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宏观管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收听率;指数;指标;评估;广播;频率
从上个世纪30年代尼尔森公司成立和BBC对听众进行每日调查开始,关于广播传播效果的分析与描述就越来越被“数字”所替代。按麦克卢汉的洞见,“统计学”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说服手段”①而兴起的。“用数字说话”几乎成为每个广播人不得不面对的选择。
但是,“如何用数字说话”或“用数字说什么话”却是业界倍感困惑的一大难题。刘燕南博士所指的“缺乏对收视率数据进行再分析的能力,也就是说不善于‘剖析’数据,只能被动地、表面化地接受调查机构给予他们的原始数据或简单结论。有的在尝试数据的深度分析时,还出现一些错误”②,可谓抓住了症结。实际状况的确是:“两头有待加强,中间尤其欠缺”。“两头”指委托专业公司定期地开展收听率调查(前端)和实际应用于各种广播业务(后端),“中间”指在对原始数据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完整的、为大多数从业者所接受的、有显见意义的、有本土特色的广播评估体系(前后端的链接)。这种链接是对资料的整理,“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中的悟性阶段”。③2001年4月在厦门召开的有8家单位参加的首次全国性“广播节目评估研讨会”,④应该算作该领域学术攻坚的发轫。但“路漫漫其修远兮”,这决不是一两次会议能够解决的问题。
目前,收听率(基本上是“原始形态”)已经成为广播对内对外、对人对节目经营管理的基本“坐标”,显现出越来越多的“货币”的味道。主要被用于这么几个方面:
1.广播节目的评估标准,也就是质量好坏的认知,据此编排节目。
2.编播人员的考核依据,也就是报酬多少的区别,据此奖“优”惩“劣”。
3.引进节目的评价尺度,也就是标价高低的定夺,据此购销“精品”。
4.听众构成的分析数据,也就是市场定位的研判,据此寻找“目标群”。
5.时段等级的划分界限,也就是广告贵贱的确定,据此“招商引资”。
6.频率实力的综合比较,也就是整体竞争的砝码,据此统领上述节目、市场、广告等诸方面的综合“战役”。
由此看来,频率整体的收听率状况的研究似乎是基础和出发点,也是归宿。尽管“既具备媒体知识背景又熟悉收听率分析策划的专业人士”⑤不愿看到这样的情景,但它还是在实际运作中屡见不鲜:不同的频率几乎在同时不同的收听率报告,都公然称自己是“第一”,且相互讥嘲对方“信口开河”(频率成为管理者偏颇的战利品);商家在广告投资前进行的调查往往问出的第一句话是“哪个电台(指的是频率)收听率高”或“你们听得最多的是哪家电台”(频率成为商家无知的牺牲品)……与其让瞎子摸象,不如直接说出“象”是什么。古代有一句话叫“大象无形”,是说至高至大的意象是难以描述的。频率整体的收听率状况恐怕不在此列,应该是可以描述和必须描述的。迅速建立一套具备“4A”原则(准确性、可接受性、可信性、可操作性)的频率综合评估体系,是实际的需要,也是整个广播节目评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部分。曾有研究者提出“综合考评一个台”,⑥但没有把收听率的数据作为考评的依托,而局限于模糊的“意见”。上海电视台建立的所谓“电视综合评估指数(包括频道指数、电视台指数和节目评估指数”),⑦应该算是传媒在此方面的先行实践者,尽管它还有若干可商榷之处。
本文试图构建的“广播频率综合评估指数和指标”,是衡量广播频率整体收听走势、收听规模及专业属性的综合数群体系,它包括“频率指数、人气指标和专业指标”等三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部分。所谓“指标”是综合反映收听率情况的绝对数、相对数或平均数。“指数”是反映收听率“变动”的指标。这一数群体系的确立,有助于对一套频率的发展前景、成长性及波动轨迹、市场定位及份额等,在宏观层面上予以把握,使决策者、商家和从业人员在应用收听率时有相对准确的坐标轴。
一、当期指数
当期指数,是反映同一频率不同时期收听率变动的相对指标。把当期单位时间收听率的平均数,与基期单位时间收听率的平均数作比较,并将两者的比值乘以基期的指数值,即为该频率的当期指数。当期,指本次报告期;基期,指过去某次报告期;单位时间,一般为15分钟;单位时间收听率的平均数,也就是把频率开机状态所涵盖的所有单位时间的收听率相加,再除以单位时间的个数。
公式为:
当期指数=当期单位时间收听率的平均数÷基期单位时间收听率的平均数×100
当期单位时间收听率的平均数=(D1+D2+D3+…Dn)÷n
基期单位时间收听率的平均数=(J1+J2+J3+…Jn)÷n
例如:把南京人民广播电台音乐频率(以下简称“FM105.8”)2001年7月调查的每15分钟收听率相加,再除以96个单位时间(音乐台开机时长是24小时,也就是96个15分钟),得出单位时间(每15分钟)收听率的平均数为1.20。同理,可算出1998年10月的单位时间(每15分钟)收听率的平均数为1.1。如果我们把1998年10月的报告期作为基期,把2001年7月的报告期作为当期,那么2001年7月的当期指数则是:1.20÷1.1×100≈109.09。
要注意的是:
1.基期一旦确定是不应轻易改变的。如被西方新闻媒介引用最多的股票指数——道琼斯股票,以1928年10月1日为基期,未闻有改。而当期通常指的是最近(新)的一次,也可特指某一次(但必须加时间为定语)。
2.当期指数可反映该频率不同时期总的收听状况,可作纵向的历史比较;但不能把不同频率的当期指数横向地来比,因为不同的频率有各自不同的基期,即便报告期相同比较起来也是毫无意义的。
3.指数可作为单个节目的参照,但不是每个节目都与指数呈同向、同比率波动。“一个市场指数,要它符合所有商品,是不可能的。”⑧
4.公式中的N为什么是全部开机时间所涵盖的单位时间(一刻钟)的个数,而不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样,当期指数才具有普遍操作的一致性。上海电视台选取40个节目,对它自己是可运作的,但对其他电视频道就不一定可行,有的电视频道恐怕还没有40个节目。广播更是如此。股票中的指标股不是个数的问题,而是“盘子”的大小问题。⑨
图1是FM105.8以1998年10月作为基期而统计出的1999年3月、1999年7月、1999年12月、2000年4月、2000年7月、2000的10月、2001年1月、2001年4月、2001年7月共9次当期指数的比较曲线图。图2是南京人民广播电台娱乐频率(以下简称“FM104.3”)以2000年4月作为基期而统计出的2000年7月、2000年10月、2001年1月、2001年4月、2001年7月共5次当期指数的比较曲线图。
根据两套频率不同的历史当期指数比较曲线图,进一步甚至可画出各自不同的均线或回归线或上升/下降通道等。单就图1和图2,我们对两套频率的波动幅度和运行轨迹已经一目了然了。
二、人气指标
传播学界在解释“黄金时段”的概念时,一直默认了所谓的“方便是金”的观点,即“这一时段对于绝大多数观众的方便性”。⑩笔者认为,事实上一套频率的高收听点总是分布在该频率的黄金时段或次黄金时段;反过来说,只有高收听点的时段才称得上是黄金时段。不同的频率具有各自不同的黄金时段,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的开发内容和打造策略。从历次调查的结果来看,FM105.8的首选黄金时段是中午,而FM104.3的首选黄金时段是早间。一套频率的“口碑”来自于占据着该频率黄金时段的品牌节目和新开发的高收听点的节目。描述这些时段和节目,也就是在描述一套频率的基本面和主导面。有了这些基本面和主导面,频率之间的进一步比较就大体可以进行了。
人气指标,是描述同一时期不同频率主导收听率或称黄金收听率差异的绝对累计数。把当期或某报告期位居前列的48个单位时间的收听率累加,得出这48个时段的总收听率,也就是所谓的毛评点(GRP),即为该频率的人气指标。
公式为:人气指标=P1+P2+P3+…P48
例如:FM1058在2001年4月的报告期中,位于前48位的单位时间收听率分别是12:00-12:17(7.01)、12:15-12:30(6.78)、12:30-12:45(6.07)、12:45-13:00(5.09)、07:00-07:15(4.94)、06:45-07:00(4.00)……累加后的值为11856,该报告期的人气指标即为11856。同理可算出FM1043同期的人气指数是108.43。而FM105.8在2001年7月的报告期中人气指数是99.57;FM1043同期的人气指数是111.07。据此,便有了一个较客观的比较图形(图3):
要注意的是:
1.单位时间的个数(样本数)至少是48,因为它正好占一个24小时播音的频率的50%开机时间,也就是单位时间总个数96的一半。香港股票市场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股票价格指数——香港恒生指数,选取33种股票价格,是因为它们的总值占全部在港上市股票总值的65%以上。样本数太少,不具备普遍的代表性,甚至有鼓励只注重个别“人气节目”而忽略频率整体水准之嫌;样本数太多,则无法准确地反映名牌节目对一套频率的人气带动的实际状况。所以,“一半”似乎是一个合适的数字。
2.人气指标既然主要用来比较不同频率的收听状况,那么参与比较的频率除了必须选取完全相同的单位时间个数作为被除数以外,还特别要注意必须处于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报告期。拿FM1058今年某期的人气指标与FM104.3去年某期的人气指标作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3.为什么不简单地用开机时间的平均收听率来作为“横向类比标准”,是因为各频率开机时间长度有异。即便开机时长相同,开发的时段也不同。况且广播频率的收听率在2:00-5:00基本可忽略不计,机械地计算开机的单位时间个数是不对的。
4.当然,人气指标也可辅地用于一套频率自身来比较历史的、纵向的收听状况,但这不是设计者的初衷,因为当期指数用于此类比较更全面。
[page_break]
三、专业指标
专业指标,是检测频率专业属性强弱、好坏及偏差度的相对差数。把体现被测频率专业属性且收听率居前的若干个节目的一刻钟平均收听率相加,除以样本节目的个数,再减去整个频率一刻钟收听率的平均数,即为该频率的专业指标。“若干个节目”,相对于不同的频率数目可能不一样,但必须至少涵盖48个一刻钟。
公式为:
专业指标=(Y1+Y2+Y3+…+Yn)÷n-D
例如:FM104.3和FM105.8在2001年7月的报告期中,最能体现娱乐频率和音乐频率的专业属性,且收听率居前的若干个节目的一刻钟收听率均值如下表:FM104.3取了12个节目,FM105.8取了14个节目,但所取的样本节目所涵盖的一刻钟的个数是相同的,都是48个。把上表左栏FM104.3的12个节目的一刻钟均值相加后除以12,得出0.27,用0.27再减去当期整个频率的一刻钟平均收听率1.35,即算出当期频率的指标为-1.08。同理可算上表右栏FM1058的当期专业指数:14个节目的一刻钟均值相加后除以14,得出0.97,用0.97再减去当期整个频率的一刻钟平均收听率1.20,专业指标为-0.23。
FM104.3FM105.8
节目中含一刻钟个数专业节目名称一刻钟收听率均值节目中含一刻钟个数专业节目名称一刻钟收听率均值
4拉风八点档2.664华人音乐世界2.16
8冲动无限2.004环球音乐航班1.99
2就在MTV(下午)1.504欧美金曲榜1.84
4非常年轻1.482民歌新世纪1.49
4尖峰时刻1.112音乐前线1.22
4凤凰制造1.034新碟试听间1.07
4整鼓二人转0.694金曲大比拼0.98
2狗仔报道0.594流行旁边0.81
6石瑾乐园0.584今夜星光灿烂0.62
4篇篇情0.552东方不老歌0.49
2就在MTV(上午)0.554新乐天书0.45
4冲动无限0.244钻石经典0.40
4流行经典0.04
220世纪流行经典0.02
48累计一刻钟均值0.2748累计一刻钟均值0.97
要注意的是:
1.专业指标的预警界限值为0,正数值越大,说明该频率的专业化程度越强;反之,负数值越大,说明该频率的专业化程度越弱。一旦出现负数,即可认定该频率的专业定位出现偏离。由频率专业指标的计算方法,可同样算出其他非该频率专业的类型节目(如新闻、综艺娱乐、交通服务、经济等)的综合指标。
2.专业指标既可用来历史地衡量一个频率专业化程度是在加强还是在减弱(只需简单地比较不同报告期专业指标数值的大小即可),也可横向地比较不同频率的专业水平的高低(但报告期的时间必须相同或大致相同)。
3.不同频率之间,构成其专业指标的样本类型(也就是节目类型)当然不同;但同一个频率,构成各报告期的各专业指标的样本类型(也就是节目类型)却应该是完全相同的。FM104.3永远以娱乐类节目为其专业指标的样本,FM105.8则永远以音乐类节目为其专业指标的样本,除非它们改变呼号。
4.不同报告期的样本会发生变化。当节目改版以后或收听率位居前列的节目发生变动以后,这种情况就会发生。但这不影响专业指标横向、纵向的比较。
5.样本的确定需要科学的分析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公开”是保证这两方面得以实现的前提。
由上述当期指数和人气指标、专业指标构成的频率综合评估体系,为节目评估体系、广告评估体系和听众市场评估体系提供了框架和思路,也必将成为其不可或缺的参照系。它是广播收听效果反馈从调查到应用的中间环节的首要部分,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会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逐渐显现出来。(文中所有原始数据均来源于央视调查咨询中心。)
注释:
①[加]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19页。
②⑤刘燕南:《电视收视率解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第20页。
③姜秀珍:《新闻统计学》,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59页。
④周步恒等:《建立科学规范的节目评估体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年第6期。
⑥宋友全主编:《中国广播受众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第251页。
⑦⑨孙泽敏等:《电视综合评估指数原理及运用》,《收视率透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63页。
未来趋势预测:从现在到2010年,四川的降水量比20世纪90年代多,洪涝灾害比90年代重。1999~2003年,是洪涝由少到多的时期,洪涝重,2004~2007年洪涝较轻,2008~2010年洪涝重。
关键词:四川洪涝灾害特征趋于预测
一、前言
四川省包括四川盆地(以下简称盆地)和川西高原。每年的4~10月都有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发生,这是我省主要的、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生命财产危害严重的一种气象灾害。四川省的洪涝分为严重洪涝和一般洪涝,严重洪涝只发生在四川盆地,但它包含在一般洪涝中,一般洪涝遍及全省。过去,有很多人研究过四川盆地的洪涝灾害,但没有人研究四川全省的洪涝灾害,四川洪涝灾害的基本情况如何?还不太清楚,为防治和减轻洪涝灾害的危害提供依据,我们对四川洪涝灾害的若干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预测了1999~2010年洪涝灾害的发生趋势。本文统计洪涝灾害的降水资料是四川各气象站1951~1999年的降水资料,划分洪涝灾害的标准,是甘孜和阿坝两州(以下简称甘阿地区)、盆地、攀枝花市及凉山州(以下简称攀西地区)用于日常业务的洪涝标准。
二、洪涝灾害的标准
四川的洪涝灾害主要由暴雨和大暴雨引起的,它是其成灾的形式,其次是地形复杂,植被覆盖率低。因为四川的地形复杂,各地暴雨的标准和成灾的降水量不同,所以不同地区洪涝灾害的标准也不同。
(一)一般洪涝灾害的标准
盆地和攀西地区:单站任意连续三天的总降水量≥150.0mm为一次洪灾。
甘阿地区:单站任意连续3天的总降水量≥50.0mm,或者日降水量≥30.0mm
算一次洪涝灾害。
(二)四川盆地严重洪涝灾害的标准
四川盆地内,一次严重洪涝灾害的标准是:在5~9月,5月有连成一片的2个及以上的站,6~9月有连成一片的3个以上的站,它们在相同的连续3日
内,每个站3天的总降水量都≥150.0mm。
三、四川洪涝灾害的若干特征
四川洪涝灾害的特征,分为一般洪涝的特征,它包括了四川盆地严重洪涝与一般洪涝相同的特征;严重洪涝独有的特征。
(一)一般洪涝的特征和四川盆地严重洪涝与一般洪涝相同的特征
1.一次涝洪灾害发生时,降水强度大,降水量多且集中。
盆地和攀西地区,单站连续3日总降水量,最小为150.0mm,最大在150.0mm以上,盆西、盆北和盆东山区普遍在200.0mm以上,有的站在300.0mm以上。甘阿地区,单站日降水量的最小值为30.0mm,最大值≥35.0mm。
2.洪涝灾害突发性强,来势猛,危害大,灾情重,不但危害源地还波及下游。
洪涝灾害有很强的突发性,不象旱灾那样由轻到重,它来势凶猛,往往使人来不及预防和躲避,所以灾情严重。它导致山洪爆发,河水陡涨、破坏植被、冲毁和淹没良田、建筑物和交通设施,淹死人、畜,如1981年7月9~14日,盆地西部和中部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灾区内有43个县连续3天的总降水量超150.0mm,暴雨中心内有7个县连续三天的总降水量超过300.0mm;这次洪灾,使许多河流出现了历史最高水位,其中四川盆地内长江段水位居200年来的第三位,出现了100年一遇洪峰,有119个县(市)受灾,受灾人口1,500多万,工农业经济损失达25亿元左右。
在山区,特别是甘阿地区和攀西地区,洪涝灾害还引发泥石流,对农田和房屋、交通等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洪涝灾害不但危害源地,还波及下游。如1981年7月9~14日,盆地西部和中部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盆地西部和中部是洪涝灾害源地,受到危害,它还波及到下游的长江沿岸,造成长江上、中游的大洪水。
3.发生频繁,年平均发生次数分布不均,甘阿大部和盆西边缘多,其余地区少。重灾年多。
洪涝灾害发生频繁,全省年平均发生次数为0.3~3.1次,其中甘阿地区0.5~3.1次,攀西地区0.2次以下,盆地0.3~1.7次,多为0.5~1.7次。最大值出现在高原上雅砻江中游两岸,年平均发生次数2.0~3.1,次大值在大渡河和岷江上游之间地区,年平均发生次数1.3~2.2次。全省年平均最大值3.1次,出现在九龙,最小值0.3次,出现在古蔺。
重灾年多,1951~1999年,四川出现的重洪灾年有以下14年:1955、1959、1961、1968、1973、1974、1975、1978、1980、1981、1982、1983、1984、`1989
年,占总年数的26%。
4.各月发生频率地理分布不均,甘阿大部和盆地西部边缘多,其余地区少。
四川的洪涝灾害发生在4~10月,主要在7~8月,各月的地理分布不均,但6—9月分布趋势的特点相同,①高频率出现地区:高原上雅砻江中游和阿坝州中部,盆地区在盆西边缘的北川—安县—江油一带和雅安—乐山一带;②5、10月分布趋势相同,高频率区在甘阿地区,为5~20%,盆地区和攀西地区大部无洪涝灾害,出现洪涝灾害的地区,发生频率低,为2~3%。③4月仅个别站有洪涝发生,频率也低。
各月洪涝灾害的最高频率都在甘孜州南部的雅砻中游江两岸。
5.洪涝灾害开始时间(月)地理分布不均
洪涝灾害开始期,全省为4~8月。甘阿地区为4~6月,大部5~6月,分布呈区域性,但错落有序;攀西地区6~7月,大部在6月;盆地区在4~8月,大部在5~6月,其中盆地北部和渠江下游东岸以5月为主,出现在8月的仅古蔺一县,除此以外的其余地区多在6月。
6.洪涝灾害结束期(月)地理分布不均
全省洪涝灾害结束期为7~10月,大部在9、10月。甘阿地区在8~10月,大部在9、10月,其分布是:石渠在8月,雅砻江以东的地区主要是10月,以西地区是9月。盆地区为7~10月,大部在9、10月,其中叙永在7月,岷江、沱江中游之间的地区和宜宾、泸州南部及广安地区在8月,南江到蓬溪一线以东的地区在10月,除此以外的其余地区在9月。攀西地区在7~9月。从表1可知,在洪涝期内,各代表站各月洪涝灾害发生频率的差异很大,基本呈正态分布。最高频率出现月,盆地在7、8月,多在8月;攀西地区出现在8月;甘阿地区主要在7、9月。
7.在洪涝期内,各地各月发生洪涝灾害的频率差异很大,洪涝灾害的高峰时间主要7、8月。
从表1可知,在洪涝期内,各代表站各月洪涝灾害发生频率的差异很大,基本呈正态分布。最高频率出现月,盆地在7、8月,多在8月;攀西地区出现在8月;甘阿地区主要在7、9月。
表11951—1999年四川各代表站4~10月中各月洪涝灾害出现频率(%)
站月
名34567891011
成都00041515000
雅安004750611700
广元004930111100
绵阳000921211200
北川0031379532600
乐山001193335900
自贡00051214200
内江00471511400
宜宾0007119200
达川002494720
南充0007117000
西昌0000022200
甘孜00215137920
理塘0011845291010
马尔康00165536233920
阿坝25142649261920
黑水02126863204670
8.洪涝灾害有阶段性和持续性
洪涝灾害的阶段性,是指全省和其中的一个地区的洪涝灾害在一段时间(连续数年)发生次数多,一段时间(连续数年)发生次数少(见表2)。
表2四川各地1951—1999年各时段洪涝次数
站名
1951~19591960~19691970~19791980~19891990~1999
马尔康815142416
松潘51091412广元537116
绵阳65693
遂宁30342
乐山898107
雅安141812119
宜宾44221
合计4556558557
1951~1999年,四川大部分地区各年代的变化与全省的变化基本相同,50年代少,60年代多,70年代少,80年代多,90年代少,其中80年代最多,但由于四川地形复杂,个别地区的变化与全省变化不同步。
洪涝灾害的持续性,是指一个站连续出现洪涝灾害的年数≥2年。全省持续年数,除马尔康2~11年外,其余地区2~7年,多为2~4,极个别站的洪涝不持续(见表3)。
表3四川省1951~1999年主要站洪涝灾害持续时间和年数
马尔持续时间54~5860~6169~7173~8385~9498~99
康持续年数52311102
甘持续时间59~6170~7177~7981~8486~8798~99
孜持续年数323422
松持续时间54~5560~6171~7578~8082~8486~8792~9597~99
潘持续年数22533243
广持续时间61~6272~7779~8388~92
元持续年数2655
绵持续时间56~5967~6875~7881~8487~88
阳持续年数42442
南持续时间无
充持续年数无
内持续时间61~6369~7072~7486~87
江持续年数3232
宜持续时间58~5968~6973~74
宾持续年数222
雅持续时间51~5254~5658~6366~7075~7883~8587~93
安持续年数2365437
(二)四川盆地严重洪涝独有的特征
四川盆地严重洪涝的特征,除了与一般洪涝的相同特征外,还有其独有的特征。
1.分布趋势独特。五江(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上游多,下游少,西部三江(岷江、沱江、涪江)上游比东部两江(、嘉陵江、渠江)上游多,所以分布趋势是西北多,东南少,从西北向东南减少。全盆地严重洪涝的年平均发生次数为0.1~0.8次,五江上游为0.2~0.8次,下游为0.1~0.2次。西部三江上游0.2~0.8次,东部两江上游为0.2~0.4次。全省出现严重洪涝最多的地区是盆地西北部,无严重洪涝区在盆地内长江以南的地区。
2.每次洪涝都是成片的区域性的,范围大。一次洪涝出现在连成一片的2~3个及以上的站内,所以是区域性的,范围大。
3.主要出现在7月。.严重洪涝期(5~9月)内,各月都有有严重洪涝发生,但集中在7月。各月的出现频率和排次:7月39%,排第一位;8月27%,排第二位;9月18%;排第三位;6月10%,排第四位;5月6%,排地五位。
回首过去的百年,人类借助工业革命以来蓬勃发展的水利科学知识与工程技术手段,大规模兴库筑堤,修闸建泵,整治河道,发展水文测报与洪水预报调度系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防洪工程体系,空前地提高了控制洪水、除害兴利的能力,为20世纪人类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与支撑作用。
然而,受人类活动加剧与气候波动的影响,世纪之交,人类不仅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等一系列发展中的新问题,而且治水这一古老的问题也正在变得更为严峻与复杂。在过去的100年中,社会文明与科技进步,为人口增长、经济繁荣突破了种种的制约,使得世界人炸式地从16亿增长到了60亿,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值奇迹般地从10%上升到了50%,以往天然调蓄洪水的洪泛区土地被广泛开发利用。人炸、快速城市化、洪泛区中人口、资产密度急速加大,被认为是全球水灾损失普遍增长的内在因素。严峻的防洪形势与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现行有效的防洪手段正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20世纪的最后10年,被联合国确定为国际减灾十年,充分说明在社会经济空前发展的时代,防灾、减灾问题不仅引起了人类更为高度的重视,而且需要全人类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有效地减轻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开展,在推动自然灾害的研究、防灾意识的普及、减灾体系的完善,新技术在防灾领域中的应用,以及促进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来自全世界的事实都在表明,就在这10年之中,水灾损失仍在增长,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这种趋向更为显著[1]。
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特有的地理气候条件与社会经济特征,决定了水灾是对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影响最为显著的自然灾害,决定了防洪减灾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与复杂性。世纪之交,我国正处于大变革的时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日益受到重视,同时也进入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向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新阶段[2]。未来20年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种种迹象表明,特大洪水发生的可能性也在增大。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提供防洪安全保障,除害兴利,依然是水利发展的首要任务[3-4]。近10年来我国水灾损失剧增的严峻事实表明,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现有防洪体系与全社会日益提高的安全保障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治水方略必须作出战略性的重大调整,防洪减灾将更加依赖于科技的进步。
二、新世纪我国防洪形势的演变趋向及防洪减灾领域科技发展的需求与特点
对于新世纪中我国防洪形势的演变趋向,可以作出以下的基本估计:
(1)至新世纪中叶,我国人口预计将从13亿增长到16亿,粮食与土地需求的压力会进一步增大,洪水高风险区域土地的有效利用不可避免,人与水争地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2)新世纪中,我国城市人口的比重可能由30%上升到60%,城市中小河流的整治与现代社会中“城市型水患”的防治将日益重要,治理难度与所需的投入将大为增加。
(3)流域中洪水自然调蓄功能与河道行洪能力下降,导致小流量高水位的现象更加频繁,水涨堤高,洪水风险总体上将呈增大的趋势,摆脱“拼实力”治水的窘境,建立人与自然之间良性互动的新型关系成为迫切的需要。
(4)现代社会对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讯等生命线网络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一旦遭受水灾,影响的范围将远远超出实际受淹的范围,间接经济损失可能大大超出直接经济损失,灾后重建负担显著加重。
(5)全社会的防洪安全保障需求将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面对大洪水,人民将不仅要求确保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少损失,而且要求大灾之中能够基本维持或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防洪安全保障的难度大为增加。
(6)21世纪初期,我国以水灾害加剧、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为标志的水危机仍将趋于激化[5];人与自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基于洪水风险的利害关系更为敏感,价值观念的差异与利害关系的冲突使得不同治水方案之间可协调的余地大为减少。
(7)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防洪体系建设的投入能力会相应增强。通过加强管理,有望提高洪涝灾害的抗御能力、承受能力、应急反应与恢复重建能力。
新世纪中我国防洪形势的演变趋向表明,世纪之交,我国防洪体系的建设已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调整时期。战略调整的方向是从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向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发展。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建立较为完善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水利部:《全国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和到2015年的规划思路报告》)。
20世纪的防洪是以控制洪水(floodcontrol)为主要目标的,防洪工程体系的大规模建设,带动了水利科技的蓬勃发展。主要江河流域的洪水特性与发生规律,大江大河整治与防洪方略,大型防洪枢纽工程的规划理论、计算方法、施工规范与建造技术,洪水预报调度的理论与技术等成为这个时期有代表性的重大科技问题。支撑水利科技发展的基础学科以自然科学中的理、工科为主,并显现出学科越分越细的特点。
世纪之交,从“洪水控制”到“洪水管理”(floodmanagement)已成为当代社会防洪战略转移的重要标志,其特点是综合运用工程、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形成更完善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以达到防洪减灾、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洪水的管理,涉及到人与自然两大类因素,要求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与社会公众有更好的沟通与合作。洪水是自然现象,当其运动超出一定限度,对人类社会造成威胁和损害时,才成为洪水灾害。洪水灾害所具有的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确定了洪水风险的不可消除性与可管理性[6-7]。洪水管理的研究,需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既包含了哲学理念的层次,又有大量支持技术方面的需求(图1)。
因此,21世纪中,防洪减灾领域的科技发展必然体现出两大趋向:自然科学中各有关学科的深入与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在交叉领域的开拓与跨学科的交融。同时,为防洪减灾管理与决策科学化服务的信息监测、处理与分析系统,将成为新技术发展最活跃的领域。
3新世纪我国防洪减灾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
我国各地不同江河洪水特性差异很大,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恰当把握我国防洪战略调整的时机、方向与力度,围绕新时期治水的指导方针、管理体制、推动机制、法规政策、规划体系、技术措施等,需解决一系列重大的科技问题。
(1)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
美、日等发达国家在他们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也曾面临防洪战略调整的重大问题。美国地广人稀,正处于洪泛区被侵蚀的阶段,选择了以强制性洪水保险为导向推动洪泛区管理的模式,形成了以非工程措施逐步取代工程措施的防洪方针。日本占国土面积10%的洪泛区中聚集了50%的人口与70%的资产,洪水具有源短流急、暴涨暴落的特点。在推进综合治水的模式中,推行了以高投入、高技术建设更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为主,以非工程措施增强应急能力为辅的方针。
对我国防洪形势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综合分析表明,未来20年仍处于新一轮大规模防洪工程建设的黄金时期。目前急需研究的是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规划、设计、建造有利于人与自然间良性互动的工程体系。此类工程的特点是满足整体与长远的防洪利益,需要长期坚持,与局部地区追求短期最大利益的方案相矛盾,往往不是任何局部地区自愿接受的措施,因此需要科技手段的大力支持,法律手段的强制实施,经济手段的补偿诱导,行政手段的推动落实。如何建设这种将工程措施与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无疑是21世纪初摆在我国水利科技工作者面前最具有挑战性、最需要与管理部门、规划设计部门与建设部门协同攻关的重大课题。
(2)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洪水风险管理理论与体制。
洪水风险管理是洪水管理的模式之一。在防洪问题上,要么以高投入大幅度全面提高防洪标准,不许洪水再泛滥成灾;要么严格限制洪水风险区的经济发展,即使淹了也没什么损失,都是无风险管理的模式。无风险管理显然不适合于中国的国情。通过适宜的工程措施将洪水风险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结合风险分担、风险补偿等措施提高风险的承受能力,将有利于谋求到与自然和谐的治水之路,最终谋求到更具有全局性、更为长远的利益。
洪水风险管理的本质,就是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与工程手段,适度处理好客观存在于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涉及洪水的利害关系。其根本的问题是在治水方面如何为具有不同价值观念与利益需求的人们寻求到和解、和谐与合作的基础。因此,洪水风险管理的理论就是指导我国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理论。然而,洪水的风险管理,从基本的概念、基础的方法到具有实践意义的管理体制与推进机制,至今在我国仍然处于模糊的、探索的、急待进一步发展的阶段。
(3)研究开发防洪减灾工程体系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方法与技术
20世纪中我国各大江河流域已经初步建成了防洪工程体系。今后需要根据新的防洪形势与要求进行完善、配套、改造、更新、巩固与提高。现有防洪工程体系实际防洪能力的评价、未来系统防洪标准的确定、成本-效益分析与方案可行性论证的理论与方法均有待研究。现有防洪工程中病险水库与堤防的除险加固技术与未来城市河流整治技术急需发展。同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演变,防洪工程体系的调度、运行方式迫切需要调整。
例如,大量以防洪为主要目的水库承担城市供水任务之后,应急泄洪的风险加大;再如海河流域提出,水库应由过去的“上蓄”改成“上调”,合理安排下泄,既保障下游安全,又使洪水发挥造床、冲沙等作用[8]。但是调多少为合适?调少了于改善环境无补,调多了又不能充分利用珍贵的水资源。显然,这些都是需要多学科知识与多样性手段解决的问题。
(4)防洪减灾管理与决策支持技术
未来防洪安全保障体系的管理现代化与决策科学化,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能力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洪水预测预报新技术、各种防洪体系规划方案与应急反应计划的情景分析技术、洪水风险分析与风险图制作技术、洪水灾情评估技术、防洪优化调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必将极大地带动各种高新技术在防洪减灾领域的应用与发展。目前,我国防汛指挥现代化系统的建设,已经对新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这些技术的发展又会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现有管理体制中与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作出调整与改变。例如目前行业中普遍存在的信息封锁现象,对防洪减灾系统的管理现代化与决策科学化已经构成了致命的障碍。实现社会公益信息的共享,不单纯是技术问题,也已经不仅仅是科技人员的呼声。
4结语
踏上新世纪的征程,我国水利科技工作者在防洪减灾领域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继往开来,实事求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创建我国更高层次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
在新世纪治水方略的探索中,我们须遵循这样的理念:既尊重自然,又合理利用;既尊重历史,又开拓创新;既尊重个性,又能够自律。
参考文献:
[1]GerhardBerz:FloodDisasters:LessonsfromthePast—WorriesfortheFuture,WaterandMaritimeEngineering,Vol.142,No.1,March2000.
[2]汪恕诚:资源水利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基础,《中国水利报》2000年4月13日。
[3]中国工程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项目组:21世纪中国防洪减灾对策研究,1999年10月。
[4]国家计委、水利部21世纪初水利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1世纪初中国水利发展战略研究,1999年12月。
洪涝灾害的后果最终是以居民生命和财产以及社会各种公用设施的被害程度来体现的。目前我国的防洪重任主要是交给水利部门修堤筑坝,并依靠在汛期进行抢险救灾来确保社会的安全。近年来由于注重宣传水利建设成就,对于我国70余万km2的广大洪泛平原所存在的洪水风险宣传不够。除江河沿岸的广大居民对洪水灾害的严重性有一定体验外,大多数地方领导及群众对洪水风险认识不足。在地方的经济发展中没有考虑足够的防洪减灾对策。比如,在低洼易洪易涝地区建设经济开发区;由小城镇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对洪水不设防;城市地下建筑物没有防洪涝设施;大量病险水库下游的城市及居民区没有对应大坝失事的预警系统;蓄滞洪区内安全建设不足,居民安全缺少充分的保证;对易洪易涝地区的房屋建设没有明确的安全要求;…。以上种种都充分说明,我国在发动全民投入防洪减灾方面存在严重缺欠,宣传不足。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存在着严重的麻痹思想,又缺少足够的防洪减灾知识,面对突然发生的自然灾害束手无策,成为防灾弱者。在洪涝灾害发生的过程中不但不能成为防灾减灾的积极因素,反而成为需要救助的对象。因此加强对防洪减灾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使广大洪泛区内的群众面对洪水能够自救、互助,确保个人、家庭及身边公用设施的安全,应当是今后动员群众的一个主要目标。为此需要加强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普及洪涝灾害风险教育,灾害情报向全社会公开
尽管我们已修建了许多防洪工程体系,但由于标准较低,隐患较多,发生溃坝、溃堤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应当让广大群众准确地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风险。即一旦现有防洪工程不能抵挡洪水而溃决后,洪水会淹没多大范围、自己所在位置会淹多深,持续多长时间,洪水水流流速有多大,应当采取什么样的自救措施,如果需要避难应当在什么时间,通过哪条路线向何处避难等。为达到这一目的,需要编制洪涝灾害风险图并向社会公开发行和销售,并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实时公布每次洪水所发生的灾害过程和受灾情况。无论是公布灾害风险图也好、公布受灾害情况也好,无非是为了提醒广大群众注意自己身边可能发生的灾害情况,使大家更好地防范洪水,对洪水灾害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只有当广大群众充分掌握了灾害情报时,在洪水灾害发生时整个社会才会冷静而有序地开展防洪减灾和自救。这样就可以增强整个社会对洪水灾害的防御能力。因此灾害情报公开是防洪减灾的首要条件。
各级政府认真抓好洪泛区域的管理
防洪减灾实际上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防洪和减灾。防洪是指用防洪工程体系,加上洪水预报、调度等手段,使洪水顺利下泄,不致泛滥成灾;减灾是指通过对洪泛区域的日常管理,加强洪泛区应对洪水灾害的能力,一旦发生洪水泛滥也会将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压缩到最低程度。目前我国在防洪方面所做的工作较多,但在减灾方面工作还很薄弱,甚至是空白。比如美国在进行洪泛区管理时,将100年一遇洪水的淹没范围定义为洪泛区。在该区域内的一切建筑都要取得许可证。建筑物要达到一定的耐水要求,达不到要求的不能取得政府贷款,不能参加洪水保险。在该区域内的建筑物多次被淹或淹没一次其修复费用超过房屋产值50%以上的国家要强行收购,住户向其他地方迁移。同时政府要求在该区域内的城镇必须达到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在此基础上开展洪水保险工作。对于达不到上述标准的不准参加洪水保险,…。对于所划定的洪泛区域,是不允许自由开发和发展的,其发展是受国家设定的各种条件限制的,这些条件能够充分保证在洪水泛滥时,该地区是相对安全的,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通过这样的管理,大大提高了地区自身防御洪水灾害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对防洪工程的依赖和压力。
二流域管理机构要管流域的事
目前我国已设立了七大流域机构。按水法规定流域机构是由国家授权的水行政管理部门,代表水利部行使水管理权。但目前各流域机构主要是管理河道水系的规划和开发治理,而对流域内各种对水系有影响的行为,不利于防洪减灾的各种开发行为没有干预能力。目前的流域管理机构只管理水系而没有管理流域。可事实是流域内的许多不合理开发活动都会影响到水系的管理,如水土流失、水质污染、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利用、洪泛区内人口和财产的集聚等。为了让流域管理机构真正管好水系必须授予流域管理机构更广泛的权力。让流域管理机构能参与流域内各种开发保护规划。对流域内各种不利于水系管理的开发活动有干预权和否决权。如对有可能造成水系污染、淤塞、危及水利工程安全、计划外引水及在高风险区内等的开发项目,流域管理机构应当有权制止和否决。因为流域机构代表的不是某一地方的利益而是整个流域的利益。
从防洪减灾的角度来讲,流域管理机构除了制定江河的防洪规划之外,还应当制定流域洪泛区减灾规划,负责编制洪泛区的洪水风险图,对不同风险区内的防洪减灾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制定洪泛区管理条例,对洪泛区内各种开发活动提出控制原则。协助地方行政部门开展防洪减灾知识的普及,对地方防洪减灾社团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流域管理机构从水系防洪管理跨向全流域的防洪减灾管理也是实现全民防洪减灾体制的重要条件。
三结论及建议
面对日益增强的洪涝灾害,需要逐步改善我国的防洪减灾体制,建立全社会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增强全社会的防洪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洪减灾能力,共同迎接洪水灾害的挑战,应当是我国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为此建议尽快开展以下工作。
有计划地向社会公布我国洪涝灾害风险图
目前制作洪涝灾害风险图的技术已趋成熟,建议由国家防办指定编制单位,首先编制各流域洪涝灾害风险图。之后,再指定各省、市、自治区的防洪主管部门在流域洪水风险图指导下编制各省、市、自治区的洪涝灾害风险图。各地、市、县可根据地方特点决定是否有必要根据省级洪涝灾害风险图编制本地方的详细洪涝灾害风险图。编制风险图所需费用可在防洪费用中开支,但要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成果由指定专家验收。风险图完成后要广泛地宣传和提供给居民使用。
制定我国洪泛区管理条例
由于我国各流域防洪标准较低,洪涝灾害频繁,而作为承灾体的广大洪泛区不能盲目发展。应当根据洪涝灾害风险制定或调整本地区的发展计划。建议国家防办应尽快着手制定《洪泛区管理条例》,对广大洪泛区实施风险管理。(注:目前我国将未破堤情况下行洪的淹没范围称作洪泛区。而将破堤后可能淹没的广大洪泛区称为堤防保护区。此种提法有许多弊病,值得商榷。)《条例》的内容包括:
1洪泛区的界定。
2洪泛区洪涝风险的界定。
3洪泛区洪涝风险的管理,包括防洪管理、工程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等。
4洪泛区内开展洪水保险的基本原则。
5流域机构、地方政府、社团、个人在洪泛区管理中的责任和权力。
6洪泛区内安全建设及管理资金的分担。
制定我国流域管理法
鉴于流域管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保证流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开展以流域为单位的国土综合整治。防洪减灾也要由单纯的水系防洪工程建设扩大到洪泛区的减灾管理。我国现行的流域管理机构职能难以胜此重任,因此需要扩大和明确流域机构的职能。同时现代流域已不再是封闭的系统,为协调流域圈与行政圈、经济圈、供水圈的关系,需要有《流域管理法》尽快对流域管理机构的工作提供法律保障。《流域管理法》应由国家制定,并授权有关部门针对各流域的特点,制订分流域的《补充说明》。《流域管理法》应包括的内容有:
1流域管理机构的地位、性质。
2流域管理机构的职能。
3流域国土综合整治规划的制订。
4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5流域专业规划的协调,包括农、林、水、土等资源发展规划的协调。
6流域管理机构与流域内地方政府的协调。
7流域管理机构与其他流域间的协调。
8流域管理机构的经费保障与管理
为尽快建立起我国全社会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减少国土对洪涝灾害的脆弱性,提高国土的安全度,需要通过法规制定将中央、省市、地方各级政府及社团、个人的职责和权限加以明确划分,使整个社会能共同面对洪涝灾害,完成各自的使命。这一体系的建立将使我们的社会面对洪水不再是一盘散沙,而成为一支强大的防洪队伍,那时洪涝灾害就不再可怕。
专家点评:
洪水灾害往往表现异常凶猛,具有巨大的破坏力量。我国过去的防洪抢险工作多注重工程建设,依赖专业队伍和的力量,忽视了发动全社会来共同抗御洪水。而全社会的防洪减灾行动需要用法规来规范社会行动,有序地完成防洪减灾行动。作者建议
(1)公布我国洪涝灾害风险图
(2)制定《洪泛区管理条例》
(3)制定《流域管理法》
全社会防洪减灾保障体系与现行防洪保障体系的不同在于:
(1)在强调防洪的同时注重减灾工作,
(2)从单纯的河道防洪建设扩大到洪泛区的风险管理,
在行业内部将宏观经济管理看作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管理与支持体系,是市场经济获得长期发展和持续成长的基础。在业界宏观经济管理被理解为政府和经济主管部门利用宏观的调控措施(银行利率、行业补贴、就业政策、法律规范等各种形式),以宏观的层面对市场进行运行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调节,进而实现市场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法律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工作。宏观经济管理既是以经济为中心的管理工作,同时也是以社会平衡发展为中心的控制工作,对于从宏观上约束、规范、促进市场经济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宏观经济管理的演进历程
宏观经济管理发源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在二战后世界进入了以和平与发展为核心的建设时期,在经济领域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开始了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对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的分析,这是对战争的反省,同时也是对金融体系世界层面上的重要反思。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谈判过程中,西方国家看到了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的价值,开始告别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说,最终形成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广泛认同,进而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经过60多年的发展,国际市场经济体系在宏观经济管理的条件下,得到了迅速发展,避免了多次经济领域的世界性灾难,这使得宏观经济管理得到全面地认可,进而确定了宏观经济管理的价值和功能。在美国金融风暴的影响下,世界看到了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价值,在主体经济领域人们对宏观经济管理已经取得了共识,认为在市场经济体系下,要想获得高效、稳定的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全面的宏观经济管理,通过宏观经济管理的全面开展和运行来实现对市场经济的促进与发展作用。
3宏观经济管理中更好地体现对市场经济发展价值的措施与方法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宏观经济管理,市场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无法自发消除垄断,市场不能够完全体现公正的收入分配,市场不能有效地处理外部经济的问题,市场调节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等。我国的企业为了创造出更大、更多的经济利润,于是纷纷引进国外的最新技术、最新设备,并且加大产量和发展的步伐,以便在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占领市场,盲目生产,这样就造成了供大于求的结果,而这些都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加以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非常严峻,西方发达国家实行贸易壁垒,因此,应该对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和方式进行完善和提高,才能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
4结语
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顺应时展规律。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同样需要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平衡市场的能力。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宏观经济管理需要目标市场调控相关不足部分。由于市场调节的能力有限,又存在弱点,往往在进行调节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实时性,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宏观调控。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是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次,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政府对国有企业放权,不会过多干涉国有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决策问题,这样就十分有效的维护了形成的市场经济环境。并对市场经济的弊端进行规范,从根本上确保了国有资产以及相关问题的安全性。最后,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能够更好的维持市场经济的环境良好与秩序健全。通过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能够更好的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性。更好的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国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监督力度与机制。不断促成良好经济竞争环境。
二、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重要性分析
经济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其能够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部门之间形成良性沟通提供桥梁性的作用。同时,也是经济管理部门行为的重要数据指导。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经济生产管理效率提升,拓展人类智力发展。因此,大量的收集和掌握经济信息对提升生产力以及提升实践效率意义重大。经济信息同样还能够具体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其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程度与利用效率。是工业发达国家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发展。与此同时,经济信息在现代经济环境当中表现出多元化功能的特征,能够开发、增值、预测经济行为相关活动。在人类社会生活当中,信息、物质以及能源作为人类发展的不可或缺重要基础,其中信息的重要性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三、基于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应用措施
宏观经济管理行为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具体包括计划、决策、监管以及服务等部分。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宏观经济管理实际效率,需要不断健全宏观建立机构机制。经济信息意义重大,其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更加至关重要,因此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开展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和完善经济信息管理系统。
(一)构建科学合理经济信息管理网络
在进行经济信息应用措施管理的过程中想要做好信息工作,必然需要具备如何掌握经济信息的能力,而经济信息掌握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收集原则和规范。经济信息的收集工作更加需要科学的设计与规划,不能贪多求全。盲目的经济信息收集会增加信息管理的负担,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经济信息管理。同时,经济信息收集还要确保信息的及时性,要充分体现出信息的时间观念。除此之外,经济信息的掌握与收集更加要有针对性,只有有针对性的信息才具有使用价值。另外,经济信息的收集还应当从实际出发,形成系统性、完整性的长期信息收集机制。
(二)建立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体现经济信息总体正常运行的内部联系和特征的信息。对于宏观经济的管理,要逐步建立一配套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此系统应坚持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的完整性,允许一定的独立性、保证一定的可靠性、讲究经济性的原则。体制改革是宏观经济政策效应能够实现的保证,所以要加大力度进行体制改革,首先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加快国有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不断的改革国有企业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还要改进我国的金融体制,逐步与国际金融接轨,更要实现财政体制变革,实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良好财政体系,要建成现代国家体制,不断提高政府的效率和廉洁性。
(三)加强经济信息导向作用
我国不断加大宏观经济管理力度,最终目的在于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整体进步。为了实现这一最终目标,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和控制中一直具有双方面的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只有保证经济信息应用科学合理,才能促进经济管理效率的提升,若应用不当,则会对宏观经济管理起到制约影响。因此,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必须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以经济信息为重要的发展导向,实现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例如,在某地区内进行经济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出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此为依据相关部门采取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顺利,推动区域经济整体进步。同时,通过经济信息的引导,能够避免出现局部经济和整体经济冲突的问题。提升局部经济发展效益推动整体经济进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四)加强宏观经济体制改革
基于经济信息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在经济管理中相关部门要注重经济信息引导下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可以进行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有:
①在考虑到宏观经济长效发展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当前的体制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个体化措施加强对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
②基于我国当前经济体制的发展情况,可大力倡导,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便能起到推动国有经济健康、良好发展的作用。
③通过对国际金融形势的分析,加强对我国现有金融体制的改革,使国内金融体制能够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地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水库坝址位云江上游文成县珊溪镇附近(图1),坝址以上河长92.4km,控制流域面积1529km2,占飞云江流域面积的47%。
坝址以上流域地形以高山为主,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流域内植被良好。
坝址以上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暖温带多雨气候。坝址以上流域多年平均降量量1876.9mm,年降水量在1280~2458mm之间。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5~7月的梅雨期和8~9月的台风期,台风暴雨是造成本流域洪水灾害的主要天气因素。
2珊溪水库施工期洪水预报模型
珊溪水库施工期洪水预报模型采用浙江省水文勘测局研制的姜湾径流模型,该模型的径流系四水源组成(地表径流;壤中回归水径流;壤中径流;基岩风化层径流),而各种水源认为是产生在介质特性发生急剧变化的交界面上,其模型结构和流程如图2所示。
图2姜湾径流模型流程图
R-产流量(mm);α-产流面积系数,即α=R/(P-E);F1-淋溶层稳定下渗率(mm/t),一般取2.5~10.0mm/h;F3-沉积层稳定下渗率(mm/t),一般取1.0~1.5mm/h;Rs-地表径流;Rg-地下径流,包括Ri和Rig(mm);X1-淋深层垂向调蓄系数;X2-沉积层垂向调蓄系数;R1-壤中总径流;Rig-基岩风化层径流;Rgg-母质层总入流;Ril-壤中回归径流;Ri2-壤中径流;Ki2-淋溶层容积(mm);Ks、Kil、K12-坡面淋溶层侧向汇流系数;KKg-基岩风化径流消退系数;Qs、Qil、Qi2、Qg、Q分别为四种水流在出口断面的流量和总出流量。
2.1预报流域的划分
根据飞云流域的特性和施工期的特殊性,把珊溪坝址以上流域划分为二个单元,即百丈口水文站以上流域,其控制面积为866km2,流域内有三插溪、司前、仙居雨量站和百丈口水文站,其中三插溪水库在1998年7月建成,其上267.5km2的来水已受控制调节;百丈口至珊溪区间流域面积为663km2,内设有外墙、黄坦、西坑雨量站和珊溪水位站。
2.2珊溪水库预报模型参数的率定
2.2.1珊溪坝址以上流域面平均雨量计算
报汛站网的布设原则是充分利用原有的报汛站点,以最经济的站点数达到能够掌握所需水情的变化,满足水库水文预报的精度和将来运行调度的需要为目标。经过对流域内原有的雨量站优化计算分析,最后拟定分布比较均匀的8个报汛站,其中二处报汛站为新增。按单元用算术平均法计算面雨量,单元流域的根据站(表1)。
表1单元流域面雨量计算根据站表
单元流域名
面积(km2)
雨量站名
备注
百丈口F1
599
三插溪、司前、仙居、百丈口
150km2/站
百丈口-珊溪F2
663
外墙、黄坦、西坑、
百丈口、珊溪
133km2/站
2.2.2产流量计算模型参数的率定
采用日模型进行率定,应用浙江省水文勘测局的“多层筛选网格计算法”软件,对年径流、次径流进行同步模拟计算——根据地区、流域的特性、设置各参数的合理取值范围,然后进行第一层面的网格计算,淘汰不合理的参数组;第二层面则对次径流以《水文情报预报规范》的规定为标准进行网格计算,从中选出年径流深误差在许可误差范围内,次径流深合格率最高的参数组群。再从中选出次径流深合格率最高,同时年径流深误差最小的参数作为最佳参数组。
2.2.3汇流计算模型参数的率定
首先根据洪水退水过程线自下部至上部的拟合程度判断其参数的合理性。由于退水末段陡与缓主要决定于X、F3和KKg这三个参数,而KKg可用退水过程线直接计算,如果各次洪水退水末段拟合好了,就可认为X和F3求得的数值也是合理的。其次是向上综合壤中流参数Kf2和Ki2,可从两方面判断壤中流参数的合理性:一方面判断流量过程线腰段的拟合程度;另一方面判断壤中流的峰现时间(壤中流的峰现时间应在地表径流峰值出现之后,在基岩风化层径流峰值之前)。最后,对于大暴雨造成的特大洪水,关键是拟合其上部的峰断和峰现时间,即壤中回归水径流和地表径流的汇流参数F1、Ks和Kil的率定。各径流拟合、叠加过程线参见图3;珊溪水库施工期洪水预报模型参数见表2。
表2珊溪水库施工期洪水预报模型参数表
单元流域名
Ws
(mm)
Wum
(mm)
Wtm
(mm)
Wdm
(mm)
B
C
K
KKg
X
F1
(mm/h)
Kf2
(mm)
F3
(mm/h)
Ns/Ks
Nil/Ki
Ni2/Ki2
百丈口
90
20
50
20
0.30
0.167
0.94
0.72
0.49
14
5.5
1.5
1/4.1
3/2.0
4/7.9
百丈口-珊溪
90
20
50
20
0.30
0.167
0.98
0.88
0.49
12
5.0
1.7
1/9.0
1/3.2
3/2.7
3珊溪水库施工期洪水预报的作业流程
百丈口站断面的流量预报由控制流域内的面平均雨量,经过产流计算得到径流深,然后划分水源,再由各层面水源汇流至出口断面叠加得到百丈口站出流过程。
珊溪入库流量预报由两部分组成,百丈口站断面预报流量经汇流演算至珊溪水库断面,与由百丈口——珊溪区间流域内面平均雨量计算得到的区间出流叠加,得到坝址断面的出流过程。
各断面的计算过程皆经过实时校正计算。百丈口站断面水位过程由流量过程经水位~流量关系转换得到。珊溪水库坝址水位过程需根据预报入库流量过程再通过求解水位库容、水位导流洞泄流和水位围堰堰顶过流方程组得到。
4模型的运行
4.1作业预报
水库施工期由于导流方式在变化,水位壅高,天然河道水流条件不断改变。因此,洪水预报模型各项参数要根据施工进度及时进行调整,建模以来正式作业洪水预报10余次,预报精度较好,特别是5次过堰顶洪水的预报及时准确,为施工区人员转移、设备抢救作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1998年5月14日的洪水,根据作业预报17时堰前洪峰水位63.50m,将超过当时堰顶高度,建议做好漫堰准备,采取一切必要减灾措施,结果18时出现超过堰顶的洪水,由于工程指挥部根据洪水预报作了严密部署,采取了各种防洪有效措施,工程不仅没有人员伤亡,物质损失也极小。
4.2成果评定
表3是5次过堰顶洪水的洪峰水位作业预报统计,从表中可知最大水位误差0.18mm,最小水位误差0;时间误差最大1.33h,最小0,皆达到部颁规范的甲级标准。
表3过堰洪水作业预报一览表(水位单位为m,时间单位为年:月:日:时)
序号
降水开始时间
终止时间
预报洪峰水位
预报出现时间
实测洪峰水位
实际出现时间
水位误差
时间差
1
98.05.14.02
05:14:13
63.50
05:14:17
63.32
05:14:18
+0.18
1
2
98.06.19.12
06:19:23
63.31
06:20:5
63.46
06:20:5
-0.15
3
98.06.21.7
06:21:18
64.75
06:21:21
64.75
06:21:21
4
98.08.28.13
08:29:0
59.25
08:29:5
59.13
08:29:3:40
+0.12
1:20
5
99.10.10.7
10:10:14
56.71
10:10:17
56.54
10:10:18
+0.17
1
长潭水库位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石窟河长潭峡谷段中,坝址以上集水面积1990km2。水库百年设计洪水位151.5m,万年校核洪水位156.0m,正常高水位148.0m,汛期控制水位144.0m,发电极限水位134.6m,总库容1.69×108m3,属季调节水库。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对水利水电建设的日益重视,流域内近年来先后修建了若干中小水库,600×104m3以上的水库四宗,分别为①东留水库:集水面积为233km2,总库容为2380×104m3,按五十年设计,五百年校核;②石磺峰水库:集水面积为637.4km2,总库容为3220×104m3,按五十年设计;③下坝水库:集水面积为1100km2,总库容为2295×104m3,按五十年设计;④竹岭水库:集水面积为558km2,总库容为620.4×104m3,按五十年设计。以上四个水库,集水总面积为1891km2,占长潭水库集水面积的95%。
中小水库的建设对当地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些中小水库设计标准相对较低。当流域内发生较小洪水时,各中小水库将拦蓄部分洪水以满足当地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需要;当流域内发生大洪水时,各中小水库为了自身安全将开闸放水;当发生超标准洪水时,某中小水库可能发生溃坝。所有这些事件的发生都将对长潭水库的防洪和安全运行产生影响。因此,研究上游中小水库的洪水行为对长潭水库设计洪水调度的影响,对确定长潭水库运行原则有着重要的意义。
2典型洪水频率分析计算
流域内修建中小水库后,使流域的产汇流特征和水力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小水库一方面增加了长潭水库防洪能力,但其调度的随意性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长潭水库调度的难度,对长潭水库的防洪与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影响。为了提高水库的综合效益,针对长潭水库的实际情况,对重现期T=20~30(P=5%~3.33%)年间的洪水进行了系统研究。由于各中小水库所在断面无P=5%~3.33%的洪水流量过程,故由暴雨过程经流域水文模型产汇流计算推求出其洪水过程;用典型地区组合同倍比放大组成地区洪水;然后分别对各部分洪水进行河道演算,逐级演算至长潭水库后将其线性叠加,推求出长潭水库的入库洪水过程;对长潭水库入库洪水过程进行调洪演算,推求出该重现期考虑上游中小水库影响下的长潭水库设计洪水调度成果[1]。长潭水库不同频率的设计洪水过程直接采用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1995年11月研究的(《广东省长潭水电站水库洪水复查报告》中成果,见图1。
2.1典型洪水选取
选取典型洪水的原则是既能满足设计洪水对典型洪水的要求,同时还能代表流域内洪水地区组成的特点。由历史资料分析后认为,1983年6月发生过的一场洪水(洪峰流量Qm=3281m3/s)大体上能满足上述条件。故选取该场洪水作为典型洪水。
2.2典型洪水暴雨资料
按照天然流域划分方法将长潭水库坝址以上流域分为东留、东留~石磺峰、石磺峰~下坝、竹岭和长潭区间5块单元面积。每块单元面积上选取3个雨量站,用加权平均法推求出每块单元面积上的面雨量。
2.3由暴雨资料推求洪水过程
长潭水库坝址以上流域地处南方湿润地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由暴雨资料推求洪水过程选用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广泛应用且行之有效的三水源新安江模型。模型的结构及计算方法大家都熟知,在此不再赘述[2]。根据1983年6月14日8时~6月18日8时暴雨资料经流域水文模型产汇流计算推求出其进入长潭水库的洪水过程,见图2。
3水库调洪演算
根据长潭水库水量平衡方程、水库调度原则和入库洪水过程经调洪演算,推求出水库下泄过程和各特征水位。
3.1不考虑上游中小水库影响
不考虑上游中小水库的影响(天然情况,下同),分别对不同频率的设计洪水进行调洪演算,成果见表1。
3.2考虑上游中小水库影响
当流域内发生P=5%~3.33%洪水时,上游中小水库将拦蓄部分洪水,具有一定的调蓄作用。为了考虑其调蓄作用对长潭水库调洪演算的影响,将1983年6月发生的洪水进行同倍比放大后得到P=5%~3.33%长潭水库洪水过程。分别按汛限水位144.0m保持不变和将汛限水位分别提高到144.5m、145.0m进行调洪演算,成果见表2。
3.3上游中小水库发生溃坝
当流域内发生P=0.1%洪水时,根据上游中小水库的设计标准,认为下坝、竹岭、石磺峰和东留四个中小水库全部发生溃坝;当流域内发生P=0.5%洪水时,认为下坝、竹岭和石磺峰三个中小水库发生溃坝,东留不发生溃坝。将长潭水库设计洪过程水和各水库溃坝进入长潭水库的洪水过程叠加后进行调洪演算,成果表3,有关溃坝洪水的分析计算将另文讨论,不再赘述[3]。各水库计算的溃坝洪水过程见图3。
4成果对比分析
4.1不考虑上游中小水库影响
不考虑上游中小水库影响的长潭水库调洪演算成果对比见表4。从表中可见,P=0.1%最高库水位计算值比修改初设低了1.36m;P=0.5%最高库水位计算值比修改初设低了0.13m;P=1%最高库水位计算值比修改初设高了0.56m;P=3.33%最高库水位计算值比修改初设低了0.02m;P=5%最高库水位计算值比修改初设高了0.25m。P=0.1%最高库水位计算值比1995年复查低了0.14m;P=0.5%最高库水位计算值比1995年复查高了0.68m;P=1%最高库水位计算值比1995年复查高了0.22m;P=3.33%最高库水位计算值比1995年复查高了0.28m;P=5%最高库水位计算值与1995年复查相同。由此可见,不考虑上游中小水库影响的长潭水库调洪演算成果总体上与1995年复查成果相比差别不大。
4.2考虑上游中小水库影响
考虑上游中小水库影响的调洪演算成果对比见表5。从表中可见,当长潭水库汛限水位为144.0m,P=3.33%和P=5%时,考虑上游中小水库影响的最高库水位比不考虑上游中小水库影响的最高库水位分别低了0.20m和1.19m;当长潭水库汛限水位为144.5m,P=3.33%和和P=5%时,,考虑上游中小水库影响的最高库水位比不考虑上游中小水库影响的最高库水位分别低了0.07m和0.71m;当长潭水库汛限水位为145.0m,P=3.33%和P=5%时,考虑上游中小水库影响的最高库水位比不考虑上游中小水库影响的最高库水位分别低了0.02m和0.26m;当长潭水库汛限水位高于145.0m时,P=3.33%时的洪水位将超过水库相应标准的设计水位。
4.3上游中小水库发生溃坝
上游中小水库发生溃坝的调洪演算成果对比见表6。从表中可见,P=0.1%上游中小水库发生溃坝的最高库水位比修改初设、1995年复查和本次计算的最高库水位分别提高了4.20m、5.45m和5.59m(水位157.73m是按水库调度原则进行调洪演算至25个时段时的值,实际上调洪演算至23个时段时,水库水位已达156.68m,超过千年一遇的校核水位0.68m);P=0.5%考虑上游中小水库发生溃坝的最高库水位比修改初设、1995年复查和本次计算的最高库水位分别高了3.58m、4.39m和3.71m。
5结论与建议
根据计算成果和上面的对比分析知,流域上游中小水库的建设对长潭水库的防洪和安全运行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程度视洪水发生大小各异。
最近,有关改革基金管理费提取模式的话题,不时被业内人士提起。笔者认为,可效仿券商佣金浮动的办法,对基金管理费的提取也实行浮动制。
目前,基金管理人的报酬主要指的是基金管理费,通常以基金资产净值的1.5%年费率计提。但是,基金的盈利能力却与基金管理人效益无直接影响,甚至由于基金起点净值高低的不一,收益高的基金所提管理费反而可能低于收益低的基金。在基金半年报告中就可找到这样的例子:20亿份额的封闭式基金中,基金兴华上半年表现最佳,净值增长率达到7.57%;相对应的是基金汉盛表现最差,净值增长率为-1.2%。但就管理费而言,汉盛基金管理人上半年提取了约1420万元,兴华基金管理人却只提取了约1384万元。
不但赚钱赔钱与管理人报酬高低相对无关,就是分红多少也与之基本无关。以基金兴华为例,该基金所提管理费之所以低于基金汉盛是由于其净值相对较低。当然,这个低并不是说基金兴华历史净值增长率低于基金汉盛,而是由于基金兴华历史上分红较多,影响了基金管理人提取的基数。
由此可见,基金管理费的提取,已经不是简单的干好干坏都一样,旱涝保收的“大锅饭”问题,甚至出现了“倒挂”的现象。干得好、净值增长多、给投资人分红多的,管理费的提取反而不如净值下降的、给予投资人分红少的。这种怪现象不仅影响基金经理人的积极性,也会直接影响投资人的利益。想一想,某基金净值增长率为-1.2%,却仍然提取1420万元管理费,岂不是和投资人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