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范文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第1篇:杨氏之子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山寨教学”;解决策略;教学突围

时下,“山寨”这个网络词汇大家已十分知晓。对“山寨”这个词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盗版、克隆、仿制等,由此衍生的词汇有山寨手机、山寨明星、山寨鸟巢等等。如果把“山寨”这个词移植到教学中又会是如何一种景象呢?笔者暂且将这个景象称为“山寨教学”。

有些学校在校本研修中有“名师模仿秀”环节,这个环节允许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挑选不同层次的模仿级别:一级模仿(全盘模仿)、二级模仿(大同小异)、三级模仿(小同大异)。通过模仿后剖析,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和教学细节。“名师模仿秀”是运用“名师”这一资源,理性地提高自我,建构自己的教学思想。从这个层面上讲,模仿名师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现在我们的课堂中并非都是理性地模仿名师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已把名师的教学设计作为一种范本,一遇上公开课、观摩课,马上就会查找名师(现成的)的教学设计,而后便运用这个设计或者稍加改动就想当然地搬入课堂。这种简单的作法便成为“山寨教学”,而这种“山寨教学”的习惯一旦养成,那么教师也便成为了空壳,其结果是既害了自己,也苦了学生,还损了被模仿的那位名师。

那么,如何避免“山寨教学”的倾向,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倡导过程,注重文本细读

名师们的课堂教学虽然各具风格,但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设计教学过程前,对文本细读的功夫做得很足,许多名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其实都源自他对文本的细读。而时下,文本细读这一形式,已做为教师个人修炼的一种形式,走进了教师研修的行列中,这是让我们感到欣喜的。

1.对文本进行细读,让教师走到文字的背后。课文中的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有着一定的内涵,教师要引领学生透过字面去探寻字后的“秘密”、字后的“故事”,揣摩作者的用意。

如于永正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一课,针对“为设果,果有杨梅”一句话,引导学生从“设”、从“果有”这些细枝末节中,体悟到不是只有一种水果,还摆上了其它水果;从为客人准备的多种水果,体会到杨氏之子的热情好客。

文本细读,就要静心细读,在想象、体验之中品味语言文字的味道,最终达到“悟”,悟到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和作者的用意。

2.对文本进行细读,让教师入情入境。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要“潜心会本文”、“入境始与亲”,入情入境的阅读就是通过感受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情境,仿佛画面中的情境浮现在“眼前”,产生如临其境的阅读“心理图像”。它是读者与作者心灵对话的桥梁。

3.对文本进行细读,让教师感悟语言表达。语言表达,即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例如,窦桂梅老师执教《丑小鸭》(原译文)一课时,引导学生研读写丑小鸭出壳后的样子这一部分,原作中只有“他是又大又丑”六个字,没有如课文中那样对“又大又丑”进行具体描写(过了几天,这个蛋才慢慢裂开,钻出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窦老师让学生将这六个字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揣摩作者为什么不进行具体描写。学生在对比之中,体味到了作者对丑小鸭的爱怜之情,领悟到了作者“惜字如金”的真正用意。

应该说,对文本进行细读,是我们一线教师着力要加强的一种技能。只有沉下心来对文本细细品,慢慢悟,才能使自己的教学 “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感受内涵,重视教学思想

当然,我们不否认名师的课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研究的地方。在这样的学习和研究中,可以使我们从中找到教学的方向,但更重要的是感受名师的教学内涵,重视名师为什么要这样教,这样教有什么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感悟到名师内在的教学思想。对名师的课堂,我们也必须抱着“文本细读”的态度进行“细读”。如一位新教师模仿特级教师薛法根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思路:从读课题到学习字词,再到指导朗读课文,最后学习课外材料《沙漠之舟》等环节与薛老师的教学设计一一对应。但上完课后,听课教师觉得不对劲,便回家查看了薛老师的教学实录,才发现了这位教师模仿中的一些误区。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位老师也试着采用了薛老师课堂上提供的资料《沙漠之舟》,她请学生阅读了此文,然后让学生画出表现骆驼各个部分作用的句子,请学生读读骆驼还有哪些值得自豪的地方。最后,请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地方。

不妨再看薛老师是怎么做的?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我感到自豪的是( )”的句式选择课文中的内容自由地说说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看谁说得又多又准确。

生:我感到自豪的是我们骆驼耐饥耐渴、性情温顺。

生:我感到自豪的是骆驼的寿命可达35~40岁。

生:我感到自豪的是骆驼有惊人的耐力,在气温50℃ ,失水达体重的30%时,还能20天不饮水;它还能负重200公斤以每天75公里的速度连行4天。

师:骆驼有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有值得自豪的地方。现在请你写几句话,用上“我感到自豪的是( )”的句式。

生:我感到自豪的是我的绘画很出色,曾经在好几次比赛中得过一等奖。

生:我感到自豪的是我有一个温馨的家庭,有爱我的爸爸和妈妈。

第2篇:杨氏之子教学设计范文

这是颇具中国特色的赛课课堂现象。我有幸参加过几次规模宏大的“中国式”赛课观摩活动,坐在会场上听这样的课,每次都有一种错觉,恍惚间自己好像进了影剧院,正在观看舞台剧表演。教师、学生好似化身成了演员,正在为我们演绎一部精彩绝伦的戏剧。

静下心来想,这样的课堂看似赏心悦目、热热闹闹,颇具欣赏性,然而,它到底有多少实效性?这样的课是好课吗?杨再隋教授曾经这样评价“中国式”赛课,他说:“这样的课堂普遍存在‘虚、闹、杂、碎、偏’的问题,已经失去语文课该有的本真。”

一、“中国式”赛课――华丽的背后

(一)教师:变“主导”为“主演”

我曾经也喜欢在课堂上动情地朗读一首小诗,抑或说上一段华丽的美文,以此装点课堂,觉得唯有如此才能彰显教师的素质。后来,参加了几次大型的观摩活动,也听到一些教师的精美语言展示,富有诗意的排比不绝于耳,充满哲理的人生感悟随口而出。听课教师时不时鼓掌,那是对做课老师的赞赏。然回头关注课堂中的孩子,一个个正襟危坐,似懂非懂,他们被教师那一串串排比句给震撼了。教师的语言如此诗意,以致他们不敢言语。涉世未深的孩子对那些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悟也是一知半解,好在教师也不需要他们的语言有多美妙,只需一个个轮流拿着话筒重复读不知道读了多少遍的大屏幕上的重点句。所以,学生静了,课堂沉了。有人说学生懂了。真懂了,抑或不懂?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语文知识积累增加了吗?阅读与表达能力提升了吗?运用语文的能力提升了吗?

(二)课件:变“辅助”为“核心”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作为辅助教学的多媒体,正以其特有的优势走进课堂,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通过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悟。然而现在的课堂,似乎没有精美的课件就不是一堂好课。有些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过程中,缺乏理性思考,将所有的教学内容全放在多媒体课件上。整堂课教师不停地点击鼠标,学生目不暇接,看得头晕脑胀,几乎没有和书本对过眼。其实,再美的课件也不能代替文本散发的魅力。再说书本里有的内容,何必再呈现在课件上呢?教师需要用学识去感染学生,这是无论多么先进的教学工具都无法做到的;教师需要用风度去吸引学生,这是那些冰冷的高级设备无法具备的;教师更需要用幽默启迪学生的智慧,这是任何漂亮的课件无法比拟的。

(三)合作:变“方式”为“形式”

新一轮课改提倡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这一新型学习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然而有些教师提到学生活动就是小组合作讨论。不管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时间是否充裕,更不管学生是否有探究的欲望,是否真正围绕问题展开研究,只要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就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投入热烈的讨论之中。为了迎合教师,学生也总是“有模有样”地合作探究。时间差不多了,即使学生正处于激烈的思想交锋状态,或者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只要教师一个手势,合作学习便戛然而止,每位学生迅速返回,端坐其位,准备汇报。小组合作探究成了一种装饰性的教具,学生则成了“小组合作”的道具。其实合作也要看教学的需要,有些讨论要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开展小组交流,否则就只能流于形式,抑或成了优等生的表现时间,那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语文课除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际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更不容忽视。可以说,没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也就谈不上合作的探究。

(四)拓展:变“提升”为“堆砌”

语文课程要求教师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通过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于是教师使出浑身解数,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于是大屏幕上出现了《说文解字》《史记》……大量的引经据典,让学生迷迷糊糊备感玄乎,而对课文的品读却是蜻蜓点水。试问,这真的是学生需要的吗?有些内容甚至是古文版的,如此走马观花似的看一眼,留在学生脑海里的会是什么?而且,大多数课堂里的引经据典都是放给后面听课教师看的,是做课老师向听课者证明自己解读文本深度的举动,也许还没有考虑这样的举动能带给学生什么收获。更何况,一节好课不是看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大不大,而应看学生能否充分地学,学得轻松。

综上所述,“赛课式”教学,严重脱离实际,追求华丽,这样的课堂究竟给教师们带来了什么,给学生们带来了什么?只怕是成就了一批名师,耽误了一批学生。语文教学应该褪去浮华,唤起本色。

二、“裸课式”教学――本真的回归

相对“赛课式”教学而言,“裸课式”教学是指毫无修饰的真实呈现,还原课堂本真面貌。一堂实实在在的原生态的课,没有华丽语言的堆砌,没有旁征博引的纷呈,未经精雕细琢,体现了“非观摩课”的本真性,从而给我们提供一个原生态的研究内容和相对实在的实践空间,使我们更多地思考课堂效率的提升。

(一)彰显教师本色

有不少教师一备课,就上网搜索资料,参考各种教学设计,认真对下载的课件和资料进行拼装、修改与整合,整个教学设计“五花八门”,我们可以在他的课堂中轻易地找到“王××”“窦××”“虞××”的影子。试问,你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吗?你有对文本的独特见解吗?在备课时,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解读文本、解读学生、解读自我上,那样才有对文本原生态的感知,才有对学生最实在的考量,才有对自我最独立的思考,那样才是有生命力的备课。教学中也才能彰显自我个性和特色,而不是“观摩式”课堂中的“导演”“主演”。

(二)回归学生本位

在“中国式”赛课课堂上,教师和极少部分的学生是课堂的主演,大部分学生都成为教师表演的道具,抑或是“旁听生”“助演嘉宾”,他们只需鼓掌,间或参与小组讨论制造气氛。这是违背新课标理念的。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不要一切都按照教师的预设发展,给学生预留一点生成的时间,让课堂上有另类的声音,有独特的感悟,有思维碰撞的火花……

(三)还原课堂本真

作为语文教师,不应该将语文蜕变为冷冰冰的文字游戏和机械呆板的文字堡垒。语文教师应该做好自己的本分,在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化的、不必要的东西,把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更为深入的、充满智慧和想象的对话。努力让目标小一点,过程实一点,方法纯一点,以自然、朴实的教学去追求高效、灵动、和谐的课堂。

1.教学内容简单

少则得,多则惑。语文课堂追求简约,教师的本分是进行精当的知识传授,简简单单教语文。不讲就会的免讲,一讲就会的少讲,怎么讲也不会的不讲,总之教学内容尽量简单。做一些“读读写写”的事,讨论一些“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何必把文本讲“胖”了,教“肿”了?“眉毛胡子一把抓”,只会让教师教得满头大汗,学生学得晕晕乎乎。

2.教学环节简洁

简约的课堂不会追求形式的多样和教学设计的刻意,不会堆砌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是简洁明了的,教学流程是清晰明确的,讲求一课一得。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这么深奥。如于永正老师执教《杨氏之子》时,整堂课一直都在反复地朗读、吟诵,读通、读顺、读懂、读出韵味,最后是背诵,没有文言文枯燥的译读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教学效果明显。

3.教学语言简明

课堂中要摒弃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不必要的铺垫、渲染、作秀。教师必须通过简洁准确、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进程中给予恰当精到的点拨引导,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省时高效。

4.文字训练简易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就我的理解,“实践”当是“操练”之意。而操练,在语文课上,极其重要的任务便是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语文课要以语言训练为核心来组织课堂。但训练应“简易”,要优化训练结构,明确训练重点,简化训练方式,提倡训有所得、练有所获。如让学生倾听美文的时间更长一些,让学生上台演讲的机会更多一些,让琅琅的读书声更响一些,让学生造句写话的机会更多一些,通过平时的日积月累,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要我们充分认识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语言学习,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就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5.教学形式简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