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才培养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让拔尖创新人才“冒”出来的发现与选拔机制。学校坚持“培养从选拔开始”,经过5年的探索,我们发现在“翱翔计划”中表现出众的学生一般都具备以下特征:品德端正、热爱科学、有科学禀赋(包括有敏锐的科学知觉、较强的信息能力、良好的思维策略、懂得反思)、学有余力和良好的个性素质。为此,京源学校设计了新学员发现、选拔的五个环节:一是老学员的示范引领、激发兴趣;二是开展小课题研究;三是陈述小课题研究构想;四是带学生到野外去开展预研究;五是组织面试选拔学员,通过这些环节让优秀学生“冒”出来。
发挥基地学校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每年为了让新学员尽快“到科学家身边自主成长”,京源学校作为基地学校做好三项基本工作:一是“落实三导师制”,即有效地将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指导专家、生源校指导教师和基地校指导教师组织起来形成一支动态的培养团队。二是“开发五类课程”,即基础性课程、过渡性课程、科研体验性课程、实践考察课程和小课题研究课程,三是“培养四步骤”,即学员“到科学家身边自主成长”的基本步骤:(1)“逛”实验室——选择、确定实验室;(2)“近”实验室——到基地校参加选修课程学习;(3)“泡”实验室——开展小课题研究;(4)“出”实验室——写规范研究论文、上翱翔科学论坛。
借助“翱翔计划”,助推教师发展。京源学校借助“翱翔计划”提供的高端平台,大力推进学校课程建设,提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与指导能力,把一批青年教师推上校本课程开发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沿,使他们在参与翱翔计划,指导学生课题研究活动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学校引进了一批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如天文教师、化学博士、文学博士等。学校积极参与“翱翔计划”的多项开拓工作,如与高校实验室对接;进行基地课程开发;翱翔学员课题论文辅导等,提升了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与水平,扩展了学校教育资源,搭建了普通中学与高校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桥梁。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支持体系
收稿日期:2012-08-14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2316);广州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丁云飞(1967-),男,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暖通空调技术的研究,(Email)。
摘要:文章在分析“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探讨,并结合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新要求,提出将传统的生产实习环节细分为设备制造生产实习、设备管理生产实习和设备安装生产实习三个阶段,制订了融合递进式企业实践环节培养方案。
关键词:“卓越计划”;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培养方案;工程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018-05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中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卓越计划”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1],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培养,1年进入企业联合培养)。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专业调整时将原土建类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和“城市燃气工程”两个专业合并而成的[2]。该专业经过1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3],但仍然存在着学生创新能力不足[4]、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等问题[5]。文章以建环专业为例,对“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基于“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方案
“卓越计划”要求面向行业企业培养人才,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广州大学建环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见图1)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方案将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对学生从事社会服务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考核要求。该方案实施“3+1”培养模式,明显增加了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图2是广州大学在建环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拟订的融合递进式实践环节培养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结合社会对建环专业人才能力的新要求,将生产实习环节细分为设备制造生产实习、设备管理生产实习和设备安装生产实习三个阶段。各阶段的生产实习与理论课程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互为一体,内容循序渐进。如学生在学习土木工程概论、建筑概论及专业导论课程后安排认识实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而且可以为其后续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在学习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及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后到设备生产企业学习设备制造工艺,将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通过理论课程与实践过程的融合递进式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融合和促进。
图1 广州大学建环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
图2 广州大学建环专业融合递进式培养体系
二、 “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卓越计划”强调夯实理论基础,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
1.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深厚的理论素养
“卓越计划”的实质就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系统化过程,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加强学科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环节。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注重授人以“渔”,教育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不同岗位的就业需求。
2.工程能力的培养需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
“卓越计划”强调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并不意味要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虽然“卓越计划”强化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增加实践环节的同时适当压缩了课堂教学内容,但理论教学的地位并未改变。因此,这就要求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科学安排和优化教学内容,同时兼顾基础理论和实践训练的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互相融合,互相补充。
3.建环专业学生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建环专业的人才培养面向各类建筑设计院、施工企业、监理企业、制冷空调设备制造企业、造价咨询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等,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管理、技术经营、建筑节能规划、设计、施工、改造及检测等,而学生在校期间不可能对所有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学习,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要有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教学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使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所从事的工作。
(二)“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工程能力的培养
1.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建环专业现行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1周)、生产实习(2~3周)、课程设计(附属于各专业课,共计4~5周)、毕业实习(2周)和毕业设计(13~15周),存在着实践环节时间不足、系统性差等问题。而且实习环节又多以参观为主,学生缺乏对实际工程的深入了解,达不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要求;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也未能有效地与实际工程接轨,存在“闭门造车”现象。作为应用型工程类专业,建环专业的学生不仅应满足实用性与工程性的要求,还要满足国家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要求。“卓越计划”实行“3+1”培养模式,明确要求需有1年的企业培养过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明显增加了实践环节的教学时间,使教学实践环节更加系统化,彻底改变了实习环节多以参观为主的现状,使学生能系统地深入实际工程,加入企业设计队伍,真正地参与工程设计,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工程设计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目的;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对实际工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应建立稳定的企业培养基地
与传统的以校内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卓越计划”强调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在人才培养上校企联合。除了校内培养方案以外,还要制订企业培养方案。为了保证企业的有效参与和培养质量,应建立稳定的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这是“卓越计划”正常实施的重要保障。
3.应重视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
“卓越计划”强调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一支具有较强工程能力的教师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课程教师必须具备工程实践经历,青年教师必须到生产单位实践、学习,了解工程动态,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执业资格考试。此外,应借鉴国外“实践教授”模式,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实践教学,建立一支稳定的、来自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教师队伍。
(三) 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卓越计划”的灵魂
1.打造创新训练平台,强化创新能力考核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整个培养过程,逐渐形成一套适合学生能力拓展的培养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方案,将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要建立大学生科技训练基地,充分利用课程实验、课外科技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为学生的创新学习和专业实践提供平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创新能力学分,即学生完成规定的创新能力训练内容,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强化创新能力的考核,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真正纳入教育教学的中心内容。
2.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
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应利用国家、省、学校各级部门设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行业组织的各类知识竞赛、设计大赛等平台,引导学生成立项目研究小组,自觉参与项目的研究工作,逐渐形成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保障条件的良性机制。同时,鼓励大学生自主提出各类研究课题,包括研究性项目、创造性设计项目等,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3. 鼓励教师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实践
积极引导教师将科研课题转化为学生的创新型实验,形成科研带动教学、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鼓励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实际科研课题,充当科研助手,让学生有机会了解科研过程,学会数据采集方法和实验技术,懂得利用网络电子资源收集文献资料,在科学研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性研究能力。
4.增加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
实验课程应增加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内容,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过程,探究实验结果,积极开设体现“开放性、探索性、研究性”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5.改革教学方法
在重视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的同时,增加有关科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的课程;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有关的学术论点、争论性问题、当前学术动态等向学生作引导性讲解,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学生相互讨论。
(四)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是实施“卓越计划”面临的最大挑战
“卓越计划”要求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要使学生具有未来“卓越工程师”素质,必须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能力,但目前在高校,特别是广大地方高校实施国际化教学的条件不够,经验不足,渠道不畅。因此,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
国际化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走出去,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这方面可借鉴交换生、联合培养“2+2”或“3+1”等国际合作培养模式。此外,可充分利用港澳优势,全方位加强与香港、澳门同类院校的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另一方面应重视“本土国际化”的培养,利用在国内举行的各类国际性展会、学术会议等平台,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接受国际化训练。同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与国际接轨,加大双语教学力度,提高学生获取本行业国际先进技术信息的能力,使多数学生在国内也能接受一定程度的国际化训练。
(五) 质量监控体系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
长期以来,高校人才培养主要立足校内,各高校都有一套完善的校内人才培养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卓越计划”要求学生到企业接受一年的培养学习,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能力培养,因此,建立适应“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企业培养环节的质量监控体系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1.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
“卓越计划”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而且培养过程涉及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面,因此,严格的质量监控是保障“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由教务处牵头,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学生教学信息员等组织协同,建立“全员”(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督导、企业指导教师)参与的质量监控组织机构,对教学“全过程”(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效果评价等)进行“全方位”(包括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第二课堂、企业培养环节等)的监控,并确保质量监控的有效实施。
2.加强企业培养过程的监控
“卓越计划”要求学生经历一年的企业培养过程,学生到企业接触实际工程,真刀真枪地做毕业设计。与传统的实习环节不同,“卓越计划”企业培养过程是一个系统性的培养过程,学生在企业学习时间长,学习内容多,这对传统的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强企业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尤为重要。在学生进入企业培养环节之前,要制订详细的企业培养方案。企业培养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必须对企业培养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编制详细的大纲,建立质量监控体系、管理制度及考核标准,逐步做到企业培养过程的管理与学校管理的接轨。
3.建立完善的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基地负责人制度,细化各负责人的职责
专业负责人要组织论证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专业建设规划,落实实习基地建设、课程负责人、骨干课程教师的安排、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教学方法研究等工作,加强学生和任课教师的沟通,了解和跟踪本专业教学实施过程。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基础建设,课程负责人要承担课程建设规划、组织制订或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规范等工作。
基地负责人要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制订基地建设规划及企业培养方案的实施工作,并负责企业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保证企业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中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计划”强调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卓越计划”在建环专业的有效实施,除了要制订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外,还必须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制订与建环专业相适应的企业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落到实处,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质量监控体系。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肖勇全.深入进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暖通空调,2003,33(3):49-51.
[3]王海涛,沈恒根,程海峰.注册工程师制度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J].制冷与空调,2012,26(5):521-525
[4]邹国荣.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育改革思考[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90(1):72-74.
[5]董春桥,杨家宽.建环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6):49-52.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quipment engineering
specialty based on the excellent engineer talent cultivation plan
DING Yunfei, WU Huijun, ZHU Chihui, XU Xiaoni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P. R. China)
关键词:高职;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一轮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和使用作为改革的一项核心内容正在逐步推行且渐入佳境。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相关问题的研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宏观思考、中观设计和微观实施上全方位的把握,对促进学校教学基本条件建设,深化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
1. 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含义。
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义,不同学者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表述不同,但核心内容都是基本相同的。笔者认同的是: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学校指导、组织与管理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其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1)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文本形式,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2)人才培养方案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培养过程的整体设计,包括课内课外的统筹安排等;(3)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包括培养计划,还包括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实施建议和教学管理制度等各种因素;(4)人才培养方案除了计划性,更侧重系统性和实施措施;(5)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教学工作稳定运行、各项政策和规定制定与实施、专业、课程、师资、实训基地等教学基本建设的基础,是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
2. 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与基本内容。
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是指其包含的要素与格式。要素齐全和格式规范是编写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结构可由学制与招生对象、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专业核心能力与就业岗位(群)、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毕业标准、教学安排、实施建议、其它说明等九部分组成,这种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将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教学实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①学制是指基本修读年限;招生对象指应届及往届普高(中职)毕业生等。②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包括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所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毕业生的质量标准及所从事的工作等;培养规格是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规定,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培养目标主要说明人才培养的方向,培养规格主要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③专业核心能力是指学生应掌握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的情商、专业知识和不易模仿的专业能力,使学生能在专业的不同层次和方向找到其合适的位置;就业岗位(群)是指学生的目标就业岗位以及拓展或发展目标岗位。④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主要反映在各种类型课程的结构,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等;课程设置是指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等。⑤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课程名称、类别、学时、学分、课程目标、主要内容、考核与评价要求等。⑥毕业标准包括应修读总学分、职业资格证书及其他证书获取情况等要求。⑦教学安排主要包括各学期周数分配表、专业教学周历一览表、各类课程学时学分比例表、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一览表。⑧实施建议包括考核与评价方法、师资队伍及实训条件的配备、教学制度保障等。⑨其它说明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中出现的一些主要术语进行解释和对专业调研情况、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改革等相关事项的说明。
二、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的关系
用人才培养方案取代教学计划,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内涵的变化。两者都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制订的实施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但人才培养方案涵盖了教学计划的全部内容,是教学计划的继承和发展,突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内容,并使教学计划与其它各环节有机联系起来。两者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设计思路上。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培养过程的整体设计,它除了计划性,更侧重系统性和实施措施。教学计划是按照专业要求制定的学科模式,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更侧重教学的计划性规定,缺乏对职业性、学生素质及学生个性培养的设计。
(2)在编写体例上。人才培养方案无论从要素、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计划在结构和内容上都比较简单,基本上指我们通常看到的实施部分。
(3)在教学目的上。人才培养方案的目的在于人才培养,既包括培养计划,还包括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条件、校企合作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等各种因素。教学计划虽然为人才培养服务,但主要目的是教学。
(4)在教学内容上。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相比,一是增加了突出围绕职业岗位能力设定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二是根据与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实际情况可进行课程置换或设置单独的课程模块,能促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教学计划则注重对讲授内容的系统性和知识体系完整性的计划与规定。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工程管理;培养方案;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刘惠敏(1979-),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上海 20009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同济大学英才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培育计划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023-02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10年6月,国家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完成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作为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计划”的目标是教育培养出大量创新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较高质量的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最终能够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人才强国之路。遵循“行业引导、校企共建、分类实行”等原则,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在工程型人才培养类型上各有侧重,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按照相应的社会标准和行业标准,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
二、工程师培养中的问题
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2008年末,我国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本科层次的院校已经达到320多所。但大多数院校设置的工程管理专业是在原有“母体”专业基础上设定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的,导致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等方面出现诸多缺陷。
1.专业培养目标水土不服
就目前我国工程建设发展的现状来看,绝大部分工程管理的专业人才是在工程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技术人员,在从事多年的专业技术工作之后,积累和沉淀了一定的管理经验,走上了管理岗位。即使少部分从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的管理岗位人员,在工作初期基本上都是以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份开始的。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与市场需求多样化之间出现了较大的矛盾和冲突。
2.课程体系的“模块拼盘”现象
工程建设管理行业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复杂性。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的平台课程要包括经济平台、管理平台、法律平台和技术平台四大类平台课程。“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存在着条块分割、知识融合度不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每门课程内部的教学内容各成体系,但在不同模块下的课程之间或存在大量的知识重叠,或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
3.实践课多于实习平台
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适应于培养传承型人才,不利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现行的工程师培养模式仍偏重于学科知识传授,以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为例,在经济管理实践课、工程管理实践课、暑期“第三学期”实践学习等环节,仍延续“授课”和“软件培训”等方式,而实践基地建设的常态化维护、实习环节的设置和实验教学安排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使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和“工程”实践之间存在“雾里看花”的屏障。
三、“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创新
1.培养目标
在“卓越计划”的导向下,为适应工程教育发展方向,多个高校在培养各行业工程师的专业设置上,均进行了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多所大学均采取了“4+2+3”的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由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及与国内、国际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的系统的、开放性的知识结构,全面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够在国内外建筑工程及其他工程领域和房地产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和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方案
“4+2+3”计划的总学制为9年,其中1~4年为本科阶段,完成工程管理专业学士学位的培养计划,可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第5~6年为硕士学习阶段,其中课程学习1~1.5学年,学位论文工作1年以上(含1年),完成硕士学位的培养计划,可授予工程硕士学位;第7~9年为博士学习阶段,其中课程1年,学位论文工作2~3年,完成博士学位的培养计划,可授予工程博士学位。其中,参加“4+2”计划的学生,符合条件的可以申请免修硕士学位阶段的“英语”和“专业外语”课程;可以申请免修硕士学位阶段的“自然辩证法”课程;可以在第四学年提前选修硕士学位阶段的课程。研究生第一学年结束后,满足以下条件的学生可以通过自愿申请和复试考核的方式选拔,合格后加入“4+2+3”培养计划,并选报导师。其中,按照工程管理专业自身情况,优秀的硕士生可以直接通过选拔进入博士阶段学习,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能熟练应用第一外语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研究型人才。
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以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为主,技术背景主要为建筑与土木工程技术,毕业生应达到下列具体要求:一是掌握人文、自然、专业方面的丰富知识;二是具有科学研究、技术应用或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三是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四是具有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五是具有现场工作能力。通过“卓越计划”,实现“面向行业、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工程经验的全面通才师资队伍。
3.校企合作
工程管理的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将工程技术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的平台,整合大学、企业界、工程界和国内外各种资源,构筑开放、高效的系统,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锻造“顶天立地”的工程管理者和实践者,是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校企合作的具体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选择大型建设工程企业、政府管理部门作为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管理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合作伙伴,建立校企合作企业库。
二是挑选合适的学生进入工程管理卓越工程师计划。学生在完成本科基础课阶段学习后,可以报名参加工程管理卓越工程师计划,与学院签订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与企业签订就业意向协议,按照该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完成本科学业。成绩优秀者和经与企业协商具有继续联合培养潜力的学生,可以直接攻读工程硕士继续实行工程管理卓越工程师计划,联合培养企业还可以协议资助特别优秀者继续攻读工程博士。
三是通过参与企业工程项目,联合培养和指导工程管理工程师。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需要,采用毕业设计或课题研究的形式,有计划地安排工程管理工程师计划的学生参与项目运作。企业安排资深工程师作为企业指导教师,与大学教师共同指导工程管理工程师的项目工作。
(2)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一是专业素养。具有工业与民用建筑、市政、道路、桥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等大土木专业背景,熟悉行业政策法规。
二是适配能力。能够承担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投资、开发、设计、采购、施工、设施使用等各阶段管理;能够从事包括投资方、开发方、设计方、施工方、供货方、设施方等工程项目不同参与方的管理。
三是行业定位。能够胜任工程的技术管理、商务管理、法律管理、社会及城市管理等多方面的管理职能;能够满足从工程项目、工程企业到工程行业等多层次的管理需要。
关键词:产学研用 卓越计划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248-02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及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技术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但不可忽略的是,我国经济的增长是在大多数产业未能掌握核心技术的前提下获得的。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缺乏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创新型人才的缺乏,而其根源来自我国长期以来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此背景下被提出。它是中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计划,是大规模工程教育改革的信号,目的是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因此,深入探索产学研用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机制等问题,对于高校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产学研用背景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关键在于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构建。
1 卓越工程师培养之现状分析
产学研用合作是社会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实现产学研用合作多元化。强化校企合作,依托企业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拓展国际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学习机会。
1.1 人才培养创新
随着产学研用结合的提出,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一成不变,必须与之相适应,这同时是产学研用结合下创新主体的内在需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通过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提供学生获取实践经验的平台,有利于构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合作为纽带,可以有力地推动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创新。用协同发展的视角,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全面和系统的探索“产、学、研、用”立体推进,探索出以专业课程为依托的校企合作项目选择的基本原则,促使教学、生产、服务和科研的有机融合。
改革实践性教学,加大实验室的硬件投入和人员配备。落实在校学生的实习环节,加强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切实让学生在实习活动中对生产过程和工作实践有深入的了解。设立“卓越计划”专项经费,加大对各试点专业的经费投入,构建企业师资队伍。统筹学生发展规划建设,加强课程设计、技能训练、岗前实习、顶岗实习等各个环节的关联性,促进科研机构、企业与大学之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环节更加丰富。
1.2 产学研用合作多元化
近年来,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区域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产学研合作的模式日趋多样,规模日益扩大,内涵得到拓展,机制进一步健全,如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共同组建研发中心、建立校办股份制企业、共建二级学院联合培养人才等,高校和企业应充分发挥各种资源优势培养工程创新人才,实现双赢。强化学校内部组织机构交流合作,打破专业与专业之间、科研与教学之间、学科与专业之间的界限,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共建协作平台,展开协同式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促进专业群的整体发展及学生创新能力和拓展能力的培养。建立校企结合的学部人才培养基地;校企合作组建创新实验室;拓展国际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学习机会。
2 立体推进卓越计划之基本思路
2.1 夯实基础――注重在校内培养阶段的培养
强调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拥有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初步能力,让学生了解本身所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苏州大学光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即要求学生掌握光电器件与系统产品设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了解各种光电器件与系统的基本构成、性能和特点;熟悉光电器件与系统产品制造的工艺设计及生产过程;了解解决现场出现的工艺问题的基本方法等。除这些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外,还要掌握使用计算机的常用软件,熟悉计算机应用的相关基本知识,外语的熟练应用等。
2.2 提高能力――加强在企业培养阶段的培养
首先是优选企业。优先选择占据行业领导地位的大型企业作为合作方,高校要保证入选企业具有好的合作基础。
其次是探索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进行校企联合培养,按照分时分段的原则,根据企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定位,确定学生到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和标准。按培养要求,可以让学生分不同阶段到企业中进行中短期的课程学习与工程实践。
在企业培养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项目参与及工程管理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法律意识,按确定的相关标准和程序要求开展工作。
3 推进卓越计划之具体培养模式
3.1 合理安排――推动新型人才的培养
采用“2.5+0.5+1”校企联合阶段培养方式,如图1所示。三年校内培养的前2.5年,注重于学科知识和专业基础能力培养。一方面,通过课程学习、课程实验、上机实践,让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奠定基本的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专业课程实践、课程设计、创新教育实践,掌握基本工程项目开发技能,培养专业创新思维能力;此外,也通过开设工程概论和技术前沿系列课程,让学生更早更多地了解光电信息学科前沿信息,为工程能力培养打好基础。
校内学习的后0.5年,通过校企合作课程学习、专项综合课程设计训练、科研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开发能力和基本项目管理能力。和累计一年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和实习。其中,理论课程(包括相关实验等)的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企业学习则以各种实习实训、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为主要形式。
企业培养阶段的1学年,注重于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让学生在企业进行专业课程设计、实践实训、毕业实习和做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各种专业技能和现代专业工具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要求来源于企业。
3.2 明确分工―― 推动校企协同创新
实施“学行并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强化工程实践,注重企业实践环节,培养方案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加强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注重解决现场工程问题能力、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深入研究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培养环节、模式创新和工程实践,对拔尖工科人才进行学科集成创新和知识整合培养。培养课程设置上,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工程实践与科研训练为主线,分为校内学习、实践和企业学习实践两大块。
在校内,所有课程按照通识教育平台、基础课程平台、特色课程平台、选修课程平台四个模块设置,培养方案突出设计了工程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工程应用课程、科研训练、企业实践等教育内容,使学生结合社会需求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在实际项目中增长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在企业学习与实践中,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企业学习与实践阶段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1)在生产实践中了解专业、熟悉专业、热爱专业,在提高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习生产技术、实验技术、企业管理、企业与市场关系、行业法规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训练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劳动观点,培养与企业的深厚感情;(2)为学生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打下基础或为以后的硕士阶段学习打下基础;(3)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企业的职责主要包括:(1)提供必要的企业学习与实践条件;(2)创造实践机会,确定学生企业指导教师;(3)与学校教师团队沟通,确定企业培养环节的课题。
4 结语
在当前强调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时代,高校如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联系,关系到高校自身的生存发展问题,也关系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决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而决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是教育体制。
“2.5+0.5+1”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创新教育模式还在不断完善之中。特别是在发挥合作各方资源优势方面尚有许多工作要做,诸如普适教学与个性化培养、行业人才考核标准、实习实训标准化、实践类课程维护与教材更新、企业兼职教师学历门槛、学生实习实践期间产生成果的知识产权界定等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总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主动服务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国家目标,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尤祖明,迟强,潘明财,等.产学研用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4):108-l12.
[2] 朱方来.产学研用立体推进政校行企协同创新[J].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论文集,2012,390(7):156-159.
[3] 余嘉,李楠,柴毅,等.对卓越工程师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2(3):10-12.
[4] 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00(12):139-141.
[5] 朱路甲,刘迪.新时期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6(1):28-32.
关键词: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223-02
2011年我校烟草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卓越工程师”专业工程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工程师。但现实情况是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另一方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才招聘会上,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要求大学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相关工作经验,可以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从而减少企业的培训时间和培训成本,但是目前的大学生们普遍缺乏工作实践和工作经验,对此深感无奈。这从一个方面说明目前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有较大的偏差[1]。烟草科学与工程专业非常特殊,学生的就业面较窄,就业的时效性很强,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和完善本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方案,我校在下列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以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存在以下的缺陷:(1)课程体系大部分仍沿袭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内部的封闭式培养,不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校内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与学生互动,学生的主动性较差。(2)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缺乏,不能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缺乏跨越式的突破式的思维。(3)学生缺少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足。为了保证学校“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顺利实施,针对以上问题,我校对原有的烟草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的修订。(1)“卓越计划”要求夯实理论功底,要求学生不仅有系统化的基础知识还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同时更要加强科学素养,了解更多的相关背景,因此,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厚+宽”。在课程设置时要加强交叉学科环节;强调学生学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满足不同岗位的就业要求。(2)“卓越计划”要求将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我校充分利用假期小助手、课外实践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环节,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把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要贯穿到整个培养过程中。(3)根据“卓越计划”的“3+1”人才培养模式,烟草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达到了41周,并且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优化,形成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实践环节在企业进行,学生近距离地接触生产实际,同时组织任课老师编写实习指导书[2],保证了实践环节的培养质量。卓越计划要求学生有一年的企业生产实习的时间,现在烟草专业每年招生规模都在60人以上,郑州轻工业学院充分利用已经建成的校内和校外的实习基地,同时和各级中烟公司加强合作,可以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构建产学研联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发展。双方可以合作进行企业人才的培训,可以合作共建烟草行业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接受轻工业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配备必要的企业指导教师,提供开展相应活动的必要条件。(4)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我校对理论课程进行了优化,在课内学时有限的情况下,注重知识内容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重复,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优化课程结构。并在教学过程和行业的发展现状紧密结合,使学生了解到国际国内的最新动态。(5)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改革教学手段[3]。“卓越计划”鼓励教师进行小班单独授课,将60人的大班分成每班30人的小班。小班授课可以使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的交流、组织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同时学生也有更多的时间互动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同时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也广泛地运用于日常教学中,任课老师积极开发数字化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微课”、“翻转课堂”、“网络空间”等新兴的网络教学组织形式,开展信息化教学。课下任课教师也利用班级建立的QQ群、微信群等网络手段积极向学生推送各种资源,让学生了解更多烟草行业的相关知识,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就业关,为以后的职业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实践实习平台
卓越计划要求学生有一年的企业生产实习的时间,现在烟草专业每年招生规模都在60人以上,这么多的学生长期的集中在少数几家烟草企业进行实习目前是不现实的,实习的效果也要大打折扣,因此必须开辟更多的中烟公司的烟草企业作为我校的实习基地。郑州轻工业学院烟草科学与工程学院充分利用中国烟草总公司依托我校建立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开办了多届烟草工程硕士研究生班。学院已成为烟草行业人才培训基地、科技服务基地,为国家烟草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校充分利用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与众多烟草企业洽谈合作培养事宜,进一步拓展了实践教学平台。在此平台上学校和烟草企业可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发展。双方可以合作进行企业人才的培训,可以合作共建烟草行业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接受轻工业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配备必要的企业指导教师,提供开展相应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改革课程考核和毕业设计模式
以往理论课程考核的主要根据就是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实施“卓越计划”以后,理论课程的考核,主要从平时成绩、期中汇报、期末考试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其中平时成绩占10%、期中汇报占40%、期末考试占50%。期中汇报采用PPT在课堂上公开汇报的形式进行,每位学生10分钟的时间。这种综合考核方式适当降低了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将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考核方式的弊端。
毕业论文作为本科实践教学环节的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环,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在本科四年课程任务完成后,能否全面灵活地运用所学的基础和专业的知识独立自主地完成预定的课题,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以前的毕业设计大多是指导教师单独进行指导,毕业课题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很好地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有机结合。现在改为校企合作指导。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考虑企业的生产实际和关注重点,同时从学院合作企业聘请企业指导教师参与毕业设计指导、调研和答辩,搞好过程控制。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毕业设计效率,实行“真题实作”模式。教师公布的毕业论文,至少一半以上是和企业合作的真实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题目,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综合考虑选择学生。
四、完善保障机制
“卓越计划”专业的学生需要大量的外出进行生产实践,因此,实习经费能否保证是制约生产实习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实习经费上,我校多方筹措,专款专用,保证了实践时间不会因为经费的不足而缩水。要想学生卓越,首先教师必须卓越,优秀的实习指导教师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我校鼓励青年教师合理安排教学任务,积极进企业、到一线,有计划地安排45岁以下没有工程实践背景的青年教师分批到烟草企业从事最少一年的工程实践,增强了青年教师指导实习的实践能力。同时鼓励有经验的老教师多深入企业或顶岗或调研。通过多管齐下的方式,丰富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进而组建高水平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4]。
五、结语
2011年11月,河南省政府和国家烟草专卖局签订共建郑州轻工业学院协议。按照省局共建协议,国家烟草专卖局鼓励和支持我校积极参与全国烟草系统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交流与合作,参与国家烟草专卖局重大科研活动和技术咨询;指导和支持我校加强烟草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河南省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我校在国家烟草专卖局的指导下,加强与相关的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合作,积极参与烟草行业的决策咨询、科技攻关等工作,建设以烟草加工为特色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将我校建设成为中国烟草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基地。这些政策支持都为我校烟草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京新,王世清,,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工科类本科生就业适应性的影响[J].中国轻工教育,2012,63(1):11-13.
[2]王建民,杨靖,刘春奎,等.《烟草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作业指导书》的编写及应用[J].轻工科技,2013,173(4):164-165.
关键词 创新性实验计划 测控技术与仪器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曾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国内各高校也都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己任,不断推进教学改革,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改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很多高校借鉴了一些国外高校的做法,在教学活动设计上进行改革,逐渐从侧重书本知识和理论教育,实验教学较少,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不多的模式向强调对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设计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和测控技术相关的一些课程,更是如此。
2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局限在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高度强化实践环节,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实践环节,培养创新精神和工程素质。实践教学环节分成三个层次:课内实验、独立实践、开放性实践。
我们建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采取开展暑期夏令营,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在本科生中开展测控技术与仪器学科前沿讲座,开设创新性设计课程,开设网上科技论坛搭建师生交流平台等措施,从大一开始就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与训练,建立了大二打基础,大三做实战,大四带大三参加科技竞赛获奖的基本模式,将毕业设计与竞赛无缝衔接,本科生在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的获奖比例达全部学生人数的50%以上。最重要和最有效的一个方法是启动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通过一定的资助鼓励同学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专业意识教育和创新思维教育,使得学生在创新思维、研究方法、创业能力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优异成绩。
3 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占有重要位置,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通过国家级、校级、院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申报与实施,调动全体教师和同学的积极性,以适当的资助和提供学分的方式,激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进行独立的创新性设计,从而能快速有效地培养其创新能力。
下面以创新性实验计划“三维精密运动平台运动误差检测与补偿”为例,介绍其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具体实施。三维精密运动平台在精密机床、微操作机器人、精密仪器仪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而由于运动机构的制造和装配的不完善,不可避免地会使运动平台的实际位移偏离它的名义值,这一误差常称为运动误差,比如直线度运动误差、角度运动误差、垂直度误差等,势必会对机床、机器人等执行机构的运动精度带来影响,如果执行机构是测量系统的一部分(如跟踪式测量),则必然会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带来影响。本项目以精密加工、精密装配的应用为背景,作为指导教师科研课题的一个子课题,通过对激光干涉测量技术、工业机器人运动学模型的学习与应用,将测控技术与仪器的专业课,包括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误差理论、测控电路、运动控制技术、精密机械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自动控制理论等的集光学、机械、电子、计算机各方面知识于一体,进行全面的综合运用。精密运动平台的控制原理结构如图1所示,把给定位移的值分成名义值和需补偿的量,把名义值传输到宏动平台的控制上,通过运动控制卡转为脉冲信号,步进电机驱动器把脉冲信号转化成角位移,控制步进电机驱动宏动平台;将需补偿的量传输到微动平台控制上,通过压电陶瓷控制器驱动微动平台,宏动平台与微动平台配合运动,实现了高精度的运动控制。
由于创新性计划的启动是在大二下学期开始,很多专业课程还没有学到,为此就选拔一部分学有余力,对科研充满浓厚兴趣的同学进行培养,组织申报,采取导师负责制,从项目申报、方案制定到具体实施,都有导师严格把关,并接受学院督导组的定期检查。项目组成员在申报初期对课题的准备就比较充分,理解有一定深度。针对三维精密运动平台的各运动误差分量,直线度运动误差、角度运动误差、垂直度误差,提出了相应的检测手段和补偿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借助先进的实验条件,采用激光干涉仪进行误差测量,搭建合理的光路系统,减少杂散光的影响,以及环境因素波动对激光波长的影响,测量精度可达0.01微米,精度高;通过测量得到的三维平台的运动误差,建立运动机构的位置与误差关系的数学模型,在实际运动的控制过程中,将三维微动平台与宏动平台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在线误差修正与补偿;在误差补偿前后,对三维运动平台的运动精度进行标定和比对,验证误差补偿效果,完成项目的预期研究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了全面的锻炼,掌握了测控技术与仪器领域的先进技术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一般方法,提高了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培育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具备了科技资料检索、科技论文撰写的技巧,并发表多篇科技论文,完成高水平的创新性实验研究报告。
4 结语
创新性实验计划在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起到引领作用。通过设立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并有效地组织实施,对于提高学生进行创新性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产生高水平的本科生的科学研究成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近三年的学生考研率逐年递增,就业能力显著提升,科技竞赛获奖能力与水平不断增强,都证明了我们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效果十分好。
参考文献
[1] 何岭松,王峻峰.用 PC 机上的资源建立测试技术课程实验教学环境室[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107—110.
[2] 林玉池,毕玉玲,马凤鸣等.测控技术与仪器实践能力训练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 隋修武,杜玉红,岳建锋,谢望.提高高等院校实验教学效果的新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9.1:60.
一、统一思想,扎实做好招生宣传
根据云南省教育厅《关于规范中职学校涉农专业管理的通知》文件精神,2012年秋季对新生录取实行“五限”,即:限学校、专业、年龄、区域和人数。为此云南省农广校专门召开了州市级校长工作会,专题研究招生工作,确定全省广泛宣传,按省教育厅的相关要求积极组织生源。同时作为全省的公办中职学校,云南省农广校争取招生简章纳入全省中职、五年制高职学校招生计划版《云南招生》进行宣传,进一步拓宽了宣传范围,扩大了生源。根据各地上报的办学点申报表和办学协议,以巩固原有教学点招生为原则,适当发展新的教学点,最终全省普通中专新生分布于临沧、红河、曲靖、普洱4个州市的10个县(市、区)分校,其中新增教学点2个。
二、结合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需求,深化教学改革
云南省农广校对全省16个州市校进行生源和专业开设情况的摸底调查,结合各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生产实际,在2011年中专专业设置的基础上,积极向省教育厅申报了新专业——畜牧兽医。同时协调统一全省中专专业,2012年全省成人中专与普通中专一致,统一开设现代农艺技术、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畜牧兽医和农村经济综合管理4个涉农专业,做到招生对象相对集中,农村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形式。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制定具有农广校特色的《2012级普通中专(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畜牧兽医专业、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在确保3年总学时数不低于3000学时基础上,调整和选择适宜的课程,并突出实践教学课程的比重。同时针对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目标,各办学分校可自主选择专项技能课,采取自主命题考查考核,学习方式灵活多样,而且凡是获得“绿色证书”学员可免修相应专业课程,这样大大提高了农民参加学历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人才培养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85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more and m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recent years, strong support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s of the state and the province and universiti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s become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show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s are breaking the previous training mode and become a new model. This paper aims at th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training project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and comparison, and taking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as an example, in-depth study of advantage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s,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 talent training; new mode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简称“大创”,是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成立将有利于各大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还能培养和增强各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能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1]目前,许多高校已经把创新创业教育列入高校教育、教学的内容。中南大学实施了导师制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天津师范大学在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大创”项目过程中探索出了“大创”项目过程管理的思路与方法并付诸于实践,成功开展了2012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动手能力。[3]针对绝大部分高校还没有相应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申报系统且项目的申报主要依靠专门的负责人员来进行登记和审批的情况,济宁学院学生自主设计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系统,此系统实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项目申报、项目审核、结题报告模块等十一大功能模块。[4]各大高校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积极响应的原因除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外,[5]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大大超越了以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更大的成效。
1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人才培养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
1.1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人才培养模式
各大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人才培养方案都不一样,各式各样,各有特点和特色,都结合了自身学校的特点制定出了符合自身学校的最优人才培养管理模式,目的都是培B出创新型人才。
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其管理运行体现在项目的制度、项目组织、项目的管理、保障条件等方面上。在制度上,南京农业大学实施具有一名副高以上职称的导师制“大创”,制定出了“大创”管理办法和工作方案,并且将“大创”正式写进了人才培养方案的拓展模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实施奖励方案;在组织管理上,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在项目管理上主要由项目负责人制定并实施,并在项目研究过半时提交《“大创计划”项目中期检查报告》,以利于学校了解“大创”进度,研究完成后撰写《“大创计划”结题验收报告》,并由学院“大创计划”工作组对研究项目进行结题验收;在保障条件中,学校提供实验场地、设备等支持,并设有专项经费,分别是教育部拨款、学校配套、指导教师科研经费、社会捐助,且经费由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严格遵守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南京农业大学“大创”项目的实施渐入佳境,也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搭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营造了“双创”文化氛围,并实现了创新创业的广泛影响。[6]与南京农业大学相比,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管理模式与之有些相似之处,又有一些自身的特点。首先,相同之处是,在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中,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也由学院基层教学单位组织了严格的评审,对其历史学院本科生所提交的项目申报书进行审核和排序,过程公开、细心、科学、公平、客观,还给各项目负责人提出了修改和完善的意见,并推荐申报国家级训练项目。其次,“大创”的热烈开展也离不开学院领导的大力宣传,积极的组织申报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不同之处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除了有一些国家的科研项目基金支持外还创设院级、教研室级科研基金,营造了良好科研氛围,还把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与大学生科研结合了起来,创新性的建立了国家第二档案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安徽铜绿山考古基地等实习基地来作为学院学生集中实习的实践基地,每年在学院指定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大三学生都会前往这些基地实习3~4周,真正做到了实习与专业学习的紧密结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这种多角度培养模式,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科研水平。[7]当然,有自身特点的“大创”管理模式还不止以上例子,如北京邮电大学引入“模拟公司制管理”模式,开展创业训练计划和导入“创业导师”,引进“孵化器”,实施创业实践计划;[8]大连民族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立环境类开放式实践课程体系。[9]
总的来说,在实施并完成一个“大创”项目的过程中,主要负责人及其项目组成员的创新创业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并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地了解并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而丰富了自身的知识储备,从而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1.2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各大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都借鉴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旨在培养本科生的应用型能力,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的特征,具体方法是由学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更多的是体现了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中可以是一致的。究其原因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类型大致只有几种,分别是:嵌入式;分段式;预就业式;项目驱动模式;创业园模式;实习基地模式;订单模式等。[10]嵌入式模式也可以说是“校企合作”模式,[11]如应用型高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12]分段式模式,如齐齐哈尔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提出的培养方案:从教学体系入手,构建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系,打破以往落后的“三段式”模式转化为“两段式”模式,具体是以公共课程和学科课程为主的“学科基础阶段”和以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为主的“专业方向阶段”两个培养阶段,借此培养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还推行了“三个课堂相结合”教学模式,具体为课堂教学、围绕教学组织开展的多种活动、社会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3]还有实习基地模式,如嘉应学院计算机学院从培训师资、内容、场地、设备等方面考虑,在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中选择了与其学院非师范专业相关度密切的资质优良的培训机构作为见习、实习地点,根据课程教学安排,并安排指导老师跟随对实习单位进行全方位实地考察。[14]
1.3 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结果
从管理模式来看,“大创”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给学生自主实践、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得学生能独立自主完成实验。实验的构思、设计、申报、过程、结论等都由学生独立开展实施,老师只是起了辅助作用。这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钻研能力、实践能力,还能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虽说近几年实行变革,以新型课堂为主,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时间缩短,但教师还是起主导作用的,这使得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动脑筋,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同时,“大创”设置的各种资金支持使得学生有能力去证明或验证个人的想法,使得学生更敢去“想”,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缺少这种制度,大多数是对学生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容易按照一个标准去塑造学生,往往使得一些学生的自身创新思维被埋没了,个性发展被忽视了。[15]此外,自从教育部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列入高校教育、教学的内容之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已成为教育部开展“卓越计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并且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16]以上种种证据可看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有倒逼人才培养新模式趋势。
2 “大创”项目在我校的实施及成效
2.1 主要实施模式: 竞赛-科研-本科生导师制结合[17]
本校“大创”项目实施方案主要是开展科研专题讲座、本科生学术交流会,结合各类科学技术竞赛,使学生广泛了解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大创”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实施校级本科生科研项目立项、“导师科研帮扶计划”,给想从事科研活动的同学提供帮助。在正常教学范围内开展科研创新活动,“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环节是我校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2.2 保障条件
第一,我校F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1个、科研二级实验室2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培育基地1个。科学实验中心是右江民族医学院的科研共享平台,其中的各类仪器设备总值超过3亿元,面积3550余平方米,包括9个技术平台,即细胞生物学技术平台、基因组学与蛋白组学技术平台、免疫学技术平台、临床检验技术平台、病理诊断技术平台、动物实验技术平台、民族医药研究与开发技术平台、少数民族人类学研究技术平台和环境与流行病学研究技术平台。配备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有力保障各实验室正常运转。
第二,我校拥有SPF级实验动物中心1个,面积600余平方米。实验动物中心生产的SPF级别实验动物(大鼠、小鼠、裸鼠)获得了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和生产许可证,为学生开展“大创”项目提供高质量的实验动物。
第三,针对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训练中出现的信息获取障碍问题,我校根据图书馆学科服务能力提出了“知识服务体系”,提高了大学生信息能力并服务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8]
第四,我校“大创”项目设有专项经费,主要有教育部和自治区拨款、校级科研课题经费、指导教师科研经费等。每个项目资助经费额度在3000元及以上不等,充分保障了科研项目的实施。
2.3 学生科研成果硕果累累
我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以来,参与学生2048名,共获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各95项和266项,校级学生科研立项314项,共发表科研论文454篇,学生参编著作2部、参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其中已经获专利授权1项)。学生参与的科技项目获广西科技成果鉴定3项、获市厅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科技创新奖和科学技术奖等3项,学生获得全国性、自治区性和校级竞赛奖多达150多项,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极大的提升了我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校荣获2015年全国毕业生就业先进典型经验50强(广西只有3所高校获此殊荣)就是最好的明证。
2.4 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学校大学生科研论文大赛、学校大学生“创新杯”科研论文大赛、药学院药学实验技能大赛、药学院药学知识技能大赛等各种竞赛的结果表明,随着“大创”项目的逐年开展,参加大创项目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科研成果也越来越丰厚。竞赛获奖人数的不断增多,从另一方面也提示着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17]
2.5 扩大我校的影响力和提升了我校的知名度
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2次,学生第一作者学术论文在两次国际学术会议英文宣读2篇、在国内学术会议交流12篇,受到与会代表的赞赏。中国人民第三 三医院对我校实习生评价:“临床基础能力较好、操作能力强,在我院的临床工作作风扎实。”广西壮族自治区评估专家到我校评估硕士点立项建设单位时也给予了高度评价。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评价:学生毕业到单位工作后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爱岗敬业,为当地医药卫生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从另一方面来讲也得益于在校期间从事的科研活动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17]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型人才越来越被社会所需要,供不应求。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是各大高校目前主要的工作,而如何才能快速有效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是各大高校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实践证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能极大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成为各大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倒逼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通讯作者:黄锁义
本课题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中药化学学科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2]32号);广西重点学科药物化学学科建设项目(桂教科研[2013]16号);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B198);2016年广西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自治区级创新创业民族医药教学团队(桂教高教[2015]93号、桂教高教[2016]6号);右江民族医学院2014年度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右医教字[2014]39号)
参考文献
[1] 刘长宏,李晓辉,李刚,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163-166.
[2] 杨芳,韩雷,尹辉.中南大学扎实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J].中国大学教学,2014(10):33-35.
[3] 高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过程管理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3.16(6):158-160,163.
[4] 张伟.济宁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5.
[5] 潘一,宋力,杨双春,等.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几点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6):30-32.
[6] 李海燕,吉东风,吴悦,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模式探究――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时代教育,2016(7):89-90.
[7] 陆晗昱.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教育教W论坛,2014(5):134-135.
[8] 郭莉,王菡,王栩楠.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管理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6):118-121.
[9] 仉春华,欧晓霞,张凤杰,等.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下环境类卓越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4(34):147-148.
[10] 孙诚.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R].中国教育报,2013(12):25.
[11] 匡德花,黄顺杨.嵌入式校企合作――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新路径探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5(1):10-12.
[12] 周建群,殷闽华.应用型高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62-67.
[13] 苗雨君,陈红梅,齐秀辉.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34):71-72.
[14] 罗予东,陈伟君,张德勇,等.山区高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213-216.
[15] 殷文婷.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民族学院“大创”项目为个案[D].民族学院,2015.
[16] 钱小明,荣华伟,钱静珠.基于导师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7):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