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创新论文范文

艺术创新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创新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创新论文

第1篇:艺术创新论文范文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当今时代关注的主题,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转变固有的教学理念和认识,根据社会的发展形势不断拓展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视野及功能。刚开始,设计主要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提示学生学习设计不仅仅要学习设计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应该学习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现阶段,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主要是传统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设计要点,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心应手地完成相关的项目。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设计不能只通过类型区分。如,普通住宅、高端住宅都属于住宅的范畴,但是两者的设计需求截然不同,设计性质也存在较大差异。思维变革是设计教育的核心,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的思维都需要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这就要求设计者在开始设计时就全面深入地了解社会文化,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使设计成为一种个人的生活态度,成为一种思考的手段。如,一名学生的作品《针对老龄化社会的设计》,这个设计的选题主要针对目前老年人口越来越多的背景,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设计的主题,可见本次选题的针对性非常强。同时,设计者的概念主题定为“转换”,主要是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以及社会角度等方面着手,提出主动建立一个老年人户外平台。由此可见,设计者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希望引导健康、正义的社会风气。

二、创新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

1.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

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改革、创新环境艺术创新设计教学的关键。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活动对于实际课题设计有一定的限制,因此产生了“概念设计”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比分析国内外的环境艺术概念设计教学实践,可以发现概念设计主要围绕设计逻辑以及设计创意展开,特别强调设计方法和思维以及概念的创新。这种学习方法以及环境艺术教学课题具有较强的专题性,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近年来,社会发展需求日益多样化,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从宏观层面分析,应该以培养多样化设计人才、跨学科融合为基本原则;从微观层面上分析,应该结合学校当前实际资源以及社会实际需求进行设计。总的来说,环境艺术创新设计教学可以适当删减一些纯技巧性的课程,可以根据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以及社会时展实际,提出一些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研究课题,如“关于地域文化空间的关注”“跨界设计”“从生活的体验到设计”等,通过这些课题引导学生思考当前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并且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知识应用能力以及设计创新能力。

2.针对学生个性进行因材施教

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教师在环境艺术创新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专业教育程度、情商、智商、生活环境以及美学基础等各方面情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尤其应重视学生在情感表达,对设计内容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感知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在环境艺术设计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很多教师在环境艺术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堂教学结合实践教学的方式,这样可以实现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将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如,在“快题设计”课程教学中,可以融合方案设计、设计色彩、环境艺术设计表现等诸多方面,这样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而且学生也会应用自己学习的手绘表现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设计能力。

3.实现跨学科合作的开放型教学模式

建立开放型合作教学模式可以充分释放并且深入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通过跨专业或者跨学科实验教学、毕业设计、学科竞赛等诸多环节为学生提供开放型、系统化、多角度的实践训练平台和机会,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工作室可以开展主题讲授、设计研究、公开讨论、展示成果的实践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师生处于平等交流的状态,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自己判断,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三、总结

第2篇:艺术创新论文范文

1.中学美术教学的状况

自从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策略以来,各教育机构都在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现阶段,我国中学美术教学在国家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极力改进美术教学的总体质量。从其教学成果来看,在现代中学教育体系发展的带动下,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一些最基本的美术技能以及美术知识。我国中学美术教学的课堂中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教师试图通过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法来推进中学美术教学,将学生绘画技能的培养放在了首位,忽视了学生对美术艺术的审美以及兴趣的培养,这就给中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埋下了隐患。

2.中学美术教学的实效及其局限性

通过对我国过去一段时期以及当前中学美术教学状况的分析,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虽然中学美术教学的成绩较以往有所改善,但其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便是,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美术专业教师传承知识本身的同时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环节,这样就导致中学美术教学中艺术灵魂的缺失,换句话说,就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模式不能吸引学生来投入地学习美术艺术,而仅仅是泛泛了解美术。这对于我国整个教学体系的完整构建极为不利,同时,也无益于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二、中学美术教学需要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渲染

艺术素养并非人人都具备,同样,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强弱也因人而异,因此,对于中学美术教学而言,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一方,专业的美术教师要能够用自身的艺术素养来激发学生对美术艺术本身的兴趣,进而才能将美术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等内容更顺畅地传承给中学生。同时,在兴趣的导向下,中学生对于美术这门学科的认知也会有所提升,比以往更能融入美术的学习氛围中。

1.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融入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1)中学专业教师美术艺术素养的提升

提升教师本身的美术艺术素养是培养具备创新意识的中学生的重要前提。在实践过程中,我国从事中学美术教学的专业美术教师在以往也做了诸多探索,深深意识到创新意识对于美术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与艺术理论的认知及其对美术艺术的鉴赏能力息息相关。有的美术教师尽管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美术专业的知识点与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但由于其自身艺术素养的缺失,往往就会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有一种枯燥、机械的印象,这对于日后教学十分不利。所以,作为美术学科的专业教师要首先从自身的教学能力、对美术艺术的鉴赏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来提升本身的美术艺术素养,进而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也能够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学生对美术学科有着强烈的兴趣

中学美术教师自身美术艺术素养的提升对于美术教学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与此同时,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也极为关键。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能够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科教学的有效性。这对于中学美术教学而言同样适用,教师要以兴趣导向式的教学模式来进行美术教学,并且将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创新意识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之中,与教学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感知到美术这门艺术的灵性。中学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形成对美术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将来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生活中来看,艺术之美是无处不在的。生活当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美,要想发掘并认知这种美,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小就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环境和优越的学习条件,使学生对美术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融入,促使中学美术教学朝向素质化方向发展

在现代绘画艺术的领域中,很多中国画家在继承传统绘画艺术的同时,为了使得绘画创作更为完美,融入了很多国内外的新兴艺术风格,进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特性,令作品活灵活现。从中学美术教学的角度来看,将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实质上就是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美术创作激情,教育学生不拘泥于形式,仔细体察自身对美术艺术的独特感觉,尤其是对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而言,每个人的艺术感觉可能都会有所不同。

三、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对于中学美术教学而言,对学生进行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既不能忽视绘画艺术的创新性又不能过于强调美术艺术的创新,教师要能够把握其中的内涵价值所在。探究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创新意识对于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十分重要,如若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领悟到美术中的艺术内涵,那么现代中学美术教育的质量就会理所当然地提升上来了。

1.现代绘画艺术及其创新意识

(1)现代绘画艺术概述

现代绘画艺术,顾名思义,就是在现代艺术氛围中滋生出来的绘画作品,而且,相对于传统的绘画艺术而言,现代绘画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较为密切。通过对现代绘画艺术的观察可知,很多绘画艺术作品中都存在中西方美术艺术文化的影子,而且,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文化的渲染,以及社会变革的影响,使得现代绘画艺术本身有着较为独特的味道,其中不乏一些创新的内容。绘画艺术创新,是绘画艺术家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可以看到,即使是同一个艺术家,他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绘画艺术风格也都不尽相同。

(2)现代绘画艺术的特征

从总体情况来看,现代绘画艺术有着几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便是现代绘画艺术中所潜藏的艺术精神以及创作理念几乎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美术艺术,这也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艺术者对于珍视现代美术艺术的态度。从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绘画艺术的差别来看,后者忽略了对画面物体本身的形象性勾勒,转而表现绘画艺术所能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感受。绝大多数艺术形式都是较为抽象且充满美感的,只不过人们对艺术本身的认知与领悟能力存在差别,所以,对同一艺术作品的感受就有所不同。

(3)探究现代绘画艺术领域中的创新意识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研究现代绘画艺术时,难免要关注它背后独特的创新意识。从现代绘画艺术作品中,一个具备基本鉴赏能力的人,能够从作品中体会到创作者在绘画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创新意识。在现代绘画艺术的烘托下,将创作者的创新意识也传达出来了。事实上,现代绘画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又高于生活。一个致力于现代绘画艺术创作的文艺工作者往往会通过较为激烈的手段来强调艺术本身的独立性,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找寻艺术氛围中的片刻宁静。

2.中学美术教学与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融合

从教学实践过程来看,尽管了解到了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创新意识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但对中学生创新意识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从具体教学策略来看,中学美术教学与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融合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教育过程,教师通过对现代绘画作品内涵的解析,来启发学生创新意识。可能有的学生对现代绘画艺术创新的领悟能力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循序渐进,不断地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学会欣赏现代绘画艺术作品的演变过程,以及艺术家们在创作作品时的细节变化。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这些内容,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这门艺术的内涵价值、学好美术这门课程,并以此来提升中学美术教学的质量。

(1)教师通过对现代绘画作品内涵的分析,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诸多现代绘画艺术作品中可以发现,绘画艺术大师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进行艺术创新,从一幅幅绘画作品中,便可以窥见艺术大师创作理念的变化以及创作风格的转变。创新,是艺术大师区别于普通画家最明显的一个特征。现代绘画艺术创作的思路源于生活,但它又高于生活本身,而且,有很多艺术创新理念都是源自于中西方绘画艺术火花的碰撞,从而滋生出一个新的创意点,借助艺术大师之手,将创新的思维通过绘画艺术这一表达形式呈现给世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对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领悟,并要鼓励学生在创作个性化美术作品时,要能够将自己创新的内容融合在作品当中,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当然,教师要提示学生,独立美术创作风格的形成是在具备一定美术技能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的。

(2)对学生进行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循序渐进,以此提升中学美术教学的质量

第3篇:艺术创新论文范文

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必须依托创意产业实践

文化底蕴、越界思维、创新能力可以说是创意人才的立身之本,也是复合型艺术人才的必备素养。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导致了对创意产品与服务的消费需求的逐步旺盛,这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提,因此文化成为创意产业生存必不可少的土壤;“越界”是指突破原有事物质的范围,发展生成新的事物,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寻找新的增长点,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且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来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创意是经济主体通过创造性思维而获得的,对某种潜在获利机会的原创性识别和认知,创意的产生必须充分调动蕴藏在其成员内心深处的个人知识,使其能动地创造新知识来应对变化的世界,创意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只有经过多次的实验和遴选,才能最终产生适合市场化经营的行之有效、切合实际的创意产品。

文化底蕴、越界思维、创新能力这三条看似简单,却显然无法在单一的学科背景知识框架内习得,也难以通过传统的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来获得。创意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召唤规定或指引着创意人才培养的跨学科性研究方向,反过来复合型艺术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创意产业的实践指导。

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的策略

第一,要坚定不移地开展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艺术学科建设。把以艺术学为核心的包括传播学、文艺学、戏剧学、电影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建筑学、语言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等学科的交叉研究作为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形成文理工乃至其他学科内容有机渗透结合的艺术学科建设特色体系。重点研究传统艺术学学科内容之于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艺术学科的基础支撑性,思考传统艺术学学科内容与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艺术学科内容的关联节点。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无论在知识架构方面还是在实践技能方面必须注重学科层面上的交融渗透。如动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学科建设上可把重点放在如何将文学、影视、美术、运动学、数字艺术设计、计算机应用、营销等学科内容有机渗入动画学科的核心区,使学生在动画学科的核心区域积极主动接受到以上学科内容的科学辐射。

第二,要不断深化艺术类专业的内涵建设。把跨学科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作为专业建设的切入点及主要内容。专业负责人对复合型艺术人才的培养应当做到认识清晰、目标明确、措施科学。

第三,要建立以艺术学为核心,多学科交叉的创意产业研发中心,依托创意项目锻造学科队伍,使每个教师练就扎实的服务社会的专业技能,用产学研成果反哺学科建设。也可以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在产学研结合实践中,根据市场需求塑造人才。政府对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不成熟、产业链不完备的风险性可以说认识是比较清楚的,一般地级市都会在相应的经济开发园区建立创意产业“孵化器”,辅佐新技术、新发现和原创思想实现生产力转化。高校应充利用政府创意产业孵化机制,为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所用,用“政企校联动,产学研一体”的创新型运营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实践,以项目带动培训,以培训推进项目,以复合型特色人才承揽优质项目;应当充分借助政府已经建立的平台资源,积极主动介入创意产业实践,活跃于日益成长壮大的创意产业舞台,惟其如此,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第4篇:艺术创新论文范文

(一)音乐艺术教育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等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对大学生逻辑思维培养。形象思维与灵感思维能力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驱力。尤其对于设计类学生而言,“不拘一格、别出心裁、独树一帜”是潜力与能力的体现。音乐是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更自由、更感性、更灵动。音乐与设计有着共同的特点———没有对与错,而在美的追求上,都是永无止境的。设计中的简约、优雅、精致,如同现代音乐、浪漫时期和古典时期音乐一样,各具魅力。发现、感知并创造美,是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者应不断提升的能力。音乐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打开视野,畅游在艺术的海洋中,尽情的体验、发现、想象、创造。

(二)音乐艺术教育美育功能发现美———音乐打开了美的视野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音乐是语言的升华。“音乐始于词尽之处。”圣桑说,“音乐能说出非语言所能表达出的东西,它使我们发现我们自身最神秘的深奥指出;它能传达出任何词不能表达的那些印象和心灵状态。”音乐的神秘之处,在于它的可意会性。经典艺术作品通过人声及不同乐器种类,在旋律、节奏、表情等元素组建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幅幅色彩各异、风格鲜明、精美绝伦的图画,等待我们去打开、去发现。感知美———音乐是一把打开心灵的钥匙。当延绵起伏的旋律娓娓道来,丰富的心理活动随着音乐时而紧张、时而放松,实现了音乐与心灵的共鸣。通过情绪的感受与教师的正确引导,可以锻炼大学生情绪的调控能力。能够欣赏艺术、感受它的美,是人生一大幸福。这种能力帮助大学生心灵坚强,不为外界的困境而颓废。创造美———音乐的启发和创造的作用。科学和艺术,前者是理智、冷静,后者是感情、兴奋;一个客观、准确,一个主观、朦胧。但本质都是人类精神领域里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学习音乐,除了感官灵敏之外,更重要的是音响作品背后的情感内容,艺术价值、流派风格等。大学生们通过系统音乐学习,加强艺术形式和内容了解,愉悦身心的同时,开拓了眼界、丰富知识面。

(三)音乐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音乐艺术教育作为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根本目的是对大学生精神上的塑造与培养,健全人格的培养。

1.高校音乐教育有利于丰富德育教育内容

高校的德育教育形式应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注重教育成果的时效性。音乐艺术教育是大学生德育教育中重要的内容,学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音乐艺术教育与实践活动,营造直观真切、生动形象的环境,激发学生所有的感官,让受教育者整个身心浸泡在艺术审美与道德真理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道德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让道德文化不再是枯燥的概念,而是有鲜活思想、有呼吸的生命体。意识升华积极影响行为规范,从而拓展与延伸了德育教育的广度、深度和长度。这种本质的改变将为大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夯实基础。

2.音乐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积极作用

(1)音乐教育促进个体思想认识的升华

大学生通过经典音乐艺术作品聆听与感受,世界杰出音乐家作品的创作背景与创作主题的了解,结合自身的经验与体会,产生丰满地、积极向上、充满力量的思想价值体系。音乐的目的,不仅局限于听觉享受,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升华。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学科,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音乐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将爱国主义以音乐的形式让学生聆听,激发爱国热情。音乐是表演的艺术,通过演唱、演奏、舞台表演将内心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淋漓精致地表达出来。当今音乐艺术表演形势发展迅速,如何引导学生聆听、赏析经典的爱国主义音乐作品,例如歌唱祖国大好河山、歌颂国家文化与历史的经典作品;演奏展现民风民俗、展示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民族民间音乐。都是爱国主义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

(3)音乐实践可以强化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增强集体荣辱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音乐实践中,合唱与合奏是典型的集体性艺术活动,团队合作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声部间的平衡与和谐;力量的分配与协调;音准到位、音色统一;作品的深刻理解。都离不开集体共同努力。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可以通过课堂、第二课堂、大学生艺术团等多种教育活动形式,通过适当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集体活动中,参与音乐作品的排练、汇报、演出和比赛中。当学生通过集体活动,学会分享、学会体谅、学会分担时,高校的德育教育作用就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如何有针对性地深入音乐艺术教育教学活动

提升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水平与教学质量是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姗,将认知领域的学习水平依次分解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六个由浅入深的层次,每一较高层次必须以前一较低水平为基础和前提。这种明晰的目标分类法体现了教学规律,对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也同样有指导意义。

(一)衔接初等音乐教育

深化音乐艺术教育工作学校的音乐教育应该具有一条由小学到大学连续发展的轨迹。中小学音乐教育目标围绕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建立以听觉感受为主的审美判断力。高校音乐教育的对象是文化知识层次较高的青年大学生,教育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为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上,更应在人才知识结构和总体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即造就一大批现代科学社会所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全方位的高级人才。

(二)构建教育平台

开设必修与选修课程大学生音乐文化素质提升,离不开基础音乐知识的支撑。开设由乐理、视唱练耳、曲式分析和音乐表现等基本理论知识于一体的综合必修课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结合设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和专业发展需求,应当开设丰富多彩,门类齐全的选修课。以及结合各二级学院专业特色,开设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计算机音乐、音响学等跨学科课程。为该专业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拓宽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审美能力。

(三)探索教学模式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学音乐艺术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动的、扩展的理解,从而增强批判力和评审力,形成学习和创新的态度。因此,教学形式应当结合设计类专业发展需求做到生动灵活。例如结合该专业学生特点,通过问答式、案例式、协作式、发现式等学习方法,培养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与能力。并在课余时间,为设计类的大学生们提供各类艺术观摩、学习和实践机会,充分鼓励设计类学生参与到大学生艺术团和艺术社团,参与到各类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提升课程设置合理性、内容安排针对性和各类观摩实践、第二课堂参与性,发挥音乐艺术教育的应用价值。

(四)融入日常生活

第5篇:艺术创新论文范文

(一)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改革模式正处在发展的适应期,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教育目标。但是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人才培养而言仍存在一些需要改革的地方。而学生艺术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的。因此,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同时要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紧跟时代的发展,及时调整方向。通过教育改革的创新为社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意义

就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而言,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要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第一,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并不一定会满足未来工作时的变化模式,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的创新过程中适应时代的发展。第二,学生在学习中如果拥有了创新的能力,那么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以及未来事业的发展中都会有更好的发展,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设计出更好的作品。第三,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遇到作品设计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正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适应时展的步伐,提高学生的人际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可以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之中。其次,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保证学生的专业素养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最后,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让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教学模式的探究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艺术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对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寄予厚望,也希望他们可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但是在学生步入社会之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通常会表现出非常强的创新能力。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培养,学生更多的情况下都是被动的学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渐被忽略。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推进课程的改革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发挥主动性,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学校可以聘请一些专业的专家学者在校进行知识讲座,在演讲的过程中学生们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的改善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的局限性。

(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对于艺术专业的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艺术文化的素养及专业的技术知识贯穿到整个课程的实践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学校可以定期的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加校园活动的同时设计出与校园文化相关的作品,不断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从而构建出一个适合人才发展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艺术气息浓厚的环境下自主学习,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才艺,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学生在竞争中找到发展的方向,激发学生的求胜心理。通过比赛学生们可以互相学习、相互进步,从而形成一种和谐发展的艺术设计氛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保障。

(三)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改革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之外,还要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文化素养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目前,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认为,艺术设计的重点就是设计,从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的发展形式会将学生带到学习的误区。在艺术类的考试过程中,其文化成绩会相对较降低,因此,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后应该注重加强自身的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头脑,这样才可以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现象力,从而丰富作品的内涵。当然可以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此同时,在作品设计时更应该让学生细心地观察生活,激发学生的灵感,从而可以将设计的作品形象化的表达出来。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提供发展的方向。

三、结语

第6篇:艺术创新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110-01

二十一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显得尤为紧迫而重要。从根本上说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而且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人材就是综合型和创新型人材。因此,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开动脑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变客体为主体。这样学生才能发挥主体作用,乐于求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呢?

1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为课堂创新教学创造良好氛围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应该保有一颗年轻的心,始终能把握住当代学生的脉搏,永远用试图理解的目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和他们一起聊同样的话题,就可以拉近与学生的关系。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要以平等的身份去了解和研究学生,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品德、兴趣爱好等入手,通过观察、谈话、访问等渠道,做到对学生了如指掌。在平时要努力营造一种氛围,使师生间建立起能真诚相待、关系融洽、共同进步、和谐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当学生处在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创新能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为了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要设法与班主任协作组建富有创造精神的班集体。在班级内形成创新气氛,就是形成全体同学互相尊重人格,尊重创新,互相交流思想,互相鼓励的气氛,这样的班集体内充满宽容、理解的温暖气氛,这对学生的创新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它能使学生不担心失败和错误,自由地在未知的世界里探索,当学生从老师和同学那里感受到理解和友爱时,健全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才能逐步加强、成长起来。

2 转变教育思想,确立新的教学观,培养教师自身创新精神

现如今的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广,思维很敏捷,思想也复杂,教师要善于听取学生的新思想、新计划,与学生坦诚相见,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对学生的创新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豪。教师应保持自身的求知欲,有创新动机、求知欲旺盛的教师,学生的创新活动才旺盛。我们应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开启知识的“活水源头”,用活水理论取代一桶水理论,要终生学习探索,不断更新知识。经常阅读教育教学专著及教育教学报刊杂志,及时总结教育教学工作,撰写论文,积极争取参加课题研究,认真搜集有关文字资料、总结研究成果,让创新时刻伴随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有创新意识,只有教师的思维活跃了,学生才能自由大胆的发挥想象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充分自由大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必要的选择。过去是看传递知识数量的多少,而现在应看教学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以及活跃的思维和想象力。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的地位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的地位。教师也要特别注意要求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尤其是对差等生的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宽容善待每一位学生,给他们应有的尊重,避免伤害性、侮辱性的语言出现。激励性教学评价能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永远保持高昂的斗志和进取精神,努力学习、永不懈怠。作为教师必须切记,不能把教学评价变成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的简单工具,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多一份宽容,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最大限度的大发学生的创造力。

3 欣赏、信任每一位学生,激励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勇气

第7篇:艺术创新论文范文

合理安排毕业论文的完成时间

为更好地解决就业、考研与毕业论文(设计)在时间上的冲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开展实验,完成论文(设计),动物医学专业的毕业论文必须提早进行。根据培养方案的安排,一般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大三开始接触专业课,因此从第五学期开始就落实指导教师,使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跟随导师进行有计划的科研训练,较早地接触导师的科研工作,认识和熟悉研究课题,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提前做好毕业论文的选题等准备工作。在第六或第七学期,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开展相关的实验研究。在第八学期学生只需整理数据,完成论文撰写工作即可。这样的时间安排,可以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搜集资料和开展实验,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论文工作。同时也较好地解决毕业生找工作与撰写毕业论文的冲突,有利于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的个人素质及其科研水平直接影响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对指导教师资格应严格把关、严格审核,建立有效的指导教师遴选机制。动物医学专业的毕业论文多涉及实验研究,所以要求指导教师不仅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风尚、严谨的工作作风。在指导论文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必须重视指导教师的师德修养,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对那些缺乏科研实践工作经验或敷衍懈怠毫无责任心的教师应及时更换。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指导教师监督和奖惩机制。定期对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从制度上打消指导教师敷衍的侥幸心理,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制定合理的奖励政策和措施,把指导毕业论文的能力和质量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并以此作为其晋级、职称评定的一个参考条件。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逐步提高指导教师的整体水平。

构建规范的毕业论文质量监管和评价体系

第8篇:艺术创新论文范文

1.1案例统计

收集我科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之间共60例心脏介入术后并发出血的案例。60例患者中女性31例,平均年龄(49.3±12.8)岁,男性29例,平均年龄(51.3±11.2)岁。病程在2个月到8年之间不等。其中风湿性心脏病患者7例,心脏缺陷患者14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1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21例。

1.2临床表现

60例心脏介入术后并发出血患者中,皮下瘀血5例;消化道出血5例;口腔黏膜出血9例;局部血肿12例;手术部位出血29例。

2护理方法

2.1并发出血后的紧急处理

对于心脏介入术后一旦发现并发出血症的患者一定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免患者发生更大的危险。对于出血患者一是要立即停止有关抗血凝的药物,比如塞宁等,防止患者出现出血不止的情况,然后根据出血具体部位和出血量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比如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可以服用塞洛克;对于口腔黏膜出血的患者,可以涂抹左旋麻黄碱;对于手术部位出血的患者,可以采取红外线治疗等。一般来说,患者局部出血通常是由于包扎方式不当或者止血方法不当造成的,可以以正确的手法重新包扎。

2.2常规护理

心脏介入术后并发出血患者需要密切进行生命体征的观察。比如血压、血小板、大小便情况、以及手术部位周围组织等,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适要立即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关护理措施。对于外部出血,如皮肤瘀血、口腔出血等,可对患者局部进行冷敷。患者术后要卧床至少48小时,避免身体弯曲,在卧床期间,尽量避免移动,患者家属和护理人员要积极协助患者生活。心脏介入术后要尽量避免激烈的动作,如用力咳嗽、大口吞咽等。

2.3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在患者手术的整个过程都要注意向患者和家属进行心脏介入术适应症及手术原理风险、以及术后有关并发症、后遗症的宣教工作。同时还是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通常来说,心脏介入术虽然安全性比较高,也不如通常的外科手术对人体的伤害那么大,但是普通患者由于对手术的不了解,误以为手术风险大,从而容易造成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因此护理人员应该与患者及其家属及时沟通,特别是当患者出现一些不良情绪时,如烦躁、害怕等,护理人员一定要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疏解不良情绪。

2.4饮食护理

同其他手术治疗一样,心脏介入术后患者的饮食宜以清淡、少刺激为主,多吃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多喝水,忌烟酒,忌辛辣饮食,合理搭配,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对于出现口腔出血或者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尽量采用流质食物,每次进食量不宜过大过快。

2.5用药护理

术后用药的基本原则是遵守医嘱。定时定量地服用适宜的抗血凝药物,如阿司匹林,肝素;并根据病情的有关指标变化,如患者血压、血蛋白等的变化,及时调整用药类型及用药量。禁止服用止血剂,防治止血剂与肝素结合,降低了肝素的抗血凝效果。

3出院指导

按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合理膳食、良好生活习惯、积极心态等都可以促进患者病情的良性发展以及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因此,做好出院前的健康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心脏介入手术后需要终身服用抗血凝、降血压及防止形成血栓类的药物的,但在患者出院后具体服用哪些药物,药物的剂量及服用时间等问题,需要在患者出院前详尽地向患者介绍。定期复查是心脏介入术患者的一项终身工作,除了定期检查患者的生理状况以外,医护人员还要根据复查结果,适当地调整患者用药。出院前,护理人员一定要根据患者目前的身体情况,详尽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出院后的相关护理知识,具体包括,不能操劳,保持身心愉快,合理安排生活,注重身体健康(尽量不要感冒受凉等),以免患者身体抵抗力进一步下降,影响病情,饮食方面注意事项等。患者出院后,要保持长期的警惕性,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特别是出血的发生,一旦患者出现任何不适,要及时就医,以免贻误病情。

第9篇:艺术创新论文范文

1.激趣——增强创新欲望。首先教师的语言不但要准确,还要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富有情感,能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到愉悦并产生共鸣。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再次,尽量借助挂图、实物模型、幻灯、多媒体软件等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2.质疑——萌发创新意识。世界上有许多重大发明往往是从好奇、疑问开始的。它能激励人追根究底,去破译世界万物的奥秘,发现其中的规律。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疑问的情景,提供设问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争论问题的好习惯。

3.多思——开发创新潜能。所谓多思,就是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去思考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也是创新活动中所必需的思维形式。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题目很典型,很多题均有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拓宽学生思维。

4.动手——培养创新能力。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其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设情境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的培养。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越激烈越好,观察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

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入门,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的创新思维,哪怕是异想天开,也不要讥笑学生,而首先要肯定他们的“敢想”精神。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思考,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使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当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获得新知识或找到了疑难问题的答案后,教师不要轻易放过学生这种有益的情感,而应和学生一起分享解决问题时的快乐。

四、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像过去那样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应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的引导上,对所学知识多让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深化。

五、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

想象和创新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是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源泉和重要成分。所以,小学的数学教育工作中不要单纯地要求学生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更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创造性的提出并解决一些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在数学的教学工作中通过营造和假设一定的生活情景,学生尽情想象,与此同时引导他们在实际的情境中发现一些问题。数学是一项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但是在严密逻辑的背后也有着创造性问题的出现。

六、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意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注意的事项

1.忽视瞬间的灵感。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都不一样,但是在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瞬间的灵感。保持纪录的好习惯,勤动笔,在自己有所发现的过程中一定要纪录下来,从而有助于后续的研究和思考。

2.沉溺于“固有的构思”。创新意识的一大克星就是保持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思维定势。在教学工作中,我们的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要灌输所谓的“解题套路和万能公式”这对于学生的创新来说具有较大的反作用。不利于学生灵活的去创造,所以,教师一定要进行自身教育方法的变革,不断的去突破。努力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以更加开放的教学理念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