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何其芳秋天范文

何其芳秋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何其芳秋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何其芳秋天

第1篇:何其芳秋天范文

当问及学生如何理解“游戏”一词时,学生答案出乎我的意料,于是我临时决定在这两个字上多花点时间,与学生一同探讨。

下面就是这个教学片断的剪影。

学生A:渔夫在劳作中寻找乐趣,以游戏的心态在秋天的清早捕鱼,此时或许正唱着渔歌归去。

学生B:鱼儿在秋水中游戏,被捕捞的鱼在鱼夫的船里嬉戏。

学生C:秋风吹着小船,小船荡漾在秋水上,好似渔船在秋风秋水中游戏。

学生D:用拟人化的手法,将秋天人格化,写出清晨秋天在江面上游戏的动人情景。

同学们讲得挺好。《秋天》一诗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何其芳曾说在刚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那么我们来看一看这一节诗歌中是不是也存在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

学生E:“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这句诗中就有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清晨的秋天好像正进入美妙的梦乡一样,让人不忍打扰。

学生F:还有“芦蓬上满载着白霜”,配上小桨,远远望去,确实是一副美丽温柔的画面,让人心动。

学生G:这节诗歌,作者用了美丽的词语,描写了渔夫在一个秋天的霜晨驾船回家的情景,从诗歌中我们似乎看不到劳作的辛苦,诗歌更多表现了劳动及劳动场景的清幽美丽。

教师:听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游戏”一词,是不是又可以做出新的理解?

学生J:作者运用“游戏”一词,可能有“距离产生美”的味道。因为作者不是渔夫,他很难体会到其中的辛苦,而是采取远观的资态看到了其中的美好。平时我们不是有说“看热闹不嫌事大”吗?

第2篇:何其芳秋天范文

我爱大自然,爱她的姿态万千,爱她的春夏秋冬:

从朱自清的散文《春》中,我看到了春天,她是多么美!“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你看,“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她是多么的温柔;“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春天又是最富有活力的季节……

伴随着梁衡的《夏感》中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我又看到了大自然的第二个孩子——夏天,一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季节。“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丰收的季节终于在何其芳的《秋天》中感受到了。秋天,她“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我找到了,秋天,她栖息在农家里;“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蓬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她游戏在渔船上;“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她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读到了冬天,寒冷的冬悄然而至,冷气频频光光临,

第3篇:何其芳秋天范文

走进春的世界。花儿们从睡梦中惊醒,睁开惺忪的眼睛,加入到妆扮春天的行列,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一个个竞相开放,争奇斗艳。鸟儿了都呼朋引伴,齐齐飞上枝头,卖弄起清脆的歌喉,吟唱出优雅宛转的邮子,真是“丽日和风春淡荡,花香鸟语物昭苏”,春天的妩媚跃然纸上!

踏入夏的殿堂。树木愈加葱茏,枝繁叶茂,树叶一簇拥着一簇,一丛挤着一丛,不留一丝缝隙,放眼望去,那一片绿苍翠欲滴,尽收眼底。蝉儿站上枝头,不厌其烦地欢快鸣唱,日夜不休,响彻整个夏天。真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暗里”,夏天的热烈活灵活现!

驰骋秋的田野。秋风拂过,火红的枫叶如同擦上了少女的胭脂,娇艳的面庞可以媲美春日姹紫嫣红的花朵。那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将枝干都压弯了腰。真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的婆娑栩栩如生!

漫步冬的天地。纷纷扬扬地大雪慢慢落下,给大地披上了一层洁白而朦胧的轻纱,银装素裹的世界格外妖娆。曾经绚烂多姿的花朵在寒风中纷纷凋谢,只有那一枝寒梅迎风傲立,透着一丝春的气息。夫是“梦里清江醉墨午,蕊寒枝瘦凛冰霜”,冬天的纯洁惟妙惟肖!

第4篇:何其芳秋天范文

一、提高综合素质,彰显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他应该是师德高尚、知识渊博、专业功底深厚的导师;他应该是能循循善诱,妙语连珠,用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语言教育学生的教师;他应该是能尊重学生,用细心、耐心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和关爱学生的朋友;他应该是有着极强敬业精神和感染力的演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全方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博得学生的喜欢和信赖。有这样的老师,学生怎能不会在课堂上有精彩表现呢?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发展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如,讲何其芳的《秋天》时,先设置听说教学情境―――播放少儿歌曲《春天在哪里》,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要求他们认真听,然后让他们口述自己从音乐当中听到了什么。紧接着,启发学生:“假如,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体验当导游和作词家,你们愿意吗?”学生肯定会特别感兴趣,然后让学生朗读《秋天》,在老师的带领下去欣赏秋天的美丽,并能把诗歌中的美丽像导游一样讲述给同学们听。最后还让学生改编歌词,把《春天在哪里》改为《秋天在哪里》,并比一比,看谁改得最好,唱得最好。这样,让学生在欢声笑语当中学到了知识,也锻炼了能力。

三、积极表扬和肯定,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第5篇:何其芳秋天范文

一、朗读:文字―形象―声音

新教材在每一首现代诗的课后练习中,都有“读”这方面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吟唱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所以诗歌教学应加强朗读,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诗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了朗诵。

朗诵应讲究方法,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如初读,读准字音(查字典及结合课文注释),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整体感悟,把握其节奏及感情,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一般情况下,对于诗歌,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感彩,读得朗朗上口,熟读成诵;需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时,应指导学生齐读;让学生领略某篇文章的优美文辞;欣赏其艺术特色时,应指导学生自由读。当然对诗歌更高要求的朗诵,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而把握诵读的感情,洋溢着朗读的渴望。

1.通读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要想让学生关照审美对象,获得审美感觉,就得让学生多朗读、通读。

例如,学生在初步接触何其芳的《秋天》时,所获得的只是“幽谷”“镰刀”“农家小院”“稻谷”“渔船”“摇桨”等个别的、分散的、孤立的事物表象,还不是完整的统一的艺术境界。教师此时就要在学生多次通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将通读中所感觉到的诸多材料组合起来,通过分析、综合等活动,形成生动完整的审美意象。

2.审读

审读要求教师将学生从“物我两忘”的境界中唤醒,回归现实,带着理性的思考对诗歌进行认真研究,让学生把“情动”发展成“理悟”。

《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处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一不和谐地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到极致。

二、想象、联想

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联想和想象。现代诗歌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品味了诗情画意,又培养了他们口头描述的能力。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不仅加深了自己的感悟,同时他们的创造力得到了不同程度地激发。

1.意境再现法

古典诗歌有着优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再现诗歌的意境。比如教学完《雨说》后,可让学生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诗中的意境表达出来。有位学生是这样写的:少不更事的孩子们啊!不要惊诧,更不要害怕。不要撑起雨伞抗拒我,不要关上门窗、放下帘子谢绝我,不要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防备我。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让我亲一亲吧,跟我一起去看一看春天的新世界吧。那是一个新的世界,那是一派春回大地的景象。

2.意境再造法

一些诗歌蕴涵着丰富的意象,有着独特的意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在深刻理解本诗意境的基础上,利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合理的发挥,再度创造优美的意境。

在教韦应物《滁州西涧》这首诗时,在分析了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学生对此诗掌握差不多的时候,在课堂结尾,我来了个画蛇添足: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彩笔以“野渡无人舟自横”为题,画一幅山水画,请同学们要把握意境,进行合理想象,画出自己的“野渡无人”图来。这一下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课后他们交来很多作品:有画一只孤舟,一个渔人在上面抽烟的;有画一只船,船桨上停息一只小鸟的……

通过再造意境法,学生对此诗感悟得非常深刻,而且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无疑为他们提高欣赏水平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

诗的意境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一首诗就是一幅或多幅美丽的画卷。因此,在阅读古诗时,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幅悲凉凄婉的秋景图,它要表现的是作者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情怀。这个意境可以通过枯藤、老树等九个事物所感悟到,这种感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启发学生想象,即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加工,展现出一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诗中的想象当然也需通过学生的诵读来实现,教师大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文,对诗中的情与景进行初步分析,然后,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对诗文不加限制的改写、描摹。那时、那物、那人、那景、那情就会跃然纸上,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看谁说的最精彩。

读中有想,读懂意象,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第6篇:何其芳秋天范文

弯路。

于是,我在开学初利用两周时间,以第一课《在山的那边》为诗歌学习的起点,分阶段、有侧重地对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所有的诗歌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到六课诗歌都已全部学习完毕,我明显感受到了学生在诗歌朗读、把握情感和揣摩词语这三个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下面以学习第六首诗歌: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为例,谈谈学生的学习效果。

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大家着重从句中节奏和节次间停顿的把握这两个角度来欣赏评价朗读的效果。

生1:读全文。

师:请同学们来说说他朗读中的优点和不足。

生2:他读音准确,节次间的停顿也恰当,但句中的节奏体现得不够好。

如:“定然/在天街/闲游”一句,他读成了“定然在/天街/闲游”。

师:你听得真仔细,纠正得也准确。你能在他的基础上,不仅读出节奏,而且读出点诗味吗?

生2:我试试吧!(生读)

师:(鼓掌)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

生2:我觉得这首诗主要是作者心中的想象,而且是在夜空下的想象,所以我就读得轻柔、舒缓一些。

师:我们明白了,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是与诗歌内容相关联的。比如,读《理想》这首诗,语调整体就比较高昂,语气也要更坚定有力,才能体现作者对理想的赞美。谁能根据这个规律,以学过的诗歌为例,谈谈语气语调与诗歌内容的关系?

生3:何其芳的《秋天》,描绘的画面宁静恬淡,所以朗读时语气就较轻松,语调也较柔和。

生4:曹操的《观沧海》抒发了他渴望一统天下的豪情,所以语气语调都更高昂、铿锵。

生5:张峰的《化石吟》抒发了对化石的赞美,也写出了化石的神奇,问句要读出惊讶,一些语句要读出由衷的赞叹。

师:对,内容决定了朗读时的语气和语调。诗歌读出诗味,才能将诗人的情感传达给听众。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生6:对天上的街市的喜爱和向往。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生6:“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美丽”这个词可以体现作者的喜爱之情。“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世上没有的”可以流露出向往之情。

生7:“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这句想象牛郎织女生活得自由幸福,可见他心中对这种生活的向往,这句中的“定能够”体现出坚定的信念。

师:所以你在读“定能够”时加重了语气,是吗?

生7:是的。

第7篇:何其芳秋天范文

现代教育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单调。目前,各学校都重视培训教师在课件制作上的基本技能。许多老师把课件应用于课堂,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质量。我最近几年一直坚持使用课件教学,同时也常听取各校老师的课件课堂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下面我谈一谈课件教学的优点。

一、 大大增加了课堂知识容量,提高了课堂效果

我们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一般很重视这节课的教学知识容量,也就是说课堂效果与课堂知识容量有着重要的关系。传统教学中课堂知识的传播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授与黑板板书,这两者速度的局限性限制课堂信息含量,使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在初中历史讲到军阀割据时,教师把军阀的名称、割据的地点、主要人物以及依靠的帝国主义列成一张表,通过投影让学生掌握,大大节约了黑板板书时间,让学生一目了然。再比如,数学课堂中,教师通过投影组织练习,节省了板书时间,增加了习题量。

二、 影音媒体的应用使课堂丰富多彩

传统教学中信息的传播依赖于老师的语言和板书,再会调动课堂气氛的教师也有疲惫的时候。而课件教学中影音媒体的应用却大大调动了课堂气氛。

例如在初一政治课学习到《在挫折中奋起》一课时,通过放映贝多芬克服失去听觉而创作《命运交响曲》的卡通片。学生被贝多芬的顽强的精神强烈的感染从而树立在挫折中奋起的意识。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能提高课堂气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 课件教学能有效的解决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遇到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时,单凭老师的讲解会显得枯燥乏味,或有些知识凭老师的叙述,学生无法清晰的理解。这时候课件教学却能收到奇特的效果。

例如一位教师任教小学六年级数学讲到圆锥的概念时,先用课件出示实物如谷堆、铅锤,然后覆盖上与实物相吻合的轮廓线,最后把实物去掉留下几何图形,这样使教学具体、明了、效果好。还有一位青年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讲到光学时,课件显示光的图形有效的解决了光的反射和折射等一系列抽象知识点,较好解决一些知识难点。

由于我国很多地区教育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课件教学的配套设备也是有限的。所以课件教学还处于含苞待放的发展阶段,实践中也会出现了许多问题。我在各学校听课时发现一些失误的案例,下面结合这些案例我谈谈课件教学的原则。

一、 服务于教学的原则

多媒体教学在许多地区学校还是刚刚起步,许多老师也充分意识到它的优越性,在实践教学中加以尝试使用。但是无论教育的手段多么先进,其实作用都不过是在教学中发挥着辅助作用,如果过于夸大了其作用,或者不能适时适量的使用,都不可能收到期望的效果。

例如初二一名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常把一些名师讲解例题的图像片段放映给学生,也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教学的对象是不同的,名师的授课对象与本校学生在学习基础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以至于很多学生不能对例题有充分的理解掌握。这位老师使用课件的失败就是因为没有认识到课件仅仅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而过于依赖课件教学。

二、 适度性原则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适度的原则。如果违反了这个原则,那么好的事情也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课件教学虽然有一定的优点,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握适度的原则,也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第8篇:何其芳秋天范文

人在孤寂时常发出奇异的语言,或是动作。动作也就是语言的一种。

决绝的离开了绿蒂的“维特”,独步在阳光与垂柳的堤岸上,如在梦里,诱惑的彩色又激动了他作画家的欲望,遂决心试卜他自己的命运了:从衣袋里摸出一把小刀子,从垂柳里掷入河水中,若是能看见它的落下他就将成为一个画家,否则不。――那寂寞的一挥手使你感动吗?你了解吗?

我又想起了一个西晋人物,他爱驱车独游,到车辙不通之处就痛哭而返。

绝顶登高,谁不悲慨的一声长啸呢?是想以他的声音填满宇宙的寥廓吗:等到追问时怕又只有沉默的低首了。我曾经走进一个古代的建筑物,画檐巨柱都争着向我有所诉说,低小的石阑也发出声息,像一些坚忍的深思的手指在上面:而我自己倒成了一个化石了。

或是昏黄的灯光下,放在你面前的是一册杰出的书,你将听见里面各个人物的独语。温柔的独语,悲哀的独语,或者狂暴的独语。黑色的门紧闭着:一个永远期待的灵魂死在门内,一个永远找寻的灵魂死在门外。每一个灵魂是一个世界,没有窗户。而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

我的思想倒不是在荒野上奔驰。有一所落寞的古颓的屋子,画壁漫漶,阶石上铺着白藓,像期待着最后的脚步:当我独自时我就神往了。

真有这样一个所在或者在梦里吗?或者不过是两章宿昔嗜爱的诗篇的糅合,没有关联的奇异的糅合:幔子半掩,地板已扫,死者的床榻上常春藤影在爬;死者的魂灵回到他熟习的屋子里,朋友伙在聚餐,嬉笑,都说着“明天明天”,无人记起“昨天”。

这是颓废吗:我能很美丽的想着“死”,反不能美丽的想着“生”吗?

冥冥之中牵张着一个网,“人”如一粒蜘蛛蹲伏在中央。憎固愈令彼此疏离,爱亦徒增错误的挂系。谁曾在自己的网里顾盼,跳跃,感到因冥冥之丝不足一割遂甘愿受缚的怅怃吗?

而,何以我又太息:“去者日以疏,生者日以亲?”是慨叹着我被人忘记了,抑是我忘记了人呢?

“这里是你的帽子”,或者“这里是你的纱巾,我们出去走走吧”:我还能说这些惯口的句子。而我那有温和的沉默的朋友,我更记起他:他屋里有一个古怪的抽屉,精致的小信封,函着丁香花,或是不知名的扇形的叶子:像为着分我的寂寞而展示他温柔的记忆。墙上是一张小画片,翻过背来,写着“月的渔女”。

唉。我尝自忖度:那使人类温暖的,我不是过分的缺乏了它就是充溢了它。两者都足以致病的。

印度王子出游,看见生老病死,遂发自度度人的宏愿。我也倒想有一树菩提之阴,坐在下面思索一会儿。虽然我要思索的是另外一个题目。

于是,我的目光在窗上徘徊了。天色像一张阴晦的脸压在窗前,发出令人窒息的呼吸:这就是我抑郁的缘故吗?而又,在窗格的左角,我发现一个我的独语的窃听者了:像一个鸣蝉蜕弃的躯壳,向上蹲伏着,噤默的。噤默的,和着它一对长长的触须,三对屈曲的瘦腿。我记起了它是我用自己的手笔描画成的一个昆虫的影子,当它迟徐的爬到我窗纸上,发出孤独的银样的鸣声,在一个过逝的有阳光的秋天里。

(选自《话梦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心灵物语

第9篇:何其芳秋天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学习;策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既是改革初中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我们只有把语文教学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积极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改变,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时内容,联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人物、事物,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引导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兴趣世界之中,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先放一段有关济南冬天的画面,明媚的大明湖、滚涌的趵突泉、暖暖的阳光、可爱的小山如此情境,再配上合适的乐曲,激起学生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创造如此意境,使学生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朗读课文的同时,能自主去体会课文中作者创设的几幅画面所体现出的美妙意境。情境激发了兴趣,兴趣增强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体验自己潜在能力被挖掘展示的过程,也是体验快乐的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

2.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就论及“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须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呢?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应通过适当的启迪,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将学生的思维焦点,引向知识的明处。如教《藤野先生》一文,可提出以下问题:(1)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开头却写“清国留学生”?(2)写清国留学生用“标致”一词怎样理解?(3)作者写“弃医从文”跟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4)藤野先生听到“我”将不从医,为什么流露出悲哀的神情?(5)“我”既然“太不用功”,怎么会得到藤野先生的特别关照?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也在讨论中明白:这些问题涉及到人物性格、文章选材及主题思想几个方面。此时教师可将这样一个问题留给学生:如果要你写自己的老师,你要怎样安排、组织材料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样更能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写作,形成自己对阅读与写作之间关系的独立理解。

2.1 改革教学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认知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以及认知动机、风格和技能,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实行多元评价,发动学生本人、同学、老师、家长、社会都来参与评价,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关心、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2.2 教给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点一条路,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才能更好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效率才会大提高。

3.激发学生内在需要,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语文教学既要求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又要求学生适应未来的需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与方法。由学生的“学会”变为学生“会学”,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例如,在教何其芳的现代诗《秋天》时,如果所教学生是农村孩子,学生对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如果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他们可能对课文内容理解起来就有一些困难了。教学这首诗歌,重点是引领学生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教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激发学生表达美好感受的欲望。课堂上采用诵读法和品味法,让学生在朗读与品味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在这个基础上拓展延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开展“走近秋天,亲近自然”的活动。学生返校后,创作了很多以赞美秋天为题材的作品,包括摄影作品、散文、诗歌等。然后将学生的作品整理归类,举办一次“走近秋天,亲近自然”成果展。这样,既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又满足了学生心理的需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