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范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第1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经济

1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的现状

农村基础设施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群众的生产生活、居住环境、身心健康、文化生活等都具有严重影响。具体而言,主要就是乡村道路、灌溉设施、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网络通信等方面。这些方面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缺一不可,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都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在当前情况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影响农业生产的灌溉设施不完善,农业效益低下

在当前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虽然过去的破旧灌溉设施逐步得到改善,但是仍然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节水农业发展不足,农田灌溉面积有限,水资源开源节流不足,旱作农业分布仍然广泛,这些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的不足都对农业的发展有着严重的限制作用。而农业得不到发展,农民的收入就难以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受到限制,这样也就制约了农业经济的进步。

1.2村道建设不足,影响农村经济发展

经过多年的农村道路建设,大部分乡镇的乡道、村道都得到了改善,但是还有一部分地方的乡村道路依然建设不足,未经混凝土铺设的路面依然存在,雨雪天道路泥泞,影响群众出行。在已经建设的乡村道路中,由于建设标准低,监管不到位,道路建成没有多长时间就变的坑坑洼洼,通行困难,影响群众通行和农产品运输,这样就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制约作用。

1.3农村公共卫生、基础教育水平落后

在当前农村建设中,公共卫生建设严重滞后,各个村庄建设的卫生室医疗设施落后,医疗人员严重不足,村民基本的医疗保障难以实现。还有随着城镇的大力建设和小城镇的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严重倾斜城镇,乡村教育出现不足甚至不断落后,乡村学校难留人,教学设施落后,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1.4山区群众人畜饮水不达标,存在安全隐患

在广大的山区,由于住户居住分散,难以集中供水,因此群众大都采用山泉水或收集降水解决人畜饮水问题,这样的饮用水源不仅不卫生,而且矿化度高,对人体健康带来严重隐患,一旦致病,村民将脱富致贫,扶贫成果毁于一旦,这样就对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制约作用。

2造成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原因

在当前农村的集体经济中,由于收入来源有限,因此财务困窘,收支入不敷出,在个别村集体,甚至村集体收入微乎其微。而现在由于农民投工投劳和农业税的取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自筹资金基本消失。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靠国家投资,因此农村经济难以发展。另外自从实行农村土地承包后,农户都以自由土地经营和家庭经营为主,虽然对农村公共设施依然依赖,但是保护意识相当淡薄,这样就不仅无法发展农村基础设施,而且会出现倒退现象。

3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措施

3.1做好农村基础设施的规划

农村地域分散,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在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规划时,就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到有重点、有特色,使基础设施建设在总体安排、科学部署指导下有序开展。加快城市交通、供水、电力、信息、广电、电信、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农村与城市基础设施互联共通,搭建起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

3.2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方略,针对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的现状,参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历程,政府公共财政理应成为农村各项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的投资主体。所以,各级政府要全面建立向三农倾斜的公共财政分配体制,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比例,确保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和比重逐步增加,确保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不断提高,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第2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范文

关键词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问题;对策;贵州纳雍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303-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不断改善。但是由于历史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已成为严重制约山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1]。纳雍县地处贵州西北部,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4.6%,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县,是一个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级贫困县,由于历史、交通、区位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及社会、人为因素的影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已严重影响和制约纳雍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研,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解决山区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山区农村小康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 现状

1.1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近年来,纳雍县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大力抓好烟水配套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土地综合整治等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先后完成烟水配套工程项目14个,投入资金8 226.11万元;建水池488个,总容积46 339.5 m3,安装管网1 387.96 km,覆盖耕地0.63万hm2,其中红旗水库灌区烟水配套工程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烟水配套工程,总投资6 738.38万元,工程覆盖猪场乡、龙场镇、寨乐乡、沙包乡4个乡镇的38个村,灌溉面积3 400 hm2;完成乐治镇省级大规模土地整治项目,总投资2 300万元,整治土地620 hm2。加上小水窖、小水池建设、企业自投水利建设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全县实现有效灌溉面积1.562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50.9%,农业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86.67 m2。

1.2 农村交通设施建设

2008年以来,纳雍县坚持“公路围绕产业转”、“修老百姓想修的路”的指导思想,围绕“通达、通畅”目标,着力解决群众“行路难、路难行”问题。全县共建设通村公路1 555.2 km,建设通乡、通村油路140.214 km,全县479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24个乡镇通油路,加上通组路建设,田间机耕道建设,有力地改善了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瓶颈。

1.3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大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目前全县25个乡镇“农三站”建设已基本建成,县土壤化验室已建成投入使用,农产品质检中心、动物疫控中心已建成即将投入使用,有力地改善了纳雍县农业技术推广条件,极大地提升农畜产品的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一是在资金投入中要求地方配套资金,因市、县财政困难,匹配资金不足,导致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体投入不足[2]。二是国家投入的资金多用于大中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而对于伸入到田间地头的支渠、毛渠等排灌设施投入则较少。三是水利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后,管理维护资金严重缺乏,管理缺位,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损毁严重,有的工程从建成之日起,就只充当摆设,不能正常投入使用。由于投入资金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2 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滞后

一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承包土地的流转。二是生产手段落后,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低,设施农业发展落后,节水灌溉面积小,导致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3]。三是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市场的需求。

2.3 农业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有待加强

据调查,纳雍县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工程建成后,因管护措施不到位、责任不到人、资金不落实等,导致项目边建边毁、重复建设[4]。如部分通村、通组公路建设,由于无排水沟和道路维护跟不上,导致道路坑洼不平、损毁严重,难以通车;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措施不完善,管理不到位,效益难以发挥,造成资金和资源浪费。

3 对策

3.1 提高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期投资事业[5]。各级政府部门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程”、“长效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突出位置。

3.2 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要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体,部门、企业、社会、个人投资为辅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创新投资机制,建立长效机制,坚持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真正做到财政每年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切实向“三农”倾斜[6]。建立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筹资渠道,向上级要一点、地方财政挤一点、农民出一点、银行贷一点、社会筹一点。

3.3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后管护工作

创新和完善项目长效管护机制,注重设施建后管护工作,在落实专门管护力量的同时,充分调动农民群众作为设施管护主体作用,切实保护好、维护好农业项目设施,保证项目工程发挥效益[7]。

3.4 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8]。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大中型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二是加强灌溉排涝支渠建设;三是完善伸入田间地头的小型沟渠建设。

3.5 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

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增加对土地的投入,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扩大有效灌溉和节水灌溉面积,加快建设一批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基本农田[9]。

3.6 抓好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抓好农村道路、人畜饮水、沼气、绿化造林、农村社区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4 参考文献

[1] 程璐,张福俊.浅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J].农家之友,2010(7):49,51.

[2] 许静波.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13.

[3] 郎永建,张尚民,李长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农村经济,2004(2):81-83.

[4] 郑兴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城市经济,2011(1):236.

[5] 孙凤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北京农业,2012(27):141.

[6] 徐永.浅析淮北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1):16,21.

[7] 胡友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思考[N].嘉兴日报,2005-05-15(3).

第3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民基础设施是指相对于农民私有财产而言,用来满足农村生产与生活需要的设施,具有非竞争性,非它性的特点。它包括政府所提供的全国性公共产品,这些产品覆盖农村地区,比如农村环境保护,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卫生,农村道路建设等,还包括一些地方政府和农村自己组织修建的地方性公共产品,比如江河的治理,公共水利设施修建与维护,大型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农村电网建设,农村科技成果推广等。有效的利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农民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加快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它由交通邮电、商业服务、农村水利电力、农村能源、生态环境、科教文卫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组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消费环境的改善、农村内需的启动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协调城乡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更是农民增加收入不可缺少的基础。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存在着两套完全不同的公共产品机制,由于农民文化素质比较低,导致民主意识薄弱,制约着农村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在GDP不断上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耀眼成绩下,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越来越凸显,城市在快速发展,农村发展仍然缓慢。由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导致城乡差距大。

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总量不足,发展中的中国是农业大国,根据统计到09年,我国农村人口占有全国人口的70%,全国有34301个乡镇,60547个行政村。到08年底,我国还有200多个乡镇、48000多个村庄都没有修通公路,13000个村庄电力没通,4万个村庄没有电话,300多个乡镇没有卫生原,1.3亿农户燃料问题没有解决,甚至60%的县都还没有标准的污水处理厂,还有将近50%的建设村没有通自来水。和城市相比农村地区无论是在教育还是在医疗水平上都远远的落后于城市。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在交通、水电、通讯一家燃料等这么基础设施方面都与城市存在着很到的差异。农村基础设施和居民生产与生活直接相关,是城乡居民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因为我国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近年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的收入,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在现如今的社会各村必须领会和充分利用中央的扶持政策,坚持中央政府的主导地位,积极协调各方面的资源力量,全面有效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在我国的中西部农村地区较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而言,国家的固定资产投资要少得多。所以想要减小东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在目前还是比较的困难,因为西部地区受到严重的资金限制。对于中西部农村的发展政府对政策倾斜和创新融资机制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对于落后的农村来说在建设的规划性上比较落后。特别是一些山区县,由于地势特殊,居民居住比较的分散,对于山区的建设也缺乏整体规划,房屋修建、道路河道设施建设都缺乏长远的打算,建筑物排列无序,随意修建房屋,畜牧圈舍大都与房屋相连,缺乏意识等等,这些现象严重的影响着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建设上主体单一。农村在建设基础设施的过程当中,由于政府是主要的投资者,所以老百姓就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心理,思想不积极,并且各个村集体和村民们在参与修建基础设施的时候都不积极,导致在修建过程中建设力量薄弱。而各村委会的“一事一议”机制并没有得到充分有利的运用,因此在筹集资金修建基础设施的时候资金困难,致使公共的修建存在严重的问题。再加上农村落后的社会经济,使得农民的生活条件本来都不富足,哪里还有多余的钱用来修建基础设施。各村委会对各自的生态、旅游等可以加大经济发展的行业,认识不到位,发展不充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并且修建村里基础设施外来企业大都不愿投资,因为在边远山区投资风险大资金回笼速度慢,这也是建设资金缺乏的一个原因。

在农村由于人们思想觉悟不高导致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破坏严重。项目与项目之间的协调能力不强,就连一些通村工程、饮水工程都要多村多乡联合才能够完成。但是由于各村分散争取国家资金,只看中眼前利益,导致各个项目的人为分裂,在修建中自然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在修建通村公路的时候,出现的断头路就是因为各村的分散争取资金造成的。这类问题在农村修建基础设施中并不少见,因为人为的分裂以及区域划分的阻隔,造成的各乡镇、各村、各乡之间难以沟通,所以对基础设施建设自然而然的就造成了严重的人为影响因素。并且在修建基础实施上也会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占用不必要占用的土地资源。

在修建起的农村基础设施上,由于村内管理基础设施能力不强,导致损坏严重特别是在公有设施上,国家也缺乏一系列的公有设施保护制度。再就是自然灾害的损坏,由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差,在受到自然灾害对基础设施破坏的时候,及时修复欠缺。使得公路、水电线等等破坏相当严重,需要连年重建,这样就会浪费大量的人力和国家资金。

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存在着很大的关系,而当地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主要是取决于农村基础设施存量。农村基础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和开展。首先要利用政府的政策作为引导,创造一个和谐的融资环境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期限长、盈利能力差、投资风险大等不利条件所以是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的。在财政上当地农村想要吸引非财政资金进入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领域,但是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的独特性质,使得非财政资金融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较的困难,所以要吸引非财政资金的融入就必须要有吸引力的财税优惠政策以及和谐的融资环境作为前提。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必须建立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法律法规体系,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者的财税优惠力度,以及建立和完善政府担保机制,还要完善政府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中的监督和管理职能。

调整农村产业部局以招商引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农村实现城镇化。农村招商引资能够促进农村的经济建设,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会得到充分的利用,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随着农村产业的逐渐增加,会大力的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达到推进农村城镇化的目的。

科学规划建设项目,协调建设进度。避免在建设过程中各部门意见不一的问题,实现山水林路田的整体开发。坚持政府主导地位,整合资源综合项目整村建设的思想。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农村建设工程,集中力量统一建设。

在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政府要建立“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要以农民的需求为主从而确定基础设施投资项日的内容、数童和投资额。“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以基础设施投资目标确定满足农村的社会生产以及农民的生活需要的需求,从而达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在对于农村修建不必要的面子工程要坚决便面,并且在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时候要合理允许农民投资兴办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原有的集体财产管理权以公开拍卖的方式让农民自主经营管理,使用有偿服务。在市场上开放建设基础设施,谁投入谁受益的权利,充分吸收民间资金的融入,补充政府资金的不足。改变原有的产权制度,施行市场管理化,对个人投资的政府实行补贴政策,从而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在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上应该顺应产业的发展思路以工补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合理投入使得农村向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切合利用当地的实际情况,大力扶持一两个产业,起到对各个产业的示范作用。把每家每户分散经营密切的与各村龙头企业相互结合,利用龙头企业带动各村的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解决增收问题。让农民的产品进入市场的时候成本降低,对于市场的风险活动也要降低农民的参与,切实的做大做强龙头产业,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促进农村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的顺利进行。

结论

农民的增收问题在“三农”关系中处于首要地位。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要想推动农民实现小康水平必须解决农村中基础设施的落后问题,加大资金投入和政府政策扶持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对于农村目前仍然存在的乡与乡、乡与村、村与村的道路不通的问题,农村的自流灌溉低,排灌设施老化、设备陈旧、耗能高,教育设备落后等现状,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只有政府加强政策的领导以及在各个方面施行政策协调,才能够让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峰. 融资方式的创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路径选择[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07(04)

[2]韩云虹,吕秋芬. 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投资政策的选择[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3]杜君楠,阎建兴. 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主体行为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4]刘艳平.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农机化研究. 2007(12)

第4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范文

【关键词】BOT模式;农村;基础设施;可行性;注意问题

一、BOT融资模式的含义及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的优点

(一)BOT融资模式的含义

BOT是英文build(建设)-operate(经营)-transfer(转让)的缩写,BOT融资模式的概念是由土耳其前总理厄扎尔于1984年正式提出来的,是目前较适应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方式。BOT模式有时被称为“公共工程特许权”,它是政府吸引非官方资本加入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投、融资方式。其具体运行是:政府与非官方资本签订项目特许权经营协议,将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投产后一定时间内的经营权交给非官方资本组建的投资机构,由该投资机构自行筹集资金进行项目建设和经营,在特许经营期内非官方投资机构收回项目投资成本,并取得合理利润,经营期满后将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

(二)BOT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的优点

1、能减少政府的直接财政负担,减轻政府的借款负债义务

BOT模式下,所有的项目融资负债责任都被转移给项目经营者,政府无须支付项目的借款,从而也不会影响东道国和项目发起人为其他项目融资的信用,避免政府的债务风险,政府可将原来拟用于BOT项目的资金节省,转用于其他项目的投资与开发。

2、有利于转移和降低风险

国有部门把项目风险在很大程度上转移给项目经营者,BOT模式通过将经营者的投资收益与他们履行合同的情况相结合,从而降低项目的超支预算风险。

3、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项目的运作效率

采用BOT模式后,原属于应由政府直接投资的纯社会公共物品的基础设施就成为了私人投资者的一个投资项目。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减少项目运作风险,投资企业会努力加强管理,控制造价,减少开支,降低成本,从而客观上提高了项目设计、建设及运营等各环节的效率。

4、可以及时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BOT模式下,有财力的私人投资者参与到公用基础实施建设中,可以使一些本来急需建设而政府目前由于资金不足无力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得以实施建造并早日建成投入使用,从而能够及时地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要,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5、有利于实现设计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

在BOT项目的私人资本竞争中,私营机构的设计人员有时会带来设计方案,这种方案往往会使项目的效益大大增加,达到设计创新的目的。此外,由外国的公司进行承包的BOT项目,还可以给项目所在国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既给我国的承包商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也促进了我国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

随着近几年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持续高度关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渐渐向农村转移。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较严重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多年以来,农村基础设施融资主要方式是吸收直接投资和银行贷款,筹集的资金主要来自财政投资、农民集资、国内外贷款、社会团体投资等渠道。存在着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较窄、资金投入不足,投资管理模式和项目建设管理组织形式不尽合理,市场配置机制、风险约束机制和财政杠杆机制缺乏等问题,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特别在中、西部的欠发达地区更为突出。

2、财政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空间有限,银行贷款方面也日益表现出局限性

现代商业银行作为自负盈亏的单位,具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征。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一般规模大、期限长、偿债能力差,商业银行往往不愿对其发放贷款。而农业发展银行等作为农村基础设施贷款的政策性银行,由于存在着融资成本高、融资期限不匹配等问题,使之不能成为农村基础设施的主要资金来源。由于多年来形成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集中统一模式,加之社会团体的参入缺乏成熟的项目法人运行机制,使农村基础设施难以吸收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实现投资主体的多样化。因此,传统的融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基础设施迅速扩张对自己的需求,基础设施落后已经成为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BOT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的可行性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等建设问题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了规划性、基础性、共享性和巨额性等特点,也就决定了投融资的特殊性。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将逐步减少对基础设施的国有资金投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投资多元化,WTO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原则也使得我国逐渐开放基础领域市场,这使得财政资金以外的各类资本面临着更多的投资基础设施的机会。因此大力发展采用BOT模式来融资,吸引国内外资金建设经营农村基础设施已经成为可能。

四、BOT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1、确定范围,有针对性地运用BOT融资方式

BOT融资方式虽然有许多优点,但并不是对我国所有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都适用。首先,项目按能否让市场发挥作用可分为非经营性和经营性项目两类,只有经营性项目才能考虑应用BOT方式。另外,BOT项目工程一般比较复杂,前期工作时间较长,费用也较高,对于投资少时间紧的项目采用一般的招标方式建设更为适宜。

2、适当进行责任划分

在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BOT项目从前期开发至项目的运营、移交,会涉及到包括政府、投资人、融资银行、承包商等各个方面。要保证项目的最终成功,有关各方应在权利义务平衡、合理分担风险的原则下,组成利益共同体。因此明确各方的职责,使有关各方认真履行义务,是项目成功的基本前提。

3、明确重点,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是保证BOT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我国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特点,决定了在市场化运作BOT项目时,必须充分发挥我国政府作用,做到科学决策、规范价格、加强监督、完善立法、服务配合。

参考文献

[1]秦艳华,张帆.浅谈BOT融资方式在我国基础设施项目中的应用[J].经济工作导刊,2003(12):25-26.

第5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范文

(一)改革前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路径

改革前农村基础设施主要依靠农民供给。在里,农村基本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基础设施的供给和使用统一由集体组织安排。但是,通过税收等财政手段从农业中筹集到的公共资源极为有限,所需的基础设施不得不依靠制度外供给,实际上更多以廉价的劳动力代替资本、

(二)改革后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路径

这时期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仍以制度外供给为主,农民被理所当然地视为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主体而承担各种税费为农村基础设施筹集资金。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后,由村组织直接向农民筹集基础设施供给转变为财政直接向村级组织供给。由于与农村税费改革相联系的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如基层政府的职能定位、地方政府与省级以上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划分等政策改革未能及时跟进,国家通过转移支付给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难以弥补县乡财政因农村税费改革出现的财政资金缺口,从而减少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供给。2006年中央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这意味着政府将大幅度减少来自农业的收入,财政需要通过收入和资源的再分配,将非农产业创造的资源向农业大规模转移,以满足农村公共产品的需要,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将进一步依赖于国家财政的转移支付。

二、我国目前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路径现状

(一)投融资路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以国家财政为主,在发达地区可相对依靠贷款和自筹资金,虽然某些农村基础设施垄断性质已逐渐弱化,但民间资金参与度仍不是很大。如下表:

从上表可看出,国家预算内资金逐年递增,从1995年的52.1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516.4亿元,翻了9倍多。对于其他资金来说。自筹资金相对增幅快些,从1995年的2707.1亿元增到2005年的10951.3亿元,翻了近4倍。国内贷款和利用外资应构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可两者在这10年都没有太大变动。

(二)存在问题分析

1,资本市场不健全。我国资本市场不健全,不仅难以吸收国内民间资金,而且由于多年来形成的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集中统一模式,加之社会团体的参与缺乏成熟的项目法人运行机制,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有效吸纳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2,资金来源渠道少,投融资渠道不畅。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性资金投入保持稳定,非财政性资金逐年上升,但仍未能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来源单一的格局。因此,现有资金来源结构仍以国有资本为主,政府仍然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和中介。农村基础设施直接投融资渠道过于狭窄,很少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资金是通过直接投融资渠道获得的,项目所需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

3,产权界定不明。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产权不明的局面。首先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仍是政企不分。作为投资主体,政府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其次,在许多已明确规定竞争性项目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所需贷款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自负盈亏时,政府仍按照行政指令决定,企业没有自。这是造成民间资金难以进入的重要原因。

三、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路径选择

农村基础设施按公共物品理论划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对于不同特性的农村基础设施,其投融资主体也不同。为了扩大基础设施投融资规模,提高投融资效率,以政府投资为主要向市场融资为主转变,明确不同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各司其职,保证各自领域内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以吸引更多的私人企业和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基础设施领域。

(一)农村纯公共物品

对于农村纯公共物品,由于既没有竞争性也没有排他性,人人都可消费,所以,必须由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来承担投资主体,资金来源主要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配之以国内外贷款、债券和基金等。按照政府投资运作模式进行,即政府部门承担投资建设、经营管理和维护等责任,并负责还贷。当然,其权益归政府所有。但在投资的运作过程中,也要引进竞争机制。按照招投标制度进行操作,并尽量保证投资决策的科学性、规范性,提高投资效益,要遵循“公平优先,兼顾成效”的原则。

(--)农村准公共物品

农村准公共物品,兼有纯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一些特征,可由政府和私人混合投资。对于具有公益性的部分,由于市场调节不能发挥作用,不可避免存在资金缺口,这要通过政府实施优惠政策或贴息来维持运营。投资主体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政府适当介入,通过项目贴息、税收返还等补偿形式来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对于私人特征的部分,由企业充当建设主体。引入民间资金。通过市场竞争。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可采取BOT模式、PPP模式等。关键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做到“谁投资、谁拥有、谁收益、谁负责”。

第6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经济

0引言

“互联网+”自2015年被确立为国家战略以来[1],黔西南州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相继推出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战略、“三年会战”、“大电强网”等相关政策,大力推进全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挥其在全州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和战略性性的作用[2,3,4]。“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分两个层面:一是网络基础设施,主要是指移动通信网络、固定宽度网络、互联网、卫星通信等,二是能力基础设施,主要是指IDC、大数据、CDN、云计算以及与存储等[6],两者互相共同作用。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5,7],目前,黔西南州由于地理条件客观原因,信息化开发不成熟,服务机制不健全,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信息服务缩小城乡差距[7],已经成为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任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黔西南州发展“大数据”以及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016年计划总投资8亿元,2016年累计完成投资8.7亿元,同比增长24%;市(州)城域网上链带宽达410Gbps;光纤到户(FTTH)覆盖家庭121万户;光缆线路总长度6万公里;3G/LTE基站规模7822个;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覆盖规模18.8万户;农村家庭数字电视延伸覆盖4.3万户;高清交互数字电视规模达8.9万户。完成高速3G/4G覆盖670公里;高速公路隧道3G/LTE覆盖54个;高速铁路3G/LTE覆盖60公里。

1.1电信公司2016年计划投资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25亿元;光纤到户(FTTH)覆盖家庭规模达32.4万户;光缆线路总长度1.76万公里;3G/LTE基站规模达1501个;城市宽带50M(20%用户)接入能力达20%;农村宽带12M(15%用户)接入能力达11%;农村移动互联网络覆盖行政村比例75%。

1.2移动公司2016年计划投资2.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38亿元;光纤到户(FTTH)覆盖家庭规模达61.8万户;光缆线路总长度1.99万公里;3G/LTE基站规模达3600个;城市宽带50M(20%用户)接入能力达19%;农村宽带12M(15%用户)接入能力达14%;农村移动互联网络覆盖行政村比例97%。

1.3联通公司2016年计划投资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亿元;光纤到户(FTTH)覆盖家庭规模达26.95万户;光缆线路总长度1.78万公里;3G/LTE基站规模达2721个;城市宽带50M(20%用户)接入能力达19%;农村宽带12M(15%用户)接入能力达14%;农村移动互联网络覆盖行政村比例51%。

1.4铁塔公司2016年计划投资2.7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6亿元。1.5广电网络公司2016年计划投资1.5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覆盖规模18.8万户;农村家庭数字电视延伸覆盖4.3万户;高清交互数字电视规模8.9万户。1.6多彩贵州“广电云”村村通工程完成情况2016年计划投资1.4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44亿元;建成光缆5173公里,覆盖905个行政村,新建乡村级机房69个,完成县至乡10G传输平台、州至县波分传输平台的扩容改造。1.7小康讯完成情况2016年计划总投资为21979万元,分别由移动公司和铁塔公司共同投资承建,累计完成投资22513万元,贫困村通信网络覆盖629个。

2发展数字经济

2.1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的各项基础一是硬件基础,发展数字经济的前提是具有发达的信息基础设施,黔西南州实施信息基础设施三年会战。二是人才基础,高端人才是黔西南州发展数字经济的最大瓶颈,应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同时与阿里巴巴等企业合作,专门为黔西南州培养大数据、网络技术、虚拟现实等领域紧缺的技术人才。三是安全基础,安全保障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线,做好黔西南州大数据安全靶场。

2.2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一是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升级”的工作重点,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快推广“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加快出台相关保障措施,搭建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促进工业和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推动产业集群、园区信息化建设,以创建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为契机,搭建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能源化工产业集群服务平台等,推进企业信息化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向产业集群渗透,以工业园区为重点,加快“智慧园区”建设,实现智慧化管理、智能化监控、人性化服务。

3基础设施建设过程当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3.1面临的困难①在城镇建设过程中,个别乡镇仍然存在对《贵州省信息基础设施条例》学习不够、认识不够、贯彻不力的现象。如:2016年3月底,义龙试验区修建木咱镇至德卧镇的东峰林大道,在未与义龙通信联建办、安龙县通信运营商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强行拆除通信杆路9公里,损毁光缆27公里,造成木咱镇通信阻断,影响手机用户6000余户,宽带用户700余户,义龙试验区管委会虽已出面协调,但还未得到妥善解决。②部分单位和企业保护信息基础设施的法律意识还不强。主要是施工方和一些不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部门,造成信息基础设施大面积受损,危害到企业和广大群众利益。③纵向、横向沟通不畅。通信事故发后,企业未能及时向行业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报告,导致事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协调和处理。建立健全信息基础设施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行业与行业、行业与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统筹、协调、调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情况。④网络安全缺乏资金、人才。信息管理在人力、物力、技术等方面都很缺乏,需增加相应的管理技术人才和网络安全资金。州、县行政部门都存在同样的问题,网站维护基本都是外包。

3.2对策建议①加大《贵州省信息基础设施条例》宣传贯彻力度,依法保护信息基础设施。通过短信、网站、微博、微信、易信、广播电视媒体、印发宣传资料、张贴标语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的方式多样化进行宣传,提高民众对《条例》的知晓率、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②加强协调沟通。把黔西南州通信联建办“嵌入式”派驻工信委,一是为工信委做好技术、规划等支撑,将信息基础设施实质性地纳入到城乡建设统筹规划之中,在州人大的监督下,与公检法等联动,优化完善全州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的执法检查机制,加大落实《贵州省信息基础设施条例》的州级执法检查、通报、问责力度,高效推进我州各项信息化建设工作;二是以推进黔西南州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实施为出发点,将落实《贵州省信息基础设施条例》尤其是保护和迁改补偿信息基础设施落实情况纳入到年度考核之中,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创造良好环境;三是按照国家、省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督促联建办加强各通信企业的沟通协调,减少通信设施的重复建设,强化企业共享的规范性,全面清理整治非法共享和共享安全隐患,杜绝非法共享和疏于管理而导致信息基础设施共享安全事故发生,提高资源共建共享率和安全共享率;四是明确责任,出台制度将全州小区、企业单位等室内无线分布系统等室内通信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纳入到小区和企业单位自有预算中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和交付,通信运营商负责外部公共区域的通信设施的建设及负责通信接入部分建设和运营管理。③加强统筹协调,强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会战。在州指挥部的统筹协调下,每个季度召开一次调度分析会,集中统筹解决会战中存在的问题。④加强财政支持,大力筹措资金。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各类专项资金和国家对西部地区符合条件的国家级开发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贴息支持,引进民营企业和社会投资参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4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投资增长较为迅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趋势也将增强,从而形成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对全州建立“大数据”中心呈现出良好势头。目前,市(州)城域网上链带宽达410Gbps;光纤到户(FTTH)覆盖家庭121万户;光缆线路总长度6万公里;3G/LTE基站规模7822个;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覆盖规模18.8万户;农村家庭数字电视延伸覆盖4.3万户;高清交互数字电视规模达8.9万户。完成高速3G/4G覆盖670公里;高速公路隧道3G/LTE覆盖54个;高速铁路3G/LTE覆盖60公里。

参考文献:

[1]司文博,鲍宁远.运营商在新时期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讨论[J].世界电信,2016(2):46-49.

[2]胡海波.中国IDC产业发展与监管[J].现代电信科技,2014(11):18-21.

[3]李璐璐.粤西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及利用情况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2(9):171-173.

[4]刘磊,李旭辉.安徽省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其发展战略[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34-35.

[5]朱丹.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8):23-25.

[6]欧阳日辉.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技术革命如何孕育新型经济社会形态[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10):25-38.

第7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范文

【关键词】贵州省 基础设施 反贫困

一、基于基础设施的贵州反贫困现状评价

(一)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1)农村道路设施方面。至2010年底,全省21817个建制村中有21172个通公路,通达率达到97.04%,比2005年的51.47%提高了45.57个百分点;全省1546个乡(镇)中有1504个通油路,乡(镇)通畅率达到97.28%,比2005年的62.68%提高了34.6个百分点;有6938个建制村通油路,建制村通畅率达31.8%,比2005年的20.77%提高了11.03个百分点。

(2)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十一五”期间,贵州省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其中,新增灌溉面积725万亩,恢复灌溉面积465.5万亩。全省农村的人均灌溉面积由2005年的0.37亩提高到2010年的0.64亩,提前和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0.5亩。

(二)服务性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

(1)在基础教育方面,贵州省和东部发达地区存在显著差距,主要表现在:教学设备差,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贵州农村虽然提高了硬件水平,但也普遍存在教育设备老化,质量低,校舍面积小,危房较多等现象;师资的流失与不足。

(2)在医疗卫生方面,贵州省内无论是在医疗设备还是医疗人员方面比较落后。由于贵州省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基础薄弱,居民健康水平不容乐观。这与基本医疗设备和资源匮乏有密切关系。另外,农村就医存在费用负担。在贵州偏远地区由于医疗资源匮乏甚至还存在医药价格过高的问题。

二、基于基础设施的贵州反贫困环境与条件分析

(一)贵州农村反贫困的外部环境

(1)2012年,中央政府了国家二号文件,对贵州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文件指出,贫困是贵州省的主要矛盾。,加快经济发展和建设是贵州省的主要任务。贵州的脱贫和经济生活的改善能够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能够有效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东中西三者互动和协调发展。贵州省应以国家对西部的扶持为契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调动政府、企业以及广大社会公众的生产建设积极性,加快贵州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2)东部产业专业化的引进为贵州经济快速高效发展增添了活力。贵州省应抓住东部产业转移的契机,在政府政策上加大扶持,提供更加开放和有利的投资环境,为东部产业的转移提供良好的发展氛围。贵州同同时应充分利用国家《关于支持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若干意见》的政策支持,提出更好的发展项目,更有效的发展策略。

(二)贵州农村反贫困的内部条件

(1)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贵州省委省政府在认清当前贵州的发展形势下,在科学合理的发展政策指导下,积极贯彻国家的扶贫政策。最近几年,贵州为了甩掉贫困的帽子,不断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专款专用,资金的运用更科学更合理,同时也注重发展贵州地区的优势产业如旅游煤炭开发等。据数据统计,贵州省2011年投入了80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开发乡村旅游项目,优化了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村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2)贵州省矿产资源丰富,矿质较好,是资源大省,贵州也是我国的能源大省,水、电、煤多种能源兼备,犹以水力和煤最为突出,水火互济。“黔电东送”是南方电网中“西电东送”的主力。贵州生物资源丰富。丰富的自然和生物资源为贵州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也是贵州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的前提条件。

三、基于基础设施的贵州省农村反贫困对策措施

(一)各级政府要重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各级政府要树立基础设施先行的理念,充分认识到基础设施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改善农民生产条件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贵州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较薄弱,只有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有效地促进贵州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实现贵州人民乃至全国的全面小康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资金支持力度

资金不足是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最大的障碍,它直接影响着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从而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终达不到反贫困的目标。由此,资金的保障可以说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头等大事,中央及各级政府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公共物品供给的方式之一,并且要把其纳入到国家财政预算体系中去,唯有这样才能有效保障农村基础设施顺利建设。

(三)积极推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民自建机制

为从源头上抑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挪用、截留问题,使投入资金实实在在落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需由顶层推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变府代建制为村民自建制,实行由政府出钱,工程项目由村民“自选、自建、自管、自用”和政府进行监管服务的新机制,让农民拥有自选工程项目、自主建设和自我管护的自。

参考文献:

[1]王洪岗,左朝刚.贵州扶贫工作制度创新[J].贵州民族研究,2003,(4).

第8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 基础设施 措施

近年来,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投入机制不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一、农村基础设施的理论基础

(1)基础设施概念

基础设施是国计民生的物质基础,它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设施。1994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将基础设施分为两类:经济基础设施与社会基础设施。

(2)农村基础设施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包括交通、农田水利、供水供电、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个大类。

二、天柱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供给现状分析

(1) 天柱县的基本概况

天柱县位于贵州省东部,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所辖县。素有“黔东第一关”、“中国重晶石之乡”、“贵州高原黄金城”之称。 全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201.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57万 公顷,森林覆盖率51.6%。辖10个镇,6个乡,315个行政村,11个居民委员会 ,总人口40.95万人(2003年),其中非农业人口2.8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40.2万人,以侗、苗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98.2%,是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之一,主要矿产资源有重晶石、煤、铁、铜、铅锌等。

(2)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现状

1.农村道路、农村安全饮水、沼气池等建设。1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共计投入资金706.84万元用于通村道路、农村安全饮水、沼气池等建设,党员群众投工投劳近10万个工日,共完成村寨道路硬化32378平方米,主要村寨水泥硬化路网建设已初步形成,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

2.电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内电力较为充裕,接通了地方电网和国家电网,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建设达到国家标准,完成第一期农网改造工程。静态投资32.7亿元的白市电站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通信发展突飞猛进,固定电话装机2.4万门,农村有75%的村通了电话;移动通信网已形成,移动电话用户1.3万户。

三、天柱县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存在的问题分析

(1)资金投入不足,投资主体单一

虽然各级政府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并不少,但相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基础设施的需求还不够,且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无法满足村民更好的需求,要改善农民的生活,必须要加大对资金的投入。

(2)设施建设档次和质量有待提高

近年来,天柱县尽管采取各类措施,有效的解决了农村脏,乱,差等问题,但是离真正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原因主要在于,天柱县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现有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农民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其次在于规划和土地政策的制约,有的村有土地但无可用指标,而部分经发达的村想启动较高的基础设施,但因无土地不可实施。

四、启示——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绩效水平的路径选择

(1)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基本措施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当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加大投资力度,首先,是要加大以小型水利和公路建设力度的基本建设,重点解决村内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人畜混居等人居环境突出问题并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第二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试点规模。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机制

第一,财政性建设资金的增量部分要向农村重点倾斜,存量部分向农村适度调整。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在出台政策时要重点支持农村建设,在安排工作时要突出农村建设,在考核工作时要把农村建设作为重要内容。

第二,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加大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形成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想,《中国农村公共服务评价体系研究》[J],统计教育,2009(7).

[2]李燕凌,《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实证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08(2).

第9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范文

论文摘要:面对德州市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调查分析,结合小城镇 发展 扫建设实际,提出了几点有针对性改进意见。

1、前言

    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事关小城镇消防安全和 农村 城镇化发展战略实施大局,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总体水平比较低,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欠帐问题十分突出。我们通过对德州市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状况的调查分析,提出几点对策意见,供大家 参考 。

2、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消防规划不落实,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无章可循,存在盲目性和不 科学 性

    消防规划是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目前大多数小城镇缺少消防规划,有的虽在小城镇总体建设规划中提及有消防内容,但缺乏深度,内容不完整,可操作性不强。目前,德州市126个小城镇中,只有6个城镇编制有专门的消防规划,在总体规划中形成了消防规划专篇的不足30%0消防规划不完善,导致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无序、混乱和欠帐。

    2.2城镇消火栓建设缺口大、到位差

    许多小城镇消火栓建设还没有起步,现有消火栓安装普遍存在安装数量不足,管网管径小,压力低等问题,加之,日常管理维护保养差,完好率低。目前,德州市126个乡镇中,安装有消火栓的仅88个,占总数的69.8%,其中38个乡镇尚未安装消火栓,每个乡镇平均消火栓数只有2.2具,欠帐率80%。全市供水主管不到1 00mm的乡镇53个,相当一部份供水主管不到50mm ,一半以上供水压力不足0. 25mpa,其中还有近35%的不足0. 1mpa。目前,大多乡镇白来水厂(站)通过改制已私有化,加之,政府专项维护经费不到位,城镇消火栓、消防供水管网日常维护保养不落实,许多消火栓年久失修,无法正常开启。

    2.3灭火救灾的基本装备缺乏,城镇自我救灾能力十分薄弱

    小城镇大都离公安消防队比较远,火灾时关键要立足自我救护。各地小城镇普遍存在重组织队伍建设,轻装备配备问题。目前,德州市90%以上的小城镇依托乡镇干部、基干民兵和志原者等组建有兼职的抢险救灾应急小分队,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大都空有一个组织,而没有配备消防手抬泵、水带、水枪、消火栓钥匙等基本的灭火救灾和其它抢险救灾装备。火灾时,主要靠的还是锅、碗、瓢、盆、桶等端水、递水灭火这种最原始和简陋的手段,一方面使小城镇现有消火栓等消防设施无法取用灭火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也使应急分队的组建缺乏真正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2.4 自然 、天然水源取水设施不完善,可借消防水源利用率低

    各地小城镇大都有极为丰富的自然或天然水源,这是小城镇灭火救灾的重要储备力量。黄河流经本市62公里,年可引水25亿立方,目前,德州市126个乡镇中,89个在镇区500m范围内有江河、水塘、湖泊、水库等自然、天然水源达186处,但真正能直接作为消防给水之用的不足30%,普遍没有因地制宜建立供消防车取水用的码头、取水井或取水口,消防车无法直接取水灭火,白白浪费了本就紧张的小城镇消防水源,火灾时,往往只有望火兴叹,望水兴叹。

3、加强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意见

    3.1搞好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做到有章可循

    搞好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是必须编制切实可行的小城镇消防规划。各地政府应当按照《消防法》、《山东省城市消防规划编制办法》等法规要求,将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并组织有关主管部门具体实施和落实。小城镇消防规划的编制,必须与城镇总体规划相配套,与城镇 发展 相适应,具有可操作性,特别要结合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小城镇总体建设水平还不发达的现状,注重实用,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重点从城镇功能分区和安全布局、市政消火栓、消防通道、消防基本装备等几个方面人手,不宜面面俱到,宜粗不宜细。

    3.2加强小城镇消火栓建设和消防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和保养工作

    消火栓是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基础内容,是小城镇灭火救灾的基本武器。在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把消火栓建设作为重点,切实按照国家规范要求进行规划和建设。对于新开发建设的区域,要按照城镇消防规划要求,坚持路修到哪里,消火栓就安装到哪里的原则,努力保证消火栓开始就建设到位。对于原有镇区消火栓欠帐问题,要认真制订计划,及时补充安装,尽快还清旧帐。另外,城镇消防基础设施维护保养工作环节多,任务重,要求高,必须从组织机构,责任制度,维护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要落实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维护管理和保养工作的归口部门和责任单位,解决谁主管问题。要制定完备的消防设施检查、维护、修理、验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落实严格的奖惩措施,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3.3加强灭火救灾基本装备配备,提高小城镇自我救灾能力

    小城镇火灾自我救护能力的提高,除了加强组织机构和救灾队伍建设以外,更为重要和关键的还在于救灾装备建设,否则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强化抢险救灾应急小分队等多种形式救灾队伍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基木灭火救灾装备的配备。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消防手抬泵(轻便型)、消防水带、水枪等最基本的灭火救灾装备,对干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配备一定数量的轻便消防车,组建专兼职多功能消防队伍,并配备一定数量的灭火救灾个人防护装备等。要加强灭火救灾基本装备管理,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应用性训练、演练,提高实战水平,保障火灾情况下能随时集结,快速出动,有效灭火。

    3.4因地制宜,抓好 自然 、天然水源取水设施建设,提高后备消防水源灭火救灾利用率

    从各地小城镇现有河流、湖泊、水塘、水库等自然、天然水源情况来看,其水质、水量大都可作为消防给水使用。要加强消防取水设施建设,保证火灾时消防车或消防泵能够及时、方便取水灭火。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自然、天然水源的情况,有计划地修建一定数量的消防车用取水码头,开辟供消防车或消防泵用的取水井、取水口。可根据城镇发展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在镇区主要建筑区域修建一定数量的景观水池,既美化城镇景观,又可作消防水源之用,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