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教育论文范文

初中历史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历史教育论文

第1篇:初中历史教育论文范文

一、激励教育法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的作用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心理素质居于核心地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正常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走路!”这句话道出了激励教育法成功的秘诀,也是学生素质发展中的一条捷径。现代科学证明:人的兴趣、爱好、愿望和热情都会使大脑处于活跃的状态,此时进行学习和记忆,不仅记忆牢固,还会使人沉浸于学习和记忆事物的乐趣中,产生幸福愉快的感觉。如果教师对学生歧视偏见或吹毛求疵,学生就会精神紧张,惊慌失措或情绪低落,这时大脑如临大敌,处于消极状态,设立各种防御机制抵制信息编码,学习和记忆效果就差,因此,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激励依然是教育的诀窍,歧视偏见则是教育的大敌。

二、要适时渗透激励机制,将“激励”带进语文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这样说过:“教育,就是给人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学艺术就是激励的艺术。”语文课堂要让学生不仅敢想,更要敢说、敢做,创设民主互动的良好课堂环境,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具体地说,可以导语激励,调动学生情绪;活动激励,体验成功喜悦;朗诵激励,使学生情感涌动;时事激励,展示人性的光辉;对话激励,捕捉思想的火花。在语文学习中适时渗透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同时,也要将“激励”带进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学实践中,无数成败的事实启示我们:老师一个激励的眼神,一个信任的微笑,一回肯定的颔首,一句鼓动的话语,可以驱散学生积聚在心底的自卑的阴影,可以找回他们失落的自尊,可以唤醒他们封尘的潜能,从而使他们信心足起来,手臂举起来,声音亮起来,做人的腰干子也挺起来!从而推动和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除了将“激励”写在脸上外,还应将“激励”贴在墙上,如果是进步比较突出的同学,我用一张“优点卡”,连同习作一起张贴在教室的光荣榜上。这样不但激励了被表扬的同学,对全班同学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只有将课堂的主体--广大学生调动起来,语文课才能真正成为涌动生命活力的课。

三、拓展语文学习渠道,激励学生主动探索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应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动的语文课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尽量拓展语文学习渠道,激励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具体的做法主要是:坚持语文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坚持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语文教学与班队活动相结合;坚持语文教学与电脑网络相结合。经过几年来的实践与研究,我校已经建立一个能够全方位,高实效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开放的教学体系,以激励学生主体的探索的兴趣和精神。正在形成自己特有的一套理论和实践经验。实验优化了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运用激励教育法要做到赏之有度、识之有据

运用激励教育法的关键是要做到赏之有度,识之有据,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点而不自卑,中肯地看到自己的不足而不自大。在具体运用中,必须把握好三个环节:一要善于发现“闪光点”;二要学会欣赏学生的长处;三要把握好激励的尺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依照激励教育法的“激励”、“平等”、“宽容”、“信任”等原则,树立民主融洽的师生观,注重挖掘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创造性地应用激励教育方法,满腔热情地去关爱每一个学生,非常理智地去引导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我能行”、“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觉醒,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激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并将其“放大”和强化,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激活每个人的潜力,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提高学习成绩,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五、运用激励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第2篇:初中历史教育论文范文

一、先学后教,因循利导,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1.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语文教育本来就缘自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灌注式”语文教学弊端――肢解文章的分析、纯知识的训练、纯技巧技能的强化、学习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境地,对新时期教育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应当把握新的课改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年级“闪亮登场”的机会,来更新我们的思想,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武装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丰富我们今后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2.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先学后教”式教学方法。学生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一堂好课,犹如画家画花,独画一枝,留点天地,让欣赏者去遥想;如同诗人作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较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这里,教师只是启发、引导,该导时导,当讲处讲,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从而使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的讨论。不忽视实在的教学内容,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视学情、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盲目进行过于宽松、不作评判的模棱两可的评价。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自由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提供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设下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创造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疑惑,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们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提示,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和尊严。

4.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智力的开发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是意义的建构者,传统的教学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育思想的更新,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分组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的尝试的关键。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合理分组,合作阅读,培养学生集体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合作是人类相互帮助完成任务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及知识经济的即将到来,需要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不但要有竞争的意识,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发展的意识。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取长补短。一般每小组由四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例如组长,记录员,发言者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也可以有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这样的组合:一个程度高一点,一个程度低一点,或者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等的同学组成“同伴”。通过小组的互相帮助,使成员不再有置身事外的感受,积极参与讨论,可以在每组中确定一个发言人,总结本组各成员的回答。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学会独立欣赏文学作品。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即兴演讲的能力,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及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思维,激发教学,激励学生发挥自主性、独立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3篇:初中历史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学习环境;学习任务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不断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地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找到学生的自身特征是每一个优秀教师应具备的能力。通过教师的不断努力,教师采取多元智能理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表现自己的学习优势,可以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展现自己的爱好与优势,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一、创设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初中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优势,就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创设出多元智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爱好,更加热爱学习,使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童趣》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给学生分发各种玩耍的材料与物品,让学生自己尽情想象和发挥,将自己喜欢的事物变得更好玩、更美好。教师在学生选择的时候发现学生的智能思维,在未来的学习中给予学生更好的帮助与支持。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坚定学习的意识,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找到学习的技巧与关键,更好地进步与全面发展,在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展示自己的优势。

二、制定个性化的学习任务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有不同的喜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梦想,所以,教师应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任务,以此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样也充分达到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的“因材施教”的要求。

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智能水平差异,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既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又要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的各项智能都得到充分发展。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将不同智能层面的学生进行分组,进而使各个智能层面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在学习《亲爱的爸爸妈妈》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智能水平把他们分成若干小组,并给其制定相应的任务,在分组的时候可以把智能水平差距较大的学生分为一组,这样能够在合作中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记录生活中的爸爸妈妈,每个小组成员各有分工,有的拍摄生活照片,有的录制视频影像,有的进行文笔记录,还有学生进行汇总和后期制作。最后,小组把自己的成果与同班同学分享。在分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组内每一个小成员都得到多元智能发展,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在合作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发现了别人的闪光点。

通过实施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教学观念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总而言之,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师通过创设多元化学习环境和制定个性化的学习任务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促进了学生多元智能发展。教师要充分理解多元智能理论,并将其灵活应用到教学当中,尊重学生的智能特点,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第4篇:初中历史教育论文范文

一、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特点

1.学生智力发展的差异性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至少可以分为七个范畴,每种智能在每一个人身上的表现程度也大不相同,所以,对于初中生来说,就不存在优等生与学困生的区别,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老师不应该片面地评价学生的好与坏,如果只在某一个方面去评价学生,不能真正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及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多种途径,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

2.语文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应具有全面性,不能片面地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有效地推动了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不仅在学生的学习上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还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教学过程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3.初中生角色的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应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而且多元智能理论更加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角色的主动性,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不将个人感情带进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选择课外读物,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与教育,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应该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通过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对于优点继续保持下去,并且积极地改进自己的不足,使学生不断地提高。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学生观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感情与兴趣爱好在不断地变化,如果一直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用单一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发展,这将会对学生个性的发展造成严重的伤害。随着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教育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学生观更加符合现在教育要求,根据学生不同的智能现状,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与发展途径,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在我国的语文教育中,传统观念比较严重,学生的潜能得不到有效的发展,但是多元智能理论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能够发现学生的优点与不足,使学生强弱互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有助于形成因材施教的教师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校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并且帮助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智能。为不同智能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课程,并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地创新出与学生智能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学生的差异性被忽视掉,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都是统一安排、统一要求的,这样就可能会使一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失去兴趣。多元智能理论提醒我们,虽然每个人都存在着几种智能,但是这些智能个体身上的组合形式与表现形式是不同的,所以,学生之间就会出现差异,教师应该对这个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地发展,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3.有助于形成公平公正的评价观

第5篇:初中历史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和谐 融洽 构架 初中 语文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以下是我在我们青海省贵德县民族寄宿制学校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体验与感受。

一、如何讲、学生才会听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首先要赢得学生的尊重,而要想获得学生的认可,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一个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及知识面不广的教师,是很难给学生以人格的感召力。因此教师不仅仅是要教,更重要的是不断地学习,学习本专业的最新知识,学习并了解各方面的知识,并且要学习如何去教,勤于思考教学技巧,即要了解怎样讲,学生才会听。

当然,我们大部分老师在专业知识方面是无可指摘的,然而学生却不一定喜欢这样的老师上的课,这里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教。刚刚参加工作时,我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上课要讲的东西很多,但没有那么多的时间都讲到,所以如果学生们都安静的坐着“认真听”我们就能大幅度的提高教学效率。然而结果却恰恰相反,虽然我的发音很标准,我讲解的知识点很系统、很到位,可是学生仍然不爱听,为此,我曾经很苦恼,后来在调查中我发现,我的课最大的缺点在于,只是就上课而上课,只是备课,并没有备学生,现在的学生很早就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果我们要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就必须先帮他们揭开课堂上的情绪包袱,要使我们的课堂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如果我们讲的过多,给学生的命令就会越多,而这样会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那么他们的敌对情绪也就越来越强烈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呢?其实一个小玩笑,一个小游戏,一点点幽默,都能活跃课堂气氛,都能让学生们动起来。我们要尽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以为学生们提供活泼,主动地发展空间。而且我们要尽力鼓励每一个学生大胆展示自我,不管学生的个人见解怎样,都尽力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的评价,我们应该更侧重看学生的能力,思维是否得到和谐发展。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个人都是可塑之才。我们要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学的轻松,学的愉快。其实,只要学生们喜欢听你的课了,那么师生关系自然也就会融洽很多。

二、如何“惩罚”学生

其一,教师要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更何况是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孩子,我们要正确的对待学生的错误,面对学生的错误,不管在何种情形下,首先要使自己冷静下来,切忌与学生计较,粗暴的对待学生的错误,有时,教师的过于激动,会使事情变得更加糟糕,尤其是在课堂上,更要先顾大局,尤其甚至在学生言语中有冒犯教师权威或尊严时,更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我们是教育者,先不要与其计较,其实宽容并非代表软弱,有时它比严厉批评更有力量。其实它的目的和严厉批评的目的是一样的,而经常批评那个却会极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用宽容对待学生却能保护学生的自尊,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批评呢?但是宽容应该有一定的限度,过度的宽容就成了纵容了。

第二,教师要相信学生。信任是师生和谐的桥梁。人是富有感情的,心灵之窗总是向热情,信任的人敞开着。教师的信任是师生之间感情交流的入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相信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去相信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有失误的学生,不带“有色眼镜”去看他们,而是给予他们信任和期待,相信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进步因素,产生自信,产生力量,从而能消除不足,更新自我,从认识自己错误中得到成长。信任是一种无声的而教育力量,能树立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威望,有一句话常说“以心换心”,如果教师能真心的信任学生,那么学生才会真心的相信教师,这样才会消除他们心中的隔阂,他们才会对老师敞开心扉,心悦诚服的接收老师的批评和教育,才会自觉地去转变自己。

三、教师要善于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我这里所说的情感交流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上,而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言行,也能影响与学生的交流。平常遇到自己的学生,尤其是哪些“问题”孩子要主动点头示意问好打招呼,主动地与其聊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进行交流沟通,逐渐拉近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或是生活中的烦恼,都要善于聆听,并耐心的帮其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当学生感觉到老师是他们的好朋友时,就会乐意与你接触,向你敞开心扉,听从你的教导,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积极地与老师配合,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果。

古人云“若言琴上有琴声,琴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是说弹琴,既要有琴,还要有弹琴的手指,两者只有巧妙地结合起来,才有美妙动听的音乐,教学过程同样如此,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否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将会直接影响着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总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的,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因此教师应尽种种努力以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第6篇:初中历史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基础病理学;实验教学;问题;有效措施

对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来说,卫校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培养环节就是基础病理学实验课。因为这个教学内容将直接的关系到供应给社会的学生的操作技能,所以在深化改革基础病理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一个核心的和焦点的问题就是如何开展基础病理学实验课。

一、基础病理学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提高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度

传统上的教学多侧重于理论的授课模式,不存在完成独立的教学体系,教学的内容也非常的陈旧,具体的实验教学模式被忽略,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再加上落后的实验设备,缺乏的实验用品,这些都使得学生进行独立实验作业的技能非常的缺乏,对学生的操作技巧来讲,是非常的不利的。另外,目前的卫校缺乏专职的基础病理学实验课教师。基础病理学实验课教师甚至还出现兼职的现象,这些对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二)不合理的成绩考核制度

观察目前学生的实验报告,可以总结出如下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书写框架被束缚和固定化,较少、较浅的分析了实验的具体结果和过程,还存在普遍的广泛的抄袭现象。甚至还有部分学生并没有完成具体的实验报告,而只是按照教材进行了内容的填写。这些使得教学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对于学生本身的作业技能来讲,没有任何的实效性。

(三)实训的缺乏,认识的不足

基础病理学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态度多为消极的、被动的,这样铸就的人才也就没有多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够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缺乏研究和学习的热情,学生也不可能对工作充满兴趣和乐趣。特别是在传统的基础病理学实验培训环节中,经常是局限于校内模拟环境中检测和验证理论知识为主的内容,导致学生未能尽可能多、尽可能早的接触社会、接触人群。从而让学生存在认识的不足的问题。

二、对基础病理学实验课进行深度的改革

(一)对实验课教学要从思想的角度予以高度的重视

实验课教学的产生源自理论和实验的结合,是将实验纳入教学内容的直观表现。在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验同样重要,对于中职教育这个更加关注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水平的教育阶段来讲,实验教学需要得到更高的重视。实验课教学的加强不但依赖于人们的重视,还需要加强硬件投入,不断的完善设备,使得学生们的动手作业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和改善。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需要将自己的态度端正化,需要对课程的重要性予以深刻地认识。对实验课进行观察总结,可以发现其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相比于理论教学来说,更加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师资队伍的不断加强

实验室,需要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也就是说需要加强对实验室的技术管理,对现有的技术人员,可以借助于培训和进修的手段,帮助提升他们的作业技能和操作水平。为了更好的调动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可以从制度的层面入手,比如待遇、职称等等,深度调动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主动性。

(三)教学模式的不断改变和调整

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学模式多为“填鸭式”,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详细地讲解了实验的具体原理,仪器的具体操作方法,药品的使用内容,而且还告诉了学生具体的实验结果,乃至误差分析,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讲,这是非常不利的。对于本文的作者来讲,在基础病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最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应该是启发诱导式的。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具体的实验操作中,老师要对学生的操作进行多观察、多辅导,总结有共性的问题,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动手作业能力。

(四)多元化的考核体制

在中国的整个教育制度中,一个最为广泛的影响就是成绩考核制度。这一制度对于基础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来讲,也产生着广泛而且深刻的影响,为了更好的提升教学目标,就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制度。传统上,实验课并没有严格的考核项目,对应这种体制之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日渐的懈怠,课程本身也只挂了一个虚名。在多元化的考核体制之下,实验课的成绩需要具体化,组成不但含括了操作成绩,还有平时成绩,平时成绩的组成包括了10%的课前预习成绩,20%的课堂表现成绩,20%的实验报告。课前预习的要求为实验目的、方法和原理的明确掌握;课堂中间考核的重点为学生的动手和协作能力,在具体的实验报告中,需要对学生的实验收获进行重点考察。考试选取的主要为学生的操作和学习能力,这些不同考核层面的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改善学生的实操性。

三、结论

基础病理实验课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更加的贴近和符合时代的要求,要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中等卫生技术人才,要更加有助于提升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医疗卫生事业和水平,时刻的关注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乔敏,张云,杨泽礼,赵阳.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教学效果的实验性研究[J].医学教育,2005,(4).

第7篇:初中历史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自主学习理论;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策略;分析

前 言

在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中,老师一直是处于语文教学的主体地位,他们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导,对学生有绝对的权威,所以,在此基础之上的学生都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而学生的自主性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对于这种教学模式来说,它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且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特别是对于语文这一需要想象与创造思维的学科,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是很难进行开放性创造,最终还是不利于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在这种情况下,初中语文新课标的改革就是要打破这种被动式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的个性发展放在首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高效率的语文教学是离不开师生间的交流,老师们合理的提问能够更加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从而有效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活跃课堂的气氛,进而提高上课效率。

一、我国初中学生自主性学习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学习兴趣缺乏,自我效能感低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但是很多初中学生由于目标不明确,没有做好对自己人生的规划,从步入校园的那一刻开始并松懈下来了,导致学生的积极性降低,学习兴趣缺乏。由于缺乏学习动机,一些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出现偏差,没有将科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上,再加之学习成绩不理想,打消了自己的积极性,降低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效能感降低的最直接表现就是无法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对其他人的依赖性增强,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缺乏明确的目标

很多学生之所以自主性学习能力较差,主要是因为其学习目标不明确,自觉能动性降低。目标是是学生取得学习进步的指航针,同时也是构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部分。但是很大一部分学生从来没有主动制定过学习目标,对于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都没有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在中短期目标的制定方面比较模糊和笼统,缺乏一定的可行性和指导性。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制定脱离了学生实际情况,没有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的学习目标过高,导致无法完成,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目标制定的太低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为目标太低学生很容易完成,会使他们缺乏学习竞争,安于现状。

(三)学生的元认知策略比较低

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太低会直接导致学初中生对于一些学习策略的认识出现偏差,自主性学习能力降低,元认知的主要目的是计划学习并对学习实施有效的控制同时还可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由于缺乏元认知能力很多大学生在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对学习的监控过程无从下手,学习评价没有科学依据。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背诵、反复记忆、讨论、认真思考等。对于一些元认知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都很容易做到以上几点要求,但是大部分的学生还依然无法做到,尤其是学习的时候不能做好记录与整理。在一些初中学校中,部分学生对元认知的使用缺乏灵活性,只会在特定的情况下使用,换成另一种环境的时候就不知道如何使用了。

(四)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

学生的自控能力也就是学生对自己的控制能力,在目前的初中校园中有很少的学生能够经受起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这也就要求学生如何实施有效的自我控制。很多的学生受到其他学生的影响,经常出去玩,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尤其是课后时间他们很少进行自主学习,考试的时候成绩自然下降的比较明显。与以往初中学生不同的是,现代的初中生比以前的学生更为懒惰,大部分学生太过于松懈。尤其是计算机快速发展的时代,很多学生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资源的优势进行学习,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将大部分时间投放于网络游戏上,只有在需要的时候偶尔会上网学习一下。

二、自主学习理论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策略分析

(一)立足初中生的学习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设问

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在思考和解析问题方面还显得不够成熟,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们在设问时要注意把握问题的方向与难易程度,针对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与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提问。一方面,老师的提问,学生们答不上来,这样就会导致课堂气氛变得尴尬,使课堂变得沉闷,很可能一堂课就这么无味地进行下去。另一方面,老师的提问太过于简单了,学生根本就不会去展开想象与思考,这样就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老师们的设问也是要把握好度,既要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又要使课堂活跃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二)注重提问的方式方法,多变性地设问

我们可以试想,如果老师们的提问方式总是那么突兀的单刀直入,莫名其妙的就丢给学生一个问题,学生们会很积极地去思考吗?课堂的气氛会变得活跃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学生们此时只会感到无味,很难跟上老师的上课节奏。所以,老师们在上课的时候,应该采用多变的方式进行设问,有时可以单刀直入,有时也可以婉转,这就看老师们如何去把握了。

(三)不能限定标准答案,学生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在语文这门主观性很强的学科里,往往一个问题是不可能会有标准答案的。有时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比较片面或者是不完整,此时,老师们不能一棍将学生“打死”,而是要逐步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与思考,把握问题的全面性。在某些问题提出之后,老师们可以变向地去提示学生王哪个方向思考,因为答案并不一定就是唯一的。

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老师们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所以,对于初中语文老师来说,一定要讲究教学的设计策略,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通过简单的设问技巧,使学生逐步进入到语文的学习情境中去,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晓琴.有关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策略的思考[J].新课程(中学),2012(5).

[2]何雁翔.自主学习理论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策略[J].价值工程,2010(6).

第8篇:初中历史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学方法;乡土资源;整合;开发

历史是一门人文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各种学科和知识,容量大,内涵广,要想真正上好历史课,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具有其独特性,需要我们发掘和收集整理丰富的教学资源。总体来说,资源包括文本资料(包括一些史书,传记及相关的文学作品)、历史遗址遗迹、文化遗产(物质和非物质的)、历史文物、图片,影视资料、实物,还有人物等等,因此获取和开发利用这些资料对于历史课的开展很有帮助,甚至必不可少[1]。为此我们应通过多种途径去搜集和整理发掘一些历史教学资源。

1 教科书为核心,广泛涉猎其他学科

开展历史教学必须以一定版本的教科书为基本依据,严格依据历史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深入挖掘,吃透教材,认真完成标准赋予的基本任务,基本内容。从中我们可以获取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基本知识,以此为纲。但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兼容性很强的学科,与各个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因此必须具备较宽泛的知识面。在知识的维度上要求更高,在进行一些必要的补充和延伸拓展。使历史课真正成为一门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的学科,树立大历史观,这是历史教学的基本架构[2]。此外,老师还应该善于利用校园网上的历史学习资料和拓展性介绍,积极主动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发挥其教学作用。

2 充分和合理的应用一些当地的历史文化胜地资源

我们甘肃历史悠久,资源繁多,种类齐全,内容丰富,有很多古迹遗址。如在我们临夏有著名的彩陶文化,和政古动物化,广河齐家文化遗址,永靖的炳灵寺石窟闻名遐迩。还有毗邻地区如:临洮的马家窑文化遗迹,天水的大地湾文化遗迹等等,还有如永靖的炳灵寺石窟,罗家洞藏传佛教圣地,吧咪山道观等。全国各地都有很多历史遗迹、遗址、档案馆、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珍贵文物等,非常丰富,不胜枚举。这是我们历史教学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3 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教学资源

以往,对农村地区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远远不够,过分强调教材资源,但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却并不明显。事实上,农村历史教学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沧桑厚重感令人神往、革命先烈陵墓让人肃然起敬、历史遗迹让人感受至深、文化老人就如同历史活化石、非物质遗产处处散发着独特的历史魅力、个性十足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等,初中历史教师要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些社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历史知识,因为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比较淳朴敦厚的资料。真实客观,具地方特色。还有一些村中有些家庭中流传下来的文物,以及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河州贤孝,河州北乡财宝神等,永靖傩文化之乡,傩文化源远流长。河州是花儿的发祥地之一,永靖县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花儿的采集地”,这里的花儿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极富地方特色[3]。是本地区原生态的文化形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应该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历史资源。

4 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校图书馆、影视资料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基于信息发展的多媒体技术与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多媒体课件、远程教育等开始出现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尤其是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图书资料和学校县上的图书馆。查找一些有用的资料。 如进有关历史题材的影片电视剧,纪录片,专题片可以说卷牒浩繁,种类繁多。这类资料形象直观,知识性,趣味性强,学生普遍喜欢。另外,网络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和丰富教学资源。我们可以有效的充分利用。在辅之于一些多媒体手段可以很好地加以利用。

5 因时因地制宜,制作教具、实物模型

因农村地区各种实体资源丰富,场地开阔,可以就地取材,因时因地自己动手制作,如实物模型,复制品,挂图,图标等,一则可以有效的激发学习兴趣,二则可以锻炼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三则可以拓宽知识面提高探究相互协作能力。

6 通过分角色表演,自编自导地方戏剧,展现历史形态

如可以用自编花儿的形式来展现历史故事,可以增强趣味性,使叫枯燥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趣味化,易于大家接受。使教学内容得以进一步的升华[4]。

7 结束语

总之,如何克服农村地区历史教学信息资源的滞后和短板,历史教学手段的欠缺,克服困难,扬长避短,凸显特色和优势,充分有效的利用当地资源,突出地域优势,因时因地制宜,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可以为农村地区历史教学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潘荣阳,论社区历史课程资源构成一一以福建南安农村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2008.(10).2266-2267.

[2] 李勇.让历史课堂充满乡土气息一一论乡土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素质教育论坛.2009(12).117-118.

第9篇:初中历史教育论文范文

 

历史学科分论坛会议分别于4月12日下午在华东师范大学文科大楼、4月13日上午在上海青浦区朱家角中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高等师范院校的20余名专家学者代表参加了论坛,会议由聂幼犁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系)主持。在前后两天的教育论坛中,各位代表们主要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关于师范院校历史教师

 

教育当前面临的各类问题

 

1、毕业生就业率低

 

叶小兵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首都师范大学培养历史教师正处于一个危急阶段,去年就业率60%,历史系师范类毕业生40%找不到工作,除了北京市的客观原因外,学校的师范教育定位不确定、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下降,竞争力差,也是原因之一。

 

庄韵勤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师范大学历史教育毕业生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最近能走上中学历史教学岗位的比例在下降,最低的一次大约只有20%左右。

 

编者评述:实际上,中学人事机制的僵化也是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现在在岗的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并不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不在少数。这就造成在岗的不合格,合格的没有岗位。农村中学仍需要大量的本科毕业生,但是,有些大学生也不愿意到农村中学去。当然,农村中学的待遇较低也是客观原因,这需要有关部门统筹解决。

 

2、历史专业基础课不扎实

 

蔡坚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现在中学历史老师中的青年教师专业基础不扎实。主要表现在:一是知识陈旧,有些还把过去学的很旧的知识教给学生。二是没有创造力,中学教师的创造力集中表现为对教材富有个性的把握,但是现在的老师做不到。

 

贝国梁高级教师(朱家角中学):刚刚毕业的历史系师范生,最先暴露的缺点就是通史知识缺乏。结合多年来在教学中的体会,我认为现在中学最需要具备如下素质的历史老师,其一,必须有一种敬业爱岗的精神;其二,有相当丰富的专业知识,包括比较扎实的通史知识、与通史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史学研究方法;其三,中学老师需要有比较强的口头表述能力;其四,还要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王斯德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教学问题》杂志主编):中学教师到底缺什么,恐怕主要还是缺学科知识,现在根本的问题是提高教师的学科水平。如果教师本身对自己所教专业知识没有比较高的水平,怎么能教好学生?

 

编者评述:专业基础薄弱是普遍性问题。年轻教师知识的短缺还是正常的,历史知识的积累不可能在大学全部完成,在从业过程中,持之以恒地阅读学习,慢慢提升,可能是必经之路。更令人担忧的是。现在部分中学教师思想僵化,不知学科发展的趋势,仍囿于中学的一套传统模式。教师是课改的关键之一。怎样提升整体中学教师的水平是一个大问题。培养的年轻教师如何具有新思想、掌握学科发展的新知识,使其很快成为适应素质教育所需的新型教师,是师范教育的任务。下面的发言针对这个问题。

 

3、师范教育的历史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有问题

 

陈辉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现在的一个教学弊端是,大学教师讲课是根据自己的科研课题、研究的程度,讲什么内容完全凭个人的兴趣,不是根据一定教学计划。特别是两门通史和史学理论应该根据中学课改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现在本科生的史学观念很陈旧。至于史观在中学中的应用,据调查,70%的老师说他们在大学里没有学过相关知识。

 

赵克礼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培养教师的课程体系和我们教给学生的教学理论、我们所给学生的知识,事实上很多时候是假的、空的,脱离中学教学实际的。我们要培养的是21世纪的中学教师,他们是肩负课改重任的中学教师,中学要实行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而我们大学的所有课堂都是在满堂灌,想要培养出能到中学去指导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师范生是很难的。

 

蔡坚副教授:现在师范院校历史系的课程设置和非师范类历史系的课程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只是多了几个教育理论课和教育实习的学分而已。师范类历史课程必须抓住“通史”,但是否增加了“通史”的学分就解决问题了呢?没有,还应研究师范类学生的“通史”内容和非师范类学生的通史内容有哪些区别。如果在大学里面学的内容和到中学里教的内容(包括基本方面和观点)基本不相关,学生的“专业基础”又何从谈起?问题还在于我们的课程形态、课程类型、课程性质和课程模式应该有别于非师范类院校的历史课程。现在有些大学老师的教学观念非常落后,他们的教学就是把自己研究的历史内容(结果)传输给学生,经过这样教学“师范”的熏陶,学生将来怎样到中学里面去教学?目前大学的课程是传输知识的课程多,培养能力的课程少。甚至像“原著选读”之类的课程,也变成了大学教师的“解读”课,是教师“读”,不是学生读。所以,改变师范类历史课程的形态、类型和模式很重要。

 

张元教授(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我讲一个案例,曾经有一段时间,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的入学率越来越低,比东亚系的入学率还要低,经过老师们的分析,发现整个系的教学设置出现了问题,教师们都是在讲过去发生的事情。所以他们就改革教学,即以问题为主,讲这个问题是怎样得到的,这个问题根据的历史知识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怎样论证的。这样改革之后,历史系入学率又开始高了。所以,最根本的恐怕还是,学历史不是要知道过去发生了多少事情,而是要从这门学问里学到其所提供的学科能力。相应的老师就要有能力,要知道这个问题怎么来理解,应该怎么思考,怎么理解出一些道理。老师怎么有这个能力,就需要一个力量,这个力量能提供培养能力的一些资源。比如说师范院校的专家教授们就应该让学生在很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最有用的东西。

 

聂幼犁教授:教师教育问题,固然与课程设置的学分比例有关,还应该包括这些课怎么上的问题,教学目标是什么。史学的诞生就是为了教育人、培养人的。历史教育的终极追求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人权、人性、人文的崛起。历史教育本身也要改革,要有人,要有思想,要有道德,要有智慧。我们的孩子将来不是都做史学家,而是要成为21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民。学生们要面向未来,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认识新事物,在学历史的过程中应该学会人生的道理、智慧和方法,通史课程要强调“通”,专史课程要强调“智慧”,教育课程要强调“务实”。

 

在一个封闭的社会中,大而化之的唯物主义高调,加上“灌输”模式的分析及其观点、结论,只要基本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就可能使基础教育中的历史教育取得短暂的成功;但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在信息社会中,如此做法,即使十分符合主流意识,就不可能成功。学生最喜欢、最需要的是在学习生动具体的、有史实的过程中学会实在的、可迁移的、基于唯物史观的观察社会、认识世界、内省自己的思想方法,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看得再现实一点,在经济后发达国家,在一个精神文明、社会诚信、荣辱是非严重缺失的社会中,这一点尤为突出。所以,我认为在未来教师教育和当前教师在职培训中,加强唯物史观的理论学习和思想方法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否则,我们的教育将在良好的、真诚的愿望中,在客观效果上走向自己的反面。

 

编者评述:这是很重要的问题。或许哈佛的经验具有普遍意义。我们能知道历史发生过多少事情?不客气地说,现在很多有成就的“博导”,也只熟悉自己的专业领域,历史学科的其他领域他们也不那么熟悉。中学教师反而要中外兼通。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首先应当基本掌握历史这门学问里的学科能力,要知道怎样理解历史,怎样思考,结论是怎样产生的。改革师范教育的课程内容应当引起广泛的注意。

 

4、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

 

陈辉教授:随着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各方面诱惑很大,历史系的学生真正能够安心做一名中学教师的少之又少,据我们的调查,至少有80%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赵克礼副教授认为,我们师范教育不仅仅是专业知识问题和专业技能问题,更重要的是专业思想问题。现在我们学校的情况是,免费师范生自己很茫然,作为一个免费师范生在报名之前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吗?知道这个职业要干什么吗?知道这个职业的特征是什么吗?学生不知道,很茫然的背后就是没有真正的动力。

 

编者评述:这是老问题。专业思想的稳固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有很多事实证明,展现历史学的学术魅力是使学习者发生兴趣的关键。

 

5、师范生教育实习存在问题

 

姬秉新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现在实行的师范生顶岗实习制度有一定问题。实习的作用是什么?是学生不知道怎么当老师,我们要手把手交给学生怎么做。教学法课程只是讲了一些方式方法,怎么做,要在实习中去学做。但是,目前师范生顶岗实习去了,规范的老师指导就没有了,规范的教案书写没有了,规范地试教也没有了,学生不会讲课,这样把学校的牌子也砸了。呼吁大家应该向教育部提意见,不要让师范生去顶岗实习。

 

叶小兵教授: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方面,实习尚要延长时间。现在教育部已经有明确规定师范生实习不能少于一个学期。现在首都师范大学的想法是4+2模式。四年本科,两年教师教育,其中有一年把学生放在郊区的学校,既支边,又加强教学实践能力。

 

二、关于师范院校历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

 

庄韵勤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的课程设置,从理论上说,主要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教学法;第二个层面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教材研究,第二,强调现代化的教学成分,开设多媒体或者现代教学,但是在第一个层面还要讲传统的教学法;第三个层面,是应对中学的拓展型课程的选修课。从实践上说,分为三阶段模式:第一阶段,见习阶段,定位是了解教师。在大一大二进行,主要分为观摩、理解、模仿。在学生了解中学历史教学情况的同时,让学生到学校做副班主任,参与到学生的管理工作。每个学期都会集中作一次交流,四个学期共四次交流,学生提供经验。第二阶段教育实习,这一阶段的定位是学做老师。安排18周,原先是6周。一方面,学会做班主任工作,另一方面是学科实习。第三阶段:研习阶段,定位是做好老师。把以前的实习小结延伸了,单独设了一个阶段,通过几种样式进行,不是每一个年级都是一种样式,第一,请特级教师为学生实习期间拍摄下来的交流课进行点评,因为他们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一定的层次。不像在前两个阶段请的是青年教师和中年教师,这样使得学生能够逐步接受。第二,我们要求每一个实习小组推出一堂学生提供一堂交流课,拍下来,然后选一两堂课,在特级教师点评的基础上,我们自己也点评,然后写出书面报告。同时在研习阶段我们也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在实习阶段的调查、研习,进而发展为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不仅要对现象描述,还要对现象进行解释。

 

周巩固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我们新的课程设置计划是这样的,通识课程是50学分,历史专业课是80学分,教师教育课25学分,一共155学分。通识课程除了外语、哲学等,还有10学分的人文通识课。变化比较大的是为了适应免费师范教育,设置了25学分的教师教育课程,这25学分的教师教育,可能会冲击历史专业教育。另外,在2004年开设了文科大综合课程。历史专业课分为三大块,第一大块是历史专业基础课,第二大块是历史专业主干课,第三大块是历史专业系列选修课。东北师大的历史专业基础课是由9门文科大综合课程组成的。从2004年开始,文史哲每个院系开设三门课程,共同组成9门课程,形成文史哲三个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历史系开设的课程有中国思想史、西方思想史,史学通论;文学院开设的有文学通论,古代汉语,中外文学名著赏析;哲学系开设的有哲学通论,逻辑学,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这就共同形成了我们历史系本科的专业基础课。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构成专业主干课。专业基础课32学分,专业专干课36学分,总之,必修课就达到了68学分,这样大大压缩了专业系列选修课的分量,只有12学分。去年免费师范生教育的开设,为了传统历史学科的建设,开设了历史专业的非师范专业——全球文明史专业,这是为想攻读硕士、博士的学生开设的专业。

 

王斯德教授:有这样几门类型课的设置非常重要:第一,两门通史课。这两门通史课是最重要的,一定要学好。要请最好的老师来上课,提高学生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第二,选修课。选修课要进一步升华,主要侧重于学习方法,不要太多,要少而精,学那些有代表性的,而且要教学生学会怎样进行研究。第三,经典著作。经典著作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讲中外的经典著作,让学生与古代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对话。第四,史家讲座。华东师范大学开了一门课就叫史家讲座,有学分的。第五,史学理论。光有资料,没有理论分析、没有理论思维是不行的,长此以往,讲课讲不好,写文章写不好。史学概论这门课要开好,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六,实践性课程。有两门课很重要,一是毕业论文,这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的全面考察;二是教育实习。第七,教育类课程。学生对这些课兴趣不大,但并不代表不重要,问题是我们在教育方法上还有问题。

 

张元教授:台湾的情况是把断代史加到了通史里面。中国通史16个学分,每周四节课,共上两年,这样,通史作为基础课就巩固了。关于经典著作,每两年在台湾大学开设一次“资治通鉴”课,鼓励学生如果对经典感兴趣,就去研究一部经典。据我了解,关于史家讲座,在香港大学历史系的每一位老师都要讲授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结果很多学生转到了历史系,可见教学效果很好。

 

编者评述:师范教育的课程问题或许“具有中国特色”。据了解,发达国家没有那么多高等师范院校,美国似乎就是这样。在我们国家的高等院校中,各类师范性质的院校占一定比例。那么,研究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就很有必要。目前中学教师的工作量比较大,一位历史教师同时教授4个班200左右学生的情况很普遍。如果参照发达国家学生与教师的比率,我国对教师的需求量还可能保持一个时期。师范院校要办出特色,取决于课程设置。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竞争教师职业,应当优于综合院校,但现在的实际不是这样。

 

三、关于历史“学科教学论”课程发展中的相关问题

 

朱煜副教授(扬州大学历史系):作为学科教师教育涉及的面很广,包括课程、课程体系、课程设置。通常我们认为要培养一位教师包括三块,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还有学科教学论。历史教学论这门学科历史还是比较悠久的,但是发展至今停滞不前了,为什么停滞不前?因为这门学科的发展中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两个方面,第一,是这门学科的归宿问题,这门学科是归在教育学门下的,是二级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下属的学科教学论,在教育理论的圈子里,研究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人很少,研究教育的人不关注学科教学,瞧不起,认为搞的是教学方法,技能、技巧。所以,这门的学科归宿没有位置,学科发展处于一个游离状态。这门学科将走向何处?这可能是摆在所有课程与教学论同行面前的一个问题,是向史学方向去还是向教育学的方向去?第二,我们没有从技能技巧方面向理论方面进一步提升,我们搞的研究偏重于操作性,还没有真正形成我们历史教育的理论。我们需要有宏观的东西,要搞清楚诸如历史教学论是什么,历史教学论要研究什么等基础问题。

 

聂幼犁教授:我从1982年毕业至今一直在思考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是什么?哲学?科学?艺术?到现在悟出一个道理,什么都不是,什么也都是。造好一座桥梁,物理学、地理学、化学、人文学……都要懂。我们就是造桥,就是要培养好学生,是扮演着“工程师”的角色。对历史教育论的学科歧视是肤浅的表现,没有道理,更不合情理。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学生,比研究猫、狗、耗子更复杂、更高级。历史是超空间、超时间的智慧,是做人的智慧,不是流水账,关键是我们要自己拿出历史的智慧来,使学生变得聪明、成功,而不是考试后就还给老师。

 

任世江编审(《历史教学》杂志主编):大学的职能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培养人,师范院校要培养能够承担历史教育职责的教师,另一方面,大学还承担着研究工作,学术研究体现了一所大学在这一领域的水平。本次学科论坛,研究师范教学和教师的培养问题,适应中学教学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怎样引领中学教学,研究的问题应该要影响到国家的相关政策和相关文件的制定。那么,我们就需要讨论,当前历史教育的关键问题是什么?现在我们的历史教育学不缺理论,纯理论的东西比较多,但是,历史教育是应用的学问,不是纯学术范围的问题。历史教育要传承民族文化,培养有理性的公民,现在的历史教育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吗?存在什么问题?师范大学应该研究历史教育的核心问题,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说现在的中学历史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历史教育的总体目标?这是我想跟大家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我们的课程原先大家说是通史体系,现在改为主题式的、专题式的体例,但是在内容选择上并没有大的突破。教科书将通史中的相关内容拼在一起就是专题,然后再增加一些社会生活的专题,主体内容没有大的变化。中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有历史教育的基本标准。讲了很多年的课改,新课程也没有很大变化。中学历史课程和大学历史系的课程,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学是历史教育,大学是培养历史专业人才,师范院校不仅要使学生打下历史学的基础,而且还要使学生明白历史学与历史教育学的关系,通过历史课程的内容达到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中学的特点。那么,中学历史到底应该学什么,是必须研究的问题。不明白什么是历史教育,不知道历史教育的特点,就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如果师范大学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须认识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的特质。综合大学的本科教育不用考虑这个问题。综合大学的历史专业完全可以从历史学发展的角度考虑课程设置,但是,师范教育似乎不可以。中学历史课程要具有时代性的特征,中学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同时也对师范大学的本科教育提出了要求。历史教育的时代性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中学历史教学内容要体现时代特征,我国有这个传统,发达国家也有同样的要求。课程内容怎么变化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没有一个与课程理念相配套的、有中学特点的中学课程内容,那么新课程所提倡的目标就很难达到,就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模式,历史课也就不会有生命力。要让学生爱学,就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重新选择内容、重新定位,要研究这个基础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就有了根据,师范教育的特点也就突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