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发工业经济论文范文

发工业经济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发工业经济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发工业经济论文

第1篇:发工业经济论文范文

循环经济以“三R”为原则(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对资源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甚至达到零排放。按照循环经济的思想,化工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提高集群内部各企业对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可能吸引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企业加入集群,完善集群内部产业上下游的衔接,加强集群内各企业之间的合作,从而达到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对废弃物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并为各企业节约成本的目的。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按层次可以分为企业层次清洁生产,绿色管理的循环经济,集群层次企业间联盟合作的循环经济,及区域层次按产业链连接的循环经济。已经建成投产的老化工企业不可能重新规划设计,且在过去很多都没有按照产业链聚集起来,所以要在旧有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改造最现实的模式就是企业层次的清洁生产,绿色管理模式。

2老化工企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近十年来虽然各地纷纷建起“一体化”模式的技术、设备、管理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化工园区,它们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亦不能忽视已有的数量庞大、对国民经济发展仍具有举足轻重的老化工企业。对现有的新型工业园区而言,老化工企业多半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2.1技术设备落后,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很多企业的生产工艺及设备还在沿用投产时引进的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这些工艺技术或生产设备或许在当时是先进的,但在如今大力提倡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国际化时代,这些工艺技术及设备迟早要被淘汰出市场。而同时很多企业并没有创新意识或是创新能力不足,他们在创新研发等方面投入偏低,即使偶有技术或设备上小局部的改造亦难跟上循环经济发展的大潮流。

2.2管理方法不科学,专业管理人员缺乏在过去,多数生产企业多注重生产产品而对管理不够重视。早些年化工企业老板多数没有受过专门的管理知识培训,他们多按照同类企业经验根据自己现有条件来分工,生产也具有盲目性。稍大型点的化工企业,一般是国企,虽明确划分了职能结构,但结构僵化,缺乏灵活性。企业的组织结构,薪金分配,分工协作等多方面都没有达到科学的状态;企业内的管理人员多是由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提拔上去,企业的管理按照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专业管理人员的缺乏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没有跟上都使得企业的管理不够科学致使管理工作效率不高。

2.3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由于设备技术方面的落后,生产过程中由原材料转变为产品的转化率比较低,同时充分利用资源的意识不高,对可回收利用的废料不重视,整个生产过程资源的利用率低下;资源利用率的低下必将导致废弃物增多,而环保意识不足及技术设备的落后使得对废弃物的处理极为粗糙,不少企业将废弃物直排大自然中,数量庞大的化工企业的废弃物对生态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可想而知。

2.4企业的聚集度不高过去大部分化工企业的建设没有经过精细的规划,要投资化工生产的老板看中哪块地就在哪建设,所以企业间的分布零散没有规则,企业间要想合作变得不容易;不能通过基础设施的共享来降低成本;信息、技术、人才、资源等都无法共享以使彼此提高;不能形成规模经济。集聚度不高带来多方面的问题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既2001年以“一体化”为生产模式的上海化学工业区等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建成投产以来,我国建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化工园区,在多变的市场中它们凭着环保生产,资源高效利用,产品高品质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相对之下旧有老化工企业的竞争能力急剧下降,如果不尽快对现存老化工企业的发展模式进行改造,不久的将来大批的化工企业必将被市场所淘汰。

3老化工产业集群循环经济改造的研究

3.1加强技术创新化工设备多数已经进行固定,在投产时尺寸等方面都是事先规划好,再个成本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引进新型设备通常要很谨慎,此时加强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3.2招贤纳士,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对太过落后的工艺和设备要及时的淘汰,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将会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吸引专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经常给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可以保持企业的活力;多关注国内外企业的发展,及时了解最新动态,尽量向先进看齐。

3.3清洁生产,科学管理根据涵义,清洁生产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从原料、生产过程到产品的转换,它提倡用再生能源或合理使用常规能源,提高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利用率,并对中间品和废弃品回收利用。在企业中实施清洁生产可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降低废弃物的排放。引进专业管理人员或对管理层进行管理知识的培训,构建科学的企业结构,合理分工,加强各部门间的协作,制定发展战略,任人唯贤,合理分配薪金,完善激励机制,并要切实执行质量管理。

3.4企业内开展提高员工环保意识活动,普及循环经济理念很多老化工企业的一线员工学历较低,收到的教育普遍偏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低,很多人更是没听过循环经济的概念;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不单单是管理人员的事,它需要整个企业员工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这两者的矛盾如果不解决,循环经济将无法开展,企业改造将陷入泥潭中,那么与新建的国际化的工业园区的差距将会继续加大。在企业内普及循环经济的理念是非常必要的。

3.5与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联盟合作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总会有副产品和废弃物产生而自身又无法消耗掉,但有可能会是上下游企业所需资源,与这些企业多沟通合作将会减少处理废弃物的成本,亦有可能从其他企业获得自己需要的资源。

3.6延长产业链很多老化工企业生产的是低端产品,且品种少,在市场中没有竞争优势。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使产品多元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4结束语

第2篇:发工业经济论文范文

一、经济法视觉下社会公平问题表现

市场经济时代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经济领域上,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另外在社会文教方面也具有突出的表现,特别是当前普遍关注的住房、医疗和教育问题。而在经济法视觉下,主要解决的社会不公平问题,是在市场竞争中的类似竞争规则不公平的问题。

二、经济法视觉下公平价值分析

经济法是现代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一方面是为了克服市场自发形成缺陷和不足,另一方面能够促进社会公平问题的解决。在市场经济时代,经济和市场是引起社会不公平的主要原因,而从经济法的角度来看,经济法是有效的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平问题的重要手段。第一,经济法克服市场机制中不公平的缺陷现代市场机制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唯利性的促进作用下,很容易导致市场竞争的盲目性和不公平性,特别是对那些投资回报周期比较长,风险较大、利润较低的公共领域,难以有效的得到必要的投资,从而造成公共供给的不足。再加上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容易形成投资过热和泡沫经济等。而经济法的出现就是对这些市场缺陷和不公平性的一个重要解决措施,经济法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和保障性,通过宏观调控有效地调节市场失灵的不公平性,首先能够排除市场障碍,防止市场垄断,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其次,通过经济法给予市场经济活动的指导和服务,引导和促进其按照按照社会公平的方向发展,抑制房价、稳定物价,通过各种所得税进行市场调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的实现。最后,通过国家的直接投资经营参与,提高市场的规范化,促进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公平竞争,通过国家投资保障资产增值和分配,维护全民利益,保障社会公平。第二,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保障社会公平经济法的价值目标一方面要提高市场经济效率,另一方面也要维护市场公平,从而保障社会公平。但是对于效率与公平之间的问题一直都存在争议,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必须要更好的提高市场效率,只有效率提升了,自由竞争才有发展的可能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法要在公平规则的基础上保障经济效益的提升,特别是起点公平和机会公平是经济法价值的核心。从经济体制上来看,公平和效益的先后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定论,改革初期我国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是从经济法的角度来看,必须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社会效益的提升,经济法的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必须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社会公平,防治破坏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如何利用经济法解决社会公平问题

第3篇:发工业经济论文范文

工业经济论文2000字(一):对工业经济实施有效监控的若干建议论文

摘要工业经济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管理中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存在不科学和不规范等现象,直接产生不良影响。在本次研究中以工业经济管理阶段的风险为基础,对如何进行监控进行分析。

关键词工业经济有效监控监控措施

考虑到可持续发展以及生产总值的增长关系,需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正视工业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合理处理。在项目管理中,涉及到的细节问题比较多,导致工业经济很多方面受到影响。在实施中采取工程经济学的知识对项目进行监督管理,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整个实施阶段考虑到经济项目的具体管理要求,要求尽量规避风险,制定合理有效的防范对策。

一、工业经济管理的风险

(一)招投标的风险

在企业的招投标管理中,风险比较多,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在招标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资料没有严格审核的现象,招标文件和详细的文件等了解不到位,出现相关错误。部分企业在相互竞争的前提下争取合同,此类竞争形势相对来说比较严峻,在后续的项目跟进的阶段,可能会出现部分的验收问题。项目清单数和测量规则之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工业发展带动了制造行业的进步,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项目验收的问题。此外在项目清单设定中,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部分项目的业主对招投標项目本身了解的比较少,整体把握不足。此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缺少科学可行的管理方式和体系,企业的招投标地位差异比较大。部分建筑公司当前处在被动的形式下,项目业主的形式变的主动和有利。

(二)生产质量风险

在工业项目中,生产量风险有不确定的特点,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其他问题,导致企业的风险随之提升,导致工业生产管理停滞不前。在具体的工业项目建设中,项目管理人员是主体,整体管理水平对效益产生影响。但是在当前工业生产项目建设中,忽视了其他方面因素,预估的投资金额和运行成本产生差异。如果此类现象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导致生产量存在风险。在生产和指导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个人因素导致的违规操作的现象,生产量和预期质量差异大,出现其他风险[1]。

(三)业主造成的风险

在建筑市场管理的背景下,部分业主可能没有按照合同条例进行施工,业主产生的风险也需要引起重视。在施工的过程中,风险比较多,后续施工中,如果没有及时承担责任,可能产生风险,导致整个项目的成本提升,施工难度提高[2]。

二、工业经济的监控建议分析

(一)完善现有防范模式

在工业经济发展中针对存在的各种风险,在实施中必须了解风险的类型,及时进行处理。为了守护各方的权益,在实施中签订生产合同,结合现状和要求等实施。此外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意外情况,需要明确利益分配的问题。施工单位针对资产体系和方案等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及时处理。规章制度有重要的约束作用,在签订建设工程的合同的时候,需要明确业主的施工资金来源,建设完善的生产管理方式,对其中的标准进行细化。只有强化对生产工艺和方法的创新,才能保证项目建设和生产的质量。在风险预防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交流和互动,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和管控,经过目标考核和激励制度之后,达到经济管理的目标[3]。

(二)完善规模化方案

工业经济发展中制定制定详细和合理的制度方案,通过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协调管理后,强化了相互的信任和尊重。由于在实际管理中矛盾比较多,后续操作中需要提升施工人员的自身积极性,给项目生产和管理提供温馨和和谐的氛围。在精确化管理中,考虑到经济效益和整体效益的关系,落实对应的管理政策,进而提升施工人员的自身积极性和效率,各项政策的积极落实之后能让施工企业向着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三)实现工业品价格的监控

工业品的价格参数一般指的是通过调查收集部分代表企业的代表产品,在实施中对价格变动的资料进行计算之后,反应出工业品的变动程度。在整个过程中涉及到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等指数,主要反应了工业企业出厂出厂商品价格及工业企业中间投入品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相对数,是验证工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依据现行的工业品价格参数得知,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消耗的外购原材料和其他费用等进行计算,合理进行管控。

(四)规定工业中间投入

对企业管理而言,企业内部会计需要明确具体的表格的内容,准确的掌握中间投入计算的原则和资料等。其一从企业外部购入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等,不涉及到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和自制频的价值。其二是本期投入到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服务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等转移的价值。规定工业中间投入,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工业经济发展的风险比较多,考虑到经济管理的影响因素和具体要求等,需要注意的是进行风险的管控。在当前风险管理中,提供了详细的管理规范。通过完善现有防范模式、完善规模化方案、实现工业品价格的监控、规定工业中间投入等方式进行各项管理之后,对工业经济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带动整体进步。

工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新工业经济下电线电缆产业的技术发展与融合论文

摘要:电线电缆产业随着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近年来涌现出许多新的前沿领域和发展方向。电缆制造企业需适应工业互联网下的产业融合发展。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带来新一轮产业革命,电线电缆产业链作为基础制造业,也需经受冲击和历炼,实现产业升级和突破。

关键词:电缆技术;装备材料;发展融合

0前言

电线电缆产业在国家能源开发、能源传输和能源转换中担负重任,随着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电线电缆产业近年来也涌现出许多新的前沿领域和发展方向。如何在新工业经济形势下,实现电缆行业制造体系升级,是所有电缆企业值得思考的问题。即使放在当前工业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下,电缆企业也面临激烈竞争,需要突破发展。本文结合电缆行业近些年发展情况,浅析电缆产业装备、材料、工艺及产业的发展趋势。

1高端制造和检测装备

目前电线电缆行业生产检测装备大部分已实现国产化,但在高端装备领域,国产装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制造装备在机械加工精度、工艺稳定性、模块化集成度、生产效率,检测装备在测试精度、稳定可靠性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电缆装备供需状况存在错位,一方面国产中低端装备供需饱和,另一方面高端装备进口依赖程度高。电缆制造高端装备以500kV立塔交联生产线为例,目前国内投产生产线以进口装备为主,国产装备多以配套或辅助功能使用。电缆高端装备投资回收周期长、占用资金量大,电缆企业在选用装备时,会慎重考虑选用装备的成熟性和行业使用情况。另外高端装备市场需求量相对较小,换代周期长,也片面影响国产高端装备的研发和投用。但未来电缆行业高端制造和检测装备仍是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的一个方向,除了需要在基体材料、加工工艺、系统组成上做出突破外,智能化、信息化和高度集成化将成为未来高端装备的普遍要求。目前,电缆行业智能生产、数字供应链、大数据平台建设对车间工厂生产、检测数据集采需要另行配置传感器、数据集采装置和工业平板等辅助装备。未来数据集采和网络交互功能将是电缆装备智能化的常用配置。

2电缆新材料研发

电缆新材料研发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原有材料体系的改良、改性、配方优化设计;另一方面是全新材料在电缆结构上的应用。目前我国电缆橡塑材料主要应用于中低电压等级。超高压电缆绝缘、屏蔽料存在基础原料整体水平低,核心工艺装备依赖进口,产业化程度不高。高耐压等级绝缘材料对基材纯度、配方工艺、辅助材料的分布状态要求很高,目前国内能够生产超高压绝缘料的厂家非常有限。国家已将新材料产业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支撑,科研资金和人才投入巨大。随着新材料技术的不断突破,既可以在原有材料体系基础上研制出更高纯度、更细小微粒的基体材料,通过纳米处理、微粒改性等物理化学方法提升材料性能,也可以研制开发出更多实用的复合新材料。未来电缆材料的研发除了注重材料电气性能和机械物理性能,也更关注其环保性能和废旧材料的回收利用。在材料研发使用全周期,考量其环保性和循环使用价值。

3制造技术的发展

电缆制造技术发展包括制造方法的改进和电缆新结构、新生产工艺的研发。以矿物绝缘电缆为例,目前矿物绝缘电缆防火性能检测标准以BS6387要求比较全面和严格,该标准要求防火电缆除能经受单纯耐火试验外,还要求耐火测试过程能经受喷水和机械冲击。然而以此为评价标准,电缆企业在采用云母绝缘带材和铜管、铝管、钢管金属套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系列柔性结构矿物绝缘电缆,并得到了用户和市场认可。而耐火陶瓷材料的研制和使用,使耐火结构电缆可以向更高电压等级发展。电动新能源汽车发展需要配备大量的充电桩,使充电桩电缆发展成单独的电缆系列,而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又需电缆企业研发相应的高柔性、抗扭机器人电缆。电缆新结构与新应用相輔相成,而某些电缆新结构是需要采用电缆生产新型装备来实现。

4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

电缆智能制造是采用电缆智能制造技术和电缆智能制造系统进行电缆生产的模式。电缆智能制造装备采用计算网络智能交互组成智能制造系统,通过对工作流程的动态管理、决策优化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电缆智能制造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贯通企业运营管理和工厂生产执行,公司各工作节点在执行的同时负责数据集成,组成大数据管理平台,企业管理层应用大数据管理快速决策,实现智能管理和生产。工厂车间智能生产装备采用数据集采系统,实时采集生产数据,通过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智能监测、判断和控制。目前电缆企业已采用有SRM、MES、CRM、SAP、ERP等系列电子采购、制造执行、客户管理电子信息数据处理系统。工业互联网将进一步加深工厂智能制造和各电子信息数据处理系统的深度融合。

随着工业互联网的逐步推进,电缆智能制造边界将突破生产工厂界限,向上下游产业链及客户端不断延伸。随着电缆制造产业链的上游产业电缆原材料制造企业包括金属冶炼加工企业和化工企业,电缆制造产业链的下游产业电缆输配电系统和最终用户,及电缆设计施工企业工业互联网的同步推进,电缆智能制造将由企业的单点网络,交互成涵盖电缆原材料、电缆生产、电缆设计施工、输配电系统集成和最终用户的共享网络。电缆智造系统通过接入端口,可以与上下游客户共享数据信息。由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引领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也必将给电缆行业带来新一轮的冲击和洗礼。

国家已将工业互联网定位为推动工业升级转型的重大工业基础设施。电缆行业智能制造装备和信息集采交互系统已日益成熟和完善,如何在工业互联网融合下投入应用,在实践中不短提升和完善,最终发展出工业互联网交互背景下的理念先进、具有标准规范的电缆智能制造系统,是电缆行业整体突破的一个重要契机。

5电线电缆产业链融合

电线电缆制造产业链上游是电缆材料供应企业,下游是线缆设计、施工企业和终端用户。电线电缆作为单独的产品,需与其他供应商产品配套组成完整的供配电和信息传输系统。稳定合格的原材料供应,是生产合格电缆产品的基础。电缆企业运营成本中原材料成本占比很大,许多电缆企业部分原材料例如护套料采用自主生产的方式以降低生产成本,技术实力强的电缆生产企业向原材料行业拓展,发展成为电缆原材料和电缆供应商。电缆企业生产电缆产品,但电缆制造企业本身不具备电力设计和安装施工的资质,电缆生产交付后,需交有资质的施工企业安装敷设。电缆制造企业和设计、施工企业融合,可以发展成为设计、生产、施工一体的电缆系统供应商。国内电网220kV及以上电力系统,采购招标时常常要求制造商提供的220kV交联电缆需有与其配套的220kV电缆终端和中间接头组装成的电缆系统经过型式试验或预鉴定试验,以证明电缆与其配套连接附件的整体可靠性。这样的电缆系统客观上就要求电缆制造企业和电缆附件制造企业预先研制装配电缆系统并经测试验证其可靠性。以上实例,只是电缆产业链向上下游融合的部分体现。无论是电缆生产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向上下游产业拓展,还是通过工业互联网背景下供应链网络交互和大数据平台,都必将是一个融合发展的过程。

第4篇:发工业经济论文范文

高级经济师职称论文范文一:新时期的中国经济师

一、要把产业升级作为新世纪初的主要任务

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之一,是全面买方市场开始出现。从生产资料到消费资料,从城镇市场到农村市场,99%以上的产品都处于供大于求或供求平衡状态。工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加工工业开工率一般只有6%左右。技术和资金密集性产品大量依赖进口,而出口产品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农村市场适销对路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在品种和数量上都不能满足。特别是近一两年来,市场需求不振,物价连续数月出现负增长,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是产业升级滞后于消费和生产发展要求的集中体现。这一新阶段的特征之二是,我国初级产品产量虽已居于世界前列,但由于产业技术落后,造成生产过程中能源、原材料消耗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低。如一次能源、水泥、钢铁、粮食、棉花、油料、肉类产品等产量已居于世界前列,发电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国内生产总值只有近1万亿美元,排在世界第7位。我们用同样的能源、原材料消耗,生产出来的价值量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我国吨钢耗是164公斤标准煤,而世界先进水平只需要80公斤;我国每吨氧化铝综合能耗为1700公斤标准煤,而国外先进水平只需要650公;我国每生产1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相当于187公斤石油,而日本只需要13公斤,德国18公斤;我国12种主要原料的物耗比发达国家高出510倍。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只有12.7%,远低于发达国家的30%以上的水平。产业低度化对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严重制约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认真贯彻十五大提出的加速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为主向集约型为主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二十一世纪初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战略性任务,也是中国经济师肩头的重任。

二、要有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新经济理念

据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估计,在2010年左右信息科学中的软件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将全面超过传统产业。知识经济正在叩击我们的大门,它将对经济建设方式和理念产生重大影响。有关研究预见,将主要体现以下十五个方面:

1、知识生产要素的相对作用最大。知识经济正在使生产力结构由物质要素主导型向智力要素主导型转变,知识已经是比原材料、资本、劳动力等更重要的生产要素。

2、第四产业将成为社会支柱产业。知识经济社会的产业结构类型四、三、二、一型,第四产业主要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保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软科学)技术所形成的产业群是支柱产业。

3、第四产业部门的利润率高。工业经济时代使第一产业的利润大大降低,而知识经济的来临,又使利润正在向体现知识经济时代主导技术的第四产业部门转移。

4、基础设施的构成变化。现在我们讲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能源和通信三个部分。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把知识的生产、传播、运用各个环节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

5、知识创新和运用将是经济优势。工业经济时代,资源、交通、资本、劳动力价格是竞争力的关键。而在知识时代,知识创新与运用能力的强弱、知识总量的多少和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则成为经济实体综合经营力强弱以及是否有经济优势的关键。

6、知识经济时代的垄断概念不同。知识经济中的垄断一般不会带来生产和技术的停滞,也不会阻碍产品的升级换代和影响消费者的利益。

7、经济增长点将发生新变化。知识经济的发展,是导致全球经济由总量问题变成结构问题的重要原因;未来经济增长点将主要出现在反映人类消费热点转化的高新技术产业部门。

8、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主要依靠的是智力资源,具有丰富性、可再生性,存在收益递增趋势,这会大大缓解经济运行的周期波动,能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所以能够实

现可持续发展。

9、知识经营成为制胜之道。知识经济是企业由资本经营转向知识经营的一大飞跃。知识经营是创造、使用、保存、提升并转让知识和智力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

10、中小企业受青睐。随着知识经济出现,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靠的不是自然资源,而是人力资本。在这个技术背景下,一改企业规模越大越好的概念,企业规模小同样也有优势,一是灵活,易发挥积极性;二是企业综合效益与每个员工利益关系更密切,有利经营。

11、电子商务成为发展方向。继PC之后,因特网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一场崭新的信息技术革命,随之而来的电子商务代表未来商务的发展方向,跟不上这一潮流,就会失去参与竞争的机会。

12、科教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工业社会相比,已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潜在生产力变成现实生产力,科技、教育由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变为经济发展的内在有机组成部分。

13、社会财富分配要素变化。知识经济社会分配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知识要素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中占最大比例,而不再是资本、资源等要素,掌握和运用知识的人是这个社会最富裕的人。1997年美国前六位富豪中的五位信息业人士,就是预示。

14、将面对结构性的失业问题。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将面临结构性失业问题,即一方面新的第四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智力型劳动力,供需缺口日益拉大;但另一方面传统经济部门不可能吸纳更多的体力型劳动力。

15、将创立新的管理模式。知识经济生产的主要是知识产品,其生产存在分散化、非标准化的趋势,主要是小批量、多品种、多样化的生产,这样,我们的管理就应该着眼于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建立以激励为主的柔性管理模式。知识经营把体现人的素质和智力等人力资源的主要环节即信息、技术、市场、预测、经营策略和战略等,敏捷、快速地统一起来,使企业得以在激烈竞争中保持和发展竞争优势。常言道,天气变了要增减衣服,对象变了要改变方式。面对知识经济将对经济建设方式和观念产业的重大影响,我们中国经济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经济理念。

三、要适应新世纪企业管理目标的新特点

本世纪以来西方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模式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并形成了现代管理的六大学派。这些管理科学的理论是需要认真去学习并且在实践中运用的,而现在有人认为,谁当了厂长(经理)或车间主任,他就自然懂管理了。其实,管理者的知识结构要求很高,不但要有专业的深度,还要有知识的广度。单懂你那一行专业,搞化工的就只懂化工,那就不一定能搞好管理。要了解有关各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对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全面了解,能够站在社会、经济等等各个方面看问题,不能只埋头看你这一个企业。另外,还要有远见。成思危教授说,管理者的知识结构是四维结构三维空间,再加一维,就是时间维。所以,面向21世纪的管理者,学习任务很重。在我们国家来说,更重要的是国有企业的管理者,面临着一个必须重新学习的过程,不仅要认真树立一种面向市场、面向未来的管理思想,还需要认真地学习管理科学。新世纪的到来,从个人电脑到因特网的广泛使用,怎么样才能够对知识进行更好更有效地搜集、过滤、提炼和传播。这是21世纪企业管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的,往往是大量的没有过滤的信息,这样,我们的管理者就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了。订了很多报纸、杂志,实际上一天看不了多少。如果再上网的话,在网上随便一呆,就是两三个小时!在这种情况下,非常需要能够有一套对知识信息的精炼和过滤的办法,只有这样才可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把最需要的知识拿到手。另外,还需要知道你可以到什么地方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这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非常重要。从国内屡屡爆发的价格大战看,不少企业管理者以为价格就是竞争力。其实这个理解是远远不够的。竞争力应该包含价格竞争力和非价格竞争力。而非价格竞争力,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竞争力,是指质量、交货期和售后服务。广义的竞争力,还应该包括根据用户的需要灵活调整产品的能力和研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概称为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培训,管理的创新靠实践,这几个环节缺一不可。成思危教授指出:一个高中毕业生如果直接学管理,他是学不懂的,容易走火入魔,以为他学的那套管理理论能用之四海而皆准。一旦真正到了企业里工作,他就会碰许多钉子。

美国有许多MBA就是这样。我本人也是MBA。拿到MBA,只能说明他对于管理学理论知识懂得了,但是真正的到了企业里行不行,还很难说。所以学管理的学生不仅一定要高素质。最好事前还要有两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效果才有可能比较好一些。由于管理面对的不是一次又一次可以设定完全相同条件的实验环境。而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着的组织的内外环境。因而没有可以一次又一次重复验证的一成不变的规律可循。所以它又含有特定的艺术成份。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管理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可循,不是因为自身的缺陷,而是不存在一次又一次完全相同的实验环境条件可以证明存在,因而似乎是决策因人而异,显出艺术性;第二,管理对同一决策对象而言,决策本身既包含有实验意义,又具有实施价值,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可以重新再来的机会,因而显现出决策者对机遇的把握;第三,管理者的三项重要资源:决策能力、用人和运用自己有限的时间均是因决策者个人而异的,更多的体现为一种艺术;第四,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非优秀的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一定能管好一个企业,因而,不仅要求科学严谨而且要求艺术。在21世纪科学技术、社会和各种思想都有了很大进步的情况下,企业管理的目标,除了强调企业本身利益的最大化以外,还要强调用户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这是21世纪管理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必须把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社会效益三者有机联系、紧密结合为一个系统工程。而我国的改革和发展需要从体制、结构、管理等各个方面推进经济效益的提高,这是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21世纪的管理,在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和内容上,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管理精神上,都会有新的变化。因此,面对新世纪的中国经济师,有必要很好地研究探讨和尽快适应这些新变化。

高级经济师职称论文范文二:经济师论文语言连贯性分析

一、加强语气的前后呼应,使上下文衔接

句子之间,除了内容的连贯以外,还要注意语气的呼应。语句之间缺乏条理性,主要是思维逻辑方面的问题,语气的前后呼应,则主要在于语言技巧。在经济论文写作中,加强语气的呼应,使上下文衔接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恰当运用衔接性的语言。衔接性的语言,以连词为主,还包括某些代词(这里、这样、那样等)、副词(显然、诚然、其实、同时等)和某些固定词组(实践证明、显而易见、由此看来、总而言之等),此外,还有一些承接性的习惯用语,如在这里、所谓是指、这就是说之类。这些词语许多就是复句中所用的关联词语,也有一些是只用在句群之间的。衔接性语言具有两种功能:其一是表明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二是使语句前后衔接。因此,缺少了必要的衔接性语言,语气就不连贯。例如下面这段话:作为经营和运用货币信用杠杆的职能机构,①要适应市场经济对信用高度集中的要求。②要适应市场机制要求灵活运用信用,人民银行应在这两方面发挥其调节作用和纽带作用。③不论社会制度如何,货币信用的高度统一集中,已成为当代一切国家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信用活动都已为该国中央银行加以有效的驾驭。我国社会主义银行当然更应如此。这段话的意思是清楚的,句子的排列顺序也没有什么问题,但读起来却不大通畅,总觉得疙里疙瘩。如果我们在①、②和③处分别添上既、又和事实上,读起来就通畅多了。句子与句子的逻辑关系并不一定都要用关联词语来体现,不用关联词语而让读者去体会这种关系的叫做意合。在口头表达中,意合的现象比较多,书面表达就比较少,这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同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可以用意合方式的却过多地使用了关联词,也会影响语气的通畅。第二,利用代词称呼。为了在语气上呼应,除了运用衔接性词语外,还可以利用代词作呼应。因为代词和它先前所代的词语有一种自然呼应的关系,所以当我们读到代词的时候,会很自然地把它和前面的所称代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使文气衔接,上下贯通。请看下面这段话:在银根放松时,由于贷款利率偏低,加之软约束又没有得到硬化,企业进入资金市场的热情往往并不高,它们通过种种手段最终常常能得到贷款。这显然不利于资金市场的发展。这段话里用了它们、这等代词。通过这些代词的前后呼应,使我们读起来觉得既流畅又简捷,连贯感也非常强。如果把这些代词统统换成它们所指代的词语,行文会显得口罗嗦,自然语气的连贯就更谈不上了。代词除了称代的作用外,还起着关联词语的作用。在所有的代词中,那么、这样的衔接作用更为明显,写作的时候,它们往往是我们行文的助手。

二、应避免语言穿插过多,回复过大的现象

要想经济论文的语言通畅,就要使论述的各要点之间保持连续性。有的人喜欢说绕圈子话,从一点扯开,说了半天才回到本题上来,这样的语言当然是不会连贯的。例如下面一段话:所谓另一种汇价出现的问题,是由于管理不善所造成。从非贸易收汇来看,一些人主要认为,非贸易收入外汇后,一部分换成人民币,另一部分换成外汇券,而这些外汇券在黑市上兑换人民币,黑市交易在目前情况下还不能够完全取缔,但是国家曾明文规定,外汇券兑换外币必须凭外币兑换外汇券的兑换证明,与国家规定的汇价不一致。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且不谈黑市交易的法律性质问题,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外汇券的购买力高于同等额度的人民币的购买力,使用外汇券能够买到较为便宜的商品和劳务。作者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却绕了一个很大的弯子,这样当然令读者感到吃力。在论证中,先退一步说的情况也是有的,但是穿插过多,回复太大,阐述同一论题的语句之间的间隔过远,就会造成上下文的脱节。上段话中前一部分画横线的语句应该移到下文适当的地方,后边画横线的可以删去,也可以用括号括起来。只有这样,文章的脉络才清楚,语言才连贯。经济论文的上下文之间应该有明确的逻辑联系,这种联系如若受到破坏,语言的连贯性也随之受到破坏。上面那段话多少反映了口头表达时即兴思维的特点。口头表达时对语言衔接的要求比较低,而且带有即兴的性质,说话人往往爱从一点生发开去,绕了一大圈才回到本题。如果我们完全按照自己说话的习惯来写作,就很容易出现这类毛病。

第5篇:发工业经济论文范文

[关键词]企业理论;实体资本;虚拟资本;企业黑箱;道哲学;阴阳

作者简介:徐 鸣(1956―),男,江西财经大学当代财经杂志社(南昌,330013),研究员。研究方向:现代企业理论与企业管理。

企业是什么?企业的边界在哪里?当我们回顾企业理论的历程,企业犹如一个深不可测的“黑箱",各派学术观点众说纷纭,以至于张五常说:“我们不知道企业究竟是什么”。[1]要打开企业这个“黑箱",我认为中国的“道”哲学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工具,那就是顺应“阴阳”。在当代,企业的资本构成正在发生质的变化,特别是在知识型企业中,“阳”性的物质资本比重在不断下降,“阴”性的人力资本、智力资本比重越来越大,并在企业中起主导作用。

一、新古典企业理论:企业是一个利润最大化“黑箱”

新古典企业理论是与古典企业理论一脉相承的。从道家的观点分析,古典企业理论和新古典企业理论都是从“阳”的视角来分析企业本质,立足于企业的“有形”资源和“实体资本”因素的组织和协调,重视企业外部因素的影响,企业内部“阴”性的“无形”资源和“虚拟资本”的因素被忽视了。

(一)古典企业理论

亚当•斯密虽然在《国富论》中,从来没有直接论述企业理论,但他以“别针工厂”的例子说明了分工协作能促进工厂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暗示了企业为什么存在与发展原因。既然分工协作导致企业不断地发展,那么企业的规模是不是会一直扩大下去吗?斯密认为企业的规模不会持续地扩大,它将受地区消费结构以及市场范围的限制,为此,他专门在《国富论》中写了“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一章。他指出,当市场规模很小时,分工会导致分工的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进行交换,进而影响效益的提高。[2]所以, 斯密在讨论分工的同时,也描述了分工的协调机制――市场,由于“看不见的手”的自发力量,使每个人都为自己利益最大化行动的同时,使人们的交互行为达到和谐的效果。

(二)新古典企业理论

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企业理论把企业看作一个“黑箱",从“黑箱"的一端投入土地、资本与劳力等生产要素,从“黑箱"的另一端输出产品。在这种前提下,企业被定义为:将若干投入转化为产出的生产经营性组织。企业被视为单纯的生产者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它的唯一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理性的生产者在能够获得市场完全信息的前提下,根据技术、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等约束条件有效地组织生产,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在这种条件下,企业的生产函数被定义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厂商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可能的生产要素组合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这样,企业的内部运行就如一个“黑箱”,从而企业唯一的功能是根据边际替代原则对生产要素进行最优组合,实现最大的产量或最低的生产成本。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必须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点上作出生产决策,从而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配置。

新古典企业理论放弃了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影响,单纯从“阳”性生产因素―― 物质资本的方面上分析企业的生产运营,企业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提供物质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新古典企业理论忽略了企业内部的管理和组织对于企业获利能力的影响,因为管理和组织属于无形的“阴”性生产因素,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管理和组织的重要性,而把物质生产放在第一位。企业的概念只是为了把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分开,只是为了区分生产者与消费者理论含义的不同。在这种理论中企业所需要的就是劳动、资本、土地等几类生产要素,并以之来决定分配关系。在新古典企业理论中,企业只是一个生产单位而已,当然它也可以是一个人的单位。

新古典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的生产属性是企业性质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属性,但只是简单地将企业视作一个生产函数,未能认识到企业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以及企业内部或企业与外部的联系问题。新古典企业理论还把企业看作是同质的,决定企业的活动边界和生产率的变量是外生的。严格的“供给――需求"分析框架是静态的,这样,企业自身的交易性质和能力问题被完全忽视了。

二、现代企业契约理论:企业是一组交易契约的集合

新古典企业理论长期在理论界起支配地位,直至科斯(Coase)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并形成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企业契约理论,才标志新古典经济学及其企业利润最大化的“黑箱"论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道家的观点来看,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企业契约理论的出现,经济学家的目光已经从企业的“阳”――“有形”和“实体资本”因素转向企业的“阴”――“无形”和“虚拟资本”因素了。因为交易本质上指的是所有权的转移,体现的是一种人们之间的“无形”关系,交易费用可以认定为企业中的一类“虚拟资本”。所以我认为,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企业契约理论主要是从“阴”――“无形”和“虚拟资本”的视角来探索企业的本质。

关于交易成本的概念,最早康芒斯对交易的理解是全面而深刻的,他认为交易指的是所有权的转移,也即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包括:(1)买卖交易,即作为市场上平等主体的买卖双方的交易;(2)管理交易,即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的交易,主要是上、下级之间命令与服从关系;(3)限额交易,即企业或组织对个人进行的各种交易。康芒斯指出:“这些交易都是机能上的相互依赖,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称之为‘运行中的机构’的整体。交易本质体现的是一种人们之间的关系,企业的存在必然会与外界发生各种交易与联系,没有交易的企业不能称其为企业。”[4]但在康芒斯后人们的注意力一直在生产方面,忽略了交易问题。

直到科斯在1937年发表了《企业的性质》一文,并在40 年后引起经济学界对资源配置方式进行重新思考,人们才注意到交易问题的重要性。科斯通过引入“交易成本”这一全新范畴,弥补了新古典企业理论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终极目标,脱离企业现实状况的缺陷。科斯指出,迄今为止对企业的起源所给出的解释都是有缺陷的。特别是,企业的存在不能用“斯密”式的劳动分工用语来说明。虽然劳动分工自然会产生对某种整合力量的需要,但是由于价格机制可以满足这一需要,那么需要企业家控制的是什么呢?科斯对企业中权威命令替代价格机制的解释是,后者这一协调机制比前者具有成本节约的优势:“建立一个企业是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使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5]按照科斯的观点,这些成本包括,营销(或契约)成本、使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其中包括搜寻和谈判成本)。他指出行政机制(科层企业组织)和市场机制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协调生产手段,企业的存在与否在于它究竟能在何种程度上替代价格机制,替代的效率边界取决于交易成本的节约程度。[5]

科斯认为,当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交易的边际成本,等于在市场上组织同样一笔交易的边际成本时,企业的边界达到最大。企业契约之所以能够节约交易成本,是因为直接通过市场组织生产,某一生产要素需要与同它协作的生产要素签订一系列契约,而通过企业家权威组织生产,这种生产要素只需要与企业家签订一份契约,“一系列契约被一个契约替代了”[5],发现相对价格的交易费用就大大降低。因此,企业组织是市场机制的替代物。市场交易费用与组织协调管理费用相等的均衡水平确定了组织的边界,企业成长的动力就在于节约市场交易费用。

科斯之后,威廉姆森(OWilliamson)、克莱因(Klein)、格罗茨曼和哈特(Grossman & Hart)等试图从不同侧面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交易成本理论。他们以交易为基本分析单位,观察企业内部的交易、契约和组织结构,将企业作为资源配置的机制,强调其交易属性,在假定交易形式不影响生产过程的前提下,侧重于从企业能降低交易成本的角度对企业的本质和边界进行阐释。科斯及其追随者的交易成本理论、契约理论、理论、资产专用性理论、产权理论等统称为现代企业契约理论。

现代企业契约理论虽然对新古典企业理论提出了挑战,它注意了企业的交易性,但它忽略了企业的生产性,它在指责新古典企业理论是“利润最大化黑箱”的同时,自己却陷入了“交易成本最小化黑箱”。[6]对照康芒斯交易的概念,现代企业契约理论对企业内部交易的性质与特征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但对于企业外部也即市场交易成本的研究与关注则相对缺乏。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与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多种基于合作的企业组织形式――企业战略联盟和虚拟企业,这是现代企业契约理论无法作出解释的。

三、演化经济学企业理论:企业是资源与能力的创新组织

演化经济学的基础是动态演化的有机世界观,20世纪80年代其发展成为西方经济学中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新流派。与主流经济学相比,演化经济学以适应行为(包括惯例和创新行为)代替了理,以有序结构代替了均衡结构,以渐变和突变代替了静态不变,在经济学理论上进行了重大突破。演化经济学体系以“新奇"为研究中心,强调经济的演化过程包含着周期性出现的新奇和创造性,并由此产生和维持制度、规则、商品和技术的多样性。

(一)熊彼特:“创造性毁灭”论

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是演化经济学的鼻祖,演化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分支而出现应归功于他对创新过程的研究。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本质特征就是创新,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是一个“创造性毁灭"的过程。借用生物学,熊彼特把不断地从内部彻底变革的经济结构,不断地毁灭旧产业、创造新产业称作“产业突变”,认为这种创造性毁灭过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事实。这种观点非常类似于生物学中“间断均衡”的生物进化理论。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的质变可以是渐近的,也可以是非连续的。[7]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写道,我们应当“仅仅把经济生活中不是外部强加给它的而是内部自发的变化”理解为“发展”。[7]他认为,主要的发展过程就是“实现新的组合”,而且在竞争的经济中,“新的组合意味着竞争性地消灭旧的组合”。实现新组合的是企业家,所谓企业家,并不是一种职业或工作,而是创造性运用资源组合的独特能力。企业家的活动就是一系列创造,正是它们造成了不间断的竞争性经济重组活动和经济增长。企业家心理活动的变化导致创新活动的变化并进而导致总体性经济波动。[8]

熊彼特“创造性毁灭"的创新理论为后来学者研究企业的动态能力理论提供了思路,他对竞争过程的基本性质予以重新定义:实质性的市场竞争不是价格竞争,而是创新竞争,他的“创造性毁灭"观点,“非连续历史跳跃"观点是对边际替换概念的否定,其与《易经》“日新之谓盛德”的思想不谋而合,是从求新求变中去发现去创新。[9]而从当代经济学来看“创造性毁灭"的源泉来自于企业的“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

熊彼特使我们明白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是经济进化的发动机,企业具有超越外部经济条件的自主能力,而且能够塑造市场条件。熊彼特还把创新和发明分开。他认为,虽然大多数创新可以追溯到过去的某个发明,但创新并不一定来自发明,发明亦不一定必然引起创新,发明对分析经济变迁过程并不重要,它是一个外生性因素,而创新是一个内生性因素。熊彼特关于创新和发明的区分,既推动了技术进步的理论发展,又加快了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而我认为熊彼特暗示了:企业的创新和发明都源于企业的“虚拟资本”――发明起源于企业“智力资本”,而创新起源于企业“人力资本”。

(二)彭罗斯:“资源―能力”二分法

艾迪斯•彭罗斯(Edith Penrose)于1959年出版了《企业成长理论》。在这本书中她进一步深入研究企业成长问题并提出了企业内生成长论的思想。彭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最具革命性的贡献在于将“资源"与“服务(能力)"区分开来,提出了“资源―能力"二分法,并明确地将“服务(能力)"界定为企业成长的源泉。这体现了中国哲学中的“阴阳”分析方法,其将“阳”的“资源"与“阴”的“服务(能力)"区分开来,这为以后的企业资源基础论、企业核心能力论、企业动态能力论等理论奠定了学术基础。

从“阴”的视角来看,在彭罗斯那里,企业的生产机会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的未利用服务,而这种服务能够为企业带来扩张。因此,企业成长是内生性的,企业成长的源泉就是企业内部资源所形成的服务(能力)。彭罗斯认为,服务分为企业家服务和管理服务,企业家服务用以发现机会,管理服务用来实现扩张。而真正有进取心的企业家不把需求看作给定的,而看成是它应当能够创造的。[10]

彭罗斯认为,对于企业而言,资源是企业为自己使用而购买、租借或生产的有形物品,以及使这些资源得以高效运行的雇员,这属于企业“阳”的方面;而服务是这些资源创造出来的,为企业生产运作做出贡献。一种资源可以被看作可能的服务流,而这属于企业“阴”的方面。由于服务(能力)只能产生于资源的使用过程,“阴阳和合”从而使每个企业的能力是独特的、异质的。

彭罗斯强调了能力的默示性和难以捉摸的性质,认为许多知识是不能被正式传授或通过语言进行交流的,而只能在“干中学”进行传递。这显然是表达了“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这类企业中的“虚拟资本”问题,尽管她没有用“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这个概念。她认为:“‘企业’必须被赋予比企业理论中的‘企业’更多的属性,而这些属性的重要性,不能简单地由成本和收益曲线来表示”。[17]

彭罗斯的观点引发了学者们开始重视资源――能力与企业成长的关系,进而关注在无形资源与资源特性方面的研究,而这实质上是把企业中的“虚拟资本”――“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作为企业成长的源泉来研究。虽然彭罗斯早在1952年就对经济学中的生物学类比提出了批评,但内生成长一直是演化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所以,霍奇逊(Hodgson)仍认为她属于演化经济学派。[11]

(三)纳尔逊和温特:自然选择理论

纳尔逊和温特(Nelson and Winter)批判地继承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和西蒙(Simon)关于人类行为和组织行为的理论,在他们1982年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中,提出了一个吸收自然选择理论和企业组织行为的综合分析框架。[12]他们借用达尔文“自然选择”的思想,认为在经济中,也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 其思想本质与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不谋而合。他们认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也如物种竞争一样,赢利的企业增长扩大,不赢利的企业收缩衰弱,直至被淘汰出局。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不断创新,扩大自己的优势和在行业中所占的份额,因此,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原因。

纳尔逊和温特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两大理论支柱――利润最大化和经济均衡进行了全面地批判,他们认为这两个概念妨碍了新古典理论充分认识经济变迁的特点。纳尔逊和温特的演化理论认为,经济主体(特别是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但不是利润最大化。他们受西蒙等人的影响,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这就使得企业的决策不能是最优的,企业对自己选定的方案感到满意即可,而这个方案不一定是最优方案。纳尔逊和温特基于有限理性和知识的分散性强调了“惯例”概念。“惯例”――我认为是起源于康芒斯对“习惯法”的论述,其内涵与管理学的“智力资本”概念类似。[13]企业的生产计划、价格确定、研究与开发资金的分配等都遵循以“惯例”为基础的行为方式,而不是随时计算最优的解决方案。

纳尔逊和温特把每个企业的“惯例”看成是企业知识和经验的载体,由于“惯例”的无形特性,它实质上体现为企业中的“虚拟资本”――“智力资本”。各个企业的“智力资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它们构成企业之间相互区别的特征和异质性。企业的“惯例”或“智力资本”是可以“遗传”的,如果企业按照惯例运转能够获得满意的收益,那么这些“惯例” 或“智力资本”往往不会发生变化。但是,如果企业的运转出现异常而使收益低于某一个限度时,企业将有可能对“惯例”或“智力资本”进行调整。

纳尔逊和温特提出了“搜寻”概念,把企业努力调整惯例的行为称为“搜寻”。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以及市场开拓活动都属于这种“搜寻”行为。[18]我认为,“搜寻”是在已知的技术和惯例中寻找适合自己需要的东西,这主要体现在“智力资本”的获得上;而创新则是通过研究和开发去寻找原来没有的技术和惯例,这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的激励上。创新意味着改变原有的惯例,创新使创新者对非创新者有较大的优势,从而获得较多的利润。纳尔逊和温特还以企业拥有的智力资本对企业进行了分类。基于“惯例”、“搜寻”、“创新”和“选择环境”等概念,纳尔逊和温特对整个企业理论研究的基础进行重构,提出了经济演化理论,为演化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基于演化视角的企业理论

在前面我们提到彭罗斯的“资源―能力”二分法为以后的企业资源基础论、企业核心能力论、企业动态能力论等理论奠定了学术基础,由于它们都着眼于生物学的视角,注重于企业的内生增长,所以,我将三者统列为演化企业理论学派,下面就这三派观点作个简要分析。

(一)菲尔特、巴尼的资源基础论

资源基础论是在彭罗斯内生成长理论的基础上,经过沃纳•菲尔特、巴尼等人的发展而形成。菲尔特于1984年在《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的《企业资源基础论》一文入选“年度最佳论文”之后, 资源基础论获得了应有的重视。[14]菲尔特在文中借鉴了彭罗斯的观点,明确提出了“资源基础观念”(RBV)一词,视企业为一有形与无形资源的独特组合而非产品市场的活动,认为以“资源”代替“产品”来进行企业战略决策,对当代企业来说将更具有现实意义。我认为,这标志着将人们习惯的企业战略思考由“阳”的“产品”观念转变为“阴”的“资源”观念, 其“资源”内涵与彭罗斯的有形物品不同,是有形与无形资源的独特组合,而更注重于无形资源,从而我将其作为“阴”来看。此种转变将战略制定的基础由外部的“阳”的“产业结构分析”,逐步转移到内在的“阴”的资源与能力分析的“资源基础观念”上。反映了企业战略视角由产业结构的“实体资本”分析,逐步转移到企业内部的资源与能力的“虚拟资本”分析上。之后,资源基础论不断发展,巴尼(Barney)、皮特拉夫(Petelaf)、爱密特(Amit)、格兰特(Grant)等学者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6年,巴尼在探讨企业的竞争优势时,发现企业可由本身的资源与能力的积累与培养,形成长期且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并将其称之为“资源基础模式”。他认为,如果战略资源在所有相互竞争的企业中均匀分布而且高度流动的话,企业就不可能预期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某些企业之所以能在产品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就是因为它们能够通过不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获得低价格高产出的战略资源。巴尼在1991年提出了一个较为综合的分析框架,来阐述企业产生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特性。他认为,具有下列四个特征的企业资源才是可持续竞争优势,即有价值、稀缺性、不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它有助于判断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他认为企业资源包括企业内部所有的资源,可以分成3类:(1)物质资源,是指企业的厂房、设备、机器、原材料等以物质形式出现的可以看得见的资源;(2)人力资源,指员工、经验、培训、关系等与人有关的资源;(3)组织资源,是指正式的结构,包括正式与非正式的计划、控制、协调系统、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非正式关系等与组织有关的资源。[15]

(二)海默、帕拉德的核心能力理论

海默(Hamel)和帕拉德(Prahalad)在1990年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从而形成了核心能力理论。核心能力理论认为,资源与能力不同,能力是配置资源的主体能力,企业的本质是“能力的集合体",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核心能力,而资源基础论忽视了人的作用,偏离了企业成长的本源。也就是说,核心能力理论的观点不同于资源基础论,而与彭罗斯的观点是一致的。在此,我们能够清晰地发现,资源基础论与核心能力论的观点分歧恰好来源于彭罗斯理论中的“资源―能力"二分法,一个立足于资源,另一个则立足于能力。但我认为,这二者都比彭罗斯的观点更进了一步,资源基础论中的“资源”包括了“智力资本”等无形资源,而核心能力论的“能力”则更强调“人力资本”等无形资源,所以二者都是重视企业中“阴”性的要素,他们都是将人力、智力这类“虚拟资本”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

核心能力理论将核心能力定义为各种技术和生产技能的组合,它贯穿于公司金字塔式的生产过程中。成功的竞争者能够进入新的、表面看起来毫不相关的行业或经营领域,具有核心能力的企业似乎更具有多元化扩张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是开发新的经营业务的源泉,它是组成公司战略的核心。海默还形象地将多元化的企业比喻成一棵大树,树干和主枝是核心产品,小的支干是经营业务单元,树叶、花和果实是最终产品,提供营养、支撑和稳定性的根系是核心竞争力。如果企业仅仅盯住竞争者的最终产品,就会忽略竞争者的真正实力,正如只注意叶子就会看不到一棵树的力量一样。[16]

虽然核心能力的思想非常具有解释力,但有的学者认为核心能力没能对公司战略制定提供实践意义上的指导,它是一个精致的理论,但在实践中却不好操作,缺乏可依赖的工具。堪培尔认为,能力的概念比核心能力的概念更广阔些,它包括整个价值链(核心能力只体现在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力对消费者来说更可见,而核心能力对消费者来说是很少看得见的。因此,在面对竞争者方面,最好的母公司应该比其各个战略经营单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16]

(三)提斯等人的动态能力理论

1997年,提斯等人参考核心能力概念提出了动态能力理论,核心能力是独特能力、组织惯例和核心竞争力,而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构建和重构企业内外部能力以应付快速变化的环境的才能。他们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流程•位势•路径的模型(即3P模型),并指出动态能力的本质内嵌于各种各样的组织和管理流程中,而这些流程是由企业的资产位势(特别是专用性和互补性资产)和历史演化路径所塑造的,它们决定着企业的竞争优势。艾森哈特和马丁则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系列具体的可识别的组织过程,这些具体的过程包括产品开发、市场拓展、收购整合、策略性联盟、业务部门的剥离和战略决策制定过程等等。从这些研究结论中可以看出,动态能力既不是模糊的,也不是同义反复的,而是一系列具体的可识别的组织过程。导致企业发生变化的活动有很多,并不是所有导致变化的活动都能称为动态能力。[17]

在提斯等人的研究中,把动态能力的“能力”严格限定为“惯例”,即限定为智力资本范畴。这种理解得到了学术上的广泛认可。“组织能力”是一个严肃的概念,其严肃性在于它必须是一种惯例。如温特所说:“即兴发挥从来都不能称之为能力”。动态能力不仅关注企业特有的组织惯例,其焦点更是放在克服能力惯性的创新和开拓能力上。在动态环境中,动态能力崇尚建立开拓性学习能力。开拓性学习能力是为了在长期内向企业提供新的战略观念而进行的侧重于变革的学习。因此,企业为了获得持续竞争优势,需要具备进行创造性毁灭的能力。

企业动态能力主要是由企业中的“智力资本”――组织设计和“人力资本”――人力资源管理这两个因素决定的。这是因为:一方面企业通过智力资本,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形成企业业务多样化的动态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来促进动态能力的形成,并强调人力资源管理从几个方面着手:选人要重视知识的宽度和深度;职位描述概念要详细具体;以培训来扩展员工现有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以及激励成功,宽容失败。

动态能力观学者认为,以波特(1980)等学者为代表的产业结构分析和以沃纳•菲尔特(1984)与巴尼(1991)等学者为代表的资源基础观,无法解释为什么某些厂商比其他的厂商能在动态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表现得更好。他们认为资源基础观的不足在于,厂商在建立有效且具竞争力资源时,必须基于动态产业环境与竞争状况的考虑,且以市场测试来考验资源,因为资源的真正价值应该取决于市场力量。厂商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厂商的管理与组织流程、专用性资产和发展路径。而位于稀缺性的、顾客需求的、且能用于消费者愿意付钱购买的商品上与具有专属集的资源,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资源。因此,动态能力观比产业结构分析和资源基础观更能够解释厂商竞争优势的来源。[18]

动态能力理论更接近于中国的《易经》思想,它立足于企业的“变易”,即从企业与环境的动态变化中,去把握企业的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的“阴阳和合”,最终达到企业持续稳定地良性循环和增长。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五常.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3]杰克•J.弗罗门.探究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63、5。

[5]科斯.企业的性质[A].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和发展[D].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6]高保中,柳 欣.新制度经济学的困境与出路[J].政治经济学评论,2005,(1).

[7] 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8]盛昭瀚,蒋德鹏.演化经济学[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

[9]南怀瑾.易经系传别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0]彭罗斯. 企业成长理论[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1]杰弗里•M•霍奇逊.演化与制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

[12] 纳尔逊,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3]徐 鸣.论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的“虚拟资本”性质[J].当代财经,2007(8).

[14]Wernerfelt B,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4,(1).

[15]巴尼.企业资源与持续竞争优势[EB/OL].wenkubaiducom/view/6cdc2930b90d6c85ec3ac6

cahtml.

[16]夏清华.从资源到能力:竞争优势战略的一个理论综述[J]. 管理世界,2002(4).

[17]鄢德春.动态能力论足以挑战资源基础论吗?[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2).

[18]罗 珉,刘永俊.企业动态能力的理论架构与构成要素[J].中国工业经济,2009(1).

From Real Capital to Virtual Capital: Dao of Modern Firm

Theory Evolution: Analysis from China's Daoism

Xu MingAbstract: From the evolution of firm theories, the development of firm theory in economics has undergone three stages: neo-classical economics, neo-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Evolutionary Econom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a's Daoism, the three-stage development of firm theory evolves from tangible resources and real capital emphasizing on yang to intangible resources and virtual capital emphasizing on yin, and finally to the stage of integrating tangible resources with intangible resources, mixing real capital with virtual capital, which emphasizes on the integration of yin with yang. The final stage represents the trend of integrating tangible resources, real capital with intangible resources and virtual capital for analysis, which reflects holistic and harmonious philosophic view of Lao-tze and is closer to the nature of firm in real economic practice.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