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心理健康;家庭;学校;社会;学生
心理健康指有面对现实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能避免因过于紧张或焦虑而产生病态症状,与人相处可保持融洽互助的状态,有进行创造性和建设性活动的能力,有从事工作的能力,能正常地爱别人与被爱。
一、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目前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比较普遍。近年来经常出现学生犯罪、自杀和杀害他人等现象,曾经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一案给人们带来巨大震撼,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深刻反思。该案是一桩典型的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的恶性事件。据相关材料显示,目前我国有13.6%的小学生,18%左右的中学生和大约23%的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问题。大学生自杀率甚至占自杀人群的25%,这说明学生心理疾病的严重性。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
1.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家庭成员的素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行举止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所以家长的品德修养、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对孩子的品德和心理成长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2)单亲家庭的影响。子女的教育是父母双方的责任,缺少一方,有些作用都难以代替。夫妻离婚,受害的是孩子,其幼小的心灵将受到严重的打击。
(3)独生子女的负面影响。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过分的爱和保护,使孩子对挫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另外,如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普遍心态,盲目地开发智力,不顾子女的个体差异和兴趣,致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反而伤害了孩子。
2.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现在还有非常多的地方依然奉行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强度的学习要求,高频率的考试,超限度的学习和辅导,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中,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感。据国家教委有关人士调查,目前中学生厌学率已达30%,有的地区甚至高达60%。
3.社会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不良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比较严重,社会上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场所大量出现,如歌舞厅、酒吧、游戏机房以及现在正兴旺的网吧等,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这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1.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形成健康
心理的基础
家庭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父母应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学会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在一个小家庭中,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很大的。父母对子女应有耐心、和蔼可亲。家长对儿童的成长应倾注极大的关心和爱护,这是儿童成长的坚实基础。
2.学校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
主要场所
①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②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学校应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让家长们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③学校还应开设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健康课程,聘请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给学生一个健康的心理
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就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社会空气,创造一个和平、民主、安定的社会环境;要树正风、治歪风,尽量减少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消极影响。为了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富强,我们还应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提高学生品德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 谌业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
途径[DB/OL].,2009-02- 07.
[2] 甘吉良.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DB/ OL].省略/lunwen/2007/ 200711/120482.shtml,2007-11-09.
[3] 李雁春.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应三位一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小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教育特点,以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以培养小学生正常心理为目的,以培养德才兼备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班级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班级管理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
小学生健康的人格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处于心理和生理的发育期,对老师有一种盲目的崇拜,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就要善于抓住这一点,不断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1.2有利于创建和谐的班集体
创建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目标。当前,由于独生子女多,他们在家庭中大都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缺少坚强的意志品质,也不会懂得关爱。在班级管理中,只要善于抓住机会,不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正确的引导,小学生就能学会关爱他人,关心集体,成为一个能担当、有集体荣誉感的人,从而有利于创建和谐的班集体。
1.3有利于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由于当期的小学生大都心理不成熟,是非观不强,受挫能力低,不利于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班级管理中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就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这些不良因素,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2班级管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中的重要问题,正确了解和认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找到切入点,从而对症下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厌学情绪严重
由于教育本身和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当前大部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较差,普遍存在厌学情绪,不认真听讲,完成作业不及时,不喜欢上学,不喜欢老师等是其重要表现。
2.2心理发展畸
形社会的发展也导致了很多孩子处于单亲或留守儿童状态,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这造成了部分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畸形,这部分小学生性格孤僻、乖张,大都和同学相处较差,对老师的教育不合作,对家长不尊重,情绪波动较大,是班级管理的老大难问题。
2.3意志品质较差
由于家庭和性格等因素的影响,班级中有些小学生的受挫能力和自信心不足,不会关爱他人,人生态度消极等。这部分小学生遇到一点失败挫折,就悲观失望,对周围事物不信任,对他人的关心怀疑戒备,常常处于封闭的状态。
2.4品行不端在班级中一些小学生的品行不端
嫉妒心强,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强,对成绩比自己强,生活比自己好的同学怀有很深的敌意。有的同学嫉妒心发展到偷取比人的东西,甚至打架斗狠,攻击他人。
3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期,由于社会和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班级管理中亟需采取一定的对策,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1全面了解小学生
每个小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来自不同的家庭,生长环境迥异。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想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就必须全面了解小学生。全面了解小学生就要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小学生的家庭状况、思想动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只有全面了解小学生,才能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找到心理教育的切入点,才能进行因材施教,也才能拉近与小学生的距离,得到小学生的认可,从而受到教育的效果,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3.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和小学生打成一片,把小学生看成自己的朋友,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小学生,才能赢得小学生的信任,了解小学生的心声,也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3充分利用主题班会
在班级管理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很多,效果不同,利用主题班会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途径。利用主题班会开展一些自信心、抗挫折等方面的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激发小学生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心态,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3.4加强与小学生的沟通问题
小学生是班级管理的重点,加强沟通,积极与小学生对话,及时了解问题小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让这些问题小学生感受到温暖,从而敞开心扉,解决问题。
4、结束语
当今社会下社会的发展速度不断增快,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面对这样的环境,有一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们心理还存在着这样活那样的障碍,甚至有一部分同学出现了很严重的心理问题。
(一)社会因素
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高速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竞争存在于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角落,这促使了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负面影响也随之产生,就业的压力伴随着学习的压力接踵而至,对在校大学生及未迈入社会的高校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一旦疏于排解,将造成焦虑甚至心理疾病等问题的产生
(二)家庭因素
一直以来老师和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每一次的考试,教育的重点放在的对智力的开发与教育上。同时,在家庭教育方面,许多的家长惯于采用暴力的家庭教育方式,因为教育程度较低,所以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也多趋于消极状态。这种的思想教育方式就很容易使子女产生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行为。
(三)学校因素
学生的前半生大多都是在学校度过的,人物性格,行为品质也是在学校的时间里慢慢形成的,所以说学校对学生们人格的培养还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现在很多的职业学校只注重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们的性格人品的培养,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一堂很平常的课,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职业院校虽然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是却也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也没有得到推广,形同虚设。
(四)自身因素
现在大多数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未能被本科院校录取成为本科生,总是感觉比别人低一等,所以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智力。而在这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市场竞争的严峻激烈当中,学生们面对就业形势,在求职的过程中是很艰难的,促使大多数学生对就业的无所适从和紧张不安。同事在出社会以后收入的不均衡也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失衡,产生自卑心理。除此之外,因此对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困扰,例如:学习、人际关系、经济方面、感情问题等。
二、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和显著效果,但在各种因素的制约下,职业院校存在多种问题。
(一)教育观念存在错误认识
大学生健康教育在职业院校开展的过程中,仅仅对于一些有人格缺失的大学生是不够的,对所有的学生不能够进行有效的人格塑造,心理健康疾病的危害也不能够让学生们很清楚地认识到。所以,不注重学生的发展性的教育,只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放在个体和防范性教育上是错误的。对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全面发挥的制约,和心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的弱化。
(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匮乏
据统计,在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师大多为班级的辅导员,另一小部分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师还只是一些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专业水准角度来看的话还达不到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师的资格。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使用的教科书五花八门,教科书的内容、质量都相差很大,没有统一的内容质量要求,这就很难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同一水平的培养。
(三)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内容滞后
目前我国各大高职院校都将心理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并列入了正常的教学计划。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界重视度在逐渐提高。由于心理课程是学校根据时展而设置的,其教师多为临时受命,大多数采用老师“教”,学生“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授课效果可想而知。由于心理课程独有的特点,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被动的“学”转变为学生主动的参与,真正实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改革使用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加强职业院校心理健教育的对策
(一)打造职业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在近十年的发展中,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各自形成特色,在每所校园中,体现出不同的校园文化,不同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了不同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为当地人才需求做出贡献。发挥好的教育作用,需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特色职业教育相结合。当代职业院校设立专业,要根据社会需求,设立有针对性的特色专业及课程,在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要分析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多样化,使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学习心态,使学生在开设的各种情境中投入学习,提高学习兴趣等来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职队伍建设
想要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需要高职院校来先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对于教师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数量要得到一定的保证,进行心理教育的老师要以身作则,在教授心理健康课的时候要具有高效的原则性,尽可能的对培训老师进行一下心理健康教育的讲课培训。通过筛选和培训,授课老师的专业知识会得到一定的提高,期间可以培养他们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感。除此以外,高职院校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可以适当的提高劳动待遇,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认证,保证每一个心理健康教育老师都是持证上岗。
(三)优化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相当于职业院校的精神所在,校园文化也是一堂心理教育课程。想要培养学生们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太多和学习精神,学校可以经常定期的组织一些集体活动,通过类似的活动可以使得学生们心情愉快,消除一些负面的消极的不良情绪。除了大型的集体活动之外,学校想要培养学生们乐观积极的生活,还可以充分的去利用学校内的多媒体资源,例如:校园广播,校内刊物,电视教育校园的橱窗板报设计等等。或者在有限的时间里可以多组织一些专题讲座,使得学生们在学习之余提高一下自我修养。这些健康的校园活动有利于学生们之间的团结友爱,可以使得学生们积极爱好学习,在参与中得到快乐与收获,在与朋友同学老师之间的相处中得到生活的经验,有助于学生们健康成长。
(四)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作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负有责任的教师,无论学生做出了什么样的行为,教师都应当接纳。应当使他们感受到没有被排斥和拒绝。教师仍然将他们当作自己的学生,仍然尊重他们的人格,仍然承认和尊重他们的尊严和权利,并且愿意帮助他们,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安全、愉悦、和谐,使每一个学生体会到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学习生活得开放、宽松、积极。
二、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心理素质的健康直接关系着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一些教师产生了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的情绪,教师的人格会影响学生的人格。有调查表明:学生的不良情绪有80%来自身边的长者,这其中也包括教师。有些教师有时会不知不觉地把不良情绪带进课堂,夫妻吵架、孩子惹了事,就把学生当成“出气筒”,无缘无故地对学生发火,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向上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此外,教育部门要将心理学知识的培训纳入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聘请有关心理学专家,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培训,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于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并避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失误。培养一支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三、扎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课程
心理健康课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和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他们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失的两个方面。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在教师的带领下,对有相同辅导需求的学生,围绕某一辅导主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形成团体共识,进而改变学生的错误观念、态度、情绪和行为。让他们在这一环境中宣泄苦闷,获得支持。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学生心理问题有共性的一面,但多表现为个性化的一面。针对学生中的情绪、个性、自我观、挫折、人际交往,尤其是学业不良、品德不良等进行个别心理咨询,通过诊断分析和干预,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有效地缓解、宣泄学生的心理压力。
四、有效地落实新课改理念,减轻学生的负担
当今由于名目繁多的学前班、培训班,使小学生失去了很多自由的时间。小学生大都在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学习,例如:为了老师的表扬、为了奖品、为了家长的面子而努力,达到目标的快乐,达不到目标的痛苦,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因此,班主任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发展空间,减轻学习负担,应和学生的心理共振,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五、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谈两点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自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一、创设快乐、宜人的教育教学生活环境。
给孩子一片翱翔的天空,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肥沃的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展示自我的空间,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处成长的乐园,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生活。
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二、创设和谐、民主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心灵相互沟通。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健康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老师,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他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唯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
现代的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3、倾注真心真爱,促进精神情感升化。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一、中职学生心理发展存在的问题
1.自卑、缺乏自信心
目前,我国中职生大都是因升学考试失败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由于社会上存在的对中职生的偏见与歧视,往往使中职生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在学生群体中自惭形秽,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从而丧失努力学习的动力,加之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难免感到束手无策,困难重重,久而久之,便产生自卑心理。
2.逆反、情绪控制能力较低
在中等职业学校,部分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亲友的影响,过多或过早目睹社会阴暗面,内心深处不自觉地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对学习与班规校纪抱有严重的逆反消极心理,对教师的批评教育置若罔闻,我行我素,生活上自暴自弃,得过且过。
3.人际交往缺陷
青春期的中职生社会交往更加突出,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全新的环境,内心迫切渴望与人交往、宣泄情感,但主动性不强,且缺乏基本的交往知识和技巧,因此他们往往会排斥他人的价值观念而树立自己的自我认同,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念去要求他人的情况,对他人的优点难以认同,对他人的缺点又难以容忍,往往容易引发人际冲突,在人际交往上往往会出现困惑,甚至有的学生会出现交往障碍。
4.盲目追求个性发展
少部分中职生属于这种类型。这部分中职生由于对学习无兴趣、无目标、无动力,对所学专业冷淡,精神无所寄托,其行为由紧张、压抑转向标新立异,盲目追求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奇装异服,嘴叼香烟,寻求刺激,蛮横任性,目空一切,争强好斗。
二、如何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生活中每一天都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不愉快”,可能会严重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乃至自己的成长与发展。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职业兴趣,提高应对挫折、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有效学习,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养成自信、自律、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
2.加强思想教育特别是理想教育
理想教育应从社会现状分析入手,让学生清楚社会和个人现实的差异,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异,从而尽量避免心理障碍;让学生明确美好的未来对每个人的努力都是公正而均等的。教育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和能力基础,才能为实现个人的既定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能以正常的心态对待学习和挫折,同时,具备心理健康的素质。
3.正确认识自我,培养自信心
因中考的受挫,不少中职生几乎完全否定了自我,给自己贴上了“我不行,我很笨”的标签。而“我不行”的罪魁祸首就是对自己不正确、不客观的评价。要教育学生通过学会与他人比较、与自己比较、自我反省等途径,学会对自我的正确评价和认识,逐步培养自信心;使学生懂得他人的评价就象一面镜子,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的要肯定,消极的要积极寻找原因。因此,要经常提醒学生经常思考: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理想是什么、打算怎样度过职校三年的学习生活、我的优势和不足在哪里等问题。通过自我反省,要深刻的认识自己,对心灵真正有所触动,同时不断形成自己一套正确的自我评价标准,从而更好地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塑造自我,形成并具有自信心。
4.注重学生乐观向上性格的培养
印度有句古谚:“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性格对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意义从中可见一斑。青少年时期是性格形成、发展和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把青少年时期称为人格的再造期。要教育中职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用智慧点亮人格发展的道路。著名心理学家容格有句名言:“文化的最后成果就是人格。”不少学生自卑、抑郁、嫉妒大多是由于对自身缺乏自信,而支撑自信最有力的基础则是知识和能力。所以加强中职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加强技能训练的过程至少是健全人格、优化人格的一个重要渠道,从而逐渐培养中职生积极自信地面对生活和乐观向上的性格。
5.让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情绪是一把双刃剑。”即情绪既可以建立个体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也可以破坏或中断这种关系,而其中的关键是个体能否有效而积极地调节自己的情绪。相对来说,正处在青少年期的中职生,情绪内容丰富,情感体验也较深刻,反应强度大,更易冲动和走极端,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往往因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而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因此,中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中职生的积极情绪和高级情感,在与中职生交流时注意他们的情绪状态,尽量避免与他们发生直接矛盾和冲突。通过分析情绪产生的过程,帮助学生有意识的选择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即认知重评策略和表情调节策略,使学生努力保持稳定积极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此外,对中职生青春期的生理健康教育应放开一点,大胆一点,过去进行青春期教育时欲言又止、“犹抱琵琶半遮脸”的做法已不适合思想开放的现代中学生。对中职生的异性情感要注意疏导和迁移,不能将其一概贬为一种不光彩的行为,要从思想上进行疏导,解除学生的思想包袱,正确对待青春萌动。除了让学生懂得一些青春期生理的相关知识外,还可以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组织的书画、歌咏、体育等一系列的比赛活动进行迁移,使学生的异性情感融于知识的荟萃、情操的陶冶和集体氛围的情趣之中。从而逐步培养健康的情感思想,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班主任工作 心理健康 心理疏导 个性教育 心理卫生
现代科学研究揭示,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关系。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之一,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笔者在班级管理中时刻不忘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我在对学生讲如何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时不采用空洞说教,而是开展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通过具体的活动使学生明白,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
比如,我班开了一个名为《强者敢于承认不足》的主题班会。我一出示这个题目,有的学生就问:“承认弱点,为什么是强者呢?”我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举了一个例子:有这样两名学生,成绩都不及格,甲不仅不承认自己不及格,反倒吹嘘自己是最优秀的学生。乙同学老老实实承认自己不及格,订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力争一年及格,两年达到70分,毕业时平均成绩达到80分,进入班级前20名。听起来,乙同学的调子确实低,但大家觉得谁是强者呢?学生们都笑了,都同意乙同学是强者。
紧接着,我因势利导:那就请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做这样的强者,而不要当那个没有勇气面对现实的弱者。人一旦企图掩饰自己的弱点,便要付出一系列脱离实际的努力,进行一系列维护自己面子的浮夸,采取一系列不友好的言行对待提出忠告的朋友,结果会使自己的弱点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成为落后而又可怜的孤家寡人。通过本次主题班会,使学生学会了勇于面对自己的缺陷,承认自己的不足,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抓住学生闪光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是良好的个性。那就必须使学生具有宽广的胸怀和高雅的志趣、热情开朗的性格、乐于与人交往、对自己有信心。我们班有一名学生孙×,在我们班是有名的调皮鬼,学习成绩又差,上课从没有坐端正一次,要找他的缺点批评他,毫不费力地就找到很多。可是,我让他自己找长处。他不好意思地对我说他心肠好,爱干活,爱好体育,能为班级争荣誉。我跟他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爱帮助别人,到哪里都会受到别人的欢迎与帮助。爱干活,你说的是爱干重活吧,现在各行各业需要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岗位还很多,你愿意干,把这当成乐趣,那就能成为优秀的工人呢。
他高兴了,以后心地更善良了,愿意帮别人干活,也愿意为班级做好事,冬季越野赛,他夺取了男子组第二名的好成绩。这样,他的自信心有了,上课坐端正了,学习成绩正在稳步提高。
就这样,我抓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健康的误区,使其养成良好的个性。
三、教会学生有节奏地生活,重视用脑卫生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身体健康的学生充满活力,生气勃勃,学习、工作效率高,自我调节能力强。因此,我在班级工作中重视对学生生理保健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生活指导,使他们科学的安排起居、学习、锻炼、娱乐时间,过有规律的生活,形成生活节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避免生理、心理疲劳。要根据大脑的生理活动节律,学会科学用脑,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通过活动交替使大脑得到积极的休息,防止用脑过多、产生超限抑制。我们班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情趣,使学生体验到生活的充实,增强其情绪稳定性和适应能力,并开展多种用脑的知识讲座。我们班的学生都时刻牢记一句话:“不要抓紧每一分钟来学习,而要抓紧学习的每一分钟。”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学习并不是抓紧每一分钟就能学好的,这就使学生有了一个关于学习效率的思考。学习效率提高了,心理的压力就小了。
四、引导学生善处人际关系
在班级管理中,我鼓励学生主动真诚地与人交往,尊重别人的人格、习惯和隐私,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对别人吹毛求疵,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乐于分享、给予和接受爱与友谊。
事实上,学生整天相处在一起,不可能不产生摩擦。关键是班主任在学生出现摩擦以后,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有一天,我去上课,突然发现两个女同学的桌子有很宽的一条缝(两位女同学是同桌并且都使用的是单人课桌),并且各自把头扭向一边。我立刻意识到她们可能产生矛盾了。我就把她们两个人分别叫到教室外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她们说来说去都是因为平时一些小矛盾,慢慢积累成了大矛盾。这时,她们只是反复说对方的错误,而自己的错误却只字不提。我问她们:“你只讲别人的错误,难道你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吗?两个同学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自己一点错误都没有,都是对方找的事。我说:“既然你们都觉得自己做得很正确,那为什么你们两个还打起来了呢?这其中一定有你们自己的错误,今天我不说谁对谁错,平时我经常跟你们讲不是对人要宽容吗?下面你们回去从对人宽容这个角度来思考一下自己错在哪里?想好后单独跟我说。”到了第二天,两个同学一块来找我。两个人争着说自己的错误,一个说自己不应该太小气,一个说自己不应该斤斤计较。从此,两人相处得更融洽了。
在这里,我没有批评也没有训斥,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结合这件事专门召开了一个名为“学会宽容”的主题班会,并让这两名学生做了典型发言。从此,我们班里的学生基本上没有发生因类似的问题。
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掌握科学的方法,再加上我们耐心细致的工作,学生就能做到自尊自爱,适应环境,情绪正常,心理协调,人格健全。学生心理健康就一定能和生理健康齐头并进,使学生的身、心统一全面发展,为我们的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全面提高我们的国民素质。
参考文献:
[1]张福建,苗军芙.学校心理卫生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2]陈永胜.小学生心理卫生.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
如:今年刚开学,我们班来了一个新生,胖胖的,很帅气的一个男生。可过了两周,发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发现了该男生玩自己的生殖器,我很惊讶,也很担心,这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一、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
第一步,我把他的家长请到了学校,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家庭情况一切正常。第二步,访查了他要好的几位同学,得知该生近段时间爱上网,会不会是在网上看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呢?
二、和学生谈心
将该生叫到办公室很诚恳地和他谈心。他很害怕,也很羞涩,一直将头埋得很深,不敢看我。从他的表情上,我看出了他的自尊,看出了他强烈的道德意识,简单地询问后,我告诉他说:“要做一个健康的人就要正确认识青春期的发育。网络像一把双刃剑,能帮人,也能伤人,关键是看你如何正确使用……”一席话,让该生认识到了不健康的网络内容,对身心健康发展的危害。
三、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障碍
与生物老师沟通,特意上一堂人体结构与性的生理课,让他明白这是人生长过程中正常的生理现象,没什么丢人的,不用有心理负担,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四、教给学生正确调整的方法
先调整生活方式,要求他在校加强体育锻炼、多参加课外活动;在家多做家务,多看一些有益的书籍;再调整学习方式,要求他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让他感觉每一天都过得充实,不空虚,这样,心态自然也就调整好了。身体健康了,学习成绩也就上去了。
五、老师也应正确对待
要懂得尊重学生,不随意传播,以免伤及学生自尊;不能因此而歧视该生,应在感情上多与学生沟通,多与该生谈心,在学习多鼓励和支持他,在生活上多帮助他,帮他树立自信心,让他明白:“老师是关心我的,老师是喜欢我的,老师是相信我的,我能做得很好。”给予学生希望,切忌一棒子打死。
过了两周,我发觉该生活泼多了,学习也认真多了。一些坏毛病也改了。再次找该生谈心,他开朗地笑了。从他的笑脸上我看到了他的进步,看到了他心理的健康。
关键词:教育;心理健康。
一、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学习动机不明确,难以持之以恒
独立学院中的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状况都比较好,诸多家长都不遗余力,不惜花费高额费用,希望子女能够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取得高等教育的文凭。也正是这种来自家庭因素的影响,使得绝大多数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动机仅为“学习为了拿文凭,找工作”。这样的学习动机使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缺少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仅仅把通过课程考试、获得学分作为学习目的; 还有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不求上进,认为及格就行,这种态度造成了学生平时学习马虎,考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大学学习具有自主性、专业性、广泛性和探索性,课程的数量和难度都大了,使得部分学生一时间很难适应这种需要自觉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大学学习,从而也导致学生遇到困难常常采用逃避和抱怨的态度,缺乏学习的恒心和毅力,容易产生厌学、弃学的消极情绪,学习难以持之以恒。
(二)思想压力大,自卑感强
独立学院的学生入校之后,思想上的压力一般都比较大,他们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是“二等公民”。这种仅仅因为没有考上重点大学而弥漫在独立学院大学生心头的所谓“等级”阴影一时间难以消除;同时,他们也因此而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动机。一方面肯定自我,相信自己通过独立学院的学习深造,同样可以获得高等教育的文凭,有光明的发展前途;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是独立学院的人学生,上的是三本的学校,处处受人歧视,因而底气不足,思想包袱沉重,影响了学刊与生活。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学生入学之初良好的学习动机及行为往往因经受不住一时的挫折和失败而未能长期坚持下去,进而导致其思想迷惘、生活懒散、自暴自弃,甚至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推时度日。
(三)人际交往能力欠缺
独立学院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受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及与人交往的经验与技巧。许多学生第一次远离父母,面对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以及个性各异的新同学,既不善于让别人了解自己,也不善于接近他人,渴望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对自己的神态举止特别敏感,生怕在别人面前出丑、失态,在交往中异常紧张,不知如何与宿舍同学相处,感到不安、孤独,产生戒备、多疑心理,常常被内心矛盾所困扰,从而产生人际关系敏感、社交恐怖症、抑郁、焦虑、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
(四)生活情感自控力不足
部分独立学院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生活不讲规律,对学校的日常管理和行为规范存在抵触心理,特别是面对吃喝玩乐、学校周围的网吧等诱惑缺乏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他们日常生活消费水平也高于普通高校学生,高消费也同时助长了虚荣心和攀比风气。这使得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变得异常的敏感和脆弱,虚荣心太强,不敢正面看待贫困,不愿与人交往,自我封闭,甚至产生防卫、敌对心理。有的学生寻求刺激谈恋爱,当两人因个性、价值观、经济与现实产生矛盾和冲突时,便陷入痛苦、迷惘、消沉,心身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做出过激行为,如自暴自弃、伤害恋人、为情自杀等恶性事件。
二、加强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建立和健全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院长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辅导员、班主任为基本队伍,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中坚力量,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从制度和经费上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和硬件方面的建设。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中,还应建立起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层次,突出实践性、功能性。学校领导应从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出发,切实认识到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在意识形态中应不断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专职教师扩大到全体教职工,由专职教师队伍扩大到学生社团,由个体咨询诊断扩大到群体预防。此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领会,应当看到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普通高校学校相比要更多一些。
(二)丰富和完善多样的心理疏导方式
通过班会、社团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自省,让学生客观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明确需要努力的方向。辅导员老师及时收集学生中反映突出的问题,及时与学生沟通,找到妥善解决的办法,对一些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应强化监督、加以引导;通过社团活动的联系,为独立学院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与外界沟通的机会,从而弥补独立学院自身大学文化的缺失或不足,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优势资源(如:学校图书馆、实验设备、优秀的同学、专家教授等)发掘出自己高品位的兴趣点,为自己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活动、讨论社会热点话题,激发学生对深层次问题、有价值问题的探讨,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社团活动与科技创新活动,拓展学生校际交往的途径,邀请兄弟院校在某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大学生进行经验交流,为他们的人际交往提供锻炼的空间,促进健全品格的形成。
(三)更新和调整适宜的心理教育内容
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控制力较差、意志力不强,社会认识能力不足,缺少危机感,可塑性强”的人格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将重点内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挫折教育,通过在学习中制定竞赛淘汰机制,模拟社会就业等手段,加强学生的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技巧方法,②危机教育,独立学院大学生忧虑性相对较低,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社会形势、专业形势、就业形势等方式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加强危机教育,提高学生的忧患意识,③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独立学院大学生兴奋性较高,冲动性危机的发生率较高,提高学校处理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的能力十分重要。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发挥其环境育人的作用。
学校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成功的教育需要健康、活泼、多彩、广阔的教育环境为依托。以适应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校园文化是由有形的物质环境,如:建筑物、草坪、树木等和无形的心理环境,如:管理模式、学习氛围等构成的。杜威将学校阐释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学校是社会的雏形或缩影,学校的一草一木、个体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应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在育人的环节上,除了注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外,更应该倡导环境育人。
参考文献
[1]何绍芳,吴晓红,王平云,等,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5(3):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