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质灾害防治范文

地质灾害防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质灾害防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质灾害防治

第1篇:地质灾害防治范文

刚才,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利鹏同志传达了全市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场会的主要精神,总结回顾了全县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有关情况及2007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了下一阶段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行动及2008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讲得很全面、很到位。希望同志们认真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结合实际,采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我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治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一步取得实效。下面,我谈两点意见。

一、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行动取得实效

去年以来,我县采取铁腕手段,进一步加大了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治力度,有效地打击了违规非法采矿行为,在加强安全生产、维护生态环境、保护矿产资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并通过省的检查验收,受到了好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看到,由于非法开采矿产资源的高利润、高回报的影响,目前总有一些人铤而走险,在每次打击过后,非法采矿又死灰复燃;无证勘查开采、以探代采等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等。因此,各镇、各有关部门务必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扎实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行动,坚决打击一切违规违法开采行为,全面做好迎接国家、省、市检查验收的相关工作。

一是行动要迅速。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和矿业可持续发展,对促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国务院、省、市都高度重视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整治,先后召开了全国、全省、全市的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行动会议,要求各级、各部门要迅速行动,切实抓早,抓主动,抓出成效。因此,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国土部门要深入分析研究当前矿产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尽快制订“回头看”行动方案,协调处理好矿产资源监管部门的关系,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并及时通报“回头看”行动情况。各镇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要及时进行调整、充实人员,加强工作力量,保障工作经费,制定具体、可行的“回头看”行动方案,并迅速付诸行动,确保“回头看”行动取得实效。

二是责任要落实。全县上下要建立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相互联动机制,以保证全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行动顺利推进。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办公室要加强对非法开采矿山的监管力度,组织好力量打击非法采矿行为。各镇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全面负起“看好自已门、管好自已家、查清自已底、清好自己场、做好自己事”的责任,派出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会同国土资源所巡查监管好本辖区内所有非法矿点;对发现有违法采矿的,采取铁的手腕对无证矿山实行“三不留一毁闭”(不留厂房、不留设备、不留人员、毁闭矿点)措施,彻底关停;如人力不足,一时难于关停,要及时报告县整规办,协调有关单位采取联合执法,给予取缔关闭。县国土资源部门要派出工作人员会同各镇工作人员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巡查,做好全县持证矿山企业的监管,凡发现有企业无证探矿,或采矿企业越界、超层开采、擅自改变开采方案、以采代探等违规违法采矿行为,要立即依法发出停止开采(探矿)的法律文书,坚决给予制止,依法处罚没收非法所得,并限期企业整改,如整改不合格或不整改的,申报发证机关吊销采矿(探矿)许可证;对非法开采的矿场(点)要实行“三不留一毁闭”,坚决关闭。县安监部门要及时做好所有无证矿山(包括原采矿许可证有效期限已经届满的现属无证矿山)的安全准采证、矿长资格证的注销、吊销工作;参与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毁闭无证矿山过程中的安全指导监督工作,确保关闭无证矿山的全程安全。县工商部门要及时做好所有无证矿山(包括原采矿许可证有效期限已经届满现属无证矿山)的营业执照注销、吊销工作,并及时将情况通报县、镇和有关职能部门。县公安部门要对所有无证矿山(包括原采矿许可证有效期限已经届满的现属无证矿山),立即停止供应和全部收缴剩余的炸药雷管,同时要严厉查处其非法爆破物品来源,密切配合相关镇、职能部门关闭无证矿山,对公然对抗的矿主或相关人员,及时介入,依法从快从严查处。县供电部门要对所有无证矿山(原采矿许可证、矿长资格证、营业执照等有效期限已届满的现属无证矿山)立即停止供电,彻底拆除已铺设的输电线路和变压器等电力设施。县环保部门要对全县持证矿山开采时的环境监管,对不按环保评估方案实施且破坏矿山环境的,给予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或不整改的吊销环保评估许可证;造成严重后果的,责成企业治理恢复矿山生态环境,并依法作出处理。县水务部门要做好对持证矿山水土流失的监管,对不按照保持水土工作方案施工的企业,给予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或不整改的,吊销保持水土许可证,并责成企业治理好水土流失;造成不良后果的,依法追究其责任。林业部门要做好矿山林地监管,对不按开采方案破坏林地的,给予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或不整改的吊销林业用地许可证;对非法采矿场、点,严格按照林地用途管制的要求予以打击。

三是执法要严厉。各镇、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县纪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的通知》(紫纪通〔2008〕3号文)精神,切实履行监管责任,严密监控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动向;要及时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开采行为,该立案的要坚决立案查处,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特别是对破坏生态环境严重或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人和事,要坚决追究相关人员的行政责任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国家公职人员、村干部违法违规参与矿山经营行为,或不认真履行职责或监管不力、、失职、渎职,纵容、包庇不法矿主的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要严厉查处,依法追究责任;对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是宣传要到位。各镇、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标语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广泛深入宣传矿产资源整治的有关法律法规,总结宣传在整顿和规范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集中曝光违法违规案件及处理情况,大力营造有利于工作开展的舆论氛围。

五是督查要加强。县整规办要定期和不定期对各镇进行督促检查,对虚报漏报、整顿不力、措施不到位、整顿效果不明显的镇和部门,要及时报告县政府;县政府将按市委、市政府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二、全面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我县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多发区,是地质灾害重点县之一。地质灾害以中、小规模为主,呈点多面广、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的特点,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去年,我县就因连续遭受“帕布”、“蝴蝶”、“圣帕”等台风影响,发生洪涝灾害,造成新发生地质灾害450处,死亡3人伤2人,受险群众达3万多人。目前,我县有24个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如遇暴雨、地震或人类活动等诱发因素,很可能发生重大灾害。各镇、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严峻形势,坚决克服麻痹和懈怠的思想,切实把群众安危放在第一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全面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落实责任。各镇、各有关部门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做到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分解落实到点、到人。镇、村要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群测群防任务,并将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发放到防灾责任单位和受灾害威胁的群众手中,让他们知道灾害发生时的前兆特征,撤离路线和应急措施,尽最大努力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民政、教育、国土资源、交通、水务、旅游、气象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负责本部门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完善制度。各镇、各有关单位要制定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成立专门的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机构,认真落实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汛期来临之前,要组织有关单位对本辖区所有的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和地质构造复杂的重要建筑物、中小学校、旅游景区、交通沿线进行实地巡查,并在危险区、隐患点边界设立警示牌,结合实际,制定好搬迁避让方案,及时做好监测预报,险情灾情速报和防御等工作。

(三)制定规划。各镇要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抓紧组织本地区地质灾害规划的编制工作,对本辖区地质灾害、类型、分布、特征进行调查评价、勘查治理,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总体安排和部署。

(四)加大宣传。去年1月,县国土资源部门邀请了省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在我县举办了为期6天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班,3万多人参加了培训,收到了一定成效。今后,各镇和县国土资源局还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做好宣传、培训工作,普及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切实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抗灾自救能力。

第2篇:地质灾害防治范文

一、**年地质灾害灾情和2007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年,我县发生滑坡一起,造成4户民房共32间毁坏,直接经济损失30余万元,206国道K927+300m—K927+400m路段部分遭到破坏,交通、行人受到威胁。

根据我县地质环境条件、气候条件、人类经济活动情况,以及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结合**年地质灾害灾情、隐患点稳定状况分析预测:2007年我县地质灾害仍以河湖(水库)灾害即路桥堤坝水利工程地质灾害为主,地质灾害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汛期(一般在5一9月份,具体灾害发生情况将受降雨量影响),主要地质灾害发生地点为淮河干、支流沿岸,部分危险区段与历年发生水害区段基本相同,灾害类型以路桥堤坝边坡失稳为主。其次是特殊岩土体灾害、地质环境污染(地下水污染)以及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形成降落漏斗,产生地面沉降等缓性地质灾害,随着城市发展和经济活动的深入,此类灾害的危害性也将随之加大。各类矿山企业,尤其是采石场应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规范操作,防患于未然,防止滑坡、地面塌陷和危岩崩坍灾害的发生。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域、防范重点和防范期

淮河以南重点防范区域是马城镇(大杨家、禹庙北官山),荆涂风景区上洪村,灾害类型以山体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采空塌陷)、不稳定斜坡为主。淮河沿岸重点防范区域是淮河干流及支流水系堤坝,灾害类型以渗漏、崩塌为主。

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为上述区域内重要交通干线以及行人、住户、农田等。

重点防范期为5一9月份。

三、地质灾害监测、预防责任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有关乡镇政府要将本行政区域内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防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并注明联系方式。对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工程建设单位将监测、预防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当地政府要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各乡镇要切实按照《2007年度蚌埠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要求,一是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主要负责同志对本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具体负责。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认真做好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二是要根据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经费,用于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应急和治理工作。三要认真开展汛前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组织制定2007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抓好落实。要制定每个危险区(段)和隐患点的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地质灾害或出现险情,相应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预案做好相应的抢险救灾工作。四是加强宣传培训,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群众的防灾水平和自救能力。要加强地质灾害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监测和预防的水平。要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群测群防体系,落实地质灾害监测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五、突出重点,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开展地质灾害巡查和督查工作。在重点防范期内,各有关部门、乡镇要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居民点、交通干线、旅游景区、重要工程等进行巡查,特别是对中小学校址要作为重点区域加强巡查,因地制宜,采取避让或应急治理等有效措施。对于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及时划定危险区,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并予以公告。要将“地质灾害防治明白卡”发放到每个受威胁的群众手中,并组织防灾常识宣传普及,增强防灾意识和救灾能力。

第3篇:地质灾害防治范文

一、2008年地质灾害情况

(一)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江城镇地质灾害史分析,江城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为暴雨,据县气象局资料,2008年降雨786.3毫米,较2007年少177.1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少86.7毫米,属降水正常年景。春天雨水略少,出现一般性干旱。4月下旬—5月中旬雨量偏多,雨季开始偏早,降水偏多,主汛期6—8月,降水高峰期出现在6—7月,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9—10月,降水正常偏多,雨季在9月中旬前后结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大雨、暴雨和局部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来分析,多发生在6—9月份,所发生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时间相吻合。

(二)地质灾害概况

2008年,江城镇境内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但地质灾害活动强度、频度和危害程度都较2007年有所减缓。全年共发生小型地质灾害2起(崩塌)。没有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1、2008年7月11日23时,江城镇境内普降大雨,白家营村委会白家营小组村后山体出现崩塌,规模20立方米,导致白家营小组农户蒋树其、白树华两户住房受损,有潜在危险。在强降雨情况下,屋后切坡土体易发生崩塌,将直接砸毁房屋,造成人员伤亡。

2、2008年7月29日11时,白家营村白玉寨村民小组村后山体出现崩塌,杨金明家的房屋顶端裂缝约10公分,基脚裂缝约1公分,房前裂缝约30公分,有潜在危险。

二、2008年地质灾害预测检验

江城镇2008年地质灾害情况与《2008年江城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方案》预测结果基本相符。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来分析,多发生在7-9月份,所发生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时间相吻合,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与《2008年江城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划定的重点危险区相符。虽然2008年降雨量偏多,但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根据预案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建立了完善的群测群防网络,使2008年地质灾害没有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三、2009年地质灾害预测

(一)2009年降雨量趋势预测

据江川县气象局2008年气候趋势预测资料,2009年降雨量预计为900毫升左右,比2008年少114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多27毫米左右,降水属正常偏丰年景。春季雨水偏少,干旱明显。5月雨量偏多,雨季开始,主汛期6—8月,降水高峰期出现在6、8月,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有洪涝灾害发生。9—10月,降水正常,三秋期间有5—7天左右连阴雨天气出现,雨季在10月上旬结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大雨、暴雨和局部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二)地震与地质灾害关系

从江城镇历史地震资料和地质灾害史来分析对比,历史上江城镇无地震—地质灾害链的事件发生。但考虑到江城镇所处质构造位的特殊性,小江断裂带为地震多发带,将来发生地震—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根据省、市地震局资料,结合江城镇地质灾害史分析,2009年江城镇发生地震—地质灾害链的可能性不大。

(三)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预测

江城镇域内地貌为湖盆地貌和湖盆周围中低山地貌。湖盆内地形平缓,中低山地貌区水系发育,地形破碎。水系为源头地区上游支流,径流长度短、水流急。大小水系均汇入抚仙湖和星云湖内,属珠江流域南盆江水系。镇域内地质构造相对简单,但新构造运动强烈,微地貌再造活跃;公路建设、水利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这些均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在暴雨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极大。

从江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现状、灾害隐患点的稳定性、发展趋势,结合气象资料分析预测,总的来看,2009年有加剧的可能,危险性较大。灾害高发期为6、8月,活动范围和强度可能较2008年有所扩大和加强,灾害高发区主要是蔡家庄——烂泥箐——芹菜塘一带,太子寺一带,海门——隔河一带。(见活动趋势预测图)

1、预测的主要依据

(1)江川县江城镇地质灾害发育现状;

(2)江城镇2008年地质灾害活动情况;

(3)2009年江川县降雨量趋势预测;

(4)省、市、县地震局2009年地震趋势分析资料。

2、重点危险区预测(各危险区危险性较大的灾害点祥见附表)

(1)上茅草湾——蔡家庄——烂泥箐——芹菜塘危险区

本区位于茶尔山水库西侧山区,为坚硬岩组分布区,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水系发育,地形坡度大,斜坡上风化层厚度大。矿产资源丰富,采矿活动剥离废石土量很大,在暴雨激发下易产生土体滑坡、泥石流、斜坡开裂变形等地质灾害。危害对象为村庄和水利工程设施。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有江城镇白家营村委会白玉寨滑坡、蔡家庄滑坡、烂泥箐滑坡、白家营滑坡,陈家湾村委会上茅草湾滑坡,江川天湖公司清水沟磷矿排土场和祁家营村委会芹菜塘滑坡。

(2)太子寺危险区

本区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山高坡陡,水系发育,地形坡度大,斜坡上风化程度高,在暴雨作用下,易产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危险性较大的有江城镇云岩村委会太子寺滑坡。

(3)海门——隔河危险区

本区地处抚仙湖与星云湖交汇地带,地质为炭酸钙,小江断裂带比较强烈,地质环境脆弱,公路建设工程活动强烈,在降雨激发下易产生崩塌,危害对象为村庄、公路。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有江城镇海门村委会的海门三组危岩体崩塌。

3、矿山地质灾害预测

江城镇磷矿资源丰富,开采强度大,点多面广,采石场也较多。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突出,采矿活动破坏了原始斜坡结构,大量的废石土堆体,在降雨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危险矿区有清水沟磷矿排土场滑坡,云岩磷矿排土场滑坡。这些地质灾害不仅对矿山的安全生产构成威胁,而且还严重威胁到矿山附近村庄的安全。

4、旅游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预测

江城镇旅游资料丰富,有较多的风景名胜点。据了解,2008年,各旅游景区、景点未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预测2009年也不会发生较大地质灾害,但由于各景点游客流量较大,再加之景区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给各景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汛期到来时,要加强对各景区、景点的巡查,发现险情,即时报告有关部门。

5、重大工程建设场地址灾害预测

江城镇开工建设的抚仙湖环湖路及林大福建设项目,将不同程度地改变山体斜坡的原始状态,形成较多的人工切坡,在降雨作用下可能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6、公路地质灾害预测

(1)澄川高速公路沿线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

(2)江抚公路西边泥石流;

(3)晋思公路桐关段泥石流、山体滑坡。

四、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对策

2009年地质灾害防灾防治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切实贯彻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抓住重点危险区域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巡查、监测、预报和预警,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制度,健全和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预报成功率,加大山区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全民防灾、避灾和减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此,应切实做好如下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防治地质灾害的法规、政策和工作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处理好发展与地质灾害防治的关系,及时周密布置全年防灾工作,组织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加强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镇政府成立健全防灾减灾指挥机构,对地质灾害进行统一指挥、调度及协调工作。

(二)继续深入做好法律法规、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工作,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汛期到来之前,对群测人员进行一次培训。

(三)完善和加强村组群测群防网络,从而更好的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监测预警作用,进行地质灾害管理人员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对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设专人进行监测,对危险性一般的灾害隐患点设专人进行巡查。认真落实“五项”工作制度,做到责任明确,任务落实。

(四)加强与气象、地震、水利部门的联系,互相协作,搞好防灾减灾工作。

(五)重点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汛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巡查、监测制度,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制度。

(六)鉴于江城镇磷矿开采点多,引发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较多,国土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督促矿山企业制定和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及措施,要落实专人做好地质灾害点的巡查、监测及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

(七)今年除做好已知隐患点的群测群防工作外,还要侧重调查位于陡坡下河沟口旁的居民聚居地的安全,对存在危险的居民点,尽快调查并及时纳入群测群防监测网络,提前预防。

五、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

1、城建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和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对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保障项目和周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交通部门要组织开展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调查,编制公路沿线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督促建设单位落实安全措施,做好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

3、旅游部门要组织开展各旅游区(点)地质灾害调查,编制旅游区(点)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旅游区(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加强对辖区内从事旅游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从业人员防灾知识的培训,加强对旅游者防灾知识的宣传。

4、水利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对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加强主要水利工程设施区的监测,及时预报,保障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气象部门做好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信息的,将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资料及时通报各有关部门。

六、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建立镇、村、组及监测点的四级群测群防网络系统。镇、村、组及各级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

第4篇:地质灾害防治范文

各村委会、各责任单位要对所负责的区域已出现或可能发生的地质点进行全面认真调查,准确掌握地质灾害的位置、类型、受灾面和影响农户情况,并将情况即时上报乡人民政府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明确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一)开裂滑坡。

(二)村湖淌地陷。

(三)库区两岸共17处地质灾害,主要是因水库形成,长时浸泡形成不稳定山体滑坡和岩崩。

(四)矿山开采区域,主要因采矿形成大面积采空区,造成地陷、滑坡或泥石流。

(五)南线公路、“王渔”公路一线山体滑坡。

以上地质灾害点汛期(五至八月)和冰雪解冻期(二至四月)为多发季节,在这一时段各区域所在村和主管单位必须进行重点防范。

三、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一)乡人民政府成立以乡长官守国同志为组长,副书记林茂荣、副乡长徐可贵同志为副组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乡社会事务办公室,由钟裕华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李启林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二)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各地灾点防治所在区域村委会为责任单位,村委会主任为具体责任人;隔河岩库区滑坡防治责任单位为乡移民工作站,其分管领导为领导责任人,移民工作站站长为具体责任人;矿山开采区地陷、滑坡、泥石流以及公路沿线等地质灾害防治,其责任单位为乡经济发展办公室,其分管领导为责任领导,经发办主任为具体责任人。属人为活动所诱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进行防治。各责任单位要对所属区域进行全面检查,落实防范措施。

(三)完善群测群防体系

各责任单位要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力度,提高群众防灾救灾意识;国土资源部门对重点地灾点区域农户要发放避险明白卡;教育部门要做好学生防灾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中心要利用广播电视进行防灾预案知识宣传;移动通讯部门要利用手机短信及时天气预报和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各责任单位要对已出现地质灾害点设立固定警示牌(尤其是公路、人行路两旁)。

(四)认真落实对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工作

各责任单位对重点地质灾害点必须落实专人进行监测,发现灾情后两小时内必须上报,上报电话固定为,其监测所需经费由乡人民政府根据各灾害点实际组织落实;各责任单位要将监测人员名单以及联系电话上报乡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便联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五)完善修订抢险救灾预案

乡成立抢险救灾应急分队,队长由同志担任,抢险救灾应急分队人员由乡民兵应急分队人员组成,各责任单位要修订好抢险救灾预案,落实好抢险救灾人员。

第5篇:地质灾害防治范文

地质灾害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认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由自然环境本身决定的,人类难以控制和改变;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人类改造生态环境产生的,属于可控因素。

1.1自然因素的存在以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为例,这里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地理环境,是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1)地形地貌特点从地理位置而言,广元市朝天区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交通条件便利,是山洪暴发较为频繁的地方。从地形特征而言,广元市朝天区地貌差细化明显,高差参差不齐。西北部地区多为山地地形,河谷间差异较大,地势陡峭。同时,这里也是山区支流的发源地,呈树枝状分布。从地貌特点而言,山地为高、中、低山,东南侧位于平原地区。对于斜坡处平原而言,呈一级阶梯冲洪积扇状。(2)水文气候特点广元市朝天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雨量充沛,夏季多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冬季阴雨绵绵。(3)地质环境特点就地质环境特点而言,西北部山区体现的比较明显,呈断裂发育。就褶皱形态而言,多为方向多变式推覆体内部次级褶皱,平缓性与陡倾状态并存,岩体破裂,已经呈现出多种裂隙。但就这种地质条件而言,一旦存在外界条件刺激,很容易造成自然灾害的发生。

1.2人为因素的影响对于地质灾害而言,多数灾害的发生都与人为因素有关。就该地区的地质自然灾害而言,滥砍滥伐、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等因素是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在山区,大面积森林的破坏,不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将会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矿山的过度开采,不仅会使植被遭到破坏,产生的矿渣与废土被倾倒进河流中,将直接造成河道淤积。如果气候发生变化,会导致河水流量猛增,发生泥石流自然灾害。同时,山区地震自然灾害的存在,是导致滑坡的又一重要因素。随着地震的发生,多种自然灾害都会发生,并且会较为频繁。在地震发生之后,也会留下严重的灾害隐患。再加上外界因素的影响,地质较为脆弱的地区也就成了灾害多发地,而这些地方也是应做好防范措施的重点地区。

2.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自然灾害的发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既有灾害体,也有受害体。而在灾害多发地采取应对与应急措施,也应从这两个方面加以考虑。同时,为了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应将可能性的灾害源消除,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体活动能量,以有效削弱灾害活动的能力。众所周知,自然灾害一旦发生,不可抗拒。而如果受灾体存在,就应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提升受灾体的防御能力,尽可能避免其遭受破坏。

2.1地质灾害勘察上文已经提到,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质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需要加强地质勘测工作力度,并成立专门的勘察与调查小组,对地质灾害发育状况与潜在安全隐患进行调查。另外,聘请专家进行分析,从地质特点、形成原因等原因认真调查分析,对危害程度加以科学评估,并定期对现场进行深入观察、调查。

2.2保护和治理区域自然环境对于灾害发生频繁的地段,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调动多种力量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在自然环境得到相应改善之后,生态平衡能够得到良好保障,这样也会使灾害发生频率降低。

2.3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在信息化时代,通过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建立灾害预警系统,更便于预防地质灾害。在此过程中,还应建立起动态灾情预警系统,充分利用GIS以及测量动态变形监测技术,通过对GIS以及测量变形数据的分析处理,建立起完善的灾情档案与应急方案数据库,一旦发生异常状况,将信息及时出去,并启动应急方案,以得到多方支持,切实提升灾情防治水平。

3.结语

第6篇:地质灾害防治范文

我市地处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南部采矿区,以采矿行为引发的地质灾害为主,主要有山体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隐患。市区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局部地区诱发地面塌陷。年我市境内未发生地质灾害。

二、地质灾害防治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段实施的总体原则;坚持地方政府对辖区地质灾害防治负责和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

三、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域

根据我市地质灾害区划调查、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及诱发因素分析,年地质灾害防范区段为:(1)地区地下矿井渗水;(2)地区露天开采引起的崩塌;(3)部分小型水库堤坝渗水。

四、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矿山开采等人为因素引发产生的崩塌、地面塌陷、滑坡等地质灾害,由于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故在时间上具有不确定性。

降雨的强度和降雨量的大小与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联。我市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主要集中在5月至9月主汛期。

五、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高度重视,强化责任意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责任重大的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责任制,分级管理和属地管理相结合。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认真履行职责,明确责任,做好地质灾害监测和预报工作。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设立警示标志,务必做到任务到人,措施到位。

2、加大防灾知识宣传普及力度。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通过开展贴近实际、简便易行的宣传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地质灾害预防、辨别、避险、自救等知识。及时向地质灾害重点区域灾害性天气及地质灾害的预警信息,有效防御地质灾害的发生,把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3、坚持地质灾害巡查、汛期值班制度。各地政府要组织有关专业人员认真开展汛期地质灾害重点排查工作,确保不留死角,划定危险区,切实落实巡查人员和责任,配备必要装备。汛期加大巡查频率,要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坚持领导带班,明确值班责任,确保联络畅通。

第7篇:地质灾害防治范文

一、主要地质灾害情况预测

(一)地质灾害种类预测

根据自治区、市地质灾害评估预测,区发生地质灾害的种类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

(二)地质灾害隐患区的分布及特点

市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根据环境地质条件,结合气象因素、人为活动及历史上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区地质灾害隐患区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东麓,主要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

该区段在突降暴雨或强降雨的情况下,具有发生地质灾害的隐患。

(三)地质灾害影响因素预测

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很多,除地震外,常见的主要有两种。

1、降雨因素。持续性降雨、大暴雨是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据有关资料分析,每小时降水量在25毫米以上、每天降雨量在毫米以上时,在具备成灾地质环境条件的地段,即可诱发地质灾害。

2、人为因素。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也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大量的坡积物顺沟堆积,是造成滑坡隐患区泥石流的主要泥沙来源;采矿形成的废渣、废石堆放在洪水沟道中,是造成矿区泥石流的主要物源;地下采矿活动造成一定范围的采空区,使上方岩石、土体失去支撑,是导致地面塌陷、地裂缝的主要因素;劈山开矿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岩土体受振动破坏,产生滑坡;在山坡上乱砍滥伐,使坡体失去保护,且有利于雨水渗入从而诱发滑坡、崩塌。

(四)地质灾害发生的时段预测

1、滑坡、崩塌、泥石流发生的时段预测。汛期强降雨时段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高发时间。根据降雨预测,每年月即进入汛期,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时段,尤其是月主汛期暴雨集中,是最危险时段;其它月份降水较少,但这期间若发生短期大强度降水,也可诱发上述灾害。

2、塌陷是开矿后采空区的一种地质灾害现象,主要发生多雨季节和雨季后期;地震是塌陷的主要诱因,因此地震后要加强监测。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

(一)组织措施

1、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区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并协助和督促乡(镇)矿山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工作)小组,将灾害危险点的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明确具体责任人;市国土局分局要不定期地进行检查指导,确保责任制的落实。

2、群测群防的防灾体系建设。区人民政府结合实际,建设本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各镇要搞好本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尽可能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领导小组加强同建设、水利、交通、铁道、旅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教育等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将公路铁路沿线、重点工程区、旅游区、企业矿山、中小学校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责任制落到实处。

(二)地质灾害预防监测措施

地质灾害点的监测,由辖区政府和当地乡镇、村或矿区负责组织实施。国土部门应当会同建设交通局、水务等部门加强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因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建设单位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监测。监测任务要落实到人,每次监测应认真做好记录,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国土分局和市国土资源局、市气象局、地质环境监测站。专业部门将根据监测资料,按照有关技术要求建立地质灾害信息数据库。

监测时间:一般季节每月监测一次,汛期每5天监测一次,主汛期每天监测一次,天气预报有中雨或雷阵雨时要提前一小时进行预测点小时监测。

(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区人民政府及时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予以公告,并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边界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禁止爆破、削坡、进行工程建设以及从事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对套门沟矿区对于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应以避让为主。根据监测资料,预测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危险不可避免时,及时采取避让措施,将危险区的人员及时搬迁撤离,矿区设备可撤离的就近撤离。

(四)地质灾害危险点监测、报警、疏散、应急措施

第8篇:地质灾害防治范文

关键词:地质灾害;成因分析;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P694文献标识码:A

地质灾害具有广泛性、复杂性,不同于一般的火灾、水患,所造成和产生的危害也十分巨大,只有更好的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对其进行分析,并及时的做出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一、关于地质灾害的概述

(一)地质灾害的分类具有复杂性。

从成因来看,自然地质灾害是对自然变异所产生的地质灾害的称谓;人为地质灾害则是对人为作用下诱导并发生的地质灾害的称谓。地质体变化的速度或者地质环境把地质灾害分为两大类:缓变性地质灾害和突发性地质灾害。突发性地质灾害又可称为狭义地质灾害,是对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的统一概括;缓变性地质灾害习惯上又称环境地质灾害,是对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的概括。此外,还能划分平原地质灾害与山地地质灾害,前者具体表现如地质沉降等,后者则具体表现为泥石流、山体滑坡、崩塌等;两者都是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貌或者地理特征进行划分的。

(二)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极强,容易发生崩塌的区域也是易产生滑坡的地区,两者的触发因素一致。在相同的地层岩性构造与相同的地质构造环境条件下,如崩塌与滑坡,两者往往是相伴而生,犹如双胞胎,根本就无法割离二者之间的联系。如云南、四川、、贵州四省(区),为我国滑坡、崩塌分布的主要地区。在一定的条件下,崩塌、滑坡能相互诱发、相互转化,如崩塌长期不断发生在一个地方时,积累的大量崩塌堆积体,就可以生产滑坡,促使崩塌转化成滑坡;常见的崩塌有时还能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成滑坡。由于崩塌与滑坡间的关联性极强,而其两者之间会时常被岩土体的重力运动形式介入,导致人们无法正确认识和区分崩塌或是滑坡运动。因而在专业的地质工作人员中又有崩塌型滑坡或滑坡式崩塌的称谓。滑坡转化成崩塌是由于滑坡在往下滑动过程中如果地形突然变陡,滑体就会由滑动转为坠落。所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有很多共同的触发因素,泥石流也成为滑坡与崩塌的次生灾害。

二、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与早期预兆

(一)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

一是矿产企业在开采矿产资源时不规范的开采,没有合理建设、规划开采区域,导致山体裂开,形成空间坍塌,而后出现山体滑坡。二是在实施修建公路、房屋等建筑时,没有注重边坡的挖掘,导致人工高陡边坡的形成,从而造成滑坡。

三是设计、修建山区水库和渠道时,没有合理对水库和渠道进行规划,导致水库和渠道的水渗漏,加速看对土体的软化与浸润作用,从而造成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四是诸多不合理、不规范的活动现象频出。

(二)地质灾害早期预兆

一是崩塌预兆。崩塌出现前往往会有动物表现出异样情况,地下水、气、热出现异样,偶尔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还会出现小型崩塌、石块下坠及新的破裂形迹等现象。

二是滑坡预兆。在滑坡出现前通常四周的岩土体会出现较小塌滑和松动现象,滑坡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且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滑体后的缘裂缝会出现急剧加宽加长现象,导致新裂缝不断产生,还会从裂缝里产生水或者起气体;还有突然干涸的泉水和井水现象,动物出现暴躁、惊恐等异样现象,甚至房屋出现裂口、倾斜与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三是地面塌陷的预兆。地面变形、倾斜、甚至开裂,泉水、井水变化异常,地面积水出现旋流、水泡、气泡等,动植物形态产生变化,动物惊恐不安。

四是发生泥石流的预兆。附近不时传来轰鸣声,水位发生变化,动植物形态异常。

三、地质灾害的早期防治措施

(一)探讨关于地质灾害监测的几点方法

一是埋桩法。应对崩塌、滑坡体上产生的裂缝进行观测,埋桩法尤为合适。为方便了解、观测到滑坡变形滑动过程,用埋桩法对横跨在斜坡上的裂缝两侧进行埋桩,并用钢卷尺测量出桩之间的距离。

二是埋钉法。通过对建筑裂缝两侧所钉的钉子,测量出钉子两侧间距离的变化,以此判定滑坡的变形滑动。

三是标漆法。此法与埋钉法原理相似,也是用油漆在建筑裂缝的两侧各画上一道标记,从而测量出标记间的距离,以此判定裂缝是否产生变化。

四是贴片法。此法能非常直接地判定滑坡变化的突然情况,但确得不到具体的数据,与上面三种方法原理类似,用纸片或水泥砂浆片粘贴建筑裂缝两侧,砂浆片或纸片断裂则表明滑坡产生了明显变化。

(二)预警系统

地质灾害有着巨大的危害性。预警系统的建立能及时的、有效的把灾难危害降到最低。由于地质灾害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预警系统的建立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难关。以下就对预警系统的建立提出几点策略:一是重点监测,二是信息采集与整理,三是定性查勘,四是预警级别划分,五是预测方案编制,六是预警报告,七是预警报告会商。

四、结语

总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的发生,极大的危害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鉴于地质灾害严重的危害性,应当认真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并建立完善的早期预警系统,更好的防治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的发生。

参考文献:

第9篇:地质灾害防治范文

(1)巷道坍塌

产生巷道坍塌的原因是矿体及围岩见有层间错动破碎带、蚀变带。蚀变带矿物结构疏松,水理性质软塑,力学强度低,工程地质条件不稳定,易坍塌。巷道维护不到位,支护材料腐烂所致。如果顶板管理不良,在蚀变带、破碎带、强风化带部位就可能会产生冒顶、垮帮引起巷道坍塌灾害,危害施工人员的生命。如矿体围岩为石灰岩,遇水会形成岩溶现象,使围岩坚固性降低,形成溶洞。且围岩蚀变较发育,矿体局部地段破碎也较强烈,易于坍塌。

(2)矿坑突水

矿区常见地下水主要赋水层位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构造裂隙水和岩溶裂隙水。灰岩易形成溶隙和灰岩溶洞,断层破碎带和软硬岩层接触带是主要导水通道。虽然矿体埋藏在主要含水层以上,但不能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在多雨季节,会有地表季节性溪流的侧向补给。可是由于采矿活动的深入,对井下节理裂隙带的各种结构面的破坏程度加剧,且断裂构造较发育,增大了地下水的活动通道,因此在近地表和风化带内施工的井口,及井下开采的巷道,易发生突发性矿坑突水。矿坑突水可能危害的对象为井巷内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等。

2防治措施浅析

(1)崩(滑)塌防治措施

要对岩土堆积体及周围的易产生崩(滑)塌的岩土体边坡进行清理、剥离,将边坡坡度放缓,遇到岩体较破碎处应进行必要的衬砌、护坡。同时应做好坡体上下的排导水工作,在融雪和暴雨时做好监测;在雨季,专人定时对坡体进行连续观测,及时了解边坡状态,防止灾害发生。并在废石场坡脚处修筑挡土墙防护工程。

(2)预测塌陷防治措施

在开采过程中要经常进行矿区塌陷、地裂缝及巷道坍塌的调查工作,查清地面塌陷、地裂缝的形成规律、规模、分布特征等。按工作面开采情况,布设观测断面,进行长期地面变形观测,加强地面塌陷、裂缝监测,设置固定观测标志,定期进行专职人员巡视,发现异常、险情及时报告,根据观测和研究结果,总结塌陷变形的规律。加强地表监测,如发现地面突发性塌陷、裂缝,应及时回填处理并设立警示牌,防止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于已发生采空区塌陷和地裂缝的区域,应立即封堵,防止井下施工人员误入。加强防护工程,在预测塌陷区边缘设计铁丝防护网,并设立警示牌,防止人员入内造成伤亡和财产损失。在采矿过程中及时对区内人员及建筑进行疏散和处理,如发生塌陷进行客土种树。

(3)巷道坍塌防治措施

对地下斜井、平硐及运输巷道等硐室进行必要的支护,特别要注意硐顶崩落对采矿安全的威胁,要严格遵照开采设计进行开采,不许随意破坏井壁围岩。

(4)矿坑突水的防治措施

在巷道向前掘进前,打超前钻、探水钻进行探水,掘进断面不宜过大,缩小受压面积,掘进巷道坡度不宜起伏不平,以免造成积水,发现坑道内涌水量明显增大时应及时加强排水,做好支护工作,井下工作人员及时升到地面。加强监测,消除隐患。要在日常采掘工作中强化探水、防水、水泵排水等防治措施。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