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思想研究范文

经济思想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思想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思想研究

第1篇:经济思想研究范文

【摘要题】经济思想研究

【关键词】宏观治国学/微观治生学/“人和”/市场营销

现代市场营销学有了强烈的“管理导向”,即从管理决策的角度研究营销者(企业)的市场营销问题。我们把市场营销从微观(企业)、宏观两个方面的管理来研究分析,借用中国传统的市场管理思想“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两方面的思想分析,以实现古为今用的现实意义。

一、宏观管理的治国学

(一)“顺道”

宏观管理的治国学,“顺道”一词属于主观范畴的“道”,是指客观经济规律,又称为“则”、“常”,意思是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管子·形势》)。社会活动,如农业生产,人事,财用,货币,治理农村和城市都有“轨”可循,“不通于轨数而欲为国,不可”(《管子·山国轨》)。人们要取得自己行为的成功,必须顺乎万物之“轨”,万物按自身之“轨”运行,对于人毫不讲情面,“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你的行为顺乎它,它必“助之”,你的事业就会“有其功”,“虽小必大”;反之,你如逆它,它对你也必“违之”,你必“怀其凶”,“虽成必败”,“不可复振也”(《管子·形势》)。这是社会自发的经济活动,他认为国家应顺其自然,少加干预,“故善者因之”,须顺应客观规律。现代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发展自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国家要宏观调控,保护地球,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发展。

(二)重人

“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要夺取天下,治好国家,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得民是治国之本,欲得民先必为谋利。《管子》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国家必须“令顺民心”,从民所欲,去民所恶,乃为“政之宝”(《管子·牧民》)。因此,得人才是得人的核心。要得人才,先得民心,众心所归,方能群才荟萃,故《管子》把从革事业,注重经济建设,为人民办实事,视为聚拢优秀人才的先决条件,叫做“德以合人”(《管子·五辅》),“人以德使”(《管子·枢言》)。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需要的是人才,因此,我国大中型企业对人才的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必须做到“求贤若渴”,能否得贤能之助,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和事业的成败。

(三)守信

治国要守信,办企业要守信,办一切事业都要守信。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和事业成功的保证。治理国家,言而无信,政策多变,出尔反尔,从来是大忌,故《管子》十分强调取信于民,提出国家行政应该遵循一条重要原则:“不行不可复”者,“不欺其民也”。“言而不可复者,君不言也;行而不可再者,君不行也。凡言而不可复,行而不可再者,有国者之大禁也”(《管子·形势》)。因此,企业的发展,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必须从商品质量、价格、交货期,以至借贷往来,都要讲究一个“信”字。我国历来有提倡“诚贾”的传统,商而不诚,苟取一时,终致瓦解,成功的商人多是商业信誉度高的人。企业形象的塑造,知名度、美誉度的提高,唯一的途径,就是对顾客负责,诚实守信,使“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最终才能提高顾客满意程度。

(四)求实

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看问题不要偏激,办事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过了头超越客观形势,犯冒进错误;不及于形势又错过时机,流于保守。两种偏向都会坏事,应该防止。《管子》提出“量力”原则和“时空”原则,凡是量力而行,“动必量力,举必量技”,“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指挥作战,要知道自己的兵力和装备的承受能力,“量力而知攻”,“不知任,不知器,不可”(《乘马》)。对于企业而言,参与市场竞争,要制定适应环境变化的战略。(1)创新制胜。即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以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2)优质制胜。即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在质量上应当优于竞争对手,以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3)廉价制胜。企业对于同档次产品应当比竞争对手更便宜。(4)技术制胜。企业应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实现技术领先,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领制高点。(5)服务制胜。企业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完善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谁能提供更周到的服务,谁就能占领市场,赢得顾客。(6)速度制胜。企业应当比竞争对手更快的速度推出新产品和新的营销战略,抢先占领市场,迅速扩大市场,不但壮大了实力,而且能在顾客中形成先入为主的“正宗”、“正牌”概念。(7)宣传制胜。企业应当运用广告、公共关系、人员推销和销售促进等方式大力宣传企业和产品,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良好形象。

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

“微观管理的治生学”,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形成的理论,它反映国家的管理和企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竞争,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人群关系参与”论,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人和:人和中的“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对治国来说,和能兴邦;对治生来说,和气生财。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当作事业成功的三要素。《管子》说:“上下不和,虽安必危”(《形势》)。“上下和同”,“和协辑睦”(《五辅》)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战国时赵国的将相和故事,妇孺皆知,被传颂为从大局出发讲团结的典范。

发展市场经济讲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国家的政策,允许企业大胆想大胆干大胆地创新;地利讲的是环境人口密度,人口的流通量,交通环境的发展;人和讲的是公共关系、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企业与政府、社区与公众、消费者之间的信誉关系。企业具备以上因素是成功的关键。

从微观环境来讲,求和的关键在于当权者,具体讲,企业法人严于律己,严禁宗派,不任私人,公正无私,才能团结大多数。《管子》提出“无私者容众”,要求君主切不可有“独举”、“约束”、“结纽”这些宗派行为,不可“以爵禄私有爱”,要严禁“党而成群者”(《法法》)。从国家机构中清除那些嫉贤妒能,钻营利禄,大搞宗派,残害民生的“恶吏”,以改善官民关系。

近代成功的企业家都注重人和的原则,从自我管理入手实现人和,从而达到系统管理以协力推进事业的管理思想。人和的思想应用到西方市场经济的管理中,认为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他们不单独的追求金钱的收入,还要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社会心理的欲望满足。西方国家具有代表的人物梅奥认为,“人是独特的社会动物”,只有把自己完全投入到集体之中才能实现彻底的“自由”。因此,企业只有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所谓士气,就是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协作精神等结合成一体的精神状态),才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第2篇:经济思想研究范文

在孟子伦理思想中,经济伦理思想是重要内容。“性善论”是孟子经济伦理思想的根本人性预设,孟子视人先天具有的善的本性为调节经济伦理关系的根本基础。保民、养民、教民的王道主张是孟子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以“五伦”“四德”为核心的人伦和谐是孟子和谐经济思想的精致表达。崇尚道义,公私兼顾是孟子义利观的基本内容,肯定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的重要意义是孟子义利观的鲜明特征。孟子经济伦理思想的创见性、预见性和远见性非常鲜明,体现了深刻的伦理关怀精神,对于我国人民重道义、尚气节、克自我、顾大局的经济德性形成和发展,对于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经济实践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时至今日,仍足以启迪人的心灵和智慧,值得研究和借鉴。

关键词:孟子;王道;经济伦理

孟子,实名孟轲,字子舆(公元前372―289),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社会极其动荡、斗争极其激烈,人们谋安定幸福、求统一天下的愿望愈益强烈,各家思想粉墨登场,其中,道、墨学说一时成为显学,其影响之大,甚有取代儒家学说之势。值此“危难之秋”,孟子批道、驳墨、继承、光大了儒学,为以孔孟之道而著称的儒学演变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治国圣典奠定了理论基石。进入封建社会的中期,盂子思想为封建统治者及多数知识分子尊崇,此为根本原因,朱熹便称,“自舜以下,若不生个孔子,后人去何处讨分晓。孔子后若无个孟子,也未有分晓。”(《朱子语类》卷93)经济伦理思想是孟子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孟子的经济伦理思想丰富而深刻,但古往今来,文献卷帙浩繁,蔚为大观的孟子思想研究文献中,经济、政治、哲学、伦理、教育、文学的居多,对其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却寥若晨星,鉴于此,现代人们更应深入研究之,积极借鉴之,努力扬弃之。

一、以民为本:孟子王道经济思想的根本精神

在我国古代,王道与霸道是两个不同的政治范畴,“王”指统一的君主,“霸”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准君主。但初始二者只是在政治身份和政治功能上有些区别而无政治路线含义。一般认为是孟子最先把“王”与“霸”作为不同政治路线的概念提出来。孟子所谓的霸道是一种以暴力为主导的政治之道,即“以力假仁”,王道则是一种以仁道和德治教化为根本途径的德治之道。在孟子看来,霸道天下者只是一种虚假的王天下,王道天下者才是人们心悦诚服的政道。孟子曰: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梁惠王上》)

王道不仅是孟子的政治主张,实际上也是孟子经济思想的根本伦理主张,即应以王道的理念指导经济发展。孟子王道经济伦理思想的根本精神是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我国古代民本精神的最早观念形态是“重民”。《尚书・盘庚篇》首先提出“重民”观念,“重我民,无尽杀。”(《尚书・盘庚篇》)《尚书・夏书・五子之歌》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春秋谷梁传》中有“民为君之本也”等语。《晏子春秋》多次提到“以民为本”的观念。春秋以来,以民为本的提法已比较流行,孔子深化了西周至春秋的民本思想,孟子站在新兴主阶级的立场上,进一步阐发了民本精神,明确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基本主张,意指在人民、国家、国君三者中,人民是最主要的,是国家的基础,统治者只有珍视人民才能保全国家。孟子曰: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榍帷J枪实煤跚鹈穸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尽心下》)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孟子・离娄上》)

在孟子看来,践行民本观,关键是要得民心。如何得民心呢?孟子提出了三大方面的要求。

一是切实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孟子认为“制民恒产”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关键所在。《孟子・梁惠王上》载孟子说: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

土地被孟子理解为恒产,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是农业生产的根本,是农民赖以长期维持安定生活的根本基础,还是保持社会稳定和维持人们善良之心的必要条件,“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充分认识到在现实社会中,即使给人民以土地,土地仍可兼并,这样一来贫富分化便可能产生,所以应把土地政策法定化。这就是孟子极力主张恢复井田制的根本原因。孟子说: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的意思是说只要准确地划好井田的经界,皆为百亩之田,“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相反,经界不正,暴君污吏胡作非为的不合理社会现象必定会滋生,整个社会是非曲直价值标准也会因此而洧乱。对于井田的具体方案,孟子说: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後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孟子・滕文公上》)

从现代经济的角度,孟子设计的井田制是以一家一户小农生产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制度,根本目的在于将庶民百姓牢牢扎根于土地之上,从而达到实现“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孟子・滕文公上》)的目的。由此看来“孟子所要求恢复的井田制,绝非古井田制的简单重复,而是有了新的内容的新井田制。”①孟子认为政府行薄税之策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另一重要方式。为了使统治者做到这一点,孟子以利诱之:薄税,对内可使百姓富、国家足,对外可实现霸业。孟子曰: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孟子・尽心上》)

为此,孟子还提出了一些具体主张,主要包括:在税种的设置方面,主张农业单一税制,“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孟子.公孙丑上》)在赋税的征收标准方面,孟子主张征收十分之一的轻税。《滕文公上》篇记载了孟子在论述夏商周三代的赋税征收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十分之一的税率是理想的赋税征收标准,“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儿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孟子・滕文公上》)在赋税征收方式上,“贡”这种赋税征收方式得到了孟子的赞同,“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孟子・滕文公上》)这里所谓的“贡”主要是按数年的收成维持的平均数作为一个常数,此常数便成为以后每年交的参照标准。

二是要与民同乐。《孟子・梁惠王下》记载齐宣王与孟子谈人生之乐时提出统治者应与民同乐。孟子提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还通过对比说明来教育梁惠王:周文王之囿方圆七十里, 老百姓嫌它小;齐宣王之囿方圆四十里, 老百姓却嫌它大,那是因为周文王之囿老百姓可以共享,R宣王之囿却禁止老百姓享用它,这充分说明“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孟子・梁惠王下》)正因为如此,当齐宣王说他既“好货”、又“好色”,孟子并没有批评他,而只是要求他能与老百姓利害相连、忧乐相通,将这些“不良”爱好与老百姓共同分享,这样,“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孟子・梁惠王下》)

三是真正体察民意。孟子引用《太誓》的话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太誓》)意思是说,百姓所见所闻就是上天的所见所闻。孟子此言实际是提醒君主要注重民意,听取百姓心声。孟子曰: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孟子・梁惠王下》)

需要说明的是,血缘宗法的伦理原则是贯穿孟子王道经济思想的根本法则。基本内容是:其一,不忍之心是起点。孟子认为有不忍之心的君主才会行不忍人之政,行不忍人之政者才能顺利达到统治的目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公孙丑上》)。其二,以德治人是根本途径。孟子强调“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其三,“正君心”是关键。孟子提出通过革除“君心之非”达到“一正君而国定矣”的目的,“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说文》)

孟子王道思想惯通于经济领域就是主张用宗法血缘的伦理法则进行经济治理,以德化民,同时又从人性、人情的角度寻找经济的伦理原理。孟子这种把经济奠定于以血缘、宗法为基本内容的伦理之上的经济治理思想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又具有很强的“人治”特点,同时也具有空想性和欺骗性。②更重要的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只是出于封建统治者“保社稷”,“王天下”的根本目的提出王道经济主张的,且局限于道德认识和范围,幻想通过个别君主的不忍之心来行不忍之政,这在理论上当然是片面的。至于孟子王道经济思想的一些具体主张大多难为当时的统治者接受,更不用说真正地实践,究其原因,主要有:其一,在战乱不断,多方博弈的时代,在短时期内能够富国强兵才是君主们最关心的事情,薄赋敛轻徭役的政策实施的后果却往往会使一国在短期内军事实力下滑,甚至可能导致亡国,不要说成就霸业。其二,孟子力倡德治的同时对于运用暴力手段处理现实社会紧迫问题的关注并不多。在当即时统治者看来,这种理论无疑过于理想化,执行起来更是问题多多。这就不怪乎梁惠王对孟子的苦口婆心“顾左右而言它”了。

二、伦常之道:孟子和谐经济思想的内在准则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伦”即指人与人之间的次序与辈份,这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秉承孔子“仁爱”思想的精神,将人伦关系划分五大类,即父子,君臣,夫妻,长幼,朋友五伦,而且规定了人们在五伦关系中各自的不同义务是孟子在这方面的最大贡献。孟子曰: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的五伦说典型地体现了传统中国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的社会结构特征,同时意味五伦关系之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和谐最可靠的基础。当然这也为个体人性提升提供了一个由个体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大脉络。从中可以读出充足的人性气息与人情特点。在划出传统中国五种基本伦理关系的同时,孟子提出了四种基本基本道德规范,即后世人们常称的“仁”、“义”、“礼”、“智”这“四常”。“四常”从何而来?孟子的基本观点是“仁义礼智根于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心理体验。孟子曰: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那么,人与人之间在仁、义、礼、智的实际表现为何大有差别呢?孟子提出这是因为不同人“尽其才”的努力不同,有人“尽其才”,有人“不能尽其才”,“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四德”是情感与理性的统一,其中情感是本体与主体,恻隐之心是情,作为“义”,“礼”根源的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也是情,即便是非之心为基础“智”是理,但也是情理之“理”,而不是西方式的纯粹理性。孟子“四德”说是中国血缘文化及性善的人性认同的产物,这是一种以血缘为原型,以亲亲之爱为价值取向的文化价值体系。②这种血缘关系的结构性内涵决定了“爱人”之情在扩充过程中无法一视同仁,必须按照宗法等级的秩序去爱人,这就需要循“义”而行,即所谓的“居仁由义”。在现实的道德生活中,要按照“仁”、“义”来行动,就必须遵循“礼”,是依“礼”以行“仁”,最终把各种“伦份”的人约束在一个严格而又和谐秩序之中。其前提则是通过“智”形成对“仁”、“义”的认同,构成内心信念,最终使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道德情感转化为日用理性,实现心的和谐,人伦和谐。

人伦和谐当然不等于人际关系和谐,更不等于经济和谐。但是人伦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人类经济活动总是一定关系中进行的经济活动,而且必是形成一定关系的经济活动。所以人伦和谐必定是人际关系和谐,进而是促进经济和谐的重要保障。孟子以“五伦”,“四德”为核心的人伦和谐思想既是我国古代人伦和谐思想的精精致表达,实际上也规定了经济和谐的基本伦理结构。

首先,爱亲是经济和谐起点。孟子“五伦”关系中,家庭伦理关系占了三伦,即父子、夫妻、长幼关系。孟子就是以此提出了一条以家为中心,从小家庭推及整个国家,将个体道德情感密切联系家庭成员间的血缘亲情,进而实现恩泽他人的“爱亲”之途,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之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在这条道路上,经济利益是绕不过去的,孟子对此也没有回避,相反作了一些明确的回答。如孟子提出在“制民之产”的同时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做到“入以事其父母,出以事其长上”(《孟子・梁惠王上》)。这样,就能使“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孟子在批评“五不孝”时, 其中四不孝指的便是行为。孟子曰:

惰其四肢,不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 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孟子・离娄下》)

孟子反对这些行为,重要原因是这样的行为违背了家庭伦理,损伤了家庭和谐,进而会破坏社会和谐,甚至会泯灭人的本性。孟子自己对此也是身体力行,孟子父亲去世时孟子的身份是士,孟子便以士之礼(陈列三鼎于大门之右)安葬了其父,孟子母亲去世时孟子已升为大夫,孟子便以大夫之礼(陈列五鼎于大门之右)厚葬其母。孟子的理由便是自己已经“贫富不同也”。

其次,行仁政是经济和谐的关键。孟子不断告诫统治者,利益关系处置不当,特别君民利益处署不当,必定会导致整个社会经济不和谐,“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孟子・梁惠王上》)保障人们行仁义的基本要求就是满足人民合理的物质利益需要,为此一定要制民之恒产,“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对于弱势群体,孟子更是主张应该行仁政,在财富分配方面给予特殊的照顾。当时的现状却是“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孟子・梁惠王下》),这让孟子深感失望。

再次,天人和谐是重要方面。孟子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是经济和谐的重要方面。此方面的和谐思想主要表现为孟子倡导人们在生产中应该热爱和尊重大自然。孟子说: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氵夸池,鱼鳌不可胜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鳌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这里所谓的“时”实际上说明了动植物发育成长有一定的规律,人们生产活动应遵循这种规律。孟子将这种“时”与王道相联系,便使得这种经济规律也成为一种对人类生产活动的道德要求。孟子还特别反对“辟草莱、任土地”和“从兽无厌”两种行为,认为它们是仅次于“善战”、“连诸侯”的行为,“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孟子・离娄上》,这就使得反对辟草莱、任土地的主张具有了浓厚的伦理道德要求的意义。孟子还反对“从兽无厌”主张,即无节制、无满足的田猎行为,甚至提出要“恩及禽兽”,“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孟子・梁惠王上》)“恩”本指人际之间,特别是父子之间的道德准则,将它运用到禽兽上来,这无疑是一种特殊的生态伦理原则。

最后,心灵和谐是经济和谐的起点。“人类的经济活动是在人的精神支配下进行的活动”,“不和谐的心灵则是经济不和谐的根本动因,也是导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不和谐的重要原因。”③对此,孟子早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论述。孟子指出人之行为不同于禽兽处在于人是有德性的存的物,“人之有道也,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这一思想落实到人的经济行为就是强调人应有高贵的精神追求,而不能成为纯粹的物质动物。当然,孟子也不否定人的物质追求,只是强调精神生活应高于物质生活,前者是人的“小体”,后者才是人的“大体”。孟子曰:

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孟子・告子上》)

孟子所谓的“养小以失大”意指那些过分或单纯追求物质生活消费,不顾道德修养的人是失去人之为人的本性的人。由此可见孟子是以心灵和谐作为经济和谐的起点。至于如何保障心灵和谐,孟子的基本主张是修身为途。孟子提出上天已经赋予人以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即所谓的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如果人人都能扩大这种知良能,心灵便可和谐。为此需要加强修养,《孟子・告子上》中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所谓“放心”就是把丢掉的善良本心再重新找回来。

需要说明的是,孟子和谐经济思想内涵了浓郁的血缘宗法观念。孟子设想的经济关系主要依靠人与人彼此之间的血缘人伦亲情来维系来把握,依靠族长、家长、父权,夫权等层层权威加以治理。孟子是高度认可这种等级分明的经济关系,如肯定财产分配的等级性。这种由家庭关系向外逐步地扩展的经济关系容易产生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自然,由此形成的和谐经济也只能是一种封建等级制下的和谐经济。《万章下》便记载了孟子详细列举了西周的分配制度,这本身就清楚地表明了孟子的态度,孟子曰:

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小国地方五十里,君十俸禄,卿禄二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部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孟子・万章下》)

三、以义制利:孟子经济价值观的根本主张

“利”字在《孟子》一书中出现 38 次,其中有 24次作名词,例如“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孟子・尽心下》,“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孟子・梁惠王上》等。可见,在孟子思想中,利主要是指利益,而且主要指物质需求,物质欲望。孟子指出人人均有口、耳、目等生理感观欲望,追求富贵是人的一种本能欲望,这是无可厚非的, 这一点决定了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是人之为人的共性。孟子曰: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 有同美焉。至于心, 独无所同然乎? 心之所同然者何也? 谓理也, 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告子上》)

在欲望论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消费是“驱而之善”,可以“王天下”的根本基础,“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为此,孟子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富民”措施,主要有:轻徭薄税、使民以时、反对战争、保护生态等。其中,孟子尤其强调“制民恒产”,因为制恒产是有恒心的物质基础。孟子的恒产论虽然带着维护封建王权统治的先天的缺陷,但在客观上无疑具有保护老百姓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积极意义。

孟子对“义”非常重视,《孟子》一书中“义”字出现 108 次之多,孟子对义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但孟子并未对“义”下过概念性定义,而只对“义”作过一般性解释。孟子曰:“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哀哉!”(《孟子・告子上》)意思是说“义”就如人们走的道路,是由此达彼的最佳途径,“舍其路而弗由”(《孟子・告子上》)孟子从人的生命价值的高度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二者不可是兼时,当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的兼,舍生取义着也”(《孟子・告子上》)。孟子同时指出“义”是比“利”更高的需求,人们对“利”的追求却离不开“义”的规范,“一箪食,一豆羹,得之t生,弗得则死,F尔而予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予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上》)孟子反对抽象地谈义与利的价值,而是主张在不同的伦理境遇进行具体的比较思考,再根据仁义的根本原则做出道德选择。在孟子看来,不管具体情况如何不同,人们背义求利的根本原因是物欲过度,所以做到以义制利,去义怀利的关键是节欲。《孟子・告子下》载孟子曰: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色与礼孰重?”曰:“礼重。”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往应之曰:G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G,则不得食,则将G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孟子・告子上》)

孟子生活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社会上重利轻义,见利忘义风气极重,统治者如梁惠王等更是一些急于称霸、唯利是图之人,这也是孟子当时极力游说他们的原因。一般百姓,欲望过度主要表现消费方面,所以孟子主张量入为出地进行消费,批判那种超出自身经济情况的虚荣式消费方式。为此,孟子还专门讲了一个齐国人偷吃墓地的供品回家向妻妾炫耀的寓言故事。至于节制之方,孟子给出的基本答案是清心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天下》)可见,孟子将实行以义制利的希望主要寄托在人的德性自律上,主要依靠的是人的道德情操、学识修养和先天的善心。

孟子所谓的“情境伦理”主要表现是为对不同道德主体提出不同的义利要求,特别强调的是要求统治阶级和士人们应追求崇高的精神升华,淡泊物利享受,“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我得志,弗为也”(《孟子・尽天下》);在节俭消费方面,君主更应起表率作用,“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孟子・滕文公上》),“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孟子・离娄上》)孟子还将分工纳入“情境伦理”的思考。孟子指出从经世济民的政治高度尽可能地满足民众的欲望是统治者赢得民众支持的根本前提,因为“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孟子・离娄上》。为此,孟子强调社会分工的重要意义,并从道德,即义的高度充分肯定之。

首先,孟子指出人的天赋与能力不同,这是社会分工,社会阶级划分的根本必然性所在。孟子的分工与交换的论述主要在与陈相及彭更的两次辩论中提出的。孟轲指出到了他们生活的时代,社会分工早已使,“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孟子・滕文公上》此种情况下还要求自己独自生产出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生活用品岂不是率领天下人疲于奔命,“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孟子・滕文公上》),而且会因为“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孟子・滕文公下》)造成废物堆集的后果。孟子认为世间无万能之人,百工和农夫的分工更是必然的,他们应各司其长。孟子看到,体力劳动者与脑力者也应进行分工,劳心者统治天下,劳力者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劳心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下》)。

其次,孟子又从功利 (效果 )角度论述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认为通过商业交易方能“以羡 (有余 )补不足”(《孟子・滕文公下》), “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 ,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 、轮 、舆皆得食于子 。”(《孟子・滕文公下》)这些观点无疑非常正确,正如恩格斯所说,“问题从工的观点来看是最容易理解的。社会产生着它所不能缺少的某些共同职能。被指定去执行这些职能的人 ,就形成社会内部分工的一个新部门。这样,他们就获得了也和授权给他们的人相对立的特殊利益。”④

孟子对分工与交换的肯定不只是经济学的分析,而是上升到义的高度。孟子认为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孟子・滕文公上》)这些农民和手工业者之间进行交换是应该。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之间的分工与交换也是合乎道义的要求,这就是他所说的“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滕文公上》),并说这是“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分工不同,获利的方式自然也不应相同,君子为国出仕应该坚守其道,并由此领取属于自己的俸禄,“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孟子・滕文公下》。至于那些从事体力劳动的“小人”则应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应得的回报,即使是“报关击柝者”也不例外,“抱关击柝者皆有常职以食于上。无常职而赐于上者,以为不恭也。”(《孟子・滕文公上》)

分工是商品交换的根本前提,肯定分工的孟子高度重视商业发展,孟子指出该根据商品本身的质量和品种来规定不同的价格,不同质量的商品应有不同价格,又从天下安定的高度分析指出违反商品价格的合理规定会使天下受到扰乱,致使国家不能治理,同时批判了许行不考虑商品质量进行交换的思想曰:

夫物之不九物之情也,或相倍获,或相什佰,或相千万,于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愿小愿同价,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滕文公上》)

提倡社会分工 ,拥护私有制,强调等价交换,从孟子这些思想基本上可以断定孟子是主张商业贸易自由的。事实上,孟子还提出了“关市讥而不征”,即在关口和市场,政府只稽查而不征关税或商业税等促进商业自由发展的措施。在孟子看来征收本不该征收的商业税 (关税 )和偷盗一样是不义之举。与此同时,孟子特别反对不法商人的市场垄断行为,称这样的商人是“贱丈夫”,“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网市利 。”(《孟子・公孙丑下》)在我国,一般认为是孟子最早提出垄断一词,虽然孟子所谓的垄断不如现代经济学中的垄断概念那样科学,精确,但无疑具有开拓性的理论意义。孟子这一思想影响深远,传到西方,成为魁奈为代表的法国重农学派的税收理论的思想渊源。

【 注 释 】

①岑明:《〈孟子〉经济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报》1987年第6期。

②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页。

第3篇:经济思想研究范文

理想,是培养学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生奋斗的有实现可能的目标。它具有非凡的魅力,人们赞美它,向往它,追求它,因为他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力量,使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在浩瀚的人生中,理想决定着一个人努力的方向,大的理想决定着一个人的存在价值。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式下,树立远大的理想是开拓进取,变革现实,战胜邪恶、抵制腐朽思想侵蚀的精神支柱。所以强化理想教育,将理想教育与政治课教学融为一体、置于一身,成为政治课教学的重要课题。在进行思想教育中,举办各种形式的报告会、讲座、展览,以英雄为榜样,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先烈不惜牺牲一切,不是钱的动力,而是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那么多的科学家不被金钱的诱惑,拒绝重金聘请,毅然从外国归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啊!金钱的诱惑力,只能在意志薄弱、心理不健康的人身上起作用,而当代的青少年应如何对待金钱和事业的关系,怎样选择暂时的优裕生活和长远的理想的现实,在学生中引起反响。他们基本上能确定地认清了学习目的,对自己的理想抉择也有了方向。

二、商品经济意识的培养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商品经济意识,为将来参与商品经济发展与竞争做准备一个地区规范较大的市场,它应该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基地。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去参观,从服装、餐饮、百货、建材等市场,学生看到市场的繁荣景象,了解了乡镇企业和个体经济的状况,然后组织学生对家乡的市场进行调查,从历史上看这个仅占一隅之地的小市场到现在的规模诺大的大市场;从十几年前的小草房到现在青砖大瓦房和一栋栋拔地而起的五、六层住宅楼,学生都会深感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根据从工商部门得出各种数据,确信未来社会将是市场经济更加繁荣发展的时代。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需要勇敢的竞争者,怯懦自卑只能是时代的弃儿。我们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各行各业都存在竞争,优胜劣汰。要参与竞争,就要有实力。所以从青少年时期就要练习与同学竞争,与自我竞争,不断自我完善。当然也要强调社会主义的竞争与资本主义竞争本质区别。学生将来要参与市场经济竞争,培养他们的质量意识和良好的信誉观念是当务之急。组织学生参加工商部门举办的打击伪劣假冒商品现场会。会上,工商部门领导介绍当前市场伪劣假冒商品大量出现的现实,不法商贩销售伪劣,假冒商品给人们造成的危害,将使学生认识到质量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是竞争者成功失败的关键。更主要的是这些不良风气是缺乏社会公德和违法行为,使学生懂得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经上准则。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强化教育,开展“怎样提高学习质量”的讨论会,教育学生要提高商品质量必须提高人的素质,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必须提高学习质量。要竞争就要拼搏进取。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注定要有恶浪险滩,这就需要竞争者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不甘居中游,更不甘落后,要进取就要拼搏,在逆境时要拼搏,在顺境时也要拼搏,防止松口气的盲目乐观和骄傲自满情绪。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利用他们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教育,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强学生思想素质教育

第4篇:经济思想研究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企业的发展中更注重的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失去经济效益,对企业来说意味着死亡。而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如果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实效,那么企业就不愿对其投入更多。企业对其的投入越少,越束缚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是企业发展方向的保障。没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引,企业也找不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创新,克服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弱点与不足,提高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从而增强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作用

1有利于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并不是利用简单生硬的手段来进行工作的协调,主要的是借助对每一个员工进行仔细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从思想认识上帮助每一个员工解决工作的调整,让员工充分的了解到企业岗位的设置与安排是在人性化的基础上实行因岗调控、根据人员利用帮助员工以及企业得到很好的发展,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为每一个员工办理入职、职务调整、离职等等一系列手续,同时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2增强员工的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能够实现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化,建立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同时帮助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能够有效的实现员工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利益,就有利于提升员工的服务意识,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对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进一步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增强员工的创新精神,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更大的动力。在新时代背景要求下,增强企业职工的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不仅有利于公司更地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能推动公司整体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坚定不移地依靠职工群众,增强职工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这是明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路的立足点和落脚点。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改革的动力和主体是职工。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加强民主管理、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都需要广大职工的拥护、支持和参与。这就需要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启发职工参加改革的自觉性,同时加强企业民主管理,确立职工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职代会的作用。

4牢固树立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指导思想,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性,这是明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路的关键。在企业中,经济工作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脱离开经济工作也不行。在市场面前,优胜劣汰,尤其是企业处于困境时,如何使职工精神振作起来,渡过难关,思想政治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必须结合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去做,渗透到各个环节中去,确保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二、企业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具备的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理论修养,开展工作就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传授给人们的东西,不能停留在原则性、政策性的表面,更要让被教育对象自觉做出思想观念上的自我调整,还必须求助于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岗位职能人员必须学会独立思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以理服人。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政治思想工作,涉及的对象又多是广大员工,这是一个范围广、数量大、动态性较强的群体。企业政工干部不仅要做思想政治工作,还要协助领导做些管理上的工作,所以政工干部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全面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提高管理能力,就要掌握现代管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等方面相关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管理实际能力。

企业政工队伍要重视所在工作岗位专业知识的学习,做到精益求精,同时,还需要对企业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有所了解。了解和掌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一些专业知识,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最有力的支撑,只有了解员工的工作情况和思想动态,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放矢,找到突破口,做到点子上,具有针对性,增加亲和力,让人心悦诚服,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凝聚力。

三、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突出人文关怀,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对象是人, 思想政治工作的“根基” 是人心。温暖人、才能激励人, 凝聚人、才能振奋人。在新时期新体制下, 企业员工的工作竞争、精神压力加大, 社会环境价值趋向复杂, 所以当前的员工较过去更加需要真情的呵护、温情的关心。首先从感情上要融入。其次要从小事入手, 当企业用真情暖了职工的心坎, 职工会自觉把真心捧给企业, 与企业同舟共济。这样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和团结友爱、互帮互学的人际关系, 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人是企业思想教育活动中的根本因素,企业思想教育活动离不开对人性问题的探讨。人

是企业活动的主体,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是企业活动成功的保证。要做好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突出人文关怀,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绝不能把职工看成受管理的被动客体,而是应该帮助其树立“主人翁”思想,企业在实现利润的同时更要应该注重员工的福利和发展,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促进企业的蓬勃发展,实现企业与员工的“情感互动”,员工既有“薪”酬,又有“心”酬。

2.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需要与时俱进。

时代在发展,现在的员工已经不是那些以求生存而拼命工作的员工了,员工的思想也随时代与时俱进,他们有理想有抱负,对于生活和工作他们有更高的需求。企业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目前现代文明发展的大背景,相应的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应跟着改变。没有万能的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模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方法、模式的创新,增加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丰富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拓展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才能真正发挥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3.营造良好的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环境。

在企业中,文化传播、管理理念、企业精神、员工素质等对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思想教育中,教育者可以将企业中先进的文化理念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外部环境的塑造来整合受教育者,并通过受教育者自身内部因素的体验和提炼,使之内外结合,共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并在量的积累上达到一种新的质变。

第5篇:经济思想研究范文

关键词 经济困难生 思想政治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Poor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JIN Guofeng, SONG Lei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Fuxin, Liaoning 123000)

Abstract Economic difficulty students are particular vulnerable groups in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a special part of the social vulnerable groups. Under the fair implementation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trend, how to care and love them, let them grow up healthy overall, it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great concern to the community. Therefore, the economic difficulties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s to transform their ideas and promote better important part of their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the economic difficulties i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s do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o find solutions to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economic difficul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迎来了迅速发展的好时期,高校实行的扩招政策使得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走进了大学,使他们得到了能够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高校并不是义务教育,高校的收费标准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而持续增长,这就导致了大学中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比重大幅度上升。经济生活的差距也给经济困难学生产生了极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使他们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所以,做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有着特殊的意义。

1 当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一般学生相比,有着显著的区别,所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加强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特殊照顾。而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针对全体大学生的,并没有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专门的特殊教育,所以就造成了思想教育效果的偏差。①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自身原因,使得他们与普通学生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主要是心里与学习状况的差异,我国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往往忽略了他们的个体性差异,在加上教育工作者的不重视,就导致缺乏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造成,经济困难学生的很多问题得不到解决。

1.2 教育方法与形式单一化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开展的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法比较单一,理论知识较多,大部分运用的都是激励教育法,不能贴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缺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生活的具体指导,这就导致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的各种问题,学校并不能提前获悉与预防。在教育模式上,大多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还是停留在表面,仅仅通过灌输与说教来进行教育,不注重学生们内心深处的感情,不能与受教育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困难。

1.3 教育途径不通畅

当前,我国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行政式与教条式的理论灌输方法惊醒教育,缺乏创新,没有结合受教育者自身的实际情况,使得他们感觉到思想政治教育枯燥乏味,无法在内心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途径的范围也比较有限,大部分都是在校内的实践活动,而校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却是十分有限,不能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需求。

1.4 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主体缺失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不仅需要学校的资源进行教育,还需要整合社会上一切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资源,只有这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地开展与实施,从而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效果。但是,面前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依靠学校这个主体来进行的,社会力量与家庭参与的力度有限,不能从各个层面了解、关心与帮助他们,这就导致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 做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2.1 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

想要做好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求教育者深入到现实当中,对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实际现状进行细致的调查与研究,了解他们的思想、生活和学习状况,针对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教育。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经济困难学生充满爱心,对他们付出真心,关心爱护他们,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2 优化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以前落后的教育内容,对内容进行创新。首先,加强他们的自立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鼓励他们奋发向上。其次,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健康教育,教授他们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并对它们进行感恩教育,鼓励他们毕业后回报社会。

2.3 根据实际需要,拓宽教育途径

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如采用情感教育法、心理咨询法等。对教育途径进行创新,将现在社会的热点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多为经济困难学生讲解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高校还要重视经济困难学生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2.4 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完善资助体系

学校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保证舆论导向的方向是正确的,对正面的宣传力度要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加强合作,为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③在资助方面,把有偿资助与无偿资助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加强法制化的建设,使得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更加规范。

3 结束语

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这其中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社会现实的原因。现在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经进入了发展改革的关键时期,为了保证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就要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途径等方面多下功夫,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更好地发展,最终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基金项目:2012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L12CZZ034)、2011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W2011024)

注释

① 朱丽芬.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3):10-11.

第6篇:经济思想研究范文

[关键词]精益思想 业务流程再造

一、理论综述

1.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及研究现状

业务流程再造的概念是在1990年由美国的著名管理学家Michael Hammer博士首次提出以来的:“企业流程再造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重新设计,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在迈克.哈默博士与詹姆斯.钱皮先生《再造公司一企业革命的宣言》一书出版后,国内管理学术界和工商实业界对BPR从各个方面开始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在BPR的引进与介绍方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苗明杰教授与其学生钱平凡博士合著了《再造流程》一书,重点研究了流程问题,给出了再造理论的流程图。甘华鸣介绍了流程基本概念,给出再造的方法和技术。张焕波、吴俊军指出我国企业实施流程再造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实践应用方面:朱友芹,依据流程再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了流程再造的模型。

2.精益思想理论及研究现状

20世纪50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创造了丰田生产方式,1990年,MIT教授James Womack和Daniel Jones出版了《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提出了精益生产的概念。1996年,James Womack和Daniel Jones又出版了标志着“精益思想”诞生的《精益思想(Lean Thinking)》一书。进一步将精益生产方式提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精益思想》强调精益思想的目标是“用尽善尽美的过程为用户创造尽善尽美的价值。”James Womack和Daniel Jones在《精益思想》中,将由丰田开创的精益生产方式总结出五个基本原则价值、价值流、流动、拉动式生产和尽善尽美。另外很多学者也对精益思想的理论工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比较成熟的有6S管理,准时化生产――JIT生产系统,标准化作业,并行工程和全面质量管理等。

二、基于精益思想的业务流程再造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需求变化加快的情况下,积极的进行业务流程的再造是我国煤炭企业创造和保持持久的竞争能力的最优途径。但是为了提高我国煤炭企业进行BPR的成功率,降低再造的成本,采用精益思想及其方法进行再造是煤炭企业进行再造的一个明智选择。本文认为,基于精益思想的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就是用精益的思想对流程进行根本的思考和重新的设计,把原来的流程进行分解,然后再应用精益方法,按照精益的原则重新组合起来,最终形成新的、适应市场环境的核心业务流程。用精益思想进行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成熟的、低成本的、易于操作的变革方式体系。提出该理论的原因主要有:首先,精益思想理论自成体系,解决了传统BPR方法中各种技术繁多,关联性低的缺点。其次,精益思想理论简单、易懂,对员工的知识水平要求低,摆脱了对技术的盲目追逐和依赖,避免了大规模的技术投资。第三,精益思想理论采取渐进式的变革方法,降低了再造的成本,减少了变革的阻力。第四,在煤炭企业实施BPR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和精益变革管理的方法,可以有效加强企业的管理基础,降低变革中的阻力。总之,精益思想及其方法为BPR提供了一种完整、成本低、阻力小的新型的方法体系,比较适合煤炭企业的再造实践,或者也可以作为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前的过渡性方案。

三、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自从BPR理论提出以来很多企业践行了这一理论,但是也不乏失败的案例。据统计,通常实施BPR项目所需的时间、资金和其它资源是预先估计的2.5-3倍,巨大的再造成本使得很多企业望而却步。这样一来,由于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之间的分离,管理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被巴克雷等人(1998)称为“不连续”的问题。这些原因主要体现在对信息技术的错误理解、变革的激烈程度、实施技术的复杂性和企业变革管理等几个方面。因此,急需一种对信息技术依赖度低、成本低、风险低、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完整的方法体系来帮助企业,特别是我国企业来完成企业流程再造的艰巨使命。在进行企业变革的道路上,精益思想及其方法己经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成本相对较低,方法体系完整、成熟的变革理论

2.现实意义

自从美国的Michael Hammer博士首先提出了“业务流称再造”的概念后的短短几年里,BPR成为西方管理学界最热门的话题,被称为“现代管理的一场革命”。一些世界级大公司如福特汽车、通用汽车公司等纷纷报道了其带来的巨大成效。但是,汽车制造业的成功案例带给煤炭行业启迪的同时,煤炭行业更应该去深思其在煤炭行业的应用现实。煤炭行业与汽车制造业有着很大的差异,煤炭行业不同于汽车制造业流水线作业,井下条件复杂多变,员工素质参差不齐,且受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很深,管理粗放,浪费严重,煤炭企业的这种现状就决定了推行精益思想也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只有在精益思想的指导下,才能够真正改变煤炭企业的现状,才能提升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基业长青。在降低实施成本的同时加大了业务流程再造在煤炭企业实施的可行性,这一研究成果在煤炭行业的推广更会为整个行业带来福音。

四、精益思想进行煤炭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导入研究

1.文化导入

精益管理的企业文化将系统的建立煤炭企业文化体系,本文通过以下几方面导入精益文化体系:第一,领导做表率;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领导不仅仅要用智慧将精益管理文化建立起来,而且还要以身作则、讲求信用,自己率先垂范。第二,制度保障;在精益管理文化导入过程中,制度的保障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 “精益管理文化导入制度”。第三,行为导入;以行为方式导入是精益管理文化导入的最佳切入点,而员工参与是行为导入的关键。第四,视觉形象导入;首先是影视导入,可以通过在企业网站上视频或者将精益管理文化的相关影像内容刻录成光盘进行导入。其次,报纸导入。最后是物质视觉导入。企业可以将企业标志设计与精益管理文化相联系,从而通过企业标识在各个角落进行导入。第五、培训导入;尽管精益管理文化的建立本身就是对企业已经存在的理念进行提炼和升华,但这些经过加工和提升的理念对广大员工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那么培训就成为了广大员工知晓、理解精益管理文化的一种手段。

2.精益方法导入

精益管理组织的导入

精益管理组织就是指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员工都能坦诚以待,注重实效;精益管理组织的人员、战略、运营三个核心流程是有机整合在一起的,它能确保企业的战略和运营计划最终取得成功。

精益管理信息技术的导入

精益信息管理可以采用精益管理的企业资源规划(ERP)技术。ERP系统通过定义事务处理(Transaction)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与核算方式,在事务处理发生的同时自动生成会计核算分录,保证了资金流与物流的同步记录和数据的一致性。

精益设备物资管理原则的导入

在煤炭企业引入精益设备管理的思想,从系统的角度对设备物资的使用、维护情况进行管理。精益管理运用多种管理方式和手段对生产过程的人、机、料、法、环和检测诸要素进行优化组合,消除无效劳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精益工序成本管理的导入

精益成本管理思想的精髓就在于追求最小生产、工作过程成本。在各个环节中不断地消除增加成本的作业,杜绝浪费,从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精益成本管理具体来说应包含以下内容:精益采购成本管理;精益物流成本管理;精益服务成本管理;精益设计成本管理;精益生产成本管理等。

精益管理质量控制技术的导入

质量方针的确定:细采精选,改进创新,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持续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质量目标的确定:商品煤产品合格率100%;商品煤合同履约率100%;顾客满意率95%。贯彻实施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覆盖内的各个单位应根据煤炭企业制定的质量目标,制定本单位的质量目标。

参考文献:

第7篇:经济思想研究范文

关键词:国际化;外语院校;思想政治工作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有效的推动了我国高校教育的改革开放,促进了对外学术交流,提高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但同时大量资源信息的涌入也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而外语院校学生因其专业特点,更多的接触国外资源和信息,对他国文化有着较强的包容性和融合度,如何做好外语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政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国际化背景下外语院校学生思想特点

1、政治思想复杂,意识淡化,政治行为冷静务实

国际化的发展加速了大学生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各国的意识形态、文化习俗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政治思想的形成。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呈现由整齐单一向复杂多样的转变,从理想与单纯走向现实与成熟,外语院校学生由于专业要求,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与"外"接触较多,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学好外语,开阔视野,但同时由于学生社会经验较少、政治敏感性差,又对外来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导致他们极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而对主流价值观产生质疑,从而出现偏差,这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同时由于外语类院校女生比例大,对政治敏感度、关注度较低,对他国文化的包容度高,因此在政治行为方面又表现为冷静务实。

2、个人价值凸显,社会责任感淡化

国际化以各种途径将多元文化、大量陌生的价值观念汇集于高校。对所学语言国文化的研究,使外语院校学生对多元文化和价值观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呈现价值追求的多层次性。在他们身上非功利价值观与功利价值观互为交叉共存,道德选择多样化,在竞争激烈的时代,他们有很强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以实现自我为主流价值观,价值标准趋向对自己的实用性,有较强的个人功利主义倾向,集体观念及大局观淡漠,缺乏社会责任感。

3、认知创造力强,文化思维前卫,与实践能力不对等

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在国际化的浪潮中接受海量信息,他们文化思维前卫,易于接受新事物,创新能力强,喜欢独立思考。同时由于他们多通过网络"浅阅读"获取信息,缺乏深入研究,加之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对信息和知识的判别能力较弱,欠缺理性思辨过程,最终导致是非判断出现偏差。他们往往想得多、说得多,但缺乏明确目标;有热情,有想法,付诸实践的行动少;心气高,要求多,实践能力差。

二、国际化背景下外语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探索

1、科学引导政治思想,弘扬主流价值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外语院校的学生,他们可以无障碍地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渠道接触国外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因此有效的关注、引导学生,科学的分析重大事件,弘扬主流价值观,扩大科学政治思想在学生中的影响,才能够确保学生在多元和复杂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不迷失。这就要求我们增强国家主流文化的辐射作用,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达到学生思想上的先进性与主流价值要求的吻合;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强化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培养,增强辨别世界文化的能力,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

2、创新教育模式,两个课堂互助培养国际化人才

国际化的融入使高校获得了丰富的国际教育资源和经验,同时也在教育理念、方式和手段等方面提出了较量。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创新教育模式,自觉实践,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发展,以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国际化。要紧抓第一课堂阵地,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以研讨、实践、观摩等形式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并将国外先进的思想理念引入课堂。同时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自由、独立、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创造优良的大学校园精神,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有效影响学生、塑造学生,成为他们思想和行动的自觉选择。

3、占领网络阵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新媒体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是学生获取信息、沟通交流、表达情感及宣泄情绪的主要媒介,也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战场。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的优势在于能够便捷地捕捉到学生思想状况,在宽松平等的环境下与学生沟通。通过开辟学校、学院、班级、学生组织、辅导员个人的四级微博、人人网、qq、微信、飞信等网络交流平台,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对话,把政治工作、思想教育融入网络,使思政网络真正体现出方向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原则,为学校的思想政治建设提供持久助动力。

4、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培养思政工作者的国际化水平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辅导员要不断提高国际化素养,开拓国际化视野,掌握前沿资讯,有效提升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增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把握学生思想脉搏,科学分析学生思想特点及发展趋势,有的放矢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工作。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要求,要严把辅导员入口关,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和国际交流学习,创新工作模式,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实效。

5、探索海外交流学生管理机制,选树典型深化思政教育影响

外语院校海外交流项目多,参与学习交流的学生比重大,做好海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外语院校思政工作的一大难点。首先,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等网络渠道,搭建中外合作办学校方之间、家校之间、与跨境学生之间多管齐下的沟通渠道,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监管,在重要节日给学生送去祝福和慰问,让海外学子情感上有慰藉,心理上有指导,以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延续性和连贯性。其次,建立海外学生党员流动党支部,解决党员继续培训教育问题,持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以解决跨境分段式学习带来的影响。最后,选树优秀海外学子典型,让优秀学子成为海外新班级的"党员之友"、"学生带班辅导员"、"心理朋辈顾问"等,顺滑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三、结语

在国际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出具有理性思维、政治信仰坚定,道德与智力、学识、能力相协调,人生观、价值取向与国家民族利益相一致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外语院校学生的无障碍涉外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更要全面扎实的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使其逐渐内化为学生自发的理解、认识和信念追求,在国际化不断深入发展的未来,始终具有坚定理想、科学先进的信念价值选择和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框架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2005,(4).

第8篇:经济思想研究范文

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普遍忽视了对大学精神的提倡和教育。而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的源动力,也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对当代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发现加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能更好的彰显大学精神,并很好的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大学生以今后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关键词】

大学精神;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研究

在扩招的大背景下,当前的大学教育逐渐忽视了原有的大学精神,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力也逐渐弱化。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复杂的国际形势,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对大学教育的基本要求。积极发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在教学中的作用,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前大学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一、大学精神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

大学精神作为大学的灵魂,贯穿大学发展的始终,是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长期积淀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共同性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是大学价值的体现,也是大学历史和文化的精髓。大学精神蕴含着价值观、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道德水平等内容,对大学生成人成才起着引导和塑造作用。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指的是在新时代的要求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采取各种教育方法,为了达到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对教育对象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力。用“力”来形容这一词语就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力也同物理上的力一样,具有大小和方向等力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简单说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的大小指的是为达成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采取的教育方法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力的大小。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的方向则指的是在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所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以及对受教育者的行为导向或是价值观、世界观所能产生引导作用。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的“力”的构成

(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的知识力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的知识力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老师自身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首先思想政治老师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形成自己系统的知识体系并熟练掌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里的各种相关知识,同时对其它学科的知识也能够广泛的了解,并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不仅能提升教学质量,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培养具有现代大学精神的学生。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的创新力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必须在不断地教学中积极寻找和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并以学生为基础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这种力就可以被称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的创新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这种创新力,不仅会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实现教学的目的,还能将这种创新力作用于学生,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不局限于陈旧的规则,更好的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

(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的人格力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的人格力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中最核心的一部分,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本身就作为一种典范,具有模范的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平时的生活和教学中,要养成高尚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形成自身的人格魅力,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俗语“言传身教”指的就是这个道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对自己形成良好的印象,并以老师为学习的榜样,自然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健全高尚的道德观形成。

三、以大学精神为指引,提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

(一)树立大学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发展的理念

大学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灵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学精神的载体,二者相互促进和融合。大学精神必须落实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同时思想政治工作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二者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提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整体素质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力能否发挥作用,发挥多少以及朝何种方向发挥的决定性因素,因而为了保证基于大学精神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能够在学生的教育中发挥重大作用,就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备上述的三种力之外,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其它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能发挥自己的各种知识,并重视在教学中与学生的交流,深入实际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三)将利益与思想相结合,使二者获得双赢

在如今的经济社会之下,大多数人认为,物质利益与思想政治二者不能并存,但是,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二者是不可分离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与物质利益挂钩,才能激发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学热情,满足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物质文化需要,让思想政治教育者全身心的投入到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工作中去,在教学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力,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质观,对物质利益形成正确的认识,为以后学生踏入社会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做好铺垫。

(四)综合各种教育资源,提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

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不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在日常的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应将各种教学资源相结合。在这些资源的综合作用下,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的。

四、结语

在遵循当代大学精神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实现最终的思想教育目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有利于学生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2]董秀华.专业市场准入与高校专业认证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3]许丽萍.一部具有时代气息与创新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力作——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 ,(23).

第9篇:经济思想研究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创新精神 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184-01

1 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中的优势

1.1 思想政治教育与培养创新精神具有内在关联性

创新精神不是与生俱来和自发产生的,它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培养和塑造,且需要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品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及法律教育,其通过这些基础内容系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自身创新的自觉性。 另外,这些内容对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也是大学生创新精神自觉性的内在依据。因此,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完成。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二者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

1.2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价值观决定着个体的活动方向和行为方式。只有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创新意识才能真正成为激发创新实践的强大动力,才能不断转化为创新成果,才能保证创新实践的过程和结果都具有正向的社会效益。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它们集中表现了正确的价值观,创新必须坚持这些正确的价值取向来造福于人类及满足人们的需要,而不能贻害人类的生存和生活。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价值观、实践观教育,辩证法和自然观教育,不断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培养以思想政治素质为主的综合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从而保证创新实践的发展方向。

2 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机制的完善

2.1 构建有利于创新精神培养的教育模式

随着知识经济及科技信息的发展,培养具备创新精神的大学生是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创新教育模式,改变以往的以教育和管理为重点的教育模式。构建有利于创新精神培养的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创新个性。当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明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因人施教,促使学生思想个性的健康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2)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实“教育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3)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凡是有利于发挥育人功能的主客观资源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源。随着科技和媒体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资源的渠道越来越多,在复杂多元化发展的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应整合并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形成开放、科学、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不断提高自身的育人功能。

2.2 建设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是学生成长进步的引路人。教师是否具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能力决定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工作能否顺利展开。因此,可以说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人。只有教师具备创新能力,学生才能在其引导、熏陶下不断激发创新兴趣,提高创新能力。(1)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注重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作为工作的重点及目标。(2)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了解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情况和成果,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效制定组织培训计划,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3)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也要有使命感和为教育事业做贡献的奉献精神。总之,为推进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高校应该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为大学生创新培养机制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2.3 优化有利于创新精神培养的实践机制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有效提高理论教育的效果,可以让大学生在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不断提高其参与社会实践和各种创新竞赛活动。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增强大学生为社会服务的奉献精神,丰富大学生的社会经验,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促进大学生知与行的统一。因此,应积极创建创新精神培养的机制。

第一,要鼓励大学生多多参与创新竞赛活动。例如,首先,要增强创实践新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开展各项创新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国家和省级各类竞赛;其次,注重技术创新的培养,特别对工科大学生,指导他们参加各种小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积极参加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设计、科技发明竞赛等活动,培养创新意识,然后指导他们参加大型综合实验,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创新意识。还要鼓励大学生多听学术讲座,参加科研活动及创业活动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以理论课堂、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以及校内外实习基地相结合,真正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学校还可以开辟创新培训基地,组织一些专家、教授负责带领学生开展一些具备创新型的课题和科研项目,激励大学生创新精神,塑造创造性的个性素质,增强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必备的心理素质,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

第三,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校园活动的同时,还要努力创造机会,让在校学生走向社会,广泛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普法宣传、环保活动、扶贫助残活动等)和社会实习,根据提升教育效果和满足学生的发展的需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形式多样、相对稳定的德育示范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不断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现自身社会价值,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履行社会责任,磨炼意志、增长才干,丰富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促大学生创新行为的知行结合和转化。同时,培养大学生不怕失败的牺牲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提高大学生在复杂环境中的抗挫折能力和竞争力,塑造大学生坚毅果敢的优良品格,帮助大学生逐渐养成创新精神所需要的优秀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 吴兆雪.创新思维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