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在企业经营与发展中,根据职工的思想状态与工作状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职工进行先进的思想教育,促进职工不断地用积极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来,不断地提高企业的俄经济效益。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有效结合的重要途径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不断的增强,能够更好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能够不断地促进企业员工形成群体意识,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增强企业的向心力,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好地平台。企业文化倡导企业要有一种催人向上的精神,这些精神主要包括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等等,这些精神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在传统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形式比较单一,内容比较枯燥,方法模式陈旧,这些旧体制与新形势下的企业管理模式完全不相适应,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的平台正好解决这一问题。企业文化假设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不断地得以丰富与深刻,使的思想政治共做与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相适应,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断地提高。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不断地拓宽。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人们再单单的追求经济利益,还有精神方面的需求。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塑造员工的集体行为。企业文化要促进员工向心力不断增强,培养全体员工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企业文化需要规定企业中统一的道德标准与行为方式,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最带限度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促进劳动效率与经济效益不断地增强,这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样就会避免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相分离的现象,促进企业良性的发展下去。在现代管理体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以人为本,促进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要大力培育企业精神,形成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道德观及信仰与理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营造一种公平公正,有利于工作全面开展的氛围,促进员工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中不断地促进自身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因此,企业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的载体,企业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丰富内涵,还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工作思路。
二、企业文化建设促进思想政治共开展的途径不断地创新
企业文化不是那种硬性规定的规章制度,它需要员工自觉地遵守,是一种自觉地行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提供一些解决的措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提出一些新的对策。首先,企业文化能够促进精神与物质的紧密结合、相互融合,企业文化中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按两个方面,能够促进思想理念与经营方式的紧密结合,在企业文化对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作用的时候,就更好的解决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其次,企业文化能够促进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结合,将管理制度中强制型的制度逐渐的变成员工能够自觉遵守的制度,补充了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空乏。另外,企业文化能够促进企业的管理理念与价值观念的统一,促进员工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不断地增强,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思想佳偶方面的不足之处得到弥补。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三、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企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供可能。首先,企业文化在观念上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企业文化的发展本身就是在理念上的一种创新,这就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指导。其次,企业文化在方法上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借助企业文化的载体,不断地丰富内容。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更好的载体,能够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时代性与针对性,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方法与途径,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替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及核心竞争力不断的提高,经济效益不但增强。
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的两个巨大的挑战分别是全球化的挑战与知识相互割裂的不断加剧趋势的挑战,所以决定了教育改革必须以思想改革为主导。莫兰有说过,复杂性思维方法的训练是人类为了应付星球时代的各种可能风险同时保障自身的主动创造精神的思想基础。所以通过连接各种知识的目的是鼓励与促进被教育者训练自己的复杂性思维方式,使人类善于整体地解决与思索其面对的基本问题。所以,在教育中给予学生的复杂性思维方式是训练他们学会“理解他人”,包括个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种族之间的理解他人的情感、行为与思想。
2以“人”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转向
我们熟悉的当代著名的大提琴家马友友就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思维”、注重人文学科的音乐实践者,当地起与当代社会文化思想转型同步的音乐家的称号,是莫兰教育思想在音乐教育中典型的文化个案。2007年,在中国教育部召开的新课程出台六年后修改课标的全体会议上,有教授发言说教育最重要的是如何培养人与培养什么样的人。所以培养人的首要问题是屏定“人”,这应该是音乐教育需要思考的一个巨大的问题[1]。
3音乐教育转型研究方法
音乐教育的转型需要众多学科的参与,包括人文社科学、教育学等理论知识,与音乐教育自身的知识相结合,最终形成新的音乐教育理论。许多资料都显示,上个世纪的音乐教育课程在传统教学上一直影响着音乐的发展方向,可是当代社会文化思想的转变,提出了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有所改变,对于传统音乐教育的教育方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形成当代社会自己的音乐教育新教学方式,为培养全素质多方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做贡献[2]。
4结语
仅仅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建构的必要,还不足以有其文化建构的发生。这就需要我们回答“文化建构何以可能”的问题。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建构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有两大因素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世界和人的心理机制的存在。而且这两大因素必须相互契合,才能使得文化建构得以发生。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世界作为一个有意义的世界而存在。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首先必须确保我们身处一个有意义的文化世界之中。所谓有意义,是指它总是承载着特定阶级或集团的主观需要、愿望、目的,并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它所承载的信息传递出来。这种有意义的文化世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世界首先是由特定阶级或集团所创造的负载着意义的文化特质所组成。文化特质是文化世界的最小存在单位。文化特质不论采取何种形式,它都是特定阶级或集团对于外部世界存在的价值思维肯定,因此它总是承载着一定的特殊意义。同时,各种文化特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有意义的文化价值体系。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世界是一个有意义的关系世界。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世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方方面面相联系的,最终渗透到人的各种关系中。因为,文化特质和文化体系一旦被人创造出来并受到肯定,人们就会成为特定文化特质和文化体系的载体。这就意味着人们具备了某种文化意识并按照它去思维和行动。人们在交往和互动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文化特质和文化体系的交流和互动的过程。最终人们结成的社会关系必然带有相应的文化印记。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世界一经创造出来,它就对人的本质、存在和发展赋予意义。也正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世界的存在,才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文化建构具备前提性的资源条件。这就是说,特定阶级或集团的主导文化所蕴含的目的性要求及其所蕴含的内容和条件,都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所属阶级或集团的主导文化彰显和发展的过程和活动。其次,人的心理机制具有先天思维能力和道德本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只有文化世界的存在还不足以形成对人们的文化建构,还必须具备人的心理机制这一接收条件。所谓人的心理机制是指人脑的结构和机能,其中主要包括神经中枢和感觉器官。随着人类心理机制的不断进化和发展,人类的心理机制最终成熟到“不仅能够接受外部世界的价值和意义,并进行思维、体验、理解、联想、想象、了悟、感知、推理等等知性活动,而且能够对外部世界的各种信息意义进行价值思维、判断和选择,即明义、知义、识义、集义的功能。前者即是人的先天知性思维能力,后者即是人的先天道德本性。”[5]也就是说,正是因为人类的心理机制成熟到具有思维能力和道德本性,才使得人们能够运用思维能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世界所折射和传递出的意义进行接受和解读,并能够把这种接受到的价值和意义上升到道德高度,对其进行选择和升华,最终转换成特定文化对人们的建构与人们对特定文化的选择、接受、遵守和创造。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世界与人的心理机制的契合原理。具备了文化世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所提供的资源性条件,同时也具备了人的心理机制的接收机制,就要求我们分析文化世界与人的心理机制契合的原理,从而分析为什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特定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对人们进行文化建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文化世界所包含的意义是丰富多彩和富于流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世界是杂乱无章的。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世界是有一定的规则的。这种规则表现为文化世界具有自我组织能力。这种自我组织能力表现为特定阶级或集团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文化世界的价值和意义进行选择、加工、吸收,并利用自身所占据的各种优势尤其是权力优势将特定的文化意义进行传播和扩散,以便特定社会成员去理解和接受。当特定阶级或集团所传播和扩散的文化与社会成员接触时,社会成员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与特定的文化产生互动作用。这就意味着特定的文化与特定的主体在特定的时空中通过特定的方式结合成为了一个“文化场”。在“文化场”中,特定的文化与人们的心理机制发生了作用,即特定的文化在人们的心理机制上不断发生意义和价值。同时,人们根据自身的文化需求和道德本性,通过自身具有的思维能力对特定文化的意义进行理解、体验和觉悟,最终把特定文化的意义整合和内化为自己的价值意识。
二、生成过程:人与文化的双重建构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质的生成过程表现为人与文化的双重建构,即促进文化的活化与人的文化生成的同时,达到人与文化的认同和融合。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特定文化的活化。美国学者克利福德﹒格尔茨指出:“思想—宗教的、道德的、实践的、审美的,……必须由强大的社会集团来承担,才会发挥强大的社会作用。必须有人尊崇它们、赞美它们、维护它们、贯彻它们。为了在社会中找到一个不仅是知识上的存在,而且还是一个物质的存在,它们必须被体制化。”[6]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正是特定阶级或集团所主导的文化实现传播与创新体制化的重要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通过有组织、有目的和我计划的对特定阶级或集团的主导文化进行选择、整理、加工和吸收,从而使特定文化得以活化和获得新生。这种活化的过程为,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文化内容与个体的心理机制相接触,从而使得社会成员将特定文化放置在个体的心灵深处,最终达到相应文化的复活、传承和创新。也就是说,原本处于自在状态的文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而被一定社会成员认识并观念化为个体的思想因子。这种被转化的思想因子通过参与社会成员的建构而成为了新的活化的文化。总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人们在接受既定文化的基础之上不断对其进行整合和创新,从而推动特定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文化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文化建构过程表现为,处于自在状态的社会成员通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成为特定文化的有效载体。社会成员并不是机械的充当特定文化的有效载体,而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社会成员用自己的心理机制对特定文化进行思维、体验、理解和感悟,从而实现了特定文化对人的重建和塑造,使特定社会成员成为新型的文化个体。这一过程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用特定文化去培养人、塑造人、改造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文化实践过程。正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个体融入了特定文化中并向更具独特性与文化性的文化个体转变。特定文化也通过人实现着保存和传承,并通过活化过程而实现发展的新动力。总之,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生成过程中,既有特定文化的活化、传承和发展,也有人的人格塑造和社会性发展。特定文化的活化过程与人的文化成长过程同时发生,齐头并进,从而实现特定文化的再生产与个体再生产的同一。这表征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与文化双重建构的同一。
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质的外在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质的内在生成揭示了其文化本质的生成逻辑。但这不足以让我们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质的全貌。因此,有必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质的外在表现进行论述,从而加深我们对其文化本质的理解。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质的内容表现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质的内容表现,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人进行文化建构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具体文化建构内容。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文化的直觉建构。所谓文化的直觉建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运用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礼教传统等文化对人们进行文化建构。之所以把它们称之为文化的直觉建构,是因为,一方面在内容上它们是“由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教育方式、手段、制度、谚语、故事、诗歌、仪式等的集合体,是绵延不绝的民间教育智慧,是鲜活的教育文化遗留物。”[7]因此,他们具有经验性和不自觉性。另一方面,他们对人们的文化建构方式表现为以直接的方式作用于人们的日常思维。而人们的日常思维是缺乏自觉性和批判性的。这就导致人们对它们的接受存在“只知道其然,不知道其所以然”的状态。也就是说,文化的直觉建构告诉人们“向来如此”、“一直是这样”,但对于“为什么是这样”缺乏深入的剖析和理解。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文化的直觉建构之所以可以对人们发生作用,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朴素的信仰。二是道德的压力。具体而言,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礼教传统是经过历史的积淀和检验,最终被确定为正确的文化内容。它们在给人们心中留下一定文化印记的同时,势必会让人们对它们产生朴素的信仰。也就是说,人们会秉承它们所传递的文化意义去建构自己的日常生活。而且,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礼教传统一般在所传承区域是被普遍遵守和执行的,如果谁不遵守的话,就会受到道德的谴责,承受一定的舆论压力。需要注意的是,文化的直觉建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缺乏逻辑性和自觉性的。但是,即使在现代社会,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礼教传统都以一定的方式弥漫在人们的生活中并对人们产生影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对其高度重视。第二,文化的逻辑建构。所谓文化的逻辑建构,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特定阶级或集团在一定方式的指导下,用体系化了文化价值观念对人们进行系统建构。之所以是文化的逻辑建构,首先在内容上表现为用体系化了价值观念对人们进行文化建构。体系化了的价值观念是代表特定阶级或集团利益的理论化和抽象化了的文化理论体系,因此它具有高度的逻辑性。体系化了的价值观念作为有价值和意义的系统,是需要我们给予特别的理解和了悟的。因为,唯有努力理解和了悟,才能真正认识和享有它的意义。在理解和了悟的过程中,体系化的文化价值观念会形成对人们的体系化建构。其次,文化的逻辑建构过程是与人们的非日常思维作用的过程。虽然文化的逻辑建构会有日常思维的参与,但是这种建构只有与人们的非日常思维进行互动,才可以真正发挥其作用。人们的非日常思维具有自觉性、批判性、创造性。在文化的逻辑建构中,人们会对特定文化所传达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反思和判断。这使得人们对特定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且还会追问“为什么”,并通过自己固有的思维能力对其进行判断和选择。第三,文化的实践建构。所谓文化的实践建构,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实现特定文化的创造和特定文化对人的文化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对于文化建构发挥着重大作用,正如卡西尔所言:“正是靠着这种能动的创造性活动,才能产生出了一切文化,同时又塑造了人之为人的东西;人的本质与文化的本质,只是以这种能动的创造性活动为中介、为媒介,才得以结合和统一为一体。由此可见,只有这种能动的‘活动’,这种自觉的‘创造过程’,才是真正第一性的东西。”[8]文化的实践构建具体表现为:首先想政治教育实践是在特定文化意义指导下的进行的实践。特定文化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始终,指导和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价值和意义。这体现了特定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为特定文化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制约和支配。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人的各种需要、欲望和愿望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发展着满足这些需要、欲望和愿望的文化。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新的文化需要与新的满足需要的文化不断被创造出来并相互发生作用。也正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特定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进行选择、判断、反思和接受,从而建构着自己的价值观念。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质的形式表现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质的形式表现,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给人们呈现出的一种工作状态和形式。曾经指出:“党的思想政治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等领域,也就是人们的精神生活。”[9]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作用于人们精神领域的一项活动。就此,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质的形式表现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产和精神生长的统一。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产。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产,是指这样的一项活动方式,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将特定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传递给受教育者,从而引导受教育者依据所接收到的文化意义去调整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生产“一词作为大工业的产物,体现出了标准化和统一化的色彩。自然,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生产也体现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精神世界的统一化规约。这种统一规约之所可能,是因为人们的文化需求以及人的心理机制具有同构性。也正因为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的重要表现,它体现出特定阶级或集团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而对人们进行文化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产包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再生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维系在低水平、低效率、无激情、无创新的状态下简单重复和循环。”[10]在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再生产过程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缺乏主动态度和创新精神,最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没有创新的、流于表面的、简单重复的被动活动和过程。这样的效果势必是受教育者的思想水平和精神境界没有显著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趋于零。思想政治教育扩大再生产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种精神生产要素的潜力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和质量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扩大再生产表征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创新精神与受教育者稳定的精神状态和能力的融合,因此是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我们所追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长。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长,是指这样的一项活动方式,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兴趣,对教育者所传递的文化价值和意义进行选择、理解、感悟和吸收,从而实现属于自己的那份成长。“生长”一词本身是指植物的培育过程或动物的发育过程。杜威则把“生长”一词用于教育领域。在杜威看来,“生长”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最起码意味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生长”意味着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成长,而与别的无关。真如杜威所言:“实际上除了更多的生长,没有别的东西是和生长有关的,所以除了更多的教育,没有别的东西是教育所从属的。”[11]另一方面意味着,教育过程要与受教育者自身所具备的条件相结合,从而实现受教育者的属于自己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长揭示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单单是为了实现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而且要把人的发展放在其中。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长预示着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这种自主性和能动性表现在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世界中不断确证、实现和发展着自己的价值。这种自主性和能动性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们的文化需求以及人的心理机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也正因为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的重要表现,它体现出特定阶级或集团对社会成员发展的积极关注以及社会成员所进行的自我建构。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产和精神生长并不是一分为二、非此即彼的。它们之间本身存在着许多交叉和交融的方面。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发展状态和发展需要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所呈现出的状态会有所差异和侧重。
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质的实现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质的内在生成与外在表现分别从内核与表现层面揭示出文化本质的面貌。然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质最终需要落实和实现,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对其文化本质的实现方式进行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濡化
思想政治教育濡化是指特定阶级或集团对社会内部的主导文化进行纵向传播、继承和习得,从而实现对社会成员的文化建构。在思想政治教育濡化过程中,有三个至关重要的要素在相互联系并发生作用。第一是个体的内部要素环境。这是指个体的身心要素。每一个个体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受遗传影响的心理和生理素质,继而结合每一个体的情感、意志、体验以及知识系统要素,从而形成个体独特的存在空间,我们把这一独特空间称之为个体的内部环境。第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通过物质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而编织成了文化环境之网,并将其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方方面面。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特定文化对其影响,并通过对特定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完善而不断超越自身,最终使个体成为所属文化的创造物。第三是现实生活情境。所谓现实生活情境,是个体生存和生活的全部现实环境的总和,包括家庭的、学校的和社会的等情境因素。特定文化的传递,“本质上是生命系统的复制和延续,生命的活力永远离不开现实情景。”[12]思想政治教育濡化就是通过个体的内部要素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和现实生活情境三方面的互动来实现的。这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把特定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体通过社会生活实践潜移默化地接受特定文化对的影响,从而在活化特定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建构自己的思想水平和道德境界。这一建构过程又会反馈于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发生改变和完善,最终推动特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涵化
思想政治教育涵化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特定阶级或集团的主导文化在与其他形态的文化进行接触的过程中,主导文化与其他形态的文化会相互吸收彼此更具活力和对自身有益的文化特质,从而实现主导文化的更新与社会成员的文化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涵化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的相互接触和作用,其内涵是十分丰富和复杂的。在此,我们从两个主要方面进行论述。第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处理主导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面对不同文化间的接触时最积极的态度是,自身的文化要素积累与价值观念建构处于较为成熟的状态,从而可以用主导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同时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有利因素,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更新和发展。另一方面为受教育者如何处理主导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下,会采取两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态度为同化。在这种情况下,受教育者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念与主导文化是相适应的。面对不同的文化形态时,受教育者会把不同的文化因素进行加工和整合,继而纳入到自己的认知图式之中,从而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丰富和发展。第二种态度为顺应。在这种情况下,受教育者所接受到的文化与自己的认知图式发生矛盾,从而不能同化接受到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具体引导,最终通过重组和改造自己的认知图式和价值观念,以与主导文化保持一致,从而实现对自身的从新建构。
(三)思想政治教育自育
1、道德文化主流是积极的
当代中国,尽管青年的道德滑坡、素养缺失现象纷繁复杂,但所占比例不大,道德文化的主流仍然是积极的,主要呈现为以下三大特点:(1)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青少年普遍认为,“作为一个人,当然要爱自己的祖国”。爱国不仅体现在言论中,更展现在实践中。八零后、九零后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以实际行动努力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进步。(2)崇尚民主、平等、自由。青少年普遍希望社会能给予他们人格的足够尊重,希望父母给予较大的思想自由空间,希望学校给予所有学生以平等尊重的教育态度。不少青少年向往人的全面发展,向往普遍民主和充分自由平等的愿望。(3)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多元化。青少年的人生追求多种多样,除了健康、知识、理想、人品等目标外,越来越多的青年已注意到金钱财产和权力地位的影响和作用,但值得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能够在利己与利他中寻得完美的平衡。
2、“道德滑坡”现象频发
典型案例:(1)郭美美案件——极端拜金主义。一个小小的微博炫富事件,一个女孩的偶发个人行为,引发了整个社会的慈善信任风暴。郭美美炫富行为的实质无非是极端拜金主义的一种表现。我国青年当前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信仰缺失引致的价值观异化现象屡见不鲜。(2)李某某案件——极端个人主义。出生艺术世家、就读名校,擅钢琴、长书法,如此才华横溢的少年却逐渐嚣张跋扈,最终锒铛入狱,观其行为,是典型的个人主义在作祟,“天下唯我独尊”的心态令他枉顾法纪、淡忘道德。当代青少年于改革中成长,拥有丰富的物质条件和优越的教育环境,被家庭、学校、社会宠爱,不少人以自我为中心,处事自私、为人冷漠,利己主义的倾向十分明显。
3、“素养缺失”前景堪忧
典型案例:(1)埃及神庙刻字案件——国民素养有待提高。南京某中学在读的初一学生,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用中文刻上“丁某某到此一游”,再次引发了国内外民众对中国游客素质的质疑。或许有人说,14岁还是个孩子,不应对其偶然的行为过分苛责。但笔者认为,这一事件的重点并不在于追责,而是在于青少年正处于形成基本道德素养标准的关键时期,应以此事件为警示,重在教育,并使民众转变有些行为“理所当然、无伤大雅”的观念。(2)复旦大学投毒案件——人文教育的缺失。骇人听闻的马加爵事件、中南大学的割喉事件,类似事件并不偶然,足以说明我国人文教育的缺失,尤其是对青少年的人文教育。过于注重文化成绩,未深刻意识到人文道德方面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这正是中国教育的最大短板。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文化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思想道德文化问题的产生绝非偶然,究其原因,可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探寻。
1、家庭教育的失败
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目标的偏颇。“上好大学、找好工作”成为父母对孩子前途的首要选择,“成为具有良好品格的人”对父母来说并不重要,唯分数论英雄,衡量标准过于单一,成人后,青年功利主义倾向严重。另一方面是家庭教育榜样的缺失。社会的飞速发展导致单亲家庭数量的急剧增加,家庭的不完整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性格养成与道德的培育。有些家庭即使完整,但是父母忙于工作或耽于玩乐,未給孩子树立起道德榜样,成人后,此类青年趋于冷漠、缺少温情。
2、学校教育的失衡
一方面是知识教育与德行教育的失衡。虽然大中小学都有设一些德育课程,但是所有零星的德育课程的总和甚至还及不上英语的一门词汇课程,如此弱化德行教育,培育出的青年高分低德或是有才无德,对个人、对他人、对社会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是道德教育本身的失衡。我国长期以来的道德教育以教师传授道德知识体系为主,而德育真正的本体“人”、受众“学生”却被边缘化了。教师机械灌输道德信条,学生被动接受道德条文的填塞,学校依据德育课成绩评估德育效果。如此道德教育,德育效果微乎其微,道德问题的产生成为必然。
3、社会教育的失范
一方面是社会组织的职能缺位。某些社会组织的职能缺位和个别政府部门的不作为导致某些非道德的行为无法受到合理判定。对本国文化传承的不重视与不确定,使得青少年缺乏道德模范与行为标杆,对文化的尊重程度降低。另一方面是网络社会的不利影响。快速便捷的网络在提供海量资讯的同时,还有一些不道德、非主流的行为受到广泛传播,个别事件被过度夸张,青少年缺乏对信息的筛选与判别能力,极易受欺骗或被鼓动,成为不良的“范本”。
三、青少年思想道德文化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须对症下药,在思想道德文化方面,转变家庭教育的目标与方式、发挥学校德育的重要作用、优化外部环境的示范引导都至关重要。
1、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1)美国经验:通过开设人文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心理咨询、生活指导、道德实践等进行道德教育,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人格”,达到教育目的。重视公共环境建设,各式各样的图书馆、博物馆和纪念馆遍布全国,这种“实物教育”往往比直接的理论灌输更生动有效。(2)新加坡经验:道德建设法制化,将教育与严格管理、道德要求与法律结合起来,如随地吐痰者罚款200元、乱扔纸屑和烟头罚款1000元等。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努力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大环境,并采取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策略,同时,严格控制新闻机构和大众传媒,保证舆论引导的科学性。
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对其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代代中国人用心血甚至生命累积起来的,它对于思想政治的发展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经调查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很大的一个目的就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物欲横流、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个人的价值取向,并对此有很严格的行为标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了通过不断的努力,持之以恒的奋斗,以获取成功,而不是沉迷于充满诱惑的社会之中。由此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也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并最大程度程度的将其爱国精神转化为实际理性的行动,为我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努力。从古至今,有很多的历史人物都以生命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他们的行为深深的触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因此,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个人的道德修养有极大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中,很多大学生都染上了一些不良的习惯。而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则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只有先做好自身素质的培养,才能有一番作为。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伟人往往在年幼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了非常好的道德修养,并且这些素质会在往后的生活中对他们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当然,这种现象也是对当代大学生的一种鞭策,使得大学生能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4.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
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最高追求,也是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则非常有效的体现了这一点,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统一。无论是儒家的礼仪,还是墨家的兼爱,都明显的表现了和谐这一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典型的例子,都为我们诠释了团结的重要性。因此,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将会更容易使得社会和谐的发展。
二、总结
1、思维敏感
能够从事文化事业的人,或多或少身上都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有些还是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对文化艺术有着深刻的研究。受到艺术文化多年的熏陶,思维相对活跃敏感,对事物都有不一样的态度。同样的事情一般职员没有太多的想法,但是文化行业的职工就会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待同一个问题,非文化行业职工的想法比较简单,而文化行业职工的想法就比较复杂,思维敏感。
2、情感丰富
文化行业从业者多部分有较好的艺术修养,如果所有人都将情感投放在工作当中,就会严重影响整体工作效率,降低工作质量。
3、易情绪化
正因为文化行业和很多艺术领域挂钩,从事文化行业的人很多也是来自于艺术领域,所以,这些人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能够完全把握个人情绪。问题一旦发生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解决问题,而是迅速在问题中掺入不良情绪,严重影响问题的解决。
二、文化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1、思想是保证一个人或者一个集体
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保证。文化行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正是要对企业职工进行正确的思想指导,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克服行业中落后和错误的思想,及时排除行业中各种陈旧腐朽的传统思想。为文化事业发展找到正确的指导思想。
2、文化行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增
加员工的凝聚力和责任感。思想工作其实就是对人进行的思想,道德,意识,人生观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指导工作。加强文化行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及时解决职工思想上的诸多问题,可以让职工安心工作,用自身的力量促进我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工作自觉思想进步,增加员工的责任感同时还可以增加员工的凝聚力。
3、当今社会,企业面临着更加复杂
的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文化行业思想政治工作在文化单位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是一个单位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单位的政治部门,就是要保证职工的思想能够和当前经济发展现状保持一致,不能出现脱节的情况,将先进的思想深入到职工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中,不断提高职工的道德素质。
三、文化行业思想工作现状
1、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加大
任何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对人的工作,与人沟通表面上简单,其实很难。人的思想没有完全一样的,而且,我国发展速度如此之快,人们的思想也在时刻发生着变化,手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影响。老员工经历了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很长时间无法适应新体制下文化事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思想,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新近员工受到新时代的影响,思想意识超前,和老员工产生明显的代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及时调整职工的思想,保证职工思想基本保持一致,消除摩擦代沟,整体提升职工素质。
2、工作任务加重
我国社会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想也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很多员工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没有把握好自己思想的变化或者对某些概念认识模糊,产生了错误的价值观。思想政治工不仅要贴合时展,紧随改革开放的脚步,更要深入职工内心,设身处地地位职工着想,真正从精神上和生活上机遇员工帮助。同时,思想政治工必须要对国家文化事业负责,引导广大职工走向正确的发展方向。
3、职工情绪化问题严重
从事文化艺术行业的工作人群性格敏感,思维敏捷,多愁善感,这不仅体现在工作当中,还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从事文化行业的工作者女性人数要高于男性,而且有些部门甚至全都是女性。由于女性天生敏感、嫉妒等心理使然,经常发生一些很小的事情,或者他人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会给某些员工带来极大的反感,极易产生消极情绪,进而将这些情绪带入工作当中,影响工作效率。此外,这种负面情绪传播速度很快,一个人有情绪问题很快便会传染给其他人,致使小范围内的人都会感染这种不良情绪,严重影响工作,降低工作效率。
四、探索文化行业思想教育工作的新对策
1、重视职工的主体地位
文化事业的传播也需要员工共同的努力,重视职工的主体地位,首先要坚持与时俱进,更新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次,要对文化行业的管理体制进行改进,建立完善的制度让普通职工也可以参与企业的决策过程,要特别注意各种信息的公开。第三,要研究和制订长期的职工发展规划。经常组织职工参加培训和学习,让职工的知识得到不断更新,提高职工的思想认识,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第四,要让所有的职工都可以分享到文化事业的发展成果。
2、加强文化建设
缓解职工的工作压力,为广大职工提供一个舒适宽松的工作文化氛围,这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注意的重要内容。文化为企业的活动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向行业文化建设进行转移。但是,文化不仅包含了文化事业的精神成果也包含了物质成果的内容,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完全替代文化建设。所以,文化行业职工思想政治建设不能对员工进行纯粹的政治理论教育,要将政治理论融入到工作当中,结合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员工,让员工既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又能深刻理解企业文化的精髓。
3、加强日常工作管理
文化行业的工作就是繁荣我国文化艺术,加强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宣传我国的先进文化。所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可以提前明确任务,并根据职工的实际情况,开展多层次、不同形式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企业要采取以职工为核心的管理思想,进行文化事业传播的同时不能够忽视对职工的关心。
4、意识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前提
一要进一步树立开放意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有超前意识和现代化意识,大胆迎接挑战,抓紧学习掌握网络技术,认真研究网上思想文化交流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在网络上不断开辟、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把网络变成创新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先进工具。二要增强人本意识。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客体、内容无不与人直接相关,强调人本意识,主要是指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进一步以职工为核心,遵循职工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更加尊重职工的基础上。
5、方法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关键
一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从新时期职工的想实际出发,不断掌握职工思想特点,针对他们的思想特点来认识和解决问题。采取影像观摩、演讲、经验介绍、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二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企业生活的各个领域,寓教于知,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寓教于管理,企业应根据各自历史的、地理的特色,创造性地营造一种高品位的企业文化氛围,激发职工工作、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三是要关注职工各个群体的发展动向,对全体职工进行有力而全面的观察与研究,从重点关注向全面关注发展,使教育者成为职工的知心朋友,关心职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倾听职工的声音,帮助职工排解苦闷与不满情绪。
6、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将员工置身于良好的道德风尚中,能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是其它任何教育手段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还要做到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把广泛深入地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建设活动作为新载体,做到寓教于乐,陶冶精神情操,培养集体凝聚力和劳动竞赛,营造轻松舒畅的工作氛围,不断增强广大员工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为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做好贡献。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氛围,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占领职工业余文化阵地,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文化娱乐活动,使广大职工在精神的愉悦和满足中受到教育,在蓬勃向上、积极乐观情绪中得到正确引导,从而培养职工团结协作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增强本单位的凝聚力。
1.制度文化建设学校作为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需要建立和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重要场所,完善的校园制度也是一种文化。学生的作风态度、目标追求、价值观念等等都是渗透在有关制度文化当中。这种文化内容又主要包括学生生活制度的管理、校园环境的管理、教学制度的管理等。高校建立制度能规范学生的一些行为、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培养出自律的精神风貌。在思想政治教育指导下建立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也是每个高职院校所要研究和互相学习的。
2.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本身的定义核心主要是体现在物质方面,在学校地域范围之内的基本物质面貌和创造出的一种和谐氛围都属于物质文化建设范畴。为和谐的校园文化创造新的环境设施如美化校园环境、绿化校园场地等,另外科学的布局校园加上建筑的标准化,使得校园的树木花卉显得相得益彰。这些都是经过人工凭借多年的智慧经验总结出来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通过这些物质传达出一种新的文化境界,达成环境育人的效果。
3.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的境界远远高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之前的一种形态,包含群体的心理、人文素养和人际关系。另外,在校园内还表现为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等。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能够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能感受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高校校园文化功能分析
1.校园文化能够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激励的效果,从直观上反映出来就是校训等学校规定的要求。一个学校的校规、校训能够充分地体现学校在育人方面的标准及鼓励学生奋斗发展的方向,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自身涵养的提升及全面化的发展,对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的构造具有极大的影响。在如今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遇到事情能够从容淡定、稳妥地进行处理也很不容易。大学校园的文化正是慢慢地对学生的行为能力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在学习到更多知识的同时,接触其他各种各样的文化,如比较靠前的社会性的文化等。
2.文化的传递能够促进对学生情感的陶冶,大学文化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使得学生处在校园文化所营造的氛围当中,慢慢地接受文化的熏陶。不像传统的教育那样呆板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校园文化的建设从价值观念入手以文化来对学生进行情操的陶冶,经过自身的体验,对自身的精神进行洗礼。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本身要求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学生是统一的教育对象,教育的内容也是相辅相成的。校园里特色的布局及各种文化设施构建的属于校园的环境使得对学生教育的氛围越来越好。大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里,能够慢慢地体味到当中的精神丰腴,使得自身的人格越来越完整。
3.校园文化的发展能够使得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更深层次地对学生进行了二次教育。校园文化由来自各地方的民俗风情及精神、大家共同的理想与对未来的向往、还有道德标准等的积极向上的内容组合而成。这种氛围能够对学生的身心产生极大的影响,对情绪压力也是一种缓解,校园文化是温馨的,能够使得学生在美好的环境中学习与生活。在调整好心态的同时拥有好的思想观念与行为习惯。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对于学生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人文思想等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高校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协调校园人际关系。
高校校园是当代大学生融入社会、参加工作的最后一站,也是他们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场所。有效的校园人际关系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师生要共同努力,共同构建相互尊重、信任的良好的校园环境。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活是形成这种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与基础。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宣传校园文化的有效方式与途径。
学校通过各种活动形式、组织内容等,能够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增加学生们的学术思想与文化内涵。加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改变当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单一、质量不高的局面,就要从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与知识层面入手,从而可以使校园文化建设得到有效地提升与优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现如今,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在给我们带来更高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对我们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腐化败坏的思想,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对当代大学生尤是如此。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内在涵养,能够使学生在接受健康思想与先进文化的基础上,从纪律、理想、道德等各个方面来武装自己,抵制各种腐化败坏的思想,保证自身的健康成长。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影响与作用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作用
1、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当前,大学生正处于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朝气蓬勃、充满力量,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要切实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知识,扩展他们的兴趣爱好,高校就要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其建立一个可以充分展现自我的平台。而校园文化建设的加强恰恰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与前提。
2、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内涵的增强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现今,我国社会就业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们承担着家庭与社会等各方的压力,对其思想与身体都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所以,高校要切实增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念,有效地促进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与作用
1、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的内容来说,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校园文化的有效建设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以及教育效果等都要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从根本上来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者,其主导者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2、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制约作用。
在实际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不能否认其中必然存在着的具有一定负面影响的文化产物,这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以及思想文化培养等都有一定的消极作用。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限制与制约下,这些具有负面影响的文化产物将很难出现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从而为当代高校校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分属不同部门,无法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组合
从高校的实际工作来看,当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仍分属不同的教育部门。一般来说,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属于学校团委以及宣传部的工作范围,其大都是通过学生组织,如学生会、学生社团等来开展活动。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分属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研中心等机构,其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教授来进行的。这两者之间的影响与渗透较少,不能进行有效的融合与统一,从而降低了学校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性,限制了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性能发挥。
(二)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发展失衡
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工作来看,当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大都注重物质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却忽视了精神文化的建设。而物质文化建设仅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精神文化的发展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但是,当前许多高校都陷入了这一误区:仅是对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方面进行探索与挖掘,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真正内涵。这种缺乏精神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思想方面的引领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
五、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主要途径
(一)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高校想要切实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就需要要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地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这样才能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结合在一起,并将其纳入学校人文精神教育的总体规划纲要之中。就校园文化建设来说,良好育人环境的营造,对于学生社团的活动组织等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育人环境的营造,能够督促教师在专业课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内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自身发展。
(二)完善相关制度的建设
为了使当代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行为规范,就要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制定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制度,从而对其各种不良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切实督促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发展。但是,我们仍需要注意,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并不是让大学生被动性地被这些制度、规范所管制、所约束,而是要使得其将自身的行为与制度要求结合起来,从而逐步地引导自身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再者,相关制度的建立对于校园文化的良好建设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制度的建立对于具有负面影响的不良文化产物的产生也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从而切实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三)师资力量的合理配置
摘要:古琴在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文化底蕴博大精深。它源远流长不仅有众多的琴家和作品传世,更有丰富的琴论文献留存。纵览这些文献,可发现古琴艺术与儒、道、释的思想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古琴音乐的发展主要受儒家“中正平和”“温柔敦厚”、道家“顺应自然”“淡和恬淡”和佛教“调适融通”“心空寂静、其乐无喻”等思想的影响。无论从古琴的形制、古琴音乐的审美准则等方面都揭示了古琴音乐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始终占有位尊价高之地位,古琴音乐所表现出的含蓄、淡和、移情之美,是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琴,琴曲,琴家,琴文化,组成的古琴艺术从琴的产生到发展始终与中国传统文化紧紧相连在一起。在中国音乐史中的乐器领域里,古琴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可谓得天独厚、无与伦比。在历史的进程中它作为一种乐器,也可看作是一种文化礼器,一种文化的精神。
古琴是中国文人的挚爱,历来有“士无故不撤琴瑟”这样的说法。“士”从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中国琴文化的主体部分,儒、道、释是中国文人所信仰主要宗教(或哲学),其美学理念也鲜明的体现在古琴的音乐和文人的琴学理论中。
一、古琴与儒家的关系
中国的古代文人,即也是儒人,儒家思想是中国文人思想中的核心。儒家思想观念自然渗透到文人对古琴音乐的理解,可以说古琴音乐不仅是中国文人音乐的代表,也是儒家文化的音乐载体。
儒家在音乐审美方面格外强调“平和”“中和”。“平和”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元年》:“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于是有烦声,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听也”。从文中可以看得出其排斥“声”、以“中声”为美的思想,由此“平和”也是儒家音乐审美中重要的审美准则,凡是能使人保持平和之心的音乐即为“中声”,否则即为“声”。 孔子将其要求的“废郑声、正雅乐” 思想注入音乐传播中,将琴曲、琴歌规范成“正乐”,又通过古琴提高道德修养达到修身以合“复礼”,他的琴艺活动奠定了古琴必习“正音”,有修养的君子必习古琴的修身准则。后人班固继承儒家《乐记》的思想,指出“琴者,禁也,所以禁止邪,正人心也。”(《白虎通》)唐代白居易诗句中的“调慢弹且缓”“调清声直韵疏迟”即是音乐“平和”、“中和”的体现。范仲淹以“清厉而静,和润而远”为“中和之道”,排斥“妙指美声,巧以相尚”等等都是文人琴家对古琴审美思想“平和”“中和”赞成的体现。
二、古琴与道家的关系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遵循和推崇的是“道法自然”的原则,“道”即万物的根本,是自然和人类社会之母,先天地而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因而是至善至美的。在声音上的反映,就是“希声”的“大音”。以有声之乐为参照,即充分肯定了无声之乐的永恒之美。这就是道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追求一种音乐的永恒性和超脱性“大音希声”是道家主要的音乐主张。
“淡兮其无味”也是道家另一重要思想,其对琴人的音乐审美有着重要的影响。如魏晋阮籍有“道德平淡,故五声无味”,他提倡的是恬淡之乐;唐代时,“淡”开始被较多地用于形容琴乐风格,“清泠由本性,恬淡随人心”“曲淡节稀声不多”“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等诗句表明恬淡之音已被唐人作为古乐、雅乐的标志因而受到推崇。宋代真德秀在《赠萧长夫序》中也赞扬古琴“希微”“寥寥”的风格。徐上瀛则认为“琴之元音,本自淡也”“琴声淡则益有味”,并说“淡”就是要“使听之者游思缥缈,娱乐之心,不知何去”。老子“淡兮其无味”的主张还与儒家思想结合,形成“淡和”审美观,既是以儒家思想改造道家思想的结果,也是道家思想本身局限所致。
此外,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裹,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表达了诗人对琴乐的一往情深。这是一首具“旷逸”类琴心的典型诗文。竹林中独自弹琴,不为传达心情给他人,并且与豪情之长啸交替,以琴自乐,且有豪气,实甚旷远而俊逸者。在王维的另一首《酬张少府》中,也明显的在琴中寄以旷远之心:“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万事不关心,不但功名利禄已无所感,喜思哀乐也可尽弃了。任吹解衣带的松风与山月为琴心之伴,甚为潇洒而飘逸。从文人隐士的笔触中,无不透露出玄逸幽淡的空灵。某种程度上,旷逸的琴音使人达到了“无音”的境界。
从古琴的命名上来说,古琴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也不少。据清初《五知斋琴谱》中记载的中国古琴造型就有50多种。其中最常见的古琴样式有伏羲式、神农式、仲尼式、子期式、连珠式、蕉叶式、落霞式等。它们具有诗情画意的的名字“玉涧鸣泉”“万壑松风”“石上清泉”“仙人友”“天籁”“秋籁”“招仙”“涧泉”都具清幽自然之态,这也是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淡和恬淡的具体体现。
三、古琴与佛教的关系
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之后备受大众接受,尤其受到文人的所推崇,其佛理与中国文化相互吸收、融合,并得以迅速地发展。禅宗的“顿悟说”,把禅理与琴学联系在一起。认为参禅和学琴有同样的思维方式,都须“瞥然省悟”,即顿悟,才能超越自我、蔼超越尘世,达到至境。明代的李贽则认为“声音之道可与禅通”,除此之外,他还认为学琴之径与参禅之途相通还因为“此其道盖出于丝桐之表、指授之外者”,即通过在现实生活中修道、悟道,追求无名、无际,超越万物去寻求那冥冥宇宙中永恒存在却又虚无之佛性,达到心灵之解脱,音乐也是通过有声之乐去寻求超越物质、感悟心灵与自然合而为一的奇妙人生之精神境界。
可以说“顿悟说”的出现,使很多传统文人的人生追求、审美取向、文艺创作也因此产生了重大影响和转变,最终佛教和儒、道两家三足鼎立、并驾齐驱。但就儒、道两家来说,佛教的琴学还是比较薄弱的。在众多的琴论文献中极少反映佛教思想的内容,琴曲创作也如此。与佛道有关的只有《释谈章》《普庵咒》《色空诀》《法曲献仙音》《那罗法曲》等。现存琴谱中分别有清末释空尘编撰的《枯木禅琴谱》,以及清初署名“蒋兴俦(畴)”编撰的《和文注琴谱》和《东皋琴谱》。到明清,琴论中还出现了对佛理的强烈排斥,甚至禁止僧人弹琴。那是因为传统音乐美学历来视华夏之音为正乐,反对胡夷之乐的侵入。这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佛教音乐在古琴中的发展,同时也是造成佛教的琴学弱于儒、道两家的原因之一。
说到古琴与佛教的密切关系,应该从宋代的琴僧系统开始。这个贯穿北宋一百多年的琴僧系统,他们以师徒相传的方式,对古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琴僧系统的祖师爷是宋太宗时的宫廷琴师的朱文济,另外还有他的后人和尚夷中、知白、义海、则全和照旷等。非僧人中也有很多热心于佛家琴学的。徐上瀛晚年曾寄居僧舍,所以佛教思想对他有较大的影响,佛教倡导教徒超脱尘世,在佛土中寻求精神解脱,徐上瀛就要求演奏者“绝去尘嚣”“遗世独立”“雪其躁气,释其竞心”。佛教主张禁欲,否定音乐享受,徐上瀛就说“使听之者……娱乐之心不知何去”。在“洁”况中,徐上瀛更是以佛理论琴。
尽管儒、道、释三家从各自的教义出发,对音乐的功用、目的等有不同的看法,但在音乐的审美上其总体特征基本一致,即均以“平和”“ 淡和”为其审美准则,视淡、雅、和等音乐为美,排斥艳、媚、俗等音乐。并从古琴的形制、古琴音乐的审美准则等方面揭示了古琴音乐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
参考文献:
[1]殷伟.《中国琴史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