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坚守底线范文

坚守底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坚守底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坚守底线

第1篇:坚守底线范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安监总局党组煤矿安全“1+4”工作法总体要求,4月1日以来,遵义在全市所有产煤县、区、市开展与煤矿矿长谈心对话活动。

增强安全意识 落实主体责任

谈心对话活动采取“一对一谈心、小范围谈话、集体座谈相结合”等方式开展,主要通过煤矿矿长谈感想、谈措施、谈打算、咨询政策、提疑问、提困难、提想法;谈话领导解读政策、分析现状、现场互动等形式,与各煤矿矿长面对面交流。同时,谈心对话重点围绕宣讲新《安全生产法》、全国安全生产会议精神、落实各级地方政府煤矿安全“五级五覆盖”和企业“五个全覆盖”等内容展开。

各煤矿矿长在谈心对话时无不畅所欲言,六枝工矿(集团)习水马临煤业公司总经理、矿长唐旋在谈心对话时说道:“保护矿工生命安全是煤矿企业最大的追求,在下一步工作中,将进一步强化现场管理责任,促使矿级领导在现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强化煤矿企业自身的基础工作,以质量标准化为抓手,着力强化对矿工的安全培训教育。”

坚守底线思维 绷紧安全生产弦

通过谈心对话,煤矿矿长坚守安全生产的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切实将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转化成为煤矿矿长的“本能”。针对普遍反映因为煤炭产业政策和市场行情状况,一些煤矿企业安全投入不足的问题,市领导明确要求这部分企业要打消降低安全生产标准、打球进行非法违法生产的侥幸心理,再次明确了煤矿的安全生产标准,要求煤矿企业必须在保证合法、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谈发展。

每到一处,领导们都强调要把安全生产尤其是煤矿的安全生产摆在重要位置来抓,全面落实安全“1+4”工作法,即:强化安全生产红线意识这一主题;强力推进《煤矿矿长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七条规定》和治本攻坚七条举措“双七条”;深入开展警示教育;持续开展“千名干部与万名矿长谈心对话”活动,着力打好煤矿安全生产攻坚战。

强化措施 筑牢事故预防线

在与煤矿矿长平等交流、探讨,交心谈心过程中,每位领导都反复强调:要强化学习,增强意识,不能越过底线;要严格执法,严守红线;要明确职责,落实责任;要抓好安全教育培训;要突出重点;要抓好科技强安;要抓好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要抓好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

第2篇:坚守底线范文

一、问题驱动,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怎样推动思想品德课堂向纵深发展?怎样让学生循着课堂节奏实现思维的跃动?这需要一个抓手,这个抓手就是问题。首先要有问题。问题何来?来自学生对教材的思考与质疑,来自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疑虑与不解,来自教师就某一问题的拓展与延伸,甚至来自学生对传统文明与未知世界的探索与求证。其次是解决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去分析、去求证,让尽量多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认识与见解,让尽量多的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发展;教师要用“问题”去统领课堂、去引领学生,通过学生的自我求解、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师生间的探讨,实现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核心素养的沉淀。再次是落实问题评价。教师既要“放手”,又要“帮扶”,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组内互评、组外学生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结合具体问题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究、求证问题。

二、限时讲授,凸显学生主体性

“限时讲授”强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进度的推进程度、学生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程度等灵活、适时调整教师的讲授时间,既不主张整节课滔滔不绝、洋洋洒洒地满堂灌,也应摒弃那种惜字如金、死气腾腾的“沉闷课堂”。“限时讲授”不是教师不讲,而是需要教师精讲,也就是说,该讲的要不惜时间讲清、讲深、讲透,直至学生理解、掌握为止;不该讲的教师坚决不讲,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去感悟学习的酸甜苦辣,品味人生的艰辛与价值。“限时讲授”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新课程核心理念,有利于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合作学习,是一种已经为教育教学实践所证明了的、被广大教师认同并接受的有效学习方式。它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通过组内合作、组间合作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觉学习,共同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思想品德课堂同样需要学生的合作,需要学生智慧的碰撞。教师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明确各组内成员的分工,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实现组内成员的共同提升、全班同学的“抱团”成长。合作学习不仅是学生学习形式的变化,而且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包容的心态、协作的精神、集体的意识、独立的思考、恰当的交流,理应成为思想品德课堂的一种新生态、新常态。

四、踊跃展示,彰显学生自信心

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因此,教育要给予学生未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最基本的能力。“踊跃展示”无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将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平台。“踊跃展示”就是将课堂看成“社会的舞台”,就是将课堂变成“实践的基地”,让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大胆地表达出来,将自己的所疑所惑真实地展现出来,接受全体师生的“检阅与评判”。“踊跃展示”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力,没有对教学内容深刻而透彻的理解,泛泛而谈,思维品质是得不到提升的;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执行力,没有对教学活动的深度参与与思考,实践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没有对自身的认可与欣赏,自暴自弃,强烈的自信心是培养不成的。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学生展示的平台,锤炼学生的意志,锻炼学生不服输的精神,让学生的自信飞扬起来。

第3篇:坚守底线范文

关键词:传统道德;颠覆;底线道德;建设

近年来,有关社会道德的负面话题此起彼伏,甚难将息。诸如车祸撞人能拿刀把被撞人捅死、18路人围观小女孩反复被车碾压不予施救、好心救人反被诬、医院看病钱不够又把装上的断指生生给卸下等骇人听闻、令人血脉贲张的热点“怪事”,不断挑战着我们的心理极限,一再证明着中华五千年来业已成为精神财富的“仁厚、正义、慈善、古道热肠”等传统道德正遭到前所未有的颠覆和践踏,也再次验证了当代道德建设的缺位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致命伤”。因此,建设性地修复被玷污、被弱化以致被消解的传统道德,坚守住道德底线,逐步构建适合当前时代特点的社会道德和价值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一、颠覆:传统道德危机四起

中华民族作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仁义民族”,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发展中,积淀了十分丰厚的道德资源,仁、义、礼、智、信、忠、孝等传统道德最为深入人心,历久弥新,在中国民间社会中有着深远的历史基础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然而,“道德”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历来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尤其是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利益转换、阶层转化的新时期,传统道德所赖以存在的旧有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均发生了动摇,并屡屡侵犯和解构着曾经神圣不可侵犯的传统道德本身。而近年来社会道德领域发生的一些焦点事件,正是这一现象的集中反映。

(一)袖手围观,正义古风成幻影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已进入各种社会矛盾高发、频发期。对社会上频频发生的社会恶性事件,社会公众怀有怎样的价值判断,表现出怎样的道德行为,考量着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近年来频频见诸媒体的歹徒围殴没人伸出援手、公交车上目睹盗贼行窃无人制止以及10・13广东佛山女童“小悦悦”事件等众多冷酷的事实,说明社会公众的道德心已受到了冷漠、麻木的大面积“围攻”,“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传统美德正被逼入一个死胡同。无独有偶,也是在10月13日当天发生的“西湖女侠”――乌拉圭人玛丽亚勇救落水女的行为,不仅让围观者皮袍下的“小”无所遁形,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并不新鲜的道德命题:我们该如何唤起人们心中的“道德律”?我们该如何拯救已成稀缺品的正义?

(二)良知沙化,古道热肠很受伤

孟子认为,人生而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孟子・公孙丑》),此“四心”者,也即人最起码的道德良知。应该说,具有这“四心”的人在历史上不乏其人,在当今社会也大有人在,并得到社会主义道德的大力弘扬。然而,一个令我们无法否认的事实是,市场经济的大潮在送来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时,也同时裹挟了人们对道德的固有判断,社会良知已呈现明显的沙化倾向和趋势。不久前发生的安徽女搀扶老人反被诬、以及“小悦悦”事件中陈贤妹的救人动机受质疑等事件,使“遇人危难事该不该救”这一曾经不是问题的问题反而成了问题,并引发了一场范围深广的社会大讨论。不论当事人出于怎样的动机,但事件“不该有的续集”却“咬”伤了更多淳朴的善心,使古道热肠助人为乐的热情受到稀释,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三)伤天害理,职业操守成奇珍

一直以来,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良德并称为社会道德大厦的四大基本骨架。在人们有关社会职业的传统道德信仰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童叟无欺,公平交易”、“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等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近年来,近乎全景的社会广角镜却为我们照出了一桩桩的社会丑恶,假冒伪劣和坑蒙拐骗这些一直为人所不齿的历史沉渣似已无所不在,无所不能,见利忘义思想也妖风日炽,占领了日益增广的社会空间。如商业领域不胜枚举的“苏丹红”、“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光明“112”特大制售伪劣产品案、“山西陈醋”等事件,医疗领域的“吃回扣”成风、过度医疗现象,教育领域的“绿领巾”事件、甘肃11・16特大校车事故,以及建设领域的“豆腐渣工程”、慈善领域的“郭美美事件”、司法领域的“串联,警匪一家”和学术领域的扎堆造假,等等,无数“恶人犯罪,社会埋单”的大量事实,不仅不断吞噬着关于职业操守的社会良知,“净土何在,良心何存”也已成了新时期人们对社会职业普遍的道德拷问。

(四)价值错位,是非美丑难辨真

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对这些最基本的道德命题,社会价值观从未像今天这样乱象丛生。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推进,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分化组合和价值体认的解构重组,这既使新社会道德体系的构建应接不暇,力有不逮,也令旧有的社会道德与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横行了几百年的强大“推土机”不期而遇,并力量悬殊地败下阵来。如此情势下,“有钱即有理”、“有利即有理”大行其道,竟成了社会某些领域占主流的价值判断和道德逻辑。如“宁可在宝马里哭泣,也不要在自行车后笑”、“范跑跑”事件,等等,无不极大地压迫着人们的道德承受力,传统的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已受到前所未有的消解和颠覆。而社会大量的冷酷现实是,因“义”而失“利”,为“利”得舍“义”;换言之,放弃良知和公理,你将盆满钵满,名利双收,否则将两手空空,一无所有。因此,在一些看似得逞并频频欢庆“胜利”的功利主义价值观面前,是为心中的“真善美”而坚守,还是为眼前的“权钱利”而“失身”,似已成为市场经济大潮中左右人们行为选择的一个最为两难的道德困境。

二、建设:有效遏制刻不容缓

在欢庆市场经济带来先进发展观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为传统道德的“全线告急”而扼腕慨叹。在此情况下,底线道德作为一种任何社会条件下都普遍提倡的道德规则得以进入人们的视线。“‘底线’是一种比喻,它是相对于道德的层次性而言的,指的是善的最低层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客观上存在着多层次性,其中既有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高尚道德,又有公私兼顾、利人利己的一般道德,也有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不道德。一定的社会对其所有成员规定着这么一个行为界限,这个界限把人们的行为分为道德与不道德。在这个界限内的行为属道德的行为,越过这个界限的行为则是不道德的行为;而这个界限本身即临界点的道德,就是底线道德。”“‘底线道德’是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履行的基本道德义务,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角色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起码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任何人,无论怀抱什么样的人生理想、追求什么样的价值目标,都必须履行自己的基本义务,尽自己的本份。”可见,在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之时,我们唯有固守社会的道德底线,并堵上已然崩坏的“缺口”,方能拯救陷于危困中的传统道德。因此,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道德体系,底线道德建设应当是压倒一切的中心课题。

(一)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内化为全社会的道德信仰

康德认为,对于道德法则的敬重是惟一同时又无可置疑的动力。笔者认为,康德所说的“对道德法则的敬重”,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就是道德信仰。道德信仰就是对道德理想及其价值依据的笃信和奉行。而每个人的道德信仰来自于他长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道德信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坚定性。它是人们在面对贫困、艰难甚至死亡时所表现出的坚信真理和最高德行的信念,以及所表现出的发自内心、勇往直前的追求精神。失去信仰的支撑,道德就成为无源之水,只能是一种外在于人的社会对象,不可能上升为人自觉的追求。而信仰支持和保证着道德,就会使得道德有了真正动力。因此,在底线道德建设中,我们应重点培养社会公众强烈而恒久的道德信仰,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等多种途径,并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敬业爱岗、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植”入对人们道德信仰的教化和塑造之中,以道德信仰来引领全社会的道德实践。

(二)编制类似于《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底线道德规则》,明确底线的界限

《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颁布实施,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目标、要求、任务、措施指明了路径,规范了全社会的道德建设,是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针对当前底线道德屡受冲击的现状,迫切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制定能够约束并指导人们社会道德实践的《底线道德规则》,对底线道德的基本内涵、主要领域和界限、具体要求、实施举措等进行明确规定,为全社会坚守底线道德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路线图”。

(三)加大行业底线道德建设,并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行业底线道德,如商业诚信、行医尚德、学术崇真等,是社会底线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鼓励并推动各行业结合实际,将职业底线道德建设作为本行业兴业创富的首要前提,并建立刚性的奖惩激励机制,坚决做到让恪守底线者得利,让踩踏底线者付出代价,逐步形成以德立业、以德养业、以德兴业、泽被社会、惠及百姓的良好行业风气,让假冒伪劣害人、伤天害理坑人的恶性事件逐渐无处可遁,销声匿迹。

(四)纳入地方政府规章,实现对底线道德恶性事件的区域治理

针对近年来发生的底线道德恶性事件,尤其是底线道德屡受冲击的“重灾区”,各地要结合底线道德领域的突出现象,制定出台相应的政府规章,加快建立底线道德恶性事件的问责制度,加大打击力度,严惩当事人,并与相关行业和部门一道,共同构建条块结合,块抓条保的底线道德“保护网”和“防火墙”。

(五)实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力求从源头上治理

任何一种道德最终能否为社会所接受,最终能否转化为社会成员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实践,关键固然在于它能否反映社会道德关系的本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但这种道德究竟能够在多大范围、在何种程度上为人们所信奉和遵行,归根到底则取决于道德教育的成效如何。因此,要取得底线道德建设的实效,务须实施底线道德教育“进课堂”战略,坚持“源头治理,堵疏结合”的方针,在大、中、小学教育及各类职业教育中开设底线道德教育课程,并强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好人生道德教育起点课,为社会输送大批知识先进、能力出众、道德过硬的“合格产品”。同时,还要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社会教育,以补偏救弊,实现对日益扭曲的社会底线道德的矫正。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陈桂蓉.着眼道德生活的基础领地――略论底线道德[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2000(5).

3.(德)康德著;韩水法译.实践理性批判[M].商务印书馆,1999.

4.魏长领.论道德信仰及其功能[J].道德与文明,2003(6).

5.刘苑.漫议道德信仰[J].道德与文明,2004(2).

6.任建东.道德信仰论[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第4篇:坚守底线范文

地球就这么大,不变的,所以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固定的。地球上的人口还会持续增长许多年,这个是很难改变的。技术进步可使土地单位面积产出增长,但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变市民所导致的物质(粮食、树木、煤、油、气、矿产、水等)消耗增长进度远远快于土地单位面积产出的增长。耕地身肩食物生产、社会保障、生态景观等多种功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坚守耕地红线,不能动摇”,节约土地,特别是耕地和各种资源是必须的。

只有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才有利于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首先城市化的结果应该是节约土地,不仅要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这是最低限,还应抬高红线。从理论上讲,城市化应当是有利于节约土地、增加农地,而不是相反。如果进城人口按每人需要交通、居住、工作、公益设施等用地0.25亩计算,未来30年有6亿农村人口进城,需占地1亿亩。但是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减少6亿,通过村庄整合、产业集群和土地整理,至少可以节约2亿亩耕地。农村腾出的土地要多于城市占用的土地。城市化应当更有利于18亿亩红线抬高,而不是相反。其次,只有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才能统筹并促进城市化和新农村两个建设。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需要占用土地,而新农村建设理论上可以节约土地,如果不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就会造成农村占地和城市化、工业化,同时占地增加的局面;如果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统筹城乡建设,不仅可以城乡建设相互促进,还可以抬高18亿亩耕地红线。有人可能认为这样做会增加城市化成本,延缓城市化进程,其实不然,因为这样做使的土地的经济供给量增加了,地价应该是下降的。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常识。也许有人会说这样做会增加新农村建设的成本,加重农民负担,其实不然,如果村庄整理后,数亿农民居住在中心镇和中心村,节约出来的土地进入市场,可以增加农民数万亿元土地收入。此外,建设在中心镇和中心村的农民房可以进入国家现代产权制度体系,农民可以增加数万亿元的“可变现金融资产”,这会大大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而不是延缓。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这会使农民变市民,农民变城镇居民的速度大大加快,对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国民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意义重大 。

只有保住耕地,才能保证粮食安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增加了45%粮食产量增加了60%,这正是建立在越来越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之上的。1981年至1985年,全国净减少耕地3690万亩,其中1985年净减少高达1500万亩直接导致粮食大减产。中央及时将“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确定为基本国策,对耕地实行严格保护。此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耕地年均净减少维持在400万亩至500万亩左右(含国家生态退耕任务和农业结构调整),并呈总体下降的趋势,2007年后耕地净减少则控制在100万亩以内。据粗略估计,如果没有及早采取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1985年至今,我国耕地面积可能会多减少2亿亩左右,粮食安全难有保证。 只有保住耕地,才能保持社会稳定。耕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我国目前城镇化率为45%,至少有7亿多农民生活在农村,有约1.3亿农民进城务工。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 日深得情况下,耕地成了一些失去工作岗位农民工维持生计的重要“心理底线”。 只有保住耕地,才能保证经济安全。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遏止了乱占滥用耕地的势头,引导了地方政府努力在节约、集约用地上很下工夫。

只有保住耕地,才能保护生态环境。耕地是最好的绿地,在有机物质生产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价值。

我国素有“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等朴素大义,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也都将粮食安全作为治国安邦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技术水平增长势缓的情况下,耕地数量的多少就成为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关系国家社会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计。现在我国农业产出效率不高,因此,保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就成为现阶段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目前,由于城市化建设的扩张、生态退耕、生态灾害破坏和农业结构调整,我国耕地数量呈现较快下降态势。基于此我国政府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从保障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出发,在2008年8月新修订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了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目标,即到2010年和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

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的提出,是建立在国情的基础上的。我国人口基数占据世界人口总数的约22%,而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约7%,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有人认为,废除耕地红线可能形成的粮荒的概率很小,而且可以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国内粮食的供给不足。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其认为也许不无道理,但是耕地红线一旦突破,我国将形成巨大的粮食缺口,而国际市场也可能无法提供如此庞大的供给。如此,带来的灾难是无法估量的。从长远看,世界范围内粮食供给增速远低于粮食需求增速,国际粮食市场已进入粮价上升时代。这是因为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基数还将继续扩大,人均耕地面积呈逐渐缩小之势。另外,气候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导致粮食大范围减产的几率在上升。而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需求粮食水平却在不断增大,加上人口基数的膨胀,粮食需求量将越来越大。随着世界范围内的高粮价时代来临,进口粮食的成本将会不断升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居民购买力不高,高粮价将降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最终得不偿失。当然,增加粮食供给,在确保一定量的耕地数量同时,还需要提升耕地的产出效率。一方面,通过农民耕作技术的提高和优良种子选育,加强地力培养。另一方面加强制度创新和财政支持,提高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当今和未来世界,粮食就是能源,耕地不仅仅与口粮相关,耕地已经与能源高度相关了,耕地已经与人类的生活方式相关了。13亿人的中国,即使粮食与石油不挂钩,在吃饭的问题上,靠人之心不可有,自给之心不可无。何况粮食与石油已经挂钩了呢?

第5篇:坚守底线范文

    应收账款实质是我们为了扩大销售而向客户提供的一种商业信用,与银行贷款有着相似的地方,都是为客户提供的一种信用,不同的是银行信用以担保、抵押、客户信誉为基础,应收账款以商品或劳务的交易为基础。赊销与收款构成企业整个经营活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讲,当赊销出去的商品通过收款最终变成企业的货币资金时,才真正称得上销售活动的完成。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借鉴银行的信贷政策,制订一个有效的资金管理制度,以降低应收账款的回收风险。应收账款回收制度中应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销售与收款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目前社会各界谈论较多的话题。什么是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保证各部门经济活动协调有效的运转而形成的内部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系统。那么如何抓好销售与收款的内部控制?这要从销售与收款的业务流程说起,销售与收款的业务流程包括向顾客接受订货单、核准赊销、发运商品、开列销货发票、记录收益和应收款,以及记载现金收入等程序和方法。此项内部控制,应坚持审批与执行分管原则,坚持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如接受客户订单的人,不能同时负责核准付款条件和客户信用调查工作;填制销货通知的人,不能同时负责发出商品工作;开具发票的人,不能同时负责发票的审核工作;办理各项业务的人,不能同时负责该项业务的审核批准工作;记录应收账款的人员,不能同时负责货款的收取和退款工作;会计人员不能同时负责销售业务各环节的工作。此项组织规划控制与订单、价格、发票、收款、售后服务、内部审计等控制一起组成一个销售与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系统。一个有效运行的销售与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系统可以通过不同岗位的牵制与协调及时传送、反馈销售与收款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是防范、降低应收账款回收风险的前提。

    二、客户资信的调查与评价,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客户资信程度的高低通常取决于以下五个方面,即人们常说的5C:信用品质(Character)、偿付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品(Collateral)、经济状况(Conditions)。根据这五个方面设计一组具有代表性,能够说明客户信用品质、付款能力和财务状况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如赊购付款履约情况、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存货周转率等等,作为信用风险评级指标,根据各项指标的重要性确定其相应的风险权数,然后对客户资信展开调查,计算各客户累计风险系数,按照客户累计风险系数进行排队,给客户打分,评定客户的信用等级,并对客户档案资料实行动态管理,实时更新。这样可以及时获取有关外界环境变化的信用,调整客户的信用等级记录,改变自己的销售策略;同时还可以审查旧的信用标准是否需要调整。对长期往来的客户,应当建立起完善的客户资料。

    三、销售合同的签定、信用条件的制定。对赊销的客户一定要签定销售合同,销售合同里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给客户什么样的信用条件。信用条件包括信用期限、信用额度和现金折扣。宽松的信用条件会产生大量的应收账款,反之,偏紧的信用条件会减少应收账款的资产占有率。应收账款的余额大,则风险大;余额小,则风险小。当我们决定给客户赊销时,给予客户什么样的信用条件呢?我认为应当以客户为我们所创造的边际收益作为主要标准。边际收益是赊销额扣除变动成本和信用成本后的余额。综合客户的年购货额、信用等级,比较不同信用条件下客户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收益和企业为客户付出信用的机会成本、坏账损失、收账费用,选择给企业带来收益最大、坏账风险最小的方案,最大限度地防止客户拖欠账款。制定信用条件时,还应结合企业自身的资金运转能力和承受风险的能力以及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情况加以考虑。

    四、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对于已发生的应收账款,我们还应当加强日常管理工作,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分析、控制,及时发现问题,提前采取对策。日常管理的工作需要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分工协作完成。

    1.应收账款追踪分析。市场供求关系瞬息万变,客户以赊销方式购入商品后,客户所赊购的商品能否顺利地实现销售与变现,履行赊购企业的信用条件,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市场供求状况;客户的信用品质;客户的现金持有量与调剂程度。但不管何种原因,每一笔赊销业务发生后,为了按期收回应收账款,顺利地完成从商品到货币的转换过程,防止应收账款遭受拖欠甚至发生坏账损失,都需要对应收账款的运行过程进行追踪分析。

    2.定期分析应收账款账龄,及时收回应收账款。企业应收账款发生的时间不一,有的尚未超过信用期,有的已经逾期。一般来讲,逾期时间越长,越容易形成坏账。所以财务部门应定期分析应收账款账龄,向业务部门提供应收账款账龄数据及比率,催促业务部门收回逾期的账款。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都应把逾期的应收账款作为工作的重点,分析逾期的原因:客户的信用品质发生变化了吗?还是因为市场变化,客户赊销商品造成库存积压?客户的财务资金状况因什么原因恶化?等等。考虑每一笔逾期账款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收账方法。

    3.实行滚动收款。根据每一笔应收账款发生时间的先后滚动收款,可以及时了解客户赊购商品的销售动态,及时了解客户的财务资金状况,及时处理有关业务事宜,还可以减少对账的工作量。

    4.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无论一个企业的货款回收政策制定得多么完善,落实得多么彻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坏账损失仍然是无法避免的,有的是因为债务人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有的是因为债务人破产,有的是因为债务人突然死亡,有的是因为债务人涉及诉讼案件,有的是因为新实施的法律法规对债务人不利,有的是因为市场供求发生变化、商品供过于求等等原因而导致债务人财务状况暂时或长期的恶化。这些都会导致该项应收账款部分或全部无法收回。因此,按照财务谨慎性原则要求,应根据账龄逾期的程度或应收账款的总额合理地估计坏账的风险,并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当发生坏账时,用提取的坏账准备金抵补坏账损失。

第6篇:坚守底线范文

现在乳腺癌有成为“富人病”的趋势。根据这几年的资料来分析,乳腺病的患病率明显表现为:沿海高于内陆,城市高于农村,白领高于一般人群。生活条件好的女性比生活条件一般或比较差的女性更容易患该病。

在乳腺癌的发现上,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有所升高。在检出的乳腺癌患者中,以原位癌、早期癌、中期癌为多,晚期乳腺癌减少,患有乳腺癌的女性大多数可以保住。

女性第一杀手变迁史

人类的肿瘤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上个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在因女性肿瘤而死亡的疾病排名中,宫颈癌和乳腺癌一直靠前。从上世纪90年代起,乳腺癌则替代了宫颈癌,成了女性肿瘤的死亡老大。

上个世纪70年代

那个时候,妇科癌症患者一般年纪都比较大,主要是宫颈癌的病人为多。那时候人的卫生意识不是很高,宫颈糜烂相当常见,宫颈癌患者自然也不少。而且宫颈癌患者大多是农村妇女,年纪都不小,她们的卫生意识不高。宫颈癌本身与感染人瘤病毒有关,农村妇女早婚早育多产,又不注意卫生,结果就感染了病毒。

上个世纪80年代

那时候国家宣传得也比较多,妇女的检查意识比10年前增强不少,所以患宫颈癌的病人数量就明显减少了。但乳腺病人开始比以前多,但还没有现在这么厉害。

上个世纪90年代后

乳腺癌死亡率首次超过了宫颈癌,乳腺癌的平均死亡年龄较宫颈癌早10岁,乳腺癌的威胁日益加剧。

1990年以后,乳腺癌发病率增加而且年纪越来越年轻。宫颈癌明显减少,很多女性有个宫颈炎或者宫颈糜烂都会很紧张地跑去看病,拖到宫颈癌的就少了。毕竟,宫颈癌的病程演变时间也长,发现阴道出血后及时去看,离宫颈癌还有一大段距离。而乳腺癌,不疼不痒,摸到明显的肿块再检查,就已经是癌症了。

虽然1990年后宫颈癌死亡率下降,但近几年又明显上升,而且很多是年轻人,这些都与不洁性生活有关。

整形美容与乳腺癌相关

虽然乳腺癌的致病因素较多,家族遗传、肥胖、生育状况、精神因素、内分泌情况、环境因素都有一定影响,但具体每个病例究竟是何种因素占主导位置还难以断定。

乳腺癌和雌激素关系密切是肯定的,人们生活中的4项重大改变,导致女性不必要接触雌激素的情况增多,直接影响到乳腺癌的发病率上升。

变化之1:行经早,绝经迟

如果雌激素水平持续升高,在同等条件下,当事人患乳腺癌的几率就会上升。如今女性普遍初次行经年龄提前,十几年前女孩子十几岁才会初潮,到了50岁左右就要进入更年期。现在的女孩子往往刚过10岁就开始发育行经,绝经期却可以推迟到50多岁。这客观上导致一些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上升。特别是行经早的女孩子,一方面她们在生理上已经开始有患病的可能,另一方面,她们本人和家长却没有这方面的警觉,导致她们成为最容易被漏诊的人群。

变化之2:生育晚,丁克多

如果说女性行经时间长可能客观影响到乳腺癌的发病率,那么生育分娩是女性一次天然的“免疫”乳腺癌的机会。在经历过怀孕和生育后,女性的雌激素水平会下降,而孕激素上升,加上适当的母乳喂养,将直接减少乳腺癌的发病可能。但是,现在女性因为工作关系,大多错过了黄金生育年龄,在30岁后才考虑生育者比较多,在此前的30年内,雌激素水平持续走高,将直接增加其患病的可能。而选择终身不育、选择丁克的女性更是自动放弃了这个自我保护的机会。

与此密切相关的是,现在女性的发生年龄却没有推迟,部分女性甚至存在反复堕胎流产的行为,直接导致激素水平大起大落,乳腺无法适应这样的改变,也更容易出现病变。

变化之3:美容火,整形滥

除此以外,现在女性越来越重视的整形与美容也成为了乳腺癌高发的背后因素之一。

雌激素可以让女性的皮肤更白皙、细腻,现在许多美容产品中存在雌激素。在通过皮肤吸收的过程中,虽然的确有美容效果,但也增加了乳腺癌发病几率。

除此以外,现在流行的丰胸整形也添了不少麻烦。直接因为丰胸整形导致乳腺癌的患者目前没有发现,但是丰胸整形所使用的假体通常植入到乳腺和胸肌之间,人为地将乳腺腺体向前方挤压。在检查的时候,被严重挤压的腺体看起来就非常不清晰,极容易造成乳腺癌初期被漏诊。

变化之4:环境脏,吃得乱

第7篇:坚守底线范文

摘要 主要从微观角度探讨了题目中的收益增加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收益的增加,而是指效率,效益,利润的增加,同时更详细的指出了一些效益也可以说是经济收益增加的方式。

本文主要从经济活动的微观角度----考虑,在西方经济学中收益指的是pq,但是在考虑收益增加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单纯的考虑仅仅是pq,也要考虑成本因素,也就是综合的考虑收益与成本,也就是说利润。单纯的考虑收益递增的条件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收益的pq在一定程度上讲如果不是经营过于不善,一般都会增长的,但是这种增长的意义并不一定相同。所以---------

在经济活动中,收益的直接增加决定因素是收入与成本之差---利润,即e=r-c。(r=pq)如果单纯的从这个等式来看,也就是说在前提条件不变的条件来考虑,决定其数值的就是r与c。对于r来说,可以根据市场上对产品的弹性来改变pq的大小,使其增大。对于这一点就要重视市场,观察市场,密切的重视市场上本产品的细微变化。其中产量q又是由于内在的生产要素决定的了。

现在假设两种要素:k资本和w劳动。掌握好两种生产要素的替代效应来合理配置资源,利用合理最优的配置提高产量,与此同时增加k与w的投入。对于c来说,成本是比较重要的,要降低成本就要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效率,减少旁置资本,控制成本弹性,对k,w要合乎比例的控制。

但是仅仅依靠内部的r,c的调整配合,是不能够长期的实现收益递增的,所以我们还要考虑下面这些的因素:

1、规模经济,是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下降。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劳动分工,专业化,技术等。当规模扩大,生产会更加合理分工,更加专业化,会提高劳动生产率,控制成本,提高产量,收益增加,利润增加。同时技术推广会使劳动分工,专业化程度更高。在一些行业上,规模经济是很重要的一种降低成本,扩大利润,更大幅度的收益增加的发展方式。例如大家都知道的是格兰仕微波炉,他就是利用了规模经济的效应,首先在做大,接着在世界做大,就是规模经济的好例子。

2、效应。引起企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另一个因素,是指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生产,管理可以学习积累产品,技术,管理经验,从而使成本降低。

如图(学习曲线),表示的是随着产品生产批量的累积性增加,每批所需要的劳动投入量呈下降趋势,当学习效应结束,学

习曲线与横坐标平行。

这对一个企业刚刚开始运营是很有影响的。生产的初级阶段产品的成本是很高的,但是,存在学习效应,企业则不应该放弃,从长期来看,可能是收益增加的。

3、范围经济,产生于多种产品,而不是单一产品生产的情况,是指在相同投入下,由于一个单一的企业生产多种产品比多个不同的企业分别生产这些多种产品中的每个单一产品产出率要高。

如图曲线表示生产x,y两种产品所消耗的总成本。曲线与纵坐标的交点a表示该企业用即定的资原只生产y商品而不生产x商品所消耗的总成本,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b表示该企业用即定的资源所生产的x,y两种商品各种不同数量的组合所消耗的总成本。该曲线呈现出与产品转换曲线对偶的特征。产品转换曲线是凹的,而对里的等成本曲线凸的。这表明用既定的资源有一个企业同时生产两种商品比由两个企业使用这一既定的资源分别只生产其中一种商品所耗费的成本总量要低。对于一些行业来说,范围经济是良好的发展手段,同时也是在一定企业当达到规模经济的时候,为了进一步的发展就可以通过范围经济来进行发展。例如海尔就是一个好的例子,海尔开始是做冰箱,后来在冰箱行业得到了发展,后来进军空调,彩电,洗衣机等,就是一个利用范围经济突破规模经济在最高限的束缚。

4、还有一点就是交易成本。他与上述三点不同,使新制度学派的之一。围绕交易成本节约这一中心,把交易作为的即本单位,市场与的关系。交易被认为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契约而进行的,交易成本派把组织制度问题视为契约问题,在交易过程中,契约人在本性上具有采用损人利己的手段获取私利的机会主义倾向。在有限理论性条件下,人们对这些行为可能发生的时间和方式作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措施加以预防,需要支付高昂的交易成本。为了节省交易成本,就需要建立一些组织标准来有效的防止机会主义行为,这就是由企业,市场,政府共同形成的。

可以看出从微观角度,收益增加既考虑了企业自身的原因,比如是企业的产量,定价,这是狭义角度的考虑。同时我们也要从利润角度考虑,企业应具有更远长期的眼光,从企业的规模,范围,效应,交易成本等等,也要根据自己企业的经济活动行为进行适合的经济决策选择。比如说有的企业就是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学习效应---交易成本,或者其他的根据企业的组合。

最后,我要说,我们有时候说收益好,但是在西方经济学中指的是r=pq,并不是收益好、就效益好、利润高,这种收益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利润的评价,效率的评估。所以我所说的主要是对效益、利润的增加的角度出发的,相信通过这些可以确实的增加企业经济活动的收益。可能有些不足,希望指证。

[1] 历以宁。《西方经济学》,北京:高等出版社,2000。

[2] 将自强,史晋川。《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北京: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

第8篇:坚守底线范文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实现我国耕地保护基本国策的一项基本制度,是落实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措施之一。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杨维刚作为来自国土资源系统的委员,十分关注耕地保护工作。他表示,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对于遏制耕地锐减势头、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坚持耕地占补平衡不动摇

近年来,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是耕地后备资源越来越少。部分省份难以在本行政区内实现占补平衡。二是新增耕地质量越来越低。各地新开垦的耕地质量普遍不高,占优补劣现象比较严重。三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些地方采取非常规手段补充耕地,带来了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生态隐患。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一些人开始质疑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杨维刚认为,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看,在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决不能轻言放弃。关键是要积极顺应形势发展,围绕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保护红线,不断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对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杨维刚有自己看法。一是粮食安全这根弦不容松懈。我国人多地少,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近年来,粮食连年增产,但粮食进口也在同比例增长。有数据显示,将我国进口的粮、油等农产品综合起来算,相当于每年在海外占用了7亿亩左右的播种面积。要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把饭碗端在别人手里。二是耕地后备资源的现实潜力不容忽视。通过近十多年的大规模开发,大部分土地资源已得到开发,但在新疆伊犁河谷、黑龙江松嫩平原等地,还有大量优质后备资源,耕地开发仍有较大空间。此外,我国现有耕地也有很大的扩容提质空间――据统计,通过土地整治可实现3%~10%的新增耕地率。对占耕地比例2/3以上的中低产田进行提质改造,将大幅提高粮食综合产能,也相当于增加了大量有效耕地面积。三是占补平衡制度的硬性约束能力不容低估。占补平衡制度将耕地补充与建设用地审批相挂钩,实行“以补定占”“先补后占”、“占补平衡”,形成了控制建设占用、促进节约集约、稳定耕地数量的倒逼机制。过去15年的实践表明,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强化了全社会耕地保护意识,有力遏制了耕地面积快速减少态势,优化了土地利用布局与结构。在耕地保护方面,目前还没有比占补平衡更好的替代方案和制度设计。

顺势而动推进制度改革

杨维刚表示,要坚守好耕地保护红线,就必须要顺势而动推进占补平衡制度改革。一是要坚决贯彻中央对耕地保护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二是要积极应对“四化”同步发展对耕地保护提出的新挑战。顺应“四化”发展所带来的人口迁徙以及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生产方式的调整变化,构建耕地保护新模式尤其是耕地占补平衡新模式,是当前土地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三是要充分考虑科技进步对耕地建设与管护带来的新影响。一方面,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程度大幅提高,既提高了耕地单产,使得更少耕地能承载更多人口,也对耕地布局、结构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今后的耕地占补平衡必须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组织实施。另一方面,遥感、航测、计算机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极大提高了耕地调查、监测、统计等管理工作效率,使得新的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模式成为可能。四是要认真总结工作实践,为创新占补平衡制度积累新经验。

杨维刚建议,要完善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将现有的耕地开垦费调整为占用耕地补偿费,并大幅提高征缴标准。国家统一制定具体标准,并根据建设所占耕地的数量、质量的不同等级,探索建立占用耕地补偿费阶梯费率制度,形成“不占或少占耕地、能占劣地不占好地”的倒逼机制。在省(市、区)域内不能实现占补平衡的,补充耕地缺口部分的占用耕地补偿费应上缴中央,由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占用耕地补偿费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央分成部分)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筹平衡。要完善土地整治制度,建立新增耕地储备制度,拓宽补充耕地来源渠道。新增耕地来源应从以开发为主过渡到以整理、复垦为主。取消当前占补平衡制度中对补充耕地项目的资金、地类等不合理限制。不论新增耕地的资金来源、原始地类、获得方式,只要是符合相关规定的,即可纳入新增耕地储备库。只有耕地质量等级达到中等地以上的,才能用于占补平衡。

“要改革占补平衡实施方式,变项目平衡为总量平衡,变数量平衡为数量、质量双平衡。”杨维刚建议,要以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为目标,把提升耕地质量放在首位,坚持统筹规划、先建备补、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不再实行项目对应的占一补一制度,以年度为周期,实行县域范围内的耕地占补平衡总量管理。只要符合相应质量要求的新增耕地量多于年度耕地减少量的,即可视为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建立完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对建设占用的耕地以及新补充的耕地,要进行数量和质量双重评价,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对占补平衡考核制度杨维刚也表示出了特别关注。他建议,建立完善以各级政府为责任主体,以年度为周期,以耕地数量增减、质量升降情况为主要内容,以土地变更调查、卫片执法检查和现场核查为主要手段的耕地占补平衡考核体系。结合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地理国情监测等重大工程,加快完善现有土地整治和占补平衡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耕地数量变动、耕地质量变化的跟踪监测与统计。进一步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将其作为占用耕地补偿费和中央分成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转移支付、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配、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生态用地或成新内涵

如何统筹好“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的关系,既不因耕地开发而影响或破坏现有生态系统,又通过保护耕地来提升现有生态系统建设水平,是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

第9篇:坚守底线范文

一、引言

当前,中国快递市场自由竞争程度非常高。在市场格局上,主要有三种竞争主体:国际知名快递企业、民营快递企业和中国国家邮政公司。在这个行业中,网络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大部分市场份额都是经过网络来开拓和获取。快递企业的工作网络,由各集散地、快件投取网站和不同分支网络按一定的组织方式和标准建立起来的,在总控制枢纽的指挥下,根据内部分工要求有序正常的运转。

许多快递企业在同一个城市往往设有多个工作点,很容易浪费网点资源。但在许多偏远地区,除了最普及的邮政网点外,很少有其他企业的受理处,导致偏远地区的快递服务水平偏低。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整合共享快递行业资源成为当前快递企业需共同面对的问题。

在本文中提及的快递企业协作,是指各速递公司之间通过利用彼此信息网络和业务受理网点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降低经营成本、防范业务风险的目的,是一种行业企业间的合作方法。

从理论上分析,网络资源共享可以为企业增加额外的收益和好处,但是在现实中确又无法实现呢?这主要在于合作模式的收益分配问题,以及风险责任分配不够明晰。本文从微观层面着手,在我国国内快递行业现实背景条件下,研究快递公司间合作的利润分配问题。

二、快递企业协作的含义

快递公司间出于资源共享、降低经营成本、减少运营风险等需要,共用相互的网络(包括业务网点、互联网网络及经营设施网络等)进行的合作。快递网络合作属于动态的、网状的写作模式。速递公司在开展业务时,通常是网络中的某个节点通过一定的途径在网络中寻找最佳节点,并使用其构建的网络办理业务。从利益上看,是企业彼此间的合作;从物理层面看,是快件包裹通过业务网络在不同的集散地、收取网点之间传送。

三、快递行业间协作模式分析

本文研究重点集中在快递企业在合作中,如何合理有效的分配收益的问题。因此,对快递企业的写作动机及开展业务具体模式不作深入分析,单从如何分配收益方面研究行业协作模式。

完全协作模式,是指快递企业甲利用自身的业务网点收取包裹后,通过信息网络直接通知企业乙,由乙托运包裹的工作。包裹的传送完全依赖于乙的运输渠道。由企业甲预付一定费用给企业乙,完成投递后再支付余款。

在完全协作模式中,甲乙企业是委托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合作收益问题也可通过委托理论来解决。

四、当前快递企业间协作的收益分配情况分析

当前国内速递公司间的写作还处在初级阶段。大多数的合作都是自发随机开展的,没有标准的合作准则约束。在实际工作中,部分企业形成了低水平的合作经验和方法。企业间要顺利合作首先必须要解决收益分配问题,这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因而,通过初级的合作模式,快递企业摸索出了相应的收益分配方式。经过研究分析,当前速递公司协作收益分配模式大致有两种:

(一)内部核算模式

大型快递集体公司的各分公司之间的协作主要采用内部合算模式。由于各分公司都是独立核算的法人单位,分公司相互合作时,收益分配也必须明确。集团公司总部通过核算各分公司的协作成本,根据不同分公司在业务中做出的贡献多寡,确定出一个分配比例实现分公司之间的协作分成。

这种办法要求每家分公司的付出成本和贡献可具体量化,以便总部在核算成本时能通过数据有效确定各公司的总协作成本,从而客观公平的完成收益分配。

(二)固定支付模式

现实中,许多快递公司还采用固定支付模式进行协作,即公司甲通过签订长期协议将自身快递业务承包给公司乙,并在协议中明确一个收益分配方法。在固定支付模式中,公司甲受理的快递业务,全部移交给公司乙运作,完成后再按协议约定进行收益分配。

企业降低经营成本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外包业务。现实中就不少公司采取这样的方法控制成本,如知名快递企业中外运敦豪。而分配业务利润则主要以快递成本及收入为计算依据,比如给予承包方一个固定比例分成承包业务的收益;或采取招投标的方式,根据报价选择最适合的公司开展合作。这种办法快捷有效,能合理规避纠纷摩擦。

五、快递公司间协作的收益分成问题分析

固定支付模式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一)风险控制能力不足

快递包裹在运输过程中存在遗失、损坏等诸多风险,这些都直接影响快递收益水平。在固定支付模式中,没有明确双方承担的损失责任,它仅仅约定了业务收益的分配比例和考虑了业务成本问题,因此,它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和应用限制因素。

(二)缺乏公平性

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劳不得,即成本对应收益,是最合理的收益分配方式。我国当前的快递公司呈现相当分散的分部状况。各地缺少大型龙头快递公司,各种小型公司比比皆是。大多小型快递公司的生存过分依赖大型公司的外包业务。因此,在开展收益分成的谈判中,小型公司往往都处于不利局面。大型快递公司付出较低的成本,承担了更少的风险责任,却夺取了大部分的收益,造成了固定支付模式中的不公平现象。

(三)缺乏灵活性

快递网络化是未来快递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在高效的快递网络中,每份快件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匹配到最优的运输线路,安全送达目的地。其中可能涉及多个不同快递企业的网点,这就需要收益分配具备高度灵活性特点,能够快速分配给每一家企业准确合理的收益。但是在固定支付模式下,还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六、结束语

本文结合中国目前快递行业现状,研究分析了快递企业协作的收益分成模式。当前被广泛采用的固定支付模式,存在许多诸如风险控制能力不强、缺乏公平灵活性等不足之处。因此,有必要深入开展对快递行业协作收益分成模式的研究工作,促进我国快递行业更加有效的运营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鞠颂东.物流网络:物流资源的整合与共享[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8-35.

[2] 孙国强.协作环境下的利益分配理论与模型[J].管理科学.2009,16(6):22-25.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