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事档案管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长期以来,国家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思想认识度不高,只专注于经济和市场的管理。直到改革开放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来,才逐渐认识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才逐渐引起各个部门尤其是人事劳动组织等部门的重视。但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之间的差距在很长时间内仍然存在,在对待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上的态度、理念等方面还没有彻底的转变过来。这是制约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实现创新突破的主观因素,在一些行业或部门尤其是广大基层还没有开展人才登记、人才储备、人才管理等相关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这样就直接导致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相对滞后,没有充分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是缺乏对于人事档案管理设施的投入
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设备更新上,多是沿用了传统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相对于高速发展的科技化信息化水平明显不适应。多数单位在从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上,仍采用手工操作,并习惯于这种操作方式。单位对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方面投入资金较少,不能够实现设备和管理系统的快速更新,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的限制,直接影响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上工作效率的提高。
(三)是缺乏对于人事档案管理机制的创新
近年来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行业人才流动较为频繁,但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体制机制建设上,已经完全跟不上人事制度改革的脚步。尤其是在人才流动管理上缺乏机动性,这样就很难保证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和确凿性。更为严重的是出现各种档案遗失、擅自弃档、扣押档案或伪造档案现象,造成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混乱。
(四)是缺乏对于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
绝大多数单位从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都是兼职人员,对于档案管理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对档案管理专业知识比较匮乏,这也成为制约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对人事档案信息的更新不及时或在信息更新中缺乏必备的基础依据,导致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现实与记录存在差别,这就直接违背了档案管理的基本宗旨。
二、解决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我国人事制度改革已经进入到不断深化阶段,人才强国战略也正在稳步实施。切实解决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现实问题,不但关系到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也会极大发挥出人力资源有时乃至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要解决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就必须在全面分析这些问题的主要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在思想上、环境上、机制上和素质上加大工作力度,使得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真正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
(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摆正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位置
要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作为行业或单位的重要工作来对待,提高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与经济工作、单位各项事务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推进,与单位人事考核、资质评估等项工作充分结合起来,以发掘有用人才为根本推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信息化进程。
(二)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设施
要根据现实工作需求,不断加大管理资金投入,改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环境,增强科技化信息化人事档案管理能力。充分将现代化设备与网络技术应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制约人为因素对人事档案真实性的影响,保证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三)是要完善规章制度,强化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措施
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建设作为开展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保障,对档案调取、移转、信息更新等相关程序要规范流程,大力推进人才资源信息的共享,推动人才合力匹配机制的建设和完善,真正发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合理配置、合理促动人才交流的有效作用。要不断丰富人事档案的具体细节内容,使之更全面具体地反映个人信息,更能够为人才的挖掘提供有效依据。
(一)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较低。部分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在从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时,表现出综合素质较低的现象,缺乏创新和进取精神,使人事档案管理在事业单位发展中的作用受到了限制。其原因主要是:1.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是随意安排的,他们的专业知识欠缺,业务能力不高。2.缺乏必要的责任心和政治观念,工作态度不够认真严谨。3.有些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年龄较大,工作效率不高。
(二)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在人才聘用方面均存在不规范的现象,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这导致了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混乱。其原因主要是:1.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在引进员工时,办事态度不够认真,对所聘用人员档案的完整性不做要求,只要上交了档案即可。2.部分事业单位领导对人事档案管理不重视,对员工的档案没有详细的规定。3.员工离职后,将档案留在原事业单位保存,对自己的档案不过问。
(三)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落后。传统的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无法满足新时期事业单位发展的需求,这导致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速度较慢。其原因主要是:1.部分事业单位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持观望态度,不愿意花费时间在管理制度的改进上。2.对政府出台的相应的政策缺乏应有的管理和执行力度。3.问题处理的不及时,造成新老问题堆积的现象。4.有的事业单位观念陈旧,不愿意接受新的东西,依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
二、深化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队伍建设。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事业单位从事人事档案管理的员工进行时事政治、法律法规的学习,提升员工的思想素质,对员工进行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2.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聘用原则,坚持专业化、知识化、年青化和现代化。3.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
(二)建立健全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有利于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落实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认真执行国家颁布的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人事档案管理的行政职能。2.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监督。3.对事业单位引进和输出的人员的档案进行良好的管理,并与当事人进行沟通交流,采取合适的档案保管措施,实现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的有序管理。4.对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内容进行革新,对管理措施进行修改和完善。
(三)采用科学的人事档案管理方法。采用科学的人事档案管理方法,有利于深化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改革,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培养管理人员先进的管理理念。2.管理过程中,要学会使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实现对人事档案的存储和查找。3.摒弃不好的管理方法,采用合适的科学的管理方法,使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三、结语
1.提高对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以及现有工作的不断扩充,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和企业现状,必须要提高对人事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因为人事档案本身是最真实的历史和最具说服力的佐证,它的内容真实地反映了一个人的经历、品德及成长过程。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如下价值:第一,起着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在管理企业人事的同时加快了企业发展的步伐;第二,通过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完善能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和重要组成部分。
2.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现有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存在许多问题,要想提高我国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效率就必须不断完善管理制度。首先,应该明确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部门,避免出现多头管理的状况,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其次,将封闭的档案管理模式开放化,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强人们对档案管理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监督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最后,为了适应我国现有的企业人事现状,应该设立相应的人事档案分理处,专职进行企业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此外,为了将管理工作最优化,应该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与人员使用分离开来,以便于实现最优化管理。
3.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除了完善的管理制度,要想高效地进行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还需要拥有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虽然现在管理工作都有相关技术或系统进行辅助,但是操作主体始终是人,如果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不够,势必会造成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出现差错,影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在培训档案管理人员时应该注意从理论和实际着手,一方面要从理论上加强档案管理人员对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的认识,另一方面应该培养相关人员具体操作的业务能力。
4.加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我国现有的人事档案管理效率较低,为了提升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应该在管理工作中加入信息化元素。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提高档案管理的速度,同时它还提升了档案管理的准确性。在将企业人员的信息录至计算机的同时,需要对不同人员的档案信息进行分类以方便管理。另外,为了更有效地进行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有关人力资源的电子网络的建立十分必要。通过计算机强大的存储功能可以对企业不同人员的录用、调用及时做出详细记录,还能集中管理各个部门的人事档案,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二、结语
1.观念更新
第一是服务观。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了解社会发展趋势,明确二重生存发展的市场环境,树 立二重人事档案管理为二重生产经营工作服务的思 想理念,使人事档案信息资源为二重人力资源管理 工作服务。
第二是发展观。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颁 布实施以来,二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逐步迈入了 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相应的员工人事档 案也具有了上述特征。这与以往计划经济环境下的 固定工档案管理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差别,表明档案 管理工作已经实现了从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的转 变。从而要求二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必须适应这一 变化,用发展的眼光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方式适时 作出调整。
第三是效益观。这也是市场经济环境对人事档 案管理工作的要求。我们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档 案管理工作只能讲投入,不能讲产出,不能求效益的 观念。以强化内部管理,加强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建 设为基础,大力抓好人事档案文件材料的征集、接收 和馆藏优化工作;尽力缩短解除及终止劳动合同人 员档案的保存时间,节约管理成本;充分运用计算机 等各种先进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人事档案 信息资源,以满足集团公司生存发展和生产经营工 作的需要;逐步建立开放式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拓 宽人事档案资源利用渠道,形成集团公司人事档案 数据的资源优势。
2.制度和管理创新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集团公司人事档案管理制 度。这与观念更新中谈到的发展观的理念一致,是 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向法制化和规范化转变时, 对人事档案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健全人事档案管 理制度,自觉接受集团公司档案馆在业务上的指导 与监督,是集团公司档案管理和人事档案资源合理 利用的前提。具体而言,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应当具 有“适应市场,服务二重,科学严谨,运行协调”的特 征。在工作中,我们应当注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 整体规划性、协调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人事档案数 据资源为二重生产经营和生存发展服务。
其次,在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方面,当前的首要 任务是将计算机技术引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目 前,二重人事档案室配置了三台计算机,并且已经促 使人事档案管理突破了人力资源部工作地域的限 制,日常的人力资源信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及时反 馈到人事档案室,并且能够使员工的常规信息及其 与人事档案数据的误差得到及时的反映。这大大提 高了人事档案信息的准确性,为集团公司人力资源 及其它方面的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 此同时,计算机管理手段的运用,也大大节省了档案 查询的时间。例如只要输入员工工资号或姓名,就 能立即在计算机上检索出个人的基本情况,大大提 高了工作效率。实行计算机管理后,人事档案管理 工作的流程发生了变化。
3.硬件环境的改善
根据我国《档案法》规定,档案的所有权可视为财产所有权归所属企业所有,而企业将档案寄存在档案馆的行为只能算是暂时存放,档案馆作为保管方有时不得不接受企业提出的特殊要求,例如要求专柜存放,并将档案柜钥匙交由企业保管等,如果一味的应允这些要求,企业一一效仿,那么档案馆就只能仅仅成为一个仓储机构了。所以档案馆在对档案进行管理的时候一定要遵循相应原则,对档案进行编目、整理、加工及是否有权鉴定与销毁档案,从而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信息,体现档案馆的功能,这是眼下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国企在产权变动和资产变动期间,在对国企档案进行整理、鉴定、移交等工作中所用到的费用由接受单位进行支付,需向地方国家档案馆寄存档案的费用则由原企业进行费用支付。破产企业则需要一次性支付全部的寄存档案费用。但档案相关费用的计算仍然没有确切的方法和标准,这也是我国国企改制后面临困难问题。
二、解决国有企业人事档案存在问题的对策
为解决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隐患与难题,应积极选择相应的对策实施。1.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破产、倒闭企业的档案根据产权变化的方式不同,应该进行不用方式的处置,对一些没有去处的档案,必须要按照要求移交到档案馆;一些企业转为私营或者变为合资、出售中外台资的企业档案也应该及时的移交到档案馆保管,防止档案的丢失。严格按照进馆要求,对具有长期或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在移交时必须保证其完整性,仔细做好分门别类工作,装订上架后标签清楚。对移交的档案进行认真审核,根据移交清册,逐卷清点,防止企业别有用心地为图永久保存而寄存不重要的闲杂档案,有效的提高档案馆管理档案质量。2.允许连续性的企业档案进寄存对企业以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制、委托经营、租赁经营、出售产权、负资产转让、兼并形式产生的资产与产权变动,企业会有一定的连续性,这时档案应该以保存在改制后企业为主。除非受保管条件的限制,或者由其它一时难以克服的客观因素影响,将可能导致档案损害的,可以移送档案馆暂时寄存。3.对寄存档案要加以选择,充分利用档案馆有限的库容量对企业要求寄存的各类档案,档案馆工作人员必须适当地对其信息内容稍作了解,以判断是否值得和可以入馆保存。改制国有企业必须尊重档案工作,自觉遵守档案转交制度,切勿使档案馆成为一个仅仅用来堆放纸张的场地,从而避免日后出现库满为患的现象。
三、结束语
传播学研究的一大特色是善于运用图像模式对传播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引入模式方法为全面考察档案信息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与自己的思考提出一个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的构思。
一、传播的一般模式
模式实际上是对现实事件的内在机制以及事件之间关系的直观和简洁的描述,它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既可以表现静态的结构,又可以进行动态的描述,并且以一个独立的系统而存在。
最早的传播模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斯多德模式,它扼要地提出了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说话者、演讲内容、听众、效果及场合。而在传播学上具有奠基意义的传播模式是1948年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的五W模式:Who,SaysWhat,inWhichChannel,toWhom,WithWhatEffect(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渠)。然而,五W模式忽略了传播的反馈要素,仅是一个单向线性传播图式,事实上人类的传播活动并不是一个被动直线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继承性的双向互动过程。因此,此后很多学者在五W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传播模式,如1954年威尔伯·施拉姆提出的高度循环性的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1967年丹斯提出了著名的螺旋模式,为某些循环方式无法描述和解释的传播现象提供了最好的图解。
由此可见,传播模式有一个积累、深化和发展的过程,其演变经历了一个从单向线性到双向循环,由要素性到结构性,由静态到动态,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这个过程是我们分析档案信息传播过程与结构模式的基础。
二、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的构成
广义的档案信息传播包括档案馆(室)的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和私人档案拥有者的档案信息传播活动。档案馆(室)的档案信息传播偏向于公共组织传播,而私人档案信息传播则倾向于人际传播。本文所讨论的档案信息传播活动指的是档案馆的档案信息的交流传递过程。
档案信息传播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传播,其传播活动本身既属于传播活动的大范畴,具有传播活动的一般规律,同时由于它的传播对象——档案信息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其传播方式、活动规律无疑又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因此,只有建立在共性与个性有机契合基础上的模式,才能反映出档案信息传播活动的规律和特点。
档案信息传播结构涉及到诸多复杂因素,这里进行的模式分析主要是考察其传播过程中一些基本的构成要素,它们足以形成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的基本框架结构。档案信息传播的结构包括五个基本要素:档案信息源、档案馆、传播渠道、档案信息受众和反馈。这五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循环互动,共同构成了这样一个传播过程:
附图
1.档案信息源。即各种各样的档案资料,包括纸质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通过档案馆有意识、有目的、有选择地收集进馆。
2.档案馆。在档案馆中,经过整理、鉴定、加工等常规程序将档案信息有序化,并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传播方式传递给相应的档案信息受众。
3.传播渠道。包括公共组织传播渠道和大众传播渠道。档案信息传播者可以决定档案信息传播渠道,档案信息受众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际需要选择一定的传播方式获得相应的档案信息。
4.档案信息受众。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档案用户,还包括主动或者被动接触到档案信息的人。
5.反馈。档案信息受众对传播效果的反应信息反馈给传播者之后构成了一次传播流动过程,传播者根据受众的反馈信息做出相应的调整,然后又开始新一轮的档案信息传播。
在上述档案信息传播模式中,档案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档案信息既可以进入大众传播系统转换为其他形式,从而进入人际传播、市场传播和公共组织传播渠道,也可以直接进入公共组织传播渠道。传播者在一般传播模式中主要是作为信息源的传播和报导者身份出现,而档案信息传播者既是档案信息的收集者、整理加工的把关人,更是承担市场及公共渠道档案信息传播活动的中介人。档案信息受众也比较复杂,既可以是大众传播的直接受众或消费者,也可以是公共组织传播的档案用户。不同的传播渠道和方式中的传播对象是复杂的、多元的,这是由传播途径的多元并存和传播对象存在的不同社会角色等方面因素决定的。受众的反馈活动是检验传播取得什么样的效果的重要环节,一般是由此构成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再一次实现的一个螺旋过程,因此这种反馈具有循环性。
三、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的分析
1.传播的起点
一般的传播模式都以传播者(个人或群体)作为传播的起点,传播者将已经准备好的信息传递出去,笔者认为这种传播起点是不适用于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的。
近年来,档案数量的急剧暴涨与库房容量相对有限的矛盾一直困扰着档案界,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档案馆加大了鉴定工作的力度,并且提出了要介入文件管理流程进行前端控制,以保证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最多、最有价值的档案信息。档案馆对档案信息源的鉴别、选择、收集工作成了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理应是档案信息传播的起始。如果把档案信息源置于档案馆之后,人们很容易误认为档案馆的传播任务只是将已经收藏的档案信息传播出去,而档案馆对分散在社会中的大量的档案信息的选择、收集这项基本功能就突出不了了。
档案馆馆藏的质量是传播活动的基础,没有高质量的馆藏就不可能有好的传播效果。我国档案馆馆藏结构不合理是老大难问题,以这样的馆藏为基础进行的传播活动效果不理想是意料之中的事,因此,应当把档案信息源提前到传播者之前,强调档案馆的“把关人”作用,严格控制进入档案馆的档案资料的比例及质量,优化馆藏结构,为档案信息传播打好基础。档案馆一些中心工作的开展需要馆藏以外的信息,例如举办展览,光靠馆藏不够,必须搜集馆藏以外的信息作为补充。因此,档案馆深层次上的档案信息传播并不仅仅是将馆内有序化的档案信息传递给受众这样简单,其真正内涵应是将分散在社会中无序化的、有用的档案信息经过整序、加工之后传递给受众。
【2.传播渠道
档案信息传播的渠道包括大众传播渠道和公共组织传播渠道两种,以公共组织传播渠道为主。一方面,档案信息受众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所公布的档案信息、档案信息的作用及利用档案的规章制度,接触、了解、选择档案信息,清楚档案信息的出处,了解利用档案信息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档案信息受众也可以亲自到档案馆,运用档案馆所提供的检索工具(案卷目录、全宗索引、分类目录、主题目录、专题目录等)查询馆藏内是否有符合自己需求的档案信息,并将查得的需求信息转换成信息代码,向档案工作者提出受传需求,档案工作者据此通过档案阅览、档案外借、制发档案复制件、制发档案证明或咨询服务等形式传播档案信息,也就是档案馆的利用服务工作。由此可见,档案馆在档案信息传播中担任中介的角色,是档案信息受众与档案信息间联系的桥梁,在社会档案信息资源无限扩大与受众个性化需求之间建立起对应的关系。
此外,在一般传播模式中,整个传播方向是单向式的,即受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对传播渠道是不具有支配性和选择性的,是完全被动的。而在档案信息传播模式中,在传播渠道和受众之间的箭头标志是双向的,即档案信息受众对传播渠道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对于档案信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档案信息传递最终究竟是通过哪一种渠道进行,不仅传播者有决定作用,受众也有自己的选择空间,是由双方共同决定的。
3.档案信息受众
传播渠道的多元性也决定了档案信息受众具有数量众多、构成复杂、分布广泛、分散流动的特点,因为档案信息传播的信息是为大众提供的,大众的外延可以涵盖所有的人类社会成员,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档案信息传播的内容。从可能性上讲,在档案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大众即档案信息的受众。但是,从现实上说,只有当大众介入档案信息传播过程,采取某种主动行为,比如去档案馆阅览室阅览档案、看档案杂志、参加档案工作会议等,才能成为档案信息传播的受众。因此,严格地说,档案信息受众是指档案信息的利用者和接触者。
一直以来,档案界将档案用户视为档案信息受众的全部,事实上,档案用户只是在档案馆以阅览、复制、摘录档案信息或者制发档案证明等形式使用档案的直接利用者,而在档案公布、档案宣传、档案编研产品的发行、售卖工作以及在大众传播媒介中接触和阅读档案信息的人应当也是档案信息的受众,因为通过与档案信息的接触,接触者的态度和行为也可能会有所改变,从而产生不同的档案信息传播效果。因此,根据传播渠道的不同,档案信息传播的对象可分为大众传播的直接消费者和组织传播的公共利用者,具体来说,既有一般意义上的档案用户,也有观众、听众、读者、网民等等。
4.反馈
传播活动的最后结果就是受众接收到信息,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不论是好是坏。但是,如果受众不把取得效果的信息回传给传播者,传播者就不知道自己的传播最终有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这样的传播过程是不完整的,因此,一个完整的传播模式必须建立一个反馈信息机制。笔者在所提出的档案信息传播模式中也把信息反馈作为其中一个基本要素。
信息反馈是档案信息传播后所产生的信息回流,是检验传播活动效果的重要环节。由于传播渠道与受众的多元性,档案信息传播的反馈活动同样具有多向性和复杂性,除了反馈到传播者——档案馆,还会反馈到传播渠道中的大众传播组织——报纸、杂志、电台等。相对来说,向大众传播组织的反馈一般是迟滞性的,而向档案馆反馈则是直接性的,一般由此构成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再一次实现的一个螺旋过程,因此这种反馈具有循环性。
档案信息传播的反馈信息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告诉档案信息传播者应该继续传播,也可以是要求档案信息传播者改变或者纠正原有传播内容或传播方式,然后再进行传播,或者是要求停止传播。档案馆根据相应的反馈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改进或提高原有的传播内容或方式,定能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四、结束语
构建档案信息传播模式,是使档案信息传播研究适应传播现实变化的一种尝试,在帮助了解档案信息传播过程的同时,揭示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从中获得对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宏观地把握和全面抽象。尽管本文所提出的档案信息传播模式比较简单,但已抓住了问题的主要方面,突出了档案信息源、档案馆、传播渠道、档案信息受众、反馈等档案信息传播的基本问题。通过这个模式我们能够简明又清楚地了解档案信息传播的结构和过程,了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周庆山《文献传播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7。
2.田野,张长海《传播学视野下的档案观念和档案工作》档案管理,2001(1)。
3.田野《档案信息传播的形态:利用,编研、宣传、公布》档案学通讯,2002(2)。
人事档案的内容是由若干份材料组成的。它的来源十分广泛,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这些材料的不规范现象严重影响到人事档案的质量,甚至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为提高档案质量更好地为组织、人事工作服务,我个人认为应从材料内容和格式两个方面入手:
一、内容要做到真实、完整、精炼
1、真实性是人事档案的生命。内容要实事求是地反映职工的本来面目,对于不符合职工客观面貌的材料、伪造的假材料应剔除出去。如某位职工在1988年的干部履历表中的年龄为1952年9月,1998年再填写时为1954年9月,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如果不及时纠正,必将影响到今后的组织、人事工作。
2、人事档案材料要完整、手续要完备
(1)材料系列是否完整。一个人的人事档案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有着历史的内在联系,相互依存,互为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系。比如,一个人的入党材料,一般有入党申请书、转证申请书、入党志愿书等;处分材料,一般应包括处分决定或批复、调查报告、本人检讨以及必要的证明材料。有关部门向人事档案部门送交材料之时,应注意将系列材料收齐,以实现材料系列的完整性。
(2)一份材料的内容和外形是否完整。人事档案的每份材料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内容有几个部分、几个要素组成。如:一份鉴定材料,一般都应有自我鉴定、小组鉴定、组织鉴定;审查结论和处分决定,一般都与本人见面,本人在结论或处分决定上的意见和签字是其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档案材料必须有头有尾,落款、署名、时间等特征具备,外形上没有缺页、破损、霉烂变质、字迹模糊不清现象,才是完整的档案材料。
(3)材料手续的完备,是确保人事档案内容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1990年中央组织部颁布的《干部档案整理办法》指出:“今后凡需归入档案但手续不完备的材料,均应先将手续补办完备,才能归档。”
3、人事档案的内容应精炼、实用。人事档案从建立之日起就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因而决定了人事档案必须根据当事人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增加新的内容,补充新材料。在此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取之有据,舍之有理”的原则。对收集起来的材料进行审查、甄别其真伪,判定有无保存价值。如,有人在入党过程中多次写了申请书,有人被审查时对同一问题多次写了交待材料,有人对同一问题在不同时期写了内容相同的证明材料,鉴别时,只需选取1-2份内容全、手续完备、字迹清楚的归入本人档案,其余的剔除。这就避免了人事档案的臃肿庞杂,使其精炼简明,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材料格式的规范化
很多人事档案材料是以表格的形式记载信息情况的,材料表格设计是否合理,尺寸大小是否规范,印刷和书写的质量是否有保证都将影响到人事档案的质量。
(1)首先,表头要清晰明确地表达所记录的内容,避免含糊不清、文不对题。人事档案的每一份材料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履历表记录人员个人简况简历;鉴定表记录对人员某一时期学习或工作的鉴定;工资表记录人员工资变动情况等等。有些单位在制表时将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印刷在同一份表格上,极易造成混乱。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部队人员的工资表、任免表和技术等级调整表通用“干部任免审批表”一种表头,不仔细鉴别很容易搞混。这种情况给人事档案的整理和查阅带来很大不便,更会影响有关部门对人员的了解和任用。其次,项目的排列要合理。表格材料常常包括很多项目,项目的排列必须清楚有序,每一项后面要留足够空白以供填写。
(2)目前,人事档案材料仍以纸质材料为主,材料用纸和印刷书写材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事档案的保存问题。目前机关多用新闻纸、二号和三号印刷纸制作文件材料,一旦遇光和高温后,容易发黄变脆,缩短档案寿命;铁道部门的职工工资单使用极薄的蜡光纸印刷,在收集、转递的过程中极易损毁。因此,人事档案材料要用质量较好的纸张书写或印刷。另外,用纯蓝墨水、铅笔、圆珠笔、复写纸印刷或书写的档案材料,不耐光、不耐热、受潮或长期磨擦或字迹容易浸化消退。应提倡使用墨汁、蓝黑墨水或碳素墨水书写材料。
1医院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出现的新问题
根据十余年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实践,笔者就医院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谈几点拙见。
1.1档案移交不及时
已辞职、辞退、解除劳动合同等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有些没有及时移交当地人才服务中心,有些没有人事权的单位擅自保管流动人员人事档案,造成部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丢失、材料不齐全、手续不完备等情况出现。
1.2“弃档”现象较严重
一是人事档案作用逐步淡化,医院在聘用专业技术人员时往往只是面试即可。
二是人才流动日益频繁,有的人受利益的驱动,不顾组织是否同意,一走了之,新用人单位还可以在当地人事部门的帮助下为其重新建档。
三是人事费普遍过高,也是导致“弃档”的原因。
1.3档案管理不规范
有的单位对档案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用人不规范,考核、档案工资晋升、评定机制不健全,不注意平时材料的形成,导致档案材料缺失,给出国政审、职称评定、出具人事档案相关证明和办理流动手续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1.4人事缺少特色服务
目前大部分地方人事还处在单一服务阶段,在很多业务领域里还是空白,缺少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无法满足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要。
1.5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档案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机制尚未健全,部分单位档案管理人员变化较大,对人事档案管理业务不熟悉,有待加大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
2加强医院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对策
为了保证医院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严肃性,促进卫生事业单位人才合理流动时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应该加强对其的管理,认真做到以下几点。
2.1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营造人事档案规范化管理氛围要加强领导,广泛宣传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政策规定,提高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建立档案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机制,定期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努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和管理水平。
2.2完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政策法规
一是对过去不合时宜,制约人事档案管理方面的政策加以完善,建立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杜绝各地区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是加强对企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力度,规范对人才中介机构的管理,不准民营和合资人才中介机构从事人事和人事档案管理以及人事调动业务,促进我国人才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
2.3创新人事服务形式
要不断丰富人事档案的内容,提高人事档案的使用价值,经常了解用人单位和人才对人事档案材料的新要求,树立人事档案利用的“受众”意识,变过去“守摊式”服务为“开发式”服务,重视研究人事档案用户的多方位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服务。健全管理人事档案的机构,要在条件具备的地方成立人才服务机构档案管理部门,认真做好人员配置、经费来源、安全保密等方面的工作,通过档案管理机构的规范化管理,促进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朝着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2.4明确职责,理顺关系
一、含义
这种模式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的一种新模式,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密切相关,所以它应是一种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含义有以下四点。
1人事档案管理机构、管理对象和服务对象具有较强的社会性
市场经济的建立,产生了多种经济组织形式,这有利于人才的吸纳、流动,但与旧的人事制度发生了巨大的碰撞,新型的人事管理制度如人事制应运而生,人事管理变成了一种社会化的活动,因此,作为人事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人事档案工作,也必然具有这种社会化的性质。从管理机构来说,不像计划经济时代仅有各单位内部人事档案管理机构,只收集管理本单位人事档案,市场经济条件下已建立了具有较强社会性的人事档案管理机构,如各省市人才市场建立的人事档案管理机构,这种机构不是管理本单位人事档案的机构,而是面向社会,其管理对象包括该社区范围内所有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其服务对象更具有社会性,可以为整个社会提供人事档案服务。
2人事档案来源的广泛性和内容的复杂性
人事档案管理机构、管理对象和服务对象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事档案来源的广泛性和内容结构的复杂性。在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中,人事档案的收集、处理和提供利用往往由各单位内部人事机构行使,该机构人事档案来源单一,仅限于本机构人员,内容也较简单;而社会化的人事档案管理机构,其来源要广泛得多,可以来自该社区范围内各类人员,又由于每类人员身份不同,集中起来显得人员复杂,其档案内容也非常丰富多样。
3利用者对人事档案需求的多样性
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无论是外资、合资、国有企业招聘新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选拔合格或优秀人才,还是考核、任免、招聘国家公务员以及大中专毕业生社会就业,都不会忽略人事档案的利用。利用者类型、利用用途的多样性,导致对人事档案内容、载体、传递方式等方面需求的多样性;也使得人事档案不可能局限于单位组织部门使用的狭窄范围,不仅组织上需要,而且许多个人也需要,那些与个人生活和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人事档案,经常会被组织和个人查阅利用,但它们的要求不完全一样,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需求。
4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的开放性
市场经济的建立,减弱了人事档案政治化、神秘化的程度,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事档案管理和服务方式。可以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与方式管理人事档案,还可以将不属于个人隐私内容的人事档案上网,采用网络化管理和服务方式,使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与外界的人才信息交流,由单一的途径变为开放式的交流模式。
二、特点
1人事档案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新模式,是对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补充,与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处于并存发展阶段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模式,与计划经济时代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有所不同。传统模式中,人事档案是由各单位内部组织人事机构分别管理,比较封闭和内向,在过去人事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今天也还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但这种模式不应成为现代人事档案管理中唯一的模式,而应更新、改革旧的模式,建立新的模式,社会化开放式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就是一种新的模式,是对现代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补充。
这两种管理模式处于并存发展阶段,各有利弊。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对人事档案的保密、保护,方便本机构使用具有优势,但过于封闭,利用面不广,实行规范化、网络化管理难度较大;新的管理模式服务面广,便于社会各种机构和人员利用,易采用现代化、网络化管理方式,但存在易泄密、丢失等问题。我们应充分发挥两者优势,克服各自弊病,使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更加充实与完善。
2人事档案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目前主要适用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
由于流动人员是辞职、辞退、脱离原单位和没有工作单位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等,其档案与一般人事档案比较而言,具有一定特点,因而在管理模式与方法上也应有所不同。
流动人员一般没有固定的单位、工作变动较大,与原单位没什么联系,他们的人事档案由县级以上政府所属的人才交流中心管理,这种机构具有社会性、开放性和市场性的特点,适用于社会化、开放式档案管理模式。但有的人才市场还不规范,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
3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预示着更大范围内人事档案管理的一种方向和发展趋势
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资源的比较优势将越来越明显,人才流动的数量与质量会逐步增强,在更大范围内实行社会化开放式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将成为可能。
今后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幅度和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机构庞杂臃肿、人浮于事的现状将得到整治,精简机构、合署办公、联合办学的大口径管理方式将被采用,每个小单位自行管理人事档案的模式将被取代。同时,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会使政府对人事管理逐渐淡化,人才将成为一种没有任何政府色彩的产业,人事档案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可能成为一种通用的管理模式。
企事业职工、科研人员及教师等类人事档案的内容大多是关于其业绩、专长、爱好等经历经验的记载,值得保密的内容不多;同时,这些人员“干部本位”思想逐渐淡化并趋于消失,政治身份级别看得并不重要,特别是企业破产、兼并出现之后,企业干部任用上出现招聘厂长、经理,企业干部自己可自由择业,教师和科研人员可转岗下岗,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科研人员变动日益频繁,构成逐渐复杂,不可能也不必要严格按照干部、职工等级由组织人事部门分开管理,完全可以实行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
三、意义
在中国,人事档案与户籍对人才的流动具有极大的制约作用。如果某人想调到更适宜于发挥自己专长特点的地方和单位工作,原单位领导若不同意调走,其人事档案和户口就不能转走,那么,既便是这个人调走了,但在工作、家庭、婚姻、住房等方面都会遇到很多麻烦。如果建立人事档案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每个人是社会人而不只是单位人,每个人的人事档案由社会化的人才机构集中统一管理,与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协调运行,那么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一种社会化的开放式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