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成果范文

科研成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成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研成果

第1篇:科研成果范文

关键词:产业化;发展模式;选择规律

科研院所是我国科研队伍的中坚力量。随着我国科研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由此实现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已经成为科研院所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自20世纪80年代起,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以下称“合肥院”)依托众多的科研成果,通过科研成果转让的方式,开始对技术转移型的产业化模式进行研究与尝试;并在此后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中不断探索并实践适合自身实际的生产和管理模式。这一举措有力推动了合肥院的转型过程,使其由一个单纯的科研单位逐步发展与转变,最终成为集科研、设计、产业和工程总承包于一体,经济实力雄厚的高新技术企业。

1 科学进行 SWOT分析――科研院所产业化发展之路的前提

面对科研体制改革的宏观趋势和市场的变化与需求,科研院所选择走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道路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如何进行产业化,采取什么方式进行产业化,是众多科研院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国内众多科研院所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基本处于同一水平,没有现成的先进模式可以借鉴;另一方面,国外科研院所在产业化道路上虽然走在了中国的前面,但因科研体制的不同,以及国外科研院所产业化模式所处发展阶段与国内科研院所的明显差距,(例如美国以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的合作研究作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要模式,即构建产、学、研合作研究中心)导致国外的科研院所的产业化模式在中国现阶段是很难进行套用,因此,国外科研院所产业化经验可为国内科研院所学习与借鉴的部分也相对较少。

为了尽快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解决合肥院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生产管理模式,合肥院采用SWOT分析法,对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进行了全面、客观的分析,明确了自身具备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探索出了符合自身条件和发展实际的产业化之路;并在自身产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对内外部环境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科学把握产业化发展中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为探索和实践符合不同发展时期的产业化模式提供科学的依据,有力推动了科研成果产业化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2 科技成果创造和管理――科研院所产业化发展之路的基石

合肥院始终立足于建材行业的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部门重点项目等在内的研究课题近四百项。为规范科研成果的管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科研攻关的积极性、保证科研成果的质量并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转化,合肥院采取了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按照专业领域的不同对科技成果进行合理分类,明确各类成果的申报条件;制定严格规范的评价标准和程序;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科技成果激励机制等。

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合肥院确保了经申报、评价和鉴定的各类成果的先进性与科学性、提高了创造的各项成果的技术水平。其众多的科研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百多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近九十项。这些成果的创造与合理应用为合肥院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之路铺下了坚固的基石。

3 产业化模式的适应性选择――科研院所产业化发展之路的关键

随着我国科研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合肥院利用自身的优势,不断实践并探索出符合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化模式。

3.1 初始阶段的产业化模式选择

在对技术转移型产业化模式进行尝试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情况下,合肥院总结经验教训,对当时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科学分析:这一阶段较高的科技研发水平依然是合肥院的优势所在,科研体制改革有力推进了企业的市场化进程,与此同时市场和体制正逐步趋向灵活;但在由单一的科研单位向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产品生产过渡的过程中,合肥院面临着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意识和能力较弱、产品市场前景不明朗、开发的产品被用户接受的程度不确定、生产管理水平低、缺乏符合市场要求的经营管理人才等不利状况的冲击。基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及市场诚信机制等不够完善的现实,合肥院不能将自己的核心技术进行转让,也不适合大范围冒险进行产业化。

鉴于上述情况,经过全面分析和科学判断,合肥院果断采用了自办产业模式,有选择性地在部分专业领域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变。自办产业模式,指的是科研院所在产业化产品生产过程中,除在社会上所采购的标准件之外,其它主要部件的加工和产品组装直至进入市场的过程均由科研院所独立承担的模式。合肥院对于一些加工难度较低、投资小、分包易泄密的技术产品,采用自己办厂的方式进行生产加工。在自办产业的过程中,合肥院充分授权各产品加工企业,在设计过程、采购过程、生产过程和安装过程中,实施流程控制,对质量进行严格监管;院部进行集中监管,通过评价和考核的方式实施管理。自办企业通过不断发展,生产条件、加工能力以及技术、管理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合肥院的自办产业承担了提升机设备、计量设备、环保设备、耐磨耐热材料等产品的加工制造,现已成为合肥院科技产业群中的支柱产业之一。

3.2 成长阶段的产业化模式选择

合肥院的科研成果在产品化和商品化取得初步成功后,产业化发展进入了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产品类别逐步增多,生产规模不断加大,市场定位也由区域市场向国内行业市场转移。产品的销售额迅速上升,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市场认同度进一步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逐步扩大。但与此同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模仿侵权者也逐渐出现。在这一阶段,合肥院基本确定了遵循市场要求的企业经营管理战略,使得其经营机制逐渐适应市场要求,市场理念不断增强,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也初现规模。但是合肥院仍然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够规范,生产管理、成本管理水平较低,现代企业制度尚待建立,战略性规划能力较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对成长阶段的内外部环境和自身优劣条件的分析,合肥院适时探索出了以组装厂模式和轻资产的虚拟企业模式为主体的科技产业化发展模式。

组装厂模式中,产品主要零部件全部外协(提供图纸和技术要求)委托社会企业加工,科研院所只需建组装厂,进行组装,形成自己的品牌产品进入市场。为满足市场对优势产品的大量需求,合肥院充分利用社会加工企业的优质资源,通过将图纸分交多家具有较强加工能力的企业进行零部件加工,由合肥院统一组装,最终销入市场。采取组装厂模式实施产业化的过程中,合肥院坚持追求质量第一、成本最优的原则,对外协企业实行准入制,组织对通过初审的外协企业进行现场考察、评价,建立合格外协企业名录,同时加强监督和考核,每年对上一年度外协合作单位的情况进行总结、评审,根据考核结果,及时调整和修改合格外协企业名录,确保选择的外协企业能够符合要求。通过采用组装厂模式,合肥院减少了建设投资、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同时确保了产品质量和技术的保密性。立式磨等大型装备均采用组装厂模式加工,目前这些大型高科技装备已经成为合肥院的重要支柱产业。

轻资产虚拟企业模式是合肥院在产业化发展阶段中探索出的又一模式。虚拟企业是一个利用内部和外部的协作来配置超出它自身所拥有的资源的企业形式。它以生产任务全部外包为特点,将其产品的直接生产功能弱化,将生产功能用外包的办法转移至其它企业,而自身只留下最具优势且附加值最高的开发功能与营销功能,并集中强化这些部门的组织管理。合肥院在处理加工难度大、建厂投资大、进入门槛高的产品生产时,将图纸分交多家企业进行零部件加工,之后委托一家企业进行组装。这一举措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在优势互补中,实现了大规模生产,降低了风险。而与此同时合肥院则把重点放在产品的技术研发、品牌打造和市场开拓方面,充分强调知识产权的保护,一方面通过提高技术准入度、申报专利等,保护专有技术,另一方面选择与本院控股或参股的企业进行组装生产合作,构建利益共同体。辊压机、破碎机、篦冷机、预热器分解炉、燃烧器等装备在虚拟企业生产模式下已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合肥院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又一大亮点。

3.3 成熟阶段的产业化模式选择

经过成长期的发展之后,随着产品在市场上影响度的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合肥院产业化发展迈入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合肥院的产业化产品种类多、生产规模大、知名度高、竞争力强,自有品牌逐步成熟,且品牌的含金量高、产品销售量大、利润高。随着产品出口机会的增多,合肥院的市场定位已不仅局限于国内市场,还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在这一时期,合肥院的经营管理机制已经完全走上了市场化的轨道,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程序已形成规范,产品实现品牌化,企业内外已构造稳定的市场链体系。但在这一阶段,由于企业业务种类的增多和业务范畴扩大,导致了管理人才缺乏的现象出现,从而造成了管理效率的下降。而且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行业技术进步的速度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逐渐缩短,对企业产品加工生产周期的压缩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世界政治经济局势不断动荡,国际市场汇率变化和地区安全等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加大。

基于对成熟阶段的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分析,针对产业模式多,产品类别复杂、企业分散、产业规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等实际情况,为了把科技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使之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合肥院通过探索实践,初步确定了这一阶段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即以科技产业园区建设为主体的产业化模式。在对这一模式的实践中,合肥院先后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桃花工业园区建设了总占地面积约400亩的现代化的科技产业园,园区内生产、实验、办公设施完善。通过产业园建设,合肥院将分散在外的产品加工企业汇集到园区内,依据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实行规范化管理;在对产品开发、采购、生产和安装等流程进行控制的同时,合肥院不断探索园区内企业间的协作,优势互补,内外并进,使得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为自有品牌的树立搭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科技产业园模式的成功实践,使合肥院在装备制造能力、生产规模和企业管理水平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作为合肥院产业化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模式,它标志着合肥院的产业化发展迎来了新的时期。

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实践过程中,合肥院在坚持前期准入、过程控制的同时,始终贯彻后期评价和考核的管理模式,运用市场手段对产业化发展实际进行评价和考核。一方面,注重市场需求和客户意见的反馈,以客户的满意度和认可度来衡量产业化的效果;另一方面,将企业管理水平、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等情况纳入年终绩效考核标准中,并将后期评价和考核情况及时反馈至先期准入和过程控制阶段,及时优化和调整产业化发展思路,以确保科技成果产业化沿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4 科研院所产业化模式选择的规律

基于合肥院产业化发展实践及各种产业化模式适应性的特点,结合科研院所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探索出科研院所产业化模式选择的规律:

(1)在产品类别少、生产规模小、市场定位在区域市场的发展阶段,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科研院所可充分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风险,采取技术转移模式。规模大、实力强的科研院所可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条件,采取传统企业模式,实现有重点的产品生产。

(2)在产品类别增加、生产规模加大,市场定位在国内市场的发展阶段,科研院所已逐渐积累了一定的市场经验,产业化模式开始注重市场的要求与变化。同时,处于这一阶段的科研院所在市场供应链方面,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生产各阶段,已经建立了一些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因而这一阶段科研院可选择组装厂模式,以达到逐步扩大企业规模,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的目的。

(3)在产品类别多、生产规模大、市场定位在全球市场的发展阶段,科研院所在产业化实践中面临产品大规模生产的需求,同时需要解决因产品生命周期短而造成的产品生产投入产出周期亟待缩短的问题。因而这一阶段的科研院所的产业化宜采取轻资产的虚拟企业模式。

科研院所在产业化发展这一循序渐进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实现了质的飞跃,即由在技术转移型模式下发展遇到的诸多困难,转变为在虚拟企业模式下发展的企业产业与科研良性互动发展的质的飞跃。

科研院所所掌握的技术在技术转移型模式下从科研院所内部转移到了外部企业手中,但是在虚拟企业模式下,技术仍然掌握在科研院所自己手中,切实保护了自主知识产权、巩固了科研院所的市场主动地位。

相对于技术转移模式下科研院所从企业手中获得有限的技术转让费,在虚拟企业模式下,科研院所真正实现了科技成果产品的市场价值,并实现规模化生产,经济效益成倍持续增长。

在虚拟企业模式下,科研院所能够将主要资源投入到科研开发,扬长避短,保证了研发和产业的良性循环,使技术创新的步伐大大加快。

技术转移型模式-传统企业模式-组装厂模式-虚拟企业模式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科研院所在产业化过程中应循序渐进,但并非每个阶段都是科研院所在产业化实践中必须经过的,在企业内外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跳过其中一个或多个阶段,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科研院所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将技术转移型模式视为最低级阶段,这是由中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决定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诚信氛围、法制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社会整体环境中产学研结合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对于专业科研能力强,而生产实践能力相对较弱的科研院所,特别是基础研究类科研院所和公益类科研院所,技术转移型产业化模式是比较适宜的。

5 结语

随着科技产业的发展,产业化给科研院所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科研院所的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同时也增强了对科研开发投入的能力,保证了科研开发的良性循环。此外,科研成果产业化使科研立项来自市场,科技产品通过接受市场和用户的检验,能够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大大加快了科技创新的步伐。合肥院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实践与探索,不仅对丰富科研院所产业化理论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对科研院所,特别是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产业化发展模式的适应性选择和实践均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启君, 2003.对国内外科研机构模式及产业化方向的探讨[J],决策参谋.3:2-9.

[2]刘书庆等 2005.开发类科研院所战略变革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5:11-12.

第2篇:科研成果范文

第一条教育科研成果评选范围

1、著述类:出版社出版的著述、编著、教材、教学软件、工具书等。

2、课题类:课题研究的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经验总结及成果报告等。

3、论文类:具有一定创新和理论高度的论文、经验总结等。

第二条教育科研成果评选的年限

原则上每两年进行一次评选活动。

第三条教育科研成果评选条件

(一)基本条件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三个代表”的思想,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和实效性,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2、以我校教师为主完成的关于基础教育方面的科研成果。与他人合作完成的教育科研成果必须是前三位的作者(论文类必须是首位作者)。

(二)具体条件

1、著述类

理论上具有创新性,实践上具有可行性,对推进素质教育有显著指导作用,得到社会和同行的认可,被采用且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2、课题类

课题必须由科研部门或有关社团审批立项,围绕素质教育和学科教学开展的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实用性的研究,研究成果具有可行性,并能在较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取得明显社会效益。

3、论文类

对实施素质教育和学科教学中的重大问题有科学研究或重要见解,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得到同行的认可。

第四条教育科研成果评选的组织机构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评选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和监督评奖工作。

2、成立以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为组长的评选工作小组,制定评价标准和要求,具体执行评奖程序。评选工作小组成员不少于7人。

3、各教研组成立论文评选小组,至少由3名以上中高级教师组成。

第五条教育科研成果评选程序

1、著述类、课题类直接交教育发展研究室进行资格审查,再提交评选工作小组进行评选。

2、论文类评选首先由各教研组的论文评选小组进行初步评选,再按比例提交评选工作小组进行评选。

3、评选工作小组根据评价标准进行打分和排序,确定等第。

4、评选结果由分管副校长审核,校长签字,然后由评选小组向全校通报表彰。

第六条奖励

1、在教育科研成果评选中获奖者,学校给予物质奖励或颁发奖金。

2、已获奖励的教育科研成果,可优先推荐参加上级组织的有关成果评奖。

3、著述类、课题类获得区级以上奖项者,根据《内部体制改革方案》进行奖励。

4、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的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论文或经验总结者,根据《内部体制改革方案》进行奖励。

附:

一、优秀课题成果评选标准

1、课题的选题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能够反映现代教育思想并有所研究;选题与学校工作紧密结合,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2、课题研究有周密的计划性和可操作性,分阶段任务和目标清晰,分工明确。

3、课题研究调动了一部分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明显提高了某一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4、有一定数量的研究论文在重要刊物上正式发表,或在国家、市、区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5、课题研究使学校某一领域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有明显进步,参与课题的教师普遍在教学上有显著提高,并被领导和教师广泛认同。

6、课题研究过程规范,研究方法科学、严谨,研究成果具有可操作性,易于推广。

二、优秀论文评选标准

1、论文的选题能够反映现代教育思想,选题与学校工作紧密结合,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第3篇:科研成果范文

关键词:科研成果;市场化;分析

科研成果是指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它除了具有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以外,还应该具备实用价值,并且实用价值应该是其核心价值。但我国目前的科研成果往往欠缺实用价值,科研成果市场化率非常低,而且途径单一。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加强对于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视,加快科研成果市场化的步伐,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科研成果市场化的现状

1.科研成果市场化的周期长、转化率过低。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如何转化,是长期以来困扰社会科学界的一个问题。社会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能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特别是对基础理论研究是否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不同的理解。但由于科研成果的诞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其市场化的转化也随之复杂,这就使其转化周期长,效率低。

2.科研成果市场化的途径单一、专业性不强。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的具体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公开出版发行的方式面示学术界与社会。这是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的最主要、最常见的形式;2、以内部报告的形式,为党和国家、政府部门、地方省市和企业的决策提供政策依据和正确的理论方法,服务于社会;3以在学术研讨会议上发言或提交论文的方式,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4、以学术评价、评论的方式,向学术界和社会介绍和阐释社会科学成果的研究内容。然而这些途径往往很少和实际相联系,而且过于形式化,不具有专业性。

二、制约科研成果市场化的因素

1.缺乏科研成果市场化的意识。科研部门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源头,其主观意愿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决定因素。长期以来,科研部门十分重视理论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缺乏对科技成果市场化的重视。而且一些科研机构缺乏奖励机制,无法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以及将科研成果市场化的主动性。因此,必须要加强科研人员的培训,使科研人员从意识上重视科研成果的市场化。

2.科研成果与现实需求不相适应。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科研体制仍沿袭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科研项目和研究方向均由上级主管部门下达、制定,导致科研项目缺乏针对性、与市场相分离。 另外,科研部门的理论性探索比较多,实践性研究比较少,研究多侧重于技术领域的前沿和高新,研究过程缺乏市场调研和企业的参与,较少关注市场需求和经济效应。科研部门与企业、市场信息不对称,致使产生的成果或先进有余而实用性不足,难以满足现实需要。

3.一些科研人员缺乏相应的实践素养。有些科研人员只是重视理论学习以及理论研究,无法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从而使科研成果缺乏向市场化转变的可操作性。因此,科研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素质。

三、促进科研成果市场化的措施

1.转变思想观念,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首先,科研部门的领导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自觉树立高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实验室建设协同发展。同时科研人员要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改变从事科研是为了发论文、提职称的错误观念。重新审视科研的目的,充分认识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实现科技成果的社会价值与科研人员人生价值的最大统一。

2.结合现实需求,构建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机制。首先,科研过程要注重市场导向。目前很多科研部门在选择科研项目时,很少考虑市场需求。然而为了实现科技成果市场化,就必须从项目源头入手重视市场需求、吸收企业参与研究,搭建部门与企业的沟通渠道,鼓励科研人员积极与企业联合,定期交流,掌握市场动态。除此之外,成果鉴定过程中也要完善工业性试验,使科技成果具备实用性、新颖性、效益性及理论上的科学性。只有把市场需求与学科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使科研过程与生产效益紧密结合,提高科研成果的成熟性、实用性和效益性,科技成果转化才能成功。其次要积极利用技术中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四、结语

杨振宁曾说过:“中国已经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最复杂的技术,如卫星和火箭技术,但中国最失败的地方,是没有学会怎样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利益”。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高校作为科技成果的重要发源地,提高其科技成果转化率,可为国家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供有力支撑,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效保证。

但目前我国的科研成果市场化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而且市场化的过程十分的漫长,缺乏效率,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重视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大学和科研机构等是科技成果发明的主要力量,也是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主要力量,因此这些部门要更加重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在尊重市场自的前提下,要提高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从而进一步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胡秋靖;浅述科技成果转化的含义、构成和特点[J]管理观察;2009(14).

[2] 夏季;谈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之机制创新[J]当代经济;2009(18).

[3] 周光远;科研成果转化模式探讨[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1(04).

第4篇:科研成果范文

今天的中国,几乎平均每隔1小时就有1项科研成果问世,但是,大部分科研成果却无法实现商品化、产业化。据世界银行估算,中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平均只有15%,而最终实现产业化的也只有5%。大量的科研成果湮没于“死亡之谷”,成为“休眠状态”的社会财富。

当然并不是所有“休眠”的成果都没有价值。不能简单地把知识产权的概念狭隘化,在得出转化率的巨大“分母”中,大量的专利技术是为了给国家“知识产权布局”,用来防范国际技术壁垒。譬如,三星和苹果之战,两个跨国公司在技术上互相制约、相互设障,如果你踩到我的技术雷区,我就会制约你。

也就是说,最好的发明不一定是通过转移转化才有价值,更多的知识产权是在构筑国际范围内的专利技术防护网。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知识产权的总量远远“不够”。相反,中国公共知识论文的产出对世界的贡献却“足够了”。因为,按国际规则,一个国家的GDP总量与总量是1:1, 2012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总量10%,而在世界范围内数量占国际论文总量的12%。科研人员早已不必再拿着中国纳税人的钱,写文章给全世界看了。

恰恰应该转过身来,投入智力和精力,让这些成果变为“商品”。当然,这就不得不“跨越”基础研究与产品开发之间的一条“峡谷”!

通常,科技界把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简单分为三个阶段:实验室成果阶段、中间试验阶段、产品定型生产阶段。这个“中试阶段”就是所谓的“死亡之谷”。

打个比方,一项成果在实验室取得核心技术的突破,要把它转化成“产品”,还需要相关诸多领域的配套技术参与。一系列不确定的、不同方向的、通向实用成品的技术难题仍待解决。要想攻克这个技术难关,不仅存在人才问题,还有资金和研发仪器设备的问题。科研院所这个上家,在取得成果后就不想再管了。而企业作为成果需求的下家,更不愿承担其中的成本风险,他们要的是直接拿来就可以生产的“成品”。

这个中间阶段就是人们所熟知的科研成果“孵化”的过程,成果“孵化”需要中间技术市场、技术服务环节,需要产、学、研大力合作以及政府的支持,企业的配合。为难的是,组建高效的产学研机制需要时间,说服政府管理部门需要耐心,寻找愿意冒险参与中试的企业需要机缘。这些问题不能一 一解决,结果就是,产品原有的市场需求、技术优势逐渐丧失,新产品“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命运在劫难逃。

第5篇:科研成果范文

一、制约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瓶颈

(一)现行高校科研人员考核评价机制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

目前在高校对教师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采用一样的评价考核标准,主要是看其在权威性期刊上的数量,项目获得何种奖项,研究项目专利的获得等,很少考虑科技成果能否实现产业化,致使高校教师对科技项目重申请、轻转化的现象较为严重,从最初研发项目的选题起,就过多地偏重于技术与理论,研究的科技项目常常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产出的科技成果往往只注重或停留在实验室试验成功、原理样机完成、申请专利及发表文章的水平上,造成大量的科技成果成为实验室成果或一次性“产品”,成果的转化难度大或没有市场,企业不愿花钱购买或联合开发。

(二)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

现实中常常存在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大量企业在寻找科技创新成果,另一方面高校的科研成果又大量转移不出去,重要原因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渠道不健全,缺乏有效的信息渠道。如果拥有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和高素质从业人员,他们懂技术、有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可以帮助企业找到适销对路的科技成果,又熟悉法律知识,特别是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法律、法规,能对企校形成相互协作、利益风险共担关系能起到很好的组织协调作用。

(三)促进、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政府采购等政策不到位、不配套

例如发达国家十分完备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担保基金、风险资本市场等金融服务在我国尚处于空缺或起步阶段,与加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要求不适应,缺乏对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产品初期市场的引导和培育,政府采购等政策措施支持不足等。

二、国外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经验

(一)通过立法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在美国,为改变高校、科研机构大量科研成果不能转化的情况,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拜杜法案,该法案规定:除非大学声明放弃, 联邦政府资助的研究发明归大学所有;如果所有权归属大学,大学必须申请专利并且不遗余力地实现商业化;大学必须与发明人分享许可收入等。在拜杜法案的激励下,20世纪80年代美国许多大学纷纷建立技术许可办公室(Technology License Office,简称TLO),它们由法律、商业和技术专门人才组成,主要致力于专利营销、提供中介服务等,由此大大加速了高校科研成果的转移和转化。

(二)发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

在政府的推动下,1989年,美国大学技术管理人协会(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Managers)正式挂牌,简称AUTM,会员多为大学和教学医院技术转移方面的负责人和职员,以及产业、政府和法律界的管理者,其主要作用:一是举办培训和各种活动,让会员接受先进的教育,通过与技术转移领域的资深人士建立联系,分享他们的经验和知识。二是出版发行物,通过AUTM的通讯杂志、技术转移手册等,让会员了解商业开发、许可、专利和研究开发方面的最新信息,以及重大的立法及法律问题。三是搭建信息平台,AUTM通过网络为发明寻找市场,并通过该网络可以方便地连接到各大学的技术转移办公室和随时更新的发明数据库。四是举办年会,探讨知识产权的商业化、最新的科技动态以及相关政策的法规等。各大学的技术许可办公室和AUTM有着密切的协作关系。这些机构的设立促进了专利数量飞涨,极大地推动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三)加强产学研协作,鼓励联合研发

为使高校研发活动接近市场需求,发达国家纷纷大力发展产学研联盟,倡导和组织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研究。如日本与20世纪70年代制定了《联合研究制度》、《研究交流促进法》等,美国1986年制定的《联邦技术转移法案》授权联邦科研机构与州政府及企业的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等。

三、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高校的人事考核政策

为鼓励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高校在职称晋升考核时应把“成果转化”作为一个加分指标,并根据“转化”后的经济效益给科研人员相应的奖励,贯彻“多劳多得”的思想,这样的政策导向可以使科技人员在科研立项时,更多地考虑技术的可行性和成果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成果的转化率。此外高校要引导科研人员与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与沟通,通过市场调研、深入企业进行访谈与交流、共建实验室的形式,了解企业的科研进展、市场的需求动向及企业对产品的要求。

(二)建设有效的信息平台及中介机构

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类似技术许可办公室和大学技术管理人协会之类的组织,即由政府牵头,发动企业和高校整合各机构的信息资源,共同投资建设一个功能强大的网络公共平台和开放的科技成果数据库。该平台不仅可以为科技成果的传递、扩散与交流提供畅通无阻的网络环境和丰富完备的信息资源支持,还可以降低高校、企业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促成学校成果和企业需求、社会需求有效对接。同时加强高校科技中介人才的培养,着力培养跨学科、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中介服务人才,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使之更好地成为产业化的桥梁和纽带。

(三)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多渠道融资体系的建立

第6篇:科研成果范文

关键词: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成果转化;问题;对策

1. 前言

近几年,随着高校社科类科研成果的增多,对我国社会以及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转化之后会成为智力支持或者精神动力,会带给人们更多积极方面的影响,最终也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因此社科科研成果的转化问题受到社会上的普遍重视。我国高校承担了国家一半的科研任务,其中自然科学类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目前人文社科类的科研成果转化却不如自然科学类成果转化顺利,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面对。

2. 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转化出现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主要问题就是大量的成果仍然只是在书面上,转化的效果比较低。出现转化少,并且转化困难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国家重视度不够

我国人文社科类成果的转化工作,不管从宏观还是微观来看,国家的重视度都不如自然科学类。宏观方面来看,我国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非常重视科技的进步,并积极推进自然科学类的成果转化,但是我国对推动社会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依然定位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等自然科学的领域之内[1]。对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却没有如此的重视,在国家的相关政策中,对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重视度是落后于自然科学类的。忽视了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对社会精神层面的推动作用,对社会产生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持。就高校而言,学校里开展的大型科研所,大部分展示的都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成果,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缺席现象严重。从微观层面来看,其中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团体等对成果的需求不够,不能对人文社科类科研投入更多的关注;高校的人文社科类科研人员只是专注于自己和出版著作,成果不能和社会紧密联系起来。

2.2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价值不够

与自然科学类的科研成果不同,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多是通过论文和著作的形式出现,就高校来说,每年学校里发表的人文社科类科论文多则上千篇,其中一些核心期刊的。但是却存在这样的现象,论文多,成果多,非专业人士并不能看懂,难以进行推广和转化,也就是转化价值不够,对现实的指导不够。再者,很多高校的人文社科类研究人员非常敬业,专心做学术研究工作,但是与社会接触比较少,不关心社会的热点问题,这样研究出来的东西对社会价值性不大,转化成果就存在难度。

2.3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转化渠道存在问题

大部分的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属于精神产品,虽然其中的一部分成果可以直接提供给政府咨询和参考,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但是大部分的成果还是通过传播的渠道让人们去接受的。首先转化传播是通过科研人员在学术会议或者论坛上将科研成果展现出来或者通过展示出来,这样范围就非常的狭小,造成传播转化仅仅限制在一小范围内。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再次传播,是通过媒体等形式,但是由于缺乏一些正确的引导,科研成果容易成为迎合人们娱乐心理的手段。

3. 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转化对策

3.1加强社会关注度

国家应该认识到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性,要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引导以及促进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转化。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也要认识到其重要性,积极的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到人文社科的研究上。高校也要加强对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视,要根据科研人员以及社科类科研成果的相关特点进行制定相关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和标准,要注重引导和激励高校教育和科研人员积极的参与到人文社科类成果的研究和转化。

3.2提高科研成果质量

要想做到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较好的转化,科研成果的质量是重中之重,科研成果质量的提高才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2]。因此,要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首先要做好激励和引导,高校要有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服务社会的人文社科类科研研究。其次,要做好科研成果的评价,要完善评价体系,不能仅仅以刊物的级别来决定科研成果的水平。在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研究中存在很多的不客观因素,需要建立适合人文社科类研究成果评价的体现。

3.3扩展成果转化渠道

在提高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质量之后,要积极做好成果的转化,并要不断扩展成果转化的渠道。高校应该针对不同人文社科类研究成果,积极扩展渠道,来实现转化。首先,要做好首次转化,这需要建立相关的专项资金,用来激励相关优秀论文和著作的发表。其次,高校还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基地,研究成果要和社会、政府以及企业相关,建立一些不同的推广基地,既可以解决资金问题,又可以让成果积极的与社会联系在一起。再者,还要成果进行再次的传播和转化,在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积极的和传播媒体进行合作,在电视、报刊以及广播等上设立相关的栏目和专题来推广更多和社会紧密联系的科研成果。另外要积极的借助网络资源进行人文社科类成果的展示,加强与社会大众的交流。最后,要积极的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高效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推广来促进高校产生经济增长点,把文化转变为经济效益。

4. 结语

高校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转化目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需要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并要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加大对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转化的投入,积极推进优秀成果的转化。因此,要认真面对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并要提出相应的措施来促进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转化。(作者单位:青海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第7篇:科研成果范文

关键词 艺术院校 科研成果转化 教学实践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08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t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art colleg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itiativ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t institutions sh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social practice in a timely manner in terms of personnel servic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the majority of educators should fully recogn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ability of business management in art colleges. Based on the importance of Art Colleges'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this paper in art colleg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value, development status, education strategy to explore, for the majority of educators learn diligently.

Key words art colleg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teaching practice; management

0 引言

随着高校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艺术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成为当前艺术院校科研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够有效提高当前生产技术的发展,提升科技研发效益,因此具有重要的生产作用和价值含义。为了提高高校科研教育的能动性,艺术院校要针对人才服务、学科建设、科研发展等方面,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在整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运用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课题,逐步增加艺术科研成果转化的发展力度。将科研学术理论更好地指引现实生活,为本地区的经济、文化、科学等元素增加动力。同时,在整体教育流程上,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区域性教学实践对地区的发展作用,以及对艺术专业的科研成效,进一步提高艺术院校的业务管理能力。基于艺术院校科研转化成果的重要性,笔者总结多年工作经验,力求建立一个人文意识和形态意识相互融合的创新领域。

1 艺术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价值内涵

从总体上说,艺术院校的科技研究成果表现在方方面面,它包括文学艺术、美术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戏曲艺术、民俗艺术等等。为了提高科学技术探究的推动力,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艺术新能源、新材料、新发展上进行深入的探究,确保最终的教学探究成果能够符合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设计发展领域。

同时,艺术教育科研成果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激励教学工作、强化科研成果的多项任务,是艺术教学工作在理论和实际上的凝聚。从理论上说,通过专业论文、课题立项、教育成果等方面,能够提升科研实力。从实践上说,通过教育产业的构建,能够增进教育产品、实践技艺、就业技能的提升,从而为艺术院校的教学服务奠定扎实的基础。

2 艺术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发展现状

从全国的发展趋势上看,当前教育内容中,大部分艺术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都存在着“孵化较低”的发展现状。根据相关部门作出的统计,在全国高校教育科研范围内,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尚未达到30%。其中,这些不同的教育理论服务、指导教育实践将科研教学的转化渗透在一线教学中。这也使艺术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一度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亟待相关教学工作者建立一个一线教学的发展体系,促使教育形式部门要不断更新工作理念,使艺术院校教育工作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以四川省音乐学院为例,在2011~2013年的高校课程成果的转换情况中,仅2013年,转化成果为127.5万,三年间成果转化的总金额为219.5万。截止到2013年12月,艺术科技成果的转化总额达到了254%。其中,横向科研经费、纵向科研数目,均有所体现,但也呈现出师资投入缓慢、转化经济效果较小的现状。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服务都直接体现着艺术院校的发展问题。为了培养艺术院校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学校科研经费上,采取有效的发展策略,及时将实际的教育成果转化成为经济效果,从而进行学术创建、决策理论、艺术探究等人文特点的深化。

3 艺术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中的突出问题

在艺术院校教育活动中,科研系统的构建和转化具有鲜明的时间性、地域性和发展性。在基础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广大教育科研人员要在艺术理论、人文实践等方面进行探究,并针对教学成果转化中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1)艺术科研成果的转化成果较为单一。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提高了对精神文化产业的关注度。这对于全国各大艺术科研高校来说,无疑具备了鲜明的发展优势。但是在当前科研成果的转化数据上看,即便是汉语言文学等热门的人文学科,其教学成果的转化成果都未能达到10%。而艺术类专业属于受专业限制的特长产业,所以在具体的转化成果上,转化效益更加低弱。例如,在四川省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上,横向、纵向的重大项目(10万以上)的统计信息基本为零。这也再次将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到了当前高校学科教育的重要位置。

(2)对艺术科研成果转化的关注度较低。在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曾经明确指出,未来高校教育工作要着重在高校“全能型”人才的培养、科研技术水平的提高、社会就业能力上进行重点帮扶。但目前,很多学校在具体的科研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上存在“表面化”。反观当下我国艺术效益的科研课题,不管从建立课题还是学术论文研讨上,都存在一定的失衡。同时也反映出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艺术院校科研成果探究的关注度较低,存在忽视教学成果研究的情况。

(3)艺术科研成果转化的覆盖区域较大。从宏观上说,艺术院校创设艺术产业科研流程对设计产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拉动意义。通过高等院校中音乐、艺术等相关专业的设计,能够为本地区的产业实体提供丰富的素材。但是,艺术院校的专业性较强,很难将艺术技能转化为商业服务,难以把社会性和经济型有机结合在一起。特别是艺术院校科研成果还包括“三项产业”、“经济投资”、“高新技术”、“税收政策”等不同的方面。覆盖了教育教学、科学研讨、社会就业、人文素养等不同领域,这也使各大艺术院校在整体转化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难点问题,亟待相关工作者予以解决。

4强化艺术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若干策略

(1)直接作用于高校艺术类学生的就业。从客观上说,高校就业问题一直是各个艺术院校的重点问题。在当前各类艺术院校的生源组成上,他们都是经过专业艺术课程培养的学生。以音乐学院为例,在艺术专业的生源上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一个是专业性较强的音乐学院附中及各音乐艺术学校的学生。另一个是非专业性全日制高长班的学生。因此,很多音乐学院将院校科研直接作用于高校艺术类学生的就业,不断夯实音乐教学专业基础。这样一来,在艺术院校教研成果的后期筹备上,艺术成果的转化更加融合和顺畅。

笔者总结自身经验,建议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在艺术学院的艺术成果上,学院要始终重视对艺术实体产业的筛选。鼓励教育工作者通过在学校内部组织音乐传播公司的方式,将教师的教育能力和学生本身的专业技能融合在一起。其次,学院要以组织交响乐团、筹备民族管弦乐团、数字音乐制作团队为艺术载体,针对于当前的市场就业趋势,使高校学生尽早体验艺术市场的经济特性。通过策划专题舞蹈、举行专题演讲等方式,推荐学院师生作用在一起,建立更具科研价值的艺术课题。通过推介优秀人才、承办具有“学校品牌效益”的专场音乐赛事,使艺术学院的教学成果得到更好的开发。同时,要将高校艺术类学生的专业成果结合在一起,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艺术类学生实现就业,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

(2)建立完善的艺术科研知识产权保保障。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直接作用到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随着知识体系的构建,艺术学院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通过转变教学成果的管理意识,增强产权技能,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产权意识。高校管理者要同时明确科研管理机构对课题负责人申请专利的建议和相关资料的审查,提高相关人员在教育成果保护中的具体职责。

特别是在单位或个人对外进行知识产权探究时,要在知识产权的转让上,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科研技术合同,形成书面的文书预告,不断明确知识产权的项目归属及知识管理审查流程,增加相应的艺术产业评估。一旦在科研成果的转化上出现问题,要依据具体管理制度进行产权控制,防止产生较大的教育经济纠纷。针对人才流动所引起的产权纠纷,特别是在产权成果的归属上,要建立相应的奖惩机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人才的知识产权确立、研发,确保艺术科研对学院内部知识产权的凝聚起到重要的作用。

(3)推动科研技术成果的良性循环。在艺术院校文化体系的构建中,通过学院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的覆盖,不仅能够构建了一个完善的城市发展环境,而且还能强化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就业机构对教育项目的转化。将多种文化艺术场所和网络经济营销、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推动科研成果的发展和转化。例如,强化四川音乐学院和省内各个文化艺术中心的交流,加快公共文化建设。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群众艺术馆和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联接在一起。同时,艺术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还需要强化艺术院校和政府相关机构的联合,共同促进艺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发展。强力推进综合文化设施的全覆盖,为推进高校科研技术成果,提高艺术产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5总结

综上所述,艺术院校教育科研成果的提高要建立在艺术探究的途径上。在艺术院校科研教学成果中,广大科研工作者要不断凝聚艺术院校的师资力量、组织专家学者集中探寻科研教学成果,并将其中蕴含的文化财富转化为生产财富、经济财富和科研财富,积极探究艺术科研成果转化形成一个高效、稳健的发展渠道。

参考文献

[1] 任培华.教科研一体化教学模式与新加坡“教学工厂”[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2(6):49-51.

[2] 思哲.音乐表演专业连续三年就业“亮红灯”[N].中国文化报,2010-01-04.

[3] 陈苗.舞蹈科研管理工作的主要特点探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4).

第8篇:科研成果范文

关键词:科研成果;管理系统;系统安全

中图分类号:G434,G4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3-0073-02

一、引言

高校科研成果是体现高校科研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每年都会进行本单位的科研论文、科研项目等科研成果的统计工作。目前很多学校还是使用基于单机的如Office的EXCEL等进行统计,都是单独以年为时间单位进行统计,数据之间缺乏关联,能挖掘的价值不大。如何更好地保存、利用这些统计信息,为高校的科研服务成为当今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课题。各高校应建立本校科研成果知识库,作为本校科研成果的一个长期积累和统计。同时,作为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各个高校的科研水平进行考察和了解,也需要相关的统计数据。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在科研发展方向上的决策需要这些数据来提供依据。以往都是在需要的时候才发文要求各校上报进行统计,周期长,工作效率低下,因此建设一个既能服务于高校,又能为教育管理部门及时提供相关统计数据的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二、系统数据的采集

为保证科研成果所采集的信息无误,项目建议由科研管理部门牵头,图书馆进行实施。对于过往的数据,知识库设计了科研成果信息登记表,信息登记表包括“题名或著作名称”、“作者”、“作者单位名称”、“作者所在系科”、“发表时间”、“期刊名称”、“期刊性质(省级期刊、核心期刊、权威期刊等)”等关键字段。高校的教师按照表项自己把相关信息填写完整,将电子文档一起上传院系汇总,为下一步数据库的著录打好基础。对后期的数据可以直接在系统中录入,系统将获得及时的动态数据。

对院系提交的科研成果数据,由图书馆专业人员对科研成果数据进行审核、编目,包括资源的整理、格式的转换、重要字段空缺的补充、非专业化词汇的标引、拼写错误的纠正等,从而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数据经图书馆专业人员处理后批量提交进入科研成果知识数据库。

三、系统设计概述

高校科研成果管理系统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主要有用户安全登录认证模块,数据管理(基础数据录入、修改、删除等)模块,数据查询、统计及显示模块,批量数据导入模块等。

1.用户安全登录认证模块

系统主要涉及两类用户:一个是高校的基本数据录入人员的认证;一个是拥有全部权限的超级用户的认证。前者采用数据库管理其用户名和密码,后者采用独立的用户名和密码管理文件,采用这样的模式可以保证数据库的安全,防止数据库用户密码被破译后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数据管理(基础数据录入、修改、删除等)模块

每个高校负责数据维护的工作人员对本院校的院、系等基本情况进行设置录入和维护以及对科研成果数据的录入及维护;超级管理员对高校的基本信息进行预先设置,如高校的名称和操作人员用户名、密码的管理等工作。

3.数据查询、统计及显示模块

数据的查询和统计是本系统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按照高校及教育管理部门的统计口径要求定制,然后将查询的结果输出显示。在系统定制开发前需要明确相关管理部门的统计需求,因为查询功能的实现与数据库表字段的设计一一对应,反过来,数据库表字段的组合可以实现复杂的查询功能,如表所示:

由此表可见,只有设计并定制相应的数据库表的字段,才能按照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或者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定制输出的格式。

4.批量数据导入模块

很多高校已经积累了多年的上报数据,都是独立的文件,各个院系将这些文件按照数据库要求补充完整后,统一上报到图书馆,经审核通过后,批量将数据导入服务器的数据库中。

四、系统的安全设计

任何一个系统的建设,除了部署方便、使用简单、界面友好,最核心的是系统的安全设计,没有一个安全保障,系统随时会被攻击破坏,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本系统的安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系统选型

一个好的系统不仅要运算速度快,而且要健壮稳定,尽量做到免维护。现在的主流操作系统有Windows和Linux及其演化版本,但是Windows系统需要安装杀毒软件、防火墙等进行保护,而且根据cacti服务器性能监控系统统计,Windows系统在运行中经常会出现宕机无法使用的现象,系统的稳定性无法得到保障;而采用Windows系统还要购买SQL Sever或者Oracle等数据库系统,软件成本极高,因此服务器操作系统考虑选用Linux系统。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采用最新版本的Ubuntu系统。目前Ubuntu系统的新版本集成自带了lamp(Linux+ Apache+mysql+php)环境,可以直接使用。另外一方面,Ubuntu系统本身带有防火墙功能,除了可以将不必要的系统进程关闭,还可以用它的防火墙关闭不必要的端口,利用iptables设置允许访问的IP地址范围,减少攻击发生的可能。

2.避免程序开发漏洞

根据公安部及省公安厅的安全周报统计,针对数据库攻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程序设计中对数据库权限的不合理分配,很多程序员要么是对数据库操作不熟悉,要么是图省事,往往选用root用户作为数据库的操作用户,一旦数据库用户密码被突破,整个系统全部权限都提供给了攻击者,因此有必要为不同的数据操作需要分别设置不同的数据库用户权限。另外一个大的漏洞就是系统中的文件上传功能,这个往往是公安部门安全周报和安全部门在安全培训演示中必提的问题。很多缺乏开发经验的程序员开发了上传功能,采用upload程序,却没有对其进行安全考虑,使攻击者在取得了upload程序的路径后很方便地把攻击文件上传进了系统,从而实施攻击。在本系统中将upload功能嵌入了数据录入的程序中,没有独立的upload程序,避免了该漏洞的产生。

3.系统认证模式

本系统由于涉及多级用户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这些用户的信息安全意识,如密码的复杂程度、网络的正确使用和设置等,因此必须设置不同的系统安全认证模式,对于用户的密码实现加密并存储在数据库中,从而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4.定期数据备份

系统的基础数据要定期进行备份,并下载到专门的地方进行存储,防止服务器出现硬件故障时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系统恢复。可以采用系统的crontab设置在非工作时段自动备份,并且备份的数据文件名以日期标记,方便数据的追溯查找。

五、结束语

随着科研成果库的不断增长,这个系统将会为教育科研的发展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这是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科学决策的基础,数据的全面便于决策。同时,该系统也可以用于一个省级基础教育系统的科研情况的统计,为基础教育的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

第9篇:科研成果范文

关键词:高校;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研究

一、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

高校是以传播科技知识、培养专门人才、开展科研活动为主要目的,是潜在的生产力孕育和发展场所。随着高校教育日趋职业化,高校服务企业、服务市场的意识不断增强。高校的智力资源越来越需要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高校与企业的融合中,知识产权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保护知识产权既可以明确权利的归属,亦可使权利主体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积极性得以维护,从而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能为学校与企业营造更好的合作环境。但近年来,由于高校和政府、企业间合作形式逐渐多样化,对流转中科技成果所有权的争夺日益激烈,而作为成果流转主要形式之一的知识产权所产生的纠纷也不断增多。因此,有针对性地探究科研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促进高校科研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纠纷的特点

1.纠纷类型多样化

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高校的知识产权类型众多,如:技术类知识产权,即以技术为表现形态的知识产权;标识类知识产权,即与科研成果转化有关的注册商标、服务标记、商号和名称等标识类知识产权;著作类知识产权,即以作品形式表现的知识产权;信息类知识产权,即以信息为表现形式的知识产权。①因此,在成果流转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纠纷也呈现多样化态势,如:专利权与非专利权的技术成果纠纷;技术成果成熟与否的纠纷;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纠纷;专利成果让渡过程中的归属纠纷;信息类知识产权泄密造成的纠纷等等。

2.纠纷主体的固定性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多依托于企业,这也决定了此类纠纷主要以高校、企业为固定主体。纠纷或是发生在高校与企业之间,亦或是高校与高校、研究机构之间。这种相对固定的纠纷主体使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纠纷在纷繁的类型纠结之中能够根据不同的纠纷主体整理出纠纷形成的主要脉络,便于我们在分析纠纷成因的基础上,探求保护知识产权的新方法。

3.纠纷处理以行政途径居多,处罚力度不强

依据我国有关的法律规定,涉及高校知识产权纠纷时,具体的处理途径有三种。一是内部行政处理,如:在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创作以及成果的申报、评审、鉴定、产业化活动中,剽窃、窃取、篡改、非法占有、假冒或者以其他方式侵害由高等学校及其教职员工和学生依法享有或持有的知识产权的,应责令其改正,并对直接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处分,违反有关规定,泄露本校的技术秘密,或者擅自转让、变相转让以及许可使用高等学校的职务发明创造、职务技术成果、高等学校法人作品或职务作品的,或造成高校资产流失和损失的,由高校或其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二是行政处罚,某些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不仅损害了私人权益,而且也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侵害了国家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不但要承担民事责任,同时也要对自己违反行政法律义务所造成的后果承担行政责任。②三是司法途径,即享有知识产权的任何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其权利受到侵害时,均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讼,进行司法保护。

三、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几点建议

1.重视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近三十年来,我国高校已逐步构建、完善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但在观念意识的转变、管理制度的完善、法律知识的普及,实施监督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高校必须加强知识产权法律宣传及师资和管理人才培训工作,要把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纳入本单位的普法教育计划,要强化科研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将知识产权工作列入各项工作之中,充分灵活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学校的权益,为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奠定良好的基础。

2.明确科研管理机构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职责

高校应明确科研管理机构在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的职责,制定符合高校实际的知识产权管理规章;肩负起知识产权登记管理工作;对课题负责人申请专利的建议和相关资料进行审查,并对单位签订的各类知识产权合同进行审核和管理;对教职员工和学生申请的非职务专利及进行非职务专利、非职务技术成果以及非职务作品转让和许可的,进行审核以及技术合作、技术入股等合同中的技术价值评估工作等。

3.完善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规章制度

其一,是在规章制度中明确职务成果与非职务成果。高校知识产权纠纷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职务成果缺乏明确界定,导致发生纠纷时,无法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因此高校应针对职务成果的特性,在管理制度中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防止因制度空白而引起的权利纠纷。其二,高校及其所属单位与国内外单位或者个人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对外进行知识产权转让或者许可使用,应当依法签订书面合同,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等内容并应当经学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审查,报学校批准。其三,针对因人才流动引起的知识产权纠纷,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重视人才流动中的知识产权管理。特别是在派遣出国访问、进修、留学及开展合作项目研究时,对所涉及人员在校已经开展的研究,而在国外可能完成的发明创造、获得的知识产权,应当与派遣的高等学校签订协议,确定其发明创造及其他知识产权的归属。其四,可以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对科技人员保护知识产权有贡献者予以奖励;对给学校的知识产权造成损失者、对学校的知识产权直接侵害者要给予必要的处罚。

4.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高校应加强同科技、工商、出版、公安、法院等知识产权保护所涉及的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知识产权保护的最新动态,通报本校在知识产权保护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并和其他知识产权所有人组建协会或联合组织,使其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成员单位权利受到侵害时,协助调查取证,申请仲裁或提讼,使高校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形成合力,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还沿用原来的行政管理模式,知识产权管理分散于众多部门中,管理的各个环节脱节,缺乏有机联系,这样极容易造成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空白地带。③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及科技投入回报率,就应当厘清高校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产权纠纷的特殊性,结合高校科技成果的特点,并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制度,从而有理、有据、有力地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参考文献:

[1]史亚洲、周博.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6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