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课堂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自身因素原因
1.教师专业知识积淀不够
拥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教师在课堂上遇到问题时,能站在多个角度整体把握问题,洞察问题产生多种可能性,并迅速作出决策。他们对教学情境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判断力,对问题的分析清晰而透彻,解决问题的方法独特、新颖、恰当。而缺乏专业知识的教师即使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他们对教学复杂性的认识大多是肤浅的,往往倾向刻板地安排教学内容,不能灵活地应对课堂提问,不能敏锐地把握课堂生成性资源,怎能不导致课堂失控、失察而低效!
2.教师教学策略运用欠佳
教学策略是复杂多变的。在制定或使用教学策略时应该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学生为出发点,以教师自身特点为主观条件,制定和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外在因素的影响
1.学生认知发展不平衡
小学生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生可能早己进入形式运算思维阶段,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另一些学生则始终停留在具体运算阶段,对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反复讲解和练习才能够接受,”叫他们常在课堂中遭受挫折,遭受挫折就易产生紧张、焦虑、惧怕等情绪反应,进而会采取消极的态度捣乱、破坏课堂纪律。
2.教学内容与学生当下生活缺少联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教学内容或学科知识要与学生当下的生活联系起来才有意义,学生也才能有真正有效的发展。“只有那些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能使其产生迷惑、兴趣、求解的问题,才有可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优化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管理策略
(一)课堂学习中教师的有效引导
1.深入了解学生,确定学生的探索起点
学生在理解、学习数学时,总要涉及到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皮亚杰认为: “儿童认识客观事物不是像动物那样去盲目的尝试错误,而是运用已有认知结构去同化新信息。”只有当新信息与学生脑海中的已有信息既一致又不一致,才会引起已有认知结构与新信息的不平衡,从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已具备哪些认知结构、新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有哪些联系和差异等,确定学生探索活动的起点,才能引导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
2.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提炼学习方法、促进数学思考
方法是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体力劳动的方法和智力劳动的方法。智力劳动的方法包括注意、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方法。在此,我们关注的是思维方法,因为任何智力活动的方法都离不开思维,思维方法是“方法中的方法”,是智慧的核心。开展探究式学习,学生反馈的信息是丰富多样的。由此教师在组织学生汇报时,要及时综合、归纳学生的见解,筛选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提炼,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考,有利于课堂有效管理。
(二)实施有效的课堂合作学习管理
1.加强合作技巧的指导
合作学习中学生常表现出“各自为政”、“一言堂”、“独守一隅”等现象,这时教师应注重指导合作技巧。“指导学生倾听同伴发言;指导学生讨论、交流,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指导学生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作总结性的发言等。”
2.营造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课堂气氛
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课堂气氛包括以下四方面:
第一,尊重、信任的互助环境。教师要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参与到合作有困难的学习小组中去。
第二,充足、富裕的时空环境。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 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的发挥。
第三,真挚、诚恳的激励环境。教师对学生可多使用一些“你真棒”、“试试看”、“说下去”、“再努力,你还会进步”等赞赏和鼓励性的语言,
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愿望,也可增加学生合作的信心。
(三)通过教师有效的课堂管理评价,让学生养成专注倾听的习惯
倾听,作为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是学习习惯,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通过前面的课堂管理问题分析我们发现课堂活动中学生们都更愿意说,而不那么愿意听。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能听懂、理解老师的提问、讲解;能听懂、思考同学的发言,那么他就会专注于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别人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能刚开始并不是全部学生都能做到规范、完整,这时教师如果选择抽一些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来示范,并注意进行恰当的评价,这样,学生在倾听别人发言的过程中,在听教师的评价语言的过程中,必定能由“会听”转变到“会说”、“爱想”,问题行为在专注的倾听中逐渐减少。
四、结论
总之,本文以科学发展观和《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通过对有效教学理论的研究,通过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管理存在低效的原因分析,为小学数学课堂管理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希望能实现课堂管理的最大效能,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希望对教师们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樊肖肖.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管理[J].教育教学论坛,2012/29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管理策略
有效教学和课堂管理,是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授课时所要把握的重要方向。有效教学是指在老师的指挥下,为完成教材分配任务而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课堂管理,则是围绕课堂的有效教学而进行的约束手段,目的旨在使教学手段得以顺利实施。两者结合起来,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理性设定有效的课堂管理目标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不同,课堂的教学目标和管理目标也会相应的不同,老师要灵活地寻找出让学生遵循的课堂教学方法,课堂的环境决定了其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老师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果的优劣,决定学生能不能更好地投入学习。所以,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仅要对教学课程有清晰的方案,对课堂管理,也要有一番目标的设定,这样既能辅助课堂教学的进行,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在整个课堂管理中让自身水平不断得以提升,使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尽管新课改的进程在逐步深入,但是关于课堂管理,老师也不能随着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而放松下来,反而需要更加合理地将管理的目标设定与课堂教学更加贴切。例如,在六年级的“几何图形探究”教学中,多数老师也采取情景化的教学方式,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然后让学生利用剪刀、美工刀等来制作一些几何图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肯定会暴露出来,如果老师在事前没有设定合理的管理目标,只是一味地放任学生自主进行,那么很可能会导致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使教学效率大为降低,所以,老师不妨在活动开始前,设定一个小纪律目标:制作交流的过程,只限于在本组,或者有疑问时,只能在书本上寻找答案,当然,在制作完成后,老师可以在全班进行制作总结,以免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
二、基于管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当然,教学是一门艺术,不能只是简单地灌输理念,要让学生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合理的分析利用,所以,老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的同时,还要保证教学质量,就要下些功夫了。不能仅仅是利用自己的教师身份来立规矩,要通过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遵守课堂纪律,完善课堂管理。在小学数学复习教学中,可以通过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老师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构筑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维护小学数学课堂的管理。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中的“分数问题”时,老师可以在“认识分数”这一章节中,利用一些简单的小道具,可以是一块饼干,也可以是几个漂亮的玻璃球,同时从下面选出几名同学,来进行分配工作,在活动的进行中,老师可以拿教材上的实例和自己进行的活动来对比,这样就能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清晰地认识到分数的概念知识。
三、重视课堂的总结与课后的巩固
一堂高效的教学课,是离不开总结的,在结构上,整堂课必须要首尾呼应,有开头,有结尾。经过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老师不重视课堂内容的总结,导致学生虽然听了很多,学了很多,但对内容没有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导致在课堂后面的“留白”时间,老师感觉轻松了,学生感觉自由了。每堂课的最后,都是纪律涣散的高发期,而一堂课的所有努力,也很有可能在那段短短的时间里,化为泡影,所以,老师要在每堂课的最后,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这不单单是对课堂知识的总结,还是对课堂纪律的约束,通过课尾的讲授,老师也能够更好地将作业任务下达,对教学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而言之,课堂的管理得当,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授课,但管理方式不能只是盲目地威吓,老师要与学生多多交流,促进课堂环境的和谐,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龙燕.有效教学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管理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物理学对三角形稳定性的描述是:在同等条件下,用相同材料做成的三角形比其他的多边形稳固。同时,也正是因为三角形具有几何学意义的稳定性才使得它具有物理学意义的稳定性。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把这些都让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理解呢?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觉得要注意两点:(1)不要单纯用“拉不拉得动”作为“稳定性”的标准,而应该用“拉过以后有没有改变形状”作为标准;(2)让学生亲手做木条多边形,首先让学生用三根木条(每个学生所得到的材料要一样)做三角形,然后让学生相互比较,发现三角形三条边一旦确定,做出的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肯定相同,从而体会到三角形的稳定性。接着用相同的方法让学生做四边形、五边形,让学生体会到其他的多边形不具有稳定性。通过这两点让学生区分“稳定性”和“稳固性”,体会到三角形稳定性的真正含义。而怎样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那两个问题呢?我想主要让学生体会到三角形的稳定性主要指的是“三边确定,三角形大小和形状也确定”这个几何学意义的稳定性,不能因为“红领巾柔软”就说三角形不稳定,不能因为“桌面牢固”就说长方形具有稳定性。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管理很关键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教师纵有满腹经纶,但往往在面对调皮学生时束手无策,面对乱哄哄的课堂气急败坏,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没法正常实施,让课堂教学教学变得低效,而且很有可能由此产生恶性循环,教师和学生都饱受煎熬。而与此相反一种情况是:有的教师为了保证教学顺利开展,采取了各种各样的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措施,短期内保持了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但从长期来看,无疑会造成一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让他们越来越讨厌数学,更严重的可能会禁锢大多数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得他们不敢标新立异,不敢越雷池半步。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呢?有一本书我觉得写得很好、很透彻,那就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课堂管理的策略》。书中通过理论阐述,使教师了解课堂管理行为的含义,更新课堂管理的观念,同时着重介绍一些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力图使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行为更科学、更有效。
三、要理解和把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种教学观”。
“五个转变”是指:①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③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⑤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四种教学观”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如下四种观念:①整体观。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②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③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④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数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进行,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
由此可见,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项的达标要求。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基础知识方面:结合直观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②基本能力方面:能应用分数表示图形里的阴影部分,能在图中画出阴影部分来表示分数,在数线上标出一定的分数;③思想情感教育方面:培养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并且把这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要求组成一个整体,做到在教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教育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全西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
教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注意体现如下四个原则: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生动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富有艺术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自主性原则是指方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方法要处理好全体和个别的关系。
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目前,一节课中只采用一种教法的极少,同时单一地运用某一教法,也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因为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象等),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
这样能使学生视、听触角同时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课堂结构高效化
现代教学论认为:应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据报载,美国中小学校的许多教师每节课只讲10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提问、消化,教师引导、释疑、解惑。无独有偶,国内已有很多学校要求教师一节课最多只讲15分钟,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学效果也很不错。不同的课型有各自的基本结构模式,同一课型的结构模式,也会因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客观教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课堂结构高效化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节奏和高要求,一个有活力的、高效化的课堂结构,必须具备如下六个因素:构成一个“环环紧扣、层层入深、步步有新、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程度;学生当堂练习的数量和质量;课堂信息反馈畅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时反愧及时调节;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六、基本训练序列化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条成功的经验是加强双基(基础知识教学、基本能力训练),什么时候加强双基,教学质量就高;什么时候削弱双基,教学质量就下降。加强基本能力的训练应注意如下问题:①首先应确定哪些是基本训练的内容,然后根据各年级的教学要求,由浅入深地安排,形成一个符合小学数学特点和儿童特点的基本训练序列;②训练的时间多长,数量多少,都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以便在不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的条件下,取得最好的训练效果;③习题的编排应做到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大容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④应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精心选编习题。例如:为引人新课,选编知识衔接题;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题、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等等,从而实现训练目标。
以上六项基本要求,体现了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集中了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实施这六条基本要求,就能优化课堂教学,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提高数学记忆效果十法
许多数学知识,不仅需要学生理解,更要让学生记住它。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记忆数学知识的效果呢?下面介绍十种方法。
(一)归类记忆法
就是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特征及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分类,以便帮助学生记忆。比如,学完计量单位后,可以把学过的所有内容归纳为五类: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和容积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前四类包括公、市制和换算,第五类包括世纪、年、月、日、分、秒及其进率。这样归类,能够把纷纭复杂的事物系统化、条理化,易于记忆。
(二)谐音记忆法
这种记忆法即是利用某些识记材料的谐音来进行记忆,使学生印象深刻,不易遗忘。
(三)比较记忆法
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是很容易混淆的,可以应用一些概念的对立关系,抓住概念中关键地方进行比较,便可帮助学生区别和记忆。
(四)歌诀记忆法
就是把要记忆的数学知识编成歌谣、口诀或顺口溜,从而便于记忆。比如,识记分数乘、除法法则,就可编出这样四句歌诀:“分数相乘很分明,分子分母各相乘,分数除法不一样,除数颠倒再相乘。”采用这种方法来记忆,学生不仅容易记,而且记得牢。
(五)理解记忆法
理解是一种有效的最基本的记忆方法,丰富的数学知识,靠死记硬背是容易忘记的,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记牢。因此,对概念、性质的概括、法则的得出、公式的推导等过程都必须一清二楚。比如,各种面积公式,其中长方形面积公式是最基本的,其他图形的面积公式都可以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中推导出来。学生理解了推导的过程和关系,就容易记住各种图形的面积公式了。
(六)规律记忆法
即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进行记忆。比如,识记公制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现单位的化法和聚法。化法和聚法是互逆联系,即高级单位的数值×进率:低级单位的数值,低级单位的数值+进率=高级单位的数值。掌握了这两条规律,化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规律记忆,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对所学的有关材料进行加工和组织,因而记忆牢固。
(七)列表记忆法
就是把某些容易混淆的识记材料列成表格,达到记忆之目的。这种方法具有明显性、直观性和对比性。比如,要识记质数、质因数、互质数这三个概念的区别,就可列成表来帮助学生记忆。
(八)重点记忆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学的数学知识也越来越多,学生要想全面记住,既浪费时间且记忆效果不佳。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记忆重点内容,学生在记住了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再通过推导、联想等方法便可记住其他内容了。比如,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这三者关系中只要记住了第一个数量关系,后面两个数量关系就可根据乘法和除法的关系推导出来。这样去记,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提高了记忆的效率。
(九)联想记忆法
就是通过一件熟悉的事物想到与它有联系的另一件事物来进行记忆。比如,从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联想到小数加、减法的法则,由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联想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联想可以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
关键字:铺垫改变 游戏落实 妙语应用
【分类号】G623.5
数学课堂,是师生思维交汇的场所。处处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就成了“减负”的主要实施措施。
一、铺垫巧改变,引领学生探究更精彩。
在教生活中的数学时,我将铺垫的内容换成了极富生活化的条件:“小明的爷爷72 岁、爸爸36 岁、叔叔30 岁”。通过简单的提问,让学生很快地建立了感知――“爷爷比叔叔大得多”、“爸爸比叔叔大一些”、“叔叔比爷爷小得多”、“叔叔比爸爸小一些”,学生很容易理解,兴趣很快提升,注意力集中,发言人数激增。接着我提出了一个新的条件,那就是妈妈的年龄:“妈妈35 岁”。问:“爸爸和妈妈的年龄可以怎么说?”学生很自然地得出了“爸爸和妈妈的年龄差不多”这一说法。学生已经从具体的情境中将这节课所要体会的内容提炼出来了,再进行继续的研究,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了。
二、游戏巧落实,促进学生活动更充分。
中央台有一档节目叫“购物街”,看过之后我很自然地就联想到了要想猜准商品价格又要尽可能缩短时间的玄机。我将这个创意在教学中巧妙地落实了一下。首先,我当着全班学生的面神秘地将一个数写在了我的手心上,我说我只想让一个人看:“叫谁呢?真为难。干脆谁猜到叫谁吧,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老师会有一些提示性的语言,看谁善于思考”。
活动就这样开始了。我说:“这是一个两位数。”迟疑了一下,有人举手,说:“27”。我猜他是随便说的,估计其他人心理也没谱,先说一个再说吧,接下来的就有意思了。我反馈:“我的数比你说的多得多。”我故意将“多得多”说的语气比较重,语速比较慢。第二个学生站起来:“87”。我反馈:“我的比你的少一些。”我依然强调了“少一些”这几个字。
下一个学生说:“69。”我继续反馈:“我和你的差不多。”我的语音刚落,立刻就有好几个声音迸了出来:“70”“68”“71”“67”。我冲过去点了点说对了的“小脑袋”,并对他做了一个胜利的姿势,全班立刻“耶”了起来。在游戏期间,我尽量地顾及到让更多的孩子发言,班里情绪沸腾。几轮过后,学生的感知已经很充分,在回到书本做练习时,刚刚积累下的经验就派上了用场。
“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和“差不多”的含义就是这样在孩子们的参与游戏中去感知了、体会了。因为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的参照,到底“差多少”算“多得多”或“少得多”,“差多少”算“少一些”或“少得多”,不能死板地给出一个数值,这要靠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而不是绝对的,因此学生经验的累积对他灵活的判断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三、妙语巧应用,激发学生思维更无限。
在指导学生解析应用题时,有句话能不断地启发学生去想,去描述,去分析,去总结。“谁还想说?”就是这句话。一方面,它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想法,让有想法的孩子不断表达。另一方面,它引导学生不断地去思索,去倾听,去挖掘题中所蕴含的各种有用信息。
有一道比较贵贱的题目――“哪种油便宜些?” 这句话就发挥了淋漓尽致的作用。题目是这样的:左边一大一小两桶油,分别标着3kg和1kg,共48元,右边一桶更大的油标着5kg,55元。
“谁想第一个站起来说?”
A 获得了这个机会,他说:“用48÷(3+ 1)求出左边的1kg 油12元,再用55÷5求出右边的油1kg11元,12大于11,所以右边的油便宜些。”这个同学说得完整,思路十分清晰。
“谁还想说?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这次,活跃的B站起来说:“老师左边4kg的油可以不动,用55÷5求出右边1kg的油是11元,再用55 减去11元,就是右边的油4kg 需要44 元,拿左边的48 元和右边的44 元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同样是4 千克的价钱,右边的油便宜些。”
“太精彩了,谁听懂了,谁还想说?”
又有人举手了,我让C 说,他也同样有模有样,说:“同样也可以右边的油不动,求出左边的油5kg 多少钱,也可以比比5kg 油的价钱就可以看出来谁便宜啊。”
“对啊,谁想说说该怎样做?”于是同学们在我思路的点拨下,说出出了各种各样所能想到的各种算式。
这时,我问:“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方法,思路都不错,能不能说说这几种方法都是比较哪种油便宜些,分别比的是什么?
谁想说说?”
很快地同学们一一描述了,A 方法比的是1 千克各花多少X;B方法比的是4千克各花多少钱;C方法比的是5千克各花多少钱。
我再发问:
“比较哪种油便宜些,关键得在什么情况下去比较?谁想说说?”
“数量相同!”这次同学们喊得声音很是响亮。
像这样,通过一步一步的探索发现,不断地问学生“谁还想说?”让学生逐渐去探索、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主动性比什么都重要。
“减负”到底减什么?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充分调动感官,提高学习效率是“减负”的关键。
首先,备好课。备“可能的”,给“不可能的”“未知的”提供可生成的空间。
其次,上好课。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更深地思考,更广泛地接触,更充分地感悟,更准确地提炼。长此以往,精彩的课堂必将是高效的课堂。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愉悦的精神享受。遨游课堂积极地探索,不知不觉中地就减轻了学习负担,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为了在教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结合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特别是青浦的教改经验,探索了一条“班内分层教学”的新路子。
所谓“班内分层教学”就是在不打乱原班级的情况下,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施教,进行分层递进教学。具体做法是:
一、对学生分层
对学生恰当分出层次是因材施教的前提。首先要做大量的调查工作,综合各次考试成绩、平时表现、智力因素、学科基础,把班内学生分成A、B、C三个组。分组情况单独通知每个学生,做好思想工作,保证学生心情舒畅地按照自己相应的层次投入课堂学习。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通过不同形式测试、考核,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对教学内容分层
数学知识是由数学问题构成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手段。因此,无论是新知课、习题课、复习课还是讲评课,都离不开数学问题的解决。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以解题活动为中心,即把问题做为教学的出发点。班内分层教学除把学生分层外,还要把教学内容分层。一方面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几组题,题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大;另一方面是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的小题,几个小题之间分出层次、拉开档次,又形成几个由低到高的小。题与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步步升高,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这样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解每组题时,要求A组学生解低档题,争取解中档题;B组学生解中档题;争取解高档题;C组学生可以直接解高档题,使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解题、分层指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人人都能参与,差生也有用武之地。通过多层次的教学,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较高要求。
三、指导学习方法
“班内分层教学”利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整个课堂以解题活动为中心。并且不同层次的学生解不同层次的习题,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思维的积极或受阻情况随时调控。这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渠道就不再是主要靠听,而是靠解题。一方面凭借已有知识解决相应问题,另一方面是利用已获得的认知结构去掌握新的知识,从而扩充原来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龋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发现问题,指导学生适应这样的教学。
班内分层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优越性:
一、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班内分层教学较好地解决了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有利于解决“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弊端。由于在教学中对差生实行“低起点”教学,自然就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改变其自卑和落后的心理。为实现差生转化创造了条件。随着教学活动层次化的由低到高的发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相应地得到了提高,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各自的发展。由于每节课都安排尽可能高层次的问题,对培养优生也很有好处。显然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班内分层教学是通过题组,把本节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分解为若干个不同层次的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解题,自然地学习了所要学的数学知识。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显然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中,自然地、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就自然地变教师津津乐道地讲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自觉地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数学教学的实质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班内分层教学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达到因材施教。这里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教师的调控,即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处理好各层题目与各层学生之间的关系。一般说,在学生按层次解了相应题目之后,再由教师控制师生共同由低到高地解决各层问题。在解决低档题时,虽然B、C两组学生没有做,但他们完全可以在A组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快速反应,在短时间内拿出解题决策并迅速和出正确答案。这样就自然地训练了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同时A组学生回答了简单问题,坚定了他的学习的信心,又为他们解中档题打下了基矗在解决中档题时,由于A组学生刚解了基础题,稍加努力就可以解决中档题,这样就容易激活他们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C组学生此时的思维将更加活跃,因为他们要快速解决中档题也不是十分轻松的了。每节课的重点就在于解决中档题。这是要求大多数人都应掌握的层次,也是联系A、B、C三组学生思维的纽带和桥梁。在解决高档题时,教师根据内容和学生思维状况适当处理,尽量使A、B两组学生能够够得着、受启发,又使C组学生有所得,进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课堂管理的必要性
1.课堂管理是信息技术课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早就指出课堂管理的重要性:“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如果没有良好的课堂秩序,意味着课堂中的大多数学生都不清楚教师的要求,无法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教学设计都无法按计划实施,课堂效果也无从谈起。有力的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课堂管理同样是课堂顺利进行以及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
2.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给课堂管理带来困难
由于年龄的原因,小学生的注意稳定性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特别是低学段的小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而且没有形成必要的课堂行为习惯。如果课堂管理不善,容易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形成“一锅粥”的局面,导致教学活动无法顺利进行。
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环境的特殊性增加了课堂管理难度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活动大多数在机房进行。机房对于小学生来说新鲜度较高,机房里的各种设备尤其是每人面前的计算机及安装的各种软件等与普通教室差异较大的因素都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刺激,较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从课时安排来看,信息技术课一般是一周一节,这更增加了学生对机房环境的“新奇”程度,延长了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环境熟悉的时间,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同时,新的环境可能会对学生在传统教室环境中已经形成的行为规范造成冲击,对于还没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低学段小学生来说,机房学习环境更纵容了他们的不良行为,信息技术课课堂管理更是难上加难。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课堂管理的策略
理想的信息技术课课堂不是全体学生鸦雀无声,但应该是井然有序、和谐向上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帮互助,课堂气氛热烈、激动人心,学生积极地探索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已有课堂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特征,本文着重从规范学生的行为、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创设合理学习环境三个方面构建小学信息技术课课堂管理的策略。
1.规范学生的行为
规范的学生行为是有效课堂管理的重要体现。根据行为主义学习论的观点,行为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实物,而且是可以塑造的。对于缺乏课堂经验的小学生来说,提高课堂的有序性应该从规范其行为开始。规范学生的行为可以采取告知行为规范、示范动作和强化行为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告知行为规范。有研究表明,教师明确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并阐明要求的目的,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遵守纪律。许多情况下,小学生课堂行为不规范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应该怎样做。在学期之初,教师应该向学生明确表达在机房中的行为期望,为规范行为打下基础。比如,可以把一些重要的行为规范进行板书,引导学生齐声朗读并解释原因,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加深印象。
第二步,示范动作。新的行为一般是从模仿开始的,对于课堂上的某些关键行为教师可以进行示范,给学生提供模仿的对象。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特别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语言描述远远不如形象示范来得更直接,更具体。因此,正确动作的示范对规范学生的行为是有效的。比如,教师把有秩序、安静地进入机房或者轻拿轻放板凳的行为进行示范,能够加深学生对规则的理解并自觉遵守。
第三步,强化行为。在告知行为规范和示范动作之后,还需要不断强化,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可以分为对正确行为的奖励和对错误行为的惩罚。“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我们应该注重运用奖励从正面引导学生的积极行为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对课堂表现好的学生奖励五分钟游戏时间;对于违反行为规范的学生给予关闭显示器十分钟的惩罚,严重时可剥夺其操作计算机的权利。强化时应该把奖励和惩罚的原因与学生的行为密切联系。
2.吸引学生注意力
人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当学生的注意力被学习内容所吸引时,课堂秩序势必会好许多。吸引学生注意力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其他事情吸引到学习内容上来;另一方面,保护学生现有学习注意力不被分散。
首先,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应用型学科,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布置有趣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学习任务来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创设真实的情境,要求学生通过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或者采用角色扮演等教学模式。
其次,小学生发育及成长环境的不同导致其信息技术能力差异较大。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时要注意层次性,兼顾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被学习任务所吸引,有事情可做,不规范行为发生的几率自然会小许多。
再次,教师要把握讲课的时机,以减少学生分散注意力的机会。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该根据学生的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比如,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一般不要试图上课之初讲授新知。因为学生刚刚从传统教室进入机房,需要一段适应的时间。如果利用有趣的教学课件或者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游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会免受其他无关刺激的影响,进入一种学习状态或者准备学习的状态。等学生比较安静时,教师再强调一些知识点。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则要抓住课堂的前5分钟和最后5分钟,一般要争取在上课初向学生清晰地布置明确的任务,尽量避免在上课过程中打扰学生进行讲解,因为这样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使学生停下手中的操作来听讲。充分利用课堂的最后5分钟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和印证所学到的新知识,加深印象。
最后,教师最好规定一些特定的课堂纪律信号,通过特定信号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平时训练学生收到信号时迅速做出教师所期望的行为。比如,当听到教师拍手三下时,学生跟着拍三下手,同时保持安静,眼睛看老师。特定信号的使用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常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设合理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学科特殊的学习环境(计算机房)给课堂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采取措施预防不规范的课堂行为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安排男女间隔式座位。因为性别不同,同等条件下男女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存在差异。一般地,男生对操作技能接受的速度较快。根据经验,如果三个以上男生邻座,课堂不规范行为发生的几率会高出许多。男女间隔式座位不但会减少课堂不规范行为,还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弥补男女生之间的差异。
第二,课前确保计算机运行良好。信息技术课课堂计算机是学生的主要操作对象,如果上课过程中过多的计算机出现故障,就会打乱学生的基本学习环境,诱发学生的不规范行为。因此,上课前应调试好每一台计算机,为学生的顺利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组织合作学习,使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得到帮助。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及机房内过多的无关刺激,在教师讲完新的知识后部分学生不知所云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对于这部分学生除了给予一定的“惩罚”外还要及时进行帮助,使其不断体验成功,否则他们会越落越远,最终成为课堂秩序的“破坏者”。
第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大量研究表明,师生关系的质量会影响学生的课堂行为。对于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程的某些教学内容是比较枯燥的,比如指法练习、某个软件的使用等,如果教师过于严厉,师生关系过于紧张,那么学生可能在课堂上经常受挫,久而久之便会放弃学习。反之,如果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那么他在课堂上会越来越关注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形成。
小学信息技术课课堂管理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上策略是笔者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课堂的具体特征提出的,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效果。对信息技术课课堂管理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无疑会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戴维著.课堂管理技巧[M].李彦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关键词】情境;交流;思维;评价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理念,构建高效课堂,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我们每个小学语文教师的追求。我们要树立发展教学观,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精彩而高效。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纯真情感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文章的源头活水,文章是情感的自然结晶。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创设与文本对应的教学情境,轻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的纯真情感,使师生的思想感情与课文的思想内涵融为一体,进而引发新的联想、迸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感悟。如《观潮》一课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对于没有见过钱塘江大潮(甚至一般的潮水也没有见过)的学生来说,光凭课本上的语言文字描述去想象是非常困难的。于是我借助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创设情境,再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气势,让学生具体感知了大潮先像“一条白线”、进而“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接着又“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最后“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江面上依旧是风号浪吼”的真实景观。通过教师指导下的看、读、议、想,加快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引领互动,给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
新课程改革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学生、教师――文本、学生――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是学习者与外界的信息发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切实发挥主导作用,改变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积极引领课堂互动,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多向的交流机会,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广泛的可能性,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为此,我们适时运用分角色朗读、配合动作朗读、合作表演等手段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对学生开放讲台,让讲台成为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改变秧田式的学生座位编排方式,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四人或多人围坐,还可以按照学生的个性、学习水平、兴趣爱好自愿组合就坐,便于展开小组协作交流和课堂辩论。
三、启发质疑,诱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堂课上得好不好,重要标志之一就看课堂上产生多少“问号”,这些“问号”处理的质量高不高。作为教师要准确把握课文,启发、引导学生于细微处发现疑问,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诱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通过自读、探讨,寻找具有合理性的答案。就《少年闰土》中“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这句话,我们启发学生:“‘两个脚’后面的省略号在这里指什么?”学生思索后回答:“指闰土还讲了很多话。”我们又启发学生设想:“讲了什么话?应该是什么内容?”这一下学生愣住了,一时答不上来。恰是这样的疑问诱发了学生积极的思维和讨论。我们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从中揭开谜团。当学生们读到作者发出了这样的内心感叹:“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时,顿然领悟,这里的省略号应当指闰土还讲了很多希奇的、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事。否则,课文仅叙述四件事,怎能说是“无穷无尽“呢?这样,以疑激思,以读代讲,对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四、有效评价,鼓励学生的超越和创新
每一个学生幼小的心灵总是期待老师能给他一个鼓励、一份肯定。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让自己的评价贴近学生的心灵,从多方面鼓励他们启航的信心和勇气,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灵感,给学生一双发现、探索的眼睛,鼓励他们不断地超越和创新。学习《将相和》时,我问学生:“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学生大都说:“我喜欢蔺相如,”“我喜欢廉颇。”在热烈的回答沉寂下来的瞬间,有一个同学用很小的声音说:“我喜欢赵王”。尽管他的回答引来了学生的一片嘘声,我却从中看到了多向思维的火花,我让这个学生解释原因,他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个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每次斗争胜利他就升一级,我喜欢赵王善于用人这一点。”听完这些,我热情地肯定了他的想法:“讲得非常好,人们一般觉得赵王是统治者,所以常否定他。而你能从赵王的知人善任看到其积极可取的一面,很难得,同学们,让我们为他的新视点鼓掌!”教师积极的评价,如一股股暖流滋润学生的心田,有效地诱发了学生的超越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育是雕琢心灵的艺术,让我们以一个慈母般的爱心去善待每一个幼小的生命,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情感、智慧、悟性和灵性。只有使学生开放自己的心灵,张扬自己的个性,释放自己的潜能,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够真正地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化英现.小学语文课堂中情境教学的运用.《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1年06期
关键词: 课堂管理;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2-0157-01
良好的课堂管理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成绩的根本保证,所以抓班级课堂管理,做好课堂管理工作在教学工作中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管理是构成教学活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动力因素,其效果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我在自身的课堂中,通过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采用了较为开放自主式的以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为主的课堂管理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带愉快的心情、微笑的面容走进课堂
我们作为教师推门走向讲台,就要像演员出幕走向舞台一样,要立即置身于角色,投入到课堂氛围中来,忘掉生活中不愉快的事,不能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奠定了一个愉快安详的课堂管理氛围,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课后我有时会给学生布置一些如同数学日记这样的作业,其中可以记录这节课掌握的一道题的计算方法,也可以记录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还能大胆的写出自己对本节课的感悟。比如“老师,你这节课讲的神采奕奕,我听的很高兴,学的也很轻松。”“老师,希望你以后每节课都能这样笑。”“老师,你面带笑容上课我更喜欢。”……同时,我也在不同情绪课堂中感受到了学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教师愉快轻松的心情使知识的传授、学生的领悟也变的简单起来。在和谐的气氛中教师再设法将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的问题,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使课堂产生愉快的气氛。例如,将五等份圆周时,教师提问:“北京举办奥运会,我们要表达自己的心愿设计奥运卡,要求奥运卡有五角星图案,你会设计吗?”这种形式的提问使得课堂气愤顿时活跃起来,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的趣味横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也便于了教师对课堂的宏观调控及管理。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节课的前二十分钟,学生学习情绪饱满、精力充沛,是一节课的最佳时间。因此,我们要抓住学生愉快的情绪,以次为契机,不失时机的引起学生最大限度的有意注意去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力争在前二十分钟完成教学任务,这样,通过我们良好的课堂管理达到了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二、对课堂中出现的违反管理的问题,以尊重学生为前提,采用一些无声胜有声的批评、暗示等方法来纠正他们的行为。
在上课时,有的学生会说悄悄话或偷看课外书,在这个时候,老师或许会过去收走书或许是大声训斥,这样做一方面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一方面学生又会考虑老师是否将书归还而无心听讲,我们在遇到类似的事情时可以试着用手势暗示,就是说在这个时候,老师走过去将手指放在说话同学的嘴上,或指指学生看的课外书,学生会自己停止说话,收拾起不该看的书。有句俗话说“无声胜有声”,这种无言的批评,胜于严厉的训斥。还有比如当课堂秩序出现大面积混乱时,老师大声呵斥,用教鞭敲桌子,非但起不到制止作用,反而会有损教师的形象,这时的沉默也会产生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有一次,我和全班同学在做实验,大家兴趣很高,关注着实验的进行,我发现有位同学在做小动作,这时我一边注视着他一边仍在讲解及做着手中的实验,他发现后感到很不好意思,马上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了。
在课堂的管理上,我们还是要以多鼓励为主。比如说,上课时,对个别听课精力分散的学生,我们有意的去提问他,当他回答出了问题,我们对他的成绩表示肯定或提出些要求,没有回答上来了,也要鼓励他说:“你很聪明,如果你认真听讲的话,这个问题对你来说一点都不难。”这样来激励他学习的兴趣。
三、课堂管理还可以充分利用一些风趣和幽默或是欲扬先抑的办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失时机的开个玩笑既愉悦了课堂气氛又教育了个别学生,或是采取一些欲扬先抑的办法来组织课堂管理进行教学。比如说,在讲课时,我发现平常听讲非常认真的一位同学这次却在搞小动作,我说:“这节课全班同学听得很认真,尤其是某同学更认真。”这位同学听到表扬后羞涩地笑了,并且认真地听讲起来。
课堂中还可以穿插些风趣、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或其他形式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发现个别学生思想有些开小差,这时,我讲了一个谜语“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同学们听了这个谜语都睁大眼睛,认真思考,知道猜出是日历,紧接着我们通过日历介绍“年、月、日”,这样一个小小的插曲,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走神的学生集中了注意力。
四、建立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