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课题研究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大会计人才培养开发力度,并将高端会计人才列入“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将国际化提升到我国会计人才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的高度,指出着力培养造就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国际水准的会计学术带头人”是我国会计人才建设的主要任务。可见,国际化已成为我国会计人才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今后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会计教育是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高等会计教育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会计专业人才尤其是被选为国家或地方会计领军人才行列的,几乎都接受了高等会计专业的教育。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
二、国际先进的会计标准体系与会计课程体系滞后的冲突
(一)会计标准体系的国际化进程 国际化已成为当前我国会计的一个重要议题,会计国际化离不开会计教育国际化的支撑。我国会计标准体系建设已迈入国际先进行列,2006年,财政部颁布新会计、审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实现了“实质性趋同”;2008年和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2010年4月,《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明确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基本立场和时间安排,从而形成了一套外有会计审计准则严格规范、内有内部控制规范保驾护航、周边有信息技术标准有力支撑的“闭环式”标准体系,会计、审计、内控、信息化四大会计标准系统四轮驱动、齐头并进、共同作用、相辅相成。中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其国际趋同已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与世界领先的内部控制框架在所有主要方面保持了一致。世界范围来看,欧盟、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已开始实施和采用IFRS,金融危机后,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启动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一系列的磋商合作。可见,准则的国际趋同与等效是当前最重要的会计环境特征。
(二)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进程 相对于会计准则国际化的飞速进展,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进程缓慢。自加入WTO以来,国际化已成为政府及教育者的常用口头标语,国内高校也普遍将国际化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但会计教育国际化的成效显然不如人意。国际化往往只是口号,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即使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也只是对国外经验的照抄照搬,没有结合我国的形势特点。做好会计教育,课程设置是关键。随着IFRS在世界范围内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在会计课程中增加国际化内容的呼声越来越高,会计专业的每个学生都应当了解会计国际化的内容,美国会计学会(AAA)和AECC一直强调会计课程的国际化方向,且学者们就会计国际化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会计国际化课程设置经验。可见,我国会计课程体系改革的进程严重滞后于海外会计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改革,与我国当前会计标准体系的国际化进程严重脱节。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应对加入WTO 的人才竞争和挑战,培养国际性企业、跨国公司或国际中介机构需要的人才,构筑这类人才教育或后备力量培养的制高点迫在眉睫。但教师讲授的知识过于陈旧,教育界应重新审视课程的设置以使学生能适应现在和未来的企业环境。为此,Bedford委员会和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了一系列报告、目标和说明书,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环境及其带来的人才新需求,改变和重新构架整个会计课程体系已在会计教育界达成共识。笔者以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和等效为背景,通过对国内10所高校会计学科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我国当前会计国际化课程的现状,指出我国高校会计国际化课程改革的主要障碍,为我国会计国际化课程的改革提供建议。
三、会计课程体系现状及重构
(一)会计课程体系现状 目前会计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学内容滞后,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较多,且内容狭窄,种类不丰富,过于关注技术规则及职业考试,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对于能力的运用方面关注不够,教材难如人意。葛敬东(2009)系统调查了国内30所高校本科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设置情况后发现:课程门类划分过细,或按行业、或按业务、或按专题划分,导致会计知识缺乏逻辑衔接而呈碎片堆积状况;课程名目混杂,边界不清;内容重复或遗漏;没有统一学时标准,缺乏对教学时间的科学管理;实务课超重,使学生缺乏会计理论和抽象能力培养。刘永泽、池国华(2008)认为会计教育目标和定位不清、理念落后,会计教育的改革和资源投入缺乏动力,以及会计教育的经验交流不足,是导致当前会计课程设置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二)会计课程体系重构思路 Albrecht & Sack(2000)指出,会计课程要强调基本原理或原则的教育与技能的培养,强调高水准、宽口径的课程;孙铮、王志伟(2002)建议专业课程采用国际权威教材。李晓慧(2009)考察了英国大学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提出将相近的学科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形成新的会计课程体系。方宝璋(2004)对我国会计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引进国外先进教材、增加国际会计、国际经济法规课程的内容、加大电算化会计和网络化会计课程的份量、开设人力资源会计、无形资产会计、社会保险会计等选修课、拓宽专业基础课、精简合并专业课、调整选修课的建议。此外,May et al.(1995)调查研究还表明,会计教育课程的内容中应包括更多的交流技巧、人际关系和职业道德。尽管会计课程体系改革已受到政府、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但怎样进行改革、改革的效果如何还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尤其是当前会计国际化背景下,会计课程体系设置如何应对全球准则趋同的新趋势,如何满足市场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应该成为当前会计理论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四、研究设计与统计分析
(一)样本选择与问卷设计 为了调查我国本科高校会计国际化课程的情况,笔者选择了在国内会计教育具有一定影响的东北财经大学等10所高校,对这10高校负责会计本科教育的学科带头人(或会计学院/系院长/主任)展开问卷调查。之所以选择这10所高校,主要基于以下考虑:10所高校分别代表了我国会计学科综合实力的三个梯队,一是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代表老牌的国家级会计学重点学科,二是北京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代表国内会计本科教育的一流学府,三是南京财经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代表了新升会计本科院校。虽然这10所高校的会计学科排名有所差距,但每所高校的会计学科都有一定的发展历史,积累了自己的会计本科教育特色。10所高校均有硕士点,8所高校具有博士点,其中4所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所为国内从事会计教育最早的学府,1所为地方财经高校的代表。之所以选择学科带头人为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高校的学科带头人深谙本学科的发展规律,具备从宏观上把握学科改革方向的战略能力。学科带头人不仅理论功底深厚,而且富有一线的教学经验,了解最新的教学动态。笔者旨在调查我国本科高校会计国际化课程的开展情况,并分析会计国际化课程应包含的主体内容及当前进行会计国际化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参考Adhikari et al.(1999),本次问卷共设计了25个问题,涉及三个方面:会计国际化课程体系开展情况,会计国际化课程应包含内容的重要程度,开展会计国际化课程的主要障碍。调查问卷于2013年4月7日以电子文档形式发放,并于2013年4月16日全部收回。10份问卷填写完整,有效问卷达100%。
(二)10所高校学科带头人概况 10位问卷对象拥有博士学历的9人,在读博士1人;教授9人,副教授1人;所学专业均为会计学;5人具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从事会计教学工作平均约为19.3年,其中从事会计教学工作30年以上的1人,20-30年的2人;8人曾教授过国际会计相关课程。被调查对象的背景数据表明,问卷对象均为接受过会计专业教育的高学历高校教师,有着丰富的会计教学经验,具备一定的会计国际化视野和会计国际化课程教学经历,而且均为各高校会计学科带头人,掌握所在高校会计学科的发展情况,对会计教育改革有着自己的见解。
(三)会计国际化课程开展情况 10位问卷对象中有9人认为有必要进行会计课程的国际化改革,说明国内高校已普遍认识到会计国际化的必然趋势、国际会计人才的需求以及会计课程国际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对国内会计国际化课程的开展有如下困惑:
(1)是否将国际化作为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10所高校均已将国际化列为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说明我国高校均已认识到会计国际化的重要性,将国际化纳入到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中。如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为“亚洲一流,国际知名”,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计学专业人才”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新目标,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将“国际化”确立为会计本科办学特色。
(2)是否设有国际会计专业、是否与海外大学或机构合作培养会计本科生。8所高校设有国际会计相关专业,7所高校与海外大学或机构合作培养会计本科生,8所高校与海外大学或机构合作海外资格证书的教育与培训。随着国际化认识的提升,国内高校纷纷设置了国际会计专业,如厦门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的会计本科专业设置了国际会计方向,天津财经大学的会计本科设置了ACCA方向,上海财经大学设有美国会计、ACCA和CGA三个国际会计本科专业,江西财经大学也设有ACCA本科专业。在设置国际会计专业的同时,许多高校还积极与海外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设有国际会计中澳班(与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合作)、ACCA班(与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合作)、CGA班(与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合作)。
(3)是否有教师海外研修计划、是否引入海外原版教材。9所高校有专职教师海外研修计划,8所高校引入了海外原版教材。可见,为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国际化水平,各高校制定了各类教师海外研修计划或方案,公派校内优秀教师海外进修,促进国际交流。在这方面,普通地方高校表现得更为突出,资助的力度更大、范围更广。其可能的原因是,重点综合性大学开展国际交流较早,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合作模式,而地方高校国际合作起步较晚,需要投入更多的人财物以追赶国际化的步伐。因此,在教师海外研修和海外教材引入方面,地方高校表现得更为积极与主动。
(4)是否设置了专门的会计国际化课程。8所高校设置了专门的会计国际化课程,2所高校在既有的会计课程中包含了国际化内容,问卷的10所高校均对会计国际化在课程方面采取了措施。我国高校对会计国际化课程的处理方式与美国有较大差异,根据Adhikari et al.(1999)的调查结果,美国有近2/3的高校是将国际化的内容包含在既有课程中,而没有单独设置专门的国际化课程。我国情况恰好相反,80%的被调查高校设置了专门的国际化课程,表明国内高校普遍重视会计国际化趋势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从设置的会计国际化课程来看,主要包括:International Accounting、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Accounting Concepts and Principles、Governance,Ethic and Risk等。国内高校较多是将国外的原版英文教材引进或以某项国际知名认证资格的教材为主,存在英文教材或教学即是国际化的错误认识。目前会计国际化课程的现状是,大部分课程本质上为国内课程的英译本,真正涉及会计国际化内容的课程并不多。
(四)会计国际化课程应包含的内容 会计国际化课程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是当前国际化趋势最迫切所需的?笔者参考Adhikari et al.(1999),将会计国际化的议题分为11个方面,并按重要程度分为“不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三类进行计分,统计结果见表2。表2显示,从全样本(10份问卷)来看,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审计准则以接近“非常重要”的程度被认为是会计国际化课程中最应该包含(最重要)的内容,9份问卷认为国际会计准则“非常重要”,7份问卷认为国际审计准则“非常重要”。接下来重要性依次为跨国公司业绩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和控制、国际财务报表分析、外币业务。区域协调和通货膨胀会计则被认为是相对不太重要的内容。这样的内容重要性排名反映了会计国际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与会计人才市场需求一致。当前,国际会计准则在全球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我国会计准则已与IFRS实现了等效,因此,国际会计准则应该成为当前以及未来会计国际化课程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通货膨胀会计、区域协调、外币业务等内容随着准则的全球化,其重要性越显削弱。但Adhikari et al.(1999)的调查结果则显示,比较会计制度、外币业务是相对重要的课程内容,国际审计准则、管理信息系统和控制是相对不太重要的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以及内部控制的开展,跨国公司业绩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和控制被认为越来越重要。从三类高校之间的差异来看,重点、一流、地方高校对问卷所列内容的评分逐渐增高,即一流高校认为的重要性介于重点和地方高校之间。具体来看,地方高校普遍认为所有内容的重要性高于重点和一流高校所认识的重要程度。对于地方高校来,国际会计准则、国际审计准则、跨国公司业绩评价、比较会计制度、管理信息系统和控制均为会计国际化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与不同类高校会计学科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有关,不同类高校发展的需求不同。
注:“不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分别计为1、3、5分。
(五)开展会计国际化课程的主要障碍 从以上问卷统计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已认识到会计国际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认识还基本流于表面,以直接照抄照搬海外内容为主,还没有开展真正意义的会计国际化课程。目前,我国高校会计国际化课程的障碍可归类为:经费不足、学生兴趣不足、学校(院)意愿不足、市场需求不足、缺少专业师资和当前会计课程已过于繁杂,并将阻碍程度分为“不是障碍”、“一般障碍”和“主要障碍”三类,统计结果见表3。表3显示,从全样本(10份问卷)的得分情况来看,表3所列的障碍均未构成会计课程国际化改革的主要障碍,“学校(院)意愿不足”的得分仅为1.8,基本不构成障碍,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国内高校已经普遍认识到会计课程国际化改革的必要。相对来说,当前繁杂的会计课程、专业师资缺乏、经费不足、市场需求不足以及学生兴趣不足构成了国内高校会计课程国际化改革的一般障碍。我国当前会计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过多且交叉重复已饱受诟病,随着市场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逐步提高、会计学科应用范围的拓展以及交叉学科的兴起,会计本科专业学生的公共课、专业课种类与数量越来越多,这既造成学生疲于应付名目繁多的课程,使其很难产生多余的兴趣接受会计国际化的内容,又导致教师过重的教学任务,很难安排专门的教师从事会计国际化的教学工作,同时众多的课程建设也占用了较多的教学经费,导致可用于会计国际化课程建设的教学资源变得捉襟见肘。
注:“不是障碍”、“一般障碍”、“主要障碍”分别计为1、3、5分。
五、结论
我国高校已认识到会计国际化不可阻挡的趋势,并已经着手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但对会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大多局限在设计几个冠以“国际”字样的专业或与海外大学和机构的合作培养上,并没有将会计国际化的实质内容渗透至会计本科人才培养中。反映到会计国际化课程的改革上,虽然引进了原版教材,设置了专门的会计国际化课程,也实施了教师海外研修计划,但大多是临摹画瓢,照抄照搬,更多的是将英文教材授课、海外资格证书的培训课认定为会计国际化课程。问卷调查显示,国际会计准则、审计准则、跨国公司业绩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和控制等是会计国际化课程的主要内容。国内高校应组织专家围绕这些会计国际化的重要内容编写教材,设置相关课程;同时,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组合,将会计国际化的内容包含进已有相关或相近课程中,即“设置专门会计国际化课程”和“将国际化内容包含进已有课程”两种方法并用。另外,应组织培养一批会计国际化的专业教师队伍,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同时引进海外会计国际化的专业人才,加强合作的同时,总结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特色。但该研究仍存在局限。由于属于专项调查,问卷对象、范围的限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结论;问卷的设计主要参考Adhikari et al.(1999),无法涵盖我国会计国际化课程的所有内容;主要向会计国际化课程的供给方进行了问卷调查,结论缺少需求方(如公司、学生)问卷的支持。
[本文系上海立信会计研究院科研项目“国际化背景下的会计课程体系研究”(编号:OD104000912GD0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曲晓辉:《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刍议》,《会计研究》2001年第9期。
[2]刘永泽、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会计研究》2008年第8期。
[3]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和对策》,《会计研究》2004年第2期。
[4]孙铮、王志伟:《加入WTO 后中国会计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前景》,《会计研究》2002年第6期。
[5]李晓慧:《会计教学体系研究:来自英国大学的借鉴》,《会计研究》2009年第10期。
[6]W·克蒂夫·阿尔伯切特:《会计教育的发展对策》,《会计研究》1998年第9期。
[7]方宝璋:《加入WTO与我国会计课程的改革》,《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4年第4期。
[8]葛敬东:《会计课程设置的乱象与统整——基于30所高校会计专业会计课程设置的调查》,《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9]孙铮:《会计教育与人才培养相关方面的关系》,《中国会计报》2011年9月30日。
[10]郭强华、邱芸:《实话实说:会计教育——全国十四所重点大学会计教学现状评估及改革方向的调查报告》,《中国财经报》2001年6月14日。
[11]Adhikari A,Flanigan MA,Tondkar RH. A Survey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Education in the US and Some Other Countri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1999,17.
[12]Albrecht WS & Sack RJ. Accounting Education:Charting the course through a Perilous Future Accounting Education Series 16,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2000.
[13]Mary,B. C.,and Mark,A. D. Assessing knowledge structure in accounting education:an application of Pathfinder Associative Networks. 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2003,21.
二、问题的提出:本班幼儿都是刚入园的新生,他们对于色彩的认识仅仅是表面的认识,许多幼儿连色彩的名称都不知道,只知道他们好看。幼儿具有好奇的天性,他们对于不知道、不认识的事物都很感兴趣,小小的一盒油画棒里蕴藏了无穷的乐趣,吸引他们想要去认识、寻找与发现。幼儿园美术活动很大一部分都与如何运用色彩有关,而此时又是本班幼儿认识色彩的关键时刻,基础打好了他们今后将收益无穷。所以我们选择了幼儿喜欢的色彩,将《幼儿运用色彩绘画初探》列为本班的美术课题研究。
三、研究对象:小二班全体幼儿
四、研究时间:2005年9月-2006年6月
五、研究方法:以实验研究法为主,观察法、操作法、调查法、谈话法、文献法等方法为辅。
六、研究的目的:
(一)让幼儿认识各种常见的色彩,学习正确的涂色方法,对多种色彩感兴趣。
(二)通过幼儿对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的感知,诱发幼儿兴趣,陶冶幼儿情操,开启智力,在获得美感和喜悦的同时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
(三)通过“观察—体验—发现—想象—表现—创造”来开展活动,让幼儿观察、游戏、创作等具体实践活动来进行,学习色彩的运用。
七、课题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5年9月
1、认真学习《纲要》精神,学习有关美术教育方面的文章,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以幼儿为主体,贴近幼儿实际,注重活动的操作性和启发性,循序渐进、由潜入深,促进幼儿运用色彩能力的发展。
2、对小二班幼儿进行认识色彩、运用色彩水平的测试,为开展《幼儿运用色彩绘画初探》课题做准备。
3、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研究计划。
(二)实施阶段:2005年10月——2006年6月
第一阶段(2005年9月——2006年1月)
1、收集有关作品,组织幼儿共同欣赏,以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兴趣。
2、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关内容进行运用色彩绘画的教学,初步培养幼儿对色彩的兴趣。
3、收集相关材料,阶段小结。
第二阶段(2006年2月——2006年6月)
1、调整策略,选择适合小班幼儿运用色彩绘画的教学内容进行指导,提高幼儿运用色彩绘画的水平。
2、启发引导幼儿、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选择各种内容,运用各种手段,开运用色彩绘画教学,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富有个性的表现自己,在活动中展示出天真稚拙的美、大胆的创造,增强幼儿的兴趣和自信心。
3、对幼儿进行后测,并收集相关材料。
(三)总结阶段:2006年5月——2006年6月
“责任教育”小课题研究立项计划书
课题名称:“语文课堂教学”与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青竹
立项时间:2009年1月
一、课题的提出: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新世纪人才需要博学多才,有快捷获取信息的能力,有终生学习的观念,有自我发展精神,有与人协作能力等,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责任心的培养。如果一个人没有认真负责的意识,一切都会失去基础和根本。
目前在校的学生,是一个独生子女的群体,他们享受来自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家长的厚爱,生活的环境优越,个人利益唯上的意识强,但对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却很少思考,缺乏责任心、危机感、使命感。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势在必行。
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的问题,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上海市二期课改对本市学生的素质提出如下要求:有强健的体魄,有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有开放的意识和文化包容态度。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发现问题,能收集、加工、处理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而“责任意识”则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朋友、对家庭、对自己负责的人,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就取得了成功。
毋庸置疑,课堂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语文学科实施的是母语教学,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深远。要进行“责任教育”的研究,责任的课堂是不能绕开的话题。
当然,责任感教育的途径和手段是非常丰富的,它体现在教育甚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无处不在,教育时时存在。所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根基。“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关键字:计划
二、研究目标:
通过实践研究“责任引领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语文素养,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文献法调查比较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
五、主要措施:
1.经常从网络或书刊杂志上查阅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学习国际国内责任教育,尤其是责任课堂研究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方法。
2.深入钻研教材,梳理教材文本材料中的责任元素,拟定“责任教育”的个性化教学目标。
3. 借助凤凰语文网,充分利用备课时间,针对每一节课具体实施“责任教育”,包括预习环节的任务驱动,初读课文的自主学习,责任引领下的师生对话和作业巩固,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4.及时反思教学行为,分析典型案例,提炼经验做法。
5.打通“责任课堂”和“学程导航”的研究壁垒,力争出研究成果。
六、研究步骤:
1.2月份开始网络备课,思考责任课堂的教学细节,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动中。
2.每一节课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责任课堂的教学流程。
3.强调责任引领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4月份开始鼓励学生以责任感引领自己课前预习,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扩展知识面,全面提升学科成绩。
七、预期成果:
【关键词】初中化学;复习课;存在问题;有效措施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它的出现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时至今日,考试制度依然是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和欧美教育修学分的考试机制不同,我国从小学到大学无一例外的同过考试来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考试之前,学校会安排复习课程对已学的内容进行梳理、巩固。在复习课程中,学生对就内容重新学习,让自己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在温顾旧知识的同时,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查漏补缺。尽管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课堂教育改革,然而在实际过程中,很多教学改革并没有落到实处,导致复习方法与学生学习方式不够完善,严重影响了复习课堂的教学质量。如何提高新课程中初中化学总复习教学的有效性是本文想要探讨的内容。
一、初中化学复习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题海战术现象严重
做题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主要途径,通过习题不仅可以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对已经掌握的旧知识进行巩固,并且通过一定习题还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的提升。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中学复习课程中很多教师过于重视习题作业量,在没有保障习题质量的前提下,在每个章节、每个学习内容教师都会给学生安排大量的习题,这种复习方式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学习压力,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此外,初中课程很多,大量的化学习题也挤压了其它课堂的复习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它课堂的复习质量。
2.缺乏实践
化学即来源于生活也作用于生活,这也决定了化学应用范围的广泛性。像生物制药、武器研发、农业生产、日化用品生产都离不开化学的支持,和其它学科注重理论性不同,化学在依据理论知识的情况下更加注重实践,这也增加了化学学习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化学变化,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程度。但是由于复习时间相对紧张加之教师教学观念不够完善,很多教师在复习课堂中,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梳理缺乏实践。复习本身就是查漏补缺的过程,缺少实践的复习课堂显然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提升。
二、影响初中化学复习课程教学效率的因素
师资力量是教学中的关键,他们是影响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近几年,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很多学校逐渐增加了教学的投入力度。在教师选择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每名教师都经过专业的教学培训,并取得相应的教师资质。尽管素质教学观念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很多教师教学观念依然相对落后,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加之中学教师队伍年轻化严重,很多教师教学经验相对缺乏,在制定复习目标过程中知识点的梳理不够完善。
三、教学方式单一
教学方式也是化学复习课程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方式的选择对化学复习课程的教学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学校的教育配套设备比较完善,而且在化学复习课程中也运用了多媒体为学生模拟实验,但是教学方式单一的情况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实验课程以外,课程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阻碍了学生创造力、自学能力的发展,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下,课堂气氛怎能活跃?这样使化学复习课程变得更加枯燥无味。
四、实验设施不够完善
时代在发展,教育内容与教学方式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老旧发黄的教材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理念的需求。教材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向,为了加快素质教育的进程,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课程改革。针对每个科目教育部每年都会制定出新的课程标准,化学作为中学的重要课堂自然是课堂改革的重点,为了加快素质教育的进程,对于化学教材编写方面,并没有一成不变,而是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更新。素质教学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分析能力,化学侧重于实验教学,很多学校尽管采用了新的课程标准,但是由于基础建设相对较差,很多学校没有规范的化学实验室与实验用具,严重影响了化学复习课程的教学质量。
五、提高初中化学复习课程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1.改变复习方法
化学是集理论性、实践性于一身的学科。而且很多知识点概念化、抽象化,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变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首先,注重实践能力。在理论讲解之后,教师一边讲述化学理论知识,一边进行化学实验。通过示范,可以向学生直观感受到整个化学变化的过程。第二,教学方式灵活性。为了纠正学生复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找出几名典型代表,对典型群体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最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
2.坚持“一本为本”的思想
为了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各个地方都加大了教育的投入力度,不仅聘请专业的教师,还购买了很多教学器材与设备。近年来我国对教育进行了深化改革,对素质教育的观念也逐渐重视。并且每年的考试内容,教学目标中都有明确表述。
因此,对于化学复习课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以书本为主,避免陷入研究难题、怪题的复习状态。此外,中学化学课程属于基础课程,在习题强化训练的过程中要将习题精简化,避免出现题海战术情况的出现。
3.运用“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对学科方法的学习、理解和掌握,是一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考复习中,应充分应用中考复习中培养学生运用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这种优势,把学科方法的培养推向更高的层次,特别是对于学生较难掌握的学科方法:如实验条件控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信息处理方法、各种思维方法等。从教学的本质来讲,学科方法也就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在具体学科中的体现。化学学科方法是在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化学学科实际问题中形成特殊的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问题情境”作为思维的内部条件,它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兴趣、认知发展水平等因素,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化学问题情景,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形成相应的思维方法,也就训练了学生的化学学科方法。
总之,总复习作为初中化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新课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是对新课教学取得的成果的巩固和延伸。在教学中,应注意它与新课教学的区别与联系,根据复习对课程目标的作用及学生在复习中学习的特点开展更为有效的复习教学,提高实现新课程化学教学目标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贾金苹.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课堂效率[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03期
关键词: 农村小学 体育课堂教学 生活化
1.引言
长期以来,小学体育课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受竞技运动体系和“封闭式”课程管理的影响,其技术要求高,动作难度大,场地器材的要求高,教学组织形式单一、乏味,因此,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被削弱,学习效率低下,课堂教学失去生命的活力,“教得辛苦,学得痛苦”成为体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也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严重阻碍了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因此关注体育教学生活化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近年来体育教学改革各级观摩课的部分教案和国内外有关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文献,为实施“生活化”的体育课堂教学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2理论研究法
2.3实证研究法
在广泛调查体育生活化教材内容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的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结合理论研究成果,分析归纳体育教学生活化内容实施的途径和方向。
3.结果与分析
学生普遍对简单、机械、反复重复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缺少锻炼的欲望,如队列、投掷垒球等,对技术难度较高的项目也表现出一定的避让心理,如跳高等;而对一些平时能用到的、娱乐性较强的运动内容有浓厚的兴趣。
教师认为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他们在校内外的活动,制定符合教学目标的贴近生活的、具有实用性的教学内容。
专家与学者则强调,要从提高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的高度认识体育内容生活化的问题。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项目本身的功能、特点、作用的分析,项目的增减上,必须对其整体结构和功能进行认识把握。据此,我们进行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3.1理论框架的研究
3.1.1小学体育教学生活化的涵义。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以目标统领教学内容,教师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因此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补充和增加一些实用的健身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游戏体育,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对他们产生的价值,使体育锻炼融入他们的生活,成为自觉自愿的实践者并贯穿终身。
3.1.2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内容。我们将内容分为健身、竞技、游戏娱乐和保健四大类,在此基础上,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把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性”和“提高型”两大类。以跳跃运动为例:
基础型:指具有跳跃运动项目的整体概念和特点的知识及运动方式。理论部分为基础知识和运动常识等,实践部分包括以跳跃为媒介的各种身体活动,了解跳跃运动的特点,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提高型:在理论上了解跳跃运动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根据水平划分,制定在生活中便于开展的形式和规则。
3.2实证研究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校在各个水平阶段均开展了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课程实践,通过公开教学和平时的教学、评课、研讨得到印证。上课学生普遍认为情景式、生活化的体育课堂教学使他们更能接受,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使他们更乐于从事体育锻炼。我对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班级进行抽样调查,在三个水平阶段6个班级发出调查问卷288份,收回288份,有效问卷282份。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与研究,我们认为,实施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途径与方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2.1淡化竞技运动要求。竞技运动的特点是规则的严格化,场地的标准化,技术的精细化,竞争的激烈化。这些被学校体育延用了几十年的竞技内容越来越不适应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无法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3.2.1.1降低规则的技术难度。
3.2.1.2将技术的教学融合于游戏中进行教学。
3.2.1.3注重教学内容的健身性和娱乐性。如在投掷运动的处理上,以各种投掷的形式:扔手帕、装水的小气球打水仗等。
3.2.2结合生活中传统节日、儿童故事、季节变换,将教学情景化,也是实施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小学生更愿意过童话般的生活,将一些枯燥的技能技术的学习结合日常活动、传统节日、儿童故事等情景中完成教学,学生更愿意接受,而且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如:秋游、圣诞节、小蝌蚪找妈妈等。
3.2.3注重提高锻炼的娱乐性。随着人们体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追求体育活动中的娱乐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价值趋向,因此要在教学中增加快乐的“元素”。
4.结论与建议
4.1实践证明,只有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才能真正发挥其健身作用和娱乐作用。随着社会的高度文明发展,体育教学生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4.2按照本研究,选择和设计生活化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容易体会到学习的意义,产生浓厚的主动学习的愿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
4.3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要求,对当前教育不仅不适合,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阻碍发展的作用。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强调“抓两头,放中间”,即抓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建设,而放开教学内容这一块。所以各地区、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生现实条件的教学内容,使生活化的体育课堂教学真正走进课堂、走近学生。
参考文献:
[1]阮晓燕,王克明.汽车轮胎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可行性研究实验报告.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工程应用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Curriculum Reform of "Mechatronics System Design" in Universities
ZENG Yudan, DU Liuqing, ZHANG Mingde, YANG Xiangyu, WANG Yali
(Chongqing Automobile Institute,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Abstract "Mechatronics System Design" as a core curriculum in group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urriculum, has strong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features. In this paper, our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in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reform emerged as the major issue, the demand for the industry, for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emphasizing awareness and sense of innovation and engineering training, a typical mechatronic systems - NC special main design feature for teaching, student-centered, self-study students for the purpose of awareness and self-learning ability, the students involved in the actual design process was focused o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reform, to build and improve enhance undergraduate project quality, to develop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creative ability of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odel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Mechatronics System Desig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innovation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0 引言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及信息处理技术、系统工程、检测传感技术、伺服传动技术等多学科领域,是机械工程专业学科课程群中的核心课程。本课程技术含量高,内容更新快,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机械、电子、控制与信息处理等多学科的知识,完成对系统的分析、设计、优化等一系列过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工程实践性,相比其它专业课程而言,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面临更多问题,具有更大难度。
目前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教学内容过分侧重于工程科学理论知识的灌输,缺少工程分析设计的实践过程,远远不能满足工程应用要求;②教学模式基本还是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 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方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动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机会很少。以上问题使得学生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脱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不能适应现代化经济建设和工程技术发展的要求。
1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我校自1999年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方向以来,一直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现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小结如下:
1.1 教学内容改革
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16个重大专项之一,也是国家振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内容设置上,紧跟这一重大决策,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将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数控专机系统设计专题作为主要内容,在前续课程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应用实例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工程实例,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特别是数控专机系统的设计过程进行较系统完整的学习,并循序渐进地进入实际设计过程,并最终完成数控专机的方案设计和优化、各元部件选型、软件流程图、电气原理图等所有理论设计和功能模块细部设计过程。教学所用的工程设计案例大部分来自学校教师所承担的实际科研项目,如数控电焊专机设计、锥齿轮传动质量智能检测分析系统设计、数控弯管机控制系统设计等,避免了空泛地照搬教材进行照本宣科,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自主查阅、了解相关知识,进一步掌握相关技能,并将所学所得结合实际设计过程进行巩固,在此过程中,教师将自己的设计思路、方法和经验毫无保留地对学生进行传授和讨论,从而实现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机电复合型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也真正体现出课程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工程应用的实质。
1.2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
本课程是一门面向工程应用,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对“系统”进行“设计”和“整合优化”的专业核心课程。因此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始终要以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以整体全局性的高度,对所设计的数控专机进行化整为零、化繁为简的分析,将一个大系统的设计任务分解为各个子系统乃至各个单独的功能模块和功能部件的设计和选型,再经过接口设计,将各功能模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整体性能高于各部件之和的完整系统。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面向工程应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课堂时间主要用于重要理论和技能、关键问题和练习作业的学习和讨论,其余所需知识技能交由学生课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设计案例、论文、产品技术手册等相关资料和自学完成,同时学习运用一些常用设计工具,并通过作业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巩固,有疑难问题可提出并在全班进行讨论,最后在教师指点下得出正确结论。这种以具体工程设计任务为教学主线的方式让学生明确意识到课内外所学知识技能在实践生产中大有用武之地,认识到教师布置的作业均是完成设计任务必需环节,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非常集中,课后能根据任务所需而主动自发地进行学习和讨论以完成任务,而不再像以往那样由于不明白所学知识具体有何用处而造成理论和实际脱节,甚至产生忽视和厌学心理。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认识到自己理论知识上的薄弱点和缺少的实践经验,有针对性地学习参考相关理论知识和前人的方法经验,弥补以往知识技能系统的缺失环节,并能及时将所遇到的问题及心得体会在课内课外与教师和同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最终较系统完整地完成对各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并在工程项目中综合应用的过程。
本课程是涉及到机械、电子、控制、信息等多学科知识和技术的一门交叉课程,在课堂教学环节,普遍出现的情况是将本课程作为前续课程中“机”、“电” 、“控制”等学科知识的简单组合和回顾,导致本课程应具有的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不能体现,与其余专业课程间也无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承接脉络。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后,以整个工程设计过程为主线,将所涉及到的各学科关键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性逻辑性的梳理,形成清晰的脉络和层次,并指导学生在完成设计任务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工具和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机械子系统设计”章节时,把握住“各子系统有机融合”这一本质,让学生不仅掌握书本上陈述的对机械系统的性能要求等知识点,更要明白这些要求的提出不是孤立地从机械系统本身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等性能指标出发,而更要从控制系统、伺服驱动系统与机械系统有机结合的角度来看待。通过运用经典控制理论中的时域分析和频率分析两种方法,了解机械系统参数中系统阻尼比和无阻尼固有频率这两个最基本的参数,对机械系统参数变化引起的控制性能变化的过程、原理进行分析推导,同时通过课堂上采用MATLAB对系统进行设计与仿真的实例演示,使学生了解这一控制设计领域的经典工具,经过教师指导和课后自学,掌握该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并在设计中加以运用,从而将控制工程领域的相关知识、技能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任务紧密联系起来。
又如,在进行“伺服驱动系统设计”章节的教学时,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将伺服驱动器、变频器等驱动系统,以及交直流伺服电机、步进电机、力矩电机等常用伺服电机的性能、特点、应用场合、性价比等主要指标逐一进行分析和比较,针对数控专机任务要求设计合适的驱动方案,并查阅技术资料,完成电机选型计算以及电机与驱动器的接口设计,从而将前续课程所学的机电控制知识通过设计任务进行系统完整地运用。
再如,在“控制系统设计”环节,教师通过简要讲解和演示PLC梯形图编制、单片机编程和仿真、VB/VC++或LABVIEW等高级语言编程驱动运动控制卡等控制实例,使学生了解各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组成及其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课后自行查阅资料,对各种控制系统的优缺点、最新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总结,设计出合适的控制方案,并在课堂演示实例基础上,学习运用相关工具,进行初步的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
运用以上教学模式和方法,使学生在系统性地了解基础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迅速地掌握关键理论知识和必要技能,并有效地在工程设计项目中加以应用,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方面颇有成效,为其今后的工程应用和技术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结论
我国政府在2006年初已将建设创新型国家确立为一项重要的战略目标,高质量的工程科技人才正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我国高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必须积极面向社会的迫切需求,以培养能满足产业需求、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机电一体化科研技术人才作为最重要的工作目标。本文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课程内容建设和教学模式方法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面向产业需求、面向工程应用、以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数控专机设计过程为教学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参与实际设计的过程为教学重点等改革措施,以期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实现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基金资助:重庆市重大教改项目“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目标的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09-1-005)”
重庆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立项项目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2010009)”
参考文献
[1] 崔军,汪霞.反思目标 回归本质――本科工程教育问题分析与改革对策[J].江苏高教,2009(4).
【关键词】捷运系统;运行效率;航班计划;动态调整
1 引言
截止2012年底,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年度旅客吞吐量达到8193万人次,稳居亚洲第一、全球第二。其中3号航站楼(简称“T3”)内自动旅客运输系统(Automatic People Mover,简称“APM系统”)作为运送T3-C航站楼与T3-E航站楼的进出港旅客的主动脉,承载了T3整体17.3%的旅客量。
2013年4月,T3D航站楼正式开航启用,APM系统的转运任务由单纯运送T3E国际进出港旅客改变为对全部T3E国际旅客以及部分T3D国内进出港旅客进行转运。T3D开航后,APM系统日均旅客运输量超出2012年的20%以上,其中出港方向由于国际、国内旅客混流乘车,不存在转运效率问题,而进港方向由于国际、国内旅客必须分车厢运输,转运效率极大下降。
影响APM系统运行效率,尤其是影响进港旅客转运效率的原因就是航班计划、旅客数量与捷运系统运力的有效匹配。其因素主要包括了T3D国内航班计划变动较大、T3E国际航班高峰时段波动突出,以及APM系统运力资源的调整和运行模式的转换时间过长。
2 基于航班计划的运行效率提升
2.1 捷运系统运行模式自动编排系统设计
2.1.1 旅客数量预测
APM系统的运行依据于每日的APM系统运行计划与运行模式。其效率高低取决于全天各时段进出港旅客的数量分布与计划、模式的编排匹配度。而影响旅客数量的因素为各架次进出港航班的旅客数量以及旅客到达捷运站台的时间。根据对站台旅客数据的大量调查发现,首都机场出港旅客到达站台的时间与该架次航班的结柜时间的差值符合对数正态分布的规律。
出港旅客到达站台的时间与该架次航班的结柜时间之差的对数正态分布拟合图如下:
2.1.2系统设计
运行模式自动编排系统划分为3个子系统:(1)参数输入系统;(2)人工录入系统;(3)模拟计算系统,以及动画演示系统。参数输入系统用于设定模型参数,如旅客到达时间服从分布的设定值、航班平均结柜时间等。人工录入系统用于中控员手动录入T3-D航站楼的航班信息。模拟计算系统用于自动计算各时段站台旅客数量。最终的计算结果由动画演示界面给出。
自动模式编排系统流程设计
2.2 捷运系统旅客预警系统设计
2.2.1 系统功能简述
APM系统中控员可通过中控屏幕浏览2小时内到港航班信息列表(包括航班号、航班人数、预落时间、实落时间等)。当发现自动报警或机位信息出现特殊情况时(举例,如20分钟内预落两架次C类航班、1小时内预落两架次E类机型以上航班等),系统可实现反红闪烁预警,APM系统中控员随即可协同相关部门进行航班分配的实时调整。同时中控员可根据到港航班预警情况做好提前更改运行模式或者备车上线的准备,以缓解旅客密集进出港的压力。
2.2 系统架构设计
使用首都机场数据中心系统总体架构。数据中心通过CIIMS接口、MB接口、报文数据接口、空管数据接口、航空公司数据导入等多种接口方式,接入航班计划、航班动态、资源分配、资源使用、保障环节等全业务流程、多来源业务信息。同时,使用数据中心应用架构,在数据中心应用平台上构建“捷运系统旅客预警大屏应用”、“捷运系统统计分析报表”等应用功能。另外,使用数据中心统计分析报表工具功能,针对所需输出的数据进行导出(导出格式为Excel或PDF)。
使用数据中心Java EE及Portal技术架构,构建B/S三层体系应用来实现相关运行业务应用。
2.3 运行效率提升效果检验
机场评估旅客捷运系统运行效率的指标以机场客户的需求为主,一般情况下以单位时段内,旅客捷运系统的运力是否能够有效满足现场旅客的转运需求作为评价标准,即对旅客捷运系统的转运效能评价。当划分的时间单位越短时,越能反映出现场的运行效果情况。当运力不足的时段小于总时段个数的2%时,可认为转运效率较高。
提升方案实施前的转运效率,以2013年某月月进港旅客数据为例。当时间间隔为30分钟时,单月总是段数为1488个,运力不足时段数为70个,比例为3.02。说明在提升方案实施前的运行效率高于2%的标准比例,运行效率不高。而在提升方案实施后,以2014年某月月进港旅客数据为例。当时间间隔为30分钟时,单月总时段数为1488个,运力不足时段数降低为31个,比例降低至1.04%,符合标准。
3 结语
为了更好地满足国际大型机场、超大型机场旅客转运效率,以及旅客在转运过程中的便利性、舒适性,包括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新加坡樟宜机场、德国法兰克福机场在内的国际大型机场,均采用了旅客捷运系统,以满足旅客的转运需要和机场运作的功能需求,而上海浦东等国内大型枢纽机场也在开始规划类似系统的实施与建设工作。随着捷运系统在国内外的广泛应用,其运送旅客的效率评价标准以及运行效率提升技术,必将成为越来越多机场需要面临的问题。本文从捷运系统的运行特点以及机场的功能需求入手,基于航班计划和旅客数量的软件技术开发,以捷运系统运行模式自动编排系统、旅客预警系统为基础,配合灵活的备用车辆调用模式,实现在线捷运车辆动态调整,满足首都机场日益增长的旅客转运需求,以及提升进出港旅客的转运效率、安全与服务能力。该提升技术的应用也将对国内外枢纽机场的捷运系统运行效率提升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技计划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科技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组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主要手段,是引导、支持全社会加强技术创新,推动科技进步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科技管理工作。每类科技计划的出台,都有其自身的背景、目标和任务,也都发挥了各自的积极作用。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科技计划评价指标体系,来反映科技计划实施的效果,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般性的评价是从评价对象的分析人手,去寻找被评价系统的运行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评价目的和评价原则,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选择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科技计划评价也应该以其本质内涵和主要特征分析为基础,构建科技计划项目评价结构。
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1.1 基本设计思想
科技计划实施效果,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它集成了科技计划实施后对科技、经济、社会产生的正面效应。科技计划实施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科技的、经济的,也有社会的,从而决定了其评价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纯选用一个指标或部分指标,是不足以反映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后所产生的综合效果的,必须根据科技计划的本质涵义、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构建一个层次分明、结构完整、指标可比的指标体系,建立符合评价目的要求的数学模型,通过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各方面的影响进行加工、处理,并根据定量计算的客观结果和评价者丰富的主观经验,作出评判,才能避免单值判断的偏向,才能得到比较全面深刻的结论。
1.2 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效果评价指标内容的界定
科技计划实施效果的评价内容,应根据科技计划的本质涵义、基本特征、主要内容和实施目标来确定。科技计划的宗旨是通过科技的进步,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在进行科技计划实施效果评价时,必须围绕这一宗旨来设置评价指标。因此,我们把实施效果评价内容分解为经济、社会、技术三个部分。
①经济效益评价:经济效益反映科技计划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程度,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等指标:
②社会效益评价:社会效益反映科技计划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各方面影响,包括环境改善、生态保护、劳动者素质提高、提高就业率等指标;
③技术效益评价:技术效益反映科技计划对技术进步的直接影响,包括技术进步、技术水平等指标。
1.3 建立科技计划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3.1 一致性原则
指标体系必须与科技计划所确定的任务、目标和要求相一致。同时,指标体系还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
1.3.2 完备性原则
指标体系应反映科技计划项目优劣的各方面特征。既要注意经济方面的特征,又要注意技术、社会、自然环境、文化等方面的特征;既要考虑项目直接明显的影响,又要考虑间接潜在的影响。
1.3.3 通用性原则
即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应适于众多的重大科技计划项目评价。这就要求,指标体系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对科技计划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基础上。
1.3.4 简捷性原则
指标体系虽应全面反映科技计划项目优劣的各方面特征,满足完备性原则,但指标应尽量简捷,尽可能减少指标个数,在不失去评价的有效性的基础上,应尽量增加其操作的便利和简捷性。
1.3.5 独立性原则
即同一层次上或不同层次之间的指标不能相互重叠。
1.3.6 客观性原则
指标体系应客观反映影响科技计划总体优劣诸因素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指标的选用力求保证其客观性,尽量来用客观性指标,以取代主观性指标。
1.3.7 可操作性原则
所选定指标应易于测度或判断,要考虑到目前基础数据是否便于获得等情况。对难以取得数据的指标不应直接列入。
1.3.8 可比性原则
指标体系应能使不同的评价对象互比优劣,同时,指标体系内部各指标值之间也应能区分主次。
1.3.9 有效性原则
确定的指标能够有效地反映科技计划项目评价对象之间在该指标上的差别。指标的有效性可以通过实际应用后的数据分析进行判别。对有效性差的指标,可以考虑剔除,以增加评价的简捷性,减少评价工作量。
2 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效果评价指标的设置以及框架构建
指标体系是实现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效果评价工作的重要环节。不同的指标体系,可能得出不同的评价结论,从而影响到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因此,建立科学的、合理的、适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保证科技计划实施效果评价质量的基本前提。
根据科技计划的本质内涵、基本标志以及指标选择的原则,经过反复分析和推敲,选取了科技计划实施产生经济效益(B1)、科技计划实施产生社会效益(B2)、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B3)、科技成果的技术水平(B4)等4个基本指标作为科技计划实施效果评价指标的一级指标。
每个一级指标之下,我们选取了若干关键指标。构成二级指标,共17个。进一步从17个方面详细考察科技计划实施效果的状况。
根据层次分析原理构建了科技计划实施效果评价框架,见图1。
3 科技计划实施效果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效果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结构复杂、因素众多的系统工程,不能简单地用非此即彼来衡量。对于解决这种模糊的、具有不确定性的问题。模糊数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工具。模糊数学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利用模糊的信息对客观事物和人类的思维进行定量分析,以期更符合人类大脑实际功能。模糊层次法(FAHP法),正是把上述模糊数学分析,判断的原理与层次分析法(AHP法)相结合的产物。为此,我们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运用模糊数学原理,建立科技计划实施效果综合评价层次分析
模型。层次分析模型的原理,是根据分析对象的性质和要求达到的总目标,将所要求解的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要素,并按照各要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要素按不同层次聚类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并最终把模型分析归结为指标层相对于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序问题。根据该原理,建立科技计划实施效果综合评价模型。
3.1 确定评价层次结构
根据评价框架确定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和项目层4个评价层次,见图2。
3.2 评价指标量化处理
按照科技课题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模型,对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其步骤如下:
①以指标体系的最高层次向最低层次为序,确定各因素对上层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即确定每个指标C,(i=1,2,3,……17)的权重Wi,并以下式表示:
Wi(W1,W2,W3,……W17)
根据前面的模糊层次法(FAHP)的原理,我们与科技计划管理人员、科研人员、评价专家等进行了反复讨论,通过同层次指标间的两两对比,得到优先关系矩阵,然后利用FAHP定理将优先关系矩阵变换成模糊判断矩阵。
从模糊判断矩阵去推算本层次各指标的重要性次序,然后利用方根计算出单层次排序结果。
用B层的排序权值对C层各指标的单层次排序序权值进行加权得到C层相对A层的总排序权值,为方便乘100圆整,结果如下:3.96,5.89,1.44,8.39,4.12,4.63,4.63,5.22,6.77,0.85,1.13,10.91,10.99,4.22,8.95,8.95,8.95。
②确定评价向量Pi(Pi,P2,P3,……P17)Pi为第i个指标的评价值。对于评价向量的确定,我们采用绝对评价的数量方法。在广泛征求有关专家、科技管理人员、课题研发人员意见的基础上,从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角度综合考虑各指标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依据科技评价的理论,确定了评分标准,见表1。
3.3 评语集的建立
为了计算方便。我们将指标的权值乘以100进行了整园,用整园后的权值对表中具体指标的最大可能得分值和最小可能得分值进行加权,得到项目综合评值的取值范围为[569,100],将其等分为四个区间,使其对应于优秀、较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这样便得到评语集:N=|优秀,较好,一般,较差|=|569-453,452-336,335-219,218-10|。
4 模型在科技计划课题综合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十五”期间。石家庄市科技局共组织实施市级科学研究与指令性计划项目967项,其中科研项目为944项。其中已完成项目621项(不包括软科学项目)。我们主要对这621项科研课题进行综合效果评价,以达到对石家庄市“十五”科技计划进行评价目的。
我们选择了“双价抗虫棉SGK321示范推广”项目进行综合评价,该项目的科技投入产出情况如表2所示。
根据调查的基础资料。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我们得到各具体评价指标的评价值如下: 10.99×5+4.22×3+8.95×5+8.95×5+8.95×5
=457.68
评价结论:由评语集得知,该课题综合效益处于优秀水平[N=457.68∈(569-453)]
当621个项目实施效果综合得分计算出以后,即得出石家庄市“十五”科技计划实施效果的综合状况。
5 结论
通过以上石家庄市“十五”科技计划实施效果的综合评价分析可以看出,本文构建的科技计划实施效果评价体系,以及采用的模糊层次分析方法和模糊数学工具为科技计划实施效果的评价提供了一个定量评价的方法。在建立科技计划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将采用模糊层次法(FAHP法)、模糊数学工具与专家系统配合使用,并辅之以计算机运算,它将是科技计划实施效果综合评价中一种有效且易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冯之俊.软科学纲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2]柯惠新,黄京华.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
[3]李庆真,韩淑敏.投入产出统计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1989.
[4]江永真.福建科技计划评估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4):12一14.
[5]乐慧兰,赵兰香.科技计划的评估方法和实践[J].学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7):5―8.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营销;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2-0000-03
Market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System Reconstruction Study Based on Systematic Work Process
Zhou Cuijian
(Guangdong Huizhou Commercial School,Huizhou516003,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by systematic work process model,the marketing staff in the analysis based on the status of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to break the disciplinary system,knowledge systems framework,making disruptive reform,the formation of different fields of study,to supermarkets and other nine products or marketing services marketing as a carrier for the courses,each course in the four categories of training are repeated in 8-10 items 15 typical tasks.Fiction text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new market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and teaching methods,learning methods,support systems,teaching tools for the design.
Keywords:Systematic work process;Marketing;Curriculum
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1]。有效的教学离不开有效的课程设计,有效的课程设计离不开有效的课程体系设计,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大前提,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依据。设计课程体系目前较为前沿的是我国姜大源教授提出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姜教授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基础上,加以吸收和创新。2011年6月11日至6月12日上午,高等院校工作过程系统化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研讨会暨全国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东校区隆重召开。意味着职业教育领域包括中高职在营销专业课程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重构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思路
(一)体系的选择
打破学科体系、知识体系的框架,做颠覆性改革。根据前期与企业的共同调研,分析相关岗位职业群,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形成不同的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相当于课程,每个学习领域里设计若干个典型的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相当于一个学习单元。
(二)要素的选择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到底须具备哪些要素?笔者认为课程体系包含这几个方面的要素:课程名称、课程时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做”一体化环境。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专业建设方案》(包括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建设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专业建设保障措施、效果评价等),《学习领域设置一览表》、《实施性教学计划》、《课程描述》、《课程单元设置汇总表》、《课程考核方案》等。
(三)结构的选择
过去在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为主导的课程体系里,常用的结构可以归结为混沌结构化。混沌结构化也称为任意结构化或随机结构化。这是一种开放式的、根据知识需要随机组合的一种结构[2]。
重构后的课程体系其实施性教学计划按工作过程系统化思路,一方面要考虑以工作过程进向序列原则,另一方面要考虑重构后的学习领域之间、学习情境之间有系统化逻辑关系原则。重构后的课程体系可参照姜大源教授总结出课程体系的结构:第一大类课程结构连续一线性结构化形式,包括阶梯式课程、螺旋式课程。第二大类课程结构非连续一同心圆结构化形式。这种结构化课程也称为主题一同心圆结构化或项目或过程型结构化课程,包括非连续性和主题化这二大维度[3]。
重构后的课程体系是以某些主题或某些项目为载体,分层由里及外一圈圈往外扩散基本、中级、高级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知识、技能、方法、素养,这种结构更多的是体现主题一同心圆结构化或项目或过程型结构化。混沌结构化为一堆零散的知识,而主题一同心圆结构化或项目或过程型结构化则真正构建“系统观”和“整体感”。
二、职业教育领域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下面我们比较两张表。表一节选自广东惠州商业学校营销专业中专生三年学制实施性教学计划。表二节选自岳阳市湘北女子职业学校营销专业中专生三年制实施性教学计划。
表一
第二平台课程 专业基础模块
10 市场营销
11 市场调查与预测
12 经济法
13 基础会计
14 管理学基础
第三平台课程 专业模块
15 推销实训
16 采购管理
17 物流配送
18 商品学
19 超市营销实务
20 网络营销
21 商务谈判
22 连锁店长实务
23 汽车营销
24 房地产营销
25 广告实务
26 店长综合实务(营销策划模块、公共关系模块)
27 创业教育
表二
必修专业课 市场营销学
商品学
财经应用文
消费心理学
营销基础
营销师考证
推销与谈判
营销策划
市场分析
物流基础
物流员考证
电子商务
基础会计
广告学
网络营销
公共关系学
通过分析广东省惠州商业学校营销专业和岳阳市湘北女子职业学校营销专业这两份实施性教学计划,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共性,一定程度反映我国目前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一些现状和弊端。
现状一:课程体系仍然是学科体系、知识体系为主线,课程设置仍未能突破学科框架。
在这两所不同的学校的营销专业教学,均按三个平台开展教学。在第一平台的课程里,设置了德育、语、数、英、计算机、礼仪、体育、音乐等通识性课程,在第二平台里,主要是专业课程,也根据专业和社会需求,开设了专业基础模块包括《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经济法》、《基础会计》、《管理学基础》,专业模块课包括《商品学》、《推销实训》、《采购管理》、《物流配送》、《超市营销实务》、《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商务谈判》、《连锁店长实务》、《汽车营销》、《房地产营销》、《广告实务》、《营销策划》、《公共关系》等。为了拓展学生的其他能力,在第二学年一年可选修第三平台的其中一个模块课程。这种课程体系正是所谓的“大而全”,貌似涉猎广泛,给出的一大堆知识,但学生无法建立起一个整体的概念、融合的概念,也就无法运用一大堆支离破碎的知识来解决工作当中面临的一个又一个综合、复杂的问题,也无法实现岗位迁移能力。
现状二:课程目标定位重知识和技能目标,轻方法和素养目标。
原学科体系、知识体系课程传授的是陈述性知识,目标定位可能更多关注的是知识和技能的本身,而忽略如何立足于行动体系,应用知识,利用所掌握的陈述性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重构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传授的是过程性知识,重经验、策略,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置,明确列示德育目标或素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职业素养。
三、惠州商业学校营销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设计
(一)课程体系重构思路
专业教师与校企业合作企业、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等组成课程重构团队,在前期充满调研的基础上,分析营销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将原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18门课程整合成10个学习领域。
1.岗位及岗位群分析
做市场营销有几大对应岗位群:市场研究、市场策划分析、市场调查、市场营销全过程操作(售前、售中、售后)、销售。
岗位从低到高,分基层、中层、高层依次为普通营销岗位或客服岗位、营销主管(店长)岗位、营销经理或区域经理岗位、营销总监岗位。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工作任务由简入深,可以实现分层教学。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营销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营销4P’S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思路可以归纳为4类15项:销售产品(分为产品介绍、产品包装与陈列、礼仪与沟通);设计价格(分为定价、计费);寻找渠道(分为市场调查、商务谈判、合同签订、物流与配送、进出库管理);策划促销(分为广告设计、营销策划、推销实训、售后服务、危机处理)。
整合思路以不同产品或服务的营销为载体、为课程,每门课程里均反复训练4类15项中8-10项典型工作任务,每项作任务至少被重复3次以上。
(二)课程体系框架设计
第一:基础支持领域。支持工作过程系统化其他专业课程,为顺畅开展工作过程系统化,需要学生具备一些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支撑,因此开设《营销学》、《管理学基础》、《会计学基础》作基础支持。
第二:专业学习领域。以不同产品或服务的营销为载体设置如下学习领域:超市营销、汽车营销、鲜花礼仪营销、电信产品营销、电器营销、房地产营销、建材营销、网络营销、酒店旅游营销。
第三:综合学习领域。第三学年第五学期开设经理实务或店长实务专业实训课,创设综合实训场景和情境8个,综合4类14项工作任务强化训练。
课程体系设计以图表示:
序号 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包含原课程内容)
1 基础知识领域 《营销学》、《管理学基础》、《会计学基础》
2 专
业
知
识
领
域 超市营销 产品介绍、产品包装与陈列、定价与计费、点钞与收银、市场调查、商务谈判、合同签订、物流与配送、进出库管理、POP广告设计、营销策划、沙盘模拟、危机处理
3 汽车营销 产品介绍、礼仪与沟通、计费、市场调查、商务谈判、合同签订、进出库管理、营销策划、推销实训、售后服务、危机处理
4 鲜花礼仪营销 产品介绍、产品包装与陈列、礼仪与沟通、计费、市场调查、物流与配送、广告设计、营销策划、推销实训、售后服务
5 电信产品营销 产品介绍、产品包装与陈列、礼仪与沟通、定价、计费、市场调查、进出库管理、广告设计、营销策划、推销实训、危机处理
6 电器营销 产品介绍、产品包装与陈列、礼仪与沟通、定价、计费、市场调查、商务谈判、合同签订、物流与配送、进出库管理、广告设计、营销策划、推销实训、危机处理
7 房地产营销 产品介绍、产品包装与陈列、礼仪与沟通、定价、计费、市场调查、商务谈判、合同签订、广告设计、营销策划、推销实训、危机处理
8 建材营销 产品介绍、产品包装与陈列、礼仪与沟通、定价、计费、市场调查、商务谈判、合同签订、物流与配送、进出库管理、广告设计、营销策划、推销实训、危机处理
9 网络营销 在线产品介绍、在线产品包装与展示、定价、计费、市场调查、商务谈判、合同签订、物流与配送、进出库管理、广告设计、营销策划
10 酒店旅游营销 产品介绍、产品包装与展示、礼仪与沟通、定价、计费、市场调查、商务谈判、合同签订、广告设计、营销策划、推销实训、危机处理
11 综合学习领域 经理实务或店长实务专业实训,综合实训场景和情境8个
(三)课程体系教法与学法设计
1.教法
主要是在工作过程系统化思路下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解析教学法、计算讲练强化训练法、纠错法等。
2.学法
行动学习法、团队合作法、项目作业法、团队作业法、模拟表演法、分组竞争法等。
(四)课程体系支持系统设计
1.班级组织模式
班级实行模拟公司运营模式,班长为总经理,分组为公司内设不同的部门或分组为不同的公司,班级文化按企业文化建设。班级创设公司场景和情境。
2.教室环境设计
设计一体系课室,无线网络进班级,教室营造公司文化。
3.教学工具
教材内容打破学科体系,重新整合,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境,整合教材内容,教学工具有《实施性教学计划》、《课程描述》、校本化教材、实训设施设备。
4.考证
除了考原有的高级营销员资格证之外,还可以推荐考电子产品装配工、助理房地产经纪师、驾驶证、美容师、营养师等技能证书。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高教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