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温暖时光范文

温暖时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温暖时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温暖时光

第1篇:温暖时光范文

冬日的风总是那么遒劲,都能吹到人的骨头缝里 。也许这份寒凉,每每想写点什么,那个暖字就会不自觉地呈现到眼前。暖有好多种,身体的暖,来自于问候的暖,还有爱着的暖,这些暖如同流年中那些缠缠绕绕的枝蔓上开放的小花,那样明媚着,温暖的点缀着年华。心中有了暖,就不会计较一些尘凡,所有的一切都会变得简单,以一颗素雅平和的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让心境淡然花香满径幸福永远。

虽然外边天寒地冻,树在寒风里瑟瑟发抖,可总有一缕暖阳透过窗, 让屋里温暖着,明亮着。窗台上那花盆里葱绿的吊兰,抽出长长的嫩茎,开着淡淡的白色小花,虽无香气,却是那样静雅的开放,花茎的顶端又在开枝散叶,和吊兰本是一体,却又是一个新的生命盎然着生机。生命在不断的延续,平静的心湖也会时时荡起的一圈圈涟漪,让一层层心波激荡着生活,总觉得一时一刻也停不下脚步,错失了好多应有的景色。如若心累了,何不稍稍驻足,就一窗的暖阳,静静而坐,一盏暖茶,一首老歌,在清宁的时光里意在修篱种菊的闲适,用恬淡的心情来体会生活中的丝丝美好。

在此刻静暇中 ,也感念生活中的寒凉,这样才能沉淀出岁月的沉香 。捡拾一路大大小小的过往,只留下曾经的感动,体会那泪花绽放的温柔。把这遥远的时光在心底珍藏。期许自己就是那个布衣,长发的女子,走在世俗的烟火里,穿过大街小巷,经历人间的暖凉。把一颗心低到尘埃,却让一颗感受温暖的梦在云里游走。提篮买菜,让厨房里热气腾腾,家人一起温馨着粥暖茶香。亦可走在苍茫的原野,感受季节的兴衰,静看一根小草的新绿一朵小花的怒放,还有那斜阳里炊烟袅袅的村庄,呼儿唤女的亲情暖在心房。日落天晚,窗口一盏盏晕黄的灯光,总是在指引回家的方向,风雨寒凉中那家就是可以停泊的港湾。

边走边悟让眼里总是暖意荡漾,不论何时都会写下如花的诗行,让心在文字里温婉,让美好的记忆在岁月里绵长。在走过的风光里,生活的五味杂陈里都浸透四季的花香。让打开心窗展露一抹欢颜,就算在寒冷的冬季也让敞开的心胸少一些彷徨,用一颗释然从容的心摘一朵雪花的清凉,暖一场春暖花开的希望。让心在温暖里起航,让生命里的时光多一些温婉芬芳。

冬日里还有一抹暖阳,也时刻让心明媚着,温暖着,让一路温情相伴,抛却所有的忧伤,绽露着笑颜如花开放。

第2篇:温暖时光范文

一个人踏上了回程的路,车外灯红酒绿,到处可见饭店包办年夜饭的大横幅,也不知道是内心的作怪还是红色刺眼,我对隔着玻璃外的世界感到陌生,感到厌恶。

迷迷糊糊就随着车子的摇摆进入了梦乡。灯光照耀着餐桌上每一个人约束的身体,客套的嘘寒问暖,疏远的餐桌距离,每个人保持着僵硬的笑容,平日里调皮乱舞的小孩被大人束缚在身边规规矩矩的端坐着,也许你会认为这是一场庆功宴,也许你会想象这是一场严肃的会议,但往往没人会猜到这竟是一条血脉相同的亲人之间的盛宴,没有人会知道这场豪华的盛宴竟是最亲密的亲人之间的团聚,我也懂我没有资格没有信心去批判那些物质上的感情。隐隐约约看到一个70多岁的老奶奶,她眼中闪烁的是什么?晶莹剔透的发出悲凉的光芒,她是这场盛宴的主角。

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远在外地的儿子一个电话使她心久久无法安静,脸上满是幸福的容光。“妈,我接你来城里过年吧,我们去饭店吃饭”一句简简单单的话使这位年迈的老奶奶坐上了前往幸福的大巴,但是她可能不知道这次幸福的相聚,却是应酬,攀比灵魂的升华,一个个陌生的面孔出现在坐在角落里这位母亲面前,他们热情的打着招呼,也许只有这位乡下来的老婆婆无法这么虚情假意的对着陌生人嘘寒问暖吧。她的儿子是她的骄傲,然而她却无法相信自己的儿子为了职位,把母亲当招牌,她儿子单位到年终都有评奖拿奖金的活动,领导们除了看他们的功绩之外还要考虑他们的品质,所以大家伙纷纷打起了孝敬的牌子,搞起一桌一桌的年夜饭,借孝敬之名敲锣打鼓的炫耀,我觉的恶心,那些人良心是黑色的吗?那些人是睁眼瞎吗?父母对我们的爱,难道就值几个臭钞票?父母日夜拼搏的身影,只配你放在口头?想着想着竟有一股心酸荡漾,我不懂我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人,身在福中不知福,一股孤傲,一味倔强否定了多少父母的泪水,好讨厌这样的自己,这样偏执的自己。

回到家,听到父母在讨论年夜饭的问题,商量着是在城里办酒席,还是回家自己做柴火年夜饭,我说,回家吧,一家人坐在饭店里,反倒是陌生生疏了,去陪陪姥姥,她一个人孤单寂寞也够了,去看看外公外婆,问问身体是否还好,去爷爷的坟上陪他说说话,他一个人在地下也难熬吧,回家吧,家才是最好的。

第3篇:温暖时光范文

从清华大学毕业之后,我住到万寿路,与范老的家只隔着一条街,这使得我们有机会像街坊一样时常碰面,就连附近哪里有菜市场和大超市,都是范老最先告诉我的。有几个周末,我俩相约一起去买菜。他骑着自行车先到我家院子门口,笑眯眯地看着我出来,车后座上挂着个布兜子。到菜市场的路也就两三百米,我俩就推着车走,好让时间过得慢一点。刚刚参加工作的我有很多新鲜的感受和思考,就絮絮叨叨地说给范老听。到了菜市场里,摊贩们都熟稔地招呼他,当他是社区里一个普通老头儿,谁会去想这老头儿有什么来头?范老也跟摊贩们打招呼,自然得很,全然不是“褪下官袍回归百姓”,而是压根儿就没当自己穿上过官袍。

有一天,我的父母想请范老到家里坐坐,本来还担心请不动,没想到范老一口答应,骑着车拎着布包就来了。我笨手笨脚地冲茶,把一袋真空压缩包装的茶叶整个倒进茶杯,冲上水盖上盖子就端出去了。等范老打开茶杯要喝水,只见满满一杯子全是被泡涨的茶叶!我们全家都傻眼了,可是范老若无其事地品着,就跟没看见一样。事后他几次提起那回小聚,只是对我母亲的贤惠温柔赞赏不已,却从不提我的糗事。老人家是真糊涂呢,还是简朴宽厚至极?

万寿路那家“清香林”茶馆,因范老而著名。在那里,范老看着我这几年怎么长大。

进新华社工作以后,我因为喜爱摄影,一心想调到摄影部。范老暗中使劲,向当时的新华社摄影部主任徐祖根推荐我,让我去找徐祖根谈谈。我特地将自己拍摄的“得意之作”编辑成一个花哨的幻灯片,先拿去茶馆让范老过目。结果当场幻灯片打不开,我又尴尬又着急,范老师看着我捣鼓电脑,也跟着着急,但他着急的是,我准备得这么不充分怎么应付“面试”!他说:“你就老老实实地把照片都洗出来,让徐祖根拿在手里看。这样就算他当时没法看,以后也可以看。”后来的事实证明,如果没有采纳范老的意见,我的那场面试必败无疑――在徐主任的办公室里,他根本无暇让我为他完整播放一个漫长的幻灯片。事实上,这些年来,范老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资源,一直无私地提携晚辈,让我一步一步地接近理想的实现。每念及此,都觉得无以为报。

时间飞快地过了两年,我要从万寿路搬走了,范老十分舍不得。走之前,我们在“清香林”聊天。那一次,他说了很多话,包括极少谈及的自己最初的爱情。上海圣约翰大学里,一对才华横溢、惺惺相惜的少年心中,年轻的爱情悄然弥漫。然而因为家国的命运,这段情缘与他们擦肩而过,却又在未来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交汇、缠绕。这期间,无数的鸿雁传情,书信里隽永秀美的字迹,古体、英文、诗词都字字铭记……一直说话的范老沉默了,点了一支烟。我坐在对面,想读懂他,可是做不到。临别时,范老紧紧拥抱我,“常来看看我”,他说。我掉下泪来,他的脸上写满惆怅和失落。

再一次去“清香林”,是我带着未婚夫去拜访他。范老照例提前半小时到了,坐在一楼靠窗的位置等我们。后来,范老掏出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诸如“沉稳、细心……”之类的形容词。他说:“刚才等你们来的时候,我就在想,王芳的未婚夫该是什么样呢?我就在纸上写,觉得他应该具备这些品质和性格才适合你,现在觉得真人基本上就是我想的样子。”我惊讶得闭不上嘴,范老就一直微笑着慈爱地看着我们。后来,范老题写了“佳偶天成 百年好合”的字作为送我们的结婚贺礼,他说:“这是最俗的话了,但是想来想去,还是这个最俗的话最贴切。”

等到我做了母亲,见他的时候就少了。一直等到女儿学会走路后,我们母女俩终于一起去了“清香林”。女儿奶声奶气地也叫他“范爷爷”,他高兴得不得了――辈分不重要了,他永远是我们心目中不会老去、不会远去的“范爷爷”……

文章总要收尾,这意味着我得回到现实来,可是我不愿走出来。我希望时光停留在万寿路那些温暖的时刻。

父亲给我发来短信:“你的恩师仙逝,我们亦无限悲伤。你能有今天,范老功不可没。”我和范老相识八年,从最初那个“只想将来开家书店”的文艺小青年,到今天充满干劲的新华社图片编辑;从一个只想躺在书房里的大小姐,到为人妻、为人母,我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范老的关怀和影响。他是我的恩师,我的挚友,我一生敬仰的大家。师恩风骨,山高水长。

第4篇:温暖时光范文

没有涕零的感动,没有动人的曲折。

一天一天,岁月不语。

只是温暖,只是静默。

(一)深夜“对话”

那时,我是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柔弱娇小,误打误撞考上了教师。还没有从考研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我就走马上任当起了初三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初三的学生大都十四五岁,正值个性洋溢、叛逆的年龄,开学不久,班内就出现了打架、逃学等现象,在应对这些问题时,毫无经验的我显得茫然失措。

还好在老教师的指导下,我试着用自己的真诚去化解大大小小的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我的努力与诚心,逐渐赢得了学生的理解与转变。就在班级氛围日趋向上时,一个学生的日常表现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位男生叫小边,文理科思维都很好,但就是不爱写作业,上英语课时还经常睡觉,任课教师三番五次把他叫到办公室进行思想教育,却收效甚微。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小边比较感性,平时喜欢借助日记释放情怀。为了提高他的学习积极性,我决定通过文字交流的方式与小边对话,慢慢地鼓励他、启发他!每次小边写完日记,我都在后面跟上数百字的评语。终于,我的一点一滴感动了这个顽皮却生性善良的孩子。小边开始交作业了,而且越来越喜欢与我在纸上交流。有一次他在日记中提到自己很想当一名军官,但一想到薄弱的英语就顿感渺茫。为了鼓舞小边的士气,我援引名人的事例,结合自己的经历,娓娓地在文字中与他分享着梦想的故事……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我越写越激动,不知不觉,已经过了凌晨,手中的笔却依然摇动: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我真的很希望上面的故事能够让你受益。我知道你的英语比较薄弱,但是只要你坚持背单词,朗读课文,努力攻克语法难关,你的英语肯定会逐渐赶上来。我记得当初学物理的时候,我一直不得其中诀窍,但我这个人挺倔,越是不会,就越要把它掌握好,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最终我的物理有了很大的进步,以至以后每次物理考试,我都是名列班级前茅。

加油,相信自己!

加油,努力从现在做起!

加油,让自己的青春无悔!

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加油!”

当我起身睡觉时,夜已悄然无声,看着窗外柔美的月亮,我多么希望有一束皎洁的月光撒到小边的床前,照亮他的梦想!

(二)小小私房话

我手机里有一个文件夹,取名为“小小私房话”,里面存储着很多学生的短信。每当闲暇时刻,我会打开“小小私房话”,回味一下孩子们带给我的幸福与感动。

这是2010年10月14日晚上8点多收到的小张的短信:“嗯,既然老师还这么相信我,那么我会努力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小张是一个叛逆的孩子,虽然此后,他又继续抽烟、打架,但是再读这条短信,我仍然觉得那时的小张是真诚的。正是由此,我也时常提醒自己: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用老师“富有经验的判断”去否定学生发自内心的真诚。有信任,才会赢得真诚!

这是2011年11月29日晚上10点半收到的小齐的短信:“下雪了,在晚上整个校园也形如白昼,真好,但是没有召口中学的雪夜美,老师要多穿衣服啊,我们班已经有好多人生病了……”这是正在七中读书的小齐,下了晚自习后,望着茫茫天地有感而发的一条短信。每当读起这条短信,不禁感叹:学生能在如此烂漫的雪夜想到曾经的老师、母校,并且用唯美的文字抒发出来,多么美好啊。就在那个夜晚,我伴着这份诗意的感动,美美地进入了梦乡。

这是2012年1月23日早上7点多收到的小任的短信:“班头,很幸运可以遇见你,在我16岁的生命中留下你的轨迹。善良、正直、真诚,在我迷茫到快要缺失这些东西时,是你教给我做人的道理。即使这个世界再残酷,是你让我始终坚定自己的心。祝您节日快乐!”读着这条短信,我又情不自禁说起了那句百说不厌的话——“同学们,让社会由于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因为我坚信善良是一种力量,有理想,就会有希望……

第5篇:温暖时光范文

前几年,火遍整个中国的电视剧《奋斗》中,有一个“心碎乌托邦”让无数青年男女,魂牵梦绕。电视剧中,那是男女主角们用一个废厂房构建起来的自由空间,他们居在其中,过着我们梦寐以求的理想主义生活。

我们记住了“心碎乌托邦”,也记住了一个英文单词——Loft!

LOFT在牛津词典上的解释是“在屋顶之下、存放东西的阁楼”。但现在所谓LOFT所指称的是那些“由旧工厂或旧仓库改造而成的,少有内墙隔断的高挑开敞空间”,这个含义诞生于纽约SOHO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LOFT成为一种席卷全球的艺术时尚。如果说, LOFT的诞生是源于贫困潦倒的艺术家们变废为宝,那么今天,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或者时尚潮流的LOFT已经完全演变成一种理想主义或者“乌托邦”的代名词。

静静地坐落在长江南岸的这间A26LOFT BAR,虽然并非由旧工厂和旧仓库改造而成,却具有典型的LOFT的特征:高大而开敞的空间,上下双层的复式结构,类似戏剧舞台效果的楼梯和横梁;也具有LOFT的所有要素:流动性,户型内无障碍;透明性,减少私密程度;开放性,户型间全方位组合;艺术性,怀旧的风格和自由的格局。

步入其中,浓烈的LOFT味道和怀旧的感觉扑面而来。工业化的质感和复古的情怀让你感觉走进了另一个时代——80后记忆中的青少年时代。

我第一次走进这里,就看到了那部已经封存在我们记忆里的双卡带收录机,一盘BEYOND的磁带,安静地躺在里面。按下播放键,遥远而熟悉的歌声在硕大的空间里响起来——“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迎接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心里一热,不由自主地就跟着哼唱起来。

收录机的旁边放着儿时熟悉的读物《机器猫》、《幽默大师》……随手翻开一页,遇到一个儿时的笑话,会心一笑。这里还有许多儿时的玩具和零食:铁皮青蛙,无花果、跳跳糖、麦丽素、大白兔奶糖、大大泡泡糖……一楼舞台区,居然是一个篮球场的三分区,要是把桌子凳子挪开,还可以来一场三对三斗牛。

踏着钢质的楼梯上到二楼,台球、桌面足球、街机、小霸王游戏机……童年时最大的快乐在这里被珍藏。靠里边的整面墙被做成了一个巨大的黑板,已经被来这里玩的朋友填写上了各种花花绿绿。

跨过横梁,“游戏区”的另一边是“休息区”,沙发和桌子都偏矮,其实这是LOFT主人有心而为,用意就是希望来玩的朋友能在这里“懒”下来,听着驻场歌手唱着怀旧的音乐,半躺半坐的围在一起聊聊生活聊聊梦想,喝点小酒,找找那种纯真的感觉,放松下来,给自己充充电加加油,再开往梦想的彼岸。

不用刻意挑选时间,就在这样一个普通的夜晚,我和一帮朋友在此小聚。几个在忙着玩游戏、玩台球、玩街机;另外几个坐在一起喝酒,突然就想起中学时代的某个下午,大家欢呼雀跃地跑进一家种类齐全的游戏基地,那儿有台球室,电子游戏室,甚至还有录像厅,正当我们几个玩得忘我,却被班主任悄悄地揪住了耳朵……开怀大笑,美好的回忆让我们变得轻松,平日里恼人的烦躁被关在了门外。如此心境,久违了,我们曾经无数次渴望回到过去,回到无忧无虑的时代,但现实推着我们匆忙向前,想稍微停歇,寻找遗失的快乐和轻松,竟然成为了梦想。

幸好,让我们遇见了A26LOFT BAR:静静地倒上一杯红酒,听着舞台上传来的熟悉旋律,与回忆深情相拥,梦想照进现实。

第6篇:温暖时光范文

一、师爱,是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强大动力

教师爱学生,能激起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教师真诚地爱学生,尊重学生,天长日久就会使他们内心感受到温暖,产生一种精神力量。这是促使学生前进的内部动力,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我施教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大多数都是“留守学生”,他们学习基础较差,普遍缺乏自信,但我从不轻视他们。我从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著名的心理学试验中深受启发,通过自己的言行、态度等把这种喜爱和期待的感情微妙地传递给这些学生,使他们在老师的期待中看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更加自爱、自强、奋发向上,力求使自己不辜负老师的期望,这些学生最终取得了进步。

二、师爱,是取得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教师只有关心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依赖,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学生对教师采取的态度,和他的学科兴趣、学习成绩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学生喜欢某个学科,与喜欢该学科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因为被学生喜欢的老师,他所传授的知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该门课的努力程度高,学习成绩也就好。反之,学生不喜欢的教师,连同他教的学科也受到学生的轻视,学习成绩也就不好。学生所喜欢的教师,一般都是关心爱护学生的教师。所以对一些后进生,更应付出比其他学生更多的信任和关爱,一点点打开他们闭锁的心灵,让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是一片真心,是真正对他们好。所以,教师的爱对学生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育要求只有溶解在对学生的爱的情感里,才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引起他们积极反应,从而达到教育目的,获得教育的成功。比如:在课堂上发现某个学生走神或打瞌睡,我会用一种关爱的眼神注视他或轻轻的走到他身边用一种动作提醒他,避免让他感到难堪。在这种爱的感召下,他们都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

三、师爱,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影响学生情感的发展,能够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够提高学生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兴趣。教师不断对学生施加爱,使学生从教师的爱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更树立了自尊心和自信心。于是,就能促使他们乐观向上,奋发进取,产生自尊、自信、积极豁达的性格和不怕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热爱与关怀,是一般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起一种美好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而如果孩子在冷漠无情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变成对善与美无动于衷的人。”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还是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还是调皮捣蛋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教师的爱心能使少年英雄更健康地成长。在我们的青少年中,有一批成绩优秀,才华出众的学生,对这些学生,教师的爱心要特别表现在锤炼其意志、帮助其心理得到健康成长方面。对有些有生理缺陷或家庭贫寒的学生,教师的爱特别表现在关心和体贴上,使之摆脱自卑、增强信心和勇气。教师的爱心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振作起来。师爱要像父母对待子女,医生对待病人一样,用真心实意和深情融化他们心灵上久积而成的坚冰。

第7篇:温暖时光范文

李女士一进门还没有说话,我便已经猜到这位年近不惑的女子便是之前与我电话沟通过很多次的李女士。也许是出于女人的直觉,我明显感觉到李女士身上有一股很强势的味道,非常符合她的身份:她曾是多家公司的业务主管,大概是长期从事管理工作,她处处透着这么一股强势。

她曾经告诉我,平常最尴尬的事情就是每次想要跟别人家的小孩子亲近的时候,孩子都会退避三舍,仿佛连年幼的孩童都能感觉到那股强势带来的距离。她有个很大的心愿,就是有一天变成一个能够讨小朋友喜欢的女人。

李女士如约到来,见面之后她却不那么性急了,没有急着继续我们之前讨论的问题,而是给了我一张女人的照片:“马医生,简单一点说,尽可能把我整成照片里的这个人。我知道要完全变成她的样子不太可能,但我相信你,能做到什么程度就一定尽力。”

照片里的女子大概三十七八岁,不是非常漂亮,但五官端正,微笑的样子很温婉,气质上与面前的李女士像差比较大。照片里的人有着一种淡定的亲和力,让我不禁想起于丹老师的一句话:“美丽是一种修行。”若不是内心淡然平和,便不会有这样的气质。李女士显然不是这种温和气质的人。坐在她的对面说话,我能感觉到带着淡淡商战味道的另一种傲人气场。看到她我便理解了为什么那些小孩子对她望而却步。

我见过很多要将自己整形成另外一个人的少男少女,大多是追逐时尚和明星的小孩子,也往往会拿着一张照片扔给我,要求我照着照片的样子进行整形。但在大人的世界里,我很少遇到这样的事情。

“要说有很大的相似度,比较容易做到。但要是想整成完全一致,难度比较大。您和照片上这位女士的脸型和气质都相差比较大,需要动的地方会很多。”我说。

李女士显然已经很了解整形,大概为此做了不少工作,点着头说:“我知道难度很大,要不然也不会来找你。但是,不如此的话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能解决我目前的问题。一个很大的问题,困扰了我很久。”

“照片这个人上是我女儿的妈妈。”李女士说得很平静,淡定自若,就好像谈一单生意一样,“女儿的亲生妈妈。”我并没有很惊讶,继续倾听。

李女士离过一次婚,曾经有过一个很可爱的儿子。李女士和前夫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材生,结婚以后一直忙于事业,儿子的到来都没能淡化他们对事业的热爱和追求。孩子还只有两三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了父母不在身边的生活,夫妻俩经常出差和加班,没有时间照顾儿子,儿子就交给了雇来的小保姆,直到孩子长大,上学,又因为意外去世,他们也没能真正将孩子抱在怀里疼惜过几次。孩子的去世成了李女士和前夫离婚的导火索,两人都怪对方没能好好照料孩子,两人又都不肯承认忙于工作忽略了孩子。悲痛和争执分化了那一场维持多年的婚姻,最终两人分道扬镳,之后分别投入新的工作和生活。

新的婚姻开始后,李女士忽然有了一个女儿。这是她的后任丈夫与前妻的孩子。李女士大概出于对已经死去的孩子的歉疚和怀念,对这个并非亲生的女儿非常呵护,但她却始终改变不了身上的强势味道和一心忙于工作的职业习惯。

“其实,我在照顾这个女儿的时候,每次都会想到我自己的孩子。我常常问自己,如果当初能够放弃加班早点回去接他,儿子是不是就不会出意外;是不是我肯好好照顾他,多陪陪孩子,他就不会放学了都不想回家,以至于出现意外?我总是给自己很多假设,但我知道生活中没有那么多如果,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好好照顾这个女儿。这可惜,女儿根本不懂得我的心思,她也没有给我机会。”

女人终究是女人,母爱是一种天性。李女士因为失去过,所以对于现在的家庭倍感珍惜。她从进入这个家庭那天起就想尽一切办法关心女儿,她把对自己儿子的爱全都倾注在这个没有了亲生母亲的小女孩身上。她希望自己的爱和关心能让女儿觉得幸福,也让自己踏踏实实地当一次合格的妈妈。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李女士说。女儿不但不接受她,而且对她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排斥。从第一次相见到现在,她们俩都没能真正融到一起,再多的关心和沟通都没能改变生活中磕磕绊绊的局面。当初再婚的时候,李女士和她先生都想着重新获得的家庭能够让他们少一点辛苦,多一些温暖,却不料现实竟然与他们最初的期望背道而驰,女儿与李女士之间的芥蒂让生活与他们的初衷格格不入。

李女士最初一直认为,孩子的排斥是暂时的,时间长了自然会慢慢好起来。为了方便照顾女儿,她放弃了升职的机会,几次跳槽,最终在离家非常近的地方工作,为的就是能够每天给孩子做饭。虽然在工作中她还是那个很强势的女主管,但在家里,她始终都在朝着一个贤淑的妈妈努力。

事情远远不像她想得那样简单,12岁的女儿早就不是大人想得那样单纯,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似乎比同龄人成熟很多,嘴上不多说什么,但心里对这个继母的排斥始终放在脸上,表现在日常习惯中。

李女士有一次帮女儿整理书包的时候,在她的课本里发现了一张照片,照片上就是此刻在我面前的照片里的这个人。那是女儿亲生母亲的照片,相片背后写着一句话。

李女士的话提醒了我,我翻过那张照片,背面是一行清秀而稚嫩的字:

妈妈,没有人能取代你。我永远爱你,永远想念你。

我抬头看看李女士,她低着头不说话。一个昔日雷厉风行的女子,如今低下头的样子温柔尽显又那样无助:“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她妈妈的模样。她妈妈是生病过世的。这张照片是她生病之前拍的,她那种温和的气质和好看的相貌我都没有。我只有一颗想好好关心孩子的心,也没有别的要求,只要孩子能接受我就行。我和先生感情很好,事业上也能互相帮助,而且都想把女儿培养成才,这几年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照顾好这个家。”李女士说得很诚恳,她抬起头来的时候匆忙用手挡住了眼角,泪水正流下来。

我明白,也许正因为很多东西她都得到过,也都失去过,所以现在的她才更懂得珍惜和守望幸福,哪怕幸福的火光非常微弱,她也在努力地小心呵护。对于一个年近不惑的女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守望幸福更幸福,也没有什么比渴望幸福更值得渴望。

也许是等待和努力的时间太久了,李女士在慢慢到来的绝望中意识到就这样静静地等待女儿接受自己变得越来越不可能,她开始从自己身上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几经周折,她忽然想到了整形,把自己的模样整得更接近女儿的亲生妈妈,也许就会有一个奇迹发生。

“本来也有这样的想法,这些年一直忙着工作,没有过多考虑自己的容貌,不知不觉中已经老了,觉得有必要收拾一下,但就是顾忌很多,下不了决心。就当是拿女儿当个理由吧,我决定完成这次整形。”

这也许不是最好的办法,也未尝不是一种方法。改变自己,以新的姿态和心态试着丢掉过去,开始新的生活。如果再给女儿一些时间也再给自己一些时间,李女士也许就能将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有时候,单方面的爱和付出往往会变成彼此的负担而不再是单纯的爱,男女如此,家人也如此。

我建议李女士依照原来的计划进行简单的修容,而不要完全按照照片上的女人去修整。改变面部轮廓或许可以转变人们的印象,却未必一定能够赢得女儿的心。因为她永远只是她,只是女儿的继母,不可能变成她心里的那个亲生妈妈,就如同这个女儿永远都不是那个已经去世的儿子一样。

我相信要改变一种生活状态,需要很多角度去考虑,家人之间永远都需要彼此了解和亲近,没有什么比真诚更能打动人心,也没有什么能够家人之间的情感更加纯净无瑕和温馨暖人。

“你们都曾失去至亲的人,毫无杂质的爱是没有人会拒绝的。你更需要的是时间,还有坚定的信念。如果有可能,我希望你把自己现在的想法,还有你整形的目的,告诉女儿,至少,可以让她的父亲找个合适的方式转达给她,孩子的心最柔软也最干净,不管她过去是否接受了你,但你所做的一切我相信她都看到了,也感受到了。”

李女士没有再说话,很安静地听我说完。我想我不必再去过多地解释我这样建议的原因,我更像是履行了一个医生的职责,表达了一个倾听者的观点。

李女士没有当即作出决定,但她出门的时候我在她的目光了看到了一种温柔,一种信任,那是一种熟悉而温馨的朋友的目光。她说再考虑一下,然后给我打电话,我想她需要做出一个对她而言有些艰难的抉择。

第8篇:温暖时光范文

近日,和老师们谈论最多的话题是“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教育一个永恒的话题。基本上老师们说的,无外乎这么几点做法:多关注,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要多提问,多表演,在学困生前驻足一分钟等等;多鼓励,鼓励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放大他们的优点,不断提高自信心;多付爱心,给予希望,作业要面批面改;有耐心,不厌其烦,态度要好一些,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等等。老教师这样说,年轻教师也这样说,回到实际教学中,这些方法和措施显得苍白无力,效果也不是很明显。

我班男生李某,单元测试后,老师给他一个“进步奖”。放学后,刚走出校门,就把奖状扔了,嘴里还嘀咕着:“别逗,骗谁呢。”原来这名学生,从小学到初一一直是班级里的“倒数”,数学考试一直没有达到过60分。这次小测验,他靠抄袭才得到61分的,老师大发慈悲给了他一个“进步奖”。可是李某根本就不领这个情,奖励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还有某班女生韩某,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老师叫苦不迭。和家长联系,家长不在跟前,无能为力。每天老师只好把她叫到办公室去做,老师这样的付出,也没有感化这名学生。一回家做作业,不是不完成,就是丢三落四来应付,为此老师伤透了脑筋。事后得知,这名学生是在五年级下学期转学到该校的。底子薄,成绩差,老师没少在课堂上说过她。自尊心受到伤害,破罐破摔,不思进取的后果必然形成。

结合上述两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老师用心良苦,都有过付出,但是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症结在哪里?我想主要原因是师生间的信任度不高,学生的猜疑心很重,学习环境不安全造成的。那么,如何建立师生间良好的互信关系呢?

一、教育学生要态度诚恳,莫让学生感到虚伪

老师在教育学生时,不要居高临下,不要说大话套话,不要忆苦思甜,拿过去说事,更不要拿身边的人说事。比如,你不好好学习,你就要扫大街,去种地,开的车,蹬三轮等。试想,学生的父母相当一部分就是做这种服务性工作的,瞧不起这份工作,就是瞧不起他们的父母,学生又会怎样想呢?大家都知道北大卖猪肉男陆步轩、“猪肉佬”陈生的事迹。二十年来,他们从“北大学子”到“屠夫”,经历了人们的白眼、讽刺和更多不理解,但是他们坚持下来,他们成功了,这又说明什么呢?学生在学习时,遇到什么困难,老师就帮助解决什么困难,切忌没完没了地进行思想教育,漫无边际的人生规划。老师要经常对自己的学生说:“最近你哪一方面的知识掌握的不够好,老师和你一起找找原因。”“你一定遇到了什么困难,能不能跟老师说一说?”等等。所以,针对学困生教育,话要说到中肯处,说到他们的心坎里,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我是真心关怀的。

二、学生错误要当面指出,切忌背后乱评学生

背后讲究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抓学生思想教育也要忌讳这一点。有的老师,当面夸学生,背后跟家长说学生的缺点多多,使得家长抬不起头来;还有的老师,向其他老师或学生或他人讲究自己的学生,意在撒气、解气。可想而知,这样的学生在班级里还有地位吗?还能得到同学们的帮助吗?还能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吗?难怪学困生经常自我批评自己脑子笨,上课不注意听讲,经常不完成作业等等,一大堆的不是往自己身上贴。见到老师不是检讨,就是消极抵抗。长此下去,师生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学习情绪低落,兴趣自然为零。所以,老师要当面向学生提出要求,直言坦诚地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化解师生之间的误会,使学生打心里感激你、信任你。

三、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尽力传达正能量

第9篇:温暖时光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由于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父母的监管,因此往往会徘徊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缘,为了避免留守儿童误入歧途,小学教师应当在实践教学中恰当运用温暖教育,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促使他们朝着健康、快乐的方向发展。

一、贫困农村留守儿童教学现状分析

1.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让人堪忧

留守儿童从年龄上来看,他们正处于思想和意识的萌芽阶段,但是在这一特殊的时期,却缺乏父母的关爱,虽然有其他监护人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但是父母关爱的缺失是任何其他物质都无法替代的。笔者发现有的小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心,从而逐渐产生了自我封]的心理,还有的小学生放任自己的行为,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青年接触,逐渐产生好逸恶劳的心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着实令人担忧。

2.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缺失

留守儿童由于在生活中享受不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在学校发生的任何事不能及时地与父母进行情感倾诉,逐渐产生弃学、厌学的心理,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3.其行为徘徊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缘

有的留守儿童在缺乏父母监护的情况下,过早接触社会,沾染上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如抽烟、打架斗殴、辱骂他人等,并且随着与社会接触的越来越频繁,有的甚至已徘徊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缘地带,他们急需帮助。

二、在小学教学阶段,实施温暖教育的实践策略

1.积极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取得联系

为了让更多的留守儿童时刻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教师应当积极同留守儿童的家长取得联系,联合留守儿童父母的力量,开展家校合作教育教学模式,将徘徊在道德和法律边缘的留守儿童扶上健康成长的光明大道。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应当深入留守儿童家庭内部,采用做家访的形式,同临时监护人如: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外祖父母更或者是同级别年龄稍长的哥哥或者姐姐等取得联系,得到留守儿童父母的联系方式。尽管他们远在另一个城市,但是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他们也应当尽一份力,如告诉留守儿童的父母每周至少同自己的孩子通一次电话,或者通过发短信、QQ视频通话等办法关爱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健康,让他们不再孤独、任性、自闭,在“阳光”的照耀下快乐的成长。

2.发动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

发动社会力量也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通过发动社会各界力量,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对自己的帮助和关心,有利于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其将来更好地报效国家、回馈社会。为了有效地发动社会公众力量,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或者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中,捕捉触动其心灵的画面,将其用相机记录下来,发给社会相关部门,如,社会基本生活保障部门或者社会公益救助站等,向他们寻求帮助,进而将所得物资全部用于救助贫困的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3.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增进师生情感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校园生活中,我们是与留守儿童相处时间最长的人,并且也是最能给予学生帮助的人。因此,无论是出于人道主义精神还是出于对自己职责、岗位的负责,我们都应当积极在学习和生活中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比如,教师可以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闲暇时期,多抽出一点时间帮助留守儿童复习功课,让留守儿童牢固掌握知识;又如,教师可以在课间融入留守儿童中,陪他们一起做游戏,一起玩耍;再如,教师还可以深入留守儿童家庭内部,尤其是对于家中只有哥哥或者姐姐的留守儿童,可以帮助他们做一些家务,弥补他们缺乏的父母之爱,让他们的心里充满阳光,在教师的关怀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总而言之,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问题不容忽视,对待这么一个特殊的群体,教师首先应当积极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取得联系,在合作教学模式下正确引导学生。其次,还应当积极发动社会力量,让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儿童。最后,尽最大可能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教师带来的温暖。如此,通过以上实践策略,让留守儿童沐浴在教师洒下的一片阳光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青.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