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学课程范文

管理学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学课程

第1篇:管理学课程范文

第十二周是我们财务管理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班的实习周,学校给我们安排了五次报告,还有半天的实地参观,参观的企业是连云港市连众公司。目的是让我们通过实习对企业管理有了更客观、更深刻的认识,并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

二、 实习过程

第一天由XX市XX食品有限公司的胡董事长给我们做了第一场报告。他所经营的公司是中外合资企业,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开发区,公司是江苏省最大的蔬菜出口企业,蔬菜加工出口量位居全省第一。产品全部销往日本、韩国、东南亚、非洲、欧美、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家,具有稳定销售客户渠道30多个国家,与世界各地众多客商建立了长期友好的贸易关系,在全面开拓海外市场方面具备了较强的实力。胡董事长之所以能将一个企业经营的那么好当然离不开他的有效管理,还有他不怕失败,不怕苦的精神。

他在谈到自己的经历说,他是个不甘寂寞的人。他刚毕业的时候在一家外贸公司上班,其实那家公司的待遇也挺不错的,但是他不甘心就这么呆着,他想自己创出一番事业,于是他断然离开了那家公司,经过几年的磨练和锻炼以及失败,还有他的坚持不懈,终于在1995年他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即现如今的顺福食品有限公司。

胡董事长以自己的经历告诫我们大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怕苦,怕累。曾经有两位女大学生到他的公司实习,因为是新成员,所以胡董就将她们分配到另一家分厂(罐头厂)实习。意外的是,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这两外女大学生就自动提出要离开,这也是胡董想不到的,当问明缘由后,胡董一点挽留也没有。因为她们离开的原因是一个想家,而另一个说是那里的环境不好,不愿意呆了。

胡董举的这个例子也是提醒我们,做什么事要持有正确的态度,也不要因为自己的学历比别人高一等,进公司就一定是坐办公室的。就算有在高的文凭,态度不好照样不能在公司里得到他人的认可,因为态度决定一切。

生活不是襁褓,而是磨刀石。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别人给你的帮助,只能使你向前迈进一小步而已,关键的还是自己,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呢。胡董的经历就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要不怕苦,不怕失败,勇于克服困难。他说,如果没有当初的失败,或许就没有了干劲,也就没有了如今的成就。

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每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战胜自己才有勇气去战胜一切困难,才不畏失败。

第二天是由时代超市的陈总经理给我们做了第二场报告。陈总经理主要给我们介绍了超市营运,使我们了解超市的管理和经营。

第2篇:管理学课程范文

>> 《管理学》课程实行项目化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互联网背景下“管理学”课程的实践化教学研究 管理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研究 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高校《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项目多样化”教学法在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中的教学实践 病理学教学中的多样化教学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农业机械化管理学》课程理论与实践课程创新研究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探究 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多样化教学方法设计与实施 增添教学兴趣,小学体育多样化教学实践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 “方法多样化”的基本内涵与教学实践 课程标准下的多样化教学 实践教学模式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体验式教学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地“两化”建设中的高职管理学课程本土化教学 “多样化”及其教学 “算法多样化”教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9-12-28.

[5]韩春玲.管理学案例教学法浅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经济师,2009,(11):117-118.

[6]周三多等.管理学――原理和方法[M].第五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7]尹子民,孙辉,魏颖辉.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初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91-93.

第3篇:管理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改革;教学新方法

根据教育部2013年5月的统计数据,2011年的教育统计数据中独立学院本、专科毕业生人数为542638人,占当年660万毕业生总数的8.22%,而当年的独立学院招生人数为746028人,在校生总人数达2674448人。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都在增加,到2015年高校毕业生已达到了749万人。在办学过程中教育部要求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因此,在这样一个新知识经济时代,独立学院在学生培养上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应重视其通用技能,而管理能力正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应需而生的一种重要的通用技能。《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该课程在教授学生基本管理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管理素质、管理意识和管理技能。如何推进《管理学》的课程教学,使抽象的概念和一般原理能够让这些刚入校不久的大学生掌握,并能够结合实际的运用,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也由此决定了现代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

一、《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剖析

1.《管理学》教学中的“知识割裂”问题[1]。(1)从教材的内容上来看。一般高校选用的教材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国外的经典管理学著作,第二种是国内的知名度高、有影响力的教材,第三种是学校的自编教材。第一种教材在一般高校中使用较少,主要推荐为参考书。后两种是主要的选择,但不论哪一种,教材的主体框架都是从管理学概论、管理的计划篇、组织篇、领导篇、控制篇等方面进行编著,分别从不同的管理职能角度进行论述,各篇章都论述详细,但各篇章之间的联系却论述甚少,且主要是对前人的理论成果的综述,而对于现代结合实际的理论演进的研究部分论述却略显不足。因此,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是分别看到了管理的不同方面,对他们的相互联系仍不清楚,没有建立完整的管理科学体系,这就妨碍了学生对管理科学的系统理解和综合运用。(2)从教学的过程上来看。大多数教师在讲授《管理学》时,基础理论的讲授占据了教学课时的大部分,在讲授时也主要是从管理的基本理论、管理的发展史、管理的四大职能的角度分别进行讲授,各篇章都有对应的案例分析,对于管理学的理论性、应用性分析深入、条理清晰,但各篇章之间如何关联,如何更好地体现知识的实践性却仍然存在着割裂。

2.《管理学》教学中内容的滞后性问题。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到来,管理学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时俱进不仅体现在管理实践中,同时也应体现在管理理论上。管理学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在管理学著作的编写时总是会出现“滞后”的现象,对于现代管理伦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虚拟组织理论和组织再造理论等管理学上的最新发展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探析等在管理学著作中鲜有详述。这一块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较普遍的管理现象,以前的管理理论不再能够清楚地解释相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前沿性问题进行补充,因此,也对教师在管理学上的知识储备、研究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3.《管理学》教学中实践性欠缺问题。《管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课堂讲授为主,因受学时、场地所限,学生学习后没有具体实践环节的安排,也难以加深学生对该课程实践性的认知。部分高校的沙盘模拟实践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模拟实践的效果,但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也缺乏系统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管理潜能的充分发挥。

4.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力影响教学效果。目前我国高校管理学教师学术性普遍较强,理论研究造诣也要强于其实际的管理能力,主要是许多大学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的从业经历,没有实际的管理经验,所进行的实践教学很多来自于对资料、对知名企业管理活动的分析,因此不能真正做到有效地传授管理实践相关技能,使理论上的研究与实践真正的结合。对于《管理学》这门应用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教师的个人能力确实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二、《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

1.重组教材,改革教学方法。(1)对于既定的教材内容,笔者认为授课教师在授课时可重组教学内容,将教材内容分为两大块,一块是理论篇,一块是实践篇。在理论篇中,把《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沿革、基本原理等基础理论进行系统讲解,让学生对什么是管理学在理论上有个基本的认识。在教学之初,可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如:刚入校军训时以班组方式的严格管理,加入学生会组织的遴选过程,一个宿舍为什么要选一位寝室长等),让学生感受身边处处都有管理学,用身边的事学习什么是管理学。一般一门学科的发展史是既重要又枯燥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用案例将早期理论和现代企业管理结合讲解让学生明白理论的传承性,同时明白早期理论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演进。课下要求学生研究一所熟悉的企业,分析现实企业管理中理论应用的效力。(2)在课程教学的中,可以运用课堂综合案例分析,引入最新发生的企业现实案例,让学生深入其中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个角度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并掌握各管理知识之间的关联。同时也请学生把学习、工作中的故事讲出来,分析其中管理的作用,通过《管理学》的学习有没有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3)邀请企业或教育行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进课堂讲学,让学生与管理人面对面进行交流,让学生对管理有一个现实的认识。通过对湖北商贸学院2012级国际贸易本科班93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实际收回有效问卷89份)分析得知,教学方法的改进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要求,难以达到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能力等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主题课教学已成为现代《管理学》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法,也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在互动教学上,还需要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在模块教学上,还需加强各模块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上明确管理各部分知识间的关联性。所以说,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提升教学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补充社会问题探讨。现在的《管理学》教材中,现代管理伦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虚拟组织理论等相关理论的阐述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专题讨论。例如,在每年的315晚会中都会有很多的实际案例,通过视频教学方式引入课堂,让学生讨论现代企业管理伦理问题,着意培养学生的管理之“德”。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虚拟组织也进入到我们的生活,那么什么样的组织是虚拟组织?这种组织如何存在?目前我国较大的虚拟组织如阿里巴巴,它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它的管理者是如何对组织实施有效管理的?这些问题是我们生活中的事,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需要授课教师充分准备、深入分析,让学生对这些产物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社会的发展有正确的分析。

3.课题教学即“任务驱动法”[2]。课题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给出一个与管理有关的命题,让学生课下进行研究并在课堂进行讨论,通过课下自学、课堂讨论、教师点评、总结,最后对这一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例如,给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布置这样一个命题“:通过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分析,你认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应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上交其研究成果,同时课上请学生阐述其研究成果,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补充,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最后对该命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理论梳理。另一种是布置情境任务,让学生分小组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体会该情境中的管理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管理沟通、团队合作能力,对于完成的结果写成课题实践报告,教师对学生的报告进行课堂点评,并对任务中的管理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加深学生对管理知识的认识。

三、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对《管理学》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及对该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点体会与认识。《管理学》课程教学在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中进行教学改革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只有在不断的摸索和探讨过程中才能逐步加以完善,而对于教学改革中的新思路的具体形式也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发现、补充、完善,以寻找出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管理基础理论与管理技能结合能力的,能促进大学生管理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

作者:王亚丹 单位:湖北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第4篇:管理学课程范文

一、《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质量管理学》课程概述

专业的质量管理人才是做好质量管理的前提。要培养专业的质量管理人才就要重视质量管理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从长远角度来看,推广现代质量工程教育对于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近几年,质量管理学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的重视。

《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对生产流程进行质量控制和过程优化管理的工作原理,树立质量管理理念,掌握质量控制的综合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质量管理学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自身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一些高校质量管理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四个问题 :

1、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质量管理学内容涉及面广,教学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一部分高校教学时只是笼统地对每个知识点做了简单介绍,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不深刻不牢固。2、教育方式上以单向的知识传授为主,师生互动较少和实践机会较少。3、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4、教学条件较差,一方面我国有关质量管理的研究不完善,教材显得难懂,另一方面一些高校缺乏硬件教学设施,无法满足学生上课的需要。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

受到上述原因的影响,我国高校的《质量管理学》教学效果普遍不突出。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质量管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对理论的实际运用能力,就需要在本校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对质量管理学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究和改革。通过科学选择教学内容,不断推动《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实现教学质量整体提高的目的。

(一)合理选择课程教学内容

首先,各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本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高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一定要反映市场企业的实际需求,使得课程教学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避免造成人力物力等资源浪费。学校要及时更新市场需求信息,并及时作出调整。

其次,要根据本校情况、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选择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本校的实际情况包括本校的硬件设施、师资情况和学生情况。课程内容选择时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的优选,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非重点,实现课程的科学设计。

最后,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材。国内质量管理学理论的不完善,导致国内有关的教材内容设计也不是非常科学合理。国内的质量管理学教材编写大多侧重于理论研究,实践内容陈旧、方法简单,缺乏实践指导。使用这类教材会导致课程的实践教学只是作为理论的验证性环节而存在,不符合应用型本科生的教学需求。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根据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特点和办学特色,选择合适的教材。

(二)不断推动课程教学改革

1、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第一,要改革理论教学方式。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讲听读记练”机械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参考国外的教学案例和课程设计,引入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课堂上单纯的理论讲解往往比较枯燥,学生的理解有限,最终导致理论教学的效果不突出。引入案例教学,一方面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力度。另一方面来说,通过让学生思考案例中的问题解决方法,可以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

第二,要改善课程实践教学。首先,要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保证学生可以掌握课程设计要求掌握的质量管理技术。其次,实践课程可以社会实践形式开展,尽量做到社会接轨。比如可以与当地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和学习;在不影响课程安排,不占用课内学时的情况下,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等。最后,为了确保质量管理课程的学生实践教学的长远、有序进行,院校应加大投入力度,建成工商管理仿真实习实践系统。仿真系统内要配备投影仪、摄像机、计算机、照相机、电动屏幕等设备,满足学生进行质量管理模拟实验和质量管理调研实验课程的需要。在仿真系统建立后,根据教学需要开设校内仿真实习课程,安排学生进行校内仿真实习,从根本上确保学习的有序进行,营造良好的实习氛围。

2、加大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力度

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提高质量管理课程学习效率提供了物质保证。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PPT课件、多媒体教学以及计算机网络等。在课堂上采取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采用大量的教学图、表格、图像、视频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和补充,使讲解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后,使用网络论坛等计算机网络技术还可以实现课堂的有效延伸。如布置论坛作业,让学生在论坛讨论中对内容有更深的理解;通过QQ、E-mail答疑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等。

(三)做好信息反馈工作

第5篇:管理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管理学;考核方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1-0026-02

在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下,课程考核作为检验教学目标、测评教学内容完成情况的主要手段,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具有重要地位,并起着导向作用。对教学中的考核环节进行改革,不但影响到考核效果,还会对其他各教学环节的改进起到促进作用。

一、“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管理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其科学性表现为管理学研究方法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普适性,其艺术性则强调必须将管理学原理在实践中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因此,为了达到该课程“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教师必须紧密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创新教学理念,不断摸索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及考核新模式。

由于传统的书面笔试具有时间限定、地点限定、工具限定的特点,整个考核过程比较容易实施、效率高,考核的公平和公正性也比较容易得到保证[1]。因此,长期以来,“管理学”课程考核以书面笔试为主。然而,书面笔试考核方法虽具有以上优点,同时还存在着一些内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把卷面成绩看成是能力的具体外在表现,学生基本上是被动应试,导致学生重分数、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考核评价无法进一步发挥其反馈、激励的功效。

2.标准化试题的类型往往局限于少数几种,考核内容难以覆盖全部教学目标。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往往是比较容易命题和评分的课程知识点,但不一定是相对重要的知识点。

3.笔试只能考核共性的东西,学生缺少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无法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笔试是从学生个体的角度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测,通常情况下,还会对个体的考核结果进行排序,排序的结论则要与奖学金和各种荣誉挂钩。因此,这种“单打独斗”式的考核方法助长了“独善其身”的学习方式,不能够鼓励学生间的协作与知识的交流,也不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无法满足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

5.教师倾向于把笔试所圈定的考核重点作为课

程的教学重点,甚至作为教学目标,使得二者的关系本末倒置。

二、“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目标

鉴于以上问题,有必要积极探索“管理学”课程考核的新方式。新的考核方式要确立以实际能力为考核指标的教育质量观,体现全面性、灵活性和科学性。具体来说,可将以下目标作为“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大方向。

1.考核方式的改革要顺应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价值标准,改革应使得培养应用型和适用型人才的教育功能凸显。

2.通过精巧的考核方式设置,提高课程学习的操作性、趣味性、灵活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促使其解决自身存在的疑难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

3.考核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考查学生对于书本理论

知识的记忆,而在于考查学生在实践中将管理学原理艺术性地加以运用的能力水平。要通过考核促使学生去主动接触真实的社会经济问题,将抽象的、深奥的理论通俗化。

4.考核应侧重于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

行诊断和决策的能力,促使学生将分散的课程元素进行整合,帮助学生从知识体系上掌握基本原理。

5.应通过考核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要帮助学生摆脱标准答案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地思考,在不断探索和反思的过程中,提升其观察思维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6.考核应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应增加团队式任务在课程考核体系中的比重,促使学生主动融入团队,了解团队工作规律,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探索团队的领导艺术。

7.应通过考核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应有助于推动教师关注课程的配套设施建设,认真研究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强化其教学组织能力。

三、“管理学”课程考核新体系的设计思路

根据以上目标,我们设计出从五个层面对学生开展全方位考核的课程考核新体系。

第一个层面,是从严格考勤的角度,加强课堂纪律约束。在百分制情况下,这部分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10%。

第二个层面,杜绝“只出勤不出工”现象,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参与方式可包括:参与案例研讨、参与小组互动游戏、参与课堂辩论等,根据课堂参与的质量和频次计分。这部分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20%。

第三个层面,鼓励学生在课下进行延伸学习。引导学生养成主动挖掘现实问题、探索解题方法的好习惯。要求学生结合校园生活,自行选择感兴趣的管理话题,独立撰写每篇不少于500字的案例分析报告,根据案例分析报告的质量和提交频次计分。这部分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10%。

第四个层面,要求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参与自编案例竞赛。自编案例竞赛的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参考书刊、媒体等信息,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调查,在调研中发现问题,查找线索,自行编写案例及其分析报告,最终由教师组织各小组进行自编案例的集中展示,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并以比赛成绩作为课程考核内容之一。这部分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20%。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为降低团队活动中“搭便车”现象的发生率,个人成绩由团队集体表现和在团队工作中的贡献度份额共同决定。其中,团队集体表现是个人成绩的基数项,由各团队的竞赛表现决定,个人贡献份额是个人成绩的乘数项。最终,个人自编案例竞赛成绩的计算公式如下。

个人自编案例竞赛成绩=团队集体表现成绩×个人贡献乘数 (1)

由组长根据各团队成员的表现分配个人贡献份额,所有团队成员的个人贡献份额总和为1。个人贡献份额与个人贡献乘数的换算方法为:若团队共10人,组长分配给甲同学的贡献份额为0.12,则甲同学的个人贡献乘数为[0.12/(1/10)]=1.2。

第五个层面,学期末以集中闭卷笔试的方法进行最终的考核,以全面考查学生对于课程所学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以及学生将课程理论体系进行融会贯通的能力。这部分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40%。

四、“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所需的支撑条件

(一)管理者顶层推进,为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掌舵护航

“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成功,需要来自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顶层推进力量,管理层的积极倡导、循序善诱,将成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推进剂[2]。为此,管理层要高度重视新颖教学模式的实践及推广活动,鼓励教师创新教学理念、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型人才。管理层应考虑为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配置硬件设施,如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室等,还应牵线搭桥,帮助学生外出进行企业调研和案例采集。对于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则可介绍学生前往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发放,协助搜集、整理数据信息。对于部分高质量、有见地的案例分析报告,可将其反馈来源单位,以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并推动案例采集活动的良性循环。

(二)教育者转变理念,大胆实践课程考核新方式

狭隘的科学教育观以科学知识教育代替科学教育的全部,实际上,无论在教育目标的制定、教育过程的实施、教育结果的检测等方面都要把素质能力的培养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为此,教师须秉承素质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和能力本位理念,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作为检验教育活动成败的重要标准。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还应关注学习过程、关注个体发展、关注长期效应。

另外,教师亦须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积累实践经验,在尝试和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发挥启发、引导和协调的重要作用。

(三)重塑课堂文化,为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奠定新文化基调

在课堂上应创造一种出宽松舒畅的文化环境,使学生能够自由地进行创造和想象。要以师生共同探究型的教学形式取代“讲台中心、教师垄断”的一言堂局面。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使隐蔽在知识背后的能力体系、价值规范得到充分的关注。

要推动学生实现由“让我学习”到“我要学习”、由“别人教我知识”到“我要探索知识”、由等待教师因材施教,到主动寻师“因材求教”的转变;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能够在理性中生疑,在实践中解疑;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包括敢于向教师的教学过程挑战,敢于向成熟的观念做法挑战,甚至向课程知识体系挑战[3]。

(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为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提供组织基础

自编案例竞赛作为课程考核的内容之一,需要以团队的形式参赛。因此,教师要把培养团队精神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归属感、集体荣誉感、互助心理和正确的从众心理,要引导学生养成尊重与欣赏他人的良好习惯。这是构建和谐心理、促进团队精神形成的基础。其次,要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促进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形成。通过采取以团队的组织模式、以任务为主线的工作流程,引导学生在团队活动中主动思考、互动交流,提升其团队协作能力。最终,按照“教育适当强制自觉认识养成习惯”的四步法,逐渐使合作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进而形成行为习惯,成为个人素养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孟荣新.改革考核模式,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7,(3).

第6篇:管理学课程范文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

(一)课程定位

《宴会设计与管理》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的核心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中的“酒店管理”模块课程。在旅游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本课程教学将能力培养作为核心,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和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对餐饮管理中最为重要的活动——宴会设计和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全面熟练掌握饭店餐厅高级服务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具备一定的大型宴会设计与管理知识,大力培养学生成为饭店业所需的高级技师人才,积极为我国的旅游饭店队伍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本课程的开设,是以《餐饮服务与管理》、《旅游英语》、《食品营养与卫生》等课程的开设为条件,并为满足《酒水服务与酒吧管理》、餐饮阶段实习和酒店顶岗实习等后续课程要求设计课程内容。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与前续、后续课程衔接得当。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培养酒店及餐饮企业宴会部门的服务员、预订员、领位员、传菜员、领班、主管和一线经理必须的技能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旨在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以高星级酒店餐厅区域为教学背景,研究中西餐宴会的布局与台面创新设计;其二,使学生掌握中西餐餐饮宴会服务的基础知识,熟悉宴会部运营流程和操作规范,;其三,逐步形成灵活创新的中西餐服务管理思想,掌握宴会工作的中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必备的管理理论与服务技能。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并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为餐饮服务员中级考试提供支持;为学生学习和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毕业后适应旅游饭店餐饮管理工作的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理念与思路

以现代餐饮服务员与基层管理者职业能力调查为基础,以校企合作开发和“工学结合”为平台,形成工作任务驱动,模拟与仿真结合的设计理念。

(一)设计理念

在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指导下,本课程采用项目教学、任务教学为主体课程模式,首先通过对现代餐饮服务员与基层管理者职业能力进行调查,对相关岗位和任务进行分析,在课程分析、课程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从事餐饮服务与基层管理工作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然后以工作岗位、工作任务为线索设计项目,把工作过程设计成项目学习过程,以工作任务负载知识,通过技能操作、仿真模拟、角色扮演、创设情境、发现学习、范例教学、案例分析、实地参观、市场调查、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模式,在工作情境或模拟情境中开展学习过程。项目和任务的选取要符合当前餐饮业的现状和体现企业对餐饮人才素质的要求。在过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引领作用,更要突出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性,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用发现学习取代接受学习、理解学习取代机械学习、自调节学习取代他调节学习。通过项目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餐饮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兼顾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完整,保证技能证书考试的要求,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设计思路

学生通过学习《宴会设计与管理》课程,能理论结合实践,力求理解中西餐宴会的特点、熟练掌握中西餐宴会服务的技能、从而初步具备从事高星级酒店中西餐宴会设计与管理等管理工作的基本素质。《宴会设计与管理》的教学将能力培养作为核心,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和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演示法、模拟设计法、练习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确保学生学有所得,实现优良的教学效果,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辅之以宴会市场调研、饭店宴会运作观摩实习、对各类宴会创新台面比赛进行点评等形式,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充实学习内容,深化认识,构建高起点的学习和能力培养的平台,为今后从事宴会设计与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典型工作任务

(一)了解预订 1.阅读订单 2.人员安排 3.设计台型 4.预订鲜花

5.准备用餐场地 6.设计菜单 7.明确内容 8.其他方面 (二)召集会议 1.进行培训 2.预模拟操作 3.召集会议 (三)预订接待

1、预订部做VIP 档案登记(对食品、酒水等的要求) ,不断补充完善;

2、预订部在接到VIP 预订时,应事先了解客人的用餐人数,宴会规格,类型、标准、宴请人员的特殊要求、用餐禁忌等相关信息,并与相关接待人员作好交接;

3、确认宴会的菜单和接待单位(根据用餐时间长短对宴会菜单加以控制,以保证能上完或分完菜单上的所有菜品) ;

4、由厨师长审核菜单,并负责出品的装盘控制(菜盘选择、搭配、装饰等) ,备餐间负责人加强协调能力;

5、根据客人要求,预订好相当规格的餐台欢迎鲜花;

6、在接到VIP 宴会接待信息时,预订部要及时通知接待班组作好接待准备,并做好其它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报告酒店领导。

(四)餐前准备 1、摆台 2、合型设计 3、指放席位卡 4、准备菜单

5、根据接待方要求对宴会厅内摆设,装饰物进行合理的安排,提供个性化服务; 6、检查厅内各种设备

7、检查台面餐具、开餐所需餐具、用具是否干净,无破损,准备充足(可适当预备3套餐具备用) ,摆放整齐,并将香巾、开胃菜,味碟等准备到位;

8、若有外籍宾客,要准备好相应数量的餐刀、餐叉,并按席位卡要求摆放于餐台; 9、按预定要求准备好所需酒水;

10、餐前半小时,将电视机开启,并将电视频道调至中央一台,有外宾时,调至中央新闻的英文频道;

11、配合接待方检查餐前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到位,并确定上菜时间。 (五)中餐宴会服务流程 1.宴会前的组织准备工作 2.迎宾工作 3.就餐服务 4.送客服务 5.宴会服务注意事项 (六)中餐宴会服务流程 1.宴会前的组织准备工作 2.餐前鸡尾酒服务 3.席面服务 4.宴会结束工作

四、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餐饮服务与管理的岗位需求,本课程旨在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高级餐饮服务员”和“高素质的宴会餐饮管理人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宴会设计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从事中西餐饮宴会较高的策划与设计技能与管理水平,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成为餐饮企业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通过岗位引领型的教学活动,学生能了解宴会设计与管理的相关知识,具备饭店服务的工作能力,具备诚实守信、沟通协作的职业品质,树立优质服务意识,热爱本职岗位,为职业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使学生了解中西餐宴会的特点;了解中西餐宴会的设计要求;熟练掌握较强的宴会布局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宴会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内部团队之间高效配合,协作默契,掌握宴会中的现场表现创意及出色的执行能力,打造最能触动客户心灵的宴会场景的综合服务职业能力。

最终要达到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是:

·掌握饭店前厅、客房、餐厅各工作岗位的服务流程及基本技能

·会较好地处理宾客投诉 ·具有较强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

·具有较好地应对和解决服务工作中的突发事件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饭店产品促销能力

·会较熟练的利用计算机查阅资料、应用网络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六、学时分配

七、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或选择

依据《宴会设计与管理》进行内容重组,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建议配备下列参考资料:

《餐饮服务与运转》文志平编著 《餐饮服务》陈修仪主编

《餐饮服务培训教材》陈尧帝主编 《餐台设计与布置》梁玉社编著 (二)教学建议

采用讲授法、问答法、情景布置教学 、演示法、模拟设计法、练习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确保学生学有所得,实现优良的教学效果,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辅之以宴会市场调研、饭店宴会运作观摩实习、对各类宴会创新台面比赛进行点评等形式,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充实学习内容,深化认识,构建高起点的学习和能力培养的平台,为今后从事宴会设计与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评价

(1)理论部分以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平时表现等;技能考核:学生进行宴会设计与管理餐饮技能模块的考试。

(2)成绩评定方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宴会设计与管理餐饮技能模块的考试

成绩占总成绩的50%。

附综合[能力鉴定] 1、 相关知识

⑴宴会台型、台面设计的要求与要点。

⑵根据客户要求设计各种宴会场景、宴会台型、台面方案。 2、服务技能测试

⑴中餐宴会预订技能综合模拟测试

中餐宴会预定技能测试表

⑵中餐宴会迎宾、导餐技能综合模拟测试

中餐宴会迎宾、导餐技能测试表

班级: 姓名: 考核时间: 年 月 日

⑶中餐宴会服务技能综合模拟测试

中餐宴会服务技能测试表

第7篇:管理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教学;特色定位

1.“管理学”课程教学特色定位的现状

特色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环境因素所决定的,且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有自己的风格和形式。定位是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适时确定某一事物在一定环境中的具置。由此可知,特色定位则是为了得到更好的差异化发展而在目标受众心中占据其独特的、有利的位置。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是一所依托地处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吉首大学的于2002年兴办的新兴独立学院,其办学层次介于一本、二本与高职、高专之间。由于办学历史不长,缺乏母体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师资力量薄弱,特色定位意识淡薄,在管理学课程教学计划上,虽有课程设置,但缺乏能力、素质培养方案;虽有理论教学安排,却无实验、实训教学安排。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仅有教师的课堂讲授,少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上,也只有学生的考试成绩,缺少学生自己运用管理理论进行实际管理的项目和成果。正是这样,经济管理专业开设的管理学课程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竞争优势,学生在其工作岗位上也表现出磨合期长,难以迅速进入工作状态。管理学作为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其课程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定位理论,对管理学课程教学进行特色定位,不仅能使此课程对学生更具吸引力,还可以提升此课程的前瞻性和实用性,进一步促进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彰显自身特色,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通识素养宽厚、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熟练”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文献综述

关于定位,1969年美国著名市场营销学家和广告专家艾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在美国《产业行销》杂志上发表了名为《定位是人们在如今仿效市场上所玩的游戏》一文,指出广告创意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麦迪逊大街上流行的新把戏是定位。[1]1972年在《广告时代》上发表《定位新纪元》一文,随后围绕“定位理论”发表了一系列阐释性文章,“定位”一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1980年在其经典专著《定位:广告攻心战》中指出:“在传播的丛林沼泽中,唯一有效的方法是集中火力于狭窄的目标,实施市场区隔。”[2]1996年杰克•特劳特又与史蒂夫•瑞维金在联发表的集大成之著作《新定位》中列出了消费者的五大思考模式,帮助企业抓住消费者心理。[3]自此以后,“定位”一词被广泛使用。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引入“定位”一词并迅速运用于高等教育研究领域。[4]国内学者欧阳白果[5]认为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特色定位应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体现地方需求特色,以立足实际、扬长避短为原则,在强化应用型同质基本特色的基础上,突出异质的差异特色。蔡劲[6]认为一方面应根据本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开设场域课程与本土化的课程;另一方面应根据本地的人力资源多方联盟特色,充分发挥社区对学校的带动作用,鼓励学校课程创新。黄海燕[7]认为特色定位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战略选择,应通过特色定位寻找差别、识别差别并显示差别。林祥柽[8]认为特色化就是要避开与强校、强势学科相同的发展方向,走自己的路,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寻求独特的发展方向和路径。特别是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每一所高校的每一个学科专业都要找准发展方向,在具体方向上形成自身特色。谭海、毛淑华、谌洪茂[9]认为特色是在“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基础上,达到“人有我专”的程度。基于上述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特色定位的研究,结合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开设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实际情况,运用定位理论,从学生的心理与差异化竞争的角度,探讨管理学课程教学特色定位的具体途径,必将进一步推动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3.“管理学”课程教学特色定位的理论基础

管理学课程教学特色定位应以学生心智为出发点,去寻求一种独具他特色的定位,真正做到有的放矢。首先,若从学生心理层面考察,“管理学”课程教学特色定位应直指学生心智,在其心理阶梯上寻找到一个有利位置,或者重新构建一定的心理阶梯。这个位置能够给学生一个简单、快乐的学习理由,同时也是学生面对复杂管理信息环境压力时一种便利的解决途径“。管理学”课程教学特色定位中所运用的数列代码中的位序代码,也应代表着一种学生评价的排序和量度。而且“管理学”课程教学特色定位还应考虑到学生一方面可能会受到其原有心理结构的制约,另一方面新的管理信息又可能会对他这一心理结构进行修正和改变,最终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心理位序序列。其次,若从学生富有竞争优势的角度考察,管理学课程教学特色定位更要体现出鲜明的“竞争导向”,即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10]也就是要实施差异化的管理学课程教学,这样才能真正受到学生的喜欢,也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管理创新意识,培养出深受企业青睐的具有应用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

4.“管理学”课程教学特色定位的具体路径

根据上述“管理学”课程教学特色定位应遵循的心理基础理论和差异化竞争理论,落实到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具体特色定位,应坚持“立足并强化应用型基本特色,构建并突出异质特色”的基本思路。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对“管理学”课程教学进行具体的特色定位。(1)“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应突出应用性与创新性。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应用型人才”“分类管理”等概念。2012年,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施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突出了新建本科高校“地方性、应用型”的特点。2013年1月,教育部开始启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工作。2014年2月,总理在国务院常务理事会上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建设转型”的观点。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特意提出“鼓励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学校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11]其实,在此相关政策出现之前,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就曾经认为地方本科院校、民办本科院校以及独立学院,均应走应用型的道路。由此可知,独立学院应该培养应用型人才,但这与职业院校培养的职业型应用人才有所不同,应该定位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相应的“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也应紧紧围绕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来展开。其具体体现在管理学教学目标上,就是培养理论扎实、管理实践能力强的一线中高层管理人才,并在此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其管理类专业的不同特点和用人单位的不同需求,分别制定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教学大纲。唯有如此,独立学院才能在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上突出应用性与创新性,在人才培养上体现出独特性、实用性,最终实现独立学院在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中的定位优势和持久的竞争力。(2)“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应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教材是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主要载体和基本依据。因此独立学院管理学教材的建设,既要体现独立学院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又要具有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特点。教材内容的编写应突出“宽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培养要求,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应紧贴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精心选编课程内容和结构。首先,理论的编写应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结构和特点。其次,教学案例的取舍应体现实际管理实践的发展变化,突出前瞻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最后,在管理学教材的建设上还要重视整个课程体系的全面构建。整个管理学教材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主教材、多媒体课件、网上课程互动平台、案例库、学习指导书、标准化试题库等一整套教学资源的构建。[12]总而言之,在“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上,无论是选取、编写还是讲解,都要结合最新的用人单位需求、符合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条件,这样才会真正体现其前瞻性和实用性。(3)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应体现动与静的结合。在具体的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保证必要的理论知识的传授之外,教学的重点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分析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而作为培养学生能力主要手段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案例教学、实验实训教学、专业课程见习教学。在案例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编写、应用针对性强的真实案例,通过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激发学生主动去分析、探寻,以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验实训、专业课程见习教学中,应主动带领学生深入管理实践第一线,到企事业单位去观察、体验实习,鼓励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判断、分析、诊断现场实际管理问题,增强学生的实际管理应用能力。(4)管理学课程教学方式应尝试微课与MOOC的形式。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以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视音频。微课既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也适合教师教学使用。MOOC则是指“大众公开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它有完整的教学活动,一般由课程介绍页、教学视频、教学习题和教学论坛四大核心要素构成。MOOC可以整合多种社交网络工具和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形成多元化的学习工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学习者不受时空限制,依托互联网即可在家学习,能够满足大规模学习者学习需要,师生之间还可以及时互动。现阶段互联网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教师可以结合90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其优越的成长环境,充分利用高校已有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平台,共享当前火热的教育资源,大力发挥专业教师的特长,大胆尝试以微课与MOOC的形式进行管理学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彻底打破传统、呆板的教学方式限制,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变得妙趣横生。(5)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应有项目开发与作品的呈现。大一新生往往对管理学这门课程没有任何基础,所以应以其熟悉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例,开发此管理项目。首先可以让他们以班级或寝室为单位,写出自己所在组织的主要成员,各自担任何种角色,拥有哪些权力和承担哪些相应的责任。其次画出自己所在组织的组织结构图,接下来让他们做好本组织本学期的活动计划,然后让他们按计划开展自己组织的活动,在活动进行中要充分体现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五大职能。最后上交一份财务报表,体现自己组织本学期开展活动的收入来源和费用支出,同时附上一份活动总结,写出自己组织的活动经验和教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5.结语

管理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其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更广泛的社会科学基础(文化、生产力水平等)密切相连。“管理学”又是大一新生最先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普遍对此抱有较高的期望。[13]所以,“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特色定位既要遵循“管理学”课程本身的规律与特点,同时又要让学生对此课程学得满意。为此,学校必须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大胆改革与创新,教师也要对学生所在的家庭、班级、协会、学校等组织中所存在的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与分析,结合这些学生所熟悉的管理问题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自己合理的建议和想法。这样可以使管理学理论在“管理学”课堂教学中得到较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3]李宝元.广告学教程(第三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严学军,汪涛.广告策划与管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7]黄海燕.江苏高职院校特色定位差异化发展研究[J].江苏高教,2014,(5).

[5]欧阳白果.论独立学院法律人才培养与法学专业特色建设[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10).

[6]蔡劲.台湾地区特色学校发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33).

[8]林祥柽.天津市属高校特色化发展的路径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5).

[9]谭海,毛淑华,谌洪茂,等.信息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及其特色定位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10]刑以群.管理学(第三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355.

[11]刘彦军.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内涵、外延、路径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14,(31).

[12]关光辉.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0).

第8篇:管理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管理学 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

高校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相适应。目前,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的高层次发展,经济结构由外延式投资主导型向内涵式管理主导型转变,“向管理要效益”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必然。因此,现实经济活动迫切需要大批拥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懂得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熟悉其运行规则、掌握管理技能、具有决策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的管理人才。管理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显而易见,提高管理学的教学质量,培养足够数量的适用人才,是我国高校管理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管理学的性质和教学目的出发,分析目前管理学教学的问题,并探讨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管理学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管理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启蒙、奠基性的课程,对于所有学习管理学课程的学生而言,通过课程教学,应达到以下教学目的:

1.建立有关管理的基本知识体系,其中包括对管理的正确理解以及形成较为系统的管理知识框架体系,尤其是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管理学知识的学习,将为今后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学科基础。

2.培养最基础的管理思维模式、具备管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管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基础课,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管理学中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适用的定理,必须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管理对象的复杂性和管理环境的多变性决定了运用管理知识的技巧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必须在实践环境中才能学会管理学知识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尽管管理知识围绕在每个人身边,但普通本科学生通常对管理学知识的运用缺乏概念,缺少理解,不知其作用。因此,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使大部分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管理办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形成最基础的管理思维模式,具备最基本的运用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个高校普遍重视管理学科的研究,许多经济管理类院校在理论研究和解决实践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管理学的教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 课程的开设缺乏专业针对性。

管理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在专业知识框架中不可或缺。但由于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各异,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求必然存在差别,因此,管理学课程在不同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不同,讲授的理论深度和内容必然应针对不同专业的要求区别对待,所以无论从课时分配、教学内容侧重上都需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符合各专业特点对管理学课程的需要。但目前看来,许多高校在管理学课程的开设上缺乏专业的针对性,没有考虑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很好地配套。

2.教师对学生学习课程的初期引导不足,导致学生对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认识不清晰,缺乏学习兴趣。

通常管理学课程都在大学一年级或者二年级开设,学生对专业认识少。在管理学课程开设之初,教师应引导学生清楚地认识课程的性质,学习该课程应该达到的教学目的,管理学课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作用,使学生了解管理学知识的运用时刻在自己身边,一点也不深奥,很好理解和运用。但目前总体来看,教师在授课之初的引导普遍缺乏,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管理知识的运用介绍偏少,使学生缺乏兴趣,觉得管理学遥不可及,尤其是非管理专业的学生,觉得管理学知识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缺乏实际用途,从而一开始就对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

3. 案例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

目前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是一种普遍采用的形式,但从各高校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案例教学的效果不甚理想。

首先,适合本科教学的案例缺乏,导致案例教学的效果难以体现。在案例教学中,全国各院校普遍引用了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学模式,但哈佛的案例均来自教师和学生的生产实践,针对性强,层次高,而我们的教师普遍实践能力欠缺,案例多选择国内企业案例,一方面综合性强,对课程的适用性差,另一方面,低年级本科学生没有实践工作经验,也缺乏分析案例的能力,从而使案例教学变成了案例介绍,失去了其应达到的教学目的。

其次,教师和学生都对案例教学不太适应。一方面,我们现在的教师多是来自高校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对企业管理本身感性认识不足,难以适应案例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本科学生大多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成长起来的,虽然在课堂上能参与到案例教学中,但因为对企业实践不熟悉,往往容易形成本位主义。

4.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的目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会学生运用管理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形成最基础的管理思维模式。但目前在管理学教学中普遍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管理理论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明显造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感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5.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研究上投入不够。

首先,由于管理学课程内容较多,所以部分教师仅仅以是否完成大纲要求作为标准来组织课堂教学,对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缺乏认真细致的考虑和设计,在学生看来缺乏生动性,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部分教师对素质教育条件下高校学生的整体现状缺乏清楚地认识,仍然按照以往的标准来进行教学,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自觉性和学习能力,而没有从现实条件出发思考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第三,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更多地强调科研。虽然多年来对教师的考核包含教学和科研两方面,但在具体执行时,在教学工作中更多地只体现了数量的要求,对质量的评价很难进行,而科研的考核相对比较容易,在年终考核、评职称等工作中也是对科研相对关注更多,因此也导致出现了部分教师不愿意在教学工作中投入,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科研上的现象。

三、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

1.管理学课程教学应与各专业培养方案相辅相成,针对专业特点因材施教。

目前在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中,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存在明显差异,有些专业定位于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综合性管理人才,有的专业则强调培养具有较强操作能力、能直接服务于生产、建设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型的人才。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尽管在其专业课程设置中都安排有管理学课程,但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是有差别的,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厘清课程讲授的思路和目标,使管理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与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保持一致,突出不同专业对于课程内容的不同要求,因材施教,重点突出,提炼经典,讲述清楚。

2.加强课程教学初期的引导,强调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大多数本科生在开始学习管理学课程之前,对于管理学不了解,更不清楚其用途,因此,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管理学的积极性,教师在第一次上课时,就要介绍管理学课程在管理学科中的重要地位,介绍管理学讲授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对管理学讲什么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说明管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基础课,它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现实生活中学好管理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工作、学习、生活统筹安排的方法等,是生活幸福和事业成功的基础。在一开始就强调管理学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有助于激发比较注重实用的现阶段本科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兴趣。

3.选择贴近生活的案例,使学生易懂易学。

在管理学课程内容的具体讲授过程中,为了使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本科生更易于理解实践性较强的管理学理论与方法,教师应尽可能选择贴近生活的案例来讲解管理学知识。例如,结合学生宿舍生活编写“如何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进行有效沟通,形成融洽的同学关系”,结合学生组织各类活动编写“学生会活动没有搞好原因何在”,结合学生大学学习计划编写“是继续读研究生还是毕业工作”、“每一年大学生活该如何度过”等。运用这些来自校园生活的自编案例,尤其是结合学生所在院校特点的案例,由于学生和教师对于发生在校园中的案例发生的背景和情况都比较熟悉,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开展讨论,教师也容易引导和教学,通常能够比采用社会上的案例和国外的案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必须重视“管理案例库”的建设工作。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丰富的人力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实地调查、广泛收集、分类编写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案例,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地方经济和企业特点编写短小精悍的案例,适应管理学教学的需要,并对案例实施动态管理,不断更新,形成一个适合管理学课程服务对象的、内容新颖而全面的管理案例库,给管理学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4.选择多渠道的教学方式,丰富实践性教学环境,做到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应综合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项目设计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行为模仿教学法等多种形式,丰富课堂实践教学环境,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在课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布置学生观看一部电影或上网了解年度财经人物的经历以及成功的经验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当然,对于调研活动经验、结论以及学生网上了解的相关感受必须进行课堂展示总结,有条件的可以给予课堂奖励(书籍、光盘等)。

其次,加强与社会合作办学。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专业特点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演讲,例如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以邀请企业高层管理者就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邀请企业负责生产管理的人员介绍生产管理的经验和问题;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可以邀请企业营销工作人员就市场开拓、售后服务等相关问题谈谈相关的做法和经验;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可以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及相应的管理措施等。让学生通过与实际企业工作人物的接触与现场沟通了解认识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可以借他山之石。

另外,为开拓学生视野,了解企业实践,可以带领学生去企业参观,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企业管理的现场,与企业工作人员交流,感受企业实际工作的氛围,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和分析能力。

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寓学于乐,在管理学课程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从而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5. 鼓励教师加强教学法研究,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生动性。

在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鼓励教师注重根据本科生的特点,加强教学法研究的力度,各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措施提高教师进行教学法研究的积极性,在教学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参考文献:

[1]蔡根女.关于《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第2期,第85-88页.

[2]周裕全,赵水生,苏小玲,吴光华,何鹏.《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05年第5期,第73-76页.

第9篇:管理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

与全日制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生源质量普遍不高,作为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其在高中阶段打下的基础较为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成绩普遍较低,同时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单靠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匹配,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而管理学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由于学科的自身特点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管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学生进入各行各业从事各类管理活动提供现代管理理论、原则和方法,培养具有现代管理思想和思维方式。但是,管理学原理概括性强,很多地方较为抽象,这增加了管理学的教学难度。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考核方式单一、教学方法僵化、教学主体倒置、教学过程模式化等问题,传统教学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而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促进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工作走上良性发展之路,培养具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组织和技术以及数学模型对运营管理、组织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决策和组织实施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一、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

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教学观念上没有很好地转变,教学仍然没有脱离普教的模式。过多地强调学科的完整性,没有做到以职业活动行为过程为导向组织教学,管理学的教学还没有能够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方面,存在课程内容多、覆盖面广,但没有突出重点的问题。管理学教学的通病是利用有限的课时讲授大量的理论知识,没有突出的重点,同时缺少深度。实际教学中往往是将课时平均分配,无法有重点地选择,这就必然出现很多讲过的内容学生工作后用不上,而需要的内容又相对不足。另外,教学以基本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缺乏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如何使学员打下一定的基础,并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应用能力是目前管理学教学尚未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强调和实行的是理论讲授和实训相结合,部分学校有一定的实训条件,基本上能满足教学演示需要,但多数学校由于设备数量有限,学员动手操作尚不能全面展开。另外,实训课与理论课间的信息交换不顺畅,理论讲授和实训相脱节,甚至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二者往往不能同步,从而达不到二者结合的应有效果。实训课的开设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但教学中发现,由于对实训课的内容与教学目的认识不足,它不仅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反而使许多学生认为是增加了负担。

(四)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理论课教学仍沿用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这与现代形势很不相适应。形势所迫要求我们加大改革步伐,否则将落后于时代,为时代所淘汰。

因此,总结过去的教学实践,结合当前对高职高专管理学课程的认识,使我们对高职高专理学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上等有了新的理解。

二、高职院校在《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活动重心由关注“教”转向关注“学”,由关注“学会”转向“会学”,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转向积极主动的思考者、探索者,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引导者、管理者。所以要研究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从自我的角度来感知世界,达到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最高境界。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各项问题的轻重缓急是什么,解决问题需要什么信息,这些信息有什么关系,解决问题的方向在哪里,步骤怎么样,为什么要这样做,形成框架性思路要把握哪几个关键点,从而引导学生从老师强迫我学到自我想学、从“学会”走向“会学”。

(二)丰富教学内容

在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一方面要反映现代企业的高新技术、管理和经济活动实际,另一方面也融入现代企业员工综合素质要求,努力使学生既得到专业技能的训练,又能感受现代企业文化。课程单元模块的技能实训紧密结合相关课程的教学进行,主要实施单项技能的训练。综合实训是在模拟的现代企业环境中进行,其中场景模拟是必要的,场景模拟就是把现代企业的工作环境搬到学校,环境的概念包括视觉场景,但更重要的是感受现代企业文化气息,因为现代企业文化在企业员工身上的体现就是员工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现代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对我们有这样的建议和要求,他们希望,学生走进实训中心,就要有进入企业的感觉和体验,这对学生从心理上尽快上岗和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是有益的。

(三)引入“实践教学”方式

实行教学组织与企业组织联姻,实行教师与企业合作,建立联合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新的认知空间和学习场所,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组织管理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学习中寻找答案,然后再实践再寻找,不断提高对知识探求的兴趣,增强知识积累。比如各种管理流程的再现,现场模拟解决,班级组织与社团管理等。不管是在真实的企业组织内部还是虚拟的沙盘训练,都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亲身体验,自我寻求解决方案,尤其是对于管理学来说,让实践活动常态化更有优势,因为在现实中,管理无处不在,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寝室或者学习小组,任何一个主题都可以作为切入以开展实践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对管理某一个方面知识的浓厚兴趣,从而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只有学生亲自参与了实践,动手了,才有机会去动脑,才会对知识的探求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消化吸收它。如果我们的老师能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并主动思考解决的方案,学生由此获得的知识更牢固,得到的锻炼与提高也更彻底。

(四)实行“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对管理实践中的典型案件进行处理后引入教学活动中,把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结合起来,借此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形象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管理学教学最为常见的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利用自己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对案例进行学习、思考、分析和辩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对策,从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进行案例分析时,既可以采用由学生独立分析,再以书面作业完成的分散方式;又可以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到课堂上全班讨论这种集中形式。其中,后一种方式主要用于对重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

三、结论

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强调“ 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对待管理学的教学也是如此,我们现在应该从过去一直偏重于单向式、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法中走出来,不要满足于向学生传授了什么知识,而是要反复思考学生真正掌握了什么知识。实践表明,在管理学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他们在参与式学习中真正“行”起来,学生才能真正懂得管理学中的抽象的“知识”,才能激发他们对未来专业学习的浓厚兴趣,才能为后续课程的深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金文.管理学实践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J].大学教育,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