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混合式教学法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慕课;翻转课堂;教学
近几年,翻转课堂教学法在国内外很受热捧,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涌现出不少成功案例。教师通过捕捉“微课”和“翻转课堂”的独有特点,运用“两微一翻”策略,通过翻转课堂平台,利用PC端和移动终端,系统地将微视频、课件和进阶练习推送给学生,学生在提前预习的基础上,带着思考走进课堂,基于问题探究学习。课堂上老师抓住学生的重难点进行教学重构,增加课堂讨论和互动环节,依据学生情况实施个性化指导,将枯燥的课程变成一节充满欢乐和智慧的灵动课堂。
慕课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线上为碎片化知识点视频,使学生能够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线下跨校直播互动和小班讨论学习,使学生可以把线上学习的问题带到教室,与同学、老师讨论,老师的动力是显而易见的,将来的名师需要有好的慕课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和运行模式,将优质课程资源在东西部高校之间实现学分互认,并以此带动跨校跨地域的教学团队建设。学生遇到疑难处随时求助网络、课下登陆教学管理系统,由老师实时追踪学习进度――颠覆传统教学过程,借助互联网搭建的“翻转课堂”,其实主要是教师要求学生事先阅读论文,课上直接切入深度讨论,也可视为“翻转课堂”的例子。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的知识传授主要是在面对面的课堂中进行,而由学生完成的知识理解与吸收更多在课下与家中进行。“翻转课堂”却颠覆了原有的教学顺序,教师在课前通过网络资源及自制影片,预先向学生讲解课堂内容,课堂时间则用于交流讨论,带领学生共同进行思维训练。
关键词: 混合式教学; 创意教学; VB程序设计; 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04-47-02
Abstract: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nd techniques cannot catch up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lended teaching combin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 that teaching will not be limited by time, space or distance. Blended learning method can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ode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VB program is explored. A new curriculum system according to discipline and specialty is constructed, which combines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online teaching, teaching case and specialty. It applies the diversified evaluation methods including online courses, course discussion questions, attendance and final examination.
Key words: blended teaching; innovation teaching; VB program design; teaching case
0 引言
现在的教学伴随着创意、科技的多元化,这不仅改变了师生互动关系,也使得单一的教学方式与技巧无法满足科技信息飞速发展[1-3]。在培养学生创意思考和创造能力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应该思考如何推陈出新,设计更具特色、更新颖的课程内容,并融合信息科技教育的运用,让学习更生动有趣,让学习者更愿意主动参与,提升学生创造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本文探讨混合式创意教学模式,以及这种教学模式所能取得的教学效果。
1 混合式创意教学
1.1 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国际教育界对以美国为代表的“E-learning”实践进行深入反思之后,提出的混合式教学概念,在2003年12月9日南京召开了“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北师大何克抗教授首次介绍了BL理念[4],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强调把传统学习与在线E-learning结合,这种学习模式包含四个应用层次[5]:①Online 与Outline结合,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与技巧与在线E-learning结合;②学习目标混合,不再单一考虑网上与网下的因素,在“混合”策略的设计上以“达到学习目标”为最终目标,混合学习内容和方式更为广泛;③“学”与“习”的混合,通过“习”将学习的内容应用到实践中去,这是学习更高层次的目的;④学习与工作的混合,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作本身就是学习。其中,如何有效利用技术来促进混合式学习以及如何提高混合式教学和学习的效果是研究的核心。混合学习具有可延伸性、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果、优化学习成本结构等优势。
1.2 创意教学
创意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启发性的教学,特点是鼓励学生去探索、创意,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考能力。创意教学的理念包含:提供给学生多元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教材,注重主动参与、资源运用、班级互动、学习动机、问题解决等几个方面。创意教学策略就是创意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同时理解更深入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进行应用。
2 混合式创意教学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混合式创意教学模式的设计分为课程设计、教材设计和教学实施三部分。混合式创意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关系如图1所示。
2.1 网络教学课程资源建设
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2012年我们申请了广东省高等院校的教改项目资助课题的研究,开发了VB程序设计课程互动教学平台,该平台界面如图2所示。
平台配有课程全文学习内容、课后练习及解答、课程PPT内容。根据创意教学的师生互动原则ATDE(ATDE原则是由问(Asking)、想(Thinking)、做(Doing)及评(Evaluatio)等四个要素组成),平台引入即时“在线交流”功能和“互动论坛”功能,适合课堂上和课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本平台收集与课程相关的学习视频、程序实例和学生习作,丰富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考资源。
2.2 构建学科与专业不同的课程体系
根据我院的招生专业特色,将教学案例与专业混合,VB 课程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标准。
⑴ 课程设计必须以学院课程规划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课程的设计。
⑵ 课程发展,应以学生必修科目为基础,落实学院培养应用型学生办学特色。
⑶ 专业课程及专业实习、实验、专业设计课程,应以务实为核心,辅以必要的理论知识,以配合就业和继续深造的需要,并兼顾培养学生创造思考、问题解决及自我发展的能力,一定要使学生具有就业或继续深造所需基本知能。
⑷ 有关各专业教学大纲,可以视学生接收程度、社会需求及科技的发展酌情增减,各单元教学时间亦可视为实际需要酌情调整。比如,我们在国际贸易专业,设计了该专业结合的股票盈亏计算、汇率换算、贸易实务计算、报关流程窗体界面设计等作业案例;在物流管理专业,结合当前网购热度与货物的处理要求,要求学生设计物流处理的整个流程;在投资理财专业我们设计了基金管理、股票投资、银行理财等综合题目。通过这种与专业结合的实验,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控件、ACTIVE X控件、数组控件、菜单设计、窗体设计等单元内容,从最初的简单设计到后来的综合应用,逐步加深知识深度,在专业背景的不同之下,强调达到“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基本能力”的“三基”教学模式,完成教学要求,启发学生后续学习创造力。创造力是一个具有创造倾向的人为解决问题或产生新事物,发展创造思考或将可关联的要素加以联合的能力。课堂创造力的系统模型如图3所示。
该模型包括三部分:学生被传递的知识主体(领域)、控制知识的教师以及学生。学生的任务是学习知识,而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2.3 教学评价多元化
根据教学目标与我院考试大纲,同时结合计算机等级考试VB考试大纲的要求,采取多元化评测手段,跟踪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⑴ 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⑵ 教学评价
① 教学应做客观的评价,而评价内容应该兼顾认知、技能、情义等方向,评价方法应采取多元评价方式,如“观察”、“口试”、“笔试”、“实际与文档操作”等评价,教师按单元内容和性质,针对学生作业、演示、心得报告、实际操作、作品和其他表现,相互配合使用。
② 教学评价在实施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时,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已有知识能力,以建立学生学习与兴趣信心。
③ 教学评价的结果妥善运用,除了作为教师改进教学及辅导学生学习外,也作为学校改进课程的参考依据。
④ 没有通过评定的学生,教师应该分析、诊断其原因,并适时实施辅助教学;对于天赋优等或者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应该运用增广教学,使其潜能充分发挥。
3 具体实施
从2012级开始,VB程序设计成绩评定包括以下方面。
⑴ 平时部分――从在线课程讨论、课程提问、出勤等部分进行考核评定,主要侧重课程的参与度,所占比例不超过总评成绩的20%。
⑵ 课后学习评价部分――我们的教学学时从六年前的108学时减少到四年前的72学时, 2013级进一步缩减到54学时,其中理论18学时、上机36学时。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完成专业要求案例,通过在线论坛参与讨论获得积分,期末折合成总评成绩的一部分,所占比例不少于总评成绩的30%。
⑶ 期末考试评定――期末进行无纸化上机考试,闭卷120分钟,结合“三基”要求对整个学期所学的内容进行综合考评,得分按50%左右的比例计入期末总评成绩。
4 结束语
混合式创意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四年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我院学生参加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和优秀率也大幅度提高。这种教学模式目前还不够完善,课程资源有待进一步完善,案例有待进一步研究,评价体系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席先杰.基于“混合学习”的静态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4(22):15-17
[2] 贺再红.基于混合式学习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研究[D].湖南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2008.
[3] 史玉新,樊旭.基于建导方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0.7:29-32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策略
一、前言
在高等教育中,高职教育已经占据"半壁江山",旨在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劳动者。要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践训练环节。机械类专业更需要重视实践训练,然而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实践能力不强,实践技术不扎实。如何培养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必须慎重考虑的重要问题。
二、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1.实践能力培养观念比较落后
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其实并不缺少实践教学环节,但是机械类专业中很多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容乐观,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基本属于被动实践,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高。所谓被动实践,就是所有的实践活动目标、内容、步骤等都由教师一手安排,学生只是按照教师规定好的套路进行实践,显而易见,这种实践过程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实效性大打折扣。
2.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比较呆板
众所周知,机械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才算完成学习任务。但从目前来看,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在理论教学中也多是采取"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法,这势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够充实
目前,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基本是从学校到学校,即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工作,这样的教师虽然理论功底扎实,但是缺少应有的实践经验,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也难以胜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要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日后的就业增加筹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势在必行。
三、提升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
1.优化课程体系
要想切实提升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必须优化课程体系,可以针对专业特点,设置两类课程,一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实践能力培养为辅的理论类课程体系;二是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兼顾理论知识传授的能力类课程体系。在理论类课程体系中,教师要将机械制造技术知识、先进制造技术、理论力学知识、工程制图技术知识等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在理论授课中,要使用案例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法,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开设英语、计算机等工具类课程,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在能力类课程体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掌握应有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生产实习、机构设计实践、制图设计实践等活动。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教师不要刻意为学生安排好所有的实践活动和步骤,这样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该适当放权,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树立起实践自信心。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双重作用下,学生能意识到机械类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有意识地提升实践能力。
2.推广阶梯式实践能力训练体系
要培养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有鉴于此,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基地,推广校园科技文化,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构建阶梯式的实践能力训练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两大平台基础上的。
高职院校要与社会上优秀的机械类企业加强联系与合作,安排学生进入这些企业进行实习和见习,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服务项目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企业要向学生开放部分创新课题,吸引学生参与,学生要在实习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参与企业的工艺设计、技术开发和设备改造等活动,使学生拉近与企业、社会的距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基。
高职生科技创新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又一大平台。教师要将高职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到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比赛,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实践活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要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反馈意见,光靠教师评价是远远不够的,要将学校、企业和学生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高职院校要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将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引导和反馈功能。必须指出的是,企业评价至关重要。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企业已经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学生也在企业中进行过实习,所以企业对学生的评价更有说服力,而且企业往往是基于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他们提出的意见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参考作用,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进而查缺补漏,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背景下培养机械类专业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才能以更好的面貌参与到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在职业生涯内发挥应有的人生价值。高职院校必须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傅维利?陈静静:《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教育科学》2005年第1期?
[2]平萍:《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3]姚茜:《强化工程类本科生实践能力的若干问题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4]纪颖:《基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型大学课程体系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5]张晓婕:《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模式的构建》,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关键词:计算机数学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机制
《计算机数学基础》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计算机工程学院计算机学科,尤其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软件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所教授的内容包括命题逻辑、谓词逻辑、关系、代数系统和图论。这门课程所涉及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已经大量的应用在“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算法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网络”等相关课程中。新工科建设[1]已经明确指出,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要培养大批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按照新工科教育的要求,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和主要的数学方法,并能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一、计算机数学基础教学现状
(一)课程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进入21世纪,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现有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应用性不明显。首先,教师只是强调学生学习定义定理等理论知识,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部分学生认为计算机数学仅仅是一门数学课,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没有什么帮助,学习这门课只是为了通过考试。其次,计算机数学基础的教材内容没有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及时更新补充,计算机领域的高新技术没有及时引入课堂。
(二)学生基础薄弱、参与度不高由于高职院校生源渠道多样化,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基础比较薄弱,无法理解课堂内容,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学习兴趣,课堂及课后参与度不高。
(三)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计算机数学基础这门课的教学方式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再加上由于课程改革课时量的缩减,教师在教学上只对基本定理和概念进行推导和讲述,对于相关知识的产生背景并未进行深入全面的阐述,再加上课程设置没有实验环节,造成了理论与实践应用相脱节,这不仅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制约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考核评价机制单一,评价功能不全面计算机数学基础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过去的2014-2015学年,2015-2016年我们采用的是试卷形式考查方式,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但是这样的评价方式只能体现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学生动态学习的过程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制定全面的考核评价机制也是计算机数学基础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二、计算机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结合新工科背景,更新教学内容在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数学基础课程教学不仅要保留传统内容的基础性,而且还要结合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新技术新概念,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多年教学经验发现,数学类的课程比较乏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门学问。在教学过程中,将富于历史趣味的故事以及与当前计算机前沿技术密切相关的实验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乃至算法设计和编程实现,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改革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应用实践创新能力关于计算机数学基础的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还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师生互动不足、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不突出、学习内容与实践应用脱节等问题。因此很有必要进行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全面改善教学效果。1.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降低课程学习难度,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1)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实施混合式教学[2]。所谓混合式教学,是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融合在一起的“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方便学生和老师在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交流。当学生发现问题时,他们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讨论,也可以通过与老师在线问答的方式沟通交流,及时解决问题。(2)情境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计算机数学基础》课程内容具有抽象性,理论性强等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枯燥和困难,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兴趣。我们通过情境教学法[3]将将富于趣味性的故事引入课堂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采用案例式教学法[3]引导学生由相关的实验案例过渡到相关的知识点上,促进师生交流与合作、活跃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作用。(3)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实施多维任务驱动式教学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学生之间存在个性化差异,因此我们采用多维任务驱动式教学[4],即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分配不同类型的任务,任务内容如表1所示。教师在上课前就已经对作业进行难度分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相应的题目。针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给他们分配的是作业1+学习感想的任务模式,因为作业1是基本定义、性质、计算方法的运用,通过完成作业1,可以加深他们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培养基本实验操作能力;针对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给他们分配的是作业2+学习感想的任务模式,通过作业2培养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深入认识、理解和应用。2.引入数学建模思想,注重应用实践能力培养数学建模[5]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数学建模需要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2)计算机的运用能力。(3)论文的写作能力。而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软件技术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软件编程能力和较高的应用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讲授完理论知识后,要结合多维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安排与应用实践相对应的数学建模实验,通过数学建模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三)注重过程性考核,合理制定全面的考核评价机制为了更客观、全面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在评价机制中加入了各环节的成绩,包括:上课出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综合作业以及期末考试等,每一部分成绩占有不同的比重,其中上课出勤占10%,课堂表现占10%,平时作业占20%,综合作业占15%,期末考试占45%,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来评判学生的学习能力,符合新工科形势下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项目管理;三明治教学;建设优化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高校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很多高校都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重中之重。无论是从专业的设置、教师队伍的培训还是课程的结构,都较之以往有很大的变化。课堂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关键场所,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最直接途径,因此,教学课堂的设计至关重要。教师们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注意课堂的有效性,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由传统的讲授式课堂逐渐向多元课堂转变。只有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来丰富课堂内容、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与教师之间有更多的互动和交流,才能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与实践,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求知。
1三明治教学方法应用的必然性
《项目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往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理论学习为主,实用性的设计和应用都不足。在强调应用性课程建设的今天,原先的教学模式只有进行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对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因此,《项目管理》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三明治教学方法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穿行的教学方法。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是因为《项目管理》课程的理论内容比较多,对于基本没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大三学生来说,既想碰触又觉生硬。在对学生的摸底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反应《项目管理》课程感觉理论性较强,理解起来比较晦涩,理论性大于实践性。考虑到理论学习的可操作性,教师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使用三明治教学法,从理论出发,让学生在充分了解项目管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去接触实际案例,通过团队协作、自我思考等方式,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将实际处理问题的过程升华为知识的消化、运用和提出疑惑的契机,最后对案例进行梳理和对知识进行深入的回顾、理解和掌握。采用三明治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单调的课堂教学变为老师与学生良性互动的过程,使得《项目管理》的实用性被学生了解、掌握和运用。
2三明治教学模式在《项目管理》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项目管理》课程在进行应用性建设的过程中,抓住三明治教学模式的核心,理论与实践穿行。从混合式理论学习到仿真实践企业项目,通过成果交流回归理论知识。
2.1混合式理论学习
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把握进度和方向,学生是真正的主角。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将课程设计详细告知学生。让学生明白,上课不是单纯地去讲授知识点,也不用为了应付考试去僵硬地记忆知识点,理论的讲解之后会仿真处理企业中实际的项目管理案例。《项目管理》授课教师运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方法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线上教学资源在课程开始前就已经建好,在超星通学习系统上,会有相应章节的知识素材,同时也会有自测题。学生们需要在课前结合学生通上的知识结构进行预习,通过做自测题来检验自己的预习效果,存在问题的地方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学习和解惑。这样,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去学的热情,同时也给了课堂学习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良性循环,能让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框架更加清晰完整。
2.2仿真实践企业项目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让学生接触企业实际的项目案例,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企业中实际的项目都是由一个团队去完成的,因此《项目管理》课程学习过程中,大都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小组学习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成员积极性的调动。因此,我们运用一系列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世界咖啡屋、小组头脑风暴等方法对某一主题进行互动讨论,让学生团队制作项目书,并聘请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对于学生的项目书进行打分,对优秀的项目计划书进行展示及专题讲座。教师会不定时地去询问学生对于这些环节和方法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和记录。学生们普遍反映较好,相比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他们更加喜欢这种非常规式的学习组织形式。
2.3成果交流与评估,深化理论知识
在案例分析结束后,教师会邀请一些学生做项目总结,这也是一个自我学习和反思的过程,通过听其他小组的汇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查漏补缺。正如我们了解到的,66.04%的学生认为教学模式的改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很多学生并不排斥自学这种形式。原有《项目管理概论》课程在进行学生课程成绩评定时,所采用的考核方式主要是平时考勤、平时作业、期末的课程论文相结合,这导致以教师为主的考核主体单一,考核内容对于学习过程的控制不充分,使得69.73%的学生对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不满意,说明考核结果不能真实有效的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后的课程评价主体扩展到教师、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学生,能全面体现多元化的主体考核,同时又采用多种形式综合进行过程考核。尤其是企业管理人员加入考评队伍,对于学生的报告能够从企业的视角给出建议,相比以往,评价更加客观实际,学生们也能够学习到更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3三明治教学模式下《项目管理》课程建设效果
在《项目管理》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任课教师通过设计问卷和一定的学生座谈,调查学生对于三明治教学模式以及《项目管理》课程的反应。根据调研结果显示,32.64%的学生非常认同改进后的课程考核方式能有效衡量自己的学习过程及表现,49.06%的学生比较认同,而16.42%的学生认为一般,而只有1.88%的学生持有不认同的态度。除此之外,《项目管理》课程期间,有些学生小组积极参与大创项目及各类相应学科竞赛,项目计划书的完成质量较以往有很大提高。改进的教学活动主要以“项目团队”的组织形式开展,对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在调研学生有意愿积极参与项目小组活动时,52.83%的学生认为比较符合,35.85%的学生则认为非常符合,而只有3.77%的学生选择不符合。而对于“学生主动承担项目团队相应任务”的描述中,47.17%的学生选择非常符合,41.51%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72.26%的学生认为此次课程教学改革对于学生特定情境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81.13%的学生认为经过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了团队协作的能力。总体满意度较高,可以看出《项目管理》课程有一个不错的教学反响。
4《项目管理》课程建设的后续改进方向
4.1设置合理的小组规模
团队协作的学习方式对于《项目管理》课程的学习来讲,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项目成员中有些同学积极性的调动问题。因为是大班教学,项目组太多会占用很多上课时间,项目组太少会出现个别同学“无事可干”的状态。因此一个合适的分组至关重要。目前发现,5-6人的小组比较适合团队成员各尽其责,分工合作。
4.2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并重
《项目管理》课程采取以团队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学习模式,很容易出现重团队成绩、忽视个人表现的问题。因此,在考核阶段,除了对于小组整体项目成果的考察外,还要充分注意成员分工完成情况以及在课程学习中的综合表现,这样的考核结果才更加客观公正。例如,可以参考学习通上的个人成绩,采取设置合理的权重来评定每个学生的表现,不能因为小组成果不佳而否定每一个成员。
学会新闻
(1)2012年度第十六届servier青年药理学工作者奖名单揭晓 无
(2)中国药理学会数学药理专业委员会2012年理事会暨青年学者论坛会议纪要 无
(3)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化疗药理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无
(4)2012第二届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会议纪要 无
(5)热烈祝贺黄宇光教授当选为国际理学会副主席 无
会议通知
(6)全国中药药理学会联合会学术交流大会(2012年)第一轮通知 无
(7)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暨2012年抗炎免疫药理学术年会第一轮通知 无
无
(9)征文 无
新书介绍
(10)《2012年理学进展》出版 无
科普园地
(10)维生素d真的能预防骨折吗 张裕
(10)喝咖啡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被初步阐明 安宇
(11)太极可减轻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症状 姜凌
(11)益生菌可有效地保护并治疗抗生素所致腹泻 王哗凡
(12)新型抗pd-1/pdl-1药物使1/4患者肿瘤缩小 段建辉
(12)大会报告以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促进药理学教学质量提高的探索和体会 娄建石
第八次全国药理学教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13)美国ucla临床医学教育对我国药理学教学的启示 张岫美
(17)医学课程整合背景下的《药理学》教学改革 臧伟进 王渊 刘进军 马欣 曹永孝 牛娟芳
(17)p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药理学整合教学中的应用 魏敏杰
(19)药理学教学在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培养模式中的探索 张媛媛 周黎明
(22)医学机能学虚拟实验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王春波 韩彦?| 夏蕴秋 仲伟珍 陈雪红
(23)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中的师生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 汪晖 李晓霞 郑丹 李开元 李一村
(24)沈阳药科大学药理教学团队建设的几点体会 吴英良 吴春福 杨静玉 邹莉波 张予阳
(24)专题论坛通过强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康毅 温克 何景华 高卫真 娄建石
(26)医学教育中pbl教学在实践中前行 高卫真
(27)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学习体会 何景华
(28)药理学课程群的构建及实施 温克 何景华 康毅 高卫真 李芹 娄建石
(29)提高药理学课堂授课效果的一点体会 尹永强
(29)药理实验教学应强化医学人文精神培养 李欣 温克 康毅
(30)pbl教学法视阈下的药理学教师素质要求 靳英丽 石卓 关风英 纪颖实
m"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立
(31)药理学全英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魏征人 纪影实 关凤英 靳英丽 乔萍 李晶 张明 陈立
(31)八年制医学专业生物医学整合课程中的pbl教学 曹永孝 吕海侠 王渊 臧伟进
(31)对药理学教科书中一些定义的讨论 曹永孝 臧伟进 马欣
(32)药理学考试改革探讨 朱玲 杨云霞 文锦琼 周黎明
(33)网络pbl在药物毒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实践体会 郝丽英 郭凤 封瑞 胡慧媛 赵金生 赵美眯 孙雪菲 蔡际群
(33)药理学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几点体会 徐江平 程玉芳
(34)转化医学对药理学教学与科研的启迪 程玉芳 徐江平
(34)案例教学法在留学生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于爽 察雪湘 冯国清
(35)七年制医学生机能学综合创新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冯国清 胡香杰 乔鹏
(36)在临床药学专业药理学进行pbl教学的实践探索 李华林 原王丽
(36)用药分析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胡全 赵建波 张丽慧
(37)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深化药理学教学改革 张丽慧 赵建波 李成檀 徐秋琴 林晓霞 王艳芳
(38)医学继续教育中《药理学》教学方法新探索 秦渝兵 吴蓝鸥 王蕾 云宇 李晨 郭瑛
(38)四段式实验教学模式在药学专业药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何波 陈鹏 王鹏 杨桂梅 周轶平 陈亚娟 罗敏 沈志强
(38)深化药理学在大专全科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桥梁作用 刘建明 王芳 叶锡勇 郭永梅
(39)制药工程专业药理学创新课程建设与实践 李振
(40)“四位一体”法提高药理学教学水平 郝勇
(40)《药理学》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探索 吴艳
(41)在线虚拟药店游戏在药学教学中的应用 朱一亮 张琦 胡珏 郑鸣之 叶夷露 俞月萍
(42)以培养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的护理药理学课程改革初探 毛理纳 许?@慧 马香芹 张琨 周成林 赵汴霞 卢泽凯 黄显峰
(43)《药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几点体会 邹莉波 吴春福 杨静玉 吴英良 张予阳
(44)pbl模式在留学生药理学教学中的探索 郭岩 董六一 张骏艳 陈志武
(44)以器官系统整合为基础的药理学教学实践探索 王芳 陈建国 胡壮丽 谢娜 龙利红
(45)《药理学》混合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汪雪兰 黄海 陶亮 王冠蕾 周家国 陈丽君 黄奕俊 孙林光 道焰 朱小南 陈汝筑
(45)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施体会 铁璐 李学军
(46)药理学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初步探素和体会 吕青
关键词:慕课;翻转课堂;大学英语
一、引言
网络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一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高等教育应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创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国内外 MOOCs 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
1.国际MOOCs 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德国、英国、澳大利亚也已建立起自身的MOOCs 学习平台。这些学习平台大都采用xMOOCs模式,即强调平台、教师、学习者和学习资源之间的深层互动。这些注册学习者中,“大部分参与者来自北美和欧洲,来自亚洲和非洲的参与者极少(如果有一些的话),少数来自东南亚”。可见,语言障碍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学生参与国际 MOOCs 课程的积极性。
2.国内 MOOCs 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近十所一流高校或加入美国三大MOOCs平台,由其提供课程;或建立自身MOOCs课程平台,打造自身网络系统。更有20 余所著名高中与研究机构合力将MOOCs从大学延伸至中学。从2013年开始,国内学者对于 MOOCs 开始高度关注,进行了大量研讨,并努力将其与中国大学教育现状进行有机结合,以寻求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思路。但作为新兴事物,MOOCs在中国引发风潮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些盲目跟风现象。
三、MOOCs 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挑战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因此专业设置应与地方产业对口,人才培养目标应与地方行业需求一致。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随院系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而调整。教育部办公厅2007 年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
四、MOOCs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顺应国家高等教育调整的大趋势
教育部副部长鲁听2013年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教育部将推动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以满足用人单位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为顺应国家高等教育调整的大趋势,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改革与重构,从重“人文性”“文学性”转变为重“技术性”“应用性’,同时,应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与MOOCs结合,充分利用MOOCs平台高质量的课程资源。
2.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传统的学术毛晋华:基于MOOCs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综合性大学有较大区别,前者培养的是具有专门知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后者培养的是具有基础学科及应用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学术型人才。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不同的大学英语课程目标与教学模式。
五、基于慕课资源和移动学习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基于慕课资源和移动学习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利用新的教学法和移动互联通信设备危新混合式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这种将基于联通主义和建构主义的mooc和基于移动互联设备的移动学习(mlearnm幻结合在一起组成移动慕课(MobiMooc)作者基于MobiMooc设计实施教学,利用国内外Mooc教学资源,进行一学期主题为移动学习的翻转课堂学习mooc教学资源选择与所学单元密切相关的主题学习者可在课堂外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无线设备和无线通信网络来获取mooc课程学习资源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学习。
六、结语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一些不足本研究借鉴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用现今的移动互联时代结合Mooc和移动学习构建新型大学英语教与学模式慕课资源的利用很灵活河以借鉴网络各大慕课平台高水平的慕课资源池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创建自己的慕课资源还可以让学生推荐和创建自己个性化的慕课资源校园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翻转课堂的展开提供技术支持学生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让基于慕课资源和移动学习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实践是一种教育改革的探索激发教师去寻找更有创造性的、更有吸引力的、更加人性化的、卓有成效的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IN-11.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MOOCs课程模式:贡献和困境田.外语电化教学,201-4(3).
[3]卢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田.外语电化教学,201-4(-4).
[4]焦建利.给慕课学习者的10个建议[[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2).
[5]焦建利mooc:大学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教育网络,2013(4).
[6]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10-17.
[7]DeWaard 1,Abajian S,Gallaglier M S.Using Leariung and MOOCs to understand chaos,emergence.TheInteni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iung, 2011(7).
[关键词]信息技术;口译教学;国际经验;本土探索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1-0055-04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1.012
引言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口译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国内外口译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和口译教学界的基本共识。经过近30年的实践和认识历程,人们对信息技术在口译教学中作用的认识已不再局限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工具,而是与口译职业密不可分、与口译教学各要素息息相关的有机组成部分。
法国巴黎学派代表人物塞莱斯科维奇和勒代雷在其代表性专著中用整整一章论述了新技术与翻译的关系,并介绍了为口译教学服务的新技术。由欧盟资助的高水平科学会议项目“多维度翻译”(MuTra)对信息技术下的口笔译新形式、职业挑战、教学问题等进行了长达三年的专题研究。
在国内,信息技术与口译教学的关系也受到持续不断的关注。何高大提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是口译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刘和平、郭兰英等对信息技术与口译新形式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庄智象对信息技术在口译教学中的作用与影响进行了探讨。仲伟合指出要处理好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
我国口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在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下更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故此,本文从研究历史、研究取向、教学法因素、技术工具和研究的不足五个方面对比了国内外研究成果,旨在为国内口译教学与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研究历史对比
现代技术在口译职业中的首次应用始于20世纪上半叶的同声传译。继同传设备之后,1976年和1978年,联合国先后进行了“巴黎-内罗毕”(卫星)试验和“纽约-布宜诺斯艾利斯”试验,目的是探索远程口译在技术上的可行性。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信息技术革命催生了各种形式的口译,如电话口译、视频会议口译、电视口译、网络在线口译等。
相比之下,信息技术在口译教学领域的应用和研究较为滞后。
在国外,20世纪80年代是该领域研究的起步阶段,研究者主要关注录音带、录像带等技术在口译教学中的简单应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该领域的研究范围逐步拓展,涉及的话题包括机器口译、机辅口译自主学习、口译培训中多媒体的使用、口译语料库等。最近十年该领域的研究空前活跃且硕果累累,涵盖了计算机辅助口译培训、口译中新技术的使用、专业口译训练软件的研发与介绍、翻译记忆系统的研究、远程口译教学等。经过近三十年的研究和实践,逐步诞生了一些较为活跃的研究中心,如意大利特里斯特大学、瑞士日内瓦大学、比利时孟斯大学、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等。
在国内,截至2012年9月,以“口译教学/培训”为关键词,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和“中国知网”搜索到各类文献877篇,其中标题涉及信息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等词汇的共105篇,占总数的12%。经过对上述105篇文献的整理,可以将国内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001-2005年为萌芽阶段,仅何高大、曾文雄等少数几位学者对此话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且内容多限于理论思辨层面,并未触及具体的口译教学实践。2006年和2007年随着我国翻译专业本科和硕士学位的相继设立,对口译教学的研究逐年升温,相关研究已渗透到口译教学的诸多领域,如信息技术环境下口译教学的模式、教学策略与设计、教学资源、语料库建设、自主学习、实用性软件的应用、专题性网站与平台的开发等。
二、研究取向对比
从宏观研究视角看,国外研究主要有两个取向:一是探讨信息技术对口译职业的影响,二是研究信息技术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对于前者,“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在2000年就与德国翻译协会、欧洲法院、世界海关组织、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口译司等五大机构联合制订了“会议口译中新技术使用的规范”,对电话会议、多语种视频会议和电话口译等技术标准要求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Moser-Mercer从资料准备、背景知识、信息分类、多元信息输入、现场气氛感受、传输质量等方面论述了信息技术对口译职业的影响。
对于后者,国外研究涵盖的主题涉及教学模式、教师、教学流程、教学要素等。口译教学环境与工具的变化势必会带来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信息技术的导入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任务式学习等模式带来了新的契机。在模式多样化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转变至关重要,Lobo既分析了新技术给教师带来的挑战,又阐述了新技术给笔译和口译教学革新带来的机遇。教学流程与教学要素是口译教学的微观领域,研究者对它们的探讨也非常深入,如Sandrelli指出,信息技术在口译教学中至少发挥着以下作用:有助于构建数字化口译资源库,为学生创建个性化练习素材,构建真实口译场景以及为师生同步与非同步的交流提供便利。
我国的研究取向相对单一,主要关注信息技术在口译教学中的影响与应用。国内多数研究者都认同信息技术给口译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如教学资源的多样化,素材内容的真实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口译训练的情景化,学生自主学习的便捷化,教学评价体系的过程化。同时,陈亚敏等人也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口译教学内容的适当选取问题、学习资源的甄别问题提出了质疑。此外,教师在新技术环境下的适应性、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的关系等问题也引起了部分研究者的关注。在教学应用方面,国内研究者除探讨应用的原则、模式与策略外,蒋铁海、刘进等还从实用工具的角度研究了信息技术在口译教学中的实现形式与效果评估。
从研究方法的取向看,国内思辨类研究占据主导,实证类研究较为缺乏,宏观视角研究远多于微观视角的研究。经过对上述105篇国内文献的统计,我们发现实证类文章仅占13%。比较而言,国外实证研究占同类研究的近一半。
值得关注的是,国外一些研究者坚持对同一主题实施长期实证研究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例如,Leong Ko自2004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完成“远程模式下的口译教学”的博士论文后,至今连续八年对远程口译教学进行了不间断的实证研究。
三、教学法因素对比
纵观国内文献,教学模式、教学原则与方法占据了研究总量的近七成。这表明研究者更倾向于从宏观上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口译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的界定上,主要有三个维度:从传统课堂与信息技术环境下口译教学二者关系的维度进行界定,如秦勉的“人机结合课堂新模式”、侯阒的“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应用模式”:从信息技术环境下口译教学系统性构建的维度界定,如刘进等的“立体式口译教学模式”、王建华的“交互式口译教学模式”;从口译教学设计的维度界定,如王静的“网络环境下任务型口译教学模式”。在教学原则与方法上,主要涉及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口译技能训练的中心化与情景化、素材资源的多模态与真实性、教学内容与设计的体系性等。教学策略主要集中在五个“结合”上,即教师精讲与学生勤练结合、课堂集中学习与课外自主学习结合、课程经典教材与实时性素材结合、面授式情景教学与机辅虚拟式教学结合、技能强化与口译实践结合。国内对教学资源的关注多停留在音视频资料、在线词典、网络素材、语料库等在口译教学的局部应用上,没有上升到系统化的口译教学资源库构建层面,对于资源的分类、检索、编辑、更新等精细加工缺少研究。自主学习虽在目前的总数中所占份额有限,但近几年研究者对其关注度呈明显升温态势,如刘梦莲结合实际案例,总结了面向学习者的口译自主学习网站建设的设计理念与操作的技术细节。刘建军则从实用性软件的角度介绍了计算机辅助学习工具在口译自主学习中的应用特点、功能与效果。最后,教学评价和教师是国内研究关注最少的问题,只有少数研究者提到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口译教学过程评价体系,以及信息技术下口译教师的资质、能力、信息素养等问题。
从国外来看,教学模式也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但国外的教学模式更为具体,并且更多与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例如,Ko将远程口译教学模式进一步细分为纯粹自学、自学加辅导、互动教学三种模式,并在“合作型网络社区学习平台”验证互动教学模式的比较优势:Lobo领导的教师团队设计并实践了将信息技术融入常规性口笔译课程教学的PATT模式。在教学资源方面,国外的关注热度与深入程度均高于国内。Carabelli提倡建立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给译员提供结构化、易检索、易扩容的资源数据库,同时还要给原文信息提供二级参数,如背景知识、上下文介绍等。Mayor则提出要将学生练习过的录音文件用数字化格式进行存储以方便检索和进行过程性评价。自主学习在国外研究中也较受重视。PSchhacker建议在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过程中使用数字化教学网站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原文档案。Sandrelli认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应包括:背景知识阅读、各种信息资源的使用、技术术语与专业词汇的准备等。她同时指出了自主学习中暴露的问题,如学习内容不系统、过程缺乏监控以及学员选择材料时感到迷失。国外对教学评价的讨论范围比较广泛,除常规关注的学生学习评价与教师教学评价外,还涉及对信息技术工具的评价与基于信息技术的口译教学设计的评价。此外,国外在教学管理、教师的角色与挑战等方面也有专门讨论,如提倡用Moodle课程与学习管理系统优化口译教学管理流程,口译教师应及时熟知各种新型职业口译形式、加强同行信息交流与提升自我信息技术素养等。
四、技术工具对比
Berber区分了两种用于口译的信息技术工具:用于职业口译的工具与用于译员培训的工具。前者包括商业性术语数据库、数字电视频道、视频会议系统与远程口译系统等;后者包括口译训练专用软件、口译训练资源库(如日内瓦大学的SIMON资源库)、远程教学平台与电话/视频会议教学模拟系统、即时交流工具(电子邮件、在线聊天等)、DIY自建语料库、语音识别程序、因特网、在线词典与百科全书等。
若将用于口译教学的信息技术工具进一步细分,又可分为通用型与专业型工具。两种工具在国内外均有使用,但国外在专业工具的开发上更为成熟和持续。以英国为例,最早用于口译教学的专用软件是1995年由Tell Consortium开发的Interpr-It。之后,1999年至2002年英国赫尔大学在欧盟委员会资助下又研发了Interpretations。该软件由课程、模块和练习三大部分组成,功能包括教师素材编辑、导入性练习、文字处理器、影子练习、视译练习、个性化反馈等。继而,第三代口译教学专用软件Black Box又将音视频交传练习、音视频同传练习、视译练习等进行流线化设计,而且加入了更为复杂精细的文本编辑与注解功能,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目前第四代的Virtual Interpreter Suite则致力于开发多频道功能和会议口译教学的仿真功能。
从文献反映的数据看,国内用于口译教学的工具以通用型居多,如播客(Podcast)、流媒体播放程序(FMS)、博客或微博、QQ群、多媒体、音像资料、音视频剪辑工具、Moodle与Blackboard课程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电子论坛等。国内专业型口译教学工具的开发主要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数字训练与多语种口译训练系统、“普特网”推出的“口译专能培训习得机制”(IPTAM)、口译自主学习网站、口译教学语料库、口译实训平台等。
在技术工具的使用原则与应用标准上,国内外研究者的看法较为一致:技术工具应当为口译教学服务而不是凌驾于教学之上;使用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口译教学的效果、效率和效益;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技术工具价值的关键,而教学设计应以课程目标为指导,以教学内容为依托,结合学习者和口译学习资源的特点,将系统性、可行性、程序性与反馈性有机统一;技术的采用应综合考虑经济成本、教师工作量、技术使用障碍、技术稳定性与维护等因素。
五、不足之处对比
国内外研究的最大不足在于,多数研究者仅从口译教学的某个侧面出发,以单一的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局部的问题,缺乏整体宏观的课程理论视角。其次,对口译教学模式的探讨缺乏跨学科的视角,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口译教学设计必然涉及教育学理论、课程理论、教育技术学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多学科的指导,而这些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在现有的文献中并不多见。
从研究范式看,国内研究的最大不足是宏观视角的理论探讨多,实践尝试操作较少,众多研究者对信息技术给口译教学带来的影响、教学模式与原则之类的讨论乐此不疲,而真正深入到工具的实际开发与应用、教学效果评估等微观层面的研究则相对匮乏。国外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较为均衡,但在口译形式上却偏重于同声传译教学,对交替传译、联络口译、视译等研究相对欠缺。
在教学法因素方面,国外对教师、教学管理、教学资源、教学评估等还缺乏深入研究,而国内对口译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与教师信息素养等话题的研究较薄弱,同时对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教学评价的研究也有待深入。此外,国内对信息技术在口译教学应用中的实效性研究缺乏全面的评价机制,更多停留在经验介绍层面,且无长期实证研究数据的支持。
关键词:MOOC;学术英语;英语教学;互融性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181-02
一、引言
MOOC在引发全球学习革命和教育革命的同时,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改革的机遇和发展的原动力。2007年教育部出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EAP)日渐成为教学的主流。如何充分利用MOOC平台的优质资源,将信息技术与EAP教学深度融合,是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学术英语及其特征
1.学术英语。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ESP)教学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EAP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大分支,是以应用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结合语域分析、语篇分析、学习技能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等理论形成的一门特殊的学科理论。根据学习者使用语言的最终目的和环境,Jordan(1997)将ESP分为职业英语和学术英语两大分支。EAP又再分为专门学术英语和通用学术英语两类。EGAP主要训练各学科通用的学术口语交流能力和学术书面交流能力,例如听讲座、记笔记、口头陈述、撰写文献综述和课程论文、参加学术讨论等能力。ESAP是以某一特定学科领域为内容的英语教学,但主要注重这一学科的特定语言和工作场所交流技能的教学。在专门用途英语中,EAP占主导地位。它在帮助学生上全英语课程和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中扮演了很重要的桥梁角色。自教育部2002年年底启动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来,我国大学生总体英语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EAP日渐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
2.EAP教学特点。EAP教学具有以下五项典型特征:①以需求为根本:EAP教学认为,任何一门课程都应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并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需求。②以内容为依托:EAP是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CBI)。CBI的理论核心是:学习者若将外语学习同内容学习结合起来,将语言作为了解信息的途径而不是为了学习语言本身时,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③以能力为核心:EAP教学尤其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的培养,这也正是EAP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的最大区别。④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上,EAP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基于问题/项目的学习法(Problem/Project Based Learning,PBL)。这种教学法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沟通交际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也能真正实施形成性评价。⑤以应用为目的:EAP教学中所有语言练习都是以应用为目的,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语言。根据EAP教学的特点,在EAP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三个前提:①需求分析。一是分析学习者将来必然遇到的交际情景;二是分析学习者缺乏哪些技能和知识等。②真实性。是指EAP教材的内容要来自与专业相关的真实语料。③学生为本。是指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语言学习,即能使学生理解和产出规范语言的学习策略和教学方法。
可见,EAP有别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在EAP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和大学英语完全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三、MOOC与大学EAP教学的互融性
1.何谓MOOC?2012年以来,MOOC提供的大规模在线课程吸引了全球人的目光。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又被翻译成“慕课”,即“令人羡慕的课”。维基百科上对MOOC的定义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课程),是一种针对于大众人群的在线课堂,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学习的在线课堂。MOOC是远程教育的最新发展,它是通过开放教育资源的形式而发展来的。”在教学形式上,MOOC是以连通主义理论和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的。这些课程跟传统的大学课程一样,能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初学者成长为高级人才。
2.MOOC与大学EAP教学的互融性,MOOC的开放性、大规模性、课程完整性和网络交互性决定了其风靡全球是一种必然。然而,MOOC英语课程的学习也给中国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由于自身英语水平的限制,只有少数中国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课程。在学生有着强烈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如果能将MOOC优质课程资源与大学EAP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则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①MOOC具有专业+语言的优势:我国EAP教学刚刚起步,EAP教材在选材、操作性和趣味性等方面都存在局限性,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谈不上专业学术内容的拓展。MOOC课程多以英语为教学语言,MOOC真实的语言教学材料天生具有向非英语国家学生授课的优势。因此,无论从课程的专业内容还是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说,MOOC课程都十分适合用作EAP学习内容。②MOOC教学模式与EAP教学要求一致:EAP的教学目的是训练学生在具体语言情境中应用语言的能力。MOOC平台上以英语为主体语言,学生要想听懂全英课程、完成测试、与老师或其他学生互动沟通,都需要运用基本的学术英语语言技能。因此,借助于MOOC课程任务的完成,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在真实语言情境中的语言运用机会,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锻炼。③混合教学模式符合学生需求: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需求分析发现,50%以上的学生期望开设“一般学术英语”;学生最受欢迎的教材形式是“网络教材+纸质教材”;最受欢迎的授课方式为“网络自主学习+课堂面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与MOOC同步的国际学术期刊阅读、检索、学术陈述演示及学术写作能力也正是学生在EAP学习中所需要培养的学术英语能力。④MOOC有助于教师自主专业发展:信息时代要求EAP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英语素养和教学技能,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技术素养和信息素养。EAP教师可借助于MOOC平台的优质教学资源,获取自我发展的机会和信息,走自主专业发展的道路。此外,MOOC视频资源的引入,既减少了教师的备课量,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师在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的不足,EAP教师则能够更专注于教学进程和活动的设计。
四、结论
EAP教学是以需求为根本、以内容为依托、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外语教学。在EAP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和通用英语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MOOC课程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过程的人性化,其完善的课程体系和优质的视频课件,不仅为高校开展EAP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课程材料,更因其情境性和新颖性为教学注入了生命活力。笔者认为,MOOC与大学EAP教学具有互融性。MOOC与EAP教学混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实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核心,以应用为目的”的EAP教学。这种学习模式还有待于后期进行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Jordan,R.R.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A Guide and Resource book for Teache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蔡基刚,我国第一份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文件的制定与说明[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4).
[3]蔡基刚,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和教学方法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
[4]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5]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6]龙芸,学术英语课程在大学英语应用提高阶段的定位研究――网络环境下的EAP课程实践[J].外语界,2011,(5).
Analyses of the Mutually Melt of the MOOC and the EAP Teaching
SUN Ran
(Shangha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Institute,Shanghai 2014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