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我们家卧室的转折角有一个醒目的橙色南瓜。这个南瓜是我的婶婶送给奶奶,奶奶一直摆放在我的家中。这就是我喜欢的艺术品。这个南瓜直径大约是36厘米,顶端有一个大约4厘米的花把。一大片的橙色中,有一小点的绿色,整个搭配的非常协调,越看越像《灰姑娘》里的南瓜马车!
这个南瓜是陶瓷的,重约3斤。表面非常的光滑,冰冰的、硬硬的,但是能让人爱不释手,就像捧着一个聚宝盆。那深绿色的花把有点透明,给人们想象的空间,同时也增添了几分活力。一个南瓜整体被分成了10份,真是十全十美呀!这个南瓜构造较为简单,跟农民伯伯种出的南瓜样子、构造是一样的;这个南瓜不是那么的鲜艳夺目,而是一般的橙色,让人感到生机盎然、心旷神怡。这简单朴素的景色比镶着奇珍异宝的陶塑南瓜好得多它以简朴、素气而引人注目。
玻璃南瓜那朴素的颜色是我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它的诞生是于玻璃陶艺工人那双勤劳得手分不开的。这个南瓜,为我家增添了几分姿彩。因为玻璃陶艺工人丰富的想像力,必定会有更多人得到更美的艺术享受。
wu五年级:王玉娇
作文 zuowenku.net
《艺术与财富》: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收藏艺术品的?
廖金助:快20年了吧。一开始,我是做珠宝生意的,但是我有很多朋友都是做画廊和艺术品生意的,就跟着他们收藏了一些作品。
《艺术与财富》:您收藏的目的是什么?
廖金助:赚钱(笑)。一开始,真的是为了赚钱。我的文化水平不高,我是看不懂艺术品的,只懂珠宝。后来跟着朋友们收藏了一些作品,升值都挺快,所以我就专心把艺术品当成了生意来做。北京的朋友总觉得把艺术当生意做耻于出口,但是我并不这么认为,别人是因为爱好赚钱了,我是为了赚钱,才喜欢上了艺术品。目的不一样,但结果是一样的。
《艺术与财富》:您现在也是喜欢上了艺术品?
廖金助:那当然啦,从放弃其他生意专门做艺术品的时候,我就喜欢上了艺术品。如果仅仅为了生意,有时候你会觉得很累,而且容易被价格左右,丢掉自己对艺术品的判断。我以前是吃过亏的,总是追一些上涨最快的艺术品买,结果买到手里的时候,已经没有办法再涨了。而如果从兴趣出发,才会有判断能力,涨了最好;不涨,就留着了。
《艺术与财富》:但是,您好像国画和油画都在买啊?有没有主要的收藏门类?
廖金助:只能说我收藏的是艺术,就好像吃饭,没有人只喜欢吃鲁菜,一点都不喜欢吃川菜。我没有什么文化,是一个在精神上很饥饿的人,只要是菜,我都爱吃,我管他是鲁菜,还是台湾菜。《艺术与财富》:您的这个比喻很形象啊。但是,您总会有比较偏爱的风格吧?廖金助:我没有其他工作,艺术是我的生意,也是我吃饭的工具。所以,我买艺术品大概会分为两种。一种可以保值的,比如说名家作品。在北京和台湾,我有很多藏家朋友和开画廊的朋友,他们能给我的价位都比较优惠。有的时候,北京的作品,我还没来得及运到台湾,就在北京卖掉了。这样,我就可以赚到钱。对这样的作品,我没有掺杂喜好,只是参与买卖,赚钱养家。另外一种,我会买一些年轻人的作品。在北京,有很多很优秀的艺术家,因为还没有出名,生活过得并不是很好。如果他们的作品我很喜欢的话,我就会一次性买他们一批作品。这样,他们就有精力画出更好的画,以后升值了,我也赚到了。
《艺术与财富》:好像您这两种收藏都离不开“升值”啊?
廖金助:是啊。如果我告诉你谁谁的作品一定不会升值,甚至可能会贬值,你会买吗?我觉得不要那么虚伪,收藏不一定是为了赚钱,但是没有人愿意为收藏赔掉很多钱。赔着赔着,就没有人会去继续收藏了。如果我不赚钱的话,我怎么会经常来北京呢?机票,还有吃住,可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呢。而且,我所说的升值,也不是说一定要卖掉挣钱,但是我一定是希望我收藏的每一件作品都升值。
《艺术与财富》:您收藏的每一件作品都会赚到钱吗?
廖金助:怎么会!去年,有一批作品我亏掉了几十万。但是,那是生意啊,没有一门生意是只赚不亏的,总体上赚到了,就可以了。
《艺术与财富》:亏钱的原因是什么?
廖金助:各种原因都有,有一张是给了我定金,画拿走了,但是人再也找不见了。还有的是我又看到了很好的作品,就把原来的作品低价处理掉,换些人民币,买更好的作品。
《艺术与财富》:这样来讲的话,总体上也是不亏的。您是怎样避免亏损的?
廖金助:除了当生意做的那部分之外,我更倾向于买一些我喜欢的年轻人的作品。我从来不会只买一张两张,一般来讲,我会买很多张,有时候十几张,甚至买断他3到5年的作品。这样,他就不用担心生活,而会专心画画。我会推荐给其他画廊,或者原价把作品卖给这些画廊,画廊就会包装、推广这位艺术家,我手里的作品就会升值。升值后,我会卖掉一些,这样,我又赚到了钱,还能有几张自己喜欢的作品。多买作品,买多位艺术家的作品,这样比较容易分散风险。就算买了一两个人的不赚钱,但是总体是赚到的。《艺术与财富》:您怎么会来北京收藏?台湾也有很多优秀的艺术家啊?廖金助:十几年前,台湾的收藏市场比内地好很多,我的精力都放在台湾。这几年,内地的经济发展太快了,有钱人多,优秀的作品也很多。但是,有时候有钱人和优秀的艺术家经常碰不到一块去。
“我经常说,我把自己活成了一件艺术品。我不会太关心我的藏品是不是每年都升值,或升值多少,怎样运作才能升得更多。虽然我也可以那样去做,但这不是我想要的。
金树18岁就去英国留学,学的是市场营销。回国后,他一直做和专业相关的工作,行业也基本锁定时尚产业。在英国读书时,金树没事就会去慈善店逛一逛,有些东西虽然便宜,但价值很高,还是限量的。他还只是个学生,没有太多钱去收藏,买的第一件小藏品,是电影《疯狂原始人》限量版的一个盘子,花了20英镑,但还是没保存好,碎了。
他对当代艺术的看法一开始是比较排斥的。“我认为它跟政治是挂钩的,我不喜欢。我觉得,人要把生活和工作事业区分开,不要连在一起。如果一个人为工作而生活,那这个人的生活价值就是零,因为他没有生活。”
2007年,金树第一次去墨西哥旅行时,逛到了一个艺术区,在那里结识了一位女画家,他和女画家似乎很投缘,聊了很多。不过,第一次他什么都没买。金树说,“我不会盲目地买一位艺术家的作品,会先去沟通。”后来,他让朋友带着他找到那位女画家,买了她的两幅画。一幅画的是《生命之树》,另一幅是个油画作品,表现的墨西哥的死亡文化,画面上有一首诗,“死亡不是最终点而是另一个开始。”他非常喜欢画里浓烈的色彩和颇具意味的含义。
女画家给了他一个最低的价格,因为李连杰是她的偶像,她很喜欢中国,想到自己的画能到达中国,她觉得非常高兴。后来,金树每次去墨西哥,都会再去女画家那里买画。女画家还特意画过一幅《龙》送给他,上面写有他的名字。这条龙至今都挂在金树家里走廊上。
也正是这件事情让金树改变了对当代艺术的看法。“我们之间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交易,她可能不算特别知名的艺术家,但这种情感没有任何附加的东西。她让我看到艺术真正的价值,而不是一幅画挂在那里,让别人说这是谁的作品、品位如何,等等,这和价值没有关系。”
国内当代艺术炒得特别火的时候,很多艺术品的单价一路飙升。当时,有的作品已经卖到一百万元。“这种膨胀期出来的作品,价格突然间升到这么高,让我觉得很茫然。”金树说。后来,他就在80后的新锐艺术家里寻找自己喜欢的藏品。
金树在GRI集团中国区已工作了7年,主要做旗下某女装品牌的市场推广。因为工作关系,他接触到很多艺术家,并和他们进行跨界合作。EQ∶IQ品牌与艺术家秦玮鸿的跨界合作,便是金树促成的。
金树比较早的就看到了秦玮鸿作品里的商业价值。“秦玮鸿是中国80后新崛起的具有代表性的年轻雕塑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里有着鲜明的个性,富有情感、浪漫、诗意、很适合与女装品牌合作,”他说服老板与秦玮鸿合作。而他自己,也从这时开始收藏秦玮鸿的雕塑作品。
秦玮鸿《白日梦》的雕塑,是一个闭眼低头沉思的男孩,头上却有着巨大的鹿角。在金树所有的藏品中,这算是非常特别的一个。有些买家在媒体上看到他家里摆放的这个雕塑,会直接找到金树,说:“我特别喜欢你家里的《白日梦》雕塑,很想买。”然后他们再被介绍找到秦玮鸿本人。
金树的收藏其实很随性,你甚至不太好界定他算不算是个藏家,他收藏没有特别明确的目的性。“我不太喜欢大众的东西,比较喜欢小众且偏一点的东西。新生代的艺术,更多的是装饰作用,我的藏品有一些买来之后就送人了,我把它当成是我生活的必需品。”
在墨西哥时,金树有位朋友的邻居是个艺术家,已经70多岁了,他是墨西哥先锋艺术派的代表,画了一系列作品,灵感来自非洲大陆,当时他去非州时已经60岁了。老艺术家的作品卖得很好,只留了一小部分,却一口气送给金树4幅作品,每一幅价值都在5000美元以上。金树把其中的一幅送给了自己的老板,另外三幅分别送给了好友。“我基本上没有考虑其中的商业价值,每一件东西有每一件东西的光芒,我希望喜欢它的人能跟我分享。”
金树家里客厅挂着一串铜制的印度风铃,朋友80多岁的母亲赠送的,铜铃看起来年代久远,但声音仍然清脆悦耳。这是朋友母亲20多岁时在古董店里买的,在她的院子里已经放了几十年。“我说我很喜欢这串风铃,她就把它摘下来给了我。我也没拿它当艺术品,成为了一种感情上的艺术,我看重有人性和情感在里面的东西。”
客厅墙上还挂一幅反映玛雅文化的人形画像,看起来非常抢眼。尤其人像的脸,很容易让人记住,金树管它叫《无名》,这幅画是他在墨西哥小城的二手店里找到的。店主说,这幅画放在店里已经有十多年了,出自谁人之手也从无考证,也许画家的名字是藏在画的哪里,金树也没有刻意去找。“我喜欢它是因为这种画风是墨西哥当地的一个画派,只有墨西哥才会有。”画很大,他是从当地坐7个小时公共汽车回到墨西哥,又在墨西哥乘飞机到旧金山,再从旧金山飞回北京,一路给背回来的。
青年艺术家鹿野骋的作品是金树偶然在微博上发现的,半年前,他看中了鹿野骋的一幅版画,本想买原版手稿,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买。这让他后悔了很长时间。后来,金树找到了鹿野骋的工作室,跟画家一起聊天、吃饭。“开始他不想卖我,认为我是土财主。他说,找我买画的人很多,但我不想卖给他们,我不喜欢这些人。结果我们慢慢地互相了解,成了好朋友。他和我承诺过,不会出售原稿。”
而他甘愿固守一方优雅与清明
在书画世界Y徜徉
辨知真伪,去伪存真
追寻、探索真实的艺术梦
守护、推广书画的真与美
K将这个新标签、新印记
镀刻在香港的文化名片上
幼承庭训 独喜书画
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於孩子有着十分强烈的移默化的影响力,受书画家母亲的影响,张嘉明先生――这个成长在国际金融城市――香港的年轻小夥子s独喜欢书画,K一头扎进了书画这个古典优雅领域之中,追寻、研习、探索,继而辨知真伪,找寻一个真实的书画艺术世界。
张嘉明先生说,他从小就跟着母亲看画。其母亲曾於广州美术学院专门学画,她半生与书画艺术为伍,痴迷中国书画,偏好艺术探索,对书画鉴别积攒了丰富经验。她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文化人,创立了吉斋画廊,选址上环,一个有着“高雅的花样年华”之称的地方,这里是古董级工艺品的宝库,林立的书画等门店,造就了上环恬适而又复古的独特气氛,在这里,张嘉明先生的母亲开辟出了一个展示自身追求与志向的场所。
俗话说:“乱世黄金,盛世收藏。”在商业社会蓬勃发展,一片盛世的现代,收藏越来越盛行。尤其是在香港――世界上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她是世界上奢侈品大量消费的天堂,而香港特有的淳朴实在的民风受到了世界各地消费者的认可,艺术品交易市场的行情每年都在跨段递增,吸引了大量内地及海外的买家前来购买。
2010年,从香港大学金融管理专业毕业的张嘉明先生接手母亲创立的吉斋画廊,K将其升级成“香港吉斋拍卖行”,全职接触拍卖工作,主要拍卖中国名家书画。名家画作真假的辨别K非易事,需要长时间海量阅览真假画作,不断总结,累积经验,“主要判断真伪的点有几个,纸张与作者所处年代是否匹配?印章、画作的画面是否自然?以及画家的画风、创作的年份等各方面的配合。”说起如何辨知真伪,张嘉明先生成竹在胸,也为其在给书画作品估价时增添了一份保障。
术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展现,每一件艺术品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而作为观赏者,亦是如此,常常会注入自己的主观感受於其中,最让张嘉明先生难忘的事情,便是有时在别人眼中的“拙作”在他眼中成为了“精品”,而当自己的主观意识为其找到“真”时,便是他最欢喜时。这种成就感,让他对书画艺术的喜爱程度日益加深。
对书画浓厚的兴趣,加上多年的浸,张嘉明先生已经能蚴分确地分辨出一幅书画作品的真与假。这无疑是“吉斋”最核心的优势之一。“吉斋”坚持每两个月出版一本拍卖图录,拍品主要集中在名家书画,高质量的拍品(真品),为其赢得了买家、物主的信任与认可,让其拥有了十分稳定的长期买家及藏家。善於管理、市场分析与经营的他全情投入书画拍卖行业之中,为“吉斋”开创出一片新天地,而他自己亦徜徉於书画艺术中,满心喜爱。
固守真美 传扬艺术
张嘉明先生说:“我喜欢中国画那种随意性,而中国画的奇妙之处便在於此――管随意,但是s能虮泶锍鲆饩常简用笔、水、墨,灵动地展现出极有层次感的事物,这是最吸引我的。”也因此,张嘉明先生沉醉其中,甘之如饴。
不得不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嘉明先生对书画艺术越来越频繁地接触,越来越深入地了解与探索中,也越来越有使命感,让更多人更方便地欣赏到书画家们的艺术成果,感受艺术家们的创造力,这是一件十分值得去做的事情,也是一件颇让他欣慰的事情。
於是,张嘉明先生费尽心思地推广书画艺术,在科技日新月的新时代,他想到了借助庞大的互联网,与时俱进,紧贴大众常用的、普遍的、极易接受的方式,将书画艺术更快、更广地传递出去。他通过官方网页、微信、雅昌艺术品拍卖网、六九艺术网、wechat group、博宝艺术品拍卖网等,通过在网上拍卖的方式,以客户、买家、物主和藏家的中间人角色,直接进行买卖。“现场拍卖是宣传现代画家的一种方式,然而,这种方式无疑是最直接,也是当下最普遍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也K非毫无缺陷,因为我们一年举行八至十次拍卖会,在时间上相对较长,而有些画家等不了那麽长时间,因此希望能蚪柚网络,更快速一些。”张嘉明先生说。借助网络的便捷,拓展新一条书画拍卖、交易之路,让艺术品的流通更加快速一些,让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是张嘉明先生当下正着力拓展之事。在他看来,多一些平台来推广艺术,对於书画艺术的传播,文化氛围的营造,是必要且重要的。
“我感觉越来越少人接触艺术,尤其是年轻人,我希望自己能虺晌一股力量,释放出去,让更多人能虻靡越哟ヒ帐酰通过中华民族的书画艺术文化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历史。”张嘉明先生说。商业社会繁荣复杂,无数人为金融夙兴夜寐,绞尽脑汁,也总还是有那麽一些人愿意去守护书画文化的美好,而金融城市的文化推广与熏陶,恰需要这样的人去努力完成。年轻的张嘉明先生便是这样一些人中的一个。
他固守着这样一份宁静与祥和,尽己之力地去为文化的传承做一些事情,他筹办了几场画展,盼望着多一些人欣赏到美的东西,多了解各时代的画家,尤其是现代的画家。每一个与推广艺术有关的举动,都寄了他将艺术品传播出去的愿望。
初识马斯特里赫特
马斯特里赫特,位于荷兰的东南部。这是个偏狭的小镇,据了解除了旅游业之外,此地并没有驻扎荷兰任何重要的产业,那么缘何能够支撑起一个国际性的艺博会,而且长盛不衰、越办越兴盛?时至今日,这个艺博会已经走入第二十五个年头,它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呢?这大概要从马城的历史说起。
马斯特里赫特是荷兰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最早由罗马人建于马斯河(Maas)上。由于它是跨越马斯河的唯一一处浅滩,因此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马斯特里赫特的名字,就是起源于拉丁文的MosaeTrajectum,意为“跨越马斯河的地方”。由于小镇地理位置特殊,从马城到德国科隆或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甚至比到阿姆斯特丹还方便。远离首府,又有强邻环伺左右,导致这座小镇在2000多年历史中,不断遭受外族侵袭。英国、法国、西班牙和德国都曾先后入侵此地。
然而这样一种境地也使得这个小镇成为了欧洲文化的交汇处。这座小镇上的人世世代代为多种文化的灌注无不显示多元化倾向,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国际性的视野。如今它的国际化程度,早已超越了荷兰北方的任何一座城市。或许正是有对多种文化兼容的原因,1992年的《欧洲联盟条约》才会选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签署,其实在第四种货币――“欧元”流通之前,这座城市已经流通过三种货币。
当然,马城的崎岖复杂的历史促成了其更具有兼容性。然而能够支撑二十五年之久的国际艺术交流盛会也要有最贴切和行之有效的创新理念,而欧洲艺术与古董博览会正是实现这一理念的典范――“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共同实现他们对未来的梦想”――这就是支持国际艺术品与古董市场运行方式改变的新理念。创办欧洲艺术与古董博览会的是一群经销商,决定创办一个由参展商经营、为参展商服务的展会,将剩余资金再投入到一个非盈利性基金中,由该基金投资管理将来的展会运营。
作为欧洲乃至世界最为重要的古董与艺术博览会之一,TEFAF非常重视崛起和强势发展中的中国艺术品市场。TEFAF在今年的25周年之际更是加大了对中国的宣传力度,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人能够了解和参与TEFAF的活动。在前不久,记者采访了TEFAF主席Ben Janssens,他对中国艺术品市场近年来的发展大加赞赏,同时对中国收藏家和艺术品商人能参加TEFAF盛会抱有极大的期待。
TEFAF:无与伦比的博览会
3月15日,二十五周年开幕当天,仅限VIP客户参加,现场被围得水泄不通。据参与商介绍,这是TEFAF有史以来人气最旺的开场。荷兰女王在开幕当日亲临了现场。为积极参与国际间艺术品的交流活动,在TEFAF二十五周年开幕之前,中国也做了大量的宣传活动,意在鼓励更多的中国人能够前往TEFAF,参加这一国际盛事。据TEFAF的主席Ben JaSon介绍:“到目前为止TEFAF还没有中国古董商人参与,但是我们有不少来自其它国家的经营中国古董的商人,希望在将来我们能够接到中国商人的报名表。”
中国藏家代表团姗姗来迟,直到3月20日,从北京、上海方向过来的中国藏家终于在马斯特里赫特露面了。这时候离开幕已经过去四天,且错过了由荷兰女王亲自参加的隆重异常的3月15日VIP预展,似乎显得相对低调。
TEFAF的展馆坐落于马斯特里赫特市的会展中心,外立面显得古旧甚至沧桑,但内部设施却是豪华捎带古典。TEFAF的宣传册上赫然写着“The IncomparableArt Fair”,意思是“无与伦比的艺术博览会”。无论你和主办方、参展商或者任何一个荷兰当地的居民交谈,他们的赞美之词溢于言表!能让你明显感受到:TEFAF在他们的心目中是完美的,是私人藏品的世界顶级盛会,这里的展品足以与全世界任何高级别博物馆的藏品相媲美。TEFAF执行主席Ben Jasseens表示:“TEFAF已经非常成功了,以后对于TEFAF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维护这种成功!”
此次藏家团的成员多半是第一次来到马斯特里赫特参加TEFAF。甫一抵达,便在TEFAF中国区代表徐小姐的导引下,拜会了TEFAF主席Ben Janseens(以下简称Ben),当然也就首先观摩了Ben在这里的“东方艺术画廊”。Ben从事艺术品经营已有30余年,从TEFAF刚刚创立,Ben便与之脱不了干系,风雨兼程地历经了25载岁月,成为TEFAF成长和发展的有力见证人。6年前Ben受推举担任TEFAF主席一职,并且行将届满去职。Ben在接待来自中国的客人时很是高兴,他开玩笑地说:“一大堆中国人一次涌过来,那气势太吓人了,让很多西方客人都不敢进来了!”话语里倾注了对中国客人到来的欣喜以及由中国人加入TEFAF之后的期待。
Ben Janssens说到:“前年,我们迎来了第一批中国藏家,希望今后会有更多的中国藏家来TEFAF,也希望未来能够收到中国商人的参展申请。”记者遍访了许多参展商并与他们进行交流,约莫有十几位参展商不约而同地表示:“TEFAF这个展会的模式举办至今,已经相对稳定,规模、参展商等各方面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出入,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这两年,中国客人越来越多了。”
TEFAF的布展很有特色:其一、展会主要分了5大展区――古董(蓝色标识的部分)、绘画(绿色标识的部分)、当代艺术(黄色标识的部分)、设计艺术(粉红色标识的部分)以及书籍善本(紫色标识的部分),人们很容易循着鲜艳的标识去寻找各自所好。其二、欧美古董、艺术品聚集地原版呈现。抬眼望去:展位上方写着Bond Street(邦德大街)――这条著名大街位于伦敦,是古董店、拍卖行较为集中的一条街道;再往下看去:Time square(时代广场)――位于巴黎香合丽大街,欧美地区著名的文化艺术、古董皆汇聚于此。或许中国人并没有感觉到这样的设计有什么别样(反正都是异国情调),然而欧美人兴许会有宾至如归的亲切感觉。
全球艺术市场“向东看”
此次前往TEFAF的中国收藏家最大的兴趣点还是中国古董。但是TEFAF毕竟是国际艺术品的汇聚地,中国古董的数量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中国古董中,唐代三彩器和宋代名窑名瓷器占了很大的比重,商周青铜器也时有出现。再有便是外销瓷随处可见。但明清官窑瓷器相对较少。这与国内的展会或拍卖会动辄明清官窑主打天下有许多不同。我们知道,国内青铜器以及高古陶瓷是受到文物法的保护而流通受限的,这也许是国人的喜好被引导到明清官窑瓷器上面的原因之一,但国内投资者的“御制情节”和追求华丽繁复的审美更是主要原因。然而在TEFAF,你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西方人对中国古董的审美则是更偏向于历史悠久的艺术。
记者在现场询问了很多经营中国古董的西方商人,“你们最喜欢中国艺术的哪个门类?或者哪个年代的东西?”。得到答案最多的是,宋瓷。一位商人告诉我:“单色釉的静谧之美令人无法抗拒!它带给你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也有很多人喜欢青铜器,因为青铜器很具备古老东方的神秘感。当然,具有中西文化艺术相结合的外销瓷,也很受欢迎,元青花就是当时为西亚皇室定制的一种精美瓷器。伦敦的古董商人Mark说:“我很好奇,在一件物品上如何将中西方的元素结合得这么完美:那苏麻离青,原本是西方的原料,用在东方艺术品上别有一番风味。”
艺术是全球的,西方藏家对中国古董的喜爱并不亚于中国藏家。在受访的几家画廊中,他们表示目前的顾客占比大约是:欧洲人最多、北美其次、亚洲人再其次。当然这也与TEFAF地处欧洲、影响深度不够有关,加上TEFAF和纽约亚洲艺术周在举办时间上的冲突,据说很多华人藏家和亚洲艺术爱好者在这个时间去纽约的也很多。在TEFAF内,你不难发现,西方人对东方的雕塑也很感兴趣。Ben Janseens表示:东方的雕塑其实很独特,时代感也特别强。人物表情或夸张或含蓄,很能准确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欧洲人十分喜欢。事实上,他经营艺术品这么多年,所售出的中国雕塑品还没有一件是被中国人买走的。
25周年的TEFAF销售业绩尤其好,仅过了四天就有大量的艺术品成交。细心的游览者会发现,很多展柜中的展品旁都打了个红点,或者摘下了标价牌,说明这件东西已经被人预订。按照TEFAF的规则,你买下的展品必须放在展会直至闭幕,才能正式交割。
Gisele画廊主表示,截至3月21日,在她成交的所有展品中,大约30%为华人购买,这个比例和往年比起来,涨幅已经很吓人了。中国藏家团刚一抵达即有大笔出手。很多中国藏家甚至出手原本没有购买意愿的艺术品。来自上海的董先生是位书画藏家,书画显然是他的最爱。却意外的在TEFAF里发现古董珠宝也很赏心悦目,到达的当天上午,就购下了Craft 10克拉钻、卡地亚古董珠宝和另一件意大利古董手镯,消费了2000余万元。事实上,古董珠宝可谓是此行意外的收获,很多藏家并没有预先打算看或购买,大概是受董先生的示范影响,最后团里竟有不少人是佩戴着珠宝而归的。
此一行中,亦有不少人是冲着高古艺术品去的,似乎正应了许多欧洲古董商人的预计――“中国的审美品位正在逐步的变化,开始追些高古、有历史沉淀的东西了。”来自上海的胡女士此行收获颇丰,买下了两件唐三彩的鱼形油灯。还有几位先生也零散地买了些陶瓷器。
有一个问题受到颇多关注,就是“中国人究竟什么时候开始购买西方艺术品?”很多人认为中国人还是比较传统的,只看自己本土的艺术品,绝少染指来自外国的东西。然而在这次TEFAF上,我们首先看到了西方的珠宝首饰受到中国人的青睐,当然这个完全没有逾越中西方文化审美界限,装饰艺术品被中国买家争相购买是可以理解的。其次,中国人此次对西方绘画、雕塑投以极高的兴趣。就在中国藏家团参观的两天里,wijermars画廊便售出了一座颇具希腊风格的现代的雕塑艺术品,为一位华人客商所购买。Ben Janseens表示:“中国客人可能以前并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些艺术品,所以我们误以为他们不喜欢!”来自中国艺术基金的焦先生认为,西方19世纪的雕塑已经具备很大的投资潜质。原因是现当代的雕塑已经到了很高的价位了,两相比较,西方十九世纪的雕塑目前还是价值洼地。
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兴起和高速发展,艺术市场“向东看”的局面似乎是不可避免的。TEFAF在今年提交的市场报告上宣布了艺术市场“中国第一”。其实Artprice在去年就已经承认了“中国第一”的地位。欧洲古董圈内人人都在谈论中国,在经济预期相当不好的时候,他们已然把中国市场视为艺术品市场的“救生圈”,希望中国人的强势购买力能刺激不活跃的欧洲艺术品市场。但是欧洲人很谨慎地提到日本的市场泡沫化问题。正因为有此前车之鉴,欧洲人也表现得十分警惕。中国艺术市场在高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契待完善:如拍卖迟付和拒付、许多赝品流入市场、法律法规欠完善等等。
国际艺术品商人的经营观
TEFAF有着非常严格的筛选参展商的标准――诚信、规模、业绩等都是考核标准,因此能够进入TEFAF的即便不算是最顶级的艺术商人也至少算得上是成功的艺术品经营者。那么让一位从事艺术品经营者走向成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资历?成功者的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可以供我们体味与思考?记者就此专门走访了本届博览会几位专门经营中国艺术品的商人。
所有受访者竟然惊人的相似。首先他们非常“爱”自己经营的艺术,艺术是用来给你欣赏,让你心动的,而不是用来给你投资的;其次,信誉!做任何生意都要讲信誉。由于艺术品判断的难度大,艺术商人就尤其更需要信誉,信誉好了生意才更好做,需要不断地磨练自己的眼力!因此,对艺术的热爱、良好的艺术知识功底及信誉,是艺术商人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
艺术:永远的精神支柱
这些来自西方的经营中国艺术品的商人们,尽管他们很少有人能说中国话,但是他们都将自己一生的事业锁定于中国艺术,对中国艺术的热爱也成为他们相互联系的纽带!
Floris J.Van Der Ven(以下简称Floris)是荷兰当地经营中国艺术品的著名古董商,Floris涉足这个行业已经有四十余年了。他的阿姨就是位古董商人,Floris凭着兴趣和热爱承袭了他阿姨的生意。Floris的衣着和风趣的谈吐俨然是位绅士。当被记者问及成功的商人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时,Floris几乎是激动地说:“重中之重,你需要有做艺术的激情!”
Floiss说:“我有做艺术的激情,我喜欢欧洲绘画,但是我更喜欢亚洲艺术,尤其喜欢中国艺术。我最早是在我阿姨的店里接触到了中国的艺术品,我就喜欢上了中国艺术,很难去形容那种第一次接触中国艺术品的感觉,就像是坠入爱河吧!另外,如果你想成功,就别想着去变得富有,因为你为了追求‘富有’,就会去做很多冒险却没有意义的事情。急功近利的人不适合做艺术!”另外,Floris还给我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建议(我理解他是想告诉中国的艺术品经营者):做一个成功的商人你必须跑很多地方、交很多朋友,那么你得能说两种以上的语言。
信誉是生命线
做生意需要信誉,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对艺术商人来说,“某种程度上,信誉是我们拥有的全部。”BenJanseens(以下简称Ben)是这样告诉我的。Ben出身于荷兰,目前他主要居住在英国,经营艺术品与古董生意,主营的便是东方艺术品。他同时也是TEFAF的执行主席。Ben说道:“一个艺术品商人成功与否,最关键的就是信誉。我们和客户间的信誉不是一年两年可以建立起来的,几十年来一直在苦心经营和维护。而且信誉毁起来是相当容易的。一步走错,你苦心经营数十年的结果就全没了。”
“真假问题是艺术品的永恒话题。我不能说我保真,但是我可以说我保证这些东西我看得真!一旦我发现我的东西有假,哪怕只是怀疑,我不会再将这件东西转手!这也是拍卖行和商人最大的区别。”说话间似乎对拍卖行有些揶揄,但我以为他说的是真心话。“拍卖行是中介平台,他们不会对自己的东西负责,但是我们是负全责的。我自己买错了,我就自己认!当然,个别拍卖行也负责,但是有个期限,像苏富比是六年。六年内你如果证明这个东西是假的,苏富比可以给你退货。但是我们担保的是终身,只要你是从我这买的,只要我这家古董店/画廊还存在(哪怕我已经不在了),你想随时退、换都可以。不光是真假的问题,只要你看得不顺眼了,不喜欢了,你就随时可以找我退或者换。很多藏家的收藏都是有一个升级过程的,所以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客户,他到我的店里来,他看中了一样东西,我新进的,但是他不想掏钱,而是提出用以前他在我这里买的两个东西来交换。我说没问题,就这么定了吧!还有一些客户,突然间破产了,买的艺术品难以变现,我说没问题,你拿回来给我吧,我至少会按当时他的购价还给他,如果这件东西,他买了很多年以后,我认为有升值,我会把升值的部分也退还给他!这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或者说一个称职的商人应该做到的!”
在西方的定义里,艺术/古董商人最大的价值是什么?回答是:他们用自己的审美、价值观挑选东西,而他们的客户认同他们的审美!拍卖行是大杂烩,需要客户自己去挑选,而商人那里已经是他们经过筛选了的。
投资的是未来
商人经商是为了赚钱,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艺术品商人有别于一般货品商人在于――艺术商人所赚取的中间差价不是生产的剩余价值而是自己的鉴赏能力。说得简单一点,艺术商人赚的差价是不同人对艺术品的“认知差”。一件艺术品第一位商人售价5万,另一位商人拿到手就知道他值10万,他便从中获取了“差价”。在今天这个信息化透明的时代,拍卖业的大量介入,更使得艺术品的市场价位不再神秘。换句话说,艺术商人想在当时以自己的知识“捡漏”的概率越来越小。所以当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品商人,是在用自己的知识换取“时间的差价”。“今天我买下了这件艺术品,尽管现在看起来冷门,但是我相信几年后,这个品种的市场一定会好!”David Priestly(以下简称David)是这样告诉我的。他是一位伦敦艺术品商人,他一直奉行这样的理念操作他的生意。David曾在伦敦苏富比中国艺术品部门供职,这份工作让他与中国艺术结缘。Dared比较喜欢中国古代艺术,唐三彩、宋瓷、以及元明时期的漆器。
13岁那年,钟泳麟得到人生第一块手表。一块欧米伽星座表。那是1960年代“”初期。
“具体价格不太知道,但知道那块表光是进口税,就要600块。”
其时钟家还生活在广州,按政策,欧米伽是一类B档进口手表,算高档奢侈品。“那个年代,一个大学毕业生的月工资不过32块5毛。600块差不多顶一个人两年的工资。”
这块表,是父亲对他考入好中学的奖励品。若是寻常人家,奖励也不见得如此隆重。“我父亲一向喜欢西洋小玩意。尤其钟表这种精致的工艺品。而且,他觉得我的年纪也到了应该懂得、欣赏这种东西的时候了。”
今天,若非世家子弟,很难想象长辈会期望一个13岁的孩子欣赏如此一件奢侈品的内涵。然而,“我那时候的地理老师就是以前中将,还有一位老师是中山大学名牌教授。他们都懂这些。所以,我那时虽然小,也知道这块表的分量,开心得要命。全校就我一个人戴着。”
大约父亲当年送表时的期望,远低于如今钟泳麟在钟表欣赏上的成就。父亲对钟表的热爱,藉由这块欧米伽,分毫未漏地传给了钟泳麟,有过之,而无不及。
今天,钟泳麟拥有100多块欧米伽星座系列表。这是他藏品中,规模最宏大的系列。
“是13岁的那块表带我领略钟表世界的神奇,所以我特别要收藏这个系列,纪念我人生钟表时代的开端。”
人生的那块“入门导师”表,在“戴了一两年后,几次搬家,早不记得弄哪里去了”,对钟表的狂爱,自从父亲那里接过后,就始终如影随形。
现在,钟泳麟的孩子们,倒对钟表不太感冒,“他们喜欢文字工作”,钟泳麟笑。
“但这么多钟表精品,肯定还是要留给他们。里面都是历史、艺术和文化。”
传给下一代的一定要举世稀少
《风尚周报》:传给后代的钟表要具备哪些品质?
钟泳麟:首先,它的品牌历史要够悠久,至少有一两百年的历史。但这不能只看创立的年代。比如,一个品牌创立于两百多年前,但是只经营了十几、几十年就停产倒闭了。过了两百年,有个人又把这个品牌重新注册,然后扯上两百多年前的那段历史,说自己历史悠久。这就不行。最好是始终由一个家族经营,几百年延续下来。
这样的品牌,我喜欢的有:百达翡丽、爱彼、伯爵、积家、江诗・丹顿。像江诗・丹顿已经有253年的历史了,就很合适作为传给后代的东西。
第二,这块表在设计上要有个性。所谓个性,就是辨识度。你戴着它,不用细看,远远地一望就知道它是哪个品牌的。这需要品牌不断地改良,不容易做到。
再者呢,在机械上要有特别功能、复杂构造、高难度的工艺。比如有万年历、陀飞轮、三问这种能考量工艺水准的功能。
在材质上,一定要是贵金属,不能是不锈钢。我不懂科学上的解释,但是这些年的收藏经验告诉我,同一个型号的机芯,放在铂金这样的贵金属表壳里,放很多年都不会被氧化,而放在不锈钢表壳里,很容易生锈、被氧化。
另外,我个人很喜欢珐琅这种材质。早在清朝,珐琅进入中国时,就很受当时的贵族喜爱。这种材质的手表,每一只都需要用手工制作,表厂里高科技的机器都不能制作。比如,制作珐琅表时,时常需要将不到0.7mm的金质边框固定于表面上,以鹅毛管沾取珐琅颜料在不同色区一一上色,之后还要经过50多道工序。所以,珐琅表在1950年代后,仅剩少数顶级制表厂在制作。目前全球能制作珐琅表的钟表彩绘大师仅剩十人左右,在今后会越来越少的传统制表工艺上,这样稀有的东西,才是适合传给后代的。
所以,最后一点,就是限量。现在很多品牌都出限量表,限到多少只才好,要看品牌。像百达翡丽,超过300只就不好了,差一些的品牌,50只以下的才好。这就跟做衣服一样。在古代,哪怕100年前,贵族的衣服都是量身定做,只此一件的。
《风尚周报》:若作为传给后代的物品,钟表有哪些优势?
钟泳麟:钟表制作的不易程度,其他东西很难达到。比如,培养一个出色的钟表师傅,需要十年;制作一块钟表,时常要耗去一个师傅一两年的时间。市面上,很难有什么艺术品需要如此复杂的工艺耗费如此长久的时间。一幅国画画上几年很少,大幅的油画倒有,但不多。
在日本运作着美协拍卖公司“JADE”(Japan Art Dealers Enterprise株式会社),同时在东京、上海和北京经营着老字号鑑古堂的藤文浩,艺术品收藏事业正蒸蒸日上。
他未来的目标清晰而明朗——希望在将来隐退之际能形成一个完美高端顶级的收藏,这些藏品一定是自己从事这个行业多年积淀而成的精华,作为对自己一生经营艺术品的肯定。
加入日本古董商会
启动艺术品之旅
因家庭熏陶,藤文浩先生自幼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年轻时他在日本读书,机缘巧合得以伯乐引荐进入日本古董商圈子,此后与艺术品结下不解之缘。
“那是20多年前”,他回忆道,“我到日本法政大学学习企业经营管理,那时的日子是勤工俭学,因为学的是经营自然而然地想到要做些生意,但传统的贸易、餐饮之类的行业,市场非常成熟,难有参与的余地,经过三思,藤文浩决定选择经营古美术。“我有一个远古的先祖叫汪近圣,他是明代做徽墨的大家之一,作为当时中国的四大名墨之一,他从嘉靖、万历时期就开始做贡墨,之后的祖辈也都对徽墨、文房四宝、砚台等很专注。”
当时的藤文浩尝试以文房四宝类的古玩打开日本市场。而机缘巧合地进入日本古董商会,则为他迅速在日本收藏圈内站稳脚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我学生时代经常去拜访古董店,认识了一位七八十岁光景的长辈,我们交流得很好,成了忘年之交。有一次我带他去我家,他发现我们家里的文房四宝都是很好的东西,就想介绍我进入日本古董商会,而他作为当地古玩商会的会长,就以他在商会的优势,帮我办了一张古董商会的证,将我引荐进去。那时候我一方面是外国籍,另一个方面还是个学生,按理说没有资格参加他们的商会。”
在古董商会里,藤文浩如鱼得水:“日本古董商会有一个体系,不对外,只对内。它每个月都有活动,我们可以拿东西去交流,基本都做得非常好。”
因为藤文浩常常提供一些物美价廉的艺术品,很多日本当地的大店铺都选择从他手上进货,从他手上买去后,往往能以五倍、十倍的价格卖出,这让大店铺得到了不少的利益,而这样的合作也为藤文浩积累了重要扎实的人脉,一些客户开始将他介绍到更加高级的商会,或者百货公司里去做艺术品销售。
对藤文浩而言,除了输出艺术品,他也“输入”了很多“国宝级”的东西,并开始尝试做行家回流。“我进货的渠道以当地的藏家和行家为主,也会从商会里买一些不错的东西。”
2002年左右,藤文浩在上海开了自己的古董艺术品商店,还从日本望族手上买到了包括名家书画、清三代官窑在内的“重量级”艺术品。“这一批东西里,有一个雍正的粉彩薰炉在易主后被转到嘉德拍了六千多万,国内北京的很多行家也开始过来在我的店铺里买艺术品。”此后,他以文馨阁专场的形式在北京拍卖公司连续举办了四个专场,成绩不俗。
从古物行家到经营拍卖行
就在行家生意越做越大的时候,眼光长远的藤文浩做出了在日本开拍卖行的决定,他谈到自己的想法:“当行家做到一定的高度以后,出入世界各地的展会,拍卖以后看到的世界又有变化,平台从一个商铺扩大到一个拍卖行,日本收藏家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随着日本艺术收藏市场整体氛围的开放,商家希望客家对自己的藏品有一个更好的肯定,不愿意把东西直接卖给客人,而更愿意在有上升机会的拍卖平台上拍。这表现为在日本买货开始变得困难,古董商人的开价也开始变高了。”
选择在日本做拍卖行,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我在日本有天时、地利和人和。地利是说我有货源上的优势,二十多年的日本从商经历积累的人脉为美协带来货源,人和是指我是日籍华人在日本做拍卖行,既知道日本藏家的情况也理解中国客家的需要,天时是中国是最大的市场,随着日本的入境越来越开放,现在从中国到日本寻找古物的人越来越多,原来需要回流的古董在日本就有市场,而且需求量大,是做拍卖的好时机。”
拍卖行和古物收藏商店的双线发展虽然让藤文浩很忙,但藤文浩并不想放弃。“毕竟做了很多年,我们有比较固定的客户群体,两者发展之后,可能古物商店的部分会相对少做一点,但没有必要停止,它本身也是一门生意。做拍卖是件辛苦的事情,综合的因素很多,不像只做古董商铺,就是纯买卖以及做些研究。拍卖的事情非常多,像图录编辑,广告形象打造,客户的服务等等,都得认真对待。”
藤文浩强调,自己的最终理想,还是学习老前辈藏家,比如张宗宪先生,到年纪大点的时候,能有一些积淀,能拿出些收藏代表自己这一生的成就。“我把这个看得很重要,尽管现在想实现这个目标越来越困难了,稍稍买一件东西就是大几百万、几千万,有些美术品就留下来,因为我没有资金压力,如果轻易出手,可能以后再难遇这么好的美术品了,所以还是慢慢来吧。”他说。
藤文浩在东京掌舵的日本美协中国古美术拍卖公司的第五场拍卖,在今秋已经圆满收官,因为创办美协的藤文浩及其他股东都是资深的行家,在日本有着良好的人脉和收货的来源,让美协拍卖从首拍时起,就有一个理想的起步,从首拍到今秋的秋拍,从名家书画到宫廷重器,从文房清玩到品茶香具,每场拍卖的成绩都在逐步提高。藤文浩认为做事做人应走中庸之道,谦和,真诚和尽己所能的敬业态度,这些是经营的真髓。
中日两国艺术市场的双重经验
藤文浩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日本现在的市场比中国大陆市场更有新鲜感。“像国内一件有意思的东西,可能会被倒手和拍卖很多遍,而日本往往能惊现一些沉淀很长时间的珍品,出现一些意料外的惊喜。日本流散着中国汉唐以及之后各个时期的古物,在审美趣味上,日本人比较喜欢中国唐宋、明代和清代的东西。”
藤文浩涉足的领域很广泛,除了注重研究明清宫廷造办的漆器、珐琅器、竹木牙雕刻之外,文房四宝,官窑瓷器也是他的强项。
“因为国家政策对宋代之前的艺术品的交易限制,我的着手点主要集中在明清,包括明清时期的铜器、玉器、家具、瓷器等宫廷造办艺术品,这些代表经典和巅峰艺术的皇室艺术品,在未来市场上肯定会有升华。”他分析道,“沧海桑田,当年的皇家的珍藏,通过努力如果能以个人财力购买和收藏,我觉得这就是无上荣光。”
他还表示自己目前特别注重研究,收藏宫廷造办的铜鎏金铜器和漆器。“我的收藏里有几件曾经是佳士得拍卖图录封面的拍品,经营的拍卖公司和个人收藏也收有不错的藏品。”
藤文浩坦言自己是有传统情结的人,在日本和中国艺术品经营的双重经历,也积累了他对两国艺术品审美的独到见解。“在日本生活了很长时间,我赏识日本内敛、朴素简约的含蓄文化,同时我也珍重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中国的大美气象,包罗乾坤。无论是图案、色彩还是氛围,凝重大气,融通贯通方能集合两种文化的优点。”
“我想的是能在日本收集到很多珍贵的中国古物,然后一部分捐献给国家博物馆。”他笑着说,“我现在每个月都会去北京、上海、香港和台湾,到处走走看看。”
藤先生最喜欢的城市是夏威夷,在那里他有自己的别墅,每个夏天都能体会到漂亮的海的惬意。至于文化氛围上,他喜欢还是巴黎,中国的古城老镇,还有日本的奈良和京都。
记者:能否谈谈你作品的拍卖情况?
谭涤夫:今年以来,已有8家公司拍卖了我的作品,不少都是别人送去的。到目前为止,近几年我上拍的作品基本上成交了,我不喜欢炒作自己,因此这些拍卖都是自然成交的。绘画精品力作应获得较高的价位,古今艺术巨匠价值连城这是众所周知的。
记者:你如何看待当今的油画市场?
谭涤夫:油画市场这几年发展得很快,人们对艺术的认识也逐渐提高,未来油画市场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好。画家以自己的作品去创造财富,去获取应得报酬,是十分公平合理的表现,也是对艺术家劳动成果的尊重。但目前市场中那些过度炒作之风我是不赞成的,油画作为艺术品,同时也作为商品,艺术品转换成金钱是正常的,但却不能“欺市”。现在,一些艺术作品动不动就拍出几百万、上千万,一般的收藏者根本难以问津。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指责一些画家为了以画养画,争取创作的空间和改善绘画条件而进入艺术品市场。如果画家贫困潦倒,那将制约着艺术事业的发展。前些年在艺术品市场并不是很火的时候,陈逸飞的《山地风》拍到了286万元,我很高兴,主要是因为其反映了人们对艺术品市场的肯定。而当下艺术品的过分炒作最终只会损害市场、损害画家的原创性。真正成熟的艺术品市场,一定要尊重艺术的原创性。画家的腰包鼓起来了,但不可放弃自己的艺术主张,那样即使生活得很富有,也是不足取的。一个艺术家宁可生活清贫点,也不能放弃自己的人格和创造性,不能扔下塑造时代审美情趣的历史使命,这也是我必须坚持的。
记者:面对汹涌的市场,你如何潜心于自己的艺术创作?
谭涤夫:市场检验是评价一个画家成功的一方面,但社会责任感应该是一个画家成功的更重要方面。我没有与任何一家画廊签约,并不是我不希望把创作之外的工作交给他们来做,主要是担心我会为此丧失了采风和创作的自由。我虽然现在退休了,除了创作外,我还承担军队和社会一些工作,我是全军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执行委员会委员,经常要完成一些上级布置的任务。同时那些对社会有益的捐赠活动,我都积极参与,我现在已捐出了不少作品,曾把我喜爱的《夏日坝上黄昏》《冬韵》等作品捐了出去。对于市场,我的心态是很平和的,我相信市场最终要拿作品来说话,而并非靠炒作。油画创作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情,作品一定要有震撼力。油画在中国已经100多年了,想要再向前发展一点都很难。因此,我们应该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来追求真、善、美,用绘画来反映时代面貌,这样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超越时空。对于我自己的绘画,在创作前,我一定要深入生活进行体验。有了切身的感受,再来创作,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审美价值,这也是培养出自己的创新精神的必备素质。
记者:能否谈谈你的创作题材?
谭涤夫:我过去的画基本以人物为主,后来逐渐转到了风景画。从题材来说,大致分为《青藏序列》《长城序列》和《风景人物序列》三个部分。青藏系列由40多幅油画作品组成。我曾在青藏线汽车某团当过五年兵,调离高原部队后,又多次回到青藏体验生活,收集创作素材。这个题材的作品格调高昂,有着不同凡响的审美意义。其中《通往远方的路》和《静静的雪山》先后在“第二届中国油画展”和“第八届全国美术优秀作品展”获大奖,被美术界权威人士王琦先生等称为里程碑式的作品,《静静的雪山》是第八届美展全军唯一的获奖作品。长城是我心目中的伟大形象,对于这类题材,我追求的是崇高、壮美和诗的意境,力求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古老的城堡,把岁月的沧桑、雨剥风蚀下的痕迹表现得淋漓尽致,扣人心弦。长城序列组画中的《紫塞凝晖》《古道沧桑》《荒草斜阳》《古堡晨曦》等是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40多年的军旅生涯,我还创作了《大反攻前夕》《鱼水情深》《高原汽车兵》《钢铁运输线》等一批人物主题画。《为祖国养军马》载入《中国美术全集・现代油画卷》,进入了中国艺术史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我的创作题材不断拓宽,近十年来,我画了不少风景画,画家有责任对人类的生存环境特别关注,把自己的人格与自然相融合,应与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其中的《寂静的山林》《悠》《青海湖畔》等是我比较钟爱的作品。部分风景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日本富冈美术馆等国内外机构收藏。
记者:你觉得你的风景画放在当下油画背景下来看,具备哪些特色?
谭涤夫:20世纪以来,画坛进入了急剧变革的时代,绘画呈现出空前多样的面貌,我不想当时代的弄潮儿,但也不愿做时代的落伍者。我不守旧,对于各种艺术流派和新的绘画风格,我的态度是研究、借鉴,从中吸收有益的东西。写实风格是我无悔的选择,在坚持这种风格的同时,对抽象美、形式美的绘画和表现主义的类型,新生代等各种现代流派从不随意否定,我的主张是多元汲取。在吸收外国油画艺术精华的同时,我还是站在民族的立场上来从事创作,体现出中国的气派。我对自己的油画看法是细腻而不甜俗,但整体效果很强烈。这里我还借用靳尚谊对我的评价来概括我的油画特色:沉潜艺域,独辟蹊径,努力构建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世界,作品有难以仿效和重复的独特绘画语言,细节刻画微妙而又整体大气,画面笔触细致又生动洒脱,一幅幅精品十分耐读。
记者:艺术是相通的,你认为哪些艺术形式对你的油画创作影响较大?
谭涤夫:我喜爱文学,经常写些诗歌、散文和学术论文,这增强了我的文学修养,同时,我还酷爱音乐,包括中西方古典的、现代的,音乐中的旋律和节奏,我把它运用到了我的油画创作中,增强了我画面的节奏感。油画实际上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借鉴其他艺术形式很重要。
1997年,14岁的邝苗从广西的家乡远渡重洋,来到了英国读书。在那个遥远的国度,她赚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100万,并且收获了学业,也收获了爱情。英国仿佛给予了她所想要的一切,包括失败。然而经历了那一切,邝苗却与丈夫带着他们人生经历中的所有宝贵财富回到了中国。
从英国回来,邝苗的父亲为她在老家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婚宴。一生经商的父亲交友无数,那次宴请云集了广西各界名流,连市长都来电道贺,她与丈夫的证婚人则是当地公安厅长。而婚后第二天,邝苗却洗净铅华,穿着白衬衫、牛仔裤,扎个马尾就随丈夫到北京创业。那一天,从父亲的大宅院到丈夫租的小公寓,邝苗仿佛一个公主从殿堂来到了民间。但这一切变化丝毫没有让她感到委屈,“这辈子恐怕没有比这个更令我确定的决定。”她异常坚定。
四年后,在经历了几乎所有创业者都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后,邝苗与丈夫共同创建的易淘食终于走向正轨,现已完成了C轮融资,并计划于2016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出乎所有人意外的是,正在事业风生水起之时,邝苗却放弃了刚有些“舒适”的生活,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又一段艰辛的创业旅程……
第一个100万
出生在一个商人之家,自由、创造、冒险这几个词是邝苗骨子里就有的,她甚至“不知道循规蹈矩的生活是什么状态”。
在家人的呵护下,邝苗的童年时光一瞬即逝,而从少年到青年的十多年,她都是在遥远的英国度过的。
那是1997年,初到英国的邝苗,并没有完全沉浸在幸福的读书时光里。站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那里的一切似乎都对她充满吸引力。她探索世界的欲望,以及诸多无法言说的奇妙感受在她的血液里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这个黑头发黄皮肤的女孩就这样莫名其妙的走上了一段似乎是“命中注定”的旅程。
说来也怪,在邝苗15岁的时候,虽然她对于商业的理解还很浅,但当她发现自己从中国带去的小商品颇受同学们喜爱的时候,一个关于“商业”的想法诞生了――既然大家如此喜欢中国的小商品,为何不多批发一些带到英国卖呢?从此之后,她几乎每次回家都要专门去广州批发一些小商品带回英国卖给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虽然家里能够为她提供充裕的生活费,但她依然为这样的小本买卖乐此不疲。
严格的说,她当时的想法还不足以称之为“商业”,但这却是她作为一个连环创业者内心中萌生的一颗充满力量的种子。
到了2002年,诺基亚换壳手机风靡世界,当时中国的手机饰品发展的如火如荼,同学们都非常喜欢邝苗在中国买来的手机壳,并且纷纷让她帮忙在中国买。“生意不是又来了吗!” 邝苗心想。与中学时期不同的是,邝苗把这一次小小的机会当成了一次创业的机遇。这一次,她向父亲借了50万,并专门去广东进了一大批手机壳,把产品用集装箱托运到英国。
之后的故事,与乔布斯的一段经历颇为相似,她找了几个同学作为合伙人,并借用一个同学家的车库作为“公司”,她们把中国运来的产品重新进行了包装,就这样创办了HappyTalk手机壳品牌。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为了塑造品牌形象,邝苗决定在市中心的3个商场租柜台作为产品的销售专柜。甚至她们还跑到诺基亚专卖店门前发广告,就算被警察驱赶都丝毫不畏惧。两个月后,HappyTalk手机壳卖出近5000件货,销售额近7万英磅(70万人民币)。之后,面临将要结束的假期,依旧在校读书的邝苗只能把整个品牌和剩余货品以10万英镑(约100万人民币)的价格出售给当地同学的商人父亲。后来HappyTalk发展成为年销售过百万磅的手机壳公司,在全爱尔兰地区拥有30多个中岛售台。
至此,刚满20岁的小女生已经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个100万。
不能“安分”的心
大学时光很快就过去了,这时邝苗计划去博尔顿大学读飞机构造硕士。一直以来,她对飞机的机头构造极其感兴趣,“我觉得飞机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对人类思维的影响是划时代的。人类思维方式从此由二维进化到了多维。”但意想不到的是,就在她还有3个月毕业的时候,花旗银行去学校进行了一次招聘,并且专为她所学的数学专业留了一个名额。
这样的机遇可遇不可求,几乎完全不懂金融的邝苗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加了应聘。“面试官问了我很多问题,我都不懂,只能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去回答了。没想到两天后,我竟然收到了他们发来的Offer,我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进入了花旗。”
在花旗银行工作的两年里,邝苗“安分”了很多,因为工作非常忙碌,她经常出差,甚至没怎么住过自己的房子。但这段经历对邝苗而言意义非常,“花旗给了我今天创业所必备的资本上的资源,并且让我了解基金的运作方式,这非常有利于我与基金打交道。”在花旗银行两年后邝苗选择去读计量经济学硕士,待学业完成后继续回来工作。但“计划没有变化快”,邝苗在伦敦意外地与丈夫张洋相遇,而张洋这个连环创业者则把她带到了真正的创业王国里。对于创业的强烈欲望让邝苗放弃了回花旗银行继续工作的机会,加入了张洋刚刚在伦敦创建的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公司――餐饮业互联网解决方案网络平台“美食王国”。
全新的生活展现在邝苗面前,开始了真正的创业旅程原本是件让她再兴奋不过的事,但接踵而来的却是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虽然 “美食王国”的商业模式是非常超前的,但“我们没有把握好,我们做成‘先烈’了,没有做成‘先驱’。”
2009年,邝苗和丈夫判断美食王国无法快速地达到拐点,所以决定把将公司出售。2010年,在投资方的推动下,他们出售并退出了项目回到国内。
从“先烈”到“先驱”
故事又回到了原点。这个从广西出来的女孩又回到了故乡,但她并不打算久留,仅仅是为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结婚盛典。典礼结束后,邝苗立刻跟随丈夫踏上了新的征途,他们一路向北,来到了他们从未生活过的北京,并打算在这里闯出一片天地。
当时他们在北京只认识一个人,就是张洋的高中同学。“当时决定来北京,我并没有觉得自己的决定到底有多么疯狂,但回头想想,那是多么大胆的决定啊!”邝苗回忆那段日子不由地说,“但创业者天生不就是为风险和挑战而生的吗?没有风险的事情真的就不值得去做了。”
很快,国内首家一站式网络餐饮功能性平台“易淘食”成立,它是一家为商户提供餐饮云服务平台的企业,包括网络外卖订餐、餐厅定台、食品饮品订购、以及物流配送等系统和服务的搭建和推广。这真是一个美好的开始!这次创业不仅充分吸收了他们在英国创办“美食王国”所积累下的经验和教训,并且在公司落户中关村石景山园后,作为有核心知识产权的企业,他们还享受到了诸多优惠政策,并得到了6万元的创业资金补助。但好景不常,没过多久,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一一发生了。
最痛苦的是,邝苗与丈夫的思路与国内的团队不一致。国内的团队比较浮躁,急于产品尽快上线。但邝苗却认为做互联网就一定要解决某些问题,提高效率。因此他们很难留住员工。
不仅如此,让邝苗意想不到的是,他们与投资人的思路也不一致。“即便是国内的美资,也和我们在国外见到的不一样。”
所以短短8个月内,他们就花完了近800万的原始资金。无奈之下,他们先把婚房卖了,但资金还是不够,于是把车也卖了。那段时间邝苗第一次感觉仿佛她与丈夫多年创业所赞下的所有积蓄,都会一夜之间消失。但这样的变故并没有将她击垮――
“也许很多人不相信,世界上真的有‘灵魂伴侣’,我觉得我和张洋就是这样的一对。我们会在最困难的时候给予对方最大的支持和理解,我们有为彼此挺身而出的义气。”这种精神上的信念和力量让邝苗度过了那段最失意的时光,“大不了失败了,我们再重新来!”她和丈夫在心里默默达成了这样的契约。
不得不承认,那段日子对于邝苗来说简直度日如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已经签约了的投资协议资方尚未打款,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而彼时,距离发工资也只剩十几天了。“一旦到时我们发不出来工资,员工们可能会非常不安,甚至会闹情绪,资方很有可能反悔,那公司就肯定垮了!”但就在这个危机感四伏的时候,投资款到账了!这场危机终于惊险度过了。
经历了这样一番巨大的考验,易淘食终于渐渐步入正轨。又过了三年,易淘食顺利地进行了三轮融资,目前估值5亿美金,并且已经拥有8万个门店客户,实现了在中国餐饮业商户端占有率全国第一的目标,并计划在明年发展到20万个门店客户,同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从餐饮到艺术的跨界创业
纵观邝苗之前的所有经历,似乎都没有与艺术的交集之处。但当她准备告别那渐渐舒适的日子,去开启下一段人生旅程的时候,她却选择做艺术品互联网交易平台。这个决定很出乎人们意料。
“当易淘食走上正轨之后,我的工作就没有什么挑战性了。每一天、每一周、每个月的任务就是完成KPI(关键绩效指标)。”邝苗说,“更重要的是,为了公司未来上市做准备,如果我和张洋既是第一大股东,又都在公司的决策层上,也会让其他董事们觉得不太合理。”于是,邝苗认为是时候再出来创业了!
但无论如何,学理论数学出身的邝苗如今创建了艺术品互联网公司,总让人觉得很奇怪。可能有人会质疑,邝苗懂艺术吗?其实,早在英国读高中的时候,她就选修了数学、物理、英语和艺术历史四门课程,她非常热爱艺术,并对艺术有着很深的理解,只是在大学专业选择上,她由于数学和物理得了满分的成绩,拿着数学系的奖学金选择了理论数学专业。
“我喜欢艺术源自我对生命,人文和宇宙的探索。”邝苗的思考与常人有很大的差异,“其实艺术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发展高度重合。艺术充分表现了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想象。从原始人在岩壁上刻画的星星、月亮、太阳,演变到人们开始画更广阔的社会,再到画人们想象中的神、鬼,以及抽象的内心世界……是艺术教会我们了解世界、了解人、了解宇宙。”
基于对艺术的热爱,并面临着创业生涯的下一个转折点,一个机遇送到了她的手里。
其实,早在两年前,邝苗现在的合伙人知名艺术家郝友就曾拿着一份非常精美的商业计划书找过她希望一起创业。但做惯了大众消费市场的邝苗一开始觉得艺术类消费市场太小众,大概只有2000亿,当代艺术市场就更是狭小,毫无吸引力。但两年后,邝苗却发现中国艺术品消费市场已经涨到了4000亿,短短两年就就翻了一番,而当代艺术的市场增量则是这个整体市场增幅的主要拉升力,这种增长是十分惊人的。“这个数据不仅让我看到了艺术品市场的快速腾飞,更重要的是,我还看到了中国正处于消费升级的转折点上。”
邝苗的分析很有现实的依据。在当今的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中,每年的艺术品交易量与餐饮和出行等的消费量几乎相等。而中国正处于消费升级阶段,“从我们这一代人开始,就几乎不需要为衣食住行担忧了。当人们生活富裕了后,钱拿来干嘛呢?现在的人更多喜欢去买衣服买包――买那些能够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地位的东西,但消费升级之后,中国一定也会像发达国家一样,向精神和体验类型的消费升级,例如艺术品的消费。”同时也有学者分析,中国艺术品的潜在需求高达6万亿,真是个令人瞠目的数字!这对邝苗来说,已经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了。
但“幸福不会来得太快”,“这是个长线的过程,市场还有待被教育,不妨先在这个行业里占个坑。”邝苗早已做好了足够的心里准备,“但凡一个新兴行业涉及到教育市场的时候,先入为主就非常重要。”于是在2014年,邝苗终于决定跨界创建了艺术品互联网交易平台――OpenArt乐艺网。
从电商到O2O的战略转型
既然涉足艺术品市场,邝苗首先想到的是,产品一定要解决客户的痛点。毫无疑问,当今艺术市场中最大的问题就是鱼蛇混杂,真假难辨。为此,邝苗不畏依旧“狭窄”的艺术品消费市场,反而将产品定位于更加细分的当代艺术品,并且与中国版权局进行合作,即艺术家要和每一件艺术品共同到场完成鉴定。邝苗认为OpenArt存在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保证上的每一件艺术品都是真品。
虽然在邝苗的眼里,目前中国的艺术品交易市场还很“窄”,可她认为如此窄的市场却非常分散,市场的两端市场呈现长尾状。毋庸置疑,是互联网工具最能大显身手的市场环境。她在创建OpenArt之初,选择了更加细分的当代艺术品。
但在前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并非十分顺利。几个月过后,邝苗通过对后台数据的解读,发现了商业模式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客户会花8至15分钟去浏览一件艺术品,这说明他们对产品非常感兴趣。但一到支付环节就走了。”这样的现象不是个例,而是普遍存在的。为了查明原因,邝苗对数百个客户进行了一对一的采访、调查,发现艺术品做纯电商模式是几乎不可能成功的。经过思考,邝苗判断,“艺术品是一种体验式的消费,必须线上线下结合起来才有戏。”于是她立刻决定将公司转型,从纯电商转变成O2O,与此同时,原来的OpenArt保留,以此作为当代艺术家进入平台的入口,同时推出面向客户的O2O产品ArtPollo。完成这个战略转型还有一个关键,就是如何开展线下的交易环节。ArtPollo和全国各地的画廊或者美术馆展开深度的合作,将这些线下的合作机构将成为ArtPollo物理空间展示平台,这样客户如果想看作品,就不需要来作品的所在地了,只要付一下运费,ArtPollo就会把作品运到离客户最近的画廊。然后邀请顾客来观赏,并派专业的工作人员给客户讲解,还可以直接在线下完成交易。ArtPollo目前每个月能为100多件作品找到藏家。但这些还不够,邝苗还希望把艺术评论家和资深的收藏家也拉进来,启动“伯乐一千”。这个产品在未来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评论家和收藏家以第三方的身份公开评论,更加客观真实。这些评价,将会成为顾客收藏艺术品的一个标尺。
“虽然用户消费频次不会特别的高,但是客单价足够高,且行业处于高利润时代,使得我们有巨大的空间去为消费者提供极致的用户体验和服务。艺术品电商的唯一出路,是重度的垂直和运营”邝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