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范文

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生态景观设计

第1篇: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生态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当今现代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类的各项活动对城市及区域现有的生态景观的干扰尤为强烈,自然生态系统在城市化过程中遭到彻底的摧残。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必须的,但自然系统是负荷量是有限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整个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许多先进国家很早就开展了城市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把保护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状况的思想引入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并对未来园林发展的规划设想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在景观行业发达的国家,生态主义设计早已不是停留在论文和图纸上的空谈,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处理技术思想贯穿于整个设计的始终。对生态的追求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后两者,占据首位。国内城市范畴的景观规划还相当落后,仍停留在传统的追求空间视觉效果的形式层次,生态原则只在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得到少许应用。

所谓生态设计,就是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可称为生态设计。景观生态设计以现代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和依据,通过一系列景观生态设计手法营建生态功能、美学功能和游憩功能的良好景观格局,满足人们休闲游憩活动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景观设计。景观生态设计强调的是人与整个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维护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的和谐关系。

本文从很多成功的生态设计、生态景观的案例中,并就“什么是生态景观设计”问题进行了思考,总结了以下几点在城市生态设计的生态景观设计中应注重的手法。

1.分析场地特征

在做一个项目之前必须进行现场勘查,亦即必须遍访场地及其周边环境,观察并记录下各种外形的状况,所有细微以及容易被忽视的方面。以长远的眼光来看,项目所涉及区域都是自然巨变和不断地人为占用的产物,因此而留下了各种遗迹、外形、布局。在生态设计中,节约的设计手法能最大可能地使设计不至于脱离场所的个性,从而保持其一贯性,避免过于粗暴地割裂文脉。

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已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创新,更在于发现,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发现与认识的过程也是设计的过程。因此,最好的设计看上去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只是对场地景观资源的充分发掘、利用而已。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场地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场地的最大特性,以此作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2.地域性的延续

所谓“地域性”生态景观,就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人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人们所看到的生态景物或生态景观类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其周围区域的发展演变相联系。生态景观设计应针对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景观类型和人文条件,营建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景观类型和满足当地人们活动需求的生态空间场所。

在法国苏塞公园中,视线所及之处,林间宽阔的园路、多叉路口的形式和林中空地,构成法国传统的平原上的树林景观。巴黎雪铁龙公园的空间布局有着尺度适宜、对称协调、均衡稳定、秩序严谨的特点,反映出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影响。设计者充分运用了自由与准确、变化与秩序、柔和与坚硬、借鉴与革新,既异乎寻常又合乎情理的对立统一原则来对全园进行统筹安排,雪铁龙公园继承并极大地发展了传统园林的空间等级观念,沿续并革新了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造园手法。

图:巴黎雪铁龙公园

随着时代的发展,风景园林师吸收融合国际文化以创造新的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但是断不能离开所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社会环境,在生态景观设计中应该把握以下原则: ①将传统设计原则和基本理论的精华加以发展,运用到现实创作中; ②将传统形式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提炼出来,经过抽象,集中提高并赋予其新意,创造性地再现传统; ③尊重地域传统、环境和文化。

3.景观的动态变化及机理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类的各项活动对城市及区域现有的生态景观的干扰尤为强烈,原有的生态景观结构遭到破坏,系统功能紊乱、减弱甚至丧失;景观机理悄悄发生着变化;生物多样性下降以及自然生态景观的衰退;城市涝灾的发生;水资源短缺及水环境污染;一系列自然现象的发生等。城市景观设计中应考虑原有自然生态景观的动态变化及机理,以既有的自然生态景观为标本,研究分析在大环境下,长期时间下,形成既有生态景观的原因及特点特征,通过这点特点特征景观的动态变化及形成的机理做以总结,在城市生态设计中调整或构建新的景观格局和功能区域,使整体功能与地域相适应。为营造一个舒适、宜人、安全、高效的城市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保障,以此达到城市景观设计中生态景观设计的目的。

4.乡土植物群落的营造

在城市生态设计的生态景观设计中,应兼顾观赏性和科学性,以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基础,保证植物的生态习性与当地的生态条件相一致。植物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体现本地区的植物景观特色。在具体的植物配置过程中,注重植物生态景观的营造,尤其是适应性强、管理粗放的野生植物和草本植物。同时利用对地形地貌、土壤状况和小气候条件的深刻了解,将植物的生命期和生长周期对景观的影响,以及植物群落的适应性和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作为生态景观设计理念的基本出发点。

在北杜伊斯堡风景园林,工厂中的植被均得以保留,荒草也任其自由生长; 在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中,保留了野草与其他植物自生自灭的区域; 在奥古斯堡巴伐利亚环保局大楼的外环境设计中,设计师在最大限度保护好原有生境条件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创造出不同的小生境,丰富植物群落景观,在有限的空间内共设计了10种不同的草地群落景观,以达到多样性的城市景观设计中生态景观设计的目的。

图: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5.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在城市生态设计的生态景观设计中,从生态因素方面对水的处理一般集中在水质的清洁、地表水循环、雨水收集、人工湿地系统、水的动态流动以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方面。

位于河北省迁安市东部的河东区三里河生态廊道,实现了生态水岸与人工自然的重塑。三里河曾是迁安市城区的排污通道。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道,水质遭到严重污染,河床淤积。由于滦河水位和区域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三里河已经变成了一条季节性河流,部分河段干枯,河床,河流流域的植被生长不良,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2007年委托“土人”设计,进行了三里河生态廊道的改造设计。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高差,将被防洪堤隔离在外的滦河水从上游引入城市,源头处形成地下涌泉,进入城市并改善其生态条件后,又在下游归流入滦河,考虑到滦河水量的不确定性,三里河设计为串珠式的下洼式“绿河”,即使在没水的时候,也能保持串珠状的湿地,同时结合城市雨水收集和中水的生态净化和回用,使绿带具有雨洪调节功能,深浅不一、蜿蜒多变的拟自然河道设计,营造一个多样化的生物栖息地。场地中原有树木都保留, 从而形成众多树岛,令栈道穿越其间。整个工程倡导野草之美和低碳景观理念,大量应用低维护的乡土植被,水草繁茂,野花烂漫。营造出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时代城市景象。本项目从生态设计出发成功保护和改善了三里河河道的水资源环境,值得设计同行和城市建设者学习和借鉴。

图:迁安三里河生态廊道

6、结语

人类聚居与自然共同生存和发展生态健全且优美的环境的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寻求人类和自然互利共生的途径是维护城市稳定发展的建设方法。我们应在设计实践中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自然伦理,探索能结合本土实际的生态化发展模式作为谋求完美生活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实现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利益平衡和互利共生。并在这一基础上引导人类的行为模式,确定社会、经济的详细发展计划。

参考文献:

[1]周曦.园林规划设计生态因素的思考[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1.

第2篇: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生态景观;城市规划;设计与构想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工作是当前我国国家建设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生态城市的建设对城市建设更是具有极其关键的意义。而评判一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是否合理科学从微观上主要是看城市的绿化系统营造与建筑节能的措施是否高效,从宏观的角度上主要是看城市的自然生态是否平衡,是否切实落实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总之,对生态景观城市规划的设计与构想这一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对当前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目前我国的城市生态环境现状

当前我国进入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我国的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来说还是在恶化,环境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的程度,生态的赤字在逐渐扩大[1]。具体表现有:沙漠化在迅速发展,水土流失的状况严重,草原的退化现象加剧,大气和水体的污染严重,废渣等垃圾的存放量过大等。城市的这些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不但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市容市貌,更造成了城市的财富流失和经济损失。总之,当前大面积的城市建设已经带来了很多的环境问题。

2、生态城市规划的设计与构想要点

2.1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城市最初的形成源于“逐水草而居”的生存规则,因此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城市都具有比较好的自然生态基础,尤其是位于我国南方的一些城市[2]。因此,当前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必须要充分利用好城市的自然生态基础。城市生态建设对自然生态基础的充分利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表现:

①保护。保护是充分利用的基础,城市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一种人工生态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城市规划与建设必须要采取相关的有效措施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②提升。提升指的是保护基础上的完善和提高,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通过相关的工程技术措施来维护与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和生态资源的共享性[3]。

总之,充分利用城市的生态基础来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当前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从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来看,城市建设只有充分利用好自然生态的基础,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建设。

2.2 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的规划是城市建设总纲,编制科学的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4]。总体来说,生态城市的规划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生态经济的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人口的分布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等。因此,编制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建成一套由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以更好地指导生态城市建设中经济、环境和社会各方面的精心设计。

城市规划的社会发展指标首先要突出以人为本,以改善人居的环境为中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以使城市的载体功能和城市发展相适应。同时,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生态保护性开发和环境污染防治并重,以建设一个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循环系统,不断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最终促进城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 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精心的生态城市设计需要体现不同城市特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城市的吸引力和风格特色。主要设计领域包括城市景观设计、城市的住宅区设计和城市的产业设计三个方面[5]。

①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各类自然生态景观和由建筑、园林为主的人文景观构成的完整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城市园林设计要做好沿河、沿江、沿湖、沿溪等两岸林带和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在这些设计中融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现代生活理念和历史传统于一体,来提高城市建设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与共享性。建筑景观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要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设计与规划,尤其是沿主要街道的建筑景观设计,在做好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也要适当布置好低层的生态建筑。总之,各类自然生态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的生态功能,最终提高城市的生态效应和景观效益。

②城市的住宅区设计。

要结合生态建筑的原理来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设计与规划,以形成由生态建筑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的设计原则有:

( 一) 以尊重自然为前提

现代小区人居环境设计应尊重自然环境, 因地制宜, 尽可能避免大开大挖, 这应成为当今开发商和设计师的共识。尊重环境不仅指用地的地形、地貌、 植被、 水体、 气候等自然环境, 还应重视包括地域文化、 遗址、 历史名胜、 民俗风情在内的人文环境。

( 二) 坚持以人为本

现代住宅小区人居环境设计时应体现 “以人为本” 的设计原则, 且在设计布局和具体景观表现手法上一定要得体和适宜,一定要利于实现人和山水的亲和, 人们对回归自然的渴望; 一定要利于人居环境由于自然生态景观的引入而具有自然的生态美;一定要满足人居或人的各种户外活动以及气候环境的宜人和安全。要想将自然生态园林景观类型和谐、 得体地应用于现代住宅小区中,尚需要园林景观设计师从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上做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

( 三) 园林绿化是基础

社会发展到今天,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城市污染的增强, 居民日益渴望回归自然, 对绿色环境渴望之极。而住宅小区园林化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它也是将来绿色人居环境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这里所说的 “园林” 是指宏观的大尺度的, 正向大地景观, 郊野景观和生态景观等方向发展。任何小区的园林化设计都要有一条明确的主景轴线或中心花园,并由此轴线或中心来组织整个小区的景观设计, 贯穿整个小区的始终。

3、结语

由以上可以看到,生态景观城市规划的设计与构想对当前我国城市的生态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只要我们能清楚认识到当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充分利用好自然生态作为建设的基础,切实做好生态城市的精心设计和生态城市规划的科学编制工作,就一定能做好生态景观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工作,进而推动我国城市建设的良好、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邵雅静. 规划生态城市发展城市建筑[J]. 山西建筑,2009(02).

[2]秦马付. 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J]. 山西建筑,2009(25).

[3]张明. 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生态建设研究——以呼和浩特市为例[J].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01)

第3篇: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河流;滨河景观;生态文明营建

1 概 述

在建设城市,经营城市中,各沿江城市都在加速滨河景观的营建,尤其是注重对水的依恋,滨河景观都是各城市的重心和亮点。

四川盆地人口稠密,城镇密布,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气候宜人,山水秀丽,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区位优越。尤其是水资源最为丰富,境内共有大小河流近1400条,号称“千河之省”。如长江、金沙江、雅砻江、泯江、嘉陵江、沱江等。各城市沿河而建,因水而兴。

沱江地处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受盆地和本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充足,无霜期长和空气质量好的特点。沱江河道在内江主城

区内蜿蜒曲折而行,上起邓家坝,下止乐贤大自然景园,全长18公里,是是城市休闲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带。

有河流的城市不仅交通运输方便,而且能解决城市用水的问题。过去由于环境让位于城市经济发展,在河道治理时,只考虑其水力技术要求,没有考虑河流的其它功能,更无暇顾及生态景观功能。边坡岩石的,植被的破坏,两岸湿地的消失,自然景观被人工化取代,这些问题带来的后果,则是大部分城市普遍存在生态用地不足,水系破坏,城市生态系统净化空气、水体等生态服务功能下降,城市热岛效应显现等问题,进而威胁到城市健康发展、人居环境改善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 内江城区河道生态景观的现状

内江从2003年全面建成大洲广场后又从2010年起,投资10多亿元,大力进行湖堤景观和湖岸文化景观建设,分段、分梯次的进行景观打造,不断提升优化环境,将其打造成为集亲水、休闲、娱乐、生活和商业开发于一体的城市发展轴。如今的甜城湖,水域面积7000多亩,湖面波光荡漾,两岸风景如画(见图1),已经成为了内江重要的一张“城市名片”。

甜城湖两岸景观打造突出了景观性、休闲性、亲水性和生态性,在设计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文化元素的融入,体现“大千故里、文化内江”的深厚底蕴,成为城市的景观轴、生态轴、休闲走廊和水上娱乐胜地。(见图2)。

3 内江城区河道生态景观的现状分析

3.1 营建生态河畔是城区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

城区河道景观,就是蓝道和绿道的营建。蓝道就是文化廊道,在内江城区河段上,在建和已建的大千园、大洲广场、东兴古镇、圣水寺、三元塔、大千博物馆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绿道就是生态廊道,水是万物生命之源。而河流就是城市中生态系统中的绿色生命线,是城市生态景观的重要因素。内江城区河道生态景观的营建能为城区提供优质的水资源,提供良好的绿色休息空间,提升城市形象。也为市民创造更多的文体娱乐和亲近自然的空间环境。

3.2 沱江河与内江城的生存与发展

唐代诗人李白有一句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倘若你设身于西林古寺之上,俯瞰沱江,看着那滚滚沱江水绕城而过。如果没有沱江,内江城将会怎样?从2004年成都市青白江区的川化集团违法直接向沱江河大量排放高浓度氨氮废水,造成沱江流域发生特大水污染事故,使沱江沿岸上百万群众因水被污而停水半个多月,生产生活用水十分困难。让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同时也给当地人们带来上巨大的经济损失,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可见内江城的兴衰是和沱江河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内江城市滨河景观建设也应注重水源保护,在生态维系,提高水自身净化功能上加大力度。

3.3 营建生态河畔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九曲十一弯”的沱江在内江得天独厚,大千文化底蕴深厚。加速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才能促进大城市建设,让城市发展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因此营建内江城区河道生态景观需要既要观赏性,还需注重生态平衡。使城市滨河景观合理、合法、可用。

4 内江城区滨河生态景观的启示

4.1 城区河道生态景观设计的基本理念

我们建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维系生态平衡同样需重视。城区河道生态景观设计的基本理念就应当是生态理念,维护好城区沱江河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中最基础的一步;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应以人的生物性为起点,以人的生命活动为主线,人是生物中的一份子,为了持续发展,为给子孙万代留下生存空间,所以城市景观营建也应考虑其它生物的生存空间。

我认为,在城市河道治理中注重生态文明,所谓生态文明,就是指有生命的,适合生存的状态,这种状态既要适合人类的生存,也必须保持动物、植物的多样性。人类与多种动物、植物互相依存,才可能呈现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而任何人造的生硬、呆板的环境,都不可能实现这种生物的多样性,其生命力是有限的。根据这些思想,我们必须对那些已变成臭水沟、垃圾场、排水渠的城市河道进行第二次改造,使其回归自然,重新发挥其在城市总体生态环境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城市污水治理步伐不断加快,也为生态治河的实践提供了基本保证。

4.2 滨河城市景观、要注重生态系统瓮中保护水环境

我认为,对于河流治理来说,建设生态文明应该提供这样一种生态环境,首先其水流必须是清洁的,这是保证动植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其次河道治理同样应尊循自然规律,如河流有流向、弯曲,滩涂、流水的枯荣有其自然规律,其流势必须是自然的,蜿蜒曲折,既有浅滩,也有深潭,时快时慢,时动时静;第三河中要有供植物扎根的土壤,河岸要创造保持空气、水分流通、交换的利于植物生长的环境。第四这种多生物形态的河道必须能够抵御洪水的冲刷,完全没有防护功能的天然河道亦不能满足要求。大自然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敬畏自然,顺其自然,要了解河流本来面目,河道渠化,导致城市景观、生态系统水环境的破坏,单一硬化的河堤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污染净化的问题。自然的河道是有大量的生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存在,能有效地降解部份污染物的作用。另外植物还可以向水里补充氧气,吸收和分解等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污染。而被硬质材料覆盖之后,阻隔了水与土壤之间的关系,使水系与土地及其生物环境相分离,有些生态功能就会随之消失。失去了自净能力的河道只会加剧水污染的程度,只会使能够阻挡垃圾的植被被破坏,更容易造成河道水质变差。长此以往。生态景观不复存在,从而间接地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我们可以在河道景观设计中从河水的流向和根据河道形成的地形的特点,来最大程度地模拟生态河道,应该是河道生景观设计的宗旨。

5 加速生态文明建设从规划入手,营建生态景观

5.1 滨河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河流是城市的命脉,滨水带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是对城市水空间的功能、空间、景观、环境、设施等各方面所进行综合性的设计,其目的在于创造生动、优美、富于特色的城市水空间形象。城市水空间与城市形象息息相关,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景观塑造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5.2 构成河道空间与滨水区景观的基本要素

构成城市河道空间与滨水区景观的基本要素及其工程景观元素包括:河道与河滩,树木、草坪及地被植物,湿地与水生植物;水面与水流――倒影、水质与动感美;湖泊、塘地、溪滩、瀑泉(矶坎、岛、湾);水上构筑物――堤岸、护坡、闸坝等。自然生态链动物――鸟、鱼、野生动物与两栖动物及昆虫等。

在河流景观中,最基本的自然景观,是在自太古代以来的持续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无机条件和动植物繁衍的有机条件下,历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形成的,又经过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变迁而留存的。由此可见我认为,有树、草、鱼、鸟及水、土、石等自然物体的河流景观,才能称其为真正的河流景观。

5.3 城市河道与滨水区景观设计

城市河流与滨水区景观设计上我们首先应注重整体性与环境综合治理同步协调,进行河道景观设计时,首先应该对河道(河流)的汇水范围,从区域的角度,以系统的观点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滨水区多呈现出沿河流、海岸走向的带状空间布局。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将这一地区作为整体全面考虑。

仅仅一条线的滨水绿带,不会给城市带来全面的美化,通向滨水地带的“通道”应是滨水景观带的延伸。线性公园绿地、林荫大道、步道及车行道等皆可构成水滨通往城市内部的联系通道。在适当地点进行节点的重点处理,放大成广场、公园,在重点地段设置城市地标或环境小品,将这些点线面结合,使绿带向城市扩散、渗透,与其他城市绿地元素构成完整的系统。

在城市河道与滨水区景观设计要注重以下几点:

(1)目标多元、统筹兼顾、资源共享

城市河流治理不单纯是解决一个防洪问题,还应包括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河道可及性与亲水性,增加娱乐游憩等功能,提高滨河地区土地利用价值等一系列问题。必须统筹兼顾,整体协调。河道景观设计应能为此提供多样性的结构、功能组合,满足现代城市社会生活多样性的要求。

(2)环境保护与生态设计共进

从内江滨河景观中我认为,要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河道,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异质性,强调景观个性,促进自然循环,构架城市生境走廊,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3)沿线绿带亲水性、多样性、共有性三位一体

滨水区空气清新,视野开阔,视线清晰度高。在滨水区沿线应形成一条边缘性的公共绿化地带,在设计中应强调场所的公共性、功能内容的多样性、水体的可接近性以及滨水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创作出市民及游客可望滞留的休憩场所。

(4)岸线、平台的亲水性

亲水是人的天性,留恋与水天之间,徜徉在水岸之畔无疑是心旷神怡的一大乐事。但很多城市的滨水区往往面临潮水、洪水的威胁,设有防洪堤、防洪墙等防洪工程设施。这些设施可采用不同高度临水台地的做法。形式、功能的多样性:滨水区应提供多种形式的功能,如林荫步道、成片绿荫休息场地、儿童娱乐区、观景台、赏鱼区等,结合人们的各种活动组织室内外空间,点线面相结合。线――连续不断以林荫道为主体的贯通脉络;点――在这条绿化线上的重点观景场所或观景对象,如重点建筑、重点环境艺术小品、古树;面――在这条主线的周围扩展开的较大活动绿化空间,如中心广场、公园等,这些室外空间可与文化性、娱乐性、服务性建筑相配合。

(5)城市带形绿廊道规划

城市带形绿廊道是构成城市绿色网络的带状联网要素,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和综合功能的城市绿地形式,它协调了城市水、绿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内江在滨水区可强化带形绿廊道:如森林绿带廊道――生态环保廊道。林荫绿路廊道――游憩观光廊道。内江有内江甜城湖亲水步道。当然还可以提高水准。

(6)自然生态河道堤岸

打造自然生态河道堤岸生态河堤,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我认为应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土体、水体和生物相互涵养且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要满足以下几点;

结合城市景观规划,以水造景,把水景观融入城市景观,充分考虑城市河流沿岸居民和游人的活动需求及环境感受,以“绿”和“水”作为空间基质,构成景观开敞的亲水性人文活动空间,为市民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和富有情趣的滨水生态环境。

城市河流景观也要维系生态平衡,必须敬畏自然,最基本的一个想法就是维持陆地、水面及城市中的生物链的连续,不要被公路、堤坝等人工构筑物截然隔断。尽量保留、创造生态湿地。有了生态湿地就有了微生物、鸟、虫等,也就有了生气。

河流的植被恢复为实现河流的自然生态保护,最好是对河流流域中固有的植物或群体进行保护和恢复。尤其是河流的植被恢复要注重乡土树种的保护和利用。

标本兼治,以水美城,控制河流污染;城市与河流要和谐相处,要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抓好水污染治理,要标本兼治,治本为主,更需要实行全流域共同治理,要在生态文明、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开发河流,要以城护河,以河美城,和谐共处。

生态驳岸对于河流生物过程同样起到重大作用。生态驳岸把滨水区植被与堤内植被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生态驳岸的坡脚护底具有高孔隙率、多鱼类巢穴、多生物生长带、多流速变化,为鱼类等水生动物和两栖类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和避难场所;生态河堤繁茂和绿树草丛不仅为陆上昆虫、鸟类等提供了觅食、繁衍的好场所,而且浸入水中的柳枝、根系还为鱼类产卵、幼鱼避难、觅食提供了场所,形成一个水陆复合型生物共生的生态系统。

6 结 语

(1)在城市河流滨河景观营建中,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的生物性为起点,以人的生命活动为主线,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方针。

(2)在滨河景观设计中同样需要敬畏自然,顺其自然,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基础上了解河流本来面目,尽力还原河流功能。

(3)人工建筑要与自然和谐,为此我认为:城市河流水利工程的建设要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把河堤、道路、景物、水体综合考虑,打破以水论水,以河论河的传统局限和束缚。通过截污、拆旧、布绿、建园等手段,做到水质净化、河岸美化,把城市河流建设成为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城市项链,

(4)水文化生态景观的营建我认为就应该让单纯的工程水利转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和景观水利,要用一种新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保护生物多样性,至少能为水生生物,鸟类提供一个栖息地,成为城市景观中的一道风景。

参考文献

[1]汤振宁编著.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国建材出版社出版.

[2]上林国际文化有限公司编著.滨水区域景观规划.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3]朱达金,赵建萍编著.园林生态.四川美术出版社.

[4].水质简报.内江市水利局2002(1).

[5]赵建萍,朱达金编著.园林植物与植物景观设计.四川美术出版社.

[6]伦纳德奥托兰诺.环境管理与影响评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95~98.

第4篇: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生态型园林;园林景观设计;生态建设;绿化

随着居民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生态园林也走进了公众的视野。从我国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发展生态型园林景观是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生态型园林景观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不仅可以美化生活环境,还保护了环境和自然资源,成为城市发展的特色景观。

1 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的特点

在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中,注重在自然地形基础上,运用园林景观技术,通过植树、种植花草等方式,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最终塑造美丽的园林景观。与一般绿化园林景观设计相比,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突出的是生态功能,与一般绿化的“适用”原则完全不同。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特点是:第一,科学的运用园林景观技术,“因地制宜”设计生态型园林;第二,根据服务对象的要求,对景观功能进行设计。生态型园林景观具有一定的永恒性,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园林布局上,体现了造景艺术,园林中的装饰物品,营造了精神文明氛围,极具观赏价值,也具有生态功能。

2 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的对策

2.1 突显生态功能

生态设计应突出生态配置的合理性。在绿化空间内,要使景观呈现出多样性,注重添加自然生态要素,力求景观整体的生态和谐性。在生态景观中,要注意绿量,以强调其绿地生态功能。

(1)设计复合群落结构的植物造景,创造小气候环境。通过使用多种植物,如灌木、草等,提高总的叶面积。在植物挑选上,要遵循叶面大、光合效率高植物优先的原则。

(2)利用植物改善污染区。在存在的污染区域,应选择抗污染和净化作用强的植物,利用植物覆盖污染物,甚至吸收污染物的作用,改善小环境的污染状况,促进城市生态平衡。

(3)充分发挥植物景观的多种生态功能。不同植物具有很多特殊的功能,如抑菌、清新空气、释放有益气体等。为此,可以发挥植物的保健作用,放松身心,达到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2.2 强调物种多样性

2.2.1 优选品种。应突出城市特色或区域特色,选择地带性植物或其变种,作为绿化景观植物。应注意,慎重选择国外物种,主要绿植应为性状较为明确,我国培育经验较多的植物。2.2.2 为保证城市绿化植物可以一年四季保持较好色彩,应选择多种植物混植。应在“四季常绿”植物的基础上,添加色彩和季相丰富的落叶植物。植物选择方面,要考虑其适应性、正常成熟年限等问题。不应抛弃慢生植物,慢生植物本身的生产过程也是富有意义的,这样才能凸显景观的自然性。植物配置不仅要突出科学性,还要注重艺术性,可扩大绿地的物种种群,使绿地景观更加丰富。

2.2.3 应充分利用绿化空间,合理分配各种植物资源,根据植物自身的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种植多种多样的植物。单一物种密植方法,不利于种群繁衍和生存,因利用多种植物间隔种植的方式,构建符合自然生长规律的绿地。如 Mi-nawaki 利用演替理论,快速恢复和重建当地的潜在植被,效果明显。

2.3 因地制宜是生态园林设计的保证

由于城市环境系统脆弱,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所以,要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设计前,要对建设地的土壤、环境、位置进行调查,并结合具体的使用功能进行设计。不应破坏景观所在地的特殊小气候,种植适应性和稳定性强的植物。当前,很多城市的土壤条件较差,可适当种植改善土壤的植物;若本土土壤不能满足植物的需要,可使用人工介质的种植土,为植物创造较好的环境。

在景观设计中,要重视景观与建筑物的协调性,利用各种修饰的方法,使植物的色彩和整个景观的形态与建筑物交相呼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保留景观地原有的树木,在其周围空间添加草坪、小灌木、观赏花木、宿根花卉等植物,充分利用景观空间。

此外,景观主要使用本地植物,切勿盲目引进外地植物的无序引入,只追求观赏性,而忽略后期的养护。

2.4 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不可缺少的前提

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的关键是健全区域的生态功能,为此,应最大限度的保护当地的珍惜动植物。可将城市中已经消失的乡土野生动植物重新引回园林景观中,促进其种群繁衍,同时也满足了市民接触大自然,了解家乡的需求。城市生态型园林景观可作为乡土动植物的栖息地,通过建立和保护半自然栖息地,实现生态绿化、保护自然的目的。这些半自然栖息地中,保留了原有的环境,同时也进行了人工环境营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自然环境,也为水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

3 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实例

当前,生态型园林景观在很多城市的居民小区绿化中广泛应用,下文以某小区的为例,具体介绍了生态型园林景观的设计。

3.1 主入口景观

主入口位于园区西部,以绿化墙和石壁水景构建一组简单的景观,突出绿色园区墙的形象。

3.2 中心区景观

该景观区全部采用生态型景观,整个区域的主色调为绿色,在突出其生态功能时,也注重居民对景观的其他功能需求。

3.2.1 树林通廊。位于园区主道两旁,高大的乔木整齐排列,具有树木纵深感,树的底部还选择一些灌木,合理利用绿化空间。

3.2.2 童趣广场。儿童营造的景观区,多种植颜色艳丽的鲜花和彩色树木,如紫叶李、榆叶梅等。同时,设置较浅的锦鲤池,周围种植树木,形成林荫广场,便于儿童戏耍和家长休息。

3.3.3 聚景广场。该广场山景、水景相互为呼应,成为小区的中心绿地。为提高景观的观赏点,采用了框景、借景等多种园林设计手法。广场四周不同颜色的绿植,形成了高低错落的景墙,广场中间装饰了西方现代艺术品,营造了良好的艺术氛围。雕塑喷泉的周围混植了乔木、灌木、花卉和草地,所有植物形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

3.3.4 其他景观。小区各处种植了香樟、石楠、、冬青、乌柏、枫树等,以满足园区绿化需要,同时突出小区园林的特色。该小区应用了生态型园林景观后,小区居住环境改善较为明显,整个园区环境变得生动自然、生机盎然,既美观又大气,同时也突出了人居环境的生态功能。

第5篇: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范文

摘要城市景观设计中的生态美学问题,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对城市景观设计的一些具体问题的探讨,来深入研究生态美学在其设计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自然是一种有意义的创造性劳动。通过笔者的思考,希望能够进一步拓展对城市景观设计中生态美学研究的新视域。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 生态美学 城市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的速度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都市建设的逐步推进,作为其组成的重要部分,城市景观的设计就日益显示出重要性。而且从文化的角度来讲,景观设计不仅仅是物质环境,而且还是社会环境和文化内涵的体现。可以说景观设计是大环境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在城市的景观设计中能够突出生态之美,这就不仅仅是居住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与整体大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探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生态美学问题,笔者以为,应该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这是景观设计的最重要原则之一。生态功能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如果能把传统与现代进行很好的交流,就可以赋予景观设计丰富的文化内涵。城市景观设计不同于公园的设计,它应以自然为主线,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领域,使身居闹市的人们获得重返大自然的美好享受。这就要求设计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能够不断地吸纳国内外景观设计的新规划,将时代气息与生态美学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设计要充分地考虑人的需求,尊重人性,理解人性,根据人的需求和行为规律,活动特点,以人为中心进行设计构思。还应考虑到现代人的时代背景、社会气质、文化熏陶、生活观念和生活习性,来创造一个关怀人、陶冶人、优雅舒适的环境。

当然,这都需要创新的设计理念作为支撑。只有在创新精神之中,我们才能更好地考虑生态文明与城市景观何以相辅相成,其人文蕴含究竟何在?景观设计也并不仅仅从美学角度和功能角度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组合配置,更要从景观要素的组成中贯穿设计利益和主题,这样才能表达独特的社会文化内涵。

就理论角度而言,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自然与自然、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方面成果的总和。它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正如沃斯所认为的,自然景色具有减轻人心理压力,净化人心灵的魔力。人们置身于自然环境,与自然互动有助于心理健康,缓解城市生活带来的紧张情绪,提高身心的健康水平。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更大的热情渴望贴近自然,希望生活于自然之中。

荷尔德林吟唱的“人应该诗意地栖居”成为21世纪很重要的文化理想,人们更加地关注人类居住场所的设计问题。哈佛生物学家威尔森在1984年开创的“亲生命性”假说,认为人类天生与其他生物有着亲密的情感联系。人类天生喜欢绿色的植物和蓝色的水,喜欢享受与自然之间的直接感官体验。但是现代城市环境阻挠了我们与生俱来的渴望与其他物种做伴的内在需求。这种阻挠与隔绝实际上也是人失去了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可能。由此也可以看到构建城市景观中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们探讨的所谓景观设计学,主要指“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改造、保护和管理的科学和艺术”。设计是景观的首要因素,管理对于景观也是不容忽视的。通过管理可以实现景观的最佳结构状态,使其具有最大的审美功能。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完整地理解景观设计的内涵。设计好比栽种花木,每个环节都要精益求精,苦心经营;管理好比花木的维护,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否则就前功尽弃。

当然,景观设计是土地的设计,土地不是孤立的,它有着自己的自然系统,也包含着人们对土地的联系,因此设计必须与所在地特有的生态、文化和历史相协调,使其能在自然、文化环境中可持续发展,保持与自然环境与城市文脉的连续性。比如城市绿地是城市居民接触自然最为便捷和有效的途径,可以使人们在城市喧闹和嘈杂的环境之中得以喘息和休息,在与自然的互动中释放自己。因此这是景观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特别是作为滨水区的设计,既要考虑到景观设计的原生态之美,也要考虑到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河流和滨水区在城市中的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水利、交通运输、游憩、城市形象以及生态功能等等。这就决定了滨水区的规划和景观设计,应该是一种能够满足多方面需求的、多目标的设计,要求设计人员能够全面、综合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当然,城市景观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两个方面,但同时也离不开诸如智能技术、生态技术等的支持。我们有时强调在景观设计中的自然资源与地域性人文历史资源,运用生态手段和智能化的技术对各类资源进行合理支配,它并不是简单的自然的再现或对现有景观资源的整合,而是有着地域属性及文化特点的精神产品。因此,在设计中要尽可能地少于干扰和破坏现状的自然资源和景观资源,优先选用可再生或可循环的材料,维护动植物原有的生态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使之成为一个健康完整的生物群落。

另外,生态美学的理念在具体的设计中,还要考虑到传承性、民族性、地域性,设计出具有精神内涵和特色的景观。当然,美好的事物,总会符合某种潜在的规律。关于尺度、比例、色调、质感,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认知和设计程式,但其共同点在于――追求美与和谐。虽然目前设计领域“混搭风”盛行,但我们若要追寻一种深具纯粹古典美的传统风格时,还是会选择使建筑与景观在风格上具有认知的关联性。毕竟,我们对空间风格的感受,往往源于设计元素的选择、组合。

景观设计是反映城市规划建设和现代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景观设计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重视,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日益重视生活环境品质提高的直接体现。景观不是单纯的配套,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空间,是一本有着丰富内涵的书,“一本关于自然的书,关于这个地方的书,以及关于景观中人的书”,是传递一定时期人类理想与追求等讯息的物质载体。复兴城市品格,激发城市对人深切的关怀,重塑城市人文心性,也许,这些恰好可以可以作为我们评判优良景观设计的标准和参照值。

景观设计的总体原则,应融合“人性化、生态化、自然化”的理念,营造富有观赏性和实用性的生态绿化景观。比如景观中大多会采用众人所熟悉的物象作为原型,用以表现物象真实状态中的形态美和精神内涵,所以就外形而言具象景观要素具有一种朴实的真实美。然而其创作毕竟不是对原型进行简单的复制,因而由设计师艺术加工后的具象景观元素还具有一种抽象美。同时,在艺术加工和提炼的过程中具象景物会被赋予特定的精神内涵,完美的融合后的具象要素成为整个环境的意境营造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现代城市生活中,人们对户外活动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作为有形的物质空间,从人的行为心理考虑人性化的空间环境,肯定既要满足功能,又能符合人的感官要求,同时还要注重使用者的行为和心理感受。这就需要满足生态原则、文化原则,要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将空间形态与环境韵律有机结合。一些失败的教训也在给我们设计者以提示,发挥创造性、构建生态美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体现出地域性的审美差异来。

实际上,城市景观的生态化是联合国MAB计划倡导的国际城市发展模式。建设“生态城市”,首先要求城市规划“生态化”,用生态学的原理来进行城市规划――作城市生态规划,在城市规划基础上进行城市生态建设。河流与水体是我们阅读景观的标点符号,它们能营造独特的氛围。水是人类生命延续的源泉,也是景观美重要的构成元素,所谓有水凭添三分灵,水边或水中的植物能丰富水面层次效果,体现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意境,这可以提高景区的美景度。水域设计也就成为景观设计中的点睛之笔。

还比如景观中的桥梁设计不仅能实现交通的基本功能,自身还有雕塑的美感。因此,在设计中要尽可能丰富人们的穿行经验。木质虹桥或者石质拱桥一方面发挥通道的实际效应,另一方面桥身柔和的弧线与水中波动的倒影相映成趣,使空间更加富于层次感。

树木栽种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栽种比例适当的常绿树种,不论雨雪风霜,园内总是生机盎然,夹杂着各种落叶树木,春夏万木苍翠,绿荫生凉,秋冬之际又有一种“无边落木萧萧下”之萧瑟荒疏之美。此外树木还是实现空间围合、加强空间联系的载体。这都是很具体化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景观设计与生态美学的和谐程度。

吴家骅先生在《景观形态学》中谈到景观的含义来自对风景的观察,然而这一观察包含着强烈的精神因素,在中国传统的景观设计中,由于漫长的历史积淀,逐步形成了各种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景观符号,包括物象、天象以及历史典故等,将这些富于民族形式和情感文化符号有机地组合到城市景观设计当中,这无疑会给城市带来文化气息。

景观设计在许多城市中被看成是一门综合空间艺术,因其与艺术形式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设计师担负着提高大众品味的职责。而众多的艺术思潮和艺术形成为设计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

将传统艺术引入到城市景观设计中也是生态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挖掘其组成,还应尽量地在生态美学的构建上能够体现出自己的民族特色。因为几千年的中国文明有着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从中国传统的哲学基础、宗教观念、伦理观念、心理结构等都能找出这种文化精神,比如建筑中典雅、平和及含蓄的风格。道家所提倡的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等文化理想无疑也是生态美学的具体体现之一。人能融入到周围景观文化当中,感受到一种生命的“绿动”以及自然的美感,这无疑是一种主客体的美感交融。

景观设计要素中很多是使城市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人工自然生态因素,有着保护城市环境、文教和游憩、娱乐和观光及社会效益等作用。就生态美学方面而言,景观设计总体上应是在发挥好各种作用的前提下,使城市生态系统趋向于平衡,使景观设计不再为了满足部分人精神愉悦的需要,而是逐步地致力于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循环的过程来满足预想的需要和欲望。这种设计是通过物质能量的流动及土地来联系自然和人类,从而发挥景观设计的生态效应。

当然,从“与自然互动”、“时空的延续”、“人性关怀的空间”等来探讨生态美学更让人觉得意味悠长。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景观设计将会更加的人性化、自然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徐析:《生态景观设计要素探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2] 于洋:《自然与工业对话中的隐喻和象征――哈尔滨黛秀湖公园景观设计》,《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3] 林晶:《自然的街景空间》,《园林规划与设计》,2008年第2期。

[4] 李贺:《盐城经济开发区河东区公园景观设计》,《黑龙江生态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5] 龚德惠:《城市中的人文关怀――武汉中心公园景观所涉及》,《东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6] 高强:《长山河冰河公园景观设计》,《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7] 吴敏:《论景观设计的美学意义》,《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8] 李寿重:《生态美学在景观设计中价值刍议》,《黑龙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9] 安宁:《生态美学与景观设计》,《山西建筑》,2003年第3期。

[10] 刘可可:《论城市景观中生态美学的价值内涵》,《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1] 王奇照:《传统符号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上海工程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2] 孙琴:《花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作者简介:

第6篇: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景观;设计策略;生态恢复

中图分类号:S75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生态设计的含义

随着景观生态设计概念的发展延伸,当下的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是以景观生态学理论甚至更广泛的生态学理论(包括生物生态学、系统生态学以及人类生态学知识等)为基础,通过景观设计手法以及工程技术对某一尺度的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创造生态功能良好、美学价值高以及满足人休闲游憩活动的景观格局。 从地区绿色廊道规划到公园场地设计都属于生态规划设计的范畴。生态设计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完整生态系统,而不是强调“人类中心论”或“自然决定论”。 从而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最根本目的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2.生态设计的原则及目标

景观生态学旨在使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相互达到平衡。景观生态学将各生态系统视为一个有机整体, 作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的效益要大于所有子系统之和,各生态系统以自我稳定与自我组织为运行原则。生态景观设计遵循三个目标:维持整体景观的统一性,提高景观的可持续性,突出地域的自然与文化特点。

①自然优先原则。 自然有其演变和更新规律,具有很强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恢复能力,生态设计要尊重自然过程并充分利用自然的能动性来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

②最小干预、最大促进原则。设计最大限度借助自然力,尽可能减小对场地的干扰,并努力通过设计的手段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利用和能量循环, 维护场地的自然过程与原有生态格局,保证生物多样性。

③“4R”原则。“4R”即 Reduce、Reuse、Recycle 和 Renewable。“Reduce(降低 )”减少对各种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 、谨慎使用可再生资源;“Reuse(再利用)”在符合工程要求的情况下对基地原有的景观构件进行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建立回收系统,循环利用回收材料和资源;“Renewable(可更新)”利用可回收材料与保留下的资源,创造新的景观,服务于新功能。

3.生态设计的手法

①生态优先、模拟自然。 设计师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就是要保护自然环境以及在人造景观中通过简单模型模拟复杂的自然过程,做到保护原有场地的生态环境。 这在湿地和河流景观的生态设计别重要。一直以来很多针对河流生态驳岸的研究反对河岸固化,破坏湿地与河流与陆地交接处的生态多样性以及阻断水陆的物质和能量交流。 生态驳岸除具有护堤、防洪基本功能外还具有补枯、调节水位,增强水体的自净作用,对河流的生物过程也有重要作用, 是人工景观简单化模拟自然过程的良好运用。

②利用自然、植物造景。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有其自身演变和更新规律,自我维持和恢复能力强。 利用自然来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再生更有效率,很多设计师利用植物造景特别是乡土植物种植来实现场地生态框架的构建。 自然界的每一种植物都有其生态功能,可以有效处理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进行生态修复,且易于维护管理,同时提供绿色的、宜人的自然风景。 例如在成都府南河治理工程的活水公园中,就运用水生植物来净化被污染的河水,生态价值高,生态效益好。

③借助科技、运用生态材料。 利用高科技技术和材料来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也是当今生态设计的重要手法之一。 例如,现在一些公园运用太阳能灯具等等。在材料的运用上,设计师应该力求寻找一种耐久性长,本地生产的、低维护性、低能耗的材料。近来,生态材料得到广泛运用。生态透水材料的使用就是生态优先的体现。 城市中大量的硬化材料不透水、吸收和储存热量能力强,造成城市地下水源得不到补充,下雨时城市的雨水系统的压力巨大,热岛效益增强等,生态透水材料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两大难题。

④再利用场地材料。 充分尊重场地历史,保留场地的原有材料再次利用。这种处理手法让人们怀念场地历史的同时也节省了材料,避免了对场地原有生态环境再次人工化。1972 年,设计师理查德・哈格在主持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的景观设计时, 就注重保持原本地貌,选择性保留了基地中的旧工业设备。 工业设施和厂房被改建成餐饮、休息、儿童游戏等公园设施,重新获得了景观价值,同时营造了场地的记忆感,能够通过景观唤起人们的共鸣。

三、我国景观生态设计实践

1.成都活水公园

活水公园是我国景观生态设计的重要实践代表。活水公园是以水为主题的生态保护公园。公园在景观设计立意上就着眼于生态保护的教育和宣传。公园取府河河水,依次流经厌氧池、流水雕塑、兼氧池、植物床、养鱼塘等水净化系统,向人们展示被污染的水体在自然界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过程。景观化污水处理系统,工程技术与植物种植相结合,水过滤的机理主要是:①基质的过滤,物理过程净水;②植物的吸收,生物的过程净水,利用自然做功;③微生物对有机物污染物的降解。 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水体循环利用过程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公园不仅获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还满足了美学价值和游憩功能,是景观设计作为生态修复途径的典范之作。

温州杨府山垃圾处理场封场处置与生态恢复工程方案

近年温州杨府山垃圾处理场封场处置与生态恢复工程方案也成为生态与艺术相结合的工程典范之一。在处理温州杨府山垃圾处理场的污染问题中, 风景园林师参与到环境保护的传统领域,与环境工程师进行了跨学科合作的探索。 合作中设计师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 不仅将垃圾处理场作为环境工程的改造对象,也依托垃圾场作为生态恢复的物质基础,同时利用大地艺术的形式把环境工程设施和园林景观设施作为整体统一规划布局,统筹安排经营。 并在此项目的基础上提出工程技术、生态恢复与艺术效果相综合的理念。完成了从垃圾处理场地到城市公园景观的转变,形成了尊重场地精神、体现生态伦理的后工业景观。从场地现状出发,通过对垃圾的填埋体进行整形,在填埋物上构筑最终覆盖层,设置地表排水系统,建造地下周边收集系统收集垃圾渗沥液,并在场地周围设置深入隔水层的垂直截断墙作为垂直防渗系统,把堆放场改造为卫生填埋场。 并通过大地艺术的手法适当进行地形改造和表层改造,加上环境设施和景观设施的一体化设计取得了生态修复和景观美化的双重价值,将一处废置的城市垃圾用地转变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四、总结与问题

景观规划设计作为生态恢复和保护的一种重要途径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实践。 通过生态设计,是以可持续的方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土地的关系。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通过生态设计来修复已经污染的城市地区以及以生态设计面对待开发的地区,这样才能营造与自然友好、与未来友好的人居环境。但同时,我们在强调生态设计时也存在一定问题。生态景观设计的完善和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生态效应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监督和评估以及专业技术指导。 而我国目前普遍缺少这种长效的保护和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第7篇: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景观;形色设计;苏州生态景观规划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于生存环境的品质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未来城市生态建筑将越来越被重视,并渐渐成为景观设计的主要方式,对于改善城市物质文化水准和生态环境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景观设计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城市视觉美化,其往往需要针对于区域的土地地质,水文,气候进行勘察,并依据建筑原理,去实现建筑与人文,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充分融合。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城市景观中的形色设计,保证实现景观设计的形与色的和谐统一,为城市景观的进一步完善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城市景观中形色设计的概况

1.1城市景观中形色的含义

从理论上来讲,形是物质的形态,姿态,是物质结构所体现出来的外在表现方式;色是物质在光照的条件下形成的固定颜色。形色就是指物质相貌和本质属性之间的关系。由此去理解城市景观形色关系,它就是景观物质在空间中的各种关系综合,以致形成色相,色度,色温的视觉情感。我们从城市景观规划的角度去探析,城市的总平面反映的不仅仅是自然环境与土地使用之间的关系,更加体现出生态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和谐进步之间的形色关系。

1.2城市景观的基本属性

基于不同的规划建筑观念,将产生出千万种城市形态和属性,其所展现出来的城市景观风貌和个性也是不同的。在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状态下,城市景观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功能的发挥上,由此其建筑设计的观念,立场和方法显得比较单一。但是等到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人们对于城市景观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景观在形色上的要求就越来越多样化。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城市形象与环境景观构成的多样化,慢慢的成为我国城市形色的基本特点。

1.3城市景观形色的设计原则

评价一座城市空间形象和景观环境品质的好坏,往往需要从综合的角度上去探析,因为城市空间形象和景观环境品质是城市万物形体和色彩的综合反映。传统城市景观往往关注的是建筑和道路的建筑设计,如建筑物的形态,体状,高度,开合,门洞,尺寸和装饰所代表的礼仪,法制,道德等,追求做到的是天地人合一的境界。现阶段,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文明进程又前进了一大步,不再是单纯的民族风情发展方向,而且呈现出强势文化,以技术美学和大众美学的角度入手,为实现审美方向的多样化不断做出尝试,形成了全新的城市景观形色设计模式。

二、如何在城市景观中进行形色设计

综上所述,城市景观设计的关键在于形色设计,我们就要从城市形色面貌入手,保证实现形色设计属性和规划目标的界定,对此我们以苏州市现代城市景观建设为例,积极探讨如何在城市景观中进行形色设计工作。

2.1清晰的景观形态理念

苏州市是历史名城,无论是生态自然资源,还是历史文化遗产,都历史文化中都属于靓丽的风景线。随着时代的发展,苏州市也经历了很多的建设规划时间,在某些时期取得了很大进步和发展。如何保证苏州形态处于合理的状态下,将成为景观形态设计工作者的首要工作。现阶段城市发展观念不断更新升级,深刻的认识到城市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慢慢形成了以古城为中心的规划方案,对于保护古城面积,控制环境容量,升级建筑布局,保护历史文化,实现水系统整治,维护生态空间景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水乡园林苏州的建设目标的引导下,提出东括苏州空间发展轴线,西控太湖生态保护区,南限城市生态廊道空间,北优生态维护保障区域,中疏古城,形成商业区和旅游区的规划方案。除此之外,还倡导要从点线面三个酵素去实现苏州市生态空间格局的布置,保证城市生态处于健康和谐的状态。

2.2健全的园林生态建设规划

苏州生态建设的过程中要明确自身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引导,保证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不断发展,以循环经济为发展动力,以实现生态苏州的全面建设。详细来讲,结合苏州园林生态建设规划的过程,其主要关注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彻底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知识密集,资源节约型经济增长的转变;其二,关注与生态涵养和发展空间的预留,保证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其三,明确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三大板块,形成循环经济体系,打造以人文本的生态水乡园林环境;其四,展现出四大地方的特点,形成“富庶苏州、园林苏州、水乡苏州、文化苏州”的局面;其五,始终坚持以高标准去要求城市景观的形色设计,保证将苏州建设成为生态的乐园,人间的天堂。

2.3切实的城市景观形色设计执行

依照对于苏州市的城市规划纲要,其无论是在设计观念,执行方法,操作途径上都比较先进,表现出兼容过去和未来,综合时间和空间,辐射自然和人类的特点。城市建筑的形态与色彩从传统建筑“平面展开式”的“粉、玄、灰”发展为现代“粉壁彩瓦”的居住、休闲、度假建筑组团与“高技派”金属结构、玻璃幕墙―― 丛林高耸的摩天大厦的绚丽多彩。私家宅邸园林与公共绿地景园构成了姑苏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民族与国际的造园与城建景观价值取向,依然是这方水土这一方人,但随着观念的更新和高新技术方法的运用,造就出古今文化对比鲜明、中西城市景观交辉相映的现代生态景观。

2.4尊重景观特色的保护和发展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苏州城市如何变化,苏州的水美是不变的主题。水,桥,园林,也慢慢形成了苏州城市景观元素单位,散发出美的芬芳,给予游客众多的感悟。由此,无论是何种阶段,对于苏州城市景观空间形态进行更新升级的时候,其问题就出现在了城市色彩的优化和水质环境的处理上。详细来讲,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内容:其一,以旧城新区的建筑体量和高程为依据,实现对于人流车流的控制,保证城市空间的充分利用和流量的节奏;其二,关注与苏州特色景观的保护,实现城市历史形体和色彩的保护,避免出现建筑群体的复杂色彩,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城市的色彩品位;其三,以水平绿化为基础,关注于建筑立面和立体绿化种植,保证城市区域水陆的自然状态;其四,处理好河湖的水体工作,保证形成与苏州生态景观形色质量相吻合的状态。

三、结束语

继承是发展的前提,而更新是进步的基础。我们在城市景观的形色设计过程中,应该坚持如下的基本原则:其一,包容外来文化;其二,科学审视景观形色设计工作;其三,严谨进行传统文明的调整;其四,保证生态环境保护的人性化发展;其五,积极开拓创新,结合区域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去实现城市景观的形色设计工作。虽然目前在城市景观中的形色设计还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但是我相信,随着城市景观设计趋势的发展,形色设计的处理方式将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程度将会越来越好的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吕菽菲,张捷,甘荫雨.城市古典园林原始功能老化的初步研究(J).经济地理,1999(10):85-90

[2]夏建统.用自己的方式设计lJI.规划师,2005,(4):94―95.

第8篇: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 城市滨水绿地 , 规划设计,生态河道 , 治理方法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waterfront green space landscape elements of each design some treatment method.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urban ecological river, green spac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venue and respect cultural put forward this type of green space landscape design method and ecological river harnessing.

Key words: the urban waterfront green space, planning and design, ecological river, management methods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穿城而过的河流附属带状绿地得到了城市管理者的重视,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中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其规划涉及多学科、多方面的问题,要求专业设计人员以综合的视角进行多目标的规划设计,通过形式多样的造景手法创造丰富的空间变化,形成优美的水体景观。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水,交通、运输也需要水,自古以来许多的城镇、乡村都是近水而建,依托江河之利而兴盛发达。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穿越城市的河流已不再单纯扮演资源和物流通道的角色,其环境功能日趋显现。

城市滨水绿地以带状水域为核心,以水岸绿化为特征,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资源,滨水景观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与变化的景观形态,是城市中理想的生境走廊,也是最高质量的城市绿线。

从水利上来说, 流经城市的每一条河流都是流域治理的有机组成,其在水利上的分工大概可在行洪、分洪、灌溉、航运、排盐、纯景观等方面加以区分。如果从城市绿地系统功能上划分,作为有保护意义的生态廊道是所有河道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这条河流本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所流经的区域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滨河绿地邻接用地的功能都会对滨河绿地的性质产生影响。

对于一个面向全市开放的带状绿地从交通分析上获得必要的信息对未来场地的组织至关重要,同时由于有许多跨河大桥穿越绿地,这会增加一种特殊的观赏视线,另外那条大桥是城市中最重要的桥梁,也会对绿地设计内容产生影响。通过交通分析,可以确定带状绿地的出入口位置,出入口的规模、哪些区域会产生商业价值。除了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分析之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临近用地的现状功能及未来建设情况,一般可结合城市的总体规划或详细规划解决这方面的问题,通常这种以休闲为主的全开敞型绿地不同于一些主题公园,临近绿地的城市用地性质直接对绿地内部的设计内容产生影响。

从生态学角度讲,滨水区域是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特性的区域,和城市内部预留的公共绿地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一个设计师具有生态价值观的话,那么在现场看到一片幸存的湿地,一处小小的候鸟栖息地都应在未来的景观设计中设置一处保护区域,为这些具有未知价值的场地留有发展空间。关注每一条河流在长期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及其组合结构,结合这些自然细节进行水岸设计,本身就是最具特色的滨水景观设计。因此一个好设计师不在于他的设计水平,而在于他尊重场地,善于发现场地的灵魂。

水道的设计应尽量利用河流的原有形态。一条自然的河流,必然有凹岸、凸岸、有深潭、有浅滩和沙洲,只有蜿蜒曲折的水流才有生气和灵气。保持生态河道的自然形态。自然状态下的生态河道水草丛生、游鱼翔底,基质为泥沙或石子,水流或缓或急,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组合,为多种水生植物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境。曲折自然的水道不仅可以降低河水的流速,蓄洪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还能尽显河流的自然形态之美,为人类提供富有诗情画意的感知和体验空间。

当河流穿过城市的时候,应尽量保持生态河道的连续性,连续的流水蜿蜒曲折,流淌于城市之间,可将沿岸各种单体景观元素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连续流水的水质较好,能有效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具有生态和美学价值。而为单纯提高水位采用的高坝蓄水,不仅严重破坏了生态河道的连续性,影响鱼类及其他生物的迁徙和繁衍,而且使生态河道丧失了其自然形态,也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亲水需求。

驳岸的处理,好的驳岸设计,不仅能营造良好的亲水空间和景观,吸引游人,还能很好地保护滨水绿带的生态环境。对于坡度较缓或腹地大的坡岸地段,可选用软式驳岸设计。软式驳岸的处理更接近于自然驳岸,把白沙滩、卵石滩、草滩一直延伸至水面,同时配合岸边的各种植物,既可达到稳定驳岸的目的,又能够发挥驳岸的生态功能,还有利于降低造价及管理费用。对于坡度较陡或冲蚀较严重的地段,在使用水泥和石块护岸时,可以通过挖洞加圈的方法,种植树木花草,局部岸段可布置园林山石,打破单调的硬线条,增加河岸生机。

对于防洪要求较高、腹地较小的河段,必须建造重力式挡土墙时,可采取台阶式分层处理。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用不同直径的钢筋混凝土管等材料,筑成很深的鱼巢,再在箱状框架内埋入大柳枝、水杨枝等;邻水地段则可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中生长出繁茂、葱郁的草木。还可采取挑台、眺台、退台、码头等设计形式进行复式处理。

只要水体条件允许,利用水体开辟游览路线是一举多得的好方式。坐船游览可以解除滨水漫步的劳顿,身处船中使人与水的距离更近,能满足人们亲近水体、接触水体的欲望;荡舟水面不仅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还能从不同角度观赏到城市景观。设置水上交通时要考虑游船的停靠点,不仅要使码头成为绿地游览线路的衔接处,而且还应成为景观空间的结合部。对码头等建筑要精心设计,利用其特殊的造型构成特色景观。为了让人感受到水面的开阔,或能亲近和接触水体,临近水边的道路尽可能将路面降低。

第9篇: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风光带;园林景观设计;滨水景观;生态理念;植物配置

1引言

城市园林景观代表着城市化的水平和层次,是城市品质的象征,因此,无论是城市的管理者,民众,拟或是观光客都十分看重城市的景观形象与环境的品质。而对于景观的赏玩,人们自然会因视域范围内物象的主次、远近、高低、大小以及疏密、光影、冷暖等矛盾对比,区分出不同意境的“山水景观”、“建筑景观”、“街道景观”、“广场景观”、“园林景观”、“滨水景观”、“庭院景观”等等分类景观,在分类景观中,城市滨水景观是景观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水陆自然因子优越的开敞空间,敏感而又脆弱的生态维系地带,向来为建设决策者、规划设计者和城市民众所关注。

湖南作为以湘资沅澧四条江为纽带的内陆省份,大部分城市沿江滨水,江岸资源丰富,且江岸线委婉迤逦,景色秀丽,在已建成的多个城市的多条城市沿江风光带现已成为城市名片及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未来而言,为将湘江建设成“东方莱茵河”,湖南各城市已规划或正在规划的沿江景观风光带还有很多。因此,现阶段对城市沿江滨水风光带园林景观设计进行分析探讨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沿江滨水风光带园林景观设计理念

现代城市沿江风光带应本着“生态、自然、和谐”“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设计。 “强调生态,突出特色”:设计主题――绿色项链,生态廊道。以城市休闲广场和道路节点为“珠”,以狭长形绿地为“链”,以水为“依托”,使带状绿地形成统一的整体。另外,为使城市滨江风光带走廊达到营建城市生态整体性及区域生态连续性的目的,园林设计要构建城市生态廊道的基本网络,完善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之具有系统性、有机性,保证城市园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因子的生态维持能力,实现城市内部良好的生态维持能力。

“以人为本、回归自然”:以人为本,考虑人的活动空间尺度、舒适度、感观美度;人工和自然相结合,既强调舒适亲切又满足回归自然心理需求。

3城市沿江滨水风光带园林景观设计要点

基于城市风光带特殊的景观功能和生态调节作用,在设计时,既应强调园林景观的艺术性,又要保证其实用性,具体思路如下:

3.1城市沿江风光带设计手法

现代城市风光带园林景观设计,一方面考虑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采取多样性设计来满足功能的多样化和人的多选择性及不同层次需要。另一方面,在园林设计结合自然的同时尊重场地发展过程,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综合地反映景观健康的内涵、特征及水平。为此,园林设计首先以功能和结构、格局与过程之间的联系与反馈作为出发点。

针对不同的功能区,对空间性质进行设计,如文化主题空间、运动主题空间、休闲主题空间等等。其中场地空间的布局在设计中有效地结合风光带地块相对狭长的特点,进行“链”式分布,即所有空间零星分布于林荫之下,以道路将其贯穿的方式,最终形成“以点带线,以线连面”的布局形式。充分体现方便周边居民的使用,充分体现园林景观与功能的均好性。

3.2结构格局设计

在风光带园林景观设计中,绿地的有效生态效益不仅取决于绿化覆盖面积和占地面积,而且取决于绿化的空间结构和绿地类型。风光带的植物群落的结构主要体现多样、统一的原则。“多样”是指构成整体的各部分形成一致的差异性,格局多样性是指景观类型空间分布的多样性及各类型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功能联系。“统一”是指这种差异性的彼此协调,其中包括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均衡、比例、节奏等。主要体现在生态系统总体层次、群落层次和物种层次方面。植物群落的结构格局包括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时间结构。

3.2.1园林植物群落水平结构布置

依据不同场所的性质,配置相应植物空间。包括界定空间(分隔空间和围合空间)、联系空间、丰富空间层次、创造特色空间和统一空间。

植物群落的水平结构采用增强边缘效应,突出林缘变化的手法:色带花灌木近边缘栽植,利用矮小、密枝的黄刺玫、丁香、迎春、红瑞木、连翘等密植,形成一条自然变化的曲线,同时要增强与周边环境的联系。

3.2.2园林植物群落垂直结构布置

与地形竖向相协调,植物景观在竖向结构上,除强调乔、灌、草多层结构外,还注重充分体现植物的自然美。选用不同树形的植物,如塔形、柱形、球形、垂枝形等拟在不同林冠线的起伏变化上丰富竖向设计。

突出林冠线起伏变化的手法:一方面运用植物自然特征,如雪松、桧柏、云杉银杏、白蜡、刺槐等构成变化较强烈的林冠线;另一方面利用地形高差变化,布置不同植物,获得相应的林冠线变化。

3.2.3植物群落时间结构(季相)

春――春暖花开,万象更新,树木开始发芽,广场周边与林下点缀的花灌木,营造了点、线、面结合的缀花效果。主要应用的春花灌木有:迎春、樱花、连翘、碧桃榆叶梅、海棠、丁香等,同时结合玉兰、垂柳、梨树等春景落乔的运用,以及二月兰等草花地被的应用,使生态风光带呈现绚丽的春日景象。夏――仲夏流碧,万物葱茏,乔灌草混交的种植方式在这个季节把生态风光带公园装扮成绿色的氧吧,同时夏花植物:洋槐、栾树、合欢、紫薇、珍珠梅、石榴、木槿以及水生植物荷花、睡莲和大量的花卉给夏季增添了绿色之外的色彩,使整个风光带或城市生态走廊坐卧在绿树繁花之中。秋――金秋送爽,也送来了象征丰收的色彩。元宝枫、银杏、黄栌、火炬树等秋色叶树种使城市生态风光带呈现出层林尽染的红火气氛。冬――秋去冬来,北国大地一片银装素裹,但丰富的常绿树种使风光带或生态走廊的冬季仍然呈现绿意,雪松、白皮松、桧柏、云杉、油松、铺地柏等常绿乔灌木与红瑞木、棣棠等观枝植物相映成趣。

3.3应注重花色、叶色植物的应用

对于江南城市而言,沿江风光带还在一定的区域内设计园林景观小品。充分利用乡土植物的花色、叶色造景,如在大面积的樱花和郁金香含苞待放之时,成片栽植的紫叶李在常绿树前,满树红艳,布满了粉红的小花。待樱花、郁金香开完,紫叶李仍以她秀美的叶色自成一景。紫叶李也常于园路旁丛植或孤植,所植之处红叶摇曳,艳丽多姿,令人赏心悦目,若配以金钟、喷雪花、八仙花、金边黄杨等,花期红、黄、白相映,颇为美观。常色叶树种,因其常年或整个生长季保持色彩,因而也有更多的花木可以配置,如夏秋的各色紫薇、红花槛木、木槿、石榴、夹竹桃、合欢、红枫等。见图1、图2。

图1红枫图2红花槛木

3.4落叶大乔木近建筑栽植

利用树木冬、夏的变化来调节建筑的室内温度,形成相对宜居的小气候环境。另外,房屋的屋檐悬挑可以极好地解决建筑夏季不必要的热量获取。

植物选择以乡土树种中抗性强、管理粗放、少维护的树种和地被植物为主。植物配置时多以群落式的复合结构为主,提高绿地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使整个园区生态系统得以持续发展。

3.5设计应注重表达风土人情

为充分挖掘表达风土人情,设计时应多考虑采用乡土树种。对湖南而言,本土树种可以说遍布于各级城市园林绿化的每个角落。如在园林中可作为园景树,构成园林局部的中心景物形成特殊景观,表现形体美或色彩美,如臭椿、香樟、桂花、枫香、鸡爪槭、无患子、栾树等。冠大,荫浓、姿态秀美的本地乡土树种也是庭荫树的首选,如桂花、臭椿、杨梅、香樟、七叶树、鹅掌楸等

在选择景观小品时应结合当地地域特点和气候条件,江南气候温暖,观赏植物色彩绚丽,多选用色彩淡雅之景观小品,主要指带观赏性的小品雕塑,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一种造型艺术,也是反映城市风土人情最直观、最贴切的表达方式。具象的人物雕塑、抽象的诗题画作,多来源于生活,却比生活本身更具玩味和欣赏性,直接作用于人们对城市的认知与识别。

景亭和花架的样式日渐趋于同质化:一样的式样,相同的设置,毫无差异,似乎无亭无架不成景。亭架可以丰富滨水绿地景观,但稍微用心处理,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造出独具魅力的地域景观特色,见图3。

图3景亭、花架透视图

滨水绿地道路铺装中,题材广泛的内涵,古典质朴的风格,成为最能体现地域特色的一种辅地方式,见图4。尽管在滨水绿地景观中,这些过于表面化的硬质景观要素对城市地域文化的表达起到莫大的作用,但地域文化绝不是这些实体所堆彻而成,更不是无中生有的标新立异。一切景观要素或多或少的应该反映出现实,只有带有文化标记的硬质实体才能真实的反映城市中最大众化的生活情形,记录当地特有的文化景观,并在得到合理处置后,引起人们的共鸣,作为真切而又独具特色的景观得以延续。

图4滨水景观带内的道路铺装形式

3.6沿江滨水风光带园林景观设计应注重传承历史文化

城市在不断发展,沿江滨水地带也随之更新,原有的用地功能日益退化,直至完全不能适应城市用地要求,最后被改造为作为公共空间的滨水绿地。我们应该保持沿江滨水园林绿地与其历史作用的相融相通,按照景观需要对其进行合理改造,剔除陈旧的杂物,保留最具历史意义的实体,让它们见证城市的往昔与变迁,随滨水园林绿地一起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

4应用实例

在已建成的长沙市湘江风光带和潇湘大道沿江风光带等多条城市滨水风光带园林景观设计中处处体现出现代城市低碳节能与生态理念。并结合湖湘文化和地域乡土植物特色营造出具地域风情的滨水绿地景观,充分体现出长沙市山水洲城的特点。

4.1项目概况

长沙湘江东岸沿江风光带一期,东临湘江大道,南起湘江南大桥,北至浏阳河口,宽4O~120m,长约12km,见图5。作为展示城市风貌和特色的城市滨水景观路,在设计过程中,遵循了生态设计的指导思想,充分注入了“古城长沙”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创造了有历史文化内涵、有现代化品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沿江城市生态景观带,成为长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亮丽的风景,为广大市民和外地游客出行休闲、旅游观光提供了最好的去处,确保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图5 湘江沿江风光带景观局部鸟瞰图

4.2充分利用江岸地形,深化滨水景观内涵

湘江风光带作为城市滨水景观带,从生态和舒适的角度考虑,优先采用被动方式,依靠自然手段来调节景观道路内的舒适环境。

充分利用山(岳麓山)、水(湘江)、洲(橘子洲)、城(两岸城区)的自然景色来丰富滨江沿线道路的景观;同时湘江风光带设计运用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尊重客观自然、利用地形地貌、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创造良好的气候环境、物理环境;注意与城市各空间的有机结合,注重亲水楼台与近水空间的比例与尺寸,使水景与园景得以串联,其内涵也得以延升。

4.3重视广场园林景观小品设计,丰富滨水景观空间

以休闲、旅游、观光为主的城市滨水景观道路,其休闲设施以行人服务为主,园林建筑、雕塑、艺术小品等设施的设计要简洁明快,突出生态人文精神,并具有艺术性、文化性、趣味性和观赏性。

湘江风光带的环境艺术小品设计着重突出了长沙的历一史文化底蕴,极大的丰富了沿线风光的人文内涵。其中湘江一桥南段风光带以注重表现长沙历史文化名城为主题,由北向南依次设置有潇湘八景、风雨楼、杜甫江阁、碧湘门广场、

电灯公司遗址、仿古园林小景、朱张渡、四羊方尊广场,龙门架广场、雕塑公园等10个主要生态沿江景点,湘江一桥以北以突出表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为主题,由南向北依次设置有下沉式广场、健身广场、音乐喷泉广场、市民休闲广场、湖湘文化广场等12个生态休闲广场。良好的生态人文精神和空间场所,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城市空间环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思想内涵,同时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寓教于游的游憩空间,见图6。

图6风光带市民健身广场效果图

4.4注重乡土植物配置,突出地域特色的同时,节约城市资源

湘江风光带一期绿地总面积达几十万m2,设计大气浑然,大量利用了本土植物资源,如香樟、广玉兰、桂花、垂柳、罗汉松、红橙木、金叶女贞、杜鹃、龟甲冬青、山茶、鸢尾等,在空间层次上,注重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高低错落;在种类上,注重生物多样,并以不同季相、花色和香味有机的搭配。绿地中运用灌木作大色块布置就用了龙柏(深绿)、龟甲冬青(墨绿色)、金叶女贞(黄绿色)、大叶黄杨(绿色)、洒金千头柏(金黄色)。用各种绿色就能配置出各种生动的图案,而不同的季节,颜色也会有浅浓的变化。春、夏、秋、冬时,叶的颜色也在发生变化。早春,香樟、石楠、山麻杆的红叶、垂柳、冬青、女贞、水杉的嫩叶都非常漂亮。深秋落叶前,红黄色的乌柏、橙色或红色的枫树或槭树、火红的卫予、褐色的水杉、红色的盐肤木、黄色的银杏、无患子等更是令人陶醉。还有常年异色叶树种,如紫叶李、榆叶梅、红枫、胡颓子、湖南特有的红花槛木等大大地丰富了滨水园林园林景观色彩。

此外,风光带对斜坡和护坡处理上注重垂直绿化设计,布置垂吊或攀援绿色植物(如迎春、长春藤、紫藤、金银花、绿萝等),即可增加绿化率,又可为行人提供遮荫乘凉的场所,创造了一个舒适、优美的城市空间环境。同时根据各主题景点的性质和要求,灵活运用自然式、规则式以及混合式的植物配置手法,把各园林小品、公共设施等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由于乡土植物的大量应用,极大突出湖湘地域特色的同时,也增加了植物的适应性和成活率,大大减少了维护成本,节约了城市资源。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