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齐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核心价值观--对客户讲信用
人本立正,承诺是金
客户观--创造被客户利用的价值
湘财证券,惠人不倦
服务观--让客户满意
站着做人,跪着服务
湘财证券以文化创业、以文化立业、以文化拓业,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
湘财文化,已经成为湘财证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中国的不少IT企业都喜欢弄个体现企业精神的口号,这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企业精神并不是什么很玄的东西,以前国有企业就有这样的习惯。至于“口号”和“精神”两张皮能不能捏到一起,口号的制造者也许并不那么关心。不过,这样做的好处倒是很明显:对外宣传可以糊弄一下“行外人”,对内可以让员工更自愿地加班加点。
企业口号用得较多的是“求实”、“敬业”、“以人为本”、“创新”、“开拓”、“进取”等等。然而,似乎管理层更多地是在文意上下工夫,很少能真正运用到企业的实践之中。比如“敬业”,主管们认为就是加班,不停地加班表明工作卖力。其实加班是一种假象,用来掩饰效率低下或不合理的流程,对IT行业来说尤其如此。程序员们常常一个开发组夜以继日地关在一个宾馆房间里不停地编程序,甚至把客户也拖进去。这应该是软件工程学的畸形表现。
一个优秀的项目经理或系统分析师是绝不会让他的团队这样工作的,因为他们管理的是有智慧的人而不是无知的机器。出色的软件项目经理应该能够创造“软件流水线”,他们就是IT企业的将军。物色这样的人、为他们提供一个发挥的环境,才是企业高层需要下大力气做的事情。就像通用公司总裁韦尔奇那样,给手下的经理们充分发挥才能的空间,这才是“以人为本”的精要所在。
关键词安全文化探索创新
安全文化伴随着人类劳动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安全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和“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在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那么,什么是安全文化?安全文化的本质是什么?安全文化的作用是什么?作为一个企业如何才能更好地建设安全文化?笔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第一,安全文化的概念和本质
本文开头已经点出,安全文化伴随人类生存发展的全过程,换而言之,只要有人或者有人类活动就有安全文化。这样讲读者可能不理解:远古的蛮荒时代,人类有安全文化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无论是现代工业生产还是远古狩猎,其根本目的只有一个,简单讲就是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也就是更好地活着。为了更好地活着,就要劳动,就要工作,就要与非人类的一切物质或精神以及人类之间进行接触、融合。例如,机器、矿山、巷道、瓦斯、自救器或者森林、河流、野兽、天气、地震,或者战争、冲突、矛盾等等,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个生命安全问题。工作、劳动效率提高越快,安全保障系数就越低,,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如何找准安全与效率的最佳结合点,在保证安全的状态下不断提高工作或劳动效率,并形成一种既约定俗成,又不断创新完善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就是安全文化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安全文化的本质所在。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在潜意识或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探索和掌握安全文化。概而言之,安全文化是人类在现实工作生活中对自身或他身安全在由感性向理性认识、把握和实践过程中,追求最佳安全状态的要求、意愿和氛围。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坚持以人为本、从维护人的生命健康角度、突出通过人的素质提高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来保证安全的安全文化观,是包括所有企业在内,全社会共同努力追求的方向。
第二,安全文化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
刚才已经指出,安全文化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它的目的,就是形成最大限度的保证工作(劳动)效率和安全系数在临界点以内稳定状态的共识,也就是在尽量避免人身和非人身事故发生的过程中,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任何避免人身和非人身事故的政策、制度、机制、措施和方式方法,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就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目的和作用发挥的落脚点。基于此种认识,要发挥好安全文化的作用,就要首先了解事故发生的根源。一般而言,事故发生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为原因(非物原因),另一种是纯物的原因,人为原因大家比较好理解,对于纯物原因(即纯粹由于非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原因,例如: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可能比较陌生。为什么讲是纯物原因呢?因为在企业生产中,事故大多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一般概念的物的原因也大多与人的行为有直接或间接联系,而纯物的原因在企业事故中的比例相当少,除了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外几乎没有(实际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也逐渐被人所预见,只是由于科技水平或资金投入等问题而导致预见的准确度高低不同罢了)。例如在煤矿生产中,有人说地质条件复杂、断层多、巷道变形等自然状态是非人为原因,但事实上这也属于人为原因,之所以存在这样的误区,刚才提到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水平没有达到能够准确预见这些非正常现象的能力,或者由于资金、人才等原因而无力去预见,而这些正是由于人的直接或间接原因而造成或影响的。因此,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抓住了“人”的问题,安全工作也就迎刃而解,而安全文化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保证。明确了事故根源和解决这个根源的途径,也就明确了安全文化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
第三,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企业以人为本。要充分发挥人在企业安全生产的主导地位和能动性,确保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并自觉遵守执行,就必须建设好、使用好安全文化,笔者认为,要重点健全完善以下几个机制:
1、完善安全战略指导机制,提高安全文化的方向性。对于所有行业、企业来讲,安全的本质、目的都是不变的,但具体到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企业,由于所经营的产业不同,员工所从事的岗位不同,在大的安全战略指导方针基本不变(例如我国的安全生产指导方针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前提下,必须要有符合本行业或本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例如龙矿集团的安全方针为: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齐抓共管、长治久安,同时根据不同时期有相应安全指导机制。洼里煤矿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规范行为,注重基础”的安全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了安全生产“三原则”(即:达不到安全状态、优良的工程质量和“精品工程”标准下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动态达标不准生产)和“六个确保”的安全保证机制,明确了安全工作的主攻方向和战略方针,做到了安全工作有的放矢,为最大限度发挥“人”在安全工作中的能动性奠定了基础。
2、完善安全目标考核机制,提高安全文化的持久性。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要建立可行的目标考核机制,让员工始终保持一种丝毫不放松、不思想状态。例如煤炭行业根据行业规律、特点,都要制定一个年度或更长时期的安全考核目标。同样,每个企业都根据自身情况都要制定一个安全目标和考核措施,目标及考核措施确立的科学合理与否,对于在目前国有体制下经营的企业来讲,对于干部员工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安全生产意识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这也是左右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能否持久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3、完善安全理念渗透机制,提高安全文化的层次。企业安全文化能否最大限度得到员工认可认同,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各种安全理念渗透的效果。各种符合企业安全生产特点的安全理念在挖掘提炼推广渗透之前,只是被企业少数人全面掌握,而要变成全体员工的共识,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理念渗透机制和措施。在这方面,洼里煤矿建立了完善的渗透保证体系,在将各种安全理念、警句汇编成册的基础上,要求每天班前班后会进行学习讲解,自觉指导并运用到安全生产中,并定期开展理念渗透专题研讨、讲座、交流活动,提高员工对各种安全理念的认识程度,同时强化监督检查和考核兑现。通过制度约束和柔性引导,使广大员工对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企业安全文化层次得到极大提高。
关键词: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 人力资源。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企业文化是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成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企业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竞争的无形资产,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中,要使企业顺应改革开放的大趋势并得以健康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内涵非常广泛,即包括企业内部大家共同认可的企业观念,也包括企业外在的,看得见的行为表现。一切有形的物品、设施、办公环境、企业产品、品牌形象等等都是企业文化所拥有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随着企业的创立和不断积累,每一家企业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产品形象,品牌形象等等,这就是特定企业独特的企业内涵。另一方面,作为企业文化,任何企业都有企业文化,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强弱不一样,内在的精神力量的强弱也不一样。若有几十年历史的企业,品牌理念就会非常明显,深入人心,问任何一个员工,都知道企业推崇什么样的价值观,员工应该怎样工作,这种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就非常强,精神内涵也非常强。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分成两个层次的职能,一个是基础层次的职能,一个是深层次的职能。基础层次的职能也叫员工优化,包括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员工的信息系统等,它的中心目的就是围绕整个职能的目标让企业拥有最优秀的员工,让员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深层次职能叫组织优化,包括组织的设计、组织文化、组织变革与发展、管理层领导风格与技能等等。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都是在基础层面展开的,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价值观已成为企业能否在市场经济中取得更大发展的前提,这就要求人力资源工作必须向深层次职能展开。
三、人力资源倡导企业文化。
若把企业文化看成企业的大系统,人力资源就是系统的建设者、捍卫者和辅导设计者。人力资源的组织优化管理,直接导致企业文化的深入开发,导致企业文化的优化变革。
1.人力资源是企业文化的建立者。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要让文化经历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从口头到书面的过程。要得到员工的理解和认同,转化为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这就要求人力资源要围绕企业文化,围绕核心价值观开始工作,广泛征求员工意见,共同探讨企业文化,然后再在各个层面征求意见,取得对原有文化糟粕和优势的认知,最后采取扬弃的办法,保留原有企业文化的精华部分,并广泛进行宣扬,让全体员工都知道公司的企业文化是怎么产生的,洞察把握企业已经形成的价值理念,提炼简化成文,使隐含的企业文化形成质的飞跃。
2.人力资源部门是企业文化的捍卫者。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和企业领导层应做一个有效沟通,确认企业文化是不是把握到位,把握准确。在形成了新的企业文化理念同时,高层领导者应是塑造企业文化的楷模,同人力资源部门一起用企业文化激励和约束员工,将企业文化导入工作中,也就是把理念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使自己的工作与文化相结合。[ ]
3.人力资源部门是企业文化的辅导设计者。一方面人力资源部门应有意识地用比较先进的理念来更新优化现有理念,从而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另一方面,随着企业价值观实践管理的进一步深入,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改变及企业对于环境认知的变化,又会逐渐形成企业新的思想和理念。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随时深入企业内部,提炼新的理念,对原有价值观体系进行调整或者就原有价值观具体内涵进行更好的阐释,从而对整个企业行为和个人行为提出新的要求,确保企业始终能在市场中保持正确的航向。
四、企业文化指导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将反过来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使企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动力。
1.用企业文化优化企业的组织架构。最佳的组织架构有利于组织价值观的应用。一是总体的组织架构要适应企业的价值观,二是企业各个组成部分(某一部门或者某一岗位)的具体职责和胜任素质要与价值观紧密结合。只有在价值观的作用下,企业才能把管理降到最少,把效果提高到最大。
2.把企业文化运用到招聘和培训体系。在招聘方面,应该对申请者进行两个方面的考察,即他们的能力以及他们是否与组织的价值观相吻合。比如,团队合作是软件开发最基础的价值理念,那么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新的员工是就会考虑新员工团队意识强不强,有没有团队合作能力,进而招聘的成功率也提高了。培训方面,一是针对成员进行广泛的企业价值观培训,重点是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以及价值观对于每一个员工的意义。二是针对公司的价值观进行相关的技能(包括领导力)方面的培训。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理念是企业最好的最强的凝聚力,员工若有了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理念,就会自发地形成共同目标,形成和谐默契的团队合作,去争取最佳的团队绩效和企业绩效。
论文摘要:企业管理最重要、最基本的工作是塑造本企业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为此,我们必须把握企业文化的内涵、作用,努力塑造适合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
“大凡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的落后,不在于管理手段、方法和技术的落后,而在于企业文化的落后。因此,企业管理最重要、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塑造企业的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但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企业对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未能充分认识。下面,笔者拟对企业文化的内涵、作用及如何塑造企业文化作一浅述,以期对企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生活方式、人文环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其内容主要反应在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管理的显性层次,也称显性文化。是指在企业产品和服务、企业技术和设备、企业外貌和标志等一切有形物质因素中体现的精神因素。第二个层次是管理的半显性层次,也可称为半显性文化。是指在企业制度、企业规章、企业形象、企业典礼仪式、企业组织领导方式及其它一些行为方式中所体现的精神因素。第三个层次是管理的隐性层次,也可称隐性文化。主要包括企业经营管理哲学、共同的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风俗习惯、企业道德规范、美学意识、管理思维方式等企业的纯精神、纯观念因素。可见,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管理组织结构和体系,而且是造成这种结构和体系的观念;不仅是管理的规章制度本身,而且是规章制度所显示的管理思想。不仅是产品、产值、利润,而且是对产品、产值和利润的价值导向;不仅是产品的质量,而且是凝结在产品中的质量意识;不仅是人际关系本身,而且是人际关系的处理办法和所体现的处世哲学;不仅是员工的工作环境,而且是工作环境中蕴含的美学意识和审美效益等。
为了全面准确地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还应注重掌握企业文化所具有的特征:1.民族性。历史传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心理素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种心理素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又必然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反映,从而形成各具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2.个性化。没有个性,就没有企业文化。3.稳定性。一定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世代相传的连续性。无论企业在人事上如何更替,产品如何变化,经营方式如何改变,有一点却是不变的,这就是经营的哲学、经营的理念,也就是所谓的“企业文化”。当然,企业文化的稳定性也只具有相对的性质,是连续性中的稳定性。但是,这种变化,是在保持企业基本信念和价值观相对稳定基础上的变化,而不是企业文化的根本改变。4.可塑性。企业文化不完全是自然产生的,它是在主体高度自觉的努力下形成的,是企业自觉的自我意识所构成的文化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这就是说企业文化具有可塑性。5.应变性。企业文化价值观反映企业的特点及环境的要求,它虽然具有稳定性的一面,但它本身又是应变性的产物。企业文化可以根据环境的要求而重塑价值观,从而重塑适应新形势的企业文化。企业生存于竞争的漩涡之中,对竞争的适应性直接决定企业生命力的强弱。企业对竞争的适应不仅通过对生产经营的调控来实现,而且通过企业文化的应变能力来实现。6.依附性。企业文化依附于具体的企业。一个企业的行为规范,只是对这个企业内的职工具有约束力;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念、基本信念、规章制度等等,也只有在这个企业的范围内才起作用。离开了具体的企业这个范围,“企业文化”就变成空洞的抽象的东西,其作用也就无从发挥。
二、企业文化的作用
彼得斯等人在《寻求优势》一书中指出:“在西方,越来越多的管理工作者发现,在经营的最成功的公司里,居第一位的并不是严格的规章制度或利润指标,更不是计算机或任何一种管理工具、方法、手段,甚至也不是科学技术,而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命的基础、发展的动力、行为的准则、成功的核心。”具体地说,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导向作用。企业文化规定了企业崇高的奋斗目标、共同的理想和使命,也就确定了企业行为的指向和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从而使企业员工保持在思想和行动上的一致性,不致在纷繁复杂而又变动不定的环境中迷失方向。2.控制作用。企业文化所构成的文化氛围,会使职工最终意识到,应顺应企业文化导向的要求,与这种文化氛围认同,并不断把它内化为主体文化是其在文化团体中扮演恰当角色,取得认可地位并获得自由、自觉行为的前提。因此,一个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从而对企业及其职工的行为起到限制和约束的作用。3.凝聚作用。企业文化是一种具有凝聚力、向心力的文化。能使企业职工认识企业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形成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意志和强有力的团队精神,从而不计前嫌,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向着一个目标迈进。使个人对团体产生依赖感、可靠感和归属感,形成凝聚力。4.激励作用。良好的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基本信念,提出崇高目标,确定共同价值观,真诚尊重人,关心人,表达职工共同心愿,实现职工共同理想,取得企业较好效益,能够鼓舞士气、催人奋进,起长久稳定的激励作用。5.协调作用。在企业管理中,协调是一种重要的、经常性的工作。而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为企业一切工作定下了主旋律和基调。围绕这个基调和主旋律,企业就会奏出和谐优美的乐章,使企业管理者和生产者捐弃前嫌、化解冲突,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协同动作。6、评价作用。企业文化所包含的企业基本信念、崇高目标、价值观等是企业行为的根本准则,就必然成为企业及其职工自我评价的标准。一个企业要总结一个时期的工作,必然要看这个时期的企业行为是否符合这些标准;一个职工要回顾自己的成长道路,也必然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这些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文化起着“评价标准”的作用。7.教育作用。企业有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熏陶人、教育人,并能形成一种良好的传统和作风,不断教育和熏陶一代代职工,永葆企业兴旺。8.宣传作用。企业文化不仅对企业内部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对外部也有很强的宣传和感染作用。通过企业文化可以使人了解企业宗旨、树立企业形象、增强企业信誉,从而可以不断赢得顾客、开拓市场,也可以对整个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起推动和促进作用。
1.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这种定位要求高职教育需贴近社会、贴近企业,高职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企业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反过来,企业则要求高职毕业生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实现零距离就业。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不少高职学生还达不到这种要求,从而导致毕业与就业的磨合期变长。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因此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依靠提供的技术和职业标准,根据企业需求来安排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自觉或不自觉地培养出与企业要求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成为符合企业职业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2.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多,高校就业问题也面临相应的困境。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阅历较浅,书生意气较浓,在缺乏对企业文化足够理解和认同的背景下,难以适应就业环境。另一方面企业对新分大学生的工作能力持怀疑态度,部分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更是会以无实际工作经验为由将高职毕业生拒之门外。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中加强企业文化的融入,让高职学生在校时就开始了解、熟悉和接受企业文化,帮助学生学到与企业无缝对接的专业知识,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毕业后往往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最大限度地消除或缩短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培训、磨合、适应期,对实现毕业生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缩短适应企业岗位的时间,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院校在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的途径
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融入企业文化
工学结合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了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应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积极与企业联合互动,共同促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与改革。高职院校派教师深入企业、行业了解人才需求情况,开展新专业建设及原有专业的改造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每个专业与行业、企业专家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商讨制定专业所面向的岗位及岗位能力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方案;企业、行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审定学校课程的教学内容;校企相关人员合作编写教案,及时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进课堂;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工作;学校为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和职工培训、技术服务等。通过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的联动、共建,有效的融入企业文化。
2.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
在理论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加大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比例,将理论与实习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与操作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和实习场所一体化配置;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与职业技能考核一体化训练。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按照对企业员工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学生按照操作规程和生产工艺流程上岗。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营造了一个完整的文化氛围。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企共建实训车间、基地,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训,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训练环境,将教室、实训、实验、技术服务乃至考试与生产融为一体,使实训场所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等多种功能;按照企业的生产要求,在实训场所张贴制度章程、岗位职责、安全标语、工作流程等;实习、实训学生统一着装,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能够以员工的角色进入实训教学之中。
3.教学师资中融入企业文化
高职院校要注重“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定期、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以专业实践为主的挂职锻炼、顶岗实践,深入企业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全面掌握业务技术流程,获取实际工作经验。教师通过实践锻炼,学习企业的生产实践技能、研究、体会企业文化的真谛,并将其融入到之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在学校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收企业文化,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高职院校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的有关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校外班主任,直接参与到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以弥补专任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的经验;要聘请知名的企业家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定期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传递企业文化的真谛,讲授企业的精神,介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企业文化的魅力。
4.教学评价中融入企业文化
传统的教学评价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高职教育的学生学习评价,其核心是“知识+能力+素质”,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实习的考核,将学生实习作为一门重点实践课程来建设,而不是理论考试的附属,在实习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坚持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其中教学成绩项由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工作成绩项由企业根据完成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成绩;职业素质项表现为敬业精神和对企业的忠诚度等,由企业评定成绩;在实习成绩的评价中采用企业的评定标准即“质量和责任意识”,这样学生可以提高责任意识和务实精神,端正企业的职业态度。
5.在教学制度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
校企合作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长效机制,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应该重视制度建设,特别是教学制度建设,依托职教集团(院校、企业为成员)为平台,校企共同制订“校长-厂矿长联席会议制度、校企合作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度、校企信息员联系沟通制度、校企人力资源部门联系制度、教师到厂(矿)挂职锻炼和顶岗实习制度、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课制度、专兼职教师联系制度、学生顶岗实习校企共同管理制度、毕业生就业推荐(接受)制度”等一系列教学制度,通过制度建设加大行业企业参与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各项工作的力度,融入了企业文化,推动了校企合作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
三、结语
1)企业文化建设指导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变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是企业在成立之初都会考虑的问题。随着时事的紧张或宽松,市场的开放或收缩以及政策的支持或约束,企业随时都要改变战略方针。这种改变不是背离初衷,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遵照原来的目标调整现在运营方式。这是企业在理论高度上的战略指导。电力公司的“节能,环保,高效”要求在它文化的建设上得到引领和支撑,坚持可持续发展。很多企业都将企业文化从属于企业战略,但其实企业文化应该高于企业战略,它是企业战略理论的理论。类似于哲学与一般理论的区别。另外,企业文化也会因为缺乏企业战略的导航而偏离企业的目标,甚至导致文化发展的滞后,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性。所以两者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
2)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员工团结和努力,提高客户忠诚度。企业的活力来自于员工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凝聚力则来自于员工的团结和友爱。只有当人类有共同的文化熏陶和价值追求时,他们才会相互勉励,相互竞争,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这种精神力量是对他们潜移默化的改造,包括他们的一言一行,精神状态和做事风格;优秀的企业文化会让员工站在企业这边,将自我形象与企业形象融为一体,在企业出现困难时不会轻易离去,真正将企业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树立优良的职工道德规范,并且团结一心将企业发展壮大作为自己分内的事。
3)企业文化建设帮助客户了解产品,促进合作。对于属于国有企业的电力公司来说,在电能的生产,运输,配送中,都会面临广大的百姓和企业用户。关系到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如果可以将电力公司建设为“以客户为中心“,并通过企业员工的服装、行为、态度以及企业的LOGO(标识)具体地表现出来。那么企业的优劣就很容易区分了。
2企业文化与管理模式
关键词: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人本管理;能本管理;新成本管理
核心竞争力是美国学者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英国学者哈默尔(GaryHamel)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正式提出的。他们认为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企业的成功不再仅仅依靠暂时或偶然的产品开发和某些所谓灵机一动的市场战略,而是企业所拥有的独特竞争优势的外化,是一种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知识体系,是在公司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知识、技能与资产互动的体系,这即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是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今天,建立和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西方企业普遍追求的战略目标。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如何构建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正在成为企业乃至地区、行业发展关注的一个焦点。
一、企业文化对于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西方学者鲍·埃里克森和杰斯帕·米克尔森的最新研究从较为全面的企业范围和更广泛角度来考察核心竞争力的组合原因,提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集合。组织资本是指组织对所承担任务的协调能力的资产,而社会资本是指作为资源提供给行为人用来获取收益的那部分社会结构的价值。前者可以在组织结构中得以体现,后者可以反映出企业文化,并被看作是特定组织结构水平上的产物,二者互为补充,暗含了企业应在特定情形下寻求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换而言之,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社会资本的集中反映,是企业在组织资本一定的前提下提高组织活动效率的决定因素。企业只有将其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有机结合与发挥,才能培育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的价值体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的看法及其对环境的反应模式,能保证企业一般员工积极性和知识系统的充分发挥。企业文化不仅强化了传统管理的一些功能,而且还具有很多传统管理不能替代的功能,如导向、凝聚、激励、规范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都有助于直接或间接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①。
但笔者认为,分析企业文化对于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如果单从企业文化的功能入手,只看到了事物的表象,并未抓住事物的本质。
从本质上讲,企业是一系列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通过对其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有机结合与发挥,从而有效地获取、协调和配置各种资源和技术一体化的优势能力。这种优势能力与一般竞争力是有区别的,其表现出如下显著特征:
第一,价值性。价值性是核心竞争力的最基本的特性,识别一种竞争力是否是核心竞争力,首要判断其是否具有价值性,能否为消费者提供更大的好处。核心竞争力应当能够为用户提供重要价值,应当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
第二,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独树一帜的,是不易也不能被行业内的其他企业所模仿的。
第三,系统整合性。系统整合性是核心竞争力的显著标志。一组分散的技术或技能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提供其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基础的多方面技术、技能和知识的有机整体,是多种能力提炼、升华的结果。在某些情况下,整合可以使一些原本十分平常的技术组合成一种超强的核心能力。
第四,动态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合力,随着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原有的核心竞争力很有可能变成一般能力或者不适应企业的发展,因此核心竞争力也具有动态性。
在核心竞争力所具有的四个特征中,价值性居于核心地位,影响并决定了其他三个特征。核心竞争力之所以能把整个企业的技术、生产能力、人力资源等整合为一个整体,使企业能够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正是由于其将企业的整体价值(为消费者带来最大利益)与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个体价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整体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而促进这种整合与价值统一的重要因素,是同样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第一位,通过寻求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个人自我价值追求一致,从而引导整体价值与个体价值实现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所独有的,它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企业价值观和经营哲学,很难被竞争对手和其他企业所模仿,因此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性。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石,企业文化的所有内容都是在价值观的基础上产生,都是价值观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和不同时期的体现和具体化。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说企业文化的本质就是塑造价值,就是追求价值的个性化。只有个性化才会给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和能力以导向,才会形成竞争力。有个性的文化是很难模仿的,文化个性一旦转变成产品竞争力,也就形成了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与此同时,企业文化所形成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是一个“内化”过程,“内化”成熟即产生一种强大的规范力,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动准则,继而产生一种持久的推动力,促使人们积极地去实现既定目标。这种规范力和推动力正是核心竞争力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在动因。张瑞敏认为渗透在海尔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中的海尔文化为提升海尔竞争力奠定了基础。海尔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吸收了日本特色的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以及美国的个性舒展和创新竞争意识而成的独特的企业文化②。核心竞争力对于海尔来说就是能抓住市场需求,以企业对用户的诚信度获得用户对企业的忠诚度,这也是海尔文化的真正价值所在。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正是通过塑造具有个性化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寻求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个人自我价值追求的一致,企业文化才能够引导全体员工把个人的目标和理想聚焦在企业的目标和理想上,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够减少企业内部的摩擦和内耗,在企业内部形成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培养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团队精神;能够充分调动起企业内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热情,增强企业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自觉维护企业的声誉;能够以内在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约束企业员工的言谈举止,规范企业行为,从而保证企业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因此,上述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导向、凝聚、激励、规范功能,无不植根于企业文化独具个性的核心价值观,这才是企业文化的本质所在。也只有形成了独具个性的企业文化,才可能用长远的眼光去优化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和能力,从而获得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有人曾说:体力是农业社会的核心竞争力,资本是工业社会的核心竞争力,智力是信息社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不仅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化的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
二、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
当前中国企业要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必须从核心竞争力依靠的三大要素——企业的目标顾客、关键技能和技术、协调整合机制出发,充分考虑核心竞争力所具有的四个特征——价值性、独特性、系统整合性和动态性,培育起与之相适应的独具个性的企业文化。
第一,企业的目标顾客是在核心竞争力中起决定作用的首要因素,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必须充分考虑目标顾客的价值追求,秉承“顾客至上”的人本管理理论。
企业的竞争优势归根到底是由目标市场上的顾客所决定的,又由于顾客完全是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来决定自己货币投向的,所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内涵是“消费者剩余”③,或称为“PUV”(顾客的“可识使用价值”),即顾客通过对产品的耳闻目睹或使用,已经认识到和感悟到产品能为他们带来的实际使用价值。现代企业对“顾客”的概念已有延伸,分为内部顾客(企业员工)和外部顾客(消费者)。企业管理所表现出来的成果应充分考虑目标顾客的价值追求,使企业的内外顾客都感到满意。这其中,外部顾客的满意度是建立在内部顾客满意度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的目标应始终围绕“顾客”这一中心做文章,要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关心人,调动人的积极性,依靠全体员工发展企业。要高度重视深刻体现人本思想的企业文化建设,秉承“顾客至上”的人本管理理念,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把企业管理者的理念培育成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形成推动企业走向成功的强大动力,最大限度地凝聚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具体而言,就是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设计好企业的目标与核心价值观,把职工的积极性和才干与企业的目标结合起来,使个人需求与组织需求尽量重合一致,形成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的利益共同体和事业共同体,引导全体员工主动去实现企业目标。以惠普公司为例,公司的创立者们在创立伊始就明确了其经营目标:瞄准技术与工程技术市场,生产出高品质的创新性电子仪器以服务客户。在这一经营目标上,惠利特与帕卡德建立起了共同的价值观和经营理论,他们对公司员工大力灌输企业目标和企业理念,使之成为惠普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惠普公司在1999年度报告中提出的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对人充分信任,我们追求高标准的贡献,我们将始终如一的情操与我们的事业融为一体,我们通过团队和通过鼓励灵活创新致力于科技的发展是为了人类的福利④。在这一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公司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第二,企业的关键技能和技术是核心竞争力依靠的重要因素,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必须充分考虑关键技能和技术的独特性,升华传统的人本管理思想,倡导“创新至上”的能本管理思想。
一般来讲,一个企业至少有一个或若干个关键技能和技术,这是整个核心竞争力系统中的主导和中枢,是企业独具的超越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也决定了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企业要拥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独特的人力资源,即能够把知识、技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利润的“能人”,或曰“能力人”。建立在以“能力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之上的人力资源管理我们称之为“能本管理”,它与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物本管理”(把企业看作是一个“大机器”,企业的员工则是这一机器中的“零部件”,把人当作物来管理。泰勒管理模式是“物本管理”的代表,这种管理模式无法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力)截然不同,是对以“社会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人本管理”(认为企业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组织,人也不再单纯是创造财富的工具,而是企业最大的资本和财富。对物的管理需要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的升华和具体化。“能本管理”思想不仅把人看作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资源和财富,更为重要的是注重不断提升人的智能,提高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实现以人的能力为本的管理升华。可以说,“能本管理”源于“人本管理”但又高于“人本管理”,它不仅确立了人在企业财富创造中的决定性地位和作用,而且强调了人力资本创造财富所需要的能力要素及其与其他资源有效配置的途径与方式。
著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戴夫·乌里尔克提出了能本管理中一个有代表性的公式:“人力资源=能力水平×投入程度”,指出在企业员工能力水平一定的前提下,投入程度是对人力资源起决定性的因素。投入程度作为衡量员工是否充分发挥了潜能,是否不遗余力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说来,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和企业向员工提供的资源或支持。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构成了员工工作的方程式。在理想状态下,这个方程式刚好相等,员工可以积极地完成合理的工作任务。但在现实中,这个方程式往往处于失衡状态:要么是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比较低,而向他们提供的资源或支持过于充足,这种情况往往容易导致人浮于事或无事生非等内耗;要么是对员工提出的要求比较高,而向他们提供的资源或支持却不够,这种情况容易挫伤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不愿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因此,要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必须使下达的工作任务与提供的资源或支持两方面保持相对的均衡。
无论是企业员工能力水平的提高,还是投入程度均衡的实现,都需要由企业文化来进行引导。企业文化应倡导“创新至上”的能本管理思想,一方面把科技与人才放到突出位置,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再教育,在提升人的能力方面加大投入,营造能力至上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引导员工认同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和企业对员工进行的工作设计与提出的工作要求,通过制定并执行各种企业内部制度(如合理的薪酬体系和激励制度),为员工提供能满足其对企业回报预期的资源或支持,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升员工的投入程度。一句话,通过构建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培育有利于知识型、创造型人才成长的企业文化,加强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化人力资本与企业其他资源的配置、增进组织内部各成员的有效沟通,让人力资本的效用最大化。
第三,企业的协调整合机制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依靠的关键因素,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必须充分考虑协调整合机制的系统整合性和动态性,明确企业文化应是一种经济文化,推行“学习至上”的新成本管理模式。
企业在构建核心竞争力时,应形成以一个或若干关键环节为主导、能对各种要素不断进行有机整合的机制,这种整合机制不但表现为关键能力、有效能力的集中,而且表现为对多余、落后、无关紧要的机制、因素、程序和职能的迅速消除,并由此产生集成放大效应,即1+1>2的增值效应。企业只有充分考虑核心竞争力的系统整合性和动态性,才能对影响企业发展的众多要素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集中整合有效要素,忽略消除不利要素,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节约有形成本)和满足顾客需求(提升无形成本),实现“成本领先”。
21世纪成本领先的概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成本从单一的有形成本变成了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两类。无形成本与有形成本不同,一般来说有形成本高则企业竞争力弱,而无形成本高则表明企业竞争力强。无形成本包括品牌和时间,谁的品牌渗透力强,谁的竞争优势就强;谁满足客户的速度快,谁的竞争优势就强。有些一流企业的产品卖得并不便宜,即有形成本比较高,仍然有效益的关键就在于企业成本领先的法宝和精髓是在无形成本。另一方面,成本领先意味着企业需要比对手更快地捕捉到客户的需求。目前的竞争中所说的成本领先,已经不是企业能不能把事情做到位,而是能不能比对手做得更好,能不能比对手更快地满足客户。企业管理不是老总想做什么,是管理者有没有能力让员工去做,有没有能力让员工比对手的员工做得更好。
众所周知,现在的市场大多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买方市场。客户的地位提高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一线员工的地位提高。因为一线员工直接面对客户,稍许疏忽都有可能使客户流失,所以一流公司非常注重员工能力的提升。这就是在做一件非常宝贵而又重要的事情──用有形成本换无形成本,用数量一定的有形成本换取可能使企业效益成几何倍数增长的无形成本。
从特征上看,企业文化是判别不同企业之间界限的重要途径。形象生动的企业文化能够促使员工迅速的融入到该企业并能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以及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对外的扩张力。然而,从经济方面来看,丰厚的物质基础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的发展与发达始终建立在经济社会的发达之上,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可违背的基础规律。当前形势下,我国已经迈入社会主义新阶段。广大职工群众的经济生活、物质文化生活已经进入到了较高水平的阶段。从经济学方面我们已经得知:附加值越高的商品价值就越高,随着人们对精神需求的增加,企业生产的产品精神文化含量的高低将显著影响该产品在市场中占据的份额。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文化逐渐拥有了产业价值,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决定了文化将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精神基础。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已经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全民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企业文化将在企业竞争中发挥空前的作用,企业文化带来的商业效应将会是空前的巨大。在未来的企业发展和竞争中,企业文化带来的附加值将会起决定性作用。因此面对文化与经济逐渐合并发展的趋势,我们应该切实把握企业文化与经济不可割舍的关系,以便于发挥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企业能够成功发展壮大的关键之一是建立起能够顺应经济发展的企业文化。文化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文化的广泛传播以达到经济产业与模式的逐渐扩散是当下世界500强企业共同的经营策略。产品质量达到某种程度时,产品的市场地位和相应的价位、产品占据的市场份额,将会主要取决于产品自身的文化含量。经济活动往往是经济、文化一体化经营模式,当前形势下经济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亟待文化体系的支持。只有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必要性和其难以预计的巨大推动力,只有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依靠文化来带动生产力,企业才能提高竞争力,才能持续稳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完善的、积极的、能被广泛接受并认可的企业文化。成功的企业一定要有如下几个特征:完善的治理结构,充满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富于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及科学的管理团队,有完善、积极被认可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强大的精神力量与推动力,随着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发展完善,它对企业的竞争力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企业除了先人一筹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方式创新,优秀而独到的企业文化也将是企业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石。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未必都能成功;但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因为缺乏广泛的认同,注定不会成功。因此21世纪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根本的是企业文化的竞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中,企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管理,通过科学的管理企业才能稳步的发展。而科学的管理越来越离不开企业的文化理念、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市场经济的推动决定了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的灵魂即核心价值观。历史表明: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依的,经济域文化可以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经济与经济的一体化逐渐已经成历史发展的趋势。经济与文化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经济对文化的发展有决定性作用,而文化的发展对经济具有制衡与指导作用。
二、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
(1)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文化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产物。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各种资源与产品的供给、人才的培养投入等等。
(2)经济发展支撑了文化的发展。
文化的发展以社会消费存在并在增长为前提。消费需求促进了文化活动的扩大与广泛传播,这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形式。
(3)经济发展的格局决定了文化发展的方向与格局。
不同的经济水平、迥异的发展方向、有差别的投入导致了文化发展的规模与方向的不一致。
三、文化发展对经济的制衡与指导
(1)与经济发展速度不一致的文化模式将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历史表明,落后的文化水平将会极大的阻碍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不能体现社会群体利益、愿望的文化形式将难以有助于价值标准、道德风尚、行为规范的确立,不利于形成适应经济发展的文化氛围与理念。而先进的文化理念将有助于引导企业文化健康正常的发展,有助于为企业的发展方向指明正确的方针和路线。
(2)经济的发展决定了其在达到一定规模时需要相应的体质与准则的约束。
而文化的发展则有助于体制的建立与行为规则确立,同时也有助于群体对体质与规则的认同。
四、市场经济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契合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相同的文化理念将有助于经济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趋于多元化的今天,企业文化认同感将极大的影响该企业经济发展趋势。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而由此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了经济利益的提升。同时,企业文化工作的基本思想就是引导帮助企业员工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以达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企业文化工作的对象是职工群众,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企业员工的主人公意识和地位。通过循循诱导的方式促使员工的思想统一、工作目标一致。因此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将企业中不同的个人团结起来将对企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精神状态、思维方式等方面引导职工,促进文化意识的统一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通过适当的经济投入,加强区域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扩大职工对现代文明的接触范围,引导人们的经济观念与经济行为,将对经济行为与规范的形成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企业文化模式的好坏就在于能不通过实践的验证。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建设中能否很好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检验的最佳方式就是关注该文化是否促进了该企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文化变化和发展的需求,是企业内部为了满足各个部门成员对企业的精神需求,而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价值体系,该体系有着完整、协调、始终处于变化中的特征。不完善将会对企业生存、发展起阻碍和腐蚀作用,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畸态。任何企业文化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如果企业文化不适应企业的发展趋势或发展规模,那就要改变现有的企业文化,创建新的企业文化以满足企业的发展趋势和规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始终处于变动之中,过去优秀的企业文化未必适合于当下或者未来,因此抱残守缺是绝不可取的,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过去,展望未来,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体制。企业要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不绝的动力,为企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作用与影响。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