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杯子设计范文

杯子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杯子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杯子设计

第1篇:杯子设计范文

关键词:电子通信设备;自动化;维修;方式

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18501

1电子通信设备自动化维修性的新思路

1.1电子通信设备的故障自动检测技术

图1故障自动检测过程框图这种设计思路可以及时精确地找到故障的位置,因为它可以监测、检验与提供设备内的所有重要参数,并且能够分辨出故障位置的出现故障的元器件。这个系统主要是利用传感器、比较器、报警器等来实现自动校验。电子通信设备的故障自动检测过程如图1所示。

1.2电子通信设备的可达性设计思想

可达性设计技术的基本原则是要充分考虑到人机良好的交互功能,能有效地提供维修的空间或者维修通道。因此在结构设计上尽可能做到方便拆装,而且要多使用诸如组合导轨等较先进的快速装拆结构件。因此电子通信设备的可达性越好,那么故障的修复处理时间就会越短。

1.3电子通信设备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

目前很多电子通信设备的模块结构设计具有可更换性的特点,因此当出现故障时可以快速地实现更换。所以电子通信设备可以按照电路的功能模块进行独立的设计,尽可能使每个模件在最大程度上能保持功能的独立性,这也要求尽力减少各模件之间联系、影响与干扰等,同时,这样的设计也能方便故障信息的准确采集。

1.4电子通信设备采用标准化的设计思想

现代工业生产中,很多工业产品的生产都采取了标准化的设计,这样可以把电子通信设备的零器件的种类限制到很小范围之内,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电子通信设备的成本与维修费用。而且随着专用集成电路与通用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为模块化、标准化的设计提供了基础条件。

2电子通信设备的自诊断系统的设计

2.1电子通信设备的模块化设计

虽然电子通信的不同设备在电路组成上和功能上各有其特点,但是为了规模化生产、便于维修,目前一般都进行模块化的设计。电子通信设备主要由音频处理模块、收发中频处理模块、射频功率放大模块、低通滤波模块、频率调谐模块、频率合成器模块、控制模块、电源模块等组成,其电子通信设备模块化组成原理框图如图2所示。

图2模块化组成的电子通信设备框图2.2电子通信设备的自诊断系统设计

电子通信设备的自诊断系统就是可以对其能进行自动设备检测,因此要设置各模件的自动检测电路,所以要弄清楚电子通信设备的中枢位置和各模件的信号特征,达到能全面快速地检测出发生故障的模块。音频模块的发音频率与收音频率输出幅值的大小会直接影响设备的功能,因此要分别在两路输出线上设置检测电路。频率合成器模块的输出频率影响整个设备的频率稳定性,因此在该模块单元要设置频率锁定检测电路。RF功率放大器模块影响电子通信系统的无失真输出功率,因此要在该模块上设置功率检测电路。中频处理模块是影响通信电子设备性能的关键设备,因此要在中频放大器输出端设置场强以及幅度检测电路。电源模块输出的电压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电子通信系统的各模件能否正常工作,因此要在其输出端设置电压检测电路。控制模块是设备的中枢部分,直接影响CPU的程序的正常执行,因此要在执行程序循环中设置程序是否正常运行的标志。在自动检测电子通信设备系统时,应该首先运行控制模块的自动检测程序,只有控制模块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其他各模块输出的自动检测信号能够得到正确的处理。

2.3电子通信设备的自动检测过程

电子通信系统接收信息电路的自检过程为:当电子通信系统处在自检状态时,音频处理模块产生1kHz单音频率信号代替MIC信号,经发送信号处理模块进行频率的调制并将其频率搬移到通信设备的工作频率范围内作为测试信号,该信号再经过频率调谐模块的选择性接收,接收信号处理模块的将频率进行搬移、解调,还原为1kHz音频信号,经音频处理模块输出。如果模块中出现故障时,其检测电路将输出高电平驱动警告电路,并且将故障信息通过相应的转换电路送到控制模块进行处理。

3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电子通信系统的稳定性与可维修性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要加快对电子通信设备的自动化维修的研究,积极探讨新的方案与技术。

参考文献

第2篇:杯子设计范文

关键词:雷击雷电波形SPD

近年来,电子信息设备和计算机系统已深入各行各业,由于这类设备的工作电压和耐冲击电压水平低,极易受到雷电电磁脉冲的危害,从而使雷电灾害由电力和建筑物这两个传统领域扩展到几乎所有行业,特别是通讯、信息技术数据中心,计算机中心以及微电子生产行业等由于雷电造成的危害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因为雷击是机率事件,这种影响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很多人认为只要按照国家的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做好避雷针(带)、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等建筑物内外的防雷工作就“万事大吉”了。但实际上,当雷击现象发生时,建筑物的外部防雷装置确实有效地抵御了雷击对建筑物的破坏,同时均匀的避雷引下线与建筑物接地的均压环也起到法拉第网笼的作用,保证建筑物内的人员不致因跨步电压升高而导致触电事故。

但这时当雷电击中建筑物防雷装置或击中附近其他建筑物的避雷针(带)并由引下线导人大地时,瞬间内在引下线自上而下的产生一个很强的变化磁场。处在这个电磁场作用下的导体,便会感应产生电压,其数值也可达数十千伏,处在这个磁场作用范围的电气、信号、电源及它们的传输线路都因相对地切割了这个变化的磁场磁力线而产生出感应高压,从而将用电设备击坏。如图1所示,如果导体的形状是开口环形感应电压,便会把几厘米长的空气间隙a、b击穿发生火花放电。如果导体是一个闭合回路,感应电压会造成一个电流通过,假如回路上有接触不良的接点,这些地方就会局部发热。再有,由于雷电冲击波的能量集中在工频附近几十赫兹到几百赫兹的低端,雷电冲击波能量就容易与工频回路发生耦合、谐振,于是雷电冲击波从电源线路进入电子设备的机率要比从信号线中进入的机率要高很多,据统计,约有8%的雷击损坏电子设备的事故是由电源引入的,因此应特别加强系统中设备电源的防雷措施。

l雷击电子设备的途径及损坏机理

雷击过电压损坏设备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受雷电直击,另一种受感应雷影响所致。据统计电子设备受雷电直击而损坏的机率很小,而绝大多数损坏为感应雷造成,雷电行波通过传输信息的电路线传至电子设备使其某些电子元件受损。

还有一种情况值得重视的是电子设备附近的大地或其他设备的接地体,因受直击雷引起的电位升高,会使电子设备造成反击,使之对地绝缘击穿。根据传统经验电子设备的地线与电源设备的地线分开设置是减少这种雷电侵入途径的有效措施之一。所以凡联结有输人或输出线路的电子设备应考虑以上三条侵入途径。不论那种途径侵入的雷击过电压加在电子设备上冲击引起两种过电压,一种是:使平衡电路某点出现超过允许的对地过电压,称为纵向过电压,地电位上升引起的反击也属于从地系统侵入的纵向过电压;另一种是平衡电路线间或不平衡电路线对地出现的过电压称为横向过电压。使用对称传输线的设备,横向过电压是因线路两线间存在不同的纵向过电压;或因纵向防护元件放电性能的分散性(如动作时间有快慢的差别)是造成横向过电压的原因,如果在平衡线路上的两个纵向防护元件,其中一路故障或失效这就造成了横向过电压的极限情况。对不平衡电路如对连接同轴电缆的电子设备其纵向过电压即横向过电压。雷电冲击过电压可导致绝缘击穿,也可产生过电流。进行纵向雷击试验的目的,在于检验设备在纵向过电压下元器件对地的绝缘。横向雷击试验则是检验两线间出现冲击过电压时设备耐受冲击的能力。

在电子设备中,易受雷击过电压损坏的元部件,大多数是靠近设备的入口端,如纵向过电压会击穿线路和设备间起匹配作用的变压器匝间、层间、或线对地绝缘等。横向过电压可随信息同时传至设备内部,损坏设备内的阻容元件及固体元件。设备中元器件受损的程度,取决于元器件绝缘水平,即耐受冲击的强度,对具有白复能力的绝缘,击穿只是暂时的,一旦过压消失,即可恢复。有些非自复性的绝缘介质,冲击时只有小电流流过,一次冲击不会立即中断设备,但经过多次冲击,随着多次冲击的累积可能会使元件逐渐受损最终导致毁坏,这就是为什么在试验时要试验冲击次数,极性和间隔的原因所在。

电子元件受雷击损坏的情况,概括起来不外下列三种:(1)受过电压损坏的,如电容器、变压器及电子元件的反向耐压。(2)受过电压冲击能量损坏的,如二极管PN结正向损坏,冲击危险程度在于流过元器件的过电流大小和持续时间,即能量大小。(3)易受冲击功率损坏的,对元件的危害决定于冲击电压峰值和由此而产生的过电流。

2雷电波形

有关雷电冲击波的描述是用波形参数说明,它有峰值波前时间和下降半峰值时间。如图2所示。观测的数据和波形均具有统计特.硅,服从某种分布规律,从而统计出雷电流幅值,波头、波尾、陡度、能量等概率分布。多年来,国内外在对线路结构上或进人电子设备的雷电冲击波形进行了很多观测工作,获得了大量的观测资料。

一些国家通过现场观测发表了很多测试结果。因观测的地理环境和条件的不同。即使在同样条件下,观测得到的数据也不尽相同。早先,有些国家观测得到的几百个波形中,对主放电波形的叙述,当不区另别第一次放电或随后各次闪电时,一般认为雷电流在1—4微秒上升到幅值,然后在40一50微秒内下降到幅值的一半。这就是所谓传统的雷电流波形。正极性闪电的电流波形一般较负极性闪电的波形平坦一些,持续时间较长,上升到幅值的时间约数十微秒,下降到半值时间约为数百微秒。

图2雷击参数定义

在对雷电的研究中,需要在千千万万的实波形中找出典型波形并转化为用数学式表示曲线。比较流行的代表曲线有两种:

1.波头部分用两个指数曲线之差表示,其公式为:

用这公式表示的波形如图3a,当i=0时,电流上升速度di/dt最大;而当电流逐渐增大时,di/dt逐渐减小;到了i=Im时,di/dt变为零。

2.波头部分用余弦曲线表示其公式为:

用这公式表示的波形如图3b,当i=0时,di/dt=0;随着电流上升,di/dt也上升;当I=Im/2时,di/dt到达最大值;然后di/dt减小;当i=Im时,di/dt降为零。

一般习惯于用两个指数曲线之差的形式来表示雷电流波形,并且认为这种表示方式和大多数实际测得的波形比较相似。但是经过近年的观测得到大多数的第一次主放电电流波形在其上升到幅值之前时比较缓慢,然后再转入陡的部分,其波头接近于用余弦来表示的波形。用余弦曲线表示时,因为雷电流最大陡度出现在Im/2处,以此进行雷击的电位计算时可以得到较高的结果而偏于可靠。但是,余弦曲线计算较为繁琐,因而往往简化为直线,也就是用斜角波来表示,通过最大陡度和平均陡度的转化,可以使采用斜角波的计算结果和采用余弦波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

对于雷电流波形的各个量的标志方法各国也不是统一的。典型的雷电流波形是以IEC规定的如图4所示,在幅值Im以前叫波头部分,幅值Im以后叫波尾部分。早先规定由O点到幅值的时间叫波头长度,由0点到波尾半幅值的时间叫全部波长。但是在实际测量中发现,0点及幅值这两点的时间很难精确测定的。为了避免测量中出现的含混,IEC建议测量脉冲电流的实测值按下列方法定义:实效波头时间T1:脉冲电流的实效波头时间,是指脉冲电流在10%幅值及90~/6幅值两个瞬间之间的间隔时间再乘以1.25倍(两个瞬间点A和B见图4(a)。实效半幅值时间T2:脉冲电流的实效半幅值时间T2,是指实效原点O-与波形下降到半幅值的瞬间之间的间隔时间。

测量脉冲电压的方法与脉冲电流相似,所不同的只是选择参考点A的方法不一样。脉冲电压的实效波头时间T1是指从脉冲电压在30~/6幅值及90~/6幅值两瞬间之间的间隔时间乘以1.67倍。实效原点O。是指A点之前0.3T1的一点,如图4b。一般以分式符号表示波头时间及半值时间(又称波尾),例如1.5/40便是指波头时间为1.5微秒,半值时间为40微秒的波形。通常将雷电流由零增长到幅值这一部分称为波头,只有几个微秒;电流值下降的部分称为波尾,长达数十微秒到几百微秒。

在1995年的EIC61312—1中的典型10/350us和8720us雷电流波形。10/35us波是直接雷的电流波形,其能量远大于8/20us波,用这种波型来确定接闪器的大小尺寸。8/20us波是感应雷和传导雷电的电流波形,用这种波形来检验防雷器件耐雷击能力的一种通用标准。它代表雷电电流经过分流、衰减的电流波,又是线路静电感应电压波和防雷导体通过雷电流时对其附近电气导线的电磁感应过电压波。例如防雷的引下线,建筑物LPZI区及其内部计算雷电流的波。

由于雷电参数值随地理环境不同,传输线的结构不同,关于国际标准所规定的波形只是推荐,容许各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加以引用或制订。由于我国尚无这方面的资料,故直接引用了IEC和ITU的推荐波形。对于架空明线的波形采用了我国邮电部门的观测资料制订。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规定了防雷保护区的概念,便于设计者利用系统的层次分析各防雷保护区界面处的金属导体等电位联接和装设过电压保护器去分流和限压的措施,使侵入波干扰信号不断减少。这同我们过去的多道防雷的保护是一致的,在不同防雷保护区的界面上有不同层次的结合,就是要求注意各个介面处内外系统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即要根据流过电压保护器的电流波形,残压特性和大小,过电压保护器的伏秒特性以及雷电流通过后产生的工频续流大小等选择过电压保护器才是合理的。

3防雷元件性能

防雷元件的冲击特性与试验方法的关系甚为密切,它是规定防雷元件技术参数标准的基础之一。但试验方法又与雷电波形有联系。因为电子设备大都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工作,不同频率范围的通路,对冲击波有着不同的响应。因此,对雷电冲击波形进行频谱分析,无论对电子设备的防雷设计和试验都是有意义的。

防雷元件种类繁多,概括起来可分间隙式的(如放电间隙、阀型避雷器、放电管等)和非间隙式的(如压繁电阻、齐纳二极管),再推广一下像扼流线圈、电阻、电容……也可归人这一类,从动作时间来说有快慢的区别。

使用在电涌保护器(sPD)中几类元件的有关参数,虽然有厂家产品说明,但在选用时有的参数还须注意了解。例如放电管的伏秒特性:表征放电管点火电压与时间的关系。它反映了各种不同上升速度的电压波作用在放电管上其点火电压和延迟时间的关系。由伏秒特性曲线可以判断放电管的防护能力。放电管属间隙式,有空气间隙、气体放电管等。再如氧化锌压敏电阻,是一种对电压敏感的元件,是一种陶瓷非线性电阻器,有氧化锌、氧化硅。这种元件,其电压非线性系数高、容量大、残压低、漏电流小、无续流、伏安特性对称、电压范围宽、响应速度快、电压温度系数小等特点。并且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点,是目前广泛应用的过电压保护器件。适用于交流电压浪涌吸收和各种线圈,接点间过电压的吸收和灭弧,在电子器件过电压保护中广为应用。在选用时关注的是通流容量;按规定的电流波形,在一定的试验条件下施加的冲击电流值,压敏电阻所能承受冲击电流的能力。我国对压敏电阻的考核一般以8/20us波形,在室温条件下,间隔5分钟单方向冲击两次后,5分钟内测试压敏电阻的起始动作电压Vlma值的变化率在百分之十以内时,冲击电流的最大幅值定为通流容量。压敏电阻的残压(LJres):压敏电阻通过电流时,在其两端的电压降谓之残压。通常均以规定的波形,通过不同的电流幅值进行残压测试。目前采用8/20us电流波形,以100A、1000A、3000A、5000A及该元件的满通容量进行残压

试验。另外还有半导体浪涌抑制器件:如瞬间二极管,它是一种过箝压器件,简单TKS,利用大面积硅园锥P-N结的雪崩效应实现过箝位,TRS响应速度快、漏电流小,是极佳的过电压吸收器件。齐纳二极管较为常用,其无极性,正反向具有相同的保护特性,但器件的工作电压至少要为联端的工作电压三倍。其适用于交直流回路,常应用于自动化控制装置的输出回路,即继电器线圈或电磁间线圈两端并联应用。

以上各类间隙式,非间隙式和抑制式器件都是通过浪涌电压产生非线性元件瞬时短路的方式实现防雷保护。

4对电子系统及电子设备的防雷看法

由于电子信息设备是集电脑技术与集成微电子技术的产品,它的信号电压只有5~10伏,这种产品的电磁兼容能力较差,很容易感受脉冲过电压的袭击,它受雷击的概率又比较高,受雷电损坏的可能性就大。但是,电子信息系统是由信号采集、传输、存储、检索等多环节组成。鉴于系统环节多、接口多、线路长等原因,给雷电的耦合提供了条件。系统的电源进线接口,信号输入输出接口,接口的线路较长等是感应脉冲过电压容易侵人的原因,也是过电压波侵入的主要通道。

基于以上原因。电子系统及电子设备的防雷保护重点是感应雷。防雷的方法和措施,是按照现行的防雷规范规定的各个防雷分区的交界处安装SPD设备。将整个系统的雷电防护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综合考虑,全方位保护,力求将雷击灾害降低到最低。为此,规范里阐述了三级网络防雷概念。在线路上三级网络防护是逐步减少瞬态浪涌电流幅值的。最后一级将浪涌过电压限制在设备能安全承受的范围内。一般元件可承受两倍其额定电压以上之瞬间电压,约700V左右的峰值过电压。700V的耐压值在欧洲防雷方面被广泛引用。当然,浪涌电压被限制得越低,则设备越安全。因此,我们在工程设计时分别将第一级SPD尽量靠近建筑物的电源进线处,第二、三级SPD尽量靠近被保护设备。第一级过电压限制在1.5-1.8kV,第二级将残压限制在0.9~1.2kV,第三级将残压限制在0.4~0.TkV。通过这三级限压和对浪涌电流的泄放,最后加载到设备上的过电压通常都不会对设备和系统产生影响。现在防雷防电磁脉冲的保护器件还比较贵,技术性能都有差别,有些防雷产品通过保险只是为了促销,设计者不能盲目地认为是可靠的产品,而应按防雷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

参考文献:

第3篇:杯子设计范文

关键词:机械制造规模;机械设备;设计;问题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机械设备的设计研发工作是企业创新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新产品的制造,还是新技术的实施,都要有新的机械设备的支持。使机械设备的设计研发工作科学,合理,规范地展开,促进技术创新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很有必要对机械设备设计研发的过程展开讨论,由于在国民经济中,产品生产类设备占有很大比重。、

1自动化机械制造规模

1.1按规模大小FMS可分为如下4类

(1)自动化制造单元。FMC:的问世并在生产中使用约比FMS晚6~8年,它是由1~2台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及物料运送存贮设备构成,具有设置应加工多品种产品的灵活性。FMC可视为一个规模最小的FMS,是FMS向廉价化及小型化方向发展和一种产物,其特点是实{目单机自动化化及自动化,迄今已进入普及应用阶段。

(2)自动化制造系统。通常包括4台或更多台全自动数控机床及人工中心与车削中心等,由集中的控制系统及物料搬运系统连接起来,可在不停机的情况下实现多品种、中小批量的加工及管理。

(3)自动化制造线。它是处于单一或少品种大批量非自动化自动线与中小批量多品种f:MS之间的生产线。其加工设备可以是通用的加工中心、CNC机床,亦可采用专用机床或NC专用机床,对物料搬运系统自动化的要求低于FMS,但生产率更高。

(4)自动化制造工厂。FMt是将多条FMS连接起来,配以自动化立体仓库,用计算机系统进行联系,采用从订货、设计、加工、装配、检验、运送至发货的完整FMS。它包括了CAD/CAM,并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1MS)投入实际,实现生产系统自动化化及自动化,进而实现全厂范围的生产管理、产品加工及物料贮运进程的全盘化。FMF是自动化生产的最高水平,反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动化应用技术。它是将制造、产品开发及经营管理的自动化连成一个整体,以信息流控制物质流的智能制造系统IMS)为代表,其特点是实现工厂自动化化及自动化。

2 机械设计的过程

2.1 机械设备设计研发的目的。机械设备设计研发的目的归纳起来讲,就是根据用途和实际需要,设计研发出能有效地实现一种或多种功能的机械装备,满足社会的需求。

2.2 机械设备设计研发的基本步骤。一般来说,机械设备设计研发应按如下步骤进行:

(1)需求申机械设备的设计研发,首先必须有需求,由需求者提出申请。

(2)需求的确认:机械设备的需求申请必须由主管部门或领导确认并批准。

(3)设计研发任务书的下达:机械设备的需求申请被确认批准后,必须将需求申请中的具体要求细化成设计研发任务的内容和要求,使设计研发者明确任务及目标,便于组织实施,并将任务书下达到承担任务的部门。

(4)组建设计研发项目组:承担设计研发任务的部门收到设计研发任务书后,应根据任务书的内容、要求,选配适当的各类专业人员,组成设计研发项目组,并明确项目组成员的各自责任。

(5)初步确定方案:设计研发项目组根据设计任务书,组织对设计研发方案的讨论,并形成最初的设计方案。如果是大型或成套的机械设备,应先进行小样机或关键功能部件的方案设计。

(6)方案草图的设计(形成总图及部分主要部件图):根据初步拟定的方案,有关人员进行相关部分的草图设计。

(7)设计方案草图的评审:设计草图完成后,项目组应再次组织相关人员对设计方案展开评审,对方案的关键环节和主要部分的合理性进行深入研讨,并综合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形成修改方案。

(8)方案修改、正式设计:根据修改方案,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修正,并开展正式设计。

(9)图纸审核、批准:设计完成后,由相关人员进行审核,经领导批准后正式出图。

(10)交付加工制造:图纸设计完成后,交付加工单位加工制造之前,要与加工制造单位针对图纸做深入沟通,对图纸上的一些疑问进行磋商,确保加工制造单位对设计思路和要求有较清楚的认识,并且便于施工。

(11)跟踪加工制造过程:图纸交付加工后,设计人员应与加工制造单位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及时了解加工进度及遇到的问题,除了对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反应外,还应对问题做好详细记录,以备今后查阅和参考。

(12)机械设备的验收:机械设备加工制造完成后,设计人员应到加工制造单位进行设备验收,尽可能让机械设备进行连续试运转,观察其运行动作和可靠性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发现问题要求加工制造单位及时纠正。验收合格后,方能允许发货,以避免设备到达安装场地后发现问题难以处理。

3 设计研发的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设计研发程序的执行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工作重点,都应正确把握方法,确保设计研发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整个过程别要注意系统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3.1 研制阶段的工作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研制阶段是设计方案实现的基础阶段,机械设备制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能否取得设计的预期效果,甚至影响到设备能否正常使用。在此阶段,除了制造加工的承担单位应当注意严格按照图纸设计要求合理安排制造工艺外,还应当加强设计者与制造者之间的沟通。设计者应积极、主动地经常关心制造过程的情况,与制造者共同商讨合理的加工工艺方法,并虚心听取制造现场技术人员及工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对零件结构、加工精度等做适当的调整。切不可认为:制造加工只是制造加工单位的事,与设计者无关;能否按图纸设计要求进行加工,也都是制造加工者自己的事。机械设备的设计者应当知道,对于制造能力、加工手段和加工工艺,制造加工单位最有发言权,他们的许多意见和建议,甚至判断,是很有价值的,有时是决定性的。

3.2 安装调试使用阶段的工作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阶段是设计研制过程的最后阶段,设计研制项目是否能达到预期目的,效果如何,在此阶段能见分晓。在此阶段,设计人员一定要亲临施工现场,对安装调试的全过程进行技术指导和监控,及时处理现场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这一阶段也是设计人员积累经验、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最佳阶段。机械设备设计的合理与否,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哪些方面还有改进的必要和可能,都可以通过该阶段的工作获得答案和信息。对设计人员设计水平、处理现场问题能力的提高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安装、调试结束后,紧跟着要进行试产鉴定,通过设备实际使用效果的评价或产品质量的检验,确定机械设备是否达到使用要求。鉴定通过后,必须尽快整理出与使用、操作、维护相关的机械设备的各种说明、图纸等技术资料,对操作工及维修工进行培训。同时,要注意专有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员工培训完成、所有必须的技术资料整理齐全并交付机械设备使用部门后,机械设备便可投入使用。

结语

加入WTO后,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的国策,使我国迅速成为世界加工制造大国。随着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我国已成为加工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需要大量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既能利用计算机进行机械产品的辅助设计,又能应用数控技术进行制造的人才非常紧缺,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

参考文献

第4篇:杯子设计范文

关键词:防雷保护;建筑防雷;设备防雷;防雷击电磁脉冲;电涌保护器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according to the airport terrain, buildings and equipment characteristics, design of integrated lightning protection technology not only fully consider the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strictly implement the electronic equipment of lightning electromagnetic pulse and surge protection, to complement each other, effective and reasonable in economy.

Keywords: lightning protection; lightning protection equipment building; lightning protection; lightning electromagnetic pulse; surge protector

中图分类号:TU8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民用航空事业的蓬勃发展,作为运输终端的各地机场的规模不断扩展。由于机场一般处于郊野空旷地带,其塔台航管楼、航站楼、油罐、机库、导航台、气象雷达站相对于附近其他建筑物或设施较高,时有雷击事故发生,而且这些建筑物内部装有大量昂贵的电子设备,很容易因感应雷击电磁脉冲而遭到破坏,严重影响航班飞行的安全,造成重大国家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既要重视对重要建筑物的防直击雷的设计和施工,又要加强对这些建筑物内部电子设备的防雷击电磁脉冲和防电涌的设计和管理,才能保障建筑、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1. 防雷的重要性

现在是电子信息时代,社会各项事务均高度依赖电子计算机,使得各种自动他

设备、仪表、生产线及通信设备得以高效运转。为提高设备工作性能和降低能耗,必然大量采用低压工作的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及采用各种高新技术电子器件。这些集成电路和电子器件的耐过压水平很低,采用这些器件的设备易受电磁干扰,特别是雷电袭击而产生的电磁脉冲和内部强电设备操作而产生的电压浪涌,大大增加设备损坏的可能性,甚至可能中断整个系统的运行,并造成难以估计量的经济损失。雷击和电涌己经成为信息时代的一大公害,引起各国的充分重视。

国家各部委均为此制定了国家的和行业的各类防雷技术规范,其中机场相关的包括国家技术监督局制订的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年修订版)、民用航空总局的MH/T4020-2006《民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设施防雷技术规范》、中国气象局的QX 2-200《新一代天气雷达站防雷技术规范》等。这些规范看齐国际标准,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防雷产品市场而编制。由于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内容覆盖范围全面,下文均以此规范为纲进行讨论,具体到特定行业和设备,需参考特定规范做适当的调整。

2. 防雷区的划分

依据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年修订版),在以雷击点为中心的1.5~ 2km的范围内,一切金属导体(例如,电力线、通信线路、金属供水、气、热管道)上都可能产生危险的过电压,损坏线路上的设备,同时对人身安全也构成不可预测的危险。近年来,随着大量的数字设备和精密仪器应用的范围日益广泛,雷电造成的损坏事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做好电子设备的防雷等电位连接,安装合适的防雷和电涌保护装置,已成为迫切需要。从EMC(电磁兼容)的观点来看,应将需要保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的防雷区,以规定各部分空间不同的雷击电磁脉冲的严重程度和指明各区交界处的等电信连接点的位置。各区以在其交界处的电磁环境有明显改变作为划分不同防雷区的特征。

(1)LPZ0A区:本区内的各物体都可能遭到直击和导走全部雷电流,电磁场没有衰减。例如,各种天线、架空入户的电源和信号线、非铠装非穿钢管电缆、明装或直埋的金属供水、气、热管道等,该区不在接闪器(避雷针、带、网)保护范围内。

(2)LPZ0B区: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太可能遭到直击雷击,但本区内的电磁场没有衰减。例如,全程铠装的电信电缆、穿金属管距离大于50m的深埋电缆等。该区在接闪器(避雷针、带、网)保护范围内。

(3)LPZ1区: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太可能遭到直击雷击,流经各导体的电流比LPZ0区小;本区内的电磁场可能衰减,这取决于屏蔽措施。例如,高低压配电、电容、变压器室、通信电缆和计算机网络跳线配线用总配线室、沿外走廊、窗户的一般办公区等地方。在通常框架、框减、减力墙、框筒、筒中筒、大板等混凝土钢结构或预应力结构的建筑物,依据IEC61312-2中的指南说明,电磁场可能衰减25dB至30dB。

(4)LPZ2区:当需要进一步减小导入的电流和电磁场时,应引入后续防雷区,并按照需要保护的系统所需要的环境区选择后续防雷区的要求条件。例如,一些重要电子设备和有大量精密仪表的机房、仪表室、办公区域。

(5)LPZ3区:通常是指电子设备机箱、机架、机框内空间,其电磁场又进一步得到衰减。通常,防雷区级别越高,电磁环境的参数越低。

任何外避雷系统应该包括完善的接闪器(常规的避雷针、带、网和符合标准的E.S.E避雷针),可靠引下线(含由主钢筋焊接的法拉第笼)和一个低电阻联合接地网(应符合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要求)。

3. 设计原则

结合前述,在进行机场建筑和设备防雷设计时,充分考虑直击雷防护,又严格执行电子设备的雷击电磁脉冲和电涌保护,做到相辅相成,有效而经济合理。一个系统全面的防雷设计,在工程一开始的阶段就应予以充分重视和系统规划

考虑,在与业主和防雷技术专家充分而认真进行技术论证后,电气和设备安装设计考虑并体现在初步方案和系统图,施工图进一步细化,达到有效和经济目的。

3.1 外部避雷系统

机场大部分建筑物属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部分建筑物,如塔台、雷达塔等要求更高为第一类,小部分辅助房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我们建议在重要的第一类和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接闪器以普通针、带、网相结合为主。如建筑物本身无法实施普通的避雷技术措施,可采用国外先进的E.S.E提前放电避雷针,应符合最严格的NFC17-102防雷法规及IEC的一般规定,在同等高度下,E.S.E型避雷针比普通避雷针保护范围太很多,落雷更准确,太大减少了雷击点落于非避雷针体概率,简单可行,造价不高。

在防雷建筑物的外防雷系统的设计时,应实现总等电位连接和联合接地。考虑实际应用效果,引下线可考虑使用焊接的主承重柱内的钢筋引下线逐点检查核实。其他具体规定均应严格依据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设计和施工。

3.2 建筑物内部防雷击电磁脉冲和内部过电压保护的设计

统计资料表明,60% 以上事故是由低压电力线引入的雷击电磁脉冲(通常突波/感应雷/浪涌电压)而引起的,故我们应特别重视对由低压电缆引入的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

依据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和IEC61312—I《防雷击电磁脉冲设计的一般原则》以及相关国家、行业标准,对于安装有大量电子设备(引入PE线的金属外壳I 类耐过压水平用电设备, 依据IEC664-1)的低压配电系统,根据防雷分区的定义结合等电位连接的作法,其防雷击电磁脉冲设计应考虑分为三级:

(1)第一级电源避雷器,0A区/0B区到1区界面,主要用来防直击雷和大能量雷击电磁脉冲,在建筑物低压供电每一进线主配电/ 环网柜/低压主柜的主开关后母排上对地并联安装一组电源避雷器,应符合以下技术指标:

通流量:≥25kA(10/350μs波形)或≥100kA(8/20μs波形);残压:≤2.5kA;动作时间:≤25μs;分断能力:≤50kA。

(2)第二级电涌保护器,0B区/1区到2区界面,主要用来防御第一级避雷器的剩余能量,以及该区内的一般感应脉冲和地电位反击。在动力配电柜/箱主开后的母排上对地并联安装一组电源过电压保护器,应符合以下技术指标:

通流量:≥10kA(8/20μs波形);残压:≤lkA;动作时间:≤25μs;分断能力:≥6kA

(3)第三级精细电涌保护器2区到3区界面,主要用来防御操作过电压和执行精细浪涌保护,安装于终端配电箱主开后或大型精密电子设备前,可防谐波,动作时间小于Iμ s,残压低至325V。

完善的内部防雷击电磁脉冲和内部电涌保护设计,除了合理选择和安装电源和信号线避雷器,对电涌保护器进行分级保护外,更应该结合等电位连接和局部等电位连接,并适当屏蔽处理等综合防雷措施,这样才可靠有效,并降低工程造价。

4.结语

机场设施的防雷设计与施工应整体考虑,统一协调,通盘设计,既要可靠保护建筑物,又要完善保护建筑物内部的大量昂贵电子设备。在设计中应严格依据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适当参考国外先进的国际标准。在应用产品方面.首先应看该产品是否符合标准,其次要看是否通过了国际上的权威测试机构的认证和是否取得行业应用许可,还要比较产品的性能价格比。民用机场建设中,防雷工程事关重大,设计、施工、产品必须环环相扣,才能保障机场重要设施的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年修订版).

第5篇:杯子设计范文

【关键词】界面设计;用户体验;UI设计;图标

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手持移动设备基于其系统的应用程序不断创新,功能日趋强大,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手持移动设备的设计已不仅仅局限于它的外观(即尺寸、质感、触感、颜色等硬件方面)设计,对其软件系统是否具有人性化设计的考量已成为用户是否选择使用的主体。而手持移动设备用户界面又是用户与手机系统、应用交互的窗口,它的界面设计必须基于设备的物理特性和系统应用的特性进行合理的设计。这个“合理”的设计就是要从符合人类的视觉需要、人体工程学需求等多方位、多学科考量入手,进行人性化的、注重细节的以及提供人们视觉舒适、操作简易的界面设计,其中最需要重视的两方面就是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和UI图标设计,只有将这两者完美融合才能打造出优秀的作品。

界面用户体验设计的方法及原则

1.界面是为了交流互动而存在

界面的存在是为了让使用者和设计师、使用者和软件应用、使用者和其他使用者的世界产生互动,它既能够把我们聚集在一起同时也可以把我们分隔开来,完成产品自身的价值并为公众服务。界面设计的功用和效果是可以被预测和测量的,也就是必须通过测试方才得知使用效果,因此它们不能表现为功利性。优秀的界面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唤醒起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联,还能够使我们事半功倍。有用户选择并使用才是界面设计的成功。就如同一双漂亮的童鞋,虽然漂亮,但穿上不舒适,穿脱不方便,顾客就不会选择它,注定将是一个失败的设计。因此界面的存在就是为了尽可能多地创造好用的环境让用户使用,尽可能多地考虑到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用户,就像你设计了一个实用的工艺品,既有使用价值又有艺术价值。如果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作品仅仅是用来满足自己的名利心,那他就不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好设计师,而“必须要被使用”才是一个界面设计存在的意义。

2.“明确”应处于设计的首要位置

我们认为,对任何界面来说,“明确”的设计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只有用户能够在第一时间明确快速地分辨出它是什么时,使用者才能真正有效地使设计师设计出的界面作品为之所用。设计师们在进行界面设计时,首先不仅要正向思考人们为何会使用这个应用,也应该反向思考假设“我”作为这个应用的固定用户群体中的一员,它是否会被“我”喜爱并且使用。在作出相应的市场调研和分析后,再去思考怎样的界面能够帮助用户与其互动,去揣摩用户在使用时的日常习惯、行为反应,并能够成功转化到设计师的设计中。经过了这样的精密思考和设计后,如果用户还认为界面中依然出现需要推理或出现延时反应等现象,都是可以被容忍的。

3.“首次”便让用户掌控一切

用户首次体验界面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而这却常常被设计师忽略。为了让用户更快地熟悉应用系统并使用它们,界面中的设计应该要提供一个方向和指引,引导用户迅速进入状况,起到良好的导视作用,就像公共场所里的导示牌、路标一样,能够快速简易地指引出人们想要到达的目的地的方向。人们总是习惯在自己熟悉和能掌控的环境中得到舒畅放松的享受。而草率的软件应用设计不仅剥夺了这种舒适感、流畅感,还会迫使用户面对杂乱的互动、繁琐及困惑的流程和意料之外的结局,降低做事效率,甚至使人烦躁不安,甚至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对用户的不公平不负责的设计。通过定期的系统梳理,描述因果关系,在每一步操作前均给予提示,以使用户感觉之后的每一步操作都在他的掌控之中。那么这样一个使人舒心的界面设计必然会得到初次使用者的二次使用、持续使用,并将它们口口相传,使用户会在使用过程中像发现新大陆一样介绍给身边的人且通过使用能为自己的生活、学习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这就是用户首次体验的重要性,它直接影响了后期的传播作用与效果。

4.强烈的视觉层次感使操作变得更便捷

为使画面有清晰明了的视觉浏览次序,强烈的视觉层次便成为首当其冲的要素。也就是说,当使用者每次都用相同的顺序浏览同样的内容时,微弱的、易使人忽略的视觉层次感往往会令用户不明确需要浏览的关键点,终将给用户造成视觉疲劳和混乱疲惫的心理影响。就像书本中的文字编排一样,大标题小标题正文等需要有大小写、字体、字号、粗细体等不断变化的设计,而在图文结合的界面设计中,保持强烈的视觉层次感使用户掌握浏览重点和次序就更需要得到设计师们的重视。当需要在画面中添加一个视觉强烈的元素时,设计师应该要重新调整页面中所有元素的比重分配,来达到增强鲜明视觉层次的效果。

5.界面设计中色彩的个性化设置

首先,色彩或多或少能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正如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体验会不同程度地直接影响到人的心理及生理反应一样。比如当人们处于连续阴雨雾霾天时情绪会低落,当看到蓝天白云时心情又会舒畅。因此,不同的色相、冷暖对比可以使用户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反之不同的心理状态、心情的好坏、情绪的起伏等所能接受的色彩也是不同的。其次,具有新鲜度的事物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将色彩个性化设计作为界面设计的重要环节,目的就是用色彩的变换来调动和调节用户的心理需求,让用户对软件产品始终保有一种新鲜感。它可根据用户的需要来改变色调色相,使之依据自己喜爱的个性化界面色彩来进行选择,提高用户满意度。同时,在手持移动设备中使用个性化的设置还可以提升软件的魅力与活跃度,满足用户的多方位需求。在具体实施设计进程中,色彩搭配学显得尤为重要,要考虑图标色彩与整体色彩的反差以及最终效果的协调统一,达到用户审美观与视觉舒适度的需求。

UI图标设计的方法及原则

1.UI图标外观设计应遵循用户预期效应

人们总是对符合预期的行为最感轻松愉悦,和符合预期的人或事接触时也会感到关系不错。因此,UI图标的设计,理所当然的就应该与如同它们本身的功能一致,用户只要看到这个界面元素,就应该能预判出这个应用是做什么的。如果它看起来是摄像头,它就应该具有相机的功能,而不是在基本的交互问题上故弄玄虚,故作神秘,把创造力留到更高层次的用户需求上就好。

2.始终遵循图标的使命

图标的使命是信息的传达者。它必须可以使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人容易接受,并且能帮助我们快速、清晰、准确地理解图标所要传达的信息(如图1-2)。图1图2

3.避免图标中过多元素堆积

UI图标越简洁越好。把一个图标中的视觉元素控制到尽可能少的数量是很可取的,不要把UI图标设计复杂化。同样,也不要把太多的构思都转化成标志设计,或者给插画图标。这样也许就会造成图标中过多视觉元素的堆积。过于复杂的图形元素只能给用户识别带来麻烦,使我们在使用手持移动设备中的小图标时根本无法确定它的含义及此应用的功能。

4.典型行业的界面图标

行业图标应该具有典型性。每一个行业软件的图标按钮是一个命令符号,视觉元素也应该是一个目标动作的具体映射,因而作为体现目标动作的UI图标,它应具有强烈而清晰的表意性,尤其是作为通用图标,如电话、天气、时钟等。制作过程中选择具有典型行业特征的图型符号,有助于用户的识别并快速进入操作。如果是写实化的界面风格,可考虑部分像素羽化的效果,以增强图标立体感(如图3)。尽量使用较少的色相来表现层次丰富的UI图标,这样能以最小的数据量来表现图标,又不会影响小图标的视觉品质,当图标在软件应用系统中所占数据量减小时,程序的运行效率也便提高了。

5.符合自身品牌设计风格的延续以及符合平台系统风格

第6篇:杯子设计范文

关键词:电子通讯设备 可靠性 设计技术

中图分类号:TN6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12-0026-01

1 电子通信设备在设计技术上的可靠性指标

1.1 可靠性在电子通信设备设计中的意义

电子通信设备再开发设计的过程中,其可靠性是无法绕过的关键节点。对于很多企业来说,都非常看重电子通信设备可靠性的研发,也会通过一系列的管理体制和技术手段去实现符合当下需求的可靠性设计,并将其适用于产品的实用效果当中。由此不难看出,加强对可靠性的投入,让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强劲的竞争力就是令其电子通信技术强大的意义所在。

1.2 通过元器件控制可靠性

元器件是电子通信设备能否正常运转的基础。是否选择可靠性高的元器件在产品整体的质量上异常重要。科学的使用元器件,能够在生产过程中保障设备性能,还能够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对元器件在可靠性上进行严格监管,以保证它在质量和使用年限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1.3 通过降额设计技术提高可靠性

能够提高电子通信设备可靠性的另一个重要的技术手段就是降额设计技术。降额设计技术在产品应用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让设备运转时承受低于其工作应力的额定值,大大降低设备出故障的几率。通过降额设计这样的技术手段,能够有效的提升设备运行过程中可靠性,这而是其技术应用的最核心目的。

1.4 通过简化设计提升可靠性

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使用电子通信设备,享受其带来的便利和功能,就需要在生产过程中做好成本控制。保障可靠性的前提下,如何降低生产成本也是企业需要克服的问题。所以简化设计,在不影响设备正常运转的情况,很好的降低了产品的初始成本和故障率,从另一个方面提升了设备的可靠性。

1.5 通过余度设计增加可靠性

余度设计是指设备中配备多套能够完成功能呈现的单元。利用可靠性、稳定性更高的软件取代硬件的余度设计,设计过程简单,成本不高,是很常见也很实用的。采用软件替代硬件的设计会增加设备的复杂程度,在基础可靠性上并没有让产品获得提升。所以余度设计的使用范围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一般都是在使用高质量元器件以及设计技术后,仍然无法让设备稳定运行的情况下才会使用。

2 电磁兼容设计技术对可靠性提升的作用

由于电子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占据电磁频谱,随着市场对电子设备的大量需求,各种类型的电子设备相继出现,造成了电磁频谱使用紧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电子设备的可靠性。这就使电子设备的兼容问题暴露出来,加上国内的电子兼容技术起步晚,发展不成熟,是的电磁兼容性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顺应市场的发展需求,近几年国内也开始加强对电磁兼容设计的研究(见图1),逐渐完善了电磁兼容设计的理论体系,也提出了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目前在很多电子通信设备的设计生产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实践,为产品可靠性的提升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3 热设计技术对可靠性的帮助

通过冷却、加热或者恒温等多种温度调节的技术手段,来保证电子通信设备中元器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正常运转,这是热设计为设备可靠性提供的最大帮助(见图2)。随着电子通信设备高密度、集成化的发展方向,散嵛侍庵鸾コ晌了考验设备性能和可靠性的重要因素。因此,热设计的研究成果和研发进展对设备可靠性的提升贡献了新的标准。一套成熟的热设计方案,需要对成本进行管控,同时解决设备的散热问题。在电子通信设备进行热设计的实践操作中,必须要通过对电路设计、结构设计、维修设计的综合考虑,才能达到设备可靠性的必备条件,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过程。在热设计使用之前,先要做好初步的评估工作,彻底释放设备的散热风险,依靠可靠性研发在各个环节的联系和沟通禅城评估流程,完不成热设计风险,就不会进入流程的下一个阶段。

4 结语

上述内容对电子通信设备的可靠性在设计研发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做了分析。可知,想要提升可靠性,就要优先在热设计、元器件的采用、降额设计等发面进行有机的结合,将其融入到电子通信设备的总体设计中。能否坚持执行,把控细节是提升可靠性的关键所在。因此,应该秉承将可靠性设计放在首位的原则,加强研究开发过程中数据整理工作,为电子通信设备的性能提升和质量打好基础,确保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作为电子通信设备的生产企业更需要确立自身产品在可靠性方面的优势,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寇晓莹.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设计技术探讨[J].科技论坛,2013(17).

第7篇:杯子设计范文

【关键词】电子通讯设备 可靠性 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快速发展,我国现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在新的时代要求下,对电子通讯产品的可靠性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大,数字信息的安全已经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对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的探索中,也发现对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的影响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通过分析影响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的因素,来提高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

1 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设计技术的作用于意义

我国现阶段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电子电器产品的使用率也越来越高,电子电器产品的种类也是越来越多,其中,尤其是电子通讯设备的使用,几乎达到了人人都使用的情况,因此,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电子通讯设备的开发与使用过程中,可靠性设计技术是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的前提和基础,从而确保了电子通讯设备的良好性能。随着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通讯设备更加趋于智能化,便捷化与功能多样化,如果要全面实现电子通讯设备的这些功能,确保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是这些功能的前提与基础。因此,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技术的不断地发展与进步,才是推动我国整个信息技术产业的不断前进的动力。

2 影响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的因素

2.1 生产条件的因素

在对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的技术的分析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诸多因素,这些因素会对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产生重要的影响。

其中,主要的是生产条件的因素。在信息化的时代,电子通讯设备更加智能化、多样化与便捷化,而这些重要的功能则是在电子通讯设备的研发的制造过程中以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为基础的。尽管我国现在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但是,电子通讯设备的生产条件并没有跟上时展的要求,因此,在生产条件不齐全及生产器械较落后的情况下,这种条件下生产出来的电子通讯设备,其可靠性就得不到保证,因此,生产条件的因素会严重影响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

2.2 机械条件的因素

在影响电子通讯设备的众多因素中,机械条件因素是影响电子通讯设备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由于电子通讯设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因此,在人们使用这些电子通讯设备时,存在出现设备故障,损坏的各种各样的情况,出现这种状况后,电子通讯设备的正常功能受到损坏,不能正常使用。

因此,机械条件因素也是影响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的重要因素。由于某些外部条件因素是不可避免的,这样,也会对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问题提出重要的挑战。

2.3 外界环境的因素

由于电子通讯设备是我国信息时代的产物,属于信息技术的高端产品,这些高端的科技产品具有高质量和耐用性强的优良性能,因此,一般电子通讯设备具有良好的可靠性。但是,由于电子通讯设备属于消费品,即使电子通讯产品拥有较高的品质,也会在电子通讯产品的使用过程中,出现错误。

为了能够维护电子通讯产品的可靠性,因此,在设计研发电子通讯产品的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环境和外界因素等对电子通讯产品的可靠性的影响。

3 加强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的措施

3.1 加强电子通讯设备的生产环境

由于我国现阶段的电子通讯设备的生产条件有限,如何提高电子通讯设备的生产条件是提高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的前提。只有把在电子通讯设备的生产条件与生产技术等生产的环境要素提高与改善,才能有希望提高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

因此,加强通讯设备的生产环境要素,是加强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的重要措施之一。

3.2 加强电子通讯设备的机械环境

电子通讯设备的各种元器件在电子通讯设备的使用过程中,都会存在出现故障的状况。由于,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设计在电子通讯设备的研发过程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因此对于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设计,要在满足设备基本性能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电子通讯设备的组成元器件的性能,使得确保满足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设计,达到电子通讯设备的耐用等性能。

因此,加强电子通讯设备的机械环境因素也是加强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的设计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3.3 加强电子通讯设备的电磁兼容的设计

电子通讯设备是我国信息化时代的高科技的产物,在电子通讯产品的设计和研发的过程中,应用到许多知识,尤其是电磁等物理知识。在印制电路板的过程中,该电路板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电感的情况,那么,这种存在的电感,就会在日后的电子通讯设备的使用过程中,产生不利于电子通讯的电磁干扰,因此,考虑如何将电路板上产生的电感消除掉,减少电磁干扰,这也是提高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设计的重要措施之一。

因此,加强电子通讯设备的电磁兼容的设计也是提高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的设计的重要措施。

4 结论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高科技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其中,电子通讯设备的使用率更高,其可靠性设计是保障电子通讯设备的安全性能和稳定性能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同时,也是电子通讯设备的生产制造的一个重要的而且十分关键的环节。因此,在考虑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设计技术时,应该注重合理选用电子通讯设备的元器件,加强电子通讯设备的生产条件。因此,在信息化的今天,需要每一个电子通讯设备生产的企业和电子通讯设备的使用者共同努力,提高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杨泽雄.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设计技术探析[J].通讯世界,2015,19:35-36.

[2]王三红,郭琳,张军琴.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设计技术探讨[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03,03:13-19.

[3]徐S.浅析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设计[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2:299-300.

[4]王富亮.分析电子通讯设备的可靠性设计技术[J].电子世界,2013,20:35.

作者简介

贯春发(1972-),男,吉林省农安县人。现供职于江苏省南京市民防局。

第8篇:杯子设计范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设计; 要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新科技的不断涌现,智能化楼宇开始受到人们的欢迎,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并逐渐成为当今建筑的主流。智能化建筑是指由系统集成中心通过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PDA)来控制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通信自动化系统(C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实现高度信息化、自动化的现代建筑。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是建筑智能化系统中较为复杂的系统之一,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用以测量楼宇内空调、电力、保安、消防等系统的参数,发出各种指令,监视和控制各种电力设备、冷热源设备、变配电、照明等各种电气设备的运行,以微型计算机为中心的中央监控系统。BAS 系统一般局限于建筑物及其附属建筑物的范畴内,在充分考虑能源节约、建筑物内环境舒适的条件下,通过采用具有高信息处理能力的微型处理机,使建筑内的各种机电设备的管理和利用率均达到最佳状态,从而节省了人力、物力,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其运行费用和能源消耗,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是以中央处理系统设备和分布在建筑各处的远程处理机,通过总线桥进行信息交换的,因而建筑监控系统主要由中央设备、数据资料收集箱(DGP或DDC)、通信设备、测量元件和控制件(现场设备)四部分组成。中央设备包括CPU(中央处理机)、操作键盘、显示器打印机等设备和不间断电源(UPS)。CPU作为BAS 系统的指挥中心,除了接收和处理各个DDC送来的数字量和模拟量外,还能根据预定的程序发出各种指令,显示及打印各种数据,并遥控指挥所有设备。DDC(DirectDigital Control)被称为直接数字式控制器,由8 位微处理器,基础软件和自检软件,以及输入输出模块组成,此外还内置有后备电池,它的主要工作包括与中央站及其他现场控制器进行数据通信;DDC 内的控制程序可独立实施设备监控功能,并能进行基本控制运算;采集现场仪表信号并进行数据转换,输出控制信号和操作指令传送给现场执行机构,因而,DDC在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中起着数据和指令传输的桥梁作用,鉴于它在BAS 系统中的作用,DDC又被称作区域处理机(RPU)也就是 BAS 中的分站或子站。通信设备是指把中央电脑与DDC,DDC与传感器连接起来的传输线部分,它一般有8 条通信线路,每条通信线路可连接30 个区域控制器及10 个RPU。通常使用的测量元件包括各种型号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等;控制器件包括带执行机构的二通阀、三通阀和直流24V 的继电器,通常安装在监控设备的末端,为中央电脑提供各种模拟数据和数字数据。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并非由这些部分简单组合而成,要想充分发挥建筑监控系统的性能,保证建筑物整体设备的安全运转,就必须要严格按照规范设计。

一、 建筑电气自动化设计要点

1、中央控制室选址及室内设备布置

中央控制室应尽量靠近控制负荷中心,应离变电所、电梯机房、水泵房等会产生强电磁干扰的场所 15m 以上。上方及毗邻无用水和潮湿的机房及房间;室内控制台前应有1. 5m的操作距离,控制台离墙布置时,台后应有大于 1m的检修距离,并注意避免阳光直射;当控制台横向排列总长度超过 7m时,应在两端各各留大于 1m 的通道;中央控制室宜采用抗静电架空活动地板,高度不小于 20m。

2、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的电源要求

中央控制室应由变配电所引出专用回路供电,中央控制室内设专用配电盘。负荷等级不低于所处建筑中最高负荷等级;通常要求系统的供电电源的电压不大于 ±10 %,频率变化不大于 ±1Hz,波形失真率不大于 20 %;中央管理计算机应配置 UPS不间断供电设备,其容量应包括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内用电设备总和并考虑预计的扩展容量,供电时间不低于30 分钟;现场控制器的电源应满足下述要求:

(1) Ⅰ类系统(650 点~4999 点) ,当中央控制室设有UPS不间断供电设备时,现场的电源由 UPS不间断电源以放射式或树干式集中供给;

(2) Ⅱ类系统(1 点~649 点),现场控制器的电源可由就地邻近动力盘专路供给;

(3) 含有CPU 的现场控制器,必须设置备用电池组,并能支持现场控制器运行不少于 72 小时,保证停电时不间断供电。

3、现场控制器设置原则

(1)现场控制器的设置应主要考虑系统管理方式、安装调试维护方便和经济性。一般按机电系统平面布置进行划分。

(2)现场控制器要远离有输水管道,以免管道、阀门跑水,殃及控制盘。在潮湿、蒸汽场所,应采取防潮、防结露等措施。

(3)现场控制器要离电机、大电流母线、电缆 1. 5m 以上,以避免电磁干扰。在无法满足要求时,应采取可靠屏蔽和接地措施。

(4)现场控制器位置选择宜相对集中,一般设在机房或弱电小间内,以达到末端元件距离较短为原则(一般不超过50m) 。

(5)现场控制器一般可选用壁挂式结构,在设备集中的机房控制模块较多时,可选落地柜式结构,柜前操作净距不小于 1. 5m。

(6)每台现场控制器输入输出接口数量与种类应与所控制的设备要求相适应,并留有10 %~20 %的余量。

4、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的布线方式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线路包括:电源线、网络通讯线和信号线。

(1)电源线一般BV - (500V) 2. 5mm²铜芯聚氯乙烯绝缘线。

(2)网络通讯线需由采用何种计算机局域网及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在数据传输率、未来可兼容性和硬件成本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确定。一般有同轴电缆(不同厂商的产品不尽相同);有的系统采用屏蔽双绞线或非屏蔽双绞线(分3、 4、 5 三个级别);在强干扰环境中和远距离传输时,宜选用光缆。

(3)信号线一般采用线芯截面 1. 0mm²或 1. 5mm²的普通铜芯导线或控制电缆,对信号线是否需要采用软线及屏蔽线应根据具体控制系统与控制要求确定。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线路均采用金属管或金属线槽保护,网络通讯线和信号线不得与电源线共管敷设,当其必须作无屏蔽平等敷设时,间距不小于 0. 3m,如敷于同一金属线槽,需设金属分隔。

5、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监控点统计

1、一般规定

根据各工种设备的选型,核定对指定监控点的实施监控的技术可行性;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监控点可通过编制监控点总表来进行统计,较小型系统可编制一个监控点总表,中型以上系统应按不同对象系统编制多个监控点表,组成监控点总表;编制监控点总表应满足下述要求:

(1)为划分和确定现场控制提供依据;

(2)为确定系统硬件和应用软件设置提供依据;

(3)为规划通信道提供依据;

(4)为系统能以简捷的键盘操作命令进行访问和调用具有标准格式显示报告与记录文件创造前提。

2、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监控点总表格式编制监控点总表,应以现场控制器为单位,按模拟输入、数字输入、模拟输出、数字输出等种类分别统计。

二、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在智能建筑的应用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技术领域,因此在进行这方面的设计时,更要注意严格按照规范设计,使其使用效果、寿命达到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广这门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杯子设计范文

根据上一节的分析,片盒、对中工位、清洗工位都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有几个状态,如图3所示,分别是工位空闲、工位进片、工位有片、工位工艺运行、工位工艺完成、工位出片,工位的状态在其运行中循环往复(见图3所示)。取片的过程;出片完成后工位的状态又回到了空闲状态。按照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全自动单片清洗设备的对中工位、清洗工位可以抽象程序中的类,这些工位有基本相同的成员变量和成员函数。它们共同的成员变量为工位状态,共同的成员函数为工位进片,工位出片,工位工艺运行。由此可以设计出全自动单片清洗设备的类的静态图如图4所示。

2机械手的同步控制

机械手在设备运行的状态有机械手空闲、机械手工位n取片、机械手工位n放片等状态,当机械手处于空闲状态时,各工位需要竞争机械手的使用权,争取到使用权后机械手的状态就变为工位取放片状态,没有竞争到的机械手就需要等待下一次机械手空闲时再竞争机械手。因为各工位可能会同时竞争机械手,这就需要引入机械手的同步控制。Windows支持4种类型的同步对象,可以用来同步由并发运行的线程所执行的操作:临界区,互斥量,事件,信号量,这里使用事件来实现机械手的同步控制。机械手事件定义为机械手空闲事件,使用SetEvent()函数将事件设为有状态,使用WaitForSingleObject()函数查看事件的状态,查看到机械手空闲事件无状态时线程阻塞,机械手空闲事件有状态时程序向下运行同时机械手空闲事件自动变为无状态。通过机械手空闲事件,各工位竞争机械手的问题就得以解决。

3工位自控制

通过设备中工位的状态和机械手的状态,工位可以自己判断下一步的动作。工位的运行流程如图5所示。线程启动后,循环进行三个判断,分别为工位进片判断,工位工艺运行判断,工位出片判断。图5工位运行流程如果机械手状态为机械手工位进片,程序就进入工位进片分支,这时机械手被占用,其他工位竞争不到机械手。进入工位进片分支后首先设机械手状态为机械手工位进片,工位状态为工位进片,然后执行机械手进片程序,工位进片完成后置工位有片,置机械手空闲,工位进片程序分支结束,程序继续循环。当程序判断到工位有片时,程序进入工艺运行分支,首先置工位状态为工位工艺运行,然后运行工艺,工艺运行完成后置工位状态为工位工艺完成,工位进片程序分支结束,程序继续循环。当程序判断到下一工位空闲、工位工艺完成并且机械手空闲时,程序进入工位出片分支,首先设机械手状态为机械手工位出片,工位状态为工位出片,然后执行机械手出片程序,工位出片完成后置工位空闲,置机械手下一工位进片,工位出片程序分支结束,程序继续循环。每个工位都有线程循环判断工位状态和机械手的状态,控制自身的运行,这样就形成了工位自控制的自动运行情况。如果工位为两个,设备的运行时序如图6所示,从片盒出片到片盒进片完成是一个晶片的运行周期,在周期内又有晶片开始运行,形成了各工位并行的状态,这种运行时序充分的利用了机械手,提高了设备效率。

4结束语

精选范文推荐