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望海潮柳永范文

望海潮柳永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望海潮柳永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望海潮柳永范文

果然,不久孙何在中秋节举行宴会,他又请楚楚去唱歌佐欢。楚楚应柳永之托,也就唱起了这首《望海潮》词: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t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首词描述了杭州的繁华景象。而在词的结尾处,“千骑拥高牙”这几句,还特别描写了杭州守帅孙何的豪情气势,写他千骑跟随,旌旗前引,游湖的逸兴。并且在最后说,如果日后孙何回到朝廷,还会向朝廷盛夸西湖的美景。

第2篇:望海潮柳永范文

一、柳永开创了描摹城市繁华景象与市井风情的先河

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首推歌咏杭州繁华景象与市井风情的《望海潮》: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烟柳”三句总写钱塘之繁华富庶,前两句尽展街巷河桥的美丽和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市列”三句,“珠玑”“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竞豪奢”三个字又极尽刻画肆间商品琳琅满目,商人比夸争耀,穷奢极欲。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第一次在柳永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令人目不暇接。最可贵的是,《望海潮》一词,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开启了词坛歌咏都市风貌与市井风貌的新纪元。这一切得益于他长期生活在烟柳画桥、满目繁华的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

二、柳永第一次将社会最底层的歌妓全面展现出来,并表示对她们不幸命运的同情

在这类词中,柳永将笔端伸向歌妓们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和忧愁,把她们的身世之悲、遭遇之惨、内心之苦、感情之真如实道来。柳永一生仕途失意,坎坷潦倒,导致他对这些生活在繁华都市生活后面因各种原因不得不以脸面、甚至身体换生活的女子内心深处的酸甜苦辣有着深刻的体会。如,《锦堂春坠髻慵梳》:

坠髻慵梳,愁娥懒画,心绪是事阑珊。觉新来憔悴,金缕衣宽。认得这疏狂意下,向人诮譬如闲。把芳容整顿,恁地轻孤,争忍心安。

依前过了旧约,甚当初赚我,偷剪云鬟。几时得归来,香阁深关。待伊要、尤云雨,缠绣衾、不与同欢。尽更深、款款问伊,今后敢更无端。

这首词以代言体的方式塑造了一位泼辣、傲气不拘礼法的市井女性,她对负约不归的郎君既埋怨又数落,并且设想等他回来时该如何软硬兼施地惩治他,以使他今后再也不敢无端造次,这种泼辣爽直的性格,直抒其情的写法,正符合市民大众的审美趣味。

同时柳永还有一些关心同情歌妓的不幸、替她们表白独立自尊人格及脱离籍愿望的作品。如,《少年游》“一生赢得是凄凉,追前事、暗心伤”深情诉说了她们的不幸遭遇;《迷仙引》“已受君恩顾。好与花为主。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摹拟一个妙龄歌妓的口吻,道出她厌倦风尘、追求爱情的心声。

三、抒写羁旅行役之苦,表现羁旅行役情怀

现存柳永213首词中,羁旅行役词就有70首。在柳永词中,那些以秋暮雨霁为背景的作品,几乎都是以天涯游子身份嗟叹羁旅行役愁苦的。《木兰花慢》写那“依危楼”的思乡客,遥望无边原野,“纵凝望处,但斜阳暮霭满平芜”;《卜算子》写那“登临”“楚客”,远眺重叠峰峦,“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定风波》写那“伫立长堤”的游子,“骤雨歇,极目萧疏,寒柳万株,掩映箭波千里”,词人准确地把握了秋暮雨霁则视野顿宽的特点,把纵目远眺、感慨万千的抒情主人公引进画面,抒写坎坷困顿而壮心未泯上的游子情怀。南宋陈振孙说柳永“尤工于羁旅行役”(《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真可谓评价精准。

柳永和所有的封建士子一样,把功名仕宦作为毕生追求的理想。他自视颇高,认为“定然魁甲登高第”。然而“流连坊曲”的浪子行径使他屡试不第,晚年及第后又仕途偃蹇。柳永的羁旅行役之作,往往是他壮心勃勃地追求继而厌倦至困惑的情绪的流露。《夜半乐》《曲玉管》都是此类佳作。这类词常把地理风光的描写与思乡怀人的感情,风尘劳碌的生活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融合在一起,表现出封建社会失意文人的伤感悲凉。

第3篇:望海潮柳永范文

下面以柳永的两首代表作――《望海潮》和《雨霖铃》为例来分析柳永词作的“俗”与“雅”。

《望海潮》是一首投赠之作。柳永路经钱塘,想要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于是就写了这首词进献。从写作意图来看,词作有干谒求进之意;从词作内容看,有明显的吹捧倾向。这些不能不说其“俗”。但从意象营造、意境创设、语言运用来看,这首词又十分清新,读来赏心悦目。这又不能不说其“雅”。

解读这首词可从一“夸”字着手,上阕先夸繁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虽语言直白,但罗列极有章法,从“东南”到“三吴”最后点出“钱塘”,范围层层缩减,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突出了杭州风景优美、地理位置重要、自古繁华的特点,引出下文。再夸城市风光――“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色如烟,一片葱茏;小桥如虹,精巧如画;帘幕像翠鸟的羽毛般绚丽,在风中摇摇摆摆,起起落落,煞是动人;高低错落的房屋显示出人烟之稠密。作者选取的意象以静景为主,注重色彩的调配,使诗中描绘的画面显得和谐。再夸风光壮美――“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高耸入云的树木环绕着堤岸;钱塘江的江潮汹涌澎湃,层浪堆叠,发出惊天动地的声响,卷起万丈浪花;江海相连,无边无际。这一句是全词写得最有气势的一句,足可与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代表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相媲美,而在用语方面则更具独创性。最后夸生活富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商店陈列着五光十色的珠宝,市民都穿着绫罗绸缎,光鲜亮丽,竞相追逐豪华奢侈的生活,从侧面反映了宋朝鼎盛时期繁盛的景象。

上阕以城市为中心,以表现繁华为重点;下阕则以西湖为中心,以表现百姓和乐度日为重点。先夸西湖风光――“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西湖被白堤分割,而内外相通,周围又有山峦重叠,深秋时节,桂子落地,十里荷花开放,更是分外娇艳!为取得押韵效果,词作将“三秋桂子”和“十里荷花”对调。这里选取最典型的意象,充分表现了杭州风景优美、物产丰饶的特征。据说,当时的金主完颜亮读到此处,便对杭州起了觊觎之心。再夸生活和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晴天,牧童的羌笛声多么婉转悠扬;月夜,采菱女的歌声又是多么甜美圆润!那钓鱼的老者,那采莲的少女,都那么自在快乐。这里的“弄”“泛”“嬉嬉”用得最是生动传神!再夸长官的风雅――“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长官出行,随从众多,举办酒宴,观赏歌舞,吟诗撰文,多么风雅。这里的“高牙”“烟霞”均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既增强形象性,又增强音乐美。最后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结束全词,赞誉孙何长官的治绩和锦绣前程。

总之,这首词以“夸”字总揽全文,赞美了杭州的风景绝佳,百姓康乐,地方官治理有方。虽内容较俗,但文辞清丽,语势畅达,意象优美,意境阔大,极具美感。可谓俗不掩雅。

柳永的《雨霖铃》抒写的是离别之苦,在道学家的眼里,自然俗不可耐。然而用今天的眼光看,柳永以填词为职业,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和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歌女产生比较真挚深厚的情感,这种平等意识和平民情怀又是难能可贵的。

第4篇:望海潮柳永范文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是中国文学史上着力写词的作家。他吸收了六朝小赋的表现特点,创造出层层铺叙、恣意渲染的艺术手法;发展了词的长调体制,为宋词的发展开创出新的局面。《望海潮》就是他采用长调形式,运用铺叙手法来展现杭州城繁华美丽的名篇佳作。

这首词上片的前三句,俯仰古今,从空间与时间的角度对杭州作了高度的概括,点明杭州自古就是形胜之地,气势雄奇,为下文张目。但"形胜"、"都会""繁华"仅是概括性的直陈,难以给人深刻印象。所以,紧接着,词人便围绕这六个字展开层层铺叙。"烟柳画桥"意为杨柳堆烟伴着街巷河桥,这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的优美环境;"风帘翠幕"是写居民住宅之雅致,微风卷起翠绿的帘幕,还使人不由猜想住家的生活情调;"参差十万人家"一句总括都市人口之稠密,侧面写出杭州都市之繁庶。这三句主要扣"都会",略带"繁华"。而杭州城之"形胜"得之于钱塘江和西湖。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所以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云树绕堤沙" 一句自然使读者的视线由市内转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树木茂密如云,环绕着迤逦曲折的防潮大堤。"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直接描绘钱塘江潮水的狂波怒涛澎湃激荡、壮观辽阔,所以用 "天堑"来形容钱塘江亦不为过。在我们惊叹钱塘江的气势时,词人又笔锋回转,再从另一角度铺叙都市之"繁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 是写商业发达、家庭富足,"竞豪奢"既写出商品琳琅满目又暗示商人比夸争耀。这三句仍是表现都市之繁华富庶,完全可以接在"烟柳画桥"三句之后,但词人却在当中穿插"云树绕堤沙"三句写钱塘江景,使得场景密中有疏、富于变化,又显出词人笔法曲折多姿。

第5篇:望海潮柳永范文

在若干年的实际教学中,我一直都在关注和思考,慢慢地摸索到了一些皮毛,现总结如下:

首先,时代距离很远,跨度很大。我国是个诗歌大国,从屈原到陶谢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有着数不清的名家大家,更有浩若星辰的名诗名篇,高中课本中录入了很多优秀的诗歌,有的学生喜欢,而有的却让学生喜欢不起来。总体来说,有些诗歌学生还是喜欢的,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将进酒》等,学生在这些课堂上能做到朗朗的读书声不绝,课下还会带着情感去读、诵,上课时争相背诵;也有不少让学生不喜欢甚至讨厌的诗歌,如《鹏之徙于南冥》《离骚》《湘夫人》等。这些文章丰富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但是距离现在太遥远,字词古涩难懂,学生不感兴趣,而在他们理解不了的情况下(其实老师也不能说他都能深刻地理解古诗歌,这也就不能责怪学生了),竟然还要他们背诵。这样对学生来说,就很不愿意接受了。可是,不背不行。因此,久而久之就扼杀了学生的对诗歌的学习积极性,到最后就丧失了对诗歌的那可怜的兴趣了。其次,教师的一言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书读万遍,其义自明。诗歌更是如此。诗歌重于诵读。现实情况是很多老师在上诗歌时,就是一言堂。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教室里呼呼流涎地睡。老师诗讲百遍,学生依然困惑。当困惑长期得不到解决时,学生也就不会想方设法去解决了,自然而然学生的兴趣就减少或者消失了。最后,大大小小的考试毁了中国的诗歌。这话需要补充,确切来说,是考试的标准答案减除了学生欣赏诗歌的兴趣。学生一开始是喜爱诗歌的,在他们几岁的时候,甚至是刚会说话不久,都会摇头晃脑地诵读诗歌。那时的他们也有自己的体会的,只不过是有的体会的多,有的体会的少,有的深,有的浅……不论什么样情况都是好的,积极的。可是当他们长大了,把随着自己成长而成长的体会呈现在试题答案中时,结局大多就很悲惨。试题答案是标准答案,只要和答案不一样,老师就不敢给分,因为但凡大的考试就是低分,甚至不给分的。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学生稍有不同,就只能被判低分,甚至零分。久而久之,学生为了获得高分,就背答案,背答题格式,背题型。这样下来,一个机器就产生了。机器哪儿会有兴趣呢?

每每看到学生在学习诗歌时的呆板甚至死气沉沉时,我一直试图想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导入新课时,将诗歌作品拉入到现代来,或者用现代的方式(如播放视频、歌曲等)来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这不是古老的,而是我们身边可视可感的鲜活的文学形式。如在上柳永的《望海潮》时,就用林志颖的一首歌《新望海潮》导入;上李煜的《虞美人》时,就用邓丽君的歌曲《虞美人》导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看、听的同时,获得了美的享受,更容易将这种对美的追求衍生到诗歌中去。

2.选取一首比较容易欣赏的诗歌,让学生自己诵读,百遍地诵读。然后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大胆想象,谈谈自己的体会。在这时,不要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即可。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理想的田园是什么样的,让他们勾勒出心中美好的田园生活。再与诗歌中描写的美好的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气象相比较,从而体会陶渊明当时归隐后的喜悦心情。

3.将诗歌教学中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转换成散文的方式表达出来。散文的字数不做要求。一开始的时候,学生应该会感到无法下笔,即使写出来了,也不会出彩。但是多写几次,就会有不小的收获。以前让学生写过《雨霖铃》《归园田居》……,大概在五六次改写之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就会更深些,同时,他们对诗歌的喜爱程度也会加深。

第6篇:望海潮柳永范文

1.了解词的知识。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

3.学习铺陈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二.导入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三.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鹤冲天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四.朗读本诗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自由朗读

五.试着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生试着背诵

二.学生齐读

三.解题

望海潮,词牌名,柳永开创的。

四.具体分析词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二)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河水量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时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祝愿。

五.艺术特色

第7篇:望海潮柳永范文

记得2010年秋季新学年开学不久,中国媒体和读者、网友就一番热闹――江苏省语文新教材剔除《孔雀东南飞》、《药》、《阿 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雷雨》、《南州六月荔枝丹》、《陈奂生进城》、《廉颇蔺相如列传》、《触说赵太后》、《六国论》、《过秦论》、《病梅馆记》、《石钟山记》、《五人墓碑记》等篇目,新增蒙田的《热爱生命》、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杜甫的《咏怀古迹》、柳永的《望海潮》、苏轼的《定风波》、辛弃疾的《水龙吟》、戴望舒的《雨巷》、卞之琳的《断章》、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等。

这些现象表明:网络时代人们能对教育思想定于一尊的教材编撰提出各自的看法,教材编撰者和出版方也在努力做出符合时代潮流的改革,而此种改革是否符合多数网友的趣味和理念,仍有待商榷和观察。但对语文教材的关注,表达了人们对培养开放社会健全独立人格与自由公民的迫切愿望。

以叶开批评上海版教材篡改安徒生童话《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为例,叶君健先生翻译的安徒生之作传神生动,教材编撰者改写的课文确实低俗,从文学品味到人文关怀,都不是一个量级的;叶开的博客中还提到篡改意大利作家雷奥・布斯卡・格里亚的《晚餐桌上的大学》,还涉及著作权法的问题。

我个人认同叶开对沪版语文教材的批评,也肯定苏版语文教材改革得大于失,成绩多于失误。语文教材的选择,事关千家万户,事关培养什么样的国民,应该激发国民讨论。首先,编辑语文教材是什么理念,是搞暗度陈仓式政治填鸭灌输还是培养国民对母语的热爱,传承先贤文化,塑造美好心灵?这些都应该形成基本共识;其次,选取作家作品的标准,应该与时俱进,不仅重视专家学者意见,也应该听取大多数网民意见;最后,在谨慎对待名作改编缩写上,不要化神奇为腐朽,去原作精华,加编者糟粕。

江苏省语文教材编写组负责人说,语文教材“所选篇目不再以意识形态划分,而是让语文教材回归到语文、回归到人文”。这个理念是进步的,尽管网友批评拿掉鲁迅的充满斗志文章,拿掉《过秦论》、《五人墓碑记》是回避历史上血淋淋的事实,培养委靡的骨头而非阳刚的风骨,但我们应该看到像苏版语文教材新选文章,无论视野、趣味和价值观,都有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更符合人性,更能关爱人的,像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激励了世界各国人民追求自由公正的美好生活;也许,而今端坐在课堂诵读《我有一个梦想》的孩子,长大了会视野更加宏阔,更能独立思考,珍惜自由品格,更尊重宽容他人的多元价值观。

第8篇:望海潮柳永范文

 

一、反复吟诵,把握诗词基调

 

古诗词年代久远,生僻字较多,对高中生而言,必须渡过这一难关,勤查工具书,弄懂生字词义,既可以帮助理解诗词,又能丰富自身知识结构。之所以要反复吟诵,主要是因为古诗词讲究格律音韵,读起来富有音乐美,这对剖析语言大有裨益。比如《诗经》属于四言诗,其中《桃夭》《子衿》等很多篇章采用重章叠句之法,回环往复,具有一唱三叹之妙。《离骚》篇幅较长,是骚体代表作,文中“兮”字应用很多,在句式、章法、体制、内容上都有创新,而且对后世七言诗影响深远。至于唐诗宋词,风格迥然不同,向来有诗庄词雅之说。读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是两种基调、两种读法;读李清照和苏轼的词作,也是两种风格、两种读法。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读,学会区分各个时代诗词的风格变化,并从整体上把握诗词基调。

 

二、创新解读,鼓励学生参与

 

如何解读诗词内容是教学的关键,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解读角度要敢于创新;第二,语言风格灵活转换;第三,解读要有引导性,体现出应用价值。李清照的《声声 慢》是宋词中的经典篇章,过去教学时,往往着重于对开篇七组叠词的应用进行解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种写法极其少见,但在作者组合之下,几组叠词不但韵律极美,而且感情基调凄惨苍凉,似已昭示该词能够千古流传。教师需注意的是,韵律在词中固然重要,然而其中蕴含的情感更为重要。这首词不仅仅成功在叠词的运用,关键还在于作者的感情抒发。即便是这几组叠词,也存在着时间和情感上的逻辑顺序。作者想要寻觅什么、结果如何均不为人所知,但在寻觅过程中,点明环境的冷清凄惨,这也正是词人的内心写照。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古诗词的理解并没有统一答案。

 

现代教育很注重教学的三维目标, 即除鉴赏审美外,还应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应用能力。所以古诗词教学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不拘泥于传统解读和诗词表面,可作出合理的延伸。比如《氓》,教师布置了任务,让学生讨论现代生活中的弃妇形象以及自己的看法,无形中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产生影响。

 

三、转变观念,探究新的方法

 

合适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古诗词教学,发挥空间较大,切入角度较多,这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可以配合播放音乐。比如《蜀道难》配乐要清越高亢,衬托出蜀道之难以及作者的内心情感;《念奴娇·赤壁怀古》则适合铿锵激荡略显沉郁的曲风,才能表现出作者的胸怀壮阔和无限遐思。绘画法不一定要求学生必须画画,其实可以转换为想象和文字描述,比如扩写柳永的 《望海潮》。此外,也可适当采用迁移法,以原诗词的格式套路填写新词,内容可以是校园生活,也可以是时事新闻,这样可以加强学生记忆,提高学生兴趣,但不能滥用,更不能故意恶搞。

 

四、举一反三,提高应用能力

 

解析诗词,掌握其中的艺术手法和语言技巧只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还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比如留白手法,讲解完学生应当能举一反三,联想到该手法在其他诗词中的应用,如此才算是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相关知识。前面已经提及,情感态度和实际应用在现代教育中备受重视,古诗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也能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比如苏轼的《定风波》,不妨结合学生生活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习到苏轼积极乐观、淡远旷达、不畏艰难的精神。

第9篇:望海潮柳永范文

摘要:唐诗宋词双峰并峙,横亘在中国文学史上,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惊叹折腰。有宋一代,词作为一种新型的诗歌形式,出现了一大批杰出而有富有张力的词人。音乐和文学的完美结合,感性和理性的天然交融,意境和内容的相得益彰,宋词摆脱“诗余”之说,最终确立了自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宋词繁荣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

关键词:宋词;婉约;太祖三誓;市民生活

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他的《宋元戏剧考序》中说到:“凡一代又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宋词作为一代之文学,足以与唐诗比肩,堪称文学史上的“双壁”。从唐五代的“婉约香软”到打破“诗庄词媚,词为艳科”的藩篱;从“柳永体”到“易安体”到“稼轩体”到“白石体”确实为一代之奇。作为一代之奇的宋词,为何如此繁荣,即使在清词出现了中兴,但仍令后世望尘莫及?

(一)太祖三誓与宋词

宋太祖作为一个杰出的帝王,以“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王朝,又以“杯酒释兵权”稳固了宋王朝的基业。太祖在御宇之初,曾立下三条誓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不得有违此誓。”简简单单的三条誓言,深深影响着两宋三百年多年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不难想象《水浒传》中,各种犯事者都喜欢到柴进家中避难,因为柴进是周世宗柴荣的嫡系;两宋党争极为激烈,但是大多数的文人士大夫仅仅只是贬谪,并未遭到人身的迫害,仍能够保全性命,不像明清时期的文字狱那么恐怖黑暗。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和“杯酒释兵权”致使宋王朝在建国之初就“兴文教,抑武事”。面对契丹和西夏及金的威胁,常常在战事上处于不利的地位,最终选择“弃财于夷狄”。两宋之际,理学作为儒家思想新的产物,在思想上处于统治的地位,儒家强调修齐治平和兼济天下,所以,战败赔款的阴影,增强了文人士大夫对国家民族的心里认同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报价卫国的爱国情怀深深印在了词人的心里。无论是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还是贺鬼头的“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无论是辛稼轩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吐万里如虎”,还是岳鹏举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无不彰显着爱国情调,高扬着爱国主义豪壮之音。尤其是南宋王朝,偏安一隅,面对着残山剩水,民族危机和耻辱感极为强烈。

两宋王朝是一个极为开明的王朝,处处充满着人文关怀。对于南唐南汉等国的降臣降将,并不是如以往的统治者一样,将屠刀指向他们,而是依旧给他们官职俸禄。宋代极为重视科举,革除以往科举的弊端,增强科举取士公平和公正性。同时科举取士的名额也明显增多,使得整个宋代人才辈出,特别是北宋王朝,是中国杰出人物最多的最为集中的时期。而且宋代的俸禄特别的高,即使是个闲职,仍然有很高的工资。所以“冗官”“冗费”的出现给了文人多闲暇的时间和经历从事文学创作,所以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仍有钱和时间在东坡上买地,于是字号“东坡居士”,仍能够“左牵黄,右擎苍”,仍能够与朋友们泛舟游于赤壁,写下前后赤壁赋。

教育的普及,从根本上提高了两宋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所以人们说到“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不仅反映了柳永词的流传广,而且可以看到两宋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对词的喜爱。在宋代帝王与士大夫都是一等一的文化家族,不像三国两晋南北朝,一等一的文化士族歧视帝王,导致帝王自卑。然而宋代,统治者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文人的社会地位和自身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人们都喜欢创作,喜欢抒发真实情感。无论是晏殊词的珠圆玉润,还是波词的倾荡磊落,还是李清照词的神愁形瘦,还是辛弃疾词的慷慨激昂,都是文人们心底最真切的倾吐。

(二)市民阶层的崛起和城市生活的繁荣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的柳永,在《望海潮》中写道:“江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据说,当时的金主闻到此词,有挥鞭南下入侵之意,足见城市生活的繁华和市民阶层的欢快喜悦。

宋代城市生活的繁荣我们不仅从柳永的词作中可以看到,还可以从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一目了然。当时的首府东京和临安都是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而且市和坊的界限已经被打破,出现了夜市,整一个就是欣欣向荣的景象。宋代的官员多是文化修养极高的文人士大夫,加上宋代优厚的俸禄,生活奢华,浅酌低唱,轻歌曼舞。词作为一种和乐的文学体裁,自然备受青睐。

市民生活的繁荣自然离不开一个古代特殊的群体——歌妓。杜牧曾经“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然而唐人与宋人不同,唐人好轻佻,宋人好理性,唐人对待歌妓更多的是玩弄,宋人对待歌妓则更多的是怜惜疼爱。所以,白居易让自己身边的歌妓去伺候元稹,杜牧让豆蔻少女苦等几年,而柳永虽经常出入青楼楚馆,只是将笔触伸向那些平民女子的内心世界,述说她们的苦闷与忧伤,苏轼在侍妾死后,寒蝉凄切,泪眼千行。柳永、秦观、周邦彦等都曾对歌妓挥洒墨汁,足见她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的宋词的发展。

(三)词自身发展的需要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素共同促进,相辅相成的结果。词作为一代文学之奇,能够屹立在中国文学史册上,也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和乐而唱的,词也不例外,最早的词作也是和乐而唱的。而且有词调词牌,句式长短不一,依据唱腔用字,讲究四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能言诗之不能言,但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词互补各领。

无论是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还是苏轼的“以诗为词”和辛弃疾的“以文为词”无非是体现诗词的分工与合流,然而就是这种合流就突破了词为艳科的局限,开拓了词境,扩大了词体的表现功能,使得词的“诗化”倾向更加地明显,词的美学功能和词格更加突出。所以刘熙载在《艺概·词概》中写道:“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既可以表现个人的生活情趣,又可以展现广阔的社会图景;既可以怀古凭吊,又可以金戈铁马;既可以写黍离亡国之痛,又可以写宦海沉浮之寥落,总之社会的林林总总皆可以纳入词的视野。

唐人追求的是一种靡丽而富艳的审美,宋人则不同,追求的是一种理性,是一种不减唐人高处的雅俗共赏。雅俗共赏最完美的体现者是“奉旨填词柳三变”。“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不可谓不俗,“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不可谓不雅。在词的风格中还呈现出婉约和豪放的趋势,一般人认为豪放以苏轼和辛弃疾为代表,婉约以秦观李清照为代表,其实在宋代那些词作家中,大都是豪放中渗透着婉约,婉约中流露着豪放。(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马积高,黄均.中国古代文学史中[M].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