以分为就业期和后面的发展期,也可以说成是谋求温饱阶段和思考发展事业阶段。笔者对学生毕业后的观察后注意到多数大学生的毕业后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就业谋求温饱阶段的时间大概是四年左右时间,这个时期的大学毕业生由于归纳和分析的能力不够。随着年龄的长大和对社会的了解、工作经验的积累,对所学专业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开始在思考自己的事业问题了。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的青年一般利用自己的大学学习的较宏观的知识去谋求自己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目前,考公、考研、留学、考证是临近大学毕业的学生最先注意到的事业捷径。只要在其中的一项中成功,毕业后的温饱问题就可以基本解决,这是很现实的选项,但是要实现这个理想很不容易。笔者归纳出:初步的前途目标的锁定与自我学习的计划性、专业知识的边缘方面和意志力培养等三方面来寻求突破。
参考文献:
[1]张忠明, 张晓林,大学新生心理问题浅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5,(03)
关键词: 信息加工 地理学习 地理记忆
信息时代,由于网络信息的发达和便捷,许多信息不需要人脑记忆就能找到,运用方便,搜索时间短。但是作为学生,地理的基本知识还是需要记忆的,不可能事事依赖网络。在现行考试制度下的背景下,学生不能够完全求助网络。有的学生记忆地理知识很快、保持时间长,并且能迁移运用,效率高,有的学生则事倍功半。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Robert Mills Gagne)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受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影响,学习有层次的表现,学习过程就是通过外部环境的刺激将知识内化的过程。学习活动的要素包括学习者、刺激情境、记忆内容、动作,学习者这里主要指在校中学生个体,刺激情境是指刺激学习者进行学习的环境条件,记忆内容是指学习活动的内容,可以被学习者提取并使用的学习内容,动作是指学习者对学习内容作出的刺激反应[1]。
一、地理学习的内外条件
(一)内部条件
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通常地理基础知识牢固、广泛,地理读图、绘图、信息获取等技能熟练的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比那些地理知识和技能掌握差的学生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应该让学生从开始接触地理学科开始就牢固掌握地理知识,通过多种渠道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面。
地理学习动机,学生的内在动机就是学习的心理倾向,内在动机强,学习效果较好。现在大多数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是基于考试的压力、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期望或鼓励,基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求知欲、兴趣、价值的动机较少,鉴于内在动机的效果好于外部动机,应当使学生重新认识地理的价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兴趣。
学习能力,即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不是所有地理知识靠单纯的记忆就能达到好的效果,要达到有意义地学习。地理科目有别于其他科目,综合性和地域性是其典型特征,学生平时要做地理的有心人、善于积累地理知识、学会看地理的图表,学会把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强化内在学习动机,增强学习能力。
(二)外部条件
刺激物的结构,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其各组成部分的搭配和安排,是否与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形成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现有的地理知识和将要学习的地理知识之间在内容上的联系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初中地理的天气与生活的学习和高中常见的天气系统之间,前者是基础性的铺垫,后者是综合性的提升。
刺激物呈现的形式,即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表现方式和组织形式。呈现形式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中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地理教师应该以直观性的、实物性的、体验式的方式呈现更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地理知识。
二、地理学习的阶段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习要经历一段过程如图所示:
学生接受环境中的刺激,这种刺激通过感觉器官进入感受器,信息就进行感觉登记,被感器登记的信息会保持二三十秒钟的短时记忆,如果要将知识长时记忆或永久记忆,中间还需要信息的编码,通过编码把信息组织起来使其长久储存在信息库中,当将来要运用这些信息时,需要检索这些信息即反应效应器,这里的反应是一系列反应动作,然后进入效应器,最后执行操作去影响环境,这个过程就是学生的学习[2]。
通过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有两个阶段。
一是如何使短时记忆的地理知识通过编码达到长时记忆的效果。这里根据中学生的特点,提供几点建议如表所示:
二是如何检索信息进入反应阶段。大量地理知识被储存在信息库中,不运用于实践中等于白费,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3]。在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时应当善于把握情境信息,不放过题目中的任何信息,反复思考、联想已学地理知识。要达到融会贯通、游刃有余的程度,必须反复强化、练习。
三、结语
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将外界的地理信息刺激学生大脑编码信息达到长时记忆的过程,并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地理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学习特点,通过多种形式、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编码,强化地理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冯海英,成云,李雪平.现代心理学[M].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学生导向;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166-02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概念,因为它无可置疑地融入了信息技术这一迅猛发展的科技力量,再集成人和信息的威力,成为一个强大的人机一体化系统,发挥出强大的“1+1>>2”协同效应,从而变成当代企业决战全球化市场的通行证。目前,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已成为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面对这种管理信息化的大环境,社会需要大量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的信息化管理人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正是以培养这类复合型人才为己任,综合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管理科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形成的一门独具特色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以学生为中心导向开展MIS课程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兴趣和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特点
1.理论性。MIS课程涉及管理学、计算机基础以及信息技术基础等相关课程的内容,其中理论知识的阐述较多,理论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2.实践性。MIS课程的学习不仅在于理论的学习,而且实践性的应用也很重要。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开发中小型实用的MIS。
3.综合性。从广义上说,MIS是一个对组织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一个组织在建设MIS时,可根据需要逐步应用个别领域的子系统,然后进行综合,最终达到应用MIS进行综合管理的目标。MIS综合的意义在于产生更高层次的管理信息,为管理决策服务。
4.交叉性。MIS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其理论体系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理论、决策理论等相关学科构成MIS的理论基础,已经成为一个有着鲜明特色的边缘学科。
二、本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需引入MIS学科前沿知识。信息技术迅速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政府办公中的广泛应用,给MIS学科体系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具体表现为MIS学科基础理论中涉及的技术方法落后,那些已经随着科技发展失去原有价值的内容,仍然在教学内容中占有很大篇幅,而那些MIS学科前沿的新技术、新知识,却没有被纳入教学之中。因而有学生大发感慨:“老师只讲他们知道的,根本不讲我们想知道的。”
2.教学内容没有区分专业。目前,MIS课程教学存在不同专业使用相同教材,分配相同授课时间,教学大纲定位不当等问题。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性质不同、背景不同,因此对信息系统的认识角度、掌握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工程类专业要求学生的系统开发能力较强,经管类专业则要求学生整体把握和应用MIS的综合能力强。
3.学生的计算机相关知识背景薄弱、程度参差不齐。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让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为学习MIS课程的学生数量非常大,涉及的专业也比较广,从教学实践中来看,学生之间所掌握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差距非常大,这给授课老师带来一定的难度。
4.学生认知理念有偏差。很多学生认为毕业后根本无需从事任何系统设计与开发相关的工作,或者根本不感兴趣从事系统开发相关行业的工作,因此,认为本课程学习内容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5.教学实践环节薄弱。MIS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许多理论和方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被充分地理解和领会,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而教学中由于实践内容的安排不合理、不充分、针对性不强,使得理论不能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学生缺少感性认识和实践机会,课程内容与生活和社会应用环境不贴近,因此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仍然感到内容较抽象、空洞。
三、以学生为中心导向组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
1.教学思路
根据笔者在MIS课程教学中的实际探索,针对以上的问题分析,认为MIS课程应做到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导向组织教学。
首先,教学活动的本身要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主要是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展现和阐释教学内容,通过生动的讲解,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结合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运用能力。在这一活动中,只能以学生最终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实际运用能力的获得为目标,所以,学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
其次,MIS课程的特点要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MIS课程的课程内容体系跨度大,涉及了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技术等相关课程的知识,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又赋予课程本身以新的内容。这就要求要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预备知识体系。总之,努力让学生成为组织教学的中心,MIS课程的教学效果才有可能得到保证。
2.教学实施
参照国内外同行的一些先进经验和做法,从实践来看,以学生为中心导向开展MIS课程的教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结合专业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瞬息万变的企业生存环境要求管理者从宏观上了解信息技术的功能和趋势。只有这样,才可能在管理中思考信息技术与管理的战略问题,在企业信息化进程中有自己的发言权。例如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学习MIS的根本目的,是学会利用MIS来提升组织的效率和业绩,学生应从管理学的角度向技术逼近的方法学习管理信息系统。MIS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企业的管理思维、管理方法和竞争方式所带来的深刻影响;理解信息技术如何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和竞争策略;密切关注最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发现其内在的商业价值;知道如何参与到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熟悉各种应用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方式;学会从战略的高度来进行信息系统的规划,使信息系统对企业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并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在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人是MIS的主体。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相对弱化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的能力,突出强调管理的作用,显示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
(二)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展开教学
MIS课程要求学生有较系统的预备知识体系,学习的先导课程涉及到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管理学、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为MIS课程的教学提供了知识基础。在MIS课程的教学中,必须首先了解学生先导课程的学习情况,初步掌握学生的知识结构,然后才能顺利地开展教学。否则,就可能导致学生听课时不知所云,感觉课程难度大,甚至放弃继续努力学习。笔者在给本校二年级的交通学院学生授课时,发现学生在学习MIS课程之前,只学习了计算机基础教程课程,管理学和数据库技术等课程并未涉及过。基于学生这样的知识结构,就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前导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尽可能详细地解释专业术语,并引导学生从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角度出发,逐步分析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系统分析的初步尝试,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熟悉课堂内容,不刻意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编程和系统的实现等具体环节,而是着重帮助学生树立MIS的基本概念,培养基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把重点放在MIS的规划、分析、引进和应用上,通过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案例教学
课堂授课主要讲解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关键性的概念和知识。而案例讨论主要侧重培养学生利用基本概念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利用小组内同学的讨论,达到互相启发的良好效果。案例教学法已被证明是管理科学类教学的最有效方法。正如实验对理工科来说一样,案例分析是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MIS课的案例教学中,针对每一章的具体内容及教学要求,选择题材丰富的各种案例,包含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失败的,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并贯穿于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和系统实施的各个阶段。笔者曾采用中远集团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作为MIS课程的前导案例,使学生了解到信息化建设给物流运输企业所带来的巨大变革,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本课程浓厚的兴趣。
此外,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要注意案例教学步骤的规划与实施。第一,学生自行准备阶段。一般在正式开始集中讨论前一到两周,把案例材料和相关思考题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案例材料,查阅指定的资料和读物,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第二,小组讨论准备阶段。将学生划分为由三至五人组成的小组,以他们自己有效的方式组织活动;第三,小组集中讨论阶段。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意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讯问并作出解释。在这一阶段,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引导学生扩展和深化对案例的理解程度;第四,总结阶段。总结可以是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的方式,还可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作出总结,以便对案例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四)创造条件,开展实践教学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日渐加大的背景下,学校和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未来就业竞争力。就MIS课程的实践教学来说,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调研,通过参观企业已建成的管理信息系统,让学生了解企业M1S的结构和功能,融书本知识与模拟操作为一体,这样更加贴近实际;也可以邀请富有经验的企业负责人来校讲座,针对该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讲解分析。同时,还可以通过课外项目锻炼,让学生到软件公司、网络公司和各种企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运行情况的调查,或直接从事系统开发设计、网络和系统维护、网页设计等工作,甚至参与管理信息系统或其他管理问题的诊断和创新研究,让学生体会MIS的实际结构和系统运行的特点。不管是哪种方式,都要要求学生尽量获取所关联公司相关人员的评定和反馈意见,明白自己的所长所短,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学有所长。
四、结束语
以学生为中心导向,开展MIS课程教学是教学活动过程本身的要求。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导向的组织教学是很值得探索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作为学习的主体而存在,围绕学习主体展开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认为,在MIS课程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具有先天的必然性,以学生为中心导向的教学过程组织具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徐生菊.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