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化学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我们可以把化学课堂设计成四个教学环节:
一、问:设置问题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注意问题的难度,过难或过易的问题均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还要注意:(1)问题明确具体,涉及面不宜过大(2)结构化,逻辑关系清晰(3)循序渐进,具有合理的梯度(4)抓住关键,突出重难点(5)利于信息反馈,便于动态调控(6)兼备科学性和系统性。
[案例1]浓硫酸与红热的炭块反应产物的检验
案例分析:若一开始就质疑:“如何设计实验验证所有产物?”则难度太大,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无法继续深入,不如将这一大难题破解成若干学生容易解决的子问题,这样学生就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主动探究,设计出完整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渐进性问题组设计:①该反应产物共有哪几种?②这些产物各用什么试剂和装置来检验?③能使澄清石灰水変浑浊的一定是CO2吗?④如何除去CO2中的SO2?⑤如何检验SO2是否已除尽?⑥检验SO2及CO2用的试剂中均含水,所以反应产物水蒸气的检验应放在哪一步?⑦请思考整套装置的连接顺序及理由。
问题的设置一般可以通过下列基本途径实现。
1.利用化学史料设置问题
[案例2] 氯气的性质
情境创设:舍勒是瑞典著名的化学家,他在1774年研究软锰矿时,把浓盐酸与之混合共热,意外地发现了一种黄绿色气体。他将这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通入水中,发现所得溶液呈黄绿色,略显酸性;把绿叶、红花放入其中,它们的颜色逐渐消褪;将蚱蜢放进装满该气体的容器中,蚱蜢蹦跶几下就不动了。
提出问题:这种黄绿色气体是什么物质?它的水溶液为何显示酸性?又为何能使叶子和花朵褪色?这说明它具有什么性质呢?蚱蜢之死又说明了什么?
2.依据化学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
化学学科本身就与生产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利用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实际创设真实、具体、可感的问题情景,让他们通过思考自己获取真实的感性认识,并通过抽象思维将其上升为理性认识。
[案例3]铝热反应
情境创设:先放段野外焊接钢轨的录象。
提出问题:录象中铁路工人焊接钢轨是在野外,不可能用电焊,那用什么焊接?
3.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或认知矛盾冲突设计问题
学生解决问题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在教学中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创设一种情境,以新旧知识的联系作为新概念的增长点,或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案例4]灭火原理
情境创设:把点燃的镁条放入盛有CO2的集气瓶里。
提出问题:镁条着火时,能否用泡沫灭火器灭火呢?应该用什么?能否用CCl4?
4.通过化学实验现象创设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设置疑问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
[案例5]铝的特性
情境创设:将适量的NaOH溶液倒入一装满CO2的铝制易拉罐中,立即封口并摇动,易拉罐先变瘪,而后又鼓胀起来。
提出问题:易拉罐为何先变瘪又变鼓?此现象揭示了什么问题?
5.利用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引入问题
我国的历史文献很多涉及到化学反应及其现象的记载,可以用来创设悬念,引入问题。
[案例6]乙炔
情境创设:古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器中放石几块,滴水则产气,点之则燃”。
提出问题:书中所记之石为何物?为何遇水即产气?所产之气又为何物?为何能燃烧?
二、想:给予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进行自由联想。
1.创设想象情境,引发类比联想
[案例7]原子结构
情境创设:带正电的原子核与带负电的电子相互吸引,电子会不会落入原子核内,发生电性中和?
实例链接:举出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动而不会坠落的例子,让学生类比联想,想象出原子的动态结构。
2.启发联想思维,完善知识结构
联想思维就是由一物想及他物的思维过程。联想能使思路开阔,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完善化。
[案例8]“硫及其化合物”的复习
联想:H2S不能用浓硫酸干燥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
三、做: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有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做中议,议中悟,从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案例9]原电池
活动设计:学生实验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分析结论交流应用。
学生活动:将铜片和锌片分别浸入硫酸中,观察现象;再将光亮的铜片和锌片用导线相连后,一同浸入硫酸中,观察并对比实验现象。
获得结论:①铜与该酸未反应;②电子由锌片转移到铜片;③该反应实质仍为锌与硫酸的置换反应;④该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中化学;优化作用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课程,在高中的化学教学中,不仅需要老师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了高中化学课程后,能够对于今后的学习生活有所帮助。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1.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影响,高中化学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改善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1授课形式缺少创新,增加兴趣存在困难
由于高中化学的课程内容比较复杂,需要记忆与分析的内容相对较多,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带有情绪,而传统的授课形式枯燥乏味,让学生在上课时始终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自身对于知识学习的意愿不强。同时,由于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有1小时左右,学生面对枯燥的授课,更加没有兴趣,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1.2应试理念根深蒂固,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科学综合素质。而处在应试教育的今天,高中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局限在应对考试、迎接高考,因而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也就成了背诵知识点、做题和考试。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理应体现在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上,而应试理念下的化学课程教学变成了化学考试的辅导课和突击课。
1.3理论教学独木难支,探究能力无法拓展
化学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学科,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当前的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大部分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甚至只有理论教学,这使得化学课程中许多生动形象的实验,引人入胜的问题探讨被忽略。理论教学的单独运用使得学生在化学课程学习中无法锻炼自身的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化作用
案例教学法是将化学知识的学习融入具体的案例当中,设立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案例的引领下,不断提高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对具体问题的探究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在教学中融合案例,增加化学知识的吸引力
高中化学课程中有很多实验案例,这便是提升化学课程吸引力的重要一环,运用好这些具体的实验案例,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具体的实验中,将理论知识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化学知识的趣味,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一方面,要将理论知识融合于实验中,将抽象的知识体现在具体的实验上。例如,在分析金属活跃性问题时,单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而将这个理论问题以实验中与各种酸的反应速度和效果来体现,则能更加形象地让学生明确并且有利于记忆。另一方面,要在实验中体现出理论知识,让学生从生动的实验上发现课本上的知识点,更加乐于去记忆这些知识点,使理论知识的学习成为一个有趣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2.2在教学中研究案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目标便是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便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教学来实现。在具体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设定好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锻炼自身的探究能力。例如,在某个知识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特定的问题,将学生分组后分配问题,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实验和探讨,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具体操作环节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讨论中解决,一方面减少了由于部分同学的理解不到位而需要教师反复讲解的压力,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在教学中结合案例,实现化学知识的学以致用
化学知识的学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具体的实践与应用,使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高中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这使得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日常生活成为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来进行化学知识的教学。例如,在研究“液体的酸碱性”问题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食醋和碱进行实验,通过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观察来了解高中化学的理论知识。另外,可以利用学生在节假日的时间来进行课堂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结合,通过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实现化学知识的学以致用。
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要我们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案例教学,通过二者的结合更好地完成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能够不断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学习的化学知识与生活实践密切结合,实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钱方明.改进案例教学,提高案例教学质量[J].嘉兴学院学报,2002(14).
[2]姜宏文.基于化学实验进行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研究:以高中化学必修1中的概念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2).
关键词:教学案;问题;策略
在教学案的引导下,为了更好地推进教学改革,2011年本校实行了教学案一体化的模式。在实施的短短几年当中,以“教学案”为媒介进行,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也存在不少问题。所以学校推行“六要点”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一、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地施展自己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给的教案进行预习,提出不懂的知识点,相互探讨。然后在课堂中有重点地听教师讲解,这样更容易进一步了解和吸收知识点,这也是教学案一体化着重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更好地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在此方法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师生相互配合,共同努力达到良好的效果。其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外、课内能够相互探讨研究和讨论。这样的做法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能力。教师能够指引学生更好地进入所学的课程中,让学生自己消化知识。例如,在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课程中,通过电视杂技节目“水流星”将其引到课程中,学生就会想为什么“水流星”的水没有溢出来,它是在什么情况才不会溢出来,需要具备什么条件,需要受到何种作用呢?在一连串的问题中,学生产生了好奇心,更能激发他们的探知欲望。让他们可以分成小组进行探讨和研究,然后在课堂中老师可以依据他们的回答进行补充和更正。
二、在课堂中要和小实验结合起来更好地掌握知识
物理学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透彻了解。它主要体现在科学探究、概念和方法以及遵循自然规律,也要和动手操作结合起来。高中的物理课程标准指出,要结合生活,观察一些细节,动手操作,通过实验更好地让学生对物理有具体的了解和认识,这也是学好理论知识的基本。通过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机会,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使他们对科学更加感兴趣,从而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为了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案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提倡把一些课堂小实验运用到课程中,让学生能够从实验中激发求知欲,提高观察能力,对物理课程产生更大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小实验中获得更大的乐趣。比如,让学生用课本压桌子体现微小形变。学生也可以通过小实验进行摩擦力的实验,比如在玻璃上、桌面上、毛巾上拉小车匀速运动,感受在不同介质上力的大小也不同;也可以通过弹簧对拉,感受传感器力的作用。也可以让两个学生进行拔河比赛,分析为什么会有胜负之分。
物理的学习,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实验才可以更好地对物理的规律、定理掌握。新的教材对课堂中实验实践是相当重视的,要相互结合。例如,电视中一些科学实验也常常出现在课本中。教学课本中也编写让学生和同桌进行自由落体的实验,相互记录时间,这样把生活和学习相结合,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这项实验。
三、教师可以随时检测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关注学习不好的学生
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随堂进行检测,对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进行了解,比如课堂所学的重点,也可以是课程中所提的一个例题,主要是能够了解学生消化了多少,教师也可以在课堂的最后给学生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消化,当堂进行提问。当堂检测也分为好多种,例如口头检测、书面检测,其主要目标就是了解所有学生学习达标的程度。也可以进行问答式的、小组讨论式的、媒体检测式的。可以当堂进行,也可以收取批改,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关注和辅导学习不好的学生,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相同问题进行当堂矫正,使学生都能更好地了解。
高中物理教学中通过教学案一体化的实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使学生更好地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提高了专业素养。但是在这一教学方法的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刻不容缓的问题,例如课堂的时效性,还有对学生课堂中如何进行合理评价,这也是我们要努力的地方。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 思维可视化导学案 实践
伴随着高中物理教学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物理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下物理教学,加上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大部分为抽象性概念,使得学生的理解难度大大增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现象和概念成为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思维可视化导学案是通过教师的思维可视化教学方式进行引导,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材,通过新课程教材作为指引,设计的教学方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另外,新型导学案还能指引学生对遇到的物理问题进行思考,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进行全面培养,对学生今后发展等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1.线性笔记同思维可视化笔记之间的对比研究
当前高中物理教材将一些较为深奥的思维逻辑呈现给学生,教材本身知识面得到有效扩展,但由于教学内容的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课堂笔记的记录。传统笔记记录方法采用的是线性记录模式,将所有知识点分成每个知识点记录,这种记录方法使各内容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从而无法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另外,这种学习模式还会使学生无法掌握课堂教学重点,只是单纯的知识拷贝,既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又无法真正掌握有关物理知识。
思维可视化作图笔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优势,首先对教师的课堂讲解内容进行重点突出,通过作图方式将所有关键词进行记录,然后通过线条和文字将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生动地描述。然后是思维可视化图笔记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思维导图同传统笔记相比更加简单直接,学生复习时能够快速回忆起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上课后习题的巩固,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回顾知识。最后则是该笔记的记录方法相比传统线性记录方法更加简单,且充满乐趣,学生兴趣更加浓厚,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1]。
2.思维可视化导学案的实践
2.1播放多媒体实验动画,降低教学理解难度。
物理这一门学科对实践操作的要求较高,加上教学内容抽象性较大,教学时学生有时很难对一些知识点有深层的理解,而采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实验过程能够将复杂的内容简单明了,如讲述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整个实验动态呈现出来,首先将打点计时器安装好,然后将纸带的一段固定在重锤上,另一端则穿过打点计时器上的限位孔,做好准备工作,然后接通电源,使重锤自由下落,这样会在纸带上留下一排点。播放实验时,教师可以对时间进行调整,以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整个过程,播放完之后,学生可以对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等进行讨论,这种教学模式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机械能守恒这一概念。因此,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需要合理使用先进教学设备,帮助学生了解某些概念的含义。
2.2围绕教学重点,开展物理实验。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多多参与物理实验,使学生从直观角度对物理现象有明确的认识,然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找到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讲解相互作用中的弹力这一内容时,大部分学生对这一概念都有大致认识,但对于弹力的计算公式及计算结果等不太清楚,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弯曲的锯条将小球弹出这一实验内容将弹力计算方法及计算过程等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深刻了解弹力的计算方法。此外,这一实验内容操作难度较低,学生可以亲自试验操作,对弹力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2.3构建知识框架,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对于高中物理教学,一些学生不会通过自身认识对教学内容进行剖析,因此,学习过程中往往很难找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较散,严重影响学生物理学习[2]。而采用高中物理思维可视化导学案之后,学生能建立适合自身的知识框架,复习时更具有针对性,此外,可视化课堂笔记能使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如讲述匀变速直线运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与时间、位移与时间等不同内容之间的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然后通过知识点的罗列帮助学生思考相关内容,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知识框架。
3.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教育发展,而采用思维可视化导学案之后,学生能更加简单清晰地了解相关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效果及教师教学效果等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一、课标导航,呈现备考要点
确立本课的学习目标是学案的首要环节。通常我们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考试说明”, 明确考点,并用特殊符号醒目地标出变化的和新增的考点,以提醒学生注意。学案的这一“导航”功能可为学生依纲扣本、回归教材、夯实基础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为下一步具体的知识梳理作了重要铺垫。
二、自主学习,完成基础梳理
第一轮复习以紧扣课本、夯实知识基础、练就学科能力为主,决定了基础和主干知识的梳理是学案的主体和核心。那么,具体如何操作?仍以新授课的形式教学肯定是不可行的。为了便于学生自主复习,在设计学案时我们通常将知识点化为问题视角,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并培养其“问题意识”;或者以填空形式让学生通过关键词来掌握要点,培养其自学的方法和能力。基础梳理的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依据学案回归教材,全面、细致地进行自主复习的过程,因此教师通常会提前下发学案,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己完成,对于个别薄弱点,教师上课时给予适当点拨。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环节的设计应尽量做到起点低又切实可行,以便学生能享受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成就感,使学生充满自信,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更高层次的学习中去。
三、合作探究,实现思维提升
近两年江苏历史新高考的命题日益突出能力与探究,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为了顺应这一趋势,我们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探究,使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实现思维和智慧的碰撞,产生新思维火化。于是,针对一些学生不能突破的关键点,我们在学案中应设计一些深层次的、难度较高的问题供学生合作探讨,以激发思维、提升能力。
如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学案中,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该怎样面对?请你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经过教师的思路点拨与诱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维和探究,最终师生共同提出了以下建议:①坚持对外开放;②既要快速发展本国经济,又要关注和防止环境污染等问题,和谐发展;③加大科技投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④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⑤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⑥加强区域合作等。这一环节,将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紧密结合,在教师点拨和学案引导下讨论、探究,形成有序有控的师生、生生互动过程,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
四、线索建构,形成整体感知
构建知识结构和线索是历史学案的骨架。历史知识纷繁复杂,特别是新课程中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的划分,易使学生产生时空错位、史实混淆、因果混乱等问题。因此,一轮复习时教师有必要结合教学内容重新组合子目或者打通时空、整合教材,以便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构建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现状不能完整概括知识体系,因此在设计学案时一般都由教师拟定系统框架,适当留白,尝试让学生总结归纳。学案通过图示或者表格,以纲带目、化难为易、言简意赅,即可将大量的历史知识互相关联和系统化、整体化。知识体系和线索的构建,能使学生对主干内容一目了然,对历史知识形成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既有益于提高记忆效率,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五、限时演练,检验复习成效
这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通常精选近几年高考题,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方面来检验学生的复习成效,以单选题和材料题为主要题型。演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一方面可以起到自我检测、查漏补缺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典型例题给予学生解题思路和技巧方面的指导。
六、拓展延伸,发展开放思维
针对江苏历史高考试题日益“史料化”的趋势,我们教师有必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适应当前的高考。学案的最后环节,我们适当补充一些史料和常用的史学研究方法,或者介绍一些相关的史学新动态,让学生了解教材之外的某些史学观点,开阔学生视野,同时使学生逐步形成开拓性的思维能力。如在学案中补充说明了历史新课程突出的三种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并要求学生尝试以这三种史观整合相关历史知识,其意图是希望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发展历史思维。
以上六条我已在实践中应用,实践证明,学案教学在高三一轮复习教学中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实现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能力。学案教学,把复习课还给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落实;教师不再唱“独角戏”,而是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引学生一轮复习的航向。学案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态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概括、分析与综合等学科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实效。学案教学,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改变了传统复习课中教师灌、学生装的弊端;它以导促学,促使学生从“苦学、难学、学会”变为“乐学、易学、会学”。学案教学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优化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学生借助学案,减少了学习的盲目性,同时在课堂上时而写,时而记,时而思,时而答,多种感官齐参与可减少分神的机会,促使学生专心投入课堂,提高复习的效率。
3.有利于提升教研能力,增强合作意识。为保证学案的质量,组内教师们凝心聚力、加强合作、相互学习,努力钻研教材、课标和考纲,改善教学方法,久而久之,教研能力逐步得以提升。同时,通过学案的共同研讨彼此间的感情也得到了升华,合作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等职业院校;行政管理
我国高职行政管理专业开展的时间比较晚,发展的速度也较慢,而且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方式因为缺乏经验,大多借鉴了本科院校的管理模式,一部分高职院校也还处在一个尝试阶段,教学方式也跟不上现在信息的发展,满足不了现在社會的人才需求。正是因此,案例教学更显现出它的优势,实践能力强,也具有代表性,正好能够弥补高职院校理论知识与实践两方面的不足。
一、解析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也就是通过学习一些经典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然后再结合真实生活中遇到的实践,在处理时结合之前的处理方式,对事件进行剖析,让学生更真实的去感受职业中那种情境,能像就业者处理事情时一样,也能从容冷静的去分析、解决。案例教学还是英国的贝雷斯在十八世纪末期最早提出来的,最早被运用在法律教学中,二十世纪的初期哈佛法学院的教授朗德尔也将案例教学法带入了课堂。直至今日,人们已经发现并认可了案例教学的特点,抛弃以前的老套的教学方法,将一味灌输的教学改革成现在的启发式教学。以下将重点分析案例教学的特征:
1.案例教学的互动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充当着主要的作用,在课堂上也是教师讲学生听,对学生而言,这种教学很枯燥无味,正是因为案例教学的实践性强,课堂上结合实例教学,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也会增多,教学也不再是单向,促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样真正地将“教”与“学”联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案例教学具有情景性
每一个案例都是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在进行分析时,也能有一种身历其境的感受,有更强的带入性,这样之后在实际工作时就有了行政管理的处事应变能力。教师讲课过程中应尽快的将学生带入案例中的角色,在分析时说出自己的感受。经过反复的锻炼,学生在行政管理上的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分析解决事情能力也会提高。
3.案例教学具有自主性
案例教学的具体性让它在教学讲课过程中更加生动,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互动的平台,教师在教学中通常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学生又是知识的接受者,所以教师要利用这个平台积极的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的气氛中。久而久之,学生对案例教学也更有积极性,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来的知识,会更加自主的吸收知识。
二、解析案例教学在高等职业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的优化措施
(一)认真挑选教学案例
能够被利用的教学案例应该是有一定的讨论基础和情景创作的代表性事例,应该有它一定的教学意义,能够在讲解中让学生学到其中的知识,这样的案例就是有价值。在讲课中应用案例来教学主要就是引导学生,能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的感受,从而也就有了启发。所以,案例教学的案例选择是十分重要的。高职院校的教育组在选择案例时就应当认真重视,在数不胜数的案例中挑选那些代表性、时效性强还要比较真实的,要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案例,并且受到大众关注的更好不过。在选择案例时教师可以借鉴一些代表性的报纸,或者在一些官网上,那些相对更靠谱的媒体的信息。上面的案例都是社会事件的突出代表,学生也更愿意去了解,这样积极性也就提高了。一件案例的真实性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时效性才能见证教学效果,如果拿着很多年前的案例去探讨现在的事件,就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也学习不到处理事情的应变能力。开放性也是一件优秀案例的必备性质,它可以反映一件事情的矛盾冲突,这样学生可以全方面地进行了解,选择性地吸收知识。最后典型代表性的那些案例就能更好的表现出行政管理工作的特点。如果学生对以上案例进行很好的总结,在处理没有接触过的事情时也能处变不惊,一一分析,这样也就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对教学过程进行完善
案例教学不是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随意的举例,需要一定的课前工作,所以老师在上课之前就要找资料做好足够的准备,这样上课也能更方便。当然案例教学可以是个人实践也可以是小组一起探讨。如果是小组的形式,在上课前可以由教师来分好小组,也可以是同学自行组队。对相同事件感兴趣的同学组成一队,然后自主选出组长,组长来组织队员去分析案例,也可以组员之间分工合作,讨论过后让组长对组员的讨论结果统一交予老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各个小组的参与程度,分工合作表现进行打分记录,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也会得到培养,责任意识也会增强。教师在讲课前对案例选择要进行大量的筛选,选出代表性的案例后,自己也要提前对案例进行分析,将案例分出不同的主题,要考虑到讲课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准备相应的解决方法,与此同时也要将案例的发生背景提供给学生帮助其分析解决。
(三)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
案例教学的引入对传统教学模式是一场大的教育变革,在讲解案例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和老师都不再局限在一种身份上,学生之间也有足够的时间交流讨论,教师也要创造一种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消除那种代沟,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表现自己,教学也更有效率。案例教学中,老师也不只是老师,不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形象,而更多是引导者和策划者,教师要习惯在教学模式中的身份。除了身份的习惯外,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尽可能选择符合他们的教学模式。综上,高职院校教师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多要为学生去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能为学生带来更丰富的教学,从而有效的锻炼培养学生的行政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唐贤衡.高职高专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困境及其优化[J].理论观察,2014,(08):170-171.
【关键词】高中化学;生活化;课堂教学
近年来,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堂改革中,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已放在改革目标的突出位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儿童、青少年构建智慧的重要基础,是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等”。《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也指出,“高中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拓思路……”。因此,高中化学教学改革过程中,要联系生活、社会以及学生的经历,努力做到课程生活化、实用化和社会化,充实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一、当前高中化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现状
随着高中化学课程进一步深化改革,化学生活化教学问题也得到教师的广泛认同,主要表示在公开课上出现大量的化学教学生活化的优秀教案,但从笔者对广东地区多所学校日常课堂调研发现,在化学教学生活化实践层面上还是比较薄弱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在课堂上重视建立化学知识结构而忽视与生活联系。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学生化学知识结构的基础,多数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对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而忽视将知识点与生活有机联系起来,致使不少学生只会背诵,没法把知识灵活去运用到生活中去。
第二,容易忽视解决化学问题的生活情景。受到高考的影响,多数老师会把一些高考知识点进行分析,把各种类型的习题归纳起来,从而组题、练题,搞题海战术,偏离了教学应当让学生从理解化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两大出发点去分析问题,遇到化学问题只会套题型,把化学和生活分离。
第三,只重学生对实验原理及其现象的记忆,缺乏实验体验。注重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受化学,联系生活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相对简单的化学应用问题几乎成为了当前化学学科改革的共识。但实际中,一些老师在实验课上为节省时间,只有老师演示实验,或者直接讲述实验,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很难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与动手能力,更没法谈关于实验能力的迁移了。
二、中学化学生活化课堂教学基本方法和实施途径
(一)高中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方法
1采取情境生活化教学法
【教学情境】
在氯气这一节课教学时,笔者设计这样的一个生活实践教学场境:选择2008年《甘肃氯气泄露事件纪实》视频给同学们播放,然后让同学们思考并回答几个问题:
问题一:道路的树苗为什么会出现枯黄了?
问题二:从事故车辆上掉进来的槽罐滚进水塘出现泄漏,为什么工作人员把生石灰倒进水塘?
问题三:录像中,消防人员把高压水枪对着空中喷洒,用意何在?
问题四:如果你是事故现象中毒的谭先生,你觉得应该如何自救?
同学们在如此的情境感染下,未知欲进一步增强,他们开始纷纷议论、猜测等等,探究的课堂氛围逐渐形成。知识建构理论思想认为,学习应当是学习者通过新的经验与原生活经验相结合,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丰富和改造自己过去的经验,生成新知识。因此,教师要充分实施情境生活化教学,就要经常收入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化学教学材料,有善于创设与学生相关的生活情境,在生活情境中设计问题,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试用内容生活化教学法
【教学案例】
笔者在给学生上《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课程时,先让学生回想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钢铁腐蚀的现象,设问思考,分析原因,引出电化学腐蚀的概念,然后以钢铁的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作详细讲解内容,找出区别,并引出生活例子,如“炒菜后的铁锅有水放置一夜后常会见到锈迹斑斑,为什么?属于哪种腐蚀?”渗透理论内容于生活更能加深印象。学完电化学腐蚀的内容之后,很容易就可以提出设问“如何对金属进行防护?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有哪些?”让同学们思考讨论,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理论应用于实践,更能学有所获。
由以上教学案例可看出,老师上课时应当把生活直接还原到课堂上,把教学活动内容于生活,真正做到让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而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习最终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
3.设计随堂习题生活化教学法
在完成《硫和氮的氧化物》这节内容的教学后,结合其对环境污染的问题,同时巩固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以及加以灵活运用,笔者设计以下与同学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部分题目,并通过PPT演示,如:
例:我们日常见到的汽车排出来的尾气(主要成分是烃类、CO、NO和SO2等)是空气的主要污染,最常用的方法在汽车排气管上加装“催化转化器”,从而使得CO和NO生气无毒气体,促使SO2转化和烃类能充分的燃烧,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了减少空气污染,可将汽车改造成用天然气作为燃料或者是开发出低成本的氢能源
B.多植树造林,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可以有效控制空气污染
C.NO和CO反应生气CO2和N2,化学反应式为:2NO+2CO=2CO2+ N2
D.用此方法唯一的缺点就是生成的CO2较多,致使空气呈酸性
通过适量的生活化习题训练,让学生通过习题回归生活,运用自身所掌握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成就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在设计随堂习题,要避免为了做题而做题,应当与生活世界紧密结合,设计生活化、活动化、个性化的化学题目,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更能增进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动力。
【关键词】 化学 学案 导学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9889(B).2011.11.002
学科教学如何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是学科教学的永恒话题。抓住学生学科学习过程的关键期,尽可能准确地分析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的困难或障碍,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设计有针对性的学案,开发学案的导学功能,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能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减少学习困难学生的人数。如高中化学学习就有4个关键期,下面通过教学案例,阐述在每个关键期,如何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以确定学案设计重点和模式,有目的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一、 让学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高一新生开始接触高中各学科课程时,感觉化学最难学,其主要的客观原因是:①高中化学章节知识容量大,初、高中化学知识“跨度大”; ②高中化学学习需要从宏观认识跳跃至微观分析,初、高中化学学习的能力要求“跨度大”; ③高中化学学习需要由被动接受式转变为主动积累式,初、高中化学学习的习惯转变“跨度大”。 这三个“跨度大”问题,就是学生上高中首先遇到的主要学习困难。
【教学案例】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策略:培养学习习惯――为学生“开路”;进行学习方法示范――替学生“搭桥”(能力形成桥梁);拓展积累知识――使学生“自信”。
学习习惯养成:
课前预习――通过填写学案来完成;课中笔记――重组预习的知识;课后作业――适量布置、分层要求,检查到位。
学习方法示范:
(一) 预习学案设计――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1. 知识主干网络:
这个知识网络,能直观反映知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学习路径,激发出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2. 基本概念关系(高、初中知识衔接):
通过实例分析,学生以初中的知识能理解上述反应中MnO2“失氧”,被还原。而H2O虽然“得氧”,却不是氧化产物,这是一个新的学习问题,能让学生认识到初中所掌握的“形式上划分”氧化还原的方法是有限的,必须提升至“特征──化合价”“本质──电子转移”的角度,才能对氧化还原反应有新的认识。
以上学案的填空内容,能让学生通过类比,将新旧知识衔接,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二) 作业学案设计――帮助学生应用和归纳知识
作业主要针对化学方程式分类及其相互关系。
判断下列反应是否氧化还原反应,指出反应基本类型,分析推断两种分类方法的关系。
①实验室制取氧气:2KClO3[MnO2]2KCl+3O2氧化还原反应
②工业制生石灰:CaCO3[]CaO+CO2非氧化还原反应
③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 [点燃]2FeCl3氧化还原反应
④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 Ca(OH)2非氧化还原反应
⑤实验室制氢气:Zn + H2SO4 [ ] ZnSO4 + H2
⑥铁与CuSO4溶液反应 :Fe + CuSO4 [ ] FeSO4 + Cu
⑦酸碱中和反应:HCl + NaOH [ ] NaCl + H2O
⑧硝酸银溶液滴入氯化钠溶液:
AgNO3 + NaCl = AgCl+ NaNO3
结论: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在学习过程中,对每个知识要点都应当选择对应的习题,进行课堂讨论,讨论的形式应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而定。习题尽量在所用的资料中直接选择或者变式设问,要注意有梯度,知识和问题要对应。在上述反应③、⑤、⑥中,没有氧元素参加反应,却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类型,判断的依据是化合价升降,学生可以应用刚学到的知识对方程式的类型进行分析,并作出分类方法的总结。
知识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学会接收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活动是通过讲练结合分析整理课堂学习笔记,梳理知识之间的关系,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感性认识。
二、 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计量的桥梁──物质的量
学生在初中化学反应的学习中只是认识宏观方面的质量守恒定律,而在高中学习中要通过“物质的量”这一新的物理量来将物质的质量、气体体积、溶液浓度等宏观量与微粒数(阿伏伽德罗常数)进行转换,这是学生在宏观与微观之间、抽象与具体之间进行思维转换的一个大跨越。
学生学习主要遇到困难的地方是:① “物质的量”这一新的物理量概念的理解――描述微粒的集体“阿伏伽德罗常数”;② 气体摩尔体积――阿伏伽德罗定律推理;③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换算、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与溶质浓度的关系、溶液的稀释计算;④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不习惯用新的物理量单位进行计算,不习惯将多个物理量同时代入方程计算。
【教学案例】 第一节物质的量。
策略:知识网络梳理──“形象理解概念”;桥梁作用分析――“工具实际应用”;定律规律推导──“感悟化学思维特点”。
学习习惯养成:
勤动手――无论是课前、课中、课后,思考问题时要“手、脑并用”。
勤尝试――这一章的学习侧重化学计算,许多常用的化学计算方法和技巧在本章出现,学生要勤于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技巧,才能真正领悟计算分析的思维特点。
勤交流――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有益于拓展思路,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
学习方法示范:
(一) 预习学案设计――知识建构(抽象概念具体化)
物质的量(n)―― 用于衡量巨大数量的微粒集体的物理量
对具体实例进行描述:微粒 一定数目的微粒数目的认定
(板书)
(二) 课堂探究学案设计――知识积累与拓展(掌握物质的量的“桥梁作用”)
物质的量可以作为桥梁,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个数与很大数量的微粒集体的可称量的宏观量联系起来。
微观(微粒个数)[物质的量(mol)(桥梁)]宏观的量
(原子、分子、离子、(质量、体积、
质子、中子、电子等)浓度、热量等)
1. 物质的量应用于微观状态n=[N(个)NA(个/mol)](mol)。
(1)描述物质的组成、微粒的结构。
(2)描述化学反应中,微粒间的关系或电子转移情况。
2. 物质的量应用于宏观状态。
(1)摩尔质量(M)。
定义:1moL物质的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个微粒的质量总合)。
单位:g / mol(克 / 摩尔)。
(2)气体摩尔体积。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符号:Vm。
数学表达式:Vm=[V(L)n(mol)](L/mol)。
单位:L/mol或 m3/ mol。
阿伏伽德罗定律推论。
(3)物质的量浓度是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单位: mol/L。
数学表达式:物质的量浓度c(mol/L)=[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溶液体积V(L)]。
知识积累与拓展的教学,注重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这一计算工具的具体应用,理解物质各个宏观量与微观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各量转换计算过程中“物质的量的桥梁作用”,提升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学生积累的是知识,而拓展的是能力。课堂上的学案导学活动是:推断规律(或推导计算公式)―习题训练―总结归纳。
三、 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分析依据
化学平衡理论的学习强调分析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抽象思维以及空间象形思维等化学思维能力和学科研究素质。
学生在学习中主要遇到的困难地方是:① 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勒沙特列原理(分析思维);② 平衡状态的判断――平衡移动、平衡状态 与 反应体系中物质的量、浓度、体积、平均摩尔质量、密度等之间的关系及等效平衡(逻辑思维与发散思维);③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图像问题的讨论(空间象形思维);④ 化学平衡综合应用(综合思维)。
【教学案例】 第二节化学平衡,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策略:用图像梳理知识网络――空间象形思维训练;用表格类比知识――分析推理与逻辑思维训练;用习题应用与拓展知识――发散思维与综合思维训练。
学习习惯养成:
典型题例收集――学习化学理论知识对思维能力要求高,要通过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来提升思维能力,而养成主动收集典型题例的习惯,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
提出假设问题――对有关化学平衡的综合习题,常要通过提出假设问题进行分析推断,通过变换角度进行对比思考,这样有利于熟练掌握解题方法。
重视数据分析――图像和数据的分析,有助于对抽象问题的理解。
学习方法示范:
(一) 预习学案设计――知识建构(整体组合式)
1. 化学平衡状态的图示:
2. 化学平衡状态定义中关键字词的涵义:“一定条件”――前提; “可逆反应”――对象;“V正 = V逆”――本质;“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现象。
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结合具体的习题进行讨论):微观――断键及成键,速率 ;宏观──颜色、压强、密度、平均分子量等。
3. 等效平衡:(1)判断是否等效平衡,可用极限法。(2)等同平衡一定是等效平衡,但等效平衡不一定是等同平衡。
4. 化学平衡的移动:本章的学案设计中,知识梳理部分包含知识的积累与拓展,其中课本基础知识的梳理只用2个课时,而知识的应用部分则主要通过5个课时的习题训练来强化知识的理解。这5个专题学案分别是:等效平衡、平衡状态的判断、化学平衡图像、化学平衡计算、化学平衡的应用等。
四、 让学生领悟有机物的性质衍变规律及其结构特点
学生学习有机化学时感到与学习无机化学时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完全不同,进入了一个陌生的领域,从而形成了畏惧心理。在有机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有机物的空间结构、物质性质与微观官能团的关系、有机物之间的衍变合成等方面的学习,在学生看来,如同一座座难以攀登的大山,主要遇到的困难地方是:① 分子结构与同分异构体的关系(空间思维);② 有机物的制取――反应复杂、苛求条件、除杂提纯等知识多,难记;③ 有机物的性质――既要了解代表物的性质,又要了解同系物性质的规律,方程式和反应条件难记;④ 有机物的合成――有机综合知识的应用,主要障碍是推断物质的结构。
【教学案例】 有机化学复习。
策略:梳理知识框架──专题式复习,形成整体认识; 指导解题方法──通过专题式训练,掌握思维规律。
学习习惯养成:
学案复习自测 ―― 主动回归课本,回归笔记。
课堂练习自评 ―― 积极参与课堂练习及交流讨论,清楚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
课后训练自省 ―― 通过专题训练,领悟思维方式、解题方法。
学习方法示范:
有机化学板块复习的教学设计,不只是关注课堂学习活动,还要整合课外学生的自学活动。学案应对学生的自学起到具体的指导作用。主要教学程序为:
1. 课前复习(或自测)。有机化学各专题(综合训练专题除外)都有相应的学案,这些学案一般都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习时间“限时自测”,用填写的方式完成。要求学生学会应用表格、框图等,“对中学化学应该掌握的内容能融会贯通,将知识点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地存储”,提升“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2. 课堂精讲精练。所谓“精”就是讲练不在多,而在于有针对性。复习阶段的重要学习目标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课堂训练过程中,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记忆知识、理解知识,进而形成拓展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3. 课堂讨论及课后互助交流。这是复习课不可缺少的学习活动。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只是限于通过做题训练来提升,还要对学生进行“讲解”的训练。同学之间的研讨有利于开拓思维。通过分析和综合、比较和论证,能有效提升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选择和评价的能力。学习交流还能使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品尝科学探索成功的喜悦,收获自信。
摘要:现在的高中化学教学正面临着新的一轮改革,而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借助化学实验增强学生实验能力,提高化学实验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新时期化学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叙述高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的实施问题,并列举了相关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实施实验教学法以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高中化学 探究实验 教学 案例分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高中化学课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做化学实验来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发生的科学原理,更提高了自身的实验能力与创新精神。探究实验被作为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的主要手段。它也适应了当前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教学方针下,更加要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不仅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大大地提高了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探究实验在高中化学中的基本含义
探究式教学如今已成为化学实验教学的热点,所谓实验探究是在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的前提下,学生独自或学生之间围绕未知的某个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然后设计方案、验证实验、得出结论并对结果进行反思评价的一种学习模式。
二、高中化学探究实验的教学模式
(一)、设疑猜想
学生的探究活动一般是从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问题通常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二是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典型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问题,并通过探究加以解决。提出问题后,引起了学生的好奇、怀疑、困惑和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资料阅读、讨论、实验构思与设计,并提出某种假设 (可能性),做出某种预言。
(二)、设计方案
可以先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之后组织小组进行讨论,通过整合讨论结果,进一步得出较合理的设计方案,并决定相关仪器的装配。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给每个学生以思考的空间,使其能够克服个人设计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又可以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科学素养。
(三)、验证实验
通过实践设计方案,获取事实与证据,在正确操作中确保实验能够顺利地进行,科学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
(四)、结论与反思
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解释并通过理性分析形成结论,这是实验要达到的目标。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报告的形式对实验进行总结。报告的具体内容包括实验的目的、方法、步骤、结果、分析和讨论。学生通过比较、分类、归纳、处理和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与实验前的假设相比照,对实验的结论进行分析和讨论。
三、高中化学实验探究的主要问题与方法
(一)高中化学实验探究的问题
1、策略性问题
对于高中化学教学中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探究。例如,如何设计实验,使二氧化氮尽可能被水吸收。
2、理论性问题
有些需要学生掌握的实验方法、实验仪器和实验原理,通过正常讲述的方式不能令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例如探究三价铁离子的氧化性实验。
3、事实性问题
如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现象和化学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例如,在讲述有关萃取的内容时,教师可通过“鸡尾酒”分层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高中探究实验的方法
1、操作性实验
通过具体的操作让学生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从而加深对所要记忆知识的印象。如对分液漏斗的使用等。
2、能力性实验
能力性实验一般是指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主的探究实验。如氨的喷泉实验等。
3、知识性实验
以学过的知识为起点,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提取旧知识,引入新知识,从而促进对新知识的消化 和吸收。如氯水的漂白性实验等。
4、演示性实验
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以改进后的演示实验重新对实验现象进行诠释,通过这种新的实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如氢氧化亚铁制备的改进实验等。
总的来说,每个探究实验都是多种类型实验的集合体,它强调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和反思评价的过程。
四、探究实验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改革突出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主体地位,这也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不能仅仅停留在“验证性实验 ”的简单要求上,闯入 “为实验而实验 ”的丛林。而要走出 “为了实验而实验”的误区,这就考验到激发师生的化学智慧问题,尤其是化学教师的机智。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之前要“吃透 ”实验,对于该实验涉及的一系列问题要成竹在胸,在实验过程中既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发散思维,激发思维,但又要给予一定的正确方向引导,避免天马行空。
运用案例:高一必修 2(人教版)第三章第3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里重点介绍了乙酸的性质,在学生兴致勃勃地制得了乙酸乙酯,闻到了香味后,有学生就会有疑问:分为两层的液体到底哪层为乙酸乙酯?这时教师可以顺势而为,补充一个鉴别乙酸乙酯和碳酸钠溶液的实验,而且引导学生往指定的几种可能用得上的试剂(有酚酞等试剂)方向思考,诱导学生设计补充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得出正确实验结论。这样,该实验的教学源于课本,但高于课本,“跳出 ”课本,但没脱离课本。
探究实验与传统实验相比在操作步骤上更加简单,现象对比明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同时充分体现了探究实验和高中教材的紧密结合。现阶段,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以传授知识为重点,更要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强调创新学习的优越性,提高学生创新学习的自觉性。社会及学校应在注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品质、创新精神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对高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促进 “科研型 ”、“理论型 ”人才的孵化。从而走出实验传统教学的误区,最终实现实验效果的最优化,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全面推进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尹丽娅.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案例与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