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层流手术室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什么是层流手术室?感染手术处理原则;手术后处理;护理人员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531-01
手术室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之一,也是抢救及治疗病人的重要部门,层流手术室的净化空调系统能有效控制室内细菌的浓度,室内的温湿度和尘埃含量,实现理想的手术环境,降低感染率,提高手术质量。但是特殊感染如果手术操作过程中某些环节被忽视,可能引起感染扩大,使手术失败,导致严重医院感染的发生。因此,手术过程中预防医院感染某些细微环节尤为重要。
1特异性感染术后的隔离措施如气性坏疽、炭疽、破伤风等手术处理原则
1.1术前准备应计划周到:将患者安置在正负压手术间,安置患者前30min开启负压层流系统开关,手术间挂隔离手术牌不安排参观人员,将术中不需要的仪器和物品转移他处,术中使用的各种器械用物一次备齐(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手术人员手上不能有伤口,进入手术间后,直至手术结束方可离开。患者进入手术间后,手术推床应在手术间靠墙放置,不得推离手术间。手术间应准备好两盆1 000mg/L 84消毒液分别用于浸泡器械,擦拭房间台面等。
1.2感染术后的污物处理:使用后的一次性敷料、纱布、手术衣裤、帽子口罩、鞋套等各种污染物品,装入双层专用密闭、有明显标志的黄色医疗废物垃圾袋内,专人收集焚化处理。参加手术的所有人员离开手术间时,必须将污染手术衣、手套、鞋套等脱放于手术间指定处,与非一次性布类物品等用清洁大单包好,高压消毒后注明标志再由洗衣房专人收集清洗。术毕手术人员洗手,更衣帽、更鞋,离开手术间。
2特殊感染术后手术间的处理
清理手术间内用物,彻底打扫卫生,手术间墙面、地板和患者接触后的手术床、桌、推床及室内固定物品等,用1000mg/L 84消毒液擦拭消毒。关闭层流负压装置开关,开启正压层流开关净化30min。
【关键词】 层流洁净手术室; 管理; 医院感染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technology,people request more and more for the environment conditions of operating room and functions.Clean laminar flow operating room is the demand and inexorable trend of hospital modernization.Our hospital starts to use clean laminar flow operating room from 2013,we strengthen managements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working process of clean laminar flow operating room,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medical personnel behavior and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clean laminar flow operating room,which guarantee the cleanliness of air environment in operating room, provide high quality of medical environments for patients, reduce the hospital infection and cross infection.
【Key words】 Clean laminar flow operating room; Management; Hospital infe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Langzho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angzhong 610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35.034
医院感染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各国医学专家一致认为,避免术中感染是解决医院感染的有效对策,也是整个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1-3]。手术室担负着抢救患者、进行外科诊治的重要使命,在控制医院感染中占据重要位置。手术室的消毒隔离工作关系到每一位患者的手术效果和预后。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加上不合理应用现象愈演愈烈,抗生素的抗药性不断增加,仅仅依靠灭菌、消毒和加大抗生素使用剂量来避免感染的传统型手术室和治疗方式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建立一种洁净的、控制菌落数在手术要求的相对范围内的手术室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4-6]。层流净化手术室是目前最安全、最先进的手术室,是医院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和重要标志之一,是避免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7]。本院经过考察学习,顺应发展需求,为给患者营造更安全、更有保障的手术空间,于2013年引进层流净化手术室技术,并邀请南充市卫生局及其组织的院感专家按照国家规范的手术室建设标准对层流洁净手术室平面布局进行建议、监督和批复。通过近两年来良好的运行,层流洁净手术室的使用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极大地降低了医院感染发生率。现将使用和管理体会总结汇报如下。
1 层流洁净手术室的定义和原理
层流洁净手术室,即空气通过高效过滤器,呈流线状流入室内,以等速流过房间后流出。室内产生的尘粒或微生物不会向四周扩散,随气流方向被排出房间[8-9]。层流洁净手术室是一个专业高效过滤空气的、多功能的综合体,其能通过各种空气净化措施,过滤空气中的尘埃、离子等,切断细菌传播的途径,从而达到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感染发生的目的[10]。层流洁净手术室以其持续、快速、高效的空气净化标准,将过滤的无菌空气由送风口匀速流下,污染空气由四周回风口平推而出,送风量最多可达每小时换气600次,能够有效保持手术室环境的无菌状态,满足各类手术需要[11-12]。
2 本院层流洁净手术室情况
本院层流洁净手术室采用最先进的净化设备及空气净化措施,整个手术空间环境,全部采用全球领先的保温、隔音材料,同时保持手术室的恒温、恒湿及相对压力,杜绝交叉感染。洁净手术部设在新建住院综合楼6楼,总面积1256.4 m2,有6间Ⅲ级手术室(包括1间带铅防护正压手术室、4间普通正压手术室、1间正负压切换手术室)、洁净走廊、清洁走廊、配套功能用房等。手术室平面净面积设计根据规范规定平面尺寸,无体外循环装备。
洁净手术部平面相关流程包括医护工作人员流程、手术病原流程、洁净物品流程、术后污物及器械流程四个部分。
洁净手术部的洁净用房等级标准根据国家规定的沉降(浮游)细菌最大平均浓度、空气精度级别的标准执行,并邀请第三方检测机构鉴定、检测。洁净手术部的建筑装饰遵循不积尘、不产尘、防霉防潮、耐腐蚀、容易清洁和满足防火要求的总原则。地面平整,采用防滑耐磨、耐腐蚀、不易开裂、不易起尘、易清洗的材料制作。X防护手术室地面采用10 mm厚4∶1硫酸钡处理基层。内墙面使用耐碰撞、阻燃、不易开裂、易清洁的材料。墙面采用整体壁板,平整,防霉防潮。门采用电动悬挂式自动推拉门,设有自动延时关闭装置。插座、开关、器械柜、观片灯等均嵌入墙。无影灯平板位置在送风面之上,采用医用吊塔装置。洁净手术部净化系统:洁净手术室与辅助用房分开设置净化空调系统,净化空调系统设置三级空气过滤,所有洁净室采用双侧下步回风。洁净手术部走廊对外采用常闭式消防门,手术室装置烟感器,消防水管密封。 本院层流洁净手术室均严格遵守国家现行的相关标准及各项施工、验收规范执行。
3 层流洁净手术室的使用和管理体会
3.1 层流洁净手术室的工作流程管理
3.1.1 空气净化系统的开关 每天早上由专人负责提前1 h将手术间的空调系统开启,并将温度调至22~25 ℃,湿度控制在50%~60%,术中根据医生和患者的需要随时调整,手术结束后必须先清洁手术间,待清理完成后再开启空调系统1 h。术中由巡回护士根据手术医生和患者的需要随时调节室温。遇到连台手术时,在前一台手术结束后,需进行湿式清洁,并关闭电动门自净30 min后,再进行下一台手术。
3.1.2 手术间的正压管理 手术间需要保持相对密闭的状态,手术间前后门不能同时开启,开门后会破坏压差系统,影响手术室的净化质量,破坏手术室内空气的洁净,术中严禁打开外通道门,严格控制术中人员流动,不可互串手术间,以减少不必要的涡流形成。
3.1.3 手术间的布置 手术床放置在手术间净化区域的中心,室内物品定量、定位放置,定期核查,术后由巡回护士补齐基数,只有必需的设备(如麻醉机、监护仪、高频电刀等)才能放置在手术间,并且手术间的所有物品均需去除外包装并将灰尘擦拭干净后方可带入,以保持手术室的洁净。手术间内物品需要摆放在远离回风口的位置,以免影响空气回流。
3.1.4 合理安排手术 根据空气洁净度的不同来安排不同的手术,100级手术间安排心脑外科手术、眼科手术、器官移植术及关节置换术等无菌手术;1000级手术间安排胆道、胃肠道、阴道等Ⅱ类切口手术;10 000级手术间安排Ⅲ类切口手术,如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开胸心脏按压术等。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室的空气质量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有着密切的相关性[13-16]。层流洁净手术室使用的三级空气过滤系统阻挡了大量菌落,有效地降低了外科手术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3.1.5 严格洁污流线分离 手术室设立三条通道以供医护人员、患者和物品通行,尽可能地避免人流、物流交叉。其中医护人员、患者以及洁净物品作为洁净流线;术后器械、敷料、污物等作为污染流线,严格区分洁污流线,以免层流洁净手术室受到污染。根据手术情况的不同将手术间划分为急诊、感染和无菌三个级别,急诊手术间通常在最外边,以适应急诊手术的需要;感染手术间通常靠近污物通道,尤其是由破伤风、气性坏疽、炭疽等非普通细菌所引起的特殊感染的手术必须在感染手术间内施行;接台手术须先在无菌手术间手术再做感染手术,术后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和特殊处理。
3.1.6 严格手术室内物品管理
3.1.6.1 物品的消毒与灭菌 所有手术器械、医疗用品每次用后都必须消毒灭菌。灭菌原则上首选压力蒸汽,对于不耐高温、不耐湿的物品首选环氧乙烷气体灭菌。使用消毒液时,注意其浸泡时间和浓度必须符合灭菌要求,并使用无菌水彻底冲洗干净后方可使用。
3.1.6.2 无菌物品的储存 无菌物品必须存放于清洁干燥的专用储物架上,按照灭菌日期依次摆放,对于超过有效期的物品必须重新灭菌后方可使用。
3.1.6.3 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 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应存放于无菌物品专柜内,进入手术室前须拆除物品外包装,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前必须认真核对名称、型号、规格、生产批号、制造厂家、商标、有效期、密封性等,如存在过期、污染、潮湿、字迹模糊等情况时均不得使用。
3.1.6.4 手术废弃物的处理 手术废弃物严格分类处理。医疗垃圾装黄色塑料袋内处理,医疗锐器如针头等使用后放入耐刺的容器内无害化处理。
3.2 医护人员行为和操作的规范化管理
3.2.1 严格岗前培训及宣教工作 请技术专家对全院职工介绍和普及层流洁净手术室的相关知识及原理等。重点组织手术室全体护士和麻醉人员进行理论学习,了解层流洁净手术室的工作原理,明确层流洁净手术室的环境要求,掌握不同级别手术间的手术适用情况。同时也对外科医生的层流洁净手术室操作要求进行规范化培训。此外,根据手术室的区域不同,来设定专门的工友,并对其进行手术室工作的强化培训,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管理好各自区域的清洁物,避免交叉感染。
3.2.2 严格着装管理要求 进入手术室的人员必须按规定程序更衣、换鞋,且内穿衣物不能外露,并戴好帽子、口罩等,帽子必须遮盖全部头发,经风淋室进入,离开手术间时需要将其放在指定位置;手术患者空穿干净清洁的病号服,戴一次性隔离手术帽,头发不外露,并在特设的缓冲间由手术对接车接送,步行者更衣换鞋。接送患者需穿外出衣和外出鞋,避免细菌和尘埃进入手术室。
3.2.3 严格控制人流出入量 手术区沉降菌密度随手术人数增加而上升,严格控制手术参观人数,特殊感染手术谢绝参观,可安排在手术间录像转播教室观摩。手术室工作人员按“手术通知单”上的名单核对登记手术人员和参观人员。每台手术参观人员最多不超过3人次,每天不超过10人次。外来参观手术者,需征得医务部同意后方可进入,且每天不得超过4人次,不得随意走动及串室。谢绝患者家属、无关人员参观。
3.3 层流洁净手术室的维护
3.3.1 严格清洁工作管理
3.3.1.1 浮尘的减少 手术室物品需轻拿轻放,铺无菌台及无菌巾时动作要小幅度,替患者翻身或者摆手术时动作要轻柔、缓慢。严格禁止在手术间抖动衣物、布类,防止微粒飞扬。
3.3.1.2 空气的监测管理 除了院内感染的例行抽查外,对层流洁净手术室的空气每月均需至少检测1次。净化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净化机组开机后,取天花板的4个角及中央共5个点,在距离地面1 m的位置放置5个培养皿,暴露30 min后取出送检。如若发现不合格,立即与院内感染科寻找分析原因,重新净化、监测。
3.3.1.3 环境、物品等的卫生管理 层流洁净手术室的清洁工作必须在净化空调系统运行的状态下采用湿式打扫,减少或避免在地板上推、拉重物、硬物,每天手术前后均应用清水、乙醇或含氯消毒剂等擦拭一次手术间无影灯、手术床、器械车、地面等。每周彻底清扫1次,每月进行卫生大扫除1次。墙面每月用乙醇清洁1次,避免用腐蚀性洗涤剂清洗。使用的清洁工具不宜采用容易掉纤维的材质。各个手术间设定专人负责清洁工作,拖把、抹布等清洁工具至少配备两套以上使用,以保持至少一套干燥,减少或避免污染。设备、物品等进入手术室前均需安装完好、擦拭干净。每周用清水擦洗空调机1次,用消毒剂消毒滤板、送风管道1次。
3.3.2 严格净化系统的保养 护士操作中央面板时要注意操作要领,轻触开关即可,切不可按压甚至敲打,以免造成损坏。由专人定期检测和维护保养空调系统,保障其正常运行。每周定期清洗空气过滤器,由专门的技术人员定期检查更换,以防其本身受到污染。对100级洁净度手术间的过滤器,每月至少清洗1次;对1000级洁净度以上手术间的过滤器,每2周清洗1次。初效、中效过滤器每半年更换1次,高效过滤器每隔一到两年更换1次。天花板回风口要时刻保持畅通,避免物品阻隔,每周对回风口和回风网罩进行1次彻底清洗,以确保尘埃过滤效果,回风口的百叶窗常规处于开启状态。
每月对物体表面、术者手部做细菌监测,检测1次空气灰尘粒子数、温度、湿度,并上报医院感染科及设备科备案。
4 小结
先进的设备是无菌环境的先决条件,而严格的科学管理是实现无菌环境的重要保证[17]。层流洁净系统是为手术室创造洁净环境的一种先进设备,但它并非“万能”的,层流洁净手术室系统能否顺利、有效地运行直接决定着手术室的空气净化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对于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高患者的手术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严格、系统全面、行之有效的层流洁净手术室管理制度对于保障手术室的空气质量至关重要[18]。只有将硬件和软件两者很好地结合,才能达到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为患者谋福利。
加强层流洁净手术室环境的综合管理除了要严格人员培训和规范化管理,还必须强化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只有全面综合的一体化管理才能维持手术环境的洁净,减少空气污染,提高手术质量,改善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利于创造出一个安居乐业、稳定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Z].GB1598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1995.
[2]刘振声,金鹏,陈增辉,等.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474-483.
[3]王亚玲,孙静,杨天德,等.层流洁净手术室手术台布距地面高度对空气洁净度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0,39(5):637-638.
[4]李桂芝,田.层流洁净手术室的应用及管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77-80.
[5]谢丽霞.层流洁净手术室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A].中华护理学会第16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北京:中华护理学会,2012:1405-1407.
[6]袁辉霞,张艳芬,刘秋霞,等.层流洁净手术室医院感染的控制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5(6):3531-3532.
[7]陈昭斌,张杰,胡佳哲,等.层流洁净手术室手术过程中空气细菌总数变化趋势的探讨[A].中华预防医学会消毒分会换届会议暨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重庆,2012:148-152.
[8]陈昭斌,张杰,胡佳哲,等.层流洁净手术室手术过程中空气细菌总数变化趋势的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30(8):727-729.
[9]陈璐,杨彬,崔树玉,等.山东省医疗机构层流洁净手术室综合性能监测报告[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0,27(1):51-52.
[10]胡业荣,孙艳霞.洁净手术室护生医院感染知识认知情况调查与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161-163.
[11]何春红.洁净手术室管理在无菌手术延长灭菌效果中的重要性[J].华夏医学,2009,22(6):1163-1164.
[12]郭君,刘晶星.由传统手术室转入洁净手术室所涉人员的岗前培训[J].华北国防医药,2010,22(5):505-507.
[13]耿彩艳,张萍,高清,等.精细化责任制护理管理模式在层流洁净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A].2013年国际护士节护理大会论文集[C],北京:中华护理学会,2013:374.
[14]成昌霞,陈兆杰,周学颖,等.两种手术室空气质量对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4):3360-3361.
[15]陈小娣,冯惠娟,沈郁,等.影响洁净手术室环境质量的原因及改进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7):1409-1410.
[16]王华莉,李建海.层流手术室空气细菌浓度监测的结果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3):62-64.
[17]耿彩艳,黄燕林,贾巧玲.基层医院层流洁净手术室简易布控法监测可行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4,29(16):39-40.
层流手术室目前已被很多医院接受和采用。尤其近几十年,洁净室的发展和改进的速度越来越快,层流手术室从结构设计到装备技术的发展也很快,相应的规范、标准日臻完备。如何管理好、应用好洁净设备和设施,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的医院洁净手术室及设备的运行管理办法,使设备始终运行在最佳状态,发挥最好效能,是医院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洁净手术室 管理 检测
Abstract
Currently, many hospitals have built laminar flow operating room. The development of laminar flow operating room is faster and faster, especially in the structural design, equipment and technology, standards, etc. Therefore, how to management and application Clean equipment and Establish a scientific operation management approach about Hospital operating room and equipment, these are important issues that hospital managers have to face.
Keywords
Operating room Management Detect
洁净技术是上个世纪初,首先从手术环境和抗感染开始的。起初手术病人感染率很高,因此很多病人并非因手术失败而死亡,而是因为术后感染死亡。此后手术环境与术后感染的关系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文献记载:“某教学医院1998年11月~2000年3月在不同手术室施行手术的2328例患者(按空气消毒方式不同分组,其中层流332例,室内空气净化机消毒928例,单纯紫外线消毒1068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手术部位感染率在层流组为0.90%、室内净化机组为3.02%、单纯紫外线组为6.37%,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层流手术室可大大降低清洁切口的感染,用层流、室内净化机替代传统的紫外线消毒后,手术部位感染率明显降低。”
近几十年,洁净室的发展和改进的速度越来越快。谈到污染控制时,人们通常会想到最新的科学和工艺方法,跨学科技术的应用越来越频繁,污染控制就属于一种跨学科的技术。越是先进复杂的技术越是容易被接受,相对来说运行管理的难度就越大。在现实工作中若使先进的设备发挥应具备的作用,使设备始终运行在最佳状态,必须学会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洁净手术室及设备运行管理,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层流手术室的管理;设备的运行管理;洁净室定期检测。
一、层流手术室的管理
(一)人员管理
1合理控制人员的进出。尽量减少人员流动是手术室控制的关键。人体脱落的表皮细胞、毛发等,均为细菌、病毒的载体。
2严格着装管理。进入洁净区的人员按规定穿戴相应的衣、裤、鞋、帽、口罩。制作洁净室服装的材料应含有除静电纤维,避免因静电造成的问题。
(二)控制洁净室内的私人物品
例如手机、手表、照相机、报纸、书籍、钱夹、手袋等。洁净区内人流、物流的流程控制是消除交叉感染的有效途径。
(三)手术间的环境管理
手术室内每天术后的清洁工作是必要的。根据检测每周对回风口滤网、地面、设备表面进行清洁处理;空调机组开机循环30分钟,层流手术室的空气培养合格率即可达到100%。
(四)设备运行人员、设备运行管理人员必须通过严格的技术培训
通过培训,使他们基本掌握细菌、藻类、真菌类、原生物、病毒繁殖与灭活的原理;掌握洁净设备运行原理,设备维修、保养知识;掌握洁净手术室的相关规范、标准;了解洁净区域的建筑结构及建筑材料。设备的运行和管理人员,无论是设备维保单位还是医院的后勤人员,必须保持技术人员的稳定性,避免流动频繁,能够使其知识、能力通过不断的培训而得到增强。
二、洁净设备的运行管理
(一)洁净机组运行日常检查内容
1设备运行管理水平。有专职设备运行人员,有明确可执行的管理制度,运行方案正确合理,具有安全保障及应急能力,保障措施全面有效,设备运行无异响、无异味、内部清洁、无积水无积尘,机房内整洁干净,通风良好。
2.机组内部检查。送风机运转正常,皮带松紧正常,轴承无异常发热;冷热盘管正常,翅片整洁无倒伏阻塞;过滤器不漏风、不阻塞;机组照明灯、开关、杀菌灯功能正常;新风、排风、混合风阀门动作灵活、新风阀排风阀同步性好;蒸汽压力正常,执行机构不漏气;排水畅通不积水;电控柜内各种功能正常。
3.运行效果。室内温度、湿度控制准确,温湿度波动小,满足要求。缺风报警、高温报警、消毒灯报警、制冷机组报警、风机故障报警、过滤器压差报警等工作正常。
(二)空调设备定期维护保养内容
周保养:清洁机房内卫生,保证机房内洁净无杂物、无尘土、空气通畅;检查加湿干蒸汽的截门、压力表、减压阀、加湿阀是否灵敏可靠;检查消毒紫外线灯工作是否正常,测试紫外线照射强度是否合格;设备运行时各部位声音是否正常。做好周保养记录。
月保养:设备内部清洗,检查机箱内设备有无异常情况;清洗冷凝水盘;加湿器检查清洗;送风机皮带调整;检测空气流量、洁净手术室空气压差测试。
季保养:检查灯及开关;检修机箱门密封性能;检修蒸汽管道疏水阀(冷冻水过滤器、热水过滤器);更换中效过滤器;检查风机、电动机转动是否灵活,有无异常声响;检查风机减震器弹簧是否正常;检查各部件有无松动现象。
年保养:检查、清洁消声器;检查加热器及制冷设备;检查通风管道及相关设备;检查风管软连接有无老化破损;检查加湿设备工作是否可靠;机组内部、外部进行清洁处理。
年度总结:周、月、季、年的维修内容,更换机件名称、规格、数量,维护水平,设备运行现状做出总结。提示设备运行缺陷、待维修更换部件。评估设备安全运行情况。
三、洁净室定期检测
应对洁净手术室的运行状态及重要的技术指标进行定期检测。在洁净手术室运行过程中,随时掌握洁净室所处状态是否符合标准及满足使用要求。测试前应确认洁净室或洁净区各方面设施是完备的,而且设备运行正常,符合原设计的技术要求。通常检测工作包括的内容如表1所示。
(一)对于洁净手术室空气中悬浮粒子的测定是重要的检测项目
测定洁净室空气中粒径0.3μm~0.5μm范围的悬浮粒子浓度。
检测仪器:BCJ-1D型尘埃粒子计数器。
(二)空气流量或风速
洁净手术室、洁净区主要是靠送入足够量的洁净空气来实现洁净手术室、洁净区内洁净度。所以测定洁净区的送风量、平均风速、换气次数等项目是非常重要的。
检测仪器:ZDQF型智能风速计。选择工作平面高度作为风速测定的基准面,选取距地面高度800mm处。
(三)空气压差测试
为防止污染物透过维护结构缝隙侵入室内,洁净区域及洁净设施的维护结构应有良好的气密性,同时和室外(不洁净的)周边环境要维持一定的正压差。静压差测定合格值≥+8Pa;手术室对洁净走廊10Pa。
检测仪器:DWYer型微差压表。
(四)自净性能测试
自净性能测试用于确定洁净手术室、洁净区和洁净设施清除悬浮微粒污染的能力与效率。
(五)噪声测试
使用HS5633型声级计进行测定。检测依据:《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
层流手术室净化气流是目前最先进有效的方式,净化气流的方向一般多采用垂直层流式。使手术区处于洁净气流形成的主流区内,确保空气洁净度达标。层流手术室不仅要求高度洁净的空气,而且要求能控制气流的流通方向,使气流从洁净度高的手术区流向洁净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并带走和排出气流中的尘粒和病原微生物。因此,层流手术室的环境及设备管理是保证手术室空气洁净度的重要环节,必须按照有关规章制度严格执行[1-3]。现将有关层流手术室的管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层流手术室概念
层流,是指气流以匀速向一定方向输送,通过高效过滤器净化,呈流线状进入手术室内,再以等速通过手术空间后流出。手术室内的尘粒和病原微生物随气流方向被排出,不会在室内扩散,层流手术室即以此设计而得名。它采用空气洁净技术,对手术空间内病原微生物进行不同程度的控制,使室内空气达到一定生物洁净度,从而达到适于各类手术要求,并具有舒适温、湿度的手术空间环境,是一种能有效控制室内病原菌数量,减少感染风险的现代化手术室。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高级别层流手术室的使用率远低于低级别层流手术室,千级以上的层流手术室一般仅用于器官移植、关节置换、心脏外科等无菌程度要求高的手术[3-4]。层流系统是达到空气净化、创造洁净手术空间的一种先进设备,是目前一种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的空气除菌手段。
2 层流手术室管理
2.1 环境管理
手术室人员及各种物品在手术室的出入,是影响手术室空气洁净度的重要因素,必须按照规范措施管理。手术室应使用无粉手套,严禁在手术间折叠各种布类敷料或将私人物品和书报等带入手术间。无菌手术通道是工作人员、病人、洁净物品的供应通道,为洁净流线。非洁净处置通道,是术后手术器械、敷料、垃圾等污物的出口,为污物流线。手术室管理应尽量做到人员物品的隔离分流,以保证洁净手术区空气洁净度,避免交叉感染。层流手术室应划分无菌、急诊和感染手术间。急诊手术间设在手术部的最外侧,感染手术间靠近污物通道,应开有侧门并设置缓冲间,便于隔离和消毒。接台手术间隔时间15~20 min,并保持空调系统连续运行,尽量排尽前一台手术的尘粒污染,保证手术间空气洁净程度[5]。
2.2 预防感染管理
层流手术室的一切清洁工作,均要求在净化系统运行过程中采用湿布擦拭。各种仪器设备在进入手术间前,应安装完毕,擦拭干净。擦拭时,不宜使用掉纤维的织物材料作为清洁工具。手术结束后应立即清除各种污物,并分类放入防水防污染的袋内密封,从污物通道运出。擦拭各种器材,整理手术间,以免污物在室内久留导致空气污染。待所有人员离开,清洁工作完成后,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应继续运行15~20 min,再关闭层流空调,使室内空气达到洁净。每天应在手术前、后,用消毒液各擦拭1次无影灯、器械车、麻醉桌、手术床、壁柜等各种器材表面及地面;对工作人员穿过的隔离鞋进行清洁消毒。每周将上述器材及地面彻底擦拭、清洁保养1次;对粗过滤器、中效过滤器、回风口装置清洗1次,以确保尘埃过滤效果。每2周定期对粗过滤器、中效过滤器、回风网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高效)湿拭,使无菌切口感染率小于或等于0.2%的效果[6-7]。每月对洁净手术部空气、器材表面进行采样做细菌培养;对空气尘粒数、噪音、温湿度进行检测,并将结果登记备案[7-10]。每6个月将初效、中效过滤器更换1次。每年更换高效过滤网。
2.3 空气监测管理
层流洁净手术室属于I类环境,平均菌数(cfu)要求在空气静态条件下小于或等于10 cfu/m3 ,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而普通手术室标准为小于或等于200 cfu/m3。手术室空气中的含菌量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呈正相关,浮游菌达700~1 800 cfu/m3感染率显著增加,若降至180 cfu/m3以下时感染的危险性就大为降低,加强室内空气清洁度监测是减少手术感染的重要措施。目前不少医院对手术室空气洁净度监测常采用效果比较确切的多点布控采样检测法。空气采样可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布点部位置距墙面1 m,位于层流出风口下;术中空气采样选择手术床4角,距手术床30 cm处。定期检测层流系统功能状态,检测手术室空气洁净度指标,是医疗安全的根本保证。医院应设立手术室感染控制小组,专人负责感染监控工作。每月对手术室的空气、手术人员的手、物体表面、化学消毒剂进行细菌培养,监测净化效果,杜绝院内感染的发生。
3 层流手术室设备管理
3.1 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医院应制定层流手术室设备运行管理制度。设专人每天检查控制板上空调显示数据,定期检测空调系统运行情况,严格遵守管理规范,做好维护保养工作。层流手术室急诊手术间的送风系统,应24 h维持在低速运行状态,以保证手术室恒温、恒湿和洁净度。其他手术间可根据自己医院的实际情况,在术前1 h将层流打开维持低速运行状态,术前30~40 min调至高速运行。对长时间没有使用的手术间,启用时应首先清洁送风口滤网,并至少提前3 h开机运行,以达到手术室空气洁净度要求[8-9]。适宜的温度、湿度使术者心情稳定,也有利于患者术后伤口的愈合。室温过高,工作人员容易出汗,影响操作并可能增加感染的机会;室温过低,患者易发生低温功能障碍影响术后恢复。据资料介绍:相对湿度低于50%,可能产生静电火花;湿度过高,超过60%以上时,空气培养即可出现真菌生长繁殖。因此应按规定将手术室内温度控制在22 ~25 ℃,湿度控制在55%~60%之间。冬季因空调影响,需要适当加湿,对温度湿度的调控应该更加注意。层流手术室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是应该注意的重点[9-10]。手术室的消防器材、安全通道要设置醒目的标志,工作人员要熟悉其位置和使用方法。
转贴于
3.2 器材物品管理
手术室工作要有严格的工作流程,设备、物品相对固定。为了控制人员进出次数,应将与手术相关的各种物品如敷料包、器械包、补液架、踏板、器械台、显微镜及腹腔镜等器材放置在固定手术间,由专人负责清洁检查和管理。制定精密仪器管理制度,建立仪器档案,严格使用人责任制,设立专人维修记录[11]。手术结束后,由专人对仪器采用器械清洗液超声清洗,不宜高压灭菌的仪器用2%戊二醛浸泡灭菌,所有手术器械由供应室负责接收清洗、检查保养。层流手术间洁净区离手术台四边各1 m 的范围,非无菌物品及设备不能放置于洁净区内,麻醉设备应采用无菌单与手术部位隔开。需反复使用的物品术后用1‰含氯消毒剂浸泡与擦拭,紫外线灯照射1 h感染手术用过的物品用过氧乙酸处理[12]。特殊感染手术物品处理时应将废弃物焚烧;手术器械用2%过氧乙酸浸泡30 min后高压灭菌;墙面、地面、推床、手术床用0.5%过氧乙酸擦拭,然后用甲醛和高锰酸钾熏蒸24 h后通风,连续3次培养无菌方可使用[13-14]。
4 层流手术室人员管理
手术室空气中的细菌可来自室内一切物体及各类人员体表,因此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按要求着装,通过风淋室后,才能进入手术室。手术病人的术前处理应在病房准备完毕,清洁消毒手术部位后,换上消毒的病员服和帽子,由手术专用对接车送至手术室。手术室所备的衣裤、鞋、帽、口罩等离开时应将其放在指定位置。服装应选用不易产生静电、不易脱落纤维的织物。手术室内的人员数量应保持在最低限度,以防止紊流产生。层流手术室空气洁净度与手术空间的相对密闭状态密切相关,进出手术室的人越多,室内空气污染就越重。有资料显示当每台手术人员进出累积达到60人次时,空气中细菌的含量就会超标,从而增加感染发生的机会,因此要严格控制手术室人员的进出,减少手术室开门次数与时间[15]。根据手术室大小严格控制人数,参观者进人手术室后应限制在指定区域内,与手术野至少保持1 m的距离,不得任意穿行或互串手术间。
参考文献
[1] 张国王秀,张皖瑜,尹湘毅,等.医院层流手术室的感染管理[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4,17(12):1111-1113.
[2] 任 辉. 现代手术室感染的控制与管理进展[J]. 局解手术学杂志,2005,14(2):128-130.
[3] 王美芳,付瑞华,王桂娣.层流手术室空气环境运行管理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8):693-694.
[4] 李 静.层流手术室环境管理探讨[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7):672-673.
[5] Baxter DA.Laser safety in the operating room[J].Insight,2006,31(4):13-14.
[6] 谭淑芳,林 岩.层流手术室管理的几点做法[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1):81.
[7] 孟素贤.层流手术室的使用管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1):1016-1017.
[8] 王 萍.层流手术室如何保持洁净[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5,2(2):178-179.
[9] 余小红.层流手术室的使用及管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144.
[10] 秦 超,魏 先,李先锋,等.层流手术室中人员流动次数与空气含菌数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护理,2005,11(16):1279-1280.
[11] 王滨华,孟桂英.浅谈层流手术室的管理措施[J].中国医药研究,2004,2(6):108.
[12] Xiao Y,Schimpff S,Mackenzie C,et al.Video technology to advance safety in the operating room and perioperative environment[J].Surg Innov,2007,14(1):52-61.
[13] 左艳芳,黄春霞,张集建,等. 手术室空气污染调查及对策[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3,12(4):317-318.
随着现代化医院的建设和发展,我院新大楼全层流净化手术室也于2009年3月正式启用,如何使用好、管理好、爱护好,真正为病人提供安全舒适的手术环境,是我们手术室管理者思索解决的问题[1]。为了加强层流手术室的管理,保证层流手术室的正常运行,适应外科手术发展的需要,我们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三严”教学管理法即:严格评估、严格制定教案、严格实施教学与管理,有针对性地对进入层流手术室的人员进行具体带教与培训,为层流手术室的安全运行及质量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取得一定成效,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 严格评估
1.1 人员情况评估 对凡是即将要进入层流手术室的人员进行评估,从进入手术室工作的年限、在手术室工作的经历、到手术室主要工作内容等进行评估,为制定教案提供依据。
1.2 学习内容评估 通过评估,我们将所属外科人员分为三类即手术室护士为一类,此类为掌握知识型培训对象,将来要起到宣传带教作用。第二类为麻醉医生和外科医生、此类为懂规运用型,知道层流手术室、层流手术室相关管理规定并能遵守。第三类为进修实习人员,此类为启蒙学习型,培训力度大用时长,达到了解层流手术室管理规定并能遵守实施的目的。
2 严格制定教案
2.1 对第一类人员即手术室护士,制定教案以层流室建设的基本原理、层流室的结构、层流室空气净化系统、层流室的分级、层流室的运行及维护、层流室的分区及院感控制、层流室的应用与保养等进行专业知识和应用知识为主。教材以卫生部颁发的层流手术室标准及医疗护理操作常规、手术室管理规定、消毒灭菌法、手术室技术操作与管理等为主。
2.2 对第二类人员即麻醉医生和外科医生,制定教案以宣传层流手术室规章制度、进入层流手术室流程和相关设施的爱护为主。教材为卫生部统一的标准和科室制定的相关规定。
2.3 对第三类人员即进修实习人员,制定教案以掌握层流手术室的基本应用方法和设施的爱护、以及手术室相关技术等为主。教材采用以卫生部统一的标准、常规书、三基书和实景录象等为主。
3 严格实施教学与管理
3.1 对于第一类人员的培训从手术室建造时期即开始了,在手术室建设中我们组织骨干力量,深入了解层流净化装置,了解认识一些基础结构,为今后使用维护打下一定基础。在手术室建设同期我们既组织全体护士在业务学习课时学习医疗护理操作常规中关于层流手术室的相关内容,以及卫生部下发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相关标准、手术室管理规定等内容。教学方式采用自制多媒体,图文并茂进行教学,加上实践技能课,即联系参观本地已建设运行的同类手术室,让大家对层流手术室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前期教学课程安排4~6个学时,后期要进入我们已获建设好的手术室前安排2~4个学时具体实践,熟悉手术室环境布局及电子操作板的掌握以及层流手术室的维护保养等,在10个学时左右。进入手术室展开工作后,在每周三的业务学习时组织全体手术室护士学习层流手术室相关规定和制度,使其深入人心。为带教实习进修人员打下良好基础。
3.2 对第二类人员的培训做到 以具体实践为主,分期分批对麻醉及外科医生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以进入手术室的流程、手术室规章制度、层流手术室使用注意事项、层流手术室保护常识及维护知识等为主,掌握层流手术室洗手操作流程等,此学习时机在即将搬入层流手术室之前。分期分批对第二类人员进行培训教育。教学时间为每次两个学时。
3.3 对第三类人员的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与单个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采取“三步教学法”:(1)影像教学法:采取自制多媒体教学录影,声情并茂,介绍科室沿革、发展,人文环境、仪器设备、手术室布局、基本操作、着装要求、各个区域功能任务等,逐一介绍,让实习同学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学时为1小时。(2)文字教学法:主要以幻灯的形式将各项规章制度和手术室操作规程的逐一进行学习讲解,并举例说明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和遵守操作规程的重要性。学时为1小时。(3)手术室具体实践法:将实习进修人员分组带入层流手术室,熟悉手术室环境布局,对手术室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学会按照层流手术室的要求着装,按照层流手术室的流程要求进入手术室,了解手术室的仪器和设备,以及层流手术室的管理要求等。此学习为1个小时。
4 体 会
运用“三严”教学管理法取得的成效:(1)对进入手术室的外科人员进行层流手术室知识培训后,增加了外科人员对层流手术室的认识,从层流手术室的管理上得到了大家的认识和理解,并支持与认可。(2)增加了手术室护士对层流手术室相关知识的掌握,特别是部颁标准的落实,以及层流手术室各项管理规定的执行,为层流手术室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安全保障,为带教新护士和培训实习进修人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对外科所属人员及时培训对层流手术室的运行和维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4)
对实习进修人员进行培训后,增加了实习进修人员对手术室知识的学习,加强了对现代化医院的了解,提高了认识,为将来的到临床上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5)对所属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对层流手术室的良好运行提供了保障[2],有效地避免了不良情况的发生,有效延长了层流手术室的使用寿命,减轻了运行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6)有效地控制了院内感染的发生,由于通过培训与日常工作中的实践,大家均按流程要求,有效地避免了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嗜铬细胞瘤;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736.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144-02
嗜铬细胞瘤是机体嗜铬性组织内生长出来的一种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的肿瘤,多发生于肾上腺髓质。临床表现为儿茶酚氨增多症状,如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和代谢紊乱等。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危险性大,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1~3]。我院于2003年1月~2007年12月收冶3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效果良好。现将有关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3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女性2例,男性1例;年龄分别为29岁、31岁、40岁;左侧肿瘤2例,右侧1例,瘤体直径4cm~5cm;临床症状:2例为阵发性高血压、心悸、心率在100次/分以上为主,1例有持续性高血压;其中2例患者脉压差均缩小,≤30mmHg。经CT、B超检查及雷极丁、平衡餐试验均发现阳性体症,证实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2 术前准备[4]
2.1 避免刺激因素,防止心血管意外 患者由于对自身疾病认识不足,往往表现为不重视卧床休息,因此须告诉患者,嗜铬细胞瘤在突然弯腰后、大便用力、情绪激动、腹部按摩时均会刺激瘤体分泌儿茶酚胺,使血压剧增、心率加快,有脑溢血等高血压危象的症状。使患者明白在待手术期,应避免刺激因素,保持心态平稳。
2.2 血、尿样的正确收集 肾上腺皮质瘤和髓质瘤是不同的疾病,由于CT、B超难于鉴别,临床上尚须作特殊的检查和试验。血儿茶酚胺,在病人发作时采血送检;血醛固酮在其分泌高峰时抽(上午8时,下午4时),尿儿茶酚胺加浓盐酸10ml防腐,争取较高的阳性率;在做平衡餐试验时,患者由于口味太淡不想吃,给予解释试验目的,并监督进餐过程,试验期间告诉患者禁食其他食物,并及时采集血、尿标本,监测血、尿K+、Na+情况;在做雷极丁试验时,严密监测血压变化,并作好记录。
2.3 扩张血管及补足血容量[5] 由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长期分泌过量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末梢血管床收缩,心率较快(100次/分以上),为了防止术中瘤体摘除术后血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下降,血管床开放,而发生低血容量休克,故术前10天予口服苯苄胺10mg、Bid扩血管(根据病人的血压情况调节用药剂量),术前5天口服心得安控制心率。由于扩容后血容量相对不足,予少量多次输血补充血容量,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血压、心率Bid监测,发作时随时测量,汇报医生处理并记作记录。
2.4 术前常规准备 普试、备皮、配血、备药(术中激素类:氢化考的松;升压药:去甲肾上腺素;降压药:雷极丁),术前晚清洁灌肠,术日晨禁水、食,术前不用阿托品(因阿托品使心率加快),予用东莨菪碱3mg加杜冷丁50mg加氟哌啶醇5mg镇静。
3 术中监测
3.1 生命体征监测手术往往采用全麻,腰或腹部切口。术中予中心静脉压监测,桡动脉插管监测动脉压,心电监护。予两条静脉通路补液,一路为升压药,一路为降压药,术中尽量避免刺激瘤体,并根据血压变化不断调节升、降压药物剂量和速度,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防止高血压危象发生。
3.2 正确护送病人,确保病人安全 术毕血压平稳将病人移至移动病床上,送ICU监护,并将术中情况、病情及静脉通路交班,24小时内避免搬动病人,防止因搬动而引起血压波动发生意外。
4 术后护理
4.1 生命体征监测 术毕麻醉尚未清醒前予平卧、头偏一侧,短期内持续吸氧5升/分。心电监测3天,中心静脉压、桡动脉压监测12小时病情稳定后撤除,术后短期内心率仍较快,90~100次/分,血压仍偏高者须严密监测。由于肿瘤摘除后,血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降低,血管床开放,血容量相对不足,予补充血容量。应计算滴速,控制液体24小时均衡输入,并观察每小时尿量,记录24小时尿量。
4.2 引流管护理 保持各引流管通畅,严格无菌操作。深静脉埋管3天后拔除,作常规培养。桡动脉拔管后加压1小时后放松,加压期间观察血运情况。伤口引流管置3天左右拔除,观察引流量及性质并作记录。保留导尿管,防止滑出,2天拔除。
4.3 并发症的预防 由于手术采用全麻及气管插管,手术伤口大,术后卧床等因素,易引起肺部感染。应鼓励患者深呼吸,48小时内血压平稳后协助翻身拍背,予半坐卧位,指导有效咳痰。1例患者因及时协助排痰后未发生肺部感染。
5 体会
本病以中、青年为主,虽然手术摘除嗜铬细胞瘤危险性大,但只要做好围手术期的治疗和护理,就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降低病死率[6,7]。本组3例嗜咯细胞瘤手术治疗,术中无死亡,术后血压均降至正常,痊愈出院。做好术前的治疗和护理及预防术后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贾玉英,袁建梅.嗜咯细胞瘤围手术期护理[J].浙江预防医学杂志,2006,18(3):74-75.
[2]王良梅.膀胱嗜咯细胞瘤围手术期护理[J].护理研究,2004,18(3):557-558.
[3]田秀珍,袁军.嗜咯细胞瘤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15(1):60-61.
[4]汪广秀,彭玲,陈俏红.嗜铬细胞瘤33例的护理.广东医学院学报,2005,23(5):629-630.
[5]梁兰萍,周萍.嗜铬细胞瘤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及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15(6):683-694.
【关键词】手术;切口感染;影响因素;护理对策
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切口愈合延缓、住院时间延长、加重家庭负担,甚至造成全身感染等严重并发症[1-2]。因此,探讨分析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实施针对性手术室护理措施,对获得良好疗效及促进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10—2015-10间我院手术治疗的680例患者。男344例、女336例;年龄18~69岁,平均43.5岁。急诊手术205例,择期手术475例。骨科手术198例,妇产科手术124例,胃肠手术122例,泌尿系统手术119例,肝胆手术117例。
1.2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6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切口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37例)与未感染组(643例),并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性质、手术类型、手术地点、有无参观人员、手术时间、引流管数、是否为接台手术等。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Epidata3.1和SPSS17.0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比较方法包括单因素分析与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单因素分析
在680例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37例(5.44%),其中急诊手术、非层流手术室、有参观人员、手术时间>3h、接台手术患者的切口发生感染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急诊手术、非层流手术室、有参观人员、手术时间>3h、接台手术均为手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3.1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
通过单因素分析与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急诊手术、非层流手术室、有参观人员、手术时间>3h、接台手术患者的切口发生感染率更高,属于手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急诊手术往往实施较为仓促,术前准备不够充分,无法及时做好患者的综合评估与消毒清洁工作。非层流手术室不能高效清除环境细菌,致使室内细菌的浓度较高。有参观人员或接台手术时可大幅增加手术室内浮游细菌的数量及流动性。手术时间过长增加了切口的暴露时间,致使其与空气中细菌接触风险增加,更容易导致切口感染[4-5]。
3.2护理对策
(1)术前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充分做好术前准备,积极落实清洁消毒工作。合理处理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相关因素,严格执行手术全过程的无菌操作。(2)尽量选择在层流手术室进行手术。对于非层流手术室,应延长术前及术后的消毒时间。(3)手术复杂、预计手术时间>3h时,尽可能优先排序。(4)尽量避免或减少接台手术,其间隔至少需要通风10min,充分稀释空气内浮游细菌,严格遵循“无菌-有菌”的顺序原则[6]。(5)严格控制参观手术的人数,对操作复杂、时间较长的手术更应规避。减少手术室内人员不必要的走动与出入。术中嘱参观者与手术台之间保持>1m的距离[7]。(6)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与规范操作熟练度,提高护理配合能力与效率,并对患者给予适当心理护理干预,以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感染暴露风险。
作者:廖思兰 彭红 莫恋 单位: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手术室
参考文献
[1]吴海英,全日红,蔡亚娜,等.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预防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效果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3):563-564,647.
[2]戴颖珏.会阴侧切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8):1314-1315.
[3]项大业,连永生.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6):1150-1152.
[4]刘瑜.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策略[J].西部医学,2012,24(7):1343-1344.
[5]陈芳,章忠渭,杨月明,等.普外科老年患者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4,33(6):632-634.
关键词:切口感染;骨科无菌手术;原因;手术室护理干预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及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骨病矫形手术、脊柱内固定、关节置换术等骨科修复或重建手术大量开展,手术成功后,可有效改善患者功能、部分恢复患者体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但骨科修复或重建手术中植入钢板、假体等内固定材料,术后一旦感染,可造成钢板或假体外露,患者延迟愈合,甚至导致肢体残疾[2]。因此,应加强护理管理,预防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减少并发症。本文以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1965例骨科无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导致骨科无菌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原因,并提出手术室护理干预对策。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骨科共进行骨科无菌手术1965例,其中41例患者术后出现体温升高、切口红肿、有分泌物、切口裂开等症状,符合术后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3]。41例切口感染患者中,男26例,女25例;年龄26~64岁,平均年龄(40.5±7.34)岁;手术类型:肩胛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8例,肱骨外科颈骨折内固定术5例,脊柱矫形手术3例,髋关节置换术3例,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3例,根骨骨折内固定术12例,内外踝骨折内固定术5例。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病案,从手术时间、手术地点、是否连台手术、术前准备程度、手术部位等因素综合考虑,大致得出导致骨科无菌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原因。
1.3分析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原因
1.3.1骨科无菌手术时间 手术时间越长,术野暴露时间越久,手术室中细菌污染的机会越多,术后切口感染的可能越大。有研究显示,手术时间≥3h者,术后发生感染的几率明显增加[4]。长时间手术对患者的打击越大,出血相对较多,患者抵抗力下降,增加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手术时间越长,医生在术野操作相对越多,使切口感染率增加。
1.3.2骨科无菌手术地点 手术室的无菌环境及空气质量直接影响术后切口感染。层流手术室消毒严格,室内的细菌浓度低,感染机会少,术后切口感染率低。另外,层流手术室可控制参观人员的数量,减少空气流动及外源性感染[5]。
1.3.3连台手术 骨科无菌手术连台时常常见于急诊手术。由于连台手术来不及再次消毒手术室内地面及空气,送接患者的间隙,手术室内空气流动加大,外界尘粉、细菌等可趁虚而入,污染手术室环境,造成骨科患者术后感染,增加切口污染的几率。
1.3.4术中非手术人员参观 参观人员的没有经过严格的消毒程序,部分参观人员甚至频繁进出手术室,造成手术室空气质量下降;有的参观人员在参观过程中,不停询问术者一些手术问题,唾液等口咽部分泌物可能污染患者术野,导致术后切口感染。
1.3.5术前准备程度 有研究结果显示,术前准备越充分,术后感染的几率越低。骨科急诊手术患者大多病情危重,术前没有充分准备的时间,对患者机体状况评估不够,或合并基础性疾病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加上手术创伤的打击,引起患者抵抗力下降,直接引起切口的感染[6]。
1.3.6骨科无菌手术部位 头颈部及上肢血液循环丰富,切口愈合较快,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可能性小。腰骶部以下的血液循环慢,尤其是下肢和足部,术后切口愈合慢,发生切口感染的机会大;由于关节部位活动度大,术后易发生切口感染。
2结果
2.1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分析 1965例调查对象中,41发生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率为2.09%。
2.2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原因 41例切口感染患者中,19例手术时间≥3h(46.34%),12例在非层流手术室(29.26%),24例连台手术(58.54%),13例术中非手术人员参观(31.71%),8例术前准备不充分(19.51%),23例下肢及足部手术(56.09%),见表1。
3讨论
针对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提出手术室具体护理干预对策如下。
3.1术前及时评估 手术室护士应在接到手术通知后,及时到病房评估患者机能、营养状况及手术耐受力。详细询问患者身体状态,是否合并基础性疾病,重点评估是否存在引发术后切口感染的潜在因素。并及时和手术医师沟通,积极治疗原发病,消除术后感染的可能因素。在评估的同时,向患者简单介绍手术方式、麻醉方法,并指导患者进行一些必要的配合技巧锻炼[7]。护士人员在术前评估中,告知患者术中注意事项,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主动配合手术。
3.2术前充分准备 根据手术部位及手术方式,准备相应的器械和手术物品,及时送供应室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消毒,准备好橡胶类引流条,并用环氧乙烷消毒备用。检查其他手术用品,如手术衣、一次性手套等外包装有无破损,查看有效日期。手术物品要充分准备,术前护理人员应全面检查手术相关仪器,保证其正常功能状态。加强手术室空气质量,术前日利用臭氧消毒机进行手术室空气消毒,湿拖地面,保持室内洁净。对腰椎内固定、髋关节置换等大型手术,由于手术所需时间长,应尽量安排在层流手术间进行。
3.3加强配合,缩短手术时间 术日,患者进手术室后,巡回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取合适,配合麻醉穿刺;麻醉显效后,根据手术需要,及时帮助患者更换,以最大程度配合医师手术。器械护士应提前熟悉手术部位及手术方式,掌握必要的手术程序,及时为手术医师提供相应的手术器械,加强医护配合,顺利完成手术,缩短手术时间。
3.4加强手术室质量管理 手术室护士应提前准备好术中所需物品,术中减少在各手术间频繁走动,尤其禁止从有菌间进入骨科手术室。不是急诊手术,尽量不安排骨科连台手术。控制骨科手术参观人数,层流室杜绝参观,确保骨科无菌手术室的质量,杜绝和防止术后切口感染。
参考文献:
[1]李玉辉.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03(15):265-266.
[2]王义生,王孔献,谢金则,等.骨科术后感染[J].中华骨科杂志,1991,(1):58-60.
[3]程少霞,蒋敏,刘标英,等.动态条件下洁净手术室污染状况与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08,22(7):1852-1853.
[4]宫庆月,矫玲.动态条件下洁净手术室污染监测与医院感染管理[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6,5(1):11-13.
[5]刘文英,刘媛,张楠楠,等.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3):2689-2690.
【关键词】:手术室感染监控管理工作
手术室是外科诊治和抢救危重病人的场所,也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手术室感染控制与管理不仅取决于质量,还取决于感染控制与管理的运行机制,也是医院管理水平的体现,严格各项消毒隔离措施是防止医院感染的关键。本院自2006年正式启用层流净化系统以来,通过控制手术室医院感染的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方法
1.1手术室环境的管理
1.1.1每日手术开始前30min打开层流系统,将手术间打扫干净,经30min层流后方可进行各项操作。连台手术在前一台手术完成后进行卫生清洁,并密闭达到该手术间相应级别的自净时间后进行下一台手术。每日手术结束后,将手术间打扫干净,经30min层流后关闭空调系统。急诊手术间可不关闭空调系统。
1.1.2手术间的桌面,台面,器械车,无影灯每日手术开始前及手术后均应用消毒液擦拭。
1.1.3隔离病人手术通知单上应注明隔离种类和感染诊断,在隔离手术间进行手术,严格隔离管理
1.1.4每周对手术间内四壁进行彻底清洁一次,每月对全室进行卫生大打扫一次。每月对空气、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进行监测,监测结果应符合卫生学标准。
1.2手术人员的管理
1.2.1按照每日手术通知单各组医生姓名发放手术衣,口罩,帽子,拖鞋,手术间号码挂牌,严格限制无关手术人员进入。外出接送病人,须更换外出衣、帽及外出鞋。
1.2.2手术人员的控制:人员的频繁流动,会将大量的细菌带入手术间,因而手术间内应严格控制人流量,非手术者禁入内。禁止患病工作人员参与手术。
1.2.3手术中所有人员均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手术人员的脐平面以下,肩部以上,背部均视为有菌区,手术器械触碰以上位置后即视为污染,必须立即更换。
1.2.4手术室人员进行各项操作均应戴口罩帽子,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严禁同一台手术器械应用于不同手术病人。
1.3物品的消毒灭菌及管理
1.3.1普通手术用器械尽快清洁,就地密闭运送处理。敷料应密闭打包运送处理。
1.3.2特殊感染手术后所有物品分别浸泡于消毒液内或密闭熏蒸消毒后,再行分类消毒或灭菌处理。
1.3.3凡用于手术的一切物品尽可能采用高压灭菌,避免使用化学灭菌剂浸泡灭菌;凡是不耐高温、高压的物品,尽可能采用环氧乙烷,放射线或等离子体灭菌,无条件者可采用灭菌剂浸泡灭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