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集成测试范文

集成测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集成测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集成测试

第1篇:集成测试范文

为了考察这种主板的性能,尤其是其整合的显示性能到底怎样。我们特意对一款极具代表性的Geforce9系列主板进行了测试

这款名为P5N7A-VM的主板,出自主板大厂华硕之手。不但做工细腻,而且性能稳定。作为头一批采用Geforce9系列芯片组主板的领军产品,目前它已经成为了很多玩家心中喜爱的宠物。

需要在此指出的是:Geforce9系列芯片组拥有两个不同的版本,它们分别采用GeForce9300和GeForce9400的显示核心。其中,GeForce9400的显示核心拥有更高的Croe和shader频率。不过,在目前面市的这几款产品中,均采用了相对较弱的GeForce9300显示核心。但同时,令玩家们感到欣慰的是:无论是GeForce9300显示核心还是GeForce9400显示核心,它们与目前OEM的同型号独立显卡的产品规格是基本一致的。除了具备比前一代GeForce8200/8300显示核心多出一倍的16个流处理器外,GeForce9300/9400还完全支持AVC和VC-1的硬件解码技术。简单的说,除了显存规格与独立显卡不同外,MCP7A芯片组所采用的显示核心与相应规格独立显卡中的显示核心是基本相同的。

图注:GeForce9400核心与GeForce9300核心的参数对照。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两者的差别,主要在Core/ShaderClock一个项目上。GeForce9400核心的标称参数要略高于GeForce9300核心。

第2篇:集成测试范文

【关键词】集成电路 可测试性 测试 设计

1 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集成电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集成电路从出现至今,也才不过几十年的历史,但是已经深入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也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一般而言,集成电路主要包括设计、生产、封装和测试四个方面,其中集成电路测试贯穿在集成电路应用的全过程,是实现集成电路产品高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测试在集成电路生产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集成电路的测试不同于常规的电路检测,测试过程要复杂得多,而且对测试效率的要求也更高,尤其是可测试性,更是一个崭新的问题。因此,需要深入研究集成电路的可测试性。

2 集成电路测试的作用和特点

由于集成电路的特殊性,其测试具有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任何集成电路生产出来后都要进行测试。

2.1 集成电路测试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1.1 验证设计的正确性

由于集成电路的规模日益庞大,设计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只有经过相应的测试才能检验集成电路设计的正确与否,这也是测试的首要作用。

2.1.2 检验产品的可靠性

由于集成电路的复杂性,其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错误,并由此导致产品的不合格。因此,集成电路产品只有经过严格的测试后才能出厂。

2.1.3 降低运行维护的成本

由于集成电路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故障,为了尽快查找故障,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测试。这样的测试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进行,结合测试的结果进行相应的维护,这样就可以降低运行维护的成本。

2.2 由于集成电路不同于普通的电路,因此集成电路的测试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包括这样两个方面

2.2.1 集成电路测试的可控性

对一个完整的集成电路而言,只要给定一个完备的输入信号,一般都会有一个完备的输出信号相对应。也就是说,集成电路的输入和输出信号之间存在着某种映射关系,因此,可以根据信号的对应关系得到相应的逻辑。也就是说,这样的测试是可控的。

2.2.2 集成电路测试的可测试性

集成电路的设计,是要实现一定的逻辑行为功能。如果一个集成电路在设计上属于优秀,从理论上可以实现对应的逻辑行为功能,但却无法用实验结果加以证明,那么这个设计是失败的。因此,可测试性对于集成电路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可测试性就是指集成电路的逻辑行为能否被观察到,也就是说,测试结果必须与集成电路的逻辑结构相对应。

3 集成电路可测试性的设计方法

可测试性设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是指集成电路在设计出来之后要便于测试,这样可以降低测试的难度和成本。由于集成电路在封装完成后,内部的节点不能被外部接触,因此节点上的故障不容易检测,所以要提高集成电路的可测试性。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通过结构设计来完成集成电路的功能设计,以此来提高集成电路内部节点的可观测性和可控制性,从而实现可测试性设计。一般来讲,有三种方法,即功能点测试、扫描测试和内建自测试。

3.1 功能点测试

功能点测试是针对已经生产出来的集成电路而提出来的,他主要用于某些单元的测试。功能点测试也有很多种方法,可以采用条块化分割、功能块分布以及网状结构等,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条块化分割虽然简单方便,但是不利于系统的集成,费用也会增加。功能块分布虽然可以增加测试点,但是会增加输入输出端口,而且还要设计各种模块,一般只能提高集成电路的可控制性。网状结构基本上综合了上述两种方法的优点,可以比较方便的进行测试,但是它的缺点在于布局过于复杂,效率不高。

3.2 扫描测试

扫描测试是指通过建立一个寄存器链来测试集成电路的方法。在建立寄存器链的过程中,需要将集成电路中的寄存器全部串联起来,并将时序元件和组合元件分隔开来,这样在测试的时候,就可以将外部输入端通过移位寄存链扫描进集成电路内部,增加了集成电路的可控制性。另一方面,所产生的响应也可以通过移位寄存链扫描输出,增加了集成电路的可观测性。根据扫描的方式,扫描测试大致可分为三种,即全扫描测试、部分扫描测试和边界扫描测试,每种方式都各有优缺点。全扫描测试的优点是可以全面地测试集成电路,缺点是效率不高。部分扫描测试的优点是可以降低测试的费用,缺点是有可能会漏掉部分故障。边界扫描测试基本上综合了前面的优点,在全面测试集成电路的基础上也提高了效率,缺点是设计比较复杂。

3.3 内建自测试

相对于前面两种测试方法,内建自测试的主要工作是想办法在集成电路内部进行测试,即整个测试工作在集成电路内部完成。在建立内建自测试的过程中,需要将集成电路划分成很多个小块,测试工作针对每个小块进行。这样做的最大优点就是不需要从集成电路外部进行测试,并且随时可以进行在线测试,还可以通过一定的软件进行控制,十分方便。

4 集成电路可测试性的实现过程

从集成电路可测试性的设计方法可以看出,要实现集成电路的测试,可以有多种途径,但是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性,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相应的设计和选择。另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也有不少公司开始推出多种实用的测试工具,比如Mentor公司的Fast scan可以用于全扫描测试;Flex test则可以用于部分扫描测试;BSD Architect可以用来进行边界扫描测试。只要综合运用好这些相应的工具,就可以实现集成电路的可测试性。

5 结束语

集成电路可测试性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复杂的工作,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也需要通过一定的工具来实现。另外,随着集成电路规模与功能复杂性的不断提高,使得可测试性设计面临更大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沈绪榜.RISC及后编译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2]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牛风举,刘元成,朱明程.基于IP复用的数字IC设计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4]Alfred L.Crouch.数字集成电路与嵌入式内核系统可测试性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第3篇:集成测试范文

【 关键词 】 安全测试;软件设计;统一建模语言;安全模式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及信息系统广泛地应用于政府机关、军事部门、商业企业等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深刻改变并持续地影响着人们对未来的认识。与此同时,非法访问、恶意攻击、信息窃取、木马病毒等各种针对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的攻击手段层出不穷,给各行各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其中,由于软件脆弱性原因而导致的重大安全事件屡见不鲜。软件脆弱性是指在软件的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和运行期间存在的漏洞,利用该漏洞可能危害系统的安全。经验证明,防止软件脆弱性的最佳实践就是在软件的设计阶段引入安全设计,将安全特性应用在软件的每一个方面,而不是在事后作为补救措施来添加安全特性。

传统意义上的软件开发更关注软件设计上是否满足功能、性能和操作等业务需求,忽略甚至无视软件的安全需求,从而导致软件存在可以被攻击者非法利用的安全隐患。因此,本文提出一种以安全模式为基础,通过扩展统一建模语言支持安全测试的软件设计方法。

2 相关概念

2.1 UML的扩展机制

统一建模语言(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UML)是一种通用的可视化建模语言,适用于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尽管UML已经提供了丰富的建模元素和符号,可满足大多数情况下对软件的建模需要,但缺少必要的对软件进行安全建模的要素。使用UML的profile应用扩展机制自定义安全特性要素可实现软件安全特定领域建模。

2.2 安全模式

在信息安全领域公认原则是,使用标准的、经过长期时间检验的解决方案来保证软件在其生命周期内安全、有效和稳定地运行。安全模式描述了在特定场景下重复发生的问题,并为这些问题提供了经过实践被证明是安全的通用解决方案。

3 集成安全测试的软件开发方法

开发人员在软件设计阶段就要时刻有安全观念,考虑软件安全需求,定义软件安全目标,了解网络常用攻击技术、方法及应对措施,对软件面临的安全威胁进行建模,编写满足安全目标的测试用例,引入安全模式进行软件架构设计并评审,及早发现安全问题。

3.1 需求分析

一般情况下,在软件需求分析阶段,软件设计人员最常见的一种错误就是只注重软件的业务需求,往往忽略了软件的安全需求。“安全的软件开发生命周期(SDL)”描绘了一种结构化的方法,用以贯彻和实现软件的安全开发。遵守SDL,安全问题可以在软件生命周期的早期得以评估和解决。

在软件需求分析阶段,除了功能、性能、操作等需求外,设计者还要考虑几个问题。

1) 安全需求和原则

在需求分析阶段,设计者就必须考虑安全原则及规则,创建一份系统范围的规范,编写系统涉及到的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可能是明确的(包含在业务需求内),也可能是模糊的、含混的甚至是没有说明的。OWASP(开放式Web应用程序安全计划组织)制定了一些安全标准和指南用以指导软件设计者遵循安全设计原则来开发软件。据此,设计者可以对软件的安全性做出概要说明,阐述软件在所设计的运行环境中面临的安全威胁有哪些。

2) 安全目标

安全目标是指为使软件在所设计的运行环境中能够有效运行,防止、缓解外部攻击对系统可能造成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和必须达到的要求。安全目标的制定可以减少软件的“特性蔓延”,防止添加不必要的特性而导致软件脆弱性的出现。安全目标与需求相关。对于明确的安全需求,

3) 威胁模型

威胁模型的基本观点是,如果不对系统所面临的威胁进行评估,以及采取措施降低威胁风险,那么就无法建立起安全的系统。威胁模型有助于设计者更好地理解所开发的系统,发现较高层次的设计问题,判断出系统最具风险的“安全关键点”,确定系统的风险区域和采取的技术手段。

4) 安全策略

为了防止、缓解威胁模型所描述的系统威胁,必须制定系统的安全策略,采用必要的安全技术和手段。安全模式描述了在特定场景下重复发生的问题,并为这些问题提供了经过实践被证明是安全的通用解决方案。以安全模式为基础,分析威胁模型所发现的问题,制定安全策略,可以建立安全的、有效地系统解决方案,防止使用临时的、随意的系统解决方案。

3.2 软件设计

3.2.1 软件功能形式化分解

从业务需求的角度出发,软件被划分为多个功能,每个功能的实现都是由单个或多个组件(模块)来完成的。软件功能形式化分解的任务是确定软件中相对独立功能的边界或作用范围。一般来说,软件脆弱性的产生通常是由于对数据不正确的处理造成的,特别是当数据从不可信任区域进入可信任区域时。使用数据流图(DFD,Data Flow Diagram)以数据为核心,对软件功能进行形式化分解,根据数据传递的方向和作用范围,设定可信任区域和不可信任区域之间的边界。

在图2中,假设软件功能A是由模块1和模块2共同完成,其中模块2接收并储存模块1传递的数据。

3.2.2威胁建模

软件功能形式化分解把软件功能的内部实现分为可信任区域和不可信任区域。处于不可信任区域的组件(模块)是威胁建模的设定目标,注重分析其运行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安全威胁有哪些。本文使用STRIDE安全模型进行分类:身份欺骗(Spoofing identity)、篡改数据(Tampering with data)、否认(Repudiation)、信息泄露(Information disclosure)和拒绝服务(Denial of service)。经分析,模块1的安全威胁主要有身份欺骗(S)、篡改数据(T)和否认(R)3类,模块2无安全威胁。因此,模块1是非可信任的,模块2是可信任的。通过威胁建模,实现软件某个独立功能的内部模块被分为可信模块和非可信模块。

3.2.3 UML的安全测试扩展

为使UML提供安全测试支持,满足安全策略要求,本文把非可信模块定义为一个类,利用UML的profile扩展机制构建如下构造型:

“构造型securityTest 继承自Class”。

其语义是:它代表了系统中一个非可信模块所面临的安全威胁等信息。其中,安全需求来自于威胁建模形成的安全需求文档;威胁模型说明该模块可能面临的安全威胁;STRIDE对安全威胁进行分类;安全模式是指为解除威胁在模块实现时要采用的安全模式;安全测试用例描述攻击者面对此类问题通常采用的技术和手段;安全验证标记用来标识模块是否已通过安全测试。

属性:该构造型的属性信息如表1所示。

约束:(1)安全需求来自于威胁建模形成的安全需求文档;(2)Stride限制为身份欺骗(S)、篡改数据(T),否认(R)、信息泄露(I)、拒绝服务(D)和特权提升(E)6类,Stride是这6类的组合;(3)解除威胁的安全模式来自于安全模式库;(4)安全测试用例对应于软件测试中的安全测试用例文档;(5)只有通过全部安全测试用例,安全验证标识才可以设为True。

3.2.4 非可信模块的安全测试

UML安全测试扩展标记了非可信模块的安全需求和安全测试用例。对于设计者来说,首先要依据业务需求设计非可信模块的概要类图,确定类与类之间的关系。其次,根据安全需求从安全模式库中检索符合要求的安全模式,在概要类图的上下文环境中选择合适的安全模式应用于模块的实现。再次,把实现安全模式和数据处理的类标记为安全关键类。

安全关键类是实现非可信模块功能、抵御网络攻击、缓解安全威胁的核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单元测试侧重于验证类提供的接口及其实现是否正确,缺少对类提供接口的安全测试。通过分解安全测试用例,将安全测试用例转化为对安全关键类的单元安全测试。

只有在安全关键类完成单元安全测试后,才能对非可信模块进行安全测试,验证所采用的安全模式是否可以真正防止或缓解威胁模型中描述的安全威胁。如果采用的安全模式无法通过安全验证,需要重新选择安全模式。

4 软件安全设计方法

软件安全工程从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角度在软件开发的每一个阶段都考虑安全因素。如微软的SDL定义了一系列的活动来支持安全开发,在设计阶段主张遵循常见的安全设计原则,降低软件受到的攻击面。OWASP的CLASP方法在设计阶段实施风险分析和威胁建模,并且建议使用安全相关信息注解类图。UMLSec扩展的核心思想是为UML模型元素定义构造型,与模型关联时,构造型为这些模型元素增加安全相关信息。POAD方法提出构建模式库,通过模式合成进行软件设计。

5 结束语

软件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必须在软件开发的每一个阶段都予以重视。本文提出在软件设计阶段使用DFD以数据传递与处理为核心,将软件功能进行形式化分解,把功能内部实现划分为可信模块和不可信模块,采用安全模式解决不可信模块面临的安全威胁,设计模块实现的安全关键类,分解安全测试用例,对安全关键类进行安全单元测试,验证在非可信模块实现时所采用的安全模式是否可以解除安全威胁,从而将软件的安全测试提前到了设计的早期,减低了后期维护的风险和成本。下一步的工作,需要深入研究不同领域软件系统存在的典型安全问题,设计具有通用性的单元安全测试方法和规范,并将该方法应用到更多的软件项目中。

参考文献

[1] http:///.

[2] Thomas H, Koen Y, Riccardo S. An Analysis of the Security Patterns Landscape [C] Proc.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for Secure System. Washington D.C, USA: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7.

[3] http:///security/sdl/.

[4] http:///zh-cn/magazine/cc163519.aspx.

[5] 张明德,郑雪峰,蔡翌.应用安全模型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08):121-125.

[6] 常艳,王冠.网络安全渗透测试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11):3-4.

[7] 魏为民,袁仲雄.网络攻击与防御技术的研究与实践[J].信息网络安全,2012,(12):53-56.

第4篇:集成测试范文

【关键词】集成电路;测试管理系统;开发;利用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半导体集成电路也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结构复杂、大规模、速度快、功能多的电路逐渐得到有效开发,半导体制造工艺技术逐渐完善,其中尤为特别的是数字电路变化。基于此种形势下,对集成电路测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往测试软件编制中,程序主要以测试流程为导向,坚持自上至下原则进行排列,将程控指令、测试参数、测试结果等都纳入文本测试软件中,这种编程面向过程,语法规则特定。但工程师必须要具有一定的编程技能,由于编程过程复杂,自动化测试不具高效性、快速性和同步性。目前,伴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图形化编程语言编程为工程师提供一个有效的可编程平台。笔者主要综合自身多年来在半导体企业从事集成电路测试工作实践和管理经验,深入探究集成电路测试系统管理及其开发应用,旨在实现集成电路测试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和行业可持续发展。

1.集成电路测试设备及配件概述

1.1 集成电路测试设备功能分析

针对集成电路测试设备及功能而言,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测试机。测试机主要参考因素包括硬件架构端子数、操作系统环境、时钟速度、程序开发工具、应用程序等,早期测试机多以C、Pascal等程序语言为开发工具,目前VB应用广泛,各种辅助应用程序为测试工程师提供了发展时机;

(2)晶圆针测机。目前,四寸至十二寸晶圆均经针测机在晶舟与测试机间进行存取,此种设备对机械自动化、结构精密度、运转稳定度要求较高;

(3)器件分类机。分类机主要执行测试机与集成电路成品间的电性接触,按照测试程序中定义结果进行分类;

(4)预烧炉。早期预烧炉主要提供预烧条件中所需电流、偏压、波形电路机制,目前主要以封装类型为依据来进行设计,对被测器件具有承载作用。

1.2 集成电路测试机原理

测试机多由高性能量测仪器构成,而测试系统属于测试仪器与计算机控制的综合体。计算机控制主要是经由测试程序执行指令集对测试硬件进行控制,最终由测试系统提供测试结果。为保证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必须要对测试系统进行定期校正处理,一般应用校正芯片对测量仪器精准性进行验证。目前,多数测试系统可测试具有特定类别特征的集成电路,通用器件种类包括数字、内存、混合信号、模拟。一般而言,测试系统包括来源内存、捕捉内存、测试样本或扫描向量内存、端子电路,而测试方法主要采用施加与测量模式,通过设置测量范围、测量极限、设备性能参数而完成测试作业。

2.集成电路测试数据分析

为了开发集成电路测试管理系统,必须要详细分析现有的产品管理过程与测试流程,从而优化系统功能与框架设计。首先,要对现有产品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一般而言,集成电路测试生产线上具有4个左右的测试平台,每个测试平台对不同产品、测试参数所提供的测试数据、时间不尽相同。通常状况下,测试结果属于生产过程总体情况的直接反映指标,优化测试参数,能获取产品良率信息。在现阶段,由于测试参数较多,且各个参数间能产生不同程度的交互效应,最终影响统计性质。目前,就测试统计工具分析方法而言,主要包括两种:一是比较分析,二是相关性分析。譬如在不同条件下,可对每片晶片测试参数进行比较分析,观察测试参数之间的差异性。同时,可将测试参数与WS数据、测试数据、iEMS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寻找相关性诱因。以上两种分析方法均在明确现有历史数据对产品设备、生产状况的影响下进行。应用现有数据预测产品特征,考虑到测试问题具有复杂性,工程师往往无法对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进行优化判断。

在实际分析过程中,可综合多种统计手段来进行分类效果预测。具体而言,必须要注意四个问题:

(1)明确好坏组。基于掌握历史测试数据的基础上确定好坏组分组规则;

(2)对测试参数进行删选。择取与另一平台测试数据具有相关性的测试参数,并进行集合,在此基础上择取好坏组间差异显著的测试参数;

(3)对主成分进行综合分析。针对具有差异性的测试参数而言,必须要作正交化处理,将测试参数间的交互作用及时消除;

(4)判别分析。对待预测晶圆至好坏两组距离进行计算,应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Mahalanobis距离将常用远近距离进行替代,并将其归纳到距离近的那组,实现分类目标。此流程可优化最终结果,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还可运用判别分析、分析流程等筛选方法。

3.集成电路测试管理系统设计

3.1 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数据库概念与逻辑设计

针对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数据库概念设计而言,主要包括四类方法:一是自顶向下,二是自底向上,三是逐步扩张,四是混合策略。就测试管理开发而言,主要应用自底向上方法,即首先勾画局部概念结构,并将各个局部进行集合,最终获取全局概念结构。于构建概念模型前,必须要深入分析需求分析中形成的数据,把握数据实体属性,构建实体间关系。在数据库开发时期,开发环境择取Web应用框架(Django),按照系统情况,于数据流图中择取适当数据流图,每部分均与一个局部应用相对应,联系各个局部数据流程图,检查概念模型图设计的精准性。

概念结构属于数据模型的基础,为了达到测试管理系统要求,要将概念结构转化为数据模型。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通常只支持网状、关系、层次三种模型中的某一具体数据模型,导致各个数据库管理系统硬件具有局限性。因此,在逻辑结构设计中,首先要对概念结构进行转化,促使其常用网状、层次模型,并基于特定数据库系统辅助下,促使转化为数据模型。同时,数据库择取MySQL,降低总体拥有成本。

3.2 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数据库物理设计

就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数据库物理设计而言,首先要明确数据库物理结构,再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数据储存结构。在对数据存储结构进行评价时,要将维护代价、存取时间、空间利用率作为考虑因素。一般而言,将冗余数据消除,能有效节约存储空间,但易增大查询代价,故要权衡利益,择取折中方案。MySQL属于关系型数据库,聚簇功能强大,为了保证查询速度,可将属性上存在相同值的元组进行集中,存入物理块中;

(2)数据存储位置。在开展数据库物理设计时,可将MySQL数据库中的用户表空间与系统文件相对应的数据存入磁盘驱动器中,以达索引与数据库软件、表分类存放目的。针对MySQL数据库而言,可将不同用户建立的表进行分类存放,可最大限度地优化数据库;

(3)数据存取路径。在关系数据库中,要明确存取路径,寻找索引构建方法。索引作为一种数据库结构,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簇索引,二是表索引,三是位映射索引。在MySQL数据库中,利用索引可提高聚集中数据与表检索速度。科学应用索引,能降低磁盘I/O操作次数。

4.集成电路测试管理系统的实现与开发利用

4.1 集成电路测试数据输入

在测试生产线上,由于每天都会出现大量的晶圆测试作业,故针对产品测试管理系统来讲,必须要将晶圆信息输入到相应数据库中,便于后续功能操作的实现。在现有测试生产线上,一部分产品信息可实现自动输入,譬如每片晶圆均存在自身产品批次与编号,于晶圆制造中可将此类信息标记在晶圆表面上,经由晶圆针测机自动识别装置进行读取。待读取完毕后输入到相关的测试结果中。而就其它无法自动输入信息而言,譬如测试接口、针测卡、测试设备等信息,必须要进行手动输入。

基于把控生产线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每名录入员均需进行班组个人生产日报的录入,工作量相对较大,同时考虑到系统实际需要,于每2小时需要进行一次数据录入,故必须要重视录入速度。当数据被录入子菜单时,其每页面设计必须要采用Django的第三方控件,利用其强大功能以达无鼠标操作目标。从本质上来讲,输入员将该子页面打开后,仅有键盘可进行输入操作,方便较为快捷,与用户实际需求吻合。

4.2 集成电路测试结构文件上传

针对集成电路测试管理系统而言,必须要将测试设备工作站所定义的测试结果文件输入数据库,最终才能构成数据分析报表。待晶圆测试完毕后,测试设备将构成晶圆测试结果的文件转变成一个传送信号,上传到数据库服务器,而服务器会依据文件发送信头,最终接纳测试结果文件。

针对测试管理系统为而言,为了确保其传送速度,本文研究中实现了三个方面的优化处理:

(1)针对测试结果文件传送而言,主要应用实时传送原则,即传送时机择取为测试结果文件组成后,对以往分批次传送方式进行了优化补充。从整体上来讲,有助于预防文件过大而促使传送速度滞后,对服务器正常运行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2)文件上传后并未直接植入数据库中,而是暂时存入原始数据暂存器中,有助于防止某些无效格式测试结果文件被上传。譬如在测试中存在了人为中断现象,而诱导某些测试数据最终转变为冗余数据。经由原始数据暂存器剔除此类无效格式文件,能最大限度地确保数据库文件的精准性。此外,经由原始数据暂存器对测试结果文件权限进行整合配置。譬如在存储过程中可允许访问统计结果,不允许访问某些重要数据。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极大地提高了数据库的安全性;

(3)针对测试管理系统开发而言,主要采用存储过程进行统计,包括生产盘存月报、生产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设备异常报警率、生产良率表等。基于应用程序界面上,分开统计功能与查询功能,应用统计功能对存储过程进行调用,基于服务器端作用下对信息开展各类汇总作业,并录入历史存表中。而利用查询功能自历史表中对已计算数据进行调用,完善了系统性能,增强了查询效率。

4.3 集成电路测试在线预警、测试数据查询与分析

就集成电路测试在线预警功能模块而言,主要因测试生产线工程师少,在测试过程中,无法及时发现出现的误测或不良测试,为测试工程师及早发现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帮助。而针对集成电路测试数据查询而言,该模块主要考虑到用户对生产线实时数据具有查询需求,涵盖产品负责人、芯片产品、测试日期、测试站点等信息。同时,数据查询模块还可查询各类良率分析报表,其中查询功能与统计功能单独使用,有助于用户自主选择,其查询内容涵盖测试平台比较报表、良率分析年报、季报、月报、日报等。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以集成、高效、全方位、先进企业管理要求为出发点,进行集成电路测试管理系统开发设计,旨在提升集成电路企业管理水平,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对半导体测试行业中的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开发过程中,由于对现有测试生产线上出现的测试数据无法全面管理,故无法深入分析影响集成电路测试生产效率提高的因素,因此在前期做了大量设备与测试方法研究。在测试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完成时,以前台开发工具(Django)、后台数据库(MySQL)为导向,开发了与用户操作需求的吻合的集成电路测试管理系统。在整体开发过程中,立足于数据库并发控制、查询优化等技术难题角度,确保了高效查询速度与数据操作的完整性,最终集成电路测试管理系统实现了五个功能,包括测试数据录入、测试结果文件上传、产品测试在线预警、数据查询与分析和测试运行相关报表生成,与企业信息化、自动化、精益化管理需求相一致,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杨荣.面向模拟IC测试的高精度数字化仪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

[2]朱龙飞.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3.

[3]汪天伟.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硬件电路测试板的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3.

[4]杨建军.基于嵌入式技术的集成电路测试系统软件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3.

[5]刘军.漏电保护专用集成电路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

[6]窦艳杰.数字集成电路测试矢量输入方法研究和软件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

[7]周厚平.集成电路测试系统微小微电子参量校准技术研究[D].中国舰船研究院,2012.

[8]尹超平.基于VIIS-EM平台的虚拟数字集成电路测试仪的研制[D].吉林大学,2013.

[9]盛谐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年度总结在京召开 于燮康获得了“个人突出贡献奖”长电科技、通富微电获得了“应用工程优秀团队奖”[J].半导体.光伏行业,2011(01):56-57.

[10]蔡瑞青.基于Ultra-FLEX测试系统的集成电路测试开发[J].电子与封装,2013(08):20-21.

第5篇:集成测试范文

关键词:EDA仿真;负载能力;扩流设计;仿真对比验证

中图分类号:TN7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09)19-199-02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IC Test Instrument Power Circuit Simulation Design

SUN Chengting,ZHU Chunjiang

(Lianyungang Technical College,Lianyungang,222006,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of certain lab IC test instrument not being perfect on power circuit design and the system halted or restoration not being unusual on lower load capacity,the power circuit design and current-amplification circuit are being improved based on the original circuit,the contrastive verificafion is used for improving circuit with EDA simulation technique,and the problem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is also solved.

Keywords:EDA simulation;load capacity;current-amplification design;simulation contrast verification

0 引 言

集成电路测试仪可用来测量集成电路的好坏,在电子实验室中应用广泛。在实际使用中,发现部分厂家生产的测试仪存在一些问题,如电网电压波动或负载加重后容易出现死机或复位不正常现象,这对实验进程和实验室管理有很大影响,也是困扰实验指导老师的常见问题,必须予以解决。本文通过某一种测试仪电源电路的改进的试验,会给实验室管理者以借鉴。

在电路设计中用到EDA(Electronics Design Automation,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在进行电路改进前,从电路参数设计,电路功能仿真验证等都在计算机上先用EDA软件完成,不但缩短了电路设计时间,而且大大地节约了成本。

EDA 技术是随着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高级、快速、有效的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它经历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ssist Design,CAD)、计算机辅助工程设计(Computer Assist Engineering Design,CAE)和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EDA)三个发展阶段[1]。利用EDA技术进行电子系统的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用软件的方式设计硬件;用软件方式设计的系统到硬件系统的转换是由有关的开发软件自动完成的;对设计电路功能是否正确可进行仿真分析。

目前流行的EDA软件有Protel 99 SE,EWB,Multisim,PSpice等几种[3]。本文运用Protell 99 SE 中的Advanced SIM 99仿真功能对所改进的电路进行仿真和应用。

1 EDA仿真在测试仪电源电路设计中的应用

学校电工电子实验室有多台LM-800C数字集成电路测试仪,在使用中有时会出现死机,复位不正常现象。通过研究,发现电源电路存在问题:电源扩展能力差,带负载能力弱。笔者根据其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制电路板)绘制出其电源电路原理图,如图1所示。

图1 LM-800C数字集成电路测试仪电源电路图

图1中,78M05为5 V三端稳压器[4],RL为测试仪负载,实际上是待测集成电路。

限于篇幅,只绘制主要部分,电源线路滤波器在图中未画出。通过研究,发现电源电路存在问题:电源扩展能力差,带负载能力不强,有时会出现死机、无法复位现象。通过对其电源电路的改进,增加了扩流电路,从而解决了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1测试仪电源电路的扩流设计

为了节约成本,不能对原来电路进行全新设计,只能在原来电源电路基础上,通过增加部分电路来增强其带负载能力。

改进中需要考虑的问题[5]:

(1) 选择合适的滤波电容。电源输出直流电压要稳定,纹波小。

(2) 增加了扩流电路,当电源电压不稳定或测试系统负载增大时,电源带负载能力强,输出电压稳定。

图2为经过改进的带扩流功能的电路,带负载能力较强,能扩大电路的输出电流。Q1为外接扩流功率三极管,R1为Q1的偏置电阻。该电路带负载能力与Q1的参数有关。C1,C4为滤波电容,C2为0.33 μF,可抵消输入接线的电感效应,C3可防止高频自激,消除高频噪声,改善负载的瞬态响应[6,7]。

图2 带扩流功能的电路

电源电路扩展输出电流的工作原理:

二极管D1用于消除三极管Q1的发射结Ube对输出电压的影响(相当于发射结的导通电压0.7 V),并提供电容C4的放电回路。设三端稳压器78M05的最大输出电流为Imax,则晶体管的最大基极电流Ib=Imax-IRL,因而负载RL上电流的最大值I可表示为:

I=(1+β)(Imax- IRL)

一般三极管的基极电流Ib很小,与Imax相比可忽略不计,I比Imax大许多,可见输出电流提高了,从而可提高电源的带负载能力。

1.2 两种电路带负载能力的仿真对比验证

可用Protell 99 Advanced SIM 99[6,7]对原电路(图1)和改进后的电路(图2)进行仿真分析,以验证二者的带负载能力。

(1) 仿真参数设置

首先进行仿真参数设置,进行瞬态分析与傅里叶分析[8,9],仿真参数设置对话框如图3所示。

图3 仿真参数设置对话框

为了突出显示,显示器上只显示两个波形,其中in为输入端,out为输出端。

(2) 仿真波形对比分析

用Protell 99 Advanced SIM 99对图1所示电路进行仿真,发现当负载变重,超过78M05最大输出电流(0.7 A)时[10],将使输出电压的纹波增大,输出电压(out)下降且不稳定,out波形有明显的波动,5 V下降为4 V左右,且输出(out)波形不平滑,纹波大。负载变重后的仿真波形如图4所示。

图4 负载变重后的波形

为了增大电源的带负载能力,在原电路的基础上加扩展电流三极管Q1后,带同样的负载,输出电压很稳定(5 V),仿真波形如图5所示。

图5 加扩流三极管后仿真波形

从输出波形(out)可以看出,电压很稳定,没有纹波。

1.3 设计电路的应用效果

经改进后的电源电路,在实验室的实际使用中,再未发现死机或不能正常复位现象,证明通过EDA仿真所设计的电路在使用中获得成功。

2 结 语

用EDA仿真技术能方便电路设计,并可验证电路

设计的正确性。通过对两种电路的仿真对比,说明改进后电源电路带负载能力强,这在实际使用中得到验证。

参考文献

[1]王涛.数字集成电路的故障诊断和故障仿真技术的研究 [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5.

[2]National Instruments.The Measurement and Automation Catalog 2004[Z].2004.

[3]伏家才.EDA原理与应用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4]周绍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5]罗敏.专用集成电路逻辑测试仪系统总体实现[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6.

[6]Cheng K T,Jou J Y.Functional Test Generation for Finite State Machines [A].Proc. ITC[C].2006:160-168.

[7]陈松.电子设计自动化[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8]朱勇.Protel DXP范例入门与提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第6篇:集成测试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集成策略;实现

一、网络系统集成概述

网络系统集成对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从网络系统集成的作用出发,我们应了解其集成原则、设计过程以及相关概念等问题。首先:网络系统集成具有强大的信息集成功能,它将网络作为载体,实现了计算机硬件设备的集成以及信息的传输,其目的在于实现系统各个部分的结合,以提高生产效率,确保产品质量,从而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其次:在原则上,网络集成的目的在于满足客户需求,因此其设计原则要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其中包括其安全性、实用性、远见性等。通过上述原则发挥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的积极作用,降低其故障发生概率,并提高其短时间内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多样化的用户需求。最后:设计人员还应具有一定的经验,从满足客户的角度出发进行系统设计。总体上将讲,网络系统集成可先从网络的规模的确定和网络拓扑结构的选择入手。之后其设计步骤还包括网络协议、网络设备的选择、IP地址输入以及网络布线。根据系统功能需求,可适当调整设计步骤,其中网络布线是其重要步骤之一,布线的合理性决定了其安全性能。

二、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的技术方法

(一)数据集成。数据集成是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过程中最主要的集成方式,包括数据聚合与数据转换两种模式。其中,数据聚合利用虚构的数据设计实现了不同的异构数据之间的整合集成,最终实现集成功能。数据转换则是通过特殊的工具将子系统数据进行格式转换,从而实现集成功能,使用户获得所需信息。

(二)API集成。API数据集成是在数据集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集成方法,主要是针对用户所需的关键信息进行集成。将不同客户端的接口进行连接,在图形信息处理中具有重要作用。API集成方法降低了图形信息的复杂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降低了人力、物力资源,给个人带来方便,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其数据传输频率远大于其他集成方式,具有优越性。同时,这种集成方式实现了资源共享,可满足客户端多层次需求。

(三)方法集成。方法集成主要应用于大型企业商业企划设计过程中。是以商业逻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集成方法。同样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完成集成功能。方法集成在具体运用中可以直接通过大范围的应用程序进行操作。其缺点在于无法对公共方法采取细致性的控制,导致公共方法的存在偏差。

三、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的实现策略

随着网络规模和客户业务量的增多,网络系统集成应从满足客户需求出发,使产品设计能够提高行业的竞争优势。在设计之前,应进行反复求证,了解客户需求,注重产品实用功能的实现。

(一)网络工程的施工。网络工程施工具有复杂性,开工准备的完整性有助于提高网络工程施工质量。这一准备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网络综合布线施工图纸的准备,要求设计人员和图纸审核人员对图纸进行仔细的检测,确保施工图纸无误,从而为施工提供基础。(2)准备施工所需的所有材料和设备,根据不同领域的需求准备好相关材料,并确保其质量,防止施工中断。(3)为施工单位提交完整的开工报告,使预案可以付诸实践。

(二)检测与调试。计算机网络集成系统安装后,还对其进行必要的调试和检测。其中检测内容包括主干线是否联通、距离接线图、信息传输速率、衰减率和近端串扰。进行完一系列的测试之后应安装系统设计架构,进行数据测试,从而确保系统的运行状态良好。验收工作最好由专家来完成,以确保验收工作的高效性,防止出现验收错误。验收后组织相关人员对现场进行清理,上报上级单位。

四、总结

目计算机网络集成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对个人和企业客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网络集成分为多种方式,数据集成、API集成及方法集成是其主要表现模式。通过网络集成,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但在具体的应用中,企业人员对该技术认识不深等问题导致计算机网络集成的应用效率并不高,因此分析并阐述其具体应用过程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刘兴俊,钟惠球.浅析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方法[J].价值程,2011(12).

第7篇:集成测试范文

关键词:集成;面向对象;虚拟仪器;测试

1 引言

人类在从事社会生产、经济交往和科学研究中,都与测试技术息息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测试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现代化的科研工作不仅需要对多参数、相关参数、瞬间信息进行陕速、实时、连续、准确的捕捉和测量,且需完成浩繁的数据处理工作。这些测试任务均非手动或人工测试所能完成的,这就必须采用自动测试手段。国际上发达国家早已在20世纪80g代末就推出了跨世纪的总线测试系统及产品,它采用开放的总线标准,使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总线式仪器和软件,灵活组建自动测试系统,大大节约了测试时间并降低了测试费用。目前,数字化、模块化、网络化和系统化已成为测试仪器发展的新趋势,采用各种各样先进技术的第3代电子测试仪器将不断问世。

2 计算机远程测试平台的组成结构

测试仪器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过渡,从单台仪器向多种功能仪器组合过渡,从完全由硬件实现仪器功能向软硬件结合方向过渡,从简单的功能组合向以个人计算机为核心构成通用测试平台过渡,从硬件模块向软件包形式过渡是今后电子类测试仪器的发展新动向[1]。一种基于先进PC技术的被人们称之为“2000技术”的新概念[2],被使用在测量仪器上,使测量仪器的性能获得最大程度地提高。这种以计算机软硬件和总线技术为核心的“2000技术”,它包括高速总线技术USB/IEEE1394/Ethemet、仪器总线接口驱动技术IⅥ 、Windows2000及其Windows CE操作系统、简化仪器数据传输的Internet访问技术Socket Data、基于元件目标模式(COM)的仪器软硬件互操作技术OPC、软件开发技术等等。图l为计算机测试系统的组成结构。

被测信号(例如温度、流量、压力、动不平衡量,噪声等)经传感器变换为电流或电压信号。如果信号太弱,则应经过前端预处理电路进行放大或滤波等处理,经光电隔离或电磁隔离后,由数据采集子系统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送^、微机处理子系统中。微机根据实际情况对所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必要的处理,由数据分配子系统和接口输出到执行机构,以实现自动控制,或由基本I/O子系统输出到CRT,打印机或绘图仪等。

2.1 微机基本子系统

微机基本子系统可以为普通的PC机,工控机等,这种计算机采用通用型微处理器,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可以分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软件系统采用多任务操作系统系统Windows2000和面向对象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net。

2.2 数据采集子系统

数据采集子系统由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和总线接口芯片组成(如图2)。数据经传感器转换为电信号后,需要进行放大、滤波、隔离等处理,由多路开关选通后,送采样保持器,然后经过A/D转换,通过接口芯片送人计算机进行处理。我们用的接口为PCI总线接口,接口芯片可以为AMCC公司的$5933,PLX公司的9054等。专用芯片可以实现完整的PCI主控模块和目标模块接口功能,将复杂的PCI总线接口转换为相对简单的用户接口,用户只要设计转换后的总线接口即可。亦可采用可编程逻辑器件(EPLE或FPGA)实现通用PCI总线接口。

2.3 数据通信子系统

近年来,网络技术发展十分迅猛,Intemet和PC网络正在逐渐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为了满足测试系统互连、测试数据共享和提高测试系统工作的可靠眭等方面的需要,网络技术也逐渐地被应用到了测试领域,从而为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数据表达带来了一些新的方法和途径。在系统组建方案中,可以通过配置一个或多个远端测试节点来完成测试任务,并将测试的数据发送回一台本地PC。

2.4 数据输出子系统

通过输出信号来推动执行机构,以实现控制的功能。例如停止或启动测试设备等。

3 系统网络结构及系统的建立

3.1 系统网络结构

计算机远程测试平台是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结构和服务器/浏览器结构的[3]。数据采集工作站的任务由客户机来承担。客户机负责数据采集、数据显示、数据处理、数据存储和数据通信的任务。客户机也负责接收用户命令、发送请求和网络通信。服务器存储客户机的地址信息,并用来汇总采集数据,其本身也提供WEB等服务[4][5] 。系统结构如图3所示,实线表示物理连接关系,虚线表示网络,虚箭头表示逻辑概念,即请求可以从本机发出,也可能从网上获得;同样,响应既可以回送本机,也可以发到网上。

3.2 系统的建立

网络系统的体系结构从应用上划分为3个分系统,1个应用分系统,2个支持分系统,即网络NETS 和数据库分系统DBS。其网络体系结构如图4所示。

中心站的网络结构采用的是l00M 带宽星型全交换式以太网结构,采用TCP/IP协议作为主要网络通信协议。主要设备如服务器、网络交换机等都支持C/S和B/S结构,并采用先进的虚拟网络技术,将网络按功能模块划分成不同子网,增强网络的安全性。网络操作系统选用Windows XP。

图5为远程测试平台主界面。进入系统主界面[6][7]后,可以看到用户操作区有三个选项卡:数据采集,数据管理和网络通信。数据采集选项卡主要实现对数据的采集和显示,并且可以对采集信号进行处理。方法为在通道上单击右键,可弹出操作菜单,然后进行各项操作。数据管理选项卡里可以对采集数据进行输出和备份等各项操作。网络通信选项卡可以进行简单的网络通信,包括和服务器,其他用户的通信。

4 结束语

计算机远程测试平台是一种超越单一特定对象的通用平台。它不仅可以最大化地减少因测控要求改变、测控环境改变和测控设备变化所带来的系统变化,还能够实现全系统范围内资源的最佳分配,并得到最好的资源共享效果,同时也支持测控设备的即插即用[8]。这种模式的提出无论是对企业生产、测试项目的技术改造,还是对于节约资源,进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KESSLER G D.Handbook of virtual environments technology,Chapter 13.Vinual Environment Models[M].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ahwah ,New Jersey ,2002.

[2]邱公伟.多级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 999.

[3]蔡希尧.面向对象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4] 郭瑞杰,付桂英,尤向巍.一种远程多点监控装置的实现[J].机械工程师,2007(5):72—73.

[5]蒋凌云,王汝传.基于流量自相似模型的SYN—Flood DDoS攻击防范[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2):90-94.

[6] 张鑫.计 分散控制系缀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2002 .

第8篇:集成测试范文

3DMark Vantage(Entry)15英寸及以上的大尺寸笔记本电脑在图形性能的表现上都算是相当不错。由于这个尺寸段的机型几乎都搭配了中高端显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3DMark Vantage的Entry模式得分,几乎所有机型都超过了10000分,而戴尔Allienware M15x凭借GTX 260M SLI的优势以E23340获得了冠军,神舟优雅A500-i3为了保持性价比而是用了集成显卡,因此得分仅为2816。

Mobilamark 2007其实,对于大尺寸笔记本电脑而言,测试其续航时间似乎意义并不太大――毕竟大部分时间这些机型都是处于固定场合使用的状态,更确切地说,是作为游戏机或影音娱乐机在使用。不过毕竟它们都还是属于移动产品,因此我们也对其进行了续航能力的测试,最后的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尺寸机型在续航时间上都力有未逮――坚持到3小时的已属凤毛麟角。不过话说华硕U53J却给了我们一个惊喜――这款以环保为特色的产品果然环保,超过6小时的续航能力在大尺寸机型中鹤立鸡群。

MC点评:是的,以上96款机型并不是今年上市笔记本电脑的全部,不过通过对它们的梳理,我们还是能够看到今年笔记本电脑市场的3个关键词:低价,轻薄和娱乐。

低价:与其他日趋成熟的电子产品一样,笔记本电脑的价格一直都在往下,而今年的降价速度似乎要更快一些,去年的市场主流价位还在5000元左右,而现在的4000元左右机型的关注度明显更高了。与更高价位的机型相比,4000元级机型的外观,功能等方面固然有所不足,但由于搭配了Core i3系列处理器和低端独立显卡,它们在性能方面已经能够满足大多数普通用户的需要,而且其中不乏类似于宏Aspire 4741G这样值得选购的优秀产品。

轻薄:去年异常火爆的CULV虽然在今年有些颓废,但轻薄之风仍然在今年得到了延续,尤其是以往很少注重便携性的高性能机型,也开始慢慢采用轻薄设计,像三星Q430、宏Aspire 4820TG这样的轻薄高性能机型,也受到了市场上的广泛关注。同时,以新苹果MacBook Air为代表的超轻薄机型,也在笔记本电脑的轻薄极限进行挑战。

第9篇:集成测试范文

关键词:城市病;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2日

西方发达国家作为现代化的最先受益者,在最先享受到城市化中“城市的胜利”带来的社会便利的同时,也最先尝到城市病的苦头。因此,探究国际社会的城市病对我国城市病的预防和克制有着积极借鉴意义。

一、城市病主要表现

城市病在发达国家以及较早进行城市化的发展中国家最先出现病症,因此这些发达或者先发展的国家中城市所产生的城市病,为我们预防城市病提供了经验和治理资源。城市病的主导原因即社会转型,具体说来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大城市”趋势使城市成为区域的“增长极”,在城市不断蔓延发展的同时未考虑人口、产业、环境等因素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在城市中造成危机。在这个主导原因之下,城市病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

一是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导致人口急速膨胀。据统计,2005年全球城市人口的1/3左右生活在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由于大城市的区位优势,可以发挥更好的经济功能和生活功能,使得人口持续地向大城市聚集。根据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委员会报告,随着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级城市”数量在迅速增加。1950年,世界上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仅有纽约和东京两座,1975年上海和墨西哥也跻身这一行列,而到2005年,世界上有20座人口超过千万的大城市,而这其中发展中国家城市数量达到16个,到2010年,全球千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已经超过25个。人口的过渡膨胀使得城市的公共服务和政策处于缺位状态,城市人口的增加除了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发挥了城市的经济生产力,但是同时也是造成人口贫困和社会冲突的重要因素。

二是城市交通严重拥堵。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那些超级城市的发展如同“摊大饼”一般蔓延扩张。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交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人口和产业向大城市的集聚,原有的交通布局造成难以解决的城市困境,具体表现为交通拥挤、尾气排放、空气污染、出行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如伦敦是目前英国最为拥挤的地区,每日交通高峰时段内每小时有超过100万人和4万辆机动车进入中心城区,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

三是生态环境污染恶化。城市化进程不仅仅是人与人的互动,更是人与自然的互动,在城市快速扩张的时期,大城市往往在取得经济利益的时候忽视了生态环境。城市对自然胜利之后,自然也同样报复了城市。20世纪中期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是个很好的例证:1955年9月,由于大气污染和高温,短短两天之内,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余人,许多人出现眼睛痛、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直到20世纪70年代,洛杉矶市还被称为“美国的烟雾城”。生态环境在城市中的重要性地位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凸显,生态环境的污染不仅仅影响生态系统自身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最为关键的是,它终究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乃至心理健康。

四是住房难,贫民窟现象突出。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界限比较分明的富人区和穷人区,即所谓的“隔离社区”。例如巴黎西部的富人区,街道和社区整洁宽敞,而东部和北部的穷人区的许多街道狭窄、肮脏,甚至没有路灯。美国则出现许多以白人、黑人、西班牙裔、亚裔等相同族裔集中,不同族裔分离的种族隔离现象。在这种情况的作用下,弱势群体没有居所,极易在城市周边形成贫民窟。然而,贫民窟在发展中国家更为突出,2003年联合国人居署一份名为《贫民窟的挑战》的报告称“世界上有1/3的人口居住在贫民窟里,而且大部分位于发展中国家”。

二、城市病产生的原因

从人口与产业的经济视角来看,城市病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如果将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化视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那么,城市化程度越高、规模越大的城市,城市病就会表现得越“全面”。

首先,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单一。城市病产生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一个城市变为了“大城市”,而城市的规模扩大最直接的因素是城市人口的增加。人口集聚的时段大多处于该国进行现代化发展最快速的时期,即工业化发展时期。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在工业化进程之中人口持续地向大城市集中,造成城市化进程中的“大城市”趋势。这一趋势有着必然性和合理性,工业化的发展通常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资源,而涌入城市的人口则可以在城市中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但是,在城市吸引越来越多人口的同时,却没有及时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没有注意到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就业人口流动。

其次,城市规划不科学。依据新理论,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尤其是总体性视域下的城市规划越来越多地被视为一种“空间实践”,对城市空间的合理规划利用是城市化有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交通拥堵问题就是城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缺乏“准备”,没有对城市的发展做通盘的规划,使得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滞后,往往是路修到哪里,车就堵到哪里。

再次,忽视生态环境建设。先污染后治理是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对待发展的一般思路。在经济发展之中对环境的不重视,对资源的肆意开发已经让我们尝到了恶果。目前,环境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单纯自然科学问题,破坏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也不仅仅体现在生态危害层面上,其往往被视作社会课题,在对经济造成损害的同时还影响着人们的心理。

最后,缺乏住房保障性政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往往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大,而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如涌入城市的农村人口)无法形成充分就业、继而无法得到住房信贷,只能在周边的公共用地上搭建简易房屋落户,久而久之形成贫民窟。

三、城市病治理对策

第一,调整产业结构,分散膨胀人口。人口的集中与产业结构单一有着紧密联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就业人口流动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如,日本在1959年通过了《首都圈建成区内工业等设施控制法》,在首都圈内的部分城市,对一定规模以上的工业、大学等设施的新增项目进行控制。这个方案的实施,使得大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东京原有的一些重化工业相继迁往郊区、中小城市甚至海外,而以研究开发型工业、都市型工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工业开始聚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代替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京高密度聚集,既增加了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为控制东京城市的人口总量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二,谋划公交系统,增加交通成本。针对拥堵问题,国际经验主要有两种主要解决办法,一是致力于建立更加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如伦敦地铁线路超过400公里,目前75%在中心区上班的人们通过铁路网络。此外,伦敦还拥有近300公里的公交车专线,并且采用低票价吸引公众通过乘坐公交车的方式出行;二是增加交通成本,征收交通拥堵费。新加坡人口密度居全球第二位,其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方法就是从1975年开始征收交通拥堵费。新加坡不断改进其收费系统,并且规定每一辆汽车必须配备一部与一个资金账户绑定的电子应答器,通过遍布全城的电子拱门收取费用。

第三,增强节能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城市化一方面需要做到“经济平衡”,即经济内部要素之间的平衡,而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到“经济-生态”平衡。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城市化过程中已经越来越重要。如,纽约加大公共投入,倡导节能减排,将1万多盏信号灯换成节能的发光二极管灯具,可减少90%的耗能;将公共场所18万个低效灯箱换成节能灯箱,减少75%的耗能;将15万盏路灯换成节能灯等,从而加强环境保护。

第四,完善住房保障政策,保护弱势群体。重点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如美国政府在立法、金融、税收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提出了许多针对低收入家庭的住房计划,并将住房平等作为市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纽约实行多样化的住房政策,为低收入者提供的资助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直接资助,通过政府的专门项目支持具体住房工程(如公共住房)建设;二是帮助租房者获得私人市场的住房;三是政府提供资金以及免征贷款利息税、所得税,减征财产税等。此外,纽约市还对住房租金的涨幅进行干预,控制居住成本以及保障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并出台了“租金控制法”,住房租赁市场上的租金管制住宅和租金稳定住宅占到总量的50%以上,完全按市场租金的住房仅占1/3。据统计,在纽约大约有200万居民,纽约市人口的1/4以上是住在租金受管制的公寓里。

主要参考文献:

[1]林家彬,王大伟等.城市病――中国城市病的制度性根源与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

[2]陈哲,刘学敏.城市病研究进展及评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