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拼图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安徒生童话作品 基督教信仰 基督教主题
丹麦作家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1805―1875)是享誉世界的著名童话大师,其在一生中,共创作发表了168篇童话作品。关于安徒生童话作品的研究日益增多,但以往大多是从语言风格、人道主义思想及社会批判性等角度来研究,较少涉及其宗教思想在童话中的渗透和影响,而他本人的基督教信仰,以及其作品的基督教主题往往为人们所忽略。
一、安徒生的基督教信仰
安徒生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信徒。首先,他是在欧洲“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创作其童话的,这种文艺充满基督教精神,是一朵从基督的鲜血里萌生出来的苦难之花。其次,安徒生从小就受到宗教思想的熏陶。他出生于一个贫困的鞋匠家庭,其父母笃信上帝,宗教氛围很浓,父母信仰的耳濡目染使安徒生从小就将上帝当做自己灵魂的庇护和拯救者。他奉行宗教仪式,14岁时进入慈善学校学习,功课之一就是宗教,因而宗教意识与信仰在他的创作中自然而然地有所渗透。安徒生对上帝的信仰极为虔诚,他有一个著名的祈祷:“上帝,请让我笔下的每一个字都在赞美你!”曾有一件他童年的逸事,那时还是穷苦人的孩子的安徒生到别人家的地拾麦穗,被一个性格暴躁的管家追打,当棍子要落下来时他大叫:“你敢当着上帝的面打我吗?”结果那个管家不仅没有打他,反而奖励了他。这件小事给安徒生的成长和人生观造成了重要影响。安徒生一生曲折坎坷,经常受到别人的排挤、攻击。正是宗教精神支持着安徒生,这不仅表现在安徒生的生活之中,而且影响到他的童话创作。安徒生在在自传《我的一生》中就深刻表达了对上帝的情感和对基督教信仰的虔诚。自传中他还回忆了自己在14岁受坚信礼时的一段给他留下永难泯灭的经历,并创作出了《红鞋》。在人生的紧要关头,安徒生都会祷告祈求上帝给他勇气和依靠,因为他深信自己是特别蒙受上帝祝福的人,也深信在任何苦难的背后,都会产生美好的结果,这种信念,使得这位敏感、内向的诗人,对人生之未来、世界之明天,都充满了信心和盼望。
二、安徒生作品的基督教主题
安徒生认为,上帝就像一位深爱着人类的父亲一样,在每个人心里都种下了善良的种子。正是源于对上帝的热爱、眷念、感恩和坚定的信念,基督教文化深植于安徒生的心灵深处,给其生活和创作带来极大影响,成为其精神支柱和创作动力。在安徒生的童话中,赞美诗、主祷文等基督教特有的词汇有着惊人的重复率,个别作品甚至直接摘录圣经诗句,具有强烈的基督教意识与气息,表达了安徒生的宗教情怀和宗教理解。研读安徒生童话,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基督教文化完全融入他的童话故事中,上帝的力量战胜了邪恶,真善美战胜了假恶丑,人性的光辉改变了贪婪自私的行为,真诚与博慰了凄凉寂寞的心灵。
1.博爱主题
基督教教义的本质就是和睦、博爱和慈悲。人们应该彼此相爱,要爱人如爱自己。基督教最原始的蕴含即“爱和奉献”,再也没有比耶稣为拯救人类在十字架上牺牲自己的生命的爱更伟大。这种基督的牺牲精神深深地烙刻在安徒生的精神世界里,并体现在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中。在安徒生的童话中,博爱思想也是其本质和灵魂:爱他人胜于爱自己,为他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幸福;既要爱亲人、爱朋友、爱素不相识的人,更要爱敌人。在其作品中,主人公大多是忘我地,无私地奉献自己的感情,即使是无所回报,也无怨无悔。例如《坚定的锡兵》:锡兵爱上“小小的舞蹈家”,自己被扔进火炉里去,仍望着那位心上人,眼睛一忽儿也没有离开她,对她的爱是那么的忠诚,最后锡兵化成一颗小小的锡心,表达了他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改初衷的伟大爱情;《野天鹅》中柔弱的艾丽莎为了救助哥哥,忍受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日夜不停地编织着披甲,忍受着被当成巫婆烧死的惩罚;《海的女儿》中美丽的人鱼公主为了追求不灭的灵魂和伟大的爱情,忍受难耐的痛苦,成全了所爱的人,放弃了自己三百年的生命,平静而勇敢地面对变成泡沫消失的命运;《拇指姑娘》中娇小的拇指姑娘不仅勇于追求光明,而且乐于助人,细心照顾素不相识、生命垂危的燕子;《白雪皇后》中小小的格尔达穿越白雪皇后的寒冷宫墙,为了把具有邪恶力量的玻璃碎片从小伙伴加伊身上取出来,用温柔和爱融化加伊冰冻的胸膛,冲破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了重重困难,终于使小加伊得救;《犹太女子》中的骑士以宽恕和慈悲对待曾经羞辱和折磨他的土耳其人,等等。童话中的这些人物把基督教教义所蕴涵的“仁慈、平等、博爱、奉献”发扬光大,尽管他们柔弱,甚至渺小,但身上蕴涵着强大的力量和信念,这就是爱的力量和对上帝的信念。他们遵守着上帝的教诲,心中充满着爱与宽恕,即使受到了恶毒和不公正的对待,也能够以德报怨、以善报恶,用自己的博爱之心去感化那充满邪恶的心灵。对于这些善良、纯真、有着博爱胸怀的主人公们,安徒生设定了美好的结局:柔弱的艾丽莎在最后一分钟使哥哥们穿上了她织好的披甲,恢复了人形;美丽的人鱼公主通过善良的行为创造了一个永恒不灭的灵魂;拇指姑娘的善行得到了回报,小燕子引领她来到了光明和温暖的国度。安徒生知道,他的读者是儿童,儿童是最富于幻想,也是最善良、最纯真和最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们看到那些主人公悲惨的命运后流下的怜惜和同情的眼泪,这是人类善良天性的体现,也是基督教文化所倡导和积极建构的博爱思想的基石。安徒生之所以塑造了一个个具有纯洁心灵的使徒形象,是因为他们是真善美的化身,是上帝的使者。
2.原罪―忏悔―救赎主题
在基督教的教义中,人天生就有罪,罪与生命同时诞生。如果人类忽视了人生来就有罪的事实,而放纵自己追求各种欲望,他们必将在罪恶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从而受到更大的惩罚。因此,人类需要忏悔与救赎。由于原罪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命运,是人性中无法克服的弱点,单纯地依靠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拯救自己,因而需要信仰上帝来拯救。“有浓厚的基督教意识的作家在宣扬宗教思想时往往把人物置于原罪―忏悔―救赎的发展格局中”。安徒生正是这样一位作家。他栖身的十九世纪,是牺牲与救赎的世纪。他的童话因此不免带有忏悔与救赎的思想,其中蕴涵的深层次的人性美及探询灵魂生命的语境往往能让人久久回味。惩恶扬善和劝人皈依上帝是《圣经》故事的一个基本主题,也是安徒生童话着力阐释的一项主要内容。所以,安徒生在把基督教的“仁慈、博爱、奉献”等思想融入童话世界中时,并没忘记把基督教的原罪意识与灵魂的忏悔和救赎思想传达给孩子。《踩着面包走的女孩》中的英格儿因为怕弄脏鞋子和衣服而在面包上行走;《沼泽王的女儿》中的赫尔珈白天是美女而内心却非常残暴,夜晚是青蛙却又温柔慈善;《红鞋》中那个可爱美丽的小姑娘不能抑制自己想穿红鞋子的欲望,忘记了唱圣诗和念祷告;《安妮・莉斯贝》中的母亲贪慕虚荣到贵族家当乳母而抛弃自己的亲生孩子,等等。通过这些人物,安徒生给孩子们讲述了人性中无法克服的缺点:自私、虚荣、骄奢、贪婪、邪恶、残忍等。这就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原罪,只有得到灵魂的救赎才能拥有孩子般的纯洁,从而接近上帝,进入天堂。于是,故事中的人物因为违背了上帝的神圣教诲而受到惩罚:踩着面包走的英格儿因为自己的傲慢和虚荣而陷入沼泽,与冰冷丑陋的癞蛤蟆、火蛇、苍蝇为伍;《恶毒的王子》中的王子被钻进耳朵里的小蚊虫弄得最后发了疯;《红鞋》中小姑娘未能逃脱严厉的惩罚,那双红鞋控制着她的腿,双脚不停跳着舞,好像整个人被控制住似的,没有办法停下来,只好让刽子手把穿着红鞋的脚砍掉。思索安徒生之所以对故事中的主人公发出如此严厉的责难,就是要让孩子们正视人性中罪恶的意念和丑恶的行径,自省自戒,远离邪恶,实现灵魂的救赎。安徒生对人性是充满希望和信心的。他在确定人类“原罪”本质的同时,也将人性的复杂多样性展示给读者,有罪性和恶性,也有善性和神性,这与基督教对人的看法是一致的。当人们对上帝充满了信念,焕发出人性的光辉时,正义就可以战胜邪恶,善良战胜残暴,仁爱消除恶性。在《野天鹅》中,巫婆的魔法之所以不能在艾丽莎身上起作用,是因为艾丽莎太善良纯真,本可以把艾丽莎变笨、变丑的三只癞蛤蟆,在她的额头和胸口上躺下后却变成了三朵美丽的花。凭着对上帝的坚定信念,《沼泽王的女儿》中的赫尔珈脱落了难看丑陋的青蛙形,落入沼泽中的英格儿也脱离沼泽回到了人间。同时,安徒生还强调自救在救赎中的作用,《踩着面包走的女孩》中的英格儿克服了虚荣和傲慢,在悔恨中得到了宽恕,变成了一只鸟儿,心中只有怜悯和慈悲,在寒冷的冬天里把不多的食物分给饥饿的鸟儿,她的灵魂也从沉沦中得到了超升;《安妮・莉斯贝》中抛弃自己亲生孩子的母亲通过忏悔,灵魂得到了宽恕,最终升到另一个境界中去;《红鞋》中的小姑娘面对困境,寻求上帝帮助,直到她断绝了欲望,净化了思想,要刽子手砍掉她穿着舞鞋的脚时,才停下脚步,不受舞鞋控制,最终得到“宽恕”,获得身心的解脱。通过这些作品,安徒生希望孩子们在基督教光芒的照耀下,克服人性的弱点,使灵魂得到救赎,进入上帝的国度。
三、结语
安徒生童话作品中强烈的基督教倾向,正是安徒生本人虔诚的、宗教情感倾向在其童话作品中的映射与体现。宗教是他理想追求与人生梦幻的交织,是他情感的流露和宣泄,也是他思想的集中体现。安徒生的童话生动活泼,充满着烂漫童趣,在给孩子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让他们的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基督教文化的熏陶。可以说,安徒生成功地通过基督教文化,去慰藉、唤醒和照亮生活在“黑暗中”的孩子们,向他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爱与同情、善良与真诚、平等与正义的大同世界,告诉他们:人的灵魂“永远是神圣、幸福、善良和不灭的”。
参考文献:
[1]安徒生著.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全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莫运平.基督教与西方文学典型[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2,(2):73-77.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出,给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食品质量安全成为关系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世界各国政府都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作为本国发展核心政策目标之一看待。要保证我国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向前发展,关键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国家、社会、市场急需的高素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门人才,从而对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营养检测、质量控制、安全评价,建立食品质量与安全保障体系。根据食品安全的紧迫形势,教育部在2001年批准了“食品质量与安全”特色专业,使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迅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热门专业。我校于2006年被教育部批准设立此专业并当年招生,成为我区唯一的设此专业的高校。我校教务处通过深入调研、论证,经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并通过,形成了《石河子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综合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2006年大学各专业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初步形成了新的培养方案,专业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食品科学、生物学、营养卫生学、毒理学和管理学基本理论和技能,在食品原辅料及成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领域从事分析检验、质量管理、安全评价、企业管理和科学研究并熟知国际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标准的“通食品、强检验、懂管理”技术管理型复合人才。在新的培养方案边修订边实施的过程中,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关键。因此,在专业培养方案设置上要按照一专多能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食品科技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
笔者作为一名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的高校教师,见证了该专业在我校的诞生、发展及每一步成长。结合我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发展历程,笔者从凸显专业办学特色角度对该专业办学特色的构建提出建议。
2.优化课程结构体系,体现专业特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大部分是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分支出的一个新专业,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学科专业,涉及的学科领域包括:化学工程、食品科学、现代分析科学、管理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目前全国60多所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的高校中,以农业类院校为主,其他包括海洋水产、轻工、商业、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工业类、医学类等高校。由于这些高校所在行业不同,依托学科背景不同,对新时期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各不相同,因此各校制定和构建的本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千差万别。所谓的就业竞争最后的落脚点是学生能力的竞争,学生的各项能力在就业和今后事业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专业能力。要把这一新专业办好,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应在全面了解国内外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新疆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门人才需要的实际,在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制订完善的培养计划和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和完善。
食品学院自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以来,在不断的摸索中建立凸显地方特色的办学模式。分别于2009年、2013年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本着打好基础,突出主干,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注重专业特色的原则研究了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建立了包括公共课、理论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特色模块课、专业相关课程和综合素质任意选修课的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知识结构突出四条主线:与化学相关的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等课程,与检测相关的食品理化检验、食品微生物检验、仪器分析等课程课程,与医学及生理学相关的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及食品毒理学课程,与质量管理相关的食品质量管理和食品企业管理等课程。在2013版修订的培养方案中,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增加实验课程、实践课程的学分比例,如将食品分析实验、食品化学实验列为一门单独课程;为了凸显地方特色,增设了《新疆特色食品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课程;《食品风味化学》、《油脂化学》、《蛋白质化学》等专业选修课程的开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为该专业学生继续深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建立
对工科专业来说,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高校毕业生的要求是具有扎实的食品质量控制及品质分析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及实践能力,同时兼具基本的管理、创新能力。因此,在该专业人才培养中,通过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及主观能动性势在必行。
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应注重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向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转变,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转变,实现层次化实践教学。在实际实践教学改革中,我院将实践教学活动的各环节――认知实习、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教学实习、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第二课堂(科研训练、课外科技活动)、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组成一个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上述连贯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让学生形成认知、动手操作、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
其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可以从改革实验教学形式及内容入手。实验教学课程安排本着“厚基础、强技能”的原则,优化实验课程体系如单独开设食品理化检验实验课,增加专业综合实验课;实验课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此外,从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形式及内容改革进行研究。如在假期进行认知实习、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进行社会现象、食品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调查,使学生了解社会经济发展、食品行业生产和经营状况及特点,增强感性认识,稳固专业思想。
一、设计数学教学方案首先把内容定位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并且有计划地做好教材分析以及学期初中数学学习目标分析,这样有计划的教学才可以快速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了解无理数、实数、平方根的概念,学会看图形会解几何图形,学习在根号下表示出数的算术平方根,而且会运算平方根和立方根,实数简单的四则运算化简等知识。
二、初中数学教学的设计思路
初中数学教师要精心地设计,首先要注重知识的具体落实,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细致入微地把每一个知识点合理地安排好。比如,在学习以上提出的知识点的时候,首先引入无理数的概念,举例子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无理数的概念,分析无理数的表示方法、实数以及平方根的具体概念,把知识点贯穿的连接起来。让学生了解学习的对象之后,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要通过拼图或者多媒体教学工具的结合下引入无理数,引出简单的图形,让学生有意识地学习,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说明表示图形的性质,进而建立学生对图形的立体感。通过类比,以分类探索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设计具体的学习过程
首先通过看图和运用计算机探索知识,教师通过具体的问题,引入类似的知识,做成一个知识链,通过多媒体技术拼图,引入无理数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计算机运算无理数,可以得出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并从中体会规律。教师要创设情景体验,根据现实生活中和生产实际,通过估算比较无理数之间的大小,通过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来考查学生对图形的推理能力。
四、设计数学教学合理安排课堂时间
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在生活中一步步提升的,同时,他们的道德认知和对生活的感悟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的。我们在语言课上如果不失时机地开展随机教育,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语言课上,我给幼儿讲了《螃蟹与鸭子》的故事。故事内容大概是说:螃蟹与鸭子比赛跑步,最后一起到达终点。裁判让他们用剪刀、石头、布的方式决定胜负,鸭子死也不干,他说:“剪刀、石头、布我一定不会赢。”听了这个故事,陈诣谣问了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鸭子死也不干呢?”我灵机一动,微笑着说:“问得好!小朋友们自己动脑筋想想看为什么?”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了,孩子们讨论后想到鸭子的“手”是蹼,但螃蟹的“手”就是钳,所以螃蟹必定会赢鸭子。就因为陈诣谣的这个简单而随意的问题,引起了小朋友们的争论。孔垂灿说:“如果鸭子跟马比赛的话,鸭子就不会输,因为马的手是马蹄。”昌静怡立刻说:“如果是鸭子和马比赛,马是赛跑能手,那就会跑赢鸭子,哪还用猜拳来决定胜负呢!”曹逸帆小朋友说:“那就和乌龟赛跑吧,那鸭子肯定会赢。”成茗睿小朋友说:“那鸭子像小兔子一样去睡觉了的话,那就肯定会输。”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越说越起劲。
幼儿园的课程就是这样,不用特定的时间,也不用特定的教学内容,就是一个小小的故事、一个简单的提问,小朋友的思维与语言能力就从这里得到了表现和提高,孩子们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也在你问我答中得到了提高。
二、美术课“授之以渔”
幼儿的情感具有冲动性和不稳定性,积极、健康的情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因此教师应重视一日活动中一些细小的事对幼儿情感形成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要细心观察,善于捕捉机会,对幼儿进行情感的熏陶,并以自己的情感来感染幼儿。在对孩子指导学习的过程中“授之以渔”,孩子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增。
我曾经教过一个叫张杰的小朋友,比较聪明,可他就是不喜欢画画,在美术课上总是乱涂乱画。有一次上课时,我领孩子们欣赏了悉尼歌剧院,然后让孩子们拿起画笔也设计一座歌剧院。大家都专心地画了起来。张杰画了一个建筑物,顶上有一面国旗,里面有人正在演唱,下面还有许多观众。这幅画是所有画中最富想象力和创意的一幅,我当众鼓励他:“只要你每次都认真画,就一定能画得很好。”接着我把他的画贴到作品角展示,还奖给他了一朵小红花。从此他喜欢上了画画,在每次的美术活动中都能很认真地画。
其实这样的孩子需要的仅仅是一句鼓励、一句问候,通过适当的表扬就能挖掘出他们的潜力,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三、体育课“不失时机”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但很有教育价值的事情,这时,教师决不可机械地执行教案,而应抓住这些有效的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教育。
一天,我带孩子去户外做体育游戏“找家”。这个游戏要求幼儿在听到老师的指令后,按照自己胸前挂着的“小飞机”的颜色找到并跑向与之颜色相同的“家”。活动前,我在场地的四个角落放了红、黄、蓝、绿四个木马作为红、黄、蓝、绿四种“小飞机”的家。活动开始后,孩子们开心得像“小飞机”一样在场地中飞来飞去,在听到老师的“小飞机降落了”时,大家纷纷跑向场地四周与自己的“小飞机”颜色相同的木马。我却发现部分孩子并没有按老师的要求跑到老师放在四个角落上的木马,而是跑到场地周围放着的木马旁(因为还有剩余的木马放在场地周围)。我刚想把小朋友召集起来,重申一下游戏的规则,却发现他们找的木马的颜色其实并没有错,只是没有跑到老师指定的地方,但是已经达到了本次活动的目标。想到这儿,我没有去阻止孩子,也没有让他们重新来,而是让孩子随自己的兴趣随意地在整个场地中找到与自己手中的“飞机”颜色相同的木马作为自己的“家”。
幼儿虽然没有按老师的要求跑向预设的场地,结果却没有游离本次活动的目标。因此老师要灵活处理活动中的预设与突发事件,既要有预设,又不拘泥于预设,要变硬性计划为弹性计划,在活动中让孩子自由地放飞自己的性情,给孩子一双自由翱翔的翅膀。
四、区角游戏“因势利导”
幼儿的区角游戏活动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契机,只要教师善于观察、捕捉点滴小事,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次在进行区角游戏时,两个幼儿为争夺一盒拼图而争吵起来,结果拼图撒了一地。看到这一情景,我马上上前去捡,在我的带动下,他俩也捡了起来。这时,我就问他们:“你们两人都想玩一盒拼图,可以想个什么办法来解决呢?”其中一孩子说:“我们一块儿拼吧!”我马上表示赞同,同时对他们说:“你们一起合作,一定会比一个人拼得更好!”在我的引导与鼓励下,他俩合作得很愉快。
作为一种认知因素的自我效能感的变化被看成是人的自我调节得以持续的心理原因。所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班杜拉赋予自我效能感极其重要的地位。
基于对自我效能理论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构建自我效能感主要有四个信息来源:成功经验,代替性经验,言语劝导,情绪唤起以及自我效能信息的认知加工。这一构想说明了建立和改变自我效能感的途径,数学教学中可以在这一模式的指导下采用“导,控,营,评”多员结合渗透培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所谓渗透模式是指在不改变学科课堂教学的生态环境、目标任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将与学生学习,发展相关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不增加教与学的负担,达到既掌握学科知识技能又培养相应心理素质的双重目的。
“导”: 个性化地指导学生学习。展开“小组拼图”合作学习:
首先,按学生的性别、数学基础和能力、性格等情况好、差搭配进行分组;其次,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内容,遵循“起点低,小步子”的原则,编制出目标明确的教案,将学习任务分解为多个子任务,针对每个子任务为学生准备相关的材料,设计小组活动的要求说明,并注意将任务内容明确地提示给学生;
第三,每个小组成员应首先独立完成自己接受的学习任务,然后在各自的小组内展开讨论,进行合作学习,同时小组成员还要准备“讲稿”,梳理自己承担的学习任务;
第四,解散原来的小组,重新分组后,每个小组均有来自不同子任务组的学生,每个学生都要认真地向新小组成员讲述他们在原来小组中准备的内容。
教师在整个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个体化和合作化的奖赏结构,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优势智力,利用适时的情绪反应和现实化的言语评价等方法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并及时对学生谈论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修正。
“控”:全方位地监控学习过程。要求学生每天以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在“小组拼图”合作学习中学习到的内容,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成败的原因,存在的不足,独到的想法等学习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心理历程,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有全面的了解,进而实施全方位的监控。
“营”:有意识地营造课堂氛围。教师要精心设计和谐愉快,积极提问,互相讨论的课堂氛围,用自己的激情达到唤起学生的激情,用角色期待的方式感染学生积极的情绪,磨练学生坚强的意志。
“评”:多角度地评价学生行为。在数学教学各环节中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对自己进行积极评价,注意评价方式多样化。在评价内容上既注重结果评价,更 注重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评价,并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总的来说“导,控,营,评”多元结合渗透培育模式以“成功体验、积极归因、榜样示范、策略指导、目标设置、情绪唤其等--------内化为学生自我心理结构的一部分-----良好的数学自我效能感”为主线进行数学自我效能感的有效培养,而科学评价有机贯穿于整个培养模式始终。
同时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习方式,策略的个性化的考察与评价,对知识,技能,能力的考试,可以设目标水平不同的几种试卷,使学生自主选择,变考试为学生自我挑战,主动进取的机会。
“口语交际”是个新课型,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如今,关于语文课教学的讨论轰轰烈烈,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如火如荼,而“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中义不容辞的责任。新《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是将过去大纲“听”“说”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分成两个系列在一起,改成“口语交际。”我们要培育学生的口语交际意识,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是农村的小孩,我从事多年的农村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根据新《课标》精神,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认为着实有必要从低年级学生开始训练。
一、创造宽松愉悦的表达环境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的发生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者要鸣出内心的感受。”因此在教学中只有营造出宽松愉悦的环境,才能尽量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让他们在学习和活动中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从而提高其敢讲、敢说,把内心在思想外化为语言的自信心,具体到教学上,要将训练点建筑在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上,将训练落实在情意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上,让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敢说。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借助实物、挂图和投影辅助教学,创造性把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和情景搬进课堂,这样能把学生看到的情景和听到的身边语言建立起直接的联系,真实感强,从而开创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如在教小学一年级第一册中有一个《拼图游戏》。教材要求学生用半圆形、圆形、三角形等拼成各种的图形,并说出自己拼图的经过。农村小孩的社会阅历、见识面等极其有限,对他们进行这样的说话训练,首先要解决有话可说的问题。我认为随文练说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在现在现行语文大多以有趣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生活小故事这些文章生动、有趣,语言通俗易懂,是最好的说话材料。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做游戏抓住这一特征,给他们一些“表演”,把学生们带进“此时、此地、此事”的情景,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
(二)课内导学染情策略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力图在教学目标、内容目标、实施方案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等与价值观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教育重心的转移。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认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内学文染情策略就是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把学情调查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要鼓励学生多练多说,进行试探性的对话教学,这是被证明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对话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在许多方面有鲜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传统型语文教学把教授学科内容视作教学最大的目标,把课本知识等同于学生素质。语文对话教学则关注学习者的现实的、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在本质上把教学视为人与人的相互沟通。强调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传统型语文教学无论是备课、写教案,还是教学过程的实施,都把教学目标的实现、既定计划的完成作为自己教学成功的标志。这样必然就把教学过程本身的非预期性因素排斥于学科教学之外。当特定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时候,这种教学情境的进行必然是富于创造性的,必然存在许多非预期性的因素。因此作为“对话型”的语文教学强调“过程课程”,把目标、计划整合于教学情境之中,使之促进人的创造性的发挥。
二、创设情境,努力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
(一)师生间的对话
其前提是民主、平等与真诚。马丁?布伯说:“真正的对话是从一个开放心灵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之话语。”因此教师要归还学生的话语权。另外,真诚、信任也是对话中不可缺少的。在对话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表达见解的能力,有自我发展的潜能;另一方面,学生要相信教师引导帮助自己发展的能力,师生间、同学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沟通,这样对话教学才是一场真正的对话。对话教学是师生双向探索共同创造的过程,强调学生的参与,强调学生对教师声音的应答。
(二)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关键词:课堂;师生;阵地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教师和学生的阵地主要在课堂,教师在自己的阵地上如何教,学生在自己的阵地上如何学,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阵地指挥者——教师
教师犹如一个合唱团的指挥,指挥得力、到位,合唱的才协调一致,才能体现团队的合作精神。那么,教师要做到灵活自如地指挥团队,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有效地指导学生学好知识。就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备好课。新课改进程中,教师有效备课,应改革备课方式,加强教研力度,提高备课实效性。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想上好课却必须要备好课。“教“要成功,“备”要先行。首先:要备好学生,教师教育工作起始于学生,也归宿于学生。教师心中时时刻刻应有学生的存在。但对于备课要备学生,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教师足够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备学生”是备好课的关键。所以,我们应从学生出发去备课,充分地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还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知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等等。其次:要备教材。一堂课就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教师只有在熟悉了教材的前提下才能驾轻就熟地驾弩这个课堂单元。虽然有参考书和参考教案,但若教师自己不去认真的分析领会,理解透彻,那也仍然是书本上的东西,上课时也只能照搬照套。备课时教师只有自己做到了专研教材,做到了彻底理解、分析教材,并找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了解新课标,熟悉教材内容,不同的内容采取什么方法教学等,才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做好一个娴熟的指挥家。再次:潜心制作好课件。比如:地理课堂,就需要生动直观的教学课件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知识,也是现代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课件的选择和制作很重要。在新课改进程中,提倡有效性备课。面对全新的理念,转化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变教师把大量时间都花费在无用教案的抄写上。让备课行为、备学生的行为落实在行动上。
(二)上好课。课堂是教师的主战场。如何灵活自如地指挥好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是有效教学得以实现的关键。本人认为上好课,一是教师要仪表端庄地走上课堂,教师衣着的小小疏漏都可能成为学生分神的目标;二是教师要面带微笑地注视每一个同学,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三是教师的语言要清晰而有条理,让成绩差,反应差的同学也能有时间接受和思考;四是老师要善于倾听每位同学的发言,及时给予鼓励和纠正;五是老师要随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分神的同学及时给与调整。总之,发挥好课堂上教师的指挥功能,让课堂的效力发挥到极致。
二、阵地执行者——学生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注重学生的经验和自我需要、兴趣,把学生主体活动的组织与创造视为教育活动的本质。上课不是学生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也不是教师把教材规定的内容传递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引导学生进行经验的改造,用教材所体现的人类经验来扩充、丰富、发展成学生的已有经验。课堂上教师一要调动好学生的眼睛,让学生全神贯注地根据老师的指点看书、看图、看课件;二要让学生聚精会神聆听老师的解说,同学的解答;三要让学生积极回答老师及学生提出的问题;四要根据老师的要求动手画,动手写。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教师才能驾轻就熟的驾驭课堂,把堂课主动权交给学生,师生互动,又能收放自如,使教学潜在而深远。
以地理教学为例,《地理课程标准》中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进行有效的地理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充分挖掘、拓展学生的探索过程,使他们在获得地理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诸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做地理,“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地理。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一)“做地理”。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做地理,“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地理。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地理教学中可以用“地理实验”、“地理制作”等方式让学生“做地理”。地理实验对学生建立地理模型、探索规律、培养空间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学习地球运动”,准备好蜡烛,地球仪,让学生自己演示地球的自传与公转运动。建立立体的空间图形。地理制作活动可以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丰富的表象。
(二)“游戏地理”。每个老师都希望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堂,每天把最精彩的课堂教学呈现给学生。作为地理教师,教学时,我会设计教学活动,设计一些能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望的地理游戏活动,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地理、感受地理,加深对地理的理解和掌握,对地理产生兴趣,产生情感。比如:学习我国政区时,我会让学生自己先用空白纸填绘省区,然后剪截下来,分小组拼图游戏比赛。让他们在游戏中学到知识。
(三)“问地理”。上课时,教师还要研究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面对一个新的地理问题,其心理活动如何,思维流程怎样,教师要在正确分析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教学行为。教师还要设想课堂上学生问题解决方案,对同一个地理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师可以按学生的水平把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几个层次,并预计每一个层次学生可能想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在课堂上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展示。重视让学生自己发展、获取知识。教师还要设计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鼓励学生提问的意识和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质疑,既使学生自觉回顾所学内容,又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提出学习中的疑惑,进一步激发探究热情。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案 编写
数学教学案,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数学课堂学习方案。它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传统意义上的教案或学案比较,突出了导与学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探索、尝试编写了《初中数学教学案》,并运用教学案进行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编写初中数学教学案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现将我们编写初中数学教学案的理念、框架与过程与大家交流,以求抛砖引玉。
一、教学案的基本框架
在明确编写理念的基础上,我们将每一节课的数学学习,在明确学习目标后,一般分为三个环节:学习准备——探究形成——反思检测。下面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学习,作一些说明。
1.1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建构好一定的心理基础,组建好相应的基础图式,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学习准备包括知识准备、情绪准备和工具准备。知识准备主要是学习本节内容应具有的知识储备。情绪准备就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心向,为学习新知做好情绪状态上的准备。为此,我们设置了课前导学与情境创设两个栏目。
在“课前导学”栏,引导学生作好知识准备与经验准备.通过设置问题、活动(如观察、剪纸、拼图)、练习、建议等,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调动到大脑的最前沿,为学习新知作好知识经验上的准备。如在探究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前,可设置问题:①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是怎样得出来的?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②一次函数有何性质?我们是怎样研究得到的?③何谓二次函数?它有哪些特殊形式?以此把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函数知识、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调动到大脑的最前沿,引导学生类比一次函数的研究方法探究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在“情境创设”栏,设置引发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欲望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他们产生好奇心和学习欲望,为探索讨论作准备。也
就是说,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心向。
如探究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可在课前导学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情境(从比较笼统、抽象的问题逐步引向具体、细致的问题):①二次函数的图象会是什么呢(形成认知冲突)?②与一次函数相比,二次函数y=ax2+bx+C(a≠0)比较复杂。
研究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一般从哪里入手呢(重视一般科学思维方法训练)?③(承接课前导学)在二次函数的特殊情形中,哪个最简单又不失本质(二次函数)?④观察函数y=x2,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数”、“形”上的结论、猜测)?由此,我
们应该怎样来列表、描点、画图?
1.2探究形成
“探究形成”就是在问题引领下,学生尽可能地自主探索,教师适当引导、启发、指点,并通过问题的尝试解决,在运用中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在此设置探索讨论与尝试解决两个栏目。在“探索讨论”栏,一般采用填空格、问题串、提示语等形式去引领学生解读教材(读懂教材)、探索新知。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数学知识特征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情况,采用不同层次的探究方式,如引导式探究、开放式探究、自主式探究,逐步引导学生走向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要重视学习策略的渗透。
采用填空格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复述新知要点,解读教材;设置问题串,在一系列相关问题引领下,导疑、导思、导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问题串中,应注意认知的层次性、形式的多样性,除了知识性问题、推理性问题外,还应有质疑性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问题等,由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通过提示语,作一些重点的提示、难点的释义、思想方法的暗示及学法指导等。
1.3反思检测
“反思检测”则包含小结反思、自我反馈、拓展提高三个栏目,分别从文本(陈述性知识)、基础操练(程序性知识)、拓展提高(延伸性知识)对所学的知识、方法进行反思检测.由此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自我检测与评价能力,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在“小结反思”栏,重点设置培养学生元认知水平的问题。在问题引领下,让学生从知识整理、探究方法、知识之间联系、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等方面,通过文字语言(用自己的话记录),反思自己学习中的得与失,调节自己的学习策略与方法。如“通过本课学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是学生应该养成的最基本的反思习惯,即每学一点,就应该问一问:“我有哪些收获?哪些困惑?”根据不同年龄(年级)学生的特点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情况,反思的问题可作适当的细化,作一些要点提示。
如通过二次函数y=ax2(a≠0)图象与性质的探索及学生的尝试解决,应引导学生及时反思(整理):①本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请你整理小结一下。(结合学生实际,也可提出更具体的问题如:二次函数y=ax2 (a≠0)的图象是什么?有何性质?你记住了吗?)②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研究二次函数y=ax 2(a≠0)的图象与性质的?从函数图象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在“自我反馈”栏,关键在于通过精选的练习题,让学生自我测评和发现问题,同时,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获得教与学的反馈.所选练习题,应突出基础性,重视思想方法,同时,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精细加工、深化理解。
二、初中数学教学案编写
教学案的编写要始终牢记编写理念:数学学习不仅是获得结果,应深入探究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方法,数学理解应是“关系性理解”,学生学习数学应当逐步走向自主学习,归纳类比有利于问题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演绎推理有利于培养理性思维。在编写理念的指引下,教学案的编写一般应有如下过程(如图1):
参考文献
[1]叶红,汤炳兴.初中数学教学案(七~九年级,共6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关键词]预设与生成;贴近学情;随学而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8-0045-01
关于教学预设与生成关系的话题,今天再度提出来,旨在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科学地把握课堂的去向,如何更好地贴近教学预设,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力四射。
【案例一】师:这里有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你能把它们拼成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大三角形。
师:对于拼成的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是由2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的,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能够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中能得到这个结论吗?
生2:可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大家都很聪明,现在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了吗?
【案例二】师: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面积的计算方法,你还想计算谁的面积呢?
生:梯形,圆形,三角形……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先研究三角形的面积。你打算怎样研究呢?
生1:把长方形沿对角线剪开,得到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的一半,长方形的长是三角形的底,长方形的宽是三角形的高,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生2:我们是把2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在一起,发现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那么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思考】
1.预设应贴近学情
教学预设是什么?是剧本,是脚本,是师生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从上述两个案例中不难发现,这两份“剧本”的定位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推进“剧情”发展的过程中呈现的态势也大相径庭。
案例一中,教师给定学具,让学生在既定的框架中操作,这样的实践只能算是经过,而不是经历,更谈不上学生感知的积累和视野的拓展,学生很难获得深刻的感悟。案例二则给予学生很多的机会,学生既可以在剪纸中,也可在折纸中、拼图中获得知识。不一样的实践,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学生的感知必定丰富。
从学情入手,从引导学生反思处着力,教学A设就会为有效学习助力,成为快乐学习的基本保障。
2.预设应关注探究
精心设计是教好数学的基本保证,精简设计是教学智慧的体现。因此,教学预设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解读一个个数学现象中发现知识的真谛。
在案例二中,教师的放手体现了教学的智慧,教学预设不再是教学的紧箍咒,它加速了学生智慧火花的碰撞,有利于学生探索热情的再现。这种灵活多变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掌控,让数学教学流淌着智慧的灵光,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案例一的教学,从表面上看,学生能够动手实践了,在活动中也有发现了,但教师提供的实践素材是固定的,是单一的,这样一来,学生的选择是有限的,思维的空间也是狭窄的,学生被动执行操作指令的痕迹是明显的。这样的学习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3.生成应充满灵气
学生是人,有自己的情感、思考和待人接物的态度。因此,教学应在预设的架构上进行适度、适宜、灵活的删减,使之更加符合课堂教学,贴近教学走向,让课堂充满和谐与灵动。
如案例二的后续还出现了这样的对话“我有一个新发现,把三角形的顶角部分剪下来后可得到梯形,再沿梯形的中位线剪开,也能拼成平行四边形!”“不对!你剪下的那部分放哪了呢?”……学生有直觉思维,它是一种灵感,也是一种创新。因此,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让争辩使学生的感知越加清晰,让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
学会倾听是教师的本能,如果教师只盯住教案的走向,那么学生精彩的争辩我们永远也看不到,也许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也会湮灭。把学生看成人,一个鲜活的人,不仅是教学的本质体现,更是教学机智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