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设备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设备课程设计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设备课程设计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设备课程设计总结

第1篇:设备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化工生产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典型设备的构造、基本操作原理等知识并能够进行单元操作过程的工艺计算。实验教学环节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各化工单元操作原理、流程,使学生掌握典型化工设备的特点、性能和基本操作,加深对化工原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继化工原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之后安排的一个总结性、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该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学生能综合运用化工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先修的物理化学、机械制图、化工制图等课程理论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给定的化工设计任务,即设计出符合一定生产要求的化工单元操作工艺及设备。通过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让学生了解化工设计的基本内容,掌握化工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不同于一般的课程作业,需要学生根据设计任务,确定自己的设计方案,查取资料、搜集数据,进行工艺过程和设备的计算,并对自己的选择和计算结果进行论证和核算。整个设计过程对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及独立工作能力有很大作用。然而笔者在自身教学实践指导中发现,目前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在教学设计中仍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教学质量。在此,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分析一下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探讨一下具体的改进方法。

二、课程开设时间不当导致学生对课程设计认识不足

化工原理理论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主修的第一门化工专业基础课,是工程性较强的一门课程。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隶属于工程设计课程,很多学校通常在化工原理理论课程结束后开设,时间为两周。虽然学生在学习了化工原理理论课程后基本掌握了常见的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和典型设备的结构和计算,但学生对工艺和设备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大多数学生仍停留在书本知识的理性认识上,对工程的内容了解甚少,不具备工程观点。因此学生拿到设计任务后,认为课程设计跟平时的课程作业没什么两样,直接按照《设计指导书》中的例题进行依葫芦画瓢,也不管是否适合自己的体系,设计出的设备不合理、不规范。为了让学生对课程设计有一个充分的认识,笔者认为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应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期末,并与化工设备课程设计同步进行。因为在此之前,学生除修完化工原理理论课程外,还修完多门化工专业课程,如化工分离工程、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工艺学等。经过多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工艺和设备的认识已经比较深刻,对工程内容的了解也比较多,已具备基本的工程观点,以至于拿到设计任务后不会像以前那样盲目无措。

三、设计过程安排不合理,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收获甚少

第2篇:设备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课程设计;能力标准;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15-01

课程设计也称为教学设计,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概念,指根据培训需求或专业培养目标开发制订的培训计划、教学方案和教学资源的说明等。从能力标准的制定到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从课程内容的确定到教学材料的编写,从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到教学效果的评价都是其主要内容。从近年来的实践活动看,军队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可以采用一些科学的做法。

1.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职教观

军队院校的课程改革工作,应坚持以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法规为指针,以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有关文件和精神的要求为依据,以重视学员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借鉴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军队院校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际,努力探索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新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充分适应基层部队最新用人要求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密切与院校、部队的联系与合作,形成学员的职业能力,真正做到军队职业教育为部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2.遵循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要求

军队院校课程开发应从军队院校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学习和借鉴一些先进的经验,探索课程设计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首先,在广泛征求有关课程设计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以能力标准为课程开发的依据,同时确定能力标准制定和课程开发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如:目标效益原则、联系实际原则、能力本位等原则。在课程目标上兼顾三种需求:军队总体建设需求,基层部队需求,学员发展需求。在课程结构上力求做到两个结合:必要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关键职业能力和通识能力的结合。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更多的要考虑和体现职业岗位所必需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等。既要考虑学员适应岗位必要,又要考虑学员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3.引领先进的职教课程理念

3.1 以岗位需求确定专业方向。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必须开展大量的调研,深入分析任职岗位的人才需求情况,总结提炼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3.2 以能力为本位制定培养方案。在我们以前实施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注重了让学员知道什么,而不是让学员学会怎么做。这方面也是我们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能力标准是所有课程设计的出发点。从课程体系到每一门课,甚至一门课的每一单元都必须有相关的能力标准与之对应。而且这种能力既包括某一岗位工作所必须的技能,又必须包括完成工作任务所具有的知识和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使培养出的学员真正满足任职岗位的需要。

3.3 以学员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学员为中心,教员在课堂上尽量少讲知识点,多讲学习方法,多种形式正确引导学员去获取知识和技能。评价教员教学水平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的学员是否能够自己去学,学懂了多少,而不是看他是否讲完了所有知识点,讲得有多么精彩。教员的角色也由"授"向"导"转换,教员的教学方法也由讲授转为引导、指导、辅导,这是一个教育思想的重要转变。

3.4 以灵活的方式实施教学和成绩鉴定。学习活动是指为了帮助学员达到课程的目标而设计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所以教员应该掌握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叙述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小组讨论式教学、探讨式教学、个性化教学、现实模拟式教学等等。另一方面,在设计成绩鉴定方法时,尽量结合教学目标和正在使用的教学方法,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除传统的期末考试、考核外,更多的应采用边做边鉴定的方式,让学员在轻松的教学活动中接受考核考试。

4.掌握科学的课程开发程序

4.1 开展任职岗位调研,制定能力标准。这是课程设计最核心的部分,其中能力标准包含学员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做人的基本素质(态度)以及各能力单元的鉴定考核方法等内容。能力标准全面描述了该专业的基本要求和培养目标,是所有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参照物。

4.2 依据能力标准,构建课程体系(培养计划)。有了统一的能力标准后,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定位,依据能力标准的内容来确定某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情况,各个学校相同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虽然有一些差异,但总体上都必须满足能力标准的要求。

4.3 根据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内容(教学大纲)。在明确了能力标准和课程体系结构后,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能力标准的要求,细化每一门课程应包含哪些内容,其主要知识点和技能点是什么,学员应达到哪些职业素质要求,即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4.4 针对不同对象,选编教学材料。教学材料实际上包含两种类型,一是教材,也叫教员用书,其结构主要由教学目标、前导技能、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活动设计、评价方法、设备需求、职场安全等内容组成。二是学材,也叫学员用书,其结构主要由学习目的、前导技能、学习方法、内容描述、学员自测、实训练习、参考资料等内容组成。

4.5 遵循课程方案,实施教学活动。在完成了教学材料的编写后,课程设计就进入了课堂实践阶段,由教员具体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设计教学过程(备课)、实施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评价教学效果(专家参与、学员反馈)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由于每个教员的知识、水平、能力有一定差异,教学模式也不尽相同。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按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充分发挥教员的创造性。教学中,要始终贯彻"以学员为中心、能力为本位、素质为根本,在动中学,学中练,练中用"的教学思想,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第3篇:设备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过程设备原理》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习题类型多,课程内容多而散,经验介绍、工作实际问题分析较多,涉及大量的工艺流程、机械设备等内容,学生学习起来普遍感觉难度较大。教师要教好这门课程,需要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和现场实践知识,只有使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才能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在教学中注意合理组织教学内容,重点介绍单元操作技术,减少理论公式推导,强化公式记忆和相关的训练。从实际出发,引入物理量的概念和设备工作原理,用生活、生产实例介绍公式的应用,重点描述过程的规律,定性分析影响过程的因素,突出教学重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查图表、手册等技术资料的能力,并以此为原则组织教学内容,掌握增删尺度。如“换热器”的设计以选型核算为主要内容,应增加传热系数K的测定方法的讨论;在“精馏”一章中,减少对双组分的气液相平衡等物化知识的介绍,重点在过程的操作分析,适当增加一些强化精馏过程途径的讨论分析等。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通过详细备课,合理组织,丰富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提高教学质量,以使学生乐于学习本门课程。如《过程设备原理》课程教学,具有概念多、经验公式多、例题多等特点,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等四大部分。对于理论教学,在可能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习题课、讨论课,启发开阔学生思路。也可让学生做“临时教师”,即根据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的要求,节选出教材的某些章节,由学生提前预习,写出相应的教案,然后由学生自己上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先进辅助教学手段,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过去常用的挂图、幻灯、录像片有待于进一步修改与创新。如实物模型的应用,动态幻灯投影片的应用等。同时还应将原有的系列教学录像片进一步剪辑,并增补一些新内容,特别是塔设备部分,以便更适用于教学。在授课时,教师要注意创造一个活泼的学习气氛,每当讲一个新章节时,总是先启发学生思考有关问题,使学生产生兴趣,主动参与学习。如在讲“传热”章节时,首先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传热现象,然后再讲授其中的传热机理,以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同时,充分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对较抽象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入地了解,使其能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

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性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如化工单元操作过程都涉及化工生产装置、生产过程及工艺流程等,而学生很少有现场方面的知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对于实验教学,除了应探讨实验功能及实验室建设标准外,还应探讨实验教学法问题,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实验教学的一个关键。如《过程设备原理》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会如何测量数据、整理数据、计算及结果分析等,更重要的是学习该课程实验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化工生产中一般常用设备的操作方法。课程设计是课程教学中具有总结性的教学环节,是衡量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课程设计的选题应能进行综合考核,且能有一定的实用性。从而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过程,逐步培养工程设计的初步能力,学会应用微机来进行辅助设计。值得一提的是,教学计划中列入认识实习作为教学的一种补充手段。由于学生都是由学校进入学校,对工程实际缺乏了解,因而专业课程教学之前,穿插l~2周的认识实习,能使学生了解生产的一般工艺过程及特点,主要设备及操作等情况,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十分注重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并借此促进、提高教学质量。从而锻炼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德育教育,做到教书育人

第4篇:设备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 化工设备基础;项目化;课程目标;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1(a)-0000-00

Chemical equipment based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urriculum

(Hou Guoan Zhou kai Li Bei )

(Institute of Petroleum and Chemical,College of Energy Resources of Yinchuan ,Yinchuan,Ningxia 750015,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ideas on curriculum by project, and based on chemical equipment course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how to through the reform of project, to build the discipline curriculum mode to project curriculum model, gradually raise the level of the teaching,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in post vocational work.

[key words] chemical equipment foundation; Project; Objective; The teaching design;

1前言

《化工设备基础》是高职高专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煤化工生产技术等专业开设的专业技术课程。对于现代企业生产技术,离不开三方面知识构架:一是生产工艺;二是生产设备;三是过程控制。《化工设备基础》课程就是要让学生熟悉和掌握企业生产设备方面的基础知识。上世纪70年代,化工部教育司组织大专院校、相关企业进行研讨,认定《化工设备基础》课程应从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出发,包含材料、机械传动、力学、化工制图等知识。后来,随着高等教育发展,专业分类日益细化,《化工设备基础》中的一些内容逐渐分离开来,独立成课,如:机械传动、化工制图等。《化工设备基础》课程主要有典型化工设备结构和化工材料简单介绍等内容。到了90年代,许多高校教学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专业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将《化工设备基础》和《工程力学》的一些内容进行了增删,增加了设备防腐知识[1]。到本世纪初,为了培养具有知识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能力的化工类人才,许多高校对《化工设备基础》课程进行了重新定位。该课程要使学生具备化工设备基础知识,了解常用化工材料的特性和化工设备的选材,了解和掌握化工典型设备的结构设计及计算方法[2]。

2 高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高职学生的特点

高职的学生,大多都是高考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一部分希望能通过学习,有一技之长,将来好就业,一部分就是为了虚度光阴混个毕业证。对于前者,我们要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教学方法适当,激发这部分学生学习兴趣,踏踏实实学到实用知识,将来进入企业后可以成为技术型人才;对于后者,我们要在教学中加大实践教学,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将来能有一技之长。通过几年的教学,我们发现只要方法得当,引导合理、加大实践训练, 可以使学生在技能操作方面形成自己的特长,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2 学生对企业中的化工设备缺乏感性认识

高职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经常见到的是农田,干的是农活,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企业,更别说深入企业了解化工设备的结构了;就是生活在城里的学生,也很少有机会能去企业了解,大多只是从公交车上路过时看看企业高高竖立的烟囱,对于企业都有哪些化工设备,这些化工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是什么,就知之甚少了。在学校里学习理论知识,缺乏感性认识,使学生们在脑子里很难形成完整的认识。

2.3 《化工设备基础》课程特点

化工设备课程一方面知识点较多,研究的范围比较广( 储罐、换热器、塔设备、反应釜等),理论程度比较大,涉及到机械制图、化工制图、机械设计、工程力学等基本知识,用到的公式及参数较多,对高职的学生来说,会有种枯燥、繁琐、难的感觉;另一方面该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和工程实践联系较为紧密 ;这就要求我们要合理的设计课程教学。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化工设备课程,多以化工设备的检修为主,但结合教学效果、本学院的条件及学生的发展前景,对典型设备的设计也做了重点强调。在课程的设计中,以来源真实生产的典型设计案例为载体,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同时借助企业的资源,使学生掌握典型化工设备的设计、生产制造、检查、验收等一套工艺流程,并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融入其中。

2.4 《化工设备基础》理论知识多,缺乏实践性的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学与用相结合的过程,在校的学生通过一学期的理论知识学习,对化工设备整个知识体系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在学期末进行一次n程设计,使学生应用许多课程知识综合解决一项工程问题,一学期所学的知识,可能在几个月或者几年间都忘记了,或者只是有个模糊的印象,但这次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却可以让学生牢牢死一辈子,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并且终身难忘。但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时少,《化工设备基础》课程内容多,课程设计的时间往往很少,有的学校或者在课程的学习中,只是理论讲解,更本就没有时间去进行课程设计,往往使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

3具体教学的实施

3.1 课程定位是基础

《化工设备基础》课程应强调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根据职业学生的特点,从工作岗位实际要求出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化工设备基础》课程的定位必需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要具有针对性、职业性和应用性。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出来后大多进入企业工作,所以课程建设以及课程标准的制定一定要有企业的参与,课程建设中一定要体现出行业标准和企业文化[3]。

3.2 教学内容设计是重点

在课程建设中,教学内容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化工设备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化工行业对技术人员的专业培养目标,符合技术人员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4]。从实际工作岗位应达到的知识水平、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来选取教学内容,所学习的知识必需是将来学生所用到的,同时还要考虑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化工设备基础》课程实际应用性很强,但传统的课程体系是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构架,不能很好的适应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课程体系上进行改革,以知识内容的项目化取代单纯理论的学习,通过一个个项目,让学生在完成一个个项目的过程中,实际体会到理论知识的应用,注重教学的实践性、职业性,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将课程知识、实践技能、具体项目三者相结合,体现教学对岗位能力培养的针对性。

教学内容设计首先从感性认识开始,组织学生观看化工设备图片、化工设备视频、化工设备结、工作原理的动画以及组织大家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对各种化工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有所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课程的深入,利用学院的化工实验实训设备以及带领学生去企业认识实习,建立现场实训教学环境,通过实际工作过程的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5]。如阀门这一项目实训,可以带领学生去实训室现场拆装各种阀门,在讲解中训练,在训练中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通过团队合作,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相互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随着学生对化工设备的熟悉,就进入了课程强化阶段。通过实践性很强的项目,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大工程的概念。如在压力容器综合实训项目中,学生可以进行容器的内压外压实训,了解真实工作过程的步骤,还可以进行理论计算,讨论理论计算和真实实验之间数据的差距,找出原因,探讨改进方法。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强化职业技能,培养了学实际工作的能力。

3.3 教学团队建设是关键

《化工设备基础》课程实践性很强,要教好这门课程,对老师的要求相当高,老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能将理论知识充分的应用到实践中去[6]。这可以说是职业院校课程实训的关键,也可以说是职业院校课程实训的短板,职业院校的老师很多都是从大学毕业又直接进入了大学,缺乏企业工作的经历,不能把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我院经过近几年安排老师下企业锻炼,送老师到高校培训,扩大企业兼职教师比例,以老带新帮扶计划等方法,逐渐提高了教师团队的教学实力和实践经验,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3.4 教学条件建设是支撑

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践性教学,要能很好的完成实践性教学,就必需具备良好的实验实训设备,所以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条件是其重要支撑。我们学院有较完备的实验实训室,还有仿真室、模型室,有与一些企业合办的实训基地等,可以说集实验实训、技能考核、技能培训于一体,拥有内外压、管路拆装、流化床反应器、过滤、传热等等设备。老师对相应的实习、实训等都编了讲义,对设备的操作制定出一定的规程。在加大学院实训设备的同时,我们还与宝塔石化等企业建立联系,学生可以去企业现场进行实习,保障课程教学的顺利施实。

3.5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用很多种手段来增强课程的生动性、真观性,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教学效率明显提高,比如:模型动画演示、现场教学、采用多媒体等[7]。例如在化工设备基础课程中的阀门这一项目中,我们可以带学生到实训室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拆装各种阀门,能过现场拆装,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阀门的结构,并锻炼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在压力容器这一项目实施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实训室做内压外压实验,让学生体会压力容器进行水压试验的过程和步骤,并分析容器各点应力的分布规律,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采用总结归纳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法等,创造条件让学重大贡献参与讨论,进行思考,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6 建设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高职教材

传统的教材大多偏于理论,知识陈旧,地方经济特点体现不出来,并且学生的实训项目设计很少,所以建设具有地方经济特点的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切合职业学校办学的方针的。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注重学生职业培训能力的培养,就要求教材围绕着这个方向进行编写[8]。我们对宁夏都有哪些企业,这些企业都有哪些化工设备,都需要哪些技术型应用人才进行了调查研究,明确了地方化工类技术人才需要了解和掌握哪些化工设备知识,依托项目对教材过行编写,使学生能够了解企业一线上常见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以及使用与维护,能够对设备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4结束语

在《化工设备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我们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设计、多程教学手段结合、教学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几年的实践,项目化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视野得到了开阔,培养、锻炼了学生应用综合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搞高。

参考文献

[1] 杨淑娟,张燕青.浅谈化工设备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4(05):47-48.

[2] 欧阳曙光,王世杰,韩军等. 工程力学与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整合[J].广州化工,2011,39(23):169-170.

[3] 俞步松.略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开发与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2):11-13.

[4] 刘伟.中等职业院校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J].职业技术,2014(05):53.

[5] 丽娟.化工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内蒙古教育,2013(02):45-46.

[6] 安改娣.高职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建设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1(11):46-47.

第5篇:设备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一、课前准备

备好课首先要求教师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重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和研究。比如各级各部门现在每年都针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学校邀请专家学者作的专题教育讲座和每周一次的集中教科研活动,我们都要认真对待,只有不断给自己充电才能在思想和理念上保持先进。

认真研读《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的基础上,大量收集备课用的教学资源。我们现在可用的备课资源除了教材、教师用书、教学配套光盘和学生实践操作手册外,互联网上也提供了专业的信息技术网站和素材资源库,我们可以使用、挖掘的备课资源。

1.学生也是我们重要的备课资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效率的高低,要看学生的学习是不是高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学生。为此我们调整了授课时间,把高一、高二两年,每周1课时的安排改为高二一年上完必修、选修两个模块,每周安排两个课时且采取连排课的方式,这样我们每位信息技术教师代课的班级数减少了一半,而和学生见面的次数却增加了一倍,不仅增加了和学生的接触,而且也对他们的学习情况了解得更多了,连排课也解决了理论课和上机操作课衔接不好的毛病,学生学习了理论知识,趁热打铁马上上机练习巩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有很大的好处,这样做也间接地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通过这样的安排,既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为我们的课前准备提供了重要依据。

2.上课用的设施设备也是必不可少的课前准备内容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要用到计算机硬件、相关的多媒体设备和必不可少的软件(如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这些设施设备是否运行正常直接决定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高低,甚至影响到一节课的成败。虽然信息技术教师不能改变这些设施设备的性能,但我们可以在课前详加检查,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尽量保证课堂上少出和不出故障,这同样能提高我们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效率。

如果上面这些做到了,那我们就可以以一个主导者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上了。

二、课堂教学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课堂上高效率地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如果他们没有学习积极性或者求知欲望,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很难体现,高效课堂也将无从谈起。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如果我们课前准备充分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和创设的每一个情境就有了艺术性,给人以美感,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下去,积极性自然而然就被调动起来了。心理学所以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2.灵活安排学习内容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没有其他学科那么强,教师可以对照课程标准和教师用书上的教学建议,灵活调整讲课的顺序。

3.应用恰当的方法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经过广大同仁的努力,目前已有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常用的有讲授法——巩固信息技术常识性知识;案例教学法——适应于操作较为简单的内容;演示法——适用学生自学难度较大的操作;任务式教学法——适用于分层、分步操作的内容;作品式教学法——用于巩固、综合应用。这里列举的一些方法都各有优点,也有局限性。一节课究竟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学更高效,首先都得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已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再根据具体的授课内容和不同类班级、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有助于高效课堂的形成。

4.课堂教学的组织

由于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实践操作为主的技术课,教师应发挥好主导作用,把握好课堂节奏,同时留出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上机实践,将课堂中较为复杂的教学案例采用案例分解的方法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在教学中设计查错和纠错的途径,在练习安排上设计不同难度和梯度的练习,为每位学生提供成功的体验,以及通过自主阅读和自主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这种能力会随着好的学习习惯而与日俱增。

5.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指过程性评价,围绕教学三维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教材上给出了评价的项目,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删,可以采用教师总结评价、同组同学互评、自评等方式进行。无论怎样评价,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要及时,二是要能起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第6篇:设备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化工原理》;必要性;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107-03

《化工原理》课是学习化学工程与工世专业的基础。它几乎覆盖了化学工业的各个专业,例如:化学工程、化工工艺、高分子化工、精细化工、工业分析、电化学工程和工业催化等。作为一门基础专业课,《化工原理》是学校开设的核心课程,为了更好地发展这门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要相对做出调整。

一、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源泉

兴趣是人类在需求的基础上,逐渐的在日常活动中发生、发展的。人类需求的对象往往是兴趣对象,由于人们对不同事物产生的需要不尽相同,所以能够培养多样的兴趣对象。正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指出的:“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1]兴趣帮助人类认知事物和从事各项活动,促进人们不断的去探索并发现新事物。兴趣对人类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如在人的学习生活中,它指引人类对事物表示关注,对于感兴趣的,能够主动的带着愉悦的心情去探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孔子的这句话说的也就是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所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也就是说,学生带着高涨的、激情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惊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而感到骄傲。真正要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真正使你的课堂活跃起来,就使学生有对知识的渴望和有知识的愿望。[2]《化工原理》原理专业课依据自身的特点,将操作原理、规律作为核心,对以后的操作设备在选型以及设计上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而传统教学模式仍保留着保守灌输式。学生的思维方式仍然是记笔记和强化记忆,得到的效果可想而知。而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加深印象,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质量。

二、加强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有机衔接,使学生充分消化吸收理论知识

《化工原理》实验是与理论课同步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化工原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一门独立的基础课,《化工原理》实验在《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举足轻重,对加深和巩固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实验室设备的提高也能培养学生实验创新的能力。但目前《化工原理》在实验教学方法、测试手段和技术上仍有许多问题。由于采用两套师资队伍,学生层次不同,理论课教材不同,难免使理论课与实验课脱钩,[3]实验教师要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实验课采取课前预习、写出预习报告、现场抽题笔试和口试相结合、实验操作、编写实验报告、期末书面考试的教学方式。在理论授课中,与实验相关的章节,教师有意识的讲解所要验证的理论,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样便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三、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呆板、抽象,不仅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不能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而且也不能带动教师的教授热情。化学工程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取得理想效果。教师难讲,学生难学,因此,教学手段的改革应是教学改革的重点。[4]

1.多媒体教学。实践证明,由于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抽象的概念或过程形象地展示,将设备结构、操作原理、工艺流程中物料的流动情况等动态地展现,使原本难讲难学的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形象,降低了教学难度,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2.教学模型与实物教学。要收集一些化工单元操作设备的实物,购买相关教学模型供课堂教学及学生在实验室参观使用,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课堂时间增加讨论课。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讨论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为学生相互学习和提高能力提供了机会。为此,我们将10%的教学课时安排为讨论课。将理论课程和课程研究项目教学过程存在的相关技术问题和理论问题溶于讨论,以学生讨论为教学形式,深入研究探讨各个阶段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分析、理解和解决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是主动投入,思维没有受到任何禁锢,他们更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其活动效能明显高于传统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课堂上那种平淡而沉闷的气氛一扫而空,学生能很快进入角色。[5]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在启发引导学生上,保证讨论不偏离方向,适时地点出结论,做好总结。

四、建立仿真实验实践教学模式

仿真技术是计算机编程软件与现代化过程控制相结合的产物,应用多媒体技术对化工操作系统进行有效的模拟,使人们可以脱离现场及实际生产的限制,就能进行仿真的化工操作,有效地避免了实际操作的危险性,提高了操作水平。将仿真实训引入教学中,可大大提高学生对化工操作的感性认识,缩短了下厂适应期,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来判断和纠正错误,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增强了学生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增加了教学效果,该系统已在实践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化工仿真教学系统的出现将传统的理论课、实验课教学与化工仿真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丰富了《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手段,在实际应用中,化工传统教学与化工仿真教学优势互补,更加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完成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使学生体察工程问题复杂性的初次尝试。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课程设计,要求学生了解工程设计的基本内容,掌握化工设计的主要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通过《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本课程和前修课程的基本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独立思考,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化工设计任务,从而得到化工工程设计的初步训练。同时,通过课程设计,还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6]归纳起来,可以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洞察力、抽象能力、创新能力、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撰写论文的能力、相互交流与协作的能力。

《化工原理》是所有化工类及相关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如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在国家提出的质量工程改革与实践中对化工专业及相近专业显得尤为重要。以《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它不仅要科学安排课程结构,还要考虑到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一系列外部环节之间的联系,但课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动态的、持续的、永恒的。我们应立足现在的条件,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争取实现我校《化工原理》教学改革新的突破,为培养21世纪工程人才提供更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蔡莉.《化工原理》课程改革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5,(12).

[2]钟理,黄少烈,伍钦.《化工原理》课程改革当议[J].化工高等教育,1999(4).

[3]李卫星.《化工原理》课程改革探讨.内蒙古石油化工[J].2011,(24).

[4]李志洲,刘军海.“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陕西理工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2010,(11).

第7篇:设备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1课程目标及特点

模具被誉为“制造业之母”,是机械制造业中传统的加工基础。而冲压模具在模具行业中的比重非常大,是高职院校模具专业的必设课程之一。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是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优质核心课程。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阅读冲压模具图纸,会分析模具工作原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分析冲压成形工艺、制定成形工艺方案、设计中等难度冲压模具、会初步分析冲压件质量缺陷的专业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团队协作、工作责任心、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和能力。课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有很强的综合性,融合了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加工、金属材料、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多门课程的内容;二是具备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模具设计的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公式和表格,学生要会综合和合理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最终完成课程设计;三是冲压模具类型相对独立,主要针对冲裁模、弯曲模、拉深模进行了模具结构认知与设计;四是设计思路多种多样,根据零件或产品的生产批量,材料的种类和厚度,工件用途而采取不同的设计思路。

2教学内容及教材建设

2.1教学内容的设置

教学内容的设置应以模具行业的社会需求、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群)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专业核心理论知识和技能为依据。2014年7月,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教师进行了企业、兄弟院校、毕业生等多方的走访与调研。在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下对模具行业的社会需求、模具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进行了整理。最终得出模具专业毕业生从事的与冲压模具相关的工作有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的装配与维修以及少量的模具营销。在教材内容的设置上,我们将实际的工作任务贯穿到教学环节中,力求学习过程就是职业活动的情景再现。内容编排上主要包括冲压设备的操作、冲裁模具设计、弯曲模具设计、拉深模具设计以及冲压模具的安装与调试等专业核心技能,以适应本专业主要工作岗位核心技能的要求。

2.2教学内容的拓展

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一个动态的过程,那么教学的内容不能只是知识点的堆积。在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时应充分考虑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所需求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结合高职院校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我院模具专业针对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选用企业的真实生产实例进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学内容的拓展还有很多其它表现形式,如进行精品课程教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周期一般为两年左右,需要模具专业教学团队进行系统的分工与合作,完成相关的调研、与自身实训条件配套的实训指导书、还有课堂视频的录制、组织参与相关赛事、教学方法改革、团队建设等。最后完成资料汇总和整理上传。还可以发动学生,积极探索挖掘课程特色,进行微课教学。

2.3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包括校内实训指导书、校本教材、校企合作教材等。校内实训指导书应根据本专业实训室目前所能提供的实训设备、加工条件、工量检具进行组织编写,同时结合实训室的规划和建设中的设备、行业企业生产中用到的设备等都应进行拓展和介绍。校本教材是指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结合学生学习特点进行编写的满足“学中做、做中学”需求的教材,一般仅适合自身专业特点、自身实训条件不便于公开出版的教材。校企合作的教材特别适合于订单式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充分利用合作优势,根据完成企业工作岗位任务所需求的技能素质要求,将工作任务科学设计;把教学内容整合序化,可编写出推广性极强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材。

3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改革

3.1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方法反映了每位教师的教学思想,也能体现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更是评价学生学习效率高低的准绳。冲压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在进行讲授时应紧抓特点。如在讲解压力机设备课程时,由于压力机参数很多,假如不进行一些资料的准备,对于这些参数特别是装模高度、闭合高度等参数的学习就很枯燥,也很难掌握。因此为了使学生获得更直观的感性认知,可以在理实一体化课堂上,带领学生直接接触压力机,面对面的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适时地进行互动式教学,如在讲授冲压的变形方式时,可让同学们先想想生活中利用冲裁、弯曲、拉深等方式获得的冲压件有哪些,然后进行课堂讨论,在学习这三种冲压方式时,它们的区别是什么?主要掌握哪些工艺特点?最后与学生们一起进行总结,并给予评价。

3.2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应紧跟实际生产。本专业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优势,将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在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充分展示。如本专业教师在某冲压零部件生产企业进行企业锻炼时,参与了某款汽车驾驶座左、右侧支板的冲压工艺的设计。随后在本课程的课程设计环节,教师就此企业生产的冲压件实例对学生进行了针对性的讲解,拉近了学生与企业的距离,为学生更好地进行课程设计奠定基础。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应更注重实践二字,可充分利用教学实践资源。如本专业实训室在还未添置压力机设备时,就先采购了一批厚度为0.2mm、0.5mm的薄铝材,让学生先自己动手,完成一些常见形状的冲压件的钳工制作。既锻炼了学生钳工技能,又增进了学生对专业的理解。

3.3评价方式改革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应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那么在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结束时,简单的一张试卷成绩的评价方式就显得单薄无说服力。针对高职教育的教学学习特点,选择科学的、有效的课程评价反馈机制尤为重要。冲压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综合成绩分为三大块:平时成绩、期中和期末检测、课程设计。平时成绩包括课前考勤、课堂讨论、习题作业完成情况等部分,每部分所占比重应让学生全面清晰的了解。期中和期末检测是对冲压生产中的一些基本常识、概念、工艺方案及理论计算掌握程度的测验。课程设计则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善于查阅文献资料,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分析冲压件结构特征、设计工艺方案、独立完成中等复杂难度模具的设计任务。通过设计,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冲模设计方法,促进学生能更快地胜任模具设计工作。

4教师团队建设

第8篇:设备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智能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是对学生进行脑、心、手和口进行全面训练的教学模式。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地制宜进行分层次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技校汽车专业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是汽车维修和保养知识和技能。立足于实际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和环境中学习汽车维修知识,不断提高和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技能导向,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灌输式的知识传授的单一教学模式,有效的解决了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接受能力有强有弱的教学难题。

智能教学在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对于技校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更加注重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的现场教学,实训研究,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解决汽车维修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智能教学在技术院校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汽车设备维修是汽修专业课程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围绕汽车电子电器设备的结构和原理。针对如何快速诊断汽车电气设备的故障来展开课程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参观汽车的维修车间,进而加深对汽车结构和原理的理解。了解整个汽车工作过程中各个系统的作用。不断提高学生对于学习汽车维修课程的热情。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围绕着基础知识以及技能,操作过程与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成效,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对于不同类型的电器故障和维修方法能够做出合理的解释,从而达到智能教学的目标。

智能教学在教学目标上的应用。职业技术院校教学目标中一个最终的任务就是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性技术人才,这也反映了其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的教学要求,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实现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熟悉汽车电子电气系统的同时。还能够正确的使用电子电气设备,具备解决相关故障问题的能力。通过汽车维修维修的实训教学,让学生更加熟悉汽车的构造和原理,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汽车各个模块和电子电气设备进行动态的设置。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和方便的学习各个电气系统的工作原理。强化实训的针对性以及教学实践的实用性。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突出强调对于电子电路的分析方法。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汽车设备故障的诊断和维修方法。这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智能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基本的才做技能。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智能教学在技校汽修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智能教学是一个接受一实践一总结――接受的循环教学过程。接受的过程就是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过程。让学生能够全面的了解基本的汽车知识,了解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及故障排除方法,然后在通过实训的方式在维修车间进行实际的操作,并对实训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与理论知识相违背的现象进行总结、求证的过程。例如。在某一智能教学实施过程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的汽车资料。参观汽车维修车间以及观看相关的视频等方式来了解相关的电气设备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之后,在课堂上展示相关的原件,并分享自己的理解。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智能教学在技校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职业技术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性技术人才,而对于技校的学生而言。也是希望在毕业之后能够得到相应的就业机会。因此。学校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实现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培养和提高。

行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实施智能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层次上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组织学生开展自由实践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专业技能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叫蹙额过程中,来时还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段教学,不断的创新教学实践,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上不断改革,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根本,发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营造轻松、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同时,老师要把握好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强化教学过程的整体把控,将学生的自主研究放在教学的首位,提高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第9篇:设备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煤矿机械的使用维护与故障处理;精品课程;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022-03

近年来,我国煤矿企业飞速发展,厂矿企业的用人数量大大增加,从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相关院校的发展。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矿山机电专业一直作为学院龙头专业来建设,其建设目标是培养适应矿山安全生产、建设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毕业生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即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具有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如何培养这种实用型技术人才呢?经过大量的企业调研,对矿山机电专业学生在企业中所从事的岗位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归纳出了学生在企业所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在此基础上校企联合开发了《煤矿机械的使用维护与故障处理》校本教材,经过两年的努力,建设成精品课程,大大促进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快速发展。

一、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清晰

1.课程设计的理念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实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讲授与实践实训并举、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取、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并举的原则,本课程的设计重点突出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内容包含了矿用采煤、支护、提升、运输、掘进、通风、排水、压风等主要机械设备的修理、安装、故障诊断与故障排除的一般方法与理论,并适时贯穿煤矿安全规程和安全运行管理常识,完全以矿山机电专业的岗位能力为培养目标,满足就业岗位对所需人才能力的要求,进行面向岗位的教学内容设计。充分体现教学内容源于煤矿生产岗位,服务于煤矿生产岗位的办学宗旨;二是教学模式实现大幅度跨越。原来的教学场所主要局限于校内,而《煤矿机械的使用维护与故障处理》课程实践性很强,校内资源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所以必须向生产一线延伸,实现校内侧重理论与结构、校外侧重现场操作、现场组装和维修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2.课程设计的思路

为达到高职教育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培养要求,首先,在本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严格把握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基本标准。在研制前期,充分对学生的基础、起点、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等进行调研、分析,经过校内外专家(包括本校任课教师、兄弟院校教学同行、企业相关人士等)进行探讨分析,确定应用型高职高专人才对本课程的掌握和学习的最低标准或基本标准,然后在本专业实施,对存在的问题或标准的高低等进行修订、改进;其次,大力改善教学环境,建立了多媒体教室,矿山机械实训室、现代化的仿真矿井模拟系统等实践设施进一步完善。再通过课程教学设计、考核方式的调整以及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力求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保证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改革上的成效

《煤矿机械的使用维护与故障处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我院培养的矿山机电专业学生主要面向西北五省的大中型煤炭企业。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行业、区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多种教学模式,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培养服务煤炭行业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1.校企合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

组织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专家、专业教师、煤炭行业一线专家,采用“头脑风暴”式讨论方法,制订用于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课程教学实施的岗位能力标准,把岗位能力标准融入课程中,建立课程标准。

2.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按照每个教学单元的目标、知识类型和学生状况,可以灵活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完成教学任务,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坚持以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主要手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组织学生顶岗实习,参与工作过程实际现场,培养学生从事矿山机电设备的制造、安装、维护和管理等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职业素质。提出各种问题,并形成主题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

3.考核形式多样,凸显综合能力

打破传统的笔试形式,注重职业能力的考核。考核结果为多个项目的综合,如组织技能大赛、课外科技作品比赛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对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将制作成果计入考核结果中。

4.形成开放式专业办学指导思想

专业教学必须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于煤炭事业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特别是煤炭行业的复苏,煤炭企业技术人才的缺口很大,有机遇也有挑战。我院始终坚持充分的市场需求分析调研和缜密的专家分析论证,使得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人才培养更侧重于服务于煤炭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技术人员,进而形成了一个灵活、创新、动态而又有弹性的教学系统。

5.构建专业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按照学院PDCA全面质量管理原理,构建了专业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评估方式按照教育规律分为四个方面:一是行业专家评估;二是每学期一次的学期教育质量评估;三是每年一次的应届毕业生全学程教育质量评估;四是每2~3年一次的我院往届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该评估系统覆盖了教育过程各个环节,较好地保证了人才教育培养质量。

三、师资培养方面

在《煤矿机械的使用维护与故障处理》精品课程建设中,为了达到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采取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所以,利用这个契机,我院加大了师资队伍的培养,特别是“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养,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一是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作为龙头专业的矿山机电专业学生人数也持续增加,所以我院及时补充师资力量。几年来,一直坚持“内培外引”政策,一方面从高校引进专业优秀毕业证,另一方面从企业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同时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是实行新教师“上岗培训”制度。要求每位青年教师进校后都要接受由学校统一组织的各种岗前培训活动;做好“青年教师导师制”工作。通过教学科研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深、治学态度严谨的教师全面指导青年教师成长,不断提高青年教师业务素质和水平。

三是在职学历/学位教育。这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学历教师的主要途径。我院出具了相关的鼓励政策,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学位层次。目前机电工程系38%的教师已经获得硕士学位,还有30%正在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四是“双师型”素质教育培养。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在学院政策支持下,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让专业教师到工厂挂职锻炼或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具备技师(高级工)或工程师(助理工程师)资格;另外从企业行业引进高职称技术骨干,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组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深入一线,学习现场操作技术。近几年,相继去了靖远煤业集团下属的大水头煤矿、王家山煤矿、魏家地煤矿、红会一矿等;华亭煤业集团下属的华亭煤矿、陈家沟煤矿、砚北煤矿等,学习新技术,吸收新信息,坚持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

五是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和研讨会,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认识自我,增进与外界的交流,缩小与同行之间的差距。

六是坚持集体备课、优化课堂教学。老教师和青年教师集体备课,一方面有助于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另一方面研讨一些更加先进的教学理念,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实现资源共享。

通过上述措施,青年教师进步很快,3年后基本能够独立承担教学工作。

四、社会的认可度

1.人才的素质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我院将培养目标定位在服务厂矿企业“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上,重点加强学生的操作、维护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重视学生自我提升和技能开发,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和谐教育的重点。几年来,坚持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准则,突出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实行“1+x”多证制。通过这样的培养方式,学生感受颇丰,也受到就业单位的好评,单位普遍认为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对于新知识和新设备的学习和运用能力较好。

2.“订单式”培养成绩显著

近年来,矿山机电类专业学生与靖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力投资公司新疆分公司、华亭煤业集团等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调查发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表现良好,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推动了“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发展,“订单式”人数逐年增加,而且带动了相关专业的“订单式”培养人数,使毕业生的整体就业形势很好,大大提高了学院在同类院校中的知名度,促进了学院的快速发展。

3.大型企业招聘人数有突破

随着本专业学生走向各个工作岗位,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来学院招聘毕业生的企业数量呈上升趋势,且招聘人数也相应增加。如华亭煤业集团是甘肃省经济效益很好的大型企业,其采煤机械化程度高,特别需要一批集理论和实践能力于一体的技术人才,对所招聘的大学生要求也相对要高,几年来连续从学院招聘。由于所招聘的大学生能很快胜任工作,反响很好,所以2011年的招聘人数是2010年的两倍。如今,2008年、2009年毕业的许多学生均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学院专门邀请他们作为已毕业学生的代表来院作报告,激励在读的学生,效果很好。

五、校外实训基地稳步增加,校企合作稳步发展

由于本课程实践性很强,真正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是课程教学效果有所突破的关键因素,我院在原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不断扩充实训资源,与大型企业行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校内校外共同育人,互补育人,促使本专业的毕业生更贴近社会,更受企业和社会的欢迎。

在与企业的长期接触过程中,我们也意识到原有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的不足,所以在学院和企业行业的大力支持下,本专业教师申报了“机电类专业电类课程”“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矿山机械课程教材建设与教学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设”等教学课题,深入生产一线和企业专家一起确定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综合和序化,校企联合开发校本教材,使教材、教学方法能满足教学要求,并最大限度利用了校外资源,实现校内校外联合、双赢的局面,既推动了学院的发展,又使企业得到了最实用的技术人才。

六、加大实验实训的力度

随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的开展,相应的实验实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国家骨干院校的建设过程中,将进一步完善扩充实验实训设备。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以“培养高技能人才、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主旨,遵从“追踪技术发展、创设真实环境、营造工程氛围、培养职业能力”的建设理念,以“技术的前瞻性、功能的应用性、环境的职业性、管理的开放性”为建设原则。培养学生进行基本的设计、安装、调试等综合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自始至终坚持立足地方、依托行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已与华亭煤电集团砚北煤矿、窑街煤电有限责任公司、靖远煤业集团(大水头煤矿、王家山煤矿、魏家地煤矿)、山丹矿业公司、九条岭煤矿等单位签定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书。并与新疆金特、新疆天业集团达成了长期的顶岗实习协议。这些校外实训基地拥有先进的设备、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承担教学实习、综合性实训、假期顶岗实践和社会服务等实践教学工作。实现了校内校外共同育人,互补育人,将使本专业的毕业生更贴近社会,更受企业和社会的欢迎。

七、构建了互相学习的好平台

首先,精品课程中所有资源实现了上网,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团队共同努力,将所有的教学资料得以规范化、条理化。特别是在教学方法的研究过程中,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总结教学中的好方法、好对策,互相沟通,取长补短,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其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之间参与实践教学,从企业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完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增进了和企业的友好关系,推动了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发展,构建了互相学习的好平台。

总之,精品课程的建设无疑是对教学的推进。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教学的优势之处和不足之处。在发挥优势、弥补不足的过程中,使精品课程实现“精品化”,切实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培养社会需要的、一流的精品人,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