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嵌入式实训总结范文

嵌入式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嵌入式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嵌入式实训总结

第1篇:嵌入式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嵌入式系统安全;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186-02

一、引言

随着高校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提出[1],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嵌入式系统安全》课程实践性较强,而传统教学方法只注重讲述理论模型,缺乏创新,加之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课程授课目标无法很好完成。为此,探索新的教学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二、目标

嵌入式系统安全课程内容涵盖了安全体系结构/协议、认证技术、病毒与恶意代码、网络入侵、入侵检测与防火墙、嵌入式系统安全等内容。课程顺应嵌入式系统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快速建立对嵌入式移动互联网安全的全貌概览。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了解嵌入式系统与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掌握具体应对办法,独立学习与初步设计嵌入式系统安全方案,为今后应用嵌入式系统或从事移动互联网安全管理打下良好基础。为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思维,在授课过程中,笔者根据案例教学法的特点,照顾到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逐步采取“案例导向教学+实际的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的方式实施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方法设计

案例教学(CaseTeachingMethod)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C.C.Langdell于1870年首创[2],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W.B.Doham推广,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案例教学法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深远意义[3]。应用到本课程中,在每个技术专题的讲解过程中,采用“知识点铺垫+案例导向教学+实际的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小组实训总结”的教学模式展开试点教学。

四、实施方案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结合案例教学法和课程实际特点,笔者采用如图1所示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如在讲解网络攻击技术专题时,首先铺垫知识点。网络攻击分为三个阶段:预攻击、攻击、后攻击阶段。预攻击阶段要收集目标网络、目标主机的信息。如,获取网络拓扑结构、主机操作系统类别、开放端口和服务情况等。有了基础知识的铺垫,必须辅以实际案例。因此,课堂中为学生演示信息收集过程。通过网络命令ping、tracert/traceroute、nslookup,或网络登录截取banner信息等,推断目标网络和目标主机的基本信息。这些都是学生日常使用网络和计算机中常接触的命令和操作过程,但没有理论知识的铺垫,很少有人能够联想到这类操作可帮助黑客获取到如此重要的敏感信息。完成了上述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被调动起来,接下来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课堂中演示用实际工具,如端口扫描、漏洞扫描软件,获得目标主机的系统漏洞和开放端口/服务情况。通过案例解析,让学生从理论了解到实际操作,有了直观、具体的认识。在小组讨论阶段,老师可提出问题:“上述扫描工具的实施原理是什么?能否借助于之前学习过的网络知识、编程知识,自己设计实现一个类似的软件工具?”鉴于课堂授课时间有限,接下来的“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阶段留在课后完成。但教师需为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并给出具体任务。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阶段,教师不再是课程知识的传授者,转而充当指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完成任务。之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实训总结”,通常是以“作品展示+演说答辩”的形式进行。

五、评价准则

课程授课模式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准则也要做出适当调整。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总结出了一套新的综合评价指标。如图2所示。由于课程特点,授课内容是以专题展开的,教学过程围绕项目进行,所以评价标准也以项目为单位。评价表的评分标准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部分。每个部分都充分考虑“案例分析、团队合作、新知识点理解、辩论/答辩”等阶段的学生表现,在评分过程中,教师评分和同学评分的比例也有所调整。该评价准则,涵盖了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结果,能够合理、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

六、总结

第2篇:嵌入式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嵌入式系统安全;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186-02

一、引言

随着高校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提出[1],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嵌入式系统安全》课程实践性较强,而传统教学方法只注重讲述理论模型,缺乏创新,加之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课程授课目标无法很好完成。为此,探索新的教学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二、目标

嵌入式系统安全课程内容涵盖了安全体系结构/协议、认证技术、病毒与恶意代码、网络入侵、入侵检测与防火墙、嵌入式系统安全等内容。课程顺应嵌入式系统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快速建立对嵌入式移动互联网安全的全貌概览。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了解嵌入式系统与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掌握具体应对办法,独立学习与初步设计嵌入式系统安全方案,为今后应用嵌入式系统或从事移动互联网安全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为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思维,在授课过程中,笔者根据案例教学法的特点,照顾到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逐步采取“案例导向教学+实际的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的方式实施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方法设计

案例教学(Case Teaching Method)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C.C.Langdell于1870年首创[2],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W.B.Doham推广,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

案例教学法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深远意义[3]。应用到本课程中,在每个技术专题的讲解过程中,采用“知识点铺垫+案例导向教学+实际的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小组实训总结”的教学模式展开试点教学。

四、实施方案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结合案例教学法和课程实际特点,笔者采用如图1所示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

如在讲解网络攻击技术专题时,首先铺垫知识点。网络攻击分为三个阶段:预攻击、攻击、后攻击阶段。预攻击阶段要收集目标网络、目标主机的信息。如,获取网络拓扑结构、主机操作系统类别、开放端口和服务情况等。有了基础知识的铺垫,必须辅以实际案例。因此,课堂中为学生演示信息收集过程。通过网络命令ping、tracert/traceroute、nslookup,或网络登录截取banner信息等,推断目标网络和目标主机的基本信息。这些都是学生日常使用网络和计算机中常接触的命令和操作过程,但没有理论知识的铺垫,很少有人能够联想到这类操作可帮助黑客获取到如此重要的敏感信息。

完成了上述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被调动起来,接下来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课堂中演示用实际工具,如端口扫描、漏洞扫描软件,获得目标主机的系统漏洞和开放端口/服务情况。通过案例解析,让学生从理论了解到实际操作,有了直观、具体的认识。在小组讨论阶段,老师可提出问题:“上述扫描工具的实施原理是什么?能否借助于之前学习过的网络知识、编程知识,自己设计实现一个类似的软件工具?”

鉴于课堂授课时间有限,接下来的“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阶段留在课后完成。但教师需为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并给出具体任务。

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阶段,教师不再是课程知识的传授者,转而充当指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完成任务。之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实训总结”,通常是以“作品展示+演说答辩”的形式进行。

五、评价准则

课程授课模式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准则也要做出适当调整。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总结出了一套新的综合评价指标。如图2所示。

由于课程特点,授课内容是以专题展开的,教学过程围绕项目进行,所以评价标准也以项目为单位。评价表的评分标准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部分。每个部分都充分考虑“案例分析、团队合作、新知识点理解、辩论/答辩”等阶段的学生表现,在评分过程中,教师评分和同学评分的比例也有所调整。该评价准则,涵盖了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结果,能够合理、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

六、总结

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嵌入式系统安全课程中,结合课题特点,采取“知识点铺垫+案例导向教学+实际的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小组实训总结”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这种方式具有深刻的启发性,突出课程实践性特点,缩短了抽象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品质。

参考文献:

[1]王攀峰,张天宝.试论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及其面临的困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49-53.

[2]案例教学[EB/OL].[2015-11-10].

第3篇:嵌入式实训总结范文

在嵌入式、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热门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嵌入式系统产品正不断渗透进各个行业,作为包含在这些硬件产品中的特殊软件形态,其产业增幅不断加大,而且在整个软件产业中所占的比重日趋提高。嵌入式产业不仅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且还是一个技术快速革新的产业。这决定了对人才的要求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需要根据技术的变革迅速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日新月异,通信设备、终端、软件等产品不断更新换代,这就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嵌入式行业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一个稳定的高速发展和成长期,企业人才需求现状依然保持供不应求的整体状态,虽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核心技术人员加入到嵌入式专业领域,但依然无法满足企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旺盛需求。同嵌入式技术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教育机构技术和培养则相对滞后,一方面有些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另一方面一些嵌入式企业却有项目需求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来实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部分学校的高等教育和产业发展相对脱节[1],目前国内的高校教育中不是偏向硬件,就是偏向软件,硬件设计人员通常比较缺乏系统全面整合设计,而软件开发人员则相对缺乏硬件观念;企业真正需要的有动手能力的嵌入式软件人才,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上岗。

嵌入式系统人才的匮乏还表现在软件业呈现中低端人才过剩、高端人才缺乏的不合理布局。近年来,尽管随着国家政策的重视、市场的整体推动及多渠道的嵌入式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嵌入式开发人才需求瓶颈的问题,在逐步得到缓解,但是整个嵌入式专业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还是不匹配,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目前嵌入式软件人才缺口每年仍为50万人左右,我省目前嵌入式软件人才缺口也在2万人左右[2]。因此编制高职和本科嵌入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促进高职、本科嵌入式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非常迫切。

二、嵌入式技术应用专业专本科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研制的步骤

1.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领导机构,组建课题组,聘请专家。

(2)收集资料与理论研修,加强国内外嵌入式专业教学资料和学科建设资料收集,加强课程理论、教学设计理论、教学科学研究方面理论方面资料的收集。

(3)调研准备。召开由课题组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参加的开题会议,根据教研院的要求写出调研方案,明确调研目的、调研对象以及调研主要内容,落实调研工作任务分工。

2.实施阶段

(1)制定方案。制定整体标准研制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制定具体调研工作计划,具体到调研的企业、学校和行业协会以及人员安排。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对工作计划进行修改、完善、充实并最终完成调研工作计划和问卷设计。

(2)开展调研。在广东省范围内对高校嵌入式教学活动的情况和嵌入式行业企业开展专题调研,摸清情况。通过调研相关企业、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及不同年限的毕业生等,了解嵌入式行业企业的产业结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明确本专业典型的目标工作岗位及相应知识、技能要求,分析不同层次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和职业生涯路径[3];比较各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析构建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在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得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嵌入式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编制提供依据。

通过调研,查明了已存在的专业方案和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是否过时,了解可以改进的地方,并针对发展趋势进行课程的合理增删调整。通过调研,找出了课程设置重叠和不合理的地方。通过调研资料推论出课程设置的合理学期,解决专本教学方案中课程重叠和进阶的问题,找到嵌入式专业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的办法。

(3)最后对调研资料进行汇总分析,调研资料包括访谈录音记录,回收的纸质版、电子版问卷,通过QQ、微信等网络访谈记录等等,得出高本衔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嵌入式技术应用)相关行业现状、企业发展状况及专业职业教育发展情况,以及企业岗位群,岗位专业能力要求、从业人员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等结论。

(4)开展企业岗位工作流程研讨会。

3.总结阶段

(1)在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各类调研数据,收集、整理、汇总研讨研究成果。

(2)撰写研究报告和教学标准研制论文,结集出版研究成果。

(3)结题报告会。组织专题对课题进行评审,聘请有关专家、课题负责人及有关行政领导出席,对标准研制进行评审,鉴定和验收。

三、嵌入式技术应用专本衔接调研的结论和对课程标准建设的指导意义

通过严格设计调研问卷,对问卷主题进行筛选以及反复修正,分别从行业现状与发展、企业基本情况、企业对嵌入式人才的需求、嵌入式岗位能力要求、职业技术标准、毕业生就业情况等方面进行问卷主题分类设计[4],并考虑到近年来嵌入式技术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领域更加深入的应用和发展,专门在本次调研中增加了相关的题目,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的汇总、统计和分析得出调研结论[5]。通过这些调研活动和结论对教学标准研制产生指导意义。

企业调研主要结论和高校对嵌入式专业建设的意义如下:

(1)通过调研发现,嵌入式系统应用领域和行业中,中小规模公司占多数,这体现了嵌入式系统和通用计算机系统的区别。一般而言,通用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常常集中在大中型企业,技术密集,对人才和资金要求比较高,而嵌入式系统的应用领域则分散在各个行业中,不同应用领域的产品需要结合不同的硬件平台和技术,专业性较强,企业专注度更高,充满了竞争、机遇与创新,因此,中小规模的公司能够在某个领域完成特定的嵌入式产品创新,满足市场需求,基于这个原因,催生出一批中小规模的嵌入式领域的企业。因此高校在嵌入式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可以定位在培养能满足中小企业需求的嵌入式毕业生上。

调研还发现,企业对嵌入式产品研发人才需求量较大,这表明对企业而言,企业急需的是嵌入式开发和嵌入式设计人才。这一调查为高职和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专业培养方案的研制提供了目标,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应考虑更高标准,以嵌入式研发人才的培养为目标,而不是满足于培养能在嵌入式行业就业的技术支持人才和相关行业销售人才。

(2)企业比较看重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协同能力和所学专业的学习能力。其中协同能力主要指的是:要求培养的学生,应对计算机技术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以便在企业从事嵌入式研发时,能够具备对项目的全局把握能力,能够在团队开发的过程中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尤其在嵌入式项目的研发过程中,技术层面较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高,如果从事软件开发的对硬件完全不了解,或者从事底层开发的人员对上层应用不明情况,这样在协同开发时会产生很多低效的现象。因此在开展课程教学时,高职/本科阶段都应以这些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主要应在项目综合实训课程中完成。另外,学科竞赛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多为专业大赛提供相应条件,专业技能大赛应在校内、校外、行业、教育主管部门、企业等多级别多层次范围上开展竞赛,以便为更多学生提供训练和培养综合创新能力的机会。

(3)企业对高校计算机类嵌入式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较高,这需要高校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和技术进步的方向,不断改进课程体系,增加最新最能体现社会热点需求与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以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充分满足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这也要求学校在嵌入式专业上增加投入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培养人才,并采用多种形式深化开展校企合作,以使得高职教育能够与社会需求同步,始终站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嵌入式专业最新技能人才培养的前沿。

企业对毕业生动手能力的要求较高。企业对动手能力的要求主要理解为实践能力,包括焊接、测试,对软硬件设备的使用能力以及实际的开发经验等。

企业对人才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有要求。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主要是指:(1)对嵌入式系统的全局理解,以便研发团队内不同技术背景的人员协同从事产品开发工作时能够互相协助。(2)沟通能力,主要是与人交往和默契配合能力,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度。

企业对学生嵌入式专业知识要求较高,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编程能力,对嵌入式体系结构和嵌入式接口知识的掌握,电路分析能力,代码调试能力,文档撰写与阅读能力等。

因此,高校在教学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时应该以能满足以上企业需求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为目标,各项知识技能的培养应在课程中得到体现。

建议在课程设置时注意:在专/本阶段主要课程设置中以某项编程语言(对嵌入式专业一般而言是c语言)的掌握和编程能力培养为纲,并在某些具体课程中应有针对性的传授嵌入式硬件知识和技能,如焊接调试技巧,识图画图能力和软硬件编程调试方法。在项目实训课程中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团队协同、沟通能力。

为了弥补现有教学方案的不足,根据调研的数据,按照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我们对原有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专业教学方案在多门课程中着重按照企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非常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

在嵌入式接口技术中采用ARM Cortex M3芯片讲述接口技术课程,培养学生掌握接口知识,相对于51单片机而言,这样调整后课程难度加大很多,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而且能满足当前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缩短了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就业后再培训和重新学习的时间。

在嵌入式项目设计综合实训等多门实训课程中培养项目实践经验和协同能力。

在数据结构等语言相关的多门课程中重点培养c语言编程技巧和能力。

在电子电路课程中培养焊接技能、使用仪器技能和电路分析调试能力。

在接口技术等多门课程中都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专业英语文档阅读能力和技术文档撰写能力。英语水平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嵌入式研发和设计而言,芯片手册(Datasheet&Reference Manual)是最权威的文档,对技术问题的理解常常要落实到英文手册上;提高英语专业阅读能力有助于借助于网络查找疑难问题,找出答案;高职和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在升入本科以后有继续深造的可能,英语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选择更好的职业发展通道。因此,在高职阶段应该打好英语基础,适应专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要求。建议在某些课程中开展阅读英文芯片手册的教学过程,逐步使得学生技术文档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对嵌入式教学标准的布局和课程的设计,将企业对人才能力需求分布到各门课程中去,以便培养的毕业生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4)企业对嵌入式专业人才知识面“宽”和“精”的要求。虽然企业对编程语言有多种要求,但对于某一个人才的要求常常是专而不是多。因此,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类中的一个非常有针对性的分支,嵌入式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的设置中应该将某一门语言的“专”作为人才培养的考虑因素。所以在高职嵌入式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的编制和课程设置中,我们考虑以c语言能力培养为主线,课程中对和c语言相关联的课程安排的多一些,略有兼顾其它语言,以便学生在每个学期都能够以c语言为工具进行嵌入式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得高职阶段有5个学期能够使用c语言进行编程和能力培养,使得学生具备扎实的c语言基础,培养较强的嵌入式编程和实践能力,以便更好的接轨企业和更高一级院校对编程语言熟练程度的要求。

如何把一门编程语言嵌入到5个学期当中?既满足大部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新鲜感的渴求,不会有太多重复,又能渐进式的推进学生在编程语言的使用上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这对教师水平和教学内容提出了要求。建议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嵌入式专业上增加投入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培养教师人才,并采用多种形式深化开展校企合作,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课程作为教学内容,完成课程共建,以使得高职教育能够与社会需求同步,始终站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嵌入式专业最新技能人才培养的前沿。通过调研,产生如下建议:

一是多让企业在学校开办讲座进行交流。二是需要校企深度合作。目前有些学校校企合作仍处于摸索阶段,对课程教学内容没有深度开发,也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有必要在浅层合作的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校企共建,在课程共同开发,校企互聘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四、嵌入式专业教学标准研制和推广的一些建议

嵌入式系统是信息产业走向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由于高校刚刚开始专门针对嵌入式工程人才培养的学科设置,从事该行业的师资来自不同专业背景,比如电子工程、软件工程、通信工程、自动控制等,不同学科背景缺乏有机整合,嵌入式知识体系系统性和针对性较差,知识较为陈旧,毕业生缺乏工程实践能力,无法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因此嵌入式方向应重点培养学生嵌入式系统工程实践能力,包括软硬件工程及各种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调试和测试工具使用能力。目前广东省高校的软件教育普遍以应用软件为主,学生接触比较多的是.net,java,安卓开发之类应用层面的东西,作为嵌入式开发需要的几个技术支柱:计算机组成原理和体系结构,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内容比较老化,不能跟上最新技术的发展。师资力量的理论基础扎实但实践经验不够,这需要经常性的对师资进行重点专题技术培训(比如网络驱动技术),以便更新教师知识体系,跟随最新技术的发展步伐。

在标准研制过程中我们发现,嵌入式系统专业发展迅速,知识复杂,跨学科。由于各高校嵌入式专业培养目标的广泛性,研制广东省高职嵌入式教学标准,既要有参考意义又不能限定各高校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一个单一的范围内。因此,各学校可根据自己学校的生源,师资力量和实验实践条件来开设嵌入式课程,由于嵌入式技术具有起点高、复杂性的特点,对高职起点学科建设而言,建议设定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主要方向,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求学生涯中能够在主要方向上得到扎实的训练,建立坚实的基础,对主要方向所包含的技术更加深入和精通,技能能够更加熟练掌握,以便更容易满足嵌入式研发企业用人需求和升入本科继续发展。考虑不同师资和实验条件,可以选择较为主流的STM32+UCOSIII平台,或者ARM Cortex-A11+Linux平台中的一种作为学科建设的主要方向,各门课程都围绕人才培养主要方向来开设和进行课程内容设计。不同专业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传统特色,如电子专业可以在电子电路和嵌入式EDA(FPGA、CPLD)技术等方向上发挥各自优势,不同高校的嵌入式专业培养从事嵌入式领域内不同岗位的学生,提高专业就业率。

五、结语

本文讨论了嵌入式专业专本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研制的过程。重点讨论了嵌入式技术专业教学标准调研过程得到的行业现状和结论,以及这些结论对高校嵌入式专业课程标准建设的指导意义。并给出了高职院校嵌入式专业学科建设、课程设置与规划、课程内容教学,专本衔接以及校企合作的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 杜怡萍.“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法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15(9):8.

[2] 吴冰.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J].软件世界,2008(2): 46-47.

[3] 罗保山.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课程的设置[J].职业技术教育,2008(8):20.

第4篇:嵌入式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校;嵌入式;技能型;培养模式

1 现状分析

进入21世纪,嵌入式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得嵌入式人才十分匮乏。各个重点大学纷纷开设了嵌入式方向课程,并在计算机或软件工程的体系下出现了嵌入式专业方向。作为一个新的专业方向,关于它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仍处在探索阶段。与重点院校培养的嵌入式人才的角度和力度,实现尺度均有所不同,具体地讲:

首先,学生来源不同,由于高校录取学生都是根据高考分数划分的,普通高校大部分学生问题主要是自主学习能力差、缺乏人生规划和人生目标等。

其次,从就业角度来看,普通理工类高校主要输送的人才是面向企业的一线编程人员。企业对这类人员要求是基本功过硬、动手能力强、能够迅速进入角色、有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学校的软硬件环境与重点院校不能同日而语。普通高校的师资力量与重点院校不同,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环境与重点院校的师资有显著差异;普通高校的实验环境也不能与重点院校相比,虽然近几年教育部加大力度支持各大院校实验室的建设,但仍然无法赶上重点院校。

在此背景下,围绕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对普通高校本科生嵌入式方向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展开研究和探索,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解决学校培养与市场应用严重脱节方面的问题。

2 具体措施

下面简要介绍本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的步骤与经验,为普通理工类院校在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提供参考。

2.1 嵌入式方向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嵌入式方向包括软件方向和硬件方向。针对我校本科生而言,主要培养嵌入式软件方向的人才。嵌入式软件方向对学生硬件知识要求少,学生兴趣高;而且目前我国嵌入式软件方向的人才匮乏。制订适合我院本科生的培养方案,使学生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具备专业就业竞争力,满足企业应用需求,缩短企业二次岗前培训;使得学生成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具有完备专业知识的技能型人才。到目前为主,累积了一定量的研究经验和教学经验。

2.2 搭建递进式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精神和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本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施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1234”工程,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校企合作等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效果。所谓“1234”工程,即“抓住一条主线,实现两个对接,做好三个结合,夯实四项建设”。

一条主线指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

两个对接指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实现学生身份与员工身份对接、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对接,实现学生的职前教育、入职教育与职后教育一体化衔接。通过构建校企双赢机制,整合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实现学工结合,是学校、学生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学生就业“无障碍”。

做好三个结合指学生在学习期间要实现“学与练的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学与练的结合”指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实践演练相结合,实现“做中学”,“课上与课下结合”指学生的课内学习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实现“学中做”,“校内与校外结合”指学生的校内生活场域与社会生活场域相结合,实现“学用结合”,充分利用所能利用的一切资源、利用所能利用的一切时间,让学生从讲堂中学、从企业中学、从生活实践中学,使学生逐步具备IT领域“卓越人才”的各种素质。

抓实四项建设指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及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

2.3 采取案例驱动教学方法培养技能型人才

案例驱动教学方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和重点,通过具体实例化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将该方法引入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嵌入式方向培养体系的有利推动。针对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有用、有趣,建立学生自信”的指导思想出发,探索案例驱动的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提出嵌入式系统教学案例的设计思路及注意问题。最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化解课程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上述的指导方针下,在教学模式针对本院学生的特点对于嵌入式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计算机专业应用类课程均要求采用项目和案例驱动教学方法,以实践考核方式代替课程考核,以实践考核成绩作为该门课程主要成绩。采用案例项目驱动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培养目标,采用案例、项目驱动教学。

2.4 构建多维度实验教学体系

普通高校的实验环境不能与重点院校相比,大部分院校都面临实验环境落后的现状,因此,我们只能在现有的实验环境下,开发多维度的实验体系,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资源和企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展上机时数和上机质量。形成多维度实验体系模型,实验课程重点偏向嵌入式软件方向。实验根据不同课程分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性实验、课程设计、项目实训、创新能力及毕业设计等多种方式;根据学生所处不同阶段,将实验分为编程基础实验、嵌入式设计实验和嵌入式综合开发实践。将实验体系包括在教学环节的实验课程、每学期单独开设的实践考核类课程、企业实训等多种形式。

2.5 建立完善的计算机专业嵌入式方向技能型人才培养监控和评价体系

围绕计算机专业嵌入式方向技能型人才培养具体要求,建立灵活多样的监督、评价体系。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性强的课程考试形式的改革,由教师自主和学院监督形式制定灵活的考核方式,从而建立完善的计算机专业嵌入式方向技能型人才培养监控和评价体系。

3 总结

嵌入式技术的高速发展,必然要求高校的培养体系与教学模式不断改进并与之相适应。本文针对普通高校对嵌入式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探讨,提出嵌入式方向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搭建递进式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案例驱动教学方法、构建“帆船式”多维度实验教学体系、建立完善的培养监控和评价体系。良好的培养体系是一个双赢机制,既有利于学生的平稳快速就业,也有利于学校的良性发展。为此,应进一步深化普通院校嵌入式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春杰.构建校企合作背景下动态“4+X+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94-96.

[2]邱铁,吴国伟,刘晓艳.基于应用的高校嵌入式系统方向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1(4):1-4

[3]HUANG Ming,LIU Zhen,LIANG Xu,et al.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omplex Embedded Software Training Model[J].计算机教育,2010(9):6-9.

[4]俸皓.嵌入式系统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2(30):29-31.

第5篇:嵌入式实训总结范文

《计算机教育》:蒋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计算机教育杂志社的采访。我们知道您一直是“微软――同济大学移动及嵌入式中心”的负责人,能不能请您首先为我们介绍一下中心的成立过程?

蒋昌俊:同济大学与微软是国内建立高校合作联系最早的校企之一。每一年,微软都会有一批代表世界一流研究水平的研究员到我们学校做学术交流活动,这其中还包括微软亚洲研究员历任和时任的各位院长,张亚勤博士、沈向洋博士、洪小文博士等。1999年在上海的时候,时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的张亚勤博士与同济大学校长万刚(现科技部部长)、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进行了会面交流,他们就中国高校计算机嵌入系统的研究、软件的开发以及嵌入式人才培养等话题讨论了很多,言谈甚欢,创建“微软――同济大学移动及嵌入式中心”的想法也由此而来。中心从2003年开始筹备,2005年4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

《计算机教育》:中心自2005年成立以来,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同济大学以及微软双方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获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蒋昌俊:“微软――同济大学移动及嵌入式中心”主要以车辆交通、地面交通工具装备、交通服务为背景,着重研究其中的嵌入式系统技术、软件技术以及大规模计算技术、服务计算技术。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863重大专项项目、国家发改委重大项目、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973和国家自然基金委的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等近三十多项重大课题,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同济大学与微软研究院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可以说,中心为微软Windows CE的发展以及在行业中的应用,特别是在汽车电子领域中的应用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计算机教育》:张亚勤博士在建立中心之初曾说过,中心的建立是为了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在提高中国高校嵌入式系统的基础研究水平的同时,亦积极推动嵌入式研发人才的培养。可以说中心的宗旨一是提高研究水平,二是培养人才,围绕这几个方面,中心做了哪些工作,为同济的师生们带来了什么变化?

蒋昌俊:首先,“微软――同济大学移动及嵌入式中心”的建立,使我们有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可以做研究,可以组织团队,引进一些人才。我们拿到了“嵌入式系统与服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等殊荣,都表明了我们在这个方向的研究基础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嵌入式系统方向当时就这一个,另外我们嵌入式服务计算这个团队在2007年又获得了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这些都很不容易。

其次,同济大学各学院积极开设Windows嵌入式技术相关的课程,软件学院开设的“Windows嵌入式系统”系列课程被评为“2005、2006年度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并作为组长单位进行嵌入式领域课程网站的建设。同时,中心也积极开展面向教师和开发人员的培训,中心是微软授权的嵌入式培训中心之一,也是VOIP在中国的唯一合作伙伴。中心培训了200多位Windows嵌入式师资及企业技术人员。这对微软在移动与嵌入式方向的技术、理念在国内高校的宣传与推广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

再有,中心建立了开放基金,每年投入大概20万元,支持教授带领学生团队开展创新活动,比如,创新大赛。我们有学校的实验室公共服务平台,学校里组织一些软件大赛、编程大赛等赛事,学生们可以组队申请,进入中心由老师指导进行工作,再从中选拔出优秀团队参加全国性的大赛,比如微软组织的软件、程序大赛,ACM组织的程序大赛等。以学生的创新活动为主流,教授的科研任务与创新一起来做,有效地利用了资源,同时让学生在科研项目中实践技术,加快了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和应用开发能力。

另外,微软每年会为我们提供很多技术上、经费上的支持,为学生开展一些实训活动,使同学们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非常喜欢他们到我们学校里来做讲座。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培养嵌入式人才的目标,中心真正为企业包括微软输送了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人才,而学生也通过中心这个窗口更好地了解了微软、了解了社会所需的人才究竟是什么样。很多优秀的学生会继续到微软实习甚至留在微软工作,这对学生来说也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位置。这样的交流活动对学校的教师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一种体验。

《计算机教育》:我们知道“微软――同济大学移动及嵌入式中心”是一个跨学科的开放式实验室,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汽车学院、软件学院都参与其中,请您为我们具体介绍一下各个学院合作的情况。

蒋昌俊:“微软――同济大学移动及嵌入式中心”的特点之一即跨学科的开放式实验室,电信学院、软件学院、汽车学院等都加入其中,旨在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建立学校与产业界的桥梁,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比如嵌入式服务计算这个方向,是由我们电子信息学院领衔,软件学院、其他研究中心的一些人员共同参与;嵌入式CPU这个方向,是由我们微电子中心的教授领衔,有电子信息学院、软件学院的一些教授参加;多媒体通讯是由我们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所来领衔,其他学院的老师参与;汽车电子方向,由我们7个学院的教授共同参与。每个方向都是如此,大家各自发挥所长,协同完成各个项目,真正做到了建设有鲜明特色的、开放共享的高水平科研平台。

《计算机教育》:这个中心可以说是一个校企合作的典范,您个人感觉最难忘的合作经历是什么?从工程中心上升到微软与同济大学的合作,您所感知的校企合作是什么,您觉得它的意义何在?

蒋昌俊:从中心建立之初到现在取得了一些成果,我感触颇深。想起我们和微软从结识到互相了解,我们一直有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越来越紧密地推进研究工作,使科研、教学、学科产业形成综合体发展。一方面是为中国IT企业的人才,特别是软件人才的培养创造一个新的思路和理念;另一方面,也想为IT企业在中国的继续发展提供人才后备。我最难忘的是我们在基于Windows CE的交通车载系统研发和面向上海世博会的交通导航系统的应用开发,从开始一点一滴地筹备到现在取得一些成果,这个过程是其乐无穷的。

我们与微软的合作解决了许多根本的问题,以前不与企业开放式的接触,关着校门,从书本到书本。而现在人才的多样化使我们更加注重创新与实践的要求,教师教书的理念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书本走向了书本与实践互动的过程。所以现在我们在打好基础的同时,通过与微软的合作,给同学们创造了实践的氛围、环境。而从科研方面来说,以往做科研任务都是单一的小任务,现在我们接的都是比较重大的项目,都是需要一些综合性的知识与协作。我们的中心是开放式的实验室,电信学院、软件学院、汽车学院等其他学院都有参与,从而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交叉、协同平台。结果证明,这样的结合是卓有成效的,也得到了业界的广泛欢迎。

通过接触像微软这样的企业,我们更加清楚了目前就业的形势和需求,并总结出了“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思想。我们把“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多入口,多出口。进入的时候可以多,出去时可以不同层次的出去。两翼一是指“国际化”,实际上我们已经把同济与微软的合作推广到了一个国际化的模式,建立了“国际研究合作中心”,这是同济大学电子方向的一个研究合作中心。还有一翼,我们叫做“实训化”。“产、学、研”实训化,就是除了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还有专业的实践,希望IT企业来做研发中心的一些介入,不仅是在学校里,还要在校区周边通过政府、校区、园区、产业研究几区联动,形成一个经济圈。

《计算机教育》:作为中心的负责人,您可能要考虑很多宏观的问题,您觉得您所思考的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样的?

蒋昌俊:前年总书记到比尔・盖茨家访问,比尔・盖茨给总书记展示的是未来家庭生活的一个模板,信息家电与高科技技术的应用。目前“微软――同济大学移动及嵌入式中心”希望做到的就是打造未来城市生活的模板,通过高新技术、信息技术改善家庭生活环境、人类生活质量。比如交通堵塞是人们生活中非常头痛的问题,我们用信息技术、电子技术、软件技术、大规模计算技术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这就是交通信息网。以前我们没有手机没有邮件,但如今这些都已经是非常普通的事,现在要做的就是让这些技术、这些模式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更加有消费吸引力。

比如我们工程中心在微软的Windows CE 嵌入式操作系统平台上开发了三款车载机,目前正和大众等汽车公司交流沟通,希望可以做出很好的应用。另外,国家863重大专项项目“城市交通信息服务应用网格的研究”以及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信息网格在交通信息服务中的应用”这两个很有特色的项目,也已经开始试点应用。在北京亦庄地区,依托此项技术建立了道路监控、视频监控的示范区,而上海市民则可以通过公共设施如触摸屏和大屏幕实时了解主要的路段情况,还可以体验实时互动查询的便捷。未来我们要做的还远不止这些。

《计算机教育》:如何去实现这样的目标,有没有什么样的规划和具体的操作办法?

蒋昌俊: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的确需要长期的规划。一是我们在学校要培养这样的基础,这样一个创新的理念。学生是思想、理念和模式创新的主力军,我们要努力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的培养打造一个环境,同时也希望从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来关注这项工作。

第6篇:嵌入式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编程能力;信息专业;兴趣;交流

编程就是使用程序设计语言来编写程序代码,从而满足人们用计算机来解决某种问题的需求。编程是人与计算机交流的唯一方式。因此,高校信息专业的教学应将编程能力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重视编程能力培养和考核并以此为核心进行教学改革。

一、高校计算机实训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时少

高校信息专业为满足宽口径就业需求,专业课程非常多,以编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时间被压缩,实训课程时间就更少了。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将所有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吸收这些知识,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否则实训课程就无法顺利开展。而实训课程少又影响到学生编程能力的提升,使得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少,教师也没有时间给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影响教学质量。

2.师资力量不足

高校教师有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和学生管理任务,其工作压力繁重,而大部分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是中青年教师,部分教师正在进行深造,在攻读博士、博士后等,这使得其在教学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少,很多时候是一个教师带十几个乃至二十几个学生开展实训活动,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影响学生编程能力的提升。

3.装备落后

计算机技术发展快,技术更新快,程序设计课程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训课程中的装备都应与时俱进,但大多高校的装备比较落后,依然采用经典算法解决数学问题,然后完成编程任务,这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无法满足IT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二、基于提升编程能力的实训课程改革措施

1.课程设计的改革

信息专业主要可以分成电子信息、电子科技、物联网等专业,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人才培养侧重点,实训课的课程设计也应该有侧重点。如:电子信息、电子科技专业的侧重点是对硬件的设计,因而实训课程可以进行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等项目的设计,将编程能力的培养嵌入到具体的硬件控制中,既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又提高其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运用能力。比如说:在C语言程序设计中,如果只是让学生反复训练经典算法和习题,学生的编程能力很难得到较大幅度提升;若是加入一个C语言的单片机控制项目,实现软硬件设计的结合,那么学生的编程能力就能得到较大提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等专业的培养目标偏向于上层应用,实训课程可以以实用性软件开发项目为主,让学生主动去设计数据库系统等,使学生在完成软件开发项目的过程中实现能力的提升。

2.调动学生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训教学中,在课外时间去钻研软件开发,提升学生的编程能力。如:对希望参加ACM程序设计大赛的学生,在实训课中鼓励其在完成基本实训任务的基础上联系ACM题库中的习题,由浅入深地步步推进,提高编程能力。对参加嵌入式系统设计的学生,让其主动编写一些嵌入式程序,使其既能提升编程能力,又能在比赛中获得较好成绩。对立志从事应用系统开发的学生,让其主动进行网站系统、数据库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物联网系统等的开发设计,这一类学生往往在毕业前就找到一个主攻方向,孜孜不倦地钻研,为其将来就业做准备。而教师需要做的工作是在教学活动中发觉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采取合适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实训中的交流

实训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使学生遇到问题时,主动与同学交流和讨论,主动请教教师,通过交流发觉别人思维方式与自己思维模式的区别,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短处,完成编程任务,提升编程能力。

4.重视学生编程能力的考核

实训课程中要重视学生编程能力的训练,加重对编程能力的考核,如:组织上机考试,将学生的考试成绩纳入到学生最终综合成绩中。在上机考试中,为避免学生作弊,往往需要有多个教师参与监考。若设置几个固定的习题,机房环境下又不方便教师监考;若是从题库中随机抽题,又会带来不公平问题,有的学生抽到较难的习题,有的学生抽到较容易的习题。但不管怎么说,实训课教学改革都应重视编程能力的考核,积极挖掘学校现有资源的潜在价值,加强编程能力考核,促进学生主动去提升编程能力。

总之,只有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实训学习积极性,重视编程能力考核,才能稳步提升学生的编程能力。本文以提升学生编程能力为起始点,对计算机实训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总结了笔者自身的实训教学经验,希望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第7篇:嵌入式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单片机;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1-0000-02

单片机是电子电气类一门“古老”的学科,单片机的发展往往也被看做人类产品智能化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人们对产品智能化的可求,单片机不仅从单一的对机械控制发展到了多领域的智能化控制,更从无操作系统时展到了有操作系统时代,从而带动了新兴产业——嵌入式产业链的发展,如今,单片机及嵌入式产品几乎深入到了我们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各个领域。那么,作为嵌入式及电子电气类相关学科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单片机的地位就显得举足轻重了。

在单片机的教学中,单片机的实践教学是使学生真正学会运用单片机的必备实训手段,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单片机知识,还能达到为后续课程打基础、为毕业设计做准备、为单片机实现直接就业与企业工作环境对接的教学目的。

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将单片机的教学过程按照企业对产品的开发流程进行设计,采用分阶段分任务分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完成,具体设计如下:

1 明确工作任务

工作任务是实训教学的起点,它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我们要做什么”。工作任务明确能够保证研究方向的准确性,工作任务明确能够有效的了解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搜集和学习。在教学中,我们为了让学生对工作任务所需掌握的知识点一目了然,往往在确定工作任务时采用比较直观的语言表达方式提出任务,如“单片机让一个LED灯闪烁”、“单片机让一个LED灯定时1秒闪烁”、“单片机让单数码管显示0~9十个十进制数”等等,这种直观的语言描述往往可以降低任务的复杂性,让学生更快更直接的了解知识点,从而有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

2 确定工作目标

工作目标指导任务完成的方向性。工作目标明确才能进一步分析工作任务的具体需求和目的;工作目标明确才能具体分析和选择下一步工作该做什么、怎么做、做的目的是什么。通常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们会将学生组织成若干个开发工作组,将工作任务看成招标商的招标任务,将工作组定位为若干个投标公司,通过一种企业竞争式的模式,组织学生完成工作任务。这一环节,主要是各个工作组进行组内讨论,分析工作目标;通过工作目标,进一步确定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点、进而通过工作组对资料的查找和搜集,在提出工作任务的前提下,组织组内学生完成对芯片的选择、元器件的选择以及开发工具的选择的任务。

3 完成任务的系统设计

在单片机的企业开发流程中,系统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阶段。单片机系统设计的目的是在保证工作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以提高系统的简单性、可行性、可靠性、完整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安全性以及经济效益等为出发点,进一步详细设计的实现工作目标完成工作任务的设备及芯片的参数选型,如输入信号的类型和数量,输出控制的对象和数量,接口设备的种类及类型,环境配置,工作电源要求以及产品整体成本要求等。

4 电路原理图设计

原理图是硬件组装的依据,原理图的设计好坏直接关系到制作产品的可行性,因此,学会绘制原理图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操作的第一步。我们所使用的原理图设计工具是PROTEL软件。PROTEL是个庞大的EDA软件,它不仅可以绘制电路原理图绘制,还可以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混合信号仿真、多层印制电路板设计等等,目前几乎所有的电子公司都要用到它,因此这里使用PROTEL软件的另一个目的是实现能够最大限度的缩小学校和企业的差距,从而做到校企对接。

5 软件程序设计

单片机是靠命令完成工作的,命令是靠软件编写的,因此软件设计环节必不可少。软件设计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分析能力,组织能力、顺序协调能力等社会必要能力,更重要的是一个好的程序往往决定了产品的兴衰和成败,因此软件设计也是单片机开发中不容忽视的阶段。

软件设计的流程一般分为:设计软件的功能和实现的算法和方法、软件的总体结构设计和模块设计、编程和调试、程序联调和测试以及编写、提交程序几个过程。由于低级的汇编语言过于依赖固定单片机芯片,往往不便于程序的移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使用高级语言——C语言进行单片机的程序设计,使得程序设计更易于理解,更有利于系统扩展和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6 电路仿真设计

仿真是指在计算机上采用特定的软件模拟单片机运行的状态,进而确定单片机系统设计的可行性。我们在这一环节中使用PROTUES电路仿真软件模拟电路原理图的结构,通过导入程序观察运行结果来确定设计的准确性。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直接焊接电路不仅可能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更可能在焊接中由于出现不确定的问题而导致无法观察执行效果,无法确定产品的问题来自于软件还是硬件,因此仿真往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好办法,它即节约了成本又能让学生明确看到自己制作的产品的执行效果,进而能够是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所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这一环节的实施往往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学习乐趣,从而有效的提高的学习效果,鼓励了学生继续专研的信心,为后续任务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7 绘制电路板

电路板是元器件连接的平台,电路板的设计有利于优化设备间的布局,因此电路板设计也是单片机设计中比较严谨的工作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们仍然借助PROTEL软件来完成。

8 成品焊接

焊接是一种以加热方式接合金属或其他热塑性材料如塑料的制造工艺及技术。焊接是电装生产中不可避免的的重要环节。这里我们通过焊接技术完成成品的组装,到这里为止基本的产品设计过程就初步设计完成了。

9 成品调试

成品制作完毕后,就进入成品整体的调试环节了,在这一环节的实施中,工作组学生根据成品的运行效果,将问题的研究方向确定为软件和硬件两种因素,通过组内成员的分析及教师的从旁指导,反复调试直至问题解决。

10 小组测评

第8篇:嵌入式实训总结范文

自信息化课程建设以来,积累的很多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各方面的特征或者存在的一些问题,而这些信息往往对大学发展重要决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管理者很少发现这些极为有用的信息,从而使决策的准确性、及时性大大降低,有时甚至做出错误的决策,并且不好开放,可升级性差。学生在选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项目时非常重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虽然是指导员,但是不能够将指定的项目强迫安排给学生,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分配项目,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1.教师的活动开展项目专题:选取项目学生分组: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以及相关项目的特点,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由老师指定或者由学生自主推选出各组的组长[3]。论证项目:例如,对于机电技术,无操作系统控制的嵌入式系统,一般认为其硬件主体由IC芯片,或者4位/8位单片机构成。这一类嵌入式系统的控制软件不含操作系统。小型操作系统控制的嵌入式系统一般指的是硬件主体由8位/16位单片机或者32位处理器构成。其控制软件主要由一个小型嵌入式操作系统内核(例如,I山C/OS-Ⅱ或TinyOS)和一个小规模的应用程序组成。小型嵌入式操作系统内核的源代码一般不超过1万行。这类嵌入式系统的操作系统功能模块不齐备,并且无法为应用程序开发提供一个较为完备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此外,它没有图形用户界面(GUI)或者图形用户界面功能较弱,数据处理和联网通信功能也比较弱。大型操作系统控制的嵌入式系统的硬件主体通常由32位/64位处理器、32位软核处理器或者32位片上系统组成。

对与项目开展的相关地点或事件进行观察,从而获取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数控机床、机械制造和自动化控制的先验经验等。文献查阅:经查询相关文献资料来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找到感兴趣的问题,寻求相关的文献,留意当今研究水平。头脑风暴:当学生选取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项目后,该小组各成员根据其他成员的意见和评价来提出不同的想法,并通过组长来整理归汇总这些意见,最终确定该小组的确定的项目。制定计划制定计划,即时间计划和活动规划。时间计划是学生根据项目所需,对时间进行一个总体规划,并制定出一个详细的时间流程。活动规划是指对项目所涉及的活动预先进行策划。教师的活动:教师负责评价学生制定的计划,并帮助学生做出必要的修订。学生的活动:制定时间计划,确定行动方案,确定最终项目的制作流程,从而对任务进行恰当的分工。活动探究大多数有工作经验的高水平的机电专业教师,都过多地专注于学生的考试成绩,由学生的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表现,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生的成绩是评价学生近期学业成就的标杆,教师受社会舆论及家长要求的影响,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类教师面对新课程的改革觉得不适应,不知道以往的教学方法能否适应或尽快适应新的教材,他们对自己有了前所未有的不确定。这个问题需要教师们去思考、解决和研究。不管是高层次的,还是低层次的都要求对理科学生学习技巧及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想要达到教学目的,使教学能够真正培养理科生的能力,要求对目前中职教学中的弊端进行改革,使中职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作品制作机电技术的建立,是机电技术应用的基础。机电技术应该致力于在认真分析学校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础之上,最终确定机电技术需要建立多少类、多少种数据库;数据库中存放什么样的数据,这些数据库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都取决于对学校整体工作的认识程度和熟悉程度[2]。

设计数据库并确定数据库的组织结构是教育资源库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难度十分大的技术性工作,其合理性和优劣程度直接影响到整个校园网资源库的应用和性能,影响到校园网应用的水平和效率。因此必须在充分调研、分析和整合的基础上,集中技术力量建立合理、优化的机电技术。再由学生选取合适的驱动芯片并设计电路,最后编程实现电机的驱动控制。在完成整个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控制系统设计项目后,要求学生提交项目设计技术报告,总结所用理论和技术,并阐释所设计的控制系统的性能是否达到了技术指标。成果交流仿照企业生产环境进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实验、实训室的场所环境建设,使学生能在仿真的职业环境中进行专业训练。这些场所在温湿度、亮度、清洁度和粉尘等方面要符合相关标准,保持适宜、安全和优美的环境。在项目的成果表述方面,参与的相关人员,除了本校的领导、教师与学生以外,还包括校外人员,比如说家长、其他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相关专家等。活动评价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和实践,是对建立和完善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有益探索。作为一个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关系错综复杂,通过一个专业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以点带面,可以较好地建立和完善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研究成果还可以通过机电技术应用的借鉴、推广、研究,不断发展、完善。项目教学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很大程度上自主完成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等项目教学的步骤。学生是工作的主动者,拥有使用仪器、设备、工具和学习资料的自,有机会自行处理项目的基础性问题和研究操作方法,有机会在行动过程中产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经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

作者:吴平峰 单位: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9篇:嵌入式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课证融合;课赛融合;机器人竞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4-8211-02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指出[1]: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苏教高〔2013〕1号文件指出:探索技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支持开展各类大学生创新竞赛和学科竞赛活动;支持高职院校开展学生技能大赛和创新竞赛,构建国家、省、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体系,推进技能大赛国际化。从这些文件看出,各级政府部门对推进高等职业实践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度重视。同时,《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指出:打造基于嵌入式技术和3G技术为核心的高效便捷的智慧城市。

因此,作为苏州地方性的高等职业学校,苏州市职业大学肩负着为苏州地方经济发展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的任务。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作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其专业设置应面向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进行错位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基于Android上层应用和底层嵌入式应用开发、测试以及维护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 人才培养思路

高职教育主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定位着眼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岗位能力为本位,以岗位职业实践为主线,课程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技术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专业改革和建设。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知识”模式,引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法,注重职业道德与素质训导,突出能力培养:

1)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根据就业岗位所需职业技能点、知识点及综合素质分析,进行专业改革和整合课程内容,制订和完善课程标准,采用基于工作岗位的人才模式;

2)引入企业真实工作背景的实训、校外实训基地实训、第二课堂活动等多种方式构建和岗位能力对应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体系,大大强化了实践性教学环节;

3)通过全面实施“课证”融通的教学理念,将教学和职业资格认证相互融合,力求使培养的人才能力标准符合社会广泛认同的行业岗位规范,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就业竞争力;

4)作为课程改革的有益补充,实施了“课赛”融通的教改方法,成立学生兴趣小组、学生创新团队等,并代表学校参加全国的电老鼠走迷宫竞赛、智能车竞赛、机器人竞赛和电子设计大赛等,获得了不菲的成绩,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通过积极参与相关专业竞赛来巩固和扩充他们的课堂知识,并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的职业竞争意识和荣誉感。

2 课证赛融合的探索

“课证赛融合”就是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基础上不断探索,引入职业化培训理念,实施“课证、课赛” 双融通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驱动教学,积极推进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模式的教学方法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在课程实施环境上,所有专业课程均在多媒体教室或机房内授课,奠定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的基础条件。

2.1 课证融合

课证融合就是将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纳入专业教学计划之中。在分析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的基础上,将职业资格标准的考核内容与课程的教学内容一一对接,进行课程内容、课程标准、教学方法、教学案例、和考核要求的设计,加强和规范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3]。使高职教育能适应用人单位和岗位的实际需求,培养和造就“高职学历+ 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目前,本专业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中,结合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维护与升级、Android系统高级应用开发等课程(表1所示),引入了计算机高级操作员、计算机计算机程序设计员(移动互联网)、微型计算机安装调试维修工等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苏州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等职业资格认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互沟通与衔接,教学内容完全覆盖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形成了职业化的培训体系,系统化地提高了学生总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其中,计算机导论为以证代考课程。

2.2 课赛融合

课赛融合是将各种技竞赛项目嵌入课程教学当中,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以竞赛为动力,以竞赛内容为项目驱动,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赛训有机结合,从形式上为学生初步探索了一个人人参与竞赛的平台。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引入了5个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相关比赛项目,竞赛项目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分布在大学3年。并将竞赛任务融入到所需的系列实训课程中(表2所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大学一年级到三年级都可以找到能参加的竞赛项目,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训练体系。实施中,是将竞赛项目所涵盖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解,变成一个一个的子项目,再以分解后的子项目为主题融入到所对应的系列实训课程,进行实训任务书的设计。整个实训课程的实训过程中,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教师结合竞赛项目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习知识和实际应用技巧[4]。

下面,以中国“未来伙伴杯”智能机器人大赛家用吸尘机器人为例,介绍竞赛项目分解与实施。

1)竞赛项目分解:依据家用吸尘机器人竞赛规则,要完成该项目,必须具备3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硬件控制系统的认知和分析、硬件模块的控制程序代码编写与调试、按竞赛规则完成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与调试;

2)竞赛子项目与实训课程对接:根据竞赛子项目对知识和技能要求的不同,对接不同学期不同的实训课程。第一学期:硬件控制系统的认知和分析与电子器件组装调试项目实训对接,第二学期:硬件模块的控制程序代码编写与调试与结构化程序设计项目实训,第三学期: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与调试与单片机控制项目实训对接。例如:在电子器件组装调试项目实训中,完成机器人硬件系统的认知和分析,包含:微控制部分、传感部分、执行部分和外部扩展部分等电路的识别与分析。

3)竞赛子项目与实训课程融合实践:由于每一个竞赛子项目所涵盖的知识和技能很多,需要进一步细化与分解。因此,将子项目进一步分解为模块来设计实训任务,同时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择不同的模块。例如:硬件模块的控制程序代码编写可以按照硬件功能不同将程序代码做进一步分解:电机驱动、碰撞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光电编码器、指南针、地面灰度检测、串行通信电路和路径规划算法等程序代码设计。

4)实训课程考评与竞赛团队选拔:考评是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设计能力的综合评估。考评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评价主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多媒体作品和小组答辩情况。小组答辩为展示交流过程:在多媒体教室,每个小组的讲解员, 在10分钟内通过幻灯片讲解和投影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汇报的内容包含课题名称、研究结论、资料来源、小组成员。通过这一途径,个体知识或小组知识将逐步演化成为人类社会的共有知识。在这个阶段,学习者还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小组成果交流和评价[5]。依据每组学生的实训成绩,进行竞赛团队选拔:会说明每个硬件模块的功能与参数调试方法;能控制每一个传感器实现机器人的单一控制;能控制机器人按照比赛要求完成比赛。

3 总结

总之,对于高职院校,通过“课证赛”的融合,使学生对“赛”、“证”项目从知悉到深入,使“赛”、“证”项目从单一到综合融入到课程体系,在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互为支撑式发展,突出了实践能力的过程化培养。同时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增强了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团队作业意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2009-09-23) [2014-08-12]. .

[3] 勾荣,姜春艳,刘伟彦.高职“课证融通”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143-14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