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客家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国学者沃尔夫断言:“文化、娱乐一而不是那些看上去更实在的汽车制造、钢铁、金融服务业一正在迅速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轮”。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比较晚,但近年来正呈现出强劲上升的势头,特别是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更是方兴未艾,取得的成绩十分可喜。赣南是客家文化的摇篮,赣南客家文化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产业化开发价值。
一、优劣势分析
优势方面,首先,赣南是各客家聚居区中地域最广、客家人口最多的地方。赣南区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18个县(市、区)中,有17个纯客家人县(市);830多万人口中90%以上是客家人,客家人口达750多万。无论是涉及的地域面积,还是客家人口的数量、密度,赣南在我国各区市中都堪称第一,地域广,人口多,有量的优势,也有潜在客家文化产品的生产优势和市场优势,有形成规模效应的基础条件。其次,赣南客家文化资源本身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丰富性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种类繁多,客家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住居文化、器用文化、节庆文化、信仰文化、习俗文化等,都有丰富的蕴藏可待开发。一是规模宏大,规模的宏大不仅仅体现在赣南近四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有客家文化的典型模本,更体现在相对狭小的村落中客家文化的“大规模”,而且许多古村落彼此临近,形成更大规模的古村落群。独特性也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赣南“客家摇篮”的独特地位,赣南是中原汉人南迁的第一站,后来才转徙闽粤及其他地区。一是赣南客家文化与其他客家聚居区的同中之异,不仅与相对较远的区域比较是这样,与彼此相临的粤东北、闽西比较同样是这样。丰富性和独特性为提升赣南客家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经济竞争力增添了不少筹码。
劣势方面,首先是赣南地处中部内陆山区,地理位置偏僻封闭。与外部联系的畅通性不如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省区,客家文化的外部推介比这些省区相对困难。其次是赣州所处的江西经济发展水平远远比不上龙岩所处的福建、梅州所处的广东,而且也不像博白所在的广西和成都所在的四川那样被划人国家西部大开发的特定地区,既得不到龙岩、梅州那样的来自省级的经济支持,也得不到博白、成都那样的来自中央的政策支持,外部驱动力处于劣势。其次,赣州的客家文化资源经济转化启动得比龙岩、梅州等地晚,没有先发优势。最后是近现代以来赣州移居海外的人员比例没有梅州、龙岩等著名侨乡高,开辟海外市场的条件没有上述各地优越。
二、发展现状
总体看来,赣南客家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尤其是旅游、饮食等产业。而在第二产业即制造业中应用很少。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发展,服务业已经成长为赣南经济发展中第一大产业。而在服务业发展中,文化资源的贡献不可小觑,如旅游业的发展就很大程度依靠着客家文化特色游。赣南客家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已经启动并有良好的表现,但也应看到,赣南包括文化经济在内的第三产业经济总量并不大,所占比重大的主要原因是第二产业发展不足。
从与客家文化资源相关的各产业竞争力水平来看,赣南客家文化经济转化的面不广,开掘的深度不够。2006年底,赣州市统计局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盈利指数研究法对所属各县(市、区)工业产业竞争力及整个经济圈工业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显示,赣南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无论在省内还是在全国都已具有比较优势,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工艺品制造业等也有望短期内省内和全国成为优势产业。这些优势产业或准优势产业正是可以显现文化特征,以文化因素提高其附加值和经济竞争力的产业。事实上,许多企业正是将传统客家文化特色与现代工艺结合起来,才获得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即使是这些优势产业和准优势产业。在区域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也还是十分低的,与发达国家及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非常大。
三、组织形式分析
一是没有一个有声望、有权威的机构进行总协调,客家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是自发、分散进行的,未进行整合。形成不了合力。多年以来,赣州市对各种客家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也很重视,但始终未进行全面清理挖掘,也没有进行整体推介、整体开发,影响力和吸引力都很有限。二是组织的规模小,没有龙头企业,形成不了规模效应。赣南应用客家文化资源进行经济生产的却都是一些规模非常小的生产组织,组织规模小,不仅生产能力有限,也没有实力进行科技开发以提高产品品质和丰富产品品种,没有实力投入广告宣传进行产品推介以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没有统一的规划,各具体经济组织自行其事,对外发出的声音嘈杂,甚至矛盾。各种产品的开发、生产多是简单重复,没有形成系列。各经济体按自己的感觉生产,凭自己的想象宣传,没有统一标准,没有统一声音,形成打乱仗的局面。四是零星、浮浅,只抓住一些“点”进行简单的经济应用,未能进行系统开发和产业扩展。
四、运行机制分析
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运行机制涵盖的面比较广,最为主要的是组织管理、筹资融资、生产经营、人才培养等方面。从这几方面来看,赣南客家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运行机制尚处于草创起步阶段,未能完全形成,更谈不上成熟。组织管理机制方面,赣南目前还没有建立统一的促进客家文化产业化开发的管理协调机构,业务的管理职能分属各政府机构,每个机构管理的范围都相当广泛,客家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只是其中极小的部分。这样的结果是,大家都能管,实际上又往往没人管;大型活动时大家都来管,平时就没人管。筹资融资机制方面,赣南目前的客家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既有政府的资助,也有社会资金包括个人资金和企业资金的投入,但政府以什么方式什么标准资助,社会资金如何融集调动,还比较随意,缺乏规范。政府的资助,除作为事业性质的文化创作和推广有预算性投入外,其他资助都具有随意性、间歇性特点。社会资金的融集调动方面,国外通用的企业赞助在赣南还非常少见,少数个案也是赞助者与被赞助者直接接洽,中间协调机制未能建立起来。生产经营机制方面,国外及国内发达地区那样的集约化生产经营机制还没有建立
起来。如何优化组合赣南的客家文化资源,形成文化产业链,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如何提升产业化开发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壮大客家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如何建立文化产业基地,促进产、学、研联姻,促进相互需要、相互支持的组织相对集聚等。都还没有成熟的方案和推进规划。教育培养机制方面,赣南的相关教育培养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观念的教育培养,主要在引导人们认识和欣赏:一是人才的教育培养,主要是集中教学或师傅带徒式培养。其教育培养机制注重了文化研究人才培养而未注重文化经济研发和生产经营人才的培养,不能有效地将资源变成资本,进行产业化开发;注重了对专业创作表演人才的培养而缺少对大众自娱自乐技能的培养,大众由于缺乏自娱自乐技能而没有相应的消费,市场消费潜力被浪费。
一、基建工程造价管理的作用,(如果涵盖范围更广一些包括各种基建工程)
1.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缓解建筑工程投资供需矛盾。
2.控制基建工程建设总规模,调节投资结构,防止盲目建没,重复建设。
3.加快工程建设速度,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速基建工程建设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
4.延长固定资维修周期,减少维修开支,降低建筑工程建设全寿命费用。
5.促进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成本核算,经济核算和其他经济,技术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二、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原则
1.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确定建筑工程造价时,应按照客观实际,考虑动态因素,严格执行定额及法规,既不能高估冒算,也不能少算漏算。
2.统筹兼顾原则。在确定建筑工程造价时,既要考虑降低工程成本,又要把工程造价,工程质量和建设工期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提高投资的经济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三、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要求
1.正确处理建筑工程造价和建设工期的关系。缩短建设工期能减少建设期内贷款利息支出,价格上涨支出和相对固定成本的支出,有利于工程造价的降低;但若超越客观条件允许的限度,不惜工本主观片面地抢进度,则会造成造价的大幅度提高。因此,只有实现工程建设各个阶段之间的最佳结合,按合理工期组织项目建设,才能提高投资效益。
2.正确处理建筑工程造价与项目功能的关系。工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建设项目必要的使用功能。片面追求功能齐全,势必增大工程造价。但若过分压低工程造价,则项目功能必然满足不了使用要求,反而会造成更大的浪费。因此,在工程造价管理中,不能单纯考虑减少项目投资费用,要注意正确处理项目建设造价与使用功能要求的关系,以最低的工程造价实现必要的使用功能。
3.正确处理建筑工程造价与工程质量的关系。项目建设施工的根本要求是实现设计意图,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盲目强调降低工程施工成本,以次充好,以劣充优,造成工程质量降低,势必影响使用功能,缩短使用寿命,造成更大的浪费;但若过分提高质量标准,盲目加大保险系数,也必然会造成功能浪费,增加施工成本,提高工程造价。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必须正确处理好施工成本与工程质量的关系,做到好中求省,既要保证工程质量,又要努力降低工程造价。
4.正确处理建筑工程造价和综合费用的关系。建设项目的综合费用,又称建设项目的全寿命费用。它包括工程造价和工程交付使用后经常开支的费用。如果片面压低工程造价,造成工程项目先天性的缺陷,将大大增加使用期的维护修理难度和费用开支,势必提高建设项目的综合费用;反之,不切实际的追求延长维修周期,减少维修费用,一味强调提高建设标准,必然增加工程造价。因此,在造价管理中,必须正确处理工程造价与综合费用的关系,尽量采用既能降低工程造价,又可降低建设项目综合费用的全寿命费用最低的最佳投资方案。
四、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内容及措施
1.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内容及措施。工程在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做好投资造价估算。为此应当采取如下措施:(1)要广泛收集,掌握类似项目的竣工造假资料,合理选用工程造价指标或投资估算指标,结合拟建项目的特点,性质,认真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切忌主观臆想,生搬硬套。(2)要结合项目建设规模,建设工期,工程性质,技术要求和建设单位的经济条件,充分考虑建设期内设备,材料,施工机械和人工的涨价因素。(3)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力求内容全面,估算准确,做到不漏项,重项,不多估,少估,注意适当留有余地。
2.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内容及措施。建筑工程在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做好设计概算。为此,应当采用标准设计来控制设计概算总额。标准设计,是指按共同性和互换性条件编制,并按规定程序批准的,既经济又优质,又可大量重复使用的建筑,结构和构建等配套的标准技术文件和图纸。设计标准化能较好的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合理利用能源,资源,材料和设备,便于工业化生产。采用标准化设计,可加快图纸设计进度,缩短设计周期,节约设计费用;有利于构件标准化生产,使构件质量可靠,生产速度加快,产品成本降低;可使施工准备时间缩短,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保证工程质量和降低工程造价。
五、工程造价的监督
建筑工程的造价的监督是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职能。建设单位财务,审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工程造价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规章,形成完整的工程造价监督体系,健全完善的工程造价管理规章制度,建立明确的工程造价监督责任制,充分发挥各自的监督职能,分工负责,综合运用行政监督,法律监督和经济监督的手段,通过对投资决策,造价估算,概算预算,竣工结算,包干造价,合同造价及中标造价等指标的审查监督;对设计文件,年度计划,建设标准,施工质量,建设进度等的检查监督;以及对定额指标,费用标准,材料,设备价格等的核查监督,强化对基建工程项目造价各环节,各方面的全程监督,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降低工程建设成本,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的评价功能可包括:第一,诊断鉴定功能。含检测、分析、比较、判断、鉴定等方面。第二,信息导向功能。含解释、反馈、调节、引导等方面。第三,教育发展功能。含预测、激励、深化、改进、推动等方面。第四,管理监督功能。含决策、规范、监督等方面。
关键词: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评价功能
【中图分类号】G617
课程评价功能寄生于课程评价,是通过课程评价活动及其评价结果作用于评价双方,引起评价双方的改变而得以体现的。课程评价功能的大小和内容主要取决于课程评价活动本身的结构以及其运行机制。根据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的特点,可将其评价功能归纳为诊断鉴定、信息导向、教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功能。
一、诊断鉴定功能
诊断鉴定功能包括检测、分析、比较、判断和鉴定等方面。(一)检测。检测不是测验。在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评价中,检测环节最重要的是收集检测材料的真实性、综合性、全面性,鉴于学前教育的特殊性,评价主体须动态收集评价信息,体现获取信息的动态性、及时性、准确性,深层挖掘和拓展评价内容。(二)分析、比较和判断。分析是课程评价过程的重要环节和课程评价结果的功能表现,课程评价结果的获得必然包含了分析环节,而课程评价结果又反过来促进和深化分析过程,分析评价结果包括探究评价结果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反思,分析课程目标的合理性、评价方式方法的适宜性、评价机制的有效性、检测结果的可行性等。(三)鉴定。通过鉴定,课程评价活动获得结果,这一轮课程评价活动也进入了最后环节,但评价活动的结束并不预示着课程评价功能的终结,恰恰相反,通过课程评价结果,评价活动还将发挥出重要的评价功能,并奠定下一轮课程评价的基础。
二、信息导向功能
信息导向功能主要包括解释、反馈、调节、引导等方面。(一)解释。课程评价是对课程运行的解释,通过对课程评价结果的理解,促进课程各方之间的理解。教师加深对课程运行和儿童的理解,从而提高自己分析判断的能力,调整和改进自己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能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儿童、引导儿童,因材施教,促进儿童的发展。(二)反馈。通过课程评价,教师和儿童理解课程评价结果,获得反馈信息,反馈信息在课程运行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课程评价本身是一种教育活动、一种信息活动,儿童与教师通过课程评价,获取相关的信息,在这过程中,教师应善加利用信息,使信息的交流与分享成为促进儿童发展的资源。(三)调节。调节功能是很重要的。平等、公正、客观、多元化的评价,对儿童自我意识、情绪情感、评价意识与能力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儿童身心的健康,教师通过与儿童建立多主体、多元化、立体化的评价方式,不仅仅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教师的课程实施。(四)引导。课程评价引导课程目标的实现,引导课程生成与发展的方向、引导教师促进儿童的整体发展等。
三、教育发展功能
教育发展功能是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评价最重要、最核心的功能。主要包括预测、激励、深化、改进、推动等方面。(一)预测。预测教育需求和结果。1.预测教育需求。儿童的教育需求有别于其他年龄阶段儿童的教育需求,由于学前阶段存在各方面发展的敏感期,学前期发展的巨大价值、学前儿童的认知方式也体现出具体形象化特点等,必然促使其教育需求更多的遵循儿童“成长大纲”,所以,满足儿童的教育需求,必须以儿童发展为本。2.预测教育结果。通过对教育结果的预测,可制定课程评价的标准和指标体系,以改进、优化课程评价,或是调整课程目标,使之更有利于儿童的整体性发展。(二)激励。激励儿童进步。激励是一种引发需要、激发动机、并通过对行为的指导以求达成有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激励是通过评价机制的运行得以实现和发挥作用的。儿童的兴趣、动机、态度、情感、意愿、自我认识等对课程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及时的评价信息反馈,让儿童学会认识自己、欣赏自己,了解自己的情况,看到自己的强势与弱势,体验成功和正确认识挫折,激发儿童竞争与进步的意识和动机,以促进儿童的进步。(三)深化。深化课程实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课程评价活动,引导和帮助教师去关注儿童,分析儿童的言语、行为、情感、观念、兴趣、愿望等,指导教师正确、客观、公正的评价儿童,引导儿童发现问题,进行探究,深化儿童的求知欲;针对儿童个性心理特征,引导儿童克服不良情绪,促进儿童心理健康;采取多种课程实施策略,保持儿童兴趣,激发儿童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四)改进和推动。改进课程设计,推动课程发展。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评价存在课程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也存在课程运行的每一个环节中,并在评价中积聚变革力量,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改进课程设计和推动课程发展。
四、管理监督功能
关键词:民族文化 土家 经济 保护 可持续发展
1、引言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中国的少数民族有五十五个,大半在边疆,其中人口达百万以上而又都不在边疆的,只有一个民族,就是土家族。
土家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人口中位居第六,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武陵山地区。聚居地境内高山延绵,河流众多,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对于这个民族的族源,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土家族的先民是古代巴人的后裔。
2、土家民族文化的基本情况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土家人形成了憨厚朴实、勤劳坚韧、古道热肠的山民性格和气质,他们创造了属于本民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他们的建筑、语言、歌舞、服饰、美食、舞蹈等等无不散发着民族血缘的风致和神韵。
2.1 土家民居
土家的民居非常有特色,大多数是干栏式建筑,吊脚楼就是干栏式建筑典型的代表。《旧唐书》称土家居住地“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虱蝮蛇”。吊脚楼就是为了避开瘴气毒蛇,保持通风干燥,依山而建的土家民居。吊脚可以适应山坡地形的变化,不仅安稳实用,而且不用大面积开垦山石,减少对森林植被的破坏。楼一般有二到三层,一层养牲口储藏粪便,二层住人,三层还可堆放粮食杂物。屋檐和踩楼悬空部分正好解决了玉米、辣椒、大蒜等农产品的悬挂和存放,既实用又美观。吊脚楼装饰古朴,飞檐翘角,木窗的窗格上还有万字格、喜字格等美丽的图案,透光透风,造型典雅。吊脚楼集建筑、绘画、雕刻于一体,是土家多种传统艺术的集合体。
2.2 土家语言
除了优美的民歌,土家族的先人们还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但由于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很多都没有书面记载,这些语言就成了具有极高价值的“活化石”。土家族的语言最早出现在清代的一些文献上,那时并不称作“土家语”,以“土语”“土人语言”来称呼。“改土归流”(清代雍正年间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实行流官制的政治改革)后,土家族地区被归入统一的行政管理,他们的“奇风异俗”才引起了“流官”的注意,文献中才大量记录了土家地区的风土人情,其中就包括土家语。《永顺府志》有这样的记载,“土人云:衣服为体亚,晒衣服为体亚洒,拿扇子为拿切,扇扇子为拿切牙……”。
渝鄂湘黔边许多地名至今还沿用了土家语的命名,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先前土家语使用的地区是广泛的。
2.3 土家
复杂封闭的自然环境,相对贫困的经济和较为宽松的人文环境,使土家人相信万物有灵,他们崇拜白虎,认为白虎是祖先的化身。有些地区建有祭祀的庙宇,川东、鄂西一带土家族家里还安有白虎神位,以及现在土家小孩都兴戴虎头帽穿虎头鞋就是土家白虎崇拜最好的证明。
我们说武陵山一带具有神秘的色彩。除了上面提到的敬奉鬼神,另外一方面就是敬畏巫。巫本来是原始氏族社会中主持祭祀的酋长,后来脱离政务成为祭坛的祭司,俗称“巫师”,也叫“土老司”“梯玛”,后来巫师被人们神化了,人们非常迷信他们,因为据称巫师肉体虽为凡身,但灵魂能超凡脱俗,往来于人间和鬼神两个世界。还说巫师在施法术的时候,可以使自己变为飞禽走兽、山川草木,可以使人刀枪不入,甚至撒豆成兵。他们呼风唤雨、捉精降妖、治病招魂,总之非常神秘。
传闻是否可信有待考证,但至少绝大部分巫师在施法的时候穿巫服戴巫帽甚至面具,手持“法杖”“宝刀”等法器,配合锣鼓敲打,念着诗一样的咒语,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场面本身就相当神奇,不能不给这种职业增添神秘和神圣之感。其实我们撇去巫师身上宗教迷信的色彩,发现他们不过就是集氏族首领、歌手、舞者、医生及神话故事大王等身份于一体的普通人。
2.4 土家礼俗之“哭嫁”“歌丧”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主体;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4-0091-02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对语文课堂学习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多方位的,要求教师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标准对学生的课内外学习进行评价。这就改变了传统的以成绩测评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向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领悟新课程理念下评价学生的角度和方法,促使课堂评价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向良性运转发展、向素质教育转变。
1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掌握着课堂评价的“生杀予夺”大权,学生的课堂表现、求知方式、学习效果等,全由教师一个人说了算。学生只有按教师的要求去做,只有被动接受教师的评价,即使学生的做法有自己的道理和可取之处,但是只要教师不认可、不接受,学生得到的仍会是负面评价,甚至是批评。这极大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打击了个性化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理念提倡多元化评价,改变了评价的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使课堂评价更全面、更科学。
1.1 学生自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个性、兴趣点、学习方法各不相同,教师看来不可理解的行为也许是学生独特学习方法的呈现。只有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学习进行评价,教师才能明白学生学习行为究竟是别样的学习方式还是无效的劳动,才能结合学生的个性给出确切的评价。比如,一次积累课上,笔者设计了4个学习环节:1)将自己课外积累的诗歌默写到积累本上;2)在班级有感情朗读自己默写的诗歌;3)大家评出最喜欢的诗歌;4)简评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和快乐。
在布置完任务后,学生开始认真默写。但是有一位学生却开始画一幅漫画,题目是“鸡”。第一幅画面,是一个人正在喂一群小鸡;第二幅画面,是一群肥胖的鸡在吃食;第三幅画面,是一个人围着围裙,背对着一群鸡,右手持着一把菜刀,左手拎着一只被杀死的鸡,鸡的头向下,脖子还向下滴血;第四幅画面,是一群活蹦乱跳的鸡。即使笔者停下来看她画画,她仍然兴致勃勃地看着她的“杰作”。笔者本想批评她,但是好奇心促使笔者要看看她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朗读环节按桌次进行,轮到这位学生时,她大声朗诵:“《鸡》(袁枚):‘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主人计固佳,不可使鸡知。’”此时,笔者顿时明白了她漫画的含义,心里暗暗为她叫好,但是还是按捺住自己,什么也没说。
到第三个环节,评出自己最喜欢的诗歌时,大家七嘴八舌,但是没有一位学生对这位学生的诗感兴趣。但是,她似乎并不受打击。在第四个环节时,笔者让自己所选诗歌没有一个人喜欢的学生谈学习感受,这部分学生大都很不好意思,认为自己选的诗歌不好。唯有这个学生很高兴地说:“我在根据诗歌内容画画的过程中很快乐,也觉得这首诗很深刻,但它的主题还是不很明白。”借此机会,笔者让这位学生一边诵读这首诗,一边向同学展示她的漫画。
可见,学生自评是课堂评价的重要方式,能促使学生逐步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审视和自我认知。
1.2 学生互评
学生互评既是课堂学习的评价方式,也是促使学生互相欣赏、互相学习、互相监督的有效手段。通过学生互评,能促使学生发现别人的优点,自觉模仿他人良好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上文提到的以漫画形式展示诗歌内容的学习方式,受到学生的喜欢和模仿,推进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同时学生互评环节,也会指出某些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上存在问题,起到互相监督、互相督促的作用,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和创新性。
1.3 教师点评
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应该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学生自评,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通过学生互评,教师能发现学生对学习内容认识上存在的偏差和错误,也能发现学生在学习习惯和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当然也能从中感到学生喜欢的课堂学习方式、学生的兴趣点等。教师结合从以上两个环节中得到的信息,以及自己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把握,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以及学习创新进行点评。点评以赏识激励策略为主,同时委婉地提出建议,让学生从教师的点评中获取学习的信心和努力的方向。比如上文提到的诗歌积累课,笔者对这位学生的学习方法给予表扬,并对她实事求是的精神给予肯定。以教师的点评带动大家共同接受“以画学诗”的学习方式,鼓励大家不断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促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2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科学的评价方式是实现正确评价目的的保证,落实全面评价内容,执引灵活评价标准,是实现多元化评价的途径。
2.1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借助于听、说、读、写四种方式实现。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要改变传统的重学科知识系统、轻语文综合能力的倾向,打破重智力素质、轻态度习惯的片面性。教师要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给予评价。不但要评价学生获得的知识、提高的技巧,还要评价学生获得知识、提高技巧的方法和途径,是依靠别人的讲授,是主动探究,还是通过与别人的合作得来的?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方法和途径比课堂收获更重要。同时要注重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影响的评价,这种评价要从人文角度出发,避免语文学习成为裸的政治灌输,影响学生人生价值取向。比如,在学习《欧阳海》《刘胡兰》这类课文时,学生了解了先进人物、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即可,不要倡导学生“为理想而献身”,防止小学生为此产生片面的理解,出现不爱惜生命的思想倾向。
2.2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评价标准是进行教学评价的衡量尺度,是教学评价得以进行的前提与依据。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受教育评价选拔淘汰目的的影响,追求一元化的价值观,使学生个性差异被抹煞,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激励功能受到严重的影响。进行分层评价,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到达不同层次的标准,不要求学生统一达到哪个高度,只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要对每位有收获、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允许学生对某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超目标的探究和尝试,以便于突出特长、发展优势;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创新学习方法的创始;允许学生对传统课本解读和质疑,接受学生的挑战和新观点。总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在于激励学生实现个性学习和个性发展,从而引导学生实现创新性学习和发展。
2.3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方式要实现多元化,以适应学生多样性的需要。课堂评价要以赏识激励为主,引导为辅,尽量慎用批评。同时要实现口头和书面相结合,语言和肢体动作相结合。当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时,效果很好的可以大加赞扬;效果相对有欠缺的,可以用“较好。同学们还有补充吗”提醒学生这个结果还需完善;效果相对较差,或者完全错误的,教师可以用“是这样吗?你在思考一下好吗”提醒学生继续思考。对某些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教师也可以轻微批评,但是要注意不要影响了课堂学习气氛。对于学生的板演,教师除了口头评价外,还可以使用文字和图画进行评价。对某些表现较好或有进步的学生,可以以掌声鼓励或者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肯定和激励。
结合“关注民生,为响应团省委和大学校团委的号召。服务”社会实践主题,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让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使学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团队拟定于年暑假期间赴省市县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一直以来,年是县建县年纪念。县都在努力打造“客家古邑,人文”形象。年,市委书记同志提出了作为“客家古邑”文化形象,而这一计划的实行又以成功申办年“世界客属肯亲大会”为载体。自秦汉赵佗开发以来,北方先民不断踏入这块热土,并通过向南迁徙,使得成为客家地区中开发最早的一个地方,堪称“客家古邑”也在年通过申请,成为“千年古县”因此在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形成的历史上,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然而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学术界对此问题研究甚少,考察在客家形成历史上的历程与作用,对客家文化将是一个重大补充,对打造“客家古邑”文化品牌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县的大部分历史文化至今保存的十分完好。一些历史文化遗产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霜雪雨,至今保存完好。如:等。
为县乃至市建设成为“客家古邑”形象的目标提供科学的调查数据和文献支持,将努力通过本次暑期社会调研活动。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及市年世客会的顺利举行贡献我一份力量。
二.活动意义和目的
客家千年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县于年月被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批准成为“千年古镇”镇内很多的古迹至今保存完好。为市成功申办年的世客会作出巨大贡献。基本上都因为一些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而让各种宝贵的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为什么县的文化遗产保护得这么好?为什么像这样优秀的千年古镇并未被世人所认知?这其中问题出在哪里?
发现目前国内在客家文化保护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一些空白,通过大量的网上搜索和查阅文献资料。或者是进行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专项研究,不能很好地进行总结和概括,而一些民间学者的研究又只能小范围发表,不能很好地宣传和推广。
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其他地方的文化遗产保护方案。让我优秀而又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团队此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针对县作为一个千年客家古城的文化保护经验的一个调查。还可以传播优秀的客家文化,为市打造“客家古邑”文化形象的策略提供助力,市世客会的成功举办,必将带来新的一轮招商引资热潮,为乃至的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服务。
三.实践课题
实践团队选题为:客家古邑文化保护经验及借鉴---以市县。
四.完成课题的设想及方法
(一)可行性分析
1.运用多种适当的调查方法。解研究现状;当地政府多方协调和大力配合下实地参观调研;邀请当地的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学者与老百姓参加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为课题的论证提供充足的论据,课题确立符合当地实际,具有很强针对性。
2.团队稳定而优秀。团队成员都具备社会调查研究相关经验。准备充分,具有很高的配合度。有专业且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带队,请专家论证我报告初稿,成为我坚强后盾,确保了调查任务能够高质量的完成。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3.研究课题具有很大的可提升价值。通过探讨客家古邑文化保护研究的现状。通过对其研究方法的改良和具有创造力的提升,使得我研究体现出卓越性和突破性的飞跃,填补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缺。
(二)研究方法
1.基本思路:
从中国社会发展现状出发,本课题按照“问题提出—构建分析框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逻辑思路展开研究。首先。阐明政府机构与民间团体近年来对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现状,分析影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制约因素,并结合大量证题研究与理论分析,进而搭建课题研究的基本分析框架,界定所需要研究的问题及其性质、特征和范围;接着,采用理论思辨的方法解答相关理论问题并提出研究假设和模型;然后,通过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方法,收集材料和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检验假设、修订完善理论认识和假设模型;最后,以理论论据和实证论据为支撑,对问题进行多维度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思路。
2.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的调查和分析方法有:
1文献研究法:围绕客家古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这一主题。并进行归纳、对比和提炼,获取对本课题研究内容的基本理论认识和假设。此外,搜集涉及古邑文化保护与修复、旅游资源开发、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数据,为评估保护研究效果提供素材。
2问卷调查法:主要用与普通百姓的调查中:①在开发证题研究时。选定景点附近百姓未调查对象,调查当地保护方案落实情况,以及文物真实保护情况②用于评估客家古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效果。采开放式问卷和结构化问卷调查相结合,拟在案例发生地县,选取普通民众中分层抽样调查,获取他对客家古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主观评价和期望。
3实地研究法:由深度访谈法(10人次)和观察法(不确定次数)组成。呈现详尽的调查客家古邑文化的背景、原因,保护措施的运行状态和效果,存在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
4统计分析法:主要用于问卷调查信息处理。并划定等级标准和确立标度、标号;综合应用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模型的项目质量和信度、效度。
五.预期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题目:客家古邑文化保护经验及借鉴----以县为例。
撰写调研报告和论文,团队会根据我调查研究结果统计分析的得到资料和数据。反馈到当地政府部门的同时,各大媒体投稿,争取发表,总结出客家古邑千年文化保护的经验的基础上,将这种具有共性的文化保护经验推广出去,让其他地方得到借鉴。因此我成果将会以报告以及论文的形式展现出来。
会全力做好准备工作,这次暑期社会实践的调研活动之中。完成前期的申报工作以及申报后的完善细化工作,中期的调研工作,后期的总结和报告撰写工作,最终写出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六.实践前准备工作
1.查找大量相关文献。
解人们文化保护方面的研究已经进行到哪一方面,期刊网上查找资料。哪些方面又还有待加强和改进。同时也登陆当地政府门户网站,解当地的有关于文化保护方面的政策以及当地的一些其他信息。
2.制定调查方案。并请校内知名教授指导问卷。
3.与当地紧密联系。及时政府部门以及文化相关部门联系。解当地的相关情况,也为我今后的调查研究提供便利。
4.每三天召开一次会议。明确团队成员的工作进度,至少三天就会开一次例会。而且也将大家的一些准备工作的经验分享。
5.分工合作。团队分为四个小组,团队信息交流畅通的前提下。每个小组负责每一个模块,例如有小组负责计划书的撰写,有小组负责问卷的制作,每个小组的成果出来之后大家一起讨论修补,最后通过。
七.实践后的总结内容和日程
1.统计调研资料。与指导老师一起分析调研结果。
2调研结果按照“现状—分析—总结—建议”思路布局写成调研报告《客家古邑文化保护经验及借鉴---以县为例》。
3进行成果展示。召开成果交流会,并把调研报告回馈给当地市、县政府与文化部门。
关键词:文化中心 客家文化 意象营造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一、引言
台北市“客家文化中心”,位于台北市汀州路与师大路的精华地段汀州路3段2号,客家文化主题公园内。其前身是台北市儿童交通博物馆,于2000 年4 月以公办民营OT 方式经营七年后合约到期,由教育局释出此地,再由台北市客家事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客委会”)接管、客家文化基金会直接运营,在其原址上规划建置“台北市客家文化中心”。可以成功争取台北市精华地段筹建客家文化馆,势必有许多争议和反对。不同的反对声音主要起因于近年来台湾政府兴建各项重大公共建设,如机场、观光游憩、停车场等公共设施闲置情况严重,屡遭媒体讽为“蚊子场馆”①,在台北市客家文化中心改建之初亦受到一些环保团体②的质疑和反对。如何在这种反对声中让新建的客家中心躲避“蚊子馆”的厄运是客委会和台北客家人共同的愿景,因而从中心筹建之初便对公园整体规划设计做了大量努力。以下便是对客家文化中心如何从具象的静态呈现到抽象的民俗意象营造来达到强化客家族群认同进行阐述。
二、公园客家意象呈现
台北市客家文化中心的空间文化形式,是否能促进各族群对客家文化理解与深化、吸引人潮前来、使其成为一个具有文化素养的场馆并得到民众的认同,是本文亟欲了解之事。
客家文化中心座落于园区正大门右侧,与客家音乐戏剧中心遥相呼应。是一栋红砖搭配白墙与砌卵石墙基的四层楼建筑设计,属典型的客家传统民宅建筑,展现了客家的俭朴意象。内设有迎客大厅、多媒体互动装置、等路大街、常设及特展区、客语认证教学站、多功能学习空间等,结合产、官、学、社团、艺文领域等团队,以“人文、教育、科技、产业、艺术”再造都市环境的新时代,实现多功能智能的人文馆室,呈现别具特色的客家风情③。
从一楼正门一进入的迎客大厅便是一条草编的巨龙盘旋于眼前,是台湾花莲著名的手作夫妇所编。据工作人员介绍,此作品是去年“客家手作之星大赛”的金奖获奖作品,举办这样的活动,首先要求的是要参赛者熟稔客家文化并能够熟练的运用客家元素。这对于提高群众认识客家文化并参与其中十分有帮助。再往里进展示的是客家祖堂的神龛,象征了客家人崇宗敬祖的传统,可以让参观者最直观的体验到客家宗族精神。整个大厅内部的天花板装饰使用了典型蓝色和红色的客家花布④,墙体使用传统的竹编加上现代立体流动线条的设计,使得传统客家农业文化元发挥出了新的生机。
二楼和三楼的常设展览区,分别展示有客家风情画(包括展示客家生产生活常用器具、台湾过去客家主要产业、当今台湾的客家特色文创产业)客家节庆、客家传统服饰、客家音乐、传统客家民居建筑和客家相关的书籍专著等等,总体展示显现得十分直观和丰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展示区内设有非常多极具参与性的项目,如展示区内放置的大量传统感的老式桌凳供参观者使用的,这样可大大的延长参观者参观时间,提升了参观体验的效果;传统服饰展示区内的“蓝衫花布变装秀”,更是让参观者直接的穿上客家传统蓝衫,亲自体味客家传统蓝衫的美感。客家音乐展示区,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让参观者用脚踩在相对应的音乐门类上(有擦弦乐器、吹管乐器、弹拔乐器、锣鼓乐器)便会播放相应的音乐,很强的参与性和趣味性,客家音乐艺术也不自觉的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另外在展示客家传统民居区域内设有传统灶台原型,参观者可以模拟使用旁边的锅钞、食材、调料,按照灶台上设置的多媒体显示屏所展示的客家菜做法学做客家菜,也是十分生动和有意义,有效的传播了客家美食文化。
四楼设有多媒体会议室、特展区和常设展区。多媒体会议室可容纳200人,呈半园阶梯形,可用于承接专题学术会议、学术研讨会议和园区工作会议,亦可出租给周边几个里的居民用于社区常务会议,有利于处理园区与周边的关系。特展区用于展览客家主题书画等艺术作品(如笔者前去时展出的是“客家风情画――乡土素人画家余秀雄油画个展”,展示的画作全部取材于传统客庄的历史人文和在地生活画面),这不仅是一个客家艺文展示平台,更鼓励了客家艺文的创作。常设展区设有闽西客家土楼模型“振成楼”,其内外侧墙体亦作为展示区,墙外侧直观的展出了用世界地图表现的世界客家人口分布图,墙内侧展示了关于福建闽西客家土楼、广东梅州客家围龙屋、江西赣南客家土楼的介绍,形象的展示了传统客家民居共性与差异;另外常设展区内还设有“生活美学”区,展区仍以传统客家红花布和客家油纸伞为装饰背景,整个展区分两大块,一是展示客家传统婚礼习俗及当下婚礼的演变,二是展示客家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比如运用传统客家花布、客家蓝布衫、桐花等元素所设计的玩偶类(有蓝衫玩偶、手工织布玩偶、客家小米奇)、手工艺品类(蓝衫玻璃挂画、客家擂茶包装)、布艺品类(桐花布包、花布提袋、花布背心、花布鸭舌帽、遮阳帽、虎头帽、创意花布抱枕)。这些具像的产品设计,不仅让参观者大开眼界,更让参观者看到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
在客家文化中心的地下一楼常设DIY手作教室,以教授客家手工艺制作为主,每周未定期举办,均免费报名和学习。据介绍报名者要以10人以上的团体方可报名参加,以免教学资源浪费。若报名人数适当放宽,比如10人以下或个人报名参与课堂的话则自备DIY材料,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课程,使文化中心受众面更广。
三、结语
台北市客家文化中心开放一年以来使用频率极高。每周未公园都会由客委会举办各类客家主题活动,如有民俗节庆类(义民祭)、地方特产展销类、亲子康健类和学术论坛等;园区还不定期承办与企业合作的非客家主题活动,类型多样。带来了广泛的参与者,也丰富了客家文化中心的活动主题。人们以静态展示为载体、动态活动为路径,在与客家文化中心参与与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客家与非客家族群共对客家文化的认同。
参考文献:
[1] 邱郁芬.台北市客家文化治理策略之研究─以客家文化主题公园为例.台湾:国立中央大学,2012.6
[2] 陈乃郡.地方文化馆与小区总体营造之研究:以桃园县一眷村馆舍为例.台湾:元智大学,2011.6
[3] 曾汉珍.客家小区营造课题与策略之研究.台湾:客家公共政策研讨会论文集,2002,6
注解
① 国改评论2009/10/8,蚊子馆问题之检视 http://.tw/post/1/6547
② 中华民国自然步道协会、台北市树木保护委员会、台北市野鸟学会、荒野保护协会等
一调查的目的、方法与内容
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流文化无疑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但地方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一些高校的教改实践已经初步证明,充分利用地方历史文化的丰富资源,结合学校自身实际,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能够更好地推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并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本课题研究拟结合具体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具体实践演绎将赣州地方文化融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为此我们发起了一次调查活动,并根据切实有效的调查结果,为编写《苏区精神和客家文化》的教材与开设课程奠定基础,为开展地方文化资源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寻求支撑。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在问卷设计环节,我们拟定了20 个不同的问题(不含采集被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的问题和开放式问题),这些问题共分为3 个大类,第一类是了解被调查对象对人文素质课程的基本认识和态度(题目3~9);第二类是测试被调查对象对本地文化的掌握、认同程度(题目10~17);第三类是了解被调查对象对于开设富有本地地方文化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态度、愿望和要求(题目18~22)。
问卷设计完成后,负责实施的4 位调查人员分别在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学院、赣南医学院、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三本院校)四所驻赣州高校开展调查。调查对象为上述院校不同专业、年级、性别的学生,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具体的发放方案为,发放问卷1000 份,以课题组所在的江西理工大学为主,其红旗大道校区发放300 份,涉及8 个学院,其中大二150 份,大三100 份,大四50 份;西校区投放200份,该校区全部为大一新生;黄金校区投放100 份,该校区主要是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即三本学院,另有3 个二本学院,问卷主要投放给三本学生。此外,向赣南师范学院投放200 份,赣南医学院投放200 份,尽可能涉及两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应该说,问卷发放的涉及面是比较广的,被调查对象的代表性是比较强的。
调查结束后,我们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 份,回收问卷997 份,其中有效问卷(这里所谓的“有效问卷”是指完整作答的问卷,只完成前面少数题目后面失去耐心没有全部答完的视为无效问卷,但在数据统计时根据实际情况个别题目会把全部回收的问卷纳入统计)968 份,有效率达96.8%。基于本次调查有较广的覆盖率和较高的有效率,使我们的统计分析有了坚实的基础和较高的可信度。
二问卷结果分析
(一)从被调查对象的生源地可以看出,地方高校生源本地化特征非常明显,这是“地方文化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在回收的997 份问卷中,被调查对象来自赣州市(赣南19县市区)的有209 人,本省赣州以外地市的414 人,来自外省的有374 人。由此可见,地处赣州的这几所高校普遍存在“生源本地化”现象,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来自本省,其中的“一般”则直接来自本市,来自外省的生源只占三分之一左右。这不仅是赣州一地的现状,国内大多数地方普通院校也都存在较为明显的生源本地化现象,这是“地方文化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以赣州为例,赣州以客家文化和苏区精神为代表,地方文化资源丰富,这对于本市、本省的同学来说,了解自身文化遗存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外省的同学来说,大学是他们的第二故乡,有了解本地文化的潜在需要。因此,将地方文化资源引入人文素质教育课堂并非一厢情愿,确实有其群众基础。
(二)调查显示被调查对象对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有着高度的认同,但对于提升的具体路径还存在诸多迷惘
第一,对于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得到大家普遍认同。被调查对象表示愿意抽出时间来阅读人文书籍,但真正用于这方面的时间很少。调查显示,对于“学校开设人文类公选课程能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这一问题,选择“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和“增强文化认同感”的达到46%。这反映出大学生渴望人文素质的提升。但这些内在素质的培养非一日之功,而是要通过不断地阅读来提高。还有近半数被调查者表示“愿意阅读但苦于没有时间”,他们每周阅读的时间普遍低于8 小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低于3 小时。种种原因导致学生有时拿起书本却看不进去,甚至无心阅读。在此,我们倡导学生追求内心自我修养,合理安排时间,提高自控力。
第二,通过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体获取资讯是当代大学生获取人文知识的首要渠道,其次是通过阅读书籍、报刊获得,再次是通过课堂学习获得。
从上表不难看出,当代学生主要通过网络学习获取知识。一方面说明学生在人文知识的获取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主动去了解。另一方面又不免使人略感忧虑,网络信息快餐化、碎片化的东西居多,缺乏足够的人文深度,过多地依赖网络或者电视等视觉化的形式,传统的阅读方式,即“看书”、阅读经典名著、品味大师杰作,对提升人文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我们也应该适当与时俱进,而不是一味因循守旧,经典名著和大师杰作也可以用更时尚、更现代的高科技形式予以展现和传承。课堂教学这一原本是人文素质教育主阵地的方式,似乎不太受学生喜欢,可见我们的课堂教学确实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
第三,学生对学校开设人文素质教育公选课有着较强烈的期盼,但目前许多学校并没有满足学生这一愿望和期待,人文素质课程建设任重道远。
调查显示,对于“目前学校开设的人文类课程是否能满足你的需求”这一问题,有50%的学生认为学校人文类课程“开设太少”,另有17%的学生认为已开设的人文类课程“学时太少”,只有32%的学生认为“基本满足”。在高考“指挥棒”的主导下,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的人文素质教育偏少。而在进入大学后,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以及理工类院校一贯“重理轻文”,人文类课程不受重视,导致一些理工科学生较少接触人文类知识。或者虽然开设了一些课程,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又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仅满足于“混学分”。然而,调查显示学生强烈需要人文素质课程,因此这类课的开设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学生缺乏自制力以及自主学习力,极少主动去学习人文知识,因此开设富有成效的校级公选课可以较好地满足学生这一需求。
(三)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对本地文化认同程度较高,愿意去接触和了解学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且目前他们对本地文化的了解掌握程度不高第一,学生对所处城市的地方历史文化不太了解,对赣州的人文知识储备较少,对赣州的大部分景点仅限于走马观花,并不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学生对于赣州景点有走马观花式了解,四分之一学生不了解赣州为“江南宋城”,半数的学生对赣州历史不是很了解。这一现象应该引起相关人员的注意,历史是不能被遗忘的,传统文化更是需要继承与发扬。当代大学生普遍倾向于了解当前流行的文化,却忽视自己所生活的地方文化。增加一门有关地方文化的人文课程虽然对提高广大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关注显得杯水车薪,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学生对于客家文化有着很强的认同感,存在着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相关课程系统地了解这一文化。从图2 可以看出,有64%的学生虽不是客家人但认同客家文化,有21%的学生本身就是客家人并热爱客家文化,两项合计达到了85%。可见客家文化不愧为本地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吸引力。此外,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对具有本地风土人情的人文课程感兴趣,并且希望开设赣州旅游资源、苏区革命精神、赣州饮食文化、客家文化及历史、赣州民俗与人文等内容的课程。这一调查结果振奋人心,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赣南地方文化进校园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将地方文化融入人文素质教育课堂,切实可行。
第三,当代大学生能够积极弘扬正能量,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三观”。他们了解并愿意传承苏区精神。对于苏区精神的文化内涵,我们设置了一个多项选择题,备选项“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均属于正确答案。也就是说,上面每一种精神都是苏区精神内涵的一个方面。从统计数据上看来,选择的分散性比较大,有些选项选的同学多(如:B、C、E、G),有些选项选的同学较少(如:D、F)。这道题本不指望学生一定能够准确地进行“全选”,只能说明有些选项选择的同学比较多,选项中所体现的这种精神,同学们可能通过各种途径有所接触和了解,其他的精神内涵或许接触得少,或者认为选项不体现在赣南苏区的精神内涵中。这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但无碍于彰显当代大学生对于“正能量”的追求。
此外,有近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赞同举办“唱红歌”一类的活动,这个数字也略微超出我们的想象。
由此可见,苏区人民特有的精神财富应该被后代所铭记并传承,“唱红歌”一类文化活动正是这种传承的形式之一。红歌是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它能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不同的时代虽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社会虽有不同的感动,但健康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是不变的追求。唱红歌只是其中的一方面,而学生也支持一定形式的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活动。
(四)对于开设赣州地方文化课程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学生持谨慎欢迎态度,并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第一,学生对增设介绍本地区风土人情的人文课程持欢迎态度,但也存在观望、怀疑情绪,需要我们拿出具体的教学实践去赢得他们关注。我们在问卷中询问“学校增设介绍本地区风土人情的人文课程,您是否愿意参加”。从图3 可以看出选择“兴趣浓厚”的只有25.7%;选择“有点兴趣”的达到了59.1%,说明持观望态度的占了绝大多数;有7%的人认为“无所谓,反正都是混学分”。另外还有8.2%的人觉得“没意思”,虽说反对者只是极少数,但将近百分之七十的人持观望和无所谓态度,说明这门课程如果要开,就一定不能让大家失望。
第二,学生对人文素质类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的愿望。对于课堂,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喜欢幽默接地气的老师,学生偏向于多媒体教学,多数学生表示希望多一些图片和影音资料,并且适度安排一些课外实践任务。调查显示,学生普遍喜欢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的呆板枯燥相比多媒体教学明显更吸引学生的眼球。但也有不少学生表示,教师的魅力在于自身修养与知识储备,听一个幽默的老师讲课远比观看影音资料有趣得多。另外还有不少学生建议老师们应多与学生交流、讨论、互动,防止课堂教学陷入“独角戏”和“满堂灌”。
三对课程开设的建议
(一)立足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开设大多取决于教师的兴趣,课程的设置没有相对一致的认识和标准,各校开课随意性大,缺乏系统规划和科学论证。开设地方文化选修课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因此在开课前应该做好充分地准备,选取或编写适合当前学生水平的教材,并明确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对当地文化有个基本了解还是深入掌握。只有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才能确保地方文化资源走进校园。根据我们的调查,学生选项最多的是希望开设赣州民俗与人文,其次是客家文化和苏区精神。因此在课程设计时,可以加重客家文化内容所占的比重,而不是平均分配客家文化与苏区精神两个方面的内容。
(二)课堂教学气氛活跃,教学手段灵活多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种亲切、宽松、平等的氛围,充分展现教学内容中的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将自己对事物的综合认知、深层次理解与感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简单介绍客家文化与苏区精神是不够的,应当传递出客家人生生不息、热情坚强的性格,苏区精神的自强不息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文化内涵并受到熏陶。因此最好结合生动、独特的实例,展示客家文化和苏区精神的文化底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转变“授人以鱼”的传统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认识世界、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的热情。教给学生自主解惑的方法,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另外,人文素质教育是伴随着大学生个体发展而进行的,是从咨询、剖析、诊断、设计到最终确定教育方式的过程。教育者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可以吸收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精神,更多地采取启发、示范等教育方式,对其进行潜移默化地情操陶冶和人文关怀,达到情理交融的目的,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三)对课堂纪律加强掌控,确保公选课教学效果
正如前面某个选项中提到的,少数大学生对于人文素质公选课往往抱着“无所谓、反正都是混学分”的消极心态,如果我们费尽千辛万苦开出一门颇具地方特色的人文课程,却因为不注重教学效果,最后沦为混学分的“鸡肋”,那是十分可惜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倾向于喜欢多媒体教学,喜欢以视频、图片等视觉化的内容与形式呈现学习内容,这不失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个好方法。但是在对赣南师范学院类似地方文化选修课的旁观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并不认真,低头玩手机或做其他事的学生不在少数,所以建议老师在开设此课程教学中注重教学方式,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有内涵又不失风趣,真实的展示地方文化精髓。监督课堂纪律,可根据视频图片现场随机提问学生,促使学生认真听课,使学生真正了解和喜爱自己所生活地方的文化,受到人文精神上的熏陶和洗礼。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法对舞龙运动与龙岩市龙文化传播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龙岩市在龙文化传播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龙岩市的龙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舞龙运动为龙文化的顺利传承提供一种有效途径和模式;舞龙运动使中华龙的精神更加鲜活;深刻挖掘与研究龙文化能促进舞龙运动的发展。
“龙”作为一种能够寄托愿望的图腾和崇拜物,是华夏先民同自然环境做斗争过程中产生的。它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颈似蛇、腹似屋、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在人们心目中成了能遨游四极,俯瞰八方,唤云播雨,救捞抗旱的神物。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逐渐成为一种精神、祈求、寄托和祝福,是华夏民族勤奋、勇敢、奋进、进取、坚毅和拼搏精神的象征。它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角色,五洲四海,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龙的形象,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象征。因此,舞龙也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纽带,作为一种集娱乐、喜庆、健身与竞技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体育活动,它在传播龙文化、龙的精神方面也体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价值。
1龙岩市在龙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优势和价值分析
1.1龙岩龙文化传播的优势
作为龙的传人,传播龙文化、龙精神是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龙岩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龙岩是龙的故乡,据当地学者论证,龙岩得名于龙岩洞在汉代末年,史载于唐,为中国南方龙文化的发祥地。根据考证,全国259个地级市中,用“龙”作地名的仅龙岩1个,2861个县(市、区)中,用“龙”作地名的也只有25个。而且,从区位优势、人口分布、区域面积、经济总量、旅游资源、文化渊源等方面比较,龙岩的优势居于众“龙”之首。另外,龙岩境内有龙岩洞、龙硅洞,有九龙江、龙津河沟通,新罗区设有龙门镇,建有龙门塔,市区有龙岩大道、龙腾路,名胜有龙池书院、永定龙湖、连城九龙湖;游大龙、划龙舟、龙灯、舞龙,永定土楼、培田民居、长汀古城,随处可见的中国龙已经融人当地人们的衣食住行,烙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因此,龙岩在龙文化传播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2龙岩市进行龙文化传播的价值分析
首先龙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和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使得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文化。同时随着我们民族自信的确立,国家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并大力挖掘、整理和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核心文化之一的龙文化,无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前系统整理中华龙文化,挖掘龙文化以及传播龙文化的行动才刚刚开始。这方面,龙岩作为南方龙文化的核心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应抓住时机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正确定位,建设自己的特色文化,把龙岩建设成一座具有特色的城市,以此来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知名度,这对于龙岩旅游经济的价值是巨大的。也与龙岩的旅游城市的定位是相符的,并且可以使龙岩逐渐发展成为全国龙文化研究和传播的中心。另外,龙文化的传播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丰富龙岩人的文化品位,树立龙岩的文化特色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它也使中华优秀文化遗产得以弘扬和继承。
2舞龙运动对龙文化传播的作用
2.1舞龙运动的概况
舞龙古称龙灯,其历史悠久,曾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在传统习惯中,人们把龙当作吉祥的化身,每逢喜庆节日或久旱不雨时,各地都有玩龙灯、舞布龙或舞龙祈雨的习俗。《春秋繁露》就有关于春旱舞龙求雨风俗的记载“小童八人,皆斋三日,服青衣舞之”。可见,舞龙最初发端于原始的宗教信仰和生产活动。由于各地的民情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民间流传着形式各异的舞龙:布龙、火龙、草龙、纱龙、飞龙、水龙、段龙和板凳龙等。舞龙活动随着千百年来的传承和发展,已由一般的祭祀表演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集娱乐、喜庆、健身与竞技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开始走上正规化、竞技化、国际化的发展轨迹。
现代舞龙运动的发展已有10余年的历史,它是在广泛吸纳民间形式多样的舞龙方式的基础上遵从体育运动的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它通过不同类型的动作来展现龙的形态和神态的变化,从而突出了体育性和竞技性色彩,更有利于广泛推广和规范化发展。从外在特征看,现代舞龙运动项目是由龙珠、龙头、龙身、龙尾,10个人借助龙珠和龙体器材在音乐的烘托下共同完成不同级别难度动作的集体性体育项目。
2.2舞龙运动对龙文化的传播作用
舞龙运动是人们以传统文化为内涵、身体表演为形式、体育运动为载体的一种对龙文化进行诊释的文化活动,是人们对龙的神性和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的外在行为表达。因此,中国龙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舞龙运动,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舞龙活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促进了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在舞龙活动的运动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和诊释了龙所代表的精神实质。
3舞龙运动与龙岩市龙文化传播的关系分析
3.1舞龙运动与闽西客家文化的关系
闽西客家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一百年来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在客家民俗、风情、舞蹈、社艺等诸方面不断丰富和充实了客家文化的内涵。舞龙活动作为闽西客家文化民俗活动中的一部分,系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客家人生活实践和聪明智慧的结晶,是民间舞蹈和体育的传承平台,寄托了闽西客家人的精神,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民俗价值和社会价值。
3.2舞龙运动促进了龙岩市龙文化的传承
华夏民族的舞龙活动,是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为了表达自己对龙的信仰和寄托,经过原龙纹和龙型的不断加工和创造,而发展至今的一种形式完美、内容丰富、表演技巧高超,并带有浓郁民族色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不仅是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意志力等方面的教育和锻炼,而且是一种对龙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它能增进对龙文化更加直观和深人地了解,能激发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龙岩是龙的故乡,千百年来崇尚龙文化,世代承袭至今经久不衰,尤其以连城县姑田镇的板凳龙灯为代表,每逢元宵佳节全镇家家户户以男丁持一节龙灯参与其中,浩浩荡荡绵延几公里之长。号称“天下第一龙”,已成功申请了吉尼斯世界记录。近年来,舞龙运动已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为当地人们所喜爱。龙岩是世界客家人祖居地,同世界各地的客家人有着紧密的联系。龙岩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艺术节和舞龙活动的交流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更加了解中国的龙文化,舞龙运动将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龙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可见,舞龙运动对龙文化传承的意义表现为: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舞龙所负载的内涵,都深蕴着中国龙文化的层层积淀,它实质上是一个高度浓缩的龙文化的有效载体;另一方面,舞龙运动在几千年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为龙文化的顺利传承提供一种有效途径和模式。中国龙文化便借华人舞龙活动深人到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各个角落。
3.3舞龙运动使龙的精神更加鲜活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精神就是民族精神。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明与发展,象征着大团结、大统一、大合作,拼搏向前,奋发向上,吉祥如意。如何更鲜明、具体的理解这种精神呢?舞龙为我们提供了条件,舞龙以一种更形象、可见的、生动的形式表现了龙的精神。在跨人新世纪的2000年,也是中国传统的龙年,第十六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龙岩举行,在开幕式上十二条巨龙威风凛凛,翻江倒海的表演,象征着世界客家人团结、勤奋、勇敢、坚毅和拼搏向前的精神。场上舞动起来的龙的翻腾、变换、时隐时现的表演是呈现给人们的一种生龙活虎,视觉上的生动形象,而在舞龙的客家人身上体现出的是世界各地的客家人不畏艰难险阻、奋发向上、勇敢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体现出的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是对中国龙的精神的最好演绎。当我们看到他们激越豪放的情绪和威风凛凛的巨龙时,立刻会使我们感受到那种万众一心、战胜水旱、战胜邪恶、追求幸福生活的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这时作为中国民族当代传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自然会油然而生,也让世界各地的人们看到了中国龙的精神。可见,舞龙运动以一种更鲜活的形式展示了龙的精神。
3.4龙岩市舞龙运动的现状
龙岩市舞龙活动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全市各县(市)乡村都有舞龙习俗。龙岩客家人舞龙活动的形式主要有游龙和舞龙。游龙规模较大,长者可达一千多米,可以游行,但不能舞动,以连城姑田镇、长汀彭坊村的游龙为代表。而舞龙形式则多样,有舞布龙及地方特色上杭临江的舞香龙、武平象洞乡的舞稻草龙、漳平双洋的炮竹龙等。据不完全统计,龙岩市约有60个舞龙队,多数以民间形式存在,主要集中在社区活动中心及乡村自发组织的民间团体,这支队伍中除青壮年男子舞龙队外,还有老年舞龙队和女子舞龙队。
3.5挖掘与研究龙文化促进龙岩舞龙运动的发展
龙文化的弘扬和舞龙运动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的统一体。龙文化的传播活动以舞龙运动为载体,通过舞龙运动的形式得以展现,并透过舞龙运动的发展、壮大得以弘扬和丰富。龙岩长汀县的汀江被海内外客家人奉为“客家母亲河”,是中国客家文化的发源地。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客家文化独具特色,令人瞩目,主要原因之一是很大程度上延续和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西客家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最为壮观的就是舞龙灯。在龙岩市举行的第十六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中,在第二届客家文化旅游节中,在世界客属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活动中,舞龙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充分展现了龙的魂魄、龙的神韵、龙的矫健威猛、龙的潇洒多变、龙的精彩纷呈,深受人们的喜爱。可见,通过对龙文化的挖掘、整理,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r龙所蕴涵的精神实质及它的象征意义。加深了人们对中国龙的崇敬、喜爱和热情。这就为舞龙运动的开展开辟了更便捷的途径,由于更深刻理解了中国龙所蕴涵的精神实质,人们会以更高的积极性、主动性来参与舞龙运动。无疑为舞龙运动的发展打下了坚固的群众基础。因此,对于龙文化的整理、挖掘直接关系着舞龙运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