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考研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问卷调查报告范本
本次调查的目的有2个:
1.分析调查结果,进而探索出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的主流方向,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做探究与分析,最后给出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合理化建议。
2.通过本次调查,让同学们再一次准确认识到目前(尤其是次贷危机发生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与发展趋势。
本次调查的主题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
具体有以下2个要点:
1.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眼前的机遇盒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理,确定教育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
2.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尚处在职业生涯的准备或起步阶段,正因如此,一份科学,完善,可行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生涯是十分必要的。
本次调查的形式为:
1.问卷调查(随机抽取在校大学生调查,网络调查)。
2.向辅导员,职业规划师和学长询问意见建议与心得体会。
3.查阅相关资料(来源:网络、图书馆)。
二.调查过程及结果
一共设计了三道关于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问题。并从大一的学生和网络问卷中随机调查了150份样本,得到以下实验数据:
问题1:您认为大学生应该把重心放在?
a.全力学习,为以后的事业、深造做准备
b.以学习课程为主,兼顾社会锻炼
c.着重参加学生会等,为以后进入社会做准备
d.直接参与社会
选项 a b c d
数据 14 118 13 5
问题2:您是否对本专业进行深入了解?
a.已有深入了解
b.了解一般
c.基本不了解
选项 a b c
数据 7 99 44
问题3:您将来的职业规划是什么?
a.毕业以后就业
b.毕业以后考研
c.毕业以后出国深造
选项 a b c
数据 44 83 23
三.调查结果分析
从问卷的结果中可以初步看出,在大学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88%)依然将学习放在第一位。由此可见,总体来说,大一新生认识到了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并将继续学习以获得更高的学识来增加自己在未来就业中的身价砝码。但与此同时,只有9.3%的同学选择尽全部精力学习,而更多数同学选择了以学习为主,兼顾社会锻炼这一方式进行大学生活的安排,可见同学们普遍接受了大学生活是我们走向社会的一个阶梯这一观点,但同学们依然能清醒地认识到学习的主导作用,做到了本没有过分夸大所谓能力的作用而放弃学习。
在第三道题目中,我们直接向受访者询问了他们大学毕业以后的初步打算,有一半以上的同学选择了考研的道路,将近三成的同学选择了直接就业,还有15.3%的同学选择了出国进修。由此可以得出同学们在大学期间把重心放在学习上的意义:一是在院系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以在职业市场中使自己更具竞争力;二是为将来的深造做准备。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民族高校;价值观;需求;层次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有所改变,当代大学学生的价值观的改变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
一、对象与抽样
通过调查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从三类对象进行抽样调查。第一类对象新生和老生,以大二为分界点,大一新生经历了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区,思想状态不稳定,对于就业观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对大学生活基本熟悉,思想相对稳定。对11个学院417名不同民族的学生调查抽样(以朝鲜族、其他民族为抽样对象),延边大学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主要少数民族是朝鲜族,所以对朝鲜族学生以及其他民族学生调查抽样。从民族文化和地域特点为出发点,分为朝鲜族、其他民族两个抽样对象。对11个学院926名学生不同学科的学生调查抽样(以文理、科为例)。学习理科与文科学生,思维方式各不相同,文科思维的特点是:相对文学素养较高,对知识点记忆深刻。
二、分析与综合
从以上调查抽样数据分析,当代大学生在不同时间段就业观的各异,得出低年级学生在就业观偏向于社会需求,也就是需要爱情、友情、人际交往,刚刚走出家门,走进学校面对新环境、新同学、新起点,向往探索爱情的甜蜜、友情的关怀、拓宽人脉交际圈。其次是生理需求,对衣、食、住、行有了新的要求,其中自主利用时间是影响生理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能够自主掌控时间的主体力量,除了上课,其他课余时间可以自行安排,对新鲜事物的向往以及求知欲极强,促使低年级同学对社会交往的需要。[1]问卷调查中发现,在延边大学朝鲜族民族为例与汉族就业观进行抽样调查。朝鲜族同学向往人际交往,向往人与人的沟通,朝鲜族热情好客,与人为善的民族文化以及民俗风情决定了对待交往的态度。汉族学生在对就业观的安全需要与社会需要上表现出的态度基本相近,许多学生认为今后的工作一定要建立在工作稳定的基础之上才能具有对其有吸引力。
三、调查与比较
调查问卷中对职业方向、职业规划、职业理想、职业影响进行了调查。其中职业方向中选择商贸类型较多,经济社会的时代影响显而易见,不仅仅是高年级的学生、低年级刚入的学生、文理科学生,看待职业方向的眼光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商贸类是近几年就业类型中热门选择。职业规划中学生们在潜意识里与毕业相互影响,调查结果中普遍学生对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职业概念模糊,规划期较长。[2]在职业理想中学生普遍对隐性职业的关注度较低,对热门公职单位期望值较高。职业影响中,较多学生受学校影响较大,所以学校就业指导课程以及创业就业培训具有明显效果。当代民族高校大学生就业层次需求(以延边大学为例)主要分为基本五个方向:①考研是很多学生选择的继续深造的学习方向。针对考研就的人数比例业女生超过男生。②报考企事业单位以及公务员方向,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相对来说这种就业意向在调查报告中也有所体现,就业观中选择尊重需要的学生们往往是需要具有社会认同感的社会地位。③延边大学的朝鲜族学生一部分同学会选择到外资企业工作,韩资企业中可以发挥语言优势,并且可以学习了解国外相关专业的先进技术。④出国留学也是一部分学生的选择,出国继续学习深造可以了解国外的文化。⑤很少部分学生会选择自主创业,自主创业之路艰难,学生惧怕甚至是抵触自主创业,国家针对大学生创业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根据国家政策与规定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与特征,向学生宣传。
四、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形成原因
以需要层次理论的角度看。①自我认知能力差,过度关注择业就业条件、就业价值,没有达到就业市场需求与自身就业能力给予形成平衡。大学生忽视在工作中应有的基础能力,表达能力、适应能力、基础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才能有效的适应就业市场需求,进而择业就业。②依赖性强,上学期间经济由父母为学生提供物质支持,很多大学生没有离开过父母,依赖性强,自主意识差;③缺乏对社会认知,当代大学生仅仅满足最低的生理需要层次,功利主义思想突出,职业脱离实际意义,享乐主义。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大学生们从入学开始就没有感觉到就业形势严峻,缺乏长期就业规划,就业目的不明确;④择业就业观念的淡薄,其中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主管能动性等都是影响择业就业观的主要原因。家庭因素为学生们提供了最为基础的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家庭教育是大学生的物质与精神来源。[3]
五、大学生未来就业发展趋势
当代大学生缺乏就业规划,调查中显示67%的没有做过职业生涯设计,只有9%在学校系统学习过职业生涯设计。[4]一部分人从来没有想过对自己的气质、个性、优缺点、兴趣等进行各管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缺乏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规划。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根据就业发展的动态招生逐渐形成。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中的重中之重,希望能对广大毕业生的求职道路和职业选择有所裨益。相应出台了“大学生到中西部支教”、“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特岗计划”等一系列的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今年毕业生数超700百万创历史新高。国家鼓励学生们到基层去工作,鼓励学生们创新创业。有相应的就业创业帮扶基金。各省市各大高校相继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各高校有专属心理辅导站中根据心理学进行科学的就业测试,形成心理就业咨询机构,帮助学生准确定位,打破传统就业价值观观,树立准确就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凤清.大学生择业观念现状分析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7,(12).
[2]饶莹心,顾胜贤.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念与思考[J].职业时空,2012,(3).
[3]苏礼和.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偏差及其纠正[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范文
调查目的: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学生的消费支出逐年增加,且增幅越来越大,大学生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特殊消费群体。本次调查主要是了解目前我校大学生消费状况及消费心理,分析学生的消费构成,引导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调查内容:学生收支情况,学习支出情况,一是消费情况,电子通讯情况,电子通讯消费情况,消费观念。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形式,针对在校大学生可能出现的消费现象设计问卷调查内容,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月消费总额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城市占比重较小,大学生总体的月消费额主要集中在400元~500元和500元~800元这一幅度,少于400元或多于1200元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少。而备案贫困生的消费额基本是少于400元。贫困生的生活标准与消费能力与普通学生差距较大。
2、 饮食方面开销大。饮食开支在消费总额中占了绝大部分,这是符合健康的消费构成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中还兴起一股外出聚餐和请同学吃饭的热潮,这方面的开支虽然不算大,但也是造成大学生消费高的一个原因,这说明大学生已经逐渐有了社会交际方面的消费。
3、 平常购买学习资料的钱。在校大学生每学期购买学习资料的钱,10元以下的占41.5%,10元~50元占49.5%,50元~100元占6%,100元以上占3%。可见大学生平时买书的并不多,除了一部分考研、考各种资格证的学生外,一般不买教科书以外的书。
4、 通讯网络费用过高。被调查人群中,对手机的拥有率为100%,MP3使用率70%以上,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集中在30元~80元,也有 14%的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高达100元以上。电脑的普及率在学校中也是较高大概在30%左右,按照学校网费预算,每月收取网费20元,没有电脑的同学每月的上网费用也差不多20元以上。
5、 当手中有余钱时最愿意选择的消费项目。吃喝,旅游,穿着打扮占比重最大, 30%选择储蓄,5%选择买书,1%选择其他。可见民以食为天,吃喝还是主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学生们也重视自己的穿着打扮,追求时尚成为部分学生的副业。女生中购买化妆品衣服的比重较大,男生用在交际娱乐方面占比重偏高些。
6、 在校大学生在购买衣物,生活用品方面,品牌意识有所增强,更多的学生愿意购买品牌较好的用品,特别是女生对衣饰化妆品方面。这也表明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整体上有所提高。品牌虽然很重要,但是不能盲目的只相信品牌,我们要结合自身的情况,以自身的需求为主,以质量为主。
7、 日常资金来源和家庭收入。调查发现,大学生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家里提供。其中勤工俭学的人数比普通学生多出十个百分点。而有些学生对于外出兼职比普通学生有更热切的期望,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家庭月收入方面,大学生家庭月收入整体上以1000元~4000元居多,而有些同学的家庭月收入以800元~2000 元居多,有8%还是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
分析结果: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消费情况呈现出这样两个主要特征:一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大学生消费水平的提高,表现为数量和结构两方面的变化;二是大学生群体内部的消费情况存在明显差异。
大学生的消费构成跟与社会发展逐渐接轨。从调查中可至,大学生外出聚餐、请朋友吃饭、外出旅游、通讯网络方面的费用较多,俨然大学生圈子也成了一个小社会,大学生更多地意识到了要提早接触社会上的一些新的生活消费方式,进而提早融入社会。而银行卡、信用卡等消费方式逐步得到认可和接受,可见,大学生作为社会上一个活跃的群体,虽然在经济实力上未能跟上社会,但消费意识上却早已和社会发展同步。
理性消费仍为消费主流。大学生的绝大部分支出是用于饮食方面,而娱乐方面的支出不算多。由此可见,大学生还是清楚知道自身的使命还是以学习知识为主,而不会沉迷于玩乐。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消费时都会较为谨慎,尽量精挑细选,不会一味求贵,或者只注重便宜的价格而不注重质量。所以较为理性的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主流。
消费呈现向多元化发展。大学生在实现温饱的同时,也在服饰装扮这一方面明显消费。而作为饱读圣贤书的天之骄子们,学习之余也会不忘逛逛学习用品店和书店,为取得各类证书的补课充电也成了大学生的一个消费热点。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取向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合理理财和储蓄观念仍十分淡薄。调查中,极少数的大学生会有规划自己的消费组成的意识。他们大多会在不知不觉中地追随了流行于校园中的消费大潮,而缺乏了一定的规划。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大学生都感觉钱不够花,有许多的东西需要购买,只有少数的学生能够有一定的积蓄。
对策与建议
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不合理消费,提出如下建议:.合理规划自身消费构成,增强理财意识。做好开支计划,控制自己的消费,养成节俭的好习惯。注意克服攀比心理,不要盲目追求高消费。正视自身消费现状,养成良好的消费心态,注重精神消费,养成健康习惯。把握消费时机,学会利用很多大商场换季时衣服的低折扣销售。生活费由父母按月给,不至于开学第一月就成为月光族。如果自己是控制不住花钱欲的人,出门前最好根据当天需购品的大致价格带定量的钱。理性消费意识需加强,学会合理利用银行卡,相对限制住自己的盲目消费。不要盲目追求所谓的高品位,这会引起高消费,不适合学生的实际
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范文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从1998到 XX年,短短7年,中国大学生仅总数就从108万激增到XX多万。大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愈加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出现。同时大学生在同龄人中是文化知识水平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好的群体,具有表率和示范的作用。他们既具有青年前期的年轻人消费观的新变化,又具有不同于同龄人的消费观。重视大学生消费的新变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将会对社会消费的正确引导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因此全面细致地了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已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观则成为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学生的重点。
当代大学生不仅消费能力在提高,而且在消费结构方面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除了基本的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外,当代大学生会选择将越来越多的支出用于网络通信、交际、恋爱等诸多方面。针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较高的现象,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相力对他所教的niit052班的43个学生做了一项在校大学生月生活费多少的调查,调查发现,月费用1000元以上的人占20%,月费用500-1000元的人,占50左右%,月费用500元以下的人,占30%左右。在他们班的学生当中,超过35%的学生拥有电脑、约60%的大学生拥有手机,因此网络与通信费用支出较以往在大学生的消费支出中占据了更大的份额。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调查报告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一般来讲,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二是继续升学进修,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失业。而对于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愿的毕业生,就业难无疑就成为了他们面临的头等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30万余人,社会就业压力大,很多毕业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有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是经济知识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人才;三是心理素质,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问题等因素。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xx》一书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03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
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8%。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原因可能是单位借口试用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
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学生就业信息不足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那么用人单位信息的时效性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而且人才交流市场开发的时间和地点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就业信息的筛选。
2.用人单位方面原因
首先,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机构改革大大冲击了大学生就业。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曾经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主力军。1998年以后,随着政府机关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精简下来的人员多数要流向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本身也在进行定编定员,另外,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数存在冗员过多,超编运转,包袱过重的问题,继而实行分流下岗,减员增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许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也在面临着破产倒闭。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危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很难给大学生就业提供畅通的就业之路。
其次,多数用人单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轻一般、惟学历是瞻的怪圈。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也逐渐提高了用人的标准。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少数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势。从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分析,高等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办学质量差异较大,导致了用人单位对重名牌轻一般的怪现象找到理由和借口。
3.高校方面原因
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许多人认为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过剩了。其实,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己经达到1/3。因此,我国的人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扩招的步伐,也为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制造了假象。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人才济济,人满为患,是过剩了。而一些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大学生就业己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特点,但没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4.学生方面原因
I.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II.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全国28所大学、3万多名大学生作过您最想到下列哪个城市工作?的调查。在列出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城市中,想到上海发展的大学生最多,获选率为32.3%,紧随其后的是北京(27.7%),两个城市的获选率之和达到了60%,成为大学生心目中发展事业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这样的特区城市也较受欢迎,获选率为12.1%:但是一些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内陆开放程度较小的城市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0.94%和0.52%的大学生愿意到重庆和武汉去上作。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单位。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单位毕业生又不予选择。于是出现了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现象。
同时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诚实守信,勤奋敬业,而且还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用人单位看好的主要方面。用人单位重视人品和能力,对专业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持宁缺勿滥的态度。因此,学生干和学生党员以及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一专多能 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用人单位看重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很多毕业生自身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却不能正确认识,盲目一味要求工作待遇,期望过高。
III.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1.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必须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扩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使用人单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进,无用的人能出;加强户籍制度的改革,为边远地区、小城镇、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开方便之门,使人才能合理流动;要建立起完善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服务。
2.调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
在当前飞速变化的时代,大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走向市场、信息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间生产、流通、运输、资讯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紧密,整个世界将如同一个地球村,谁都无法完全正确的预料未来世界的变化。这就决定现代大学必须是面对未来开放式的,其课程也应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
在课程布局上,应适当减少某些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发挥他们的所长。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反映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因为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加和迅速老化,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弥补必修课无法及时反映这一动态的缺陷。
3 .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都是针对毕业生开设的,通过几次的座谈会、报告会、讲座等等就算完成就业指导上作了。
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应该着重进行心理指导,重点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结合入学的专业思想教育,逐步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的方向。在这个阶段,要向他们介绍本专业就业的大致情况,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适应职业的特点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引导他们尽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养成独立思考、自觉学习、努力奋斗的良好习惯。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上大学就是把父母的血汗钱给糟蹋了!他们辛辛苦苦挣钱供我上学,可我念出来之后,不但养活不了他们,连自己都养不了。”一口气说完这些话,小赵沉默了好一会儿。
“那你后悔上大学吗?”
“后悔!”回答很干脆。
一个月前,小赵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找到了一份工作——保安,每月800元。小赵说什么也不甘心,他和其他三个准备考研的同学一起,租了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民房,白天忙着复习考研,晚上去麦当劳打工挣点儿钱。
“上了高中就要考大学,考了大学还得考研,但是实际没学到什么东西,就是拿了个文凭。”他无奈地笑了笑,“虽说后悔,但也是身不由己,像是一种惯性。我现在发现,要想有出头之日只能接着考研。”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共有8777人参与),结果显示,34.7%的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时,都觉得“后悔”。
上大学——投入产出不划算
现在有种流行的说法叫做“经营人生”。作为“经营者”,不少大学生对上大学的投入产出比表示了不满。他们认为自己投入了过多的时间与金钱——四年的学习时间与高昂的学费,可收获的是“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念了四年,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
之所以会“后悔”,调查显示,51.5%的人认为,自己在大学里“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几年前,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刘西拉教授,在两校大四年级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中进行的一次调查也发现,2/3的学生对大学前三年的课程“不满意”,觉得“没什么收获”。
“所谓的专业其实并不专,公共课要求很多,而且这几年我花在英语上的时间占了一大半。我真不知道为什么古汉语专业对英语有这么高的要求。”一名汉语言专业的大三学生说起这些,还是觉得“很郁闷”。
对此,高等教育研究学者、上海交通大学的熊丙奇教授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本身确实需要改革。“现在50%以上的大学生将经历主要用在外语学习上,考四六级、考gre、考托福、考雅思等等。相反,他们对专业课投入的精力却很少。另外,现在大学开设的很多课,都不是学生想学的专业知识,而是规定学、要求学的课程。”
调查发现,让一些人觉得“后悔”的原因,还有“念了四年,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39.2%)。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字,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万,XX年,第一批扩招本科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毕业生人数超过212万。到了XX年和XX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增长到330万与413万。
伴随着数倍于以往的毕业生数量,近年来,大学生找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期望也越来越低。据介绍,扩招之前,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目标月薪普遍在2500~3000元,而到了XX年,求职毕业生主动将月薪要求降至1000元、800元、500元,一些人甚至不惜“零工资就业”。
与此同时,大学的学费却一路看涨。自1994年至今,国内大学学费从每年几百元一路飙升至每年5000~8000元不等,10年间学费猛涨20倍。大学四年,学生的花费在4万~8万元。“大学质量和收费不符,特别是二类大学。”一名参与调查者留言说。和他一样,19.0%的人因为觉得“学费太高,得不偿失”而后悔上大学。
不上大学——没文凭后悔一辈子
有意思的是,尽管调查中只有47.6%的人明确表示“不后悔”,但被问到“如果重新选择会怎样”时,60.1%的人都说,自己仍然会选择上大学。
“因为现在找工作要看文凭啊!”小赵的想法代表了很多人对当今大学价值的认可与判定,“网上有一句话我非常赞同:上大学后悔四年,不上大学后悔一辈子。”
对此,熊丙奇解释说,“上大学=好的工作单位=有保障的生活”,这在中国几乎成了一条人人认可的社会定律。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考上某大学,就意味着获得这所学校的学历文凭,也就意味着推开了通往成功的大门。换句话说,不上大学就意味着没出路。而另一方面,长久以来,很多用人单位认为,招高学历的员工才是硬道理,在高学历的基础上再考虑员工的工作能力。这就导致更多的学生一味追求高学历,造成人才浪费。
调查发现,尽管67.2%的人赞成“扩招后大学生越来越不‘值钱’了”的说法,但也有44.7%的人承认“上大学找不到工作,不上更找不到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28%的受访者表示,如果重新选择,自己会“上个高职,学门手艺”。有网友留言说:“当初我一心想上大学,可现在想起来,真应该听父亲的话,中学毕业去读个高职。那样的话两三年就能出来工作了,有门手艺工作也好找。”
北京某技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小陈,在北京经济开发区一家合资企业实习一年后,顺利留下了。和他一样,大部分技校生都能找到实习单位并顺利签约。踏实肯干、操作技能熟练、可塑性较强,愿意从基层做起,且便于管理、稳定性强是技校生就业优势所在。有资料显示,近几年,北京市技校毕业生签约率均在95%以上。
根据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公布的统计数字,截至去年年底,北京市至少缺口8万名高级技能人才。也有数据表明,当下社会急需的、月薪超过5000元的“十大职位”中,高级技术工人占了4个。
对大学的期待越来越功利化了
另一种论调也在蔓延——“考不上好大学=没有工作=白读书”。
为了上一个好大学,1999年,上海457名上线考生放弃高考志愿,此后几年,放弃大学入学机会的学生有增无减,高考复读班的“录取分”越来越高。对此,熊丙奇教授曾分析说,不少学生和家长都认为,上大学是投资。现在上不同层次、不同质量的大学,投资的时间和金钱几乎没有差别,可今后的就业前景、发展空间却有天壤之别。笔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越是非重点学校毕业的学生,“后悔”者的比例也越高。
对于“后悔上大学”的问题,一方面,大学自身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另一方面,公众对于大学的期待,已经渐渐超出了“接受教育”本身,出现了功利化的倾向。调查中,24.6%的人认为“拿到大学毕业证书才是最关键的”,20.6%的人赞成“不上大学多没‘面子’”的说法。
我们固然不能否认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在国家政策的调整下有积极的一面,但是数据表明就业难的事实依旧是个头疼的问题。原因之一就是高校扩招这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却因为放低了门槛使得大学生的素质大打折扣,大学生供大于求的形势代替了曾经的备受青睐。但是技术类职位如汽车设计、道桥建设等就业状况良好,此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而一些餐饮行业的人才缺口达到了1000万。由此可见,新形势的开创让大学生就业面更广的同时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但就在面临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大学生依然追求“北上广”等发达城市的物质生活而看不上服务于大众的基层职位。很多大学生在没有做好职业规划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的碰壁。更有部分大学生选择考研、考公来逃避就业压力。
2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困境分析
2.1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和毕业生就业情况从1986年起,武汉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陆续设立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开始招收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20多年的时间,行政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发展蒸蒸日上。截至目前我国至少已经有345(2015年6月统计)所院校开设了行政管理这一专业。按照国家教育部最新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的要求,该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那么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他们的就业情况又如何呢?在2015年《中国高校本科113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排行榜》中,行政管理专业排名70且985、211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明显高于省属高校和省政府与地方共建高校的就业率。如此现状似乎与大学生美好的就业憧憬大相径庭。还有2015年广东警官学院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中过去两年毕业生就业率虽不低,但只有10%和8%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满意。我国高校在对于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上大同小异,几乎无创新可言,因此普通高校毕业的行政管理大学生的素质无法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相挂钩。而随着党政机关实行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效率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工作的难度日益加大。
2.2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方向与困境行政管理毕业生面临这样几条路:一是考研,将来从事有关行政管理的科研工作。二是考公务员,然而逢进必考的门槛并未使他们占得什么优势。2014年和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总人数分别为152万人和141万人,因而行政管理毕业生想要进入公务员的行列难度是非常大的。三是自己找工作。由于大部分高校实行灌输式教学,许多行政管理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根本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四是通过考编、司法考试等转行。河南大学一位行政管理学生说:“我同学有考研、考公务员的,也有当教师的,还有到企业里做与行政管理专业无关的工作的。”综上所述,不少院校行政管理毕业生正在遭遇就业难的困境。
3影响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3.1国家政策1999年高校扩招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大学生人数剧增,为了缓解由此带来的就业压力,也为了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每年各高校都有一半甚至更多的行政管理学生选择考研,许多毕业生便放弃了一些公务员的招录考试和企业的招聘,这就造成了毕业生丧失了一些就业机会。与此同时,行政管理毕业生在公务员考试中无任何优势,而且公务员招考职位中更多的是对会计、中文、计算机及法律等专业人才的需求。
3.2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到行政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不得不说那饱受诟病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些高校为了自身建设盲目设立专业,行政管理就是其中之一,并且在没有足够的教师资源的情况下匆匆上阵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可想而知。
3.3毕业生自身的择业观行政管理毕业生普遍认为自己毕业后不应该选择小城镇企业或是基层服务岗位而应该在党政机关、中外企业工作,由此可见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毕业生们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4结束语
尽管行政管理专业在我国已经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其存在的问题、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等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笔者深知自己的学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有限,文章中难免会带有主观性的观点或是出现片面性、肤浅性的词语,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困境及影响就业的因素也绝不像本文中所论述的那样简单,笔者只是想借这篇文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因为解决行政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帮助行政管理毕业生更好的就业,还需要更多学者和专家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小斌,邵燕斐.从社会需求思考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2).
[2]姜士伟.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行政论坛,2009.
[3]杨怀军,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就业状况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
[4]张畔全,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4).
[5]夏维鹏,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4.
基金项目:
阜阳师范学院学生科研立项《困境与出路: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探析》(FSYXSKY24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钱诗颖:女,安徽蚌埠人,阜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大三,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孙健:男,安徽芜湖人,同济大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现状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金融这个热门行业,竞争相当激烈。独立学院的兴起使得大学生从精英教育逐渐转向大众教育。受金融危机、社会偏见、学生自身就业意识弱、就业准备不充分和就业期望过高等因素的影响,独立学院金融专业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海归积压了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独立学院毕业生如何才能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就好业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学生就业方向现状
在全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独立学院金融毕业生开始大量走向人才市场。独立学院学生因投资成本高、家庭条件优越、社会认可度不高等众多因素影响下,在求职过程中有时候期望值偏高,盲目追求高薪岗位、福利待遇好企业,使理想与现实脱节,从而影响就业。
(一)毕业生数量剧增,就业压力大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大学毕业生供给远远超出社会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寻找工作,然而僧多粥少,越来越多的人将面对“毕业等于失业”的状况。
(二)职业规划不明确,专业知识薄弱
独立学院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没有针对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对自身能力、爱好兴趣的明确了解,不能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生活和学习目标,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确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及择业标准,未能为求职做好积极的就业准备。
(三)大学生就业方向、单位、地点偏好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家庭一般比较富裕,因此在经济上看来,独立学院学生选择考研或者出国可能性较大。多数大学金融专业学生选择就业方向并不盲从,面对近几年的就业高峰,考研读博成为最好的选择,有的人做了就业、考研双手准备,出国的也大有人在。部分学生目标太高,就业集中在工作比较轻松的商业银行和国家政策性银行,而证券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等竞争压力大的工作单位则不为金融专业学生所青睐。多数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学生希望能够在南京、上海这样的经济发达城市工作,造成扎堆就业。
(四)金融行业门槛高,工作压力大
正规的金融业门槛很高,需要真才实学的数学分析等十分专业的知识。在正式的工作中,工作能力是影响升迁最主要因素,其次是学历水平。以银行为例,银行从业人员的学历相对于其他行业普遍偏高,金融行业门槛高,很多人削尖脑袋要钻进去,竞争激烈,进去以后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以免被更优秀的金融人才挤掉。在工作市场中,毕业生面临严峻的挑战,大浪淘金,能进去且被留下来的是少数。
二、提升独立学院金融毕业生竞争力的探索与建议
(一)增强自身素质,打造扎实的专业素质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已由“学历型社会”转向了“能力型社会”,知识和能力越来越成为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对于社会认同感较低的现实,独立学院的本科生可以获得各种技能性证书反映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尤其是金融专业的学生,考证尤为重要,如会计证、银行从业资格证行、证券从业资格证等,几乎成为金融行业必备的上岗证。此外,在工作中也要不断学习,要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二)丰富社会实践,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应加强自我锻炼、自我实践,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与社会广泛接触,学会适应新环境,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关能力。而金融行业属于服务业,优质的服务水平是金融企业员工的必备条件,作为准从业者就应积极培养自己的服务意识。在寒暑假期间,通过自己或父母的社会资本争取进入金融企业中实习,学习行业知识和各种经验,提高应变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转变观念,树立正确就业观
金融行业属于高收入领域,国内金融专业毕业生和广大海归对独立院校金融学生就业造成巨大压力。在此情况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继续深造或出国,进一步提高自身竞争力。除此以外,金融学生应通过兼职和实习等方式增强对社会现实和自身条件的理性认识,克服在择业中的误区和对家庭的依赖心理,找准定位,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新就业观,实现社会需求和个人理想的和谐持续发展。
(四)独立院校为学生提供职业化培养和就业指导
对于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学院专业建设应对学生进行金融行业相关知识介绍,使学生了解到金融行业的内部体制、作用等,帮助其尽早地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开设职业规划课程,使职业规划教育贯穿始终。同时,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形成课程教学、教育培训、实践训练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开设创业常识等课程,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业并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给予资金上的支持。还可以增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建立校企合作。
项目基金编号:2013039YP
参考文献:
[1]彭兴菊.高职高专院校金融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2012(09)
[2]霍中华,张百惠.上海金融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查报告,2011(24)
[3]赵波.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2010(04)
[关键词]高校;应用文写作;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H19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9 ― 0165 ― 02
写作是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反映综合脑力劳动的一种能力,它是一项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劳动的一种能力,它是一项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叶圣陶先生这番话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实用写作在人们学习、生活、工作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得到了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从企业用工到选拔人才制度的考试,首先考察的是会不会写实用文章。实用写作在社会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及社会重视程度实际上是反映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
约赖・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这样说道“当代社会应该记住最重要的大事有五件,其中之一是:在这个文字密集社会里,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具备基本的读写技巧。”〔1〕无数事实证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绝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社会需求的是多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从培养合格人才的角度出发,在大学语文课堂中针对理工科各专业学生学科特点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目的都是一个――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对合格人才的需求。
就大学生本身而言,大学期间要参加各种考试,如四六级外语考试也曾有这样的考题:写一份加入某社团的申请。但是很多同学仍然不会写,不懂格式,更不会恰当的表达,影响了外语过级。大学毕业时要写求职信,择业时用人单位既要考核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也要考核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就包括写作能力,如写一个报告、请示、竞聘演讲稿等等。或者将来找到工作,用人单位让我们写一些常用公文,我们不会写或是写不好也会使用人单位对我们能力的认可大打折扣。总的来说,在人类学习、工作、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应用文。应用文有着如此重要作用的情况下,却得不到同学的正确认识。
一、高校应用文写作课程现状分析
文章的产生源于实用的需要。“人类的群体活动需要交流、组织、协调、指挥、应用文也就用运而生了。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已形成区别于文学作品和实用文其他文类的“个性”。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为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需要,应用文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2〕然而应用文的课堂效果却不堪理想,概括起来就是学生方面: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兴趣:教师方面: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教学方法有待改进:教材方面:体例单一、缺乏创新、取舍不当、不切实用:教法方面:单一机械、枯燥乏味、脱离实践。首先是从社会到学校普遍存在着一种重文学的审美价值而忽视实用文章应用性的倾向。对应用文体社会价值认识的不够深刻,虽然有些高校已经逐渐认识到培养学生实用写作的重要性,但在学科认识上始终将它视为一门技能课,并未能从理性角度认识到应用文写作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性,使这一课程仍然站在边缘化学科的队伍当中。其次,从学生入学到高考学习语文对于写作的重视也基于应试基础上,更多的是在文章中体味其优美华丽的辞藻,而对于实用性文章的学习少之又少。从而导致了现在高校大学生淡化实用文体写作。在应试教育下,学生更关心的是外语、计算机、专业课等与求职就业息息相关的课程学习,认为对于母语的写作,有了高中6年的母语学习基础,只要遵循一定的格式就能写好。所以不愿意在实用文体写作上下功夫,行文不规范、逻辑混乱等现象普遍存在。再次,在教师教学方面,习惯于程式化的教学步骤即“概念、性质、特点、例文、实践、点评”这样的模式。使其课堂枯燥乏味,在整个课堂教学上太偏向于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应用文体本身实用性的价值,并未将其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教师配备上,一些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优先选择承担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导致应用文写作的老师缺乏授课的积极性。
二、高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改革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 强化主体意识
1.以就业为导向 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应用写作课的目的可以这样表述:“培养学生运用应用文载体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做好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3〕高等学校的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所授内容要能直接为学生的就业、用人单位的需求服务。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门课程的教学都必须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应用文写作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传授知识过程中不能只停留于理论层面,要充分考虑学科自身特点及发展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习作方法,使知识成为转化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写作实践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认真的态度。应用文写作内容涵盖面广泛,在课程设置上不可能面面俱到,要结合学生的就业方向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突出应用文实用性的特点,根据专业需要大胆灵活设置教学内容:对于文秘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行政公文、公关礼仪文书是教学重点;对于理工类学生来讲,事物文书如调查报告、计划、总结则是教学重点;而相对于经济类学生而言,如合同,条据则是教学的重点,而其他类的内容只需要了解均可。
2.制定以“实用”为目的的教学计划
打破固有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即理论讲授范文讲解动笔练习。这种教学模式是从我们授课的主体角度出发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忽略了作为接受知识主体的学生的感受。如果我们可以大胆的改变教学规律,使例文在前,在学生了解文体样式基础上概括归纳总结文种的概念特点性质。 利用生活工作需要,通过写作时间训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大课程技能训练的比重,学生的作业通常是错误多端、五花八门,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交流研讨的批阅方式,通过相互交流,由思维的提炼和语言的加工,形成可靠的规律和定理。教师再次组织学生评议,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使学生完成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揭示应用文写作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从而完成完整的认知教学体系。
3.利用生活需要 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程内容应注重高效、实用、趣味。高效相对于教师授课效果而言的,实用趣味是就课程本身内容而言的。教师运用博文强识而又妙趣横生的语言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打破应用文单一枯燥的授课模式使课堂学习氛围和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内容中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趣味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大学课堂的育人功能。对于教师本身而言非常有必要熟练掌握应用文写作的专业知识了解国家行政机关法规政策。
(二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4〕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建立气氛融洽的课堂氛围。
1.情景教学法
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当我们无法将写作的理论知识与时间应用能力充分结合时,教师将问题的解决与具体情境有机结合是最好的办法之一,也就是“创设情境”教学中尽量要让学生的学习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产生兴趣的重要条件”〔5〕
例如,在讲授求职自荐信这节课中,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现场模拟一个面试的小场景。同学们根据观看面试的情景,增强学生的应聘者角色意识,让学生走向面试情境亲身体验、感悟、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同时通过现场情景模拟法同学们可以站在面试官的角度取长补短,知道自己在求职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以便更有利的形成书面文字向用人单位全面的介绍自己。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采用启发式教学创设模拟情境中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更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从而获得知识。
2.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学生通过课堂内外的练习、调查、研讨等教学环节以学生为实践主体的实践性活动。作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体现应用文应用的本质:应付生活、用于实务,课程要能为公务活动提供便利;因此要将应用文写作这一学科与具体的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常常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也常常有好的经验需要推广,实践教学正是从这一客观需要出发,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而产生。
例如在讲事务文书中调查报告这一结课时,结合调查报告的文种特点为现实工作急需解决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研究之后所作的书面回答。可以布置给学生感兴趣的例如“毕业后工作还是考研”、“大学生每月生活费该何去何从”等等,同学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问、社会观察、去图书馆查阅文件资料阅读有关书面书籍。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将所学的课程内容真正地运用于于社会实践中去。要有效延伸和扩展
3.比较教学法
在应用文教学中,比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延伸和扩展的学习内容,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在比较教学中,可以是正确与错误的问题比较比较:从错误的范文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并修改,从而掌握正确的理论知识。错误例文来的来源既可以是社会中方方面面的公务类选拔性考试内容也可以是学生习作中发现的问题等更加贴近学生的案例;文体本身的比较,例如在讲应用文文体特点时可以从语言、体式、结构等方面与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公文共性与个性的比较:强调从一般到特殊,即某一类公文的总体写法和某个个体公文写作的比较。如报告与请示的比较。
〔参 考 文 献〕
〔1〕 梅艳译.大趋势〔M〕. 北京: 中国新华出版社,1984.
〔2〕 裴显生.应用写作〔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裴显生.应用写作〔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关键词:大学生 健康体适能 健康促进
前言
2010年《中国大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报告》表明,近二十年,中国大学生的体适能在持续下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已经不单只是学校体育课程的教育问题,更成为了全社会各部门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毛振明教授研究表明,中学阶段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下降首先会危害他们一生的健,更严重的是可诱发学生心理的“亚健康”。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体质的健康状况影响到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体适能是评价人们身体健康状态最新的概念,不仅是对身体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同时也针对心理健康及工作能力。近年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接受。[1]
1 体适能的概述及国内外研究状况
1.1 体适能的概述
体适能源于上世纪60年代西方运动生理学界,后经台湾、香港的学者翻译为“体适能”。世界卫生组织对体适能所下的定义是:除了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又不会感到过度疲劳,并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目前国际上把体适能作为健身的一项主要目标。体适能因个人需求的不同分为两种,一是技能体适能,主要包括速度、反应、爆发力、协调性和灵敏性等素质,这是运动选手为在竞技比赛中夺取最佳成绩所追求的体适能;二是健康体适能,主要包括心肺耐力、体脂成分、肌肉力量和耐力及柔韧性等素质。[2]
1.2 健康体适能检测方法
⑴身体质量指数:体重/身高的平方(体重单位为KG,身高单位为M。)
⑵坐姿体前屈(测试柔软度):评估关节的可动范围以及肌腱与韧带的伸展性。
⑶一分钟屈膝仰卧起坐:评估身体腹肌的肌力与肌耐力。
⑷立定跳远:测试瞬发力。
⑸三分钟台阶测试(适用于35岁以上人群,35岁以下人群采用男1500米,女800米跑步):测定心肺功能或有氧适能。
1.3 大学生身体健康评价体系的发展与现状
改革开放36年,我国人民早已摆脱了物质贫乏的旧生活,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大多数人对于健康的理解过于片面,一味注重营养的补充而不重视全面健康。我国大多数学生的食物营养不仅足够甚至超标,但学龄十几年保持身体锻炼的却少之又少,我国的体育健康教育远远落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3]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高校数量也随之增加,形成的庞大学生人群是我国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特殊群体。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重要载体,其身体素质对我国人口健康素质的改善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相比于国外运用体适能作为健康评价体系,我国则长期以“体质”作为评价大学生身体健康的核心。体质是指人体自身的质量,是人体在形态、生理、生化和行为上相对稳定的特征,可以反映人体的生命活动、运动能力的水平。在九十年代制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里,主要强调的是对各种运动技能的达标,对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评价的分值所占的比例非常低。根据不同时期大学生身体健康评价标准,国内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1985年~1995年的研究调查发现,中国大学生身高发育基本停滞,男生体重增长显著,女生体重增长不显著,耐力和柔韧素质是中国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薄弱环节。1985~2000年研究调查发现,我国男女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总体水平有进步,形态发育、男生上肢肌肉耐力、女生腹部肌肉、耐力、爆发力等素质均有不同程度提高;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肺活量等均不同程度下降;肥胖及超重学生比例增加;学生近视率较高。[4]
“体适能”概念的引进不仅提高了对我国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更从身体与学习、工作的配合度,心理健康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体适能”在我国愈来愈受到学者的关注,但正真开始实施“体适能”健康训练或身体检测的教育体系寥寥无几,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1.4 影响高校大学生体能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原因很多且由来已久、牵涉广泛。第一是思想观念的偏差,无论是学校、家长和学生都存在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重技能、轻体能的倾向。在中小学时期学生脑力、体力发展最为旺盛时也是应试教育最为突出的时期,给学生造成严重负担,并且形成了轻视体育运动的的观念,伴随着轻视体育的观念成长使大部分学生即便到了大学还是难以消除既定思维。这种观念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虽然当前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和增强体质健康的作用持积极地态度,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然后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坚持在一定时期内进行体育锻炼,大部分人缺乏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动机。大部分学生因为长期的错误认识没有建立正确的健身观和体育观。
第二是没有明确体育课程改革方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制定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让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其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淡化了体育竞技。大多数人清楚并理解健康身体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却认为没病就好,并不觉得自己有多需要参加长期有序的体育锻炼,或者是认为课业、休闲、人际关系等都比身体健康来的更为实际,所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身体健康越走越远。[5]
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大学生不会长期坚持进行体育锻炼,除了一小部分学生会在体质检测前进行短期训练,更多的同学不会主动进行锻炼。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中二年级的学生最多,最少的是大四的学生,主要是因为大四学生没有体育课,再加上找工作、考研、写毕业论文等事情使自己难于脱身。
2 健康体适能
体适能不是由任何一种单一的组成因素或单一器官的形态结构和机能所能决定的,而是由健康体适能、运动体适能和生理体适能构成的完整体系,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挥作用的完整体。
健康体适能(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是指人们在拥有维持基本的身体健康前提上,心血管、肺和肌肉发挥最理想效率的能力水平。其包括:肌肉适能、心血管适能和柔韧适能。肌肉适能与人体的爆发力和耐力,心血管适能与心脏病、高血压,体脂肪含量与学生中出现的肥胖症、营养不良等等都有直接的关系,通过对肌肉适能、心血管适能和柔韧适能的检测可以获得人体的各项机能状况,充分反映个体的健康状况。
3 体适能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更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健康是人体的一种身体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不会有任何疾病,各种生理参数也都处在正常变化之内,对生活和工作持良好心态并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6]
我国对体适能的定义是指机体有效与高效执行自身机能的能力,也是机体适应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的一种能力。一种满足生活、工作及娱乐需要的能力,并且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能力。与“体质”相比,“体适能”更能全面的反映出人体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是机体健康状态、适应能力和运动能力的全面表现。[7]
体适能是指机体适应生活、运动和环境等因素的应变能力。健康则强调了机体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美状态。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良好的体适能是身心健康的必要生理基础。身体表现为健康的状态,体适能就好;身体表现为非健康状态,体适能则差。反之,体适能的好坏也是能体现健康“状态”的好坏。[8]
4 大力发展大学生体适能评价体系
健康促进作为一个新的公共卫生理念,是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科学理论,引起了全人类的关注。如何培养人们的体育兴趣,是每个人都学习和掌握必要的体育活动技能,主动积极广泛地开展体育锻炼,已成为体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学校是实践健康促进的主要场所,是健康促进的重要实施领域。[9]
社会和学校应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积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健康危险因素,实现健康的目的。因此,应着力构建体育健康促进体系,在充分发挥体育的健康促进功能的同时,为提高大学生的健康体适能、提高生活质量发挥更大的作用。
结论
现在我国的大学生健康评价体系已经充分包含了健康体适能所要求的检测项目,然而如何使体适能评价体系在应用中落实,并且去影响大学生对自身健康和体适能检测的认识,从而主动积极的去了解是我们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不仅关心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加注重学生对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强调以为人为本、为核心是我们今后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江崇民.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的研制[J]. 体育科学,2004(3):33~361.
[2] 陈菊平,付克翠,孙健,等.1985~2005 年广西壮族和汉族大学生体质比较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7(1):104~106
[3] 赵洪中.山西省忻州市成年人国民体质监测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2):135~137.
[4] 魏晓光,试析发展学生“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5):15-17
[5] 毕春佑,健康体适能教学的实验观察,[J]体育学刊2003(1):50-52
[6] 刘蓟生.2000年我国大学生体质现状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1):101-107.
[7] 任晋军,李瑞年.对中国大学生体质综合评价分值的研究. 体育科学,1997,17(4):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