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育论文范文

德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德育论文范文

1.人的生命具有三个层面:肉体生命、社会文化生命和精神生命。肉体生命是人之为人的生命前提,是人生存的载体,是人的精神特性和社会文化本质的物质基础。社会文化生命是指,人是社会的一员,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个人与他者具有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使人的生命超越了生物个体的规定性,进入到普遍的族类生命活动之中,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精神生命即是指,人是一种有思想、有意识的精神性存在,人不断地追问生存的意义。美国哲学家赫舍尔认为,“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它总是牵涉到意义。意义的向度是做人所固有的”。他甚至将“人的存在”与“做人”区别开来,认为“人的存在”远不如“做人”重要。做人,即成为人,即立身处世。人如果不成为人,仍旧可以存在。可怕的是我们这个地球上充塞着一种“存在物”,从生物学上讲,他们可以算作人类,他们存在着,活着,但他们缺少一种可以从精神上把自己与生物区别开来的性质。人之为人在于人同精神有关联;做人,就是这种关联的具体表现。人总是试图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追问生活的意义,人在追问生活意义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认为,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而且人的精神需要和精神生活的满足虽然要以满足物质需要和物质生活为前提和基础,但是人的精神需要一经产生,就会成为相对独立性的因素作用于人的行为,影响着人的活动,这种影响力量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素质的提高而不断增强,并且在一定的条件和情形下会有比物质需要更大的动因作用。

2.马克思非常重视精神需要及其满足,并希望通过教育、发展文化等途径使人得到精神食粮从而满足精神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也认为,精神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而且“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总之,人不仅以自己的精神需要和精神生活的丰富与动物界区别开来,而且精神生活的不断满足是人成其为人的内在规定,也是人的发展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然而,我们的社会在转型,人类不断否定原有的精神世界,创造出新的精神世界,尽管带来了一些社会新元素,但总体上还是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理想信念模糊、信仰危机、自性迷失、精神失落等现象。如何解决?路在何方?“在一个意义世界正在发生动荡、转换,意义处于低迷、失落的危机时代中,教育在人的意义世界建构中更是承担着十分艰巨的任务。”的确如此,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就是根据人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对人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促进人的各种素质的提高。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因此,教育应以人为本,应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以及精神生活的满足。教育应承担起人们精神家园建构的使命,特别是德育,因为“从生命及其意义创造的角度审视教育,我们会发现教育的一个庄严使命:教育作为人类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可以在生命和意义创造之间架起桥梁,激发、助推生命的意义创造”。

二、道德掌握世界具有特殊性

道德掌握世界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一种“实践———精神”的掌握,体现了实践与精神的统一、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实然与应然的统一。就实践与精神的统一而言,道德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意识形式,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因此它既是一个关系范畴,也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并且需要以行为准则的形式出现,用以调节人们的行为,从而实现道德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又是实践的。而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应然与实然的统一,则体现了道德掌握世界的基本手段和价值目标。道德掌握世界的基本手段是行为评价和选择。道德评价以人们实然的行为为对象,向行为者发出行为应当的指令。“应当”立足于实然和应然,但又不等于实然,“应当”是对实然的肯定和否定的统一,是从实然向应然的过渡。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本身就包含着实然和应然的辩证统一,它以推动人们行为从实然到应然为目标,让人从现实出发追求理想。道德掌握世界正是通过使人们的行为从实然转化到应然而实现的,这就是道德掌握世界的特殊规定性。德育,作为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即人的德性的一种实践活动,应根据道德掌握世界的特殊性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因此,德育的本质不在于使受教育者了解人们的现实行为是怎样的,而在于使他们认识到人的行为在特定环境下应当是怎样的,人类行为的理想状态是什么,如何更快地接受这个理想。按照某种高于现实的道德理想去培养和塑造人,促使人追求和接近这种理想,正是德育的本质。所以,德育的本质就是它的理想性。精神家园是人作为精神存在物的必然要求,是否有精神家园是生命存在的意义所在。在精神普遍迷失的情形下,学校德育如何不断引导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失落走向拥有、从贫瘠走向丰富、从衰弱走向强大、从现有走向应有呢?德育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努力建构人们的精神家园,让每一个人能充分展现自己有意义、有价值、昂扬灿烂的人生。

三、文化具有民族性

1.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通过不断的积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反映了该民族成员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理想人格、伦理观念、传统习俗等深层结构的内容。这种深层结构的文化及其所承载着的价值体系,充分地反映着文化的民族性,这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因密码。正如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所说的:“一个没有民族性的民族,就等于一个没有灵魂的肉体,它必然被消亡在另一些保存着自己独特性的肉体之中。”哲学家张岱年也认为,“如果丧失了民族文化独立性,就会丧失民族独立性;丧失了民族独立性,就沦为别的民族的附庸了”。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民族国家都在努力保护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以保障自身立足于世界的根本,称之为“软权力”或“软实力”。确实,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横行的世界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的命运是大不相同的。美国哲学家亨廷顿认为:“软权力只有在硬权力的基础上才成其为权力。硬的经济和军事权力的增长会提高自信心、自负感以及更加相信与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文化和软权力更加优越,并大大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

2.教育应坚持民族性原则,民族性应渗透到国民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的全面教育之中,“民族性可以给教育一把开启人的心灵的可靠钥匙”,“教育诉诸于民族性,永远会在人的活跃而强烈的情感上找到回答和帮助”。中华民族历经世代创造了丰富的文化,构筑了我们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家园,这是一个不断叠加的过程。一方面,我们每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就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创造的精神家园,享受着精神家园的恩泽,获得丰富的营养;另一方面,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又不断地铸就和丰富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让家园根繁叶茂,四季常青,绵延不绝。就精神家园对人生的意义而言,个体从出生之日起,就生存于既有的精神之中,就处在与这种精神的互动中,获得这种精神的呵护、熏陶和培育。这就是能够深入到我们每一个人血液和骨髓中的民族精神。在民族精神走向主体内心的过程中,受教育者一方面走向民族文化,走向民族精神,从而实现对民族精神的拥有和掌握;另一方面进行自我建构,这个过程不仅仅是适应文化的过程,更是个体精神建构的过程。这就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民族性是教育的灵魂,民族性原则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导原则。民族性是“国家的历史生活的唯一源泉。一个民族的教育与这个民族的民族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一种教育如果不根据民族性原则建立起来,就不可能成为民族发展历史过程中的积极手段,不可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

第2篇:德育论文范文

(一)教师层面的原因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口将所有正确的道理和事情传授给学生,但学生往往不领情,偏偏朝着相反的方向去做。一旦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就着急了,我说过这样做是不对的,明知不能这样做你为什么还要做。脾气好的教师会把道理再讲一遍,脾气不好的教师先一顿拳脚再说。这里面教师这样做其实有一个心坎过不去,那就是认为学生挑战了自己的权威和尊严。细想一下,我们的道理是讲出去了,但我们有没有注意过学生愿不愿意听,他们能不能接受,他们是不是愿意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做每一件事。我们面对的毕竟是有思想、追求独立、崇尚个性的活生生的新时期的学生,这种填鸭式的德育说教对他们几乎没有什么用处,他们也是处于对教师的害怕而在应付,有时甚至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或引起他们的逆反情绪,那教育效果和我们的教育初衷就南辕北辙了。

(二)学生层面的原因

我认为,学生犯错误、做错事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是错事。有些教师就会说我给他明明说过,他知道的,他这是明知故犯。确实教师说过,学生知道这是错误的,但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不知道这件事为什么错,错在哪里,所以只有等他做过了他才知道错了,教师找上来了才知道错了。因为道理是教师的,还没有变成学生的,我们应想办法把教师的认识变成学生的共识。因此,我认为不但我们的课堂教学忌讳填鸭式,德育工作也忌讳填鸭式的教育方式。

二、对策探究

填鸭式不行,那该怎么去教育学生呢?难道学生犯了错误我们就坐视不理吗?当然不能,填鸭式不行,我们可以借鉴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成功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变通。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不是有启发式、合作式、独立思考式等教学方法吗?这些方法在我们的德育教育中同样实用。

(一)启发式德育教育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巧妙地启发学生,使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出新的概念和法则。因此,在德育教育中,学生犯了错误,我们可用启发式的教育方式帮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帮他分析犯错误的动机,犯错误的过程、犯错误的后果,不及时认识错误的后果,对班级和其他学生的影响。这样,不但犯错误的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其他学生也认识到了。只有将道理变成学生自己的,他才能明辨是非、善恶,他才能避免犯错。

(二)合作式德育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重视自主探索、操作实践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运用,使学生获得多元的学习机会和体验。教师要改进教学的方式和策略,为学生完善学习方式提供有利条件。”德育教育也应如此,改变教师的“满堂灌,一言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学生犯了错,可以用合作式教育方式帮助他,让教师和全班同学帮助他分析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结合自己分析犯错人的所思所想,并能提出避免犯类似错误的意见建议。这样既教育了犯错的学生,让他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有何后果,今后如何避免犯类似的错误,又给全班学生上了一堂有具体事例,生动易懂的德育课,还避免了教师空洞的说教,可谓“一箭三雕”。

(三)自我反省德育教育

如果出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面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考虑,我们可以采取自我反省教育法。这一方法我个人认为魏书生先生做得比较好。他让学生写说明书,这说明书不同于一般的检查、检讨,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承认错误谈认识,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反思自己内心深处正确、错误两个观念主导下的自我的激烈交锋,引导学生反思在犯错误时的心理活动,再加以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明白这次是错误的自我压倒了正确的自我,占了上风。从这次以后,让正确的道理占据学生的心灵,学生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就要正确的自我占据上风,压倒错误的自我,他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样我们也就不必再担心学生屡次犯类似的错误。

三总结

第3篇:德育论文范文

1、利用国产动漫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前提

利用国产动漫进行德育教育的前提是要有成功的动漫作品,可是我国的动漫作品的现状是问题多多,一方面是近年以来国产动漫模仿日美动漫成风,从人物的造型、剧情等环节完全照搬日美动漫作品,没有进行再次创作,更没有加入中国的民族文化因素,有的甚至和中国的主流价值观背道相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传统的文明古国,本身就是一座文化资源的宝库,可是现今的国产动漫并没有好好发掘这座宝库,反而是本末倒置,一味模仿日美,民族文化总体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国产动漫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动漫作品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契合度不够。现在部分动漫作品是将主流价值观加入,但是契合度不够,有明显的讲大道理的痕迹,这样的动漫作品也是很难对青少年起到教育作用,往往使他们产生反感。

2、利用国产动漫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方式

一般而言,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主要阵地,其承担着塑造青少年价值观的主要任务。所以学校如何利用动漫作品开展德育工作就变的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学校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将动漫与校园文化结合。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要对象,师生共同参与,在校园内开展,包括精神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其本质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通过鼓励学生开展以动漫活动为形式,以弘扬当今社会正确的价值观为主题的活动,使学生在自己举办、参与的活动中主动的接受正确的价值观,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平。其次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动漫作品来教育学生。

第4篇:德育论文范文

专业技能的培养是学徒模式的重中之重,拜师就是为了学艺,这是一切的核心。同样,今天的专业培训也应当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抓手,是开展职业教育的中心工作,脱离了这个中心,职业教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熟练掌握一门专业技能不仅是顺利就业的根本,也是建立个人信心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职教毕业生就业困难、生存能力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目前的职业教育依然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直接实践环节存在很大缺陷。专业技能教育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进社会和谐稳定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显。因为先进的技术可以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借鉴,高精尖人才在数量方面需求不会太大,因此只有大批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真正衡量标准。曾经有一个留级学生小L,无论家长还是学生本人都打算混几年拿个文凭就算了。学校的各种规章纪律视若无物,旷课、打游戏、不做作业,行为懒散、态度无礼,各种理想信念的说教完全水泼不进。在一次专业家具设计课程中,列举了几则多功能家具结构设计,发现他对于家具设计的内部结构设计津津乐道,于是在随后的家访中了解到小L父亲曾经从事过家具加工工作。难怪L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家具剖面绘制比同学都要思路清晰。在后续的课程中增加多功能家具结构图设计环节,并在课后的赏析活动中,向同学们展示了大量法国、意大利等设计师的创意家具设计,在介绍了一些家具平面结构的基本绘制原理之后,就让大家自行创新设计创意多功能家具作品,很多同学都表示出浓厚的兴趣,L更是跃跃欲试。在收取作业时,发现仅有的几份作业之中,L的作品赫然在目,尽管作品并不成熟,但看的出来L是下了不少功夫,决定以他的作品作为范本进行点评。在与他商量了几处修改意见后,他表现的十分兴奋,但是树在L面前的最大困难是,他脑子里的创意始终没法用效果图表现出来,带着困难,这位从不会主动提问的L,在午休时找到老师,双手不停比划着告诉老师他的独特想法,以及他想象中的那款多功能茶几。在他的言语表达后老师很快用马克笔画出了他心目中的“多功能茶几”。看到这设计效果图,L对老师连连佩服,并告诉老师,他怎么也不会手绘表现技法。抓住了他的兴趣点,对L展开了为期一周的特训,从马克笔的用法,到手绘线条的表现,家具透视以及比例关系,都详细耐心地手把手地教他。也许是教育真的感动了他。这次创新家具设计L主动带领着3个同学一起按照他的创意,着手考察材料市场购买材料,亲自动手学习木工工艺,L作为小组长很快带领大家完成了他主打设计家具模型。逐步完善自己的创新家具作品,作品水准完全超越了其他同学。在课堂上详细分析了这件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同时认真地肯定了L的家具设计方面的天分和钻研精神,认定他作为一个室内设计师将会前程远大,随后将该作品作为优秀范例张贴在创意作品栏。虽然L依然显得漫不经心,但看得出他其实很在意,也很得意。他在接下来的课程中的表现就完全说明了问题,相关的设计课程再也没有出现缺席或不交作业的情况。

二、以专业训练为主线的德育将吃苦耐劳的品质作为基础

吃苦耐劳是学徒模式下完成专业训练的基本条件,长时间的杂役不仅磨练了学徒的心性意志,更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吃苦耐劳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优秀品质,是个人和国家社会发展、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古往今来,凡是有贡献的、有成就的人,都是吃苦耐劳,拼搏奋斗的人。一个人如果只想贪图享受,而没自己努力付出,更做不到吃苦耐劳,那么,就不会成功。用人企业对职教生提出的要求,也是不仅要有出色的专业操作技能,还要有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一个公司或企业,如果员工都能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有极强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就能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那么,这个公司或企业就会高速发展。在人才市场上,学历早已不再是企业的首选,在越来越重视技能的同时,更重视员工是否吃苦耐劳,能够吃苦耐劳的员工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和重用。从当前职教生的实际情况看,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这不仅由于入学前的家庭生活影响,也因为学校对此并没有足够的重视或缺乏有效的手段。因此,培养职教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构成他们精神世界的柱石,对职教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及发展前途非常重要,必须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去培养锻炼。这将极大地对学生的发展前途产生良性影响的。设计需要灵光乍现,但仅靠拍脑袋是不可能成的。在一次室内设计课后与L推心置腹的谈话主题。“要真正成为室内设计师,不能仅仅靠自己一次灵光乍现的小聪明,成千上万次的基础课程练习就是为了设计出真正的完美设计。你总是拖欠作业,现在你应该明白自己的奋斗目标了吧。”在毕业设计课上,L总能认真对待每一阶段的任务,从远赴江浙沪各地采风,面对流行趋势,装潢材料的价格,消费者心理调查,到掌握国外各种室内设计流派的特点,再到室内设计流行色彩和流行趋势分析。L学做了整套的PPT课件和同学进行交流。不厌其烦地一次次与老师沟通。有时甚至为了节约时间,带着盒饭走进办公室与老师交谈,一次次的设计创意小稿被老师严格地重来,L绝没有半点委屈,上百张手绘草图从各个方向将他的创意一次次地真实表现。足足3个月的毕业设计课程上让大家看到一个完全不同L,这时的他已经俨然像一个能吃苦耐劳的设计师了。

三、以专业训练为主线的德育将团队凝聚力的打造作为目标

第5篇:德育论文范文

(一)关于制度德育的内涵

“制度德育”的概念是杜时忠于2002年在《制度德性与制度德育》一文中正式提出的,他基于对学校德育问题的思考,认为“制度德性比个人德性更具普遍性,制度德性是个体德性的基础和前提”[1],“德育制度建设比榜样示范更重要”[2],因此,主张通过道德的制度来培养道德的个人。后有学者直接将“通过道德的制度来培育道德的个人”作为“制度德育”的定义,并认为制度德育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制度德育是重视参与性的德育;第二,制度德育是重视制度正义的德育;第三,制度德育是以制度正义为前提条件的;第四,制度德育是重视正当程序的德育;第五,制度德育是凸显德育批判功能的德育。[3]有学者还将制度德育的涵义概括为“制度是德育的资源;德育是制度性的育人活动,以制度规约德育的实施;制度具有道德教化价值,以制度德性养成个人德性”[4]。还有的学者运用属加种差定义法为制度德育下定义。他认为制度德育的邻近属概念为“德育”,即一种培养德性的活动;种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制度规约下进行德育,二是制度德性转化为个人德性的过程。因此,“制度德育”是运用制度以及在制度所规约的环境中进行的德性培养的活动。[5]

(二)制度德育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个学术概念的出现总是以相关的理论作为基础的。同样,制度德育作为德育理论研究的新范畴,其形成也应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归纳其得以成立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制度伦理学、人学、德育社会学和人的德性形成规律。制度伦理学认为,制度因内蕴一定时代的伦理道德精神,渗透着道德价值的善恶判断,对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而学校制度作为具体的制度,同样内含着一定时代的教育伦理精神而具有道德教化价值。[4]的人学理论是关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学说,它认为“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根本目的”。而制度是人的本质的凝结,与人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联性,能否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制度合理与否的最高标准[6]。“制度是人的价值存在”,“德育制度是为了实现德育目标———发展人的德的”,“促进人的德性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德育制度的根本价值”[17]。从德育社会学的角度看,德育总是在一定制度所规约的环境下进行的,一定的学校制度规范、引导着德育,德育是一种制度性的学校教育活动。[4]从人的德性形成理论的视角看,制度是个体道德品质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人的德性形成规律,即他律-自律-自觉的发展过程。”[8]因此,德育应以此为依据,以他律作为德育的逻辑起点,他律性阶段的德育应体现强制性和引导性。

(三)制度的德育价值研究

已有研究中,学者们认为制度的德育资源主要包括价值资源和经济资源。一方面,制度是德育的环境支持,社会制度、学校制度和学校德育制度都是德育的价值资源。其一,社会制度的伦理精神影响着德育的环境;其二,学校制度为学校德育提供道德风尚的支持;其三,学校德育制度为德育的开展构建和谐的教育往环境[9]。另一方面,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制度对于降低德育的“交易费用”、规限德育的公益性以及支持德育变革具有重要价值意义。合理的制度对于德育是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源,能支持学校德育的变革与发展[10]。杜时忠教授则从学校制度的角度具体地阐述“制度是教育资源”[11]。首先,学校制度为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行为规范要求,成为学生道德知识的重要来源。其次,学校制度为学生规定了特定的价值导向,隐性影响学生的道德养成。再次,学校制度为学生建构合理、有序的学校环境,保护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制度德育的实现方式研究

制度德育何以实现,制度何以育德,这是制度德育理论的探讨的重点之一。有些学者借鉴玛丽•道格拉斯关于制度思维的观点来探讨制度是如何作用于德育的。他们认为制度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而且这种思维可以进入人的思维,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代替人的思维。制度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影响人的行为:一种是直接的方式,即通过调节人的行为来影响人的观念,即把社会核心价值观以强制性的条例、规定、规则的形式确定下来,以此来规范和指引人的行为;另一种是间接的方式,即通过制度中蕴含的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来影响人的观念,引导人将这些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内化,进而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自律。这两种方式相辅相成、互相协调,共同引导着人的行为朝积极方向发展。[12]杜时忠则从制度德育这一理论如何真正实现的宏观角度来谈的,他认为制度育德的实现有三步曲:首先,在观念上,要认识到制度的育人作用,承认正制度的育德功能;第二步,实现学校教育制度改造,即对现行学校制度进行批判性审视,建构公平正义、民主平等、自由发展的学校教育制度;第三步,把有形的具体的学校制度化为学校生活方式,通过学校制度生活来培养学生品德。[11]

(五)制度德育的机制研究

制度德育的机制问题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目前就只有两篇硕士论文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即武汉理工大学卢楠楠的《制度德育》和上海师范大学尹黎的《制度德育的机制研究》。卢楠楠认为“制度德育机制是指制度德育运行过程中各构成要素由于某种机理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转方式。它要研究制度德育运行过程中的各个侧面和层次的整体性的功能及其规律,包括其运行所依据的原理和原则,运行过程的状况即运行中各个部分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和制度德育系统之外的其他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等等。”[8]同时指出目标性、规律性、整合性和能动性是制度德育机制的主要特征。而尹黎认为制度德育机制的结构包括预期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认同机制四个方面,通过深化制度德育的理念、优化制度的道德建设、发挥制度教化的功效、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重视制度环境的建设等可以优化我国制度德育机制。[5]

二、制度德育的实践研究

已有的实践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学校制度、学校德育制度的德性方面的考察。1.对学校德育制度的现状调查。如刘超良的《学校德育制度现状的调查分析》[13]和蔡佳辰的《我国学校德育制度问题反思与探讨》[14]都是从制度的制定、执行和实效等方面剖析了目前我国学校德育制度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成因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2.对学校制度的德性考察。刘任丰的硕士论文《学校制度的道德审视及其改造》与博士论文《学校制度的个案研究》都是基于对学校制度的实地考察来寻求学校制度的德性变革。其硕士论文是通过深入某中学,对其学校制度进行了道德审视,分析了学校制度在其制定、执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了学校制度缺陷对德育的负面影响,据此为学校制度德性的改造提出合理化建议。[15]其博士论文则进一步采用质的研究方法,深入到一所民办中学进行实地考察,从制度的角度来思考学校德育问题,揭示学校制度的状况,分析学校制度的过程、机制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影响,为人们反思当前学校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改造学校制度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德育功能提供有价值的启示。[16]此外,还有学者通过深入实体学校进行调研,观察实际的学校制度生活,发现当前的学校制度生活存在主体的单极化、空间的边界扩展、目的的工具化以及调控因素的疲软等异化问题,然后寻找其背后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校制度生活的重建策略。[17]

三、对已有研究的述评及展望

从上述已有的研究成果可看,制度德育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研究数量总体不多、注重理论的探索以及实践研究不足。

(一)制度德育研究总体不足

制度德育研究从提出到今天已有十多年,然而从发表的文献篇数上看,相对过少,一共55篇。但值得一提的是,制度德育的研究从提出至今从未间断过,且近年的数量有明显增加趋势(如下图所示)。可见,制度德育研究已逐渐引起关注,“逐步得到了教育理论界同仁的认同与共鸣”[18]。

(二)注重理论探索

从上述制度德育的研究成果来看,已有的研究明显注重理论构建,着重对制度与德育的关系、制度德育的内涵、制度的德育价值以及制度德育何以实现等问题的分析,集中于对制度德育的必要性、可成立性以及可行性的探讨。但这些问题也只是从道德哲学和制度伦理学的角度作了初步的探讨,缺乏系统的社会历史考察。此外,制度于学校德育的作用,已有的研究主要以学校德育制度为研究视角,对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学校内其他各种制度形式对学校德育的作用涉及不多,且个体道德形成的社会机制和心理机制及其受制度影响及影响程度的研究尚未起步,亟待加强。

(三)实践研究严重不足

第6篇:德育论文范文

1.1板书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幅版面设计合理,书写漂亮的板书,能给学生一种艺术享受。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深有体会,每当笔者讲完一节课或一个专题,构成一幅完整版面时,学生的目光会久久地注视着黑板,他们在小结知识要点的同时,也在欣赏着板书,模仿着字体。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虽然文化课基础比不上本科院校的学生,求知欲很强,有一定的艺术欣赏和审美能力,但是他们当中的多数人想练好字,又不知道从何下手。经常在课间休息时,有很多学生问到练字以及书法知识方面的话题,他们都很想把字写好。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都能把粉笔字写好,把板书设计得美观艺术一点,就一定会对学生写好汉字起着十分重要的示范指导作用。

1.2工整规范的板书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认真做事的良好习惯设计美观、字体工整的板书不仅能引导学生写好汉字,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认真做事的良好习惯。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认真的工作态度,也会影响和陶冶学生的情操。美观整齐的板书,能体现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而教师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又能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认真做事的良好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工整、美观的板书既是课堂教学本身的需要,更是育人的需要。

2板书设计的方法

板书设计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反映内容的要点式板书,有强调式板书,有问题式板书,有图形式板书、表格式板书、线索式板书等等,教学中具体采用哪种板书要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来决定。根据笔者多年从事德育课教学的经验,认为要点式板书比较适合德育课教学。要点式板书的设计方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是板书设计的前提德育课教材的编排特点是;每周讲一章或一小节,每小节的内容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都能设计出一个完整的版面。在备课的时候,首先必须理清教材的知识体系,再提取要点,对照大纲要求,根据知识体系及重点内容来设计板书的内容。

2.2板书设计应体现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知识体系完整,是指一个版面能概括一个章节或一个专题的基本内容,板书是教师讲述内容的浓缩,只有内容完整系统,才能方便教师、学生利用板书对知识要点进行归纳小结,收到再现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效果。教学要点明了,是指板书既要系统全面,又层次清晰,一看板书就能明白本节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突出,是指教师在板书的过程中要将重点内容用不同的颜色或符号表示出来,以达到突出和强调重点的作用。版面设计美观,是指教师在板书设计时,版面布局要合理,疏密要适当,才能给人一种视觉美,这是对板书设计的高层次要求。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深钻教材,认真概括整理知识要点,把板书的版面设计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而进行构思、排版才能做到。

2.3板书内容的简洁性板书内容不宜太多。板书语言要精练准确,言简意赅,书写要整齐规范,版面布局简洁大方。要恰当处理讲授与板书的关系,以讲授为主,板书为辅,板书为讲课服务,切忌为了板书而板书,所以一节课的板书内容不宜过多,主要板书一些能反映教材知识体系的章节标题、知识要点,以及能揭示教材体系和重点的关键性词句。黑板的板面总是有限的,如果内容太多,既容纳不下,也占用了大量的讲课时间。

2.4板块的划分如何规划板块是板书设计的重要内容,板块划分是否合理关系到板书的视觉效果。板块的划分,主要是根据黑板的实际形状和板书内容的多少来规划版面。目前,黑板规格通常是:长360~400厘米,宽110~130厘米,类似这种形状的黑板,从左至右可分为3~4个板块比较合适,如果内容少也可分为两块,但如果内容多,若将版面分为两块的话,每行太长会出现太多的空格,所以将版面分为3~4个部分既能达到充分利用的效果,也能达到视觉美的效果。

2.5板面的布局布局就是对板书内容进行合理恰当地安排,好的板书不仅可以完整地展现教学内容,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为学生写好汉字以及行文格式起了示范作用。板面造型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板块划分(前面已述)。二是版面的四周和板块之间,应留出适当的空间和间隔,空间和间隔的多少由内容的多少决定,内容多则空少,内容少则空多。三是书写要符合传统的行文格式。每段第一行开头空两格,每个板块的每行顶格首字和末尾字上下对齐。每行要平齐,行距间隔要一致,板块之间的空隙要相等,每块书写的内容多少要大致均衡,整块板书字的大小要统一。四是标题要醒目。章节标题应该书写在整个版面的上方正中位置,对整个板书内容起统帅作用。

3板书设计的原则

德育课板书设计的种类繁多,方法各异,但不论哪种形式的板书,都应体现出:教学内容系统性、教学要点直观性、板书内容完整性、版面整体美观性、板书字体的规范性等原则。

3.1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一幅完整的板书,应是一个章节或一个专题内容的浓缩。在设计时要尽可能使板书要点覆盖所讲知识的全部内容,要点的词句可压缩但不能遗漏。为了板书内容系统完整,要理清知识体系的层次关系,序号的使用应与教材序号统一。这样,一幅板书就能把所讲的内容完整地展示出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又方便教师归纳小结。

3.2板书内容的直观性板书内容的直观性,是指一节课的板书,能一目了然地显示一节课的知识体系、要点以及重点。让学生一看黑板就知道本节课所讲内容的要点和重点。

3.3版面设计的艺术性版面美观整齐,具有艺术性的板书,既方便学生掌握德育课的知识体系,达到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书法艺术的熏陶。

3.4板书的书写应具有示范性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的每个字,甚至一笔一画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不光要讲好课,还要写好字。笔者所说的写好字,不是要求所有的老师都要写出一手美观漂亮的粉笔字,但作为德育课教师把字写规范是应该做到的。板书字体最好采用楷书或行书。

4结束语

第7篇:德育论文范文

1、1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高中政治课通过把理性的理论知识常识化、通俗化,再加上教师通俗易懂地讲解,使高中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自觉学习并掌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理论知识,并逐步地克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抵制一切外来腐朽文化的侵扰,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高中政治课是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也为学生提高综合思维能力指明了方向,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要求我们在现实社会中要辩证的去看待事物、问题,分析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促进事物向好的一面发展。因此学好政治课的方法论知识,会使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事半功倍,受益无穷。

1、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断提高学生政治素养

当前高中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偏低,思想教育的难度大,见效慢。由于年龄、生理等特点,以及思想认识社会阅历等原因,高中生思想变化大,可塑性强,情感体验不断丰富。而高中政治课遵循高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规律,从形式到内容,从讲授到训练,力求在高中生原有道德认知基础上,积极创设各种道德认知情境和问题,促使学生的认知失调,产生认知矛盾,再采取各种措施对矛盾进行平衡和协调,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就可能有更大的提高,向着概括化、全面化和独立化的方向不断发展[1]。因此,政治课具有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优势。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高中生对国家机构构成、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不是很了解。政治学科对这些知识进行了简略的介绍,学生通过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可以在生活学习中自觉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的团结,反对封建迷信与,意识到我国在当今世界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政治素养。

1、3增强学生们的民主、法制意识

政治学科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有着极其丰富的教学内容,例如:法制、纪律、行为规范、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内容。在“依法治国”理念的指导下,政治课教学也充分体现出一种民主的思想,可以使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民主、法制意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1、4不断促使政治教师提高自身素养

政治学科的理论知识是与当前社会现实动态紧密相连的,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给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素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满足当前高中生的求知欲望。在政治学科中实施德育,就要要求教师不断地挖掘教材潜力,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动态结合起来,多给学生正面教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因此,政治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素养也是德育教育在政治学科中实施的一大优势。

2、发挥政治学科优势,不断渗透德育教育

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虽然其他各科都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没有像政治学科那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着力于德育教育和文化教育。如何在此基础上,发挥政治学科的德育优势,不断渗透德育教育呢?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2、1变换教育模式,加强政治学科德育主渠道作用

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思想觉悟,转变学生思想,是学校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政治学科的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教育模式,不断渗透德育教育,发挥政治学科的德育主渠道作用。首先是灌输教育模式。这里所说的“灌输教育模式”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而是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依据国家教育的目的、性质及任务,有外界向受教育者积极性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模式。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德育教育知识,还有可能促使学生将德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这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所梦寐以求的。其次是辩论会模式。辩论会模式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开拓创造性思维,也比较容易使学生渗透对德育的领悟能力。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都有很好的渗透作用。还可以通过寓教于活动、讲座模式等教学模式不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2、2紧扣教材,注意德育渗透的“点”、“时”、“度”

德育渗透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既要遵循学生认识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遵循它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推进,一方面要把握好“渗透时机”,另一方面又要正确处理好“渗透点”与“渗透时机”二者的关系。如果渗透“透”得不够,效果不佳,即过了“度”这就会改变学科的性质。因此只有将“点”、“时”、“度”把握和处理好,才能使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又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效果[2]。

2、3挖掘德育内容,结合社会热点

为了不使学生在学习政治课的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这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落实德育教育的内容,深入钻研教材及教学大纲,而且还要结合德育资源,充分挖掘德育内容,结合社会热点举例,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例如:在讲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中的开放性时,可以结合地方保护主义的例子(特别是看看有没有本地的真实例子)来结合进行教育,让我们在加强法制建设(杜绝行政违法现象)和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保持政令畅通)的同时,加强道德建设,让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达到适应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的目的。

2、4大力加强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德育渗透意识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德育教育贯穿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师资队伍是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教师的素质关系到各门学科功能的发挥程度,因此,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头等大事。政治课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要求不断加强政治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增强其德育渗透能力。政治教师应当紧跟时代步伐,改变传统的思想,适应新形式下的教育观念与理念,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政治课是一门知识面广泛的综合性课程,政治教师要在不断提高思想品德素质、专业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教师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手段意识,这样才能增强德育渗透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第8篇:德育论文范文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岗位性以及社会性决定了校企合作模式是实现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同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实践平台,因此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加强中职德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必要性与可行性。

1.1是提高中职学生就业的必然选择。

当前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加,很多中职学校的学生一毕业就会面临失业的局面,纵观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除了与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因素有关之外,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学生的自身素质。根据笔者对中职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分析,发现中职学校的学生存在思想觉悟低、道德行为偏差,很多学生有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急功近利行为,尤其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表现都是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缺失的表现,因此为提高中职学校学生就业,中职学校就必须要加强德育教育,保证学生的德育思想符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1.2是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就我国人才结构现状而言,中职学生要占到整个人才结构中的很大一部分,2014年我国中职学生的人数达到1960.2万人,如此众多的人数一旦进入就业市场中将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中职学生以后的就业岗位决定了加强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当前学生就业环境的日益严重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主要问题,中职学生正面对来自硕士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共同竞争,因此如何保证中职学生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是中职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加强德育教育,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中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企业需求的必然选择。

1.3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德育教育是教育的立足根本,加强德育教育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首先,通过德育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问题素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意识到接受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可以全身心地学习;其次,加强德育教育可以促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情感、道德上交流可以增强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熟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不断推动学生进行探索与发现;最后,加强德育教育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德育教育需要借助相应的实践平台,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过程也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的体现。

2校企合作视域下中职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2.1校企合作的中职德育工作机构不完善。

综合考虑当前中职学校的德育管理机构分布发现当前的中职学校在德育工作机构设置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中职院校的德育管理机构运行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中职学校管理者为核心的管理机制,而没有将政府纳入到中职德育教育的管理体制中,导致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缺乏一定的宏观调控性;二是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主要体现在各个专业、系的教育部门中,中职院校各个部门之间的德育教育缺乏合作与沟通;三是企业没有参与到中职学校的德育管理机制建设中。当前校企合作模式主要体现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在培养专业技能方面的合作层面上,而忽视了对学校德育教育的合作。

2.2德育教育的模式比较落后。

德育教育的模式比较落后,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德育教育的内容缺乏时效性。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根据相关部门的统一安排而制定的,缺乏对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的考虑,导致中职学校开展的德育教育脱离了社会、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二是德育教育的标准过高。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要求所制定的要求标准存在过高的现象,比如要求学生要具有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虽然这是每个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如果过分地强调则会影响德育教育的本质发挥;三是德育教育的方法比较落后。当前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仍然是采取课堂+书本的方式进行,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

2.3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德育的主体性。

随着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发展,中职教育出现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认为中职学生属于廉价劳动力,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将专业建设放在了教学工作的第一位,而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最明显的现象就是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出现了“边缘化”,甚至一些学校已经不再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且中职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其教学模式完全采取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而忽视了中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导致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时缺乏主动性与创新性。

3校企合作视域下中职德育工作创新的主要对策

3.1建设校企合作的中职德育工作组织机制。

一是形成以当地政府为主导的校企德育工作组织机构。政府部门要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形成以政、校、企三方共同成立的德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将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实现统一,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中职学生;二是党政、校、企的主管领导要共同参与到校企合作德育教育中,形成德育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党政领导要发挥决策与统筹作用,校企要具体实施与监督德育教育工作;三是校企要成立顶岗实习监督小组。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期间,要组成由企业导师和学校专业教师为组长的管理监督小组,负责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德育教育,及时地将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3.2完善校企合作中职德育的内容。

中职院校的德育课程开设是完成德育教育目标的基础与保障,完善的德育教学内容是开展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依据,因此中职学校在选择德育教学内容时一定要结合时展变化、中职学生的成长需求以及企业岗位要求等制定科学的德育内容:一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人文修养的关键;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学校教育的根本,只有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才能保证学生具有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能力;三是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当前社会压力的不断上升,学生无论是在学习期间还是在就业期间都会面临各种困难与挑战,因此需要加强他们的心理素质教育;四是创新创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要求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3创新校企合作中职德育工作的方法与途径。

中职学校要创新德育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一是要将德育教学纳入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比如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可以通过对实习岗位的介绍,将企业的文化理念贯穿给学生;二是学校要不断加强德育理论教学。学校要增加德育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不能因为专业课程教学任务而随意地削减德育理论课;三是实现德育教学技术的创新。中职学校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开展德育教育。

3.4整合校企合作中职学校德育文化资源。

第9篇:德育论文范文

(一)确立学校德育目标

1.将高远的志向作为德育培养的目标。

志向主要指的是一个人内心对某一事物或者目标的向往,并为这一向往而付诸努力的过程,能够突出展现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不断追求的一种积极昂扬的精神。高远的志向,不仅能够体现现代社会的内在层次性,同时还能够体现时代具有的前瞻性特征。因此在德育教育理论发展中,要将自强不息、不懈努力、奉献祖国等作为培养学生高远志向的主要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怀有远大抱负。

2.将高雅的情趣作为德育培养的目标。

情趣是一个人拥有的情调趣味,或者是这个人内在的情意、志趣,高雅的情趣和低俗的情趣对于一个人道德影响巨大。高雅的情趣是积极的、文明的、健康的,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科学性和文明性相得益彰,同时也与法律规范和道德要求相符合[2]。因此,在德育教育理论发展中,要明确地将培养学生高雅情趣作为办学目标之一,积极开办学校礼仪教育、文化艺术节、读书节、志愿服务活动等人文娱乐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增强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养成高雅的情趣,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的同时,也能将未来的世界创造得更加美好。

(二)明确学校德育内容

学校德育内容的明确要求学校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的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促进其在教育理论中的发展。

1.物质文化资源层面的利用。

物质文化主要指的是学校的建筑设计、空间设计、人文景观设计以及园林绿化情况等所展现的风格形态。一个学校的文化水平和文化样式主要通过物质文化资源呈现出来,因此可以说,物质文化资源是学校文化存在的基础。只有对学校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才能够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凸显出学校本身及学生的自身道德价值取向。由此可见,学校德育的建设离不开物质文化资源的建设,学校应从各个场馆、校舍、广场、雕塑等文化建筑开始,丰富学校精神内涵,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使学校德育能够充分融于教育理论发展之中[3]。首先,在建设学校场馆及校舍等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将古典因素与现代元素结合起来的方式,展示学校浓郁的人文教学氛围,更新陈旧的配套设施,营造出新的教学精神风貌。通过建立学校博物馆、陈列馆、纪念园等能够展现学校发展历程的馆区、园区,充分凸显学校长久以来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有效促进学校文明的继续传承。同时,学校还可以在本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文化的优秀内涵,进一步丰富学校的文化底蕴。学校广场的建设也是有讲究的,可以在广场的适当位置设置一些与学校校训、校风等密切相关的雕塑,凸显学校文化主元素,营造良好的办学氛围。另外,还可以通过积极成立心理咨询室、网络实验室、自动录播室、演奏厅、体育馆、创作室等能够充实文化内涵的专用教室,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德育情操,为学生的德育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其次,还可以对校园内的植物种类、园林广场、道路建筑等命名,充分展现出学校办学的“生态文明”、“和谐开放”、“开拓创新”等价值追求,例如可以将学校的主要道路命名为“致远路”、“求实路”、“思源路”等,将学校的主要建筑物命名为“格物楼”、“育才楼”、“知行楼”等。另外还可以在学校办公楼、行政楼以及宿舍楼等楼梯间的墙面上张贴一些能够展现学校校训、学校精神的名人格言以及学校美术班学生的毕业创作作品等,同时也可以在教学楼的楼梯间墙面以及教室墙面上将一些能够体现学校优良学风的人生格言、励志格言等张贴上去,通过营造良好的办学氛围,时刻陶冶学生以及教师的情操,从无形中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的人格,树立高远的志向[4]。最后,学校可以通过提倡学生对校园环境进行自主设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学校的德育办学理念很好地灌输到学生的思想理念中,形成学校与学生在道德精神层面上的统一和融合。

2.精神文化资源层面的利用。

精神文化资源层面主要包括学校发展历史文化的沉淀、学校校训以及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首先,一个学校可以将其办学的理念浓缩在校训之中。校训能够很好地将一个学校的办学传统体现出来。校训不仅是一个学校文化与历史的积淀、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更是校园文化与教学理念的体现。校训作为校园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制定校训时应该结合校园文化突出校园特色。以某高校的校训为例,“饮水思源,宁静致远”。[5]该校训主要蕴涵三重含义,自强不息、精忠爱国、勇于承担。这种校训不仅能够激励师生的爱国情怀,更他们让对未来怀一种积极宁静的心态去创造。这对于学校、对于师生都是有积极的作用的。其次,历史是学校的根,文化是学校的魂,学校应该传承历史,丰富文化。将学校的历史文化价值不断地挖掘出来,建设以校友名人榜、校史课等为重点的课程,打造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突出体现老校的文化韵味,扎根文化基础,进一步发挥出文化的励志、继承作用。另外,还可以通过建设校史陈列室,将校园风云史、传奇故事以及名人校友提词等呈现出来,同时还可设置贵宾接待室,接待一些外宾或是历史研究人员。再者,还可以修建一些名人墙砖,将对学校有贡献、捐助者、优秀师生以及杰出校友的名字刻在墙砖上,介绍其光荣事迹,表彰其精神,让师生以此为榜样。除此之外,还可以开设相关的校史教育课程。把校史中经典的故事、人物事迹提炼出来,编排整合,作为教育新生的入学课程,为新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激励学生传承优秀的文化。最后,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办学的核心和信念所在,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办学方针及灵魂,是一个学校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以某高校的办学理念为例,“发展教育”,该教育理念总的来说,囊括了四个发展观。即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观、综合且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及增长极限观。从理念的操作层面来讲,可以将学生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即尝试发展、自觉发展以及超越发展阶段[6]。但就学生个体而言,“发展教育”的理念应该重点以学生为核心,让学生做到不断地挖掘自我、超越自我。从一个新的起点出发,去尝试、去发展、最后超越自我,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创新发展,达到学校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学校德育在教学实践中的发展途径

(一)构建学校德育教育体系

首先,联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种力量,建立起开放的德育体系。在学校方面,要成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来统筹领导学校的德育工作,小组应当由校长担任组长,组员包括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德育处领导、团委领导和年级部主任等。在社会方面,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政治资源、法律资源、科技资源、环保资源、军队资源等,促进各种社会资源协调发挥作用,如可以聘请法律专家担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等。在家庭方面,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通过学校开放日、家长会、家访等途径加强与家长的互动,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来。其次,将团委、学生会和社团联合会三股学生自治力量联合起来,建立起学生德育管理的自主体系。依靠团委、学生会和社团委员会的力量,充分发挥三者对学生事务的管理协调作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德育教育工作中来,通过自主策划、组织和实施一些大型活动,如读书会、人文沙龙、体育竞技、艺术展览、志愿服务、科技大赛、暑期实践等活动,将德育教育的理念融入日常学生活动中。此外,在学生自主组织的学生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校行政人员的管理协调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要鼓励家长和其他社会成员参与到活动中来,以形成全员参与德育教育的局面,将德育精神普及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个角落,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构建学校德育办学模式

1.架构学校德育教育管理平台。

学校德育教育要发挥学校德育教育管理平台的作用,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在教师管理层面上要建立起三级平台的管理架构。第一级平台以班主任为核心进行班级管理,第二级平台以年级部为核心进行年级管理,第三级平台以学校德育处为核心进行全校范围的管理。三级平台协调发挥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德育管理。要尽量避免包办式德育教育,重视激发学生自我德育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在学生管理层面上要建立起由团委、学生会、社团联合会联合管理的学生自我德育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以学校中学生自治的各个组织,如学生会、团委、学生社团、学生协会等为主力,立足于学生的利益,在学校的指导下和教师的协助下,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自我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相结合,共同促进、共同进步,有利于学校德育教育的成功开展。

2.营造学校德育教育资源网络。

德育网络营造的关键在于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学校、家庭、社会等都是德育资源的重要来源。首先,在校内资源方面,要充分重视校训的作用,注重校训的内涵,将勇于承担、自强自立、精忠爱国等理念融入校训之中,通过校训感染学生;此外,编写相关读本,讲述校训精神、学校历史等等,作为学生德育课程的必读书目。选拔德育骨干对校训进行专题研究,开展校训解读课堂讲解研究成果也是发挥校训作用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次,在学校推进德育主题教育,可包含多个主题,如责任意识教育、法制知识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感恩父母教育、爱护环境教育、公德意识教育等等。最后,将家庭和社会的德育资源与学校的德育资源相结合,建立起德育资源网络,让德育工作在家庭和社会中持续开展。

3.铸造学校德育教育特色品牌。

首先,要重视学校师生的心理健康,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心理辅导活动和心理知识培训活动。依靠学校负责心理教育的专职教师,建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打造有学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要重视学校师生的身体素质,规范体育锻炼活动和课间操活动,在体育锻炼活动中锻炼学生的纪律意识和团队意识,增强他们的体质,打造有学校特色的阳光体育;最后,注重学校德育主题教育的针对性,增强其时效性,打造有学校特色的德育教育。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