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路基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路基路面工 教学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U4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60-02
前言
《路基路面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道路工程方向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涉及面广,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极强,主要讲述路基路面的设计原理、计算方法和施工管理技术,综合知识点多、教学内容庞杂。同时,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高速发展,对道路工程方面的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不断颁布实施新的行业标准,相关技术标准、技术要求随之不断修改,相应的教材和参考书还来不及修订,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行业标准所进行的教学内容的调整也增加了教学工作量,而按照培养方案该课程只有64学时,如何在内讲好这较短的学时内完成该门课程的教学,如何使学生能够在标准学时掌握好,并且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需要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创新探索。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体会,在本文中谈几点看法。
1.对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因公路工程的建设周期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公路施工现场无法了解施工全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实际工程现场资料、现场录像、工程图片等,进行各种路基路面病害、设计、施工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教学,使学生直观的了解整个施工过程,掌握抽象的教学内容,同时增强了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
另外,可制作课程学习网站,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网站内容可包括预习、复习资料、作业、测试资料、教学成果,同时,可以将重点及难点知识点,以工程图片、动画或视频等形式展现给学生。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有机地结合起来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学生可以通过课程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并可通过留言等方式提问、与教师进行交流。
2.对实习环节与课堂教学的衔接的思考
(一)认识实习―课堂教学前
课堂教学之前,安排由专业教师带队的认识实习与现场观摩,根据教学内容,在道路施工现场有针对性的讲解,使学生在课前对将课程教学内容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并能够带着疑问听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组织学生沿公路参观,可以现场讲解公路排水设施、边坡的防护措施、支挡结构形式等,并现场提问,讲解,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个整体认识和感观学生在上专业课前有必要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所以在学期初由专业教师带队安排专业认识实习,现场讲解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现场解答。这样学生对课程有了整体感官和认识,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有针对性,在课堂上才能师生良性互动,从而带动学生并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课堂教学后
理论课程讲授完毕后,及时集中安排课程设计,并将课程设计成绩作为该门课程考核的内容,使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了解课程特点和课程体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课程设计完成之后,利用暑假、寒假等时间较长的假期,组织进行为期二周左右的生产实习,学生在施工现场全面了解工程整体情况,接触最新的工程技术,使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工程意识,有利于对学生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和就业选择。
(三)建立教学实践实训基地
目前我院已在校内外建立了多个不同层次的固定的教学实践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施,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3.对试题库的建设的思考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编写对应的考试大纲,明确试卷中各主要知识点所占的分数比例,并规定各题型所占的分数比例。建立试题库,试题库包括 20 份试卷和标准答案,每份试卷都覆盖课程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题量和难度适中,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题型为名词解释、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根据教材、行业规范的变化及时对试题库进行及时更新和修改。通过对试题库的有效管理,从试卷库中随机抽取符合要求的试卷和答案。试题库的建立、更新和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建立试题库改变了教师出考试题具有随意性的弊端。
4.对加强地区特色内容讲解的思考
根据高校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结合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合理增加教学内容,在教学大纲规定内容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引入地方特色内容的讲解,例如,针对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特点,可将特殊路基的设计、施工及边坡的处置方式等内容进行重点阐述,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体系和内容。
结论
根据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课程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出发,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思考,通过对多元化教学模式、实习环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试题库的建设等环节进行《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的改革,加强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路基路面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我校已在以上方面进行了实践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效果。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目标的变化,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创新,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邓学钧.路基路面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2]宋云连.路基路面工程课程建设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4):92-94.
[3]周建普,蒋建国.《路基路面工程》多媒体教学研究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6,( 6) .
[4]郑宏.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优化与课程建设[J].高等建筑教育,2002.
关键词:改革创新;人才培养;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0 引言
工程技术和企业管理所需要的人才主要依赖于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大批为国家经济发展科学进步做出伟大贡献的人才。传统教育看重的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如今综合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出现在人们的视线范围中,并迅速得到人们的关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该以学生多参加实践经验学习,理论和实践有效的结合、校企合作。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被单独列为一个学科,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以及工作生产要求,服从管理能够满足服务第一线的发展要求。现在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要求人员必须掌握牢固的知识结构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1],这和之前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人员培养模式是截然不同的。所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改革创新。
1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所在
为了满足市场对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增开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其中辽宁交专和福建交院为我国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培养出大批人才,这也与它们的教学模式有关。所以解决高职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就应该从它的教学模式出发。就现阶段我国人才培养教学模式问题进行归纳:
2.1 道路桥梁工程耗时长,教学时间和实践机会有限 道路和桥梁的修建都是一项很大的工程,因为它必须考虑首先是安全问题,还有地理环境给施工都会带来巨大的麻烦,并且还存在着很多不定因素,所以道路桥梁工程耗时是很漫长的,但是高等职业院校的授课时间又有限,这就使得教学模式很现实是存在差别,学校的实地实践也会因为道路桥梁工程中存在着安全隐患而着重考虑它的可行性;从而减少学生的实践机会[2],然而课堂实训又因为它和现场施工落差很大,使得学生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所以让教学缺乏真实性。
2.2 教学教师不符合“双师型”教师的发展要求 “双师型”教师具有牢固的理论知识做依据同时还具备丰富的动手能力,不仅能够清楚了解到社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的发展[3],还可以在理论上对学生作出与之相应的现实运用。然而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学院的教师普遍存在只会纸上谈兵的现象,对实际的工程了解并不多。
2.3 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使得实训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都拥有自己的实训室,实训室中配备先进的设备,但还是存在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象,导致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设备不配套无法有效利用,这也会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
3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意识到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的教学模式上存在的问题,又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和教学现状,参考了国内外优秀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成功案例,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提出了以下改革和创新:
3.1 合理的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对人才的要求是:熟悉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运用公路勘测技术、路面路基工程技术以及道路桥梁施工技术在道路桥梁工程建设中。教育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听从党的指挥,坚持党的领导,注意学生的日常行为让学生符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学生在毕业后可以迅速找到符合自己专业的工作;可以发挥出自己所学的现场技术安全管理等诸多的知识技能。
3.2 合理的安排课程,运用科学的教学体系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基础课程和职业岗位课程以及拓展课程组成的,这三个课程之间的组合有利于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职业基础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灌输等伟大思想,以及法律教育等;职业岗位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应用力与结构的物理知识以及建筑结构的专业知识等;职业拓展课程则是让学生明白交通工程的概述以及相关道路的文件[4],各课程之间相互协调使得学生全面发展更符合道路桥梁技术对人才的要求。
3.3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实训操作 道路桥梁工程专业得到学校高度重视,加大了对道路桥梁建设的投入,具有效统计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已经拥有道路桥梁工程设备近两百台;同时道路桥梁实训教室也有两个,这可以让学生在实训教室完成土工试验、路基路面检测以及道路工程所需要的材料进行检测,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在今后走向工作能够更快上手,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进行实训操作。
4总结
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改变,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课程体系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让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得更牢固,也提高了实操水平,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琦.高职院校道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辽宁建筑职业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2015,30:178-179.
[2]《辽宁高职学报》第13卷(2011)总第94―105期总目录[J].辽宁高职学报,2011,12:113-118.
[关键词]课堂理论现场实践技能
一、课程教学大纲
(一)培养目标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是以培养从事公路工程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道桥专业的学生将来可以从事的岗位主要有施工员、试验员、测量员、监理员等,以及通过自身努力取得建造师、试验工程师、测量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执业资格。对照专业培养目标,《公路工程检测技术》的课程目标是着力培养公路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试验技能。这也就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理论知识方面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数理统计知识,能准确填写、记录检测数据,并能正确的对数据进行整理、处理;掌握与所检测项目有关的检测方法、技术标准、规范。操作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检测仪器,进行常规试验项目的检测,如:路基路面、桥涵结构物的室内和现场检测。职业素养方面要求学生具备诚实守信的品质和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的精神。
(二)课程地位与性质
专业培养的岗位群目标确定了《公路工程检测技术》是道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其实用性、操作性、综合性、政策法律性较强。因此在师资上我们配备的都是具有双师素质和企业经历的教师。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工程测量》、《道路建筑材料》、《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基础工程》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为本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基础知识,本课程为后续开设的《公路工程质量验收》和《公路养护技术》提供了必备的检测知识。
(三)本课程教学安排及重点、难点解决方法
本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共安排了32个学时,具体如下表:
其中,表中打“”的如“常用混合料强度检测”、“路基压实度试验检测”等是工程实际常规检测项目,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打“”的如“桥梁荷载试验”是教学的难点。之所以是教学难点,是因为一方面现在的设计理念更趋向于体现桥梁实际整体受力性能,这就使它成为新型的检测项目,也是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桥梁荷载试验”这一教学内容涉及到《桥梁工程》、《基础工程》、《工程力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于重点教学内容,我们主要采取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方式。如:在讲授“混凝土强度检测”这一重点内容时,先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后,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混凝土强度检测的方法、内容等理论知识,然后带领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采取分组的方式,在结构实体上进行强度检测,最后回到课堂让1-2个学生到黑板上演示其检测结果,讲述其计算思路、步骤及评价结果的正确性。教师再总结,课后布置砼不同检测方法的计算习题,锻炼其理论计算水平。这样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掌握所学内容。对“桥梁荷载试验“这一难点,我们主要采用与企业合作、现场教学的方式,带领学生到检测现场,请专家先介绍检测步骤和检测注意事项,然后进行检测演示,学生在旁边观摩学习。最后让学生总结概括所看所学知识点。这样不仅使学生具有感性认识,还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
(四)本课程设计思想
以公路工程现场需要检测的项目为载体和切入点创设学习情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设定教学目标;以公路工程现场检测的职业行动领域的真实、典型工作任务构建教学内容;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共同进行实践教学。
根据公路工程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遵循职业能力培养规律,参照国家行业标准,分析道桥专业相关领域岗位群的职业要求,确定对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针对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的内容;针对工程质量评定项目,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针对个别学生面临的困难,确定单独或个别指导的方式。构建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方式,在保留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实行开放式教学,即将技能教学和操作训练搬到校内实训基地或校外施工现场。本课程的安排与设计是遵照实用性的原则,使现在所学与将来工作无缝对接。
二、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一)教材
本课程选用教育部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公路工程检测技术》(第三版)。该教材体现了最新行业标准,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通俗易懂、重点突出,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教材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更贴近工程实际[1]。
(二)教学参考资料
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除了选用行业规范及技术标准外,还将讲义、培训资料、网络资源、视频、试验报告等作为教学参考资料。
三、学情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以及跟班主任及其他任课老师的沟通、了解,发现我们的学生虽然理论基础薄弱、部分学生自律性不强、理论学习兴趣不浓,但他们对于与工程实际或就业有直接联系的课程兴趣较浓、掌握技能的愿望强烈。如果采用案例、情景、施工现场授课的方式的则会全神贯注,并且会提问一些与工程实际或岗位有关的有一定深度的问题。
(二)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如何弥补上述学生的不足之处,解决的关键一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管教管学;二是如何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对于“理论知识薄弱”环节,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情景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理论学习兴趣;通过比赛、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学、任务布设、课后作业等方式,巩固重点教学内容的理论部分;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难以掌握的知识点,除了使用上述方法之外,还可以启发引导、个别指导、课后辅导等方法。针对“自律性不强”这一特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教师采用提问方式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实践操作时进行任务分摊,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分组分工进行横向对比。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课堂讲授+课后习题的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概念与试验步骤的讲解、例题讲解,让学生练习、教师评讲,课后再布置作业。这种方法缺少与实际工程的联系,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较差。
(二)改进的教学方式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我们对教学方式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教学方法可简化为课堂+现场+课堂的模式。如:在讲授弯沉这一内容时,首先在课堂上进行概念、工作原理、检测方法的讲解,可以通过板书、PPT、图片等方法。然后通过校企合作请有关的专家现场进行介绍弯沉检测的步骤、注意事项,在检测技术人员进行弯沉试验示范操作后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后,回到课堂,学生进行检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评定,根据评定结果让学生分组讨论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概括总结。课后让学生查询相关的资料,思考不同检测方法对弯沉的影响,弯沉对道路质量影响的表现。
这种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由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不断上升、由知识到技能再提升知识的学习过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多媒体、图片、录像、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制作的教学课件与板书、练习教学相结合,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枯燥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实践教学时,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进程,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考核评价改革
对传统的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建立以技能为主考核评价体系。通过作业、笔试、技能操作的完成情况等对学生专业理论和试验检测技能的学习效果作综合性的评价。
五、教学程序设计
以“压实度检测”这一重点教学内容为例进行教学程序设计。本章节共安排6课时,其中概念、方法的理论2课时,技能操作过程3课时,试验结果评定1课时。
根据学生的特点,上课时以案例导入:甘肃天定高速公路投资87个亿被指为豆腐渣工程,针对这一案例进行启发式提问:影响公路质量的因素有哪些,进而引出压实度的概念,详细讲授压实度检测的方法,并指出检测的注意点和检测的难点,并利用视频演示如何检测这一重点,然后联系合作企业,确定操作现场。按5-6人一组对学生分组分工,让其作为检测技术人员进行试验检测技能比赛,并让学生对自己所测数据进行处理、评定压实质量[2][3][4][5]。教师对学生操作过程及数据评定进行考核评价。回到课堂让各组学生进行检测结果比较、讨论分析影响压实质量的因素这一难点,教师指导并让各自总结形成报告。课后再布置1―2题压实度的计算与评定习题加以巩固和提高理论计算水平。
六、教学的特色与创新
《公路工程检测技术》这门课程充分体现了我们学校育人为本、重德强技的职业素质培养特点,针对这一特点我们采用了由课堂到现场再回到课堂一环套一环、由理论到实践到理论台阶式上升的教学方式,真正诠释了“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灵活多样的教学特色。
[参考文献]
[1]金桃、张美珍主编,《公路工程检测技术》(第3版),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者,2009年6月出版;
[2]JTGF80/1-200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3]JTGE50―2006,《公路工程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
[4]JTGE51―2009,《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
【关键词】:市政工程;公路建设;路基施工;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U41
在市政施工中,路基建设是市政公路施工的核心环节,它是整个路面施工的基础,路基建设的好坏决定了城市公路的稳定性及使用寿命,是影响市政公路施工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路基的强度是判别路基施工质量的基础,为了保证路基良好的强度,不仅要依靠设计单位合理的结构设计,而且施工单位在施工时要严格按照《城市公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及《市政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做好路基的建设工作。除此之外,施工单位在施工前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为路基建设打下良好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基础,确保路基建设保质保量的完成。
一、路基填料
用于公路路基的填料要求挖取方便,压实容易,强度高,水稳定性好。其中强度要求是按 CBR 值确定,应通过取土试验确定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在《城市公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明确说明了选择路基调料的方法,对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制定了相关的施工标准,并且用 CBR值作为路基土强度高低的判断标准,同时,还引入了路床的标准。在进行路基填料时,要严格执行规范中对路基填料的施工要求,高速公路以及一级公路路面以下 0cm ~ 30cm 的路床填料 CBR 值要保持在 8 以上,下路床的 CBR 值也有相应的规定,要根据实际施工路况确定。在施工过程中,如果路基填料的强度达不到规定的最小数值,可以采取在填料中添加粗粒料、或换填、用石灰等稳定材料填充等措施来提高路基填料的强度。
二、路基压实
在对路基进行压实处理时,通常是采用机械碾压的形式。对路基进行碾压处理主要是为了对路基的压实度和平整度进行调整,根据碾压方式的不同,目前常用的压实机可以分为碾压式、夯击式和振动式三种类型。在对路基进行碾压前,首先要做好现场压实试验,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确定每层填土的松铺厚度以及计算出大致的压实遍数。实际碾压时,要采用“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和轮迹重叠”的碾压方法来对路基进行碾压处理。碾压工作一般都是从路基的边缘逐渐向中间开展,压路机轮每次重叠的距离要控制在 15cm ~20cm 之间,一般要碾压 5 遍 ~ 8 遍,碾压结束后,路基的表面不能有明显的压路机轮迹,而且压实度要达到《规范》中规定的值大小。填方路基填土向两侧分别延宽 50cm 在碾压过程中,压路机轮外侧距路基填土边缘的最佳距离在 40cm ~ 50cm之间。在碾压完成后,要将路基的宽度调整到设计中规定的大小。如果路基边缘不能使用压路机进行碾压,就要换用人工或振动夯等方式完成路基的压实处理。
三、路基路面排水
在路基建设中,水对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的影响比较大,为了提高路基的质量就必须做好路面排水工作,可以有效的防止水患,确保路基、路面施工的正常运作。
1、路面排水
众所周知,我们在施工时进行路面排水的主要目的是及时的排除路面范围内的水,尽量防止水从路面深入到路基中,防止冲刷路基边坡,破坏路基的整体性。路拱横坡要控制在 2%以上。常用的排除雨水的方法有 2 种。第一种是集中排水,这种方法是指在硬路肩外侧设置水泥混凝土预制块或现浇沥青混凝土的拦水带,以其与硬路肩路面构成三角形的集水槽流水,并且每隔 20cm - 50cm 要设置一个泄水口,使之与路堤边坡急流槽连接起来,顺利的将雨水排到坡脚排水沟中,达到排水的目的。如果是对超高路段进行排水处理,可以设置中央带的园形开口排水沟或雨水井来达到排水的目的。目前,在西部降水量较少的地区基本都是利用在中央分隔带设置过水槽的方式来实现路面的排水。第二种是分散排水,这种排水方式适用于地势平坦、路线纵坡在 0. 3%以内的长路段。进行路面排水时,除了硬化路肩以及加固路基边坡需要进行排水设置外,如果公路低于地下水位较高的绿洲地带,为了防止边坡上部的植草向上生长挡住横向排水出路造成路表积水,需要对路肩进行硬化处理,同时设置路肩排水沟,可以有效的提高沟坡排水的排水效率。
2、地下排水
所谓的地下排水就是为了防止地下水渗透到路基中,影响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路基地下排水的方式比较多,我们常借助的工具有暗沟、盲沟、渗沟、渗井等,它的排水原理是利用渗透式来达到排水的目的。如果水流量较大,大多采用带渗水管的渗沟进行排水处理。传统的砾料反滤层中含有大量的土工织物,反滤功能较好,前些年研发出来的带有钢圈、滤布和加强合成纤维组成的加劲软式透水管直径 8 -30era,也比较适合地下排水,它的排水效果好,而且使用时间长,成本也较低。
四、路基防护
在路基施工完成后要进行相应的防护处理,因为路基的修建打破了地质的天然平衡状态,而且路基是长期都暴露在空气中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腐蚀、老化等问题,因此,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路基进行防护处理,提高路基的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
1、坡面防护
在施工中,坡面防护工作也很重要,进行坡面防护的意义在于可以防止地表水流的冲刷、坡面岩土的风化剥落,提高路基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程度。当前受环保风气的影响,大多采用
公路两旁种草来实现对坡面的维护。如果坡面较高,采用砌石防护比较理想。在西部地区,降雨量较小,在实行种草防护时,选择种植草的种类比较重要,当前主要采用草坪植生带,这种种植方法是将草籽、肥料和土均匀拌和裹于土工物内,当草籽成长完成后可以起到固土作用,而且无纺布纤维会自己降解,不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任何污染问题。
在当前,石砌圬工防护使用也比较频繁,混凝土预制块护坡多用在路堤边坡,连片的及带窗孔的护面墙: 用于路堑边坡。破裂的或易于风化破碎的岩石路堑边坡采用锚杆挂铁丝网或高强塑料网格喷浆或喷射混凝土以及喷射纤维混凝上防护也有较好的效果。在实际应用中,这种防护方法存在造价高、易破损等缺陷,为了相应政府环境保护的提倡,建议采用种草防护来实现对坡面的防护,这也是今后路基坡面防护发展的必然趋势。
2、 冲刷防护
而冲刷防护的意义在于避免沿河路基边坡免受冲刷,在当前多采用直接防护的方式进行处理。传统的砌石、抛石、铁丝石笼、挡土墙等防护方法都根据实际的路况进行了相应的调
整,用高强土工格栅代替铁丝做石笼,用聚脂或聚胺脂类土工织物混凝土护坡模袋做成的护面板防护受水冲浪击的边坡,这些改进措施都极大的改善了防护的效果。
3、 支挡防护
说到支挡防护,我们不得不想到挡土墙,这也是当今应用较为广泛的。石砌的重力式挡土墙多用于石料丰富、墙高较低、地基较好的场合。墙身圬工体积小,也已广泛应用于公路路基的防护。垛式挡土墙易于调整墙的高度,并采用预制构件拼装,是一种特殊型式的挡土墙。挡土墙的防护效果随着技术的改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五、总结
在市政公路建设中,路基的施工十分关键,它会直接影响到市政公路建设的整体质量。因此,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路基施工技术,提高市政公路建设的质量,降低施工成本,确保市政施工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卢佩霞.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探析[J]. 中国电力教育,2013,(01):166-167.
关键词:高职教育;电路基础教学;教育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教育改革创新,实现人的科学发展,是党的十七大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则对职业学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该如何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日常教学实践中去,如何增强素质教育的可操作性、发挥课堂教学的资源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人结合高等职业学校《电路基础》教学,作了以下总结: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知,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学生只有对《电路基础》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电路基础》。因此,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就显得至关重要。为了达到此目的,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绪论”课教学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也一样。一旦学生对该门学科感兴趣,他们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门课的知识。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电路基础》的兴趣就成为绪论课的一个首要任务。为此,在绪论课上,我首先要做的就是告诉学生这门课程对于后续课程的重要性:哪些知识会在哪一门后续课程中应用到,比如“电子线路的习惯性画法会大量应用到模拟电子技术中”、“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是后续课程的基础”等等;在日常生活中会实际应用到哪些知识,比如“收音机的调谐回路是对串联谐振的应用”、“为什么电力系统一般采用三相四线制供电,而不采用三相三线制”等,让学生从思想上引起重视。然后,做几个有趣的实验,比如:在一阶电路中电阻、电感和电容分别串联一个灯泡,观察灯泡的亮暗过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教学过程 ,加强直观教学
由于《电路基础》的理论知识比较多,而高职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分析方法的介绍,采用比喻、比较等方法帮助学生轻松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及定律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用水流比喻电流,来帮助学生理解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在学习结点电位法和网孔电流法时,把结点电位与网孔电流、自电导与自电阻、互电导与互电阻相比较,可以很轻松的掌握它们的一般方程形式。淡化复杂的理论分析,降低理论难度,从而减轻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压力,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
二、熟悉教材内容,从整体上全面把握教材,教学要求明确 ,教会学生轻松学习
在教学过程除了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外,还要明确告诉学生每章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各重要章节的知识点。因为《电路基础》的主要内容是直流电路、正弦交流电路、三相正弦交流电路、非正弦周期电路等,并不仅仅是概念,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须学会分析各种电路和现象。所以应该从整体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一)掌握电路的两个定律及三个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 电路的两个定律是指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三个元件是指电阻元件、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两个定律和三个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是分析计算各种电路的基本依据,所以要熟练掌握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以及电阻、电容、电感这三个元件的电压电流定律。
(二)掌握分析线性电阻电路的各种方法:支路电流法、结点电位法、网孔电流法、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正弦交流电路、三相正弦交流电路、非正弦周期电路。所以,掌握分析线性电阻电路的各种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三)根据电路类型,选用简便的解题方法 :比如对于只有一个独立节点的电路采用弥尔曼定理,只要一个方程即可求解出来;对于只有两个网孔且含有一个电流源的可采用网孔电流法,也只要一个方程即可解出.具体采用什么样的解题方法,还要靠长期的积累,不断总结,总会找到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
三、尊重个体差异,发挥学生潜能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有一种感觉,就是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听不懂,教师上课感到很吃力,都认为是学生整体水平滑坡。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他不是按实践应用型的人才标准,而是按理论研究型的人才培养标准在要求学生,没有考虑到高职学生的智力类型、兴趣特点和能力结构,导致违反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有一个例子颇能说明问题:广州和深圳等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现在招不到高级技工,甚至连招一般的技工都很困难,外资企业的老板们决定自己办学校从头培养工人。有意思的是,他们竟然招收了一批我们职业学校淘汰出来的所谓“差生”,并且只用短短半年时间就把他们培养成了优秀的工人。这些学校对他们的鉴定是——他们都是优秀生。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启发很大,职业教育要真正做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高职学生虽然基础不是很扎实,但他们思维比较敏捷。作为教师不应该仅仅盯着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应该注重每位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社会活动能力等非智力能力,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天性,鼓励学生的个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造能力。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发扬光大,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发挥学生潜能。
四、重视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职业教育实际上就是就业教育,,既然职业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具有一定技术的劳动者,那么就要求具有相关行业良好的职业道德,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不仅要重视理论、实践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如果培养的学生丢三落四,拖拖拉拉,试问这样的学生能在哪个单位受到好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进行万用表的组装实训中,首先我会要求学生弄懂万用表的工作原理,并分解画出每一个电路图(测量电阻的原理电路、测量电压的原理电路等),然后,用好的万用表测量出每个元件的参数并标记出来放在固定的位置,最后对照装配图按顺序依次装好焊接,最后挨个电路进行检查。这样不断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耐性,而且培养了学生保管好自己东西的良好习惯,从而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奠定基础。
在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如何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劳动者,相信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以上做法,仅仅是本人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参考文献
[1]王慧玲主编,电路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胡翔骏主编,电路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并通过加强实践教学以适应用人单位所需,本文将探讨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强化校企合作来为学生构建实践教学基地,进而使高职院校办学成效不断升值。
关键词:
校企合作;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推广应用,在高职院校突出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在社会上收到较大成效。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改变了以往注重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格局,转而更趋向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求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将所学的实践操作技能应用到实习过程中,以便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1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在我国高职院校教学中,校企合作已经受到越来越多院校及学生的欢迎,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教学活动不容易找到适合实习的道路桥梁工程建设基地的现象;但为了提高公路监理专业办学水平,高职院校通过与相关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公路试验检测中心,以及工程监理咨询所等加强合作,同时还与施工单位、道路桥梁养护单位加强合作,通过不断调整实训管理制度,来配合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资金投入方面,采取了多渠道融资的方式来筹集所需资金。其中包括:学院投资、争取行业投资资金、同时还多方筹措资金,从而构建校企合作的资源共享型实践基地。作为院校方面,通过向企业输送实用人才帮助企业培训员工;另一方面院校还注重师资力量的建设,应用编写实用教材和强化教学实践相结合,来提高本专业师资水平。
2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应用
2.1制定人才培养规划
运用教学实践和进入企业实习相结合方式,通过校办企业来培养目标和规划,提出为工程一线培养相关人才,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交通、路桥施工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该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完成公路勘测和设计工作,能够掌握道路、桥梁的勘察设计、边坡治理工作、并参与旧桥增固的工作实践中。学院方面通过联系承接大型道路、桥梁勘察项目的单位,带领学生参与到道路勘察设计实践中去实习,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一线道路、桥梁工程的实习机会。另外,该专业要求范围还包括:如何指导学生做好路桥工程养护工作,以适应公路、交通行业发展所需。
2.2教学模式的改进
高职院校通过在教师中开展如何上好专业课的讨论,要求教师做好教学课程的设计,以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突出学生实践技能并提升其综合素质。在讨论活动中,教师们普遍认为职业教育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对学生来说适应就业和日后发展,对于企业而言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减少员工培训开支,而对于院校来说则为学生和企业之间建立了就业和录用的平台。通过上述讨论教师的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了以实践应用为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就业的现实需求。
2.3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
高职院校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不仅需要改进教学方法,还需要改进学习方法,教师将教学重点主要放在学习方法教学上。通过指导学生如何尽快掌握操作技能,将勘察设计以及施工中的重点、难点罗列出来,让学生经过多次实践操作来了解实践操作的技巧,同时教师还将实践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摸索实践操作技巧同时,还能够得到来自教师的经验指导。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尽快将理论和实践操作联系起来,应用到工作实践当中。通过实施教师的实践指导和专业理论教学,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更强了,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去。学校现建成道桥实训室2个,配置相关仪器设备180余台(套)。能进行的试验有土工试验、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路基检测试验、路面检测试验等。通过现有试验设备,设计实训项目,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在学中做、做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熟练程度。
2.4实习促就业理念的应用效果
高职院校提出通过实习促进就业的理念,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从系主任到专业教师,都积极对推荐毕业生就业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高职院校与施工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以及工程监理公司等单位签署了就业基地合作文件,通过实训教学和专业理论教学相结合,并多渠道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基地。同时还将多媒体技术引进教学实践中,应用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来帮助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尽快掌握本专业的实训方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学课件用视频方式上传到网络,学生经网络可以多次、反复观看教学视频,通过不断观看其中的实践操作视频,可以让学生加强直观感性认知的同时,还拓宽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途径。另外,学生从视听教学模式中,不仅了解到当前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还可以了解到更新的技术工艺和技术方法,以便学生能知晓和掌握更多前沿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研究成果。
3结论
综上,从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可知,校企合作通过实训项目为主,从教学目标、内容、组织管理等方面着手,为学生提供课程实训到现场实训的条件,让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并从课堂教学走向社会实践,通过课程改革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及多渠道为学生创造就业、实训条件,以充沛的理论知识与道路桥梁工程实践技能相结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为学生就业和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王琦 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玮,李慧英.道路与桥梁专业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研究,2012,8(4):87-88.
[2]蒋玲.基于校企合作公路工程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6(15):156-157.
关键词: 电路基础网络课程教学设计 设计步骤 总体框架
一、引言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网络教育出现并日趋普及,现代教学在观念、内容和手段上都发生了变化。学生在现代网络教育中的角色,已经不仅仅是学习过程中的“听众”,而应该成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这一点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电路课程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电路基础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总体框架
网络课程开发的关键是认真做好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在电路基础网络课程中,学生首次接触到电路基本物理量、欧姆定律、电压源和电流源等专业概念,这些概念较为抽象,如果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将会对后续知识的学习造成困难。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既有电路基础的基本理论、基本定律、基本概念,又有工程技术上的一些分析思想和方法,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存在着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由于电学科迅速发展,该课程内容繁多,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遵循最优原则。教学设计由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目标确立、教学策略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效果评价、反馈修改这七个步骤有机整合构成,如图1所示。
三、设计思路介绍
1.学习需要分析
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学习方面目前的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也就是学习者目前水平与期望学习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我院是高职高专类高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把这门课程放到了一年级新生班,新生通过高中的知识储备,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对于电路网络课程来讲,期望学生达到的状况是进一步深化学习,全面掌握电路基础知识,如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几种典型电路和电路的暂态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熟练掌握电机与控制部分,最后了解电工的测量与供用电等实用技术。
2.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就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学习者系统学习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综合。我们在网络课程中采用“双证融通”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内容与中级维修电工的国家职业技能(电路部分)要求相融通,便于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取得相应的技能证书。本课程对照维修电工的典型工作环境来设计课程的每一个项目,通过每一个项目的学习,学生可以完成职业的一个典型的综合性任务;通过若干个相互关联的所有子项目的学习,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理论到实际应用地循序渐进地学习,同时各个内容之间相对独立,方便学生任意选择学习内容。
3.学习目标确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使用常用电工仪器仪表对电气线路进行测量,对交直流电气线路进行分析,初步具备中级维修电工(电路部分)的职业技能,具备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辩证思维和严格的科学作风,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一定的电气技术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为后续的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打下扎实基础。
4.教学策略制订
教学策略一般定义为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度、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本课程的教学策略以工程实例为主,以工作过程为中心,采用任务驱动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所以我们应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几个项目模块,每个项目下设若干子项目。教师应以项目作为载体,在完成每一个实训环节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获取经验性知识,并渗透理论知识的讲授,在完成数个任务的基础上,再拓展相关技术理论知识,最后以技术理论知识指导各项目的完成。教师应通过资讯(教师布置工程项目任务、学生收集资料)决策(师生共同分析案例、讨论解决方案)计划(设计工作过程、确定工作步骤、拟定检查与评价标准)实施(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共同分析并解决问题)检查(工作完成后学生按照评价标准自检)评估(学生演示并介绍完成过程,教师检查并提出建议)等六个环节组织教学,拉近理论与应用的距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路。
5.教学媒体的选择
媒体是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息源到受信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工具。教学媒体是承载和传播教学信息的载体和工具。教学设计中决定教学媒体选择的因素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它们对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媒体来传递学习经验具有重大影响,有些媒体激发学生的记忆,有些适合用来演示某种技能,有些适合理性经验,有些适合感性经验,学习者的感知、接受能力、知识状况、智力水平、认知风格、先前的经验、兴趣、爱好、年龄等,都对媒体的选择有一定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与运用教学媒体考虑媒体与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媒体与教学方法的协调性、媒体与认知水平的相容性。本网络课程主要采用文本、图像和动画三类教学媒体,以文本为主要教学信息表达形式。
6.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设计效果评价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形式。过程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教师通过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本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关注完成学习任务的全过程,注重过程评价。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对项目实施中的工作态度、协作精神、创新发挥、完成结果等进行成绩评定。教师对教学评价应做到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并更多地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在此设计中采用学习完电路基础网络课程后,安排过程性测验和总测验两种形式,以测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7.反馈修改
反馈修改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设计成果趋向完善的调控环节。通过反馈渠道,教师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从而不断优化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四、结语
一个良好的教学设计是网络课程成功开发的一半。本文详细介绍了电路基础网络课程的设计步骤: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目标确立、教学策略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效果评价和反馈修改,并对这七个步骤进行逐一分析与设计,然后把它们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确立电路基础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内容,为网络课程的制作提供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振坤等.电工电子网络课程的体系结构与实现技术[M].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
[2]历善亨.电工学教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应用[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2002.4.
[3]李晓文等.教学策略[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项目重构;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213-04
一、引言
电子专业课程内容通常比较抽象,理论性强,专业术语、名词概念多,与学生过去所学的知识联系不大,学生不但理解领会课程内容有一定困难,应用于实践时更是举步维艰,显然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改进电子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成为师生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课题。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以项目为载体来重构课程内容体系,通过建构主义的指导思想建立起应用于电子课堂和实验室的教学理论和方法,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希望通过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对电子专业课程教学带来新的力量和成果,让学生对电子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二、构建基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要构建基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体系,首先,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只有加强了实践教学,才能将实践教学从附属于理论教学的地位独立出来,以“做”来引领“教”和“学”,在“做中学”、“做中教”,形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然后,沿着实践教学主线,将所需要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以必须、够用为原则选择内容以及内容的讲解形式,重构每门课程的内容。
我院电子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以下课程构成:
第一学期,开设了《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和《电工技术实训》等专业课程;第二学期,开设了《模拟电子电路分析与调试》、《收音机安装与调试》等专业课程;第三学期,开设了《数字电子电路分析与调试》、《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电子综合实训》等专业课程;第四学期,开设了《单片机技术与实践》、《EDA技术与实践》等专业课程;第五学期开设了《电子系统设计与制作》、《单片机技术综合实训》等专业课程;第六学期,企业顶岗实训。
在以上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有些课程是理实一体化课程,这类课程有《模拟电子电路分析与调试》、《数字电子电路分析与调试》、《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和《单片机技术与实践》等;有些实践从专业理论课程中单独剥离出来,开设成一门专门的实践课程,这类课程有《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有些课程采用整周实训来完成一个综合项目的教学模式进行,这些整周实训的课程大都有一个特点,是对某门专业课程的综合应用,如电工技术实训、单片机技术综合实训等;有些整周实训课程尝试脱离某门专业课程,将多门课程有机综合在一起,这类课程有《电子综合实训》、《收音机安装与调试》等。
三、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电子专业课程内容重构
根据教学的组织原则及课程的特点,各课程组织的形式会有所不同,要求完成的任务目标也有所不同,下面选取三门课程分析在教学中如何依据“教、学、做”一体化来重构课程内容:
(一)《模拟电子电路分析与调试》课程通过设计实践项目,将理论知识嵌入到项目中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模拟电子技术是电子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于专业性很强,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就被这门课程难住了,从而觉得电子专业很难,放弃对电子专业的学习。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上好这门课程,如何让学生从这门课程起步,激起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踏入电子技术的神奇领域。
我们在上学期模拟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中使用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其实践过程是:
首先,我们确立了采用哪些项目来把这门课程的知识点贯穿起来,通过这些项目的实践来带动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并用理论知识指导项目的分析,实现项目的功能。我们最后选择以下项目来重构模拟电子电路分析与调试这门课程内容。
项目一:集成稳压直流电源的制作。这个项目中包含的知识点有二极管的识别与检测、二极管构成的整流电路分析与调试、电容滤波电路分析与调试、稳压电路分析与调试等知识点。
项目二:单管音频放大电路制作。这个项目中包含的知识点有三极管的识别与检测、单管放大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分析与调试等知识点。
项目三:多级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制作。这个项目包含的知识有多级放大电路组成、工作原理分析、反馈的判断、引入负反馈后对电路影响等知识点。
项目四:集成音频放大电路的制作。这个项目中包含的知识点主要是认识集成运算放大电路,已经分析集成运放构成的典型电路等知识点的学习。
项目五:低频功率放大电路的制作。这个项目中包含的知识点主要是功率放大电路的组成特点、工作原理分析和调试电路等知识点。
项目六: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制作。这个项目中包含的知识点主要是电路起振的条件,会分析判断电路能否满足电路振荡的平衡条件,熟悉典型振荡电路的组成结构特点等知识点。
项目七:调光台灯的制作。这个项目中包含的知识点主要有晶闸管的识别与正确使用,单向可控整流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已经电路调试等知识点。
然后,我们确定了这些项目实施的教学方法:实践―理论―实践的方法。
第一环节――实践:在简单讲解这个项目工作过程的基础上,发给学生元件让学生根据提供的项目原理图焊接电路,要完成这步实践,学生要能对元件进行识别与检测,通过这一步的实践让学生掌握元件的识别与检测,并学会看懂原理图元件之间的连接,能根据原理图正确焊接电路,同时为第二个环节的实施打下基础,学生通过焊接电路必然对将要讲解的项目电路非常熟悉。在这个环节同时让学生测试关键点的数据或波形,不管测试成功与否,学生这时候都有很强的要了解这个电路是如何工作的学习需求和兴趣,这时候要求学生全部停下这一步实践,进入到第二个环节――理论。
第二环节――理论:围绕着这个项目涉及到的知识点,教师开始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应用这些理论知识分析学生刚才焊接的项目电路,理论分析并计算关键点的电压,理论分析关键点的波形,并教会学生判断故障,检测电路,如果某一点的没有测到理论分析应该得到的电压或波形,如何来检测电路,排除故障,直到得到正确的结果。接下来,就进入到下一环节――再实践环节。
第三环节――再实践:通过第二环节的学习,学生基本明白了这个电路是怎样工作的,接下来,学生进入到再实践环节,在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对焊接的电路进行测试,记录相应的数据波形,并判断测试结果的正确与否,在这个环节,学生要学会并完成电路检测、故障的排除,学会正确使用仪器仪表,这个过程的完成在第二环节理论指导的基础上进行,通过这一环节实践对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进一步的掌握,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成功剥离成一门专业实践课程
电子元器件是电子技术中的基本元素。任何一种电子装置,都由各种电子元器件合理、和谐、巧妙地组合而成。传统的电子专业教学计划内一般不会含有单独的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课程,通常只是在讲授《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时,介绍部分课本讲授需要接触到的元器件,这就导致了对整个电子元器件的介绍系统性不强,再加上《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自身的学习难度就非常高,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通常很难掌握好。因此,在教学中,将电子元件识别与检测技能单独剥离出来形成了《电子元件识别与检测》课程。该课程以培养学生了解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检测及使用等电子技能的基本功为起点,整个教学过程均安排在实训场地,按照项目式教学的方法开展教学。
《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课程项目设计如下:
项目一:电阻、电容的认知与检测。认识电阻的分类,电阻器的标称系列,阻值的标注法。认识电位器外形及工作原理介绍。常用电容器的性能,容量标称法,规格与标注方法。掌握电解电容的简易检测法。
项目二: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及可控硅的认知与检测。认识二极管的分类,型号命名方法,基本用途。用万用表简易检测二极管性能方法。认知三极管的分类,命名方法(国内及国外),三极管的选用条件,更换替代原则,三极管引脚的识别与测试技能。单向可控硅的检测及引脚判定。
项目三:变压器及继电器的认知与检测。熟悉变压器的基本应用。掌握变压器的一般检测方法。了解继电器的一般结构。
项目四:发光二极管、光敏元件及光电耦合器的认知与检测。了解提高光放大器灵敏度的方法,光电耦合器的一般检测方法。
项目五:集成电路及音乐芯片认知与检测。掌握集成电路的分类,国内外集成电路的命名,封装外形与引脚顺序识别。熟悉用万用表检测F007。使用MOS集成电路一般常识。
项目六:扬声器、传声器及开关接插件的认知与检测。扬声器的分类,主要技术参数,电动式扬声器的工作原理,喇叭与压电陶瓷片的检测。话筒的种类,结构与工作原理,动圈式与驻极体话筒的检测。
项目实施过程中,从实践入手,对于每种元器件,从结构简介开始,由浅入深地介绍它的外形、符号、命名方法、工作特性、主要应用、使用注意事项、好坏判断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很快就对所需元器件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掌握,通过动手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其学习后续课程和今后在专业中应用电子技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极大地减轻了后续课程的学习难度。
(三)《电子综合实训》成功将多门专业课程整合在一起
《电子综合实训》整周实训课程以工作任务为线索,以实际电子产品――函数信号发生器为载体,以任务实施为导向,通过以制作一个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函数信号发生器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展开构建项目式的学习任务,将整个函数信号发生器的工作任务分成以下七个学习任务:
任务一:函数信号发生器的电路设计;任务二:函数信号发生器的电路仿真;任务三:函数信号发生器的PCB设计;任务四:函数信号发生器的PCB制作;任务五:函数信号发生器的元器件识别与测量;任务六:函数信号发生器的安装与调试;任务七:编写函数信号发生器技术文件。
每个任务按照任务目标任务要求相关知识任务实施任务总结的思路安排,充分体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学思路。项目的工作任务与现实工作紧密相关,为学生模拟了一个更贴近实际工作的学习环境。
该课程将《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数字电子技术与实践》、《模拟电子技术与实践》、《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电子电路仿真技术》、《电子产品制造与工艺》等专业课程有机的整合到了一起,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了电子产品电路设计、电路仿真、PCB设计与制作、电路板的安装与调试及简单故障的排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对电子专业的直接认识,让学生通过设计制作实际电子产品感受到了成就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以及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经过实践证明,这种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下,通过选取一个个典型“项目”为载体重构课程内容的方式,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它突破了传统的灌输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项目为载体,用任务驱动来引领学生在实际工作任务的牵引下,激发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内在的求知欲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能将所学的知识与它的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崔成,旺曹伟.基于任务驱动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05).
[3]李军.“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高技能教学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08).
[4]唐冬生.“教学做合一”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11).
【关键词】农机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
引 言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需要采用先进农业机械代替人和简易农机具,从事繁重农业生产。使用、维护和管理先进农业机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农机专业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不仅有利于促进中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解决中职学生就业薪酬低、上升渠道不畅通等问题,而且可根据客观规律培养高端农机人才。
课程衔接是农机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实质与核心问题,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文章对构建农机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以明确研究重点,发现主要问题,促进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实践教学顺利开展。
1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与岗位需要脱节
在农机专业中高职贯通培养中,往往重视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安排等环节衔接,忽视课程应根据用人单位实际岗位需求来设定。这促使学生毕业时所学技能和社会需求偏离,入职储备不足。
1.2课程内容设置重复
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脱节后,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势必定位不清,课程内容层次容易混乱,有些课程就会存在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过,在高职阶段又重复学习的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1.3课程衔接不紧凑
中高职阶段专业课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前后联系不够,铺垫不足是课程衔接的常见问题。例如:学生在中职阶段缺乏电路基础知识,在高职阶段就很难理解机电一体化课程中电器设备的控制要点。
2农机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
2.1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
以黑龙江省为例,中职和高职院校需要联合走访黑龙江省农机管理局、农机安全监理站、农机市场、农场、生产企业等用人单位,调查农机专业在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现状,分析人才需求方向和数量、职业岗位、典型岗位技能、职业素养等问题。
对职业岗位进行层次分析,确定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然后细化出各阶段的岗位技能,确定出各自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和素质结构。最后再确定出中高职阶段的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训课等,具体流程如图1.1。
图 1.1 构建课程体系流程
2.2构建课程体系的内容
(1)构建公共基础课
首先应严格遵照教育部在中高职阶段《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中的要求,保证中高职阶段公共基础课的门类及最低课时数。然后,适度增加中职阶段数学、物理及计算机等公共课基础课难度,具体内容可根据高职阶段农机专业课的特殊需求安排,为后续专业课做准备。
(2)构建农机专业课程
可将中职和高职阶段专业课程细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再分别对这三种类型专业课进行构建和衔接。
①专业基础课
中职和高职阶段的专业基础课不仅需要为学生提供农机专业的入门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也要为后续专业必修课做准备。因此可将一些理论知识浅显易懂,实训内容贴近日常生活的课程确定为专业基础课,如:金工实习、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等。中职和高职阶段专业基础课门类应有所重复,但课程内容应有较大区别。
②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是培养学生典型岗位技能的课程,它是农机专业学习的关键。为此,需要对岗位需求详细分析,确定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下,中职和高职阶段的专业必修课门类。高职阶段的专业必修课在深化中职课程内容的同时,应包含更全面的学科知识和较新的技能培训,需要更加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③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是介绍农机专业前沿知识,展示学科成果,提供学生自主学习机会的课程。中职阶段可开设少量选修课,高职阶段应提供较多的专业选修课供学生选择。
(3)构建实训课程
农机专业实训课程应依托岗位技能要求,强化理论课内容。中高职在实训课程衔接时,首先应编写实训计划,在实训内容、学时、操作难度、工具使用方面做好衔接。其次,中职教师应以高职实训内容做适当拓展练习,激发学生思考;高职教师应以中职实训内容做课堂引入,巩固学生学习。
3改进课程衔接的尝试
中高职阶段的专业课应有所区别和联系。为了知识引入和技能迁移,各阶段专业课程在内容方面允许有少部分重复。这既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强化中职阶段已学的知识和技能,又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高职要学的新内容。
但中高职阶段专业课应有较明显区别,中职阶段专业课应重点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劳动习惯,高职阶段应将全面的理论知识、前沿动态,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给学生。因此,课程内容衔接要做到:知识点衔接紧密而有序,课程内容由浅入深,注重知识巩固和升华,技能操作由简单到复杂。以农机识图和制图课程为例,中职偏重识图基础,高职偏重制图技巧,知识点和技能点细化衔接如表1.1。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J].江苏高教,2013(03)。
[2] 刘军.我国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及解决措施[J]. 中国校外教育,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