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社区论文范文

智慧社区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社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社区论文

第1篇:智慧社区论文范文

一、健全机制,提供政策支持

从居民需求出发,制定培育机制。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党委领导、政府支持,上下合力、部门联动,社区牵头、居民参与”为工作方针,以居民需求为起点,以培育发展为重点,以登记备案为手段,紧密结合社区的特点,按照“需求的全面性调查、服务的个性化标准、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机制,精心筹划,周密安排,确保社区社会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做到“三个摸清”,即通过调查研究,要摸清社区社会组织服务对象的数量、类型、分布等具体情况;通过召开社区居民代表、党员代表等参加的座谈会和设立征求意见箱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摸清群众的需求;根据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摸清影响和制约本辖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突出问题。按照“需求的全面性调查、服务的个性化标准、资源的信息化管理”的工作原则,理清工作思路,将社区内的居民急需的服务项目、可为民服务的人员、可利用的服务设施进行梳理,分类建档,为社区民间组织培育发展奠定基础。

强化功能入手,健全保障机制。要制定《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区社会组织工作的通知》,对工作内容、工作责任、工作步骤、工作目标等提出具体要求,让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有理有据。针对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起步艰难的问题,我们在尽力扶持的同时,要把政策用好、用实、用出效果,还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为一些资金运转较为困难的社区社会组织进行资金扶持,对一些社区的腰鼓队、秧歌队、健身队、老年大学,积极与相关部门及等街道办事处沟通、协调,放宽登记条件,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程序,采取“先发展、后规范,先备案、后登记,部门联动、分类指导”的办法,对符合登记条件的社区民间组织,要纳入登记管理;对达不到登记条件的,可根据社区公益事业发展需要,自下而上,经社区居委会初审,街道(镇)、区民政部门逐级核准备案。还可动员驻区企业出资为社区社会组织举办各类有益活动,如举办文艺晚会和文体比赛活动等。部门、街道和企业的政策、资金扶持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奠定政治和经济基础。

二、着力引导,搭建发展平台

1、积极组织引导,营造有利于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我们要本着吸引、培育、发展的理念,积极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为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如通过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组织参加各种广场活动,专题晚会,在宣传社会组织的同时,充分展示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价值;通过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开展“情系灾区群众”、“为残疾人献爱心”等爱心救助系列活动,展示社区社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提高社区社会组织的社会认可度。

2、发挥示范作用,推动社区社会组织有序发展。在个别社区中,我们发展和培育一到两个社区社会组织,精心指导,让其在组织管理、活动开展上走在前列,充分发挥在整合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完善社会服务、缓解社会矛盾、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社会互动等方面的优势,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得到广大社区居民的欢迎和拥护,从而带动社区社会组织的整体发展。

3、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社区社会组织的地位。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社区民间组织在发展社区公益、提供社区服务、满足居民需求、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营造培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形成社区民间组织建设与和谐社区建设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三、强化功能,彰显发展活力

一是强化服务功能,提高社会参与度。通过进行指导性培训,我们要督导社区社会组织逐步确立“老百姓需求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的理念,引导社会组织积极整合社区资源,提高驻区单位和居民参与社会化服务的主动性。在慈善和公事业上,要积极从事减贫济困、救灾防害、安老抚幼、扶弱助孤、助学助医等公益活动,对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及时给予救助和帮助;在社会事业上,社区组织要主动参与兴办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如:可以建立社区老年大学,聘请有关专业人士讲授保健、花卉培植、烹饪技术,开展书法、绘画、家庭关系相处技巧讲解,丰富居民生活,提高居民知识水平、艺术品位和生活质量。这样不断强化服务职能,主动为社区居民服务,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

二是强化协调功能,提高社区和谐度。我们要通过社区社会组织,深入挖掘共同利益,沟通协调各方关系,广泛整合社区资源,在社区里形成“利益共分享,困难同担当,有事大家办”的浓厚氛围,使单位与单位之间、单位与居民之间、居民与居民之间和谐相处。同时,要做好困难群体帮扶、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等方面的工作。

第2篇:智慧社区论文范文

关键词;智慧社区;云计算;云服务

中图分类号:F287.4 文献标识码: A

1.研究目的及意义

智慧社区和智慧家庭是智慧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展现的核心窗口,是市民体验、享受智慧城市带来的幸福生活的核心渠道。建设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将智慧延伸至城市末梢,用信息技术支撑社区服务管理改革创新,提升社区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体现智慧为民、服务到家的理念,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智慧化服务,全面满足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

智慧社区服务建设满足:信息基础设施 、两化融合战略实施、第一支柱产业、深化电子政务、物联网、民生信息化 、农村信息化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动宽带信息服务领域从基础设施域向客户化域(家庭、社区)、服务域(通信、娱乐、信息)的多层次发展机遇这“十二五”的8项关键任务。

2.云计算发展现状与趋势

目前,国内外在云计算上的研究已越来越成熟,并且已逐渐具备了进入主流的趋势。

值得指出的是,随着云计算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用户对全球云计算的标准的要求也呼声渐高。在将来,天空中不会只有一朵云,而是有多片云,云与云之间的互联要靠标准的支撑才能得以实现。当云计算被普及应用的时候,云计算的标准也应该已经成熟,至于何时会制定出来,还取决于市场的发展情况和厂商的积极推动。至少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云计算已经被很多企业和政府探讨、验证并实践,许多厂商业看到了这一趋势,正在积极推动云计算的研究和市场推广。

3.智慧社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社区的应用不断发展,社区将变得更加智慧,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智慧社区正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智慧化应用将渗透到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智慧社区典型应用包括智慧家居、智慧物业、智慧政务、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家居是融合家庭控制网络和多媒体信息网络于一体的一个家庭信息化网络平台。家庭控制网络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接入因特网(Internet)、公众电话网、广电网、社区局域网等网络,通过家庭网关实现电子信息设备、通讯设备、娱乐设备、家用电器、自动化设备、照明设备、保安(监控)装置及水电气热表(或概称的三表三防设备)的控制与设备间协同。智慧物业利用小区视频监控网络、各种传感器网络及小区宽带网络构成物联网系统,实现智慧的保安消防、垃圾回收清运、停车场管理、日常设备检修与维护、环境监测、电梯管理等智慧服务。智慧公共服务利用信息共享与集成技术,实现社区医疗服务、“一站式”缴费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养老服务。特别是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使得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实现智能化,打破老人独自居家活动的状态,老人的各种诉求被感知:身体健康状况被社区医院和医护人员感知;居家安全和出行安全被社区服务人员和家属感知。智慧政务对部门、科室、社区业务进行科学分类、梳理、规范,创新服务管理模式,提高服务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实现社区一站式服务、社区经费管理、综治维稳、社会救助等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

4.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所述的基于云计算的智慧社区一体化服务,突破云计算平台、流媒体传输、多网融合通信等关键技术,研发一系列的终端承载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娱乐、教育以及安防等业务。研究一体化服务总体架构图如下:

图2-1 总体架构图

智慧社区系统主要由以下三部分内容组成:

图2-2 智慧社区系统图

基础平台部分,即智慧社区云服务平台:采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配套安全、支付、用户服务、物联管理等运营资源,面向各类服务提供商提供统一的服务接入和服务管理。

服务与管理部分:即智慧社区云服务平台聚合的服务及相应的管理系统,聚合的内容包括:智慧政务、智慧社区、智慧家庭、智慧商业等服务与管理系统,为社区居民全面享受智慧城市新生活提供支撑保障。

服务界面部分:包括:1、智慧社区服务站,即提供社区综合服务的实体服务站,能够提供政务窗口服务、政务自助服务、社区服务、互助服务、健康服务、智慧家庭体验服务、便民服务等等;2、家庭智能终端,即各类具有计算能力的物联网信息终端,如:智能家庭中控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通过这些物联终端,为家庭用户提供一个虚拟的一体化的“综合服务站”。

5.其主要功能研究

服务聚合及社区服务门户:智慧社区云服务平台作为各类第三方服务的聚合平台,使用云计算技术,提供基于PaaS、SaaS的应用服务。

智慧家庭物联:智慧社区云服务平台基于闪联标准协议,同时提供了物联平台,将智能社区和家居的各类智能信息终端进行物联,构成应用服务的普及计算环境,能够支持设备间的互联互通。

社区综合事务管理功能:建设具有人口管理、党群管理、社会保障管理、文化与教育管理、环境与卫生管理、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网络与志愿者管理、社区自治管理、公共信息管理、系统推护管理以及网上办公汇总等功能模的社区综合管理平台。

社区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整合业务部门延伸到街道社区的政务服务,为市民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由综合服务系统、自助服务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应用支撑平台、社区服务管理对象信息库组成。

多级电话联动系统:市民服务热线与社区实现呼叫和电子信息联动,在社区安装电子工单,呼叫中心采用语音和电子工单两种方式把政务服务项目转办到社区。

6.平台需解决的关键技术

本文研究的基于云计算的智慧社区一体化服务以社区管理服务中心为主,为用户级管理者提供社区物业服务、政务服务、商业服务、金融服务和信息服务等多种应用服务。基于云计算的智慧社区一体化服务需要逐步实现以下三方面内容:(1)实现社区云平台所有软硬件设备以及相应的数据资源的整合和虚拟池化。解决异构、孤岛、虚拟化等问题,从而形成一个云数据中心。(2)架设服务平台接口层,用来接入第三方平台、系统或者服务,使云平台具有良好的系统扩展性和耦合性。(3)开发支持智慧社区的家庭智能终端、远程监控终端、物联终端、社区自控终端等,负责与终端设备的连接、协议适配与信息控制处理,以及根据业务需求进行服务处理。(4)将直接面对用户的应用服务迁移到云端。为社区居民、物业管理部门、社区公共服务机构等终端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5)形成多方共赢的创新应用效果,创造一个具有高经济价值的产业环境和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

结束语

总的来说通过研究基于云计算的智慧社区一体化服务可带来以下创新应用效果:

政务服务可以扩展延伸到自助终端、用户手持移动终端,政府服务由原来市民上网被动查询延展到服务主动推送到户;全面实现家居设备物联,通过多屏互动、资源共享带来智慧生活享受,提升市民幸福生活感知;互联网积累的海量服务资源,不再局限在PC上进行访问;而是通过家庭信息终端轻松访问,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三网融合;智能家居的更多产品,为细分的客户市场提供了更多智能化生活的选择;智慧云服务平台和智能社区、家庭解决方案,为聚合更多服务提供方法;使得更多的传统产业可以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促进智慧产业向结构化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胥静. 基于云计算平台的社区体育信息资源管理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1,(14):116-117

[2]秦洪花,李汉清,赵霞. "智慧城市”的国内外发展现状[J].信息化建设,2010,(09)

[3]谢昕. 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及相关建议[J].上海信息化,2012,(01):12-15

第3篇:智慧社区论文范文

“动手能力差”、“死读书”、“不善创新”等似乎已成中国学生的固定标签,但是,这其中有多少是属于老师和学校的责任呢?在学校里,学生动手的主要机会是做实验,不过,那些气氛沉闷、规矩多多的实验室,很难成为学生们的最爱。难道,实验就只能在那样的地方开展?上海延安中学把实验室设到了墙上,让学生们随时随地可以实际验证所学的各科知识,在无形中培养出浓厚的科学探索兴趣。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不久前,上海有关部门举行了“我们在行动——‘科普智慧墙进校园’”捐赠活动,向17个区县捐赠34套“科普智慧墙”展品。这些展品将进入各区县的试点学校、少科站和青少年活动中心。活动旨在培养青少年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让学生在不经意中了解科学、走进科学,享受科学带来的神奇魅力。

会上,“科普智慧墙”的发明者、上海市延安中学教师蔡文学获颁“‘科普智慧墙’总辅导员”荣誉聘书。他发明的那个神奇的墙上实验室,已经成为延安中学的一道风景。

让实验带点趣味

在延安中学,人们可以看到另一番景象:学生们饶有兴致地摆弄壁挂科学实验,主动探究课本上没有的物理和数学命题;不用布置作业也没有安排考试,一套附有制作材料和“不完全版”说明书的实验包,就能发掘学生们动手创作的潜力。

想不想测测你能发多少电?能不能识破转盘数字游戏的骗局?知不知道莫式干涉或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的奥秘?

一块海报大小的板子便是一个趣味实验或“魔术”命题,延安中学教学楼里的“智慧墙”就是有“粘”住学生脚步的本事。高二(12)班的唐晓天、倪佳成对其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津津乐道,他俩的最爱之一是数学游戏“梵天塔”:三个套圈的底座,每次都只能移动一个圈,大国必须在小圈下面,至少要移动多少次才能把所有的圈从一个底座移到另一个?唐晓天和同学试过了:一个步骤不错,也要移127次才能完成七层“梵天塔”的搬家。“我们后来学了编程,还用程序验证了一下,这答案是对的!”

走进延安中学的教学楼,只见每一层的墙面上都挂满了“科普智慧墙”展品,它们每一块的面积都不大,但墙上并非人们常见的“图片+文字”科普形式,而是实物模型,让参观者可以动手摆弄。

开发这些展品的蔡文学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在课余时间动手做实验,他萌发了在墙面上开发实验模型的点子。“这种设计的好处是,在节约教学楼资源的前提下,让学生下课后就能摸到实验器材,在游戏中探索科学的奥秘。”

如今,蔡文学已开发出上百件科普“智慧墙”展品,涉及的学科范围涵盖了数学、物理、心理、天文等多个学科。而“科普智慧墙进校园”活动,将把这种互动展品带入更多的学校。“从延安中学试点的情况看,学生们都很喜欢在墙上做趣味实验。”蔡老师说道。

看热闹也看门道

下课铃声响起后,不少学生来到“智慧墙”旁,玩起了科学游戏。“混沌理论墙”上,挂着一根杠杆,杠杆两头各挂着一根更短的杠杆,当学生转动长杠杆后,挂在两头的短杠杆就跟着摆动起来。“你们发现了吗?这两根短杠杆的摆动幅度是没有规律可循的。”蔡老师对同学们说。的确,无论你多么用力均匀地转动长杠杆,短杠杆的摆动幅度总没有“合拍”的时候。

这种奇怪的现象,正体现了混沌理论的奥秘。“混沌理论墙”上写道:混沌数学揭示了确定性的原因未必产生规则的结果,因此,知道自然规律未必就能预测未来的行为。著名的“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后引起美国的一场龙卷风,其科学依据就是混沌理论。而学生通过玩杠杆游戏,便能对这一高深的数学原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高二(12)班的丁神帆说,中午吃完饭散步,或者上音乐课前路过,都喜欢来摆弄几个实验,“同学问还会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实验结果。”这正是教师蔡文学的设计意图。在他的设计中,每项壁挂实验都附有一道思考题,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思其所以然。有的看个热闹,有的则有能力在实验中玩出门道,可向老师请教更深的相关知识。

校长郭雄介绍说,目前“智慧墙”包括两个板块,物理和数学实验各50个,分别挂在三楼和二楼。“数学实验是今年推出的。以前,大家可能觉得实验只和物理、化学相关。其实数学也可以很好玩。我们挑选的实验都是课本上没有的,主要是为了开阔眼界,激发兴趣。”这些小实验代表了数学的不同分支,如“蒲丰投针实验”讲的是统计学原理。

蔡老师已有了明年新“智慧墙”的蓝图,“这次壁挂实验的主题将是‘物理和安全’,比如防雷。”他酝酿着,再下一步要和地理老师讨论地理主题的“智慧墙”怎么设计。

蔡文学的另一件创新教具“四小实验包”,目前已在高一年级推广。“实验包里有轮子、曲轴、电机等材料。学生可根据说明书,选做10项科技制作、物理小实验、oM比赛项目和小论文比赛题目。”这份说明书很有讲究,第一、二项最详细,越往后越简要,到第九十项就只剩名称了,留给学生广阔的发挥空间。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动态评价,才是成功的教育。

第4篇:智慧社区论文范文

何为“立贤至萃”?“立贤至萃”是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其内涵为“崇尚贤能,确立理想,立志成才,加快成长”。要求全体师生尚贤之精神,立贤之品格,齐贤之风范,弘贤之智慧,达贤之境界。由此,学校确立“创办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打造家长满意,社会高度认同的教育现代化优质学校”为发展目标,培育联育小学的“贤雅学子”。学校在创建教育特色过程中,不断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近三年来,联育小学的师生“擦新自我”、“重整行装”、“自励自华”,践行“立贤至萃、品学人生”,成效令人瞩目。

主题校园――以“立贤文化”为底色,让校园里的园、楼、场、路都凸显了“立贤至萃”的精神文化印记,学校“一训三风”产生教诲叮咛、耳濡目染、心灵摇撼、激励上进的育人效果。

特色德育――学校以“立贤四节”为核心,创新德育活动,提升师生的幸福指数。“尚贤”书韵节,整合校内教育活动,深化学校师生的“天天练、天天读”的读书活动主题,进一步完善校本国学课程,发挥“立贤教育”特色课程的育人作用。“立贤”艺韵节,结合科学、艺术教学和小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科学艺术素质,在促进师生自我成长中形成科艺教育特色。“弘贤”体韵节,开展全校性的毽球运动项目,培训参赛队伍,创新花式表演,使其充满“艺术美和健美之韵味”,进一步提升学校毽球项目水平。“达贤”荟萃节,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提供学习、交流、竞赛平台,评选“立贤”教育的成果。

贤动课堂――运用后现代过程教育先进理论,建构高效课堂,教师以学定教,引领学生遵循知识学习的规律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文互动、生成新知,创新突破、智慧成长。

第5篇:智慧社区论文范文

一、健全领导班子、加强统一管理健全的领导班子为有效地开展寒假活动提供有力的保证,统一管理是扎实落实各项活动的基石,学校成立以滕校长为组长的暑假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各年级组长

二、加强教师业务学习,提升教师素质,深化素质教育为了抓好落实,我校按照上级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具体内容如下:1.年暑假35岁(含35岁)以下教师制定出长期(3-5年)的读书计划,利用暑假期间读两本书籍,其中《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估》必读,另一本自选,写不少于3000字的心得体会。2.以年级为单位组织构思编排“经典诵读”节目,开学后,各年级教师进行展示。

三、加强体验教育,深化生活教育,促进养成教育,落实素质教育假期是开展体验教育和生活教育的大好时机,学校将拓展体验教育层面,开展生活教育,注重良好的生活、学习、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的动手动脑、团结协作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1、社区实践

要成立自主社区实践小队: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的居住区域,成立社区实践小队,安排队长组织开展活动,就近参加社区居委会组织的各种公益劳动和公益活动,向社会奉献自己的爱心,用自己的劳动美化社区环境、净化社区文明、体验社区实践,并在实践活动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开学后,1——2年级各中队收齐社区实践活动表,装订后以年级组为单位交政教处(班级填写开学后的);3年级各少先队员在家庭作业单上总结社区实践活动情况,班主任统一装订叫政教处(各班推选5名队员用A4纸打印社区实践活动总结,同时附过程性照片材料)。

2、家务承包

假期,各少先队员进行家务承包,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美德。各队员在家务劳动中承包自己的一块“责任田”,坚持每天做。开学后一周内,每班评选出5名“班级家务承包之星”并把名单电子稿发送ftp“政教处文件夹”内“成长记录文件夹”。4年级全体少先队员在稿纸上誊写自己的感受,开学后,班主任收齐后以年级组为单位交政教处(各班推选5名队员用A4纸打印家务承包感悟,同时附过程性照片材料)。

3、动手操作

(1)手抄报制作

4年级每位少先队员用A4纸制作一份“普法”为主题的手抄报;5年级每位少先队员用A4纸制作一份“科学知识”为主题的手抄报。要求书写认真,配图精美。开学第一周,以班级为单位收齐,装订成册,交政教处。

(2)手工制作与科技制作

1—3年级每位少先队员,利用假期制作一件手工作品;4年级每位少先队员,利用假期进行科技发明小创造,制作一件科技作品。开学后,每班评选出2份优秀作品,注明班级姓名上交政教处。〖作品要注明班级和姓名(班级为开学后的)

(3)科技论文与科学实践

5年级全体少先队员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展示和竞赛活动,开学后每班交5篇科技论文,5份科学实践活动材料。要求用A4纸打印,同时上交电子稿,电子稿命名方式为:班级、姓名、题目。

4、学生读书活动

(1)活动主题阅读促进文明;阅读—享受智慧的生活。

(2)活动内容

(一)举办中小学生征文比赛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开展以“阅读享受智慧的生活”为主题,写读后感和从身边的人与事中挖掘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征文活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继承与创新。

(二)开展“创建书香校园”活动

通过“书香校园”建设、“朝阳读书计划”、争创“图书使用示范学校”、农村小学“爱心书屋”建设、“中华诵”等活动,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引导中小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读书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充分享受读书和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请语文教师根据学校经典诵读篇目和潍城区经典诵读篇目布置学生诵读。

为了更好地开展读书活动,省第二届中小学生读书系列活动组委会组织专家遴选了一些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书籍,推荐给中小学生阅读。除省组委会推荐的阅读书目外,各中小学校要结合“朝阳读书计划”推荐书目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的思想性强、具有阅读价值的图书。

(3)工作程序与时间安排

(一)工作程序。此次中小学生读书系列活动,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各县市区教育局、市属各开发区文教局(教管中心)和有关市直学校逐级组织初选、初赛,市教育局组织复赛,并择优报省,参加全省决赛。

(二)时间安排。至月份,全市各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利用暑假,广泛开展阅读活动,积极撰写征文。

月日前,以学校为单位遴选优秀征文电子版报区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区教育局组织评选表彰优秀征文,并择优报市。月日语文教师收征文包括电子稿,并按要求填写推荐表,月日上交教导处。

(三)报送要求。

(1)参赛作品内容要紧扣主题,题目自定,体裁不限,字数不超过3000字;(2)征文中不能出现作者信息,作者信息以各学校上报的《推荐表》(见附件)为准;(3)征文必须是原创,严禁抄袭,一经发现将取消参评资格,并对所在学校通报批评;(4)征文电子稿保存为.doc格式,以征文题目作为文件名。(5)排版要求:题目居中,二号黑体;正文四号宋体,单倍行距;A4纸张;页边距上、下、左、右:3厘米;页眉,页脚:1.5厘米;页码位于页脚居中排列。(6)报送数量:各城区中学每校5篇,乡镇初中、城区小学每校4篇,乡镇小学每校3篇,以学校为单位连同《推荐表》(电子稿),一并于月日前发至。各学校要全员发动学生参与,并在校内评选出等次,根据数量择优上报区教育局普教科。

(4)表彰奖励

经典诵读、演讲与征文比赛将分别评选出区级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若干名,同时评出优秀指导教师若干名,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市级评选。班主任鼓励学生利用暑假,积极参加以上布置的各种综合实践,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作品的自创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假期注意事项

1、班主任在放假前要做好假期安全教育,与学生签定《安全公约》,教育学生要有计划地完成寒假作业,不搞突击。要遵守社会公德,遵守交通规则,假期不自己到河里、水库、游泳池游泳,不进网吧、游戏厅,做到防火、防电、防坏人、防雷电,遵纪守法。假期内注意饮食卫生,注意传染病的发生,确保身体健康。

第6篇:智慧社区论文范文

初识《青年记者》源于一封电子邮件。2004年中,我担任人民网传媒频道主编。传媒频道以传媒业界资讯,服务传媒人士为主要职责,工作之一就是转载、传媒类报纸期刊的新闻和学术研究文章。《青年记者》杂志也是频道转载新闻的来源之一。记得有一天,编辑告诉我频道邮箱里有封来自《青年记者》主编的信,信别谈到编辑部非常重视人民网传媒频道对杂志文章的转载,并通过网络选取的杂志内容,分析杂志所刊载文章的受众阅读倾向和受欢迎程度。看完邮件后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一本积极进取的杂志,这是一本与时俱进的杂志。在互联网泡沫刚刚过去的时候,编辑部能够主动关注网络,重视网络,走近网络,足见他们强烈的网络意识,他们对网络的深刻认识。

随后的日子里,传媒频道和《青年记者》开展了两项网络合作,一是在频道为《青年记者》开设展示窗口,刊登杂志每期的内容;二是共同举办“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当时传媒类杂志上网的并不多,有些杂志即使内容上网了,也出现各种情况:或者比正常发行滞后,或者只是部分内容上网,或者不愿把内容给其他媒体网站。他们认为网上出版会影响杂志的线下发行。在接触《青年记者》之前,我们也曾与一些传媒类杂志商谈提出将其内容放到网上,得到的答复或是拒绝或是要研究研究。因此,当我们抱着试探的心态向《青年记者》提出同样的想法时,我们对结果并没有太高的期望。但出乎意料的是,编辑部不仅签署了杂志内容合作协议,而且很快付诸实施,每期按时、按量将内容打包发邮件过来,遇到特殊情况还在邮件别说明。《青年记者》的这种决断,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们拥抱网络的坚决与果断。

如果说,在频道开设窗口是送上门的一次被动接触网络的话,那么联合频道共同举办“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则是《青年记者》拥抱网络的主动出击。当前,国内已有新闻院校或新闻系、新闻专业上千个,在校新闻学子近10万人,在新闻学子中开展优秀论文评选是一项创举,不仅符合《青年记者》杂志的定位,也为新闻学子提供了一方展现才华的田地。但杂志的容量毕竟有限,借助网络平台,尤其是大型网站传媒频道的平台,既解决了论文评选的篇幅容量问题,又开辟了新的传播渠道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青年记者》主动运用网络、走刊网互动的策略丰富了期刊内容来源,推动期刊走进传媒学子中间,大大扩展了网络时代专业期刊生存发展的新空间。至今,论文评选已开展三届,每届都收到几百篇学术论文,在新闻学子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2005年底,因为种种原因,我离开了传媒频道,但工作之余依然会上《青年记者》网站看看。忽然有一天,我发现网站变样了,页面丰满了,内容丰富了,形式多样了。不再是简单地将杂志内容搬到网上,还开辟了“业界资讯”、“友媒动态”等新的板块,更多的业界资讯和学术文章;不再是简单地提供信息资讯,还增加了“网上订阅”、“网上投稿”、“主编信箱”、“编读往来”等更多与网友互动的板块;在网站上,杂志通过网友注册登录开始注意收集阅读者的信息,借助“大众社区”的“传播评论”子论坛展开传媒类话题讨论。看着《青年记者》网站改版后的清爽、简约又不失丰满的页面,我忽然意识到《青年记者》拥抱网络的坚定和执着已经从进入到了实质,已经开始有意识地经营网络,走自己的刊网互动、刊网融合之路。这是目前大多数传媒类杂志网站所忽略、所欠缺的。

互联网大潮来势汹涌,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媒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作为一本传媒专业类期刊,如何在网络的冲击下赢得读者、占领市场,是摆在每一个期刊经营者面前的现实课题。《青年记者》积极拥抱网络的心态、积极利用网络的行动、积极经营网络的举措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

第7篇:智慧社区论文范文

【关键词】 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可视化分析;现状;进展

【中图分类号】 G23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5—0029—07 在学习科学的最新研究中,学习的建构本质、社会协商本质和参与本质越来越清晰地凸显出来[1]。突显学习社会性的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由此备受关注。目前,国内相关的文献繁多,研究人员只能对其感兴趣的某方面深入研读,如何快速地对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现状进行总体了解,并对其研究进展有一个简要判断,是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了解一个领域的进展现状,实际上就要对该领域已产生的和新产生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文献资料中蕴含着某个研究领域的丰富知识,因此,有必要将这些知识从文献中挖掘出来[2]。为此,本研究借助于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技术对十多年间(2001年~2011年)国内已有的学习共同体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从而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沿方向和进展状况有一个总体把握。

一、研究过程

(一)研究样本的选择

由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范围较为广泛,在教育、社会学、计算机与互联网等领域均有涉及。因此,国内关于学习共同体的文献量非常大,刊登该研究领域成果的期刊种类也较多,且比较分散。为尽可能保证数据分析的全面性,本研究使用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获得相关文献的信息与全文。

(二)研究文献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方法

Community的中文译法通常有“社会”、“共同体”、“社区”、“社群”等,最常见的是“共同体”和“社区”的译法,同时与community有关的复合词汇也有多种不同的译法,如本研究关注的“learning community”就有学习型社区、学习共同体两种不同的译法。因此,本研究在检索时,使用以下控制条件“期刊年限(2001~2011)+来源类别(核心期刊),内容检索条件为:主题(学习共同体)或者包含(学习型社区)”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进行文献检索,获得期刊文献725篇(检索时间为2011年10月15日)。同时使用控制条件“期刊年限(2001-2011),内容检索条件为:主题(学习共同体)或者包含(学习型社区)”对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到博士论文66篇,对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得到硕士论文628篇。最后,依据中国知网提供的文献信息依次进行文献信息采集。

在文献数据信息处理方面,本研究主要采用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开发的数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 v1.0[3][4],以及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研发的信息可视化统计软件CiteSpace 3.0.R2[5][6]两款数据统计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其中,CiteSpace软件可有效探索学科知识领域的演进与研究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使得文献计量学分析易于实现历时性的动态化[7],该软件内嵌了国内学者刘盛博编制的CNKI(RefWork)格式转换程序,具备将CNKI数据转换为可处理的格式的功能。但受CNKI数据采集选项和中文文本处理功能的限制,CiteSpace仅可有效处理CNKI数据的专业术语和关键词分析。因此,笔者同时选用Bicomb软件、UCINET软件,甚至人工统计的方法对文献信息进行补充处理与分析。最后,依据统计结果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进展状况进行分析和评判。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成果产出分析

笔者按年度对2001至2011年间的国内期刊论文和国内硕博论文进行了检索和统计(2011年截止到笔者检索日期10月15日),国内各年份的论文刊发与学位论文数量情况如图1所示。由图分析可知,期刊论文和硕士论文的数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2011年仅能检索到10月份),特别是近三年来,期刊论文数量一直保持在100篇以上,硕士论文也从2007年开始保持在85篇以上,这可能与国内教育界对建构主义、学习的社会性等与学习共同体相关理论的关注力度加大有关,从而引发更多的国内学者对该领域进行研究。如果单从博士论文数量上看,则相对比较稳定,近三年来一直保持在十篇左右。总体上看,国内学者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趋于上升趋势,有更多的学者开展该领域研究。

(二)载文期刊与研究机构分布

用Bicomb软件对2001~2011年间关于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献进行载文期刊分布进行统计,载文量大于等于10篇的期刊有21家,结果见表1和图2。其中载文数量在前10位的期刊的载文量占到了全部文献的41.89%。仅就载文期刊关注领域来看,学习共同体研究还主要集中于教育领域。

为有效反映研究论文的机构来源,本研究使用Bicomb软件对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的研究单位或授予学位单位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无论从期刊论文数量还是硕博论文数量上来看,华东师范大学均是学习共同体研究的一个重镇。如仅从期刊载文量来看,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也对学习共同体研究做了较突出贡献。但若仅从硕士论文上讲,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学校的学位论文数量较多。为此,我们对各单位不同类型的发文量进行对比(图3),发现了一个现象,即:有些单位核心期刊研究论文较多却少有相关的硕博学位论文,但有些单位核心期刊发文量较低却有特别多的硕士学位论文出现。前者还比较容易理解和解释,即该校有相关研究,且做出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没有引领研究生跟进该领域的研究。但后者所反映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即研究还没有得到业内广泛认可(表现为没有在该领域的核心期刊或较少),却指导了非常多的硕士论文研究。

(三)学习共同体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1. 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通过对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与分析,可以挖掘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使用CiteSpace 3.0.R2,以关键词为节点,时间分区为1年,阀值为50Top per slice,采用最小成树算法,利用国内期刊文献绘制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共得到节点366个,连线294个,结果见图4和表3。而对国内硕博论文绘制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得到节点321个,连线315个,结果见图5和表4。

根据陈超美的介绍[8],分析由CiteSpaceII生成的期刊热点知识图谱(图4)的关键节点分布可知,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热点可以确定为: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终身学习、网络学习共同体、专业发展等。而根据硕博论文热点知识图谱(图5)的关键节点分布可确定学习共同体研究热点领域为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虚拟社区、协作学习、网络学习共同体、专业发展、知识建构等。

由表3可知,期刊高频关键词频次排序中,学习共同体最高,因此其节点年环明显最大。从节点的中介中心度看,学习共同体的中心度同样最大,因此其节点的紫色年环最大,即中心度最高,占核心地位,紧随其后的是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等。若从硕博论文高频关键词中心度和频次统计角度分析(见表4),对策的研究频次最高,专业发展排其次。但教师专业发展、虚拟学习社区、协作学习、学习共同体、网络学习共同体等的中心度相比前两者更高,占较为重要的核心地位。

由以上分析可知,从期刊论文来看,关于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的研究最广泛,而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等是相对突出的研究热点。从硕博论文分析,学习共同体隐去了其中心位置,教师专业发展、虚拟学习社区、网络学习共同体等主题凸显出来。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的研究频次最高是易于理解的,但无论是期刊论文还是硕博论文都显示与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相关研究热度较高,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对学习共同体,人们不仅研究它的概念、内涵、基本理论和形成机制,更关注它的具体应用。教师专业发展在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然而强调教师知识提升的理智取向的专业发展范式,虽经多年研究与实践,成效却不尽如人意。学习共同体所提倡的学习的社会文化观和分布式认识观适应了人们对学习观的转变,特别是它强调的知识建构的社会性、文化场域依存性、多元主体互动性等适应了当今人们对学习的理解,正好适应了教师专业发展观的实践-反思取向(教师主要不是通过“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反思”以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理解实践,并实现专业发展)[9]、生态取向(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并不能全然依靠自己,而应将其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中,有效利用各种人力和物力资源以实现专业发展;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提升到教师教研合作能力和教师群体整体专业发展水平的高度)[10]。学习共同体所倡导的理念、实践形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先导和实践指导。因此,在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被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为了进一步了解其研究现状,本研究以“主题(学习共同体)并含(教师专业发展)”为检索条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2001~2011年间国内学习共同体领域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研究文献呈快速增长趋势(见图6)。2003年,顾小清在《教师专业发展:在线学习共同体的作用》一文中对学习共同体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构建教师在场的学习共同体以及学习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详细阐述。随后,这一领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逐年增多。

而以“主题(网络学习共同体)或含(网络学习社区)或含(网络学习型社区)”为检索条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图7),国内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是在近年来才逐渐被广泛关注的,这一转变与Web2.0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恰好契合。Web2.0的六度分割理论、利用集体智慧与学习共同体理念相似,同时,Web2.0及其相关技术为组建学习共同体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网络共同体及其相关问题逐渐成为该研究范畴所相关。

对研究热点分布做进一步的时间线图分析,结果见图8和图9。从图8来看,现有的研究热点主要出现于2005年之前。2005~2010年间,虽有新的研究热点出现,但研究频次和中心度相对不大。而从图9来看,形式也基本一样,知识热点和出现时间稍有区别,最为突出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出现时间和关注程度稍有差别。从二者的整体时间分布情况来分析,2005年以后,新的研究热点出现较少,主要是对以前研究热点的继续深化。总体看来,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各研究方向逐渐成熟化,呈现静态稳定趋势。

2. 研究前沿分析

CiteSpace软件选择突变专业术语类型(burst term),利用其词频探测技术进行研究前沿术语分析。期刊论文得到突变专业术语366个,硕博学位论文得到321个,分别对视图布局进行精简合并,形成结果见图10和图11。综合分析这两个图,显著的索引专业术语主要有: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共同体、社区教育、学习型社会、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建构、学习社区、协作学习、对策、Web2.0、学习环境、知识建构、网络课程、建构主义、教师培训等。

对这些词语进入深入分析,可将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概括为以下三类。

(1)理论深化类

以“题名(学习共同体)或含(学习型社区)”为条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再检索,将数据导入Bicomb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人工鉴别发现,随着学习共同体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关于对原有概念和理论不断反思、修正和深化的研究内容相对较多。同时,人们不再停留在早期的学习共同体概念界定、阐释和区别上,而是从不同视角对学习共同体理论进行丰富、充实。这种深化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表现在对学习共同体理论内涵的深化,即:更深入地研究学习共同体的基础理论、哲学基础、文化基础,主要表现在从生态哲学、后现代哲学等视角研究学习共同体,同时还表现在从社会建构观、分布认知理论、知识论、学习的实践论等角度对学习共同体的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与挖掘。第二个层面表现在对学习共同体外延的研究,该方面的研究表现在对学习共同体不同实践形式的理论深化,包括对网络学习共同体、课堂学习共同体、学校共同体、专业学习共同体、课程学习共同体等领域的深入研究。

(2)具体应用与组织形式类

该方向致力于将学习共同体的思想、理论及其方式与具体的实践领域相结合,发挥其优势,解决相关领域的问题。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培训是教师教育领域愈久弥新的问题,学习共同体的出现不仅为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开启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还提供了新的实践范式。学校、课堂与课程是教育的主阵地,然而这些主阵地却历来备受诟病,甚至把“只具有工具的理性,而缺少价值的关怀[11]”的现代人所具有的共性特征也归结为教育问题。改变现状、促进人类发展是每一个教育研究者的理想。因此,与学校、课堂和课程等相关的学习共同体组织形式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包括现实社会、网络社会等)等非正式场合教育,可见,与社区、实践、网络虚拟世界等领域联系的网络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等组织形式也将成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3)构建策略类

学校共同体、课堂共同体、课程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策略研究是一个必然趋势。时至今日,网络已在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因此,与网络相关的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社区构建必然成为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又一趋势。Web2.0作为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的网络组织形式,正吸引更多人选择数字化、网络化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迎接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全民织网时代。如何利用Web2.0及其相关技术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或虚拟学习共同体必然成为该研究领域的又一增长点。

(四)研究学者合作网络与机构合作网络

1. 研究学者合作网络

将采集数据导入Bicomb软件,以作者为关键字段进行提取、统计后,选取频次≥2的86名研究学者(频次累计百分比为9.5861%)数据,生成Excel类型共现矩阵文件。将Excel文件输入UCINET软件,输出##h类型的数据集。然后,导入UCINET集成软件[12]进行可视化分析。对合作网络去除非主成分并进行布局优化,生成结果见图12。从图12可以看出,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学者合作较松散。为进一步研究各位研究者在本领域的重要性,我们引入了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度数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如果一个点处于许多其他点对的捷径上,我们就认为该点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概念(见表5)。在权衡以上两者的基础上,我们对作者研究情况进行人工文献阅读与排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3个合作密切的研究群:钟启泉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学者,主要关注学校共同体、课堂共同体以及知识社会与文化催生等;王陆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学者,从网络交互、教师专业发展等角度对网络学习共同体进行了研究;时长江则更多地关注了课堂学习共同体和教师专业发展。从中间中心度上看,佐藤学、时长江、郝志峰在合作网络中的影响程度较高,是合作网络中的重要人物。

2. 研究机构合作网络

对研究机构合作网络的研究,选取频次≥2的研究机构共26个,频次累计百分比达22.3529%,采用与作者合作网络研究的相同程序。对合作网络去除非主成分并进行布局优化,结果见表6和图13。可知,机构间的合作也比较松散。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等在整个网络中的度数中心性最高。而从中间中心度上来看,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同样是合作网络中的代表机构。

总之,国内学习共同体合作研究相对较为松散,研究者之间相对缺乏必要的交流与合作,分散了研究力量。如果仅从文献研究者所属单位上推理,研究者间应有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合作可能。这也许要归因于国内论文署名习惯,许多研究成果可能是多名研究者合作进行的,但因为各种因素,文章最后只署了一个名字。

三、总结

本研究利用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技术,从研究论文数量、载文期刊与研究机构分布、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研究学者合作情况和研究机构合作情况等方面分析了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进展情况,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研究论文数量上看,国内学习共同体领域研究发文数量较大,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发文数量逐渐趋于平稳,从某种程度上说明该研究领域逐渐趋向成熟。

第二,从发表文献的载文期刊分布来看,主要期刊有:《中国远程教育》、《成人教育》、《中国成人教育》、《全球教育展望》、《电化教育研究》等。

第三,从研究单位分布来看,期刊论文主要集中在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而硕士论文主要集中在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

第四,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热点基本可以界定为: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终身学习、网络学习共同体、专业发展、虚拟社区、协作学习、知识建构等。

第8篇:智慧社区论文范文

谈朗玉指出,郑州市各级科协要深入学习贯彻省九次党代会、中国科协八届二次全委会议和省科协七届五次全委会议精神,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凝心聚力,持续求进,在支撑核心增长区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在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高上展现更大作为,在发展壮大科技人才队伍上展现更大作为,在凝聚科技工作者智慧力量上展现更大作为,为把郑州建设成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挑大梁、走前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高建慧要求,全市科协组织要牢牢把握“持续求进”总基调,在“持续”上做文章,在“求”字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桥”和“力”的作用,为推动郑州都市区建设做出贡献。一是要围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持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要围绕提升科技工作者水平,扎实做好服务工作;三是要围绕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提高科协工作能力。

会议审议通过了郑州市科协主席吴予红代表常委会所作的工作报告。报告对2011年郑州市科协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富有成效,新成立院士工作站7家,截至目前全市院士工作站数量已达38家,柔性引进院士74名;学术交流活动广泛深入,积极搭建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组织各学会、协会、研究会共开展各项学术交流活动300余次,参加学术活动的科技工作者达30 400余人次,交流各类论文510余篇,举办不同层次科技人员培训班120期,培训科技人员53 000余人;对外科技合作不断深化,决策咨询工作进展明显,技术服务活动蓬勃开展,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取得新成效,科普示范县创建取得新突破,“科普惠农兴村计划” 取得新进展、城区科普工作取得新成果,青少年科普活动取得新成绩,社会化科普活动呈现新局面;拓宽服务渠道,着力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进一步加大了优秀科技工作者宣传表彰力度,服务科技工作者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科协组织进一步健全,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思想作风进一步转变。

会议确定了郑州市科协2012年工作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坚持“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按照“四个重在”总体要求,运用“三具两基一抓手”工作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搭建金桥工程,深化提升学术交流、科学普及、人才服务、决策咨询和自身建设等五项工作,强力打造社区科普大学、院士专家企业行、专家建议、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三讲一比”活动等五个品牌,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全面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9篇:智慧社区论文范文

【关键词】虚拟学习社区;协作知识建构;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5―0085―05

一 引言

随着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群体动力理论、活动理论等研究的兴起,知识建构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并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Scardamalia和Bereiter教授提出了知识建构这一概念,并开展CSILE/Knowledge Forum项目,对知识建构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如知识建构的原则、协作知识建构和协作知识建构共同体等方面[1]。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建构在国内的研究逐渐呈现蓬勃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涉足知识建构领域的研究,使得知识建构在国内有了迅速的发展[2]。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以及各种学习平台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学习场所,人们学习的空间由实体的课堂开始向虚拟的网络转变。由此,虚拟学习社区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开始展现在了教育的舞台。

1 虚拟学习社区

“社区”一词不是源自汉语词汇,而是伴随着西方现代社会学的引入由英文Community一词翻译而来,而英文Community一词,作为学术概念,译自德文的Gemeinschaft,是指一个群体,由彼此联系、具有共同的利益或纽带、具有共同地域的一群人所组成[3]。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是通过活动获得的,知识是在社会性活动中自主建构的[4],学习者的学习并非是简单的适应环境,而是具有社会性、积极主动性等特点,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积极的交互有利于学习者对于新知识的建构。由此,在教育领域,学习社区得以出现,指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5]。

随着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人们的学习开始有了新的变化。BBS、聊天室等开始成为人们新的学习空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网络课程、学习平台相继出现,网络学习逐渐兴起,有着相同兴趣的学习者自发式地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种各样的学习社区,处于这些学习社区中的成员,其原有经验背景、知识水平、个性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6]。成员之间的交流处于一种虚拟的状态之中,完全是网络将这些成员组成了一个临时的大家庭,即虚拟学习社区,它是指具有共同兴趣及学习目的的人们组成的学习团体在因特网上构建的虚拟学习环境。成员之间利用多种网络通讯工具,通过相互的交流、互动、讨论和协作以及协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共享彼此的观点、思想、资源、知识、学习经验和集体智慧,从而促进知识建构和个体智慧的发展,达到学习目的和促进自身学习能力的发展[7]。

2 协作知识建构

有关知识建构的定义,Scardamalia和Bereiter认为知识建构是对社区有价值的观点和思想的产生和不断改进的过程[8];赵建华指出知识建构是个体在某特定社区中互相协作、共同参与某种有目的的活动(如学习任务、问题解决等),最终形成某种观念、理论假设等智慧产品 [9]。两者都指出个体的知识建构发生在社区之中。Scardamalia和Bereiter指出了知识建构社区的特征是:围绕问题进行会话,理解较为深入;非集中性的、开放性的讨论;富有成效的交互等[10]。

个体知识的来源有两种基本的途径:一是外部信息的输入,个体通过加工信息,然后建构知识;二是通过内部知识的再加工和变化过程,建构新的知识[11]。知识建构认为知识不是通过简单接受或复制所获得,而是通过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个体对新信息的获得来源于个体的建构。建构,具有相互作用的性质,一方面是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和理解,称之为个体知识建构,是指学习者在原有认知结构或经验的基础上,改组原有的知识经验或创造新意义。另一方面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人际互动中建构知识,称之为协作知识建构。协作知识建构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组织中互相协作、共同参与某种有目的的活动,最终形成某种观点、思想、方法等智慧产品的过程[12]。协作知识建构的目标是社区中的成员形成具有某种价值的公共知识,而不是简单地提高个体头脑中的内容,与个体知识建构不同,它关注的是群体知识的建构和改善[13]。

二 虚拟学习社区中协作知识建构活动设计

1 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协作知识建构

虚拟学习社区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空间,同一社区中的学习者有着共同的兴趣和学习目的,可以在社区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教师和其他社区成员之间进行积极的交互,建构新的知识和理解。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各种各样学习平台的出现,虚拟学习社区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以其不受时空限制的特性赢得了人们的青睐。由于虚拟学习社区是建立在网络和通信技术之上,借助于各种通信工具,由各种不同类型和个体组成,通过教学、研究活动建立的一个虚拟的社会形态[14]。所以,相对于面对面的学习社区而言,虚拟学习社区中协作知识建构对学习者和教师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 熟悉各种学习工具的使用

虚拟学习社区中借助的学习工具,如学习平台等需要学习者和教师、助学者有着熟练的操作。虚拟学习社区中利用了许多现代化的学习工具,人们通过Drupal、Moodle、BlackBoard等各种各样的学习平台进行学习,要求学习者和教师、助学者对这些学习平台有着熟练的操作。一个不懂得怎样使用平台的学习者是无法通过平台与其他的学习者进行互动的;一个对平台操作不熟练的教师或者助学者也不可能及时地对学习者提供帮助和反馈。

(2) 有着共同的学习兴趣

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成员因为相互之间具有共同的兴趣由此而形成一个共同的学习团体。因此,保持具有共同兴趣的特点对学习社区的良好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和助学者对成员的兴趣点进行密切的关注,并予以积极的引导,避免学习者交流的无方向性和无目的性,收敛发散性的观点,形成共识和公认的思想,有利于学习者的知识建构。

(3) 学习者的交互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与社区成员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知识不能独立于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而存在[15]。学习者和小组成员具有共同的学习目的和重点,彼此之间进行积极的交互。交互是指学习者为学习、解释和挑战一些观点进行的一种双向的交流,是学习者学习知识的必然途径。协作知识建构注重各种形式的交互,学习者和教师、助学者之间、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通过积极的交互,进行知识的建构。

(4) 论坛中高质量帖子的重要性

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建构中,学习者的交互最常使用的工具就是论坛。学习者通过发帖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回复,可能是赞成,也可能是反对。论坛中帖子数量的多少不足以描述交互过程中的知识建构机制[16]。参与者在发帖中如果只是单纯的表示赞成和反对他人的观点,而没有提供自己的证据,或者只是简单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将其他成员的观点置之度外,则是没有积极地对其他学习者观点进行有意义加工的表现。此时,教师和助学者应当给予学习者积极的引导,鼓励学习者在发帖过程中进行充分的协商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2 虚拟学习社区中协作知识建构活动设计

活动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在活动中形成的,活动就是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其本质是人对活动的主动参与性,对工具使用的本质认识以及活动中合作者的社会关系等[17]。虚拟学习社区中协作知识建构活动是指学习者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借助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各种学习工具,基于共同的目标或问题,相互交流,互相协作,最终形成某种观念、理论假设等智慧产品的过程。虚拟学习社区中协作知识建构活动更多的是强调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学习材料之间、学习者和指导教师之间的积极的交互,通过协作知识建构的基本过程:对知识的共享、协商、共识和应用四个阶段完成协作知识建构[18]。

本文以中加项目“全球气候变暖”(“Global Climate Change”)中的活动设计为例,探讨了虚拟学习社区中协作知识建构活动设计的基本框架,大致如下:

三 虚拟学习社区中协作知识建构活动设计案例

中加项目“全球气候变化”项目(climate.oise.utoronto.ca)是一个供来自世界多个地方的学生一起协作,鉴别并探讨气候变化问题的论坛,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所主持启动。项目的目的是通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探讨,增强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进而促进不同国家的学生之间的

相互交流。该项目的参加者是在校教师和学生,助学者是负责此项目的各个国家的人员,学生的年龄在15-16岁之间,初三到高一的学生,分别来自中国、加拿大、瑞典三个国家。因为项目是探讨“全球气候变化”,涉及到相应的科学、化学、地理方面的知识,初三和高一学生的在校课程中均开设过科学、化学、地理方面的课程,所以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课题有着自己的见识和理解。该项目于2009年4月开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和第三阶段分别持续一周的时间,第二阶段持续2-3周的时间。各阶段的活动设计如下:

1 第一阶段:准备

(1)项目参与者

该项目的运行环境是Drupal平台。参加该项目的学生来自于三个国家,彼此之间的交流主要采用英语。对于国内初三和高一的学生而言,已经具备利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在进行参与者的选择时,要关注学生的自愿性,选择那些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该项目中的学生,即对项目所研究的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因为兴趣是他们后期交流的关键,可以保证他们具备社区成员的责任。国内的参与者是40名在校学生,来自六所学校,每一所学校有1-2位负责教师,助学者是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在校大三学生18名,平均分配到六所学校,负责项目的教师有2名。

(2)学习工具与环境

由于项目的参与者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和学校,在项目的前期准备阶段中有一个确定子选题的环节,每一所学校的学生和教师需要进行内部交流确定几个子选题,并把所确定下来的子选题添加到GMap上,目的是方便其它学校的学生和教师进行浏览,最后负责项目的教师会从这些子选题中选择出公认的和主要的一些子选题。

在项目开始的试运行阶段,首先对参与者使用平台的熟练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参与者对于Drupal平台的使用熟练度不是很理想,有很多学生和教师不会使用Drupal平台。需要编写Drupal平台使用手册,并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了简单的Drupal平台使用的培训,尤其是针对论坛使用的部分。

2 第二阶段:协作知识建构

(1)子选题的确定

该项目的进行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这样的一个大的主题下进行的,需要参与者根据自己国家和所处城市的具体情况,分析并确定一些子选题,像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等方面,并将这些子选题添加到GMap上。国内最后确定的子选题有:水资源、森林和其它生态系统、城市化、烟火、温室气体等几个方面。

(2)针对子选题进行详细的阐述和交流

针对每一所学校所确定的子选题,负责项目的教师需要从这些子选题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子选题,并为每一个子选题确定一个页面,在子选题页面中包含有对子选题的内涵性描述、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的科学性描述、子选题在其他国家是否也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三个方面。各个国家的项目小组成员通过浏览别的国家的主题页面,并与自己国家的项目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和互动,讨论子选题对于自己国家气候变化的重要性,最后形成一致的观点,并将这些观点编辑到别的国家的页面中,供该国家的项目小组成员进行浏览和交流回复。

(3)通过子选题引发不同国家参与者之间的交流

通过浏览不同国家的选题,参与者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分别为:通过浏览选题所产生的疑问、引起气候变化的科学性(例如怎样引起气候变化的、子选题发生的科学过程等)。这一阶段是整个项目最为重要的一环。参与者通过浏览别的国家的选题页面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共同探讨子选题影响气候变化的科学过程,同时参与者还需要解答别的国家的学生所提出的疑问。在这一阶段需要教师和助学者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指导,尤其是在解答别的国家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探讨过程中,要积极地对其他参与者的观点进行积极的加工,不要简单地对别人的疑问和观点回复为是或不是,要阐明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才有助于深层次的交流。

(4)对选题科学方面的交流

分析各个国家所提出的选题和学习者之间进行的交流,不同国家项目负责的教师相互讨论总结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科学选题,像气候模式、海平面的上升、入侵物种、全球相互依赖等几个方面,并为这些选题建立新的页面,项目小组参与成员分别从全球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各主题的具体内涵及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等方面进行讨论,从而更深层次地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性。在这一阶段,仍需要教师和助学者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指导。

3 第三阶段:评价

中加项目通过不同国家的学生共同探讨全球气候变化这一主题,目的是为了增强学习者对科学知识的认识,通过与别的国家的学生进行交流,促使不同国家的学习者相互学习。项目最后设计了有关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对项目的整体感受和建议、不同国家的学习者相互学习的感受等方面的问卷对参与者进行调查。

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和指导教师积极参与其中。由于不同国家所确定的全球气候变化的选题不同,别的国家的个别选题,对于中国的参与者而言是比较陌生的概念,例如,对于加拿大的“Alberta Oil Sands”主题,很多中国学生不大明白是什么意思,指导教师就和学生们一起查找相关资料,并仔细地阅读加拿大的学生对选题的阐述,最后终于对这个选题有了很清楚的了解。

在不同国家的学生积极进行相互交流和探讨的过程中,指导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例如有的学生给予别的参与者的评论是“Yes, you are right.”或者“I don’t agree with you.”,但却没有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在这种情况下,指导教师就引导学生进行深一层次的阐述,例如,“You don’t agree, but can you tell us your reason?”而不仅仅是把阐述停留在表面上的同意或者不同意之上。

最为重要的还有语言的问题,在本次项目中,是通过英语进行交流的,因此,指导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也考虑到了参与者的英语水平,项目负责人也与别的国家的学生进行了沟通,以了解中国和瑞典两个国家的参与者的英语水平,从而保证交流和探讨的顺利进行。

四 研究结论

虚拟学习社区增加了学习者参与学习的机会,协作知识建构活动增加了学习者之间交流互动和协作学习,通过各种形式的交互有利于学习者的知识建构。知识的共享、思想火花的碰撞,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学习者的创造性。在社区协作知识建构活动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积极地参与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协作,从而也增强了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由于社区的虚拟性和各种技术应用的要求之高也给指导教师和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由此,在虚拟学习社区的协作知识建构中,参与者应熟练平台等各种技术的应用,积极地、有意识地参与到协作知识建构社区中,营造良好的虚拟学习社区氛围,从而完成协作知识建构。

参考文献

[1][9] 赵建华.知识建构的原理和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7.

[2] 张华武.知识建构共同体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

[3] 姜振华,胡鸿保.社区概念发展的历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4).

[4] 张运卉,张丽.学习共同体:教师培训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教师培训,2007,(7):15.

[5] 张建伟.试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J].中国远程教育,2000.

[6][7][8] 甘永成,祝智庭.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发展的学习框架[J].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2006,(5).

[10] 刘黄玲子,朱伶俐,陈义勤,黄荣怀.基于交互分析的协同知识建构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5.

[11][12][15] 谢幼如,宋耐庆,刘鸣.基于网络的协作知识建构及其共同体的分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4).

[13] 谢幼如,宋耐庆,刘鸣.网络课堂协作知识建构的群体动力研究[J].网络教育,2009,(2).

[14] 张锦.基于Web2.0的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J].情报探索,2009,(3).

[16] 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建构分析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