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免疫疗法范文

免疫疗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免疫疗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免疫疗法范文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6年6月以来收治好银屑病患者286例,采用随机法分成经络免疫疗法观察组和复方青黛丸对照组。观察组205例,男134例,女71例,年龄9~80岁,病程1个月~35年,全部为寻常型,其中进行期155例,静止期59例。对照组181例,男128例,女53例,年龄7~75岁,病程3个月~30年,亦均为寻常型。其中进行期140例,静止期41例。两组病情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观察组选择患者脊背部有按压疼痛,压之轻快,或表皮颜色异常,皮温偏低发凉,触之坚硬紧张感的俞穴或阿是穴,每次选4~6穴,用华蟾素注射液4ml,对准穴位针刺,采取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缓缓推药,每日1次。对照组采用复方青黛丸口服,每次服1袋(6g),每日3次。治疗期间,两组均忌辛辣腥膻刺激食物,保持心情舒畅和良好的睡眠,预防感冒。

疗效评定标准:①痊愈:皮损完全消退;②显效:皮损消退80%以上;③有效:皮损消退50%以上;④无效:皮损消退不足50%或恶化者。

结 果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在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经络免疫疗法对银屑病不同分期的疗效:该疗法对进行期疗效尤为显著。结果见表1。

治疗时间:观察组最快见效时间在治疗3次后,10次治疗后痊愈最慢见效在治疗15次后,60次痊愈。一般需治疗30~60次。对照组最快见效时间在服药7天后,服药30天后痊愈,最慢者见效在服药40天后,120天痊愈,一般需服药90~120天。说明观察组疗程较对照组短。

远期疗效:在两组痊愈病例中,1~3年后进行随访,观察组随访72例,其中复发11例,复发率l5.3%。对照组随访60例,其中复发32例,复发率53.5%,两组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不良反应:观察组有3例头晕、恶心,1例出现皮疹。治疗后查血、尿常规98例,肝功能25例,均无异常。对照组5例恶心、呕吐,3例腹泻,1例SGPT升高,均于停药后自行消退。

讨 论

银屑病的病因中医认为,外因多为风、寒、湿、热、燥毒之邪侵袭肌肤,内因可因禀素血热,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等多种因素,而后者是本病发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病变所涉及的脏腑,以肺、心、肝、脾胃等脏腑为主。肺合皮毛,外邪内侵,结于肌腠,常致肺气闭塞,宣降失常;心主血脉、主火,心火内炽,热伏营血,致血热旺盛。情志内伤是发病的重要原因,常可致肝失条达,气郁不畅,进而导致气滞血瘀。饮食不节亦是本病的又一重要原因,多引起脾胃健运失常,肌表失养。总之,肺气

第2篇:免疫疗法范文

【关键词】特异性免疫;哮喘;疗效;分析

作者单位:252100山东省茌平县人民医院

特异性免疫疗法(SIT)是指给变应患者递增剂量的变应原提取物,以改善该变应原引起的相应症状。SIT广泛应用于包括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在内的过敏性疾病。SIT经过长时间的应用和研究,疗效已被确定公认[1],既针对病因又兼预防(降低了靶器官的敏感性),以提高耐受性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是病程短、年纪轻、治疗早、症状典型的,疗效更好。现代研究以认识到特应征是人类易哮喘的最主要因素,SIT已成为哮喘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2]。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随机选入样本标准。

1.1.1 符合中华医学会哮喘组指定的标准[3]。

1.1.2 均为新诊断或未接受任何治疗的。

1.1.3 年龄、病情及其病症,同度及其各组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可比性。

1.1.4 排除标本标准的,未诊断明确或治疗方法不同,或特异性免疫疗法不够3~5年的。

1.2 方法

1.2.1 三组分为A组:发病时对症或偏方治疗的;B组发病期住院于呼吸内科常规治疗的;C组:常规治疗加特异性免疫治疗的。

1.2.2 各组按病情轻重分三度:Ⅰ度嗓子痒,哮喘发作短暂,能自行缓解,夜间发作2次/周,日常活动不受限,夜间>2次/月,睡眠可;Ⅲ度感觉呼吸困难,胸部闷胀,用一般支气管扩张剂仅部分缓解,有时须用皮质类固醇控制症状,日常活动受限,夜间睡眠欠佳。

1.2.3 三组病例分别再同一条件下进行病情观察及检验,并对三组患者的自我感觉(舒适度、药效-经济学角度)进行随访调查记录,采用和患者及其家属沟通的方法进行病情疗效等情况的记录。

1.2.4 观察比较分析。以三组半年、1年、2年、3~5年病情程度各所占比例及患者自我感觉为观察指标,统计分析。

表1

各组患者人数n/在各观察时点各分段间所占比例/n%比较

组别例数

半年1年2年3~5年

ⅠⅡⅢⅠⅡⅢⅠ ⅡⅢⅠⅡⅢ

A233/13.0415/56.225/21.745/21.7410/43.488/34.784/17.398/34.7811/47.831/4.355/21.7417/73.91

B233/13.0416/69.174/17.388/34.7810/43.485/21.7410/43/488/34.785/21.748/34.789/39.136/16.09

C244/16.6714/58.336/25.0010/41.6710/41.674/16.6718/18.255/20.812/8.3319/79.174/16.671/4.17

注:不同组间对应项比较P0.01

表2

患者自我感觉不同的人数,各组所占比例比较(例,%)

组别例数好可以轻度不好中重度不好

A232/8.675/21.7511/47.835/21.75

B235/21.7511/47.834/17.383/13.04

C2419/79.174/16.671/4.170/0.00

注:P

2 结果

2.1 三组的病情疗效比较见表1(P

2.2 三组患者的自我感觉见表2(表2 P

3 讨论

哮喘防治领域热点问题很多,顾瑞金[4]已做大略的系统阐述,最佳防治战略需要正确的病因诊断和完善治疗方案,鉴于对哮喘本质的最新认识,而今防治体系是避免接触变应原,药物治疗,SIT和患者的教育。疾病教育是首项,为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目的是使患者达到自防自制。指导患者避免接触变应原,可省去部分患者的其他治疗,如某些动物、食物、和职业性变应原。另外制定长期治疗计划是哮喘防治的另一重要内容,呼吸专科医生为患者制定的仅占45.8%,而83%的患者迫切渴望这一措施的落实。有高达37.4%的患者盲信而采用过“偏方”治疗或只对证处理[5]。

治疗是哮喘防治的最基本最重要内容,有联合基因SIT及其他药物治疗。

3.1 联合治疗方案 为中重度持续哮喘的首选方案。虽然目前无根治哮喘的办法,但以抑制炎症为主的适当治疗是能够控制哮喘,尤其中重度患者的临床症状-B组,可从流行学调查显示,并没有发现哮喘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降低,且远期疗效和病情改善的预后不容乐观;从患者和社会的角度来说控制哮喘的花费似乎很高,而且不正确的治疗(A组)其代价更高。

3.2 基因疗法具有操作方法无创伤性,但其还在实验研究阶段。

3.3 药疗是继教育的第二步,皮质类固醇以及抗组织胺类等药物对哮喘的气道炎症和症状控制非常有效,但停药后易复发。虽然新开发药物的不良反应很少,长期用药造成经济负担及药源性疾病,使患者的健康“雪上加霜”。所以从优化药效-经济学的角色根据病情变化,并依据指标(临床及检验)及时修订治疗方案,而且有的学者根据病情控制分五级治疗方案[6]。

3.4 SIT基本理论 该是连续的变应原注射来促进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封闭抗体,其产生的越多脱敏疗效越好,按患者所能耐受的最高浓度以递增法进行皮下注射,适用与变应原明确但难以避免的哮喘患者。SIT对轻、中度患者能改善疾病的自然进程。只要选对疫苗,严格掌握适应证,可显著持续改善过敏症状,减少用药量,保持肺功能稳定,降低变应原敏感性,降低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及气道高反应性,减少哮喘发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哮喘的SIT已在WHO和世界变应反应学会出版的指示性文件中详细阐述[8]。先前的临床研究和荟萃分析文献里都表明SIT是哮喘安全有效的基本疗法。

3.4.1 确定变应原 在进行SIT前的病因诊断至关重要。变应原诊断包括体内、外实验及变应原特异性体内激发实验,要仔细分析检验的变应原是否与临床症状密切相关,如花粉阳性患者的症状是否为季节性且与接触树木和花草有关等等。

3.4.2 SIT的适应证及有效性 在2006年EAACI的指导文件[7]中明确了SIT七种适应证、三种绝对禁忌证和三种相对禁忌证。一般来说SIT适用于5~60岁哮喘的患者。SIT有效指标是症状缓解,药量的减少以及过敏症状发生率明显下降。从1980~2006年,已有83项关于哮喘的皮下注射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结果均表明了SIT能有效的控制症状,减少患者对药物的需求,另外,该疗法在停止后仍能保持长期的疗效以及可以预防新的变应原的发生,具备高效价比的优越性,而且SIT能预防变应性鼻炎发展为哮喘。

3.4.3 使用标准化疫苗 一直以来许多专业人士都在尽力把SIT标准化的概念统一起来,并且建立公认的标准[8]。就疫苗而言,WHO推荐了各类变应原每年的维持计量。随着该项疗法的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疫苗制造和临床操作流程的不断规范化,我国从事SIT和制造疫苗的专业人员将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我国的规范化标准。

4 小结

综上所述,成功的SIT需要充分的了解变应原与临床症状的关系。各种变应原的交叉反应性,使用标准化疫苗,并且熟悉治疗及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对疾病和治疗的态度避免不良反应的措施,所以具体操作的护理人员需要准确选择SIT适应征,严格掌握SIT的实际剂量,浓度,个体化,递增的速度与维持剂量,密切观察注射前后病情变化并给予及时处理。许多研究已深入探讨了SIT机制,但其确切机制仍待进一步讨论。

参 考 文 献

[1] RZECHELMANNH.Immunotherapywithallergh,txtracts for allerjc Rhinit is.HNO,2005,53(6):517520,522526,528530.

[2] 李明华.哮喘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3.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分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判断标准及教育和管理方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1-267.

[4] 顾瑞金.变态反应学.中国协和医科出版社,278-339.

[5] 林江涛,何叔瀛,姚婉贞,等.北京市城区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控制现状及对疾病认知程度的调查.中华结核呼吸杂志,2007,30(T):497.

[6] 殷凯生.支气管哮喘的药物质量及长期管理.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2):959-962.

第3篇:免疫疗法范文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 儿童 免疫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098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108-02

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RRTI)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其临床特点是常年发作,每次症状较重,病程较长,严重影响到小儿的身心健康及生长发育。发病率达20%左右,以2~6岁最常见。患有RRTI的小儿简称复感儿,在1年内有7~10次以上的上下呼吸道感染。多为先天性因素或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或喂养方式不当,以及遗传、护理、居住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若治疗不当会导致哮喘、心肌炎、肾炎等病,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与身体健康,为目前儿科领域内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笔者就近几年来对RRTI的致病因素及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小儿RRTI的致病因素

1.1 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

1.1.1 体液免疫研究表明,RRTI患儿大多数存在免疫球蛋白及亚类的部分缺失,最常见的是IgA、IgG 含量下降。

1.1.2 细胞免疫原发性或继发性T淋巴细胞功能低下与紊乱是导致RRTI的主要原因之一。

1.1.3 幼儿免疫功能比较低下,易患呼吸道疾病,母乳喂养则较人工喂养免疫力强。此外,长期偏食、挑食,以及耐寒力差的小儿易患呼吸道感染。大气污染对易感呼吸道病也有影响。有报道易感儿血中IgG及IgA等抗体均有下降,但也有认为变化不大。唾液中SIgA水平低下及细胞免疫低下,各地观察基本一致。易感儿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也有降低,如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下降。

1.2 外在因素。营养不良是RRTI的主要外在因素。婴幼儿长期偏食,食欲不振,或缺乏母乳喂养,微量元素铁、锌、钙失衡及维生素A等的缺失都是RRTI的诱因。

1.2.1 微量元素不足国内外许多研究已证实,微量元素的缺失或异常,可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其中锌是人体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它作为多种酶的成分,在三大物质代谢及呼吸道组织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免疫系统的发育、维持及调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锌的缺失能使DNA的复制减慢,并抑制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淋巴细胞转化率下降,细胞免疫力降低。当然,微量元素铁、锌、钙、磷的不足,也可直接影响呼吸道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并减弱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清除病原微生物的能力,易招致感染。

1.2.2 维生素的缺乏维生素A缺失造成的营养不良是导致RRTI发生率高的重要原因。维生素A对呼吸道的上皮细胞的分化及完整性具有重要的作用。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的生长和组织修复障碍,致气道局部腺体功能异常,呼吸道分泌型IgA产生减少,引起RRTI。维生素A的缺失一方面使呼吸道黏膜保护性机制受损,另一方面降低了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各种营养物质包括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补充,能使体内各种酶、抗体、激素合成增多,IgG亚类维持正常平衡。总之,小儿RRTI病因是复杂的,往往是多种因素的作用结果,除了受到免疫因素、营养因素外,还由于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入侵机体,造成感染;又与小儿的呼吸道解剖结构特点、所处的环境气候变化、室内空气质量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有关。

2 RRTI的免疫治疗

反复感染使免疫细胞处于疲惫的状态,免疫球蛋白消耗增多,造成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低下,因此,改善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在RRTI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1 丙种球蛋白。丙种球蛋白(r-glohulin)是从健康人血浆中分离,提取的免疫球蛋白,其成分95%为IgG及微量IgA、IgM,内含多种抗体,可直接对抗各种细菌及病毒微生物的抗原,提高机体抗菌抗病毒的抵抗力。

2.2 卡介苗多糖核苷酸。卡介苗是一种减毒的结核杆菌活菌苗,过去用于结核的防治,先发现其具有佐剂活性。 卡介苗多糖核酸是在卡介苗基础上改良的菌种工艺,是一种新型的免疫调节剂。血清SIL-2R是机体免疫力标志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细胞免疫水平功能,SIL-2R水平异常提高,则提示患儿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卡介菌多糖一方面通过刺激网状内皮系统,激活单核-巨噬功能,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功能来增强机体的抗病毒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稳定肥大细胞,封闭IgE功能,减少脱颗粒细胞释放活性物质等来达到抗过敏和哮喘作用。

2.3 胸腺素。胸腺素(thymosin)又名胸腺肽,是从动物(牛、猪)胸腺提取纯化的生物制剂,其作用是诱导T细胞转化为活性T细胞,促使其分化成为不同功能的各类T细胞亚群,通过调节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功能,影响体液免疫。

2.4 转移因子(TF)TF是从健康人血白细胞提取的一种小分子多肽类,不被DNA或RNA酶及胰蛋白酶所破坏,无抗原性。TF能促使T细胞产生一种淋巴因子,作为一种细胞免疫激发剂和增强剂,将细胞免疫活性转移给受体,提高后者的细胞免疫功能。肖振白等[16]采用TF治疗RRTI 3个月后,采用酶联法,放射免疫技术法观察到RRTI儿童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显著升高,说明转移因子能维持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2.5 多抗甲素。多抗甲素(polyactin A)是我国首创的新型免疫增强剂,从甲型链球菌经发酵深层培养提纯精制而得的一种有免疫活性的多糖类物质,能激活网状内皮系统和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提高外周白细胞,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经多抗甲素治疗后,RRTI患儿CD3、CD4水平得到提高,恢复CD4/CD8比值平衡。多抗甲素通过提高RRTI患儿IgA、IgG含量,增强PHA皮试阳性,表现出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

2.6 匹多莫德。匹多莫德为20世纪90年代人工合成的类二肽免疫调节剂,作为免疫刺激剂,既能促进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又能促进特异性免疫反应,通过刺激IL-2和r-干扰素物质,可产生增强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此外,RRTI患儿免疫功能的紊乱与锌、铁等矿物质及维生素的缺乏有关,因此通过补充维生素A及微量元素对改善RRTI患儿的免疫功能是大有裨益的。

第4篇:免疫疗法范文

【关键词】口腔鳞状细胞癌;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739.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456-01

1 口腔鳞状细胞癌简介

口腔鳞状细胞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好发部位依次为舌、牙龈、颊、腭、唇、口底。鳞状细胞癌以角化珠形成及出现细胞间桥为病理学特征。肿瘤来自表面口腔黏膜上皮,肿瘤性上皮团或上皮岛浸润下方结缔组织,细胞特征可表现为丰富的嗜酸性胞质,胞核、核浆比大,程度不同的细胞及胞核的多形性,鳞状上皮形成的角化珠和单细胞的角化均可见。OSCC占口腔颌面部癌瘤80%以上,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50%,对于肿瘤晚期和复发患者,生存率更低[1]。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十分重要。经过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手术、放疗及化疗并没有显著提高口腔癌患者的生存率,化疗药物有明显的副作用,而且对复发的口腔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尚不明确。研究新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关键。

许多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免疫治疗一直走在前沿,口腔癌患者特别是鳞癌患者,其细胞免疫功能早期就不同程度地受到伤害,再加上常规治疗方法(手术、放疗、化疗等)又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的进一步下降。因此,口腔癌肿的最佳治疗策略应是包括免疫治疗在内的综合疗法。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口腔鳞癌发病功能基因的不断探明,肿瘤基因治疗这一生物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可。自从1988年Rosenberg[2]提出要将肿瘤免疫基因治疗原理实际应用于临床起,学者们就对肿瘤的免疫基因疗法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2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的概念

广义的肿瘤基因治疗概念认为,凡是能够改变肿瘤细胞或其他体细胞的遗传物质结构或功能,而达到治疗肿瘤目的的方法均属于肿瘤基因治疗的范畴。为区别传统的化疗及放疗导致的遗传物质结构或功能(核酸)变化,将肿瘤基因治疗定义为:以适当的基因转移技术将特定的外源遗传物质导入肿瘤细胞或患者体内,通过外源遗传物质的表达产物或对宿主细胞本身遗传物质表达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3]。从基因操作角度看,基因治疗主要有四种方法,及基因修正、基因置换、基因失活和基因修饰。近年来,免疫基因疗法在肿瘤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肿瘤免疫基因治疗是依赖于机体免疫功能的间接杀伤。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的定义为:根据免疫学的理论论技术建立的、以基因转移技术为基础的、以激发机体肿瘤免疫效应或提高免疫效应细胞功能为目的的基因治疗方法。免疫基因治疗的发展反映了整个肿瘤基因治疗历史,首例得到美国FDA批准的肿瘤基因治疗的临床计划是由Rosenberg[4]提出,用细胞因子基因体外转导修饰TIL,最后回输患者体内,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病人。

3免疫基因治疗的方法

基因治疗在口腔鳞癌中的治疗前景包括用于治疗口腔鳞癌的复发和辅助治疗,例如作为外科手术后的辅助措施;发生局部远处转移的口腔癌患者也是基因治疗的应用方向之一。尽管全身用药理论上可以到达转移的病灶,但是基因治疗不适宜于全身输送。因为大多数原发和复发病灶是很表浅的,因此口腔癌患者非常适宜局部直接注射治疗。目前研究的用于治疗口腔鳞癌的方法包括:1)添加抑癌基因-基因添加疗法;2) 去除缺陷肿瘤基因-基因去除疗法;3) 减少刺激肿瘤生长的基因的表达-反义RNA;4) 增强免疫监测-免疫疗法;5) 前体药物活化起到化疗效应-自杀基因疗法;6) 病毒破坏肿瘤细胞的复制周期;7)呈送抗药基因给正常组织以防止化疗损伤。

4口腔癌癌基因的研究

迄今人们已在脊椎动物细胞中确定了32种与逆转录病毒癌基因同源的细胞癌基因,其中20多种与肿瘤发生有关。研究口腔癌癌基因的表达以及癌基因产物的形成,对从分子水平认识口腔癌的发病机制和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Hoellering[5]等采用生物素化的H-ras,cDNA探针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对5例口腔癌患者肿瘤组织中H-ras癌基因的mRNA及其产物P2蛋白进行定位研究,发现H-ras癌基因与mRNA的分布可能与口腔癌的生长方式及预后有关。且发现晚期口腔癌组织中均有ras和myc家族癌基因的扩增。在口腔鳞癌中,c-myc表达量较正常组高2~5倍,平均水平为0.34±0.16pg /μg,其它与口腔肿瘤有关的癌基因还有c-erb-B2、fes、mos、myb等,其中ab1基因在口腔上皮癌细胞株的表达与其脱壁生长特征有关。进一步研究口腔肿瘤中癌基因的各种变化,无疑对揭示口腔肿瘤的发生机制和指导免疫基因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5 口腔鳞癌的免疫基因疗法

免疫基因疗法治疗口腔癌有两种途径:一是增强肿瘤细胞的致免性,一是提高患者对肿瘤的免疫反应性。研究表明头颈部鳞癌患者有数种免疫细胞功能缺陷,包括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以及一些细胞因子。尽管口腔癌没有经典的免疫性,但是很多证据表明其具有免疫识别功能。已进行的动物研究包括给予IL-2诱导产生LAK细胞、TNF- A,将 IL- 2、IL- 4、IFN- C、IL-6或IL-1B转入肿瘤起到免疫调节作用联合应用非病毒脂质体表达的鼠白介素 2和多聚体表达的mIL- 12治疗口腔鳞癌,试验证明是可行并有效的[6]。mIL-2和mIL-12联合运用产生明显的抗肿瘤效应可能是由于其刺激增强了Tc细胞和NK的活性。此外,最新研究表明,应用缺陷型反转录病毒载体能够将TNF-α基因导入口腔鳞癌DNL中,带有TNF-α基因的DNL能够分泌高活性的TNF-α,表明口腔鳞癌DNL可作为基因转移的运载细胞用于口腔鳞癌的细胞因子基因治疗。

5.1 细胞因子与免疫基因治疗

在当前所开展的基因治疗研究中,免疫基因治疗的研究多集中于细胞因子基因治疗的研究。细胞因子的基因治疗避免了以往细胞因子注射疗法需反复多次给患者或动物模型注射大剂量细胞因子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也取得了细胞因子注射疗法所不具备的治疗效果。细胞因子基因治疗所选用的目的基因是可以编码表达包括ILs、IFNs、CSFs及TNFs等在内的各种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基因[7]。依据将细胞因子基因导入体内的途径和原理不同,细胞因子基因治疗可分为以下几类:(1)以免疫效应细胞为基础的细胞因子基因治疗;(2)以瘤苗为基础的细胞因子基因治疗;(3)以抗原呈递细胞为基础的细胞因子基因治疗;(4)成纤维细胞等受体细胞为基础的细胞因子基因治疗;(5)直接体内注射途径的细胞因子基因治疗。

5.2 抗体与免疫基因治疗[8]

(1)抗体增强免疫基因治疗的靶向性:解决免疫效应细胞识别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是肿瘤治疗的关键之一,研究表明将肿瘤特异性单链抗体基因导入T细胞中,使之分泌抗体,一方面通过抗体杀伤肿瘤细胞;另一方面通过抗体使特异性结合增加。

(2)抗体作为免疫基因治疗的效应分子:胞内抗体可用于肿瘤治疗。美国学者构建了一种编码单链抗体的载体(PGT21),将此载体转入高表达erbB2的卵巢癌细胞株SKOV3细胞中,可以通过胞内表达抗体erbB2单链抗体,抑制瘤细胞的生长。

(3)抗原与免疫基因治疗:在肿瘤治疗方面,经FDA批准,已有学者将编码CEA、Ig基因表达载体直接导入结肠癌和口腔鳞癌患者体内,临床显示其有一定抗肿瘤效应。

5.3 综合性免疫基因治疗

有研究表明,单一途径的免疫基因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将相互间有相加或协同效应的不同方法联合起来治疗口腔鳞癌的临床效应值得尝试。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有:细胞因子基因治疗与细胞因子基因治疗的联合;细胞因子基因治疗与B7等共刺激分子基因治疗联合;细胞因子基因治疗与MHC基因治疗联合;④细胞因子基因治疗与抗原基因治疗联合;⑤细胞因子基因治疗与自杀基因联合治疗。

6展望

综上所述,口腔颌面鳞癌免疫基因疗法发展至今,经历了从单一途径疗法转向多途径联合治疗的阶段,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伴随着新的免疫基因疗法的不断问世,基因联合疗法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且不良反应也大大降低。同时,结合口腔鳞癌术前术后辅助疗法是可行的治疗方式,并有望进一步提高生存率。比较同期不同心的联合基因疗法的随机试验仍在进行中,这些试验将可能为治疗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治疗中的作用确立1个新的位置。另外口腔鳞癌往往伴有第二原发肿瘤的风险,已经成为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免疫基因疗法对于第二原发肿瘤的影响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

免疫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肿瘤的方法。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能够拓展基因治疗肿瘤的方法,选择性针对肿瘤细胞。由于口腔鳞癌基因突变频繁,位置表浅易于瘤内给药,因此基因治疗适合运用于口腔鳞癌。基因疗法用于Ⅰ期的头颈部鳞癌是安全有效的;对于Ⅱ期鳞癌,联合放疗或化疗,也能起到抗瘤效应;作为辅助措施治疗Ⅲ期鳞癌的正在进一步研究中。以后的研究方向在于建立起安全有效的利用免疫基因疗法治疗口腔鳞癌的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1] Parkin DM, Bray F, Ferlay J,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02 [J]. CA Cancer J Clin, 2005, 55 (2): 74-108.

[2] Rosenberg SA,俞慕华.白细胞介素-2免疫治疗癌症的现状与展望[J]. 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 1989(01)

[3] Cusack JC Jr, Tanabe KK. Cancer gene therapy. Surg Oncol Clin N Am, 1998, 7B421- 469.

[4] Rosenberg SA,刘绍魁.白细胞介素-2用于肿瘤免疫疗法的最新近展[J]. 国外医学.创伤与外科基本问题分册. 1989(07)

[5] Hoellering B, Mueller MM Fusenig NE Friends or foes bipolar defects of the tumour stoma in cancer[J] Nat Rev Cancer 2004 4(2) 839 849.

[6] Li D, Shugert E, Guo M, et al . Combinat ion non viral inter -leukin 2 and int erleuki n 12 gene therapy f or head and neck squanous cell carcinoma. Arch Ot 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1, 127B1 319- 1 324.

第5篇:免疫疗法范文

(锦州市中医医院辽宁锦州121000)【摘要】目的 探讨针刺、推拿、中药中医疗法联合应用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 随机分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中医疗法联合应用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青霉素和激素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39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对照组50例,治愈26例,显效4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60%。结论 中医疗法联合应用,使针药迅速直达病所,面部气血得以阴阳调和,经脉通利以至于功能恢复。 【关键词】中医疗法;联合应用;面瘫【中图分类号】R245.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234-01 面瘫俗称“口眼歪斜、口僻”,祖国医学将其归属中风范畴,称类中风,为一种常见病,春秋两季发病率较高。临床中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以青壮年多见。该病发病急速,为单纯性的一侧面颊筋肉弛缓,初起大多有耳后、耳下或面部疼痛。中医认为系面部经络遭受风寒,气血不和、经筋失养所致。我科采用针刺、推拿、中药联合合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均为我院康复科患者,年龄15~60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男性23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35.6岁;对照组50例,男性22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35.2岁,病程1天~20天。 1.2 诊断标准:

根据《内科疾病诊断标准》[1]中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①起病突然;②眼裂变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③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低并向健侧牵引;④或有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障碍,乳突部疼痛,外耳道或耳廓部感觉障碍或出现疱疹或泪液减少等;⑤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继发性面神经麻痹。耳聋、耳鸣、重听。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所有病人均采用针刺、推拿及中药三种治疗方法。针刺法 取穴如下,以迎香、地仓、颊车、合谷、足三里为主穴, 配穴太阳、下关、阳白、鱼腰、攒竹为配穴。治疗中诸穴配伍,故取得较好疗效,治疗中地仓及颊车双向透刺,鱼腰透阳白,刺法:平补平泻,针刺留针时间30分钟, 10天为一疗程,取穴时仅针刺患侧,合谷对侧取穴。针刺后采用TDP照射。中药汤剂 以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为治则,牵正散加减治疗。方药:白附子10克、防风15克、白芷15克、全虫10克、蜈蚣2条(去头足)、地龙10克、僵蚕15克、当归20克、川芎 10克、黄芪50克组成,日一剂水煎至300ml,100ml日3次口服,10天为一疗程。推拿 方法如下,将指腹从人中向患侧颧方向推5次,其次将承浆向患侧颧方向推5次,再次由人中向颧、由颊车向地仓,方向推5次,由上到至下,从中间到两边,各5次。点穴面部穴位取:太阳、四白、下关、颊车、地仓、迎香各50次。最后以双手轻叩双颜面部结束治疗。手法治疗时间3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2.2对照组:静点青霉素800万单位加入地塞米松15mg,每日1次静点,7~10d激素减量至停止,配合维生素B1100mg,甲钴胺注射液500ug,每日1次肌注。 3 疗效观察3.1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痊愈:面瘫症状消失,颜面部表情功能恢复正常;显效:面瘫症状基本消失,面部肌肉功能基本恢复;有效:症状和体征有改善,谈笑时口角轻微歪斜,额纹和鼻唇沟未恢复;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3.2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39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对照组50例,治愈26例,显效4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6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P

第6篇:免疫疗法范文

英国福利国际模式

英国长期以来推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政策,其医疗体系的核心有两点,一是以社区医院为主体的医疗服务体系;二是医疗作为社会福利由政府提供给国民,实行以公平为基础的全民免费医疗。

整个体系以英国卫生部为主导,医疗设施绝大多数为公立,由英国各级公立医院、各类诊所、社区医疗中心和养老院等医疗机构组成,为国民提供日常的医疗服务。

在医疗保健领域,英国设立了三级管理体系,分别是:一、社区医疗系统,主要职能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广覆盖的医疗保健;二、根据城市内的行政区属设立全科诊所,其主要职能是接受行政区内市民的就诊及向辖区内居民提供家庭私人保健医生;三、政府在城市中兴办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全科医院,为市民提供更为专业、全面的医疗服务。英国医疗卫生机构均为政府所有,统一受卫生部全权管理,经费亦来源于政府的公共财政拨款,其比重占整个城市医疗经费的85%。

这种大包大揽式的制度,曾让财力雄厚的英国政府难堪重负,对福利国家模式的质疑声浪渐高。上世纪80年代,医疗领域逐步导入市场机制,推行“管”“办”分离的政策。政府通过招标方式,逐步将各类医疗机构的经营管理权移交给专门的医院管理公司和基金组织,然后由政府出钱购买服务,通过各医院间的竞争,达到降低医疗费用和压缩管理成本的目的。经过近十多年的运作,改革后的体制效应正在逐渐地发挥出来。

英国的“全民健康医疗服务”体系曾经是许多英国人的一大骄傲。然而,由于服务对象太过广泛,加之实施免费医疗,“全民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在时间、质量和服务水平上就难免捉襟见肘,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尤其对老年患者的服务,令人怨声载道,暴露出诸多弊端。

“免费午餐”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提供者――政府的财政状况。NHS运行所需开支的八成以上来自财政拨款,而在近年来英国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庞大的医疗开支让英国政府不堪重负。

随着政府支持减少,一些缺乏职业道德的医院管理者在“开源”无望的情况下就想到“节流”,在患者身上省钱,为病人提供的医疗服务开始低于标准,导致英国医疗事故不断增加。

日本的社会化医疗服务模式

日本采取的是一种医疗服务社会化、医疗费用国家化的医疗服务模式,具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医院运营和医生从业的模式以民间为主,但以行业组织进行管理,保证医生和医院的合格和规范;二是政府将医疗服务作为确保项目提供给全体公民,医疗费用大部分由政府负担。

日本禁止私立营利性医院营业。长期护理保险、公共医疗保险是日本医疗体系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在所有医疗支出中保费、减免税、自费的支出分别占48.8%, 38.4%和12.3%。

日本基层医疗由个体诊所提供服务,医院医疗服务主要由私立非营利性医院承担。基层诊所主要以专科诊所的形式出现,也有少量公立医院提供初级医疗服务,日本医药分业,大多数医院门诊彻底被剥离。

初级医疗系统中,有1/3的医生是被诊所雇佣的,其余都是医生自己当老板。诊所通常是由医生个人开业,或由医生集团举办。诊所既可以提供全科服务,也可以可以提供专科服务。日本初级医疗服务的组织形式通常是1名医生+几名护士,2011年日本诊所全职人员的配置平均为7.2个人,包括1.2个医生,1.8个护士,2.1个前台。

从医院构成上看,2013年日本15%的医院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举办,其余的医院均为私立非营利性医院。特别注意的是,私立非营利性医院被认为是公共医疗的一部分,接受政府的各种津贴补助,也在公共医保资金的支付范围之内。

另外,日本建立了强制型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也就是公共医疗计划,每一位居民或者雇员都必须加入公共保险计划,合法移民也要求加入社会保险计划,但黑户移民以及游客不包含在内。一个居民如果退出强制医疗保险,重新加入时要额外交纳2年的保费。大约3400个保险机构负责提供公共医疗保险。除了儿童和老人,公共医疗保险的自付比例为30%。3岁以下儿童自付比例是0%,70~74岁老年人自付比例是20%,75岁以上老人的自付比例是10%。

私人医保和公共医保的边界也非常清楚,前者在日本保险计划中处于补充地位。第一种是对强制公共医保的补充险,这是居民自愿参与的,主要以包干的形式支付医疗费用,弥补公共保险的保障不足,比如每日住院费用。第二种是补充险,覆盖了公共医保未涵盖的项目,在日本属于补充地位。

就日本模式而言,国家在维护国民健康方面,无论是财政支持还是制度监管,均尽了应尽之责。但由于日本人口老龄化严重和出生率下降,使得投保人数减少而用保人数日益增多,医保基金入不敷出。此外,这种保障体系还容易造成患者过度使用医疗,导致资源浪费。

美国的市场化医疗体制

这类体制以市场经济高度成熟的美国最典型。美国的医疗分为截然不同的两种,一种是公立医院,一种是私立医院。

美国公立医院规模很大,每座城市都有几家,它们基本没有什么盈利,完全是作为公益目的,为美国公民看病。公立医院是非营利性、免税的,只按服务水平收费,收入用于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公立医院的医生收入不很高,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国家的拨款。

私立医院则分为两种,一种是非营利性但不属于政府的,这类医院主要是各种慈善机构等组织成立的,作为对公立医院的补充。另外一种则是营利性私立医院,这类医院收费较高,但水平一般很高,以专科医院为多。

公立医院基本满足美国低收入阶层的最低保障,私立医院除了提供美国公民基本医疗服务以外,还提供比较高端的医疗服务。两者配合,形成了美国整体医疗制度。

在美国,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各有各的看病去处。有医疗保险的人,看病绝大部分开销都由医疗保险公司承担,自己仅需支付其中一部分。没有买医疗保险的人,就需要承担更大的医疗费用。

据了解,美国做得最好的可谓乡医疗,也就是家庭医生。在美国,无论乡镇城市,每户人家都有家庭医生。这个家庭医生一般是负责某个社区,一个社区有很多这种医生。家庭医生一般是综合科的医生,他们可以诊断和治疗基础的、常见的疾病,病人也可以就近在社区医院住院护理。这样既节省了医院资源,也节约了患者时间。

研究美国医疗体制的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大家以为家庭医生的水平很差,就太武断了。其实美国家庭医生水平并不差,他们是美国医生的中坚力量,也受过严格的医学训练。在全美80多万医生中,60多万都是家庭医生。不过家庭医生的收入还是各科医生中最少的。

美国是社会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有机结合,对于穷人、老年人、残疾人,是社会医疗保险,由社会出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对于那些不是穷人,也不是老人残疾人的公民,鼓励用商业医疗保险这种办法。

在美国,医疗问题一直是个敏感的社会问题。“贵”是美国医疗最大的痛点。每任总统都试图解决它,非但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反有愈演愈烈的态势。

第7篇:免疫疗法范文

关键词:壮医药物竹罐疗法;风湿免疫病;治疗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是壮医常用外治法,是用煮沸之壮药液加热特制之竹罐,再将竹罐趁热吸拔于治疗部位上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广泛用于风湿免疫病的治疗,疗效与内治法有异曲同工之效。即采用祛风毒、除湿毒、散寒毒、消肿痛、通调龙路火路的常用壮药,如藤杜仲、山霸王、大血藤、三钱三、五爪风、三角风、八角枫、宽筋藤等。将上述适量的药物加水煮沸,投入已制好的竹罐,同煮10min后取出备用,趁热迅速扣于选定的拔罐部位上,每次拔5~10min,第1次拔出竹罐后即用锋利的三棱针在罐印部位重刺3~4针,迅速取热药罐再在针刺部位拔罐。如此反复拔2~3次。拔罐完毕擦净后再用药巾热敷于拔罐部位。其负压吸拔、热敷作用、拔毒消肿、促进代谢、改善营养、通龙路火路气机、壮药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是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发挥内病外治作用的基础。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可作为多种风湿免疫病的外治手段而发挥良好的治疗作用。

一、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可作为多种风湿免疫病的治疗方法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操作规范:即采用藤杜仲、山霸王、大血藤、三钱三、五爪风、三角风、八角枫、宽筋藤等,将上述适量的药物加水煮沸,投入已制好的竹罐,同煮10min后取出备用,边拔边捞,甩净水珠,趁热迅速扣于选定的拔罐部位上,每次拔5~10min,第1次拔的时间可短些。第1次拔出竹罐后即用锋利的三棱针在罐印部位重刺3~4针,迅速取热药罐在针刺部位拔罐。如此反复拔2~3次。竹罐上出现的白泡多的可多拔几次,直至无白泡为止。每次取罐后要用消毒卫生纸擦净后再吸再拔。拔罐完毕擦净后再用药巾热敷于拔罐部位,药巾冷了再换热的药巾(药巾为干净的毛巾浸于上述药液,捞出拧半干即成)。疗程的第1天只敷不洗,第2,3天再用药液熏洗患处。急性病程者每天拔罐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2个疗程;慢性病程者每2天拔罐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3个疗程。适用于:滚克(类风湿关节炎)、隆芡(痛风)、令扎(强直性脊柱炎)等多种风湿免疫病的治疗。壮族民间早已将壮医药物竹罐疗法用于风湿免疫病的治疗中。

二、负压吸拔、热敷作用、拔毒消肿、促进代谢、改善营养、通龙路火路气机、壮药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是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发挥内病外治作用的基础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的负压吸拔、热敷作用、拔毒消肿、促进代谢、改善营养、通龙路火路气机、壮药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通过经络传导,调整气血归于平衡,使人体各部恢复正常功能。《中国壮医学》指出:壮医药物竹罐疗法能“祛风除湿、活血舒筋、散寒止痛、拔毒消肿、通龙路火路气机”[1]。即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可发挥祛风毒、除湿毒、散寒毒、消肿痛、通调龙路火路等多方面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具有“对患者机体双向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而发挥治疗作用”、“可以改善痹证患者和血液流变学状况,提示本法治疗痹证的疗效机理之一是改善血液粘度”、“对甲襞微循环功能有改善作用,微循环功能的改善,有可能使痹证患者某些异常物质及代谢产物,如渗出液、致痛物质、免疫沉着等容易排出,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温热效应、经络传导、壮药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调节免疫、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甲襞微循环对上述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药罐中的药物离子通过皮肤进入体内,不但增加了病灶局部有效药物的浓度,同时温热刺激扩张局部血管,促进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也有利于药液中的有效成分通过局部作用于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处方遵循辨病施治原则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遵循辨病施治原则处方。如治疗滚克(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竹罐疗法处方,多用宽筋藤、山霸王、铁包金、海风藤、大风艾、血风藤、鸡血藤、藤当归、藤杜仲、飞龙掌血、半枫荷、了刁竹、轮叶木姜子、肿节风、银花藤、千斤拔、土茯苓等;治疗隆芡(痛风)的药物竹罐疗法处方,多用肿节风、阴阳莲、山霸王、红鱼眼、半枫荷、两面针、忍冬藤、路路通、透骨消、鸡胶骨、过江龙、鸡血藤、钩藤、桑叶、生大黄、黑山栀、桂枝、青蒿等;治疗令扎(强直性脊柱炎)的药物竹罐疗法处方,多用九龙藤、过江龙、麻骨风、宽筋藤、肿节风、山霸王、红鱼眼、了刁竹、透骨消、伸筋草、骨碎补、藤杜仲、川断、牛大力、藤杜仲、飞龙掌血、鸡血藤、川芎、牛膝等。

四、壮医药物竹罐疗法的用药特点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为外治法,用药量较大,一般为口服煎剂的4~5倍。在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病用药外,在药性及常用药物上也有自身的特点。一方面,药物竹罐疗法方剂中多合用辛性药物,如丁香、白芷、肉桂、细辛、防风、麻黄等。在需散寒止痛的证候中,辛性药物的使用尤为必要。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辛味药多含有挥发性物质,易于被皮肤吸收,适合于皮肤给药[2];二是祛风毒药在药物竹罐疗法方剂中的使用,如千斤拔、秦艽、荆芥、防风、古羊藤、鸡骨香、八角枫、钻地风、半枫荷、雷公藤、宽筋藤、伸筋草、海风藤、络石藤、青风藤、吹风散、九龙藤、麻骨风等;三是除湿毒药在药物竹罐疗法方剂中的使用,如土茯苓、金钱草、车前草、萆薢、薏仁、石上柏、肾蕨等;四是散寒毒药在药物竹罐疗法方剂中的使用,如山霸王、海风藤、大风艾、血风藤、鸡血藤、藤当归、藤杜仲、飞龙掌血、半枫荷、桂枝、良姜。这与药物竹罐疗法促进代谢、改善营养、拔毒消肿、通调龙路火路的作用优势是相辅相成的。:

五、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应用及研究评析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在风湿免疫病的治疗上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和可喜的的进步,但治疗标准不统一,特别是疗效判定不一致,造成治疗结果的可信度低,因此,以壮医理论为指导,对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治疗风湿免疫病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规范化研究,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规范一些有效的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方剂,通过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治疗风湿免疫病文献资料、临床资料分析,从临床角度、生活质量及患者评价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统一其分型标准及疗效评价标准,达到治疗及用药规范化、评价客观化的目的。从而制定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治疗风湿免疫病的规范技术,为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治疗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客观依据。

【参考文献】

第8篇:免疫疗法范文

关键词: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 风湿免疫病; 治疗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是壮医常用外治法,是用煮沸之壮药液加热特制之竹罐,再将竹罐趁热吸拔于治疗部位上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1]。广泛用于风湿免疫病的治疗,疗效与内治法有异曲同工之效。即采用祛风毒、除湿毒、散寒毒、消肿痛、通调龙路火路的常用壮药,如藤杜仲、山霸王、大血藤、三钱三、五爪风、三角风、八角枫、宽筋藤等。将上述适量的药物加水煮沸,投入已制好的竹罐,同煮10 min后取出备用,趁热迅速扣于选定的拔罐部位上,每次拔5~10 min,第1次拔出竹罐后即用锋利的三棱针在罐印部位重刺3~4针,迅速取热药罐再在针刺部位拔罐。如此反复拔2~3次。拔罐完毕擦净后再用药巾热敷于拔罐部位。其负压吸拔、热敷作用、拔毒消肿、促进代谢、改善营养、通龙路火路气机、壮药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是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发挥内病外治作用的基础。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可作为多种风湿免疫病的外治手段而发挥良好的治疗作用。

1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可作为多种风湿免疫病的治疗方法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操作规范:即采用藤杜仲、山霸王、大血藤、三钱三、五爪风、三角风、八角枫、宽筋藤等,将上述适量的药物加水煮沸,投入已制好的竹罐,同煮10 min后取出备用,边拔边捞,甩净水珠,趁热迅速扣于选定的拔罐部位上,每次拔5~10 min,第1次拔的时间可短些。第1次拔出竹罐后即用锋利的三棱针在罐印部位重刺3~4针,迅速取热药罐在针刺部位拔罐。如此反复拔2~3次。竹罐上出现的白泡多的可多拔几次,直至无白泡为止。每次取罐后要用消毒卫生纸擦净后再吸再拔。拔罐完毕擦净后再用药巾热敷于拔罐部位,药巾冷了再换热的药巾(药巾为干净的毛巾浸于上述药液,捞出拧半干即成)。疗程的第1天只敷不洗,第2,3天再用药液熏洗患处。急性病程者每天拔罐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2个疗程;慢性病程者每2天拔罐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3个疗程。适用于:滚克(类风湿关节炎)、隆芡(痛风)、令扎(强直性脊柱炎)等多种风湿免疫病的治疗。壮族民间早已将壮医药物竹罐疗法用于风湿免疫病的治疗中。

2  负压吸拔、热敷作用、拔毒消肿、促进代谢、改善营养、通龙路火路气机、壮药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是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发挥内病外治作用的基础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的负压吸拔、热敷作用、拔毒消肿、促进代谢、改善营养、通龙路火路气机、壮药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通过经络传导,调整气血归于平衡,使人体各部恢复正常功能。《中国壮医学》指出:壮医药物竹罐疗法能“祛风除湿、活血舒筋、散寒止痛、拔毒消肿、通龙路火路气机”[1] 。即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可发挥祛风毒、除湿毒、散寒毒、消肿痛、通调龙路火路等多方面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具有“对患者机体双向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而发挥治疗作用”、“可以改善痹证患者和血液流变学状况,提示本法治疗痹证的疗效机理之一是改善血液粘度”、“对甲襞微循环功能有改善作用,微循环功能的改善,有可能使痹证患者某些异常物质及代谢产物,如渗出液、致痛物质、免疫沉着等容易排出,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1]。温热效应、经络传导、壮药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调节免疫、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甲襞微循环对上述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药罐中的药物离子通过皮肤进入体内,不但增加了病灶局部有效药物的浓度,同时温热刺激扩张局部血管,促进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也有利于药液中的有效成分通过局部作用于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3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处方遵循辨病施治原则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遵循辨病施治原则处方。如治疗滚克(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竹罐疗法处方,多用宽筋藤、山霸王、铁包金、海风藤、大风艾、血风藤、鸡血藤、藤当归、藤杜仲、飞龙掌血、半枫荷、了刁竹、轮叶木姜子、肿节风、银花藤、千斤拔、土茯苓等;治疗隆芡(痛风)的药物竹罐疗法处方,多用肿节风、阴阳莲、山霸王、红鱼眼、半枫荷、两面针、忍冬藤、路路通、透骨消、鸡胶骨、过江龙、鸡血藤、钩藤、桑叶、生大黄、黑山栀、桂枝、青蒿等;治疗令扎(强直性脊柱炎)的药物竹罐疗法处方,多用九龙藤、过江龙、麻骨风、宽筋藤、肿节风、山霸王、红鱼眼、了刁竹、透骨消、伸筋草、骨碎补、藤杜仲、川断、牛大力、藤杜仲、飞龙掌血、鸡血藤、川芎、牛膝等。

4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的用药特点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为外治法,用药量较大,一般为口服煎剂的4~5倍。在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病用药外,在药性及常用药物上也有自身的特点。一方面,药物竹罐疗法方剂中多合用辛性药物,如丁香、白芷、肉桂、细辛、防风、麻黄等。在需散寒止痛的证候中,辛性药物的使用尤为必要。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辛味药多含有挥发性物质,易于被皮肤吸收,适合于皮肤给药[2];二是祛风毒药在药物竹罐疗法方剂中的使用,如千斤拔、秦艽、荆芥、防风、古羊藤、鸡骨香、八角枫、钻地风、半枫荷、雷公藤、宽筋藤、伸筋草、海风藤、络石藤、青风藤、吹风散、九龙藤、麻骨风等;三是除湿毒药在药物竹罐疗法方剂中的使用,如土茯苓、金钱草、车前草、萆薢、薏仁、石上柏、肾蕨等;四是散寒毒药在药物竹罐疗法方剂中的使用,如山霸王、海风藤、大风艾、血风藤、鸡血藤、藤当归、藤杜仲、飞龙掌血、半枫荷、桂枝、良姜。这与药物竹罐疗法促进代谢、改善营养、拔毒消肿、通调龙路火路的作用优势是相辅相成的。

5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应用及研究评析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在风湿免疫病的治疗上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和可喜的的进步,但治疗标准不统一,特别是疗效判定不一致,造成治疗结果的可信度低,因此,以壮医理论为指导,对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治疗风湿免疫病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规范化研究,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规范一些有效的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方剂,通过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治疗风湿免疫病文献资料、临床资料分析,从临床角度、生活质量及患者评价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统一其分型标准及疗效评价标准,达到治疗及用药规范化、评价客观化的目的。从而制定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治疗风湿免疫病的规范技术,为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治疗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客观依据。

【参考文献】

第9篇:免疫疗法范文

【关键词】修复肽;氟芬那酸丁酯;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

【作者简介】吴国英,山西省晋中市卫生学校皮肤科教研组,讲师,主要从事皮肤性病临床及教研工作。

近年来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CDD)发病率增高,多因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使用不当,时间过长引起,病程长,不易治。我科于2009年9月~2011年9月,分别应用修复肽和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治疗99例,均取得满意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

99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均为我科门诊病人,女93 例,男6 例,年龄17-56岁,病程1月~5年,其中22~40岁占65%。以上病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50例B组49例,共99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程度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面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1个月以上);有激素依赖性和反跳现象:使用糖皮质激素时病情改善,停用后病情反复甚至加重;皮损表现为红斑、丘疹、干燥脱屑、表皮变薄、毛细血管扩张、痤疮样或酒渣鼻皮疹;局部伴有瘙痒、触痛、烧灼感等主观不适感,面部热水浴后或外用化妆品不能耐受,症状加重。

排除标准:就诊前1周内使用过其他外用药货因其他疾病治疗使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 抗组胺等药物,皮疹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妊娠/哺乳期妇女。

2.治疗方法

温水清洁皮肤后,A组患者外用修复肽喷于面部, B组患者外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涂抹,均为2次/日。内用药物相同:氟雷他定10mg, 1次/日,维生素C 0.2g,3次/日,路丁20mg,3次/日。疗程均为6周,每2周复查一次,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对比。

3.疗效判定标准

用药前和每次复诊时观察并记录皮损情况:包括药物药物副作用,临床症状,体征(瘙痒、红斑、丘疹、脱屑、灼热)等。痊愈:皮损消退面积≥90%,自觉症状完全消失;显效:皮损面积≥60%,自觉症状显著减轻;好转:皮损面积消退≥30%,自觉症状减轻;无效:皮损面积消退≤30%,自觉症状无明显减轻。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统计。

4.统计学:采用x2检验。

二、结果

1.治疗结果

见表1。A组有效率为80.00%,B组有效率为71.43%,差异无显著性。(x2=0.99,P>0.05);

2.不良反应及随访:

两组均无不良反应,随访3个月无复发,部分未痊愈病人继续使用相应药物仍有效,且未出现不良反应。

三、讨论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是因面部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软膏,如:皮炎平霜、皮康王、皮康霜、肤乐、肤轻松或者一些化妆品使用后引起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红斑、丘疹、干燥、皮肤萎缩等的慢性疾病。采用传统激素递减法疗程长,患者需密切配合。采用新的疗法如A组使用修复肽[2]可以作用于表皮的基底层细胞,促进其分裂增殖,快速愈合表皮,改善因皮肤变薄而出现的各种症状,使用修复肽使表皮愈合比自然愈合时间缩短50%;B组使用的氟芬那酸丁酯软膏[3]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它可以阻断花生四烯酸生成前列腺素及白三烯等炎性递质,从而达到抗炎、止痒,镇痛的作用。两组患者分别使用这两种药物后,均未出现副作用,是目前治疗CDD值得推广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潘伟华,温海,刘晓刚.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初步诊断[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19(9).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